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2022-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对于小学生群体来说,语文阅读是其语言能力的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要关注阅读教学,并给予充分重视。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和优化阅读教学质量,科学利用儿童文学的相关资源,培养小学生优秀的阅读习惯。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和理解、感悟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方法;兴趣探索;情感体悟

一、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更新与升级,笔者深切地感受到浓厚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意义之深刻。而且,就当前的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这势必会影响到小学语文的整体教学质量,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根据笔者对当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调研来看,其问题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死板、教学方式陈旧上面,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主体价值不够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有效发挥。而且很多小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无从谈起。基于此点,本文将着重探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方法,力图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窠臼,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力求打破瓶颈,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路。接下来,笔者将主要从六个方面展开探讨,这分别是兴趣、引导、情感、学习主动性以及阅读氛围、读后感等,以期有效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以期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夯实人文素养的基础。

二、 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兴趣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一个人的内驱力,从而激发对某件事的热情,而投身其中。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在学习中也能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极大的决心和毅力,勇气和智慧。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则要重点关注在自己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实,方法很多,譬如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堂形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开设相关的阅读竞赛、巧设问题引发思考等等,不一而足。

小学生的自制力还比较差,在很多时候,无法做到很好的自我约束。尤其是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三分钟热度”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做好引导作用,找准恰当的时机,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发他们对于阅读文本的兴趣。这也需要教师做好经常性的引导、提醒的工作,或者定期或不定期结合教材举办一些读书分享的小活动,让学生们时刻保持学习的热情。因为只有这样做,学生才能够在学习中不至于松懈、遗忘,从而发挥“兴趣”这个最好的老师的最大功效。

三、 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因为阅读,不仅仅要让学生们疏通文意,更要让学生们懂得文章蕴含的情感和思想,体会人物形象的魅力、语言的精彩等。因此,语文教师应当用一口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对文章情感进行准确把握,声情并茂地将文章的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人物性格等演绎出来。这样能够让学生们更加容易走进文本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深意。比如教师在进行《景阳冈》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范读的方式,语气时而紧张、时而舒缓、时而激动、时而沉稳,营造一个真实的情感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

当然,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资源、网络平台等,创新教学方法,勇于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将阅读课堂丰富多彩地呈现出来。为了帮助小学生解决阅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譬如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理解等,教师都可以通过自身的引导力量,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吃透阅读内容。在长期的积累和学习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精神素养,势必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四、 强调情感的体悟

阅读的情感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当要关注语言“表情达意”的显著功能。我们所接触的各类阅读文章,都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尤其是诗歌、小说、唐诗宋词、散文等,其情感性尤为明显,其中都包含着作者对于世界、人生、生活的种种看法态度和情感,其强烈的思想情感与感性情绪无不流淌其中。这也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重大区别。“体验性”的阅读方式,小学语文教师似乎可以借鉴。其实,体验式的阅读,指的是在阅读感知的时刻引发的心理感觉,通常会发生在初次阅读过程中。比如教师在进行一篇新的文章阅读教学时,其实可以预先调动学生的“期待视野”的背景知识和情感储备,在初次感知课文的时候,学生就会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与文章中的情感与人物经历,成功地产生精神共鸣。

语文教师要想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想要使得阅读课堂生动趣味、富有情感的感染力,就应当勇于探索新的教育手段,不再只是局限于呆板、乏味的阅读文本的理论讲解、知识灌输,而是着重于情感的渲染与感悟。这就比较容易走进学生内心,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产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阅读情感性的把握与强调,不应受制于文章体裁,因为不管是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不论是小说还是诗歌,都以作者的情感为驱动,都應该让学生体悟、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层面之下被赋予的深厚情感以及褒贬态度,从而使得学生在这样的阅读学习中,增强语感以及对语言的运用和情感表达能力。

五、 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

近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被重新确立和重视起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充分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尤其是在平时的教学互动中,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而非教师的“一言堂”式的灌输性的模式。这主要是因为,学习本就是一件自主驱动的事情,需要自我主观的意愿和努力,才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也只有自己在主动的阅读过程中,才会积极思考、投入,这样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会。

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也要关注学生阅读时的疑难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帮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阅读体验。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避免批评和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应当以鼓励为主,从而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的自信与兴趣。比如在学习《将相和》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将”是谁?“相”又是谁?他们因为什么事情出现矛盾,又是如何解决呢?这两位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教师以这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带入阅读情境中来,引导学生的阅读思路。

六、 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从某种程度上说,文本阅读,其实就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这就要求一个恰当的、轻松愉悦的阅读气氛,才能真正促进这种“对话”顺利、高效进行下去。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一个活泼开放的阅读课堂,将大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思考的活力,将会促使學生更加专注于阅读与交流体会。要知道,学生只有在一种相对自由的空间里,其想象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才能够真正融入课堂的互动之中。

从小学语文教师的立场来看,应当保持亲切的态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歧视后进生、不优待优秀生。小学生的“向师性”非常明显,他们很容易将老师的亲近当作一种激励、一种肯定,从中会感到无限的暖意和自豪,这就在无形中拉近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这有助于阅读交流的进行,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语文阅读能力和情感敏锐度。

七、 重视学生的读后感悟

阅读,还需要有最后的实践联系来巩固。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强调和重视学生的读后感。在阅读一篇文章之后,学生及时地撰写读后感,有助于将阅读感知“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要知道,“内化”不同于机械的组合,而是学生要将外在习得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修养和学识,丰富精神世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某一文章的中心思想,甚至某一段落,乃至某一句话,都可以作为引起感悟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诵读,二是要鼓励学生积累记忆,三是要学会学以致用,将素材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来。

实际上,阅读教学也就是对学生发展思维的教学。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师关注的一个关键点。通过阅读训练,帮助学生形成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提升其思考能力,这其实也是阅读的终极目标。其实,阅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时也作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进行交流思想的载体,其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感知、阅读体验、阅读理解,甚至是阅读的积累和记忆,都最终要落实到实践中来。读后感对于小学生来说,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实践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读后感,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阅读知识的迁移、转化能力,也可以用读后感的思维来反思文本的阅读。

八、 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并非是一个简单、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兼具系统性和整体性的完整过程。其中阅读教学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但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需要长久的坚持与耐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要勇于创新教学手段,革新教育方法,突破以往教学模式的局限,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积极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以达到理想的教学状态,从而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尹红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J].中文信息,2017(2):174.

[2]李泽民,高健.“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7,415(5):50-53.

[3]仲丽梅.运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9):33-34.

[4]苏清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分析与建议[J].考试周刊,2015(55):44.

[5]张雅静.“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9(20):1.

作者简介:戚金玲,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实验小学。

作者:戚金玲

第2篇: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探析

[摘要]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多地表现为浅层学习的认知水平,知识学习、思维培养和情感内化升华并未有机统一,阅读教学发展壁垒重重。“学”是“教”的基础和出发点,本文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以学习者中心为逻辑起点,倡导通过打开阅读教学的本质内核进行知识建构,从而培养高阶思维,旨在通过探究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必然与可能、价值诉求与实践路径,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可操作性实践范式。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深度阅读; 深度学习;高阶思维

[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708016

在传统语文教育价值观工具性和功利性的指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忽视学生的思维培养、审美提高和德性养成,学习中出现知识碎片化、思维板结化、视阈扁平化倾向。当前,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批判声很多,认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背诵标准答案的过程”。根据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大多仅涉及信息加工的二层水平,即对文章的书面符號进行词句解码,形成命题,接着组织连贯的命题网络任务。而深度学习正是针对传统阅读教学中片面地追求表层符号教学提出的。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形式,广大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对其学科渗透的必然与可能、价值诉求与实践路径等仍处于模糊的认识阶段。因此,教师应在语文阅读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在质疑与反思、解释与创造、抽象与概括、时间与运用过程中生成学生的高阶思维。

一、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必然与可能

(一)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必然性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实困境

行为主义和认知取向的阅读能力观仍是深刻影响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两大理论基础。虽然阅读技巧策略的传授已逐步超越机械训练,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思路和语文学科发展的新视角,但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仍壁垒重重。首先,根据王晓平先生在《小学阅读理解策略教学研究》中的调查显示:“字词学习和朗读、背诵课文是阅读教学中的首要内容,占据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52%。”[1]教师常常将教材中的概念性知识当作教材的全部知识,将事实性知识、方法性知识和价值性知识置于视觉盲区。教学往往以教师为核心进行“口传心授”,教师虽然交给了学生知识,但学生仍停留于复制教师思维的浅层学习层面。其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三维目标的落实大打折扣, “知识与技能”僵化、“过程与方法”表象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标签化成为普遍现象。由于教师的理解存在误区,课程的三维目标被简单地理解为教学的三个维度,阅读教学内容被硬性切割为三个模块以契合三维目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知识由符号走向逻辑和意义成为难题,走向应用、分析、综合、评价更是壁垒重重。上述这种简单、机械、相互割裂的浅层学习方式使学生在理解知识、建构意义、解决问题等方面身陷囹圄。

2时代发展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21世纪,培养具有问题意识、创新能力、高阶思维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浅层学习显然难以满足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终身学习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都必须建立在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所以如何促进深度学习和培养深度学习能力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的总目标中指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2]。国家教育评估项目也重倡阅读的内在意蕴,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高效学习的基石,其他社会活动的顺利开展也以阅读能力的培养为开端。该项目强调了以阅读为工具实现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重要性。2015年,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阅读框架沿用了该概念,即“阅读是对书写文本的理解、运用和反思,其目的在于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3]。衡量知识价值的标准不再是浅层识记,而是发现症结的问题意识和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迁移能力。虽然国内外各界对阅读学习的价值表述各异,但均可归结为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即深度学习能力。深度学习一反现如今小学阅读教学课堂浅层学习的窠臼,以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为终极取向,为小语阅读教学提供了实践转型的新方向和突破口。

(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可能性

1复杂语用能力的培养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

纵观世界各国的阅读教育,培养公民的语用能力已成为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世界各国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百年历史长河中,“语用”意识一以贯之。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前言中反复强调这一学科的核心要素,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4]。日本在1977年就把小学国语教育的首要任务明确为“培养正确地理解国语和表达国语的能力”,法国小学教学大纲对语言实践提出明确的要求:“教师创立让学生讲述、描写、阐释、提问的情境,学生在其中学习辩论或表达感情”[5]。纵观百年来甚至未来的教育发展,小学语文的价值诉求都不是“语言知识”的简单训练,而是动态生成的“语言功用”教学,其教学内容明确指向“思维能力” “语境” “知识建构”和“生活世界”,即由“记忆” “理解”等简单语用能力提升到如批判反思、个性评论等以“分析” “综合” “评价”为目标指向的复杂语用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深度学习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渗透成为可能。

2学校教学的改良实践追求深度学习的发生

吴晓玲博士指出,“其实,学校众多教学改良和优化的实践探索都是在不同维度、不同程度地追求、实现“深度学习”的发生。”[6]首先,深度学习重知识建构。在深度处理知识信息、深度重塑逻辑结构、深度探寻价值意蕴中促进知识内容和学习过程的整合,从而引起对新的知识信息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将其内化为个人知识体系。其次,深度学习重迁移应用和问题解决。即将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迁移到现实困境中,创造性地处理新难题,旨在问题意识的培养和高阶思维的养成。深度学习摆脱了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机械地复述原文的模式,通过一系列深度学习活动,创设学习情境,以灵活运用知识为目标,以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为终极追求,达到“转知为智”的目的。这种能力使学生从小适应当下信息爆炸的社会,提高了其信息处理加工能力,同时为国家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以及技术性人才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倡走进学生灵魂深处、打开知识本质内核、教会学生自主思维的“深度学习”已成为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理念,目前其学科指导价值正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和学习者个体的高度重视。

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价值诉求

“学”是“教”的基础,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的思考和设计应以学习者及其学习行为的考量为基础。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就是在深度学习的视阈下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的内在意蕴和价值,旨在为小学阅读教学提供一种新思路。

(一)教学目标:培养动态生成性高阶思维,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语文新课标中提出,“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各个年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7]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深入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目标设计的要求,教师要脱离现如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字词条块缕析和阅读模块彼此分割的窠臼,突破小学阅读能力培养的低、中、高年级三段式模式,以高阶思维的养成作为终极教学目标,内隐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即无论是三维目标的哪个维度,无论是低年级、中年级还是高年级,都要始终将“分析、评价和创造”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关注对象。这是一个完整的、终身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将高阶思维的培养作为阅读学习的终极目标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在该总目标下,学生不仅理解知识、感悟知识、体验知识,同时敢于质疑和反思知识,以培养自身运用知识、经验、技巧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追求不再是在预设教育过程的基础上达到知识量的累积,而是培养起超脱静态的线性书本知识,从而生成新知识、新经验、新想法的高阶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整合生活世界和可能世界,促进知识意义建构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内容应当是整合生活世界和可能世界有意义的内容。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高年级阶段在审美等各个层面,由课堂文本延伸到实际生活。然而,多年来小学生仍被孤置于“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的现状并没有改观。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大多局限于完成书本上识字、写字、朗读、默读和背诵的任务,鲜少涉及生活世界中生动的情境性知识。小学阅读教学普遍通过讲授、举例等非情境性手段促进知识理解,知识近乎以零散、孤立、碎片的形式存储于学生的记忆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仅会机械性地运用片段化的知识。深度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在具体情境中深入挖掘教材,将各类知识点打乱重组,基于问题灵活地进行多维整合,使知识更具“弹性化”。教育者以课标和学情为依据,以学习材料的内聚规律和学生的识记特点为基石,将具有相同属性的材料编排为一个教学单元,赋予知识识记以整合性和情境性。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月光启蒙》《我和祖父的园子》《爱如茉莉》三篇均为借物抒情的文章,既有写法上的共性,也有独特的个性,因此进行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可以进行文章结构重组和课时整合。通过一个教学单元以单篇带多篇,促进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三)教学方式:走向对话中心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体验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一反传统隐性“话语霸权”的教学模式,强调对学生人格、权利、思想、潜能的理解和尊重。小学生的年龄一般是在8~14岁之间,正处于语言习得与记忆、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表现在阅读能力上就是阅读理解能力和相关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知识结果的传递为最终价值,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带有某种预设性,即教师的每一步教学设计都在试图将学生的思维往自己预设的教学结果上引领,学生的思维生成是对教师思维复制的结果。这一“告诉”与“接受”式单向捆绑的教育法已不符合新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新课程观下的课程具备动态的特征,是学生自由探寻“意义”的过程。深度阅读教学下,学生在知识学习前主动思考,知识学习中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知识学习后善于反思。教师的引导不再是设计预设的发展路径,学生与教师超越简单的知识符号交流,通过全身心的沟通、共享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体验。这个过程是身体与灵魂融合的过程,是学生真正在“教学之中”的过程。

(四)学习结果:关注智慧生成的持续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发展

深度阅读教学下强调“智慧”生成的持续评价,教师多运用观察、调查、反思等方式考核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忆方式、思维层次、学习迁移等方面能力的养成结果。义务教育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评价指标本应是学生思维、个性、人格、心理的发展程度,虽然传统小学阅读课堂反复强调形成性评价,但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尺度仍旧是阅读题的得分高低。这一境况强调学生思维求同,对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看法遵循统一标准。阅读理解策略模式化加速知识经验积累和高分获取的同时,阻碍了智慧生成。这里的“智慧”指人们运用知识、技能等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同时更是人们对于历史中个人生存、发展状态的积极审视与关照,以及对于当下和未来事物发展的多种可能进行明智地判断、选择的综合素养和生存方式。深度语文阅读倡导转知为智,它意识到本体论忽视教育场域中人的价值立场和意义关怀,将學生的能力视为联结过去和未来的动态发展过程[8]。

三、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的路径探寻

所谓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是指在知识层面上,深入探寻教学材料中的内在意蕴和深远意义,引领学生由知识的一层维度“符号”走向内在的更深层次的“逻辑形式”和“意义”;在过程中,通过重塑教学目标、创设真实情境等,使小学生自主地、批判地进行知识的二次建构和迁移,获得新时代必备的高阶思维能力;在关系上,深度小语阅读教学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师生关系,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小学生是自由地存在,关照其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教师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知识、过程、关系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应试教育背景下深度学习存在的可能性。教师的深度阅读教学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为深度知识而教

知识问题是阅读教学必须面对的问题,高阶思维培养基于知识并超越知识。教师回归教育教学理性的关键在于重新认识知识。教师如何理解知识的性质、站在何种角度看待知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关系着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行为。

郭元祥教授在《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一文中提到,“近30年来,我国的教育理论一直因循认识论的传统,把知识作为一个可以直接接受的认识结果的整体来看待,影响了教学丰富价值的实现。”[9]因此,他对知识的构成要素进行了阐释:首先是符号表征;其次是逻辑形式;第三是意义。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基本保障了学生以符号为表征的“关于世界的知识”的学习,但“符号表征”并不是知识的全部,知识更具逻辑形式,即知识构成的逻辑过程和逻辑思维形式,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文本分析时有意识地从浅层抵达内核,对逻辑思维的形式和过程展开深层次地探讨,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教育家杜尔克姆也强调,阅读教学的宗旨在于使学生的内在灵魂永葆深刻的状态,这将是人一生努力的方向。这里的深刻状态与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转知为智属于同一个概念,即知识应永褒主体的生命立场,其根本追求应是实现学生生命思维的成长,即追求为深度知识而教。

(二)为深度过程而教

吴晓玲博士在《理解“深度学习”:作为生态化理念》一文中提到,深度学习倡导的思维培养意识在一定时空单位内不是难事,难的是学生“深度学习”和教师“为深度学习而教”如何做到在动机上自觉化、时间上日常化、空间上普遍化。

首先,重构教学目标,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语文深度学习具有联系性、整合性和建构性的特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树立时时自主探究的意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10]教师应树立开放的心态,把握文本内在的价值意蕴,达成主动的、批判的、重构的、师生共享的深度阅读状态。其次,深度创设情境,引爆认知冲突。知识意义的达成不是将其内涵升华为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应当将文字信息置于与其内容相关的情境中。情境是知识由符号走向意义的前提,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当原有知识与新纳入的知识不相符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应善于创设具体情境,捕捉认知冲突的引爆点。如,《桂林山水甲天下》一文中关于“甲”字的锤炼,甲具有“姓氏” “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 “角质硬壳”等多重含义,教师可以联系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中关于“甲”字的日常经验来思考 “甲”字在课题中的具体含义及文法特点,得出“甲”的形容词性和动词性双重属性。第三,深度整合资源,促进知识重构。深度过程要求深度整合学科资源和跨学科资源,盘活学生主体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顾黄初先生也曾提到,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盘活学生主体资源利于加深语文学习与学生生命体验的关系。在这一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发现、探究、整合、创新,学生进行结构性知识和非结构性知识的打乱和重组,将思维进行二次加工。

(三)为深度关系而教

深度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这一存在的关系把握也是深度阅读教学纵深推进的一大关键因素。这里的关系不再局限于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它更强调学生的自由存在,强调学生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萨特早在《存在与虚无》中就强调了自由的意义,唯一的办法是自己去创造和发明。每个人都可以提出真善美的标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视域下的语文教育强调,语文学科是一个自由的存在,学生也是自由的存在,它吸取了存在主义哲学观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学生是自由的意义探寻者,也是自由的意义创造者,学生不满足于教学现状的规定与限制,自由地创造相应的价值观念。深度教学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重新思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是怎样的?语文阅读应教给学生什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向学生传递语文阅读的精神内核?新语文教育价值观强调:语文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以生活经验联系书本世界,而生活世界正是人存在的世界,脱离了人的世界,将是僵化、死板的世界。因此,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深度语文教育价值观将人的地位作为第一价值追求,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再是抽象的、死板的人,而是具体的、深刻的人。深度语文尊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意志、情感,因此语文课堂也走向主题多元、价值多元,知识不断地建构和重组,学生的世界观也历经一次次的碰撞,从而挖掘小学语文阅读智慧教育的本质。

总之,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大胆地实践外,还要冷静、理性地反思,只有如此,深度阅读才能在应试教育的枷锁下取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晓平.小学阅读理解教学策略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9:80-84.

[2][7]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罗德红,龚婧.PISA、NAEP和PIRLS阅读素养概念述评[J].上海:上海教育科研,2016 (1):34-36.

[4]李晨.小学语文课程综合性内涵的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3.

[5]刘仁增.语用:语文教学的价值重塑与范式重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4 (6):55-60.

[6]吴晓玲.理解“深度学习”:作为生态化理念[J].江苏:江苏教育,2016 (4):7-9.

[8]李长吉.知识教学的使命:转识成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 (10):49-51.

[9]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 (11):17-23.

[10]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8.

Key words: Primary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Shallow learning;Deep learning;Advanced way of thinking

(責任编辑:申寅子)

作者:余玲艳 代建军

第3篇: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郝 卓 大同市云冈区新泉小学校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内容多样,阅读就是其中之一。在小学语文考试试卷中,阅读方面的考题所占比例较大,可以看出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以合理的方式实施阅读教学策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教师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各学科教师应关注教育,采用合理的策略实施教育,提高自身的教育效率。语文是小学生应该学习的基础学科,阅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整合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策略时,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教学资源,进行一定的资源整合,使学生能够进行扩展性阅读。

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这篇文章时,笔者巧妙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准备阶段,笔者仔细探索了本文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在网上收集了本文的相关资源,对这些资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并将这些资源放入了课件中。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材,合理地在课堂里展示资源。教育开始时,笔者向学生展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的视频资源,视频资源是《狼牙山五壮士》这一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资源片段,表现形式比较生动,学生集中精力观看视频资源,理解基本内容。录像播出后,笔者让学生读本篇文章。影片展示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阅读文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在向学生介绍这篇文章的相关知识后,笔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收集的与这篇文章性质相同的其他文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通过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更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扩展性阅读时,应该考虑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合理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多样丰富的资源,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也应该拓展自己的视野,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阅读整本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耐心,让学生静静地阅读文章,提高学生阅读长篇文章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更好地发展。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合理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整本书。例如,在教授《鲁滨逊漂流记(节选)》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认为这篇文章的来源——《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故事性强,想象力强,所采用的语言技巧优秀,具有文學价值,所以决定让学生阅读整本书。为了让学生对整本书感兴趣,笔者利用合理的时间,把这本书所展示的内容生动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基本内容,让学生对这本书感兴趣。在学生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阅读效果,笔者摘录了比较优美的句子和段落,指导学生将摘录的内容进行整理。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使这些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学生读完整本书后,笔者让学生写字数为2000字的读后感,并将读后感交给自己。笔者将学生写的读后感作为考查依据,以此了解学生的阅读效果,并且让学生对读后感中出现的错误进行一定的修正。这种教学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就是说,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扩展性阅读教学策略时,应合理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让学生通过阅读长篇文章来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开展多元化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定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阅读文章,更好地讨论文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视开展阅读活动。比如,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利用闲暇时间开展“读书共享”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看到自己读过的优秀书籍,让班里的学生推荐自己认为好的书籍,把这些书籍的内容做一定的摘要,让学生看看,激发其阅读欲望。这种教育方式在锻炼学生摘要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热情,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文章的扩展性阅读,营造班级的阅读氛围。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文章之后,笔者开展了“阅读交流”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仔细探索阅读的文章,并让学生交流对文章的看法,让学生谈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文章表达的中心思想。例如,当学生阅读相关角色众多、故事性强的文章时,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开展了“角色扮演”活动。在活动中,笔者让学生自由分组,让学生在组内进行一定的探索,创作与这篇文章相关的文章,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角色,做一定的角色扮演,再现这篇文章的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并且提高了阅读效果。也就是说,读书活动对学生来说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阅读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发展,小学语文教师要关注阅读教学创新,采用科学方法,合理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更好地阅读文章,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少丹.浅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西部素质教育,2017(23).

[2]王亮.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8(34).

作者:郝卓

第4篇: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的探析

摘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贯穿整个语文教学。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巩固所学的语文知识,完成学以致用的过渡,同时从外界吸收新知识。而拓展阅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塑造正确的价值观,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因此,在立足课本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很有必要。故而,本文将在结合教学实际的情况下,探析一些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方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4-0059

古语有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一生的时间有限,不能事事亲历,但可以通过读书汲取别人的经验和知识,阅读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鉴于小学生的身心状况,在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结合实际,选取一些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拓展阅读教学效率,对学生拓展阅读进行有益和有效的引导。

一、立足教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于小学生而言可以阅读的东西很多,不过他们往往缺乏耐心,所以需要以恰当的方法进行引导,让他们做乐知者。小学生阅读面通常很窄,教师授课之时可以适当引申。例如,讲到《静夜思》时,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查找李白的其他诗歌,甚至在课堂末尾讲讲诗人有趣的生平事迹,如李白持剑入长安的书生意气以及对神仙的向往,这些轶闻往往可以激发学生对他的兴趣,且由于放在了课堂末尾也不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会影响正常教?W。这只是一个普通的例子,语文课本源于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若广开思路,可以通过课本内容引申出许多小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进而引导他们自主阅读。除了利用课本内容抛砖引玉外,还可以通过时下热播的电视剧或电影等,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甚至可以用一些学校附近的名胜、季节气候等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人文地理书籍。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点很多,在选取这些点时,应该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筛选。

二、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创造优质的阅读资源

小学生的世界观正处在萌芽时期,对他们而言从阅读中获取知识尤为关键,既要获得足够丰富的知识,又要获得对身心成长有益的知识。故而,这里所说的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不仅指要创造对小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阅读环境,还要注意创造适合小学生的阅读环境。一些过于艰深或不利于小学生身心成长的书籍,不宜引入他们的视野,因此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对学生在阅读方向上进行引导。在拓展学生阅读面的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阅读时间是否充足、拓展阅读的书籍是否对学生成长有益。

在创造优质阅读资源方面,可以订一些学生期刊如《课堂内外》,除此之外,还可以精心挑选一些书并将书名列成书单,作为学生的寒假或暑假作业推荐学生阅读,同时让学生罗列出自己最喜欢读的书,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推荐。除了这些外,还可以创造班级图书角。

三、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授一定的阅读技巧

传统的课程教学对于学生而言,往往较为枯燥。而阅读对于大多数天性好动的小学生而言,无疑也是一件较为枯燥的事情。故而,可以通过开展一些阅读活动增加阅读趣味,既能丰富传统的课程教学,又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如开展读讲比赛让学生讲自己读过的书,讲的内容通常会是一个有趣的题目、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道理、一个动人的故事。通过这样的交流活动,可以创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进一步丰富阅读资源,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作用和魅力。小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有家庭,因此,想要营造出良好的阅读氛围,需要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教师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拓展阅读并不是读没用的书,而是一件对学生成长有深远意义的事情,并告知家长一些促进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落实阅读任务。

除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外,还应该教授学生一定的阅读技巧。在阅读中一些阅读技巧可以很好地提高阅读效率,增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这对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很有益的。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划重点、寻找关键字、概括段落大意等方式强化学生的阅读技巧。除此之外,在拓展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内容通常会很丰富,然而小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故而可以让他们在读的时候做好读书笔记,避免出现读到后面前面已忘的情况。由于读的内容很多,在落实拓展阅读作业的时候,大多应以写阅读总结的方式进行。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的技巧应用有所不同,在拓展阅读时,选择科学的阅读技巧,对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有很大的帮助。

四、结束语

在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拓展阅读,可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许多有用的新知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构建学生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大有裨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给予拓展阅读教学足够的重视,从多方面入手深化拓展阅读教学,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莫 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 徐高厚.施 铮.课堂教学技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4).

[3] 李 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作者单位:陕西省安康市岚皋县城关小学 725400)

第5篇: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探析论文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吸收最多的知识,发展阅读能力;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文阅读的乐趣,陶冶情操;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可以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认为只要给学生把教材内容讲解透彻,就可以提高阅读水平,不注重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很死板,学习效率也很低,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阅读水平就在兴趣中得到提高。比如:阅读《大海睡了》这篇文章,教师可以问学生“同学们听过大海睡觉吗,大海如何睡觉呢”,学生肯定会感到诧异,产生“大海还会睡觉”的疑问,这个问题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想往下阅读这篇文章找到答案,体会“大海睡觉了,她抱着明月,她背着星星”的情境。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学什么、如何学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不能决定自己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互动性,学习效率也很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成为课堂的主角,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阅读水平就在主动学习中得到提高。比如:阅读《小河与青草》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小河和小草互相帮助,小河才能更清澈、小草才能更碧绿,学生意识到同学之间也要互帮互助,团结友爱。

三、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注重课堂气氛的营造,认为课堂气氛属于外在的环境因素,对学习影响不大,内在因素才是关键的,小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不能管好自己,这样的课堂缺乏快乐性,学习效率也很低,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以阅读为乐,阅读水平就在快乐中得到了提高。比如:阅读《世界多美呀》这篇文章,教师可以让学生说出自己眼中美丽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争前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学生的说美丽的世界中心想事成,有的学生说美丽的世界中有各种好玩的玩具,还有的學生说美丽的世界中有很多好吃的……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变得很活跃,教师再问“那大家知道小鸡眼中的美丽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吗”,从而在活跃的氛围中开始本篇文章的阅读,从而体会小鸡看到“蓝湛湛的,绿茵茵的,碧澄澄的……”的美丽世界之后的欣喜之情。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水平。

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板书的形式给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写起板书来很费力,学生看起板书来也很枯燥,这样的课堂缺乏现代性,学习效率极低,与新课标的要求不符。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多媒体中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让阅读的现代性更强,学生也可以对多媒体中展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阅读水平就在现代学习中得到提高。比如:《乌鸦喝水》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乌鸦喝水的过程,“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衔起来,放到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乌鸦开动脑筋喝到水的过程,并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事情也要勤于动脑筋。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小学阅读教学水平的策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阅读水平,不要因为自身水平的不足影响了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改正自己的策略;教师更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研究、不断总结,找到更多可以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秋蓉。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南北桥。2016(10)

[2]冉艳。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

第6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1.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中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领会到文字的真实含义,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阅读的作用不言而喻。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不少教师也非常注重阅读教学,甚至希望通过教授学生各种阅读技巧来提升学生的成绩,然而这种美好的初衷却常常不能很好地实现。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真正地把握阅读教学的本质,而只是把阅读教学当作提升成绩的工具。

不少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总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教授学生学会怎样快速地找出文章的中心主题,这种教学是以提高学生成绩为目的,而非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诚然阅读技巧是学会阅读的一个方面,但这种技巧的传授和掌握往往是建立在大量的阅读训练中的,这种反复地机械训练实际上弱化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起到负面的效果,因为这往往会由于文章的类型和内容变化而变得无法做到准确解答。因此,提升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才是提高阅读教学效果,让学生能够真正准确解答的关键。

2.提升阅读教学效果的方式

(1)正确认识阅读的本质。阅读的效果取决于理解,而不是阅读的次数。要真正学会阅读,就要对阅读有正确的认识,阅读的目的在于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和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文章是由文字组成的,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将文字按照自己的思想情感进行排列,每一个文字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因此要真正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就必须要理解文章。只有在理解透彻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看懂文章。

学生要想准确解答文章,就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的分析,而理解文章是分析文章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意识到培养学生理解分析文章的重要性,要教会学生通过理解分析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而非通过简单的技巧手段来达到目的。简单的技巧手段虽能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但这种方法是基于训练的结果,长时间过后,学生会因为疏于训练而将其遗忘,最后导致学生得不到根本的提升。解答文章应回归到本初的阅读理解分析,这既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和阅读成绩的方法,也是能让学生得到真正提升的方法。

(2)教学、学习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教师要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都采用强化训练的方式,通过布置大量的阅读训练,让学生从不会到学会,通过讲解各种试题,让学生知道哪种提问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解答,这种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法过于注重解答的标准,过于注重结果的对错,很难体现出学生的真实阅读水平。

为了真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而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时,需要教师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阅读教学变得更有效果,而且能让学生的阅读学习变得更加轻松和有效率。

学生要采用科学的阅读学习方法。在进行阅读考试中,由于文章的篇幅较长,阅读文章所需的时间往往较多,这也迫使绝大部分学生都只能阅读一遍就开始进行解答,而这也往往导致了学生掌握的阅读信息不完整。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求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的效果,而提高阅读效果必须要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能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中心思想,尤其是对于一些思想情感表达比较隐晦、分散,所表达的内容比较深沉的,难度比较大的文章,这类文章要想通过简单的重复训练就把握准确是非常困难的,而如果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则比较容易能分析理解文章。例如,在阅读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对文章进行重新建构,对文章的重新建构能够将自身感知融入到文章的情感思想中,而非只是单纯地读文字、分析词句,这对理解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能起到更明显的效果。

教师在采用科学的阅读教学方法的同时也要注意改掉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不良的阅读习惯会造成阅读困难和低效率。例如,许多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喜欢边阅读边在自己认为是重要内容的字词句下面画线,这其实是一种不良的阅读习惯。科学研究表明,边阅读边在字词句下画线容易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使读者无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理解文章中心思想上,同时画线会给读者造成一个假象,会忽略画线部分和未画线部分之间的关联。不良的阅读习惯对阅读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采用科学的阅读方法的时候,也要注意改掉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也应当注重扩展学生的阅读面,阅读面的宽广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丰富的阅读面能够起到强化阅读理解能力的作用,而多样化的阅读也是锻炼理解能力的途径之一。

第7篇: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探析

语文新课程贯穿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它的颁布,为我国的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的实施,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方崭新的天地。根据语文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研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分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初中语文新课程对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创新意识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标要求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立足于人的发展,立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教育与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初中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同样应该体现智、能、情的价值取向。对初中生的要求,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语文能力素养的培养与情感、灵性的启迪,使语文的思想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充分体现。

1.增进学生的智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人生,陶冶情操、丰富感情、锻炼意志、健全人格,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为此提供了方便。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民族共同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养成尊重祖国语言、文学,并在运用中逐步达到完美,规范的目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语言潜能,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与思维方式,为其营造丰富而有序的语言环境,促使其在课堂与课外的日常生活的语言环境中,通过亲身参与提高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提高智力。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个性与探索精神,并促使其逐步形成实事求是独立判断的智能。

2.培养学生的能力。汉语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蕴涵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伦理道德、心理习惯等丰富而多彩。汉语还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形象性、表意丰富性的特征。因此,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应通过对文章的诵读与感悟,培养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阅读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品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做出独立判断的能力,阅读后能吸取有用信息,剔除无用、有害信息的能力,合作,整合阅读中能博采众长的能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遵循汉语教学规律,促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语文教育在学生能力培养上的无可替代的作用。 3.丰富学生的感情。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学息息相关,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努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与文化品味,充分发挥语文课培养学生健康情感、高尚情操与健全人格的功能。诱发与培养人的灵性是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灵性是人在对语言文字感悟方面所具有的潜在素质,与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与创造力相通。因此,启迪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阅读教学应高度重视对学生灵性的启迪,将诱发、培养学生的灵性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特别关注培养学生的灵性,以实现语文教育在培养,丰富人的感情方面的特殊作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策略是指为实现阅读教学目标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进行策划与选择的过程。深入研究阅读教学策略,有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1.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知识构建的过程中,学生对旧知识的理解是以旧经验为基础的,对新知识的摄入实际上也是对原有知识的改造和重组。长期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感情体验,将阅读教学局限在课堂上,书本里的各类语文知识点的分析上,语文教师大多强调课文的背景、分析、评价与结论,学生大体处于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位置。这样,阅读教学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生活情趣与人文魅力。语文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尽管初中学生阅历有限,但绝大多数语文所叙述或描绘的,都是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实,揭示的也是学生能够理解的事理。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将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当作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生活经验为切入点,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新知识。

2.以学生的阅读感悟与生活体验为基础,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不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也就不同,所领会的作品的含义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阅读教学方法不应回避学生在学习中的个性差异、理解差异。正如语文新课标所指出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是阅读教学理念上的明显进步。要使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在实践上也与之同步发展,就必须营造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的开放性的教学氛围,淡化教参,教师的权威,倡导学生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课堂提问设计要有民主,开放意识,要善于捕捉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并因势利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3.以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语文新课标指出:“各地区都蕴涵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浙江历来为“人文之渊藪”,目前又在建设文化大省,课程资源特别丰富,开发利用的条件也特别优越。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对课程资源的地位认识不足,作用发挥不够。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补充。两者的和谐统

一、有机结合非常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由课内到课外,由课外到课内的印证和转化。促成课内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优势互补,实现有课内到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理论到实践的拓展与延伸,能有效体现新课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新理念。

4.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调,提倡并实行个性化教学。“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个性化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其形成一种自主的、和谐的、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格。作为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阅读教学应从预设封闭走向生成整合,促成语文阅读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由课堂向生活、由语文向人文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人格发展整合起来。语文阅读教学应从静态理解走向动态感悟。语感是语文能力的独特体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相机点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领悟、体察阅读内容,并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特别应从统一求同走向多元创新。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大力营造浓郁的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批判继承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比较、联想,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多维发散,系统组合,使之跳出复制性思维的框架,充分释放多向探索的潜在激情,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优化其语言思维品质,发展其独立自主、求新求异,张扬学生言语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完美人格,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发展言语主体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前瞻性,其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阐释既为语文教师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有利于语文教师拓宽视野,转变观念,也对语文教师特别是在阅读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并首次提出了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收集自己需要的信息”。新课标还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作了阐释,对课外阅读作出了要求。而这些要求与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相去甚远。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正确理解并大胆实践现代阅读观。坚持以读为主,突出学生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与情感体验;重视学生阅读的个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语文阅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运用语言的能力。

2.更新知识,及时调整并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较之旧教材,新教材的最大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这些变化无疑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给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留下了空间。然而与此同时,也给教师更新知识,调整并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涉猎更多的作品,了解并掌握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及时汲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从事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广博而专深的学识。

3.培养品质,以自己的个性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没有教师的个性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而教师的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的形成,绝非信手拈来,一蹴而就的易事。教师的个性能影响并带动学生的个性,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能优游自如地将学生引领到作品面前,和学生一起感受和领悟语言之美,情境之妙,使学生对语文课有期盼的语文教师并不多见。语文教师需要着意培养自己的人格,让学生期待感知与思考,期待获得惊喜,期待语文教师带给他们一个独立的世界,一个美不胜收,能给人新发现、新体验的世界。而欲达此目的,语文教师就必须下大力气培养自己的个性,不断“充电”,在教学中不断反思探索,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在维护共性的基础上张扬个性,殚精竭虑发展学生多姿多彩的个性。

4.刻苦钻研,革新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在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责无旁贷地肩负着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思维教育、人格教育的任务。朱自清先生曾说:“语文学科具有双重目的,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语文新课标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求的五彩缤纷,自然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大纲要求阅读教学重视感受、体验、咀嚼、涵泳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感受、领悟、吸收、消化的过程。要使这一过程适应现代观念下的阅读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力求教学方法求真,务实,创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第8篇: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析(范文模版)

关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析

二、解决的对策

事实上,每个教师都会在其教学过程中,进行不断地总结,找出各种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以下只是就作者的几点经验进行论述,以供参考。

1、依托教材,扩大学生阅读面。

针对学生阅读面不广,知识结构较松散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都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阅读的面,但是这似乎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还缺乏阅读的方向,很多时候根本就不知道要读哪些方面的书。也就是说,学生对阅读内容和方向缺乏甄别能力。在这方面,教师的丰富的阅读经验就要发挥作用了,如果一味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那似乎不现实。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以教材着手,引导学生进行更广泛的阅读。如在学习《论语八则》后,教师完全可以以此为切入点,扩大学生阅读面。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关于《论语》的其他文章,或者是《老子》、《庄子》的相关文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在立足本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内容补充,让学生在课堂上接受更多的知识。当然,前提是教师要规划好时间,对这样富有人文精神的课文,教师完全可以以“阅读理解”为教学核心,其他方面的教学,可以放到其他课时中。二是教师通过课堂,调动学生对本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怀着兴趣的前提下,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如可以以“孔子弟子三千,但最让他欣赏的是谁?”为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资料的查询,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面也就随之增长了。

2、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三、结束语

总之,阅读是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个人思想升华的主要方式。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阅读,让学生在理解中获得更多,更深刻的知识,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精神粮食的途径。

第9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探析

摘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可以说,识字量的多少,对于学生的各项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字,才能正确表达自己心中的想法,才能进行正常的阅读与写作。基于这样的认识,身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低年级的识字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并且积极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使学生做到高效识字,以为学生日后进行阅读和写作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游戏;生活化;归类识字

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是教师对汉字的音、形、义进行逐一介绍,学生进行死板记忆,这种方法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显得枯燥、无趣,学生没有识字的兴趣,进而导致学生的识字量少、识字效率低,所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点,探究各种切之可行的识字教学措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应成为我们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时间,对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谈几点个人想法和做法。

一、将游戏融入识字教学中,使识字教学情趣化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游戏是由愉快原则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的确,游戏是一种令人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特别是年纪较小的儿童,游戏更是无时无刻吸引着他们。而且,小学低年级学生,本就好动爱玩,注意力不易持久、稳定,而识字本身是枯燥、无味的,我们很难做到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所以,这时我们就可将有趣好玩的游戏融入识字教学过程中,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识字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化,从而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认识汉字,并以此让学生体验到识字的乐趣。

比如,在带领学生初步学习了二年级上册前两篇课文中的生字之后,如秋、烟、芦、夕、归、歌、灯、桥、检、陆、礼、炮、焰、狂、神、州、龙等,我就组织学生玩了名为“开火车”的游戏,游戏方式为:按照每一排的座位,使6位学生为一组,按照小组快速念出我们所出示的上述其中的汉字,说对一个计一分,说错不扣分。这样,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最后哪个小组的积分最多哪个小组就获胜。

另外,我们还可组织学生以大风车、大转盘、找朋友、字谜宫的游戏方式进行识字,这样便使识字教学变得富有情趣化,营造了欢乐、愉悦的教学氛围,学生的识字热情会变得十分高涨,从而主动识字、乐于识字,为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奠定了有效基础。

二、赋予识字教学生活化元素,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知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进行识字教学。”所以,我们在识字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赋予识字教学生活化的元素,由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近,能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调动学生识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比如,我们可以让学生搜集各种在生活中能见到汉字的物品,如报纸、包装盒、衣物标签等,认真阅读上面的汉字,有不认识的及时记录在本子上,通过查字典或者问老师、父母的方式,正确认识这些汉字。也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在上学路上看到有汉字的物体,如广告牌、路牌、招牌等,上面有不认识的汉字也及时记录下来。除此之外,我们也应要求学生家长对我们的识字教学活动给予配合,如在家里各种物体上贴上对应的汉字标签,如衣柜、茶几、书桌、凳子、沙发、冰箱、电视机等,让学生在家里,也能随时随地看到汉字、认识汉字,这样我们便有效激发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识字途径,识字能力也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提升。

三、指导学生进行归类识字,大大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归类识字,即加强识字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加强识字的引、形、义之间联系的一种识字方法。进行归类识字,可以让学生掌握一些生字的规律,这样识字在学习起来就会容易许多,而且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轻松达到新课标所提出的识字要求,提高学生识字的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进行形声字比较归类识字教学,即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特点明显的字:铜―桐;钩―沟;清―晴―请;哨―梢等等。还有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如:长―短;胖―瘦;粗――细;勤劳―懒惰;骄傲―谦虚等。部首归类识字:如与脚有关的汉字多带有足字旁,像跑、跺、踩、蹦、踢、踏等,这样,学生按照一定的规律去识字,记忆效果既高效,同时也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识字量,进而在不知不觉间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无论是对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还是其他方面知识的接受,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身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积极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让学生轻松地识字,愉快地识字,从而为学生今后的阅读与写作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波.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2]张晓丽.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文化渗透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8.

编辑鲁翠红

上一篇:分公司销售工作总结下一篇:沃尔玛供应链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