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无力、水肿, 且该症治疗较困难, 很容易恶化, 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研究发现, 加强对该症的临床观察及给予科学护理对保障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至关重要[1]。为探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 该研究对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给予针对性观察及护理干预, 临床效果显著,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40例, 女20例;年龄60~84岁, 平均年龄 (70.6±2.3) 岁;原发病为:冠心病4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 风心病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推荐的CHF诊断标准, 按照NYHA分级:心功能Ⅰ~Ⅱ级13例, 心功能Ⅲ~Ⅳ级47例。诱发因素主要有:劳累、心律失常、术后感染、情绪不稳定等。

1.2 方法

1.2.1 临床观察

患者入院后, 严密观察患者心率、心律、呼吸等体征有无异常, 咳嗽是心力衰竭的早期征象之一, 可出现于其他征象之前;若患者出现头晕、无力、疲劳症状, 甚至表现出神志异常、反应迟钝, 则提示有首发心力衰竭症状;对伴有心脏病患者若下肢浮肿、颈部静脉搏动, 体质量增加, 夜尿增多, 上腹胀痛且肝区压痛, 或伴有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则提示右心衰早期表现;若患者心率<50次/min或>120次/min, 提示预后不良;若患者心率较往常加快超过20次/min时, 且伴有呼吸困难, 提示早期心力衰竭。同时警惕持续心动过速患者, 针对上述症状, 应对患者进行全面观察, 并及时告知医生及时处理[2]。

1.2.2 心理护理

由于该症易反复发作, 致使患者缺乏治疗信心, 易产生悲观、紧张、抑郁的负性情绪, 令患者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而上述负性情绪和高度精神紧张状态会增加患者氧耗量, 增加心脏负荷, 易再次诱发心衰。为此护理人员应加强与患者沟通, 掌握患者心理变化, 并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向患者进行相关疾病健康宣教, 并举成功治疗案例, 以此消除患者负性情绪, 缓解紧张状态, 以最佳心理状态正视自身疾病, 并调动患者主观能动性, 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3]。

1.2.3 预防呼吸道感染

加强病房管理, 保持病房内空气清新, 定时室内空气消毒, 预防交叉感染引发肺部疾病使病情加强。对咳嗽痰多患者应对患者经常翻身、叩背, 及时排痰, 必要时给予器械吸痰, 日常饮水可稀释痰液[4]。

1.2.4 心脏负荷护理

指导患者不要过度劳累, 对心功能不全者应限制患者日常活动, 对轻度心力衰竭者可适当室内作简单的活动, 对较重心力衰竭者应严格卧床休息。给予静脉滴注时, 控制滴注速度, 15~20滴/min, 输液总量<1 000~1 500 mL/d, 避免输液过多、过快造成医源性心力衰竭[5]。

1.2.5 用药后护理

根据医嘱应用洋地黄类药物, 用药期间观察用药毒性反应, 若患者表现厌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 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反应, 及心脏反应等症状常加重心律失常, 为此应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药物剂量。在应用利尿剂时, 应密切观察记录24 h出入量, 若大量应用利尿剂者, 应严密观察有无脱水、低血容量、电解质紊乱表现。应用血管扩张剂后, 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变化, 预防血管扩张过度[6]。

1.2.6 饮食指导

应选择低盐、低脂、低胆固醇饮食, 盐量应控制在<5 g/d, 若病情较重, 应控制在3 g/d以内;饮水控制在1 500cc/d左右, 对营养不良者, 应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营养饮食, 但应避免造成心脏负荷过重。

1.3 观察指标

护理干预6个月, 观察对比护理前后心、血压及NYHA、6min步行距离、代谢当量、生活质量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 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心率和血压变化观察

护理后的心率和血压均较护理前得以明显改善, 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2.2 各观察指标变化观察

护理后的NYHA、6min步行距离、代谢当量、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 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护理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 (或) 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该症一旦形成, 则易反复发作, 若治疗不及时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治疗中, 因患者常并存多器官、多系统疾病, 影响临床疗效, 为此加强对患者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干预对成功治疗该症尤为重要[7]。

该研究中, 对60例心力衰竭患者加强临床观察, 并给予 (各种) 护理干预, 结果显示, 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明显改善, 且各项观察指标均较护理前得到显著改善, 护理前的NYHA值为 (3.25±0.54) 、6 min步行距离值为 (100.65±20.36) m、代谢当量值 (2.35±1.16) 、生活质量评分值为 (14.36±4.33) 分, 护理后NY-HA值为 (1.34±0.46) 、6 min步行距离值为 (245.84±34.71) m、代谢当量值 (5.46±0.21) 、生活质量评分值为 (33.25±7.36) 分, 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对心力衰竭患者加强病情观察,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进而保障临床疗效, 对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老年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0例心力衰竭患者给予针对性观察及护理干预的临床资料。结果 护理后的心率和血压均较护理前得以明显改善, 护理后的NYHA、6min步行距离、代谢当量、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 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心力衰竭患者加强病情观察, 并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和体征, 进而保障临床疗效, 对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老年,心力衰竭,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 李莉, 钟建英, 廖玉英, 等.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0, 11 (12) :103-105.

[2] 贾丹.护理干预对老年心力衰竭病人复发再入院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6 (2) :284-286.

[3] 杨艳丽, 高健.老年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与护理与健康教育[J].中国伤残医学, 2010, 6 (12) :290-292.

[4] 田震静.整体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1, 21 (13) :182-184.

[5] 赵云英.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200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13, 7 (3) :244-246.

[6] 黄瑞荣.预见性护理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 2010, 2 (6) :169-171.

[7] 朱继艳, 余翠玲.舒适护理干预在老年慢性心衰护理中的观察与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10, 15 (12) :141-143.

上一篇:旅游合同违约精神损害赔偿下一篇:办公自动化与网络安全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