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农学专业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其他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有着更高要求,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加强农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借鉴。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篇1: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及启示

摘   要:我国台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其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呈现出经济发展与高等技职教育的联动态势。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所具有的职业导向、行业特色、自主权扩大、专业集群发展、对学生的贯通培养的特点对大陆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专业设置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为地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高技术技能人才,在台湾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据统计,2016年台湾地区有87所技专院校、13所专科学校、59所科技大学和15所技术学院[1]。高等技职院校数量的增加,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台湾地区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资源和条件。深入探讨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其特点,有助于为大陆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一、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

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使命。一直以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非常注重与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台湾地区经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经济恢复”“以农养工”“出口导向”和“转型发展”。从这四个阶段可以看出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其经济发展的关系。

1945-1950年,台湾地区处于“经济恢复”阶段。这一时期,百废待兴,需要大力发展农业,优先发展纺织业、电力产业等。此时台湾地区以初级和高级职业院校、职业补习院校为主。这类院校开设的专业皆与农业相关且专业设置比较笼统,主要是农业、农艺、森林等专业,未进行细分。学生毕业之后可以从事与农业有关的行业。

1950-1960年,台湾地区经济处于“以农养工”阶段。这一时期,台湾地区成立了农学院和高级职业院校,高等院校数量不断增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农业生产过程朝着精细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高等技职院校将专业进一步细分,使其更加具有针对性。例如,农业生产中需要有农产品制造和加工,因此设置了食品加工专业;关于动物饲养,职业院校则设置了兽医等专业。[2]

1960-1970年,台湾地区经济处于“出口导向”阶段。经济主要以工业发展为主,产业结构逐渐发生了转变。1961-1972年,农业生产净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从31.6%跌至14.2%,工业生产净值的结构比重从25.0%上升至40.3%[3]。这一时期,技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主要与机械相关,如机械制图、铸造、电机、汽车等专业。

1970-1990年,台湾地区经济处于“转型发展”阶段。台湾工业日益发展成熟,开始朝着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方向发展。这一时期高等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以与农业相关的工科专业,如农业土木、农业机械等专业为主,还设置了建筑、机械等专业。同时,该阶段专业的设置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的工商业化趋向,如设置农场经营专业等[4]。1990年至今,台湾地区的经济结构由工业主导型向服务业主导型转变,经济增长更多地依赖技术的综合化和多学科门类的技术创新产品。电子、通信、航空航天等专业相继开设。

二、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的特点

(一)职业导向和行业特色突出

专业设置是高等技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体现着学校在哪些产业为社会服务。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社会对新职业的需求,在高等技职院校中常常以课程的形式体现,从而形成“职业—课程—专业”的模式。具体来讲,当新职业出现时,高等技职院校先开设几门与之相关的课程进行尝试,如果新职业对人才的需求较大,技职院校则开设一系列与之相关的课程。只有具备完善的师资、其他教学资源也能满足,技职院校才能开设与新职业相关的专业。因此,这种模式让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能够紧跟市场需求。此外,近十年来,产业升级转型和“少子化”带来的生源锐减,对高等技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造成了很大影响,为应对这一挑战,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一是对系科进行更名,如将工业工程系都加上了“系统管理”“经营信息”“科技管理”等字眼;二是增加新的系科类别,新增的系科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材料、生物科技、科技管理、艺术、动漫、生活服务、老年健康护理、数字媒体等[5]。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还进一步扩大了医护、民生、数字媒体创意设计、餐旅等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专业设置的行业特色也很突出。例如,到2016年,台湾15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技职院校中,有12所院校是以“医护管理”或“健康管理”命名,这类院校主要定位于民生服务类专业。这与台湾地区人口老龄化严重、健康护理产业亟待发展有关。另外,台湾的高等技职院校主要以健康、观光、创意等系所为特色,很多学校的名称中都含有“观光”“设计”“海洋”“健康”“创意”等字眼,突出了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专业设置自主权的扩大

20世纪90年代以前,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和各级各类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严格管控。1974年11月,出台相关规定“私立学校通过审批后即可招生,其招生办法及班级名额,应报教育行政主管机关核定”[6]。1982年7月,规定“大学各学院及独立学院分设学系, 各学系分组教学。大学各学院或独立学院办理完善、成绩优良者, 可设研究所, 研究所可分组教学、研究。学院和研究所的设立、变更或停办, 须经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7]。可见,当时台湾地区的高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校设立等方面都要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管控。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经济的变化给台湾地区带来巨大冲击,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台湾地区高等教育面临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改革。为满足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教育主管部门加快了对各级各类高校的设置。1994-2006年,高校数量从130所增加到163所[8],专业设置数量也随之发生改变。据统计,1993年,台湾高校总专业布点数为1862个,2005年高达5954个[9]。2002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总量控制。例如,2005年12月,頒布了《技专校院增减、调整所系科班及招生名额审查原则》,明确政府部门对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总量控制。除特殊专业需要报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核外,其他专业的增减和调整都可以由学校自行决定。可见,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将高校自主设置专业的权力进行下放,让高校直接根据市场自主进行专业设置。

(三)专业群方向发展

工商业转型时期,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就开始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专业的设置。工业发展时期,专业设置过细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为了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增加就业机会,高等技职院校积极采取措施进行专业整合,开始了专业群的发展与探索。在专业整合上,将基础知识相同、技术领域相近和职业岗位相关的专业进行整合,组建成各类专业群。例如,将工业类的专业进行组群,组建化工专业群、电机电子专业群、机械专业群等。在课程整合上,通过研究某一职业岗位群的知识能力结构,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进行重新调整,形成最优的课程体系。目前,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共有外语群、设计群、家政群、餐旅群、农业群、食品群、海事群、水产群、艺术群等15个专业群(见表1)。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将会进一步朝着学群建设的方向发展,将资源进行整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

(四)对学生的贯通培养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多元化,包括“二专”(二年制专科)、“五专”(五年制专科)、“二技”(二年制本科)、“四技”(四年制本科)和硕博士教育[11]。一直以来,台湾地区注重中等与高等技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衔接与贯通,高等技职院校的生源绝大部分来自于本体系内的中职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例如,“二专”主要招收中等职业学校、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五专”主要招收初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二技”主要招收“二专”和“五专”的毕业生;“四技”主要招收职业学校、综合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的毕业生[12]。对口招生保证了各层次职业教育的衔接贯通,使台湾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体系化。另外,20世纪90年代末,台湾地区开始实行一体化的课程规划,即对各级各类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进行整合,将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归类建群,实行高等技职院校一体化课程规划。因此,高等技职院校的每个专业可以招收相对应专业群的中等技职院校的毕业生,保证专业的贯通培养。例如,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的轮机工程系、航海系招收对应的海事群的毕业生;海洋休闲观光系招收对应的商业与管理群、外语群(英语组)、餐旅群的毕业生。[13]

三、启示

经济转型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经济转型中,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一直重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牢牢把握技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统筹指导下开展专业设置、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较好地适应了经济转型的需要。目前,大陆地区正处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院校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新的产业结构和技术升级,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的经验尤为重要。

(一)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将“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当前和今后职业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14]。我国开展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大陆地区处于经济转型、产业升级阶段,尤其在农业、服务业、先进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在“中国制造”向“精品制造”转变的过程中,职业教育要承担起为“创新驱动发展”“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精准扶贫”等战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因此,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层次势在必行。一方面,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考虑加快职业技术本科教育的发展,加快实施高等教育分类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中职生升学比例和渠道,打通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以及研究生之间的连接通道。另一方面,要学习台湾地区对民办职业院校的辅助政策,加大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提升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从建立开始,在每一次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都能主动适应和调整,这与教育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分不开。在职业教育机构的建立、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交流与合作等方面,教育主管部门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育层次还包括一些不同学制的技术类学校,教育主管部门都是这些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者。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对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大陆高校也享有一定程度的办学自主权,除国家设置的专业(包括特殊专业)以外,高校可以自主进行专业设置,教育部进行统筹管理。有些高等教育发达的省份,由地方政府部门统筹出台有关专业设置的调研报告,公布省内各级各类高校专业设置、专业布局和结构。例如,2017年,广东省发布《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調研分析报告》,内容包括该省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合理性,急于开设哪些专业等。因此,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在专业设置与调整方面的宏观统筹管理职能,调研区域产业发展态势并发布有关专业与产业匹配的发展报告,及时调整专业类型并补充新专业,合理设置专业,加强区域内专业布点与规模的调控,对于布点过多的专业及时予以撤销或停招,同时增加与新产业、新业态密切相关的专业,从整体上把控区域内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度。

(三)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不断优化专业设置、类型和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我国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已经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已经失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尽快调整专业设置,从规模扩张阶段转到内涵发展阶段,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机制。具体而言,大陆地区应借鉴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上的成功经验,在以下方面进行调整改革,从而缩小供需双方差距。一是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适当干预过剩专业点的撤销和停招,鼓励增加新专业,促进区域专业的合理布局和结构优化。二是高职院校自身要狠抓专业内涵建设,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自身办学定位设置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形成办学特色。三是扩大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随着新技术、新业态、新能源等现代化领域的快速发展,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要求也越来越高,扩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规避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问题。

(四)开展高水平专业群的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已然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开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建设一流高职院校的本质就是建设一流专业群。2006年,我国在进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文件中提出了开展专业群建设。经过十年的探索与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成果,但综合分析来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群管理体制不完善。专业群的组织结构、管理以及相关制度不完善,专业群带头人和专业负责人职责不明确。二是专业群的组建不够合理。专业群通常是由多个基础相近、技术领域相关、资源能够共享的专业组建而成。但从实际情况看,大陆高职院校专业群组建不够合理,不相关的专业被划分到同一个群,或仅限于二级学院内部建群,跨院系建群的很少。三是专业群“神散形聚”。例如,一些高职院校组建专业群,但教学资源不能够充分共享,群内专业联系不紧密,教师团队难以组建,彼此合作意识不强。四是专业群缺乏有效的评价。专业群建设的效果如何,需要一整套完善的评价体系进行效果的检验,这也是专业群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当前高职院校都将注意力轉移到专业群建设上,还未对专业群评价体系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评价体系的缺失使专业群建设很容易走上规模扩张的老路。因此,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经验,总结大陆示范高职院校的成功经验,是专业群建设走出困境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10]王威丹.台湾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7.

[2][3][4]程广文,孟祥仁.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2013(22):18-25.

[5][11][12][13]黄京钗.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办学特色及启示[J].教育评论,2016(10):95-98.

[7]台湾地区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定[ EB/OL].http://192.192.169.101/,2007-08 -15.

[6][8]张宝蓉.从严格控制到总量管制:台湾地区高校专业设置政策走向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76-81,112.

[9]大专院校系别学生数[DB/OL].http://www.edu.tw/EDUWEB/EDUMGT/STATISTICS/EDU 7220001/service/sts4-61.ht,2007-01-01.

[14]和震.新时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要点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4):45-48.

编辑 王亭亭   校对 朱婷婷

作者简介:刘喻,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强,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胡昌送,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

作者: 刘喻 朱强 胡昌送

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篇2:

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究

摘 要: 农学专业不同于中等职业学校其他专业,对学生实践能力有着更高要求,中职院校在实际教学中更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中职院校农学专业教学现状出发,探讨加强农学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以期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农学专业 实践教学

我国职业院校一直以来传承“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办学理念,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同时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和熟练专业技能的人才为教学目标。然而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仍以传统方式为主,注重理论教学,强调系统性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造成中职院校农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的现状。改变中等职业院校农学专业传统教学模式是目前刻不容缓的工作。

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在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教学现状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将发展目光投入城市中,导致农村就业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使我国农业生产力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要求,这一现象给中职院校农学专业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冲击。第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是能够将新科技、新技术应用于实践中的新型人才,要求农学专业教学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以培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农业实用型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第三,由于大多数中职院校仍采用传统课堂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导致一些农学专业学生往往缺乏必要的实践专业技能,在人才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第四,中职院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存在教师能力不足、无法开展实践教学的现象,绝大部分中职教师也许具备足够的理论教学知识,但是缺少必要的实践工作经验,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往往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二、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具体措施

1.建立校内实践基地和实验室,加强实践教学。

要加强中等职业院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教学资源的齐全,农学专业不同于一般专业,更强调的是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未来职业要求看中的是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中职院校首先要保证校内教学实践场所建设,校内教学实践场所建设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实践基地的建设,如蔬菜基地、果树基地、花草基地等,另一方面是专业实验室建设,如组织培养实验室、标本制作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实践基地建设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可以在专业实验室中通过实验操作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进一步了解理论知识的发生原理,在实践基地中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如学习植物嫁接的知识时,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在实验中完成嫁接实验的具体操作,掌握有关植物嫁接的专业知识,再在花草基地中选取合适的植物进行嫁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比赛,看看哪些学生进行的嫁接处理是最成功的,并给予适当奖励。

2.加强教师团队的建设,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要想加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是关键,提升教师团队的实践教学水平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将专业实践经历作为教师聘用考核标准,在招聘中注意引进理论知识过硬、实践经历丰富的“双向型”教师人才,或者聘用企业优秀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来校担任兼职教师。另一方面是加强对现任教师的培训,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和考察,鼓励和支持校内教师前往相关专业企业任职和学习。总而言之,高职院校需要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改善教师团队结构,提高教师团队整体的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3.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提供专业实习岗位。

要想加强中等职业院校学生农学专业实践教学,办出职业院校专业实践的教学特色,离不开校外企业的支持和保障,需要学校融洽与校外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校外实习岗位。校外实习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校定期组织全体学生集体前往当地生产规模合适、生产水平较为先进、管理科学规范的企业进行“见习”,“见习”是由老师带队,让学生前往企业进行参观和短暂学习的机会,一般为期2到3天;另一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期间,学校给学生争取到的前往企业进行专业实习的机会,实习期一般为3到6个月。

三、结语

实践教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教学中具有重大意义,目前中职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专业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技能型人才为首要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史向玉.中等职业学校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44.

[2]屈善斌.浅谈中职农学专业课的教学方法的改革[J].新課程学习(社会综合),2012(6):123.

作者:曲建龙

中职院校农学论文 篇3:

中职院校就业质量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 要】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主要分目前中职院校就业质量现状以及对策,旨在提高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关键词】中职;就业;现状;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一定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本文从分析当前中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现状入手,提出了解决目前这些现状的对策,旨在提高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及就业质量。

一、中职院校就业质量的现状分析

1.非对口就业现象较严重

中等职业教育所设置的专业是很多很细的,涵盖经济学、教育学、农学、工学等不同专业,或者换句话说,中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专业技能型人才,与普通高中相比,其最大的优势就是专业特长。但从目前笔者所调查的实际数据来看,这种专业特长似乎并没有成为中职毕业生就业的资本,因为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初次就业时并没有从事与本专业对口甚者相关的工作岗位,这一现象确实令人堪忧。

2.工资、保险等福利待遇较低

通过调查发现,中职毕业生无论是从工资,还是从入职后单位提供的保险等福利,都显然是不到位的。一般来说,中职毕业生的起始工资都较低,通过调查还发现,毕业生加薪的幅度也很慢很小。此外其他福利,许多用人单位都没有给入职后的毕业生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致使毕业生无归属感,工作也缺乏相应的积极性。

3.易出现人员流动现象

总体来说,中职毕业生的工作不够稳定,易出现人员流动现象。通过调查发现,仅半年时间,更换实习单位的的学生就占到了50%左右,截止到毕业1年后,许多毕业生都更换了好几家工作单位,这种频繁的更换工作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二、中职院校就业质量现状的原因分析

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这一问题,值得我们中职教育者深思,笔者认为造成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有:

1. 由于国家的大力支持以及企业缺少一线技能型人才的原因,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已经很多,但受到人们长期以来固有思想的影响,中职毕业生总体上仍是处于弱势的群体。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考不上高中或者没有希望考上大学的低等生才会到职业院校学习,这种偏见必然会影响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信心。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即使是中职院校的毕业生,自身也看不起职业教育和毕业后即将走向的一线工作岗位,这种现象尤其在制造加工类专业尤为突出,许多毕业生毕业后都不愿意到一线工作岗位就业。

2.目前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毕业生就业也面临一定的困难,他们的就业层面不得以降低,这样无形中高校毕业生也成为了中职毕业生强劲的竞争对手。与高校毕业生相比,中职毕业生无论是从学历还是从知识,优势都不大,所以造成就业质量不高的现状。此外,中职毕业生还受到劳务工的挑战。与中职毕业生相比,首先劳务工的工资偏低,其次劳务工更加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能吃苦,所以这就使得劳务工比中职毕业生更抢手,影响到了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3. 中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大部分中职毕业生由于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原因,自身职业素质并不是很高。首先表现在岗位职业能力不高,工作中表现不积极,;其次,现在大部分家庭是独生子女,一些毕业生在工作、生活、待遇等方面稍不满足,就心灰意冷,甚至辞职。再次,由于大部分中职毕业生从事的是生产一线的工作,工作会比较单调甚者会很累,所以许多毕业生承受不了这种工作压力而导致辞职。

三、中职院校提高就业质量的对策分析

1.提高毕业生的总体素质,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对于中职院校而言,可以从强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学条件、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方面下文章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对于许多中职院校而言,师资队伍都是软肋之一,尤其是一些新办专业的师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学校可以靠“专、兼、聘”三条腿走路的办法来解决师资问题。教学条件是能否培养出合格技能型人才的必备条件,所以中职院校要下大力气抓好这项工作,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行资源共享,充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此外,中职院校还应该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重实践、重应用、重操作,实现企业与院校的无缝对接,达到毕业生毕业后就立即能上岗工作。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2.合理设置专业,做到与本地企业的无缝对接

文章前面曾经提到,许多毕业生就业不对口,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就在专业设置上。中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为地方企业服务的,所以专业的设置要与本地区的经济以及产业结构相适应,要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砍掉一些传统的旧专业,开办一些新专业,以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学校培养出的是地方企业急需的人才,那么毕业生肯定受到企业的欢迎,就业质量就会相应的提高。

3.设置就业指导部门,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部门,此外还要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开设就业指导课程,通过学习就业指导课程,使学生们正确了解自己,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业指导部位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观,教会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理念,避免他们就业时走弯路。此外,就业指导课程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达给学生。

【参考文献】

[1]袁栋.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就业质量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胡俊霞.中职卫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3)

【作者简介】

付迎春,镇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中教二级,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就业。

(作者单位:镇赉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作者:付迎春

上一篇:专业技术职务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招商局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