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2023-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读书笔记

《一问一世界》是有杨澜和朱冰著作的,但其中收录的多是杨澜的经历与成长。我关注杨澜时她已经离开凤凰台,在上海台工作。但是从几年前的“杨澜访谈录”,到现在的“天下女人”,她用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无时无刻不散发出一名成熟女性的魅力。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更加了解了杨澜传奇的一生,更从中学习到了一名成功女性背后所要付出的努力。

一、懂得选择,懂得放弃,选择了就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1994年,杨澜放弃了红极一时“正大综艺”,选择了远渡重洋去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而正是这一次再度学习的经历,为她之后的主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她在面对希拉里、克林顿这些站在世界之巅的人时能够从容应对。现在的我们,何尝不是常常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我们要做的就是即使再难也要自己做出选择,学会放弃;否则,拖沓到要别人帮我们抉择时,不管结果是什么都是痛苦的。只有做出自己的选择,然后尽力去做好当下的事,才能让自己的人生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当。

二、一切都不会是偶然发生,功课很重要。一个好的主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要有话题,有问题。细心挖掘被采访者的每一个故事,用共鸣感烘托气氛,在遇到尴尬问题时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意,耐心回答。同样我们需要真诚对人,在言语对话之间就能增加情感交流。杨澜在访问世界级名人时,时常放弃手稿,顺着对方的思路问下去。在生活中,我们也要学会不用自己的条条框框约束别人,发展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三、团队的力量十分重要。在“杨澜访谈录”上海工作室成立之初,正因为有曹景行等一行人,先进的思想,优良的策划,才能让结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杨澜在浦江之边尽情绽放。在一个团队之总,可能抛头露面受尽鲜花与掌声的只有一小部分人,然而荣誉并不是第一位的,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用自己的能力去成就事业,才是最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的。承认别人的贡献,接受别人的监督,“1+1>2”的效应是在和谐的合作氛围下才能达到的。谨记这一点,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轻松。

杨澜是一位值得每一个想成为睿智优雅的女性的人学习的榜样,《一问一世界》更是一本值得我再三阅读与学习的书。

第2篇:一问一世界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读书时间: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你问的真的那么有“远见”?李海鸿100409013010级交通一班胡雪海11月——12月1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你问的真的那么有“远见”?

书名:《一问一世界》

作者:杨澜

出 版 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页数:272

内容摘要:

本书共六个部分,每个部分所讲述的都包括不同“职场”人物,基本涵盖了《杨澜访谈录》的访谈嘉宾集中的若干领域:国际政治、商业、文化、女界、体育、艺术。

杨澜以自身经验阐述 “为何去问”、 “如何去问”、“问后如何”三个方面,与我们分享了不同“职场”的不同人士成功的背后以及《杨澜访谈录》成功的背后。

本书中杨澜讲述了她从1990年到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克林顿、李光耀、韦尔奇、基辛格等政界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与韩寒、席慕容、陈道明、蔡康永、张学友等文艺界人士的深入交谈;普拉西多.多明戈、比尔.盖茨、金嘉楠、蒋昌建等商业界知名人士的会面;与王光美、小泽征尔、高敏等坚韧的女性的亲密交往。她如何在每次访谈以及人生的每个节点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与感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媒体江湖。

关键词:访谈、传媒、职场、成功

正文:

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演进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杨澜和这个时代的真相。即使如杨澜所说,“真相,只能接近,而不敢妄称得到”。杨澜靠着“在‘记录一个人和他的时代’的主旨之下,尽可能地贴近‘心灵的真实’”这样一个信念,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访谈,一句又一句的发问,一次又一次地跨越。

她的媒体生涯以提问为主,充满了挑战,也分外有趣。这是她留给我深深回味的东西,同时引发了我对《杨澜访谈录》深深的好奇之心,也引发了读者对杨澜本人成功的进一步的思考。我在想,是否有一天杨澜可以做一期节目来访谈她自己,或许杨澜早已这么想过,而《一问一世界》就是对她自己的一次成功访谈。

我始终在想,在她访问过那么多知名人士的过程,每一次她都能从容应对,每一次提问都那么有远见吗?诸如在生活中,要与一个人,与一个陌生人进行沟通,发问是必须的,只有不断发问,沟通才能延续;而只有是那些能让双方都感兴趣的发问才能让彼此饶有兴趣地沟通。一次访谈更是这样,每一个问题很可能关系到下一秒的对话,可能会遭遇冷场,那么这又如何应对。杨澜,真的是一个提问高手?

今天的一个优质报道是如何把一个孤立的时间放在一个有着一定时间和时代背景的坐标上,给观众一个思考的框架。而对于杨澜面临的还不只是去给观众一个思考的平台,还要满足思考背后的受访者所作出的思考,否则节目是索然无味的,观众的思考也会过于狭隘。

要想使提的问题有质量,更进一步和受访者沟通,那么相关知识就要更加丰富。而这一点恰是杨澜带着身孕迫切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主要原因,或许正是这样真的让她的提问上升了一个档次。在采访过500多名国内外知名人士,各行各业,也并不是她通过深造就能把知识的空缺填补完整的。正如她在访谈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崔琦时,她根本不懂什么“磁场驱使绝缘体向整数量子霍尔效应转换过程的普遍性”,她又如何深入科学?那么她只能问“你做过什么”,“想做什么”,“今后能做什么”,“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些问题不见得有多高端。而这本书所陈述的却多是和访谈有关的,但它却那么有吸引力,这也恰是杨澜访谈的高明。

对杨澜来说,某种意义上,世界是用来问的。而她的好奇心就像如今的商界、职场的竞争一样,强烈得无可救药。通过人物访谈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以开放的视野,文化的包容,关注个体的困境与成长,成为了杨澜的不懈追求。杨澜在每一次访谈过程中都保持一颗好奇心,她将此次访谈看作一次旅行,用简单的问题,引发受访者的深度思考,带给观众精神或感官上的炽热。这不是一朝一夕的经验之谈,是她20年来的传媒生涯的结晶,所谓“功到深处,柳暗花明”正是如此。那种在访谈时的优雅气质和潇洒转换每一个话题的节点,是杨澜的迷人的气息,也是本书所散发出的魅力。毋庸置疑,杨澜自身的经历以及杨澜的价值观也其展示的最有价值的思想内涵。

在杨澜看来,所谓远见在于当事人是否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

决定。

世有疑惑,必须发问。杨澜的发问并非句句高端,次次前沿,但她在每次提问是确实拿捏得当,她的发问似乎的确是有远见——有洞察力的。

作为主持人和记者,杨澜以提问为主,并以提问为乐。而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有时候知道的越多,才会问出更有价值的问题。但在一个短短的采访不可能得到全部事实,因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袒露真实的自己的。虽然已经采访过500多名知名人士,但杨澜每每接触的受访嘉宾并非在她的专业领域,她对不知道的还是没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于是,每次的提问都抛不开心灵故事,挖掘主人公内心真实的想法,而那些真正不为人知的故事始终是个谜。

所以,杨澜的发问并非真的那么有远见,能让每一才访谈都能环环相扣;能让每一个问题都出人意料,拍手叫绝;能让一次访谈解开层层内心谜团。

有多么让人难以置信的提问就有多么让你难以置信、拍案叫绝的回答。杨澜,只是用一颗好奇心敲开了受访者的心扉;这,绝非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这是杨澜一个人的魅力,是《杨澜访谈录》的艺术,是《一问一世界》的跌宕起伏。

附注:

参考文献包括《杨澜访谈录》节目视频

朱冰语评

部分访谈嘉宾的资

第3篇: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很喜欢杨澜在开篇的一段话:当你为了一个理想去奋斗,而且经历过挫折的时候,我认为你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会更深一步......是的,这是人生非常宝贵的财富,一个人经历过很大的欢喜,也经历过很大的挫折,但是他还是能够站起来,重新回到要做的事情上来,我觉得这是对一个人很大的考验,我体会很深。

《一问一世界》是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回顾了自己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

确实,我喜欢杨澜,是因为她有种独特的气质与魅力。虽然这本书是杨澜和朱冰一起著作的,但我更多的是关注杨澜的经历与建议,也许这就是一位你所钦佩的人对你的影响。自从收到这本书后,我就喜欢在静静的夜里,坐在床上,认真地阅读每一章节的内容,因为只有在夜里时,我才能静下心来,体会书中内容。我喜欢慢慢的阅读,只有那样我才能感受到她的体会与经验,读后也会想,当在自己遇到这中情况,我会怎么办。杨澜用自己一步一步走来的事实激励着我前进。

书中摘录了很多杨澜采访成功人士后的真实感触,每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有不愿言及的心痛,在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她对真实人性的探求。书中还有很多对传媒行业的回顾和对前景的展望,浅读几章节就有如此多的感慨,我想这本书还是值得去品读的。

杨澜确实是一位传奇女士,她是一位融合了东西方知性美的女性,她用她的人文观看待世界,发掘人性的真善美。我之所以钦佩她,不是因为她华丽的成功,而是因为她一路走来,面对人生的态度,还有应对各种问题的灵活应变,在适当的时候懂得选择。她所获得的一切不是靠运气,而是她朝着坚定目标,不懈地努力获得的。

不管你走上了哪条职业大路,首先要对得起自己的心,只要认定了就不要在行动的时候后悔,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实现梦想的必要条件,豁达的心态是享受追梦的静心剂。长江后浪推前浪,杨澜固然是一个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值得每个女人学习的人。我们要自勉。

《一问一世界》,用这个书名,真实绝。杨澜二十年的采访生涯,一个字概况—“问”,问成了十年世人瞩目的《杨澜访谈录》,访谈了许多杰出的人物,让我们更好地、更真地认识了这个世界。“世有疑惑,必须发问”。

书中,杨澜叙述了自己访谈的经过,也从一个个影响了世界的人物身上揭示历史的真-相,心灵的真实,认识了世界。

我最受感动的是这一段内容:“从美国学习回来以后1998年我加入了凤凰卫视,作为制片人和主持人制作《杨澜访谈录》的前身《杨澜工作室》。我当时就是希望能做中国电视史上第一个一对一的高端访谈节目。其实那个时候自己也不过才27岁,不乏幼稚之处,但是我很有热情。当时香港电台有一套纪录片给我的影响很深,叫《杰出华人系列》。这个系列是以纪录片的方式寻访了世界各地的各个领域杰出的华人,从李嘉诚到贝聿铭等等。我当时就觉得应该把优秀的华人所做出的杰出的成就通过访谈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在最初的两年,基本上谁成功我就采访谁,而采访的内容不过就是讲你怎么成功的?是刻苦啦,坚持啦,有伯乐啦等等,讲的是一个个成功者的故事。直到1999年我采访华裔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崔琦先生,我的观念才发生了转变。那是个初春的雨天,天气很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

校园里安详宁静,小松鼠上蹿下跳地觅食嬉戏。崔琦是沉静的,毫无喜形于色的神情,甚至还有一点害羞,一再为已经生疏的中文抱歉。他试图用最简单的语言向我这个门外汉解释他和其他两位科学家共同发现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分子电荷的新型粒子。我听得一头雾水,还含含糊糊地点着头,心想如此悬殊的知识结构,这个采访可怎么做啊?我试图进入他的人生经历,他告诉我他出生在在河南宝丰县,乳名叫“驴娃儿”,直到10岁也没有出过自己的村子,每天帮助父亲做农活养猪放羊。12岁的时候,他的姐姐介绍一个机会可以让他到香港的教会学校去读书。他的父亲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民,觉得家里就那么一个儿子,已经到了帮着干农活的时候,不愿意放儿子走。但他的母亲对儿子有更高的期待,坚持要把儿子送出去念书。小崔琦舍不得离开家,母亲就安慰他说,下次麦收的时候你就可以回来了。然后把家里剩下的一点粮食给他做了几个馍装在小包袱里。这样小崔琦就跟着亲戚远走他乡,坐了一个星期的火车到了香港。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而他的父母就在50年代末的大饥荒中活活饿死了。我问崔琦:“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把你送出来读书,今天的崔琦将会怎样?”我期待的回答是,知识改变命运等等。但是他却说:“其实我宁愿是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如果我还留在农村,留在父母身边,家里有一个儿子毕竟不一样,也许他们不至于饿死吧。”我听了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诺贝尔奖也好,科学的成就也好,社会的承认也好,都不足以弥补他的失去和永远的心痛。”

杨澜真的善问,也最能找到人性的真实。读这本书,认识真实的世界,寻找真正的自己,收益颇多。

第4篇:杨澜的世界----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

在杨澜的眼中,世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是用来问的,而每一个问题便是一个大世界。 杨澜算得上中国现代女性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了吧?她懂得放弃;她了解凡事想要做好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她还清楚的明白团队的力量是不可或缺的。

她是一位传奇的女性。她把自己的青春都献给了她所热爱的事业,她热爱她的事业,所以她可以无怨无悔的去外国进修,所以她可以兼具东西方女性融合的美;她认真,每一次短短的采访中都包含了她无数的汗水,所以她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获益匪浅,所以她可以坚持做一档高端访谈节目这么久。

就像她书上的内容简介:“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

她在书中真实的重现了她20多年的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期间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欢笑也有过泪水。但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些都不会阻挡住杨澜,它们只会成为杨澜前进道路上的养分,她永远不会被这些事情绊住她的脚步,封住她的双眼。

因为她知道生活是一道只有两个选项的选择题,只有做到正确的判断,适时的放弃,才会成功。而且生活不会让你后悔,一旦选择了就只能一直走下去,走下去,或成功,或失败。所以她认真而又固执地在做着每一道选择题,只要自己认为正确,便会选下,她不会因他人的看法而改变。比如1994年她毅然放弃当时红及一时的《正大综艺》,转而去国外进修。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她也用这次的经历告诉我们:在生活中绝不应被一时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利益,我们在看到地上的芝麻时,更应该先看看前方是否有一个西瓜在等着我们,然后再弯下腰。

她还在书中写到,决定做一件事前一定要做好一切准备,一切发生的事都不是偶然,永远都不会有所谓的“天上掉馅饼的事发生”。哪怕是中彩票,他之前也必须买到彩票。当你注重一件事的结果时,你往往更需注意的是它的过程。就像是考大学,你三年不学只是想,那你永远都考不上。就算是发生了天上掉馅饼的事,你要是没准备好,说不定它就把你砸死了,毕竟馅饼经过重力加速度还是很危险的。

她还在书中诉说了团队力量的重要性。杨澜很强很厉害这一点相信不会有人反对,但我们不应忘记,杨澜在怎么厉害她也不过是个人,而且还是个女人,她永远不可能一个人就扛起了整个《杨澜访谈录》,她也想我们一样需要同事,朋友和她一起奋斗。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每个活动都是在无数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像学习,我们需要老师讲课,需要同学解惑,需要家长帮助„„。

杨澜,我从不听她的节目,我也不关心她的工作,家庭,但我确实敬佩她。因为她认真的在做每一件事;她将问题当做了自己一生的追求;她将一个个问题作为她人生道路上的砖石;她还把问题从深处发掘,将它们变成一个个小世界,然后再将它们编织在一起,变成一个个大世界。

我很喜欢《佛典》中的一段话:“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净。”我曾把它作为我的人生的最高目标之一,不过如今看来杨澜便是拥有这种心境的一类人吧。

但我想,杨澜更应是“一问一世界”。

第5篇:《一问一世界》经典语录

大猪妍

1、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

2、 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身份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3、 成功的首要意义是做自己

4、 在探索世界的同事,我们还有机会更好地认识自己

5、 真正的远见就是透过迷乱的现实看到未来世界的模样

6、 所谓的远见,即洞察力,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掌握和对未来趋势的预测

7、 信仰是增加我们自己行善的力量

8、 制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9、 把持好自己的人生,也许不需要技巧,需要的只是天性

10、 改革的真正原因是处于时代的需要

11、 人可以支配金钱而非成为它的奴隶,人有机会再物质和精神层面都成为富有者

12、 评价一个男人:后半生比前半生更重要

13、 做生意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创造快乐

14、 没有快乐的生意做不好,可没有生意支撑的快乐也走不远

15、 卡内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16、 别整天把自己搞的很忙,多给自己一点思考的时间

17、 分辨力是相对清醒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18、 细致地挖掘身边的每一个人的潜力和能量

19、 赢了自己,就是赢了一切

20、 没有棱角,美其名曰圆润,活得挺精明,美其名曰智慧

21、 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最重要的是变通和适应

22、 只能靠自己,依靠自己的步步为营,欣赏到无限风光在险峰,把握住商业大船的航向

23、 坚定地站在前沿,把握住时代的脉搏,也不迷失自己

24、 无论进退,总是自如

25、 我相信幸福是要靠运气的,但更需要靠能力:梦想的能力,创造的能力,感受的能力,分享的能力。总之三个字:幸福力。我要的幸福是丰富而有价值的生命,是充满爱和温暖的情感世界,请不要让我取舍。

26、 无论怎么样都不要放弃你们自己的梦想,永远力争上游,坚持信仰,被击倒要马上站起来,不要让任何人说你不行

27、 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一是无保留的爱和接受;而是父母自己能快乐生活

28、 花自己挣到的钱买最需要的东西给自己心爱的人,那是一种幸福

29、 时尚是什么?也许,就是做回自己 30、 成长本身就是一件浪漫的事

31、 判断一份感情品质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清情感中的两个人,是否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32、 你不必是一个体育迷,不必是一个奥运迷,你只需要对人们所表现的勇气着迷

33、 人类真正超越的是自己的局限

34、 奥林匹克的魅力在于它永远追求着 更快,更高,更强的境界

35、 赛场上的每一滴汗水,每一滴眼泪,每一声掌声,每一瞬间,都比开幕式伟大

36、 爱不仅仅是一种意愿,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

37、 压力来自放大自我,要学会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压力,放下自我,就没有压力

38、 只有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第6篇:《一问一世界》读后感

近期我读了一本好书杨澜的《一问一世界》。

《一问一世界》内容简介:杨澜入行20年的传记作品,立体展现杨澜20年非常媒体生涯,告诉你一个真实的杨澜和杨澜眼中的时代真相。在本书中,杨澜将告诉你:她从1990年到2010年的生命跨越和岁月流转;她与基辛格、克林顿、布莱尔、老布什、李光耀、韦尔奇等高端人物的交往秘辛;她如何在人生每个节点自由潇洒地转换;她对“赢”的重新理解和体悟;她的20年非常媒体生涯和她眼中的传媒江湖……

生命有无数的可能性,你的梦想还在沉睡,为什么不把它唤醒?...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比进入他人世界更重要的,是打开你自己的世界。

杨澜亲自讲述她聚光灯下的台前幕后,真实呈现她的“阳光二十载”:与电视偶然结缘、离开央视、出国留学、创办阳光卫视、《杨澜访谈录》、申奥形象大使……杨澜对自己20年媒体人生的审视与展望:以提问为生的她,对“赢”有了新的感悟;对“女性”有了理性的界定;对“问”有了执著的回归。在事业上,杨澜是资深媒体人,具有极强的社会影响力;在家庭中,杨澜是幸福的太太,有着两个可爱的孩子,是什么让她在人生的每个角色里转换自如,让她在事业与家庭之间游刃有余?——杨澜将亲口告诉你她幸福人生的绝对秘密。21世纪的人才是那种善于进行复杂沟通和交流的人。”“每个人过了青春期之后都处于下滑状态,你能做的只是减缓下滑的速度而已。”这本书让看到被杨澜采访的多位名人的剪影,而更让我体会的是:善于捕捉每个人身上的特点,并由此打开话匣,分析事件结合其人物的经历和背景,挖掘其身上的闪光点,用文措词反复推敲、斟酌,把最能吸引人,最能立体展现的内容呈现出来。这点不仅可用于与人交流,也可用在写文章,识人等各方面。从这本书中我体会到杨的睿智、大气,更让我看到一种认真、坚持、内心强大、态度平、处事豁达的能量。不愧是我的榜样、偶像,希望下回梦到她,不会无语以对,自惭形秽,很想问问她:“您的偶想是谁?什么促使你对工作如此坚持和热情?大气、平和可以练就吗?

这是非大智慧和大勇气所不能达到的,而杨澜这个奇女子做到了,想来上天一定是有冥冥的安排,有些人来到这个世上注定需承担推动社会发展的大任。和十年前她的《凭海凌风》中带有少年狂傲的文字相比,十年后的《一问一世界》的整个语境平和大气了很多,虽有不同的小故事及穿插的感悟组成,但前后的衔接如此巧妙,足以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她的心路历程和成长艰辛。看完后除了敬佩,还带有一丝羡慕,原来能做自己,能为自己的理想做事是一件那么痛并快乐着的事。她个人的信仰,她所带领团队的共同理想,《杨澜访谈录》所有人员的敬职敬业,他们真的可以在杨澜为主心骨的“绳索”中拧在一起,不问名利,不问得失,不问职级地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如大家庭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纯粹地为了一个节目而工作和奉献。

合上书的瞬间,竟有一丝失落,像送走了一位老朋友,又像离开了一个大家庭。突然有一种想加入他们的冲动,能有自己的理想,并且能和与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人们一起工作,那真的像谈恋爱般的工作了,夫复何求?我生活的现实似乎离他们很远,很想追逐他们,却又遥不可及,顿然有一种无所依靠,没有思想,只是为了生活而工作的行尸走肉之感。也许他们的人生才有意义,而我的只是苍白和无奈的不快乐。

后转念一想,书中曾语:成功的道路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发现自己还在路上。杨澜写这本书的初衷并不是想让我们成为像她采访的人,或者她自己那么成功才算有意义,也不是想让我们都加入她的团队才算真正的工作,她应该是想传递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正能鼓舞形形色色的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虽有崎岖,虽不完美,但每天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为了什么。 诚然,人生没有到达杨澜的高度,没有加入这样的团队,确实有遗憾,但有时遗憾就如同远方的曙光,代表着希望和方向,指引着人们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脚下或许满是泥泞,但身体却在无限接近。

几乎是一气呵成地看完了杨澜的《一问一世界》,与其说是一本名人传记,我更愿意把他看做一本心灵读本。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浮躁社会,如果觉得赚钱养家是一件很难,很辛苦的事情,那么错了,这个世界上比赚钱更辛苦更难的是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遇到什么风雨,都不放弃,并且能和现实社会相融合,达到理想与现实的平衡。 杨澜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们生活在一个渴望成功的时代,我也想成功,我也想证明自己。我跑遍了世界各地去寻找那些成功的人,然后去问他们有没有成功的秘诀。渐渐地,我对成功有了质疑。到底什么算是成功?更成功又怎样?我们的社会是不是患了“成功综合征” ?为了“成功” ,我们常常忘记自己的初衷和内心真正的渴望。为了“成功”,我们忽略了路边的风景,忽略了身边的人。我们能不能停下脚步,给他们一个微笑,给他们一个拥抱?杨澜说,我曾接到一个短信:真正的成功,不是赚了多少钱或者做了多高的官,而是有一天你除去这一切的时候,还有人愿意在你身边对你微笑。

上一篇:陕西中考历史考点下一篇:关于大学生暑假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