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龙泉传统宗教寺庙的变迁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龙泉地处浙南瓯江上游,唐宋时商贸空前繁荣,境内传统寺庙蔚为大观。随着朝代更迭,传统寺庙发生了巨大变化。文章根据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资料,略谈龙泉传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及宗教场所的历史变迁。

关键词:龙泉;寺庙;变迁;

龙泉于唐中期(759年)置县,属处州。宋元时青瓷大放异彩,龙泉成为闽浙南北商品的集散、互市之地。古时城内铺面八百间,经营各类商贸,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故有“驿马要道,商旅咽喉”和“瓯婺八闽通衢”的美誉。所谓百业兴而僧道随,龙泉历史上高度发达的商贸,促使地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交融吸收。唐宋之际,琳宫梵宇开始在境内大量兴建,而后各朝或有新的发展。而今,这些历史寺庙或消失,或重建,可谓历经风雨、跌宕起伏。现境内虽保留着众多寺庙遗存,但数量规格、历史地位、信仰体系均发生了显著变化。

1 历史概况

龙泉涉及传统宗教寺庙的历史资料十分有限,留下的文献也较少,主要以明、清府志及县志为主,其中明成化十八年(1482)修《处州府志》记录该县宗教类寺庙建筑64处(寺院62处、宫观2处,未记庙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修《龙泉县志》记录该县城乡共有大小寺庙宫观127处(寺院62处、庙祠49处、庵堂9处、宫观7处);清光绪版《龙泉县志》记录该县城乡是类建筑更达196处(庙祠93处、寺院72处、庵堂23处、宫观8处)。从文献资料来看,历史上龙泉境内传统宗教寺庙建筑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包含寺、院、庙、宫、观、庵、堂等多种形式,所祭拜之神更是类别繁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佛教、道教和民间信仰。

1.1 佛教类寺院

佛教在龙泉历史较为悠久,是境内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佛教于隋朝传入该县。唐、宋之际,随着龙泉建县及青瓷的兴盛,佛教在龙泉发展空前,大型寺院不断兴建,境内较为著名的寺庙大多于这一时期建成。其中,建于唐大中五年(851)的崇因寺、后晋天福年间的集福寺、清修讲院以及后周显德七年(960)的金沙寺被称为龙泉古城四大名寺,龙泉一度成为佛教在浙江影响较大的重要地区。据历代县志统计数据,佛教类的寺院数量一直较多,占据相当比重。隋唐以后寺逐步成为我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禅院一般为禅宗寺院,教院为天台、华严诸宗寺院之统称,“讲院”比一般禅寺高一层次,可开经筳、设讲席,为僧众讲读佛教经典。同样,龙泉佛教寺院也基本以寺、讲院、教院、禅院类型为主,代表的寺庙有崇因禅寺、集福教寺、相严教院、清修讲院等。其祭祀对象基本统一明晰,主要为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十八罗汉等沙门系。如昔日龙泉西乡四大禅寺之一的相严寺,“相严寺占地数十亩,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殿后是玉跐鳖首的南海观音”

1。又如城内崇因禅寺:“卢舍那佛坐宝莲,华居其中央;文殊、普贤骑狮子象,翼其左右;帝释天众,东西对列”

2。从其供奉神像看,这类寺院为佛教类无疑。通观这类佛教寺院,其整体规模较其他庙宇明显更大。从民国时期寺庙调查表“房屋规模间数”一栏中可以看出,以寺为名者房屋数量基本为10~30间,而其他庙社基本在5间以下。宋代何澹《崇因荐福禅院金光明阁记》载:“崇因荐福禅院者为龙泉巨刹,地四望均而琉璃金碧之所,焜耀俨然真天人居也。”明代郑奎光《重建集福寺记》载:“晋天福间建集福寺于山下,雄宫伟殿,金碧辉煌,诸刹丛林不能与之争胜。”北宋杨亿《金沙塔院记》载:“凡堂以陈宾主之次,虚室以备宴息之所;高门洞启,回廊翼舒,庖厨载严,井树攸设,举其成数,凡四十间。”这些文献记载,无论从数量比重还是兴盛规模看,均反映了佛教在龙泉历史朝代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1.2 道教类宫观

道教是汉族传统宗教主要信仰,同样在龙泉影响深远。文献中有槲衣仙的记载:“槲衣仙,西汉间,结庵于凤山之巅,持守雌抱一之道,童颜黑发,不御饮食。人或问其寿几何,但答曰‘八十岁也’。种种有异术,赤乌中,忽坐宫前槐树上,俄祥云四合,天乐鸣空,遂飞。”

3这是龙泉境内关于道士的最早记述。唐宋是龙泉道教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尤其在北宋时期,龙泉境内的万寿宫更成为国家祈天永命之地。清代时,随着朝野重佛抑道,道教逐渐转衰,相关县志中有关宫观类的建筑数量极少,明代记录的只有隐真观、报恩观孝宫(万寿宫)2处,清代又多了合真观、真常观、演庆观、东岳宫、丽阳宫、太阴宫,总共也就是8处。道教以鬼神崇拜为基础,具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特性,不断融合儒释及民间信仰,将其吸收纳入道教体系。因此,道教供奉的神灵较为宽泛,更与民间信仰难舍难分,难以单纯归类。例如,五显大帝是龙泉境内尤为突出的信仰神祇,原为福建等地的民间信仰,传说玉皇大帝封其永镇中界,从此万民景仰,有求必应,成为道教著名的神灵。虽然龙泉县域内正统道教宫观为数不多,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地位和影响也全然不同。“崇宁间,住持吴应能以符水遇徽宗,赐号竗应先生,出内帑营缮,伟丽倍前,御书天宁万寿之宫以宠之,应能复卜宫后吉地请构皇帝本命殿,仍赐紫霄介福殿额及圣像,拨三衢田十顷,给御用金器皿,置卫兵,勒令郡县官岁时朝谒,宠遇隆盛。”

4由史料可知,崇宁、大观之际,处州道士吴应能受到皇帝重视,徽宗出财政营缮,并赐额为“天宁万寿宫”。时任门下侍郎的何执中受命作《天宁万寿宫记》:“帝亮其诚赐号竗应先生,而以其居为天宁万寿宫,大其基构门闱殿寝,穷极宏丽,斋庖宾馆修廊奥室钟,有楼经有阁,无不完备。又从其请即宫之吉地建皇帝本命近侍由中以总其事,选干廉不扰之吏临督,秋毫无所取于民役,不旬月而不知病,而灵坛秘字赫然一新,凡为屋以楹计者三百六十九。”在龙泉,由皇帝赐名、宰相题记而兴修的建筑实为少见,而万寿宫为“帝亲洒翰墨题宫二牌”、赐“御书画、法严宝剑”,还派官吏临督,建筑完工后赐“道藏经四千五百五十一卷”、赐“田十顷”,又下旨“使臣执中为之记”,还“置卫兵,勒令郡县官岁时朝谒”,可见此观在宋时深受朝廷重视,享受极高的等级,影响较大。因此,道教在龙泉的地位具有典型的时代阶段性,同时因与民间信仰相互交融,难舍难分,道教文化遍布于庙社高堂之中,具有广泛的渗透性。

1.3 民间信仰类社庙

龙泉属吴越之地,民间信仰表现得更是蔚为大观。早在唐代便已兴建了许多民间庙宇,直至今日,民间社庙更是数量庞大、遍布乡野,成为境内最普遍的宗教场所形式。光绪版《龙泉县志》记录庙祠93处,数量约占所有宗教寺庙场所半数,而这些社庙中供奉的神祇五花八门,种类庞杂。龙泉地处浙南山区,“九山半水半分田”。面对险峻的地理环境,龙泉先民在冲破自然条件束缚的过程中,对超自然力表现得尤为渴求与敬畏。同时,宋元时期龙泉融入“海上丝绸之路”,跻身于海洋经济的大潮中,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时代背景下,自然诞生或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境域内庞大的民间信仰体系。由于龙泉历史上重手工业、重商、重农林,其民间信仰多与劳作、行业、生活与愿望息息相关,其中供奉的神明既有祖先、圣贤,又有历史上真实或传说人物,因其公益行善,深受百姓爱戴而演变为神。在这些祭祀的神祇中,既有普遍流传的天妃娘娘、关公、平水王、陈夫人、马夫人等,如“崇福庙在南乡黄南庄,祭古田陈圣母”。陈圣母又称“陈十三娘”,其在浙南闽北一代广为流传,祭陈氏夫人的庙宇普遍存在。此外,又有龙泉特有的神祇,如灵顺庙祭拜的便是地方的人物传说:“在治北花楼下,庆元间邑人建,有周将军者系庙之部神,南宋时金人欲渡江,未能,忽遇将军,自称括苍龙泉人,卖马数百匹,敌戏间曰:汝马能渡江忽?将军曰:然。遂驰驱水上如践平坡,敌喜,倍价买之约。先渡骁勇,至半江,忽见周将军旗号于云影中,诸将士辄沉没,所乘之马皆剪纸成者,浮江而下制置,赵戣上其事,封翊应侯,诰敕今存。”

5又如城内的义泉庙,其供奉的神祇亦是本地的叶氏侯王。传说他为境内十九都武潭人,平日靠挑菜到街上贩卖,卖完后常将菜篮投入城内的义泉井中,回家时正好于武潭溪取回。忽有一日,叶侯自己跳进井内,三天后其尸体出现在武潭溪边,乡民将他埋葬,并塑其像立庙祭拜。后来井中常有妖蛟作祟,泉水沸腾,乡民将其像立于井口才得以平息。总而言之,相比其他释道类宗教场所,龙泉民间信仰的社庙具有数量多、规模小、神祇多样的特点,并与道教相融合,充分体现了龙泉民间信仰文化的包容与丰富性。

2 变化状况

近现代以来,龙泉传统宗教寺庙状况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民国二十九年(1940)《龙泉县寺祠庙庵观调查表》显示,记录有83处寺庙建筑(属未完全统计),每处寺庙根据规模不同均有1~5名管理人员,或为住持、庙祝,或为佣工,每处寺庙都有神会业产。而寺庙与人民生产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在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民国初期城内许多旧式学堂改为学校,而神会和寺庙财产是办学经费的重要来源。如民国二十七年(1938),拨圣潭庵寺租10石为县立安仁口乡村初级小学经常经费。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的龙泉县地图(图1)上,县城中以寺庙命名的巷道不在少数,有十余条,如西寺巷、华楼社街、义泉社巷、五显庙巷、西堂社巷、荷花社巷、下夫人庙巷等,可见寺庙对于民众思想与生活的影响根深蒂固。同时,寺庙作为政府管辖的对象,因执行相对容易,往往被征用作为学校、办公场所使用。如民国二十八年(1939)四月由县政府筹建创办的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址设立于安仁镇常乐寺,民国二十九年(1940)八月,校址迁移至城内东升街之东大寺,民国三十四年(1945)十月,再迁金沙寺办学,民国三十五年(1946)八月,又迁移至城内孔庙。特别在抗日战争时期,省内许多单位迁驻龙泉,民国档案资料显示有二十余处机构驻地办公场所设在寺庙内。由此可以看出,寺庙在民国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建设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城区范围内该类建筑物仍有70余处,占地总面积不少于1万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开始归还农民,许多寺庙逐渐被改建使用或分配给百姓居住。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寺庙被严重破坏。1956年,为修建县城街道,县人民委员会部分领导人以“废物利用”为由,未经上级批准,先后拆毁金沙寺塔和崇因寺双塔,取砖铺路,并损坏塔内经卷、绘画、佛像等大量文物。而后由于文物保护观念薄弱,在城市发展建设中许多寺庙被拆除,以城区范围内寺庙调查为例(表1),在20世纪80年代,文献中记录的寺庙大部分已经消失。直至今日,城域内留下的寺庙遗存更是屈指可数。经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现全市保留清至近现代寺庙宫观185座(未含宗祠),寺、庙、社、殿、堂、宫、庵等形式均有涉及,但境内正统的佛教寺院数量越来越少,基本上是规模较小的庙社、殿堂为主的道教及民间信仰场所。从数据上看,宗教类型及分布情况都发生了较大变动。以佛教寺院遗存为例,目前以寺或院为名的宗教遗存只有7处,为上锦昴山寺、上锦鉴心寺、岭根相严寺门楼、上南坑回龙寺院、野窖圣果寺、清修寺、竹坑大堂寺,所占比重与历史相差甚远。究其原因这类寺院规模宏大,始建年代较早,维护管理成本较高,在不稳定背景下,如缺乏官方扶植和民间捐助,极易导致荒废消失。尤其在特殊时期,这些建筑体量较大,易被征收利用,而在使用中又难免对其进行改造更新,通过反复的改拆建必然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相对于城区内的寺庙而言,由于城市发展建设,其保留下来的可能性更小。21世纪以来,在宽松自由的宗教政策环境下,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一辈民众对宗教寺庙文化的需求热情高涨,许多历史中消失的寺庙开始重建,中镇庙与华楼社(原名灵顺庙)是龙泉城内历史悠久的庙宇,原址在天后宫北侧,两庙紧邻,在20世纪60年代城市建设中纷纷被改建它用,1993年经信众集资将五显庙与华楼社合并重建,2003年由于旧城改造拆迁,庙社又新建于城南金沙垄赤狮山,而庙社中便供奉着中镇庙的五显大帝和华楼社的周将军神像。像这类因庙宇消失其祭祀神被紧邻庙宇收并兼祭的情况不在少数,西街乌石社主祭鲍公,兼祭的子孙娘娘便是附近原子孙堂的祭祀神。

3 结语

寺庙是传统宗教信仰文化特有的载体,尤其在封建社会,更是社会生产生活、百姓精神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龙泉境内寺庙数量庞大,儒释道与民间信仰均衡发展,不断融合,共同促进了境内寺庙宗教文化的繁荣昌盛,呈现了龙泉宗教文化的多样、包容与开放的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破除迷信及政治运动的影响,而后又面临城市建设发展,传统的寺庙受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尤其是佛教寺院的消失,导致境内原有的宗教结构发生改变,出现了以道教、民间信仰为主的宗教状况。当代许多寺庙的合并重建,使祭祀神祇也进行了重构,各传统宗教界限不再划分得很清晰,更多的是儒释道与民间信仰高度融合,遍布于各庙宇之中,呈现出多教合一的融合发展形态。

注:部分数据引用龙泉文史资料第四辑《龙泉城区寺庙祠坊陈述简述》

注释

1龙泉市育才学校文化遗产陈列馆.龙渊古迹寻踪[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01.

2顾国诏,等.龙泉县志:卷十二:艺文[M].1878(光绪四年).

3顾国诏,等.龙泉县志:卷十:方外[M].1878(光绪四年).

4顾国诏,等.龙泉县志:卷四:宫观[M].1878(光绪四年).

5顾国诏,等.龙泉县志:卷四:庙祠[M].1878(光绪四年).

上一篇:传播学视角下河南古都文化的译介策略及启发下一篇:智能电网调度自动化关键技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