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在时政新闻领域的应用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2019年的“两会”中初次崭露头角,为传统媒体打开了新的发展空间,掀起了媒体Vlog报道热潮。本文以2019两会中的Vlog报道为例,梳理了Vlog的兴起及现状,分析了时政类Vlog主要以“两会”和“大国外交最前线”为主在重大事件报道中的特征,最后对时政类Vlog的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为其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Vlog;两会;时政新闻;

法国社会学家罗兰·巴特把“有权威的声音”称之为“颐指气使的话语”,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疏离主流媒体。而Vlog“以人为媒”的传播方式契合当下社交媒体时代的传播特征,内容上侧重记录与分享,形式上自由活泼,轻松明快,Vlogger个性鲜明,人格化特征明显,多以日常的生活化的语态分享所见所闻,传受关系平等化。

一、Vlog在时政新闻领域的应用特征

(一)零距离的生活性报道

Vlog由于受众门槛低、内容直接真实、语言表达个性化等等特点,受到广大用户的关注和好评。与此同时,众多媒体也发现了Vlog颇具特点的传播方式,把它和严肃的时政类话题进行了结合,在2019年的全国两会期间,“Vlog+新闻”的创新模式初次崭露头角,中国日报、人民网等许多主流媒体都采用了观众喜闻乐见的Vlog形式,将“两会”作为一个严肃而重大的主题事件进行报道,直接冲击会议现场,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会。这种新的报道方法类似于现场视频,但也有它自己的特点,Vlog更聚焦于个人,也更偏重细节,用平等常态的语气分享所闻所见,从微观的视角来引导观众去理解事物本身,带给观众很大程度的沉浸体验和亲民互动性。两会期间,仅在微博平台上,“两会”Vlog微博的主题阅读量就达到1.5亿条,Vlog视频达到550条,这是主流媒体在时政重大主题报道中的重要创新探索。

在“大国外交最前线”这样硬核的国际新闻报道上,“康辉Vlog”的趣味性消解了严肃性,实现权威的下放,硬新闻的软着陆,有助于改变受众以往对央视等主流媒体的印象感知,为主流话语赋能。每一期内容不超过三分钟,主要以康辉的视角,记录康辉本人的工作日常以及媒体工作人员出行准备和趣味彩蛋等。

机场人员的准备工作,让受众以第一视角了解外事活动。除此之外,拍摄内容也更灵活生动,视频中不乏工作人员“抢镜” “剪刀手”等可爱的细节,给严肃的外事活动增加了趣味性,也拉进了和观众的距离。

在此类视频中,记者改变了传统媒体形式中的刻板印象,从客观阐述的第三方变为了积极主动的参与者,通过第一视角带领观众去感受一些无法亲自参加的重大场景。并改变了传统的叙事方式,从台前到幕后,将原本十分严肃的时政主题进行了生活化的加工,放下传统媒体压在受众身上的权威感,融入生活模式,以受众为主,消除隔阂。

(二)实时对话的交互形式

实时对话的交互形式,转变传统叙事风格,拉近了跟观众的距离,更贴近观众的心理,两会的Vlog中,记者们打破了客观陈述的叙事风格,充分展示个人的风采,在这种场合严肃又不失活泼,使观众对不熟悉的内容有了更贴切的理解。以中国日报社发表的《小姐姐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为例,总共有五期,从第一视角客观严肃的记者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小姐姐”,记者的着装、采访经历、饮食、团队等这些“幕后”让观众感受到自己与记者之间的关联,进而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窥视欲。叙事节奏轻快明朗,直接的对话形式更加接地气,突破了官方的陈述语言,讲的都是观众们“听得懂”的话,从中以小见大,从细节引申到主题,使原本刻板官方的时政内容和那些重大事件,也被普通的观众们所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进行解说的时候,既关注细节也有所侧重,既有内容,也丰富了可看性和趣味性,观众在观看Vlog的同时,也会有跨越时空的互动感,更加的亲民,了解的也是参加两会外的人所不熟悉的内容。

例如,康辉在《康辉的第一支Vlog明天要出趟远门》中的语言表达:

“在打包的行李中,最重要的一件是我的官方护照。我记不起官方护照的号码了。每个国家都有很多这些国家的签证和出入境记录。这本护照将增加两个国家的出入境记录,一个是满地文物的希腊,另一个是恰逢夏日炎炎的巴西,你知道,这次我们要走到这么远的地方,是国家主席习近平11月10日至15日对希腊进行国事访问……”

与平时康辉在《新闻联播》的主持风格不同,在Vlog中,康辉的语言更加亲和,所加的手势也轻松随意,一边向大家介绍行李箱中的物品,一边通过介绍自己的护照引申了这次出行的目的,在Vlog中康辉在副语言上的应用也为Vlog锦上添花,话语之中重音声调的变化随和亲切,没有了在主播台上的严肃权威气息,这样的传播效果更加日常,受众更加易于接受,也在潜移默化的引导受众关注下一次的内容。

(三)情境化的受众体验

时政新闻致力于让观众了解国家的发展走向以及重大决策等,可时政内容偏离日常生活,很难被观众从心理上和精神上所理解,而Vlog运用其特有的“传递现场”的功能,使相隔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切身参与其中,让观众实现了情景化的同步参与,更有助于感受现场,调动情绪和参与度,也更增强时政新闻内容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例如,“两会”Vlog的创作者大都是记者,而“两会”又是热点话题,大多数人想知道,但不能参与。Vlog将这两个环节整合到创作中,增强了参与感。花点时间来欣赏世界强国网记者王义国在Vlog上的精彩演讲,第一场现场,观众在面对记者提问时,直接领略到外交部部长王毅的妙语。离开现场时,他不停地问问题,也被记者冷静地对待。这些精彩的场面是第一次呈现给观众的。

就像“涵化理论

1”所表达的那样,传播内容所表达的价值取向通过“娱乐化”的形式潜移默化的进入到人们的价值观中,Vlog的表达形式更具生活化,跟人们日常的生活记录有所相像,当人们在电视上看到的场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吻合时,他们的教育水平就会提高,这就是“共鸣”,所以跟传统媒体相比,Vlog的出现犹如一股新鲜血液,让平时传统严肃的时政新闻再一次吸引了受众的目光。

二、Vlog未来的发展及其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

2。在2019年两会时政报道中,党媒作为政府话语的传达者和呈现者,将Vlog报道内容与形式应用于政治传播当中,借用其“我”视角的自拍式的生活化浓缩片段的新呈现方式,以其叙事元素的亲民性,叙事结构的灵活性,来引入时政的大主题。这种报道形式转变了主流媒体叙事话语的严谨风格,创新表达的网络化和轻松化,拉近了受众与新闻现场的距离,助力了政府与公众的话语沟通

3。

(一)拓宽新闻传播的多样化渠道

随着未来5G网络和人工智能的发展,Vlog也在向着更加便捷、更加智能的方向演变,而与此同时,在充分运用Vlog所带来的理想体验时,也要加强平台的建设,媒体也要知道,对于传统时政新闻媒体关注度不高这个问题上,Vlog的出现虽然吸引眼球,但只能应急,而不能长期当作救命稻草,还是要在新媒体的浪潮下做好守正创新才能更好站稳脚跟。

另外,也要加强对平台的监管力度,目前许多的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可监管一直处于滞后状态,没有及时更新跟进,影响了新媒体的健康发展态势。一方面,有关监管部门应借鉴《互联网短视频内容审计细则》和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于2019年1月9日发布的《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等规定,及时关注约束新媒体走向并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还要培养适应不同环境下的Vlogger,提升视频的创作水平和展现方式,在拓宽新闻传播的渠道的同时,也要保持新闻素养和传播优势。

(二)未来发展的形式创新

2020年的伊始,新型冠状病毒将人们隔离在家中,但生活中的相互作用并没有停止。很多人选择用Vlog来记录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场景,比如,一些年轻人记录的居家隔离日记,还有通过拍摄Vlog为武汉加油,以及抗疫工作者记录的战“疫”日记等,这些带有个人色彩的主题,在疫情期间无疑具有极大地传播价值,大家在网络上发布Vlog,分享生活,正如一句话所表达“隔离病毒,不隔离爱”。

在我国Vlog还是处于萌芽阶段,Vlog中时政新闻类报道定位还不够明确,现在的有些媒体往往还是在借助类似传统媒体那样利用充满噱头的标题来吸引受众关注的方式,以便获得更高的点击率和播放次数。在深层次上还是没有转变过来,和普通短视频的受众利用碎片化时间娱乐自我的心理不同,Vlog最中心的思想是明确的表达主题,其他的拍摄效果以及剪辑手法都是锦上添花,不管是娱乐效果、镜头画面还是后期特效等都要服务于主题本身,要与传统媒体所倡导的内容不谋而合,更加深化表达理念。未来,人们不一定只专注于Vlog这种形式,视频记录已成为主流,Vlog作为一个新加入的视频元素,有变化的只是传播形式,不变的是思想,既然想要做到长久的守正创新,回归问题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从2019年两会的报告来看,各媒体两会的Vlog创新报告,为全媒体传播时代媒体融合条件下的传播实践提供了新的路径。Vlog作为我国新的短视频形式,影响和改变了新闻报道方式,给国内受众带来了新的审美体验。Vlog作为一种新型的报道创新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报道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4。

(三)流水记录形式的单一化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迅速,观众的要求也越来越高,Vlog作为一个新的元素,与传统媒体的结合虽然让人耳目一新,但作为一个视频内容,拍摄和记录的方式还是有些偏向流水的记录形式,强调参与感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Vlog和两会的结合固然新颖,但在两会期间各家媒体推出的两会Vlog的初始试水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媒体混淆了Vlog和短视频,一些采访内容被贴上Vlog标签;有些机械的表达太过于官方,缺乏创新。

主要包含两种形式,一种是记者以自拍的形式,将相机对准你自己,记录下你在两次会议中的工作状态和感受。例如,央视网记者小杜的《我的上会Vlog》系列报道,该系列报道向观众展示了记者采访两会的全部工作日程。还有人民网的“两会夜归人”视频系列。这一系列邀请一些Vlogger进入工作室讲述他们的故事。第二种则是,以两会代表委员为中心,用镜头记录他们的工作状态。例如,江苏广电财经媒体新闻中心记者王尧的现场采访《两会Vlog》。他与正在讨论提案的成员进行了互动,并要求他们直接面对镜头,告诉观众他们在谈论什么。此次两会除了这两种形式外,就没有更多的创新了

4。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在保持原有元素的情况下,制作和剪辑可以更加精致,其次,Vlog作为新兴的一份子纳入传统媒体中,如何继续更好的融合,也需要不断探索,毕竟对我国而言,Vlog是近几年刚兴起来的“舶来品”,一切还不够成熟,从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应该在此前基础上更好的贴合栏目的主题,还是应该回归本源,娱乐属性可以添加,但不能掩盖主流内容。

除此之外,也应该看到,Vlog并非能应用于所有主题,像时政新闻和民生类新闻等应该在什么样的主题下才适合加入Vlog这个元素,还需要慎重考虑。

参考文献

[1]丁柏铨.新闻学学科建设明确目标与探究规律[J].新闻与写作,2018(05):58-63.

[2]黄馨茹,何卓谦,刘海明,别君华,周佳蓓.Vlog遇上新闻的奇妙反应[J].青年记者,2019(16):29-32.

[3]刘泓.对打造强大的新型主流媒体的探讨[J].中国有线电视,2019(03):9-13.

[4]刘思含.Vlog“两会”未来新闻报道发展的新方向[J].传播力研究,2019(16):111.

[5]毛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时政新闻报道如何创新[J].新闻世界,2019(05):14-16.

[6]田龙过,陈中玥.基于“两会”报道看Vlog的运用与发展[J].传媒,2019(09):52-54.

[7]王喆.Vlog在时政类重大主题报道中的特征及未来走向[J].东南传播,2019(07):53-56.

[8] 邢皓月.以两会Vlog为例看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J].传媒论坛,2019(11):40-40.

[9]许丽君.视频博客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以2019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新闻世界,2019(05):61-64.

[10]袁映雪.Vlog党媒时政传播的新探索——以2019年两会报道为例.青年记者,2019(20):97-98.

[11]马俊.“Vlog+新闻”在全国两会报道中的运用研究[J].新闻文化建设,2021(11).

[12]胡志刚,夏梦迪.“Vlog+新闻”对5G时代新闻报道的影响探析[J].出版广角,2020(04).

[13]韩树丽.Vlog+新闻在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中的实践应用[J].青年记者,2020(23).

[14]宾振宇.Vlog中国发展现状与前景浅析[J].视听,2019 (03).

注释

1涵化理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美国学者格伯纳为代表。

2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人民网,人民日报,2016-02-20.

3袁映雪.Vlog党媒时政传播的新探索——以2019年两会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9(20):97-98.

4邢皓月.以两会Vlog为例看两会报道的创新实践[J].传媒论坛,2019(11):4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