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语言望政治语言学定量探讨方法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定量研究是当前人文科学领域的重要转向之一,近年来政治语言学研究中也相继出现了不同的定量研究方法与范式。本研究基于政治话语的主要特征,从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内涵与意义、现状与述评、路径与方法、不足与展望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定量研究方法在政治语言学研究中的可及性与可释性。本研究认为,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先行定性研究的经验性与主观性等缺陷。在后续研究中,应继续厘正政治语言数据处理与分析过程,扩充政治语言的多维、动态研究,促进多学科交融,探索理论性综合研究模式,构建语言—政治研究坐标。

DOI:10.16838/j.cnki.21-1587/h.2021.02.007

政治语言学是以政治文本与政治话语为中心和基本单位,以文本分析与话语分析为基本研究方法,对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进行描写与解释的一门学科(孙玉华等,2015)。传统政治语言学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沿用了政治哲学研究方法(孙玉华等,2015),注重哲学思辨和抽象论证(张铭严强,2003),通过对具体研究对象“质”的分析归纳与提炼政治语篇普遍性、重复性、规律性的特征。但到了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政治学提出的哲学思辨式研究使研究者先入为主地加入了价值、道德、伦理判断,从而无法“客观”地观察政治行为(邓正来,2002)。随后,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两大阵营经历了长达40年的争论。直到1994年,《设计社会调查》作为政治学方法论著作出版,由此,定量研究法成为政治学相关研究的重要范式之一(Mahoney,2010)。近年来,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科学与工具的普及,政治语言学顺应新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在定量研究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为有效解释研究对象的普遍性规律提供了量化的语言证据。与此同时,当前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相对零散,系统性理论探讨不多,描述与分析过程尚存不足。

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政治话语的基本特征,进一步阐明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内涵与意义,厘清当前研究现状,明晰研究路径与方法,并基于当前不足探寻未来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发展提供启示。

一、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内涵与意义

定量分析起源于16世纪后期到17世纪前期的自然科学领域,随着社会数据的长期积累和系统收集,定量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已日益普遍。定量分析法是依赖检测手段、计算工具与统计推理,用以检验现有定理或归纳普遍法则的方法,具有极强的客观性,亦称为“实证主义方法”(Gliner&Morgan,2006)。具体而言,定量方法是将假设中的“概念”译为“变量”,从而将理论问题转化为统计问题,研究某一对象各成分之间的数量关系或其所具备性质间的数量关系,也可对多个对象的性质、特征、相互关系从数量上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用数量加以描述。

政治语言学旨在通过认识语言使用规律与政治理念间的共变关系,进一步识解政治话语传递政治立场、操控意识形态以及获得政治权利的意图与功能。因此,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需明确以下三方面内涵:

其一,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是将复杂的政治语言研究对象转化为数据进行处理。对于具体、明示的政治语言,如特定关键词、指示语、话语标记语以及言语行为施为手段等可以基于大数据直接提取核心词,进行类别或级别量化;而对于较为抽象、隐含的政治语言现象,如政治隐喻、政治委婉语、政治世界图景、政治文化观念、政治情感倾向等,需人工对语料进行标注与编码,并以数字的形式进行整理和归纳。

其二,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必须以数理统计为基础。统计学是定量分析方法的基础与核心(许晓东,2008),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需依据研究目的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借助计算机统计工具量化数据,得出具体、客观、准确的数据处理结果。

其三,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目的是对基于数据处理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推论和相关分析,以验证政治语言学研究的相关结论或提出新理论,阐发政治语言规律与政治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建立通则。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推进,政治语言在当前多媒体平台联动的舆论格局中的传播速度与规模不断提升,通过政治语言学定量分析方法探讨政治语言的内蕴与功能,这对国际政治话语研判和我国政治话语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有助于在“价值中立”前提下,对政治语言进行客观、科学解释。传统政治语言研究具有“价值负载”特征,不可避免地负载着特定的意识形态与价值倾向。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提倡基于客观语言数据对政治现象进行科学描述与分析,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观察测量和精确描述,建构不同政治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求归纳出客观、普遍的语言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统政治语言学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与普适性。如Gronemeyer和Porath(2017)基于统计分析,发现“冲突”与“责任”是智利政治新闻中最典型的框架,并从政治制度、受众需求等方面进行了解释。

其二,有助于在大数据统计基础上,阐释政治语言规约化、程式性特征。政治语言中蕴含着错综复杂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话语意义往往非表层含义,而是通过不同语言策略传达语言的深层意义与政治功能,进而形成了政治语言独特的规约化与程式化特征。政治语言学定量分析能够基于大规模样本呈现、归纳政治语言策略中内含的政治功能与意图,如政治家通过“希望”“欢迎”“主张”等本身不具有直接建议语力的施为动词发出政治建议言语行为(刘风光等,2019);特朗普总统在国情咨文演讲中通过“always”和“possible”等情态词弘扬民族精神、表明信心和决心(张森刘风光,2018)。

其三,有助于在语言—政治互动中,揭示政治语言所蕴含的政治权力关系。语言具有政治性。政治语言作为一种政治工具,不仅反映着政治主体的价值与战略,而且影响着公众对政治事实的理解与接受。政治语篇的主要功能是为政治权力而斗争,对权力的使用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阿·普·丘季诺夫,2012)。政治语言学定量分析能够基于大量政治语篇研判政治主体或政治受众的政治立场与情感倾向、考察重大政治事件的政治引导及舆情传播情况等。如Yaqub等(2017)通过对总统候选人及选民推文的情感分析,阐释了推文情感、选民意向、公众舆论与重大选举事件间的互动关系;周庆安与宁雨奇(2020)通过考察特朗普推文中的情感特征,发现其在推文中展现出的社会地位、领导力与影响力相关的情感会对受众行为产生影响。

二、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现状与述评

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大体上沿袭了传统政治语言学认知、修辞、话语研究等主要流派(阿·普·丘季诺夫,2012)。此外,基于计量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统计学等针对政治语言现象的定量研究范式,政治语言学研究也开始基于大数据,开始关注政治价值、传播以及舆论等现象。本研究将当前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现状归纳与评述如下:

(一)政治语言学话语与意义定量研究

政治语言学话语与意义研究所关注的是言语生成、传递与意义识解的过程,探讨语言使用中的特征与策略,并揭示语言策略背后所蕴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这类研究将特定语言现象视为宏观政治语篇的微观成分,强调对政治语言现象本身的归纳与分析,通过语言表征进一步阐析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

当前政治语言学话语与意义定量研究聚焦于批评话语分析(Bakeretal.,2013;邵斌回志明,2014)及语用学相关现象,如言语行为(Liu&Shi,2019;刘风光等,2019;Kramsch,2020)、指示语(Proctor&Su,2011)、语用规程(Kadaretal.,2020;刘风光刘诗宇,2020)、语用预设(支永碧,2010)等,基于表层语言使用特征,深入剖析政治话语的意义、策略与取效及其潜在的政治价值。在定量处理中,该类研究包括大数据直接提取核心词与语料标注关键信息两种,即对特定立场词汇、指示语、言语行为等明示性政治话语进行直接提取,而对语用规程、语用预设等隐含性的政治话语需通过语料标注后再处理;在对研究对象进行数字化转换的基础上,借助语料库软件与统计工具进行初步定量分析;最后,结合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对政治语言现象、政治主体的价值与意图、政治受众的理解与倾向进行推理与阐释。综上,政治语言学话语与意义定量研究基于大规模语言证据,透过语言表层的普遍特征揭示特定政治话语的深层建构性功能,对探析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把握政治话语的倾向和功能有重要参考价值。

(二)政治语言学认知与修辞定量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具有较大的重叠性和较高的互补性(Turner,1991;王寅,2010),政治语言学的认知与修辞研究亦根源深远。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使用的加工过程,而修辞学则探讨语言策略的有效使用及其效果,二者共同关注政治语言使用中的隐喻、转喻、范畴化、概念化以及认知模式等现象。

当前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中,认知与修辞研究集中在隐喻(Yeonjin,2018;吴丹苹庞继贤,2011;李克,2020)、转喻(Markert&Nissim,2003;陈敏等,2018;刘棕楠,2020)、前景/背景(王馥芳,2019)、框架(Birkland,2006;侯光辉等,2019)等,将其作为政治主体或受众的认知工具,探究不同语言机制中潜存的意识形态与政治功能。在定量处理中,首先基于隐喻识别、框架模型或先行判断等特定标准进行语义标注或编码,将研究对象数字化;其次,借助语料库软件进行关键字提取、语境共现、分化粒度等处理,作出初步定量判断;最后,针对不同研究问题选择统计方法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上述研究以定量分析结果为语言证据,为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中政治主体与受众对语言的推理过程和认知框架提供了更为客观的解释,意在把握政治交际的内容和方向,体现了政治主体的认知模式、决策逻辑和思维方式(岳圣淞,2019)。综上,政治语言学的认知与修辞研究能够分别从政治主体与政治受众视角揭示政治语言中潜在的认知模式与政治价值,对政治语言内在含义与功能的理解至关重要。

(三)政治语言学价值与传播定量研究

政治语言作为意识形态工具(孙玉华等,2015),对政治价值的输出与传播具有现实影响。加之,在当前多媒体平台联动的舆论格局中,媒体与政治场域间的相互依赖更强(Fetzer,2013:2),政治价值传播与舆论操控在当前政治世界中的作用日趋凸显。一方面,政治语言对政治交际过程中的政治价值与传播具有建构意义;另一方面,政治价值与政治意向亦反映在语言形式与策略中。因此,政治语言学价值与传播研究关注政治语言的扩散、接受、认同、内化等运行过程(荆学民苏颖,2014),以及政治价值产出、传播与接受的动态过程。政治语言学价值与传播定量研究多集中在语言政策(张治国,2019;Diaz&Hall,2020)、议程设置(曾润喜杜换霞,2015)、舆情调研与预判(Chadefaux,2014;原光曹现强,2019)以及政治情感认同(Bimber,2014)等方面,多基于微博、Twitter、媒体报道等相关语料探讨政治主体、政治语言以及政治受众之间的交互性,揭示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张力关系。因数据获取的便捷性、高效率与大规模,这一类研究多采用语料库驱动法,基于现有或自建语料库,对大数据所呈现的语言与政治现象进行初步呈现分析;而后,选择统计工具对数据呈现结果进行更加精准、系统、完整的数据分析;最后,对统计结果深入阐析与解释。此外,因政治语言的隐含性和间接性(Liu&Shi,2019),政治语言学价值与传播定量研究亦可采用相关模型,通过内容分析、情感分析、网络调查等方法对语料进行标注与数据化转换,再通过统计处理对结果进行阐释。相比于政治价值与传播研究的定性分析,基于大数据的定量方法更加客观、精准、全面地呈现了互联网时代政治语言在迅速集聚、碰撞、传播中所蕴含的政治现象,对理解与研判政治语言与政府行为、媒体传播、舆情控制之间的多维、动态关系作出了有益探索。

三、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政治语言学因其跨学科性质,研究可分为两大倾向:一是政治的语言,研究政治背景下的语言,二是语言的政治,研究语言的权利地位以及对语言的社会认识(孙吉胜,2013)。

(一)研究路径

根据不同的研究倾向,在研究实施之前应制定科学、完整的研究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确定研究目的和问题;二是确定数据处理和分析手段。基于此确定研究方案与分析过程。

研究目的和问题决定研究方案的设计(Punch,1998;Tashakkori&Teddlie,1998)。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目的是对基于数据处理的统计结果进行演绎推理和深入分析,以验证政治语言学研究相关结论或提出新理论,从而阐发政治语言规律与政治权利之间的互动关系。其中,语言倾向研究强调语言对政治的建构性作用,旨在基于统计结果认识政治语言自身的普遍规律,以理解政治权力与意识形态操控的语言规律;而政治倾向研究则关注政治现象本身,将政治语言视为影响政治行为的要素与媒介,旨在通过政治现象及大规模政治语言使用之间的相关性,评定与预判政治语言背后的价值判断与意识形态。研究问题是聚焦研究目的提出的具体、简明、可论证的问题。与研究目的一致,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问题应依赖客观数据,形成基于统计数据可以回答的问题,侧重于可测量的变量及其相关性。其中,语言倾向研究一般由语言到政治,通过特定语言现象的统计结果解决与之相关的政治问题;而政治倾向研究问题则由政治到语言,通过政治现象的统计数据探讨与之相应的语言规律与策略。同时,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问题间应有明确的内在逻辑,语言与政治相交融,循序渐进地实现研究目的。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是定量研究的基础。政治语言学所涉及研究的因素多在语言隐含层面,难以通过计算机直接处理,需要人工介入进行判断和分析,以保证数据处理结果的准确性。但如数据规模较大,可在控制合理误差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来完成。数据处理后,借助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深度处理,以探求不同政治语言、政治现象间的相关关系。主要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和推断性统计:描述性统计分析即对特定政治文本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性描述,如直接呈现某一政治话语的特征、类别、分布情况;推断性统计是以样本数据来推断总体特征,政治语言学研究难以对某一政治现象的总体进行全面考察,往往运用推断性统计,根据样本的统计值确定总体的参数值。

(二)研究方法

1.内容分析法

内容分析法是指对传播的显性内容做客观、系统、量化的描述和分析(Berelson,1952;Holsti,1969),目的是以数字形式对非数字的文本进行转换、整理与统计。通过层层推论和比较,对文本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进行分析,阐释特定信息显性或隐含的内容特征。政治语言学定量内容分析可用以推断政治传播源(Patterson,1994)、预判政治主体或受众的价值取向(McClelland,1985)、评估特定政治事件的舆论或传播效果(Alperstein,1990)等。在政治文件、政治公告、媒体话语等独白性书面话语中,可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比不同政策的实施效果、落实情况及监管措施(苏敬勤李晓昂,2013)。

2.情感分析法

情感分析法是对政治主题、情感和态度进行提取、检测和分类的理论与方法。情感分析研究的目的是理解文本中作者对于组织机构、事件、话题等的评判态度或情感状态(李岩等,2013),包括主客观分析、情感倾向性分析、观点信息抽取、评论挖掘等(邓君等,2020)。政治语篇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表达(Kearney&Liu,2014),政治文本的情感分析主要用于识别文本中隐含的政治倾向(Sorokaetal.,2009)与政治情感(Yaqubetal.,2017)。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为政治主体与受众提供了发表观点、获取信息的平台。通过对政治语言进行情感分析,能够获得公众对特定事件的价值取向,从而有效地干预和引导舆论方向。

3.框架分析法

框架分析法一般用于政治媒体话语中的议程设置,关注政治话语的公共政策、公众对政治话语的理解与立场(Pan&Kosicki,1993),以及媒体与政治家对政治概念与信息的传达、解释和评价(Neumanetal.,1992)。政治话语中的框架能够塑造甚至决定公众对特定政治事件或行为的立场,影响公众对政治问题或政治事件的理解。政治语言学框架分析一方面有助于对政治话语本身的理解,即“信息的凸显属性”,如信息组织、内容选择或主题结构等(Priceetal.,1997),判断和评估政治话语本身的立场及倾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受众“定位、感知、识别和标记”特定政治信息(Goffman,1974),从而更明确地理解政治话语。

四、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议题涉及政治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众多学科,学界已在政治语言学话语与意义研究、认知与修辞研究、价值与传播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探讨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亦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政治语言学研究对象的数据化转换过程不够客观、准确。当前研究仍存在编码过程无系统标准、无明确依据等问题,在语料处理和分析过程中有明显的立场与倾向,影响研究结论的严谨性与客观性。其二,上述研究多为应用型研究,缺乏纵深理论型探讨,鲜有研究设计系统采用定量研究路径,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样本量选择不当、统计条件不足、统计方法不当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本身的信度与效度。

其三,当前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多关注政治演讲、国情咨文、政党纲领、政府新闻发布会以及新闻报道等独白性政治语篇,倾向于对某一政治语言现象的归纳与描述,而对政治辩论、政治访谈等对话性政治语篇的关注度不高。

其四,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对象较为单一,多就政治语言本身或特定政治现象进行数据收集与统计处理,基于定量结果开展先语言后政治或先政治后语言的分析,未能对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文化、权力因素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

针对现有相关研究的局限性,本文认为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应立足当下政治话语体系的建构与传播特征,充分借助大数据平台及定量数据处理与分析手段,更深入地对政治话语表层意义、深层意图、政治功能及舆论效应的多维互动关系进行探讨,揭示语言与政治的共变关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方面深化当前研究:

其一,厘正政治语言数据化转换过程,规范定量数据处理和分析。政治语言中不可避免地蕴含着抽象的政治与文化因素,且研究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导致其对特定语言现象的量化与分析难做到完全中立、客观。因此,政治语言学研究对象的数据转化与分析过程应在以下两方面加以完善:(1)提高转化数据信度。政治语言现象的标注应在反复验证的基础上确定规则与标准,制定明确的编码手册,按照编码手册以数字符号对语言现象进行转换。此外,为实现最小化研究者的倾向性,对政治语言现象的标注可培训多名研究者同时进行,或同一研究者多次重复标注,使用符合信度检验标准的数据。(2)客观呈现和分析数据、避免选择性或过度分析。在数据结果的呈现和初步分析中,应依据研究需要全面、客观地呈现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做合理解释,避免脱离数据或选择部分数据进行片面、主观的论述。

其二,深化理论性综合研究模式探讨,保证定量研究信度与效度。定量方法的应用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通过技术手段和统计工具向数据化、微观化和客观化发展,弥补了定性分析的不足。但目前的定量方法在政治语言学研究中尚不规范、不系统。因此,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应明晰以下问题:(1)所研究的政治语言现象是否能实现数据化转换。(2)所选政治或语言现象的样本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能够充分呈现该语言现象的普遍特征。(3)研究中不同语言或政治因素间是否具有稳定关系、并满足统计条件。(4)所选用的统计方法是否恰当,是否能够体现不同研究因素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政治语言特征的定量研究理论方法,构建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系统、综合的研究模式,从而保证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其三,扩充政治语言的多维动态研究,挖掘政治话语的潜隐意义。政治语篇通常作为特殊对话形式得以构建和接受(阿·普·丘季诺夫,2012):在政治语境中,政治家、政治媒体以及多元政治受众对同一政治语言进行意义构建、传播、识解与再构建,即政治语言具有动态、多维交互特征。当前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倾向性地聚焦于独白性政治语言体裁,而对更为丰富、复杂的对话性政治语言缺乏关注。在后续研究中应扩充政治语言的多维动态研究,关注政治辩论、政治谈判、政治访谈等对话性政治语篇,探讨政治语言中的话轮转换、身份构建、即时话语意义识解与回应等言语机制,充分揭示政治语境中语言使用的策略及其潜隐意义。

其四,促进话语研究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政治语言的研究坐标。政治语言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其对于语言的研究和分析与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密不可分。当前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呈现出只关注政治或语言其一的特点,且对数据的分析和解释相对单薄、零散。在后续研究中应多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深入阐释政治语言的意义构建、传播、意义识解中不同阶段的内蕴与运作模式。如在探讨某一政治语言的历时变化、或对政治语言进行共时对比时,运用历史学、文化学等相关知识揭示政治语言实现方式背后蕴含的理据,从而促进政治语言研究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语言与政治共变研究坐标。

五、结语

政治语言学定量分析法依赖于计算工具、统计手段以及科学方法,因而具有极强的客观性,能够为政治话语研究提供可复制性的研究模式。本研究首先基于政治话语的基本特征,厘清了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内涵与意义,系统梳理并综述了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的现状。此外,本研究进一步提出政治语言学定量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并基于当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虽然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语言学定量研究方法,旨在弥补先行政治语言学定性研究的经验性与主观性,但政治语言学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分支,自有其内在的可辩证性。在后续研究中,需将政治语言学的定量与定性方法相结合,以期更全面、深入地呈现政治语篇的复杂性特征,为政治话语的理解与传播提供启示。

参考文献:

[1]Alperstein,M.1990.TheverbalcontentofTVadvertisinganditscirculationineverydaylife[J].JournalofAdvertising,(2):15-22.

[2]Baker,P.,C.Gabrielatos&T.McEnery.2013.DiscourseAnalysis

andMediaAttitudes:TheRepresentationofIslamintheBritishPres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Berelson,B.1952.ContentAnalysisinCommunicationResearch

[M].Glencoe,Ill:TheFreePress.

[4]Bimber,B.2014.DigitalmediaintheObamacampaignsof2008and2012:Adaptationtothepersonalizedpoliticalcommunicationenvironment[J].JournalofInformationTechnologyandPolitics,

(2):130-150.

[5]Birkland,A.2006.LessonsofDisaster:PolicyChangeafter

CatastrophicEvents[M].Washington,D.C.:GeorgetownUniversityPress.

[6]Chadefaux,T.2014.Earlywarningsignalsforwarinthenews[J].

JournalofPeaceResearch,(1):5-18.

[7]Diaz,A.&M.Hall.2020.Acorpus-drivenexplorationofU.S.languageplanningandlanguageideologyfrom2013to2018[J].JournalofLanguageandPolitics,(3):1-22.

[8]Fetzer,A.2013.ThePragmaticsofPoliticalDiscourse:

ExplorationsAcrossCultures[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

[9]Gliner,A.&C.Morgan.2006.ResearchDesignandAnalysisin

AppliedSettings:AnIntegratedApproach[M].Mahwah,N.J.:Erlbaum.

[10]Goffman,E.1974.Frame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

ofExperience[M].NewYork:Harper&Row.

[11]Gronemeyer,E.&W.Porath.2017.FramingpoliticalnewsintheChileanpress:Thepersistenceoftheconflictframe[J].InternationalJournalofCommunication,(11):2940-2963.

[12]Holsti,R.1969.ContentAnalysisfortheSocialSciencesand

Humanities[M].Reading,MA:Addison-WesleyPub.Co.

[13]Kadar,Z.,F.Liu,J.House&W.Shi.2020.ReportingritualpoliticaladviceintheChinesestatemedia:AstudyoftheNationalPeople’sCongress[J].Discourse,Context&Media,(2):1-8.

上一篇:创造性思维在工业设计专业工程教学中的应用下一篇:电子档案管理在大数据时代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