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应用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出台,预示着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阶段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现阶段,很多青少年少年儿童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或者不想劳动、抑或者不会劳动的现象。中共中央国务院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于大学、中学、小学各学段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结合,注重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模仿劳动方式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或多或少都见证过爷爷奶奶以及父母亲在田间劳作的场景。反之,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也许只能在电视场景中或者父母亲的讲解中了解一些劳动方式,他们没有实际意义中真正观看或者感受劳作的场景。但对于现代社会的青少年儿童而言,他们基本上没有机会去田间感受真正的劳动,也很难想象到体验那种劳动所带来的辛苦感及幸福感。因此,为了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劳动教育指导意见,一线体育教师可以在小学体育课堂中融入与过渡,推进社会成熟度的发展。

如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入法的形式询问小学生,我们农民伯伯需要通过怎样的形式来收割他们的稻谷呢?需要怎样的工具可以完成收割劳动?这样导入的形式有助于开发小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努力想象,给予他们发挥思考的空间。再者,待同学们经历过激烈的讨论之后,体育老师可以通过徒手模仿收割稻谷的动作,通过一边示范动作,一边配合语言讲解,让学生们跟随教师模仿练习,体验收割活动,如我们需要右手拿着镰刀,左手握住稻谷,通过右手臂带动手中的镰刀,进行右侧前到左侧后的运动。或者,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将一些劳动方式编排成相关的徒手操或者器械操在课间进行推广,如农民伯伯收割稻谷的动作、脱谷的动作、搬运秧苗的动作及插秧的动作等等,这样小学生通过徒手操练习或者器械操练习,虚拟模仿农民伯伯的田间劳作场景,让孩子们在虚拟教学中感受到农民伯伯的辛苦与不易,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小学生们才会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每一次劳动成果,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二、设计劳动情景

情境教学是大中小学各阶段都会运用到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情境的模拟与设计,有利于学生高效地融入到学习之中,乃至让学生更有效地习得相关知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小学生会表现出对新知识的探索欲与好奇心,从而使得小学生对于情境模式的教学,会更加地投入与兴奋。因此,体育教师在考虑如何将劳动教育融合于体育教学中时,可以设置情境模式教学法,如插秧及收割稻谷情境教学法,教师通过布置四块场地,将本班同学分成四组,ABCD组,AC两组为插秧组,BD两组为收割稻谷组,这样在初始阶段,由AC两组同学在两块场地中分别按照等距离放置标志盘练习,完成相应标志盘摆放之后,BD两组同学分别到AC两组插秧的场地中收取稻谷(标志盘),继而AC组同学与BD组同学在完成相应的交换练习。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插秧与收割稻谷的形式完成劳动。或者,教师可体能同时还应有强大的耐力以及爆发力。田径训练活动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好载体,为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一定要端正态度,加深认知,结合高校学以通过设置一定趣味比赛的形式,如教师将标志盘(相当于秧苗)放置在固定的场地,每组同学去标志盘位置,只能取5个标志盘回到场地中进行摆放(相当于插秧),四组同学同时进行比赛,看哪组同学完成最多的插秧工作,失败的小组还有一点小惩罚。这样,通过游戏比赛的形式,给予小学生一定的求胜心理,在情境中体验到劳动后的喜悦心情。

三、发扬劳动精神

精神的教育是贯穿于任何教育的始终,没有精神文明,何谈运动文明,何谈劳动文明。因此,对于学生精神方面的教学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大家都知道,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方面要求,其中体育精神是体育品德的表现形式之一,劳动精神也是属于体育精神的一部分。劳动人民的本质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体育精神也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或者运动竞技中同样得到体现。因此,如何合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是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话题。如搬运稻谷,一个人的力量是非常小的,但如果利用同伴之间的合作精神。那么,搬运稻谷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了。如教师可以在不同场地布置一定的海绵垫,教师将本班同学分成四组,同时每组中自由组合成4人一小组的团队,教师吹哨音代表天快要下雨了,同学们需要马上将稻谷搬运到安全的地方,这样在搬运的过程中,就需要同学们团结合作,将一块块海绵垫搬移到另一块安全场地中,从而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的优良品质。

总之,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不断地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设计与劳动相关的体育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从而让小学生进行体验,从而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中,形成真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继而实行教育的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基于游客感知形象和行为意向的茶文化旅游研究下一篇:社会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及其与哲学人文学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