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

2022-05-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1]。应用技术学院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由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决定。只有采用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才能使“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更好地服务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证券投资学”教学现状不良,课程改革具有必要性。“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须注重课堂专业理论知识讲授向职业技能转化,以及着力培养学生金融专业应用技术的能力和素养,同时也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关键词:证券投资学;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改革必要性;改革措施;

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有利于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优化,进而促使高等教育发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2]。应用技术学院金融学专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在这一背景下,为了适应动态变化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必须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重构“证券投资学”教材理论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实践性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它要求金融专业教师要先于学生娴熟掌握金融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1.1.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中心”是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的创新教学理念。它与“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陈旧落后教学理念形成鲜明对照。

1.1.3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协同育人(“3+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X学院四年制本科生培养措施: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将产业发展与专业课程教学融合,将学生职场工作场景及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校园课堂学习交互转化,采用“3+1”的学时匹配方式有机地实现学生身份与上岗就业身份的更替。学生用3年时间在校园课堂学习专业基础课程知识,用1年时间到各类校企合作实习基地顶岗实习工作,同时完成毕业实习报告、专业学位论文写作。该模式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理念,使学生在前3年校园课堂学习中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尽可能多地实现专业课程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并渐渐养成基本专业素质。学生在最后1年的顶岗实习工作中,能够先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本科生接触职场就业岗位,较早熟悉职业岗位招聘对应聘员工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这一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科学匹配,X学院近年来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可行,社会反响良好。

1.2 文献概况

近年来,形成了大批研究应用技术学院金融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文献,其中代表性的文献有:[3] 王家华(2007)[3]深入研究了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途径;[4] 罗红卫(2009)[4]深入研究了加强实践性教学有益于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构建;[5] 毛莹(2012)[5]从创新角度研究了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6] 许家瑞和周勤(2009)[6]对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7] 赵巍和古璇(2011)[7]对淮海工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进行了研究;[8] 詹浩勇(2009)[8]研究了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问题。

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文献,大致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文献是以中观视角的研究文献。这类文献主要运用现代教育学理论,探讨金融学专业综合实践性教学对金融职业技术教育的作用。第二类文献是以中观与宏观相结合视角的研究文献。这类文献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研究校企合作对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专业技能培养和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模式。第三类文献是以微观与中观相结合视角的研究文献。这类文献运用现代管理学理论,从学校内部管理角度研究应用技术学院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现有的三类文献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应用技术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1.3 现有文献缺失

仔细分析现有文献可以发现:现有文献因为研究方法缺乏全局性、系统性的思维,没有把宏观视角、中观视角、微观视角三者综合起来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改革进行研究,所以上述三类研究文献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三者的研究都是局部视角的研究,割裂了三者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现有文献中缺乏从应用技术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宏观视角)、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视角)、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微观视角)三者协同性上对“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文献。现有文献都未能从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供给侧改革的高度对“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进行透彻分析。因为没有把握问题的症结,现有文献提出的课改措施或内容不够具体,或路径选择不当,其教学改革都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1.4 本文研究创新

上述文献缺失,说明了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不合理、高等职业教育转型缓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缺失的部分原因。只有尽快改变这一不利局面,才能使高等教育发展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本文试图进行创新性研究。“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3+1”)人才培养模式三者之间具备协同性。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实现的桥梁与纽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广大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中,更多、更好、更快地实现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

2“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现存问题及其成因

2.1“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概况

X学院“证券投资学”课程是金融学专业5门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课程开设在大学第三学期,课程共计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32课时,实践性教学16课时。此外,在校生在大学第六学期综合仿真实训中还要学习部分证券投资内容,课时数为6×1/3×6×5=60学时(6周综合仿真实训时间按三个就业方向实训分摊时间,累计108课时)。目前“证券投资学”课程所使用教材的内容、理论知识逻辑结构与10年前全国重点大学(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所使用的教材内容相同,这对于X学院这种民办应用技术学院的本科生来讲,所用教材理论知识内容明显偏难,不能体现应用技术学院职业技能教育的特征;教材总字数为54万字,容量明显偏大。调查发现:教材理论知识体系、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都无法适应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多数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一样,X学院缺乏校企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2.2“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1)违反认知规律与教学规律,随意调整课程先后开设顺序,随意分配教学任务。这一问题形成的表层原因是金融专业合格师资队伍短缺,学校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应付式进行安排,导致聘用的部分兼职教师、专职教师缺乏金融专业知识背景和相应教学经验。它的深层原因在于高校二级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者未能严格履行其从事高等教育职业的社会责任,未能真正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本科高等教育师资培训与选拔的基本原则:从事本科应用技术教育的教师,必须是具备3~5年企业工作经历,具备金融专业硕士教育学历教学资格的优秀人才。

(2)未能把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的“证券投资学”教学目标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性。这一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部分教龄较短的青年教师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应用技术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取向决定于其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所选择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多数专业的课程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协同推进。

(3)“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所用教材理论知识体系、教师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难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这一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金融专业多数专职教师没有定期深入证券公司、商业银行、投资公司等校企合作企业调研学习。因此,不熟悉金融行业中的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对于录用员工应具备的证券投资学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的要求,其课堂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环节教学改革,不能较好地、更多地实现“证券投资学”基本理论知识向商业银行、证券投资机构、保险公司就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转化。

(4)“证券投资学”实践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实质性所占教学课时严重偏少。这一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多数转型发展中的应用技术本科院校,未能充分重视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从而也就不能及时调整“证券投资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的课时。有些教学课时还停留在形式上的实践教学。

(5)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这一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评价指标完全依赖于教师对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程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导致许多学生虽然在校课程考试中成绩优良,但是他们毕业后找工作的职业技能低下。实践已经充分证明这种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极为不科学。

(6)部分专业教师对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形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应用技术学院缺乏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效激励机制。目前,X学院一个校级课程改项目,资助资金只有0.5万元,项目周期为1年。如果按照目前副教授工作时间的市场价格200元/小时计算,0.5万元项目资金相当于25小时的工作价值。但经验表明,进行一项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需要耗费100小时以上的课余时间。据此计算,教师有75小时的工作不能得到货币资金报酬。很显然,这种课程改革项目资金支助制度对专业教师,特别是对青年教师不具备激励性。

上述这些问题不但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而且在短期还会直接影响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招生率,长远来看,还会影响到学院的毕业生职业生涯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在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中,X学院必须快速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以满足其人才培养目标和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现行“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地服务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证券投资学”教学质量和效果亟待改善。

3 改革措施

应用技术学院的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与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有机联系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周密布局、精心组织。必须组建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分工合作进行实施。否则,单个教师的独立工作难以为继,课程改革质量和效果难以保证。“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课程建设、教师团队建设的总体规划;科学修订、不断完善金融学专业四年课程教学计划,科学规划课程组,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以课程组任务实施为依据,以教师的专业背景、教学经验为基础,架构课程组教学团队;以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专业教研室课程改革建设为基本工作单元与内容,校企合作,将金融学专业四年教学计划全部课程构建出课堂理论教学逻辑模块与企业实践技能教学模块。金融学专业全部课程与专业教师实施课程组模块化教学任务匹配方案。

3.1 严格遵循认知规律、教学规律,实施课程组模块化教学任务匹配

转型中的民办应用技术学院都会面临一个表征相同的目标任务:尽快建立适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有特色的品牌专业学科体系。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高水平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和教学团队不可或缺。X学院金融学专业要想有效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就必须明确师资队伍短缺,师资队伍职称、教龄、学历结构缺失,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水平整体较弱这些短板。只有切实履行社会责任,严格遵循认知规律与教学规律,进行校企合作,按照专业课程知识体系内在的先后逻辑关系开设课程,才能有效克服大多数民办高校社会责任缺失、师资队伍短缺、随意调整课程开设先后顺序、随意分配教学任务、人为导致教学效果和质量低下的弊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任务由代号为007、008、009的三位教师组成课程组教学团队来实施。因此,“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设计必须校企合作,严格按照以下五个步骤进行:(1)重组课程理论知识模块;(2)构建课程学习总目标;(3)设计与课程学习总目标匹配的单元学习目标;(4)设计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实践性教学内容;(5)设计检测学生学习效果考核方案。

3.2 准确把握课程教学目标、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目标三者的协同性

X学院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金融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意识,掌握金融学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熟练掌握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专门业务与技术,具有较强的金融业务实践及相关行业管理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据此才能制定“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相关理论与知识,掌握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机构有关证券类基础业务的相关内容与技能,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能够从事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证券类相关业务岗位的工作。

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实现的桥梁与纽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三者必须具备协同性。只有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才能确保三者的协同性。

3.3 贯彻能力本位、服务社会办学宗旨,大力推进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必须以金融专业人才市场需求与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金融职业能力为本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南,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证券投资学”教学内容,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必须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为依据重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模块,实现专业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高效转化。

“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必须充分注重每一教学单元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3.4“证券投资学”实践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学生全员参与和教师指导

(1)单元实践教学为2课时,本课程教学期内实践性教学课时设置18学时。

(2)教学活动形式及组织:5人为一组,一个50人左右的教学班级可分成10个学习小组,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让学生课前写作文案;在实践教学活动课堂中由各小组派组员宣讲本组文案内容;任课教师提供标准文案供学生学习参考,并给出各组文案成绩。

(3)实施步骤:教师讲解—学生组队—学生收集资料—学生代表讲解—教师总结。

3.5 采用形成性评价指标,综合检测学生学习效果

(1)教学活动评价方式:小组代表进行讲解,将小组成员参与度、小组收集资料的全面性等作为考评依据,具体考核标准详见评价量表(因篇幅所限省略)。

(2)为了使学生真正能够贴近证券市场真实情况进行本课程学习,每次课结束前留出五分钟,任课教师与学生分享关于国内外证券市场热点问题的见解。

(3)制定综合的形成性评价指标。在制定学生形成性考核指标体系时,部分教学活动可由学生参与课程学习评价。通过评价的结果来促进学生对学习知识、学习活动、学习目标的理解,使评价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效果。通过教学活动评价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水平与技能,使学生在课堂内外学习中更多、更好、更快地实现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向职业技能的转化。

3.6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长效激励机制,鼓励专职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为了充分发挥专职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必须改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制度:(1)所有教研教改项目申报,项目组成员不少于7人,其中,教学第一线专职教师至少有3人,校企合作企业高管专家至少有2人。(2)讲师晋升副教授、副教授晋升正教授都必须主持或者作为第一成员参加过教改项目。(3)一个校级课程教改项目,资助资金至少为1万元,项目周期至少为两年。只有建立这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下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长效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广大专职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他们参加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工作。

4 研究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论如下:

(1)“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不但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要求,其本身也具有重大的社会价值、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三者之间必须具备协同性。

(3)校企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是“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实现的桥梁与纽带,“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校企协同育人,只有充分注重“证券投资学”这类专业核心课程理论知识体系与实践性内容协同性教学改革,才能实现其课程教学目标与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更有效地匹配,培养造就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证券投资学”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必须先于学生熟悉其理论知识体系和实践教学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祝文峰.模拟银行实验教学在金融学专业课中的应用:以《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程为例[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5):112-114.

[2]汪祖杰.金融学实践教学改革思路及实现机制初探[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5(1):249-250.

[3]王家华.金融专业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施的思考[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7(1):87-90.

[4]罗红卫.金融专业大学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的研究[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6):40-43.

[5]毛莹.论新形势下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80-81.

[6]许家瑞,周勤.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

[7]赵巍,古璇.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78-80.

[8]詹浩勇,冯金丽.以提升实践能力为导向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浦发银行实践教学合作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1):50-52.

上一篇:农村学校开展孝雅教育下一篇:“以文化人”视域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