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实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支持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和艺术才能。在中国高校的音乐教学中融入少数民族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音乐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而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也将帮助少数民族音乐实现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同时,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应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文章针对中国高校中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现状提出一些教育改革方法,以期为促进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少数民族音乐教学研究

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学习各个民族的音乐,提高整体音乐素养,拓宽音乐视野,加深对多元音乐、民族音乐的理解。以高校为媒介,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应成为现代社会保护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一、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概况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民族之间具有区分度的文化特征。就中国传统音乐而言,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和人民的思想、精神信仰,并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地习俗。少数民族音乐具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价值以及独特的风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的特征。少数民族音乐将人们的生活通过音乐来体现。在大多数情况下,音乐只是人们放松、缓解压力以及娱乐身心的一种方式。以苗族为例,其民族音乐包括叙事歌曲、婚俗歌曲、酒歌等类型,都是来自苗族的日常生活。如叙事歌曲主要表达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和重要事物;婚俗歌主要出现在人们的婚礼上;酒歌通常在聚会上演唱,借以助兴。由此可以看出,少数民族的音乐内容主要受人们生活的影响[1]。

少数民族音乐通常以其自身为创作主体,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民族音乐不断发展,对民族文化发展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人们普遍使用民族音乐来反映和总结民族历史。以侗族为例,侗族的大歌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歌曲内容没有特定的乐谱和歌词,但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侗族的发展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正在放缓。高校音乐教育是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媒介,通过大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能不断发展并融入大学音乐教育。这样可以使大学音乐教育更加完善,使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加快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进程。

目前,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迫切需要将其纳入大学的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一是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对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二是随着经济的逐步现代化,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环境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小,人们的生活和居住环境逐渐现代化,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三是某些少数民族的音乐逐渐消失,如今,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音乐也面临某些变化,不再适应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四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新事物,而外国文化的传入阻碍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些人认为少数民族音乐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这是限制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当今的大学教育中,有必要整合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加强改革。如让学生关注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并承担起民间音乐的传承责任,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民间音乐的重要性。此外,学生需要重视少数民族音乐的价值。在音乐美学中,民族音乐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传统美学的概念,这对传统艺术的发展非常重要[2]。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很强的现代性和社会性,随着现代大学音乐教育的发展,少数民族音乐已慢慢符合更多现代学生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当前,一些大学音乐创作者已经吸收了少数民族音乐的优势,并将其纳入当代音乐创作中,这是整个大学音乐教育的一项改革。与此同时,大学音乐教育者应认真考虑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

二、少数民族音乐在大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少数民族音乐逐渐融入音乐教育,能使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同时加深对相关风俗的认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从各个角度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能力。这样也可以满足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多样化需求,对于发展学生的音乐个性非常重要,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的古老文化和艺术,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形态。对大学生民族音乐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而且有利于音乐文化的发展,这也是中国音乐文化能够在世界音乐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原因。从大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将少数民族音乐引入大学音乐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民族文化的公信力,扩展学生的音乐知识体系。

一些学生认为,民族音乐只是与民间文化有关的音符和词汇的组合。这与学生未对民族音乐进行深刻理解有关。因此,学习少数民族音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的情感,培育他们的音乐情感,并使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有更深入的了解,学生还可以通过少数民族音乐真实地体验不同民族的民间故事。少数民族音乐的节奏非常优美,学生可以通过迷人的音乐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

三、少数民族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策略

实施民族音乐教育,扩大学生视野和提升文化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是继承少数民族音乐的有效途径。而大学中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进行改革。

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传承面临困境,很多古代民间艺术家、民间歌手和音乐表演者的技能正在逐渐流失。有效传播少数民族音乐并在大学音乐教育中培养民族音乐人才,是保护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丰富的音乐内容是少数民族音乐成长和传播的基础,因此,保护少数民族音乐的生存环境是继承民族音乐的前提,也是相关人士的责任和义务。在大学进行地方音乐和文化的教育与传播,并利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和艺术资源以及文化生态来培养当地少数民族和各种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可促进当地民间音乐的发展,保护其完整性。通过实施特定的策略,例如提供当地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和师资建设、发展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培养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继承人,是切实可行的途径[3]。

很多大学生喜欢欧美和中国流行音乐,但是很少有人喜欢中国的民歌,并且对中国的民族音乐家并不熟悉。另外,大多数音乐课程重在传授音乐技巧,导致学生对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不是非常了解。这表明目前中国大学提供的民族音乐相关的音乐课程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建设。

1.营造环境

高校需要加强文化宣传,积极开展国家文化政策、文化遗产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等重要内容的报告、讲座和媒体宣传工作。如可以在文化活动(校园辩论比赛、作文比赛和阅读项目等)中为少数民族音乐设置特殊栏目,还可以每年通过各类比赛提高师生的参与度,营造和谐的氛围,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播。社团活动应自觉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相关主题活动的内容可以围绕民族服饰和民俗来设计,为校园文化增添亮色[4]。

2.培养精神

中国民间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如民歌、舞蹈、器乐和各民族题材的歌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由于中国民族音乐艺术的文化特征是由各民族独特的文化构成的,因此,对民族音乐的传播者进行培训,以及对每种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是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面临的课题,这也是中国的民族教育的责任[5]。

由于大学的音乐教育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的高质量教育,因此课程必须首先实现审美感知的三个教育目标。第一是审美感知力。学生应认识民族音乐艺术的特征、民族音乐表达元素与特定艺术表达之间的区别,以及对民族音乐的自我分析能力、情感识别、民族音乐风格的表达和了解其时代风格。第二是艺术表现力。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唱歌和演奏,创作音乐以及通过艺术实践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6]。第三是文化理解。学习和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探索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文化内涵,有助于确立科学的文化观念,树立民族自豪感。

1.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

高校应科学构建以文化精神为中心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课程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

首先,课程以当地音乐为基础,因此需要增加民间音乐课程的种类,并改善音乐课程结构。具体来说,它分为三个模块,即有限的专业选修课、学校级别的选修课和实习实践活动。有限的专业选修课是必修课,要求音乐专业的学生完成至少四个学期,并掌握特定的音乐理论和演奏技巧,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民族理论、专业知识和文化意识的创新型音乐人才。学校级别的选修课主要针对非音乐类学生,旨在促进教育并培养具有民族和文化精神的大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旨在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拓宽其视野,培养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7]。

其次,课程有必要设置关于少数民族音乐的歌唱、演奏、伴舞等技术和技能的课程内容,以及关于音乐丰富性的少数民族音乐理论课程。教师还可指导学生根据研究兴趣有针对性地选择民族和文化主题,鼓励大学生在特殊奖学金和特殊科研项目中作出积极选择,并制定激励措施。

最后,课程结构包括理论和实践的合理分配,灵活的学分设置,传统教学方法的改变,以及当地音乐资源的建设,因此,我们需要增加投资,并拓展学生学习的选择空间。此外,注册计划可以充分增加为少数民族地区规划的教育地点数量,并为少数民族地区的注册数量和标准赋予特定的政策优先权。

2.开发个性化课程

首先,建立地方之间的交流平台,寻求建立学院之间相互选择的模式,整合优秀的教育资源,并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通过相互招募、共同招募和其他方法,挖掘学生的成长潜力。

其次,大学需要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大学和其他领域的实习机会,以继续改善他们的实习状况并促进专业知识成果的转化。如与当地、小学、初中、文化公司和乐团定期合作,将大学生带到当地的民族研究机构、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中心、美术馆、民族城镇、民族村庄等。实习是一个独立的选择,能极大地增加学生接触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实习和实习期间的民俗风俗研究,学生将在实习教师的专业指导下加深对民族音乐和文化素养的理解[8]。

1.落实教育理论

在落实教育理论过程中,有必要科学地构建少数民族音乐的历史和理论知识体系,为音乐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意识地将少数民族民间歌曲、民间舞蹈等民族材料纳入教育内容和课程结构中来。例如,在声乐练习课中,可以在学期期末考试中选择民族歌曲作为考核曲目,并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评价内容,这是学习民族歌曲和歌唱技巧的有效途径;尽可能地利用机会在各种音乐活动中展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如借助音乐会、学期音乐会、艺术表演音乐会和毕业音乐会等提升民歌的传播力。至于舞蹈课的内容可以选择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舞蹈,例如达斡尔族舞、蒙古舞等,要给所选的少数民族舞蹈教学内容分配适当的时长,并且作为课程评估标准。

2.开展教育实践

教师可以关注传统节日和当地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化活动,选择典型的民间音乐活动让学生参加,使其在原始生态的音乐文化活动中体验民族音乐文化的含义,并提高学生的文化审美意识和实践能力。将教室移到现场以解决如何使用理论知识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少数民族城镇和村庄进行民间歌曲的搜集和实地调查,同时寻找民间艺术家来介绍相关音乐传统。通过记录中国乐器发展历史等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授课式教学方法,能使学生与原生态的音乐产生真正的联系,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而传统民间音乐的文化底蕴的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9]。

在社会快速发展和经济不断增长、文化多样性和信息共享的背景下,传统音乐与现代作曲技术的融合主要体现在音乐制作上,形成了一系列新颖的演奏风格,如令人耳目一新的“民歌新唱”。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应循序渐进,顺应时代发展的规律,以中国各种传统音乐的流行元素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逐步感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文化底蕴。这种形式的教育将通过改变学生对传统民间音乐的态度,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可以接受,从可以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自主性并发展其核心素养技能。简而言之,少数民族音乐教育需要提高学生的多元文化素养和加强多元音乐文化融合,这样才能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的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改革是一个全面而复杂的过程,其成功与否取决于“如何教与学”和“怎么教与学”。同时,将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纳入中国高校新的教育和培训计划也是重要的一环,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戴久皓.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探究[J].参花(下),2021(3):118-119.

[2]胡晓杰.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评《高校音乐文化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1(3):125.

[3]王维,孙南航.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J].戏剧之家,2021(73):56-57.

[4]李玮婷.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北方音乐,2020(21):136-138.

[5]吴艳.中国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现实与反思[J].音乐研究,2020(5):111-117.[6]惠凡.刍议民族音乐在教学过程中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J].艺术教育,2018(5):54-55.

[7]尼洪涛.浅析多元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J].艺术教育,2016(6):72-73.

[8]刘舒明.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J].音乐创作,2017(12):167-169.

[9]赵曙光.探析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对西方音乐史学研究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5(8):136-137.

上一篇:消化内科细节护理的实施效果下一篇: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校招生培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