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教师观念内卷化,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好教育的标准

原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校长认为“好教育”就是让学生“快乐且高效or高效且快乐”地学习。他认为只有快乐才能高效,人们更容易记住快乐的事物;只有高效才能快乐,才能让学生有获得感[2]。

让学生的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这一理念乍一看,挺好啊。但这两点都可商榷。

一是快乐学习。快乐学习理念脱胎于“没有人会在厌恶、讨厌和不快乐的领域干出惊天动地的成就!”。但我们把这一理念的因果关系搞颠倒了——不是快乐学习,而应该是学习快乐!因为没有哪一门功课是不需要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就能学好的!快乐学习只是一种幻想,一种教学表演。讲学习快乐比快乐学习更加真实可信。因为学习后的获得感、成就感与满足感是真实存在的,学习是可以令人快乐起来的。学习快乐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主动选择,越学越快乐。所以,学习快乐!

二是高效学习。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有不少谬误,其中最为致命的一条是认为“学习知识更快的孩子更聪明”“学得快的学生就是学得好的学生”!

这极易导致我们总是拒绝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完成作业或学习。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以至于我们极易失去耐心,只要学生的学习速度稍微跟不上,我们便会在内心判定学生是个“笨小孩”。

正因为我们在理念上认定“高效学习”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这导致孩子的学习特别不快乐!一是我们违背成长(生长、发育、学习)规律,提早让孩子进入功利化的高效学习、苦闷学习之中,败坏了孩子学习的胃口,导致他们终生厌食。二是老师为了高效,教得无趣,只重考点;脱离实际,照本宣科——“面对知识,背对学生;面对教材,背对需求;面对作业,背对生活”。三是任何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脱离了生活这个电源与转接头,就失去了发光发热的能力,只为考试而学而背的知识点,考试一结束,忘得飞快。这如何能让孩子快乐得起来?

芝加哥大学教授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Bloom)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做过一系列著名跟踪研究及对比实验:一组学生按“学校规定的固定速度”学习,课程结束后,只有大约20%的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水平;而另一组按“自主速度”学习,课程结束后,“90%”以上的学生达到了掌握知识的水平[3]。

布卢姆的实验表明,若学生在学习速度上能有一些弹性时间,绝大多数学生最终都会表现得非常好。而将学习速度与学习能力等同起来,这种观点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实验数据还证实,所有学生的学习途径都不同,有些学科我们学得很快,而有些学科我们却学得很慢,即使同一人对同一课程的不同部分知识也是如此。

所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自主速度”学习,对学生来讲,肯定比“高效学习”来得更高效,也更快乐。

二、好老师的修养

原人大附中副校长、数学特级教师王金战在《英才是怎样造就的》一书中曾言,为何学生使用一样的教材、完成一样的作业,老师也采用一样的教法,学生的成绩却天差地别?这说明影响孩子的主要因素是家庭[4]。

这一观点是典型的归因偏差[5]。

剔除厌学的学生,学生学业成绩的好坏主要责任仍然在课堂,在教师。学生完全不一样——成长背景、启蒙早晚、发育快慢、知识储备……均大相径庭,为何老师要一样的教?两千年前,孔老夫子不就提出“因材施教”了么?因而,“好老师”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有适宜性——教学目标不仅是固定的,统一的,又是变动的,差异的,应当符合每个学生当下的学习实际。我们时常批评学生在考试时很傻,花极短的时间,快速地

做错他能做对的题目,然后花大量的时间,绞尽脑汁去解他解不出来的压轴题。当下老师的教学不也如此,按部就班地照本宣科,而不管学生水平能力如何!耗费大量的时间,来搞一些学生掌握不了的知识。

“好老师”的专业化有很多评价维度,但最直接的还是体现在教育的有效性与针对性上。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应从“给定性”到“生成性”——优秀学生,我们应该按120%来教;面对中等生,我们按100%来教,这也是教材编写、大纲实施的基准;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按80%来教,就是“因材施教”,就是科学专业,就是对学生负责。

三、好教学的核心

大多数一线教育工作者认为,面对中国庞大的适龄学童,一个班少则四五十人,多则六七十人。学校教育不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逻辑,似乎蛮合理,但也属于“理念不变原地转,理念一变天地宽”。

西南大学陈时见副校长认为,在给定性的知识传授下,学校推进的必然是简单划一的“标准化”的“质量管理”。教育逐渐背离了育人的初衷,渐次异化成“类工厂”:教育成为“知识加工流水线”,学校成为“知识加工场”,课堂成为“知识传输带”,学生成为“知识存储器”。以“批量生产”为特征的“班级授课制”强化了教学内容的统一、教学要求的统一、教学进度的统一、教学方法的统一,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育“标准件生产”的属性;同时,强化了学校“标准化质量管理”的倾向,催生了“千校一面、万人一书、万教一法”的局面。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内源性弊病,教育“(培)育人”而非“(制)造人”的功能得不到发挥,“因材施教”更无法谈起,知识生成,民族创新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从知识就是力量到知识爆炸时代,知识通过互联网,成为最容易得到的东西。一个数据库便能远超专家学者的知识储量。全球化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每个人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要求。如何让知识的传递不落后于时代?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就成为教育的必然选择。于是,对一线教师来讲,我们教育的重心应从知识传授转向促进学生学习。

“好教学”只有注重人的独特性,才能让我们在新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教师只有成为学习促进者,推动每个学习者按自己的节奏去学习,个性化学习成长才成为可能。教师不再只是知识传授者,“因材施教”才能得以实现。

陈时见副校长建议,促进学生学习应成为教育有效性的核心标准。教育是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师的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而学生是多样化、差异化的个体。因此,教师对学习者个性(成长和学习规律)的把握就决定着教育的成败。

综上,教育理念先进与否,对教育的效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教育理念的落后是最大的落后!现代教育,各种教育设施“硬件”的升级换代,无疑对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取决于教育理念这个“软件”的版本。如果版本过低,旧系统存在的某些BUG未获修复,那么,再好的“硬件”作用也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但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革新理念,重装上阵。

参考文献:

[1]刘世定,邱泽奇.“内卷化”概念辨析[J].社会学研究,2004(5):96-110.

[2]刘长铭.教育如此存在北京四中教育故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美)托德·罗斯.平均的终结:如何在崇尚标准化的世界中胜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4]王金战,隋永双.英才是怎样造就的[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5]俞国良.社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新时期高校场馆管理模式的研究下一篇:美国汉语沉浸式教学中“汉字先于拼音”的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