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是高校学生的必修课,是为大学生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需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核心课程,兼具理论性、抽象性和系统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要坚持理论贯通与实践互动相结合、德育培养与能力提升相兼顾、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贴合实际与因势而新相融合的原则,积极探索校内外实践多样化实践形式,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与时俱进、健全机制,有效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践教学水平,打造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教学;实效性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标定航道,尤其提出“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期盼和嘱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基础课程,是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学习、理解、认同、践行马克思主义的主干灵魂课程。“原理”课理论性强,极具抽象性,加强“原理”课实践教学环节,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谛和魅力,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看待问题、解释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切实做到“原理”课有“虚”有“实”、有滋有味。

一、“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基本原则

“原理”课实践教学要兼顾课程的学理性,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提升教学实效性为主要目的。“原理”课实践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坚持理论贯通与实践互动相结合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坚实的理论底色和支撑力量,“原理”课中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石。“原理”课重点在于讲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准确了解和掌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基本规律。目前,高校大学生获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然而在有限的课堂授课时间内,所汲取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需要和个人需要。因此,“原理”课要在讲授教材知识的同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体现马克思主义实践性的鲜明特征。理论教学是基础和先导,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归宿和延伸,将抽象晦涩的内容具体化和形象化,服务于理论教学。在“原理”课教学中,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互动。在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总结中,都要融入理论元素,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旨要义和实践品格,自觉运用理论去关注世界、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自我,提升“原理”课教学的实效性和亲和力,使大学生真正体会“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切实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坚持德育培养与能力提升相兼顾的原则

“新时代思政课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习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特殊的功能、目标和任务。“原理”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其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性,不同于专业课程的实践和单纯的社会实践活动。“原理”课实践教学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任务相一致,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南,坚持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使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去认识社会、辨别真伪,充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马克思曾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能力培养和提升是“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之一。“原理”课实践教学需要学生从个体中走出,融入到集体活动中贡献智慧,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升沟通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协调平衡能力;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要引导学生将个人特长、专业认知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和了解社会,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自我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升服务社会的本领和能力。因此“原理”课实践教学要多措并举,创新手段和模式,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养成良好品德,提升综合能力。

(三)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这一重要论述阐明了思政课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关键作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思政课教师是组织者、推动者和参与者,需要明确自身的权、责、利,根据“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整合实践资源、选定主题、指导学生参与、监控过程、评估实践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积极发挥好统领全局的主导作用。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做好理论知识梳理,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理论、运用理论、升华理论。另外,“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物质对象性也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原理”课实践教学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场”,应该从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认知规律等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差异,安排设计教学实践。在实践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锻炼学生的沟通、协调、交际能力,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突出学生的智慧和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实践教学从“单向灌输”转向“合作对话”,实现“教”与“学”相得益彰、良性互动。

(四)坚持贴合实际与因势而新相融合的原则

“我们要主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5]青年大学生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所困所惑是“原理”课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宝贵资源。“原理”课实践教学要坚持贴合学生实际的原则,围绕学生、了解学生,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发展规律、认知接受规律,把帮助解决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思想迷雾、价值疑惑、理论困惑作为着力点、关注点,真正契合大学生的个性特点、情感需求和价值选择,引导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正确的人生选择,使教学内容与青年大学生形成思想上的共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原理”课实践教学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为。实践教学的主题选择、活动安排要着眼于国家发展大势、世界发展趋势、理论创新之势,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佐证教材观点,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递时代价值,引导学生用开放的眼界、广阔的胸怀、最新的政策去关注时事热点、社会现实问题,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情感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因此,“原理”课实践教学要发挥形式灵活多变的优势,既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大问题”,也要关注与学生思想状况和心理发展等紧密结合的“小问题”,使实践教学青年化、生活化、时代化。

二、“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

“原理”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笔者结合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几种既能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性,又兼顾学生实际需求的效果良好、实效性强的实践教学形式。

(一)走进校园:校内实践教学1典.型案例解析实践教学

典型案例解析是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实践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是教师结合教材具体内容和知识点,选取真实合适的案例,以教学视频、图片、文字等方式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吸引学生融入课堂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丰富形象的案例把握所学理论知识。在案例的选取上,要注重其代表性、时代性和现实性,要紧密结合当今时政热点和学生思想实际,以问题为核心,层层递进,把握好难易度。例如在讲授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问题时,可以选择“党的群众路线”“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梦的实现”“全民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等案例来说明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这一基本观点。通过案例导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过程,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使抽象晦涩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更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经.典著作诵读实践教学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6]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常学常新,经典原著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储蓄地”,也是对不同时代呼声的积极回应,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好的方式就是熟读经典文献,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中感知过去、理解现在和解释未来,真正感受伟人在时代重任面前开展的艰辛理论探索,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旨要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章节内容,为学生选取和推荐相对应的文献内容,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源头活水。指导学生阅读后,可以组织学生制作分享PPT或者撰写读书笔记、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彼此分享、学生提问、教师点评,使学生回到问题、回归课堂,从中不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实现教学相长。

3基.于团队的研究性实践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7]。“原理”课实践教学要提升实效性,就要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要根据新时代社会和个人需求侧发生的变化适时进行供给侧改革,达到教育供给端的转型升级。基于团队的研究性实践教学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关键,遵循“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开展,契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享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依据“原理”课理论内容,联系自身实际需求、兴趣爱好、社会生活中的焦点热点话题来选定主题,依托团队力量收集、分析和筛选资料信息,形成调研报告、微视频或者理论文章,在课堂上展示,并进行优秀学习成果的评选和表彰,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互助分享的过程中体验研究探索,提升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和素养。

4专.题演讲和辩论实践教学

这种形式突破了传统的满堂灌输的知识传授模式,而选定好的演讲和辩论主题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要在充分梳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考虑主题和教材知识的结合度,以及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和启发的可能性,选择备受社会和学生关注、适合辩论或者演讲的热点话题,在授课班级动员、组织、开展、点评。例如,在绪论部分中,关于“马克思主义是否已经过时”开展课堂辩论,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讲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中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一知识点时,组织学生研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讲授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中的“真理与价值”问题时,组织学生对“大学生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进行辩论,教师再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积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度。

(二)走进社会:社会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8]。社会实践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求,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体会生活实际、了解社情民意,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知识看待、分析和解释社会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更好地服务社会。大学阶段是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个重要缓冲期,也是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学生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合互动,解决自己的成长发展困惑和迷茫,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师要以“原理”课基本理论知识为根基,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挂职锻炼、青年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参观红色革命基地、企事业单位考察等系列活动,鼓励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或制作视频材料等,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中多维度、全方位体悟历史变革、时代发展,进一步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整合价值观念,凝聚共同力量,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增强“原理”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路径

(一)统筹规划,提高站位,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方案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注重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等问题[9]。《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明确指出:“要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效果。”[10]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要求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原理”课实践教学,提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要着眼长远,将“原理”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和长期系统工程统筹规划。仔细研究最新文件精神,严格按照教育部的部署要求设定相应的“原理”课实践课时,根据课程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制定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探究设计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年度和学期计划,明确实践教学的主题、目标要求、活动形式、具体内容、考核要求等,使实践教学操作计划的课前、课中、课后等各环节,都有统一规范要求,并组织专人指导和检查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使其与理论教学有机衔接,推动“原理”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涵式同步发展、同向并行,形成完整协调的综合性教学体系。

(二)整合资源,全员参与,形成实践教学强大合力

当前,在新时代“大思政”宏观理念下,高校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整合各种资源,协调多方力量,统一布局“原理”课实践教学,以实践教学为平台载体,实现其他专业课程与“原理”课同向同行、协同效应,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一是要整合和开发校内资源。以“联动”思维构建大德育思政工作体系,形成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库,各部门按需所用,主动分享;学校层面要将各教学主体部门合理归位、统筹规划、协同助力,形成实践教学合力;学校党政职能部门要强化责任担当意识,设置专职人员负责实践教学,并在物质配备、活动场地、经费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课程思政”,支持“原理”课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实习、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相结合;通过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的全程化、全员化。二是要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融合,协调整合社会资源,积极邀请校外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代表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走进“原理”课实践教学之中;利用产学研合作的机会积极谋划,提供更多社会上的教学资源;建设和开拓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在实践教学中有所思有所获,提高社会参与的“广度”“深度”“效度”。

(三)与时俱进,创新形式,搭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1]21世纪,互联网、新媒体、新技术已然成为新时代的标志,人工智能也成为展示“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现代化方式和手段。“原理”课实践教学要坚持守正创新,传承和发展好传统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同时要充分发挥好人工智能的重要作用,将新的时代元素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虚拟实践是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实践,它是人们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VR)等信息技术在电脑网络空间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虚拟客体的一种客观活动[1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3月,我国网民人数高达90.4亿,网民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学生网民占比达到26.9%。数量庞大的学生网络群体要求“原理”课实践教学要与时俱进,积极搭建虚拟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模拟实地情景、提供虚拟实践条件,建立数字化革命博物馆、智能化红色文化体验馆,探索理上“网”来等活动,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多途径将虚拟实践引入实践教学。虚拟实践作为一种新的实践教学形式,方便快捷,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有效扩大实践覆盖面,增强“原理”课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深化实践教学效果。

(四)健全机制,规范考核,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

考评是对落实成效的检验,当前,“原理”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是在实践操作中时常存在重过程轻结果的现象,亟需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和规范考核标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一是构建“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他们对于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善于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结合自身的社会实践经验进行综合判断。社会实践经验是当代大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外显行动的重要评判标准。人的实践活动具有改造客体和优化主体的双重功能。凡是能达到优化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实践方式都可以采用,要构建“大实践”的教育理念,摒弃局限,弘扬发散。二是完善保障机制。保障机制的构成要素是人、财、物。人的条件已经满足,以经费为代表的财和以基地为代表的物就显得尤为重要。从经费保障方面来讲,受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思维影响,很多“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经费保障不够充足,所以,要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原理”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和其他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经费投入水平持平。从基地保障方面来讲,“原理”课实践教学需要有相应的基地投入,需要学院乃至学校尽可能地主动出击,协调相关力量,建立更多高品质的实践基地,为“原理”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硬件基础。三是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考评系统。科学有效的考评体系重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重点需把控好过程监控和结果评价监控。在过程监控方面,主要是监控大学生在“原理”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如积极性、态度、价值观、组织纪律等。在结果评价监控方面,既评价学生,也评价老师。对于学生的评价,需要有多方评价力量的融入,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同学对学生的评价,同时还要有基地相关人员对学生的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既要依据教师在实践教学现场的引导状况,又要依据教师的实践教学文件和材料是否齐全,是否规范。

[参考文献]

[1][2][4][8]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0.

[5]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6]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J].课程•教材教法,2000(11):8.

[9]新华网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www.xin‐huanetc.om//2017-02/27/c_1120538762h.tm.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Z]教.社科[2018]2号.

[1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光明日报,2016-12-09(1).

[12]石云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0.

上一篇:如何做好水利如何做好税收筹划下一篇:未成年人犯罪刑事政策的社会管理创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