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难点及对策

2022-05-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呈现整体向好的主动态势。但是居安也要思危,网络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形成了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全新传播语境,使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传播方式趋于个性化、呈现方式趋于立体化。进入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复杂多变的,对此必须予以警醒和重视。新的历史境遇下防范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需要强化制度,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生产力;阐释宣介,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力;夯实阵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竞争力。

[关键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机遇;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积极向好。但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是复杂多变的。随着信息技术迭代步伐的加快,网络日益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交往和表达方式。美国等西方国家凭借强大的网络技术优势,向世界各地兜售其文化价值观,这种思想渗透正悄无声息地消解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空前凸显。从一定意义上说,“谁掌握了网络,谁就抢占了意识形态斗争制高点”。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共产党百年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充分检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实践也充分证明,只有坚持这一根本制度,才能避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和改旗易帜的邪路[3]。因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强烈的根本制度意识,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真理和事实道理讲清楚、说明白、传开来,铸牢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为新时代既定目标的达成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理论支撑。

一、深度变革: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呈现新特征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信息技术都在深刻影响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形成了与传统媒体时代不同的全新传播语境,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呈现出新的特征。

(一)意识形态传播主体趋于多元化

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移动智能终端的迭代升级,正深度变革传统媒体时代一元主体的信息生产格局。自媒体门槛低、用户基数大、信息量大、传播速率快、互动功能强等显著特点,使任何组织机构、社群、个体等都可能成为网络时代掌握“麦克风”的话语生产主体,因此,一元主体垄断信息传播的传统格局逐渐被打破。由此衍生的现实问题是,参与其中的任何主体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生产现实生活中难以表达或不能表达的思想信息,其中自然不乏毫无根据和缺乏理性的谩骂、谣言等负面信息。“乱花渐欲迷人眼”,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等错误社会思潮也搭上网络技术迭代升级的快车,正竭力同马克思主义争夺网络话语权。境内外敌对势力正破坏性地利用技术优势,将其文化价值观输入我国,同时在网络上炒作敏感话题,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形成对抗与角逐。在吸睛规则的作用下,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在网络空间“大受追捧”,不断挤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存空间。各种错误社会思潮逐渐进入人们的头脑,影响人们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问题的基本态度,严重威胁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

(二)意识形态传播方式趋于个性化

网络信息技术崛起之前,报纸、广播、电视等主流媒体承担着信息传播的主要职责,这种传播方式具有自上而下的良好贯通性,为国家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载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这种线性传播方式不仅容易忽视受众的认知接受心理,还存在易受时空局限等问题。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网络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这不仅破除了传统媒体的时空壁垒,还实现了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即时互动。依托大数据、算法推荐、云计算等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精准化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日益受到青睐,智能终端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互动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果整体跃升至一个新的层级,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也迎来了新的变化。在传统模式下,受众获取的信息大多是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基于受众偏好进行的一般推送,这种单向度传播方式虽然可以直接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和普及,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他们的认同度和接受度不高。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意识形态可以基于场景、时间、用户偏好等个性化需求,实现精准化生产、智能化推送,这无疑是信息传播领域一场新的革命。

(三)意识形态呈现方式趋于立体化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对其具有强大的反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是社会发展的灵魂和风向标,是一个社会的黏合剂。一个社会一旦处于“意识形态的真空”之中,必然产生思想混乱和价值无序,社会也难以正常运转。从根本上看,意识形态工作不仅关乎文化的发展方向和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实现,还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而意识形态只有通过一定的呈现方式为人们所认知、理解和认同,才能转换为掌握群众的物质力量[4]。在意识形态的具体呈现方式上,以往主要依托文字符号、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二维形式进行综合展现。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可穿戴设备等智能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以往的二维呈现方式,可以为受众提供集视觉、听觉和触觉为一体的场景化、沉浸式体验。如2018年“两会”期间,新华社客户端发布“增强现实”报道《AR看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福利》,用户只需点击新华社客户端中的“小新机器人”,就可以使用AR功能来看政府工作报告[5],从而在更强的科技体验感中悄然接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输[6]。信息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意识形态呈现方式逐渐走向立体化,极大地增强了意识形态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凝聚力。但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样也使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形势更复杂,安全风险发生概率加大,治理的难度也更大。

二、多重风险: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挑战

进入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凝神聚力、创新发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愈加稳固。但居安也要思危,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非风平浪静,我们不仅处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还面临境外意识形态渗透力度加大和主流意识形态网络供给力、影响力弱化等挑战。在这一重要时期,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诸多现实压力与发展挑战。

(一)西方文化价值观渗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消解风险

从当前网络技术发展情况来看,西方国家几乎垄断了全球根本性的网络核心技术资源,这使得西方国家在网络信息生产和传播方面具备了绝对的优势。全球网民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巨大便利之时,必然会受到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侵蚀。

西方文化价值观在网络空间肆意蔓延,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产生离心作用。一是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其多元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无论哪个国家,主流意识形态都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功能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可以有效限制社会思想的杂音,促进社会思想文化的集中统一发展。然而在网络空间场域,各种西方文化价值观自由蔓延、碰撞、交流,不断衍生出新的文化符号和流行话语来表达某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多元主张,让网民形成多元思维逻辑的心理暗示。对此类现象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引导,必将消解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形成潜在的风险。二是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其功利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西方文化价值观在网络空间大行其道,给网民提供了“不劳而获”“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等心理暗示,隐喻着对勤劳致富等思想理念正向引导的摒弃,强势冲击和拷问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先进性。三是西方文化价值观以其颠覆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一种意识形态只有具有权威性,才能确保其主张渗入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被社会成员所信服[9]。然而,西方文化价值观利用网络不断发出噪声和杂音,制造热点事件、放大不合理现象,将网民裹挟到非理性的情绪宣泄浪潮之中。这不仅会降低网民的理性思考能力,还会不断弱化和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一些缺乏深度思考和价值批判能力的社会成员,在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渗透下,政治信仰和价值认同极易出现游离和变异,对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拒斥心理,这给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二)网络信息化对主流意识形态说理能力的弱化风险

说理,是我们党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种有效方式。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十分重视说理工作。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中提出:“要好好地说理。如果说理说得好,说得恰当,那是会有效力的。邓小平也强调,“对待思想上理论上的是非,只能采取摆事实、讲道理、民主讨论的办法求得解决”。主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上层建筑,通过讲事实、摆道理等现实层面的说理形式,可以将理论本身所反映的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说清楚,取得群众的理解和认同。

网络的发展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其开放性、即时性、离散性等也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考验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说理能力。一是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从单向言说发展为“人人都有麦克风”,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如果不够充分、话语表达方式不够活泼,就会出现理论的真理性难以说清的风险。在网络空间,话语表达方式娱乐欢快、活泼轻松方能吸引受众的眼球。近年来,我国宣传思想工作主动创新,尽力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化、大众化、生活化传播,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比如,电视理论宣讲节目《马克思靠谱》《马克思是对的》《思想的田野》以及央视抗疫特别节目《守望家国》等,以耳目一新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阐释宣介新思想,让“高冷”的思想理论变得“潮”起来,赢得了受众的关注。但是许多社会成员并没有消除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主流意识形态说教味道过浓的刻板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效力。二是网络的即时性和离散性会加快网络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迅速吸引社会成员的关注,在网络空间形成所谓的“广场效应”。而部分意识形态工作者把握现实问题、批判驳斥错误社会思潮的能力还不够强,难以灵活运用生动的事实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导致主流意识形态说理的事实支撑不够充分、吸引力不强、说服力度不够。三是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说理的载体不够丰富,致使理论的真理性散不开、传不远。从现实情况来看,经过长时间发展和打磨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不仅迷惑性更强,其“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凝聚人心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说理的载体还不够丰富,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新媒体传播中的“中国声音”还不够响亮,给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说理的传播带来了障碍。

(三)渗透隐匿性对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蚕食风险

网络是一个思想大熔炉,既可以成为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载体,也可以成为各种错误社会思潮藏污纳垢之所。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指示,我们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但值得警醒的是,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变幻出更加柔和隐匿的传播渗透方式,其目的就是要搞乱人们的思想,蚕食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阵地,诱使那些缺乏定力和思考的社会成员发生思想观念的偏移,耗散实现新时代既定目标的主体性力量。

从现实情况来看,在一定程度上,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还存在吸引力不够、类型不丰富、影响力不大等问题。一是内容缺乏原创性和吸引力。部分网络阵地建设存在千篇一律照搬新闻网站内容的情况,理论网站缺乏理论特色和吸引力。有些地方性理论网站在建设中贪多求快,看起来面面俱到,但大多是复制的内容。这不仅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理论网站的吸引力。二是类型不够丰富。纯理论性的网站学术性较强,网民一般较少主动访问,而一些娱乐休闲的商业性网站则是大部分网民每天必浏览的。因此,在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充分利用这些商业性网站进行隐性意识形态宣传会产生显著的效果。但现阶段,我国具有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特点的专业网站数量并不多,类型也不够丰富。三是影响力不够。主流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具有持续的吸引力,才能产生传播的集聚效应,形成强大的影响力。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依然固守抽象晦涩的话语表达方式,对青年网民喜闻乐见的流行话语表达视而不见,自然难以引起网民的兴趣,其传播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四是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治理能力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呈现出整体向好的主动态势,但这并不意味我们掌握了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绝对优

势。事实上,我们在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网络空间舆情监测、收集、分析、研判的机制还不够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国家对网络舆情的把控、引导和处置。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不仅具有互联网技术和话语优势,还对自身和其他国家的网络进行系统严密的监管和控制,“棱镜门”“中兴事件”的发生无不体现出美国的霸凌主义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常态化和制度化。而我国一些网民在一定程度上受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竭力反对、抵制和破坏政府对网络的合理监管。与此同时,一些敌对势力却在频繁利用网络迅速串联、煽动网民情绪,制造群体性事件,把正常的网络监管污蔑成侵犯人权和言论自由的措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歪曲为国家压制人民思想的手段等。此外,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治理技术和人才资源匮乏。网络发展领域的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虽然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核心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如此,目前可以支撑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治理的高端技术人才也严重不足。技术和人才的双重短缺,严重影响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建设。

三、治理策略: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治理新图景

新的历史境遇下,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战略论断,强化制度以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生产力,阐释宣介以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力,夯实阵地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竞争力,更好地提升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治理能力。

(一)强化制度:提高网络意识形态生产力

做好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关键要靠制度。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效力,依靠制度,可以使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的规范性、长效性和稳定性等得以确保和提升,效果更加显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给人们提供了绝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落实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制度,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是要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只有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才能理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内涵,才能坚定“四个自信”;只有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才能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真正理解坚持意识形态工作根本制度的重大意义与实践要求。二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协调好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各种利益诉求,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无论何时,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全体中国人民凝心聚力,才能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如果思想涣散、人心不齐,那么我们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人们的思想总是受各种利益关系的牵引,因此“空对空”是难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找准网民利益的交汇点,有效回应其价值关切和现实诉求,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通过客观事实澄清思想谬误,将网民多元分化的思想聚合起来,实现在利益协调基础上的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从而在网络空间形成一个强力的、汇聚人心的思想内核,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思想合力。三是要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表达,实现马克思主义在网络空间遍地开花,旗帜鲜明地向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社会思潮亮剑,及时消除网络空间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点,筑牢网络意识形态防火墙。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充分发挥其先进性、主导性、权威性、引领性,有力驳斥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在斗争中赢得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

(二)阐释宣介: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力

在阐释宣介层面,有针对性地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说理能力,可以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真”和发展成就之“实”充分展现出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说服力和传播力。一是要着力凝练和创新具有中国风格的话语体系。意识形态说理的话语能否做到既逻辑严密又通俗易懂,对说理的效果起着关键作用。新时代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切中社会现实,注重将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话语转换成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日常生活话语,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的说理活动,才能将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论之“真”给人们讲清楚、说明白、说透彻,才能为人们所认知、理解和认同。二是要立足鲜活的社会实践,重点讲清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支撑主流意识形态说理的根基。只有言之有物、言之有据,主流意识形态的说理才具有现实的说服力,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通过巧妙的说理活动,充分展现中国发展成就之“实”,帮助社会成员形成“风雨不动安如山”的战略定力。坚定“四个自信”,也是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融合优势,丰富主流意识形态说理的载体,提升其传播影响力。汤普森认为,“大众传播已成为意识形态在现代社会中运作的一个主要媒介”。

总之,新时代做好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联合各方力量,建立多方协同参与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矩阵,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让网络空间的中国声音传得更远、更深入。

(三)夯实阵地: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竞争力

当前,网络已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角逐的主战场,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就会肆意蔓延。

新时代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占领人们的思想道德领地,加强阵地建设,确保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一是要大力整合发展多类型的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网络阵地建设,既要重点建设一批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又要适时整合既有网站资源,形成覆盖面广、吸引力大、说服力强的马克思主义网络教育体系。二是要加大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专门人才队伍的培养力度。由于当前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攻击日益隐蔽,需要网络执法管理人员进行人工筛查并判断其危害。

上一篇:内部控制深化建设及实施中的财务共享中心模式下一篇:PBL翻转课堂教学法在税务检查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