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学年课程设置与评估体系改革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针对高校毕业学年中研究生备考、工作实习与正常授课过程间的矛盾,提出增设实践实验性课程、增加前沿领域知识讲授及增设网络共享课程的课程设置改革措施。同时,提出完善课堂协同管理机制和重建成绩评价体系的课程考评体系改革方案。相关改革措施和方案的提出,有助于提高毕业学年学生的课堂出勤率和参与度,有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果。

关键词:课程设置;考评体系;网络共享课程

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毕业学年中,在校学生上半学期研究生备考及下半学期工作实习的需求与正常授课过程已呈现出矛盾性。个别高校、部分课堂学生参与度差等情况时有发生[1-3]。该矛盾虽非普遍现象,但如能得到有效解决,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果。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现以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学年授课过程为例,有针对性地对现有课程设置及考评体系进行改革探讨。

一、课程设置改革

(一)增设实践实验性课程

毕业年级学生对植物保护专业知识已有所掌握,对相关研究方向也已有所专长,但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还有待加强。为补足这一知识短板,可增设实践实验性课程。

在上半学期,可开设“农作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课程。该课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实例进行独立分析并制定病虫害防控方案,有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部分学生会从事农药营销工作。因此,可将“农药市场营销学”放在上半学期开设。同时,营销理论介绍、农药营销市场分析及农药营销产品策略等知识,对于毕业生将来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和取得良好业绩均有重要帮助。本科生毕业后,部分学生也会从事农药检测和生产工作。因此,可开设“农药剂型加工”和“农药残留分析”等实验性课程,以重点讲授农药剂型、剂型制备及残留农药测定等知识(以上相关内容是毕业生从事农药检测等工作所要求必须掌握的)。有针对性的对专业知识重点讲解,好过多而全的系统讲述。工作中对相关专业技能的需求,将成为最佳的学习动力。开设实践实验性课程,着眼学生工作岗位技能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能够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出勤率。

在下半学期,可开设“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实习”课程。在明确告知实习目的和任务后,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期间,要求学生自主联系植物保护专业相关单位、完成实习任务,并由所在单位作出实习鉴定。课程目标明确,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和综合能力,同时又具有形式灵活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生无论身处何地,在所在地均能联系实习单位,完成课程任务。学生完成实习后,不仅可以极大提高其植物保护专业的素质和技能,又可修得必要学分。

(二)增加前沿领域知识的讲授

近年来,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本科生考研率在逐年大幅提高。在毕业学年中,面对如此庞大的“准研究生”群体,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也需作出相应调整。毕业学年上半学期中,研究生备考学生会较关注本专业的热点研究领域。借此契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尝试增加前沿领域介绍及相关知识讲解,有助于提高授课效果。在毕业学年下半学期,考研成功的学生对后续研究生学习会心存期待,希望在此学习阶段能有所建树。这一时期,教师可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学科前沿领域内容的讲述,因为这正是上述学生所关注和期望的课程内容。可尝试性开设“植物保护前沿进展”课程,并由领域、学科内的多名专家共同授课,重点讲授其各自所专长研究领域的内容。授课过程中,学生将会提前接触研究生科研领域,也会提前与导师进行有效交流与沟通。此类课程的课堂出勤率会较为理想,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也会较高。

(三)增设网络共享课程

在毕业学年下半学期中,用人单位多会要求学生先进行短期工作实习,再决定是否聘用。这一时期,已成为部分学生寻找理想工作岗位的关键期。如能充分利用实习期锻炼专业技能、提高专业素质,对于保障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将具有极大帮助。为便于学生开展工作实习,部分高校在安排该学期教学任务时会有所“妥协”,如将所开设课程均设置为任选课程。该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作实习的顺利开展,但其弊端是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学生即使某门课程没有通过,还可通过选修其他课程获得相应学分。在毕业学年下半学期中,多数高校都会安排一定学时的授课任务。课程开设中,因部分学生已前往用人单位实习,课堂出勤率多受影响。过低的课堂出勤率会影响师生的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授课效果的提升。对此,授课教师常苦不堪言。如能有效化解工作实习与正常授课过程间的矛盾,将有助于提高授课效果,也有利于达成高校毕业生理想就业率。

2020年春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简称疫情)全球暴发,中国高校停课、学生无法正常返校,对高校教学秩序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在“疫情”给高校教学工作带来不利影响的同时,也为高校教学改革推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疫情”期间,高校师生开拓思路、勇于创新,通过多种网络通讯手段完成了授课任务。多数高校教师,现已熟练掌握网络授课技术,并能够独立完成授课任务。高校教师网络授课技术的掌握及“疫情”期间的授课实践经历,均为毕业学年课程改革提供了思路、启发和技术保障。在授课过程中,可尝试将下半学期部分课程调整为网络共享课。可选择网络已有资源进行授课,也可由授课教师通过网络方式开课。如采用网络资源共享课,学生可自主安排时间完成课程学习。如采用教师网络授课,可将授课时间调整在晚间9~10节,以达到错时开课的效果。这样,校外实习的学生不仅在日间可进行正常工作实习,晚间也有充足时间进行网络听课学习。开设网络课程,将有助于高校毕业学年授课任务顺利、有效的完成。

二、课程考评体系改革

(一)改革考勤制度,完善课堂协同管理机制

授课过程为一个系统工程,教师为过程主导者,学生为参与者,教学管理部门为服务者。三者应协同发挥作用,为授课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在毕业学年,学生管理部门及辅导员教师应加强毕业生在校管理,严格执行住宿制度。如学生无外出工作实习等特殊情况,应不允许其以任何理由在校外住宿,力求将他们留在校园内。一定程度上,严格执行学生住校制度是保障理想课堂出勤率的前提。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已建立了学生出勤“教师→学院→教务处”三级汇报制度。但该制度的核心,过多地依靠教师发挥监管作用。植物保护专业的授课教师,在课堂外又是毕业年级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在长达5个月的试验指导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间已形成一定的“亲缘关系”。该关系的存在,使得教师在汇报出勤率时可能会存在顾虑、并产生一定倾向性,会影响学生考勤制度的执行力。

对学生课堂出勤考核主体,可进行合理调整。可委派授课教师以外的人员对学生进行统一考评,再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将课堂考勤制度,逐步由授课教师考核学生转变为非授课人员考核学生,也可合理借助电子考勤设备等,再将人员考核学生转变为设备考核学生。设备虽不具人性化,但却能实现考核的最大公正性。上述措施,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出勤率均能发挥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改革考试方式,重建成绩评价体系

在高等院校现有课程成绩评价体系中,限选课可由教师自主设定考核方式,必修课则多为期末闭卷考核。一定程度上,这种固有的评价体系助长了学生“轻出勤、重考试”的思想。可针对已有的成绩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重新设计考试考核方式。

在授课过程中,可尝试以阶段性测试代替期末考试。针对授课内容,可在每章节授课结束时进行测试,也可针对授课时间,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月考)。学期中,阶段性考试成绩的加和,即为期末总成绩。该种考核方式,可将学生的关注点由期末考试逐渐转移至阶段性授课内容,有利于消除学生“轻出勤、重考试”的思想,也有利于提高课堂出勤率和授课效果。

网络共享课程开设后,还需有效利用各电子平台进行成绩考核。考试中,可统一发放电子试卷,要求学生以答题纸作答,同时开启答卷视频。期间,授课教师可通过网络视频平台对考试全过程进行实时监控。考试结束后,再将纸张上的答案拍照、上传,也可直接在电子平台中制作电子答卷系统,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网作答。该种考试方式更为灵活、高效,方便学生答卷,同时更有利于后期的试卷批阅和成绩分析等工作。

三、课程设置和考评体系改革仍待解决的问题

任何改革任务均非朝夕之间即可顺利完成,教学改革同样如此。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是由本专业教师根据需要,经多年教学实践总结、汇集而成,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文所提的关于毕业学年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的探讨,核心内容在于实践课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及相关考核方式的改革。目前,上述内容尚处于理论构建阶段,还需进行分阶段实施以通过实践检验,更需结合正在实施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制定出适合目前需要的、有效、全新的课程和评价体系。

上文中提出应建立各部门协同管理课堂机制,以保障学生的课堂出勤率。该机制还需学校层面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规定各部门职责任务,才可保障其顺利实施。相关课程的考核方式也需作出相应调整,此方面还需授课教师发挥更大创造力。

在课程设置及考评体系改革推进过程中,可预先选择几门课程作为试点。待教学改革方案运行1~2个周期后,再对课堂出勤率、教学效果及师生反响等情况进行系统评价。如果综合教学效果良好,才可在植物保护专业毕业学年内进行全面推行。循序渐进地推进方案,更有利于本项教学改革任务的实施以及预期教学效果的取得。

参考文献:

[1]兰瑞英,贾庚,洪丽华.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文学教育(上),2017(2).

[2]白鸥.新时期高校课堂管理的现状及对策探究[J].高教学刊,2015(24).

[3]刘振天.高校课堂教学革命:实际、实质与实现[J].高等教育研究,2020(7).

上一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票务安全风险控制下一篇:国际人才流入 技术距离与中国企业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