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尝试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平时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 我以激发幼儿创造力,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目的, 在选材、活动方法、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在这里, 我就以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几个创新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1 选材的创新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感知集合、数、形、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内在连贯性和逻辑性。既然这样, 又应该如何从现有的这些活动内容中找出有利于发展幼儿创新精神及体现教师创新意识的教材呢?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首先,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幼儿的发展水平, 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班的幼儿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强, 但是全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却不尽相同。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在选择内容时我注重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找出各自的“最近发展区”, 给每个幼儿以最适合的教育, 使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我的做法就是同中求异, 即以幼儿的原有经验为起点, 以活动的目标走向为依据, 确定总体目标, 再按幼儿的能力强弱提出要求。如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5的组成”教学时, 我一改传统的集体教学方式, 而是以分组的形式,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 自己发现把5分成2份的4种分法。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 我根据难易程度从实物过渡到较为复杂的点卡, 内容有:抓沙包、送小动物回家、看图片、摆点卡等等。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可以任选一组或几组活动。这样做使每个幼儿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使知识的传授符合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在时间和空间给幼儿以保证。

其次, 选择活动内容要结合教师的特点, 发挥教师的创造作用。在以“教材”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中, 教师只是一个“二传手”, 一个“搬运工”。而与现代幼儿教育相适应的新课程体系, 却把教师看作课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正因为这样, 在向幼儿进行数学教育时我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让幼儿更快、更有效的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

2 活动方法的创新

幼儿数学教育的活动方法, 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 又包括幼儿学的方法, 运用是否得当, 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影响到数学教育活动的整体效果和数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完成。在具体的教学中, 我注重让幼儿主动学习, 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 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发挥幼儿的创造力, 体现创新。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2.1 重视操作

苏轼曾有诗曰:“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尖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这说明要让幼儿学会一样东西, 一定要让幼儿自己去动手, 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说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动手活动的机会, 也就是为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为此在每一次的操作活动中, 我均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操作材料。比如, 在组织中班数学活动“排序”时, 根据活动的需要, 我给每个幼儿都提供一盆红、绿雪花片, 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 发现可以按颜色一隔二、二隔一、甚至二隔三的方法进行排序。在此基础上, 我继续引导幼儿利用其它实物进行第二步的操作。在这一步的操作中孩子们尝试按物体的特征进行排序, 分们边摆弄、边议论, 反复操作, 反复强化, 大大加深了幼儿按外部特征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理解。

2.2 重视讨论

在以往的传统教育模式中, 教师比较重视的是如何把知识教给幼儿, 这样使得幼儿的思维方式趋于刻板, 总是习以为常的沿着教师或者别人的思路去想、去做, 在知识的接受上只能被动的接受, 消极的服从。为了突破这种教学模式, 我积极利用“幼儿”自身这一部分教育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重视讨论活动的开展, 引导幼儿主动思考, 这使得那一部分比较胆怯, 在活动中不敢发表意见的幼儿, 在讨论中敢于把自己的想法与同伴交流, 从而体现幼儿间的互动关系。比如在数学活动“自然测量”中, 孩子们已经用了4种不同的工具量出了同一条边的长度, 并作了记录, 可是却发现量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于是我就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交流, 通过讨论孩子们马上就发现, 原来量具的长短不同, 量的结果也就不一样了。可见, 教师有意识的为幼儿创造这种互动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既诱发了幼儿学习的潜力, 又培养了幼儿主动思考, 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2.3 重视评价

数学活动中评价的目的是确定教育效果。教师应把评价项目看作是观察幼儿行为的依据和帮助幼儿学习的活动。在数学活动中, 我在做好教师评价工作的同时, 更重视幼儿间的评价, 即同伴间的评价。一方面幼儿在评价他人活动结果时, 对自己的活动情况也能重新进行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幼儿间相互学习的一个机会。

2.4 重视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灵活运用对日后人的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幼儿来说, 知识的灵活运用其实就是要调动他们的学习欲望, 让他们能从这一知识点自然联想到另一知识点, 也就是知识的迁移, 我在数学活动中就比较重视幼儿这方面能力的培养, 比如在“量的传递性”活动中, 幼儿已经在比较轻重的活动中发现了A>B, B>C, 则A>C的传递过程。那么在其它量的比较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传递过程呢?针对幼儿特点, 我运用了实物:3棵高矮不同的树, 3只大小不同的碗, 3根粗细不同的棍子, 通过提问和展示方式的改变, 幼儿再一次感受到量之间确实存在着因为A>B, B>C, 所以A>C的这样一个传递过程。从而把传递性概念从轻重引申到了高矮、粗细等其它概念中去。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 我们不难发现, 幼儿在学习知识时是通过自身的主动操作发现问题, 在相互的讨论中解决问题,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的学习是主动、积极的, 体现了创新精神。

3 活动形式的创新

活动的形式就是教师把整个活动事先预设一个完整的活动情节, 理出一条清晰的基本活动思路, 使得整个活动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基本思路的设计, 教师首先要准确找出外部环境、幼儿心理和本次活动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为开展活动创造适宜的环境氛围, 然后再精心选择开展活动的最佳途径, 以充分发挥活动的整体协调效应。根据这些指导思想, 我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努力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活动环境, 因为约束和禁令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手脚, 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 所以在活动中也就难以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在活动的实践中, 我还发现, 清晰的活动思路往往由最有效的提问来贯穿。因而在提问的设计上, 我注意到多问思考题、连贯题, 少问单一题、事实题。同时还注意到要把设计提问的顺序和活动的过程统筹考虑, 确定增删取舍。在组织量的传递性的活动时, 我就是有顺序的设计提问:A与B比的结果是什么?B与C比的结果又是什么?那么A、C比的结果又怎样呢?为什么?这样的提问, 一步步引导, 以连贯的提问推进活动进程, 效果很好。

以上所谈的数学教育中的几个创新问题是我把素质教育应用研究的触角伸向教育的细胞——创新性教学所得到的粗浅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 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研究, 从而最大限度的挖掘幼儿的潜能, 发展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摘要: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 我们以激发幼儿创造力, 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为目的, 在选材、活动方法、活动的组织形式上进行了探索创新。在这里, 我就以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几个创新问题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行。

关键词:幼儿,创新教育,重视

上一篇:国内胜任力模型研究综述下一篇:独立江岛开发地区慢行交通系统构建策略研究——以中新南京生态科技岛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