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

2023-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由于报告格式复杂,内容要求简要明确,很多人对写作报告,甚是感到苦恼。非常需要一份正确的报告格式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贫困村扶贫调研报告

畲族贫困村精准扶贫的生产力视角

摘 要:畲族贫困村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必须紧紧围绕生产力问题展开,尽快提高农村落后的生产力。现阶段影响畲族贫困村生产力发展的问题很多,要认真研究,对症下药,尽快解决,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畲族贫困村;生产力;农业机械化;劳动技能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省宁德福鼎市潘溪镇赤溪村的扶贫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掉队。3月30日上午,宁德市委市政府在被誉为“中国扶贫第一村”的福鼎市赤溪村,召开全市科学扶贫精准扶贫现场推进会,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全市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工作。畲族贫困村的主要问题在哪里?如何对畲族贫困村进行精准扶贫?如何推动畲族贫困村快速发展,争取早日建成全面小康?带着这些问题,我于4月27日至30日对福建省霞浦县水门畲族乡湖里行政村四角井自然村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采用入户询问调查的方式,主要针对畲族村民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健康情况、收入状况、生活水准等七个主要方面进行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影响四角井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力问题。生产力系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四角井村生产力的三个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现将调查情况分析如下:

一、四角井村基本情况

水门畲族乡山地海拔在200-600米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6.5C左右,年平均降水1100-1800毫米,雨量比较充沛,盛产茶叶、林、果、竹等经济作物,是闽东十大产茶乡镇之一。四角井村位于水门畲族乡湖里村,海拔450米左右,霞浦城关至水门承天的班车从村边经过,交通比较方便。全村共有14户人家,58个村民,全部畲族,主要有钟蓝雷三姓。村民主要靠种田、种茶、外出打工为生。有水田40亩,茶园42亩,林地32亩,人均年收入2560元左右,低于霞浦县3310元最低贫困线。

由于农村电网改造,农村用电变得十分便利,四角井村村民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几乎每家都有洗衣机、热水器、电视机、冰箱、手机。住房大都是砖混结构的新房,是前几年省民宗厅下派一个第一书记,从省上筹钱解决的。

二、四角井村生产力状况分析

1.四角井村的劳动力现状分析

四角井村是个畲族小村,全村总人口58人,从人口的年龄结构上看,1--20人口15人,21--60岁35人,61--80岁8人。平均岁数34岁。21--60岁青壮年劳动力35人,其中15人外出打工,有2人在外读大学,仅有18人在家务农。在家务农的青壮年劳动力有6人患有胃病,结石,皮肤病,腰椎疼痛等疾病。因此,村中有效劳动力12人。

从村民的文化水准构成上看,全村58人中,大学在读二人,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9人,小学21人,半文盲10人,文盲15人。文盲与半文盲人口占全村人口的43%。从村中35个20--60岁劳动力的文化构成看,有大学文化2人,初中文化6人,小学文化11人,半文盲7人,文盲9人。文盲和半文盲合计16人,占全村劳动力的约46%。

四角井村劳动力劳动技能比较单一。全村35个劳动力中外出打工有15人,其中有磨石工2人,泥工2人,電工1人,水泥漆工1人,其余9人全是没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工。在家的20个劳动力,除了干农活没有别的劳动技能。

2.四角井村的劳动工具分析

四角井村民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日常劳动工具以传统的锄头和砍刀为主。春耕时村中水田翻田一部分请人用机械翻犁,一部分靠人力用锄头翻田,一个成年劳力一天翻一亩左右,十分辛苦。种茶和种树造林也都是用锄头和砍刀。

村中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一台电动打谷机。稻谷收割时节这台电动打谷机为村民们节省了大量的体力。由于地处公路边,四角井村交通比较方便,因此村中很多青年人都有两轮摩托车。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生产工具。

3.四角井村的劳动对象分析

四角井村地外海拔450多米的山上,山高水冷,梯田狭小。山坳里种水稻,山岗上种茶叶和竹林木。主要生产茶、林、稻、竹。

水稻种植受山高水冷影响全部都是单季稻。由于梯田狭小的制约,水稻无法进行规模种植。四角井村共有水田40亩,亩产800斤,生产粮食320担左右,除一部分当作饲料外,其余仅够村民食用。

茶叶生产是四角井村主要收入,共种植42亩左右,年产值8--9万元左右。竹林木32亩,主要是杉木和竹子,由于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不高。

四角井村有一户村民养羊150只,由于刚形成规模,效益还未显现。去年收入仅6000元左右。

三、畲族贫困村生产力发展亟待解决的三大问题

从四角井村生产力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现阶段畲族贫困村生产力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最主要的有三个:

1.畲族贫困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低下。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又决定劳动者在生产力体系中发挥效能的高低。大多数农村“两基”验收后依然留下大量文盲和半文盲,这是农村改变生产力落后现状的最大障碍。就四角井村的情况看,文盲和半文盲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46%,这些村民不认识或仅认识一些常用字,存在阅读困难,大多不会书写,不会听普通话,无法学习新的农业技术,成为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大瓶颈。

由于畲族贫困村的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比较低,致使他们掌握的劳动技能比较单一。在农村劳动只能依赖种田、种茶,所获不多。外出打工多数人只能干一些体力活,收入在剔除房租、生活费用、交通费用之后所剩无几。

贫困农村的教育问题同样令人担忧。在调查中发现,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后,很多村庄设有学校,学龄儿童无法正常就学,家长无奈带小孩外出打工,以方便小孩读书。在四角井村所属的湖里村小学,校舍盖得很漂亮,但学校空空荡荡,在一个班里坐着六个学生,一个教师教授所有的科目。

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什么?应该是农村教育。农村教育落后导致农业劳动者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无法接受先进的事物,严重制约落后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努力。

2.畲族贫困村生产工具落后。劳动工具是体现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畲族贫困村生产力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生产工具落后,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贫困村大量使用手工劳动,极少能看见农业机械,就四角井村而言更是如此。全村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是一台电动打谷机,其余日常劳动全用锄头、砍刀等原始工具,农业劳动者被深深锁定在体力劳动的困局中。究其主要原因有:(1)、缺乏购买农业机械的资金支持。农户人均年收入2500元左右,只能应付日常生产开销和生活支出,没有多余资金用于购买农业机械。这是贫困农村至今没有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的主要原因。(2)、缺乏对农业机械化的智力支持。大部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不高,他们并未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有的不懂操作,有的甚至认为农业机械很麻烦,弄不好会伤人,得不偿失。(3)、缺乏农业机械化的客观条件支持。闽东地形以丘陵为主,贫困农村地理条件更为恶劣,山高水冷,田地狭小,可机耕面积有限,大型农业机械较难施展。

3.畲族贫困村劳动对象分析。劳动对象是生产力系统中比较重要的方面,劳动对象如果存在问题也会极大的影响的生产力提高。四角井村劳动对象重要有三个:水田、茶园、竹木。由于三个劳动对象面积偏小,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四角井村水田40亩,人均0.68亩;茶园42亩,人均0.72亩;竹木32亩,人均0.55亩。农业劳动对象规模小,必须依靠副业来弥补,但四角井村畜牧业等副业又不发达,全村仅一户养了150头羊,且效益不高。

四、畲族贫困村精准扶贫要推动生产力发展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调研扶贫工作时,明确提出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通过调查,我认为畲族贫困村的精准扶贫在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当前就是要改革不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改进生产工具,使用新品种、新技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实现农村生产力的现代化。

1.改革农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有的甚至成了发展的障碍。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为推动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第一,进一步破除农村旧经济体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第二,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贫困地区以家庭为基础的分散的生产经营从总体上说还是小农经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所以要引导农民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变小农为大农,提高农业生产力,提升农业竞争力。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第三、鼓励农村土地流转。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2.加强农村文化扫盲与职业教育。目前我国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农民文化科技素质偏低,不适应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情况必须尽早改变。据统计,我国文盲、半文盲有92%在农村。四角井村的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46%左右。因此,必须加强贫困农村扫盲工作和农民职业教育,架起农业科技通往农业生产的桥梁,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为农村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有现代农业意识,能带动周围农民致富的新型农民。

3.推广农业新技术,使用新型生产工具。在星火计划的支持下,大批先进适用技术不断引入广大农村,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但是,国家太大星火计划的推动呈现不平衡状态,很多贫困农村尚未惠及。现阶段,国家必须生产大批适合农村使用的小型农业生产工具,如小型犁田机、采茶机、小型挖掘机、小型收割机、小型饲料粉碎机等,以低价售给农民,借此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4.完善小额贷款发放,解决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瓶颈问题。在四角井村的调查中有很多农民提出小额贷款问题,认为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许多的小额贷款,但是这些小额贷款往往到不了农民手里,影响了他们生产发展计划。因此,必须增加小额贷款数量,简化小额贷款手续,完善小额贷款发放,发挥小额贷款作用,使小额贷款能够到达真正需要的农民手中,解决他们在生产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五、结论

畲族贫困村精准扶贫的切入口在生产力,必须抓住生产力这个主要矛盾。改变畲族贫困村生产力落后状况是一个标本兼治的措施,生产力问题解决好了,其它问题就容易解决。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

[2]《精準扶贫如何才能更精准》 顾仲阳 《人民日报》 2014年9月15日.

[3]《四川史上最强扶贫督查调研》 李淼 《四川日报》2015年05月12日.

[4] 《对中国农村反贫困的思考》 黄海燕 《人民论坛》(2010年第26期).

[5] 《中国共产党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理论与实践》.

张新华 杨静美 《求知》 2011年06期 .

作者简介:王建星(1958-),男,福建霞浦,职称,教育学学士学位,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三农问题。

作者:王建星

第2篇:精准扶贫视域下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问题研究

摘 要:精准扶贫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工作的核心与亮点,其所包含的意义也在不断地丰富与深化。2020年我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全国脱贫工作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然而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扶贫专项资金审计不到位、民主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村级财务管理缺乏规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針对以上问题提出完善贫困村民主监管体制、加强贫困村扶贫资金审计、完善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机制、优化财务人员队伍,提升财务人员素质等改进贫困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贫困村;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

0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调研提出扶贫开发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二字。实行精准扶贫政策,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现实性需要,也为世界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实行精准扶贫政策五年以来国家下拨的扶贫资金持续在增加,但是由于贫困地区村级财务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降低扶贫专项资金的运用效率,从而影响精准扶贫的工作成果,因此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对贫困村财务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很有必要。

1 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贫困村缺乏民主监督机制

贫困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渠道受阻,民主监督形同虚设,村级财务管理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一是许多贫困村对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运行流程环节缺乏了解,在扶贫资金的运行过程当中,对扶贫专项资金前期的规划与中期的资金流向都缺乏有效的把控,在扶贫项目后期验收过程中,也较少考虑扶贫专项资金的投资回报率。二是相关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运行的过程当中因为缺乏民主监督,存在违法套取财政扶贫资金的不良后果,财务信息的公开仅仅流于形式,很多村民对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了解程度不高,村级财务的透明度低,村民监督权力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扶贫项目资金的运行情况没有及时公开,或是内容不完整、不准确,流于形式。三是扶贫资金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接受多方面的监督和监管,主要包括立法、财政、审计、社会中介和社会舆论等多部门的监管,多头监管的方式导致各部门间权责不明确。

1.2 扶贫专项资金审计不到位

一是对专项扶贫资金的管理属于事后监督。关于扶贫资金的审计,一般主要采用事后账面审计,而在扶贫资金使用前和使用过程中审计都很少执行。审计机关并不参与扶贫项目的立项,而对于扶贫项目的立项——申报——工程招标投标程序等是否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在扶贫项目管理过程中存在多头申报问题,导致项目无法在实施前防范,审计部门针对管理中出现的失误,纠正其存在的弊端,因此无法做到在扶贫资金使用之前进行防范与控制。二是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存在执法不严、监督不严的问题。相关部门在进行审计时指出具体的违纪问题,但面对违纪问题的检查落实情况仍需加强。审计机关在涉及上下级利益关系的问题的时候,同一级审计机关经常受地方保护的约束,在如实披露和严格执法过程中出现难度。

1.3 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农村主要有村账村管、村账镇管、“双代管”、会计委托代理制和“三资”委托代理制这五种模式。健全的村级财务管理机制会对农村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完全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大部分的贫困村没有真正建立完善财务管理的制度体系,部分贫困村即使有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但只是侧重于形式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执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由于村组织的特殊性和村级“三资”的多样性,加之村级自治制度不完善、财务规章制度不规范等原因,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中仍然存在各项扶贫补贴挪为他用,账目不清,随意开支,“三资”管理失控,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集体财产流失严重一系列问题。

1.4 贫困村财务人员业务水平较低

一是许多贫困村对财务管理的人员资格没有一定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较低,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培训,很难胜任财务管理的职务。二是许多贫困地区“任人唯亲”的情况较为严重,也是阻碍贫困村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困难的因素。许多贫困村会计人员选定存在任意性,由于农村财务人员大多是由该村村委会直接选拔产生,导致财务工作人员对村委会干部的依附性较强,常常听命于村干部,不敢坚持正确的原则。三是较高频率的更换财务人员,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存在很多风险与隐患,一般村委会换届时期,可能该村的财务人员也会相应更换。四是村级财务人员的选拔,因为受农村地域和体制的限制,这些因素的影响使得任用财务人员的选择空间比较小,选拔财务人员通常局限于本村范围之内的。从而导致可能存在近亲选拔,内部安排和安插配人等不合理的选拔方式发生,这一不良现象不利于高素质的村级有关财务人员的选拔与任用。

2 改进贫困村村财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2.1 完善贫困村民主监管体制

首先,从制度层面,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体系,并在实施过程中对其采用多方位、全过程、多层次的全面监控,尤其对资金使用、项目实施的监控和预算管理。一方面,从控制的源头开始着手,要求各级政府、扶贫办、立法、财政和审计等部门以调研为基础,提前建立项目库,并在项目库中提取下一年度扶贫项目,另一方面,设置动态监控规则。针对扶贫对象、项目措施、资金使用等不精准现象,甚至出现挤占、挪用、虚报、冒领扶贫资金等违规现象,通过设置动态监控规则来有效监控和及时控制。其次,构建数据共享机制。大数据时代,应当充分运用这一优势和条件,预算管理部门通过建立与扶贫、人社、卫计、民政和税务等部门,同银行间数据共享机制,把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和银行间的资金项目进行核实,以此来改善专项扶贫资金动态监控效率,通过对扶贫资金运行情况、资金流程监管、风险监控和绩效目标等实时监控,结合系统软件智能汇总分析,可以充分做到多视角的监控。再次,要抓好财务信息的公开工作,村级监督委员会、民主理财小组及村民代表都要参与到村级财务管理的监督工作中,把扶贫资金使用情况、村级各项支出名目、资金运营的流程第一时间公布,主动接受广大村民的监督。最后,要创建绩效资金管控机制,完善内部绩效监管体系,以科学调配和规范使用扶贫资金,实现扶贫资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并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对各贫困村镇进行奖励或惩罚。

2.2 加强贫困村扶贫资金审计

伴随着扶贫专项资金的持续投入,更加需要加大扶贫资金的审计力度,才能用好看好“钱袋子”,才能确保扶贫资金发挥出最大效益;目前村级财务工作的审计职能由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因此独立的乡(镇)审计工作应该逐渐推行起来,以此来保证审计的监督工作能够更加公平有效地进行。审计监督既要考虑村级相关财务信息的指标,也要考虑到那些非财务指标信息的因素。审计监督工作的重点任务是运用其审计监督的结果,通过审计监督结果来评估村干部履行其经济责任的情况,并作为其考核村干部晋升的依据。在审计监督的过程中,若发现有关村干部发生财政扶贫资金使用违规行为,应按照有关规定移交给纪检部门处理。如果情节严重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则应移交给司法部门进行严格处理。只有做到村级财务管理工作公正严明,有责必究,才能使审计工作发挥出其最大效用,同时也会减少村干部滥用手头权力的不良行为发生。针对扶贫资金的特殊性,应当建立严格的审计制度进行外部监管,才可以不浪费国家的扶贫资金,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各个审计部门设立专门的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情况,并对财务和效益进行审计,同时启动复核审计程序,将第三方力量注入财政扶贫监管程序之中,引入第三方审计,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随着村级市场化的深入,建议可将一部分业务委托给注册会计师,既可以降低村级财务管理成本,又可以使村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2.3 完善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机制

为确保扶贫专项资金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利用,一是要完善村级财务机构。每个贫困乡村均应配置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专职的财务人员,并对人员的职责分工及工作规范等以制度的方式予以明确。二是规范财务核算流程,减少财务核算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从而有效避免“白条”入账“包包账”等财务管理乱象的发生,而对于没有根据有关财务核算流程办理的一切村级财务管理事项应一律拒绝办理。三是要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对财务手续的程序、账务处理的规则和财务审批的流程等做出明确的规定,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手续;应根据当前农村财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所出现的新形势与新特点,来制定相应的财务管理规定,在制定管理规定的过程当中不能生搬硬套上级所下发的财务管理制度文件,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探索真正适合本区域的村级财务管理体制。

2.4 优化财务人员队伍,提升财务人员素质

一是定期组织村级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可以通过“互联网+监督”的方式,对贫困村村级财务人员进行账务处理、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三资清理及清产核资、惠农资金补贴等相关政策及业务知识的培训。二是完善贫困村财务人员选聘制度。严格把关人员的选聘,优化贫困村财务人员队伍。贫困村财务人员紧缺现状,可以聘用具备财务专业资质的人员负责村级会计委托服务工作,进一步优化村级财务人员的年龄结构及专业水准。三是加强贫困村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财经法规政策等的学习,财务管理其不仅要求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业务水平,还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平,只有具备这两个条件,才可以推动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通过加强贫困村村级财务管理,盘清集体的“家底”,扎紧制度的笼子,及早发现扶贫政策执行、扶贫资金落实中的问题,促进扶贫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促使扶贫政策不打折扣,推动审计监督全覆盖,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为实现“乡村振兴”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慕慧.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现状及问题[J].南方农业,2015,9(03):97-98.

[2]王真伟,刘智勇,唐佳慧,等.新农村建设中村级财务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产业与科论坛,2017,16(2):286.

[3]任春英.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策[J].农业经济,2016,(4):62-64.

[4]帕提古丽·卡地尔.农村财务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管理工作研究[J].河南农业,2017,(14):10-13.

[5]朱良华.精准扶贫背景下财政扶贫资金监管探讨——以广西为例[J].财政监督,2017,(16):58-63.

[6]孫群力,朱良华.精准扶贫背景下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评价—基于广西54个贫困县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7,(41):21-27.

基金项目: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科学技术研究“星火”项目“基于AHP+FCE的贫困农民技能培训资金管理平台的构建和运行”(2019019)。

作者简介:钟媛(1988-)女,汉族,研究生,新疆科技学院财会系专任教师,研究方向:会计学、会计电算化。

作者:钟媛 张媛媛 凯丽比努尔·约麦尔

第3篇:贫困村灾后重建中的扶贫开发模式

内容提要 甘肃三个在汶川地震中都受灾的贫困村,在灾后重建中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扶贫开发模式,在重建的效果上呈现出了巨大的差异。采取“整村推进”模式的两个村庄在住房重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重建和心理文化重建等各方面都全面领先于采取“单项突破”模式的第三个村庄。本文分析表明,整村推进模式是引领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的有效模式,其有效性和优越性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而实现的,整村推进模式的机制创新主要体现在资源整合、增权和参与模式的创新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推广整村推进模式是今后灾后实践和相关研究的重点之一。

关键词 贫困村 灾后重建 “整村推进” “单项突破”

文献标识码 A

一、三类村庄与两种模式

在论及关于传统风险与现代风险的分配逻辑时,风险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Beck)一语中的地指出,“贫困是等级制的,化学烟雾是平等的”。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本质上属于贝克所述的“传统风险”,具有传统风险分配上的阶层差异性。汶川地震发生以来,贫困村庄和贫困群体作为弱势单位和弱势群体在地震灾害中遭受了比其他村庄和其他群体更为严重的破坏和困难:首先,贫困村遭受破坏的彻底性。原本相当糟糕的住房几乎是贫困群体的全部财产,一旦住房遭到破坏,那将是彻底性的。其次,贫困村灾后重建的自我复原能力极低。贫困群众受制于相对落后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完全依靠受灾群众自我恢复生产将是十分困难的。最后,贫困村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具有全面性。受灾贫困群体在承受日常生活困境的同时,灾后重建中的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同样十分迫切和突出。

为了缓解贫困村灾情和加快贫困村灾后重建进度,国务院扶贫办与四川、甘肃和陕西三省共同开展了“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村建设行动”,第一批试点村共计19个,其中四川省9县10村,甘肃省5县5村,陕西省2县4村。目前第二批试点村建设计划正在规划、申请和审批之中。按照规划和试点的进度和范围,所有的受灾贫困村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即试点村、规划未试点村和非规划非试点村。受国务院扶贫办委托,华中师范大学组成了“汶川地震灾后贫困村(15村)救援与恢复重建政策效果评估”课题组。笔者作为甘肃调研小组的成员赴甘肃省开展了3县3村的实地调研。为比较重建政策的效果,本次调研分别选取了1个试点村,1个规划未试点村,1个非规划非试点村,调查村庄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面上来看,三类村庄的差异只体现在规划和试点的进度方面,即随着规划的推进,这些村庄的差异性会自动消失。但是从深层次来看,三类村庄的差异实际上显示着两种扶贫理念的碰撞和比较,即第一类村和第二类村显然采取的是“整村推进”的扶贫理念和策略,而第三类村则仍然在沿用“单项突破”的扶贫思路。

自1986年我国开展开发式扶贫以来,扶贫思路变化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项目管理”阶段到“到村到户”阶段,最后到“整村推进”阶段。“整村推进”之前各阶段扶贫举措,大都具有“单项突破”的特性。“单项突破”模式指的是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往往仅注意到贫困成因的某一方面,采取集中突破的办法来缓解贫困。在参与主体上往往也具有单一性,即扶贫主管单位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其他机构和民众的参与率较低。

整村推进作为开发式扶贫的新阶段,其学术概念并没有得到清晰的界定,但各地在实践中都有些共通的做法和尝试。根据一种解释,“参与式整村推进扶贫”是一项综合性扶贫工程,它以村级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在建设内容上以发展经济和增加贫困人口的收人为中心,力求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教育、文化、卫生和社区精神文明共同发展;在资金投入和扶持量上,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村级物质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为基础,充分调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使各方面的扶贫资金相互配套、形成合力,集中投向贫困村需要建设的项目,达到“集小钱办大事”的目的。

从全国各地的扶贫实践来看,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规划先行。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以贫困村村庄为地域单位,采取多元参与的方法对村庄发展建立科学规划。政府机构、专家学者、普通村民共同构成规划制定的主体,其中村民需求是规划的基本依据,专家学者为规划提供科学引导,政府的参与是规划公信力的基本保证。规划为后续扶贫行动提供基本路径,是整村推进的首要工作。

第二,多元动员。整村推进模式特别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首先,在政府机构层面,扶贫并不仅仅是扶贫开发办公室的责任,所有的涉农机构都有扶贫的责任,这就要求将所有的扶贫公共财政整合起来共同投入到规划村中。其次,社会资源的动员在整村推进中居于重要地位,非政府组织或民间团体的扶贫资源需要持续地动员。最后,村民的参与并不仅仅体现在需求表达,村庄层次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动员也是整村推进模式的特色之一。

第三,整体推进。整村推进模式与单项突破模式最显著的区别在于整村推进模式的全局观。它将个人需求与村庄发展、当前需要与长远发展、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及基层民主建设全面结合起来,以一种整体思维来推进贫困村庄的发展。

国务院扶贫办此次灾后重建扶贫规划行动充分体现了整村推进模式的扶贫理念。不但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贫困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和《规划范围以外贫困村灾后重建项目建议书》,以指导全国的贫困村灾后重建,而且在每一个规划村层面上都有详细明确的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规划。在我们的研究实例中,A村和B村是整村推进模式的典型。《A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规划》和《B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规划》中都明确规定,县级扶贫办是贫困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的组织机构,同时也是协调机构,所有的涉农机构包括财政部门、农业部门、电信电力系统、发改委、水利部门等都需要在灾后重建扶贫开发中进行相应的资源投入。试点村和规划村村民也全方位地参与到灾后重建扶贫开发中来,所有的重建和开发项目都先由村民投票决定先后次序并动员其广泛的劳动力资源后再开展。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第三类村庄即非试点非规划村(C村)灾后重建并没有成型的规划,扶贫办在贫困村灾后重建中单打独斗,各涉农机构之间的联系较弱,资源投入各行其是。在建设项目上往往以即时需要和纯粹的住房建设为主,忽视了村庄发展的长远需要和整体推进。扶贫理念的差异导致了扶贫效果的差异,这给我们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二、三类村庄灾后重建的效果比较

为了说明两种扶贫理念的实效差异,我们需要较为全面地比较三类村庄的重建效果。根据我们实

际调查得到的资料,我们将从“住房重建”、“公共基础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心理文化重建”等方面对三类村庄的重建效果展开比较分析。

(一)住房重建:进度与规范的双重差异

住房重建无疑是基本生活得到保障之后最紧迫的核心工作,事实上,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继紧急救援之后灾后重建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以建房为中心”的阶段。三类村庄在安居工程的进度和规范性程度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住房重建的进度:试点村要远快于非试点村。文县A村是试点村,该村的住房重建和维修相对来说比较顺利。截至2009年4月底,A村共有两个重建点:x社重建点的85户已全面完成主体工程建设,Y社重建点的95户已有85户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两个重建点共竣3140户。只有5到6户人家由于贴息贷款没有到位而存在一定的建房困难。武都区B村属于第二批规划村,目前还没有试点,该村的建房进度在三类村庄中处于中间水平。该村两社共79户需要重建,目前这些重建户都已经打好地基,约有半数的重建房主体已经进行到一半。礼县c村属于既未试点也未规划的村庄,该村的住房重建进度相比较而言不如前面两个村庄。该村经过评议小组评定,共评出26户家庭的住房需要重建,而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最终只批复了10户指标。由于担心贴息贷款不到位,多数重建户仍然在等待观望。

住房重建的规范性维度:试点村比非试点村更规范。在规划、指导和监督等各个环节上,试点村、规划村比非试点村得到了更切实的落实。文县A村(一类村)的住房重建采取集中居住和分散居住两种方式同时进行,但是无论是集中居住还是分散居住,住房分布的基本格局都得到了相对明确的规划。规划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安全的需要,二是将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此外,该村住房重建的全过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指导和监督,主要体现在建筑技术的指导、建筑材料的监督、建筑进度的监督等方面。武都区B村(二类村)的住房重建采取了与文县A村相似的做法,只是在进度上稍落后于A村。与前面两类村庄比较起来,第三类村住房重建的规范性程度还有待提高。第三类村庄的住房重建基本采取分散居住的方式进行,在住房选址方面,政府或其它机构没有提供科学化的规划和指导。更为重要的是,村民住房重建的全过程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新建住房的质量甚忧。在我们入户调查的礼县C村(三类村),数户村民正在利用石头、木材等传统材料搭建房屋主体,房屋质量难以保证。

(二)公共基础设施重建:三类村庄梯次分布

基础设施建设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工程之一,基础设施一方面构成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与住房重建互为条件,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对于住房重建也是极大的促进。从调查情况来看,三类村庄的基础设施恢复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试点村的基础设施恢复正在稳步推进,规划村的基础设施恢复已经提上议事日程,既未试点也未规划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由于缺乏建设资金而显得举步维艰。

地震发生后,文县对A村(一类村)的灾后重建进行了整体规划,制定了统一标准,由县发改委牵头扶贫、交通、水利、建设等相关部门分行业制定了村规划。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重建之初就纳入了整体规划。从该村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来看,基础设施建设是紧随住房建设之后的最紧迫的需求。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A村目前在“以建房为中心”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也在稳步推进。由于212国道穿村而过,该村交通状况比较理想。村内道路硬化工作也已全面开展,目前已经完成道路硬化300多米,村庄集中居住区的道路硬化需要在住房重建基本结束后才能开展。两处人饮工程的开展也比较顺利。水塔已经建好,从水塔到村内的主输水管道也已埋好,只是入户管道还得等待住房建好之后才能完成。另外,沼气池的建设也在逐步进行中,目前全村已有30多户重建户基本建好沼气池,剩余的100多户需要在住房建起来之后才能为沼气池选址、安装。总体来看,试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进展也比较理想。

规划而暂未试点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正处于规划和论证阶段。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将是执行和落实这些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按照武都区上报的规划,B村(二类村)下一步重建的重点工程几乎全部围绕基础设施而开展,主要包括村内河流河堤的维修和加固、村内便民桥的架设、村内道路的硬化、人饮工程以及沼气池的建设。人户访谈中了解到,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村民来说是仅次于住房建设的迫切需求,在基础设施项目的选择过程中,村民都参与了投票,规划的制定也是按照得票高低来排序的。

与前两类村庄比较,既未试点也未规划村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则明显滞后。在礼县C村,村内交通基本上是自然的土路,村民日常做饭和取暖的能源也都是木材,饮水则需上山挑山泉水。更让我们担忧的是,基层政府及村庄对于改变这种状况并没有一个成型的、完整的规划。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一般需要较大的物质投入,仅靠这些原本就非常贫困的村民自己集资是不现实的——或者我们可以更直接地说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时,贫困地区的基层财政状况也是一个限制因素。因此,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必须依靠各级政府、多个部门的投入和协作,同时引导村民的广泛参与。

(三)产业重建:同步开展与相对滞后

1 整村推进模式的同步开展

开展整村推进模式的第一类村庄和第二类村庄在整体规划中将产业重建和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将之视为持续脱贫的关键举措,使得产业重建实现了与住房重建及基础设施建设同步开展。如《A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规划》中明确提出:2009年在建成学校、卫生所、活动室、沼气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大力进行推进产业开发,全村发展优质核桃面积2000亩,发展网箱养鱼50个,使农户的生产生活基本恢复,初步形成自我发展能力。2008至2010年间根据农时合理安排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使该村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通过三年的努力,力争使该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1800元以上,贫困发生率控制在15%以内。

调查中发现,试点村和规划村针对灾后重建的需要,当地政府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对村民的劳动技能进行了培训:一是建筑技能的培训,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建筑技工奇缺而大规模重建需要大量技工的供需矛盾;二是进行种植和养殖技能培训,发展农民的增收项目。

“有培训,主要两种形式培训技工,第一是村民到职业学校去培训,另一个是各农户到乡政府现场培训。去年对重建户进行了建筑培训,学砌砖,村里前面去了8个人,去县里培训,后来这些人回来再教其他村民。他们自己参与建房,就可节省技工费用500到600元。”

“壮大产业,进行技术培训。国家对产业上投资不大,主要是建房投资。产业上主要搞水产养殖、种核桃,再是争取资金搞农机具,搞运输,还有茶叶。县上很重视培训,提高素质很

重要,现在小工40到50元一天,技术工100多元一天,培训也有条件的,主要针对18岁以上,60岁以下,特别是青壮年,有文化的,……要提高本地劳动素质,有利增加收入。使用技术培训主要有种植培训和技能培训,我们根据当地条件,因地制宜,培训种植果树、茶叶,还对村民进行电工、驾驶员、建筑培训。老乡对于眼前需要的培训就(受群众)欢迎。”

“政府来人培训过,自己砌的慢些。现在大工也不好请,像我们现在砖拉回来,都没大工,小工也不好请,小工一天也要70块钱,自己打下手,给人家帮帮忙,别人也来帮帮自己。”

我们认为,本地通过技术培训就地培养建筑技工的措施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举措,这对于缓解当前建筑工人紧缺的困境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建筑技术也是一门富有现实性的实用技术,它可以作为一项长期技术而成为农民外出务工增收的手段。目前的问题在于怎样提高该项技术培训的实效性。

2 单项突破模式的相对滞后

与前面两类村庄比较起来,第三类村庄的灾后重建中对产业重建和产业发展相对忽视或无力开展,总体来看滞后于住房重建和基础设施建设。

“以前扶贫办请农业局专业人员进行洋芋种植示范。有,每年两次,村长和支书各去一次,到县上培训,乡上也有培训,回来后再传授给村民。但是现在不是地震了吗,现在就先建房,房建好了再说别的。”

“我们也想开展一些产业培训,但是各部门现在都忙于灾后重建定点支援,开展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将来可能还是会开展的。”

第三类村庄产业重建困境的原因大体有三方面:第一,缺乏整体发展的规划,由于没有全面、科学的规划,仅仅以某一项目为着重发展对象,长远发展往往成为牺牲的对象;第二,受制于扶贫资源的匮乏,由于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扶贫办的专项资金成为贫困村建设的唯一来源,直接导致了扶贫资源的匮乏;第三,机构协调不顺畅,沟通平台的缺乏导致部门偏好盛行,项目选择上缺乏协调性。

(四)文化心理重建:试点村与非试点村差别明显

调查中发现,“重硬件、轻软件”是灾后重建过程中的普遍倾向,贫困村灾后重建中这一倾向可能更具代表性。但是由于规划试点村采取“整村推进”的策略,将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文化心理等“软件”也投入了一定的注意力。

试点村文县A村(一类村)在重建的整体规划中安排了共计2000人次的心理辅导,共需15万元的资金由省扶贫办出资组织实施。目前这一项目已经得到部分实施。同时为了配合该项目的实施,乡政府和村里都开展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和抚慰工作。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这一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群众的心理状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受灾村民对于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虽然我家的两座房子全被地震摇倒了,但是现在我儿子在砖厂给人开车,媳妇开理发店。我们搞养殖,养些鸡和猪,还有2亩地有时闽做上,生活基本还可以,根据现在状况,国家对灾民的关怀,每年生活水平都在提高,估计肯定可以比地震前过得好。”

但是也有不少村民对地震的再次发生还是心存焦虑和不安:

“现在大家基本不想把房子建得太好,地震还在继续,大部分群众还在想着先建一层,等两三年后,地震停止了,物价下降了,再盖第二层。”

与试点村相比,第三类村庄的心理重建工作基本上还是处于自发和未启动状态。村民的心理稳定状态,主要还是由于国家救援和重建政策(主要指基本生活保障和住房重建补贴)的及时到来而间接地达成的,缺乏对这项工作的专门考虑。

文化层面的重建是指经过一系列的重建工作使得村庄恢复原有的文化形态,村民共享独有的文化特质,同时文化活动设施得以建立、健全,文化活动团体能够建立并正常发挥作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文化活动设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而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文化特质的保存和挖掘相对被忽视。因此,重建工作中“重硬件、轻软件”倾向在文化层面主要表现为,与住房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相比,文化重建严重地被忽视;与文化设施建设相比,文化活动缺乏重视。

从试点村A村的整体重建规划中我们看到,与文化相关的重建项目除了村庄小学的建设还有村文化卫生活动室。只是在以住房建设为中心的重建背景下,这两个项目还没有得到实施。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村民缺乏基本的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许多村民又有文化活动的需求。从村民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村民对文化活动的需求。

“村里没啥文化活动,闲下来我就一般打点零工,挣点零花钱,给人家砌墙。她(妻子)在家里干些农活。再不就是看看电视。有(文化活动)的话当然好,心情也会好点嘛。一些老的东西(指当地传统文化)都已经丢掉了,没有了。”

“我们还是希望有些文化活动的,个人生活丰富些不说,对于大家的团结也是有好处的嘛。现在村里有文化活动室了,就是不知道将来会有哪些活动,我觉得还是需要的。”

规划村武都区B村的文化活动室和组织活动室已经建立起来,省、县、乡组织部门的政策和资源投入是该村文化活动室得以建立起来的主要原因。目前文化活动室和组织活动室暂时作为特困户的临时住所。

与前面两类村庄相比较,既未试点也未规划的村庄的文化重建工作显得更为滞后。一方面村里没有相应的文化活动设施,也没有此类的建设规划;另一方面文化活动的开展也比较缺乏。

(五)小结

以上对比清楚地显示,三类村庄灾后重建的进展程度、规范程度、完善程度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差异的根源绝不仅仅在于资金投入的先后次序,它深刻地体现了两种扶贫思路的分歧:“整村推进”扶贫思路和“单项突破”扶贫思路。很显然,整村推进扶贫思路在这一轮比较中取得了全面的优势(见表3),证明整村推进模式是适合现阶段农村贫困性质的,尤其适合地震灾区的贫困农村。遭受地震灾害的贫困村庄,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和生产条件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因此灾后重建和扶贫开发必须紧密结合起来,而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由于其典型的优势,尤其应该在灾后重建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三、整村推进模式下的贫困村灾后重建机制创新

整村推进模式的比较优势是通过一系列的机制创新而得以实现的,从实地调查的资料归纳总结,整村推进的机制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资源的整合

已有的研究证实,各涉农部门之间在扶贫资源投入上往往具有部门偏好,部门偏好的根源除了技术专业性以外,更多地根源于行政科层制的政绩要求。正是由于部门偏好使得各涉农部门之间的联系弱化,导致资源投入的偏差:有的领域重复投入,有的领域严重不足。

整村推进扶贫模式秉持系统的贫困观,以一种“大扶贫”的理念来取代“小扶贫”理念,将区域内可资利用的扶贫资源整合起来,从而有效地避免了资源投入的偏差现象。

系统贫困观认为,区域性贫困陷阱是由于区域

内各种因素(包括生产性要素和非生产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网络系统,区域性贫困的本质在于该区域社会的能动机制、资源基础与求变能力都存在欠缺性因素,并且这些欠缺因素之间还存在着选择性亲和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得该区域社会的发展日渐落后于外部社会。以系统贫困观为指导,必然采取“大扶贫”的理念和方式,即建构一个扶贫平台,各种扶贫机构实现协调、各种扶贫项目实现衔接、各种扶贫资源实现整合。实地调查发现,实行整村推进模式的第一类村庄和第二类村庄在平台搭建和资源整合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是按照全县统一标准,由建设局对该村农户住房建设每户按砖混结构一层,生活用房60平方米,辅助用房20平方米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由建设局对村内3000米道路,3000米排水沟,路灯和绿化进行了统一的规划和设计;三是由教育局和建设局对损毁学校进行重建规划,新修校舍框架结构3层1200平方米;四是由卫生局和建设局对损毁卫生所进行重建规划。新修框架2层200平方米;五是由农牧局对226户沼气、226户圈舍和50个网箱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六是由林业局对2000亩核桃种植进行统一规划和设计;七是由水利局对2处人饮进行规划和设计。”(资料来源:甘肃省贫困村灾后重建规划工作组,《A村灾后重建扶贫开发规划》)

村庄整体规划的过程本身就是平台搭建的过程,在规划的过程中,各涉农机构都参与进来,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相互统筹。通过平台的统筹作用,A村实现了资源的整合:

“A村国务院列了150万资金,却能整合1140多万资金,这发挥了扶贫办牵头作用,能把农牧系统、沼气、公路建设资金、教育资金、组织活动室资金、五保户房屋建设资金等整合起来。”

以有限的扶贫专项资金调动起区域内尽可能多的涉农资金的共同投入,这正是整村推进模式的优势所在,武都区B村的做法与文县A村的做法类似:

由扶贫、水电、城建、农牧、交通等单位组成的灾后重建规划组深入到B村,在全面掌握灾情的基础上制定了单位对口项目到村规划。一是由城建局按照全区统一标准,对该村农户住房建设按每户最低不少于3间、60平米砖混结构进行统一规划;二是由城建局对村内道路拓宽进行规划:村内“T”型主巷道拓宽取直硬化。并设置排污渠;三是由交通局对村组道路进行规划:硬化村组道路2公里,路基宽6.5米;新修便民桥一座;四是架设农电线路1.5公里;五是新修沼气池79座;六是新修河堤800米;七是栽植核桃600亩;八是购置太阳灶80台。(资料来源:《关于上报<武都区B村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试点村项目资金计划>的报告》,武扶办[2009]35号。)

与上面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第三类村庄的扶贫举措缺乏相应的资源整合机制,在资源投入、项目配套、结构协调等方面面临重重困难。

(二)增权与参与

中国农村扶贫的总体历程显示,从个体角度出发的扶贫政策和从社会结构角度出发的扶贫呈现交替状态,但是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始终没能很好地实现。因此,我们主张以社会互构论为理论视角,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双重参与。在结构性贫困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结构视角的扶贫策略已经得到普遍实施,因此贫困群体自身的参与性应当得到强调。

增权和参与理论是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之一。关于增权,国内外学者存在多种界定和解释,根据陈树强的归纳,大体上可分为三种视角:宏观层面上的学者通常逐字地界定增权,把它刻画成增加集体政治权力的过程;相反,微观层面上的学者经常把增权描绘成个人增加权力或控制感,而没有结构安排上的实际变化;第三类学者则试图把这两种取向调和起来:个人增权如何为实现群体增权做出贡献,群体权力的增加如何提升个别成员的功能。这三种视角对于贫困地区的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宏观层面来说,增权就是使得贫困地区获得发展的平等机会和能力;从微观方面来说,增权就是增加贫困群体对发展事务的参与权和控制权。

赋权理论的基本假设就是相信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村的决策是有理性的,并且是有行动能力的。因此,反贫困行动必须允许、接纳和支持贫困群体参与进来。参与具有综合效应:能力训练效应、整合效应和激发效应。

第一,参与是一种能力训练,在参与过程中贫困群体的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从而是可持续的反贫困。

“(扶贫办来)村里培训过种花椒、核桃,培训修剪,嫁接。今年主要培训修房子,砌砖,我们家去了3个人,我和两个儿子去了。(学完之后)只能打些小工。还是要请人来砌房子,知道的价格是100到120元一天,还没请,目前刚打地基完。地基也是请人打的,请小工也要给钱的,今年得60元一天。(请技工)特别难,看着别人已经修好了,自己还没修很着急。”

村民参与到整村推进扶贫模式中来,一方面可以提高贫困群众的产业技能,这是持续脱贫的根本之路;另一方面参与也是一种民主训练,使得村民具备农村基层社会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基层民主进程的有效途径。

第二,参与是一种整合机制,贫困群体与外源资源一起行动,对涉及自身利益的政策行为有知情权和控制权,可改善贫困群体与基层政府的关系。

“我们都参与了投票的,各家各户都参与了投票的,这些项目(灾后重建扶贫开发项目)都是我们投票选出来的。先投票、再计票,哪个项目获得票多,就先开展哪个项目。这次投票我觉得好,这都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嘛,将来发展哪个(项目),不发展哪个(项目),自己总是清楚些。(投票)结果还是满意的,大家想法差不多嘛,(项目)投出来也差不多的。”

调查中发现,与以前“逼民致富”的项目管理模式相比较,村民显然更支持目前的参与式整村推进模式:

“以前都是扶贫办要我们种什么,就算我们不愿意种那也要种,没办法啊。有的时候种了也赚不到钱,卖不出去,卖不上价钱。现在都是投票决定的了,像我们村种花椒和核桃,那都是大家同意的、自愿的。这样我们也不怨政府了,他们(政府工作人员)也帮了许多忙,培训啊、联系买家啊等等。”

第三,参与是一种激发机制,可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本。地震自然是巨大的灾难,但是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如果能充分重视群众的参与,反而能化解原本村庄的邻里矛盾,促进村庄内部的守望相助,从而激发贫困地区的社会资本。

“(村民之间在)地震前也许(还)有些矛盾,但地震后反而消失了。我们村上当时还由老百姓自愿组成了一个义务联防队。因为地震后谣言多(谣传四川那边有人来偷、抢东西),大家都把物资放在外面,这样我们联防队就义务值班。联防队3到5个人做一班(指轮流执勤),时间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每天干活,干了4、5、个月的义务劳动。”

四、结语

灾后重建与扶贫开发相结合,是国务院扶贫办对贫困村灾后重建所确定的基本方略。但重建工作

与不同的扶贫模式相结合,将产生完全不同的重建效果。整村推进模式在资源整合、机构协调、项目衔接、持续发展、民众参与等方面显示出了明显的优势,充分说明作为开发式扶贫发展最新阶段的整村推进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笔者认为,整村推进模式的生命力来自于其理念和机制上的一系列创新,而制度创新正是开创中国扶贫新局面的根本出路。当然,整村推进作为扶贫开发新模式,在操作过程中还有若干需要完善之处,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如何对贫困村的特困户做到分类指导,依照何种标准来制定一些倾斜性的政策,应该成为完善整村推进模式的重点。此外,各地在整村推进实践中社会资源的动员上还略显不足,公共财政投入几乎成为资源的唯一来源。因此,后续的整村推进实践应真正实现多元化的参与。

当前关于整村推进的理论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更多的是关于整村推进实践的各地经验总结。这一局面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整村推进模式的迅速推广,加强整村推进的理论研究成为学术界的迫切任务。在理论研究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尤其值得注意:第一,整村推进模式不等同于项目管理,它非常强调贫困者的主体地位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第二,整村推进模式不等同于政府包办,无论是规划还是实施,整村推进模式都需要强调多元主体的参与;第三,整村推进模式不等同于“简单的加大投入”,事实上它是一种整合的视角,将涉农、支农资源整合起来作用于贫困村才是正确途径;最后,整村推进不等同于村容村貌的改善,持久的脱贫和可持续的发展才是整村推进的根本方向。

参考文献

贝克:《风险社会》,译林出版社,2003年。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

李棉管:《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的瞄准机制研究》,载郑也夫等主编:《北大清华人大社会学硕士论文选编2006》,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任燕顺:《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第8期。

沈茂英:《“整村推进”‘综合扶贫模式的理论基础》,《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夏英编:《贫困与发展》,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杨军:《“整村推进”扶贫模式探析》,《农村经济》2007年第4期。

郑杭生、李棉管:《中国扶贫历程中的个人与社会》,《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6期。

作者:李棉管

第4篇: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年度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第5篇:贫困村精准扶贫调研报告

**村作为“十二五”贫困村,在市委市政府关心、支持下,把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使得扶贫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指标。近年来由于受历史发展因素的影响和地理条件的限制,我乡基础设施落后,科教、文化、卫生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来源少,产业结构单一,以种植脐橙、油茶、水稻和家庭式养殖业为主,但由于土地少、技术落后,农民经济收入有限,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村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全村村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扶贫工作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开展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1、扎实做好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整村推进是我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是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一项综合扶贫工程,事关贫困农户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大问题。做好整村推进的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整村推进工作的关键和前提,确保做到每一次项目计划报送及时规范,按要求报送资料,不迟报不漏报,并按要求对项目计划、资金使用情况等进行了不下3次公告公示。我村共上报水泥路硬化、水利设施修建、桥梁建设等10个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扶贫项目计划,在建设和实施中,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行项目实施责任状,认真执行计划项目建设地点、规模、标准和内容,并做好项目建设用地、拆迁、责任田补偿工作,没有发生过一起信访上访事件。

2、认真做好移民搬迁工作。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在前期做了大量宣传发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发现此项工作群众反响热烈,现已有13户移民乡镇安置,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3、做好扶贫对象识别及建档立卡工作。根据上级的文件精神,要求精准识别贫困户并建档立卡,此项任务时间短、任务重,我们及时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安排落实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加班加点工作,严格识别程序,规范公示公告,并录入信息采集系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此项工作,确定贫困户121户、443人全部建档立卡,为全乡的扶贫开发奠定了基础。

4、做好“雨露计划”调查摸底和落实工作。经我村宣传动员、调查摸底,共上报9名职业教育补助对象,使受训贫困对象进得了城、就得了业、增得了收、致得了富,增强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致富发展能力。

5、社会扶贫工作情况。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我村积极动员企业、乡、村能人参与对贫困村、贫困户的帮扶,建有结对帮扶花名册,有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现已落实好半岽产业基地建设4项惠民工程,帮扶效果显著。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不容忽视,精准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村精准扶贫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扶贫难度越来越大。我村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二是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要以帮助贫困村组和贫困人口为中心,以扶贫和移民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开发式扶贫和移民方针,把尽快解决贫困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贫困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作为工作重点,把争取上级支持和部门协作作为重要保障,紧密结合我村实际,创新具有特色的扶贫和移民工作新机制、新模式,为实现明年目标任务继续努力奋斗。

第6篇:贫困村帮扶单位扶贫调研报告

根据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作为自治区“十二五”时期整村推进贫困村的xx市xx区xx镇xx村今年继续被确定为自治区安监局的帮扶对象。受党委、政府的重托以及自治区安监局领导的信任,我于今年3月底到xx镇xx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为确保各项帮扶目标的实现,一到任以后在xx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在xx村“两委”的积极配合下,很快融入新的环境,扎实开展调研工作。通过实地察看了xx村的人畜饮水、村屯道路、水利设施、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深入农户家中,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与xx镇党委、政府领导和xx村“两委”班子座谈,具体了解xx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今后发展的思路和办法,对切实帮助xx村“理思路,出点子,供信息,找资金,抓管理”,积极谋划定点扶贫工作新举措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基本情况

xx村位于xx镇南部,面积xxxx平方公里,距xx市xx公里,距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东与集合村相连,南与那银村接壤,居住着壮、瑶两个民族。全村辖那母、百秀、六合、百拿、那幸、那户、百苗、平利、六烟、那华、那马等11个自然屯,17个村民小组652户2745人,其中瑶族6个自然屯,瑶族人口140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51%,均为农业人口。全村目前共有五保户14户,88人享受政府低保。全村土地总面积2.2万亩,耕地4031亩,其中水田1201亩,旱地2830亩;有经济林面积6000亩,其中油茶成林面积3000亩、八角800亩,杉树成林面积1000余亩,退耕还林面积1000亩。农作物以种植甘蔗、水稻、玉米为主,主要经济林有油茶、八角、桐果、杉木等。全村有农资商品服务部3个,小型茶油加工厂8家。村属地界内无矿产资源开发项目。去年开始有区直单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指导员驻村。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经济发展情况。2011年,xx村人均纯收入xxxx元。经济结构较为单一,还是以传统的种养业为主,主要经济来源为甘蔗、油茶、八角、杉木种植、家庭养殖、劳务输出等。一是种植业,以水稻、玉米作为口粮只能解决全村的吃饭问题,2011年全村进厂原料蔗约9100吨。二是养殖业,全村现存栏生猪800多头,耕牛90多头,有年均一万元以上收入的养殖专业户15户;三是运输业,全村从事运输业的6户,大小运输车6台(含1台客运车);四是劳务输出,富余劳动力长期外出务工310人。另外,有部分村民在农闲时到xx或附近地区临时务工。

(二)教育事业发展情况。xx村在那户屯设有一个村中心小学和在六合屯的一个教学点(仅一年级),全村一至五年级在校生199人,六年级学生全部送往xx镇中心小学完成6年级教育,并在xx镇第一中学上学,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村义务教育适龄青少年、儿童共304人,入学率100%,没有辍学现象,均享受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目前在校大学生18人。另外,在村部和六合屯内各有一民办幼儿园,入园入托人数分别为30人和18人。

(三)社会保障发展情况。全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605人,参合率达到97%;2011年开始在全村范围内推广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适龄参保对象1321人,参保率75%。全村60岁以上老人219人全部享受养老金。

(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村部综合楼是集学习文化、教育培训、办公接待、医疗卫生于一体的村级活动场所,建于六烟屯,处于xx至xx镇公路路边,为一栋两层建筑面积为160m2的砖混结构建筑,内设办公室、计划生育室、培训室、医疗卫生室、文化室、会议厅等,卫生医疗室配备了基本的医疗救护药品。

(五)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一是交通基础设施有待提高。全村主要通屯道路共7条13.2公里,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现村部至百苗屯650米通屯路已完成硬化工程,进一步是屯内道路的硬化及美化工作。六烟、那幸屯的屯内道路硬化工程已完工,xx至xx公路到六合屯的通屯公路基础实施以及扩建工程基本完工,到百拿屯的通屯盘山公路已开通并铺上砂石,新建桥梁一座,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群众的出行。其余村屯道路无硬化、,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为2-3米,部分路基常年失修,雨天难以出行。二是水利灌溉设施还相当薄弱。全村共有水利渠道8条12公里,灌溉面积1200亩,主要水源来自平禄水库,只有1条4公里水利渠道达到“三面光”标准;其余包括那母、百秀、六烟、那马、六合、那华等屯的水渠还是许多年前依田埂开挖的水沟,日积月累了大量淤泥,大大限制了灌溉水流量。三是通讯设施不完善。全村11个自然屯均通电、通电话、有手机信号网络覆盖,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备,但遇雷雨大风天气时常伴有短时间的停电和手机、电视信号中断现象。

(六)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政策落实情况。村民的文明程度和民主意识、法制观念有待加强。村容村貌、群众精神面貌、卫生面貌较好,猪、鸡到处跑的现象较少,遍地猪牛粪的不卫生状况和群众砍树烧火的习俗在该村有较好的控制。

(七)村级组织和党组织建设情况。一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情况。现党支部班子有成员5人,其中支部书记1人,副支部书记1人(兼任村委主任),支部委员3人(2人兼任村委副主任);村委会 6人,其中村委主任1人,副主任2人,村委委员3人。平均年龄40岁,其中初中文化程度4人,高中、中专文化程度2人。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各村民小组的经济能人,能吃苦耐劳,在群众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较强的“双带”的能力。二是村“两委”班子开展工作情况。目前,村“两委”建立了学习、工作、政务公开等制度,重大问题能集体研究。班子内部较为团结,关系比较融洽,能够保证村里工作的正常开展。村干部作风较为务实、正派,多数群众对村干部比较满意。三是党员队伍情况。全村现有党员49人,其中有女党员 16人,党员年龄老化。

三、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xx村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全村人民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了较大的变化。但由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全村人民群众生活都在温饱线下徘徊,生产生活中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思想认识还有偏差。少数村屯群众的主体意识不够强,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尤其是在筹资建设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二)新农村建设规划比较

滞后。由于乡村建设规划人才短缺,指导不到位,各村屯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庄整合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仍不够完善。村屯大都缺乏统一规划,房屋布局零乱,人畜混居,露天厕所、废弃水坑(塘)仍然较普遍,家户排水(污)沟独立不联通,有的家户直接把污水排到路上,家什、柴火乱堆乱放,村庄“差、乱、脏、臭”现象较严重,村庄整治工作难度大,新农村建设规划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基础设施薄弱。一是那母、百秀、那幸、那户、平利、那华、那马的通屯道路亟待加固路基,维护修缮。这些通屯道路均为泥石路,多为依山而绕行,路面凹凸不平弯曲狭窄,宽度均在2-3米,严重影响了村民及村小学1400多人的出行。二是,人畜饮水比较困难。该村的水源较少,下辖的那马、平利、那母、六合、那户等五屯的人畜饮水设施还很薄弱,现引水水源不够稳定,枯水期间的人畜饮水均出现断供或不能自给情况。给这5个屯的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xx村的灌溉水源欠缺,那母水利渠道(主道2条共3公里)、六合水利渠道(主道1条2公里)、平利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那马水利渠道(主道1条1.5公里)均需维修,其中那母屯的水稻面积为91亩,那母灌溉水利渠道所经之处均为大面积水稻田,水田集中度、灌溉利用率均为全村最高,然而多年的失修失护使河道堆积了较厚的淤泥,急需清理修缮。四是,危房改造任务艰巨。由于群众收入来源少,投入到住房建设资金非常有限。虽然,这几年实施了危房改造工程,逐步修缮解决了部分群众的危房。但全村还有47户农户居住在简易木瓦结构的房子或危房中,这些房子多建于上世纪,大部分已严重倾斜,均属于危房,安全隐患大。五是,六合屯教学点的基础教学设施十分简陋有待完善。该教学点设在屯边的山丘上,途径一条泥泞湿滑的土坡台阶,只有一间教室和一间老师办公兼休息室,虽在2011年经过当地政府努力,为教室和老师办公室接入电力线路,安装了照明灯具、门窗扇叶等,增加课桌椅。但该教学点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落后, 没有卫生间,也没有任何的文体活动场所器材和设施,教室内墙也未粉刷,严重的影响了教学工作的开展,遇炎热、寒冷天气时,小孩难以安心听课学习;遇大风、大雨天气时,只能停课放假回家。

(四)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主要经济作物退化严重。

1.农业产业结构单一,调整有一定的难度。xx村长期以来都以种植水稻、玉米、甘蔗为主,辅以种植油茶、八角、杉树,产业结构单一,产量低,农民群众增收困难。目前可利用的耕地已基本用完,无法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增收;由于甘蔗、水稻、八角、油茶已成规模种植,短期改变种植方向存在一定的难度。

2.八角、油茶果退化严重,缺乏技术指导。全村的主要经济作物八角种植面积共800亩,12年的适龄八角树单产仅75kg/亩;油茶果种植面积共3000亩,单产仅100kg/亩,远低于平均产量。为此,也曾请过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但未能予以解决。

3.养殖业发展徘徊不前。养殖业主要以生猪为主,家禽为辅,但大户少、品种杂、科技含量低、成本高,还没有摆脱“养猪为过年,养禽解决油盐钱”的小农经济束缚。前些年,有的农户发展养猪、养牛、养羊等项目,因受市场波动影响,现在存栏数已经很少,没有上规模的养殖户。

(五)劳动力素质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该村劳动力总数约为1360人。目前,为增加收入来源,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务工,但大多数群众文化水平低,掌握技能少,且缺乏组织性,外出就业途径少,门路窄,收入水平不高,务工技能水平还有待提高。

(六)基层组织建设有待于加强。一是党员队伍老化严重。由于优秀青年外出务工比较多,党员吸收工作难度大,现有党员老龄化严重。据初步统计,全村党员共49名,50岁以上老党员有24名,30岁以下的党员仅3名。二是办公条件有待改善。村部办公楼受2010年“6.28”洪水灾害影响,墙面出现了3条宽 2mm的纹裂,雨天楼顶板漏水较大,严重影响到村“两委”的办公、开会、学习以及农村农技培训等活动,另外村部还存在办公桌椅陈旧、电源线路老化等现象。经积极向上级争取,目前村部改造项目已进入征地测量的收尾阶段。

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面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特点和新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在认真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现对xx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宣传发动

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有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是强农惠农政策,使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熟悉党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只是国家的事、政府的事,而更重要的是他们自已的事,是让农民群众确确实实得到实惠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引导他们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

(二)立足长远发展,科学制定xx村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然后按规划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实施。建议首先应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原则,认真编制好“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农村建设的各项用地和空间布局,综合协调村民住宅与道路、人畜饮水、学校、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等各类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关系,为农村居民提供符合当地实际、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然后要确保村庄建设规划得到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舍建设要符合规划要求,对不符合规划的建设行为要及时制止,对历史建筑要逐年“消化”。积极推进农村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房,实现雨污分流、人畜分离、垃圾清理,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三)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xx村的基础设施非常滞后,建议按照“农民出一点、财政拿一点、社会筹一点、包村单位和有关部门帮一点”的思路,构建起“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群众自助、社会赞助”的投入机制。抓住国家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的大力支持这一大好发展机遇,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投入,尽快建立高速通道,泽福人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通过整合

争取上级部门支持,按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在原址上扩大建设村公共服务综合楼和一个篮球场(配套气排球场)、室外兵乓球场、文艺舞台、村级卫生室(占地面积80平方米)等集于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该项目已协调开展征地和测量工作,并落实了组织部门基层组织建设资金3万元、卫生部门村级卫生室8万元;文化部门已列入2012年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项目(45万元)。力争今年组织兴建。

第7篇:贫困村精准扶贫效益分析报告(小编推荐)

XXX村精准扶贫工作效益分析报告

2015年,xxx乡xxx村按照区委和乡党委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六个精准”要求,超前谋划,迅速行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关键环节,强化顶层设计,切实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引向深入。以“规划到村、帮扶到户、责任到人”的工作思路,强化组织领导,狠抓工作措施,全面落实省、市、区“1+17”、“1+19”、“1+19”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全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及致贫原因分析

(一)基本情况:xxx乡xxx村地处祁连山北坡浅山区贫困片带,因受自然、区位、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与城郊乡村存在一定的差距,是全市65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辖6个村民小组,270户,970人。水浇地1764.3亩,人均仅1.82亩。主导产业以种植业、养殖业和劳务输出为主。2013年,新一轮建档立卡工作开始后,经过仔细摸排,全村人均纯收入2300元以下的扶贫对象30户,100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为2202.32元。至2014年,全村脱贫11户40人(剩余19户60人),返贫17户55人,贫困发生率11.85%,全村人均纯收入2736元以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户115人,贫困户人均纯收入2256元。贫困人口中,一般贫困户17户55人,低保贫困户19户60人,其中,因学致贫10户35人,占30.4%;因病致贫8户23人,占20%;因缺发展资金致贫10户31人,占27%;缺技术致贫4户11人,占9.6%;缺劳力致贫1户2人,占1.7%;因残致贫2户8人,占7%; 因婚致贫1户5人,占4.3%。

2015年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543.6元(2014年贫困户人均2256元),同比增长334.3%。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80元(2014年为7671.6元),同比增长20.97%。36户精准扶贫户2015年年底均已实现整体脱贫,其中建档立卡因残致贫2户8人,均已实现脱贫。

(二)主要致贫原因分析:

1.自然条件恶劣。xxx村土层浅薄贫瘠、气候恶劣,耕地复种指数小单位面积产量低,平均年降水量不足320mm,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难以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农民脱贫致富困难较大。

2.农民素质偏低。xxx村贫困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其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

3.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村大部分青壮年远赴新疆、青海等地打工,有的举家外出,导致孩子在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有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城区陪读,这样无形中

2 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

4.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治疗费用就成了这些农户的沉重负担,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长期生病和积累的医疗费用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导致重新返贫。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突出基层组织“强筋骨”。火车跑得快,全靠头来带。基层组织的一班人就是火车头,村党支部在精准扶贫伊始,积极把扶贫开发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村务监督为重点,加快完善村级治理机制,结合市区两级政府下派的挂职干部、驻村干部,创新完善村级党组织设臵,积极推动精准扶贫村的发展和民生改善。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钱英文任组长,政府区长张玉林、市委老干局安月香、市供销社党组书记、主任魏士博、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福伟任副组长,乡党委书记、政府乡长、驻村工作队总队长、包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驻村工作队队员为成员的党委副书记、包村领导、驻村工作队总队长为副组长,乡属各站所站所长、驻村工作队队员、贫困村支部书记为成员的xxx村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村两委切实落实领导责任,把扶贫工作记在心上、扛在肩上,坚持上下同心同力同向,把工3 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等真正落到了实处。切实做到目标任务明确、完成时限明确、帮扶措施明确。履行扶贫第一责任人职责,通过“硬”指标,形成“硬”约束,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顺利实施。在选好配强村级班子的同时,把群众信得过、“双带”能力强的致富能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建设一支“永不撤走的工作队”。投资8万元,改善村级党建活动阵地,对原有露天的办公场所进行封闭处理,改善党员、群众开会、学习难题。充分利用农闲时节,村党支部经过协商,就近带领党员群众代表到甘州区明永镇沿河村、民乐县南古镇马蹄村等地学习高原夏菜种植技术,改善传统种植结构。开展“党心连民心、亲情进万家”活动20余次。发挥农村党员志愿者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了以“一举一动树形象”为主题的“三个一”即“每月做一件好事、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帮助群众解决一个问题”活动,赢得了村社群众的广泛好评,也树立了党员志愿者的榜样形象,贫困群众对干部队伍的满意率100%。

(二)突出社会保障“全覆盖”。村两委高度重视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全面落实并强化低保、五保、残疾、新农保、临时救助等保障制度,确保“应保尽保”。一是认真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养老保险工作,全村参合人员970人,参合率100%。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30人,参保率为100%,164名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其中扶贫户参保63人,11名

4 老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二是民政工作扎实推进。加强低保规范化建设,全村低保123户195人,五保15户15人,36户贫困户中19户60人全部纳入低保。至目前,共发放低保金15.3 元,五保金3.99万元。三是扎实开展帮扶捐助活动。市老干局、供销社、区房管局等帮扶部门捐助现金6万元,为困难户学生捐赠文具79套,衣物79套。9组人大代表、18名政协委员为困难户宣传政策、制定脱贫计划的同时,帮扶资金4.6万元,进一步增强了精准扶贫工作“助推力”。四是加强教育医疗卫生工作。现有学前教育适龄儿童16人,均在xxx乡中心学校幼儿园就学,并有校车按时接送,毛入学率100%;小学、初中适龄儿童61人,均在xxx乡中心校就读。现有占地面积6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一处,配有医师2人。五是抓实抓好文化事业:村内现有文化广场1个,总面积2300平方米,舞台面积200平方米,配套安装体育路径工程10套,音响、灯光各一套,共开展活动12场次,满足了村内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全村通宽带17户,其中36户精准扶贫户通宽带3户,3G、4G网覆盖率100%。六是做好养老互助院建设:xxx村养老互助院占地面积3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平方米,设臵老年活动室1间、午间休息室4间,厨房1间,室内各项制度完善,床位8个,常住老人6人,棋牌桌4张,音响一台,电视一台,满足了村内老年人对文化生活的需求。

(三)突出基础设施“补短板”。坚持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在水、电、路以及科、教、文、卫等方面抓紧项目建5 设,努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力推进贫困村通畅工程和农电改造、卫生室改扩建、贫困人口饮水安全以及贫困村通讯信号及网络信号的覆盖工作。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破解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瓶颈的首要任务,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衔接,积极争取帮扶部门的帮助和支持,重点抓好自来水管网改造、土地整理、村社道路、危房改造等项目建设。2015年,共筹资1137.24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3项。投资73.2万元的13.6公里自来水管网改造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解决了全村人畜饮水“难”的问题;投资115万元的2.6公里村社道路建设项目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基本解决了群众行路“不便”的问题。投资394万元的2500亩土地整理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投资88万元的蓄水1.4万立方米塘坝建设项目已完工交付使用。筹资270万元完成18户精准扶贫户危房改造。投资12万元完成640米高低压线路改造,照明电与动力电村社覆盖率100%。投资62.4万元,镶嵌村社道路两侧路牙石1800米,整理花坛并铺设面包砖1500平方米;投资5.64万元,绘制文化墙320平方米;整理砂石、粪土、柴草等“三堆”2000多立方米;赠送“快乐老乡”宣传牌36副。全力推进环境整治工作,受益农户225户720余人,每户补助资金3000元。极大改善了xxx村生产生活环境,群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四)突出产业发展“强支撑”。精准扶贫重在扶业,贵在扶业,难在扶业。xxx村“两委”同各级帮扶力量精心

6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引导群众精准脱贫。一是精准选择特色产业。引导贫困户开展“多种一亩经济田、多养一只羊、多栽一棚菜、多输转一名劳动力、多学一门技术“五个一”措施,努力做到村有富民产业、户有致富门路、劳动力有增收技能。积极对接帮扶单位,逐户落实帮扶措施,在巩固现有旱地谷子、中药材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帮助精准扶贫户大力发展高原夏菜和特色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确保贫困户收入持续增加。与绿涵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实验种植高原夏菜25亩,与区农技推广中心合作,推广繁育中药材100亩。二是创新利益联结机制。xxx村贫困户致贫因素多,整体素质偏低,农业生产技术参差不齐的问题比较突出,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其发展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契约农业”、“订单农业”,着力解决农产品销路不畅的问题。至目前,投资32万元,新建钢屋架大棚20座,引导13户精准扶贫户种植高原夏菜20亩。投资19万元,对19户精准扶贫户投放怀胎母羊190只(每户10只),现已产羔羊200多只,户均羊饲养量达25只以上,户有致富门路的目标基本实现。三是加大涉农资金保障力度。2015年,xxx村实现各项涉农贷款806万元,比2014年的560万元相比,增加246万元,增幅43.93%,其中36户精准扶贫户每户贷款2.95万元,总计贷款106.2万元。成立互助资金协会1个,区级财政补助资金20万元,群众自筹5万元,极大地解决了群众“融资难”问题。有政府组7 织,实现农业保险对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大农业保险额125元。三是着力打造农业品牌。依托本地“金xxx”小米专业合作社品牌效应,加强特色农产品宣传和推介,充分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模式,建立村级电子商务营业网点1个,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问题。通过多措并举,提升产业扶贫的实效性,引导群众稳步脱贫,可持续发展。目前,全村共有专业合作社6家,36户精准扶贫户全部加入金xxx小米专业合作社和星宝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了精准扶贫户100%加入合作社。

(五)突出教育培训“拔穷根”。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把扶贫工作由过去的单纯物质帮扶转向重人力资本开发。一是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树立正反典型,激发群众参与扶贫攻坚的积极性,对主动脱贫的给予表扬奖励,对被动脱贫者给予正面引导。二是重视贫困家庭人口优生优育问题,避免因智力、先天疾病等因素导致的贫困,不仅要让脱贫人口能够“站起来”而且要能够“走的远”,改变“一代穷世代穷”局面。三是实施“就业培训到人工程”,对贫困对象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推进实用技术、职业技能等培训。至目前,组织精准扶贫户赴城郊乡镇、民乐等地观摩学习高原夏菜种植技术2批60人次,共举办肉牛、肉羊育肥、旱地谷子、中药材、高原夏菜种植技能培训班4期,培训人数280人次,技能鉴定65人。36户贫困户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35户35人(双巴西一家3口,除女儿外均为残疾)。全村输出输转劳动力350人,

8 实现劳务收入560万元。新培育科技示范户7户。四是加强对贫困家庭“两后生”教育培训。整合各行业部门和社会资源开展助学就业,帮助贫困户家庭“两后生”参加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学历教育,力争实现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六)突出驻村帮扶“显成效”。一是摸“准”扶贫对象,确保精准扶贫“靶向定位”。严格执行识别标准,多次入户摸底调查,建立贫困户基本情况数据库,通过分析致贫原因,逐户确立帮扶项目,建立脱贫规划台账,明确帮扶责任单位、帮扶人员,填写发放了精准扶贫户登记表、扶贫手册,制定了贫困户脱贫计划,真正做到了“户有卡、村有簿、乡有册”。二是创“优”工作机制,确保精准扶贫“阳光普照”。深入开展大走访、大调研,认真倾听贫困群众诉求,与贫困户交心谈心、算对比账,帮助群众找准最适宜、效果最好、收益最高的富民产业。每户制定帮扶计划3-4项,谋划布局产业项目1-2个。按照“不脱贫不收队”的工作要求进行帮扶,切实把群众组织起来,把产业培育起来,把土地流转起来,把发展环境优化起来,把村庄环境美化起来,把村社两级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着力推动贫困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三是因户施策,确保精准扶贫“准确滴灌”。按照 “一户一策”的产业扶持办法,对劳动能力较弱的农户每户投放基础母羊10只以发展养殖业,覆盖精准扶贫户19户。对有劳动能力,但缺乏资金的农户每户帮助建设钢屋架大棚一座,发展设施农业,覆盖精准扶贫户13户。对有一技之长但缺乏劳务信息的农户,帮扶单位帮助联系就业工9 作岗位,以增加劳务收入,覆盖精准扶贫户3户,短期外出务工26户63人。对家庭人员患有重特大疾病的农户,帮扶单位联系医院就医,报销费用,解决尾欠费用,覆盖精准扶贫户5户。四是加强扶贫资金管理管理工作。严格执行财政扶贫资金“专户储存、专帐管理、专款专用”制度,在实施扶贫开发项目中,严格按照市、区、乡批准下达的扶贫项目计划拨付使用资金,坚决杜绝随意改变资金用途、扣减项目资金等现象发生。

第8篇:关于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关于贫困乡镇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了新的发展机遇。最近,我们组织部分政协委员赴祁连山沿山区就贫困乡镇扶贫开发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扶贫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不断加大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移民安置、科技推广和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力度,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贫困面貌得到很大改观,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整体欠发达贫困地区落后的状况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尤其是甘肃河西地区祁连山沿山一带与川

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沿山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相对贫困程度不断加剧,农民群众贫困和民生的问题依然严重。

一、祁连山沿山区贫困现状

以地处河西地区中部的张掖市为例,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贫困人口仍然较多。张掖市沿山地区民乐县的南丰乡、山丹县的陈户乡、高台县的新坝乡、临泽县的倪家营乡等16个乡镇共有农户万户,人口万人,按照新的扶贫标准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为贫困人口的标准测算,这些乡镇的贫困人口达到万户、万人,占总户数的%、总人口的%,占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

2、生存环境十分严酷。这16个乡镇均都地处海拔米以上的祁连山浅山区,气候寒冷,霜期过长,地势倾斜、海拔梯度大,年降水量不到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400毫米以上,水资源极度匮乏,土地贫瘠,人均水浇地仅亩左右。

3、自然灾害危害严重。由于沿山地区属大陆性荒漠草原气候,干旱、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遭受60年不遇的大旱,粮食作物受灾严重,农民群众出现粮荒,政府不得不开仓借粮2125万公斤;民乐县发生级强烈地震,受灾群众达到万户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亿元。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灾返贫人口达到万人。

4、区域经济结构单一。由于受地理和气候条件的制约,沿山区只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但品质差、产量低,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特别是国家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等政策实施后,可利用的耕地、草场分别减少了29万亩和30万亩,传统的种养业规模大幅度萎缩,新的产业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陷入困境。

5、基础设施极为薄弱。这16个乡镇地处祁连山区,远离国道、省道和县城,交通不便,目前,仍有22个村不能

正常通车;有76个村74218人、万头牲畜经常发生饮水困难;有16个村没有通程控电话;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落后,农民生活条件极差。

6、农民素质整体较低。沿山的16个乡镇由于受历史条件制约,教育教学条件差,农民群众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当地总人口的42%以上。同时,由于地处偏远山区,信息闭塞,农村劳动力普遍观念陈旧,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致富能力差。在这些乡镇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不足30%,较全市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

二、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甘肃省河西地区普遍被认为是全省相对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好的地区,农民的生产生活相对比较稳定,祁连山沿山乡村的贫困问题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一是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长期以来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在扶贫开发

中,没有被作为全省重点扶贫对象予以考虑扶持。二是沿山区扶贫开发缺乏长远规划指导。近年来,各级政府把沿山区部分特困村作为部门帮扶的联系点纳入议事日程,采取帮扶方式进行扶贫,帮扶工作相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帮扶任务艰巨,整村推进难度较大,且帮扶部门条件有限,没有制定长远扶贫规划,扶贫只限于“输血”办实事,没有建立起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贫困乡村“造血”功能十分薄弱。三是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沿山乡村自我发展能力普遍较弱,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困境,产业开发、科技推广、基础设施等相对滞后,因灾因病返贫问题比较突出,巩固扶贫成果的难度大。

三、对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经过调研,我们建议各级部门要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大祁连山沿山区扶贫开发工作的力度。

1、将祁连山沿山乡镇列入全省扶

贫开发重点乡镇。为全面加快祁连山沿山区乡镇脱贫步伐,解决沿山区农民群众的民生问题,建议省市有关部门将祁连山沿山乡镇扶贫开发纳入议事日程,制定扶贫开发规划,加大对该区域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并作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给予扶持。

2、加大沿山区特色产业培育力度。沿山区气候资源独特,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建议省市尽快制定出台扶持发展祁连山沿山区特色产业的优惠政策,本文来源:那一世范文网 http://做强做大沿山区马铃薯、设施葡萄、草食畜牧业等特色产业,确保该区域农民实现增收脱贫目标。

3、重视解决沿山区群众的民生保障问题。针对祁连山

沿山区群众的教育、文化、卫生、医疗、交通、通讯等生产生活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建议省市进一步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项目扶持力度。同时,由于贫困乡村农民收入较低,无力承担过

重的自筹资金,建议多安排国家全额投资项目,鼓励群众积极投工投劳衬砌渠道、修建暖棚畜舍等,确保扶贫工作取得实效。

4、加快培养提高沿山区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力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是加快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有效途径。建议省市有关部门把沿山区劳动力培训特别是两后生培训列入全省“扶贫开发水平提高行动”计划,加强培训重点扶持,切实提高农民群众依靠农业科技增收致富的能力和依靠劳务输转增收致富的能力。

5、建立扶贫开发和社会保障结合机制。建议省市进一步健全完善面向农村特别是贫困乡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现有贫困人口全部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不断提高保障力度,推进社会保障和扶贫开发有机结合,防止农户因病返贫和因贫失医,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同时,尽快研究开发一套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软件,

实现对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科学化、动态化管理,增强扶贫工作的针对性,逐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效机制。

本文来自那一世范文网,!

第9篇:宁陕县贫困村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情况调研

宁陕县贫困村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情况调研宁陕县是今年开始启动实施的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试点,根据省、市扶贫办的安排,县政府确定在城关镇贾营村、龙泉村,旬阳坝镇大寺沟村,龙王镇东沟村,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新铺村,广货街镇沙沟村等8个村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为积极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探索和完善,宁陕县扶贫办就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展了一次工作调研。通过调研就千村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谈一点浅显的认识。

一、基本情况

宁陕县位于秦岭南麓中段,属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是我国南北气候的过渡带,长江、黄河水系的分水岭。是省会西安南枕的绿色屏障和“后花园”,安康的北大门,是关中通往川渝的交通要塞。东接柞水、镇安,南连石泉、汉阴、汉滨,西邻佛坪,北靠长安、周至、户县。总面积3678平方公里,山地占96.41%,耕地占2.73%,水域占0.86%,地貌特点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全县辖14乡镇98个行政村,常住人口7.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万余人)。有森林44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分别是全省、全国的3倍和6倍。“版图大县,人口小县,资源富县,经济穷县”的基本县情。2009年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8个,占行政村总数的8.16%。试点村总户数1715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0.23%,总人口618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25%。截止9月底,八个试点村吸收会员1032户,占试点村总户数1715户的60.2%,其中:贫困户会员522户。收取基准互助金51.6万元,省级安排专项扶持资金64万元,县级财政配套资金56万元,社会捐赠资金21万元,互助资金总量为192.6万元,平均每个村24.08万元;组建互助联保小组206个,村级互助协会监事会管理人员48名;8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共配股206户,占入会总户数的20%;赠股49户,占入会总数的5%。已投放资金115.56万元,占资金总额的60%。平均每村投放资金14.45万元,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运行,保证了畜禽养殖、水产养殖、食用菌、野生猪苓种植等项目的顺利实施,有效解决了8个贫困村385户贫困农户缺乏生产资金问题,促进了村级协会农户树立互助合作的意识,推进了诚信社会氛围的健康形成,初步实现了扶贫资金的可持续使用,为开发式扶贫探索出了新的发展路子。

二、主要做法

第一、加强组织领导,搞好宣传发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开始,县、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坚持把搞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实现脱贫致富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及时召开全县扶贫工作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制定下发《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安排意见》,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和工作措施。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扶贫、财政、民政、审计、信用联社等部门及有关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乡镇也分别成立了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指导组,各村还成立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筹备领导小组,确保试点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同时,为了促进扶贫互助资金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让广大群众了解扶贫互助资金的有关政策,县扶贫、民政、财政、宣传、广电和金融机构等部门之间加强协作配合,采取印发宣传资料、刷写

标语、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大会、举办宣传培训班等形式,从政策依据、运作程序、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等各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使互助资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充分调动了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积极性,为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二、抓住关键环节,配强协会班子。开展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是探索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次有益尝试。基于这种认识,为了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在工作中坚持抓好几个关键环节,保障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有效开展。一是立足县情定村子。在试点村的确定上,立足于有示范性、带动性、典型性的要求,把县委、政府确定的野生猪苓种植、食用菌种植、白山羊养殖、冷水鱼养殖、大鲵养殖等五大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贫困群众发展产业缺乏资金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把镇、村两级干部群众的主动性、实际执行能力结合起来,根据各村的资源状况,采取优先选择的原则,确定了8个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试点村。为全面推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是严把条件配班子。在组建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组织上,他们对各村推荐的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组织和监事会组织成员认真进行审查,严格按照互不交叉任职的原则审核把关,对不符合条件,标准的一律不准进入协会组织。尤其是协会会长、会计、出纳和监事会主任的配备上,坚持把责任心强,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村民“信得过、有能力、会办事、懂经营、群众公认”的村民作为候选人。经逐级按程序审定后,由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筹备领导小组召开协会成员第一次大会,采取票选制,选举产生协会成员和监事会成员。并将选举结果形成专题报告上报县扶贫办、县民政局、财政局,由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领导小组审核后批复。三是典型示范引路子。在工作方法上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切实把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引向深入。首先选择在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开展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的试点,扎实搞好组织发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认真做好各项工作。通过一个月的试点,基本达到了组织机构、宣传培训、配套资金、工作经费、工作措施“五个到位”,实现了有固定办公地点、有协会牌子、有协会管理人员、有协会规章制度、有协会档案、有扶持发展项目等“六有目标”,通过试点探讨摸索了一些经验,为全县其他7个村起到了典型引路作用。其次,组织人员深入到江口回族镇新铺村对该村运行比较成功的妇女发展基金的管理模式、运作程序、资金管理、妇女发展基金的效益等进行调研,形成专题调查报告下发各村,指导各村开展工作。同时,还邀请新铺村妇女发展基金管委会主任在全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培训会上介绍经验,确保了全县互助资金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科学建章立制,规范操作运行。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项新的扶贫模式,也是支持贫困农户调整产业、发展项目、保障增收的一个重要举措。为规范互助资金管理,发挥资金效益,确保资金的安全、健康、有序运行。一是广开言路,健全制度。根据中、省、市的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了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章程》,村级互助资金协会、监事会《职责》,村级互助资金《借款、还款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十不准制度》、《十不贷制度》,村级互助资金《操作管理办法》、《会计核算办法》、《入会管理办法》、《监督管理办法》、《信用等级评定办法》、《项目评估办法》和村级互助资金贷款安全协议等规章制度,广泛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让各项职责和制度贴近群众,使各项规章制度、职责和办法更加具有操作性、科学性、实用性。二是有章可循,依章办事。协会章程、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和工作职责形成后,在村级扶贫互助协会第一次大会上交协会会员讨论表决通过,按制度抓好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实施,确保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安全、健康、有序的运行。三是事前监督,规范运行。由县村级扶

贫互助资金领导小组组织扶贫、财政、信用联社等相关部门深入各村,按照《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验收办法》对8个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协会实行资金投放运行前的验收,本着“合格一个、验收一个、投放一个”的要求,严格验收把关,验收合格方可投放互助资金。四是把好入口,确保安全。严把协会“会员”入会关,保持会员队伍的“纯洁”性。还明确规定有社会不良表现,明知有骗取、套取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现象的村民不准入会。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建章立制,规范操作,有效地促进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的安全运行,达到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制度化、规范化的目的。

三、主要特点

千村扶贫互助资金是一种在政府主导下,由贫困户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滚动使用、长期发展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小额信贷,是一个带有金融特点操作方法的惠民项目,它与过去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式和项目操作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为管好用活这笔资金,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第

一、坚持“四权”分离的原则。按照资金安全,永续利用、到期归还、有偿使用的原则,制定下发了《宁陕县村级互助资金监督管理办法》和《宁陕县村级互助资金“十不贷”制度》等管理制度,进一步明确县、乡、村三级共同监督管理的职责,加强协会会员信用等级评定,优化农村诚信环境。同时,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委托乡(镇)财政所管理,严格执行管理权、投放权、使用权、监督权“四权”分离的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各乡镇财政所只有资金管理权,没有审批权;村级互助资金协会只有资金的审批、投放权,没有资金使用权;村监事会只有监督权,没有资金投放权;协会会员有资金使用权。坚持做到管理权与监督权分离,起到防范风险和规范运作的效果。第

二、规范财务及档案管理。实行财务及档案管理“四统一”。县扶贫办统一印制农户借款审批表、借款合同、资金投放借、收票据等财务凭证;借款、收款票据实行统一领用登记签字制;统一购买财务帐薄及设置会计科目;统一财务及档案规范化管理。第

三、实行资金借款担保。县扶贫办制定了村级扶贫互助资金借款安全协议书,实行乡镇政府、财政所责任担保制度,进一步规范了借款程序,确保资金安全使用。第

四、加强村务公开制度。实行公示公告制度,从试点工作开始,就把会员入会、基准互助金收取的额度、收取的标准、互助资金占用费率、互助资金使用情况和原则等进行公开,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不断完善提高,保证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第

五、强化检查指导。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刚刚起步,没有成功经验和模式,都是在探索中总结,摸索中完善,他们始终坚持每月到村检查指导一次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对存在问题及时指出,限期整改,尤其是在指导财务工作上,实行现场指导,对财务会计、出纳手把手的教,8个村会计、出纳基本上掌握了记帐方法。财务管理向规范化管理迈进。

四、取得的成效及经验

为帮助各村选准产业项目,解决生产投入不足的困难,充分发挥互助资金带动贫困农户增产增收的作用。明确规定互助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贫困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及营销等生产性项目,不得用于非生产性项目(如修路、架桥、起房盖屋、看病、上学等),体现扶贫的宗旨。一是互助资金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结合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推动了新农村建设,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旬阳坝镇大寺沟村,广货街镇沙沟村等实施特色民居改建,村容村貌极大改观。二是互助资金促进了农村中介服务组织的发展。互助资金协会依法登记注册,机构合法,证件齐备,协会章程、财务会计制度和配套制度健全,为农村中介服务组织建设中起到了引导示范作用。也使互助资金协会成为农户和个体户、种养业协会联系的桥梁纽带,把协会建在产业链上,产业链联在农户上,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互助资金成为中介服务组织建设的平台。三是互助资金促进了农户发展项目的主动性。始终坚持在投放村级互助资金前期,按照“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发展有保障”的原则,由村项目评估小组按照《宁陕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评估实施办法》对贷款农户进行项目评估,对有项目的贫困农户优先投放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贷款,签订产业扶持协议。截止9月底,向385户贫困户借款115.56万元,四是互助资金促进了 “一村一业”的产业发展。如:江口回族镇高桥村、双河村的白山羊养殖专业村及大户养殖;旬阳坝镇大寺沟村野生猪苓栽培项目村及能人大户;广货街镇沙沟村冷水鱼养殖;城关镇龙泉村大鲵养殖项目;龙王镇东沟村猪、牛养殖专业村及大户养殖;江口回族镇新铺村养殖项目等。互助资金扶持野生猪苓栽培60户,发展12000窝;天麻30户400窝;扶持养羊项目户60户,建标准圈舍4800平方米,养羊3000只;扶持养猪项目户70户,其中:大户12户,建正大圈舍8500平方米,共养猪1100头;扶持养牛项目户20户,养牛60

头;扶持养鸡项目户70户,养鸡10500只;养鱼25户7500尾;扶持袋料食用菌栽培50户,发展香菇34000袋,从而使这些村在我县成为比较知名的“一村一品”示范村,这些项目的实施,为贫困农户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是互助资金试点促进了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工作。对历年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进行科学的后续管理,是进一步巩固扶贫成果,扩大扶持覆盖面,实现扶贫资源效益最大化。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上,将农户“闲置资金”以入股的方式纳入互助资金管理,可以大大提高投资的规模效应。带动农户可持续发展和增收。六是互助资金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村级互助资金的投入和民主化管理,解决了基层组织有心办事但无钱为民办事的实际困难,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坚定了群众自觉跟着党组织走,脱贫致富的信心和积极性,使党群、干群关系明显改善。目前,群众的精力都放在了发展生产,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有效预防了“三股势力”对群众的拉拢,促进了试点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推进了村级基层组织建设的进程。

实践证明,在贫困村建立村级“互助资金”,是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方式和扶贫开发方式更加符合农村和农民需要的一种有益探索,是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直接在农村和农户中落实的一次革命性尝试。这个项目最大的特点在于它以金融操作的方式,打破了过去传统的资金配置方式和项目运作方式,使扶贫资金从无偿使用变为有偿使用,从短期使用变为长期使用,并将政府投入与群众自有资金科学合理地捆绑在一起,建立起“人人有钱、人人管钱、人人用钱、人人诚信”的信用机制和项目运作机制。进而,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优化了农村的信用环境,充分调动了农户自主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中探索出以下基本经验:

一是精心组织是前提。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是加强扶贫开发的新尝试、新探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把好事做好,让群众得到实惠,真正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只有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周密部署,妥善安排,把各项基础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真正选出会员信任的协会理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才能让广大会员放心和满意,试点工作才能稳步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是关键。开展互助资金试点,对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来讲,是一项新生事物。要想让干部群众真正了解互助组织的性质,明白互助组织的操作规程,必须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加入合作组织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才能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践证明,凡是宣传引导工作扎实,组织发动工作得力的地方,群众的入股参与率就高,资金使用效益也最好。反之,群众入股参与率就低,资金使用效益也差。

三是建章立制是核心。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是根本性的东西。开展互助资金组织建设,搞好扶贫开发,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健全运行机制,使各项规章制度既有约束性又有操作性,真正从源头上堵塞工作中的各种漏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发生资金运行的风险。否则,试点工作很难长期有效运转。

四是加强监管是保障。执行制度靠自觉性,但仅仅有自觉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靠外部力量进行监督。由于各试点村协会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普遍比较低,如何保证资金的使用安全是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这就需要扶贫、财政、监察、审计等职能部门、单位密切协作、积极配合,定期不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杜绝隐患。同时加强对管理人员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业务能力和水平,督促他们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真正把基础工作做好,让互助资金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

五是农民增收是目的。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项目是国家为有效缓解贫困村群众发展生产所需资金短缺问题而进行的一次新的探索和尝试,其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只有牢牢把握住促进农民增收这个关键,我们的工作才不会偏离轨道,才能体现扶贫的宗旨,也才能被更多贫困群众接纳和拥护。

五、存在问题

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级有关部门、乡镇的大力配合支持下,摸索了一点经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赢得了贫困群众的一致好评和广泛赞誉。但是也存在着以下问题,主要表现在:第

一、管理难度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刚刚起步,在管理上没有成功经验。第

二、管理困难多。互助资金试点工作大多数村是贫困村,居住分散,村集体无积累,办公无经费,村财务人员素质低,达到规范管理有一定过程。第

三、村协会工作人员第一年的报酬难以解决。第

四、资金投入到项目后的风险规避机制不够健全。第

五、资金与户规模大小有差异。大村小村农户使用互助资金平均率上存在着不平

衡等问题。第

六、县级财政资金配套十分困难。这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作出坚持不懈的探索努力。在今后工作中解决思路是:第

一、理清思路,总结经验。结合本县的工作实际,理清工作思路,不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纠正存在的问题,建立长效机制,使之达到规范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第

二、健全制度,强化管理。把资金的投放、回收管理与报酬挂钩,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把考核、考勤、实绩、能力相结合,建立《村协会报酬管理办法》,用激励机制调动村协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第

三、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加强村协会管理人员的培训,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把培训作为一种制度,坚持每半年举办一次,真正提高村协会管理人员素质问题。努力把我县村级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抓出成效,真正成为贫困群众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长期使用的扶贫项目,为全县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脱贫致富作出积极贡献。

六、几点建议

一是对千村扶贫上级专项互助资金额度适度加大。大小村应有所区别。(100户以下村15万元,100-150户的村20万元,150-200户的村25万元,200户以上的村30万元)。

二是村级协会管理人员报酬拿入财政管理。大村(200户以上)年经费1万元,小村(100户以下)年经费不低于7000元。(含管理人员报酬)

三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村级互助资金管理人员的素质。

四是加大扶贫互助资金扶持力度,每年可按全县村总数的30%安排。

五是适度延长农户贷款使用年限,(适宜1-3年),降低占用费率。(控制在千分之四以内)。六是增加县扶贫办专项工作经费。用于办公、培训、旅差等费用。

(宁陕县扶贫办副主任张运超)

上一篇:实习总结日志下一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