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现代诗歌

2022-05-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阅读现代诗歌

现代教学课堂如何培养初中语文阅读兴趣

摘 要: 语文是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阅读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一角。初中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间。虽然近些年来大家越来越重视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如何培养学生初中语文阅读的兴趣却是一直以来的难题。在现代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首要条件。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做课堂的小主人。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阅读兴趣 现代教学

一、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阅读教学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文阅读的教学,在教学策略上,要想提高阅读教学质量,一定要采取适合学生的方式方法,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的传授和讲解,重视基础知识的训练与提高,而且不能忽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相反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当成教学的重点。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本要求、学习方法的运用、人生价值观的准确取向决定,现代初中语文教师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明确教学目标,有效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

二、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主动性

(一)培养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把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对象,要想让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自主阅读,教师在教学时就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首先,语文相对于来说是比较容易调节课堂气氛的,通过一些有趣的小游戏或者小故事,让学生的思维转动起来,必要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情景式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更加栩栩如生,把阅读不知不觉中融入,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完成了阅读任务,发现了乐趣,创造了乐趣,享受了乐趣。其次,教师不能一直充当讲解者,让学生浏览两遍文章之后,马上就开始解释难词疑点和分析重点句子,分析文章的中心和宗旨,不给学生自己思考的时间和机会,然后让学生按套路地回答完问题,也许回答的答案很完美,但是违背了阅读的真正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再加以引导,最终让学生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许结果不那么完美,但至少达到了阅读的目的。这样的阅读方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使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可以从中渐渐形成独特的阅读方式。

(二)文章体裁不同阅读方法也有所不同。

在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注意的是要以不同的方法阅读不同的文章,现在不少老师走进了一个误区,认为所谓阅读就是读,其不然,阅读也分了很多种,粗略的读,精细的读,默读,朗读等,不同的文章体裁就应该合理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而不能按照同样传统的阅读方式理解每一篇文章,也不必转牛角尖,不一定规定哪种体裁的文章就必须用哪种阅读方式,如果拘泥于此就又进入了一个阅读学习误区。要根据不同的文章需求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学习没有固定的方法。不同的学生对于相同的文章也有不同的阅读方法,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指导就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多地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特点才能帮助学生找到独树一帜的阅读方式。

(三)鼓励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

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所谓知识的海洋,知识如海水般,知识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互相融合的,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之后,脑子里储存了更丰富的学识之后,思维就会变得更加灵活,更容易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提高了阅读效率。相比课堂阅读来说,学生更偏爱于课外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内容,这些兴趣会使其对其他即便不那么有趣的文章产生一定的兴趣,起到连带作用。老师和家长应该多鼓励学生多做一些课外阅读训练,同时走出“课外阅读”有害无利的误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两点:一是要想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就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主性。提高学生阅读自主性的有效途径是教师的指导。二是学生课外阅读量需要加大,只局限于课堂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提高阅读效率就要加强这方面的要求,知识面广了,潜移默化地就会找到一个面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适合的阅读方式,事半功倍。最后,阅读不是目的,阅读有最终目标,它是为了人们的有益发展,是一种手段,一种学习方法。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在正确引导学生之前,要好好研究教材,只有把教材研究透了,才有组织语言的基本能力和引导的“底气”。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最有益的教学方案和正确的教学目的,更要深刻地将现代初中语文阅读教育方式灵活地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提高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和谐互动,形成师生共同探究学习的气氛,师生共同走进文章。

参考文献:

[1]王孔新.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6(02).

[2]倪文锦.问题与对策:语文教学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1,(9):57.

[3]谢玉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6).

作者:傅家琼

第2篇:思考如何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摘要】随着现代化教育的高速发展、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领域愈来愈重视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其强调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既要传授学生丰富的学科知识,又要采取多元、有效、恰当的教学途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始终基于初中学生学习和发展需求视角,革新阅读教学内容、优化阅读教学方法、创新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逐步提高自身的阅读水平和实力,真正实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正向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措施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征,而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推动阅读教学发展,是体现语文学科特性的重要措施,其能够使学生在“获取信息、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世界、发展创新思维。故此,初中语文教师就要在开展现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突破时空限制,真正“走入”文本中,实现阅读的协调和统一,从而讓学生在丰富内心情感的同时,提升阅读兴趣,切实为学生将来掌握更高层次的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前准备工作不充分

部分教师在开展现代文教学时,没有对阅读教学形成足够的重视,认为阅读课程内容没必要进行课前准备工作,只用通过简单的引导和辅助,使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即可。但由于初中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找不到方向感和突破口,从而不仅让有限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也使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形成错误认知,甚至逐步产生抵触、反感、排斥等不良情绪,进而对现代文阅读教学发展带来阻碍。

(二)课中引导学生不合理

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用自主阅读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但教师依然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才能够真正发挥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沿用固定的教育模式,以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单方向为学生灌输知识,导致阅读教学内容过于局限,甚至也使学生逐步形成惰性心理,等待教师的剖析和传授,从而使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课外阅读延伸不明显

初中阅读中既包含了课内阅读教学,也包含了课外阅读教学。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并没有深刻认识到开展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教学中教师没有为学生建立起明确的阅读目的,导致部分学生将课外阅读视作学习任务粗略完成,从而没有真正从课外阅读中感知阅读魅力和掌握阅读技巧,最终严重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学生语文碎片化阅读现象严重

初中语文现代阅读教育仍然是零散的,被称为零碎阅读。从“课文”到“阅读练习”再到“考试阅读”,甚至配套的“拓展阅读”都是从报纸、书籍中摘录出来的,学生无法阅读到完整、连续的内容,进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现代文阅读理解的全面性和深入性,也阻碍了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对语文文化的吸收和思考。

二、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措施探究

(一)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带领初中学生探索未知领域、打开未知空间、了解未知事物最好的老师,而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关键措施。因此,教师在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有意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阅读环境,使其能够在灵活、生动、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氛围中展开阅读,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的。

比如,教师在教学老舍《济南的冬天》时,就可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法的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切实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课前,教师可先将与该堂课程内容相关的音频、视频、图片、图画等素材进行整理和收集,并通过信息技术剪辑成多媒体教案带往课堂中。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出引导性问题,如:“文章写作手法是什么?”“你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等等,让学生对该文本进行轮廓性认知。在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大致阐述引导性问题的探究结果,并为学生展示多媒体教案内容。在学生观看完成后,教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再次从引导性问题出发,展开交互和讨论。学生在进行讨论时,教师可为学生反复播放多媒体中的视频、音频内容,让学生始终处于具有极强代入感和浪漫气息的氛围中。同时,教师要适时参与学生的讨论,并及时反馈学生提出的问题,但不过分干涉学生的具体讨论方法和内容,更不可以消极、负面的态度在当下直接指出。在规定时间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各个小组将最终的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在多媒体黑板中,在该小组进行展示时,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和阅读技巧提出有针对性的疑问,展示同学则对问题进行二次分析和解答,必要时可求助于其他小组成员。最后,教师要根据各小组思维导图中的遗漏部分或偏差部分为线索,带领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课文中的核心知识点。

(二)丰富学生视野,重视课外阅读

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我探究意识,其能够从丰富、多元的内容中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和学习需求视角的知识进行深究,进而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和技能。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开展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就要切实抓住这一优势,丰富学生视野、提高阅读有效性。

比如,教师可定期开展“主题课外阅读分享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可先将该期主题以图片展示、视频分析的形式分享到班级学习群中,让学生根据该内容进行课外阅读,并将与其相关的影像、文本、模型等素材进行收集,作为辅助展示资料带往课堂中。在活动开始时,教师可再带领学生统一分析该主题中所包含的具体知识,并随机邀请一名同学进行个人展示。在该同学展示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讲述效果、知识的完整程度和资料的贴合程度为该同学进行评星,并将其作为最终裁判“主题课外阅读分享活动” 优胜者的重要参考。在班级学生均完成个人展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分数限制,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或印象最深刻的课外现代文内容进行二次探究,并将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融入其中,生成简短的文字报告,再次分享给其他同学。最后,教师要将该次活动中的精彩言论或优秀阅读内容以视频的形式进行记录,并分享到班级学习群中,引导班级学生根据自身的薄弱点展开反复学习。

(三)尊重个体差异,展开个性评价

不同的学生会因为个人需求、家长要求、教育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形成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使得自身的阅读能力、感知能力、迁移能力等受到影响,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开展有针对性的评价,让班级学生均学有所得。

比如,针对学习能力、感知能力和阅读能力相对不足的学生而言,教师则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类知识和技能,如“优秀词藻的收集”“文本写作手法的分析”“中心思想的探究”等等。在评价该层次学生时,教师要与其共同探究在该阶段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帮助其调整思路和方法,使其能够逐步形成学习自信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不断突破自身局限,扎扎实实地往上发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针对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而言,教师要注重该层次学生发展的综合性和全面性,在评价该层次学生时,教师要相应提高要求,如“该阅读文本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作者的生平事件”“如何在生活中体现文本的中心价值”等,从而让学生更具有大爱和大义,真正拓宽学生的学识领域、强化阅读能力,最终使其优势最大化。

除此之外,个人评价、小组评价等教育评价方式也可以加入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评价中,自我评价可以作为学生自我反思和矫正的参考依据,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对自我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具体的自评分析表,从而有效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方式不断提高现代文阅读水平。但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是片面的,只有通过其他人的评价学生才能从全新的角度认识自己。

比如在學生们的小组合作过程中,一位学生发言后,教师应该引导其他成员来进行评价,“发言者观点是否新颖、明确?”“发言者的语言是否清晰流畅?”“自己有哪些收获,又有哪些补充?”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评价时,重点在于鼓励学生欣赏他人、汲取他人之所长。通过小组评价方式,学生们可以学人之长补己之短,并且可以对现代文阅读有更加全面的认知,对自我评价有更准确的尺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时,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强化学生阅读实力的关键措施。其既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能够真正使学生将阅读与自身发展切实建立起联系,从而形成终身阅读、终身学习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彦岩.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亚太教育,2019(8).

[2]吴国兵.解读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现状与对策[J].语文课内外,2020(5).

作者:华晓慧

第3篇:现代信息技术如何助力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思考分析

【摘要】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教师,要积极的更新自身教学观念,贯彻落实现代化的教学理论,以开发教育资源和优化学习过程作为目标,创建新型中职语文阅读教育模式。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职;语文阅读;教学

引言:在中职的教学体系中,语文教学是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根据中职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科学化的将教学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为教学增加一定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优化教学的整体内容。本文以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入手,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展开阐述,针对中职语文阅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进行探讨。

一、中职语文阅读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不断发展,教师要对我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工具,对书本上的阅读内容做补充,以新颖的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通过广泛的阅读涉猎,不断增加学生的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认知,增强学生的阅读素材积累,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和知识运用能力提升奠定基础[1]。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实现对学生情感和品德的培养。语文阅读课程教学既是应试教育中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技能。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的思维和条理更加清晰,更能投入到阅读的学习中。

二、中职语文阅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策略

(一)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

在中职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学的环境创造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学生创建更加轻松、愉悦的教学课堂,改善传统教学的刻板印象。首先教师要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析,并以知识内容为核心运用信息技术延伸教学,比如介绍文章作者的生活环境或者写作背景短片,让学生对阅读文章有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师再带领学生进入文章中,对阅读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思路进行掌握;最后,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从情感上和文章表达产生共鸣,提升中职语文教学的成效。

(二)助力教学设计

在中职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的内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帮助教师展开精准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可以在书写教学设计时,融合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阅读能力为出发点,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打造既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又要实现课堂优化的教学模式[2]。比如,在中职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将预习阅读作为教学的基础,在深入学习之前规划好阅读目标,并借助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一是要在阅读时,明确文章中的难点问题;二是阅读中发现文章的重点词汇和表达方式;三是在阅读之后,要体会文章主旨,讲述读完感受。通过信息技术的运行,帮助教师设计教学,进而根据目标的完成状况,概括性的发现学生的问题,在指导学生改正问题,提升阅读的效率。

(三)丰富语文教学手段

随着素质教学的深入发展,语文由于本身的人文性,其教学的重要性和作用逐渐凸显。但是,在实际上,中职院校学生的语文水平并不理想,学生整体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因此,教师需要科学化的引进现代化信息技术,丰富自身的教学手段,优化阅读教学举措。具体上,运用信息技术将阅读内容可视化、立体化,讓阅读文章中的人物描写、动物描写、景色描写更加立体,利用信息技化手段给学生带来图文并茂的视觉感受,为学生创建情境,让阅读的知识更加的立体式,激发出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导者,实现交互式的阅读学习。

(四)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当前的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语文知识内容和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融合,增强中职语文阅读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首先,要体现教学运用的科学性,在课堂引进信息技术时,要掌握好运用的尺度,避免喧宾夺主,忽视真正的知识教学。其次,教师要对阅读文章有深层次的延伸性教学设计,适当的对书本上的阅读知识做补充,在学生掌握基础的知识信息之外,还要通过信息技术,立足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适当的推荐课外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利用信息优势,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最后,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将阅读的技巧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的阅读意识,促使学生形成良好、正确的阅读习惯,散发出阅读思维逻辑性,可以更加准确的把握文章[3]。

例如: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关于古诗、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为学生收集一些文章的相关资料,并通过视频的形式为学生播放出来,让学生深入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细腻情感,感受文言文和古诗的魅力,推动学生深入学习,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的发挥出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积极作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迎合现代化教育的要求,采取多样性的教学策略,不断的与时俱进;其次,还要改善教学的环境,为学生打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打破以往刻板的教学状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设计,将信息技术和知识教学有效的衔接起来;最后还要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既要彰显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又要体现学科的特点。通过教学革新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稳定发展[4]。

参考文献:

[1]张春丽.核心素养视域下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8):72-73.

[2]贺金瑞.中职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1(08):182-183.

[3]路丽娜.让思想火花落到笔尖——浅谈中职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的构建[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1(03):13-14.

[4]王云珠,李兴珍.中职语文阅读深度学习模式的建构维度[J].江苏教育研究,2021(18):22-27.

作者:马勇

第4篇:现代文阅读指导(小说阅读)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教案

现代文阅读指导

(一)小说阅读 ——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

教学目标

通过小说阅读的指导,明确此类文体阅读技巧以提高叙述类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

通过适当的训练,以形成此类阅读文章的答题模式 教学重点

此类阅读文章答题模式的形成 教学方法

指导法 练习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高考相关资料 教学时数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 二课时

教学过程 要点:知识传授 一,具体操作

(一)小说文体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二)小说阅读三步曲 第一步:写什么?

1、情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2、主题

第二步:怎么写?

小说的写作技艺:怎样塑造人物?怎样设置情节?怎样描写环境? 第三步:写得怎样? 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

(三)鉴赏: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一、人物

设题:

1、是一个怎样的人 (形象)?

【答题:他是一个„„(形象特点)的XXX(身份定位)】

2、这一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3、塑造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1)衬托主要人物(2)突出主题】

4、刻画这一形象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或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题:概括介绍(全景式描写)、肖像(神态)、 语言、动作、心理、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特征、语言、动作、服饰等细致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作特写式的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他人的言行心理评价、衬托(正衬、反衬)】 从四个方面揣摩

①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③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一)从描写手法入手分析形象

如:文中表现了“驼爷”哪些优秀思想品质?(结合具体描写,分点说明)(6分

①忠于职守(如“五年前倒下的松林,至今还在他的心头滴血”、“呐,我又栽上了”等)

②面对威胁不退缩(如“眯起眼,驼爷读狗娃脸上的那道月牙疤”等) ③坦荡、自信(如“驼爷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一样,款款地卷好一支烟,款款地抽”等)

④关心他人(如“你就忍心不回家看看爹娘?这几年,他们想你快想疯了”等) ⑤对像狗娃这样犯过罪的人也并不丧失信心(如“狗娃不是人?狗娃一点人味也没有?我不信”、“说罢,驼爷又哑哑地笑,竟一脸的灿烂”等。 (二)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形象

如: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一片苍茫》)

白生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好官。

①白生临行前拜见恩师多举,示其不敢忘恩,可见其有情有义。

②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等事中,并微服私访,示其想有所所作为,可见其胸有志向。

③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 ④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

⑤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什么特点?小说塑造石丁这一形象主要有哪些方面的作用?(6分)

(1)画艺高,为人精明,戒备心重。(2分)

(2)①衬托了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与胡笛的坦诚相待和不卑不亢形成对照),突出胡笛的率直和坦诚。②突出了主题,通过写石丁在画中作”暗记,,表现出对胡笛的不信任,批评了社会上存在的“信任”缺失现象。

小说刻画胡笛这一形象运用了哪些方法?试举例并略加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概括介绍。原文第四段概括介绍了胡笛的人品和画艺。②语言描写。如:“石先生,裱画界虽有个别心术不正的人,但毕竟不能以偏概全。暗记者,因对人不信任而设,我着力去之,一是为了不玷污先生的艺术,二是为了我们彼此坦诚相待。谢谢。我走了。”这一段文字表现了胡笛的正直与坦诚。③神态描写(或:肖像描写)。如“胡笛安闲地坐在画案一侧,眼睛微闭”“胡笛猛地睁开了眼睛,笑着说”“胡笛说完,很从容地走出了画室”。通过这些描写表现出胡笛的正直、镇定和问心无愧。④侧面描写。主要通过石丁的猜疑来反衬胡笛的正直无私。

二、鉴赏小说的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设题角度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内容(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微型小说情节的典型特点:一波三折;曲折离奇、出人意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情节

1、这一情节安排是否合理?

【答题:(1)符合情节发展、生活真实

(2)符合、强化 /丰富人物性格

(3)符合、突出 / 深化主题】

2、这一情节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答题:

(1)情节:丰富情节、增加波澜、照应、铺垫、巧设(揭示)悬念、激发读者兴趣

(2)人物:充分揭示人物性格、使人物更为丰满立体 (3)主题:揭示或升华、深化主题】 从三个方面揣摩

①理清小说的结构;②寻找线索;③抓住场面。 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1、 请简要概括赛艾姆“认识自我”的过程。(4分)

从开始的自我怀疑到产生决心重新认识自我的念头,然后在与名人外貌特征、生活习惯的比较中寻找自我,最终获得信心、认定自我。

你认为小说中胡笛改掉石丁画作中的暗记这个情节的安排合理吗?请结合全文简要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6分)

答案:这一情节的安排是合理和巧妙的。达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1分)首先,它符合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社会上普遍的“信任”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缺乏互信,因而讲诚信者;坦诚待人者十分难得和可贵;(2分)其次,它符合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性格,强化了人物性格:胡笛是国画专业毕业的,山水画有名气,所以改掉暗记石丁看不出;他性格犟直(看不惯艺术招生中的错规则,跟领导闹矛盾),才敢改掉别人画中的暗记。

三、鉴赏小说的环境描写 设题角度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

③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从五方面进行思考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③揭示人物心理,衬托人物性格; ④揭示深化主题;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

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在这篇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阴冷的气氛:故事发生在一个风暴肆虐、又黑又冷的夜晚。 ②推动情节的发展:渔夫打鱼迟迟不归和最后一无所获,冉娜担心外出察看天气,女邻居悲惨死去,都与风暴有关。

③衬托人物形象:恶劣的天气加剧了渔民夫妇生活的艰难,却没有改变他们善良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四、鉴赏小说的主题

作品或文章所显示的总的思想意义,也就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所表达出来的总的意图。

选文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做到了对学生成长的关怀与道德修养的指引。有的材料关注生命与环境,有的剖析生命的价值,有的颂扬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有的培养健全的人格,有的揭示生活的哲理,闪耀着灿烂的人文思想火花。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分析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五、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一)、表现手法:以小见大、因事说理、欲扬先抑、托物言志(象征)、 卒章显志 、设置悬念、伏笔铺垫、讽刺、正、侧面描写结合、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细节描写 、各类修辞(比喻、比拟、对比、夸张、排比、借代、双关、对偶、设问、反问„„)

(二)、表达方式:叙述

描写

议论

抒情

说明

(三)、语言风格:平白

质朴

清新

绮丽

简洁

明快

洗炼

含蓄蕴藉„„

例举:鉴赏小说艺术特色 (1)鉴赏一:题目

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比较适合内容或事件具体且单一的文章。如《祝福》

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比较适合以实物为线索的文章。如:《药》 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雁阵》 以主要人物为题。如《侯银匠》 以特定环境为题,如:《荷花淀》 (2)鉴赏二:人称

人称 在行文中起到的效果

第一人称 :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 便于面对面地交流.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呼告的效果。 第三人称 :不受时间、空间、生理、心理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事物。 (3)鉴赏三:结构

文章或段落开头: 引起下文,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为后文作铺垫.。 文章或段落中间: 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过渡.。

文章或段落结尾 :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题。 (4)鉴赏四:表现手法

象征具有暗示的作用。运用象征能够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铺垫的作用是引出后文,曲径通幽。呼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衬托或烘托 可以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抑扬 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态度。 (5)鉴赏五:情节 曲折跌宕,情节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制造悬念,借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6)鉴赏六:描写方法

见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 (7)鉴赏七:语言特色

朴素,华丽,幽默,机智,讽刺凝练隽永,委婉含蓄

常用鉴赏术语,如:意境,开门见山,首尾呼应,,主线(索),脉络清晰,形象生动,含蓄隽永,说服力,感染力,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极富新意,形象化,漫画式,人物性格(广义) ,典型环境,文眼,文章基调凝重悲凉,激昂明快,等等.

第5篇:现代诗歌阅读

(一) [方法索引]

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

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 [分步解析] 1、感知主题: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C、诗人把人生比作一段远洋航程,在寥寥数语中,寄托了诗人对人生的体念。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C、诗中"我"是中华儿女的写照,有炽烈的情感,昂扬的斗志,不甘沉沦,自强不息,要摧毁黑暗,迎来光明。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 3、体味意境: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C、两位海员不同的心态,表达了同一种愿望,即对航海事业的无限热爱,暗示生活中不同的人们可以有共同的追求目标。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

4、体会情感:

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1941年12月8日)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C、最后一节,诗人用了一个绝妙的意象:“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使之与全诗起句的“歌唱”两相呼应。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第一节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也是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5、理解象征意义: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C、"湖泊"象征追寻的归宿,它是作者心目中美好的理想。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6、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本诗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 [迁移拓展]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不许阳光a你的眼帘,/不许清风b上你的眉。/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撑c松阴庇护你睡。/也许你听这蚯蚓翻泥,/听这小草的根须吸水,/也许你听这般的音乐,/比那咒骂的人声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1)第二节abc三处各有一个词,依次填入后,恰当的一项是( ) A、照飘树

B、弄吹片

C、拨刷伞

D、射掠团

细品全诗,可知:a处,主语是“阳光”,宾语是“眼帘”,“弄”字显然不当,据下文“无论谁都不能惊醒你”可知ab两处用的是拟人法,“照”和“射”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a处应选“拨”。“飘、吹、掠”也都不能产生拟人作用,所以b处应选“刷”。c处,“团”字与“松阴”搭配不当,“树”和“片”与“撑”字搭配不当。只有“伞”字,既能与“撑”搭配,又能与“庇护”搭配。

(2)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C.表现父亲为死去的女儿衷心祈祷,希望她能在地下安息。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C.通过具体形象,烘托真实的意境。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补:赏析《也许》的表达效果:

用诗开头的词语作诗题,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也许”用一种不肯定的语气渲染出一种气氛,加强了对爱女夭折的悲痛和爱怜的情感,写出了诗人内心不愿相信、不愿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的心理。

2、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C.“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3、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

)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C.诗中动植物的形与色、光与影、声与味,配合得非常和谐,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4、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C.诗的最后一节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点明中心,是全诗的“诗眼”所在。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阅读《火与冰》,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并不是只有火/才会燃烧/才释放出热能/才给人欢笑/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只不过,一般人/识不透它表面的寒冷

A.诗中的“火”是热情的象征,但是作者所要讴歌的不是火,而是冰。 B.“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这两句可以理解成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冷漠,其实他们是把情感藏在心底,而这种情感往往更真切,更热烈。

C.这首诗中“火”与“冰”形成对比,火的热情与冰的冷漠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形象鲜明的表现了主题。

D.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蕴籍,含义深远,哲理味较浓。通读全诗,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多义的。

6、阅读艾青的《树》,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A.诗中的“树”象征着革命工作者。

B.“风与空气”象征着来自各方面的消息。

C.“看不见的深处”象征着革命工作者的秘密活动不易被发现。 D.“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着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这是诗人写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诗,全诗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动情况。结合全诗看,“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应是他们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象征。

7、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C.这首诗细致地描绘了树的形象,表达了对这棵树的赞叹崇敬之情。 D.这首诗三节层层深入,节奏整齐,韵律和谐。

第6篇:现代诗歌阅读教案

现代诗歌阅读(一) [方法索引]

1、从意象入手进入意境

2、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关键诗句(抒情句、哲理句、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

3、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入情入境分析

4、分析具体意象可能存在的象征意义 [分步解析]

1、感知主题: 对曾卓《我遥望》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遥望六十岁,像遥望/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经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而今我到达了,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a、诗歌前后照应,"年轻的时候"与"而今","偶尔回头"与"有时回头"相照应。

b、"远在异国的港口"和"烟雾中的故乡"分别是诗人年轻时对年老时、年老时对年轻时的两种感受和认识。

d、这首诗采用对比、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飘泊在外对故乡的眷念之情。

分析:这首诗从两个阶段展示人生体验,一个是年轻的时候,一个是年老的时候,而这两种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2、把握意象: 对艾青《煤的对话》(1937年)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a、诗中"我"经历了自然界的灾难,失去了昔日的荣华,被埋到地层深处,满怀怨愤,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

b、诗中"我"历经沧桑,长久地沉默过、怨愤过,但是更有希望和祈求,渴望火的到来,使自己在烈火中再生。

d、诗中的"我"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热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的到来。

分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准确解读诗歌,就必须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失去了昔日的荣华""痛恨以往不公平的历史"等语不是"煤"的意象特征。

3、体味意境: 对艾青《盼望》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 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a、诗人抓住轮船起锚出发和到港抛锚的两个瞬时场景,将现实生活中看得见的图景融入了对盼望的哲理思索,构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b、两位海员不同的情趣,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追求,暗示人们对待生活的不同态度。 d、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航程,这首诗正是人生不懈追求的艺术写照。

分析:所谓意境,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体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象出现于诗歌文本中,而意境则需要读者去体味和感悟。《盼望》是一首富有哲理的抒情诗。每个人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起点,有人特别关注人生的终点。心态不一,并不妨碍他们对事业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不同的追求"这一说法是对诗歌意境的错误理解。

4、体会情感: 下面对何其芳诗《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1941年12月8日)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我歌唱早晨,/我歌喝希望,/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我歌唱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你飞吧,/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快乐或者好的思想,/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不管它像一阵微风/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失掉了成年的忧伤,/我重新变得年轻了,/我的血流得很快,/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a、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叙事诗,诗人通过对“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等对象的歌唱,抒发了对少男少女们的赤诚之情。 b、诗是写给少男少女的,但真正的主体是“我”。通过全诗,我们可以看到诗人鲜明的形象,听到他深情的歌喉。

d、这首诗以明快的思想鼓舞人、炽烈的感情感动人、优美的语言吸引人,充分显示了诗人在诗艺上的造诣之深。

第一节连用四个“歌唱”“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正是对于“少男少女”含义的注脚。“少男少女”就是“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的力量”,这四种事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积极向上,给人希望,也是歌颂延安的新天地和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生活。

5、理解象征意义: 阅读北岛《迷途》,对诗歌象征意义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你/高高的森林档住了天空/小线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下/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a、"哨音"象征天使般的召唤,"森林"象征遮挡于前进道路的障碍因素。 b、"蒲公英"象征一时迷途的同伴,我与同伴一起找到追寻的目标。 d、"你""眼睛"象征着深不可测的湖泊和清清一碧的湖水。

分析:这是一首采用象征手法的朦胧诗。象征,指用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意义。这是现代诗歌常用的手法,这一手法打破了真实描写和直抒胸臆的传统表现手法。《迷途》按"追寻一被阻一归宿"的思路展开。"湖泊""你""眼睛"是同一概念,象征追寻的归宿,亦即心目中的美好事物、美好理想。"眼睛"具有比喻和象征双重作用,就湖水而言,是比喻,就全诗意象而言,则是一种象征。

6、对诗句含义的揣摩: 席慕容《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後/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本诗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 [迁移拓展]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诗后考题

也许

——葬歌

闻一多 也许你真是哭得太累,/也许,也许你要睡一睡,/那么叫夜鹰不要咳嗽,/蛙不要号,蝙蝠不要飞。

那么你先把眼皮闭紧,/我就让你睡,我让你睡。/我把黄土轻轻盖着你,/我叫纸钱缓缓的飞。 (2)这首诗是作者为长女立瑛三岁时天折而作。表达的思想感情贴切的一项是( ) a.表现父亲对死去的女儿无比疼爱怜惜,内心极度哀伤的感情。

b.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咒骂的人声”强烈的不满。 d.通过对女儿的哀悼,表达了诗人希望过一种安宁平静生活的强烈愿望。

(3)这首诗中写出了夜鹰、蝙蝠、阳光、清风、松阴、蚯蚓、小草、黄土、纸钱等事物及有关的动作或声音,这样写的目的是( ) a.通过具体形象,象征社会的环境。 b.通过具体形象,进行生动的比拟。 d.通过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

补:赏析《也许》的表达效果: 用诗开头的词语作诗题,是我国诗歌的传统。“也许”用一种不肯定的语气渲染出一种气氛,加强了对爱女夭折的悲痛和爱怜的情感,写出了诗人内心不愿相信、不愿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的心理。

2、对沙鸥诗《新月》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靠岸。

a.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 b.“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 d.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3、阅读流沙河《小院的夏天》(1956年),指出分析最为贴切的一项 ( ) 邻家的葡萄藤悄悄地翻过院墙,/带须的嫩尖偷看我的小窗。/窗外的牵牛花爬上瓦檐,/太阳透过青叶在我桌上洒下绿光。/一只蜜蜂飞进小屋嗡嗡地唱,/推开窗子又吹来茉莉花的清香。 a.作者通过写葡萄藤的嫩芽、牵牛花、蜜蜂、茉莉花等表现夏天的到来,突出了对夏天小院的喜悦之情。 b、作者先写窗外的植物,次写这些植物在阳光下将影子投映在窗内的桌上,后写蜜蜂的歌唱,从侧面衬托出作者的烦躁之情。

d、作者通过写葡萄藤嫩芽的“偷”看,牵牛花的‘爬”,以及蜜蜂的“飞进小屋’等,表现出一种时时处处被别人监督的无奈心情。

4、阅读舒婷的《思念》,指出说法不够恰当的一项 ( )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少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琴弦,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等待,/夕阳一样遥遥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a.诗的第一节用了比喻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在“思念”牵缠中最真切动人的体验,是美丽的惆怅和失望的茫然。

b.诗的第二节用了比喻与衬托相结合的手法:前两句用比喻,极言时间之长和距离之远,写出了“思念”的难以等待和可望而不可即的焦灼感;后两句用衬托手法,以“只有两颗泪珠”反衬思念之深。

d.全诗运用象征手法,以“缺少线条的挂图”等事物象征希望难以实现,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之情。

5、 阅读《火与冰》,找出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并不是只有火/才会燃烧/才释放出热能/才给人欢笑/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只不过,一般人/识不透它表面的寒冷

a. 诗中的“火”是热情的象征,但是作者所要讴歌的不是火,而是冰。 b.“有的冰,比火更烈,更热情”,这两句可以理解成有的人表面看起来很冷漠,其实他们是把情感藏在心底,而这种情感往往更真切,更热烈。

d. 这首诗短小精悍,语言蕴籍,含义深远,哲理味较浓。通读全诗,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多义的。

6、阅读艾青的《树》,指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

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a.诗中的“树”象征着革命工作者。

b.“风与空气”象征着来自各方面的消息。

d.“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象征着人际关系的错综复杂。

这是诗人写于革命战争年代的一首诗,全诗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地下工作者的活动情况。结合全诗看,“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应是他们紧密团结、共同奋斗的象征。

7、阅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一诗,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不知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a.这首诗借物喻人,写出了坚贞不屈的人格之美。

b.这首诗实际上写人在毁灭的边缘,顽强奋争,怀抱高远的理想。

第7篇:现代诗歌阅读之意象分析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悬崖边的树

□曾 卓

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

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

平原的尽头

临近深谷的悬崖上

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

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

它孤独地站在那里

显得寂寞而又倔强

它的弯曲的身体

留下了风的形状

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

(选自《悬崖边的树》)

“悬崖边的树”是一棵怎样的树?“这棵树”的形象有何含义?

解析:空旷的平原的尽头,一棵树独处悬崖边,似将跌近深谷,又像展翅飞翔!作者将这道奇特的风景描绘得异常清晰。诗中,“树”只是一个切入点,诗人在它身上融入了丰盈的生活感受,以物喻人,借物起兴,给人以深广的联想与领悟,表现了一个思者的锋芒,使人能从具象的诗句中体悟出警醒的思想:即使身心遭受巨大的打击,也不会沉沦,不会妥协,仍要以火热的心灵去直面人生,去直面历史,去追求光明和未来。作者运用了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悬崖边的树”,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虽生活在险恶处,却能听到喧哗和歌唱,以此来衬托和渲染树对自由、和平以及爱的渴望,给人以希望和温暖。

答案: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一棵树虽然孤独、寂寞,但它倔强、无畏、顽强、执着、自信。悬崖边的树处境虽凶险恶劣,但其追求更显执着。作者借树喻人,悬崖边的树是一个面对磨难敢于顽强斗争、执着追求的不屈的战士形象。

【技法指津】

一、抓住意象,整体把握

现代诗歌离不开意象,所以,品味现代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意象即为融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艺术构思的形象元件,诗歌的意义就是由若干意象的内蕴组成的。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意旨。真正地鉴赏现代诗歌,就得找出这些具体的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这些意象造就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广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

抓住这些意象,通过对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读诗歌。如艾青的《礁石》,我们就须抓住诗人所咏之物――礁石。作者把坚硬的礁石放到一波又一波的浪中,但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由此我们可以整体感知到诗中的礁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它已蕴涵了作者的情和志,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抓住了礁石这一意象,我们就可以体会出本诗所表现的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二、反复揣摩、体味新意

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他们不再是遵循古道,小心翼翼地守望在古典诗歌的星空之下,而是大胆创新,根据自己的言说需要合理取舍,跳出前人的窠臼,以独立于古典诗歌意象构成之外的新品质形成现代诗人自主的意象,展示抒情模式,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的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寻找思想感情与客观对应物的相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因此解读现代诗歌时,我们必须反复揣摩,力求探出它的新意,从而准确解读它的含义。

三、联想想象,品味诗意

想象是诗歌飞翔的翅膀,想象力是诗歌创作的重要能力。欣赏诗歌当然也是运用想象的再创造。因此我们在解读现代诗歌时,就不能拘泥于某一瞬间,也不能局限于特定空间,而要对意象展开联想想象,让思维到情感的海洋去打捞灵感,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那些含蓄的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让人回味,需要我们展开联想想象,品味诗意。

四、抓赋比兴,体悟情感

意象是情感寄托的载体。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比较特殊,大多借助特定的意象来传达,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须抓赋比兴,体悟情感。

赋,即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意象直射出感情来。比如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美景图,描写景物不著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情。

比,即打比方,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作他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如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也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可看作是一种兴,兴这种创作手法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总之,鉴赏现代诗歌,必须把握诗歌意象,从而体味情感,体悟主旨。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雪花的快乐

□徐志摩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r,飞?r,飞?r――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选自《徐志摩诗选》)

1.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的“雪花”与这首诗中“雪花”意象有何不同?

答:

2.简要分析诗中“雪花”意象的含义。

答:

第8篇:现代诗歌阅读赏析题目训练

三、阅读《星星》(臧克家),完成题目: 我爱听 它们是那么渺小, 人家把星 渺小得没有名字 叫做星星 它们用自己的光圈,

告诉自己的存在。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

星星是它的小民 仰起脸来 谁也不排挤谁 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 彼此密密地挨近。 一,二,三,你数

呵,它们那么多,那么多„„

1、你认为这首诗中那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2、自己的光圈是什么意思?

3、“谁也不排挤谁”是什么意思?

4、“渺小得没有名字”说明什么?

5、读完这首诗以后,你有什么感想?

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题。(8分) 献给毕业班老师的歌

有多少欣慰, 两行慈母泪,万缕恩师情。 有多少鼓励, 您用颤抖的声音鼓励着我们: 在我们即将毕业的时刻; 去吧—— 带着多少叮嘱, 勇敢的孩子, 带着多少期望, 向着明天, 您把我们一一送上人生的站台, 谱写新生活的赞歌! 目送着我们各自踏上远去的列车„„

(节选自《献给老师的花束》,作者徐鲁,有改动)

1、请写出这首诗的韵脚(句末押韵的字)。

2、这首诗应该用怎样的语速朗读,请选出表述正确的一项。 A.急促 B.高亢 C.舒缓 D.低沉

3、请从诗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从语言表达和 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说明理由。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 1 页 共 8 页

5、诗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请以“老师,谢谢你”为话题写四句以上的短诗一首。

五、阅读《当黎明穿上了白衣》完成题目:

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田野是多么新鲜!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 看, 绿的草原, 微黄的灯光, 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 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看! 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1、用一句话概括这首短诗的内容。

2、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找出句中动静结合的语句,并欣赏其妙处。

4、找出一处运用比喻手法的语句,试分析其好处。

六、阅读《露》完成题目: 我在嫩绿嫩绿的草叶尖上 我就是我 我在张开惺松睡眼的花心里 一滴纯洁的甘露 我没有向人们说:“勿忘我”

清晨和黑夜 很少人注意我,我不抱怨 我自生又自灭 那——又有什么要紧?

阳光妩媚的清早 我不是星星的眼泪 我会升华成一朵 也不是璀璨的明珠 美丽的洁白的云

1、说说诗中的“露”具有什么特点?

2、文中的露拥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3、读了这首诗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第 2 页 共 8 页

4、仿写:我不是星星的眼泪/也不是璀璨的明珠/我就是我/一滴纯洁的甘露

七、阅读《祈》(傅天虹) 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1、怎样理解“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2、诗中“我作为一粒石子,不求完美,还是请大地给一点花纹”你从中悟出作者怎样的追求?

3,仿照诗歌的第一节进行创作。

4、你认为是个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八、阅读作者宗白华的诗歌《夜》完成题目: 一时间 一会儿 觉得我的微躯 又觉著我的心 是一颗小星, 是一张明镜, 莹然万星里 宇宙的万星 随著星流。 在里面烁著

1、这首小诗题名为《夜》,是在静静的夜空下,凝望在浩瀚太空中闪闪发光的星群,但它的深意却不仅仅写夜的景致,还抒发一种思想,试做分析,阐述其内在的哲理。

2、“一时间/觉得我的微躯/是一颗小星/莹然万星里/随着星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的内容,理解其寓意。

3、“一会儿/又觉著我的心/是一张明镜/宇宙的万星/在里面烁著”与上一节内容是不是自相矛盾?该怎样理解这首诗?

4、五四时期曾经盛行过哲理诗,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曾对五四新诗人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同期另一位著名的女诗人也是以哲理小诗而享誉诗坛,她是谁?能举出她诗中的名句吗?

5、去感受夜色,带着自己的体验写几行小诗。

第 3 页 共 8 页

现代诗歌赏析专项训练再提高

一、赏析《日子是什么》(梅绍静)完成后面的题目:

日子是散落着泥土的小蒜和野葱儿 日子是一个含在嘴里止渴的青杏儿 是一根蘸着水搓好的麻绳 是山塬上烈日下背麦人的剪影

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 日子是那密密的像把伞似的树荫 是驴驮上木桶中撞击的水声 正从我酸痛的胳膊上爬向地垅

日子是雨天吱吱响着的杨木门轴 日子是储存着清甜思绪的水罐儿 忽明忽暗地转动我疲惫的梦境 正倒出汗水和泪水来哽塞我的喉咙

1、作者把日子比做什么?

2、为什么说“日子是储存„„喉咙”?

3、这首诗的结构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

4、日子是四千个沉寂的黑夜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情?

5、作者将日子描绘成什么样子?

二、赏析下面的诗歌节选,完成题目: 《矛盾常伴心中》

窗外的秋景多么诱人,想去 夜晚的棉被多么诱人, 但功课牵住了向往的心 始终最爱静夜时的沉思。 童年,那么多的稚气,多美 目光受到作业的牵绊; 如今,心内太复杂, 何时才能做完这该做的作业? 想念回到那时的童年, 或许面对老师的眼神时, 未来的梦想牵住向往的心; 会多一些欣慰吧!

1、矛盾常伴心中,小作者到底遇到了那些矛盾?

第 4 页 共 8 页

2、请按“ , 牵住向往的心”的句式再写一句。

3、请展开联想,小作者“静夜时的沉思”“思”的是什么?

4、选文中流露出小作者怎样的情感?

5、读完本诗,你心里有什么感想?有什么话想对作者说? 我的感想:

我想说的:

三、阅读下面艾青的诗歌《太阳的话》,完成题目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快起来,快起来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我带着林间的香气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让我把花束,把香气,把亮光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942年1月14日)

1、诗中的“我”是谁,“你们”是谁?

2、全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用第一人称有什么好处?

4、诗中的太阳象征着什么?

5、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四、阅读《“代沟”上握手》(辛迪),完成题目: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边听你絮语低声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第 5 页 共 8 页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1、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2、这首诗写了隔代之间亲切对话的情景,诗中那个词语表现了交谈的气氛融洽?

3、“青春的梦想”和“我们心上的驼铃”分别指什么?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愿?

5、怎样理解这首诗的题目?

6、你是怎样处理和父母之间的代沟的?

五、阅读《火》(冯雪峰)完成题目: 火!哦,如果是火! 而让它越燃越炽烈! 你投掷在黑夜! 熊熊的火, 你燃烧在黑夜! 炽烈的火, 我心中有一团火, 黑夜吞没着它! 我要投出到黑夜去! 黑夜燃烧这它! 让它在那里燃烧,

1、诗中第一节表明作者对火什么样的态度?

2、从诗中的内容看,作者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现实怎样?

3、作者心中有一团火,要投到黑暗中去,为什么这样说?

4、诗的末尾说,“黑夜吞没着它,黑夜燃烧着它”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5、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六、阅读《别》(吴奔星),完成题目:

第 6 页 共 8 页

你走了,没有留下地址,

只留下一串笑容在夕阳里; 你走了,笑容融化在夕阳里,双眼动荡在露珠里;

影子摇晃在小河里; 你走,没有和谁说起,

只留下一双眼睛在露珠里; 哪里都有夕阳、露珠、小河,

你走了,你留下了整个的你! 你走了,没有说去哪里,

只留下一排影子在小河里;

1、全诗找不着一个“惜别”的词语,可是无处不表达了 的情怀。

2、诗人巧妙的抓住友人的形象特点,把笑容与 ,眼睛与 ,影子与 ,融合一起,使画面跃然纸上。

3、在诗的前三节深情倾诉中,读者可以想像到“我”曾与友人 , , 。

4、诗的最后一节有什么含义?

5、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6、本诗在语言上和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七、阅读诗歌《新月》(何其),完成习题。 新月弯弯 花香。夜暖。 像一条小船。 故乡正是春天。 我乘船归去, 你睡着了么? 越过万水千山。 我在你梦中靠岸

1.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的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6、你最喜欢诗中的那几句?请找出来进行赏析。

7、诗人用“新月”寄托了自己的思乡情怀,如果是你,你会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思乡情怀呢?为什么?

第 7 页 共 8 页

8、模仿下面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 新月弯弯,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 我乘风归去, , 越过万水千山。 。

八、阅读《一片槐树叶 》 (纪弦) 完成题目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多年来,竞没有些微损坏。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哪。

故国哟,呵呵,要到何年何月何日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才能让我再回到你的怀抱里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贵、最可宝贵的”?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3分)

2、 阅读第一节的四行诗,选出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3、“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两句,即是实写又是虚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4、对第三节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一句再次点明“槐树叶”,它“蝉翼般轻轻滑落”,既表现槐树叶轻而且薄,也抒写了主人公小心翼翼、倍加爱护的心态。

B.“沾着些故国泥的土”的槐树叶,使诗人感情激荡,禁不住用了“故国哟”的呼告语,再以 “呵呵”的叹词强调,从而把全诗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C.结尾一句和首句呼应,从视觉再一次写槐树叶,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完成了全诗中心意象和整体构造,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D.这一节,一个长句分四行来写,即是为了诗的外在形式的需要,也是为了表达主人公思乡之情的悠远深长。

5、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词语,分别从时问和诗人心理变化的角度概括全诗的思路。(4分) 时间: ―― ――

心理: ―― ――

第 8 页 共 8 页

第9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高中语文考试试题相比初中要难,要灵活,为了帮助同学们应对语文考试,提高各类题型的答题准确率,特根据平时考试和高考的考试题型,提供答题的方法和答题要点给大家,希望每一个人要认真阅读,在平时的训练中按照本方法积极练习,用好用活!

总结答题模式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无聊的行为。如果内容不理解,也就用不上答题模式,所以一般理解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如何把握文章的内容。但由于文学素养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工就可以办到,而目前最要紧的是如何解决有些同学的虽然理解内容,但却往往被委屈、被失分的问题,所以我们总结了一些答题模式提供给大家,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揣摩,好好使用。

阅读的考查目的在于把握并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要传达的信息,因此,要依照作者的思路来理解作品,多从原文中寻找答案。但并不是直接摘抄,有时以文章中的词或句为基础略作改写来作答,有时要求综观全文,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 页 共 161 页 从各段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整合。而提问方式又是千奇百怪,我们虽然总结了不少模式,但相对于问法而言,却又是九牛一毛。所以我们希望大家在套用这些模式时,要学会变通。对于一些没能够提及到的问法,大家可以思考一下“本题问法与哪一类相似”,然后再套用相应的答题模式,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2012--11--20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 页 共 161 页

目 录

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诗中描写了什么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②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7 页 共 161 页 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或感伤什么。

模式:①列举意象 —→展示意象组成的画面—→说明情感

②特点—→解释画面—→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特点):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画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8 页 共 161 页 面意境描述)。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情感概括)。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 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 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 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4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特点)。秋雨潇潇,落叶飘飞,岁暮时分,孤船在江中漂泊(画面解释),表现出作者孤身在外的愁苦和思乡之情。(感情)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9 页 共 161 页 【答案】孤舟(直接要求分析意象作用,不再列举)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结构作用);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感情)。

示例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写了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意象列举)天上白鹭翻飞,地面流水潺潺,鳜鱼嬉游。田野里农夫正忙。作者描绘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画面描述)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感情)

示例4:(2012年湖南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0 页 共 161 页 破讷沙头雁正飞, 鸊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 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2)全诗意境雄健、壮美,(特点)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解释画面)。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情感)。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1 页 共 161 页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表现手法)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说明: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是一个大概念,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叠音。

这些手法好处各异,平常训练时要注意积累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2 页 共 161 页 怎样的感情。

模式:手法名称—→解释原文,证明手法—→( 怎样的 )的表现了作者( 什么 )的情感

示例1: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名称)。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解释)。两处反衬都突出了(怎么样)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情感)。

示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3 页 共 161 页 [注] ①朱樱:樱桃的一种.②昼门关: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1)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颔联运用了映衬(衬托,对比,烘托,渲染)、列锦的表现手法;(手法名称)②映衬类:朱、青,绿,白,颜色明丽喜人(解释),相为映衬,烘托出一种清新的四月乡间独特的风貌,传达出诗人愉悦而闲适之情;(形式上的好处和感情)

或列锦类(名称):颔联采用意象叠加的方式巧妙了将乡间独特物象樱桃,豆,草,鹅排列在一起(解释),勾勒出一副生动的乡村春意盎然的图景,烘托静谧的气氛(形式上的作用),表达了诗人的闲适而悠游的情怀(情感)。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2012年福建卷)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4 页 共 161 页 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 【答案】衬托手法的运用(手法名称)。“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解释原文,证明手法)。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情感)。

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2012年安徽卷)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5 页 共 161 页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9.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二字分别用了通感和拟人的手法。(手法名称)“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解释证明手法)。这两个字形象生动(好处)的表现出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情感)的诗人形象。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6 页 共 161 页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模式:①特点(色)—→解释原文证明特色—→(怎样地)表现了作者(什么)的情感

②作者用( )的语言—→写出了( )的景色(意境、形象等等),( )的(好处)表现了作者( )的情感。

语言特色: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简练生动等

示例1: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7 页 共 161 页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特色),“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解释)。这样非常自然地(好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情感)。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 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2)(命题人已经说出语言特色,此处可以省略)①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8 页 共 161 页 春归”“和春住”。 ②想像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解释)。借助清丽的语言,表现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情感) 示例

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霜天晓角 陈继儒①

背水临山,门在松荫里②。茅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糊纸。曲床木几,四面摊书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③。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携得钓竿筐筥,九寸鲈,一尺鲤。菱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注】 (①陈继儒,明代文学家和书画家。字仲醇,号眉公,华亭(今上海松江)人。②作者在《晚香堂小品〃花史题词》中写道:“吾家田舍在十字水外、数重花外,设土剉(瓦锅)、竹床及三教书,除见道人外,皆无益也。”③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名定,亦称陈仲,山东邹平人。陈仲子辞官隐居于长白山,终日为人灌园。) (3)简析作品的语言风格。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19 页 共 161 页 答:

答案 语言风格要点:率真朴素、平易质朴(质朴无华、多用口语)(特色),“若问主人谁姓,灌园者,陈仲子”非常口语化,浅显易懂;“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更显出现代语言的特色(解释证明)。诗中语言与人物形象(作品内容)相吻合。清晰明白地抒发主人的自然之趣和孤洁之志,表达返朴归真的隐士情怀(情感)。 示例

4、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22—23题。

渔家傲 记梦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梁启超评价这首词说:“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理由。

(2)同意。梁启超的评论是正确的(亮明观点)。此词的语言豪迈雄浑,大气磅礴,与她其他作品的哀婉、缠绵、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0 页 共 161 页 纤细、秾酽有明显的差别(解释语言风格)。内容上诗人把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离骚》《逍遥游》和神话传说化入词中,通过神奇的想像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势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它与诗人其它作品的清丽、婉约确是很不相同(解释内容差别)。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1 页 共 161 页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用了什么手法,如何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模式:某字、解释—→解释某字描绘的景象—→该字用了(什么)手法,(没有明显手法的可以不答这一点)(怎样)描绘了、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感情

答题示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2 页 共 161 页 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某字)。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解释)。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怎样)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意境情感)。

2、第三句诗中哪两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 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 安禅制毒龙。

答:“咽”和“冷”字用的好(某字)。○1山中的泉水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鸣、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而显得阴冷(解释);○2“咽”和“冷”运用了拟人,通感的修辞,烘托(怎样)了中幽深孤寂的景象(意境情感)。 示例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3 页 共 161 页 苏 轼

一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1)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纵饮的醉意表现出来的呢?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

答案 (1)“复”又之意。(指出某字) 写出作者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状态;回临皋寓所时,“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天色很晚,说明畅饮之久(解释);“仿佛”(指出某字)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样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解释)。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风神潇洒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情感)。(本题虽然没有问某一个字的作用,但实际上暗含了要求从炼字角度答题的要求)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北固题壁 【清】郭麟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4 页 共 161 页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到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简析“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 ”中“住”字的含义。(4分) 答案:住:停住、停留之意(解释)。“住”字写出了因看不见江水流动而产生的错觉,也形象地表现出水流平缓之状(证明其作用)。以江流被山阻止喻命运不畅,暗写自己的壮志难酬(感情)。

示例

4、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解释其联系),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分析证明),形象生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5 页 共 161 页 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分析好处)抒发了自己生活上别无奢求,乘风顺流、随意飘荡、处处为家的旷达自适的情怀(情感)。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6 页 共 161 页 第五种模式 一词领全诗型(诗眼)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提问变式:有人说某词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请简要分析。

答题步骤:(1)词的含义 (2)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3)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2、3两点可以有两点,也可以只有一点)

模式:答同意与否—→含义—→(怎么样)表达了( 什么)主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示例①: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折柳”是全诗的关键(回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含义)。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内容)。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7 页 共 161 页 示例②

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满庭芳 秦观 {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本诗中“山抹微云”中“抹”字历来为人称颂,请根据语境进行赏析。

答案 (1)“抹”字写出了林外的山痕和山间的云迹,诗中有画(含义);“抹”字突显(怎样)云淡山远之貌(主旨),与后文“天粘衰草”一同(结构)勾勒出一片暮霭苍茫的境界,渲染了离别的愁绪。

示例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水村闲望 俞紫芝

画桡两两枕汀沙,隔岸烟芜一望赊。翡翠闲居眠藕叶,鹭鸶别业在芦花。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8 页 共 161 页 溪云淡淡迷渔屋,野旆翩翩露酒家。可惜一绷真水墨,无人写得寄京华。 【注释】

①桡,船桨,指代船。②烟芜,笼罩着烟气的野草。③赊,语助词。④翡翠,翡翠鸟。⑤别业,原意为别墅,此指白鹭栖息的地方。⑥旆,旗。⑦绷,布幅。

(1)全诗诗眼是哪个词?结合全诗分析。(4分) 答: ▲

(1)闲望(指出该字)。全诗围绕“望”字写景,围绕“闲”字抒情。先写粗略统观放眼一望,再细写近看,最后再写远望;画船静泊,烟草凄迷,荷下眠翠鸟,芦中藏鹭鸶,溪云淡淡,渔屋迷茫,酒旗招展,酒家隐现(具体分析),所有景都是闲静之景,通过“望”之景,表达作者的闲适之情(情感)。 示例

4、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后面的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 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孔林乔木,吴宫蔓草,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29 页 共 161 页 楚庙寒鸦。数间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⑶“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

答案 “倦”字,总领全诗内容(点明作用)。“孔林”几句,写出了历史风云人物如今都已变成荒烟蔓草,表现出对功名的倦怠。同时也包括了作者风尘奔波之苦,落拓不遇之怨,世态炎凉之酸!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作了伏笔(分析含义)。从侧面表现出作者对安闲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情感)。

示例

5、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0 页 共 161 页 (1)找出这首元曲的诗眼,并阐释其具体含意。

答案 (1)“愁”是本曲的诗眼(点明诗眼)。上片,作者以故国远离,孤帆漂泊,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下片借鼓声、浪声、钟声表现出国家沦陷、流落江湖的惆怅。(分析解释)“愁”字,总结上文(结构上的作用),总写出作者对国家破败、人生漂泊的慨叹(情感)。 示例

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问题。

卖花声〃悟世 【元】乔吉

肝肠百练炉间铁,富贵三更枕上蝶,功名两字酒中蛇。尖风薄雪,残杯冷炙,掩青灯竹篱茅舍。

(1)这首散曲题为《悟世》,请简析作者“悟”到了什么。 答案“悟”一词总领全曲内容(点明结构上的作用)。前三句写出作者感悟到对官场的心灰意冷,富贵如梦,功名如杯弓蛇影一样的虚幻;后三句,作者感悟到,安贫乐道,清贫自守才是人生的真谛。“悟”字表现出作者的孤傲与高洁。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1 页 共 161 页

第六种模式

情景关系型

情景关系,一般应归于写作技巧中,由于近几年这一类课题比较多,所以单独列出,以表明其重要。

情景关系一般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触景生情等几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往往是前面写景,后面抒情,抒情的词句一定有明确的表达;有时候用某一个事物抒发感情,又可以称之为“借物抒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触景生情,往往是看到某一个景物,不禁引发联想,想到国家的局势、民生的疾苦、个人的遭逢等等。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2 页 共 161 页 提问方式:①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诗(某几句)作一赏析。

②全诗(某几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③全诗(某几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情景关系的问法比较多,只要属于这一类诗歌无论怎么 问,都可以从二者关系的角度答题)

答题模式:A:本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描述文中的的景物—→表现了(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B:描述文中的的景物—→表现了(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全诗(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总评)

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3 页 共 161 页 望江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 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

答案 (1)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描述景物)!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情感)。情景交融(总评)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4 页 共 161 页 示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1)~(3)题。

阮郎归·初夏

苏 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碧纱窗下水沉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3)就作品中画线句,联系下片内容,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写一段鉴赏文字。

答:

答案 要点:细致地描绘了水花四溅(在荷叶上),

水珠圆润晶莹(景物描述),真切地展现了主人公轻快、喜悦的心情(情感)。寓情于景,含蓄蕴藉(总评)。 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5 页 共 161 页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

答案 (1)唱彻《阳关》,翘首远望(景物描述),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感);此一离别,路途艰险,多加餐饭(景物描述),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情感);山高水长烟雾迷蒙(景物描述),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情感)。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总评)

示例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答: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6 页 共 161 页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情感)。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景物描述及作用)。情景交融(总评)。

示例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作者触景生情(总评),表现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景物描述)。表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7 页 共 161 页 现出对大唐王朝的深深的忧虑。(情感)

示例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臵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答: 答: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景物描述),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景情关系);表现了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和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愿望(情感)。 示例7.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8 页 共 161 页 示例7.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作者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总评)。以凤凰自喻,凤凰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但却遭西风摧残,无处安身(事物描述)。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感)

①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39 页 共 161 页

第七种模式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①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

了怎样的情感、情趣、看法?

②或者结合某一句某一联分析全诗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题步骤:①用

二、四字词语概括情感主旨②解释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③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④表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什么情感。

模式:概括情感主旨—→围绕主旨解释诗句—→(总)以何种技巧表达怎样情感、主旨

①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06年全国卷2)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0 页 共 161 页 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辛苦是三农”的感叹,(主旨)东风乍起,云阴雨浓,但农民仍然外出,耕耘田地(解释)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诗中技巧不明显,可以放过总括)

②: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望江南 【宋】李纲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①玉花:喻雪花。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3分) (2)示例:表现出作者对闭适自在生活的向往(概括);“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1 页 共 161 页 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解释)。选择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表现出作者对自由自在、清净闲适生活的赞美与向往。(总括)

情感、主旨类别提示:

(1)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孤傲清高,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2)边塞征战诗:○1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好大喜功和草菅人命; ○2讽刺军中苦乐不均,表对战士的同情; ○3抒发壮志难酬、怀才不遇; ○4征人念远思归、思乡怀亲; ○5憧憬美好生活、向往和平;○6投笔从戎、建功立业; ○7奋勇杀敌、以身许国; ○8描写塞外生活艰苦;

(3)咏史怀古诗:○1凭吊古迹古人,感慨身世,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2追慕古贤,表对古人缅怀之情,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 ○3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怀古伤今,讽刺社会现实; ○4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常用手法:用典;

(4)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2 页 共 161 页 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5)咏物抒怀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6)关心民生疾苦:表现对人民生活疾苦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残酷剥削的揭露;对老百姓生活无着的怜悯,对统治者不劳而获的指斥。这一类诗歌的主题往往是揭露与同情并存,答题时要兼顾到两个方面。

(7)歌颂爱情,表达思慕之情:爱情诗是诗歌的一大主题,往往抒发诗人或诗歌主人公对对象的爱慕、思恋及赞美,表现出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有些爱情诗歌虽然也抒发了对美人的思慕与向往,但往往是以美人比作君王,表现出自己希望能够得到重用,或抒发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答题时要注意。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3 页 共 161 页

第八种模式:形象分析型

诗歌中的形象指抒情主人公(作者)、诗中描绘的人物及托物言志(抒怀)的诗歌中事物的形象特征。

提问方式:①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②.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或某几句)中诗人形象。

③诗中描绘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提问变体:试简要分析某人(物)的形象特征。 答题步骤:先用二四字词语概括形象特征,然后,围绕形象特征对诗句做解释,再写出描写人物的手法,最后再一次概括形象特征。

模式:形象特征—→进行解说—→作者用(说明描写手法)—→刻画出人物(某某)形象(特征)

示例①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4 页 共 161 页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特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解释)。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描写手法),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总括)。

示例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5 页 共 161 页 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

答:刻画了一个热爱自然、闲适自在、物我两忘的形象(特征),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解说)。从这些动作与心理(手法)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总括)。

示例③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8分)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 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 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 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 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野菊花具有淡雅清高,高洁自持的特征(特征),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6 页 共 161 页 ②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解说)。作者借物抒怀(手法),表现出自己的孤傲与高洁(总括)。

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手法)。以凤凰自喻,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形象特征)。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情感)

①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7 页 共 161 页

第九种模式 评价题型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提问方式:后人曾用某某来评价这首诗的内容(特色、理趣)的,你认为如何?请作简要说明。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而是写出别人的评价,需要学生自己去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表明观点(同意与否、是否有道理) (2)围绕观点解释词语(3)做出评价。

模式:亮明观点(同意与否、是否有理由)—→围绕观点对诗句进行解释,边解释便评价—→做出评价

示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蝶恋花 苏轼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8 页 共 161 页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2)①同意(亮明观点)。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

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边解释便评价)。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总评)。(评价情感) 示例2: 春日登楼怀归① 寇准

高楼聊引望,杳杳一川平。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 荒村生断霭,古寺语流莺。旧业遥清渭②,沉思忽自惊。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49 页 共 161 页 注:①此诗约作于980年,诗人时年十九,进士及第,初任巴东知县。 ②旧业,这里指田园家业。清渭,指渭水。

(3 )北宋翰林图画院曾用“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作为考题,夺魁者画的是“—船夫睡舟尾,横—孤笛”。你认为这幅画能表现这两句诗的内容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3)能够表现。(亮明观点)画上只有小船和船夫,而没有行人,表现了“野水无人渡”的情景;而船夫睡在船上,衬托出过客稀少,凸显出小船“尽日”等待的漫长和寂寞。从画面可以揣摩,船夫边吹笛边等渡客,久久无人过渡,困倦不堪,只得放下笛子,自己睡去(边解释,边评价)。这幅画传神地表现了诗句的内容(总括)。(评价技巧)

示例

3、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襄州一中

答题模式

第 50 页 共 161 页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