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

努力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

因大力发展“电商扶贫”,甘肃省陇南市扶贫办获得“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这是全国“电商扶贫”模式首次上榜。10月16日,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之电商扶贫论坛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他表示,要用电子商务创扶贫新路,努力开辟贫困地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近年来,陇南市把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扬长避短、创新思路,瞄准特困片区、聚焦特困群众精准发力,通过推进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金融扶贫等工作,有效加快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走出了一条符合陇南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

高点定位 自我加压

《中国扶贫》:孙书记您好!首先恭喜陇南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奖创新奖。陇南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您认为其贫困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孙雪涛:谢谢,感谢社会各界对陇南发展的关心和关注。陇南市整体属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2011年底,全市还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多万,占全省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贫困发生率53%,居全省第一。陇南的贫困,是生态资源约束型、自然灾害制约型、区域经济边缘型等多因素叠加形成的,整体性相对贫困与区域性绝对贫困交织,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典型性。陇南市在地理位置上是个死角,距兰州、成都、西安等最近的大城市都在500多公里以上。大多数贫困群众集中在深山林缘、高寒阴湿、半山干旱等生态脆弱的自然障碍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扶贫攻坚难度大,扶贫成本高,扶贫成果巩固难。

《中国扶贫》:面对这种现状,作为市委书记,您对陇南的扶贫开发工作是如何定位和谋划的?

孙雪涛: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对陇南的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在政策上提供支持、在项目上重点安排、在资金上大力倾斜。目前,陇南正处于加快发展、后发赶超的重要时期,也处于决战贫困、建成小康的关键时机。2013年,我们立足陇南实际,确定了在扶贫开发、生态文明、产业培育、城乡一体等方面快速推进,在基础设施、改善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着力夯实,在电子商务、金融支撑、非公经济等方面集中突破的“433”发展战略,突出强调“扶贫开发要快速推进,在合力攻坚上迈出新步伐”,将扶贫开发作为快速推进的第一位工作,摆上了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的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这个目标,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有利于进一步总结扶贫工作经验。陇南历来是甘肃扶贫开发的主战场。在多年来的扶贫工作实践中,陇南人民曾经创造出许多鲜活的经验。从上世纪80年代的陇南扶贫开发“四个一”(一人一亩基本农田,一户一亩林果园,一户一年出售1头商品畜,一户输出l个劳动力),到新世纪的“一体两翼”(以整村推进为载体,以产业开发、劳务输转为两翼),再到现在的特困片区扶贫攻坚,我们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均探索出了适合陇南实际,具有陇南特色的扶贫开发路子,为我们进一步改革创新、创造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二,有利于进一步凝心聚力,增强陇南广大干部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在当前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我们旗帜鲜明地提出“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吹响了扶贫攻坚的“集结号”,打响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战,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的内生动力,凝聚共识、形成动力。

第三,有利于自我加压,提高工作层次和水平。我们提出“创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就是要高点定位,自我加压,跳出一般化的工作状态,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加快推进扶贫攻坚进程。

用“互联网思维”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扶贫》:陇南为何能被国家确立为全国唯一的电商扶贫试点市,其优势何在?

孙雪涛:“互联网+”是时代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互联网超越时空的特征,激发了贫困地区充分发挥后发优势。我们扬长避短,把电子商务作为市级发展战略集中突破,及时纳入扶贫开发体系,搭建陇南优势资源与国内外大市场的便捷通道。为什么选择这个突破口?多年来,围绕扶贫开发,陇南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花椒、油橄榄、核桃等种植面积均居全国前列。但由于陇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优质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题,严重制约农民增收。短期内高速公路不可能修到每个县,但信息高速公路进村入户的条件已成熟。

当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果采取单纯追求GDP增长的发展模式,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而且还可能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互联网已把“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上的近在咫尺”,发展电子商务,陇南可以扬长避短,把有限的力量用在刀刃上。刚提出发展电子商务时,很多干部感到很茫然,觉得离现实情况太遥远,无从下手。但经过两年多努力,陇南电商异军突起,电子商务已改变了传统的销售模式。市内涌现出来“核桃书记”“苹果县长”、大学生村官张璇、残疾人张攒劲等一批发展电商的典型。

例如礼县的苹果,在当地一斤只卖到3元,现在通过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一箱10斤卖70元,一天能销售一万多箱,并且外地客商压价收购苹果的现象也没有了;陇南的土蜂蜜,原来一斤卖20-30元,现在通过电子商务,一斤卖到70-80元;陇南的放养土鸡、土鸡蛋、花椒、核桃、油橄榄等农特产品,由原来的“深藏闺中人未识”,也纷纷走向全国。目前,全市开办网店6000多家,2015年农产品网上销售11.7亿元,直接带动贫困群众人均增收306元,促进就业2.6万人,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发展格局,初步探索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大众创业、协会规范、微媒营销、示范带动”的电商扶贫路子。

《中国扶贫》:现在,电商扶贫已成为陇南的一张名片,您能否分享一下陇南在开展电商扶贫过程中所探索出的创新举措?

孙雪涛:说到创新举措,总结一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一是先托后扶再监管。立足于陇南欠发达的实际,运用强有力的行政推动功能,一方面大力宣传电商发展门槛低的优势,组织不同层次的人员外出学习经验,开阔视野,推动思想解放,形成发展共识,营造了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在电商发展的不同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初期像对待婴儿一样呵护关爱、精心培育,中期像对待小学生一样帮教培养、提供保障,后期像对待成人一样严格要求、规范运

营,特别是着眼于陇南电商健康发展,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建立质量追溯制度;成立电商协会327个,建立行业自律规则和退出机制,规范交易行为,提升了陇南电商信誉。

二是企业主体生活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采取借力淘宝等国内营销平台和自建网络营销平台“两条腿”走路的办法,着力夯实电商发展基础。与阿里巴巴合作建起了西北首个地市级淘宝“特色中国·陇南馆”,阿里巴巴农村电商“千县万村”计划项目在武都、成县建成运营;引导传统企业加快建设网货供应平台、物流中心,启动建设了市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园和农产品交易中心。支持通讯企业加大网络建设力度,扶持物流企业在贫困乡村设立快递代办点500多个,有效解决了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是大众创业齐上阵。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办法,充分发挥陇南电商学院的主阵地作用,多层次、多渠道培训电商人员8万余人次,其中1100余名贫困家庭“两后生”开办了网店,个别学员销售额已达数10万元。推动“网吧变网店、网民变网商”,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农村返乡青年、未就业大学生带头开办网店,带动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致富带头人、专业大户和农产品经销商开办网店。特别是选择在450个特困村开办网店,帮助贫困户销售农特产品、代购生产生活资料,探索形成了“一店带多户”“一店带一村”和“一店带多村”等电商扶贫模式。

四是三商联动棋一盘。立足于解决电商发展突出问题,全力推进电商资源整合,力促生产商、网商、服务商“三商”联动,上中下游协同配合,对接市场需求研发网货,力争形成整体的产业链条。尤其是利用电商发展对农产品质量形成的倒逼机制,深入开展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销售市场化、产品品牌化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活动,着力提高陇南网销产品质量,推动电商扶贫向更高层次发展。

五是微媒营销天地宽。把“新媒体营销”作为电商扶贫的“助推器”, 充分运用全市2900多个政务微博、377个政务微信公众平台、385家政务网站和众多个人微博微信组成的微媒体矩阵,印发《陇南政务微博》《陇南网店大全》等资料,宣传陇南优质农特产品,向外界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希望无限的陇南。目前,陇南苹果、核桃、花椒、油橄榄、土蜂蜜、养生药膳等一批农产品品牌逐渐形成,我们不仅把优质农产品销售出去,卖出了好价钱,更重要的是促进贫困群众树立了“互联网思维”,开辟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六是示范带动促发展。我们坚持因村施策,按照贫困农户创业型、能人大户引领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乡村干部服务型等电商扶贫网店建设类型,在全市选择了450个贫困村,开展一村一店试点,建立网店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结对帮扶,以保护价优先收购、销售贫困户农特产品,并义务为贫困户代购生产生活资料,代办缴费、购票等业务,通过提高价格降低支出助农增收。目前,全市450个试点村已经开办网店580多个,试点村网店销售总额超过1.8亿元。

以干克难 砥砺前行

《中国扶贫》:除了电商扶贫之外,陇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还有哪些创新之处?

孙雪涛:陇南地域条件和贫困成因的复杂性决定了扶贫开发和小康建设路径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要结合陇南实际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近年来,我们在精准扶贫方式方法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

一是抓特困片区合力攻坚。把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作为落实区域精准和对象精准的重要举措,按照“打造一片、完善一片、交账一片、放手一片”的要求,坚持先难后易原则,先扫盲区,先补短板,先啃硬骨头,将领导力量、帮扶力量、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分步骤、有计划地开展整村整乡整流域推进,特困片区合力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坚持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安排,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打捆安排,把整村推进、以工代赈、危房改造、道路建设、安全人饮等项目资金整合起来,注入到片区攻坚的项目盘子中统筹使用。2015年,我们投向特困片区的财政专项扶贫项目资金占总额的93%,整合行业部门40多亿元集中用于特困片区扶贫攻坚,使特困片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短期内得到显著改善。

二是抓产业扶贫挖穷根。把产业增收作为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因村因户施策发展多元富民产业。截至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基地面积达到1052万亩,总产量373万吨,其中花椒208万亩,油橄榄45万亩,面积产量均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核桃360万亩,面积产量位列全国地级市第二;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16个,获得国家和省名牌奖的产品36个。农业特色产业对贫困群众的增收作用不断增强。同时,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并积极引导贫困群众入股,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做到扶贫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龙头企业(合作社)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跟着市场走,带动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特色产业成为农村群众收入的半壁江山。

三是抓金融扶贫破解融资难题。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产权确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设立中小微企业融资资金池,发展融资性担保机构17家、小额贷款公司24家,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23亿元、双联惠农贷款13.6亿元、发放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贴息贷款7593万元,发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10亿元。建立扶贫资金互助社688个,注入扶贫资金1.3亿元,启动了扶贫互助资金金融改革试点,探索利用扶贫互助资金作为抵押的办法,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投入扶贫开发,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融资难题。

四是抓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针对一些特困地区群众自然严酷,“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实际,积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坚持政府积极组织与群众主动参与相结合,整村推进、一事一议、农村电网改造、危房改造、交通水利等项目资金与易地搬迁相结合,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有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优先实施安置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

五是抓旅游扶贫改穷业。依托陇南生态优势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了一批具有陇南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同时,突出“互联网+乡村旅游”理念,通过乡村旅游资源与互联网的无缝链接,满足了游客网络预订购物、体验分享、交流互动的消费需求,提升乡村旅游服务水平。通过积极实施“百村千户万床”示范工程,促进农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全市累计建成新农村1249个,建设省级“美丽乡村”17个,开办农家乐800多户。康县凤凰谷、康县大水沟、宕昌鹿仁村、两当云屏、文县石门沟、文县草河坝,这些村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期间全部爆满,省内外游客络绎不绝,各景点纷纷打出了客满通知。游客们赏乡村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临走的时候,近一点的客人直接把山里的土鸡、土鸡蛋、山野菜装满后备箱,远处的客人还通过网店直接发货回家。

六是抓双联帮扶凝聚社会力量。近年来,陇南市按照“重在联、贵在为、深在制”的要求,把推动双联行动和扶贫攻坚行动深度融合,活动开始以来,省市县乡各级1500个双联单位联系 2500个贫困村,3万多名双联干部联系近10万户贫困户,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联系和与贫困户的稳定对接。三年来,各级双联单位共争取各项帮扶资金50多亿元,为群众帮办实事3.8万件,有力推进了陇南的扶贫开发工作。

作者:马丽文

第2篇: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实践与体会

2011年,根据国家档案局的战略部署和北京市档案局的工作要求,昌平区委、区政府做出了创建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的决定,并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北京市档案局的精心指导下,在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严密组织和各涉农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全区各级档案工作人员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我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建立起了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资源丰富、利用便捷的新农村档案工作体系,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资源共享化、人员专业化的“四化”目标,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正式验收。

一、主要成果

在整个创建活动中,我们坚持把“提升镇村档案工作水平,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作为创建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狠抓档案资源建设,深化档案信息服务,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一个品牌”,提升了“一个意识”,规范了“一级档案室”,建全了“两个体系”,发挥了“两项作用”。具体是:

“一个品牌”:通过开展以“打造京畿档案精品、创建昌平特色品牌”为主题的创建全国示范区活动,使昌平区成为全市第一个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区,充分展示了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新成就,集中展示了我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新成果。进一步为创建“京北创新中心,国际科教新城”聚集了人脉,提升了昌平区的知名度。

“一个意识”:创建示范区,扩大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提升了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档案意识。金树东区长在昌平信息快报上对档案工作做出批示:“档案工作服务大局,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工作业绩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值得称赞和推广”。区各项重大活动中均将档案局列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档案工作。各单位领导对档案工作认识到位,档案局与各涉农部门在开展业务工作时配合更加顺畅。各镇街、村领导主动过问档案工作,村干部和档案员提高了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增强了做好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一级档案室”:规范了村级档案室。通过创建示范区,全区304个村的档案工作100%达到了“十有”标准(即有领导分管、有专兼职档案人员、有档案室、有制度、有档案柜、有计算机、有数码相机、有空调、有防盗门窗、有灭火器),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档案管理状况,村级档案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两个体系”:一是建立起了一个机制健全、管理科学、资源丰富的新农村建设档案资源体系。通过创建工作,镇村两级档案室搜集、补救、整理各类历史档案、文书档案、声像档案、科技档案达13.5万余卷(件),目前,全区农村档案总量达到33.4万余卷(件)。二是开通了“农村档案资源共享网站”、在局馆网站设立了“三农专栏”、将每期《政务信息汇编》送到各镇村阅览点,实现了档案资源共享,建成了覆盖“区、镇、村”三级的档案资源利用体系。

“两个作用”:一是农村档案工作服务“三农”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维护农村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凭据支撑,为维护群众利益发挥了有力的保障作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二是档案服务功能向农村延伸,开通了一条政府政策下乡、科学技术下乡、致富信息下乡、档案资源下乡的高速路,成为政府服务群众的桥梁,也在政府与农民群众连心交心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此外,通过创建全国示范区还培养了一批人才,锤炼了档案管理队伍;创新了服务方式,积累了工作经验。

二、主要经验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经验,在此与大家共享四点:

(一)明确目标任务,坚持抓好“四项工作”。我们着力抓好“四项工作”,使创建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区和各镇街分别成立了“创建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分级负责组织开展创建工作,以实地调研、专题会议、组织培训、进行检查等多种方式推动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进行广泛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子屏、信息、简报等各种形式广泛宣传,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档案部门采取参观学习、组织培训等多种途径不断提高全区涉农档案队伍素质,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四是确保整体提高。树立6个镇60个村为创建工作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全区17个镇街档案工作全部达到北京市机关档案管理二级以上标准,304个行政村建档规范,100%达到了“十有”标准,镇村档案工作水平整体提高,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二)突出创建重点,坚持 “四个重在”。始终坚持“四个重在”,我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重在基层。把镇街和村作为创建工作的关键和重点,坚持创建工作重心下移,贴近基层,各级领导深入各镇街村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创建工作遇到的难题。区、镇、村三级加大投资力度,累计投入800余万元,极大地改善了档案保管条件;二是重在服务。全区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档案服务网络。在业务指导上,区档案局成立了业务指导组,行程7万余公里,到镇村指导2000余人次,镇街组织档案工作队,深入到各村进行传帮带。在档案利用上,区档案馆接收了8万余卷(件)涉农档案并优先数字化,我局通过网站上传涉农信息3.5万条,将《政务信息汇编》及时送到321个镇村阅览点,满足了农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利用需求;三是重在创新。我们不断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特色化水平。将档案工作列入全区农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课程,档案部门开展远程在线视频指导,推广北京市农村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区经管站利用档案开发了《北京农村经济在线审计系统》、《昌平区农经地理信息系统》,各镇村主动记录历史、编史修志、举办展览等,在全市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四是重在实效。各镇街村加强对土地承包、产林权改革、合同协议、养老保险、优抚低保等各类民生档案的收集,确保档案服务惠及全区农民。各级档案部门加强信息化建设,目前,农民足不出村通过网络即可查询和利用涉农档案信息。档案工作服务“三农”取得了新进展。

(三)强化责任体系,建立“四个机制”。建立了“四个机制”,保障新农村档案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是建立档案管理机制。我区建立了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区主管领导挂帅,区档案局牵头,相关涉农部门积极响应,镇村具体落实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档案工作机制。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联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确保了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建立协调配合机制。涉农部门在开展业务工作时与档案部门密切配合,做到了业务工作与档案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建立了良好的协调配合机制,实现了上下联动,横向协作,齐抓共管;三是建立督查考核机制。区委、区政府把档案工作纳入对镇级督察考核和“五个好”验收体系;区档案局把新农村档案工作纳入镇级档案工作执法检查范围;镇级把档案工作纳入村级“百分赛”考核,有效地保证了新农村档案工作持续深入开展;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区档案局、各镇街每年分别召开一次农村档案工作会,总结部署工作,表彰档案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大大激发了档案员的工作热情。

三、几点体会

通过成功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我们体会很多,它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崇高的荣誉和档案更加便捷地服务“三农”的实惠,更为我们今后工作留下很多启示。今天我谈三点体会:

(一)全国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与各级档案部门领导和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国家档案局和市档案局的同志先后近十次到我区检查指导创建工作;区委、区政府对创建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区活动高度重视,将创建示范区工作列入区政府折子工程,要求每月报工作进程;区财政出资415万元用于镇村两级档案室建设;区委、区政府领导多次听取工作汇报,出席创建工作动员会、工作推进会、检查验收会等相关工作会议并讲话,强势协调解决问题。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为圆满完成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全国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各涉农部门的密切合作。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得到了区农委、区民政局、区委组织部、区经管站、区园林绿化局等相关涉农单位的大力支持,区档案局与涉农部门联合发文,就产林权改革、农村干部离任等各类与新农村建设相关的档案管理制定专项办法和制度,使相关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涉农部门与档案部门联合对产林权改革、承包合同等工作形成的专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区委组织部与区档案局联合举办“村级档案员业务培训班”,区农委系统与区档案局联合对产林权改革档案进行了验收。档案工作与农村业务工作真正做到了“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这种顺畅协同、密切配合的工作模式,为示范区的成功创建提供了必备条件。

(三)全国示范区的成功创建得益于各级档案工作者的扎实工作和辛勤付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区创建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村的相关领导认识到位、组织有力、率先垂范、狠抓落实,充分发挥了领导带动作用;广大档案工作者放弃了休息,放弃了对家庭的照顾,不怕艰辛、忘我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全力奋战在创建工作第一线,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规范农村档案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新闻媒体和广大宣传工作者深入开展宣传活动,及时报道创建工作动态,保持了舆论宣传强势,为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这些为我们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实基础,确保了各项创建任务全面落实。

四、巩固成果新举措

成功创建示范区将昌平区新农村档案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新起点。我们以此为契机,继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创建成果,迎接新形势、新机遇、新起点对档案工作提出的新挑战,促进新农村档案工作新发展。

一是探索建立长效机制。2011年底,为巩固全国新农村档案工作示范区成果,我局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档案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总结了创建工作经验,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和建议,形成了《关于建立昌平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长效机制的报告》,上报区政府,为领导决策提供了依据。

二是及时进行总结表彰。2011年12月,区政府投资20余万元,召开了昌平区创建全国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示范区总结表彰会,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的主管领导出席。大会全面总结了创建历程,对成绩突出的70个先进集体和124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对巩固创建成果提出了明确要求,促进了我区新农村档案事业新发展。

三是继续加大资金投入。2012年,区政府投资20万元为全区304个行政村统一配备了摄像头、耳麦和档案卷皮、卷盒等装具。此举有效地解决了村级档案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并继续释放了档案工作的影响力,进一步调动了村级档案工作的积极性。信息化设备的配备为开通区档案局、镇街、村三级档案工作远程视频指导、业务咨询和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新型的服务模式受到了基层的广泛欢迎和好评,示范区QQ群成员非常活跃,每天均有多人进行业务交流。截至目前,区、镇、村三级通过QQ群开展业务交流达2600余人次,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活跃了队伍氛围,节约了行政成本,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的稳步发展。

四是深入开展督查指导。2012年4月,昌平区召开2012年度镇街档案工作专题会,听取各镇街档案工作汇报,对新农村档案工作进行专题部署,主管档案工作的副区长刘淑华出席并讲话,提出巩固、深化、提升新农村档案工作的目标和措施,要求要防止创建成功之后,个别单位人员思想松劲,工作滑坡,要巩固创建成果,推动全区新农村档案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此项要求,各镇街继续将档案工作纳入对村级的“百分赛”考核,考核结果与两委主要领导奖金挂钩;各镇街分别组织村级专兼职档案员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年初布置工作,期间开展检查,年底进行总结,继续加强激励机制,奖优罚劣,提高村级档案员的积极性。我局针对昌平档案工作新形势新需求,经主管区领导同意,与区编办协商,区档案局将业务指导科一分为二,业务指导二科编制4人,专门负责镇街及其下属农村(社区)档案工作。业务指导二科成立以来,除开展远程指导外,还深入镇村(社区)进行实地检查和指导,到目前共下乡316人次,走遍了17个镇街和304个村。今年以来,在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区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在夯实示范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又有新的提升。

今后,我们将按照国家档案局的战略部署,根据北京市档案工作的总体要求,立足我区实际,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创建宗旨,以加强农村档案资源建设、涉农档案的利用服务、农村档案资源共享和档案队伍建设为重点,努力探索档案工作服务“三农”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农村档案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成果,再创新局面。同时加强与兄弟区县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作者:赵丽君

第3篇:潜山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工作综述韩

摘 要:该文总结了潜山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及成效,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示范县;做法;建议;潜山县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和精准脱贫,潜山县根据《农业部关于开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的通知》(农加办[2017]11号)文件要求,启动了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强化政策保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主体发展,打造精品品牌,大力宣传推介措施等,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17年12月,潜山县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

1 潜山县基本情况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中心,大别山东南麓,素有“皖国古都、二乔故里、安徽之源、禅宗之地、京剧之祖、黄梅之乡”之称。县域总面积1686km2,耕地面积2.2万hm2,宜林山场8.73万hm2,水面0.61万hm2,全县辖16个乡镇175个行政村,人口58.5万人。境内天柱山雄、灵、奇、秀,是安徽省首批进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三大名山之一,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森林公园、中国自然和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汉武帝曾拜其为南岳。潜山县旅游业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的核心区,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首批名单。取得了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等一批有含金量的“国字号”品牌。

2 主要成效

近年来,潜山县坚持“旅游興县”发展战略,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推出农林观光、农事体验、浪漫赏花、水果采摘等农业生态休闲游,形成了“旅游+农业现代化”的新业态。全县拥有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美丽田园)3个,省市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5个,星级农家乐170户,休闲农业聚集村39个,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20条。有各类休闲农业经营主体600余家,较具规模的休闲农业点132个。2017年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5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数6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5.2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8547元,近3年平均增速11.33%,其中农民人均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获得的收入为2867元,近3年平均增速22.3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已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有力地促进了潜山县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 主要做法

3.1 科学规划,引导发展 编制了“十三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全县大景区、全域大旅游”发展思路和“旅游+”发展理念,第二次修编的《潜山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方向,搭建了“一核一环四区四板块”的全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空间骨架。2017年以来,潜山县又整合全县涉旅规划,扎实推进“多规合一”工作,《潜山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

3.2 党政重视,政策支持 县委成立了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对全县旅游业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出台了《关于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潜山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结合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加大政策保障力度。县财政每年设立4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循环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整合部门资金3亿多元,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完善和奖补。

3.3 加强管理、规范服务 出台了《潜山县农家乐规范整治提升工作实施方案》《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办法》《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培训制度》《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统计制度》,并督促各服务机构与经营实体切实落实遵守,全县先后举办休闲农业、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班18期,参训人次2000余人。引导成立了潜山县休闲农业协会、旅游协会、导游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制定了协会章程,围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类型分别建立了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80%以上接受过专门培训。

3.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接待服务能力 县域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景点均实现了路通、水通、电通,通信网络全覆盖。加快智慧旅游建设,主要休闲农业点WIFI信号全覆盖,开通了潜山旅游、微潜山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休闲农业点电子商务服务活动。路标指示牌、停车场、住宿、餐饮、娱乐、卫生等基础设施基本达到了建设规范和公共卫生安全标准。全县有A级旅游区14家(5A级1家、4A级3家、3A级9家),星级旅游饭店9家(四星3家、三星5家),旅行社30家,海信旅行社进入国内50强,旅游购物商场、超市和工艺品购物店300余家,景区讲解员1000余人,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员6万余人。

3.5 坚持以农为本,突出产业主线 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农业生产基地,打造山区茶桑瓜、畈区粮棉油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带。目前,潜山县已有国家级“一村一品”茶叶示范村镇1个、省级茶叶、瓜蒌、蚕桑等示范村镇9个、市级33个、县级31个,累计发展优质茶叶基地0.71万hm2、油茶0.93万hm2、瓜蒌0.37万hm2、蚕桑0.45万hm2、食用菌1200万棒、果树蔬菜0.38万hm2。重点了开发茶叶、瓜蒌、鸡蛋干等契合旅游市场的乡村特色农产品,“天柱剑毫”茶叶、“跨越”瓜蒌籽分别获评中国茶叶博览会和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林二姐”蛋制品入选中国百强农产品好品牌,雪湖贡藕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组织旅游商品“五进”和安徽旅游必购商品(特色商品)“双百”评选活动,痘姆古陶等12家被评为必购和特色商品。

3.6 丰富产业内涵,开发多彩产品 立足不同乡村的资源禀赋、文化特色,打造各具风格的休闲农业新业态。重点做到“五个围绕”:一是围绕“山水”生态,发展旅游观光;二是围绕“文化”特色,发展文化型休闲农业;三是围绕“景区”优势,发展农业旅游接待;四是围绕“基地”建设,发展生产体验项目;五是围绕田园风光,融合发展一二三产业。目前,全县已开发有生态养生、采摘、垂钓、科普教育、探险、民宿、漂流、攀岩、黄梅戏、沙滩排球、溜马、民风民俗体验、自然风景观光、农家乐、慢生活等多种乡村旅游产品。

3.7 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村民就业增收 结合产业扶贫,探索创新机制,加强休闲农业扶贫。大力推进“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农民主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走出了乡村旅游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新路子。主要采取“公司+村委”、“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2016年,引导旅游企业与旅游贫困村结对子帮扶,发挥A级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及休闲观光农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加就业空间,全县有近2.5万村民农忙时种庄稼,农闲时在旅游景区或者农家乐打工、服务,年人均可增收4000余元。白马潭景区、德馨庄生态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分别被国家旅游局授牌表彰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3.8 着力品牌打造,强化宣传推介 坚持示范创建和宣传推介并重,持续抓好各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创建工作,每年计划创建省级休闲农业点1家以上、市级5家以上、县级10家以上,力争每5年创建国家休闲农业点1家以上。至目前,全县共编制了生态养生之旅、乡村风情之旅、茶香慢谷之旅等20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其中,天柱山生态养生之旅入选安徽省十佳精品旅游线路。并且,按照“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均衡有序”的思路,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宣传推介,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同时,指导各地适时举办農事节庆活动,2016年,潜山县相继举办了“最美乡村在潜山”旅游系列节庆活动,全县16个乡镇纷纷推出主题活动,塔畈茶文化游、龙潭竹文化游、天龙关攀岩游、痘姆古陶文化游、梅城荷花游、水吼玫瑰采摘游、白马潭漂流游等共计19项分活动、82项子活动次第开展,做到了月月有亮点、季季有看点、全年有热点,乡村旅游发展高潮迭起。

3.9 坚持产业支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加大美丽乡村产业发展推进力度,重点指导建设“三区一园”(农业综合示范区、乡村旅游聚集区、乡村工业聚集区、特色产业园)、“四类村”(农业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示范村、传统手工业示范村和历史文化特色村)和“一园一场一基地”(特色种植园、规范化养殖场、农家乐基地)。截至2016年底,全县建成3条美丽乡村示范带、9个国家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90个省中心村、6个市中心村、34个县中心村,美丽乡村中心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和重要干道沿线。潜山县已被安徽省列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并成为入选住建部编纂的《建设美好城乡,迈向住有所居》的唯一县级代表城市,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潜山县一张新的靓丽名片。同时,潜山县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挖掘不同乡镇自然、文化和产业优势,量身定制个性主题,按照“一乡一特色、一镇一风情”思路,着力打造特色风情小镇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聚区。已拥有省级优秀旅游乡镇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3个、省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22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县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

4 发展对策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重点发展”原则,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纳入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统筹城乡旅游发展。明确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和镇村规划建设相统筹,引导农民、开发业主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档次和水平,推动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4.2 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配套设施 加强对镇村建设的引导和管理。美丽乡村建设要与地方特色和历史风貌相协调,增强观赏性。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筑环境、卫生环境、生态环境的清理整治力度,积极开展绿化、美化工作。加快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镇区和景区(点)的道路网络、给排水网络、电力、通讯、污水及垃圾处理和各类市场、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以满足游客需求为导向,以完善旅游服务功能为目标,加快建设旅游餐饮、住宿、停车场、公厕等服务设施,提高游客接待能力,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质量。

4.3 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根据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特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三大类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以天柱山为重点,集水吼农业观光园、白马潭漂流、天龙关攀岩、查冲农业生态园、板仓自然保护区观光、金紫山森林公园观光、程长庚故居、张恨水故居、二乔胭脂井等自然、人文景点,发展一批以餐饮、住宿、自然观光、人文感触、民风民俗为一体的特色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结合农事季节和农特产品加工,大力发展农耕文化和观赏性、参与性强的“农家乐”体验项目。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按照巩固提高一批、建设发展一批、规划推动一批的要求,抓好不同类型的示范点。突出乡村自然生态和潜山历史文化特色,体现乡土气息,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

4.4 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力度 坚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主打产品和销售重点,纳入全县旅游整体宣传营销计划。制定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促销实施方案,科学设计潜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口号和徽标,根据潜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特色,精心策划、包装主题鲜明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节庆活动,设计编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编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宣传资料,借助县内外新闻媒体、信息网站和重要节庆活动,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打响潜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分析,充分发挥旅游景区,特别是旅行社的促销主体作用,大力开拓合肥、南京、武汉、上海、广州等国内及国际市场。

4.5 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管理 重点围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主要消费环节,在省农家乐旅游等级划分与评定的基础上,参照外地先进经验,结合潜山实际,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质量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日常监督管理,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建立健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诚信经营体系,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制订《诚信经营公约》,规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秩序。

4.6 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安徽天柱山旅游学校和农业广播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分期分批抓好分管领导和乡镇、村组干部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组织、指导、管理、服务水平。立足长远发展,加快提升广大村民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素质,促进乡村精神文明的建设,营造文明、和谐、有序的旅游环境。

(责编:张宏民)

作者:张凤 徐浩

第4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材料 地震安全示范社区

科学北路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

社区申报材料

树立科学理念

构建和谐科北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科学北路社区

二0一一年二月科学北路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

申报材料

树立科学理念

构建和谐科北

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区(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科学北路社区在上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区科协的具体指导以及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实施《科普法》,全面推进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科普工作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坚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作为开展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符合本社区实际的科普工作模式和有效机制,形成了科普组织网络化、科普活动经常化、科普形式多样化、科普资源共享化、科普投入多元化的格局,提高了居民科学素质,促进了社区文明建设,积极营造了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

一、 社区科普工作基本情况和已经具备的条件

(一)社区基本情况

乌鲁木齐市高新技术产业区(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科学北路社区成立于2000年8月,地处科学二街181号,辖区面积约为 0.8平方公里,有中科院新疆分院、自治区科

技厅、自治区地震局等10家行政事业单位和一个商住小区。常住人口2806户,8283人,其中少数民族223户,882人。流动人口258户401人。社区党总支下设3个支部,党员91人。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学北路社区充分发挥单位型社区特殊的地缘优势,确定了走特色社区发展思路,并且通过特色社区建设,精心打造品牌社区、示范社区。社区先后获得了“国家级精神文明示范社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国家级群众文化先进社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自治区三级达标社区”、“自治区科普示范社区”、“自治区先进文化社区”、“自治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集体”、“乌鲁木齐市十佳示范社区”、“乌鲁木齐市老龄工作先进集体”、乌鲁木齐市“四·五”普法先进社区等30多项荣誉称号。

(二)科普示范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

1、加强领导,强化措施,形成科普创新机制

科普工作得到了社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把科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成立了由社区书记、主任兼任组长、社区科普专干为成员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督导科普工作情况和进度,不断完善科普工作长效机制。定期召开科普工作会议,做到工作有计划有总结,及时督促、检查工作进展。

社区积极动员辖区单位参与和支持科普活动,与共建单位中科院新疆分院签订了共建协议,共建单位为社区提供科普基地资源,配合社区免费开放场馆,做好居民、党员、青少年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学习。

社区设有文化体育教育服务站,办理社区相关为民服务事宜,三名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具体负责科普日常工作。建立了完善的科普工作规章制度和工作档案,做到了工作开展有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完成工作。并在社区中抽选出一些文化程度高、热心科教事业的社区成员和居民代表组成社区科普宣传员和科普志愿者服务队,由社区科普工作队伍、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宣传员、科普志愿者队伍等有效地保证社区科普宣传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为提高辖区居民科学知识水平,增强居民科学健康生活意识,社区于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在全辖区范围内开展了评选“科普示范家庭”的活动。社区积极与辖区单位联系,得到了各单位的大力支持,共同参与评选,要求评选家庭: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支持和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家庭成员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邻里关系和睦。共评选出了王青云、刘兆玲等100户“科普示范家庭”。社区将以科普示范家庭的评比活动为契机,积极推动科普进社区、进楼幢、进家庭的活动,并力求使科普工作与社区教育、社区服务、社区文化有机融合,

使科普之花在社区遍地开放,吐露芬芳。

2、落实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加强阵地建设 为确保社区科普活动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社区通过上级扶持和自筹经费来完善科普设施建设。一是对社区内大小宣传栏做好维护,定期更新、丰富科普宣传栏、健康教育宣传栏、计生宣传栏等的内容。二是利用社区活动室、图书室,建立了科普宣传活动站,购置了电视机、DVD、各类书刊、杂志等科教必需用品,定期向社区居民开放。三是社区设有科普学校,每月在固定时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有近百名学员。四是社区与辖区单位科分院共建的近12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中心”对社区内所有居民开放,可开展健身、舞蹈、棋牌、台球、乒乓球、麻将、声乐、阅览等多项活动。羽毛球场、门球场也先后建成,并在各居民点配备了40余套全民健身器械。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加科学健身,提高健康水平,促进科普工作的开展。

3、发挥优势,打造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社区同辖区四家单位达成书面协议,将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标本馆、新疆地震局防震减灾教育基地、自治区数字图书馆、气象卫星观测教育基地等资源列入社区科普教育基地,并组建了由中科院新疆生地所、理化所、天文站、自治区环科院及科分院子校热衷于科普志愿的科研、教育人员组成的科普专家顾问小组和科普志愿者队伍。通过教育基地面

向社会开放,专家顾问和科普志愿者义务讲解,让更多青少年和群众分享科教资源,掌握更多的科普知识。同时,进一步加强了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构建了以学校为龙头,家庭、社区、单位、为平台“四位一体”的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另外,社区依托地域资源优势,启动了以“假日新视野”为主体的科普教育“一日游”活动。活动以参观科普活动基地为主线、以弘扬民族团结为依托,通过一天的时间参观四个科普教育基地,用全新的视野丰富科普知识,帮助参观者特别是青少年增进气象知识、防震减灾、自然生物等多学科的科普知识,激发了青少年认识新疆、了解新疆、热爱新疆、建设新疆的热情。截至目前,已举办37期科普教育“一日游”活动,共有20000余人参加。

社区先后组织科普专家在科学院子校、自治区地震局举办了以“崇尚科学、反对迷信”、“营养与健康”、“防震减灾”、计划生育、预防艾滋病等专题知识讲座,并组织居民观看了“科技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及“远离毒品”等科普录像,参加科普活动人数达1700余人(次)。

社区成立了老年大学,开办了书法、绘画、电子琴、声乐和京剧等5类课程,先后有10000多名学员进行了不同专业的培训。社区还组织成立了群众业余文艺团队——“科学城西域艺术团”,包括合唱队、舞蹈队、模特队、秧歌队、腰鼓队等。其中“老年大学”的京剧班、“科学城西域艺术

团”的模特队经常全市巡演,并多次在市级老年艺术演出活动中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

4、深化服务,提高水平,以信息化建设推进科普示范社区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科普示范型社区建设,科学北路社区继续加强自身科技建设,不断增强科技应用能力,切实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将信息化建设融入社区建设之中,有力地推动了社区科普工作建设。

一是建立“四知四清四掌握”工作信息管理系统。针对社区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工作力量相对薄弱的现状,投入资金40万元,由辖区单位中科院新疆理化所研发了一套适合社区区域环境、居民居住状况、人员流动的管理专用数据库软件,在全市率先使用了“四知四清四掌握”信息软件系统。社区可在软件的帮助下,进一步加大对辖区内居民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及突发事件的掌控力。此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信息检索查询系统,可使社区工作人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大量数据汇总和查阅工作。

二是启动社区数字化监控系统。在共建单位中科院新疆分院、自治区科技厅等单位大力支持下,投入127万元进行监控系统建设。对科北社区南北2条道路、4条巷道、5个出入口、12个重点部位设计部署了监控探头,主监控中心部署在社区一楼,分监控中心部署在二工派出所。该系统覆盖整

个社区主要道路、大部分办公场所和家属院,是当前维稳大局的有力保障。

二、 社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工作保障条件

1、完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提高认识

社区领导十分注重组织机构的自身建设,结合工作实际及时对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成立由社区书记、主任兼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社区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及辖区四个科普教育基地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领导小组,以确保科普工作更加有序、有组织地顺利完成。调整后的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科普工作的开展,加大力度认真贯彻落实《纲要》,促进科普事业的全面发展。

2、健全科普组织网络,发挥作用

社区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在加强自身组织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科普团体建设和规范科普志愿者队伍管理。通过进一步充实和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逐步完善社区科普工作队伍、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宣传员、科普志愿者、科普爱好者于一体,自上而下、优势互补的社区科普组织网络。

3、保证和加强投入,改善科普工作环境

实行科普经费专款专用,并派专人负责科普经费管理工作。社区还随着科普工作的进一步深入,通过上级扶持和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

形成科普投入多元化格局。

4、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各方联动

科普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离不开辖区单位的广泛参与。在开展科普工作中,社区按照科普工作总体发展方向,结合社区各个方面工作,充分整合辖区内社会资源,加强与社区工会、团工委、综治办、计生办等部门的联系,同时主动协调辖区相关单位共同组织开展活动,以各方联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有效的促进了社区各部门、社区和辖区单位之间的协作,切实地将辖区内社会资源进行了合理的优化,进一步推动了科普知识的普及工作。

三、 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深入开展创建工作,建立和完善科普事业长效机制。加大财政保障,落实科普经费,形成政府投入、社会辅助等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领导高度重视,建立完善创建工作机制;科普组织健全,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具体拟计划完成以下项目:

一是建成社区航模活动室。航模活动是很多航模爱好者和广大青少年学生喜欢参加的课外活动。这不仅是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航模活动集科技性、知识性、趣味性、竞技性、实践性等优点,对锻炼青少年动手动脑能力,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社区计划腾出专门活动场地作为航模活动室,以多种宣传图片、基础模型

等增强青少年对航模的了解,使学生在航空国防知识、航空科普知识、航模科学技能等方面受到形象生动的教育,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还将给同学们提供亲手制作简单航模的条件。在完成制作过程中要经历一次次失败,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取得成功,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愉悦的心理体验。

二是建立科普展室。科普展室将展出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如交通安全、烟花爆竹安全、用火安全等各类科普知识,并定期更新展示内容。社区科普展室将对所有居民开放,和科普学校、航模活动室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供居民参观、学习,极大地发挥普及科技知识、传播科技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推动科技创新的教育作用。

三是建立社区心理咨询室。社区心理咨询室在缓解社区居民的生活、学习、就业压力,化解心理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社区将安排专门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并聘请社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老党员做我们的心理辅导员。解答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的困惑,着力解决青少年各种青春期问题,如网络成瘾、厌学、情感问题以及其他居民的工作生活压力问题,使社区居民关系更和谐、心理更健康。

四是实现社区科普学校“引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机制。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普学校的作用,面向社区广大家长、青少

年,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教学采取授课、讲座、活动等方式进行,通过把老师请进教室,把孩子、家长带进社区,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同时为孩子们普及各类科普知识。

五是更新触摸屏查询机。走入社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台触摸屏式查询机。它为居民提供了社区简介、社区党建、社区机构、服务指南、社区科普、便民服务、社区文化、社区公示八个模块的服务查询。但是随着社区服务项目的日益完善,原有的查询功能已不能完全涵盖现有服务,在完成触摸屏查询机更新后,将为居民提供更快捷、方便、全面的查询服务。

六、最大限度的发挥科普教育基地作用,为广大青少年、居民服务。社区将有计划地组织更多的青少年、居民参观四个科普教育基地,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起位于南山的气象卫星观测教育基地。在寒暑假等假期组织青少年走到户外,在切身学习科普知识的同时,丰富假期生活。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大胆创新,奋力拼搏,围绕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以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为切入点,以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在丰富科普示范内涵、打造科普品牌上实现新突破,加大科普工作力度,不断深化工作内涵,使科普工作更加深入人心,更出成效,在全社区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示范体系,不断开创科普示范的新局面!

第5篇:消防创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

**支队圆满完成“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

校”创建工作

为进一步深化学校消防宣传教育工作,切实提高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维护校园平安、和谐环境,**支队以创建“全国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活动为契机,主动联合教育部门积极探索学校消防宣传的新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开展消防疏散逃生演练和消防知识培训,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消防技能和逃生自救方法,全面提高了在校师生防灭火知识和基本逃生自救技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健全工作机制,合力推进创建活动

支队严格落实照总队《关于开展“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要求,会同市教育局专门就加强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工作进行了部署,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市“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建立健全了消防安全教育机制,对三年内全市中小学校消防安全教育创建活动进行了安排。各县区也都制定了工作计划,加强与教育、安监、建设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系,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学校消防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中小学生安全自护能力。支队将创建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工程作为构筑社会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积极指导辖区学校制定了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疏散预案,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和学生的课堂教育。

并协助解决了开展消防教育活动所需场所和相应设备等方面的困难,深入推进学校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同时积极与学校结成警民共建单位,切实强化消防安全监督者与监督对象的良性互动,推动校园消防安全工作的开展。全面排查火灾隐患,打造平安和谐校园

**消防支队始终将维护校园消防安全,彻底消除火灾隐患消作为一项重点工作,经常性对辖区内中小学校进行彻底的清查,花大力气、下大工夫对安全问题进行了排查整治,并建立健全台帐,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特别是着重查看学校重点部位建筑消防设施运行情况、是否完整好用,各疏散通道是否畅通、是否被堵塞和占用,宿舍内是否存在私拉电线、违规使用热的快等。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要求依法督促整改,对于存在重大火灾隐患的,要求及时提请当地校安工程领导小组统筹解决。支队还主动与市教育局沟通,出台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所有中小学校抗御火灾的能力。一是强化中小学校消防工作责任制落实,逐级签定责任状,不断建立健全中小学校消防安全制度,进一步推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依法落实消防安全行业监管责任。二是将消防管理工作与创建“平安校园”、消防宣传“五进”等活动挂钩,充分调动各中小学校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积极性;三是协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中小学校消防工作的督导、检查和考核,发现和培育典型,总结和推广经验,不断促进中小学消防安全工作的

规范化和制度化,切实提高中小学校自防自救能力。创新宣传方式,提升学校宣传教育水平

**消防支队不断探索和创新消防安全教育方法、手段和内容,充分运用各类载体,全方位提升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一是广泛开展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学校自身切实发挥责任主体作用,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消防安全教育计划,分层次定期授课。同时充分利用好学校班报队刊、学校板报、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经常性地向学生开展消防宣传教育;二是定期组织参观消防站。

充分利用消防站、消防教育基地开展消防教育,每月通过预约组织师生参观消防站,以体验消防队员一日生活、参观消防装备、模拟训练、专业讲解、观看专题片等形式,以直观的感受,让学生在开展“面对面”的消防教育中增强消防消防安全意识。三是开展内容新颖的实践活动。以“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等节假日为契机,组织人员深入辖区中小学校和幼儿园,采用邀请学生模仿消防逃生过程等创新形式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学校课外活动,开展了全市中小学生消防征文比赛,并向全市所有小学、幼儿园发放《消防安全进学校》系列宣传册等。同时还积极吸纳中小学学校师生为消防志愿者,通过开展争创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切实增强其消防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来稿单位:**消防支队)

第6篇: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食品安全示范城主题讲话

行动起来,积极参与“创三城”活动中

——创建全国文明城、卫生城、食品安全示范城主题讲话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

目前,南宁市正在加紧“创三城”行动,“创三城”就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城。这也是当前南宁市全体公民值得骄傲必须参与的首要任务。南宁市政府以及各城区政府都发出号召,要求全市公民都要紧急行动起来,全民动手、全员参与,全力以赴打好“创三城”工作攻坚战。

“创三城”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对城市检查考核的科目繁多、任务很具体。但是就学校而言,除了通过板报、主题班会、校园广布等形式积极营造校园宣传氛围外,我认为主要有三项任务:一是全面提升师生文明素养,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凝聚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心中,赋予行动,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各位师生要深刻理解和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以及社会志愿服务等有关知识内涵,要经得起上级测评和暗访提问,每个人测评正确率和“创三城”知晓率都必须要达到100%;同时老师同学们要进一步规范个人言行,诚实守信,遵章守纪,举止文雅,彰显文明,坚决杜绝衣着不修边幅、粗话脏话、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横穿马路、吸烟酗酒、打架斗殴、随意插队、高声喧哗等不良现象。二是全面搞好社区、学校、家庭环境卫生。人人动手,积极参与净化美化家园、校园环境行动,自觉搞好教室或办公室以及清洁区环境卫生,做到勤打扫、勤开窗通风,勤换衣服,勤洗澡,物品摆放整齐;杜绝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着装不整甚至散发汗馊臭味的现象,确保我们能在空气清新、清洁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三是开展食品安全保障行动,购买食物时,注意六看:看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看生产日期,看是否过保质期,看食品原料,看营养成分是否标明,看有无QS食品安全标识;拒绝购买无卫生保障的地摊、无证小店、小贩、小作坊的不卫生食品、三无食品、垃圾食品等;拒绝购买没经过安全检测检疫的生鲜蔬菜、畜禽肉、蛋、奶等,不食用霉变、过期食品等。注意餐桌文明,提倡“光盘”行动,吃饭量力而取,避免过剩,反对奢侈、摆阔浪费。

老师同学们“创三城”是利国利民的事情,是彰显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大事,在此,学校对全体师生们提出了明确要求:全体师生立即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最大的热情、最高昂的斗志,积极投身到创“三城”的各项活动之中,全面完成上级部门交给我们的任务,更确保我们能在一个文明的、卫生的城市里幸福地舒适的工作、学习、生活。

第7篇: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方案

为了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决定创建第四批全国科普示范县的号召,现根据县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镇标准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按照‚党委领导、政府推动、部门协作、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动员和组织全乡各方面力量,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提高全乡人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实力张老埠、魅力张老埠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总体目标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开展创建活动,推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科普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使科普工作群众化、社会化、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科普设施不断完善;科普队伍不断壮大;科普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科普工作的社会环境不断优化;公民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科学管理、科学决策和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显著增强。

三、任务要求

1、乡村干部要高度重视科普工作。

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积极实施《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将科普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把科学素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党政领导每年参加科普活动2次以上,党政主要领导每年听取科普工作汇报不少于1次,分管领导能及时听取科普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科普工作中的问题,提出指导意见,为开展科普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健全科普组织网络。

健全以乡科协为枢纽,村、街、社区科协分会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基础的科普组织网络。巩固完善现有乡科协组织,配备专职秘书长。村街社区设臵科协分会,明确兼职人员,做到有专人负责、有工作制度、有科普活动、有经费保障、有实际成效。

不断充实发展乡、村各级专业技术协会,并使他们在各行业生产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乡、村(社区)建立科普志愿者队伍,并经常开展各种活动。

80%以上的村有科技示范户、科技带头人、科普员,形成以科技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农民科普队伍。

农村电影队要在科普宣传中发挥作用。

中小学校要明确科学教育教师,配备科技辅导员。

3、加强科普设施建设。

实施全国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科普员建设工程(简称‚全国科普‘站栏员’工程‛)。乡要建有科普活动室(站)、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要配有科普员和科普宣传设备。科普画廊(宣传栏)的内容要及时更新。60%以上的村、社区要有专用或者合用的科普活动室、图书室,统一配齐科普画廊(宣传栏),内容也要及时更新。

建立市级以上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农村科普示范基地、科普特色学校。一中、乡小建有科技活动室。

乡科协要配齐电脑、彩电、DVD机等科普设备,争取配备投影放映机。

4、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继续开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为主题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

继续开展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作。每年组织两次有一定规模的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或科技竞赛等校外科技活动;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特色学校,在校参与科普活动的学生不少于90%;整合校外科普教育资源,利用图书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科普活动室、科普示范基地等资源为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服务。

继续开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民适用技术培训和科学文明生活等方面的科学素质教育,乡村要制订培训规划、年度计划和教学大纲;90%以上乡干部,80%以上村干部和农民党员劳动力每年接受科技培训。

继续开展提高集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工作。街道、社区干部接受各类科技培训和科普教育,集镇80%以上的各类从业人员接受在岗培训、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农民工培训等;集镇失业人员通过培训掌握适合再就业的生产技能,其中一批人走上工作岗位;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学校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积极开展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工作。制订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普培训计划和方案,配发科普读本;每年组织2次以上针对乡领导干部和乡直部门负责人的科普报告会;积极组织公务员参与各项科普教育活动,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决策和管理水平。

5、建立科普示范体系。

在全乡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的同时,各村街社区可以开展争创高层次科普示范村、科普示范社区等活动。吊桥、薛桥两村要在科普示范村创建中发挥带头作用。

乡村两级要大力培育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示范户。在主导产业上,以现有优质水稻、小麦、畜禽、高效经济作物等农产品基地为基础,创建规模较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的科普示范园区,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等;发展壮大吊桥种植养殖综合园区,茶场种植养殖人才示范基地,薛桥‚双低‛油菜示范基地;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开展‚三创一带‛活动(创建科普示范乡、创建先进农技农村技术协会、创建先进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带动农民致富),搞好技术服务,带动乡村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街道社区要开展评选科普示范家庭活动。

6、开展群众性的科普宣传活动。

每年围绕《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工作主题开展‚科普活动周‛、‚科普活动日‛、‚科普之春(冬)‛、‚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科教进社区‛等活动,放映科教影视,发行科普图书,举办科普展览。在街道社区,围绕居民需求举办身边科学应用展示、科普讲座、培训、科学健身、科普游园等经常性的科普宣传活动,使广大干部群众在生产、生活和休闲的不同环境中都能受到科学知识的熏陶和启迪。

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科技传播。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台、电视台科普栏目,学习报刊科普文章,有条件的干部群众多上网阅览科普知识。

广泛动员社会资源开展科普活动。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科普事业或参与科普活动;利用学校等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示范基地等公共资源,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活动;各党政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各方面力量积极结合各自特点开展科普活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科普工作的氛围。科普活动的覆盖面达到全乡常驻人口的70%以上;科普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辖区内无恶劣影响的愚昧迷信、伪科学活动;公众科学素质逐年提高,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社会综合环境良好。

7、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

围绕我乡主导产业技术特点,大力引进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全乡农村主要农作物新品种覆盖率要达到80%以上,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有较大提高;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教育办和卫生院等有关事业单位和各类企业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设备,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8、开拓创新,积累经验。

科普工作具有特色并形成活动品牌。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探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有效手段和方式,形成可在全省、全国推广的、有示范作用的典型经验。

四、方法措施

1、成立机构,强化领导。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各村街、乡直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为认真组织实施创建科普示范乡工作,乡党委、乡政府决定成立张老埠乡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工作领导小组,乡长李城冉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张全胜,乡党委宣传委员、人大副主席游庆山,科技副乡长苏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负责整个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督导。

2、部门配合,齐抓共管。

创建工作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工作量大,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齐抓共管,扎实做好这项工作。

科协承办创建工作日常事务,要加强督查指导,搞好综合协调。要发挥创建工作的整体牵头作用,注意搜集信息,及时交流经验,搞好上下联络;要充分利用乡、村(社区)和学校科普组织网络优势,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创建活动办公室要注重引进新技术,推介新产品,积极主动做好科技项目申报、科技成果鉴定和转化工作。文化广电、人资社保、教体卫生、人口计生、国土资源、农业中心、村镇中心、共青团、妇联会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渠道和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和培训教育活动。在组建科普志愿者队伍方面,要做好本系统、本单位科技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深入街道社区参与科普服务,为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作出应有的贡献。提倡开展图书捐赠活动,帮助街道社区充实科技活动室的图书。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全乡要以‚科教兴乡‛为主题,大力宣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理念,宣传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工作的重大意义,不断强化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大力宣传全乡科技事业的成就和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在全乡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4、增加投入,保障经费。

创建全国科普示范乡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各村街、乡直单位要确保人力、物力、财力投入。科普经费要列入乡财政预算;对于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活动日‛‚科普活动周‛‚科普活动月‛等重大科普活动要给予专项拨款,保障实施。

5、加强督查,强力推进。

为推进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乡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各村街、各有关部门创建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好的典型,交流工作经验,解决存在问题,促进后进转化,形成自我加压、比学赶帮、力争上游的工作局面。要牵头建立相应的督查、评比、验收、表彰制度,待创建工作通过国家验收之后,对在创建工作中表现积极、成效显著,贡献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乡党委、乡政府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表现消极、敷衍应付、未完成创建工作任务的单位,给予通报批评,直至责任追究。

中共张老埠乡委员会 张老埠乡人民政府

2010年7月1日

第8篇:社区创建全国减灾社区示范材料

※※社区创建全国

“减灾示范社区”工作情况汇报

近年来,※※社区社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区”这一目标,积极开展了文明社区、平安社区、服务型特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努力营造生活便利、治安良好、环境优美、邻里和谐的温馨社区。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市文明社区、市十佳特色社区、市创建平安家庭活动先进集体、 “四五”普法先进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

社区地处中心城区,社区人口密集,大部分为老城区的纯居民区,社区基础设施较差,辖区老年人多、弱势群体多、在校学生多。近年来,社区结合辖区特点,把综合减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的重要工作内容,统一规划、全面部署,建立减灾网络,强化减灾宣传,落实减灾措施,社区综合减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具体做法如下:

一、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减灾组织管理机制

社区高度重视减灾工作,一是加强“一个组织”,专门成立了社区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由社区居委会主任任组长,亲自负责抓这项工作。社区制定了减灾工作计划和工作制度,明确了减灾目标,并将“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作纳入社区年度计划。二是

1 健全“两支队伍”, 组建“**巡逻队”的 80名人员为楼栋灾害信息员队伍,收集、发布、传递、反馈社区综合减灾信息;组建以党员骨干、单位干部、热心青年、“五老人员”等为主体的6支志愿者队伍,长期开展社区综合减灾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建立“三级减灾工作网络”。社区建立了灾害信息告知和报送制度,根据地理位置划分成三个责任区,每个区都设立综合减灾责任人和目标责任管理,每座楼宇都设立楼长及时上报和告知灾害信息,形成社区组织、单位支持、居民自治的社区综合减灾工作联动格局。

二、制定预案,提升社区灾害应急救助水平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以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应急预案,结合社区所在区域环境和社区居民的特点,社区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明确应急工作程序、管理职责和协调联动机制,尤其在应急反应、减灾物资储备、群众转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要求做到职责明确、落实到位。同时针对儿童、老年人、病患者、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社区制定了明确的保护工作对策,建立了社区减灾工作档案。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社区每年年初都和驻区单位负责人签订共建责任书,并经常就综治预防公共安全等问题召开联席会议,商讨实施细则。每年都选择适当时机,进行1-2次消防、灭火、防病、防震等社区减灾演练,使社区干部和居民掌握减灾技能,提高防灾自救互救能力。

三、强化设施,积极开展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加强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的硬件建设,街道和社区多方筹资,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实施。一是先后投资20余万元对纯居民区的10栋楼进行楼道清理,增置了消防设备。并在辖区设置了广场等四处减灾避难场所,共计13000平方米,可容纳八千余人紧急避难使用。二是在辖区楼宇、居民楼栋分别设置了规范清晰醒目的避难标识,使辖区居民群众知晓本区域的应急设施及行走路线。社区在辖区单位、写字楼、商场超市、酒店等人流集中的地方都配备了消防安全和应对灾害的器材,包括消防栓、灭火器,救生绳、火灾自动报警器、感烟器、温感器、手讯按钮等;在辖区各居民楼栋、门店都配备了消防灭火器,定期对沿街各门店进行安全隐患的排查。三是设有社区图书室、社区学校等减灾宣传教育场所,以全国“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契机,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减灾科普读物和挂图,利用橱窗、板报、宣传栏、小区文体活动、市民论坛、大型节日等形式和阵地宣传综合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居民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增强社区全民综合减灾的舆论氛围和社会基础。

四、突出实效,积极开展减灾系列活动

社区结合小区特点,开展了具有特色的减灾活动。 1.抓好三支队伍,开展减灾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社区艺术团的号召作用,举办社区减灾文化活动、文艺会演,开展消防减灾宣传,将减灾教育引入家庭。二是充分发挥科普队的教育作

3 用,每年举办社区科普周系列活动,开展以灾害救助、地震救援、消防安全、医疗急救等内容为主题的“应急管理科普教育社区巡回展”活动,并举办多种形式的减灾知识竞赛、答卷活动,邀请专家对部分社区人员和志愿者进行减灾防灾培训、讲座等,增强了居民的防灾减灾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巡逻队的监督作用,为巡逻队统一配备蓝色巡防服装标志,每天定时巡逻,宣传减灾知识,排查重点部位,消除安全隐患,为社区居民看家护院。“蓝马甲”被省市多家媒体广泛报道,已经成为了社区的一张和谐宣传名片。

2.抓好三个群体,开展减灾演练活动。一是抓好学生这个群体。辖区两所重点学校,在校生近5000人,每年社区与学校联合制定消防演习计划,进行消防减灾逃生演习。并聘请市中区消防大队的消防官兵现场指导,对师生及居民进行了火灾避险逃生的基本要领讲解和逃生演习情况的点评,然后再重复演练,切实达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目的。二是抓好儿童、老人、病患、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组织他们观看社区防灾减灾经验远程教育,做到提高防灾减灾社区干部和群众的整体素质。在弱势群体聚居的场所,开展邻里互救方案演习,做好必要的现场救护准备。三是抓好辖区单位这个群体。社区定期与辖区单位合作,开展报警器、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自救和人员疏散的消防演练活动,使大家熟练掌握处理突发性火灾的秩序,灭火和自救的技能技巧,加强住户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火灾等突发灾害的处理能力。

3.做到三个结合,建立长效机制。为了让社区减灾活动深入持久开展下去,我们注重将社区减灾活动与其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创建“平安社区”活动相结合,二是与创建“文明社区”活动相结合,三是与创建“洁净社区”活动相结合,将社区减灾活动融入“平安社区”、“文明社区”活动之中,实现长期开展、正常开展、有效开展。

社区减灾工作涉及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我们在创建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社区减灾必须要把预防摆在突出位置,防患于未然,及时排除隐患,要把社区中存在的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社区减灾注重细节,要对社区减灾工作中的每个环节、每一个部位都不能掉以轻心;社区减灾必须动员全民参与,必须组织动员辖区每一份子积极参与进来,才能赢得更好的成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按照上级的要求,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细节、更加注重宣传,把社区减灾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更加有效。

第9篇: 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情况汇报

“生态XX”建设情况汇报

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刚才大家观看的这个专题片,主要反映的是近些年来XX区在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去年12月份,创建工作已经通过了国家环保总局的验收,得到较高评价。可以说,建设“生态XX”,我们有着良好的基础。当前,我区上下正在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在下一阶段的XX区社会经济发展中,我区将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坚持把“生态XX”作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资源、重大特色,认真规划好,并切实落实在各项工作中。下面,我向大家简要汇报建设“生态XX”的初步想法。归纳起来,五个方面:

一、高起点制定环保相关规划

我们在巩固创建生态示范区成果的基础上,把新市?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快编制、完善“生态XX”规划体系。重点做好《XX区“十一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XX区创建全国生态区建设规划》以及《XX区城市建设环保规划》、《XX区生态湿地保护规划》、《XX区旅游业发 展环保规划》、《XX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等各种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指导作用,严格按照规划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引导人口、资金、技术、环境资源等要素集聚和发展,形成科学合理的时空分布,带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

二、高强度投入环保建设资金

未来几年,全区环保投入将随着经济增长保持逐年增加,逐步达到环保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以上。我们的投入,重点倾向于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到“十一五”末,实现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 %以上;重点建设 片区污水处理厂、 片区污水处理厂。XX年底开工建设 区污水处理厂,主要承纳 地区、 ?桥经济区等污水处理任务;XX年计划开工建设泰山片区污水处理厂,主要承纳桥北地区污水处理任务。同时,我们将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鼓励不同经济成份和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BOT等不同形式参与并投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以促进我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发展,确保“生态XX”的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三、高质量实施环保建设工程

我们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碧水工程。一方面是实施污水治理工程,主要是两大片区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筹建 重点镇及旅游景点的污水处理系统。另一方面是实施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到XX年底,争取完成全区主要通江河道的清淤、护砌等综合整治工程,完成所有中心沟渠的清淤整治。

2、蓝天工程。清洁能源改造工程:改进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全面开展天然气入户工作。利用垃圾场沼气发电项目:到“十一五”期末,建设4台1100KW/台机组,利用垃圾场沼气发电。垃圾综合利用生产碳粒项目:计划到XX年底,建成用生活垃圾生产碳粒项目,年产碳粒12万吨。

3、绿色工程。绿化工程。到XX年,全区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 %。重点布置北部沿南钢生态防护带,规划宽度为公里;南部沿长江三桥生态防护带,规划宽度为 公里。国道、高速公路两侧绿带规划宽度为 米;铁路沿线两侧绿带规划宽度为 米。生产防护绿地主要布局在工业园区周边。矿山土地恢复和综合利用工程。争取到XX年底使得矿山土地的复垦率达到 %,在“十一五”期末争取达到 %。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建设工程。到XX年底建成一批有机茶、有机水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4、宜居工程。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从现在起,按照新市区组团式发展要求,全面实施新市区城市三年综合整治,集中精力打造“两线两片百点”:今年的开局战,重点是“桥北一线、浦珠一线,泰山片、珠江片,以及珍珠泉和 各镇街多点的改造、整治、出新”;明年重点是“沿山一线、滨江一线,桥林片、汤泉片以及区、镇、村三级百点”的改造提升;以XX年底为时间节点,通过三年努力,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和内涵。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力度。巩固 、 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成果并不断提升质量,在“十一五”期间,桥林、珠江两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汤泉镇力争完成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的创建。加大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力度。按照“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工作要求,实施改圈、改厕、清理垃圾的“两改一清”工程,推行农村村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做到日产日清,无暴露垃圾,无露天粪池,无畜禽散养。

5、管理工程。一是积极鼓励企业及开发园区进行清洁生产审计和ISO14000认证,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大力推广以农业企业和农户沼气池为纽带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十一五”期间,农业养殖业建成大中型沼气池 个,农户用小型沼气池 个;二是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和生态区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工程,对全区的生态环境进行长效管理。

四、高标准建立环保考核体系

认真做到“两统一”:

1、考核干部、落实领导责任与环保、生态建设相统一。关键是落实五项制度:一是“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制度。定期听取环保工作汇报,专题研究环保问题。二是环保目标管理考核奖惩制度。认真实施行 政领导环保目标责任制,镇长对本地区的环境质量、生态资源贮量负责;各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对本部门、本行业、本系统的环保工作负责,实行评先选优环保工作一票否决制,对未完成环保目标的,不得参与先进的评选与表彰。三是重大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环境问题或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将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四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计划部门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时,把环保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各有关部门在规划时,必须征求环保部门意见,编制的文本必须有专门的环保内容。比如,所有工业园区都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五是建设项目环保评审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预审制度的意见》,认真落实“三同时”制度。

2、环保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与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相统一。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管理力度和环境执法力度,形成环境保护与综合利用的优势和合力。

五、高效能营造环保社会氛围

首先抓好领导层、决策层的环境宣传教育,强化环保国策意识。继续在党校干部培训班中开设环保课程。其次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环保知识,进行环保基本国策教育。努力提高全区群众保护环境、珍惜环境的文明素质。每年公众对环境保护参与率都要逐年上升,让“生态XX”深入人心。第 三,继续开展环境警示教育。做好环保新闻宣传,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导向与监督作用。对有法不依、造成严重污染事故和不文明的损坏环境现象,坚决在媒体上批评、曝光,促进各项环保法律法规的实施。第四,抓好学校的环保教育。从小抓起,从学生抓起,推进我区“绿色校园”的创建工作。

我们决心,通过一段时间全区上下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到XX年底,我区达到创建全国生态区36项指标要求,XX年通过全国生态区的考核验收。

上一篇: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方案下一篇:测量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