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轻工产品设计

2022-05-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带来了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巨大了生态危机,这就对于绿色生态理念有了更多的倡议。对于建筑行业而言,绿色建筑理念也十分盛行,如何降低建筑建造过程当中带来的资源损耗,如何维护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的热点和难点。本文将重点分析绿色建筑的案例,从中选择生态化的建筑理念来思考如何减少建筑的施工和建筑维护过程当中耗费的能源,提供更加生态化、人性化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真正实现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优化设计。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方法;轻工产品;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也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不仅为城市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生产生存环境,也为过的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一个比较严峻的形式。随着美丽中国的建设,当前的建筑行业也逐渐融入了绿色的生态理念,绿色设计在很多建筑设计当中都体现出来。在建筑物建设和投入使用的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能源消耗,其中既有水电资源的消耗,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污水污物,因此应当将节能减排的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当中来,加强轻工产品的设计,从而达到建筑施工使用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化发展。绿色建筑设计和绿色轻工产品设计有一定的相通性,因此可以汲取生态建设的精华理念,应用到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当中。

1 绿色建筑与轻工产品设计原则

1.1 舒适性原则

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轻工产品设计,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居住舒适性的需要。通常而言,人们所处的建筑空间环境越大,人们的舒适程度也就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居住和使用的舒适体验,在绿色建筑和轻工产品设计上可以坚持极简化风格,减少不必要的装修损耗,比如说在墙体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有利于营造舒适居住环境的轻质复合材料,推进利废产品的发展,还可以抛弃传统的粘土砖,采用新型的空心砖,在满足建筑物承重性能的基础上提高轻便性,既符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也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人们的舒适程度。

1.2 经济性原则

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还应当坚持绿色的经济性原则,改变追求奢靡建筑风格的浮华之风,通过现代化的建筑设计提高建筑施工的科学技术水平,以低成本完成高质量的建筑设计,保证竞技性的环保设计。比如说,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成本比较低的绿色轻工产品。例如选择科技化的防水材料,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保证材料的密封性、防腐性和粘结性,在保温材料的选择上注重新型环保品种的选择,采用玻璃棉制品、PU泡沫塑料制品,还可以选择成本低廉但是质量有保证的保温涂料和防火涂料。在化学建材方面,可以选择成本低质量优的PVC材料。[1]

1.3 节约降耗原则

在绿色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理念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节约降耗原则,最大程度低减少建筑建设和建筑投入使用时候的能源损耗,不仅最大化地利用资源,而且减少污染的排放,保护建筑物内部和建筑物周边的环境,减少资源的不必要浪费。节约降耗的主要对象就是能源、土地和建材,还包括对于人力资源的节约。比如说,居民建筑当中往往会出现厨房设备和建筑设计不协调的问题,这样既增加了设计人员的工作,也为居民的生活带来不变,可能出现居民使用厨房的时候烟味互串,还可能由于厨房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健康,因此应当采用绿色环保的厨房轻工产品,在进行厨房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风道和水道的排放问题,坚持节约降耗原则,减少水资源的管道流失和电力资源的浪费。

2 绿色建筑与轻工产品的设计策略

2.1 房屋设计中的绿色理念

在房屋采暖方面,要充分考虑居住者日常的采光需要和通风需要,保证建筑高度和建筑楼间距之间的良性关系,让居民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室外都能够拥有一个良好的采光条件,使得居民的卧室能够达到我国国家标准要求的日照标准。房屋的采暖系统应当综合考虑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情况和季节变化情况,充分应用绿色设计的原则,建立和健全房屋的供暖系统,配备采暖空调,减少采暖空调受到的阳光直射,保证空调的使用寿命。墙面的设计也可以加强保温性能,选择具有保温功能的绿色环保外墙内墙材料,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供暖资源的供给和空调的使用,并提高用户的居住体验。

除此之外,还应当保证居住环境的通风效果,选择适合的门窗产品,在通风通道设计上做到科学化和人性化。还应当由小区规定车辆鸣笛和尾气排放不能对于人们的居住环境产生危害,当人们开窗通风之时,确保居民拥有安静和清新的环境。应当保证居民居住的每一个房间都能够实现通风,当建筑设计预留通风口的时候,应当针对建筑物所处的不同地区来选择不同的开口面积。比如说,当建筑物位于我国偏北冬冷夏热的地区,就应当使通风开口面积待遇房间的底板面积8个点,当建筑物所处的地区并没有明显的四季温差变化之时,就可以将开口面积控制在5个点。门窗设计还应当达到标准的降噪级别,保证居民不受白天和夜晚不同噪音的影响。

为了保证房屋设计当中的绿化面积,可以选择屋顶绿化的方式,在屋顶上实现植物种养,这样既可以净化建筑物周围的空气,也能够保持环境的美观性,提高居民的居住条件,还可以保护屋顶面。屋顶的环境比较特殊,具有光照充足的特点,昼夜温差比较大,湿度比较小,土壤比较干,因此可以选择生长条件比较看番的花卉、水果、蔬菜进行种植,种植产物既可以到市场销售,也可以直接回馈居民。需要注意的是,屋顶的承受压力有限,因此应当选择比较浅的土层进行铺盖,不可选择体积过大、质量过重的种植植物,选择质量比较轻的有机土壤。还可以使用轻便的材料设计简单的挡风装置和灌溉装置,为农作物营造一个适合的生长条件。[2]

2.2 规划设计当中的绿色理念

在场地水系的选择方面,要注重加强前期的勘测和后期的审查,保证建筑物用水绿色环保,污水废水的排放也能够合理科学。首先,建筑物应当选择和建筑物距离比较近的自然水系,让建筑物和周围的河流环境融合起来自然发展,不能随意地进行河道截流,更不能封填河道,避免出现河床硬化的问题,减少由于建筑施工人为因素导致的水系环境改变。河流变道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水环境发生了改变,就会影响周围的植被生长,从而影响生物生长环境的改变。如果遇到不得已的情况需要引入水系,就应当在引入水系的同时保持原环境的原状,通过修复手段来维持原来的生态平衡,减少人为破坏的影响。

在旧区改建方面,应当注意人头率和绿地率的对应关系,考虑多层、高层、底层等不同情况当中人头率和绿地率的关系,在旧区改建当中,应当注意人均公共绿地标准是否符合相应的要求,在新区当中,人均公共绿地应当相较于旧区改建而增加。建筑行业不能为了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扩大建筑物的居住和实用面积,降低人头率,又因为建筑面积的扩大缩减了绿地面积,使得人们无法获得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在场地设计方面,应当注意保护历史遗存下来的古迹和相关的文物,尤其是在古迹附近的建筑改建方面,应当符合整体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格。当建筑物靠近自然保护区的时候,应当在建设的过程当中减少环境污染和噪音污染,顺应保护区动植物的自然生长。如果建筑物的建设涉及到了文物古迹和保护区,就应当将相关的设计方案和保护方案提交审查机构,获得批准文件之后再进行项目的施工。在车辆场地设计上,如果有室外漏天停车场,应当按照标准设计车辆的停放数量和种类,并且严格控制噪音污染,减少停车噪音给人们带来的负面体验。[3]

2.3 结构景观当中的绿色设计理念

在建筑的结构设计上,可以充分采用绿色的设计理念和轻工产品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施工过程的污染。在施工设备的选择上,应当复合国家的标准,废物废水的配方复合国家规定的流程,将污染最大程度地降低。选择施工材料之时,应当选择绿色的建筑材料和现代化的建筑理念,比如说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在选择钢筋直接的连接材料之时,可以选择科技化的连接工艺,减少钢材的消耗,还可以使用成本低廉,使用效率高的高性能混凝土。选择室内的墙体材料的时候,可以选择成本低,带有保温性能,使用了环保材料的墙体。

在建筑景观的绿化方面,首先应当注意在施工的过程当中保护植被和土壤,大型设备的运输和使用都要注意保护土地和树木,相关建筑材料的对方也要注意环保性,如果是对于土壤和水源有污染的材料,应当设置专门的场地进行堆放,并及时检测周边的环境情况。当遇到需要移动树木的情况时,应当首先保护区域内5年以上,或树干直径大于一公分的树木,避免出现砍树现象,当出现不可避免的情况之时,就应当和相关部门一起练习树木的移植,并适当地在空余场地设计其他植被,维系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在移栽新树木的时候,应当选择适应当地环境和气候的树木进行种植,多选择易成活、病虫少的植物,还可以依据上文所述利用屋顶等地区扩大绿化的面积。

在地面的铺设材料选择上,应当选择透水性材料,注意透水地面和其他地面的比例,加强水资源的收集,打造湿润的生态环境,减少由于土壤面积减少给建筑环境带来的水土流失,营造植被的生长条件,提高区域内植被的成活率和覆盖率。再给人工植被景观进行浇水的时候,应当注意采用节水的灌溉方式,避免使用大水漫灌,可以使用精准的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还要保证植物的生长拥有一个良好的照明环境,避免城市光污染给植物带来的不良影响。

3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们的社会越来越重视绿色生态理念,在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当中,要贯彻落实绿色理念,不仅要讲建筑的功能综合考虑,而且要让轻工产品和绿色材料和建筑系统相融合,引用新型的节能技术和节能设备投入到施工过程中,发扬绿色新能源技术的优势之处。当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设计技术在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在实际的建筑施工和维护的过程当中不断地累积绿色设计经验,为以后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提供参考依据,从而完善建筑设计和轻工产品设计的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蒋晶容.绿色空间设计研究——以江南传统智慧的绿色建筑空间设计为例[J].江西建材.2021(01)

[2]全世海.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及展望[J].重庆建筑.2020(12)

[3]钱七虎.利用地下空间助力发展绿色建筑与绿色城市[J].隧道建设(中英文).2019(12)

[4]刘抚英,厉天数,赵军.色建筑设计的原则与目标[J].建筑技术.2013(03):212-215

[5]孔梅.浅析现代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的交融碰撞[J].科技信息.2012(34):646-647

上一篇:人工智能侵权责任主体问题探讨下一篇:广播电视编辑记者的创新能力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