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抗力计算

2022-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钢筋混凝土抗力计算

浅析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结构抗力

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中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震害进行调查研究,确定钢单层工业厂房影响结构抗力主要因素及其选取依据,进而提出增强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结构抗力的设计要点。

关键词: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典型震害;结构抗力;设计要点

引言:

本文首先以汶川地震中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典型震害进行实例分析来说明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典型震害,包括屋盖结构、柱子及支撑、围护结构等3个方面,进而确定钢单层工业厂房影响结构抗力主要因素及其选取依据,最后从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抗震设计的要点出发,为增强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结构抗力提出指导性意见。

一、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典型震害及汶川地震中案例分析

1.1工业厂房屋盖系统结构严重破坏

采用钢筋混凝土屋架及屋面板的工業厂房在地震中容易发生严重破坏,强烈的地震作用使得这种整体性差、重量大的屋盖结构系统大批坠落,个别厂房结构解体破坏。

①强烈的地震作用使得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柱的顶面与屋架连接处的连接焊缝及螺栓被剪断,或预埋件被拔出,从而使得柱顶与屋架的连接失效,在地震中屋架产生纵向或横向位移错动,最终丧失钢筋混凝土柱的支撑,屋面板与屋架一起坠落。

②由于屋架与屋面板的焊接不良,或连接件严重锈蚀,在强烈的地震作用下,屋架与屋面板的连接松动脱空,使屋面板在地震晃动中滑脱下坠。

③厂房位于边坡附近,地震时处于更为不利的条件,加剧了地基基础的变形,在强烈地震的反复作用下,承重柱失稳倾斜,围护墙坍塌,吊车梁塌落,最终屋盖系统失去承重条件而导致落顶,使得整个工业厂房结构破坏,厂房内的人员及昂贵设备损失惨重。

1.2柱子及支撑的震害

①柱子严重破坏导致屋盖坍塌。厂房属多跨单层厂房,边柱为矩形截面,地震后基本完好;中柱为双肢大空腹薄壁柱,每个肢是槽型钢筋混凝土截面,柱子的整体工作能力显然太差,下柱局部破坏严重,上柱的破坏更为严重,有的甚至在全高范围内被压碎,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几根钢筋,最终导致屋盖的全面坍塌。

②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与吊车梁顶面连接处发生剪切裂缝。由于汶川地震前的工业厂房设计中均未考虑到抗震设计,所以在汶川地震中工业厂房柱子与吊车梁顶面连接处发生了严重的剪切裂缝如图1。吊车梁平面内通过牛腿传递水平力,平面外则通过吊车梁顶传到排架柱上柱,此处应该箍筋局部加密以达到抗剪目的。

③在汶川地震作用下,先发生抗风柱与屋架上弦连接的弹簧板与柱顶预埋件焊缝被剪断,或连接被拉脱,在柱顶连接失去作用后,抗风柱处于悬臂状态,在地震后续作用下,抗风柱上段柱从根部折断,连同上部山墙一起倾倒。具体震害见图2。

1.3围护结构的震害

造成大部分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封墙局部脱落或大面积倒塌的主要原因是围护墙、屋盖还有柱子之间拉接不牢,柱子与圈梁联结不强,整体布置不合理等。

二、确定钢单层工业厂房影响结构抗力主要因素及其选取依据

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并结合专家经验,本文选定8个因素作为对钢筋混凝土钢单层工业厂房作为总评价的因素,各因素如下:

①厂房高度(符号:B,单位:m):厂房越高,对其他的构件的要求竖向质量和刚度无突变要求越高,要求整体性越好,才能有较强的抗力;反之亦然。

②厂房宽度(符号:H,单位:m):在单层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的抗震计算中有对纵向的抗震计算,因此,对厂房宽度选取为考虑因素是合理的。

③厂房跨度(符号:L,单位:m):在单层钢筋混凝土工业厂房的抗震计算中有对横向的抗震计算,因此,对厂房宽度选取为考虑因素是合理的。

④上柱与全柱高度比(符号:B,无量纲):考虑变截面柱的强度相对单截面柱的强度是降低了,上柱的高度与全柱的高度影响整个柱的刚度。

⑤上下柱截面尺寸比(符号:A,无量纲):上下柱截面尺寸变化,柱的刚度有影响,即考虑厂房在竖向刚度的突变情况。

⑥上下柱配筋率之比(符号:S,无量纲):考虑柱截面中在受拉区用钢量的突变情况。

三、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抗震设计要点

近年来,国内外抗震设防目标的发展总趋势是要求建筑物在使用期间,对不同频率和强度的地震,应具有不同的抵抗能力,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房屋抗震结构设计时除了要符合一般规定的要求外,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3.1计算重点

柱是主要承重构件,即使个别柱失效,也可能导致结构全面倒塌;同时,柱为偏压构件,其截面变形能力远不如以弯曲作用为主的梁。设计柱时,要提高其延性,使其在进入弹塑性工作阶段后仍能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承载力。

3.2构造措施

①屋架

屋架上弦第一节间和梯形屋架端竖杆的配筋,6度和7度时不宜少于4Ф12,8度和9度时不宜少于 4Ф14。梯形屋架的端竖杆截面宽度宜与上弦宽度相同。屋架上弦端部支撑屋面板的小立柱的截面不宜小于200mm×200mm,高度不宜大于500mm,主筋宜采用门形,6 度和 7 度时不宜少于 4Ф12,8 度和 9 度时不宜少于 4Ф14,箍筋可采用Ф6,间距宜为100mm。钢筋混凝土组合屋架的上弦宜为矩形截面,下弦应采用型钢。

②柱

为了增加钢筋混凝土柱的延性,应对柱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一般在规定的范围内柱的箍筋应加密。

③柱间支撑

柱间支撑是保证厂房纵向刚度和抵抗地震作用的重要抗侧力构件。一般情况下,应在厂房单元中部设置上下柱间支撑;对于有吊车或处在8度和9度区的厂房,还应在厂房单元两端增设上柱支撑。为了使强烈地震时支撑传递的水平地震作用不致在柱内引起过大的弯矩和剪力,下柱支撑的下节点应设置在靠近基础顶面处,并使力的作用线汇交于基础顶面。柱间支撑的杆件应采用型钢,支撑形式宜采用交叉式,其斜杆与水平面的交角不宜大于55°,对柱间支撑的长细比应有所控制。8 度时厂房跨度不小于18m 的多跨厂房的中柱和 9 度时多跨厂房的各柱,柱顶宜设置通长水平压杆。柱间支撑与柱连接的节点焊缝及柱内锚件应与支撑杆件等强,以避免节点过早破坏。

④连接节点

8 度时,屋架与柱的连接宜采用螺栓,9度时宜采用钢板铰或螺栓,屋架下必须垫支承垫板,厚度不宜小于16mm,柱顶预埋件与柱头应加强锚固,锚筋宜采用4Ф14(8度)和4Ф16(9度)。对有柱间支撑的柱子,柱顶预埋件还应增设抗地震剪力的抗剪钢板。

⑤围护墻体

为了避免地震时砖围护墙的外闪和倒塌,增加墙体平面外的稳定,砖围护墙应沿全高与柱子牢固拉结,转角处应沿两个主轴方向与柱拉结,柱顶以上的墙体与屋架端部拉结,围护墙顶部与屋面板、天沟板拉结。当采用预制墙梁时,要求每层墙顶面必须与其上面的墙梁底面,用连接钢筋或钢板互相拉结。闭合圈梁能增加厂房的整体性,减轻砖墙震害,其设置要求为:圈梁沿平面必须闭合;在屋架端头上弦处、柱顶标高处,各设一道 ;当 屋 架 端 头 高 度 不 大 于900mm 时,可仅在柱顶或屋架端头上弦标高各设一道;8 度、9 度区,应沿厂房竖向按上密西稀的原则,每隔4m左右,在窗顶标高增设现浇圈梁一道;当采用钢筋混凝土大型墙板时,墙板与厂房柱或屋架间宜采用柔性连接,6~7 度区可采用型钢互焊的刚性连接。

四、总结及建议

目前,钢单层工业厂房抗震的新趋势是以钢管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钢结构、及压型钢板系列围护结构为代表的现代钢结构作为其主流结构形式,承重结构更加空间化, 围护结构和屋盖更趋于轻型化、高强化。本文通过对汶川地震中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震害进行调查研究,对钢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工业厂房的典型震害进行分析得出如下几点建议:新建厂房应按新的抗震规范设计,其抗震性能是有保障的;以后要特别重视非结构构件和高大设备的抗震设计。对不符合抗震鉴定标准的老厂房应尽快进行改造加固,以达到地震工作预防为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文忠.唐山地震与建筑抗震[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6.

[2]刘大海,杨翠如,陶希暝.建筑抗震构造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裘民川,刘大海.单层工业厂房抗震设计[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1-28.

作者简介

周海涛(1970.03,)男,本科,工程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现从事建筑结构设计工作。

作者:周海涛

第2篇:混凝土结构抗力的基本原理与统计调查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荷载与结构设计方法project.4

——混凝土结构抗力的基本原理与统计调查

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1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混凝土结构抗力的基本原理与统计调查

摘要:建筑结构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法是以可靠指标β作为衡量结构可靠度的标准。为准确把握当前混凝土结构的可靠度水平, 对影响结构可靠度的基本随机变量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为了确定结构的可靠指标值,需要研究结构抗力的统计参数;根据混凝土结构的特点,提出了混凝土结构抗力的非平稳随机过程模型,并建立了预测抗力平均值和标准差的数学模型。

1. 引言

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材料老化、不利环境(如高温、高湿、粉尘及腐蚀介质等)影响、管理使用不当等, 必将造成结构某种程度的损伤, 这种损伤积累将导致结构承载力下降,耐久性能降低。为预测若干年后结构的抗力水平, 则必须建立随时间变化的抗力评价模型。为了研究混凝土抗力的作用原理与建立随时间变化的模型,选取了自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对西安地区近两年建造的373栋住宅结构进行的抗力的调查数据,取得了一批混凝土强度以及各类钢筋混凝土构件主要几何尺寸的实测数据。应用概率统计方法对钢筋和混凝土强度以及截面尺寸等几何参数进行统计分析, 在抗力基本参数经时变化分析基础上, 进一步考虑构件抗力的不定性, 给出钢筋和混凝土强度以及构件尺寸特征的统计参数与概率分布模型。

2.混凝土结构抗力的基本原理

在我国现行规范中,常用极限状态来衡量结构是否可靠,并将极限状态方程中的基本变量表达为结构抗力R和荷载效应S两个综合基本变量,这种极限状态常用建筑结构的功能函数来表达,即

g(R,S)RS0

式中: R—结构的抗力

S—结构的荷载效应

在设计及评定建筑结构时,按可靠度来控制。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称为结构的可 靠度。若仍仅用结构抗力R和荷载效应S两个综合基本变量且均按正态分布时,结构构件的可靠指标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RS2R2S

—结构构件的可靠指标

S、S—结构构件作用效应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R、R—结构构件抗力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这样比较好地考虑了S五种主要的随机因素,即荷载、荷载效应、材料强度、施工误差和抗力分析,在运用概率理论处理结构可靠度问题上已达到了水准的水平,即将荷载效应和抗力的有关基本变量均视为随机变量,并运用一次二阶矩的方法建立二者的联合分布和可靠度的概率卷积。这本是一种严格的概率方法,但在分析中却忽略了基本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即忽视了基本变量的时变性,从而导致现行结构可靠度的评定方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2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法是一种近似概率方法,据此求得的结构可靠度也是静态可靠度。单就钢筋混凝土结构而言,在使用早期,可靠度一般比设计值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在此期间混凝土强度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钢筋混凝土存在耐久性问题,即其性能会随时间发生退化,使结构的强度、刚度、可靠度降低。同时,由于结构刚度的变化对结构的动力性能生直接影响,从而使结构的动力荷载效应发生变化,并二次影响到结构可靠度。

材料强度和几何尺寸是影响结构构件抗力的两个重要因素,也是结构设计中最重要、最复杂的两个参数。影响混凝土结构抗力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一般可归纳为三类,即环境因素、自身因素和受荷因素。环境因素常见的有混凝土的碳化,钢筋的锈蚀,侵蚀性气体、液体的腐蚀以及温度变化的影响;自身因素主要是指混凝土及钢筋强度随时间的衰减、碱集料反应、混凝土的收缩与徐变;受荷因素主要是指高应力幅度、疲劳损伤等。

3.混凝土结构抗力的概率模型

1、混凝土结构抗力的不定性

混凝土结构抗力的不定性仍可分为计算模式不定性、材料性能不定性和几何参数不定性。计算模式不定性主要是抗力评价所采用的基本假定等引起的变异性, 如损伤构件平截面假定、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粘结力假定等;材料性能不定性和几何参数不定性主要指耐久性损伤的各种变异性, 如锈蚀钢筋的力学性能、混凝土抗压强度、混凝土碳化、钢筋锈蚀截面损失、混凝土保护层剥落等。

2、混凝土结构抗力的随机过程模型

在结构设计时, 采用随机变量作为抗力的概率模型, 并认为抗力服从对数正态分布。由于服役结构的抗力随服役时间变化, 因此采用非平稳随机过程模型描述服役构件的抗力, 并假定服役构件的抗力仍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任意时刻t抗力R(t)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表示为

lnrRt2fR(r,t)exp 22R2Rtr1式中Rt和Rt为参数, 由抗力R(t)的平均值R(t)和标准差R(t)确定。

由此可见, 建立抗力概率模型的关键是确定抗力的平均值函数和标准差函数。

3、服役构件抗力统计参数

考虑计算模式不定性, 服役构件抗力可以表示为

R(t)KPRP(t)

式中 KP是计算模式不定性随机变量;R(t)是抗力随机过程;RP(t)是计算抗力。

抗力平均值函数和标准差函数可以表示为

R(t)=K·R(t)

PPR(t)=R(t)·R(t)

22R(t)=K+(t) PRP式中 KP、KP分别为随机变量KP的平均值和变异系数;RP(t)、KP(t)分别为计算抗力RP(t)的平均值函数和变异函数。

24.混凝土结构强度的统计数据

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3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1、调查概况:对某地区近两年使用的钢材和混凝土强度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实测

(1)混凝土。调查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材料实验室测试的123个工程和陕西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85个工程的立方体抗压强度,设计强度等级在C15- C60之间;为了解实际建成结构中混凝土的强度与施工预留试块强度的差异,对陕西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7个工程(龄期在30d至60d期间)采用钻芯法测试了实际构件(包括梁、板、柱、墙)的混凝土强度(设计强度等级在C25- C35之间) 。

(2)钢筋。调查了陕西航天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158个工程的钢筋屈服强度,钢筋直径在615mm~ 48mm 之间,生产厂家包括首钢、鞍钢和武钢等国内几家大型的钢铁集团公司。

2、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1)混凝土。本次调查测试取得了混凝土立方体强度数据14562组,芯样强度数据98 个。各混凝土强度等级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混凝土强度调查统计分析结果

对各强度等级的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的子样数据分别进行统计检验, 均能较好的符合正态分布。下图为本次调查的124个工程(设计强度等级为C30)的混凝土立方体强度的直方图, 图中曲线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曲线. 由此可见, 工程上可用正态分布作为混凝土强度的概率分布模型.为分析施工水平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直方图

调查了5家建筑公司施工的混凝土强度。从5家建筑公司实测了设计强度等级C30的混凝土强度。结果如下表所示

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4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钢筋屈服强度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施工单位的不同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较大,虽然平均值都超过了30MPa,但变异较大,有些甚至达不到设计要求。

(2)钢筋。本次调查测试取得了钢筋屈服强度数据5236组。各钢筋种类的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钢筋屈服强度表

对三种类型的钢筋强度分别进行统计检验,较好服从正态分布。下图为本次测试的HPB235钢筋的强度分布直方图,图中曲线为相应的正态分布曲线. 由此可见,工程上可用正态分布作为钢筋屈服强度的概率分布模型。

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5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钢筋屈服强度直方图

5.混凝土结构强度的代表值与抗力系数

(1)强度标准值:为保证设计时材料强度取值的可靠性,一般对同一等级的材料,取具有一定保证率的强度值作为该等级强度的标准值。《规范》规定材料强度的标准值fk应具有不小于95%的保证率, 即

fm:材料强度平均值

:变异系数,C40级以下混凝土,=0.12;对C60级=0.10;对C80级,=0.08。

混凝土立方体强度标准值fcu,k即为混凝土强度等级fcu。《规范》采用如下的折减系数:实际结构与实验室差别的折减系数k1,取k10.88。混凝土脆性折减系数k2,对C40及其以下的混凝土取k20.8,对C80取k20.87,中间线性插值。因此,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为fck:

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6 Project #4of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Autumn, 2012

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为:

(2)强度设计值:为保证结构或构件设计安全性,《规范》进一步引入材料强度分项系数对材料强度标准值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强度指标称为材料强度设计值,即

c—混凝土材料分项系数,取1.4 s—钢筋材料分项系数,取1.1

6.结论

对于混凝土结构,钢筋的屈服强度和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为主要强度指标,如果是大体积混凝还需要多轴强度,结构的基本强度必须通过实验获得,如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结构的强度可通过基本强度算出。由于土木结构形式的多种多样,材料性能一般是非线性的,而混凝土结构概率模型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根据大量施工经验,应加强混凝土强度的施工控制。提出更有效地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和箍筋间距等隐性参数的技术措施。以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强度。

7.说明(团队的作用、个人的贡献)

在这次对混凝土结构抗力调查分析中,我们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进行了讨论。我们了解了混凝土结构抗力的作用原理后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及查阅相关资料得到了混凝土结构抗力的概率模型,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讨论,并得出最终结论。 人员具体分工如下:

Xx:通过分析数据查阅资料得到混凝土结构抗力的概率模型并进行分析整理。 Xx:对混凝土结构抗力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解,并整理论文格式。 Xx:对查阅的资料进行总结并得出结论供大家讨论。 Xx:通过图书馆网站查阅相关资料,分析概率模型。

Xx:查阅资料搜集混凝土结构抗力的统计数据并进行整理分析。

8.参考文献

[1] 牛荻涛,王庆霖,董振平.服役结构抗力的概率模型及其统计参数.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7 [2] 胡晓鹏,牛荻涛,薛国辉.住宅结构抗力的调查与统计分析.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8 [3] 张轶鹏,仇月冬.现有钢筋混凝土结构抗力评定方法.有点专用建筑,2001.

Projects of Undergraduate Course "Loads and Structural Design Methods"

Page 7

第3篇:关于不可抗力台风灾害造成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损失费用计算问题的通知桂造价〔2014〕48号

关于不可抗力台风灾害造成建设工程发承包双方损失费用计算问题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我区每年均遭受台风灾害,为合理确定和有效控制工程造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区实际,现将灾后发承包双方应承担不可抗力台风后果的原则明确如下:

一、不可抗力台风的确认:不可抗力台风等级应由承发包双方在合同专用条款中约定,合同专用条款中无约定的, 10级以上(含10级)台风按不可抗力规定计算。

二、发承包双方应承担不可抗力台风后果的原则

(一)因不可抗力台风引起的后果及损失由合同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及合同约定各自承担。不可抗力台风发生前已完成的工程应当按照合同约定进行计量和支付。

(二)不可抗力台风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费用增加和工期延误等后果,由合同当事人按以下原则承担: 1.永久工程本身、基坑抽水、服务于工程的措施项目(如脚手架、模板及支撑、安全网、围挡等)的损失、已运至施工现场的材料和工程设备的损坏,以及因工程损坏造成第三方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由发包人承担。

2.承包人的临时设施(具体内容详见费用定额规定)和施工设备损失,应由承包人承担。 3.发包人、承包人承担各自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因不可抗力台风影响承包人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已经引起或将引起工期延误的,应当顺延,由此导致承包人停工的费用损失由发包人和承包人合理分担,停工期间必须支付的工人工资应由发包人承担。

5.因不可抗力台风引起或将引起工期延误,发包人要求赶工的,由此增加的赶工费用由发包人承担。

6.承包人清理、修复工程和在停工期间按照发包人要求看管工程的费用,应由发包人承担。

不可抗力台风发生后合同当事人均应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损失的扩大,任何一方当事人没有采取措施导致损失扩大的,应对扩大的损失承担责任。

因合同一方迟延履行合同义务,在迟延履行期间遭遇不可抗力台风的,不免除其违约责任。

广西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

2014年12月31日

第4篇: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计算书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

工程力学09—1 班

第四小组

目录

一、设计资料 ..............................................................................3

二、结构构件选型 ......................................................................4

三、结构计算 ..............................................................................4

四、荷载组合与内力组合 .........................................................17

五、柱、基础的配筋计算 .........................................................17

六、基础设计 .............................................................................24

七、参考资料 .............................................................................29

混凝土

结构课程设计计算书

一、设计资料

(一) 、设计题目:金工车间单跨厂房结构设计。

(二) 、设计条件:

1、 工艺要求:本工程为某城市郊区某铸造车间,工艺要求为一单跨单层厂房,跨度为27m,长度为102m,柱距6m,车间内有15/3t 和30/5t 两台A5级工作制吊车,轨顶标高10.2m。吊车的有关参数见下表 1-1。

2、 工程地质情况:天然地面下1.2m 处为褐黄色亚粘土老土层,作为基础持力层,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140kPa,初见地下水位在地面以下0.7m,(标高-0.85m)。

3、 地震设防烈度:无要求

4、 建筑资料和荷载资料:

(1) 屋面板采用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板,板重(包括灌缝在内)标准值 为 2kN/m2。

(2) 天沟板板重标准值 2kN/m2。

(3) 屋架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架,屋架自重标准值 109kN/榀。

(4) 吊车梁采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吊车梁高 1200mm,自重标准值 50kN/根,轨道及零件重1kN/m,轨道及垫层构造高度 200mm。

(5) 假设工业厂房用期50 年。阜新地区雪荷载标准值 0.4 KN/m

2、基本风压0.6 KN/m 2。

(6) 设计任务排架柱及基础材料选用情况

①柱

混凝土:采用C35,钢筋:纵向受力钢筋采用 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

HRB335级钢筋。 ②基础

混凝土:采用C25,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三)设计内容:

1. 确定纵横定位轴线,上柱的高度及截面尺寸;下柱的截面尺寸;布置屋盖支撑,柱及柱间支撑;

2. 排架计算简图及进行荷载计算;

3. 排架内力计算与内力组合; 4. 排架柱牛腿设计;

5. 排架柱截面的配筋计算; 6. 预制柱下基础设计;

7.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标准格式,用 8. 绘制施工图纸( 1 #图 纸一张)

(1) 结构布置图(屋面板、屋盖支撑布置、吊车梁、柱及柱间支撑、墙体布置) (2) 基础施工图(基础平面平面布置图及基础配筋图) (3) 柱施工图

二、结构构件选型 :

结构的名称

屋面板

天沟板 天窗架 屋架

预应力混凝土折线形屋

架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吊

车梁 表 1.1 主要构件选型

选取材料

预应力混凝土大型屋面

重力荷载标准值

2 kN/m 2

2 kN/m 2 57 kN/ 榀 109 kN/ 榀

m 吊车梁高 1200m,自重标

准值 50 kN/ 根,轨道及零

件重 1 kN/m,轨道及垫层

构造高度 200 mm。

A4 纸打印计算书一份。

吊车梁

吊车 吨位

15 /3t 30 /5t

1 吊车有关参数表 1-

起 重 吊 车 轮 距 最 大 轮 最 小 轮 起 重 机 小 车 总 车高

量宽 压 压 总重 K H

重 Q1

B ( mm )

P

Pmin

max

( K ( mm ) ( KN ) ( KN ) ( m )

( KN ) N ) ( KN )

147 / 5160 4100 148 33 215 66.1 29.4

294 / 6150 4800 290 70 118 107.8 2.734 49

三、结构计算

(一)结构计算简图(由于 A 、 B 柱的对称性,所以以下计算过程以

1、 排架柱的高度

、基础的埋置深度及基础高度: ( 1)

Q A 柱为例)

6

0.23 = 5.75 KN / m G = 25×根据柱的高度、 吊车起重量及工作级别等条件, 确定柱的截面尺寸, 经计算得截 面几何特征, 汇总见表。

柱截面尺寸及相应的计算参数

2 表 2-

面积

mm 截面尺寸/ 2 惯性矩/ mm

/ mm

500 矩 500 ×

1000 × 150 × 10 I500 ×

0

10 2.5 × 10 2.3 ×

5 计算参数 柱号

上柱

A, B

下柱

)

自重/ (kN/m

10 5.21 ×

6.25 5.75

10 3.141 ×

3、 荷载计算 (1)恒 载计算

a、屋盖恒载标准值:

预应力大型屋面板 天沟板 天窗架 屋架自重

则作用于横向平面排架边柱柱顶屋盖结构自重为: G1=(4*6*27/2+57+109/2)=435.5KN

uh

1- 200 e

=

50 mm 作用在轴线的右侧。 计算偏心距 = 500/2 - 200=2

1M 1 A = M 1 B = G

1Ae

A =

435.5*0.05=21.775 KN.m

2 KN m

2 KN m 57 kN/ 榀

109 kN/ 榀

M 2 A = M 2 B = G 2 A e

2A =

435.5*0.25=108.875 KN.m b. 柱自重标准值: 上柱 下柱

G2a=6.25*3.25=20.315KN G3a=5.75*7.75=44.563KN

2M 2 A = G 2 Ae

= 5.078 KN.m

、屋面活载(不上人屋面,取 0.70 KN m 大于屋面雪载 0.4 KN m )故 ( 2)

Q

1A = Q1

B = 0.7*6*27/2=56.7 KN

M 1 A = Q e1

A = 2.835 KN.m

= 14.175 KN.m

2M 2 A = Q Ae A

(3) 、吊车梁及轨道连接重力荷载 G 4 A = G 4 B (50+0.4*6) =52.4 KN M 4 A = M 4

4 A = 52.4*0.4=20.96 G 4 AeKN.m

4 吊车荷载

QA1 1 = B = 吊车的参数:

1 吊车有关参数表 1-吊车 起 重

吊 车 轮 距

K

B

( mm)

最 大 轮 最 小 轮 起 重 机 小 车 总 车高

压 P

max( KN )

压 Pmin

( KN ) 70

( KN )

总重

重 Q

1( KN )

( m ) H

量宽 Q 吨位

( K ( mm ) N )

30 /5t

294 / 49

15 /3t

147 / 29.4

5160

4100

6150

4800

290 118 107.8 2.734

148 33 215 66.1

可算出出吊车梁支座反力影响线中个轮压对应点的竖向坐标值,如图4所示:

图4 吊车荷载作用下支座反力的影响线

(1)、 吊车的竖向荷载

: 情况( a)

=0.9γ

pmax ∑ y i =0.9× (0.738+0.055)] Dmax

QF

1.4×

[290×

(1+0.2)+148 ×

=585.36 KN

i= 0 . 9 × 1.4× (1+0.2)+33 × (0.738+0.055)] Dm in =0.9γ

Q F min ∑ y

[70 ×

=110.17 KN

: 情况( b)

pDm ax =0.9γ

QF max ∑ y i =0.9×

1.4×

[290×

(0.738-0.062)+148×

(1+0.317)]

=492.60 KN

1.4× (0.738-0.062)+33 × (1+0.317)] Dmin

=0.9γ

Q F min ∑ yi=

0 .9

×

[70 ×

=114.38 KN

(1)吊车的横向荷载

水平刹车力: T1=1/4α β( 水平刹车力: T2=1/4α β(

× 0.12×

0.9×

(150+215)=9.855 KN Q2+g2)

=

1 4 × 0.12×

0.9×

(300+118)=11.286 KN Q1+g1)

=

1 4 吊车横向荷载设计值: Tmax= γ

Q

∑ T ∑ yi

=1.4 × [11.286 × + ( 0.738+0.055) ]

( 1+0.2) 9.855×

=29.83 KN

风荷载 ( 6)

6KN

/ m 2 ,对于城市地区,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μ z 阜新地区的基本风压 ω 0 = 0.按 B 类地区考虑高度取值。对 q

1,q 2 按柱顶标高 10.2 m 考虑查得 μ z = 1 。

风荷载体型系数图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参照荷载规范,并用插值法求出不同标高时的系数。 则风压高度变化系数如表

标高 ( m )

∝ z

10.0 11.834 1.00

1.074

2 所示。

15.0 1.14

表 2 15.384 1.148

15.99 1.162

17.65 1.198

18.92 1.226

20 1.25

均布风荷载如下表:( 序号

z ω 0 l qi

= β z μ sμ)

β

Z

μZ

μs

ω0

q(KN/m)

方向

1 2 3

1 1 1

1.074 1.148 1.162

0.8 0.8 — 0.2

0.6 0.6 0.6

3.093 3.307 0.836

4 1 1.198 0.6 0.6 2.588

5 1 1.226 — 0.7 — 0.7 — 0.6 — 0.6 — 0.5 — 0.5

0.6 3.090

6 7 8

1 1 1

1.226 1.198 1.162

0.6 0.6 0.6

3.090 2.588 2.509

9 10

1 1

1.148 1.074

0.6 0.6

2.067 1.933

排架荷载总图如图

3.内 力计算

恒载作用下的内力 ( 1)由于单层厂房多属于装配式结构,柱,吊车,梁及轨道的自重,是在预制柱吊装 就位完毕而屋架尚未安装时施加在柱子上的,

此时尚未构成排架结构。 但在设计

中,为了与其他荷载项计算方法一致, 并考虑到使用过程的实际受力情况, 在柱, 吊车梁及轨道的自重作用下,仍按排架结构进行内力计算。 1 )在 G1 (屋架)作用下

A M 1 A = M 1 B = G1

Ae435.5*0.05=21.775 KN.m

= A M 2 A = M 2 B = G 2 A

0.244;

0.166

λ=

已知 n=,

1 e 2

= 435.5*0.25=108.875 KN.m

则有:

λ 1 1? ? ? λ ? ? ? ? ? ? 1

=1.8164

) 2) 活载作用下 1 )屋面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

Q1 与 G1 作用位置相同,即成比例。则有: Q1 =56.7KN

R = R1

× Q1

G1= 2.678 KN

(→

) M 1 = M 11 × Q1

G= 3.969 KN.m 1

M=Q1

2M 12 × G= 119.845K N.m

N1 =

Q1

= 56.7k N

屋面活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分别示于图 9 和图13

( 10

2 )吊车竖向活载作用下的内力 ①最大轮压作用于 A 柱时 A 柱 B柱

M A

= D maxe

/ m

4 = 585.36×

0.4= 234.144kN

0.4 = 44.068M B

= D min e

4 = 110.17 ×kN

/ m

计算简图如图 11 所示:

图 11 吊车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简图

与恒载计算方法相同,可得 A 柱 B柱

C3=

C2=

1.31467

M 4 A

RA

= C 3 = — 24.756 (←

)

H M 4 B

RB

= C 3 = 4.659 (→

)

H

A 柱与 B 柱相同,剪力分配系数 ?A = ?B = 0.5,

则 A 柱与 B 柱柱顶的剪力分别为

A 柱 VA = RA14.708kN

( ← ) B 柱 VB = RB2 .1

+ λ 3 0.

n

5 C = =0.703

2 + λ. ? ? ? 0? ? ? 1

2 1 + λ 3μ Am(RA + RB )

= 3.087k N ( ← ) VB = RB1)

3 n C = = 0.3557

1 8

λ 1 + 3C11q1H = 0.3557*3.09*12.434 =C11q2 H =0.3557?1.93?12.434=- 2 7.361 (←

)

图 14

排架单元结构对称,柱中的轴力为零,计算简图如图 15 所示

μ = 0.5 ,则有: VA = R1 + ?(- R1R2 + W ) = 10.839 ΚΝ

根据计算左来风情况下的 M 图如图 16 的实线所示

四、荷载组合与内力组合

排架单元结构对称,可仅考虑 组合。

A 柱的截面。具体情况见表

3 的汇总和表 4 的

表 3 —荷载汇总表

荷载汇总表

竖向吊车荷载 水平吊车荷载 最大轮压作用于 水平力作用方向

A B 向左 向右 3 4 5 6

-44.62

-44.64

± 6.90

± 6.90

左来风

64.36 截面 内力

恒载 1

活载 2

2.965

右来风

-41.78

M

ⅠⅡ

N

-75.28 -11.2 189.52 0.56 ± 14.50 ± 14.50 64.36 -41.78

508.21 56.7 585.36 110.17 0 0 0 0

M 47.05 6.78 5.26 -138.8 -265.9 265.88 320.679 -284.2

Ⅲ0.5h

+ aˊ

s = ( mm ) As

= A

ˊ

) fˊ

y ( h0

- aˊ

、 x < hˊ

f 时, 当 x > 2 aˊ

s = As

= A

εe

N (

- 0.5h

+ 0.5 x ) 2

( mm )

ˊ

y ( h0ˊ

) f

- a

i

1920.4

842.4

ρ min Ac

( mm )( 一侧纵向钢筋 )

500

2

2 (2081 )

460

2 Φ 16 2 Φ 18 (911 ) 一侧被选受拉钢筋及其面积(

mm )

A 柱的上柱和下柱截面的配筋图见下图 4-

具体钢筋的型号见施工图 23

a / h0

< 0 . 3,

可以不设弯起筋

@

按构造要求布置水平箍 筋,取 φ12,上部 2 / 3h 100

0

2 3

? ? ? × 585 = 390mm 范围内水平箍筋

? ? ? 总面积为:

100 2 a / h0

= 160 / 575 = 0 .278

< 0 . 3,

可不设弯筋 满足要求。 A = 113.1×

390

> = 441. 1 mm

As

763 = 381. , 满足要求 = 0 .

5× 5 mm

牛腿配筋图见下图。

4、 柱的吊装验算

24

柱子吊装阶段验算

荷载:包括上柱,牛腿和下柱的载荷。 ( 1)上柱: 牛腿:

2 5×

10 ÷ 10 × 25 = 6.

25(

KN / m)

(22 ) ×062 + 0 . 22 )-(1

. 0 + 0 .

.

0.0 . 22 ×

22

? ?? ? ??

5 ×

62 = 20 .17

KN / m × 0. 25 ÷ 0.

5 6

. . 2

下柱:

2 3 × 10 ÷ 10 × 25 = 5 . 75 KN / m

5 6

自重:包括上柱,牛腿和下柱的自重。 ( 2)

1 .5 6.

× 25

= 11 . 25 KN ? m 上柱自重: g 1 = 1 . 2 ×

1. 20 . 17 = 36

5 ×. 30 KN ? m 牛腿自重: g 2 = 1 . 2 ×

KN ? m

1.× 5

×

5 .75

= 10. 35

下柱自重: g 3 = 1 .2 弯矩: ( 3)M 1 = q1

×

Hu

2 2

= 11 .25

×

3 . 034

= 51 . 78 KN / m

28

= [(5.5/ 2)- (1/ 2)- 1.205]×4- [(4/ 2)- (0.5/ 2)- 1.205]2 = 3.88m2

A2 = (bc + h0 )h0 = (0.5+1.205)×1.205 = 2.05m2 Fl = pn,max A1 =105.34×3.88 = 408.12KN

0.6 f1 A2 = 0.6×1.27 ×2.05×103 =1562.1 >Fl (满足要求)

(2)验算变阶处冲切

bc =1.25m,ac =1.75m,h0 =0.905m

A1 = [(5.5/ 2)- (1.75/ 2)- 0.905]×4ac )2 (2b+ bc )=1/ 48×(105.34 +84.32)(5.5- 1)2 (2×4 +0.5)= 680.11KN / m ASΙ = (MΙ / 0.9h0 f y )= (680.11×10)/(0.9×1205×360)=1741.99

[]

mm2

(2) 截面Ι′— Ι′ p′nΙ =88.21KN

MΙ′=1/ 48×(105.34 +88.21)(5.50.5)(2×5.5 +1)= 491.29

mm2

29

10 / ( (0

(h

×0

×120512

< AS ΙΙS

= M ΙΙ / [ .

= 1271 . 02 mm

0 )×

360 ] = 1113 .77 .

故配置 φ12@160

(

mm ) A

= 1357 .2 S

30

参考文献

⑴ 建筑结构制图标准 (G B/T 50105-2001)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⑵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⑶ 建筑荷载设计规范( GB50009-2001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⑷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

. 北京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⑸ 徐占发主编 . 建筑结构与构件设计 . 北京 :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1996 ⑹ 苏小卒主编 . 砌体结构设计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⑺ 沈蒲生主编 .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第5篇:钢筋计算公式 钢筋算量基本方法小结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算 梁的支座不计算箍筋

计算通长钢(贯通筋)的时候梁的一端有柱那还有一端是墙的话钢筋需要锚固 锚固的长度与支座的宽度有关系,两端不一定长度相等 箍筋计算按照净跨-50*2计算

中间有柱时扣柱,计算方法同上一条

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问题,也就是谁时谁的支座的问题

基础是柱、墙的支座,柱是梁的支座,梁是板的支座、次梁以主梁为支座。 纵向钢筋锚入支座;横向钢筋(箍筋)不进支座,进入支座也是构造要求不是受力要求。柱、墙进入支座的插筋之箍筋不起箍筋作用,只起稳定作用,只要一个大的方框箍就行,真正上面柱中起箍筋作用时需要隔一拉一。梁进入支座时也是纵筋进入,但连梁到了顶层要求箍筋进入支座,因为顶层连梁上部受力筋在表皮,锚固不可靠,要靠箍筋把它约束住,不崩出去。 梁箍筋的计算长度是每跨的净跨长减去100MM,也就是说,梁的箍筋是从柱边50MM开始布置的,柱中不布置梁箍筋,但柱箍筋必须布置且加密;这一点在中国抗震设计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梁钢筋的锚固问题只与梁下部存不存在支座有关,与支座究竟是柱还是墙或者是其他主梁无关;

梁钢筋在支座内的锚固长度问题与梁的类型(框架梁次梁)和支座类型(边支座中支座)有关;

框架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0.4倍LAE(LAE为一个锚固长度)+弯钩15D(D为钢筋直径);如果边支座的宽度本身不小于钢筋的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的钢筋则可以不必弯钩进行直锚,但此时直锚长度必须不小于一倍锚固长度;框架梁底筋在中支座的的锚固长度为一倍LAE,面部通长筋在跨中1/3区域内连接(冷接或焊接或机械连接),须满足连接长度规范;

次梁在边支座的锚固长度是直段12D+弯钩15D,在中支座的锚固长度是12D;记住了,这就是框架梁与次梁的区别;

关于梁中架立筋构造腰筋抗扭腰筋的连接长度,是一般人容易出错的一个问题:梁中架立筋和构造腰筋的连接长度不论什么梁一律是15D,抗扭腰筋的方式同梁中主筋一样,遵守受力主筋的连接规范;

主梁箍筋的加密长度问题,一般人只知道是梁高的1.5倍,此识有误.实际是,一级抗震结构,主梁箍筋加密长度是梁高的2.0倍,二三四级抗震结构,才是梁高的1.5倍.

算量方法:

一、梁

(一)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剪力墙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1)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一)、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柱

(一)、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

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分布筋、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第五章常见问题

为什么钢筋计算中,135o弯钩我们在软件中计算为11.9d?

我们软件中箍筋计算时取的11.9D实际上是弯钩加上量度差值的结果,我们知道弯钩平直段长度是10D,那么量度差值应该是1.9D,下面我们推导一下1.9D这个量度差值的来历: 按照外皮计算的结果是1000+300;如果按照中心线计算那么是:1000-D/2-d+135/360*3.14*(D/2+d/2)*2+300,这里D取的是规范规定的最小半径2.5d,此时用后面的式子减前面的式子的结果是:1.87d≈1.9d。

第6篇:钢筋长度计算公式范文

钢筋长度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

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

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

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1/2板筋间距*2)/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钢筋计算原理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第7篇:各类钢筋设计长度计算公式

钢筋长度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钢筋计算原理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各类钢筋设计长度计算公式

L——构件长度 b——保护层厚度 d——钢筋直径

x——设计图示锚固长度等 H——构件高度 B——构件宽度

注:端部90度弯折的量度差值(1.75d)在预算中未减,是因为量小不重要。

1、直钢筋:

(1)端部弯半圆钩:设计长度=L-2b+2*6.25d (2) 端部斜钩:设计长度=L-2b+2*4.9d (3) 端部直钩:设计长度=L-2b+2*3.5d (4)、端部弯折:设计长度=L-2b+2x

2、 弯起钢筋:

(1) 双弯起钢筋端部带半圆钩:

设计长度=L-2b+2*(H-2b)*tg(α/2)+2*6.25d = L-2b+2*(H-2b)*tg(α/2)+12.5d (2)双弯起钢筋端部带弯折及半圆钩:

设计长度=L-2b+2*(H-2b)*tg(α/2)+2*(x+6.25d) (3) 双弯起钢筋端部带弯折: 设计长度=L-2b+2*(H-2b)*tg(α/2)+2x (4)单弯起钢筋端部带半圆钩:

设计长度=L-2b+(H-2b)*tg(α/2)+2*6.25d

3、箍筋:

(1) 单箍方形或矩形:

设计长度=2*(H+B)-8b+8d+2*6.9d-3*1.75d =2*(H+B)-8b+17d (无抗震要求) 设计长度=2*(H+B)-8b+8d+2*11.9d-3*1.75d =2*(H+B)-8b+27d (有抗震要求) (2)双箍方形(多用于柱中):

外箍设计长度=2*(H+B)-8b+8d+2*6.9d-3*1.75d =2*(H+B)-8b+17d (无抗震要求) 外箍设计长度=2*(H+B)-8b+8d+2*11.9d-3*1.75d =2*(H+B)-8b+27d (有抗震要求) 内箍设计长度=[(B-2b)* 2/2]*4+17d (无抗震要求) =[(B-2b)* 2/2]*4+27d (有抗震要求)

(3) 双箍矩形:

每组(对)箍设计长度=(H-2b)*4+(B-2b+B`)*2+17d (无抗震要求) =(H-2b)*4+(B-2b+B`)*2+27d (有抗震要求) (4)三角箍(多用于有梁板): 设计长度=(B-2b)+4*(H-2b)2(B-2b)22 +17d (无抗震要求)

2 =(B-2b)+4*(H-2b)(5)S型箍(拉筋):

设计长度=(B-2b)+17d (无抗震要求)

(B-2b) +27d (有抗震要求) =(B-2b)+27d (有抗震要求) (6)箍筋数量:n=(L-2b)/a+1 a为箍筋间距,S箍间距为2a (7)螺旋箍:

设计长度=N*P2(D-2b)2*2 +17d (无抗震要求) =N*P2(D-2b)2*2 +27d (有抗震要求) N——螺线圈数=(L-2b)/P,P——螺线间距,D——构件直径

做好预算-钢筋计算公式!!!

一、梁

(1) 框架梁

一、首跨钢筋的计算

1、上部贯通筋

上部贯通筋(上通长筋1)长度=通跨净跨长+首尾端支座锚固值

2、端支座负筋

端支座负筋长度:第一排为Ln/3+端支座锚固值;

第二排为Ln/4+端支座锚固值

3、下部钢筋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左右支座锚固值 以上三类钢筋中均涉及到支座锚固问题,那么总结一下以上三类钢筋的支座锚固判断问题:

支座宽≥Lae且≥0.5Hc+5d,为直锚,取Max{Lae,0.5Hc+5d }。

钢筋的端支座锚固值=支座宽≤Lae或≤0.5Hc+5d,为弯锚,取Max{Lae,支座宽度-保护层+15d }。

钢筋的中间支座锚固值=Max{Lae,0.5Hc+5d }

4、腰筋

构造钢筋:构造钢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钢筋:算法同贯通钢筋

5、拉筋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抗震弯钩值)+2d 拉筋根数:如果我们没有在平法输入中给定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箍筋根数/2)×(构造筋根数/2);如果给定了拉筋的布筋间距,那么拉筋的根数=布筋长度/布筋间距。

6、箍筋

箍筋长度=(梁宽-2×保护层+梁高-2×保护层)*2+2×11.9d+8d 箍筋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2+(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1 注意:因为构件扣减保护层时,都是扣至纵筋的外皮,那么,我们可以发现,拉筋和箍筋在每个保护层处均被多扣掉了直径值;并且我们在预算中计算钢筋长度时,都是按照外皮计算的,所以软件自动会将多扣掉的长度在补充回来,由此,拉筋计算时增加了2d,箍筋计算时增加了8d。

7、吊筋

吊筋长度=2*锚固(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其中框梁高度>800mm 夹角=60°

≤800mm 夹角=45°

二、中间跨钢筋的计算

1、中间支座负筋

中间支座负筋:第一排为:Ln/3+中间支座值+Ln/3; 第二排为:Ln/4+中间支座值+Ln/4 注意:当中间跨两端的支座负筋延伸长度之和≥该跨的净跨长时,其钢筋长度: 第一排为:该跨净跨长+(Ln/3+前中间支座值)+(Ln/3+后中间支座值); 第二排为:该跨净跨长+(Ln/4+前中间支座值)+(Ln/4+后中间支座值)。 其他钢筋计算同首跨钢筋计算。LN为支座两边跨较大值。

二、其他梁

一、非框架梁

在03G101-1中,对于非框架梁的配筋简单的解释,与框架梁钢筋处理的不同之处在于:

1、 普通梁箍筋设置时不再区分加密区与非加密区的问题;

2、 下部纵筋锚入支座只需12d;

3、 上部纵筋锚入支座,不再考虑0.5Hc+5d的判断值。 未尽解释请参考03G101-1说明。

二、框支梁

1、框支梁的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为Ln/3;

2、下部纵筋端支座锚固值处理同框架梁;

3、上部纵筋中第一排主筋端支座锚固长度=支座宽度-保护层+梁高-保护层+Lae,第二排主筋锚固长度≥Lae;

4、梁中部筋伸至梁端部水平直锚,再横向弯折15d;

5、箍筋的加密范围为≥0.2Ln1≥1.5hb;

7、 侧面构造钢筋与抗扭钢筋处理与框架梁一致。

二、 剪力墙

在钢筋工程量计算中剪力墙是最难计算的构件,具体体现在:

1、剪力墙包括墙身、墙梁、墙柱、洞口,必须要整考虑它们的关系;

2、剪力墙在平面上有直角、丁字角、十字角、斜交角等各种转角形式;

3、剪力墙在立面上有各种洞口;

4、墙身钢筋可能有单排、双排、多排,且可能每排钢筋不同;

5、墙柱有各种箍筋组合;

6、连梁要区分顶层与中间层,依据洞口的位置不同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1) 剪力墙墙身

一、剪力墙墙身水平钢筋

1、墙端为暗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弯折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弯折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2、墙端为端柱时

A、外侧钢筋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

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B、外侧钢筋不连续通过 外侧钢筋长度=墙长-保护层+0.65Lae 内侧钢筋长度=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水平钢筋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注意:如果剪力墙存在多排垂直筋和水平钢筋时,其中间水平钢筋在拐角处的锚固措施同该墙的内侧水平筋的锚固构造。

3、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

当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水平筋在洞口左右两边截断,分别向下弯折15d。

二、剪力墙墙身竖向钢筋

1、首层墙身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身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身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墙身竖向钢筋根数=墙净长/间距+1(墙身竖向钢筋从暗柱、端柱边50mm开始布置)

4、剪力墙墙身有洞口时,墙身竖向筋在洞口上下两边截断,分别横向弯折15d。

三、墙身拉筋

1、长度=墙厚-保护层+弯钩(弯钩长度=11.9+2*D)

2、根数=墙净面积/拉筋的布置面积

注:墙净面积是指要扣除暗(端)柱、暗(连)梁,即墙面积-门洞总面积-暗柱剖面积暗梁面积;

拉筋的面筋面积是指其横向间距×竖向间距。 例:(8000*3840)/(600*600)

(二) 剪力墙墙柱

一、纵筋

1、首层墙柱纵筋长度=基础插筋+首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2、中间层墙柱纵筋长度=本层层高+伸入上层的搭接长度

3、顶层墙柱纵筋长度=层净高+顶层锚固长度

注意:如果是端柱,顶层锚固要区分边、中、角柱,要区分外侧钢筋和内侧钢筋。因为端柱可以看作是框架柱,所以其锚固也同框架柱相同。

二、箍筋:依据设计图纸自由组合计算。

(三) 剪力墙墙梁

一、连梁

1、受力主筋

顶层连梁主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中间层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度+左右两边锚固值LaE

2、箍筋

顶层连梁,纵筋长度范围内均布置箍筋 即N=((LaE-100)/150+1)*2+(洞口宽-50*2)/间距+1(顶层) 中间层连梁,洞口范围内布置箍筋,洞口两边再各加一根 即N=(洞口宽-50*2)/间距+1(中间层)

二、暗梁

1、主筋长度=暗梁净长+锚固

三、 柱

(一) 、基础层

一、柱主筋

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二、基础内箍筋

基础内箍筋的作用仅起一个稳固作用,也可以说是防止钢筋在浇注时受到挠动。一般是按2根进行计算(软件中是按三根)。

(二) 、中间层

一、柱纵筋

1、 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二、柱箍筋

1、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03G101-1中,关于柱箍筋的加密区的规定如下

1)首层柱箍筋的加密区有三个,分别为: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取Hn/3;上部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2)首层以上柱箍筋分别为:上、下部的箍筋加密区长度均取Max{500,柱长边尺寸,Hn/6};梁节点范围内加密;如果该柱采用绑扎搭接,那么搭接范围内同时需要加密。

(三)、顶层

顶层KZ因其所处位置不同,分为角柱、边柱和中柱,也因此各种柱纵筋的顶层锚固各不相同。(参看03G101-1第

37、38页)

一、角柱

角柱顶层纵筋长度:

一、内筋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二、外筋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寺寺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地柱顶部第一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保证65%伸入梁内)

柱顶部第二层:≧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二、边柱

边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边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边柱顶层纵筋的锚固分为内侧钢筋锚固和外侧钢筋锚固:

a、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b、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1.5Lae

注意:在GGJ V8.1中,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

+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 ,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三、中柱

中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那么中柱顶层钢筋锚固值是如何考虑的呢?

中柱顶层纵筋的锚固长度为 弯锚(≦Lae):梁高-保护层+12d 直锚(≧Lae):梁高-保护层 注意:在GGJ V8.1中,处理同上。

四、 板

在实际工程中,我们知道板分为预制板和现浇板,这里主要分析现浇板的布筋情况。

板筋主要有:受力筋 (单向或双向,单层或双层)、支座负筋 、分布筋 、附加钢筋 (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撑脚钢筋 (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一、受力筋

软件中,受力筋的长度是依据轴网计算的。

受力筋长度=轴线尺寸+左锚固+右锚固+两端弯钩(如果是Ⅰ级筋)。 根数=(轴线长度-扣减值)/布筋间距+1

二、负筋及分布筋

负筋长度=负筋长度+左弯折+右弯折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扣减值)/布筋间距+1 分布筋长度=负筋布置范围长度-负筋扣减值

负筋分布筋根数=负筋输入界面中负筋的长度/分布筋间距+1

三、附加钢筋(角部附加放射筋、洞口附加钢筋)、支撑钢筋(双层钢筋时支撑上下层) 根据实际情况直接计算钢筋的长度、根数即可,在软件中可以利用直接输入法输入计算

上一篇:信用社信贷员优秀事迹下一篇:第一次把事情做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