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旅游

2022-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俗风情旅游

民俗旅游与旅游民俗的辨析

[摘 要]旅游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随之而来的各地纷纷开拓旅游资源,尤其是民俗旅游似乎更受国内外旅游者的欢迎,但是民俗旅游和旅游民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俗旅游,是指旅游主体通过对异域民俗文化的游览和探秘,来满足自己旅游审美意愿的一种文化休闲行为,而旅游民俗则是某一区域的一种具有旅游影响力的民俗活动,民俗只有保持原生态,才对旅游主体有意义。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種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闫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作者简介:和冠南(1991-6),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江汉大学文理学院管理学院2011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

作者:和冠南

第2篇:浅论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在旅游市场中的开发应用

[摘 要] 济南市历史文化悠久,地理位置优越,长期以来形成了非常丰富的人文风情和民间文化,许多风俗习惯至今仍然活跃在民间生活的舞台,历久弥新。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就是通过开发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民族传统习俗,展现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旅游项目和旅游活动,来唤起人们对济南民俗风情文化的了解和关注,从而扩大旅游节庆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推动济南旅游做大、做强。本文从分析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现状入手,进一步阐述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开展情况和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并对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可行性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济南 民俗风情旅游节 市场开发

近年来,济南市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逐渐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旅游产品正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包括观光、度假、专项旅游等在内的复合型产品发展。民俗风情旅游作为专项旅游产品中重要的一项,也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昂首进入旅游市场。济南市历史悠久,文化丰富,民俗风情多姿多彩,发展民俗风情旅游的优势得天独厚。济南市政府连续举办民俗风情旅游节,坚持突出济南民俗风情特色,集中展示民风民俗旅游资源,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扩大了济南旅游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下面,就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对民俗风情旅游乃至整个济南旅游业的推动作用展开论述,并进一步探讨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可行性的应对措施。

一、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发展概况

自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创办以来,组织质量和活动规模历届都有显著提高,参与活动的市民和游客越来越多,市场吸引力日益增强,梳理归纳成功的经验,很重要的原因是济南有着非常丰富独特的民风民俗资源,旅游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单位十分注重并及时对这一资源进行了有效发掘,使得古朴自然的民风民俗具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的内在精神和有力支撑点。

1、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现状

作为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发展壮大的基础和保障,济南民俗风情资源丰富多彩,独具魅力,具体表现在诸多方面。

(1)民俗风情与山水风光相结合。济南许多景区(点)历史久远,长期以来流传着优美动人的神话、传说,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加工可以形成非常吸引人的人文旅游资源,能够有效地将风光旅游和民俗风情旅游结合起来。比如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的大明湖,流传着乾隆皇帝下旨湖内“蛇不见,蛙不鸣;淫雨不涨,久旱不涸”的传说。今天到这里观光的游客,不仅被它“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湖光山色所吸引,更会陶醉于那美丽的传说之中。对于中外旅游者来说,传说使风景有了生命,更加迷人,观风光和听传说已融为一体,难分轻重了。

(2)民俗风情与老街古巷泉水相结合。济南素称“泉城”,“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风光也造就了济南老街古巷的与众不同。老街居民在泉边淘米、洗衣、戏水、休憩,青砖灰瓦的古宅老屋、灰白相间的院墙里弄与无处不在、涓涓细流的清泉浑然一体,街因泉而充满灵性,泉因街而蕴育生机,尤其是芙蓉街、王府池子至曲水亭、百花洲一带的老街古巷散发着老济南民俗风情的韵味和浓厚的文化气息。

(3)民俗风情与饮食文化相结合。以济南菜为主体的鲁菜居中国四大菜系之首,不仅可饱口福,更包含着美学、养生学、文学等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使国内外游客为之倾倒。济南菜制作细腻、清香鲜嫩,品尝济南菜一直是来济旅游活动中的重要节目,饮食创收在整个旅游业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在各有关部门的协同努力下,饮食旅游逐渐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类型。

(4)民俗风情与集市活动相结合。济南集市活动内容丰富,梨花大鼓、茶艺、评书、戏曲、龙舟赛等民间活动和农俗的七月七、乞巧节、龙抬头等节气活动充分展示了当地普通百姓的市井生活,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和古典韵味。其中,一年一届的济南趵突泉灯会、大明湖“放荷灯”、千佛山山会等活动场面万头攒动,热闹非凡,为广大市民和海内外游客提供了一道丰盛且别具风格的民俗文化大餐。

2、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开展情况

为突出春节传统过年的文化特色,从济南春节民俗文化活动有基础、有传统、有特色的实际出发,自2002年开始,每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济南市政府精心策划、认真部署,举办规模较大、民俗文化特色鲜明、活动内容丰富的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推出了一系列民俗过年活动,吸引了大批海内外游客。该节庆活动根植于济南现有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集中展示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民俗活动和当地传统名吃、小吃,主要活动内容有地方戏曲、秧歌、高跷、魔术、独角戏、民间艺术表演等精彩节目的大型民俗文艺演出,充满浓郁风情的面塑、蛋雕、竹编、糖画、脸谱、毛猴、葫芦雕刻、空竹等民间手工艺品展卖,广大市民和游客热情参与的抬花轿、拉洋片、皮影戏、剪纸、面塑、烙画等民俗项目,倍受人们欢迎。活动期间,以泉城广场、趵突泉为中心,北至大明湖、动物园,南到千佛山、泉城公园,到处游人如潮,吃、住、行、游、购、娱样样火爆,各具特色的节日活动招徕了大量市民踊跃参与。此外,每届民俗风情旅游节期间,济南部分景区(点)还开展配套系列活动。比如趵突泉公园举办迎春灯会,展出各色各样的花灯,举行戏曲演出、民间民俗文化展示等活动。大明湖风景区举办民俗文化春节庙会,包括民俗艺术展演、民间杂耍、游戏娱乐、相亲大会、特色小吃等内容。千佛山风景区推出“春节登山探宝游园会”活动。灵岩寺风景区举办“灵岩新年祈福会”等。小吃城、文化书市和游戏娱乐设施前热闹非凡。茗曲阁、白雪楼、晨光茶社等茶楼也相继推出曲艺专场,再现老济南“曲山艺海”的演出盛况。特色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强大的吸引力,中央电视台一套也曾在晚间《新闻联播》栏目中报道了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庆活动场面。

3、民俗风情旅游节对济南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连续六年成功举办的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主管部门、行业单位和业内外热心人士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同时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该节庆活动也带动了济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1)特色丰富的民俗风情旅游节,已成为全省假日旅游的亮点。目前,民俗风情旅游节这一旅游品牌已逐步深入人心,“参加民俗风情旅游节、开开心心过大年”已成为济南市民春节度假方式的首选。不仅如此,由于民俗活动丰富,省内及周边地区到济南体验民俗风情的外地游客大增,在济南各大景区(点),来自河北、河南、北京、江苏和省内各地市,甚至上海的车辆络绎不绝。活动期间,济南趵突泉、大明湖等景区(点)的接待人数常常排列全省景点接待量的前列。由于民俗风情旅游节的强力拉动,每年春节黄金周期间,济南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增幅都在10%以上,不断掀起假日旅游的高潮。

(2)迎接大批旅游团队,促进了济南经济消费。每年民俗风情旅游节期间,各旅行社也迎来了旅游团队的一个高峰期。广大游客拉动了相关消费,各大星级酒店接待大量海内外旅游团队,入住率居高不下。尤其是海外游客大多对民俗文化情有独钟,浓厚的参与热情和体验乐趣使他们对民俗旅游活动赞不绝口,赞叹在济南度过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年。各大商场、超市人流如潮,营业额远远高于平时。各酒店餐馆生意兴旺,美食节、团圆宴等大受欢迎,餐位常常爆满。健身房、歌舞厅、茶馆、咖啡馆等健身娱乐消费十分火爆。济南消费场所营业收入大幅提高,旅游市场呈现出兴旺繁荣的喜人局面。

(3)引起新闻媒体关注,扩大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节前旅游主管部门和行业单位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促销,积极开拓市场,历届民俗风情旅游市场启动早,高峰持续时间长,不断引起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旅游报、华东旅游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报刊和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济南电视台、电台等电视广播媒体及国际互联网都曾对民俗风情旅游节进行了大规模滚动宣传报道,许多媒体坚持每届采访民俗节,并已形成惯例。有些媒体派出采访团队,对节庆活动全程跟踪报道,及时播报相关新闻。新闻媒体的高度关注,不断提高了民俗风情旅游节和济南旅游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二、济南民俗风情旅游节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随着民俗风情旅游节逐渐成为泉城特色的春节旅游品牌,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动起行业单位参与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和外来游客不断提高的文化品位和休闲需求,目前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解决。

1、民俗风情旅游产品外延不够,服务性能需要加强

每年民俗风情旅游节集中散布于民间的“老济南”民俗文化精华,以泉城广场为中心开展大型民俗文艺表演,场面红红火火,“大客厅”变成了泉城的“大舞台”。但作为民俗风情旅游节庆这样一个大的旅游产品,民俗展示的范围仅仅局限于一个广场之上就显得比较局促,许多济南民俗商品还没有表现出来,旅游产品在文化深度、展示种类等方面还不够丰富,活动项目的服务功能还不太完善。可以有效利用济南旅游集散中心大量游客汇集分流的独特优势,开辟民俗风情旅游节民俗产品展示会场,划出专门的空间进行济南民风民俗的宣传和手工艺品的制作、展卖,同时开设民俗活动景区(点)的游览专线,为外地来济过年的游客提供方便。另外,在游客较多的景区(点)设立服务咨询站点,对旅游咨询中心和开展民俗活动的景区(点)服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增强他们对济南民风民俗的深入了解,为游客提供相关服务和咨询。

2、部分传统民俗逐渐萎缩,应继续加大发掘和保护力度

随着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民间的宗教、传统习俗、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已经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着改变,许多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民俗文化由于失去了往日的经济效益而逐渐削弱,有的在我们还未来得及认清其社会价值时就已消失、解体。近几年民俗风情旅游节的举办挽救了不少民俗里的“好东西”,但要做到保留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又要使现代旅游理念得到彰显,恰如其分地做到两者互相渗透,不断融合,在操作层面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了解民俗发展方向,注重突出民俗特色,合理规划,调查论证,掌握第一手资料,可以借鉴商河鼓子秧歌等优秀民俗文化的开发经验,从全方位多角度对民俗进行综合性开发,比如将商河鼓子秧歌等民俗活动吸收到民俗节的文化表演项目中,又如,强调景区(点)的依托性,继续加大九顶塔民俗风情园等民俗景区的规划建设,为民俗文化的生存空间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拓展出活跃的空间舞台。

3、作为民俗旅游特色的一部分,大型旅游项目还需改进

民俗风情旅游节期间的“趵突泉灯会”和“大明湖庙会”是两个“老资格”的旅游特色项目,凭借各种精彩的“老济南”民俗活动创出不俗的佳绩,吸引了大批游客参与。但无论在规模、声势还是在宣传上与北京地坛、白云观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夫子庙庙会这样的春节旅游品牌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应当加大“庙会”、“灯会”品牌的宣传力度,在对外游客的宣传和产品策划设计方面多下功夫,尽快推出合理成熟的新形象、新包装,积极与业务能力强的旅行社联合,给予更加优惠的门票政策,力争打造出民俗风情旅游节核心旅游项目。另外,千佛山组织的“探险寻宝”活动虽然有创意,可感觉把“大题目”作小了,应当挖掘自身优势,打造济南及周边地区“佛山”品牌,全面展现博大精深的宗教内涵,以大型旅游项目立身才是长久之计。

4、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待形成规模,产品的参与互动性不能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

游客除了对地方民俗感兴趣以外,购买有特色的旅游商品也是他们旅游的重要需求之一。济南的民俗商品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大的发展空间,各种有民俗特色的器具、衣饰、民间食品、民间工艺品等均可以作为商品开发。目前济南民俗旅游商品大多以展示出售为主,游客参与互动性不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游客对民俗风情旅游的积极性。今后民俗风情旅游节商品展示现场,可以请民间艺人现场教游客制作手工艺品,使游客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的无穷魅力和当地的风土人情。同时,注重培养专门的人员对民俗商品进行科学有效开发,在开展民俗活动的景区(点)设立有特色的商品成品和制作过程的展示,通过让游客亲手制作民俗商品这种灵活的促销方式,增加人们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满足游客求新求奇的心态。

5、民俗旅游宣传力度不够突出,应当完善民俗风情旅游节营销策略

旅游部门和行业单位对每届民俗风情旅游节不断加大促销力度,但往往存在着节前宣传的突击性,还未形成系统的营销策略。特色旅游产品要想在纷争的旅游市场中取得优势,就得在信息传递中把自己的突出特色宣扬给广大旅游者。可以尝试成立专门的专家部门对旅游客源市场进行有效的因素分析。将济南特色的民俗风情活动制成宣传册,在机场、酒店、长途车站、旅游集散中心、咨询中心等场所发放。将济南民俗风情文化做成宣传片,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进行宣传和推广,还可以借助一些展览和博览会将相关的信息展现给大众。组织行业单位多参加国内外举行的旅游说明会和产品促销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旅游博览会和交易会,从不同的侧面对济南民俗旅游进行有效的宣传。

作者:王翔

第3篇:基于民俗旅游特性角度的江西民俗旅游开发探讨

[提要] 民俗旅游有其自有特性,了解基特性对民俗旅游开发具有指导意义。江西民俗旅游开发要在对民俗旅游特性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江西民俗文化的特点制定策略,以推动江西民俗旅游的发展。

[关键词] 民俗旅游;特性;开发策略

[作者简介]李勇(1976—),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旅游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江西南昌330038)

民俗旅游是以民俗文化景观为观赏对象,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民俗旅游不同于自然风光游、名胜古迹游等旅游形式,有着其自身的独有特性,如地域性、文化性、参与性等,因此,民俗旅游开发策略的制定,需要建立在对民俗旅游特性的正确分析和理解的基础上。

一、民俗旅游的特性

(一)民俗旅游的地域性

1.特性分析。地域性是民俗旅游的一个基本特性,地域性是指民俗旅游的地区差异性,它是由民俗的地区性所决定的。任何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地域民俗所创造的民俗环境、地域民俗气氛在任何其它地域中都无法创造出来的。

2.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正是由于民俗的这种独特性,才使得民俗旅游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民俗的地域特征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风情来吸引旅游者。民俗旅游一定要有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才能体现文化特色,才能保持原始乡土气息。

(二)民俗旅游的文化性

1.特性分析。文化性是由民俗的文化性和旅游的文化性决定的。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异质性对旅游者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使民俗旅游发展成为可能。同时,民俗是以人的具体活动为载体的一种文化形式,所以决定了民俗文化是一种鲜活的、动态的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文化,它可能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也可能会中断消亡,这也决定了民俗旅游的开发应该是以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为伴随目标,使得民俗文化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活力,民俗旅游也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2、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民俗旅游的文化性决定了民俗旅游不等同于简单的自然风光游、名胜古迹游,而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鲜明的、突出的文化特性,民俗旅游的开发也要展示健康、真实、积极的民俗风情,彰显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民俗旅游开发要做到:(1)突出亮点,保证具有魅力的民俗文化能真正得以弘扬和保护;(2)保证真实,杜绝肆意亵渎和歪曲、编造旅游地民俗风情资源的现象,要做到原汁原味;(3)同时,还要正确辨证地看待民俗文化,去其糟粕留其精华,发掘民俗文化中积极向上的内容,高品位开发利用民俗资源,避免过于庸俗、商业化的开发;(4)以保护民俗文化为第一原则,避免过度和破坏性的开发。

(三)民俗旅游的参与性

1.特性分析。民俗旅游的参与性指的就是旅游者在民俗旅游活动中的经历和体验。旅游者对各种民俗事象不但要观赏、了解、领略,而且要亲自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之中,真实地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民俗旅游活动使游客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成为特定民俗生活环境中的一员。

2.对民俗旅游开发的指导意义。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对民俗旅游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民俗旅游活动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游客的参与和体验,这些参与和体验表现在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每个环节中。民俗旅游活动应该是互动的,是双向的,游客不仅仅是台下观看的观众,而且还应该是舞台上的演员。只能观看,不能体验参与的民俗旅游活动,其对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会大打折扣。

二、江西民俗旅游的开发

(一)江西民俗文化的特点

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兼容了吴越文化、湘楚文化以及周围地区的民俗文化。同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逐渐产生出一种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比较典型的有南丰傩舞、景德镇瓷文化、赣南客家风情、鄱阳湖的渔业风俗、古越人的断发纹身、悬棺葬、图腾崇拜风俗、畲族社会中盘瓠神话传说以及与此相联带的盘瓠的图腾礼仪、图腾标志、图腾禁忌等。江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综合化和独特化并举的特点。

(二)江西民俗旅游的开发策略

1.从民俗旅游的地域性角度出发,找准定位,突出特色,提升竞争力。特色是民俗旅游感召力的基础,是其生命力的灵魂。民俗旅游的地域特色越鲜明,其竞争力越强,开发越成功。而失去了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开发,则在竞争力上就大打折扣。由于民族文化也具有地域性的色彩,所以民族众多、民族聚居区多的地区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上,因其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彰显独特的地域特性,具有天然的优势。相比之下,在一些民族构成简单的地区,民俗旅游开发的地域特色,显得不是特别鲜明,增加了开发难度。

江西的民族构成相对简单,江西构成乡、村级群居规模的少数民族只有畲族,因此一些景点在景区打出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招牌,开展民俗旅游,这些民俗旅游项目,脱离了民俗文化产生的社会、历史、人文背景,只是对外地外域民俗的简单展示,其吸引力、竞争力都无法与民俗形成地的民俗旅游产品相比,缺乏深层次的内涵,难以可持续发展。应该看到的是,民俗文化不等同于民族文化,它是民众的生活的统称。民俗旅游的开发也就不仅仅是民族风情旅游的开发,而是一个特定文化区域的民风民情的旅游开发。江西民俗文化有着其鲜明的地域性,以歌舞为例,江西省的傩舞、采茶戏、畲族马灯舞、进贤的泼蛇舞、永新盾牌舞、抚州的手摇狮、兴国山歌等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而余江木雕、井冈山竹雕、宜春脱胎瓷器、新余夏绣等民间工艺品,也都具有很高的旅游商品开发价值。

因此,江西民俗旅游开发要正确掌握本地的资源特色,结合本地及周边旅游环境,对资源状况充分调研,找准定位,确定开发方向,把独特的风情民俗展现出来。应树立独特性意识,最大可能的突出江西民俗的独特的地域性特色。民俗旅游活动、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都应该体现出江西民俗文化的鲜明地方特色。

2.从民俗旅游的文化性角度出发,挖掘精品,提升品位,形成品牌号召力。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内涵。而民俗文化的构成又是综合的,多元的,不少民俗文化中都有消极、庸俗的成分,民俗旅游资源也是分散的,甚至是隐蔽的,因此,开发中应该提炼出民俗文化中积极向上、健康、真实的成分,提升品位,同时突出特色,努力挖掘“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精品民俗,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建设,加大宣传,打造出能代表当地民俗文化的品牌,形成品牌号召力,推动民俗旅游的发展。

江西旅游“红色摇篮、绿色家园”的品牌深入人心,但相对于江西重点发展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江西的民俗旅游还没有形成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号召力的品牌。江西的民俗旅游开发中,应该在如傩舞、采茶戏、山歌、瓷文化、特色客家民俗等代表江西民俗旅游形象的精品上面整合资源,合理开发,打造出江西民俗文化的品牌。上海世博江西馆表演的“赣风鄱韵”,近期举办的鄱阳湖生态文化节上展现大量江西民歌、民舞、民俗的大型歌舞“赣风”等,都是对江西民俗旅游的高品位、多角度的精品展示,对宣传江西民俗旅游,创建江西民俗旅游品牌都起了极大的作用,为江西民俗旅游品牌的打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优势,扩大影响,推出江西民俗旅游的精品品牌,对促进江西民俗旅游的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从民俗旅游的参与性角度出发,动静结合开发,多元模式开发,增强吸引力。就民俗旅游而言,越来越多的游客已经不满足于参观观赏型、了解领略型的民俗旅游,而趋向于参与体验型的民俗旅游。所谓参与体验型,是指旅游者对各种民俗事象不但要观赏、了解、领略,而且要亲自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之中,真实地感受“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也正是民俗旅游的参与性在旅游活动中的体现。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要动静结合开发:动态开发中的动态,不是指民俗的动态展示,而是指游客的动态观赏,即让游客不仅仅是以旁观者身份观赏,而是加入到目标人群的生活中,与当地民众一起,参与生产生活,以动态形式亲身体验当地民俗;同时,要多元模式开发:以民俗风情园、仿古街、民俗文化主题公园等模式,创造相对真实的民俗文化产生的地域、人文环境,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江西民俗文化的深厚内涵,增强江西民俗旅游产品的吸引力。

在开发中,同时结合江西的地方特色。江西是农业大省,其农耕、渔业民俗,是江西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渔业旅游,是江西民俗旅游主要的开发方向。除发展“农家乐”等大众化的农业旅游形式外,还可以在江西农耕民俗文化较为丰富的地域,规划农耕生态文化区,将自然的农耕文化生产生活情况展示出来,游客可以最贴近地了解、领略农耕文化,甚至可以亲身参与劳动,操作使用原本只用于静态展示的江西独特的地方性农耕工具如勺子碓、龙骨车等农具,亲身体验农、耕、渔、牧活动。

三、结语

民俗旅游的特性之间,并不是独立分割的,而是有机结合的整体,同时,民俗旅游和其他形式的旅游,也有着各种共性。因此,在民俗旅游的开发中,要将民俗旅游的各个特性综合考虑,也要考虑和其他旅游形式的开发有机结合。江西民俗旅游与江西重点发展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共同开发,民俗风情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也会产生良好的旅游效应,增强民俗旅游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余悦.中国文化与上海世博会[J].江西社会科学,2010,(8).[2]王海鹰.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4,(2).[3]吴晓山.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战略研究[J].特区经济,2010,(8).[4]丁武军,王健,付美容.江西傩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5,(1).[5] 郁鑫鹏.中国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大型歌舞晚会《赣风》举行[N].江西日报,2010-11-30.

[责任编辑:上官涛]

作者:李勇

第4篇:民俗风情与旅游

一、民族与民族风情

1、民族与民族风情概念

2、民族风情的特点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4、民族风情的旅游开发价值

1、民族与民族风情的概念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情:

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2、民族风情的特点

(1)民族性和地方性

(2)丰富性和多样性

(3)大众性和传播性

(4)时代性和稳定性

 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 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时间上的传承 空间上的扩布

3、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

(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

(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民族风情旅游概念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4、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

(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二、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

1、民族服饰

5、民族节庆

2、民族建筑

6、民族歌舞

3、民族饮食

7、民族宗教

4、民族婚恋

1、民族服饰

服饰的作用与功能

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 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 

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 

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 

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2、民族建筑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

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

文化的差异性 

民族审美心理 

民族文化交流

3、民族饮食

我国少数民族饮食特征:

悠久的饮食文化 

多元的饮食结构 

独特的饮食习俗 

多样的美学特征

4、民族婚恋

我国少数民族婚恋特点:

青年男女婚前社交自由 

择偶方式多种多样 

婚礼各具特色 

婚俗古老悠久

5、民族节庆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高度浓缩 

民族节日起源于祭祀 

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演化

民族节日类型:

岁首节日:泼水节、十月节、春节 

祭祀节日:跳弓节、蚂拐节、盘王节 

农事节日:开秧米、新米节 

娱乐节日:壮族三月

三、绕三灵 

商贸节日:三月街、七月骡马会

宗教节日:木脑纵戈、格东节、火把节

6、民族歌舞

我国少数民族歌舞特点:

古朴性:原生性的“史前艺术” 

交融性:相互影响 

民俗性:民俗活动

复合性:与酒、服饰等关联

7、民族宗教

我国少数民族宗教特征:

多元并存、相互兼容 

民族宗教的世界性 

外来宗教的民族化与本土化

三、我国民族风情旅游的分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2、中南民族风情区

3、东南民族风情区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5、西北民族风情区

1、西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藏族、彝族、白族、傣族、佤族、纳西族、水族、哈尼族、羌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怒族、独龙族、基诺族、布依族和侗族等民族。

项目:云南民族村、云南博物馆、司岗里佤族村庄、新平花腰傣风情、楚雄彝族“火把节”等。

2、中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壮族、瑶族、毛南族、苗族等民族.

项目:广西民族博物馆、惠州龙门瑶族风情园、毛南族风情园(广西、贵州)、湖南凤凰苗族博物馆等

3、东南民族风情区

包括: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等民族。

项目:广西防城港京族风情园、张家界土家风情园、罗源福湖畲族园(福建)、三亚黎族风情园等;

4、东北内蒙民族风情区

包括: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鄂温克等。

项目:黑龙江中俄民族风情园、呼伦贝尔民族风情园(集中展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俄罗斯在内的五个少数民族风情 )

5、西北民族风情区

包括:回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

项目:宁夏博物馆、中华回族风情园(宁夏)、恰尔巴格风情园(新疆)、喀什西山民俗风情园(新疆)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共同体。 民族风情: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逐渐形成的突出表现每个民族特点和他们所居住地区地方性特征的因素。 (主要表现在,建筑、服饰、乡土工艺,甚至到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的生活方式、心理特征、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

民族风情旅游: 民族风情旅游,是指人们以观赏、了解、领略、参与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要目的的旅行中所进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的总和。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要语“totem”意思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动植物或非生物等当作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能力,会保护自己,并且可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娃图腾:就是以其娃及其衍生物,如蟾蜍为其崇拜的古老图腾。

民族风情的特点(1)民族性和地方性(2)丰富性和多样性(不同民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不同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3)大众性和传播性(时间上的传承

空间上的扩布(4)时代性和稳定性

民族风情与旅游的关系(1)民族风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2)旅游有助于民族风情的交融与发展(3)了解民族风情是体验旅游和搞好旅游接待的重要前提

民族风情的旅游价值(1)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2)满足旅游者的娱乐需求 (3)满足旅游者的精神需求

民族风情旅游的特色表现(一个民族阐述)

1、民族服饰

2、民族建筑

3、民族饮食

4、民族婚恋

5、民族节庆

6、民族歌舞

7、民族宗教

民族服饰的作用与功能(举1-2例子):

1、适应自然环境的防护性功能

2、

确定社会角色的区别性功能(年轻姑娘—绿色、清新秀丽

中年已婚—黑色、清雅庄重

老年妇女—白色、清净洁白 )

3、 恪守礼仪伦常的规范性功能

4、

表示民间信仰、多神崇拜的功能

5、 美化生活的审美性功能

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形成原因:

1、自然环境的多样性

2、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

3、文化的差异性

4、民族审美心理

5、民族文化交流 东巴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藏族民族风情

一、藏族的源流与分布

1、‘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博’‘博巴’。

2、藏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从而得名‘博’,‘博巴’意思就是居住在‘博’地区的人。

神山——冈仁波齐

佛教著名的标志:万字格

圣湖——玛旁雍措(西天的瑶池)

雪域江南——林芝 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

二、藏族民居:

1、黑色帐篷(牧区)

牦牛毛织成

2、平顶碉式建筑(农区) 二至三层,楼层一顶楼为尊

三、服饰民俗:“勒规”(劳动服饰)藏族叫楚巴。

“赘规”(礼服),节庆盛装 “扎规”(武士服) 水袖

“帮典”汉语称围腰或围裙

七色丝绒发辫 (天珠“思怡”:美好,威德,财富之意)

(嘎乌:随身佩戴的护身佛盒) 男子:腰间系挂“四青”:刀

锤子

火镰等。 女子:腰间多挂“雪纪”:刀、针线盒、火镰、珞松

四、饮食民俗: 粑为主食,嗜饮青稞酒和酥油茶(酒倒满 茶不) 祝酒

迎客礼俗

五、婚恋嫁娶:

1、情卦

2、抢帽子

3、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抢婚)

丧葬习俗:天葬、火葬(僧人或高贵之人)、塔葬、水葬、土葬(有传染病的人)

六、宗教信仰:全民信仰 喇嘛教

喇嘛教分为四个教派:(1)宁玛教(江教) (2) 举派(白教) (3)格鲁派(黄教)

(4)萨迎派(花教)

藏族宗教建筑:嘛呢堆、风马旗

七、岁时节令:藏历新年、传诏大法、望果节、赛马节

八、礼仪禁忌:礼仪:献哈达、磕头、敬酒敬茶、铺彩绸路

禁忌:(人)忌食马肉、驴肉和狗肉,转经时一定要按顺时针方向行走。

纳西族民俗风情——以殉情为荣

一、源流与分布:纳西族史称“婆娑”、“磨些”等,摩梭人是纳西族的一个支系,1954年,以“纳西族”作为本民族的统一族称。

源流:8世纪以后集居在丽江一带

(玉龙雪山)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云南丽江、维西、中甸、宁蒗、德钦等县,以及四川的盐边,盐源,木里县。 纳西族有它自己的文字。

二、东巴文化:以东巴文化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音乐、东巴画、东巴舞为主要内容的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独有的一种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中独树一帜,也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1、东巴象形文字:属原始象形文字,共有1400个单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保留完整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是全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东巴文”:纳西语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的标记”。

由象形符号,音标符号和附加符号组成。

2、东巴经:是用东巴文字学成经书,是东巴文化的核心,涵盖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各方面的内容,是纳西族传世的百科全书。

3、东巴画:以其古朴、拙雅、粗犷而不失流畅、舒展的风格取胜。

东巴画艺术的主要形式有木牌画,纸牌画和卷轴画等。

4、东巴音乐:是指东巴在宗教祭祀活动中所吟诵的一种曲调,并伴有乐器,是东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纳西古乐:纳西族的稀世“三宝”:纳西古乐汇集古老乐曲,古老乐器和高寿艺人为一体,被誉为稀世“三宝”。

传承方式:师带徒或夫带子的方式。 《白沙细乐》:是一部大型的风俗性古典套曲,形成于清末民初。“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已经失传的“黄经音乐”三部分组成。

5、东巴舞:是纳西族的古典乐舞。

“东巴经”中有一部令人惊叹的舞蹈教程,即《蹉姆》舞谱。

三、民居民俗:“三坊-照壁”(庭中的花园)

“四合五天井”

典型居民:木氏土司衙署

丽江古城:即大研镇,位于丽江坝中部。民居建筑多为两层木结构楼房,穿斗结构。木坯墙,瓦屋顶。

木楞房:是摩梭人最常用的房屋形式。

四、服饰民俗:纳西族的服饰大体分为三类:一是丽江,维西县服饰(“披星戴月”羊皮披肩)

二是香格里拉县白地和丽江奉科服饰。

三是宁蒗摩梭人服饰。

五、饮食民俗:丽江粑粑,鸡豆凉粉、糯米血肠、“三叠水席”

六、婚恋嫁娶:

1、“殉情”:是纳西族西部方言区的一种特殊的习俗,纳西族称为“游无”。

云龙雪山云杉坪——殉情之都

女儿国——美丽的泸沽湖

2、摩梭人的“阿注”婚是摩梭人婚姻制度。“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男不娶,女不嫁。

八、岁时节令:纳西族传统节目:丽江棒棒会(农历正月十五)棒棒会的举行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春耕生产的开始。

2、三朵节:“三朵”为玉龙雪山之神灵。(每年农历二月初八)

3、七月会:(农历七月中旬)又称“七月骡马会”

九、礼仪禁忌:忌食猴、猫、狗、青蛙肉;忌在门槛上坐不能闯入产妇房间。

成年礼:女孩举行穿裙礼,男子举行穿裤礼。

白族民族风情 崇圣寺三塔、蝴蝶泉

一、白族的源流:白族史称“白子”、“僰子”,自称“白子”、“白人”等,1956年统一称为白族

二、白族的分布: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区及丽江、碧江、昆明等地。

三、民族服饰:白族崇尚白色,因聚居地不同而略有差异。

总体特征:用色大胆,浅色为主,深色相称,对比强烈,挑绣精美,装饰繁而不杂。越往南越艳丽饰繁,越往北素雅饰简。

风花雪月帽:下关的风,上关的花,仓山的雪,洱海的明月。

四、白族的民居民俗:

1、白族的民居形式:一正两耳,走马转角楼,三坊一照壁,四分五天井(坐西朝东)

2、白族民居典范:大理古城、喜洲民居 大理有三宝,鹅卵石砌墙不会倒。(三宝:大理石、药材、白羊帽)

五、独特婚俗:掐姑娘:第一天“踩棚日”,第二天“正喜日”第三天下厨做鱼羹

背新娘

六、民族特色节日:

1、三月街

2、白族火把节

3、绕三灵;

4、蝴蝶会

七、饮食习俗:白族三道茶:第一道茶:苦茶;第二道茶:甜茶;第三道茶:回味茶

特色小吃:大理石砂锅鱼、小锅饵丝

苗族民族风情

一、源流与分布:苗族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九黎”,“三苗”。

苗族和瑶族有着共同关于盘瓠的传说和崇拜,一“盘瓠之后”相称。2000年:894万人

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 苗族聚居的苗岭山脉和武陵山脉气候温和。

二、民居民俗:以高山为主,以天然的地势来划定同其他民族居住地域。

三、服饰民俗:“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 传统形式的大领和大襟衣,百褶裙,头上包头帕,大襟衣配长裤

苗族服饰特点: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艳亮丽,图案充盈对称,目点蜡和绣花均不用描图打底,图案以几何图为主。“骏马飞渡”是苗族服饰和头冠上的珍品图案,由一排马和马背...纷繁复杂的苗族服饰可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和海南型五大类和各个款式。

锦鸡舞:(贵州)排调镇

白苗、黑苗、小花苗、汉苗(蒙刷) 青水苗(蒙刹)

苗族服饰反映来了苗族历史悠久、居住分散、风俗多样的特点。

四、节日习俗:苗年(农历9月或11月)、跳花场(踩花山)、姊妹节(农历3月5至17日),牯脏节

苗族银饰的特点: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

五、饮食民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以糯米为贵,丰收与喜庆的象征。

腌鱼、腌肉、腊肉

”无辣不成菜”

六、民族工艺:银饰、织锦

瑶族民族风情

一、瑶族有几十种不同自称和他称,多数自称“勉”(或棉)

二、饮食民俗:瑶族饮食嗜吃酸、辣。

腊肉:瑶族民间肉类存储方式

打油茶

民间有“一杯苦、二杯甲(涩)、三杯才是好油茶”之说。(常年饮用起健脾养胃,提神醒脑之功效)

三、服饰民俗:素以丰富多彩著称,“好五色衣服”

传统服饰,尚黑、蓝、青、白等色。

盘头头饰:老年妇女戴着青色的三角帽;中年妇女戴着蓝色的三角帽;年轻姑娘戴花布蒙成的三角帽。

多姿多彩的头饰靛瑶头饰

艳丽妩媚的红瑶服饰(红瑶被誉为“桃花林中的民族”)

四、节日习俗:盘王节(农历10月16日)(十年或十二年一次)祝著节(达努节,农历5月29日) 红瑶晒衣节(农历6月6)

瑶族是民风较为强悍的民族。赤足爬刀梯,过火海是其中两项惊险的绝技。

壮族(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少数名族)

一、源流与分布

壮族源于瓯越来(西欧骆越)

“ 块壮字”亦称“土俗字”

壮族共有1700万人,主要聚集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分布于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及四川等省。

民间俗语:“汉人住街头,壮人住水头,苗瑶住山头”

南宁——中山路

柳州(被贬官员)

二、依“那”而居的居住习惯(那即田)

村落的分布与稻作密切相关;村落的名称具有鲜明的稻作气息

“依田而居,据田而作,以田为本,因田名村”

三、五彩斑斓的民俗服饰习俗

按服饰可分为:斑衣壮,红,花,黑衣壮

四、赖“那”而食的饮食习俗:

“饭羹稻鱼”

以食用糯米为中心的饮食习俗 宁明壮粽

五、倚“那”而乐的节日习俗:

三月三歌节,蚂拐节,牛魂节

现代节日:布罗陀文化

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思是“它的亲属”“它的标记”。所谓图腾,就是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动、植物或者非生物等当做自己的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并且还可获得他们的力量和技能。

蛙图腾:就是以蛙及其衍生物,如蟾蜍,为其崇拜的古老图腾。 蚂拐节(蛙婆节):找蚂拐、游蚂拐、孝蚂拐、葬蚂拐。 广西最古老、最大的歌圩——敢壮山

六、绚丽多彩的传统工艺:

花山壁画、铜楼艺术、壮锦艺术

壮锦:以素色细纱为经,以多种颜色的丝绒为纬而织成。以色彩绚丽、图案别致、结实耐用而驰名中外。

壮锦色彩:红配绿,看不俗

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印象刘三姐:漓江山水+名族风情+中国精英艺术家创作之大成。

黎族——一个古老又美丽的名族(海南)

五指山

海南省东方市江边乡白茶村——黎族最后的精神家园。

一、黎族名族源流与分布:黎族是中国岭南名族之一。

以农业为主,妇女精于纺织,“黎锦”“黎单”闻名于世。 黎族是壮侗名族后裔。译音“俚”“里”“李”“黎”,在壮语中的意思是“蛇”的称呼。 主要聚焦在海南省中南部。 黎族——好绣面纹身。

二、黎族建筑——船形屋

三、黎族饮食:一日三餐主食大米,有时也吃一些杂粮。

香糯米是黎族地区的特产,用香糯米焖饭有“一家香饭熟,百家闻香”的赞誉。 “祥”是黎族的风味佳肴,有“鱼茶”和“肉茶”两种。 常吃摈榔还有防病治病和美容的功效。 黎族特有节日:“三月三”。 海南传统的知名小吃:“加积鸭”,俗称“番鸭”。

文昌鸡是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号称“四大名菜”之一。

四、黎族服饰:妇女穿对襟后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中、短裙三种,戴绣花头巾,项圈和手镯。男子服饰比较简单。

最著名的黎族纺织品,有黎锦、黎幕、黎裙、挂包、头巾、花带等。

五、黎族婚俗:"放寮"结亲,槟榔为是婚礼品,咬臂示爱,断竹离婚。

六、海南的特色文化节庆:“三月三节”,换花节,洗夫人文化节,儋州民间歌节,七仙温泉嬉水节,南山长寿文化节,中国海南欢乐节,天涯海角国际婚庆节。

朝鲜民族风情(虎)

一、源流与分布:从朝鲜半岛迁入,300多年历史,共有192·38万人,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善于在寒冷的北方种植水稻,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之乡。延边“秋时到处悬美果”,著名的苹果梨远销国外。

二、服饰民俗:

男性:上袄下裤,加穿带纽扣有色坎肩。

女性:上襦下裙,襦短裙长。 喜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同胞”之称。男女上袄皆为斜襟,无纽扣。

三、饮食习俗:泡菜(辣、甜、酸)、冷面、打糕、三伏狗肉酱汤。

狗肉汤:“宁无菜肴也要有汤”之说。

四、居住习俗:传统居民:山顶式的青瓦白墙建筑,坐落在依山平地上,四斜坡式屋顶,分瓦房与草房两种。

朝鲜第一村——红旗村。

五、人生礼仪:百日宴,周岁生日宴,祝寿礼仪,花甲宴,人甲宴,回婚礼

六、婚姻习俗:男主外,女主内

六次礼节:纳彩,问名,纳吉,纳币,请期,迎亲 奠雁礼,交拜礼,合卺礼,席宴礼

七、文化艺术:朝鲜族以能歌善舞著称于世。伽倻琴弹唱,顶水舞、扇子舞等。男子摔跤、踢足球,女子荡秋千、跳跳板。朝鲜族能歌善舞,延边朝鲜族自治区以“歌舞之乡”著称于世。传统舞蹈:长鼓舞,象帽舞,扇子舞。

民族歌曲:《阿里郎》《道拉基》(桔梗花——花语:永远的爱)等。 民间体育:摔跤,荡秋千,跳跳板,足球,拔河(500多斤)

八、传统节日:春节、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流头节(农历六月十五)

上元节:院内挂天灯,院门两旁挂壁灯,还要到河里放灯船,吃“五谷饭”

回族——一个把信仰融入灵魂的民族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默罕默德

清真寺

一、民族概况:回族自称“回回”或“回民”。广泛分布与我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宁夏回族自治区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素有“回族之乡”之称。语言:回族的通用语言为华语,第二语言阿拉伯语。

阿訇:回族穆斯林对主持清真寺宗教事务人员的称呼。

二、回族的服饰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回族特点的穆斯林服饰。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

1、回族男子服饰:回回帽:无檐小白帽,亦称“礼拜帽”

戴斯达尔:用白、黄色毛巾或布料缠头。

2、回族女子服饰:一般头戴盖头(也叫搭盖头)

三、饮食特点:伊斯兰饮食规定以佳美为原则。

最大的饮食禁忌是吃猪肉以及凡有犬齿且猎食其他动物的猛兽,忌食自死动物,忌食动物的血液,禁止饮酒。

宁夏五宝:红(枸杞),黄(甘草),蓝(贺兰山石),白(滩羊皮),黑(发菜或煤炭) 为何不吃猪肉:

1、貌丑,怪异,性贪婪,愚笨;

2、喜污秽;

3、性恶无常;

4、猪的脖子上只有一根经,既不能看到天也不能回头。

宁夏回族饮食特点:

1、面食多于米食;2.喜欢吃甜食;

3、喜欢吃羊肉

四、伊斯兰建筑:特点:

1、穹隆;

2、开孔:所谓开孔即门和窗的形式;

3、纹样

清真寺是举行礼拜之地

五、特色节日: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葬礼:实行土葬,忌火葬;主张速葬。

第5篇: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 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 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 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 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 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 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 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反映。任何背离真实性原则的 “创造”,还有盲目的 “现在化”都会造成对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民俗旅游资源的最大魅力就是在于真实的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人们的生活原貌,让旅游者感受到一种未加雕琢的 “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当游客走进北京四合院,和主人一起包饺子;走进蒙古包喝一口香喷喷的奶茶;和傣族人一起过一次泼水节,这一切都是不需要排练的,一切都是那样的质朴和自然。 3, 丰富性:民俗风情是长期延续和积累逐渐形成的社会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其涵盖面广,内容多。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时时刻刻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例如,“陕西八大怪”,“云南十八怪”等等,这些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风俗习惯都能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感受。

4,参与性:民俗旅游资源不同于地貌旅游资源,只能具有观赏价值。民俗旅游即可观又可参与。许多游客去旅游少不了飞机,火车,轮船等参与,但是在其同时如果可以感受一下原始交通工具的滋味,定会别有风味。在林海雪原里,可以感受一下狗拉雪橇,还有牛皮船,羊筏子等,这些形式多种多样的传统文化不仅引起游客的好奇还能使传统历史得到传承。

三, 民俗风情旅游的重要性

民俗本身具有三大功能,即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这些功能在旅游中都能很好地发挥出来,转变为旅游功能。

第一,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通过民俗风情旅游,可以获得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历史的知识。民俗学家把民俗称为活的社会“化石”,把民俗事项作为“历史的教材”。

第二,满足猎奇和求新求异的心理。民俗风情具有极大的民族差异性和地域差异性。一个地方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却十分新奇

第三,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民俗风情充分表露了民众的感情和心理,并充满了民众的智慧。作为异族或异地人的旅游者,到民俗地区去旅游,必然要和当地人进行各种交往。在交往中,总会接触到许多新奇的事物、新奇的思想,使人引起心灵的颤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交往中,还可以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增进友谊。因此民俗旅游是沟通民众感情和心灵的良好途径。

第四,陶冶情操,加强修养。美丽的异地风景和纯朴的民俗风情,尤其是许多民族尊老爱幼、热情好客、互帮互助等良好社会习尚,往往使游人感叹不已,并从中得到教育和熏陶,从而提高文明礼仪修养,提高道德水平,这就是民俗教育功能的体现。

第五,发展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旅游经济。越是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与外界较为隔绝,越能够保留相对古老的纯粹的民俗事项,因而这样的地区发展民俗旅游条件极佳。民俗旅游资源越独特,越纯朴,对旅游者吸引力就越大。而我国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自然和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发展旅游事业对当地大有裨益。

四, 民俗旅游资源分布

从旅游资源的角度来看,目前对旅游影响较大的民俗,主要有各民族各地区的民居、服饰、饮食、节日、歌舞、神话、传说、史诗等方面。

民居是普通老百姓的休息场所。这些居民建筑土生土长,不拘一格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带有醉人的乡土气息的地方色彩,体现了特定人群的价值观和美学观。他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世界各国的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人民因地取材创造了各式各样的房屋建筑式样,根据民居景观式样可分为洞穴式(如北方的窑洞),干栏式(如傣族的竹楼;泰国的高脚屋),帐篷(如蒙古包),长屋,庭院住宅等。 服饰的发展,受很多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影响。首先是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 其次,服饰还与当地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有关 ,其三,服饰的传承,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紧密相联系。服饰主要由服装与饰物两部分组成,即一部分是由上衣,裤,帽,鞋袜等。组成的服装,另一部分是由人体的头,手,足,颈等部位所佩戴,刻绘和装饰的各种饰物组成。如色彩艳丽的蒙古袍;做工精细的藏袍;维吾尔族的绣花帽;纳西族人的七星披肩;苗族人的银首饰;日本人的和服;印度的沙丽;阿拉伯妇女的面纱等。服饰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志,是游客最能直接体验到的异域风情。

中国烹饪在世界上独享盛誉,是世界三大烹饪流派(另有法国和土耳其)之一,也是中国文化四绝之一。中国有八大菜系,即鲁菜、川菜、粤菜、淮扬菜、闽菜、浙菜、湘菜、徽菜。其实京、沪菜和其他许多菜系也都很有名,所以中国又有十大菜系甚至是十二菜系之说。中国是茶的故乡,但是不同地方的茶,不仅含有当地风情的味道,还能间接反映出当地的地理环境。

最能体现风土民情和民俗习惯的就是丰富多彩的岁时节俗,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这方面体现都非常突出。如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少数民族的火把节,泼水节,新米节,开斋节,雪顿节等等。外国除了圣诞节,愚人节,万圣节等,还有许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习俗,如日本的樱花节,美国的感恩节,西班牙的关牛节,泰国的龙眼节,等节日不仅活跃了民众生活,也让旅游者丰富了知识,感受不同的异国风情。

最后少数名族信仰,禁忌,节日及娱乐民俗也是多姿多彩的,诸多民俗风情使游客的旅游形成更加丰富多样性,不再像以往一样只是观光那么枯燥乏味。 四, 民俗旅游的注意事项

1、要入乡随俗,入乡问禁

2、开发民俗旅游资源要严加甄别

3、要保持纯朴真实,力戒矫揉造作,民俗有良俗与陋俗之分

4、把握最佳时机,强调体验性 【结论】

地域和文化构成了千差万别的民俗风情,这些差异使旅游者充满了好奇心和神秘感。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使游客们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体验和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多姿多彩的生活方式。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丰富,服饰、饮食、民居、婚恋、宗教信仰、岁时节会,民间游戏这些民众生活方方面面的民俗风情成为旅游资源取之不尽的宝库。民俗风情可以亲身感受、亲自体验、给旅游的人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通过这次写论文,我翻阅了一些有关旅游资源的书本,了解了诸多的旅游资源,尤其是对各个地方的民俗风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佤族的新米节,西班牙的关牛节等等,总而言之,这次论文写作扩宽了我的知识面,让我对中国传统的知识有了更全面的学习。 【参考文献】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李鼎新,艾艳丰.旅游资源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曹诗图,曹文贵.旅游文化与审美.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张国洪编著.中国文化旅游-理论·战略·实践.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第6篇:云南民俗风情与旅游论文

云南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

学号:2012060001 人文学院 应用英语 姓名:朱怡霞

摘要: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中”的美誉。26个民族的历史积淀,使得云南的民俗文化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这些丰富多彩而富有内涵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

关键词:云南民俗风情;民俗旅游资源;资源开发

云南民俗风情

1、傣族泼水节

傣族的新年,云南各地的傣族,都以“泼水”的形式来庆祝,所以傣历新年,又称“泼水节”。“泼水节“是云南少数民族的数百种节日中,影响最广,规模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之一。西双版纳是傣族聚居区,全州各地都有“泼水节”,其中尤以景洪市每年举办的“泼水节”规模最大,盛况空前。“泼水节”一般从傣历新年的第3天(4月15日)开始。这一天彬彬有礼的傣家儿女,取来清洁的水,用树枝蘸取,互相泼洒,以示为您洗去一年的尘垢,祝福您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平安。现在的“泼水节“已演化成群众性的狂欢活动,“水花放,傣家狂”,人们提桶端盆取得水来,见面就迎头盖睑地泼下,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象征着占祥、幸福、健康。青年男女手中相 互泼出晶莹明亮的水珠,还混合甜蜜的爱情。街市里、广场上到处见人们在相互追逐泼浇。到处是水的洗礼,水的祝福,水的欢唱,空中朵朵水花四溅,大地一片欢声笑语,“泼水节”成了一个欢乐的海洋。景洪市的泼水节期间,还举行极富民族特色的斗鸡、跳孔雀舞、傣族青年男女掷彩绣荷包、放高升以及在澜沧江里进行划龙舟比赛,放孔明灯等民族娱乐活动。

2、彝族火把节

云南的彝族、白族、纳西族、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都有共同的节日--火把节。彝族火把节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彝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火把节古代又称”星回节”。关于星回节的起源,其说法各不相同:纳西族是为纪念一位保护人间五谷丰收而牺牲的天将;傈僳族是为欢迎诸葛亮南征而点燃火把前去驱散前进路上的瘴气,赶走猛兽;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撒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5日(阳历7月8日-9日),彝族人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弹着月琴、大三弦,吹着芦笙来参加火把节。火把节的内容程序是:白天人们饮酒祝贺节日并进行摔跤、斗牛活动。武定县、禄劝告县等地的彝族还开展射箭、赛马、打秋千等活动。到了晚上日落夜黑,家家户户的大人小孩就把事先做好的长约2米、直径约20-30公分的干松柱火把点燃。人们高举火把汇集在村头、寨边或广场上,然后在松林、田间奔驰,表示驱除虫害邪恶,以求丰收幸福。每年逢火把节的晚上,从昆明到路南县石林风景区的中外游客有数万人至十几万人,每个人手持火把,与彝族人民汇集在石林风景区,把整个大地照得通红,形成灿烂耀目的火海。为给旅游者助兴,当地政府还在石林风景区组织放礼花,整个夜空五彩缤纷,使观者目不暇接。

3、白族三月街

云南大理三月街,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历时一周左右的三月街,不仅是大理白族人民的物资交流盛会,而且是白族人民一年一度欢聚的节日。三月街每年都按时在苍山东麓、大理城西举行。这期间'诸商云集,环货山积'。各族人民都要把好的工艺品、土特产拿到三月街出售,把最优秀的文艺节目搬到三月街上演出,选最好的骑手参加赛马。随着商品经济发展,三月街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有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几十个国家的外国友人参加这一盛会,在全国或云南亦属少见。

4、哈尼族长街宴

每年农历12月初(阳历10月10日左右),是元阳县俄扎乡哈播村哈尼族的春节--昂玛突节。昂玛突节是哈尼族人民祭护寨神、拜龙求雨的节日。每当节日的头天,村中龙头就到村头的龙树林中央摆设祭桌,宰杀无杂色毛的龙猪,敬请龙来和大家共度佳节。请龙完毕,龙头就把龙猪肉切成与全村户数相等的块数分给各家各户吃。昂玛突节的第二天,家家户户要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牛肉干巴、麂子干巴、肉松、花生米等近40种哈尼族风味的菜肴,准备好酒,抬到指定的街心摆起来,一家摆一至二桌,家家户户桌连桌沿街摆,摆成一条700米多长的街心宴(当地人称长龙宴或街心酒),这是中国最长的宴席。除此之外,云南各民族的节日还有:景颇族目脑纵歌、傈僳族刀杆节、彝族插花节、苗族花山节、瑶族盘王节、三朵节等等。

5、佤族婚俗

青年男女结婚一般都选择在农闲季节:一是在农历四月,即佤族举行砍牛尾巴祭祀活动到盖木鼓房前这个月内;二是九月至十二月之间,从修完房屋晒台到祭祀水鬼这段时间内。佤族姑娘出嫁,父母要为她准备嫁妆。嫁妆主械有衣服、被盖、纺织工具和生产工具。姑娘出嫁时所戴的银器饰品一律不陪嫁,而是采取借戴的形式,借戴一两年后归还娘家,要不就由新郎家出钱购买。佤族的结婚仪式比较简单,婚期共三天。第一天,男女双方各自请本寨的乡亲们来吃一餐酒饭。第二天,男方给女方家送去聘礼,聘礼中含有部分现金、部分结婚用品和送给女方家的礼物。第三天,父母牵着姑娘的手欢欢喜喜同迎亲队伍一起送到男方家。新娘来到男方家后,由魔巴杀鸡看卦,并对新婚夫妇祝福。

过去,佤族也有转房的习俗。丈夫去世妻子可以转房给弟弟,如弟弟已婚,经嫂嫂和弟媳同意,亦可转为弟的小老婆。如女方不愿意转房,也可另嫁,但必须由新夫家付聘礼给亡夫之弟或同姓家族。夫妻不和,也可以离婚,但若为男方主动提出,则不退聘礼;若女方提出,则要退回聘礼。

云南的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 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1、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优势

云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旅游资源系统庞大,尚未开发和发现的潜在的旅游资源还相当丰富,有待列入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有各地方政府公布的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在民俗旅游资源方面拥有独特的相对优势,如果说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奇而绝取胜, 那么人文旅游资源则以古而稀闻名。云南民族地区不仅有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资源对发展旅游业来说是一种优势,不同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源流,这种个性上的独特性必然构成总体上的多样性。从总体上看,云南广袤的少数民族地区在客观上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多种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云南民族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较好的搭配和合理的组合,形成了云南民族地区一种“人无我有”的独特旅游资源。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旅游资源丰富,潜力巨大,颇具开发优势。体现在:

第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容极其丰富,具有多样化和独特性的特点,有利于开发独特的旅游产品。云南的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社会条件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只要合理开发,注意保护,将具有很大的优势,必然推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第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既分散于全省各地,又相对集中,有利于联合开发和集中开发的结合。

云南行政区划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山、海拔悬殊大、气候差异大的状况;二是一个行政区划中具有多个民族;三是同级行政区划间的面积悬殊很大;四是民族自治地方多;五是市的建制偏少。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繁衍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容易沟通,形成中华民族中的特殊民族团体。各个民族又是相对集中分布的,形成各自的民俗文化。这样的民族分布特点决定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与分散的局面,容易进行单个民族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又有利于多民族的联合开发。

第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旅游资源不同类型的有机组合可增强资源的吸引功能,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效应。

第四: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分布正与现有成熟的旅游线路相结合,极易开发。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几乎是到处都有,现在而且一般是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相结合的。云南的旅游资源丰富,又与东盟接壤,可以发展国内旅游,也可以发展国际旅游。中国大陆居民到东盟旅游的主要路线之一就是以云南为基础向东盟延伸。

第五:云南民俗旅游资源中民间节日较多,具有极强的参与性和休闲性。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民族节日也很多,大大小小约有四百个,有的民族除了大的共同的节日外,不同的支系又有不同的节日。有的节日不仅一个民族过,其他民族也过,只是在时间、方式、传说等又有一些不同。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这也正是了解少数民族风情习俗,到少数民族地区观光旅游的好时机。

2、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

1、资源总体开发程度不高

除昆明旅游区外,其他地州市的旅游设施较差。景区建设覆盖面积较大,旅游路线长,景区开发程度低,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景观资源的开发较单一,造成资源特色的浪费,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2、旅游管理差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往往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相当的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且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管理不当,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大大损害了云南旅游地的形象。

3、保护意识差

开发过程中资源的保护意识差,对旅游资源的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现象严重。

4、开发资金不足

云南旅游资源开发的资金来源不稳定。旅游资源的发展建设本身就具有建设周期长、资金消耗大的特点。因为缺乏资金,很多旅游项目搁浅,开发速度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市场需求相适应。此外,诸如资源开发规划人才匮乏,地方政府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政策的认识不足,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也是制约云南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3、结束语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曾是荒芜野蛮的代名词,甚至少数东部地区的人说起云南还会惊恐地问:你们的毒品放在街上卖的吗?这未免夸张,但云南的发展的确比较落后。云南拥有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却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云南的民俗旅游业未能得到有力地发展。如此丰富的资源,等待着我们去开发!云南26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充满内涵,岂止是个蛮荒地? 参考文献:

1、欧阳国斌云南优势资源研究云南科技出版社1996年

2、杨桂华突出特色,深化云南自然旅游资源开发云南大学旅游经济重点学科研究文集1996年

3、喻学才中国旅游文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

第7篇:民俗与旅游

摘 要: 饮食文化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旅游业逐渐成为世界第一大朝阳产业的今天,研究和探讨如何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对加快我国旅游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就饮食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发展旅游业,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中国旅游业,在21世纪,面临着国内外旅游业的激烈竞争,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无疑给中国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我们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文化,并尽快地适应世界旅游发展潮流,走向旅游经济的现代化。提及旅游文化,不能不涉及其中涉及到的饮食文化。原因很简单, 中国的饮食文化享誉世界,而且, 中国的旅游资源又很丰富,研究饮食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是很有代表性的。 1 文化与旅游

文化是一个很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其宗旨是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不断追求与满足,只有文化介入并参与到旅游组织规划和具体活动中去,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旅游。所以,从本质上说旅游就是一种文化活动。 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旅游业号称“无烟工业”,是因为它的产生和发展从古到今都得益于文化的因素,它的根本就是以文化为根基。旅游业的发展就是以本国、本地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招徕游客的,以各地不同的民俗、地域文化吸引外地慕名探奇者,因此,该地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是不是别具一格,是否具有吸引人前来觅踪的魅力,关乎旅游经济的兴衰成败。

世界旅游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资源的独特和富有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旅游经济发展的潜在能力。世界旅游业的发展走过了经济型旅游业向文化型旅游业的转变过程,文化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制高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旅游经济要发展,重点是自成一家的民族、地域文化、推陈出新,这样才能广招游客。美国旅游部门曾统计过:文化旅游是美国旅游中“增长最快的项目”,仅纽约市的文化活动就产生了近10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文化旅游的发展带动了美国30多个州竞相开拓文化旅游项目。由此可见,文化作为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决定着旅游经济活动,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 饮食文化对旅游的影响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饮食文化对中国旅游业发展有巨大影响。在旅游的整个过程中,无时不渗透着文化因素。旅游产业发展中除去较为单纯的经济活

动外,其余活动均是旅游文化所包含的内容。

人们常说:“民族的东西是独特的,文化的流传是久远的。”一个国家的旅游业,无不以自己本民族独有的精神内涵作为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表明“凡举旅游业昌盛之国,莫不以旅游文化取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充分利用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明。其中,饮食文化对旅游经济的作用是巨大的,例如东北通化的“葡萄酒节”、各地美食节活动等等,这一切都是把中国的饮食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就是我国旅游业品牌的一种现实的表现。同时由于饮食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等特点,往往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这样,在竞争中就减少了可比性,具有垄断的地位,易于形成强有力的竞争能力,也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广大旅游者就是为追求这些而来的,因此,搞好饮食文化的品牌战略是旅游竞争中的无形法宝,更是促使旅游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宝贵资源。

3 开发利用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中国饮食文化总体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环境美等。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但某些地区的饮食文化尚未开发、整理、革新,这是束缚地区旅游餐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目前,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存在着对其资源的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文化韵味不足、参与性不强、宣传促销不够等问题。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将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加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其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3.1 加大政府对民族饮食文化的保护、开发和扶持力度。 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在开发中从资金投入、资源挖掘、人才培养、科学规划、保护开发等方面需要担当主导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职责,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否则,任由各民族饮食文化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只会导致民族饮食文化的不断消亡。

3.2突出文化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关键在于“文化”,于吃中讲求文化,于旅游中弘扬文化,令旅游消费者真正达到以吃为方式、以精神享受为目标的愿望。因此资源开发中要全面详实地搜集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资料。一些地方名菜小吃往往伴有传奇故事,旅游部门如能将这些加以开发利用,让游客边听(听故事)、边看(看原料、工序)、边尝(尝味道)、边

思(思意蕴),使游客乐在其中。

3.3 饮食与旅游优化组合。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该挑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

3.4 挖掘和开发古今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即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找到促进地方旅游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近年来,随着休闲旅游和专题旅游的出现并快速发展,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已逐渐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来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旅游开发中应深层次挖掘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突出地方特色,在保证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旅游民俗报告

南疆民俗旅游资源

调查报告

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

班级:城市规划-12班

姓名:张 勇

学号:3021208010

南疆民俗旅游资源调查表

调查目的:了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地理位置,旅游景点,风土人情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情况,让人们认识到它的繁荣与发展。

调查内容:

【巴州文化】巴音郭楞,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流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位于新疆东南部.行政区域面积48.27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20,新疆面积的1/4,相当于江、浙、闽、赣四省面积的总和,是中国土地面积最大的少数民族自治地州,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州".【巴州旅游资源】巴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国家确定的七大类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巴州占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量的71.6%,占新疆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总量的85.7%.全州现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6处,国家2A级旅游景区4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处,自治区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27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座.巴州的旅游资源分布为一个中心、四条线路,一个中心就是中国魅力城市库尔勒,四条线路分别是东南西北四线,东线的环博斯腾湖旅游区,南线的罗布泊阿尔金山探险寻古旅游区,西线的塔里木沙漠胡杨旅游区,北线的巴音布鲁克生态旅游区.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茂密的巩乃斯国家森林公园,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奔腾的塔里木河,壮美的胡杨,雄伟的阿尔金山,碧波万顷的博斯腾湖,神秘莫测的罗布泊,令人震撼的楼兰,构成了巴州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具有垄断性的旅游资源,充分体现了巴州旅游资源的丰富及旅游产业发展的多元性.

【位置面积】巴州地貌分属天山山脉、塔里木盆地东部和昆仑山、阿尔金山等三个地貌区,基本格局似一个大“U”字型。境内有高山、盆地、河流、湖泊、戈壁、沙漠和平原绿洲在全州面积中,山地面积22.5万平方公里,占47.7%;平原面

积24.65万平方公里,占52.3%;其中戈壁沙漠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占全州面积的30.3%。

【河流湖泊】 河流:全州共有大小河流53条,年径流量106亿立方米。按河流的发源地可分为天山水系和东昆仑山水系。天山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开都河、黄水沟、清水河、迪那河、库尔楚河等,滋润着焉耆盆地、库尔勒、尉犁、轮台平原的大片土地;东昆仑山--阿尔金山水系的河流主要有车尔臣河、喀拉米兰河、莫勒切河、米兰河、塔什赛依河、瓦石峡河等,孕育着若羌、且末两地的绿洲。

湖泊:全州境内共有大小湖泊69个,总面积2398平方公里。主要湖泊有博斯腾湖、罗布淖尔湖、台特玛湖、鲸鱼湖等。位于焉耆盆地东南部的博斯腾湖,东西长55公里,南北宽25公里,湖水高程1048米,水域面积1001平方公里,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

【山脉】山脉:天山,横旦于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之间,为亚州最大的山系之一,在州境内长约950公里,宽140-200公里之间,走向大致呈北西西向。山间盆地和纵向构造谷地,把整个山系分割成许多山脉和山块。主要有北部的天格尔山,阿拉沟山,霍拉山等。昆仑山,位于塔里木盆地与藏北高原之间,自治州南部的昆仑山为东昆仑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一般高在4000-6000米之间,最高峰木孜塔格峰海拔7723米。东昆仑山北侧,且末以东为阿尔金山,是州境东南部塔里木盆地东端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之间的界山,由北向东延伸,山脉一般高度3000-5000米,气候干旱,为荒漠山地。

【巴州自然资源】巴州自然资源呈现多样性,动植物资源丰富。有野生动物73种,占全疆野生动物种数 的56%;巴州分布的名贵野生动物有野骆驼、大天鹅、普氏原羚、塔里木兔、马鹿、罗布泊盘羊、白尾地鸦、新疆大头鱼等:有野生植物2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野生植物有罗布麻、芦苇、甘草、紫草、羌活、麻黄、香蒲等20余种。矿产资源丰富, 巴州已发现74种矿产,矿产地681处。拥有全国三大气田之

一的塔里木天然气田。石油、天然气、钾盐矿、钨锡矿、铜矿、铅锌矿、铁矿、菱镁矿、蛭石、石棉、红柱

石、花岗岩、玉石等是巴州优势矿产,其中蛭石、红柱石、钾盐储量为全国之冠。

【巴州风光】

孔雀河亦称“饮马河”。相传东汉班超出使西域曾饮马于此。孔雀河穿越铁门关峡谷,进入自治州首府为尔勒,由于经过博斯腾湖的沉淀,河水清澈见底。在碧绿的河体上,涟漪层层、浪花朵朵。宛如孔雀开屏一样美丽动人。

巩乃斯林场远山横黛,近水凝碧,山上万顷林涛郁郁葱葱,繁花似锦,牛羊如云,河底流水潺潺,泉水叮咚。林场拥有古杉林30万亩,活方木蓄积量400多万立方米,是巴音郭楞的绿色宝库。

博斯腾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总面积九百八十平方公里。它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盛夏金秋,芦苇翠绿,寒冬初春,冰封千里,银光如镜,一派北国风光。湖中盛产二十余种鱼类和水产动物,是新疆主要的水产基地之一,待开发的旅游区。

莲花湖属于博斯腾湖的一个小湖泊,它横跨库尔勒市的孔雀河源头。这里的芦苇茂密挺拨,芦苇荡中栖息着各种侯鸟。莲花湖以侯鸟和睡莲构成了博斯腾湖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闻名全国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面积达220000多平方公里。草原地势平坦、水草丰茂,盛夏更是野花遍地绿草如茵。牲畜品种繁多,肉美皮优,是新疆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区划】巴州下辖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若羌县、且末县、焉耆县、和静县、和硕县、博湖县共八县一市,州府设在库尔勒市,全州有62乡,24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

【巴州之最】这里地域辽阔,风景优美,这里物产丰富,这里占有着中国的很多“最”字。

中国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总面积33.76万平方

公里。

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从西向东横穿大漠而过。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水域面积988平方公里。

中国最大的高山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总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

中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巴音布鲁克天鹅湖自然保护区,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

中国最大的高山野生动物保护区——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面积44940平方公里。

中国唯一的野骆驼自然保护区——位于阿尔金山区东南,面积1700平方公里。

中国唯一的沙漠森林公园——位于轮台县塔里木河北岸的沙漠之中。

中国最大的胡杨林保护区——塔里木河流域原生胡杨林,总面积3880平方公里。

中国最大的石油天然气勘探区——塔里木盆地的石油及天然气,蕴藏量分别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石油资源为108亿吨,天然气蕴藏量为8.4万亿立方米。现已形成年产430万吨石油的生产能力。

中国最大的石棉产区——若羌县芒崖石棉矿和且末县阿帕石棉矿,石棉储量为2588万吨,占全国的30%。

中国最大的蛭石产区——位于尉犁县的蛭石矿,储量达2880万吨。

中国最重要的芦苇产区——博斯腾湖年生产芦苇30万吨,是全国四大芦苇产区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造纸原料基地。中国最重要的甘草产区——每年可采量约5000---10 000吨。中国最大的野生罗布麻产区——面积约800万亩,每年可采收麻皮10万吨和大量麻叶。

中国最大的麻黄产区——麻黄价格昂贵,是特殊的药材,和硕县麻黄素厂是我国最大的麻黄素生产基地。

中国最重要的长绒棉产区——库尔勒所产长绒棉产量高,品质好,是高级精纺原料,年产2000吨左右。

中国最重要的啤酒花产区——近年种植面积约1733公顷,年产1000多吨。

世界上建于流动沙漠中最长的等级公路——塔里木沙漠公路,全长522公里,横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公路史上的奇迹。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调查区民俗保护

巴州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很大,据初步调查,巴州具有较大开发价值的 旅游景点共有50处以上,其中自然景观30多处,人文景观20多处.巴 州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巴州山地、平原、盆地相间,既有山青水秀的 巴音布鲁克草原、阿尔先沟温泉,又有浩瀚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既有 烟波浩淼的博斯腾湖,又有广袤无垠的戈壁荒原;既有大面积的阿尔 金山野生动植物保护区,又有神秘的雅丹奇观;既有享誉海外的楼兰 文化,又有大量出土的文物古迹.同时,这些景观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状 态,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考察价值.

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立足新疆市场;有重点、分层次地开拓国内市场;积极创造条件,拓展国际市场.实施名牌战略,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社会参与,加大投入,狠抓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坚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并重和旅游各要素的配套发展,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我州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力争把巴州建成旅游大州.

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加快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出一批特色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引导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参与、支持发展旅游业.要逐步建立多元化、社会化的旅游发展机制.制定有关政策,大力扶持个体私营经 济成份投资旅游开发.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大力发展旅行社、旅游公司、旅游车队等旅游中介服务机构,大力培养导游人才,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结合村镇规划,大力发展具有农家特色的田园风情旅游.鼓励农牧民积极参与旅游商品的组织、开发、生产、销售等旅游经济活动. 进一步巩固库尔勒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的成果,不断提高创优质量,深化创优内涵,从零开始,搞二次创优,争取创建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按照自治区确定的把库尔勒市建成新疆第二大城市和南疆区域的中心城市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载体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注重自身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建设,发挥中心城市和旅游城市的支撑、辐集、辐射功能,力争将库尔勒市建成巴州乃至新疆的旅游中心.

第9篇: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都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发展民俗文化的旅游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人口活动大的区位选择是关键。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中国著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田园式旅游。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

上一篇:会计新手做账入门下一篇:女工部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