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2022-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语文课程标准研读

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也是《英语课程标准》中作为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成功与否,收效大与小,取决于教师的指导。

一、兴趣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

力。对中学生来说,只有他们感兴趣的,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钻研,并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这些知识。教师除了借助于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材料,独具匠心。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新异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稳步发展,长盛不衰。

1.1 以学习动机和理想教育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动机是行为动机之一,具体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有动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较好。而无动机的学生往往把学习当成一个负担,其效果自然就很差。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目标。

1.2 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将兴趣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

度。中学生仍然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教师单调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最终会使学生的兴趣荡然无存。因此,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和《英语课程标准》。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气氛不活跃,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感到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音像视听多媒体手段,课堂教学的语言情境就很形象逼真。学生身临其境,就会兴趣盎然,记忆牢固,也会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课高中第一册(模块一)Unit 3 Travel Journal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音、图、动画、单词及理解提示的多种幻灯片:

A组 印支半岛诸国;湄公河的源头;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状况;湄公河的走向;湄公河的终点

B组 四位骑车旅行者起初的态度;后来的打算;对于旅行路线的争议;最后确定的路线

C组 旅行的艰苦性;地形,地貌;行程距离;中途休整

D组 旅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查阅资料;制定计划;物质准备

学生寓学于乐,乐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⑵加强听说,注重语感。 “听”和“说”不仅是“四会”技能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标准》注重的语言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平时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英语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时,很有兴趣地去听,甚至糊乱模仿几句。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听说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和激发这种积极性,加强听说,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

⑶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材料,挖掘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教材的设计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但是英语教师必须“再创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手段要新颖,方法要翻新,要善于别出心裁。就“课文呈示”而言,可以采取教师单独演示、学生单独演示,也可以采取师生配合演示、学生间的配合演示等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活动,而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都充当一个角色。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第一册Unit 1 Speaking Task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二人小组,对“友谊”及“朋友交往”展开讨论,要求以具体故事说明友谊的可贵。

二、以情感策略调动学习积极性

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英语教师实施情感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渗透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应对学生尽量做到尊重和赞赏。英语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不但在学习方面关心,而且在生活、心理、身体、活动多方面都要作有心人。

2.2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在课堂上占的比重最大。教师的真正的职责不在于教授,而在于帮助参与和引导。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按《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全方位地引导:

⑴引导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⑵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英语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⑷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⑸引导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情感态度。

2.3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毕竟有其局限性,要让学生们自发地钻研、自主地探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彼此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目标也包含了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在学习中与学生相互配合,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的精神,以及主动向他人求教,主动参与英语活动的态度。

2.4 建立情感态度沟通的渠道。 为了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例如,写英文电子邮件、英文书信、日记、周记等。还可以就某些情感态度问题,比如学习中的意志、信心等问题,英语教师可以和学生以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促进学习群体(班级、小组)建立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氛围。

三、通过实践具体指导学习策略

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达到掌握和运用英语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和亲身实践,才能学有所获。

3.1 提前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有手段,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预习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有帮助。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指导实践,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3.2 及时复习。 鼓励并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复习要讲究时段。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应该回顾。本周学的内容,周末要有总结。阶段考试前要较系统地复习本阶段的内容。其次,复习要有侧重。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可能因为内容多而无从下手。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展开复习。第三,要指导学生复习方法,包括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知识,如何记忆单词等等。学生通过复习,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上升。

3.3 扩大阅读范围。 《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八级英语技能要能够阅读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30万词以上。”无疑阅读能力是其他英语学习能力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方面。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再读几篇与课文内容相近的短文。这样,课文中的词汇、短语和结构多次复现,比孤立地背诵单词的收效更大。课文教学与阅读理解教学相互补益,阅读能力与听、说、写能力相互促进,阅读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的书面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

3.4 培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英语教师研究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培养学习策略既是《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新的理念下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反思。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反思一下某一种学习策略是否成功。

四、创设必要的条件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学生自

主学习的技能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语言运用中改进和完善。自主学习本身的内涵就是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提供必要的条件,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4.1 时间要保证。 学生自主学习要有相应的组织安排。首先,时间要保证。不给予时间,一切活动都是空话。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划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学。课后更要将自学内容列为作业内容。不能认为课堂上放手自学是浪费时间,学生们恰恰在这种自主学产中渐渐学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制订计划,如何梳理笔记,如何拓展巩固知识。

4.2 任务要明确。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操练活动,它要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解决某个交际问题,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对学习者的评价要以结果为依据。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专门列出Listening Task,Speaking Task,Reading Task, Writing Task等等。目的在于任务明确。无论是任务型教学活动,还是一般性练习活动都要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方法明确,评价明确。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也会非常明确。

4.3 要进行方法指导。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必须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必须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接轨。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必须对教材再创造,甚至自创教材。教师要在自主学习的内容、目的、形式、结果和评价上都要花一番功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有所获。

4.4 注重评价。 要想取得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英语教师就必须在每个自主学习阶段指导到位,组织到位。包括重视每一阶段的结果,及给予恰当的评价。自主学习的活动应该有始有终,切勿虎头蛇尾,浮于形式。终结性的报告,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要对学生有所交待。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还是学生相互评价,都应该恰如其分,又充满鼓励。

4.5 提供或介绍自主学习资料。 学生在自学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生词的拼读,难句的分析等等。因此,学生必须在手头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下面几类参考书:一是适合中学生使用的词典。二是面向中学生的语法书。三是订阅一份英语报刊。学生们想要学好英语,光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学和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

4.6 注重培养分辨和欣赏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国外材料。会见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实际上,有的西方国家很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在因特网上。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可以不再教,教师的教学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可以持续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继续运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者:施凯山

第2篇: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按照《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教师必须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教师要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英语学习动机,在多方面调动学习积极性。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用爱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引导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和方法指导完善英语学习策略。教师还要创设必要的自主学习条件,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更有保证。只要教师科学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会稳步提高,为将来自主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课程标准 自主学习 兴趣 情感 实践 指导

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也是《英语课程标准》中作为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成功与否,收效大与小,取决于教师的指导。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于教师对课程改革新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新教材教法的掌握程度。

一、兴趣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对中学生来说,只有他们感兴趣的,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钻研,并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这些知识。教师除了借助于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材料,独具匠心。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新异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稳步发展,长盛不衰。

1. 以学习动机和理想教育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动机是行为动机之一,具体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有动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较好。而无动机的学生往往把学习当成一个负担,其效果自然就很差。中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对学英语的目的往往不十分清楚。他们有的仅仅是为了获取英语知识;有的是为了得高分,升学;有的是为了将来从事与英语相关的工作。这些动机应予以肯定。但是,如要给予理想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目标,那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更浓,动力也会更大,取得的成绩自然会更好。而一些后进生,情况则不同,他们本身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自己没有什么追求,一遇到难记的单词、语法就头痛,把学习当作一种苦差事,从而放弃了学习。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加强感情投入,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努力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只要他们的学习目的明确了,其学习兴趣自然就会产生。因此,笔者认为对每一个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2. 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将兴趣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学生仍然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教师单调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最终会使学生的兴趣荡然无存。因此,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和《英语课程标准》,以及《英语课程标准》中的各级目标。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气氛不活跃,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感到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音像视听多媒体手段,课堂教学的语言情境就很形象逼真。这样就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充分联想,进入角色,展开活动。借助生动的图片投影、课文挂图、教学录像、各种音带、多媒体教学设施等直观教学手段,可以将语言环境,和他们要学的对话、句型、练习等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兴趣盎然,记忆牢固,也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课高中第一册Unit 3 Travel Journal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音、图、动画、单词及理解提示的多种幻灯片:

A组 印支半岛诸国;湄公河的源头;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状况;湄公河的走向;湄公河的终点

B组 四位骑车旅行者起初的态度;后来的打算;对于旅行路线的争议;最后确定的路线

C组 旅行的艰苦性;地形,地貌;行程距离;中途休整

D组 旅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查阅资料;制定计划;物质准备

E组 课堂活动要求及评价

课堂上有多种层次的理解,对于每一个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时也应注意面向全体同学,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参与,都能有话可说,有议论可发。例如D组的课堂活动中,以旅行准备为话题,可设计图片,或问答提示形式的多种小话题:查阅什么资料?要带什么工具?要准备哪些食品?要进行什么体力上的准备?想象会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小话题难度不同,学生各尽所能。同时,在设计时要留有评价的空间,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鼓励性的评价,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软件中优美的画面,多媒体的音效,动态的展示效果,会使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各个器官都参加活动,引起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明白旅程的艰苦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学生寓学于乐,乐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2)加强听说,注重语感

“听”和“说”不仅是“四会”技能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标准》注重的语言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平时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英语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时,很有兴趣地去听,甚至糊乱地模仿几句。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听说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和激发这种积极性,加强听说,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实际上,听说的交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过去的传统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语法为中心,考试为手段。《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是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写的实践,提高听、说、读、写的质量。因为听、说的技能无处不在,先与读、写,又因为听、说是以前考试模式下被忽视的技能,再因为听、说的是当今交际中更为重要的语言技能,所以加强听、说的技能培养能更有效地提高交际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演说能力,也能更有效地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因为学生喜欢听和说,所以要投其所好,精心选择听力材料。好材料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录音磁带中标准的语音、语调,曲调优美的歌曲都会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内心的共鸣。平时VOA中有趣的新闻报道、信息,可以录下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听练,使他们感到有趣、轻松,然后试着模仿。在说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语感,并告诉他们何处停顿,何处重读,何处用升调,何处用降调。例如,在听说训练中,有一篇关于“Hello”和“Thank you”四种不同升降调的听力材料。学生一边听,一边笑个不停,觉得有趣。此时,马上让学生模仿,并互相点评,这样会印象非常深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他们对语调的认识,而且激发他们课后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

(3)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新课标教材中,文章与学生的阅读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有许多色彩鲜艳的彩图,图文并茂,能唤起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材料,挖掘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教材的设计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但是英语教师必须“再创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中注意力。手段要新颖,方法要翻新,要善于别出心裁。就“课文呈示”而言,可以采取教师单独演示,学生单独演示,也可以采取师生配合演示,学生间的配合演示等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活动,而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都充当一个角色。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第一册Unit 1 Speaking Task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二人小组,对“友谊”及“朋友交往”展开讨论,要求以具体故事说明友谊的可贵。在教学Unit 4 Prereading时,可以让学生按插图的内容和添加的内容叙述地震的征兆。在教学Unit 5 Reading时可以让学生扮演采访者和Elias,呈现Elias的生平。每个活动的设计都要注意与学生水平相当,贴近学生生活。话题要具体,任务要明确。教师在引出话题时就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过程中和结束时都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以增强信心。学生有了兴趣,敢于开口,英语的运用相应增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也相应增加。同时学生乐于参加活动对提高综合素质也有更深层的意义。

二、以情感策略调动学习积极性

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所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也被列为教学目标之一。古人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通”。教师的情感态度是通向学生心灵深处的桥梁,是点亮学生内心的火把。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情感,原有的消极、害羞、焦虑、胆怯等等不利的情感因素会不同程度地减少或消失。师生之间相互尊重,沟通情感,增进友谊是学生学好英语的提前,也是自主学习的提前。英语教师实施情感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渗透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首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为前提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应对学生尽量做到尊重和赞赏。这样,学生才会更敬重老师,敢于与老师交流,喜爱英语学科。对于学习顺利,成绩优良的同学,固然要充分鼓励和表扬。对于以下七种学生更要关注,以更深的爱尊重他们的进步和发展:(1)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2)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3)英语发音有问题的学生;(4)曾经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5)有过错的学生;(6)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7)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1)不体罚学生;(2)不冷落学生;(3)不嘲笑、羞辱学生;(4)不谩骂、大声训斥学生;(5)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还要尽量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对每一位学生表示真诚的赞赏:(1)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2)赞赏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3)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的善意;(4)赞赏学生对英语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2. 用爱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英语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要以热切的期望,真诚的鼓励,恰当的评价,不失时机地传输教师的情感态度。这样,学生就能以饱满的精神和充足的信心积极参与各种双边活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课后,英语教师要悉心辅导,关心每一位同学的进步。不但在学习方面关心,而且在生活、心理、身体、活动多方面都要做有心人。要让学生在感受到学校温暖和教师慈爱的同时对英语学习的情感不断加深,学习态度积极向上。英语教师要一直给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即使出现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教师仍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少批评,多鼓励,用爱心去感化学生。心平气和的谈心,几句亲切的询问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和蔼的神情能表现对学生谅解和宽容。期待的目光既能使他内疚,又能激发他的求知欲,树立信心。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活,学习热情高涨,学生会自觉自愿地下苦功记忆英语单词和语法规则,训练英语运用能力的信心会增长,教学中情感态度的目标也会实现。

3. 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形式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教师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启发和诱导,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给学生以想象的空间和尽情发挥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难以养成,和对老师的“一言堂”的反感。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在课堂上占的比重最大。很多教师以为所谓“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应该在课堂外的时间进行,课堂上则必须板着面孔,摆出一副“师道尊严”的架势。其实,如果学生在课堂上不认可你的课,和你难以交流和沟通,那么课后你同他谈得再多也无济于事。

教师的真正的职责不在于教授,而在于帮助参与和引导。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按《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全方位地引导:

(1)引导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2)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3)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英语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4)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5)引导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情感态度。

(6)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

(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英语的潜能。

教人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待物和做人。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是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启发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拉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一步一步地提高学英语的兴趣,也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和知识水平。

4. 促进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毕竟有其局限性,要让学生们自发地钻研,自主地探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彼此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目标也包含了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在学习中与学生相互配合,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的精神,以及主动向他人求教,主动参与英语活动的态度。新理念下的英语课堂应该是开放式、互动式的课堂。在这种“开放”和“互动”中,学生是主体,在课堂中有相当大的主动权,有充分的机会来表现自己。英语教师就应该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创造平等、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尽情地自我表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增进对英语学习的情感,从而自觉主动地开展自主学习。

将培养合作精神渗透到英语教学之中也能让学生在彼此的交流沟通中更深刻地领悟语言的内涵和体验语言运用的技巧。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在组织教学中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在控制课堂,把握学生心理状态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5. 建立情感态度沟通的渠道

为了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例如,写英文电子邮件、英文书信、日记、周记等。还可以就某些情感态度问题,比如学习中的意志、信心等问题,英语教师可以和学生以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促进学习群体(班级、小组)建立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氛围。

英语教师不能孤立片面地强调语言知识、语言技能的掌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学习意志、个性品格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从而使学习英语的兴趣稳步发展。

三、通过实践具体指导学习策略

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达到掌握和运用英语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和亲身实践,才能学有所获。英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断地给予具体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建立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完善学习策略。

1. 提前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有手段,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预习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有帮助。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预习中自我指导实践,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预习还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准备。预习抓得好,学习就学得主动,课堂教学效率就会提高。学生预习之前,老师应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否则,有的学生就会地茫然不知所措。例如,在让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他们做到:

(1)能独立拼读生词,了解并记忆词性、词义。

(2)通过听课文录音,初步理解和熟悉课文内容,增强语感,找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句型。

(3)结合书后课文注释并查阅词典,了解生词的基本用法。

(4)划出长句、难句,理顺语法关系。

(5)将不懂的问题记下,课前与同学们讨论或询问老师。

(6)划分段落,找出段落主题句,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7)给予话题,让学生预先准备,确保教堂活动顺利进行。

2. 及时复习。鼓励并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为将来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要指导具体的复习思路。首先,复习要讲究时段。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应该回顾。本周学的内容,周末要有总结。阶段考试前要较系统地复习本阶段的内容。这样学习英语就记得牢固,用得顺手。其次,复习要有侧重。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可能因为内容多而无从下手。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展开复习。如果语法上有欠缺,就着重复习语法。如果单词记忆有问题就集中精力强化记忆。还应指导学生,复习要有阶段侧重。例如: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一册中列出“直接引语、间接引语”、“定语从句”等等语法项目。在这一阶段中,语法复习的重点就应该是这些内容,而不能将大量时间花在其他语法项目上。第三,要指导学生复习方法,包括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知识,如何记忆单词等等。学生通过复习,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上升。

3. 扩大阅读范围。《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八级英语技能要能够阅读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30万词以上。”无疑阅读能力是其他英语学习能力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方面。新课标教材各个版本都有相应的同步练习和拓展性的自主学习手册,其中有丰富的阅读材料。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再读几篇与课文内容相近的短文。这样,课文中的词汇、短语和结构多次复现,比孤立地背诵单词的收效更大。课文教学与阅读理解教学相互补益,阅读能力与听、说、写能力相互促进,阅读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的书面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同时,又能凭借语感做好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型。

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阅读速度及理解能力,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多阅读英语读物,让学生养成正确阅读的习惯。要善于在阅读时记住文章要点,根据大意划分层次,不要看后忘前。除课文“精读”教学之外,要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题材的文章,如科普、历史、地理、人物传记、新闻、广告等。泛读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快速阅读和理解能力。另外,要建议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的篇章作为写作素材,以丰富自己的语言,以便写起文章来有血有肉。更重要的是有兴趣阅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进一步学习英语产生良性循环,在学习英语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4. 培养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英语教师研究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培养学习策略既是《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新的理念下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反思。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反思一下某一种学习策略是否成功。例如:所采用的阅读策略在一段时间后,自我感觉是否适应,阅读进展是否顺利,他人对阅读的评价是否较好。如果都不行就必须变换阅读策略。英语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帮助他们调整学习策略。有的学生善于记笔记,通过视觉记忆加深印象。有的学生听得入神,对老师口头讲解的内容很敏感,记忆牢固。学习风格因人而异,并无绝对优劣之分。学生不应该模仿他人的学习策略,而应该根据自己的风格将学习策略调整到最佳状态。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并创造机会相互学习,交流体会,取长补短。这种交流本身就是自主学习的策略。只有调整学习策略,才能使某种策略适合自己,自主学习才会有更大的进步。

四、创设必要的条件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语言运用中改进和完善。自主学习本身的内涵就是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提供必要的条件,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1. 时间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要有相应的组织安排。首先,时间要保证。不给予时间,一切活动都是空话。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划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学。课后更要将自学内容列为作业内容。不能认为课堂上放手自学是浪费时间,学生们恰恰在这种自主学产中渐渐学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制订计划,如何梳理笔记,如何拓展巩固知识。也不能认为课后放手自学会耽搁做作业。学会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对于课后作业的概念应该更新。新理念认为,它还包括自主性学习的各项内容。例如:巩固复习知识,系统总结知识,拓展辐射知识,探究文化背景,探究语言知识运用,准备探究性学习报告等等。这些活动比一般的课外作业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

2. 任务要明确。《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操练活动,它要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解决某个交际问题,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对学习者的评价要以结果为依据。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专门列出Listening Task,Speaking Task,Reading Task, Writing Task等等。目的在于任务明确。无论是任务型教学活动,还是一般性练习活动都要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方法明确,评价明确。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也会非常明确。

3. 要进行方法指导。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必须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必须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接轨。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必须对教材再创造,甚至自创教材。教师要在自主学习的内容、目的、形式、结果和评价上都要花一番功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有所获。例如,在处理教材中生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这些任务并指导方法:

(1)通过上下文猜出词义。

(2)通过构词法猜出词义。

(3)查阅词典,明确部分单词的同根词和同义词。

(4)指导某一种适合本单元单词的记忆方法。

(5)将新学的单词在说和写的活动中运用。

《英语课程标准》还将学习策略列为教学目标。自主学习的策略应该随着教师的方法指导和学生的不断实践而提高,以致达到一定的目标要求。

4. 注重评价。要想取得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英语教师就必须在每个自主学习阶段指导到位,组织到位。包括重视每一阶段的结果,及给予恰当的评价。自主学习的活动应该有始有终,切勿虎头蛇尾,浮于形式。终结性的报告,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要对学生有所交待。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还是学生相互评价,都应该恰如其分,又充满鼓励。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个体的进步,和他完成任务较为出色的一个方面。英语教师必须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妥善结合。通过多种评价手段对自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投入程度作出评价。对他们的自主学习成果,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成果作出判断。也对他的情感态度和勇于尝试的精神给以肯定。所有的评价都应该重激励,重能力,重发展。

5. 提供或介绍自主学习资料。学生在自学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生词的拼读,难句的分析等等。因此,学生必须在手头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下面几类参考书:一是适合中学生使用的词典,这种词典不需要太大,太大了既不便于携带,也不便于查阅。但也不能太小,词典太小,词条和词意都不全,有很多东西查不到。二是面向中学生的语法书。语法是人们阅读和判断自己所写句子正误的依据。三是订阅一份英语报刊。学生们想要学好英语,光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学和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现在面向中学生的报刊很多,如《英语辅导报》、《英语周报》、《中学生英语》。它们都是分年级编写的,针对性很强。这类报刊知识面广,内容丰富,新的语言材料能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通过阅读这些书报,不但复习巩固了所学课本中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同时也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拓宽了他们的思路,把被动的、机械的、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了学生们主动的、积极的自觉学习。

此外,英语教师可以介绍一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英文小说。介绍并引导学生浏览网络资料和收听、收看电视、广播。例如:电视中央台第9套节目,BBC的新闻节目。提供了这些资料,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更有保障。

6. 注重培养分辨和欣赏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国外材料。会见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实际上,有的西方国家很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在因特网上。学生有可能接触了这些资料后会产生消极影响,盲目崇拜西方,认为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向往西方的“民主”、“自由”。同时还可能产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对于西方国家的文学作品,也可能全盘接受,不考虑政治、历史,社会习俗等等文化背景。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例如,如何看待某个材料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如何批判地接受某一篇阅读文章内容。对于网络资料,利用什么,整合什么,赞成什么,抛弃什么。还要渗透思想教育的内容,在组织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见缝插针,指导学生看透资本主义国家民主、自由的虚伪性,揭示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社会黑暗,缺乏人权的本质。英语教学有语言的优势,因此更有责任培养学生分辨优与劣,鉴别美与丑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增加抵御消极文化侵袭的抵抗力,在扬弃西方文化的同时,提高探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可以不再教,教师的教学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可以持续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继续运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提高自已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Z].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教育部.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 张大均. 教与学策略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左焕琪. 英语课堂教学的新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2007.

作者:缪庭

第3篇:研读英语课程标准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发展探究知识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学生在校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学会如何学习,以便他们走入社会之后真正实现自主的终身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之一,也是《英语课程标准》中作为学习策略的教学内容。《英语课程标准》实施的成功与否,收效大与小,取决于教师的指导。

一、兴趣是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

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对中学生来说,只有他们感兴趣的,才会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钻研,并以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这些知识。教师除了借助于思想教育的手段来培养兴趣和端正学习动机外,还应在教学过程中,发掘材料,独具匠心。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课堂教学具有趣味性、启发性、直观性、实践性、新异性。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稳步发展,长盛不衰。

1.以学习动机和理想教育来激励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动机是行为动机之一,具体表现为对英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求知欲。有动机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效果较好。而无动机的学生往往把学习当成一个负担,其效果自然就很差。要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使其树立远大的目标。

2.以多种教学手段激发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不断引导学生将兴趣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一直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中学生仍然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如果教师单调地教,学生被动地听,最终会使学生的兴趣荡然无存。因此,教师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和《英语课程标准》。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⑴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

学习语言最怕缺乏语言环境,课堂气氛不活跃,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感到英语学习枯燥无味。如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音像视听多媒体手段,课堂教学的语言情境就很形象逼真。学生身临其境,就会兴趣盎然,记忆牢固,也会较轻松地运用所学的语言点。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必修课高中第一册(模块一)Unit 3 Travel Journal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音、图、动画、单词及理解提示的多种幻灯片:

A组 印支半岛诸国;湄公河的源头;湄公河在中国境内的状况;湄公河的走向;湄公河的终点

B组 四位骑车旅行者起初的态度;后来的打算;对于旅行路线的争议;最后确定的路线

C组 旅行的艰苦性;地形,地貌;行程距离;中途休整

D组 旅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查阅资料;制定计划;物质准备

学生寓学于乐,乐在其中。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利用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

⑵加强听说,注重语感

“听”和“说”不仅是“四会”技能的重要内容,是《英语课程标准》注重的语言目标,同时也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动力。平时不少学生在听别人讲英语或收听、收看英语节目时,很有兴趣地去听,甚至糊乱模仿几句。这充分说明学生对听说英语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利用和激发这种积极性,加强听说,努力做到视、听、说同步,培养语感和学习兴趣。

⑶挖掘教材的趣味性

在课 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材料,挖掘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虽然教材的设计及教材内容的安排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但是英语教师必须“再创作”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其集中注意力。手段要新颖,方法要翻新,要善于别出心裁。就“课文呈示”而言,可以采取教师单独演示、学生单独演示,也可以采取师生配合演示、学生间的配合演示等等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多种活动,而且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都充当一个角色。例如:在进行人教版第一册Unit 1 Speaking Task时,可以将学生分成二人小组,对“友谊”及“朋友交往”展开讨论,要求以具体故事说明友谊的可贵。

二、以情感策略调动学习积极性

人际交往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人的情感态度。情感态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情感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学生的情感态度在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语言学习。积极向上的情感,活泼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英语教师实施情感策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语言学习者的认知特点,还要考虑到语言学习中渗透的人际交往过程。教师必须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教师应对学生尽量做到尊重和赞赏。英语教师必须发自内心地爱学生。不但在学习方面关心,而且在生活、心理、身体、活动等多方面都要作有心人。

2.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

师生之间的交流其实在课堂上占的比重最大。教师的真正的职责不在于教授,而在于帮助参与和引导。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要按《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采取互动式,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全方位地引导:

⑴引导学生检查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

⑵引导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

⑶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英语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⑷引导学生发现他们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

⑸引导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英语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和情感态度。

3.促進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毕竟有其局限性,要让学生们自发地钻研、自主地探求,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彼此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友谊。《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目标也包含了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情感和在学习中与学生相互配合,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的精神,以及主动向他人求教,主动参与英语活动的态度。

4.建立情感态度沟通的渠道

为了真正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应该建立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例如,写英文电子邮件、英文书信、日记、周记等。还可以就某些情感态度问题,比如学习中的意志、信心等问题,英语教师可以和学生以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进行讨论。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情感态度方面的困难,使语言学习上的成功体验与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英语教师还应该努力促进学习群体(班级、小组)建立融洽、民主、团结、相互尊重的氛围。

三、通过实践具体指导学习策略

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能力。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自主学习能力,才能获取丰富的知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达到掌握和运用英语的主要途径,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必须经过自己的脑力劳动和亲身实践,才能学有所获。

1.提前预习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积极措施。预习对教与学两方面都有帮助。通过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預习中自我指导实践,逐步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英语学习的自信心,进一步调动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2.及时复习

鼓励并要求学生及时复习,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完善学生的学习策略,又能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首先,复习要讲究时段。当天学的内容,当天应该回顾。本周学的内容,周末要有总结。阶段考试前要较系统地复习本阶段的内容。其次,复习要有侧重。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可能因为内容多而无从下手。应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环节展开复习。第三,要指导学生复习方法,包括如何整理笔记,如何梳理知识,如何记忆单词等等。学生通过复习,知识水平、能力水平会有所提高,同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会上升。

3.扩大阅读范围

《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八级英语技能要能够阅读浅显的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达30万词以上。”无疑阅读能力是其他英语学习能力的基础。培养阅读能力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方面。学生在学完课文后再读几篇与课文内容相近的短文。这样,课文中的词汇、短语和结构多次复现,比孤立地背诵单词的收效更大。课文教学与阅读理解教学相互补益,阅读能力与听、说、写能力相互促进,阅读大大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为他们的书面写作提供了大量的词汇。

4.培养学习策略

自主学习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前提,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必由之路。英语教师研究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了解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培养学习策略既是《英语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之一,又是新的理念下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反思。在某一学习阶段结束时,让学生反思一下某一种学习策略是否成功。

四、创设必要的条件

《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技巧必须在实践中提高,在语言运用中改进和完善。自主学习本身的内涵就是实践。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习的同时给予具体的帮助,提供必要的条件,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

1.时间要保证

学生自主学习要有相应的组织安排。首先,时间要保证。不给予时间,一切活动都是空话。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划出一部分时间专门用于学生自学。课后更要将自学内容列为作业内容。不能认为课堂上放手自学是浪费时间,学生们恰恰在这种自主学习中渐渐学会如何安排时间,如何制订计划,如何梳理笔记,如何拓展巩固知识。

2.任务要明确

学不同于一般的操练活动,它要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解决某个交际问题,要完成规定的任务。同时,对学习者的评价要以结果为依据。人教版新课标教材专门列出Listening Task,Speaking Task,Reading Task, Writing Task等等。目的在于任务明确。无论是任务型教学活动,还是一般性练习活动都要任务明确,要求明确,方法明确,评价明确。这样,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所达到的目标和活动的结果也会非常明确。

3.要进行方法指导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必须适应新的改革形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也必须与新理念,新教材,新教法接轨。教师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必须对教材再创造,甚至自创教材。教师要在自主学习的内容、目的、形式、结果和评价上都要花一番功夫,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有所获。

4.注重评价

要想取得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效果,英语教师就必须在每个自主学习阶段指导到位,组织到位。包括重视每一阶段的结果,及给予恰当的评价。自主学习的活动应该有始有终,切勿虎头蛇尾,浮于形式。终结性的报告,无论口头,还是书面,都要对学生有所交待。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无论是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还是学生相互评价,都应该恰如其分,又充满鼓励。

5.提供或介绍自主学习资料

学生在自学时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困难,如生词的拼读,难句的分析等等。因此,学生必须在手头准备一些必要的参考资料。英语教师要指导学生准备下面几类参考书:一是适合中学生使用的词典。二是面向中学生的语法书。三是订阅一份英语报刊。学生们想要学好英语,光靠课本是不行的,必须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才能扩展自己的视野,才能把自己所学的东西应用于实践,学和用才能有机结合起来。

6.注重培养分辨和欣赏能力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国外材料。会见到一些不健康的内容。实际上,有的西方国家很善于利用各种渠道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尤其在因特网上。因此,英语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可以不再教,教师的教学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更重要的是学生毕业后可以持续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继续运用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学习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作者:施凯山

第4篇: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有感

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感

自课改之风吹遍全国后,在课改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教学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教师们为课改付出了积极的努力与有效的探索,如“生本课堂”“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研讨”等,使得语文课堂由原来枯燥的应试教育走向了对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创新和完善的问题,某些问题仍治标不治本。

利用寒假期间,静心研读《语文课程标准》,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从字里行间品味薄薄的三十四页文字。该书言简意赅,指向清楚。

《语文课程标准》有很多新增内容。如: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新增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作为一名高年段语文教师,我就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理念谈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朗读教学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

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可以这样处理:第一句:天/灰蒙蒙,又阴/又冷。指导学生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描写侧面烘托了人民对总理的哀悼之情。第二句: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使学生在朗读中也和人们一样沉浸在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中。如此引导,学生品出了言中意,言中理,言中情,既丰富了语言库存,有陶冶了情操。

二、落实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强调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课文的内容、层次、感情、语言特点、重点词句、精彩片段,进行符号批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让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使思想得到启迪,灵魂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然后在合作交流中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这样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精髓。

三、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中体验

新课标把“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小稻秧历险记》,一位学生朗读到杂草被喷雾器大夫用化学除草剂喷洒后,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时,声音很大,力气很足,情感不到位。于老师幽默地启发:“要么你这株杂草抗药性强,要么这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给你喷洒一点。”说完,朝他做了喷洒的动作。在于老师创设喷洒情境的激发下,这位学生如历其境,有了真切体验,再读时,他耷拉着脑袋,真得有气无力了。

学生是学习中的人,更是生活中的人。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的长流活水。因此,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如果能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体验来领悟,将会事半功倍。

四、创造浓郁的语文学习环境

创造良好的学习语文环境,给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实现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在广泛的阅读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语文教师应参考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四、多元评价,锦上添花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课程标准》中针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均提出了可行性评价建议。

教师在课堂上评价应及时、准确,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反思 。

语文的作业评价一定要针对性,注重评语的个性化、人性化、具体化和纠错的明晰化。老师不仅要从学生的作业中把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从学生的作文等理解类作业中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作业评价要更有针对性,根据作业内容,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评价,既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也能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比如对作业完成好的学生,可以写“你是个认真的学生,作业完成得很好!”;对与作业完成不是特别好的学生,可以写“今天进步很大,下次一定要继续努力!”、“写完作业再检查一下,你可以做得更好!”。通过人性化的评语,避免学生形成视觉和心理上的疲劳,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在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的动力。

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重新审视自己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发现对《课标标准》的解读落实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时逐步实现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第5篇:研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研读《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教学实施情况的体会

第一,强调语文的运用能力和综合实践性,但不轻视知识学习。

新课标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特别强调“实践运用”。又说,“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语文实践能力”要“着重培养”。新课标这样强调,意在避免有些老师过度跟学生讲解语文知识。但新课标又不轻视知识的学习,相反,它仍然强调知识的学习。它说,“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我想,新课标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语文知识不是不学习,也不是可以轻视,而是要“随文学习”,不要系统地讲解,更不要追求系统性和完整性。

第二,强调个性化阅读,但不轻视教师的指导和引导。

读书从来都是很个性化的事,要想知道一本书好不好,光听别人讲,肯定是不行的;肯定要自己亲自去读,才能知道这本书到底好不好,才对这本书有发言权。而且阅读能力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去感悟,去总结,才能切实地得到提高。光听阅读方法讲座,是无法提高阅读能力的。正像游泳是无法在岸上学会的一样。新课标高度认同这一读书经验。新课标说,“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既然是“个性化行为”,学生读书时,老师就要少加干涉,尤其不要指手画脚地粗暴干涉。新课标特别重视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理解,因为这些感受里打上了学生“个性化”的烙印。新课标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标用的一个词是“珍视”,一方面说明新课标对此很重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粗暴干涉到了何种程度!

提倡“个性化”阅读,是对阅读者的尊重,但不等于不要指导和引导。学生毕竟是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指导和良好的引导,学生的阅读也会出问题的,比如效果底下,比如走错了方向。因此,新课标也强调阅读指导。它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充分肯定了教师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我们不要讳言指导。正像学游泳也需要教练一样,教练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第三,强调朗读,倡导多种阅读方式并举。

阅读应该多种方式并举,朗读、默读、精读、略读、通读、浏览,都可以,具体到古诗文,朗读和精读应该成为主要阅读方式。新课标倡导“有感情地朗读”。它说,“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指“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新课标认为,朗读也是一种理解,学生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就能感受作者的情怀,走进作者的心灵。一篇文章或者一首诗词,朗读好了,从某种程度上说,就理解得差不多了。古诗文的学习要强调朗读,这个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第四,重视评价导向对阅读的影响作用。

关于评价问题,2011版新课标有这样一些论述。关于诵读,新课标说,“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这与阐述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是一致的。关于精读,新课标说,“侧重考查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关于文学作品,新课标说,“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关于古诗文,新课标说,“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的文言文,重点考查学生的记诵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在此基础上,新课标又说,古诗文部分“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只是说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并没有说文言语法或者诗词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点仍需引起高度重视。

第五,强调多读书,多动笔,少做题。

这一次新课标对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有十分清楚的说明,它说,“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角色定位十分准确。我觉得这对于多年来,关于教师的角色定位争执不下,是一个明确的表态。新课标同时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重视学生的情感熏陶和体验。“实践”“综合”“体验”和“创造”,这些词语是这一次新课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说明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建议都有了明确的新的要求。这些词语,我们要认真加以领会。

无论为了教学成绩的提高,还是为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阅读无疑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可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由于传统的阅读观和沉重的应试教育的压力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失却和由此带来的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失落、阅读兴趣的丧失,导致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一种高耗低效的尴尬状态。

仔细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会发现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革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回归。阅读是以准确、具体获取文章有用信息为目的的思维活动。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首先,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坚持以读为本,真正贯彻好“多读书少做题”的原则。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使学生能够浸润于喜爱的作品之中。课堂上,要用学生的自主阅读代替教师过多的分析;课外,要用广泛的阅读代替为应试而做的烦琐的练习,让学生多在读中领悟文章内涵,在读中拓宽视野,在读中丰富积累,在读中提高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其次,要不断丰富阅读的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放手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投入感情做高声朗读、做低吟浅唱的诵读、做一目十行的默读。现代的阅读教学更不能忘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应将图书馆变成学生愿意去的地方,能感受到更多阅读的快乐的地方。

以下就是具体目标,实施时要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 500 字。

3. 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

4.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5.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6.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7. 能区分写实与写虚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8.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9. 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10.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11. 诵读古代的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12.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 80 篇。 13.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14.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15. 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类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260 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记得有位名人曾经说过,“阅读可以改变人的一生。”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为学生的一生奠基,是在为学生绚丽多彩的人生上底色。让我们的学生在人生的底色上少一些冷峻和灰暗,多一些灿烂与亮丽,这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研读课文

内容摘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朗读的作用,应在读中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研读课文是指师生共同钻研文本,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在阅读教学中,研读课文既是前提,又是课堂教学的关键。研读课文还应注意一些方式方法,教会学生质疑,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

研读

体验

质疑

目前,语文教学已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了素质教育,语文课堂在新课改的理念下呈现出了一种多元化的状态。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忽视了传统的朗读教学,校园也因此而少了琅琅书声。其实,《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应重视朗读,因为语文是一门有声的艺术,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是不可想象的。针对朗读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我校申报了省级课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四读自主学习法”的探究》。我有幸参与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四读自主学习法”是指在诵读、研读、品读、思读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贯穿的主线就是朗读。而在这四读中,浅谈一下我对于研读的理解。

一、研读是阅读教学的前提

研读课文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研读课文的深浅度对课堂教学的质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余映潮老师说:“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课文研读,伴随着每位语文教师的一生。 语文教材,是文质兼美的语言精品,是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读‘厚’,把每一篇课文教‘薄’。”我们很多时候在课堂上也让学生去读了,可是我们总是觉得读的味道不到火候,这其实首先就是我们教师研读的不到位。现在的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浅入浅出”的现象,课堂看似热闹,其实热闹背后学生什么都没学会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大量阅读,是语文教育的返朴归真。但是,如果漠视课文,那么,课文的教学价值将被弱化,学生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的培养将缺乏充分的历练,失去最基本的“支撑”,阅读教学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这是令人担忧的。于漪老师曾经说过:“钻研教材是无底止的,写了教案去实践,进行实践后再来看教案,就会觉得没有一篇自己是十分满意的。且不说深与浅,就是‘准’也十分困难。”名师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的教师,就更应该钻研文本,读出课文的味道,这样才能让学生读出语文味。我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上《土地的誓言》时,几乎用了一周的时间去朗读课文,熟悉教材。因此我在教学中示范朗读时就抓住了每位学生的心,使他们迅速地走进文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端木蕻良对故乡深厚感情和家乡被占领无比愤怒的心情。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在这样一种情境中理解起来非常轻松。

钱梦龙先生在回忆他的教学生涯时说:“每教一篇文章之前,我总要反反复复地读,一直要读到确实‘品’出味儿来,才决定怎么去教。”这是真知灼见,是我们应该继承的传统。

二、研读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研读课文也是学生学习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课堂应该是呈现一种开放性的,强调的是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因此教师的研读并不能代替学生对课文的研读与理解。余映潮老师说:“如果没有教师的精读,则一定没有精彩的教读,没有生动的课堂交流。 也可以说,有了教师的精读,不能肯定有精彩的教读,但经过努力可能会有精彩的教读;或者说为精彩的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认为要想有精彩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好的问题才能真正引领学生们研讨课文,发现美点,并对课文的重点要求朗读并且知道朗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会深刻,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就是讲文章的理解方法。

我在教学《羚羊木雕》时,设计了“ ‘可是,这全怪我吗?’,这事怪谁?你遇到类似伤心事,会怎样处理?羚羊木雕该不该要回?”这三个问题组织学生们讨论,并在讨论中引用课文中的句子或情节作为必要的依据,找寻关键内容了要精彩的朗读。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课堂效果可以说非常理想。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研读是前提,而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才能真正落实教学任务,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研读课文的基本方式方法 1.体验式阅读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这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更是教学思维方式的转换。传统教学以知识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教师多从“物”的角度去研究教学,追求统一的、普遍有效的操作模式,忽视学生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而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则强调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强调师生、生生间的生活联系和情感互动,关注学生生命意义的建构。为此,我们的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体验,激活学生的情感世界。我们所说的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因此我们应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独特的体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这种独特的体验。于漪老师曾经说:“阅读是生命的活动,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例如在教学《散步》时,关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大部分孩子都理解为“尊老爱幼”、“歌颂亲情”,但是却有一位学生结合他家的事实经历,认为主题强调了“社会中男性的责任感”。这个见解我当时就给予了表扬,因为这个理解恰恰是作者创作的初衷。 学生阅读如此,教师的阅读更因如此。叶圣陶说:“惟有老师善于读书,深有所得,才能教好读书。语文老师不只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唆,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现代散文中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吸引我的原因除了作品本身的魅力,我觉得是当年我的语文老师在深情诵读并流下晶莹的泪珠时就已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的老师在朗读时就是完全进入了一种情感的体验中,那泪水就显得真诚可贵,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阅读是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别人沟通的活动。阅读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语文教师首先要自己多读书,多朗读,要读出力透纸背的东西。语文课要对话,要跟作者对话,跟文本对话,从对话中品出文本的精髓。真正读懂文章,才能跨越时空与作者对话。

2.善于质疑

所谓研读就是在阅读中研究。研究,就意味着有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阅读品质。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过程就是“生疑——释疑”反复循环的过程,也正因此,我们才会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关于读书质疑,古人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宋人朱熹认为,阅读要善“问疑”:“读书无疑者,须叫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孔子在《礼记·中庸》中论及学习的五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其中“审问之”强调的就是善于质疑发问。

在我们的教学中,除了我们教师研读教材提出问题外,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应该有自己的疑问,学生应善于提问。在我平时的教学中,我发现现在的学生缺少一种质疑的精神,盲目地迷信课本甚至是一些教辅资料,从而缺少了自己的个性理解。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该鼓励学生提问题。我在阅读教学中每次都安排了质疑解惑的环节,规定每个学生必需提出一到两个问题,由同学或我来解答。一开始学生提的问题都很肤浅,但随着习惯的养成,很多学生在认真钻研的基础上已经能真正地进行质疑。现在每到这个环节,孩子们表现得都很积极活跃。比如在教学《丑小鸭》时,就有孩子提出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蛋孵出来,无论怎样它都会变成天鹅,所以丑小鸭的经历可有可无,没什么意义。这可以说一石激起千层浪,我顺势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小辩论,学生们也因此对这篇童话的主题有了自己深刻的感受。经常探讨问题,我们就会深深体会到课文意味悠长,体会到课文的语言魅力和文化魅力。

钱理群教授说:“应该保持阅读的新鲜感,不带任何先入的主见、不做任何分析地去读,抓住阅读的第一感觉与感受,以感悟为基础。要感同身受地与作品中的人物共命运,同欢乐,体察他们心灵的每一个细微的颤动;特别要细细琢磨作品的语言,品味出语言的味儿来。”可见,研读课文是无止境的,深入研读课文,深有体会,阅读教学才能丰富多彩。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对课文的研读,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馨香的书卷味,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让研读时思维碰撞的火花照耀和震撼学生阅读的心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化,语文中考改革力度的加强,现代文阅读的地位越发凸显。近年来,随着中考语文分值的提高,对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考题中的重点戏。《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努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调整和变化,为初中阅读教学提供若干指导。课程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首先,根据课标前言,从“课程性质”与“课程理念”的高度把握阅读教学,要求学员深刻理解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并熟知和领会四个基本理念;

第二部分,解读“课程目标与内容”,重点是第四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 第三部分,提炼“实施建议”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若干重要思想和原则。 这三大部分内容中,第二部分是学习重点,目的是帮助广大初中语文教师,从中观层面系统领会和把握2011年版课标对初中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全面培养学生掌握多种阅读方法;抓住精读能力的几个关键点,高度重视阅读对话的理念;区别文学作品教学与实用文章教学的不同姿态和不同目标;清醒认识语文知识的功能和性质;把课外阅读指导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下面结合本次专题学习,谈谈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体会和收获:

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善悟。

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意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白,这样读书才能读出书中之味。要知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文章不悟不明其美。在阅读精典之作,范文美文时,指导学生不能停留在浅层基础上,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进去,多问几个为什么。读文章要仔细体味、品评、鉴赏,也就是要象佛家那样善“悟”。

在课程案例中,上课老师通过让学生给词语的炼字写批注的方法,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要求学生写批注前,教师先给出示范(“城中草木深”中“深”字的鉴赏示例),非常具体地指导学生写作方法:要么联想,要么想象。联想,是调动读者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体验;想象,是在头脑中再造形象、体会情感的心理活动。教师的这些指导,不仅有效引起了学生创造性的批注,而且开发了“如何品味诗歌炼字”的程序性知识;不仅使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实践性、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更是符合阅读教学的对话理念——写批注,就是把读者自己的积累、体验和共鸣,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碰撞。这实际上是教师对学生授之以渔,教会学生善悟文本。

二、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要主观尊重学生,彰显学生多向思维

首先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告诉学生“参考答案”是命题人为阅卷教师提供的一种借鉴,并不是阅卷的唯一标准。对于主观试题的解答,考生不可能也不必完全按命题人的思路进行,答案不是绝对唯一的。况且命题人在拟制参考答案时,总是习惯使用“意思相近即可”、“言之成理即可”等通用术语,其意图十分明显,就是在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按自已的思路去作答,从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尊重他们的独到见解。在评阅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时,教师应该参照参考答案,灵活机动,尊重学生言之成理的另类答案。这样的尊重使学生认识到解答主观试题没有必要去刻意揣摩命题人的意图,也使他们体会到了独立思考、自抒已见的成就感,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尽力给学生提供彰显多向思维的平台,注重让学生在教师适当启发下能触类旁通,形成自己的特色答案。在做现代文阅读主观性试题或练习题时,不应该直接给出参考答案,总是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究,平等交流,共同追求答案的合理性,鼓励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学生看到教师与他们平等交流,就会自觉把自己当作课堂活动的主体,不迷信教师,独立思考、畅所欲言,进一步彰显他们的多向思维及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三、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应该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适时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法,让学生明确:现代文阅读命题紧扣阅读材料,尽管文后的几道问题考查的角度和形式不同,但其思维大都指向全文的中心,答题时需要按认知规律对文章进行略读→品读→精读,在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文章中心的前提下,按题干要求逐一解答。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感知的目标都让学生心中有数,按先文后题,先整体感知后局部研读,先析命题意向,再找准命题点分析求解的思路,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从容答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记叙文的阅读训练比重较大。而记叙文阅读中对文章主人公的判定是个难点。记得在做课外现代文《大年初一没下雪》时,针对“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很大分歧,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主人公就是小女孩,理由是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最多。面对学生们征询的眼神,我没有马上给出结论。通过类比几道同类试题的解答后,我告诉学生要依据文章的主题,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才是该文的主人公。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大年初一没下雪》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父爱,所以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女孩的爸爸。从而澄清了学生以为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般就是主人公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适时归纳题型特点,指点解题思路与技巧,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综上所述,现代文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老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巧妙地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自2001年7月出台,于2003年秋季,进入实验的第三阶段,涉及学生占起始年级总数的35%。与实验相应和的是大量创生着的对《标准》极尽赞誉之声的文章。然而,目前更应该检讨《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标准》在实验中的绩效性。我一直任教初中语文,也听了不少同仁的课,体会到了初中语文课堂发生的变化,但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这些问题主要是:

1.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不能处理好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对立起来,将知识和能力分割开来。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如对课标要求的一些只学不考的知识,因为不考就不学。少讲成了不讲。教学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

2.新教材的灵活性大,给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以很大的空间,但一些教师教学中没有体现出对教材使用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如学生对教材的独特感受,就是增加几种名家的感受;阅读拓展题解答方法,就是课文理解加上几句设置好的套话;话题作文的写作,就是编一个与话题相关的故事,等等,又成为新的僵化的形式和教条并要求学生掌握。这些都是与新课程的理念和教学的三维目标相违背的。

3.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乡镇中学,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

4.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教师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待提高。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或文本阅读的目标设置空泛,对言语的感悟不够;或株守教师用书,缺乏个性化的理解;或教师的讲解不精,抓不住要点,点拨不到位;或对文本阅读中学生的探究过程不够重视。

5.作文教学存在一些问题。(1)随意性大,体现为作文命题的随意,指导的随意,评改的随意;(2)生活积累意识欠缺,对生活只是照相式的观察,不重视引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链条;(3)漠视学生基本的思维训练,缺乏对想像力、思维敏锐性的培养;(4)批改方式单一,效益低;(5)部分教师自身写作素养差。

6.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学习等同于过去的活动课。

7.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还不能很好的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一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不够,接受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有困难。一些教师只是片面的站在语文学科的角度和考试成绩的角度看课改,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基本素养的形成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整体的思考。

为保证新课程的健康进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第一,教师须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时间过程。因此,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明确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首先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这对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树立课程意识,就是要在教学改革中用新的课程理念来统率自己的教学活动,用课程理论的语言来解释和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所谓课程理论的语言主要指课程纲要、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实施、课程资源等),这样,我们才会有一个全新的视野,才能突破原来固有的教学体系。 第二,教师还要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课标还倡导讨论式、启发式教学;要求重视潜移默化、熏陶渐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根据课标的要求,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要推行新课程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第三,教师应增强课标意识。《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是语文教材编写、语文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语文课程的基础。我们一定要认真研读语文课标,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并用课标指导自己的教学。教学中,一定要有强烈的课标意识,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本教材搞教学的局面。

增强课标意识,首先应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准确领会其精神实质,把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认识,统一到课程标准的观点上来,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性。

课程标准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与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片面的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片面的强调人文性,都不符合语文学科的客观实际。语文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要明确:学习的基础是知识与能力,贯穿整个学习的是过程与方法,融会于其中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尽管课标规定一些知识只学不考,但这些知识对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语言难点,对形成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后续学习等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教好学好。教学中如果不教不学,就是应试教育,不是新课程。

第四,教师要认真的钻研教材,提高自己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解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解读教材的过程就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因此,对教材的解读既要把握其精神实质,又要有自己的见解。如果仅仅依赖于《教师用书》,人云亦云,就不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感受、拓展、写作都是学生和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教师要身体力行,追求独特,追求创新。

第五,语文教学要重实践、重过程、重体验。语文课程有很强的实践性,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鼓励学生多参加语言实践,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写作中学会写作,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口语交际。语言实践就是学习,探究、体验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注重学生的过程体验,是新课程的特征之一。

第六,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阅读教学强调整体感知是针对肢解文本来说的,但光有整体感知是不够的。“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要少而精,要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搞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广泛的阅读的目的不仅在于增加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还在于培养自主阅读意识,养成良好阅读习惯,通过整体把握、重点赏读、精心揣摩形成科学的阅读方法,故教师应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外阅读的指导应将学生阅读喜好与学科阅读目标相结合,引导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品味;同时引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选择阅读材料、积累语言与思想。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不同的文学层次,按必读与选读分层推荐自成体系的阅读内容并拟定目录,提供给学生;力求沟通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学校和家庭,形成多层面的阅读通道;举办专题性阅读讲座,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引导学生组建阅读小组,通过举办课外阅读竞赛、阅读专题讨论、书评等,搭建平台,展示他们课外阅读成果。

第七,教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如:想象和联想、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抽象思维等,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

第6篇:研读课程标准心得

今年暑假我认真学习了《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本次学习,使我进一步认识到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数学课程力求将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课程的框架设计、内容确定以及课程实施有机结合起来,为广大数学教师深刻领会数学新课改精神,有效的进行数学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中的“内容领域及其框架分析”里,分别具体阐述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运”这四个内容方面的基本设计思路、内容特征和呈现形式,对每一领域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给出了相应得建议。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多样化与优化

现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尊重差异。作为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尊重个性化,不搞填平补充一刀切。要创造促进每个学生得到长足发展的数学教育。

《课标》里“数与代数”中贯穿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是针对过去计算教学中往往只有一种算法的弊端提出来的。例如某一种题目,只要求笔算,另一种题目只要求口算,即使口算也往往只有一种思路(当然,学生如有其他思路也不限制),这样很容易忽略个别差异,遏止了学生的创造性,何况有不少题目本来就可以有多种算法的。可以说,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在计算教学中促进每个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

应该明确“算法多样化”与“一题多解”是有区别的。“一题多解”是面向个体,尤其是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遇到同一道题可有多种思路

多种解法,目的是为了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多样化”是面向群体的,每人可以用自己最喜欢或最能理解的一种算法,同时在群体多样化时,通过交流、评价可以吸取或改变自己原有的算法。因此,在教学中不应该也不能要求学生对同一题说出几种算法,否则只是增加学生不必要的负担。

如果在计算课上,讨论一道计算题,出现了10种、20多种的算法,教师还一个劲儿地给予鼓励,临下课时,只简单地说了一句:“你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算。”其结果是班上思维迟缓的一些学困生确是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产生了干扰。这种情况是不是我们鼓励的个性化呢?我认为不然。数学是讲“优化”的算法,“优化”的含意是要求寻找最简捷、最容易、速度快的方法。诚然,在多种算法中,有的并不见得有优劣之分。但是,一般情况下,总有个最基本、最一般或最佳的算法。教学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去比较、去评价,并使大家掌握那些公认的更好、更一般的算法,以便举一反

三、闻一知百,否则就失去了教育的功能。算法多样化绝非是越“多”越好,切忌一些无价值的重复。总之,一切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

二、生活化与数学化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新课程改革重视数学教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孩子们感到数学有趣、有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也是数学课改的最大亮点。

数学,对儿童来说,是他们自己生活经验中对数学现象的一种“解读”。把数学教学密切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唤起其原有的经验,学起来必然亲切、实在、有趣、易懂。新教材的编排,有的通过调查商品标价引入小数乘法,调查父母月工资的收入计算多位数加减,测量足球场的面积并以其为参照物,体验1公顷的实际大小;有的结合新课内容介绍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有的复习课也已不只停留在“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上,开始着力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体尝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但是,我们该不该有这样的疑惑:“数学问题是不是都必须从儿童的生活实际提出?”“教三角形内角和怎样从生活实际引入?”“循环小数又怎样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应该看到,儿童的数学学习是一种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问题来自两个方面,有来自数学外部的(即现实的生活实际),也有来自数学内部的。无论来自外部或内部,只要能造成学生的认知矛盾,都能引起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就会出现发展,都是有价值的。前面提到的“三角形内角和”,如果采用由旧引新的方法(设问:正方形有几个内角?四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长方形呢?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有没有规律呢?)三言两语,就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因此,看问题必须全面,不能绝对化。教学是科学,一切要从实际出发。

当前,数学教学注重应用,既讲来源,又谈用处,大大地克服了过去“掐头去尾烧中段”脱离实际的倾向,成效是明显的。但必须认清,

我们反对的是只“烧中段”,而不是不要“烧中段”,我们反对的是过度的形式化,而不是不要形式化,数学的形式化是数学固有的特点。我们既要注重应用、返璞归真的一面,又要注重抽象概括、形式推理的一面,引导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提炼出数学模型,利用其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所以,重要的数学概念、规律应加以概括,常见的数量关系(如速度、时间、路程等)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仍要揭示,在重视直觉思维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形象思维和初步的逻辑思维,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探索与发现

学习方式一般说来,可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两种。

发现学习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己独立探索和发现其结论。这种学习方式(亦称发现法)是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J.S布鲁纳提倡的,并流传欧美,这种方式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名称,如问题研究法、探索法等,实质均基本相同。布鲁纳认为,在人类全部生活中,人的最大特点是会发现问题。他把学生视为“发现者”,甚至像科学家那样去发现,教师不给任何启发和帮助。创导者认为,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探索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时,我国教育家将“发现法”引申为“引导发现法”,主张在必要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一点“引导”,与布鲁纳的“纯发现法”有些区别。教学实践折射出这样一个道理,外国的先进经验或理论的引入,必须本

土化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目前强调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学习”亦基本相同。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D.P.奥苏伯尔针对20世纪60年代许多人以为讲授必然会导致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的片面看法,在创造性地吸取了J.P.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的认知观点后,首先对学习进行了两个维度的不同分类。根据学习的深度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的方式分为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他不像布鲁纳那样只强调发现学习,认为学习可以分为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而后者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奥苏伯尔的见解对我们研究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启发的。

小学生学习数学,首先要掌握前人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往往以符号形式表示),学生必须积极思考,理解每个符号、式子所代表的实际意义,才能真正内化成自己的认识。如果学习中仅仅记住这些符号的代表组合,例如,只知道读作“三分之二”,却不明其意,这就是机械学习。一般的数学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当然不排斥个别的机械学习,如背乘法口诀,这种熟记只有助于记忆,并不表明推导其结果的过程,而且机械学习也只是辅助性的学习。

数学学习中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指学习内容已以定论形式展示出来,不需要学生去独立发现,只要学生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检索与新知识具有实质性联系的固定点,使之相互作用,实行新知识意义上的同化,从而扩大或改组认知结构。例如,“四则混合运算顺序”本身就是一种规定,学生在原有已掌握的加、减、乘、除法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先乘除后加减”直接计算,便可接受这一知识。

目前我国提倡的探索学习则不同。这种学习方式不呈现学习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实验、尝试、推测、思考去探索发现某些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例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求法时,学生用各种不同的平行四边形纸片,通过剪拼、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分析割补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的关系,从而探索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为“底×高”。

就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功能比较而言:探索学习比较开放,它更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强调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和创新潜能的培养和发挥,但是费时较多,何况数学学习,不必要也不可能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期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习课题对原认知结构具有潜在的意义(即有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二是学生具有积极学习的心向。如果两个条件俱全,同样可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习也是有效的;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条件,就容易造成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两种主要学习方式都很重要,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而且有时在同一节课内,两种方式兼而有之、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我认为,新一轮课改中反复强调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变学习方式”等,主要是针对过去过分沉湎于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情况而提出的,绝不意味着反对接受学习。教学中,教师应全面而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对象等各因素进行考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以确保学

习的有效性。那种提倡一种又去否定另一种学习方式“非此即彼”的绝对化做法和说法,不仅不符合教学实践,而且对课改的深入发展是有害无益的。

自主探索是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探索,要处理好自主和引导、放和收、过程和结果之间的辩证关系。面对挑战性的问题,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探索求得的,就应大胆放开,放要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应该看到,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收效极微,失去了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剩下的主体性往往也是苍白无力的。

四、应用数学的意识

这个提法是以前大纲所没有的,这几年颇为流行,未见专门的说明。结合当前课改的实际情况,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或者理解为新大纲理念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的深化。新旧教材中,都配备有所谓的应用题,有许多内容已经很陈旧,与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结合实际重新编写应用题只是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的一部分,而绝非全部;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主要是指在教与学观念转变的前提下,突出主动学习、主动探究。教师有责任拓宽学生主动学习的时空,指导学生撷取现实生活中有助于数学学习的花朵、启迪学生的应用意识,而学生则能自己主动探索,自己提问题、自己想、自己做,从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数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本人更深层地体会到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深切体会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学习

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提高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和应用意识,注重数学知识与实际的联系,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的科学观的形成。在日常教学中,就要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更新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争取早日成为新课改中合格的、成熟的数学教师。

重视问题解决是各国和各地区数学课程目标一个显著的特点。美国NCTM数学课程标准(1998)把“问题解决”作为目标之一,而且把“具有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作为“数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台湾地区提出的数学课程理念之一是“数学课程强调数学解决问题活动。”对此有两个具体要求:(1)数学解决问题的方式是先将问题变成可以用数或图形呈现的形态,做出一些个案,然后以归纳的方式或演绎的方式,把个案的解法形成一个数学模式。这样的解决问题历程在数学课程内应一再出现,使儿童耳濡目染,在不知不觉中学到。(2)当学生在数学课程内习惯于面对非常规问题进行解题活动时,他就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时这种能力会帮助他调整适应,使他成为现代化社会的优良公民。英国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旨在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内容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荷兰数学课程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问题解决。韩国的数学课程重视吸收当代国际数学教育研究的新成果,重视数学应用,提倡数学问题解决,引入开放性问题(实际问题、非常规问题等),把问题解决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新课标以上内容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收获颇多,同时也深感自己研究的课题很具有实际意义。重视问题解决已成为世界各国数学课程改革共同发展的趋势,我国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国家的富强取决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创造性的应用,学生必须学以致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造性的活动,“在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研究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美国匈牙利著名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提到:“对学生灌注有益的思维习惯和常识也许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但一个数学教师假如他在这方面取得了成绩,那么他就真正地为了他的学生们(无论他们以后是做什么工作的)做了好事。能为那些70%的在以后生活中不用科技数学的学生做好事当然是件最有意义的事情。”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波利亚在这里不是降低了数学的重要性,而恰恰相反,表明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因素,对于个人乃至整个民族、整个人类的重要性,即数学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以及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就整个民族或人类而言,就是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数学的教学要能够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在数学问题的探究中,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愿意与同学合作,共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的方法,并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所以我们在数学教育中应当突出问题解决教学,突出思维方法的学习和训练。

建构主义理论同样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也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就数学学习而言,应当鼓励学生自己进行探索,小组合作探索,尝试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换言之,数学教学主要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则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因此,在课堂上,应该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最终解决问题。

第7篇: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研读心得

因为自己顶岗的学科是综合实践,为了接下去顺利的开展工作,所以见习周里针对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自己做了认真的研读,收获颇丰。

课程标准里就课程的本质与定位、课程开发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原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阐述。让马上顶岗实习的我,心里有了一个方向,不再盲目、不知所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超越了学科领域的框架,且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将儿童本位教育与社会本位教育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以综合体为学习对象,以“问题学习”、“履历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等为基本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课题、自主探究课题、综合解决问题的精神、资质和能力为宗旨,经过学生主体性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将教与学、内容与形式、个体与群体、课内与课外、自然性和社会性、科学性与人文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和丰富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和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它是一门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而生的产物学科。因为它的新,所以它活,同时也正因为它的新,让许多老师无从下手。可通读课程标准下来,我是十分受震撼的。这样一门新新学科,它的价值是有多大啊,如果老师真正能上好这门课,那孩子们将多受益,多有收获啊。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它将把传统教育下的广大儿童从枷锁、束缚中解脱出来,至少孩子们在这门课上将被还原最本真的状态,随心而动,做中学。

同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也有着很庞大的原理支撑:

1、教育学原理 ①大教育学原理。②情境教学原理。③探究教学原理。④活动教学原理。⑤合作教学原理。

2、心理学原心理 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③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②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3、文化学原理。有了这些原理的支撑,这门学科在理论存在性上才站稳了脚,才能理论指导实践,与实践相结合,进而在小学开展这门课才有据可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在原理的指引下,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使其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发展。

而不同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是有不同的课程目标的,针对我教的六年级来看,课程标准里也有所体现:(5-6)年级:

1、使学生感受祖国的地域风貌和传统习俗,体验民族风情,社会家庭生活和人间亲情。

2、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发展历史、现代生活常识、文化艺术活动和人

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人类自身。

3、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多角度、多层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5、使学生具有初步地活动计划能力,社会调查能力,具有初步地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6、初步培养学生地成果意识、质量意识。

7、使学生初步理解祖国地域风貌和民俗风情的美学特征,体味社会生活、家庭生活的情趣,关心人的心理和生命的奥妙,提高学生对人类生活、生命和心理的理解力。

8、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进精神,以及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人格。

9、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服务意识。

10、培养学生从整体上看问题,并活用知识综合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1、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

12、初步培养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能力。

13、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策划学习活动、主题论证、调查取材、分析判断和活动总结的能力。

14、使学生了解基本的经营和广告知识,生活安全知识、身心保健知识,并具有初步的经济活动能力和生活美化能力。

15、使学生关心社会历史现状,关心文化活动,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民情,初步形成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这么多的目标,是以前每一个传统单一学科都不能完全做到的,也正因为这样,对于中国的在校儿童来说,学生生活里总是存在缺失的,无疑综合实践的开展弥补了这个缺失。而这样一份全新的课程标准,也另每一位读过的老师,内心翻腾,跃跃欲试。

当然,课程标准是美好的,积极的,实际操作中总会有很多困难。特别是来到农村,物质条件差,信息资源匮乏,孩子认知能力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另我这个教综合实践的老师心里没底。可研读完课程标准后,自己找到了方向,不管怎么样,这门课是时代发展的大潮流,无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有开展的必要性。而正因为在农村,更应该让农村孩子接触它、认识它,充分发掘农村的可利用资源,落实它,让孩子们也体验到素质教育,开放式教育,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知识。

我想这个是我这周里研读完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标准后,获得的最大收获。

第8篇:研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心得

京博希望小学 朱明昌

这个月,我认真的研读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对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思想上也发生了一些根本性的改变。让我意识到了自己以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一下就来谈谈我的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我明白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而这其实就是所谓的科学素养,良好的科学素养的养成对将来的科学研究学习将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老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做到三维目标。以前我只是把注意力放在科学概念上,现在我认识到过程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同样重要。这是科学素养不可缺少的部分。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学习这门课程,有利于小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每一个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从小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逐步领会科学的本质,乐于探究,热爱科学,并树立社会责任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注意探究式的教学

科学的教学不单单只是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或者说是科学上的相关科学知识,这样的话这就不是科学课,科学概念、知识的掌握要靠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而得来的,而实验过程最主要的就是探究,在做实验前一切都只是个人的猜想,猜测,是没有事实来支持的,只有在完成实验以后才能得到结论,而实验的过程中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得出结果就是一个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为了验证结论而去实验,而是为了研究去实验,原先的假设或许是错的。但是我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知道这个结论而去实验,对于数据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加以分析,甚至,当这个实验较复杂,很难准备时就干脆取消这个实验改为我现场做或者干脆不做,而是我口述的形式向学生表达结果以及知识点,现在想想这个的做法很不好,这不是一个科学教师应该具有的。这违背了科学的主旨——探究,没有探究就不能称之为科学。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多的注意这点。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这意味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但是我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后天环境,以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成绩必然存在一些差距,在面对这些差距时我们应该尽量做到合理的分组,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小组活动实验的效率,同时对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也能预先制定好,大大提高效率。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组成一定的结对同学,带动后进生学习。让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科学的乐趣,而不是负担。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研读新课程标准后,我对以后的教学思路有了一定的认识:接下来在教学设计时应当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教育强调以学生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精心选择和设计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9篇: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一、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教学时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与文本的直接对话,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情境,成为学习的主人。接着,教师让学生谈谈最喜欢哪段话,为什么,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积累都不相同,因此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形形色色的,同是一篇课文,原因却各异,教师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

二、珍视每个学生的意见,并适时地以幽默的话语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这种开放的状态中大胆地各抒已见,张扬个性,课堂上闪现出即兴创造的火花。此时,教师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通过真诚的夸奖激励其他学生参与交流,让学生的体验有一个互动、碰撞的机会,从而丰富课堂内容,超越了课前预定的目标,得到始料未及的收获。

“从生命的高度看,每一节语文课都应该是不可重复的激情和智慧相伴生成的过程,而不应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的程序。不具有生成性的语文课也不具有生命性。”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生本是生成的保证,生成是生命的基础。只有真正做到以生为本,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愿望,鼓励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大胆自信地交流,尊重学生真实独特的体验,才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认识,充分发挥创造潜能,从而让课堂富有活力,充满生命力。

上一篇:初二历史期中考试复习下一篇:2015年下半年时政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