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精读引领课

2023-01-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上好精读引领课

如何运用“共同参与式”教学法上好大学英语精读课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共同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与意义,并详细叙述了“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精读课 “共同参与式”

一、引言

随着英语学习的日益普遍,人们越来越多地探讨如何激励学生自主地获得英语语言习得的教学手段。与过去“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相比,新的英语教学法更多地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中“共同参与式”教学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的教学理念。

二、“共同参与式”教学法的含义与意义

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是新旧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换为自主应用的过程。这种结合和转换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得以实现,而学习的效果则取决于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组织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为其排忧解难,成为他们学习的引路人。“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基于这种认知理论,通过“问题中心式”模式,即由教师设置问题,提出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发现问题,研究探讨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在课堂上由师生共同去探究解决,教师通过设法引导,让学生作出正确的或接近正确的答案,由教师补充、点评、解决疑难,最后归纳总结出知识的整体性,达到完成教学目标的目的。

“共同参与式”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法,突出强调“共同”二字,即师生在课堂环境里共同分享语言学习中的乐趣和经验,共同面对学习任务,相互交流思想,共同探讨,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学习就不仅是学生的任务,也是教师的任务。在教学关系上,师生间的关系由过去的“主从关系”变为“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独立自主”的师生关系。这种教学法的意义在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学习,从而可以消除学生学习中的紧张和焦虑;可以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可以使教与学的能动火花相互碰撞,相互启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内在活力,使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获取知识,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语言结构也能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通过对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通过教师的引导、解惑、归纳总结,使学生获得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新旧知识得以结合和转换,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达到了英语语言习得的目的。

三、“共同参与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共同参与式”教学法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通过交流和互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合理设置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设置多种思考方法,尽可能在体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成长需要的基础上,设置出既具有趣味性、知识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又贴近大学生生活的问题。问题的提出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如:What have you learnt from the text?

2.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如:How do you know that?Why?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Is there any other reason?Can you tell u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and B?

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具备自学能力的优势,要求学生利用新知识,结合已学知识,通过辩论式、演讲式、分组讨论等方式,多角度去分析、发现、提出并解决问题。

最后,教师对所设置的共同教学目标进行补充、概括、归纳总结,至此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教师在教学中就扮演着协调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课堂上起到监督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了解学生可能会有什么困难,会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到他们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的消化和吸收。在课堂上,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消除学习的紧张和焦虑,要充分相信学生,让他们设问、答疑,而且要设法引导,让其作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

大学英语精读课内容多,要将“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技能结合起来,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多维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课文从点到面,从词汇、短语、句子、段落、篇章的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发问。问题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而且要体现新旧知识的结合。

(一)词汇、短语的教学

除了可采用传统的拼读、造句外,还可尝试通过提问题、回答问题的方法来进行。举个例子:如学习“peace”这个生词,可以设置两个问题:

1.What do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ope for most?(全世界人们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2.What’s the main trend in today’s world?(当今世界的主流是什么?)

这两个问题的提问要求学生理解问题里所包含的旧单词,继而使用新学单词“peace”来回答。得出的答案可以是“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hope for peace.”“Peace and development are the main trends in today’s world.”。两个问题的设置难易有别,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回答其中之一。提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探讨答案的兴趣,而且学生可以从答案中学到新知识;通过“问题中心式”讲授生词,师生共同参与问题的讨论,这比单纯教会学生这个生词的音、形、义更有意义。

(二)句子的教学

教师在课前应该预测哪些语言知识或背景知识可能会构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事先应该准备相关的背景知识,或者让学生课前先找出句子中的短语和意群、句子的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与学生进行讨论的方式总结性地讲解句子。如针对如下句子:

London dealers acknowledged the push to go electronic gradually has eroded their use of trading slang.

该句要求学生对“go electronic”和“trading slang”这样的意群有所了解,同时对这个复合句里所包含的宾语从句“(that)the push to go electronic gradually has eroded their use of trading slang”有所辨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slang?”“How do dealers in modern times do business?”在学生当中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有新的问题产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解释,拓展知识面,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句子。

(三)段落和篇章的教学

语篇的教学要解决语言难点、结构规则、文章文体及文章的大意。由于大学英语所选的篇章都较长,在充分解决了词汇和句子后,可以采取段落式逐个突破。

首先,在段落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信号词(and,but,however等连接词)的寻找以及对代词的所指的理解,这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段落。

其次,要设置与段落相关的问题,逐步解决段落。在篇章教学这部分,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分别来设置问题。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具有归纳性和总结性,这是总领、主导;学生提问题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体现出“学问”二字中的要“学”也要“问”。通过学生提问题,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角度更好地了解学生,发现学生的所需,解决学生的所惑,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师生相互探讨问题来进行篇章的教学,“教”与“学”就变得更轻松、愉快了。

最后,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教师对背景知识、文章的文体进行分析介绍,理清思路,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继而帮助学生概括出文章的中心大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多提问学生开放性的问题,如:“What does the title mean?”“What do you expect from the text?”“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text?”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培养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同时教师要允许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想法,教师也要积极参与讨论,最后才进行综合总结。

四、结语

通过以上例句的分析及多次的教学实践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共同参与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更多时间进行语言训练,教师有了更多机会了解学生,在这种相互启发的氛围中教学,可达到师生双赢的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同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的“监护人”与“知心人”,教师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及时满足学生学习上的需求。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成为创新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心灵之师。”

参考文献:

[1]Harmer,Jeremy.How to Teach English.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2]王扬,张占军.语言与交际研究.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

[3]翟象俊.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黄桂凤

第2篇:精读引领课

29寓言两则 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学习要练好基本功”“要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

2.检查预习,以学定教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 听写词语

(2) 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学射》《扁鹊治病》分别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3.精讲点拨,随文得法

品读《纪昌学射》,感悟寓意。

(1)仔细读

2、3两段,用“——”画出飞卫教的句子,用“~~~~~” 画出纪昌下功夫练眼力的句子。并在一边写下批注。 全班交流:

一开始飞卫是怎么教的? 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好射箭...不能眨一眨。

这个师傅怎么样? 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从“牢牢地盯住”“不能眨一眨”体会到飞卫的要求很严格。) 纪昌面对师傅的严格要求,又是怎样做的? 出示: 妻子织布的时候....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A.“注视”是怎么样地看?

这不是普普通通的看看而已,是专注地看,是心无杂念地看! 用飞卫的话来说就是: 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 B.纪昌让自己注视着什么来练眼力?(穿梭着的梭子)

梭子,同学们大概没有见过它,它中间粗,两头尖,形状像枣核。人们在织布的时候,便由它牵引着织线来回地、不停地穿过来穿过去。(如果有实物图片可以展示) 纪昌就是躺在小小的织布机下面,足足看了——两年! 700多个日子! 当他疲惫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他仍旧注视着穿梭的梭子); 当他眼花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当他快要支持不住的时候,他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两年之后------- 出示: 两年以后,....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可是飞卫认为他的眼力怎样呢?(还不够) 他又给纪昌提出了什么要求? 这一次,他又是怎样练习的呢? ④出示:他用一根长头发.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自己默读这句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些词体会到的? ⑤出示: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 4.拓展阅读,学法迁移

(1) 用学习第一则寓言的方法自学《扁鹊治病》。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2)课下搜集更多的寓言故事读一读。

第3篇:精读引领课设计

《梅花魂》 单元精读引领课

张金霞

教学内容

精读《梅花魂》,自主学习《主题丛书》中的《故乡的泥土》。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怎样表达出这种感情的。领悟写法。 3.积累语言。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对家乡的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怎样表达出这种感情的。领悟写法 教学过程

一 课前准备 检查交流

1在阅读本组课文时你感受到最深的情什么?思乡情。

2.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找出你最打动你的句子,细读品味,写写你的体会。

二 品读体验 随文得法

(一)快速自由浏览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思考:文中哪几件事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你怎样理解“梅花魂”的“魂”?

(二)品读赏析

1、小组内合作朗读课文,从那几处地方能读出外祖父的思乡情

(一)三落泪,品游子情切。 1. 教念古诗,悲伤落泪。

“老人总是摇摇头,长长地吁出一口气,说:‘莺儿,你小呢,不懂!’” 为什么外祖父说作者不懂?在外祖父眼里年幼的作者不懂什么?(不能理解外祖父强烈的思乡之情;不能切身感受到一个身在异乡、远离故土的海外赤子的眷恋祖国的心情。)

2.无法回国,失声痛哭。

“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 这句话把外公比作什么?(小孩子)

外祖父和小孩子应该说在年龄上相差甚远,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比喻,你体会到了什么?(外祖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之情,从他的失态中体会到外祖父思归难归的悲痛心情。)

3.望归国路,泪眼朦胧。

“赤道吹来的风撩乱了老人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我觉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

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许多仅仅是因为风撩乱了老人的头发吗?(思归难归,愁苦变老)。

(二)品梅花

1.课题为什么叫“梅花魂”?找出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文中的“他们”指的是谁?

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怎样理解老人的话?

老人的话表达了什么?(外祖父把梅花看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魂”。在表现他那颗拳拳爱国之心。)

2.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写出了老人对梅花的眷恋?(因“我”弄脏墨梅图二大发脾气,临别送梅花手绢。)

3.本文以“梅花魂”为题想告诉读者什么呢?(梅花的禀性;外祖父思乡、爱国之情……)

(三)感悟写法

《梅花魂》:所寄之物是梅,围绕着梅花,作者写了外祖父与梅花之间的五件事,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写出了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三 、类比阅读 领悟异同

1、阅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 《故乡的泥土》要求:

(1)作者围绕着泥土写了回到故乡发生的哪几件事? (2)作者从故乡带走了什么作为她对故乡的永久怀念?

2、选取文中最感动你的句、段展示读。

3、说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四 、实践体会 学以致用

小练笔:外公就是这样一位时时刻刻都牵挂祖国的老华侨,他在临终前还不忘嘱咐家人,必定要把他的骨灰带回到祖国去,我们完成了老人的遗愿,把他安葬在梅花树下。又是一年的冬天来临了,面对着梅树下的老人,你想说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梅花魂

一哭:

教“我”读诗词时

思乡的泪 二哭:

得知不能回国时

悲痛的泪 三哭:

送“我们”上船时

不舍的泪

第4篇:《观潮》精读引领课

精读引领课

第一单元

《景物描写一组观潮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钱塘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的特点。 2.抓突出表现白鹅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3.体会课文中的有关于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现象。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白鹅的特点。 2.抓突出表现白鹅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动物的特点,采用你人的修辞,用先总后分的结构来描写动物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 2.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默读课文,说说《观潮》是按什么顺序写钱塘潮的? 时间顺序: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

二、默读批注 1.出示提示:

默读

3、4段,思考:大潮来时,江面上出现了哪些惊心动魄的景象?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奇?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课文适当处批注(圈、划) 2.合作小组内交流

3.出示泡泡提问:我仿佛感觉到了那种壮观的景象?请把你的体会用一段完整的话说具体,先说给同桌听听。 4.全班交流。

5.教课后提问:我发现课文许多语句写得具体形象。如,“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我们找出来读一读,谈谈对这些描写的体会。

间接描写:对观潮人神态、动作的描写,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从另一个角度体会钱塘潮之奇。 直接描写:声音、比喻句 2.出声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展示朗读。

四、总结写法

作者耳闻目睹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五、总结学法

1.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学习的方法呢? 2.学生汇报 3.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感受钱塘潮的奇特、壮观。 朗读课文,深入体会钱塘潮的奇特、壮观。 抓典型语句,学习按时间顺序的描写景观的方法。

六、拓展练笔:

请抓住一种景观的特点,按时间的先后顺序,采用比喻的修辞,写一段话。

主题单元精读引领课说课材料

松山三小

晶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下午好!

我和各位交流的是“主题引领,单元推进”九模块教学模式中的第三模块“主题单元精读引领课”的教学流程和设计理念。

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是这样要求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我校语文主题学习的任何一种课型都是在把握和研读课标的基础上形成的。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就是围绕着课标中的第四条(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和第五条(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进行设计的。

二、说对本单元和本课教材的理解: 1.单元教材分析

本组课文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3篇课文。这3篇课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作家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有的侧重从人物的语言方面,有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有的以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心理为主。这3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编者安排“作家笔下的人”一组课文,其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这是本组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根据本组教材的编排意图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本组教学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读写知识和经验,以此为基础来学习本组教材。二是要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将学生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三是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不应是几条干巴巴的结论,要以课文对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在对人物有充分感性的、形象的认识后,再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和评价。对描写人物方法的总结,也应如此。如,侧重从人物的语言上来刻画人物,首先应该充分理解人物对话的内容,并从这些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人物的对话来描写人物的。 2.本课教材分析

《人物描写一组》这篇课文非常独特,它是由三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三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第一个片段侧重动作描写,第二个片段侧重细节描写,第三个片段侧重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三个片段基本包括了人物描写的主要方面,可以说这三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感受到三个人物的鲜活形象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三、说具体的操作流程

作为本单元的开篇之作,结合单元导读的目标要求我把它设计为精读引领课,起到引领学法的作用,为后面的所有相关文章的阅读奠定基础。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的要求和我对教材的理解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以下几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等人物形象。 2.抓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语句,体会写法。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为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是采用以读为主,读中悟情,读中得法,拓展阅读的方式进行教学。操作如下: (一)复习导入

开门见山直接进行复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听写词语检测上节课的掌握情况,二是回忆主要内容,整体感知。

(二)问题引领,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这个能够统领全文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课后题进行确定的。如本课的问题就是课后的第二题:“文中的三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以这个关键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再次细读课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安进行思考感悟,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用一段话把自己的理解说完整,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我们教师的作用就是起到点拨和启发的作用,不对课文中的词句进行深度挖掘,使学生对文字产生深不可测的恐慌感。感受了人物的形象只是完成了教学目标中的一点,还有重要的一点是学习作者是如何对人物进行描写的。我依据课后第三题“文中有一些语句突出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请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我选择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朗读,在刚才的体会和理解的基础上再次用心体会作者用词用法的精妙之处。由于我们以前已经有了人物描写的读写经验,所以老师切记不要急于把答案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去琢磨和体会。

(三)学法的总结和运用。学法的梳理和总结,是精读引领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这节课上梳理出学习的方法,后面的略读提高课、拓展阅读课,以及今后同类文章的阅读学生才有法可循。那么这个学习方法的梳理就需要教师心中必须有明确的方向,要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重点,结合本组课文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设计,学生才能在课堂中得出学法。本课的学习方法是:1.默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3.抓典型语句,学习人物描写方法。这三个学习方法适合这单元所有课文以及配套丛书同类文章的阅读。最后一个环节是拓展阅读,根据课内大量阅读的这一语文主题学习的核心理念,课上留有五六分钟时间用来拓展阅读,利用前面已掌握的学法自主阅读,扩大阅读量。结合本单元的主题,结合这节课中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和作家描写方法的了解我选择的是从书中与课文体裁和写法都相近的《欧也妮葛朗台》,请同学们继续巩固前面掌握的内容。

四、最后我再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来谈谈开展语文主题实验以来的一点体会: 我们学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半年来,我深感自己和学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回想我自己以往的语文课上,我总是习惯于口若悬河,生怕学生弄不懂学不会,于是自作多情地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进行肢解分析,精剖细刻,但是最后导致的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与语文渐行渐远,他们的能力并没有我预想的那么高,反而养成了等待老师给予答案的习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更简约、更有效,我们学校的领导老师逐渐探索出了主题单元九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反复研讨,摒弃无效的教学环节;又通过不断地强化训练,让学生适应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习惯于个性的理解和感悟。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终于从字斟句酌的讲解中走了出来,把大量阅读带进了课堂。当我们把课堂真正交给孩子们的时候,我们发现原来的种种顾虑其实是多余的。其实语文课如果这样简简单单地上,反而因为我们的“懒惰”让孩子得到了自由。他们的能力也逐渐在我们的“放”中得到了锻炼,文学审美能力也在书海中得到了提升。现在孩子的读书胃口被调动起来了,语文课也渐渐变得丰盈而充实起来,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都有了一个很大的飞跃,学生每天都在书海中快乐地遨游,语文素养得以全面提升。语文主题学习,真的带给了我们反三归一的惊喜。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堂会既丰富又专一,既广博又精邃,因丰富而广博,因专一而精邃。

以上我就课标、教材、流程和自己的一点收获几个方面和大家进行了交流,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第5篇:第八单元。(精读引领课)

《掌声》精读引领课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 精读引领课 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作者是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的经历。根据课文的内容,可分为掌声前的英子和掌声后的英子两部分,因为课文提到,有了掌声鼓励后的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文章的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充沛的情感。课文通过外在的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感受,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由外向内”感受这些情感。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姿势、轮流、情况、慢吞吞、注视、热烈、持久、平息、情绪、讲述、普通话、动听、鼓励”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4.抄写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 三.教学要求:

⒈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⒉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⒊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感受的内在含义。 五.教学难点:

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作用,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六.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启发式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采用边读边想边说的学习方法。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问疑:

⒈ 小朋友们,有人给你鼓过掌吗?因为什么给你鼓掌?得到别人掌声你心情怎样?你为别人鼓过掌吗?为什么为别人鼓掌呢? 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掌声 ⒊读了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⒈请小朋友带到刚才的问题认真的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看课后生字表。 ⒉请同学读课后生字,注意看清字音、读准字音。反馈检查。重点读好下列字音。 ⒊请小朋友继续读课文,把不认识的生字的拼音写在生字上面。读完。写完后请同学们记组它。反馈检查。指名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 ⒋看一看下面词语你会不会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

⒌下面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努力做到正确、流利。反馈检查,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⒍读过课文,请小朋友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不懂的词语。 ⒎理解词语。

⒏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读准生字、词语的读音,课文也读的正确、流利了。大家还要通过认真读书,读懂了一些词语。大家学的很好。课后还要练习读出感情来。

三、描红生字

⒈读准课后要描红的生字。 ⒉播放轻音乐,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要主动的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3.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感受的内在含义。 教学难点:

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作用,学习对比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首关于掌声的歌曲动听悦耳,就让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继续走进关于掌声的故事,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感想。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掌声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鼓励,还曾经改变了小英的生活。这不,事隔多年后,小英写来了一封信。(媒体出示来信)指名读。

二、前后对照,感受小英变化 1。.学习第1自然段。

过渡:小英感谢掌声,因为掌声改变了小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英的生活,看看以前的小英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回答并板书:忧郁、自卑(媒体出示画面)

(2)同学们体会得真好,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这一点的呢?指名说。 (3)你能把小英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指名读。评价。

把小英的忧郁、自卑,通过朗读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齐读。

2、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因为身体的残疾,以前的小英孤独自卑、忧郁沉默,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我们再来看看现在的小英发生了什么变化?(媒体出示画面)小组读第5自然段。 (1)指名回答并板书:活泼、自信 (2)你从哪里体会到的?指名说。 (3)这个省略号里会写些什么?指名回答。

3、真替小英的变化感到高兴呀!你们能把她的活泼开朗读出来吗?齐读。

4、(媒体展示画面)以前的小英忧郁自卑,现在的小英活泼自信,能从你们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女生读第1自然段、男生读第5自然段。)

5、小英的变化真大呀!是什么改变了她?所以,她最想说的是——(媒体展示来信)小组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过渡:真是没有想到,掌声拥有这么神奇的力量,会改变一个人,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一)掌声前。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2、

3、4自然段,用——画出掌声响起前描写小英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小英的内心。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师巡视指导。

3、交流。

4、研读三句话。(媒体相机点击句)

5指名读第一段话。思考:小英为什么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在这一刹那,小英首先想到的是什么?男生齐读

6指名读第二段话,注意体会带点的词语。

“犹豫”是什么意思?小英犹豫什么?小英想上去吗?为什么?小英能不上去吗?为什么? 因此,从“慢吞吞”、“眼圈儿红了”你们体会到小英的内心是多么的——(生答:痛苦、无奈)。女生齐读。

7.师:在万般无奈下,在无比痛苦下,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小英终于——(引读)。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英,小英一边慢慢地走着,一边想: 。

8.齐读大屏幕上的三段话,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那种自卑、痛苦和无奈。

(二)、掌声时。

1、就在小英万般无奈之时,小英听到了什么?(生答:掌声)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掌声的句子。、掌声一共响了几次?

2、指名读第一次掌声。

(1)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骤然间”你能换个词吗?

好的,你们现在就是小英的同学,请鼓起热烈、持久的掌声!

这真是热烈、持久的掌声呀!你们想通过掌声告诉小英什么呢?指名说。(鼓励、肯定) 请女生读读这句话,把同学们的鼓励、小英的感动都读出来吧!齐读。

3、指名读第二次掌声。(媒体相机点击句子)

(2)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什么叫“经久不息”?“经久不息”的掌声响起来!

这一次你想通过掌声对小英说什么呢?指名说:肯定、夸奖、赞扬。 如果你就是小英,听到这样的掌声,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但是她什么也没说,她只是——(引读: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啊!你的内心和小英的内心一样吗?请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溶进你的声音里。谁愿意再读这句话?(指名读、评价、齐读)

4.多么可爱的同学,多么美妙的掌声,就是这充满鼓励、满含夸奖的掌声(板书:鼓励、夸奖)使小英从一个忧郁孤独的孩子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女孩,她被深深地感动了,有多少话要说,千言万语,万语千言全都融进了她的信中——(媒体出示来信)范读来信。

大家都被感动了,来,让我们也满怀激情一起读一读小英的心声吧!齐读。

四、总结升华,品味文章主题。

过渡:多么美好的掌声,作者也为之动容,写下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

1、(媒体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2、让我们把它深深印在脑海里。再次朗读课文。

3、读到这里,同学们,你们觉得掌声仅仅是鼓掌的声音吗?它还是什么?指名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你得到过别人的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你曾把掌声送给谁?为什么?指名说。

4、其实这掌声就是一种爱!(板画:心形)在生活中爱的方式还有很多种: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爱是雨中的一把小花伞,爱是夏日一缕清凉的风。让我们大家都奉献爱,珍惜爱吧!(媒体出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我们拿起书本,在音乐伴奏下,有感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把你的感受表现在你的脸上。 同学们今天上课表现很出色,把掌声送给自己送给同学!也把这感谢的掌声送给后面的听课老师吧!让我们把掌声献给别人,献给自己,献给多彩的生活吧! 板书设计

自卑 活泼 掌声

忧郁 开朗 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 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掌声》教学反思 《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写细致。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学习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谈话,拉近人文

我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小故事为话题引入课文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情趣,缩小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二、加强朗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时,我多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感情体验,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而且,当时也收到了这样的效果。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到“小英有哪些变化?”时,我有目的地渗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

第6篇:精读引领课金木水火土教案

《金木水火土》

备课人:寿光市营里镇中心小学 王红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读、联系生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认识田字格,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会写长横短横两种笔画, 4. 会写

一、

二、三 三个字。

【教学重点】

1. 通过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 2. 认识田字格,学写汉字。

【教学难点】

1. 读准“

三、

四、上”的音。 2. 观察、仿写汉字。 3. 能在田字格中写准位置。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语文主题丛书

【课时安排】 三课时

《金木水火土》

【课 型】精读引领课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联系生活、看图想象等方法认识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听读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1.读准“

三、

四、上”的音。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火车读天、地、人、你、我、他 生字卡片。

二、 揭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童谣。出示课题。

2、师读课题,学生跟读。

三、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1、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学生回答听到了什么?

2、出示课文,逐句朗读,学生跟读。

3、全班交流,在这篇课文里你已经认识了哪些字?

四、 师带领读课文,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

1、师领读,学生指读。师巡视,教会学生指读。

2、各种方式朗读,读正确,读流利,不唱读,不拖调:个人自由读,同桌互相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男女生分别齐读。

3、指名学生读,重点正音,把生字“

三、

四、上”读正确。

4、引导学生把课文补充完整。 一二三()(), 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 日月照今古。

五、 自由朗读课文,理解句意。

1、 出示第一行。生自由说。(第一行的“一二三四五”是数字。)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数字?(六七八九十等)

师出示五个生字的阿拉伯数字,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生字。

2、出示第二行,第二行的“金木水火土”是五行。教师讲解:古代的人喜欢用五行代表自然万物,他们认为自然万物的一切都和“金木水火土”有关。(教师简单一提,不作重点讲解)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金木水火土。

金:出示各种金属制品图片,了解金可以泛指金属。

木:出示树木的图片,告诉学生“木”指的树木,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木头做成的。 水:出示水的图片。水是大自然的生命之源,引导学生说说水的用处。 火:出示火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火的作业和危害。 土:出示土的形式,引导学生说说火的作用和危害。

3、第三行中“天地分上下”。“天地”指的是“天和地”,头上为天,脚下为地。利用事物的位置关系理解,“铅笔在桌子上”,“凳子在桌子下”。

4、第四行中“日月照今古”。“日月”指的是“太阳和月亮”,太阳和月亮从古代照到今天,永久不变。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今天是“几月几日”。

六、拓展学习,谜语诗。

1、整体感知,理解谜语诗。师出示谜语诗,教师逐句诵读,请学生猜猜谜语诗写的是什么,并说一说理由。随机理解和“雪花”有关的词句,如“片、飞入、无数、飞入水中都不见”。

2、诵读谜语诗。

师范读,学生指读跟读,读准确。

多种形式朗读。

3、识记五个生字。

师出示五个生字的阿拉伯数字,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识记生字。

【教后反思】

第7篇:《在牛肚子里旅行》精读引领课教案[范文模版]

课时教学计划 单元及主题 第四单元+预测 总课时 九 总第(二)课时 主备人 刘彩梅 课 型 略读实践课 教学内容 课文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丛书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原文)+语文园地四“交流平台” 教学目标 1.会认“萝、卜、愁、沾、晾”等5个生字。

2.练习一边读一边根据题目、插图、情节、生活经验等方法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合理预测猜读,激发阅读兴趣。

3.尝试有理有据地续编故事的结局,并在读主题图书中故事的原文时验证预测的结局,及时修正预测,加强对故事的理解。

教学重点 练习一边读一边根据题目、插图、情节、生活经验等方法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合理预测猜读,激发阅读兴趣。

教学难点 尝试有理有据地续编故事的结局,并在读主题图书中故事的原文时验证预测的结局,及时修正预测,加强对故事的理解。

双主题 内容 能一边读一边预测故事的内容。

语用 尝试编故事 课前准备 PPT 教 学 过 程 复 备 (一)观察课文插图导入新课 1.看插图,你看到了谁在干什么?你觉得他会是一位怎样的老先生?这位老先生就是故事的主人公胡萝卜先生。这个故事的题目就是——《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作者是王一梅。出示课题,读准轻声bo、sheng、de、zi。

2.看了这幅漂亮的插图,你能来猜猜会写些什么吗?生交流。

(二)一边读一边练习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 1.出示第一、二自然段,将“萝、卜、愁、沾”字标红,请同学们借助文中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先练读,后检测一位同学朗读。

2.回顾方法。我们读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学习了哪些预测的方法? 3.自读课文中的故事,一边读一边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呢?说说自己的猜想与故事的内容有什么不一样?学生交流。

(三)练习预测,续编童话 1.本课最后以省略号结束,说明故事没有结尾,继续预测:胡萝卜先生遇到鸟太太以后,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为什么这样想?你能看到下图的提示,有理有据地续编吗? 教学过程 复 备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被风吹到了身体后面 很远的街口 男孩正在放风筝 “这绳子够长了,就是不知道够不够牢固。” 剪了一段用来放风筝。

胡萝卜先生的胡子刚好在风里飘动着。

鸟太太家的树底下 鸟太太正在找绳子晾小鸟的尿布 2.学生展示,预测故事示例:

续写故事片段一:

乌鸦爸爸给他的孩子买了一个气球,吹起来好大。可是,总不能一直用手捏着,恰巧胡萝卜先生走过去,看到风中飘着的长胡子,赶紧拽下来一段系住了气球。

续写故事片段二:

当鸭子先生对掉落在地上的书正发愁时,看见了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他说:“这下我总算找到捆书的绳子了。”鸭子先生剪下一段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把书捆成两包,然后,拎着书一摇一摆地走了。

…… (四)验证预测,修正预测 请同学们打开《解密故事世界》第102页,让我们来读读王一梅的原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在关键情节上停下来,让学生验证预测、修正预测(详见课件)。

(五)整体回味,感悟主题 1.你觉得胡萝卜先生的胡子怎么样?学生交流。

师:胡萝卜先生的胡子真是太棒了,不仅帮助了自己更帮助了别人。我们都能感觉胡萝卜先生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心。

2.交流平台话预测。

(1)出示课后交流平台对话,引导学生提炼话题。

第一个话题:要边读边预测;

第二个话题:可以根据故事内容和生活常识预测;

第三个话题:预测要有依据;

第四个话题:预测内容和故事不同时,要及时修正预测,继续预测。

(2)我们也来聊一聊。根据这4个话题,说说自己的预测体验。

表达示例:我想的和故事不一样。我预测的是:

作者想的是:

我修正了自己的预测,继续听故事,预测故事。听完故事,我知道了作者想告诉我们:

(六)读题预测,验证预测 1.读读下面这些文章或书的题目,猜猜里面可能写了些什么。

出示:《躲猫猫大王》《夏洛的网》《帽子的秘密》《柔软的阳光》《团圆》《小灵通漫游未来》。

读到题目《夏洛的网》,我想可能写:。

提示: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预测。同一题目,允许学生有多种预测,只要有一定的依据就可以。

2.验证预测,激发阅读兴趣。

出示以上文章或书籍的故事梗概、目录或故事片段。学生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如果不一样,猜猜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说说自己的阅读期待。

3.鼓励学生去阅读书籍,一边读一边预测,体验阅读的乐趣。

板书设计/作业设计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 《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原文)+语文园地四“交流平台” 有法有据 验证预测 修正预测 教学反思:

上一篇:工程机械专业课程设置下一篇:家长怎么辅导孩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