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学实践教学改革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物药学实践教学改革

生物药学的实践教学

摘 要:笔者就在生物药学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等意见,希望能在实验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借此希望对我校生物药学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与提高。

关键词:生物制药 人才 实践教学

作为正在崛起的21世纪的主导性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世纪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与技术产业化将是最佳切入点之一[1]。其中,生物制药产业以其成效性而备受关注。然而,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SFDA在2009年审批的55个一类新药中只有7个是生物药物[2],而美国FDA仅批准的25个新药中就有6个生物制剂,另外还有4种血液制品和3种疫苗获得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批准[3]。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持以外,生物药学人才的缺乏不可忽视。科技的进步,人才是关键。当然,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国内培养出优秀人才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但是国内的培养教育方式和理念跟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往往死记硬背,缺乏活力与创新思维。而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引导式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国的生物药学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该院的生物药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以来已经连续办学9年。9年来,该院对基地班的培养方式不断进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还远远不够。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了大量创新型的工作。但是学生往往僵化在固定模式下,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笔者就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以下改革意见,供大家探讨。

1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

创新型人才对实验技能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一样,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缺陷与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设计、实验前准备等工作当中,同时在所设计的实验中引入前沿性、综合性的知识,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其中有的老师建议将实验课学分独立于理论课的方案值得考虑,此举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标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综合实习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桥梁。此外,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创新型实验的机会,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科学研究,提前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1.1 实验课程教学

罗杰尔·培根说过:“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人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实践。对于自然科學来说,这种实践就是观察和实验,由此可见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学长创新和实践能力上的重要性。就生物药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目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且不科学。教师常常是仅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基础判定成绩,在反映学生实验技术好坏、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方面极其有限,并且存在一部分实验报告照抄实验教材,有的学生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却能写出较好的实验报告等不良情况;(2)部分实验课的实际学时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可能为本身实验内容较少,学时不能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此外,部分课程虽然开设了课程相关的开放性实验,但题目比较单一和局限,学生选择实验内容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实验的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试剂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需要;(3)实验课上教师实施填鸭式、保姆式的验证性教学,只在实验课前十几分钟讲解实验原理、目的之类,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意见:(1)改进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以期该体系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平时成绩应该包括课堂提问、课前预习情况、实验态度以及对已完成的实验的结果分析与总结,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尝试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即为学生提供科学、严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4]

通过以上的改进,笔者希望能到达如下预期目标:(1)改进的实验课考核机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课,显著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开设综合设计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3)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验过程中也有所提高。

1.2 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高校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专业水平的重要标示,它与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问题息息相关。同时,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是大学进入社会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由于生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故其综合实习应区别于其他药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经多方询问调查总结出如下生物药学专业的综合实习不足之处:(1)实习企业单一;(2)学生或老师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3)实习经费紧张;(4)实习流于形式,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未能真正的达到综合实习教学的目的;(5)实习时间均为大三暑假,固定死板不够灵活;(6)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仅通过实习后的论文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水平。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实习单位不能一下接收这么多学生去实习,实习单位的接待能力有限,而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实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企业缺乏接待大规模学生进行短期实习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依靠校友或合作企业来安排学生实习工作。

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召开综合实习动员大会,让师生充分认识到综合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实施前,学生事先向实习单位了解存在的技术及工艺问题,抱着学习的心态进行综合实习;(2)适当调整学生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企业也可有更多的安排选择;(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校内实习基地;(4)丰富综合实习方式,诸如参观学习、专业讲座和讨论及现场实际操作等方式;(5)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根据实习的表现,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笔者期望通过适当地调整改革,这种独立的、积极的实习方式将成为一种成功实践,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2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博耶爾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建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大学发展的的蓝图 》报告,指出:“大学要尊重学生的学术权利,采用多种途径为本科生提供尽量多的科研体验和训练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研究型大学不能把自身的价值只限定于教师的高深学术研究而不顾及本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应与教学相结合,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需要教师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作为研究型大学,绝不允许本科生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5]“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正在部分高校顺利实施和不断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生物药学基地班,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积极申请并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笔者发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项目申报问题,目前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学生先行确定指导老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再确定自己的实验课题与方向,选题范围相对局限和死板,很多时候甚至是导师从国家级基金项目中拿出部分内容让学生重复申报大创课题,严重违背了大创的创新宗旨;(2)导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很多项目中存在指导老师是主角,而学生并未真正融入课题研究中;(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导致很多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学生没有危机感、缺乏动力,最后课题不了了之。(4)大创的经费,对于很多研究项目来说,远远不足。(5)学生的时间难以分配,生物药学班课程繁重,很难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1)兴趣是人在无内、外界压力条件下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感兴趣,往往会心向神往,孜孜以求,情绪愉快,头脑清醒,且不易疲乏,是获取知识、增长本领、并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巨大动力,生物药学的学生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题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且在项目立题时不能只有导师参与,学生应与导师在研究方向范围内做进一步细致立题讨论,审批和评审部门也应严格把关,使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成为真正的创新培养机制与平台。(2)只有坚持学生第一的新理念, 以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指导教师适时适度辅导、引导,不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方可保证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体验创新、学习创新和理解创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创新实验计划的作用;(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还未能有机地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它还只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课外活动。学校可适当改革培养计划,完善激励机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将创新实验规范化、制度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比如可让学生获得适当学分之类。

经调整后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将增加学生与导师、研究生交流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无疑为师生交流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成为师生学术与教学沟通的纽带与桥梁。同时,它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建设“基地”与培养创新创业型生物药学人才是药学进步与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增强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6]。目前我国生物药学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培养方式、培养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模式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为我国生物药学产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Z].2002.

[2]2009年SFDA申报一类新药介绍[Z].

[3]2009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药物[J]. 药学进展,2010,34(6):288,1-2.

[4]庞启华,黄文芳.综合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3):4.

[5]刘诚.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2.

[6]向明,陈霞.生物药学基地班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5(4): 296-297.

作者:李蕾 徐传瑞 李骥 项光亚

第2篇:高职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究

摘 要:生物化学做为高职药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实践教学过程往往被忽视,而实践又是高职学生所应具备的技术技能。笔者根据自身对生物化学教学过程的实践,从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究。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好基础,使本门课程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高职药学专业;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主要以生物化学实验为主。既包括实验技术理论,也包括实践操作技能。其实验技术是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有别于生物化学理论内容,与之既不重复,又有紧密的联系。实践操作操作技能是实践课程的主体,也是生命科学、医药卫生等学科所必需的技能之一。

生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都对本专业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工作有直接的影响。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使实践技能的“必需”性大大提高。传统生物化学以理论为主,忽略了实践教学。而做为基础课,这种忽略不仅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也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就形成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偏离了高职教育的目的。因此,改变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观念,提高实践课程的地位,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笔者根据自身对生物化学的教学实践,从课程体系建立、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对高职药学生物化学实践课程的教学进行初步的探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建立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

(一)生物化学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分离

在传统的生物化学教学体系中,往往以生物化学理论内容为主体,而实践教学只是穿插于其中,且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验证某项理论的正确性或直观地反映出理论所表达的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生物化学理论教学而服务。虽然能够巩固理论知识,但却忽略了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1]。

药学专业研究过程大量借助现代仪器设备,同时又需要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生物化学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门科学。一方面,生物化学有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其又形成了一整套复杂深奥、涉及面广的实验技术体系。而生物化学实验技术在后续学科的学习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中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理论和技能。若按传统的捎带性穿插式进行教学,实验技术理论内容讲解有限且不成体系,影响了整个专业的系统性,而且会使学生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思想。

针对于此,笔者认为必须将生物化学实践教学从理论教学中分离出来,单独开设课程,重新定位其课程标准,明确其培养目的,建立完整的生物化学实践课程体系。这样即能使学生学到必要的实践技能,也使其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

(二)实验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的分离

传统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然后学生趁热打铁当堂按部就班地进行实践操作,最终得出已经预知的正确实验结果[2]。实际上就是对理论的实践性重复过程。同时,由于受课时所限,教师讲解占用时间比重较多,学生实际操作有限,匆匆完成课堂内容,纯粹是为了实验而实验。既缺少实验的理论基础,也没有学生的思考与学习,更谈不上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虽然有原理的讲解,但几乎都是围绕某个独立的实验进行,没有联系性和系统性。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学生往往会忽视实验理论基础,或对某一原理仅限在某一个实验中进行应用,而不能演绎到同一类型实验中,遇到其他实验时则就不知应用什么样的原理了。

为此,应当强调实验技术理论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即将实验技术理论课程与实践操作课程进行分离,先将完整的实验技术理论系统地进行介绍,当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时,再进行实践操作课。这样即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实验技术,又能使其进行有效的实践操作,并灵活应用各种理论基础,举一反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实验内容的调整

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鼓励尝试设计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是对生物化学理论知识的巩固,且具有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的作用,可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术和操作规范,使其掌握生物化学实验中常见仪器和设备的操作使用,学习实验报告的写作,为本专业的实践体系打好基础。虽不宜过多,但对于药学专业基础课的生物化学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

在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可增加一些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是将多个基础实验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够培养学生对所掌握的多种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综合的应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由教师提供特定的情境和问题,由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并查阅文献等方式设计出实验方案,教师对实验方案进行审阅、完善、修定后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撰写论文。主要培养了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同时还能为学生做毕业论文打好基础。设计性实验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能够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还要会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适用于学有余力的学生。

(四)健全多样性评价机制

以往的实践课程大多以实验报告为主要评价方式,忽略了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核查,使实践课程多留于形式。为此应增加对实践过程的考核。考核内容除了原有的实验报告以外,增加实验理论、操作过程、实验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重视实践,以达到开设实践课程的目的。

实验理论以笔试为主,可与生物化学理论课程的考试合并,使学生对实践课程加以重视,改变实践从属于理论的状态。

操作是实践课程的主体,也应列入核查项目。笔者在对药学专业实习生在药检所实习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在基本仪器的使用中忽视了细节操作规范,不但影响了实验效果,还易造成仪器的损坏,且生物化学实验中所用的试剂很多都有危险性,易燃、易爆、剧毒物等,易导致危险的发生。因此加强操作过程的核查,既使学生重视基本实践操作技术,也规范了学生的实验态度。

道德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实验道德是学生德育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垃圾满地,实验台脏乱、液体横流,仪器的“暴力”使用,试剂的浪费,仪器和贵重药品的丢失,有害有毒废物的随意丢弃等现象层出不穷。因此重视实验道德对培养人才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启发式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法弱化了教师的中心地位,强调学生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活跃思维,积极主动地吸收知识[3]。该方法的适用性广,可运用在多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

实践教学,以实验课程为例,教师对实验课题提示性地列出可能会用到的实验技术方法,由学生根据这些指导性的内容讨论可行的实验步骤,再由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总结,并进一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目的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实践一步步解开问题的同时,也让学生有就感。这样,一方面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索中,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将知识运用在实践中,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所得的成就,激发了学生对知识探索的欲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教师通过设置复杂的、有意义的情境提出问题,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组讨论方式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来获取相关知识[4]。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均适合采用PBL教学法来进行。由教师根据生物化学实践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结合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及药学专业实际工作,设置适合的情景问题,并将相关的理论和实验技术的概念提供给学生。学生组成课题小组,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分工合作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写出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不仅是实践操作的指导,也是学生对所要掌握的知识进行的一次自学,因此既要包括实验用品、实验设计、实验步骤,还应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现,如写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实验的理论结果及其他可能出现的结果,对非预想结果的分析等内容。教师对报告作指导性审定。之后各组按照其实验设计来进行实践操作,并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最后通过课堂讨论得出最佳解决方案。

(三)重视基础,让学生参与实验准备过程

笔者对药学专业实习生在药检所实习辅导时发现,很多学生不会配制基本试剂,配制试剂时用量的计算方法不清楚。其原因主要是实践教学时所需要的基本试剂通常都是由教师或实验员提前配置好,学生在做实验时使用现成试剂进行操作。这样虽能节省课时,但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忽视了实验的基本操作。而在实习过程中,所用的试剂基本上都是现用现配,因此出现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针对于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验准备过程可引入学生的参与,由学生轮流配合教师完成,以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

(四)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

生物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是学生接触较早的内容,但其专业性强、实验技术复杂,学生没有基础,实践教学中教师必须要进行演示性实验的操作和讲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离得太远则不能细致观察;离得近则受空间限制,学生将教师围挤成团,外层及背后的学生根本看不清。如采用多媒体代替演示性实验则相对灵活,实验视频中细节往往会进行特写,可略过等待时间以节约课时,还可重复放映,定格进行讲解等。

大型实验仪器的内部构造复杂,造价昂贵,不可能拆开让学生进行了解,也可利用多媒体影像等手段来代替。对于需要高端仪器的实验和用时较长的大型实验,受条件和课时所限,也可采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弥补。

参考文献:

[1]孟令波,李淑敏.生物制药专业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黑龙江医药,2012,25(3):421-423.

[2]王昕,王俊平,王新民.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12,19(1):32-33.

[3]梁金环,赵利娜,李忠英,刘伯玲.提高高职高专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417-1418.

[4]汪红.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方法与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0-11.

作者:刘岸鸣

第3篇:药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

摘 要:本文根据药学专业特色及改革现状,对其生物化学教学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生物化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医学院校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药学院校学生学好专业课,从事药物研究、生产、质量控制与临床应用的必要基础学科,其教学改革及实施情况尤为重要。本文针对本校药学专业特色,结合开展的教学改革,就生物化学理论和实验教学提出几点改革措施,以供交流探讨。

一、理论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使教学内容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及教育教学规律,课堂教学必须根据药学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要求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科研促教,做到课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并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如蛋白质组学、基因诊断与治疗等)和教研教改成果引入到教学过程,使学生对科研过程有所了解,巩固理论知识,扩展知识面。此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增设与药学相关的生物化学专题,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学、讨论。如果我们只重视基础知识的讲授,则会忽略科学前沿、热点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同时,需合理利用课余时间,开设选修课、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组织课外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积极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等,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让学生更全面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缺陷,使得学生在课后能扩大知识面,提高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以教师精讲、学生多练和多用为基础,改变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模式,突出学生的参与性、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师作用的指导性和教学方式的实践性。积极实践提问式、讨论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提问式教学方法可以选择以下手段:一是提出问题让学生作答,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二是自问自答的方式,起到引导学生注意和促使学生思维;三是有些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可以选择较简单的章节(如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制作课件及上讲台讲解,最后由老师点评和总结。通过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的优势,如建立QQ群、电子邮件、精品课程网络师生互动平台等,让学生在课后也能及时与教师进行交流和答疑,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考核机制改革

改革以往使用单一终结性评价的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的内容需要多元化,如课堂提问、课堂测验、课后练习、阶段性测试、文献综述、调查报告、研究进展、学术讨论会等,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这种评价考核方式相较之前,不再只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而是强调全面评价,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这样既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又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实验教学改革

根据培养计划的修订和实验学时的调整,首先,将教材进行更新,采用本院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的实验教材《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教程》;其次,教学过程改变以往由老师示范为主单一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操作的情况下给其他同学演示,其他同学再进行指正;最后,实验考核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除了课程结束后的实验操作考核外,还对学生平时的出勤、课堂操作情况、实验报告、自主学习和自主创新等内容进行考查。这样不仅能督促学生真正做到动手练习,提高实验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的科学逻辑思维能力,有利于其科研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开放实验室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实验室应制定详细可行的实验室开放制度,满足学生课后进行实验及科研创新活动的需求。实验开放的内容可以由教师拟定一些与药学专业相关的设计性实验项目,也可以是学生自行设计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让学生组成实验小组,自行查阅资料、设计并完成实验操作,总结分析结果,写出高质量的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体验独自进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对所学知识、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只要积极探索教学教改,相信药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质量会更上一个台阶。

参考文献:

[1]姚文兵.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侯新东,葛台明,盛桂莲.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J].高师理科学刊,2012(1).

作者简介:汤婷(1984— ),女,讲师,从事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学研究。

作者:汤婷 龙昱

第4篇:生物药学实践教学改革

生物药学的实践教学 李蕾 徐传瑞 李骥 项光亚

摘要:笔者就在生物药学教学的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等意见,希望能在实验课程教学、综合实习、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等项目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借此希望对我校生物药学人才的培养有所帮助与提高。

关键词:生物制药;人才;实践教学

作为正在崛起的21世纪的主导性产业之一,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新世纪要实现我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生命科学与技术产业化将是最佳切入点之一[1]。其中,生物制药产业以其成效性而备受关注。然而,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形势不容乐观。据统计,我国SFDA在2009年审批的55个一类新药中只有7个是生物药物[2],而美国FDA仅批准的25个新药中就有6个生物制剂,另外还有4种血液制品和3种疫苗获得生物制品评价和研究中心(CBER)批准[3]。由此可见,我国的生物制药产业远远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究其原因,除了缺乏技术与资金支持以外,生物药学人才的缺乏不可忽视。科技的进步,人才是关键。当然,人才可以从国外引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在国内培养出优秀人才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但是国内的培养教育方式和理念跟美国以及欧洲等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学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往往死记硬背,缺乏活力与创新思维。而发达国家往往更注重引导式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实践,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因此,我国的生物药学人才培养任重道远。

我院的生物药学专业是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批“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自2002年以来已经连续办学9年。9年来,我院对基地班的培养方式不断进行探索,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从实践的角度出发,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进行了大量创新型的工作。但是学生往往僵化在固定模式下,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笔者就在教与学的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以下改革意见,供大家探讨。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动手能力

创新型人才对实验技能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与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一样,实验教学存在着不少缺陷与不足。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实验设计、实验前准备等工作当中,同时在所设计的实验中引入前沿性、综合性的知识,逐步推行开放式实验教学。其中有的老师建议将实验课学分独立于理论课的方案值得考虑,此举可以使学生更加重视实验操作的标准,增强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教学的积极性。综合实习在高校实践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桥梁。此外,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创新型实验的机会,例如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让学生更早地接触科学研究,提前培养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 1实验课程教学

罗杰尔·培根说过:“没有实验便没有科学。”人对外部世界的正确认识从根本上说来自于实践。对于自然科学来说,这种实践就是观察和实验,由此可见课程实验教学在培养学长创新和实践能力上的重要性。就生物药学的实验教学过程中,目前存在以下亟待解决的问题:1)实验课的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且不科学。教师常常是仅以学生的实验报告为基础判定成绩,在反映学生实验技术好坏、实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方面极其有限,并且存在一部分实验报告照抄实验教材,有的学生实验不重视实验操作却能写出较好的实验报告等不良情况;2)部分实验课的实际学时与教学计划存在一定差距,其原因可能为本身实验内容较少,学时不能满足教学计划的需要。此外,部分课程虽然开设了课程相关的开放性实验,但题目比较单一和局限,学生选择实验内容的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实验的组织工作有待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试剂和仪器设备不能完全满足开放性实验的需要;3)实验课上教师实施填鸭式、保姆式的验证性教学,只在实验课前十几分钟讲解实验原理、目的之类,并未实质性地参与到学生的实验中。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改进意见:1)改进实验课考核评价体系,以期该体系能真正反映出学生的实验能力,平时成绩应该包括课堂提问、课前预习情况、实验态度以及对已完成的实验的结果分析与总结,以及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熟练程度以及规范性、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与科学性;2)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随着实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尝试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课程, 即为学生提供科学、 严谨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4]

通过以上的改进,笔者希望能到达如下预期目标:1)改进的实验课考核机制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认真对待每次实验课,显著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开设综合设计性、设计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3)教师的综合素质在实验过程中也有所提高。

2 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高校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实习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专业水平的重要标示,它与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等问题息息相关。同时,实习又是对每一位大学生专业知识的一种检验,是大学进入社会前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的锻炼机会。由于生物药学专业的学生本科毕业后,大部分会选择继续深造,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故其综合实习应区别于其他药学专业的学生。笔者经多方询问调查总结出如下生物药学专业的综合实习不足之处:1)实习企业单一;2)学生或老师对实习的重视程度不够;3)实习经费紧张;4)实习流于形式,只是走马观花地参观,未能真正的达到综合实习教学的目的;5)实习时间均为大三暑假,固定死板不够灵活;6)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仅通过实习后的论文评价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习水平。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为:实习单位不能一下接收这么多学生去实习,实习单位的接待能力有限,而且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实习又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一般企业缺乏接待大规模学生进行短期实习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只能依靠校友或合作企业来安排学生实习工作。

针对上述缺陷与不足,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召开综合实习动员大会,让师生充分认识到综合实习的重要性,实习实施前,学生事先向实习单位了解存在的技术及工艺问题,抱着学习的心态进行综合实习;2)适当调整学生实习时间,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余地,企业也可有更多的安排选择;3)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建立校内实习基地;4)丰富综合实习方式,诸如参观学习、专业讲座和讨论及现场实际操作等方式;5)健全实习管理制度及评价体系,根据实习的表现,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笔者期望通过适当地调整改革,这种独立的、积极的实习方式将成为一种成功实践,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意志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博耶尔本科教育委员会在《重建美国大学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大学发展的的蓝图 》报告,指出:“大学要尊重学生的学术权利,采用多种途径为本科生提供尽量多的科研体验和训练机会,使学生在合作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性学习;研究型大学不能把自身的价值只限定于教师的高深学术研究而不顾及本科教学质量,科学研究应与教学相结合,学生与教师一样都是知识的探索者,需要教师同学生一起探索知识、作为研究型大学,绝不允许本科生游离于科学研究之外。”[5]“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下简称大创)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项目之一,正在部分高校顺利实施和不断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通过大学生创新计划,可以很好地激发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生物药学基地班,每年都会有很多学生积极申请并参与大学生创新计划,该项目的实施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锻炼和提高了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笔者发现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1)项目申报问题,目前的情况,很多时候是学生先行确定指导老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再确定自己的实验课题与方向,选题范围相对局限和死板,很多时候甚至是导师从国家级基金项目中拿出部分内容让学生重复申报大创课题,严重违背了大创的创新宗旨;2)导师与学生的角色问题,很多项目中存在指导老师是主角,而学生并未真正融入课题研究中;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导致很多申请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学生没有危机感、缺乏动力,最后课题不了了之。4)大创的经费,对于很多研究项目来说,远远不足。5)学生的时间难以分配,生物药学班课程繁重,很难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大学生创新实验研究。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认为:1)兴趣是人在无内、外界压力条件下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倾向。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活动感兴趣,往往会心向神往,孜孜以求,情绪愉快,头脑清醒,且不易疲乏,是获取知识、增长本领、并在某个学科领域做出优异成绩的巨大动力,生物药学的学生在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课题时,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且在项目立题时不能只有导师参与,学生应与导师在研究方向范围内做进一步细致立题讨论,审批和评审部门也应严格把关,使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成为真正的创新培养机制与平台。2)只有坚持学生第一的新理念, 以学生作为项目的主体,指导教师适时适度辅导、引导,不能“事必躬亲”、“越俎代庖”,方可保证学生在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体验创新、学习创新和理解创新,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才能真正发挥创新实验计划的作用;3)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还未能有机地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它还只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之外的一种课外活动。学校可适当改革培养计划,完善激励机制将其纳入教学体系,将创新实验规范化、制度化,改革教师的教学评价制度,比如可让学生获得适当学分之类。

经调整后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将增加学生与导师、研究生交流机会。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无疑为师生交流创造一个广阔的平台,成为师生学术与教学沟通的纽带与桥梁。同时,它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综上所述,建设“基地”与培养创新创业型生物药学人才是药学进步与医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增强医药行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6]。目前我国生物药学人才培养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培养方式、培养方法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改革、培养模式的调整,这些都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不断努力,为我国生物药学产业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人才。

References:

[1]. 教育部国家计委关于批准有关高校建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通知, 2002.

[2]. 2009年SFDA申报一类新药介绍.

[3]. 2009年获美国FDA批准上市的药物. 药学进展, 2010. 34(6): 第288页,附页1-2页.

[4]. 庞启华与黄文芳, 综合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通报, 2005. 32(3): 第4页. [5]. 刘诚, 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特点及其启示.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9(2): 第2页.

6]. 向明与陈霞, 生物药学基地班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医学教育探索, 2006. 5(4): 第296-297页.

第5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

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适用于药学本科)

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2012年3月

目 录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1 20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医学生物化学 所属专业:药学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5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医学生物化学是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的学科。通过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代谢、营养、酶功能、遗传信息传递、生物膜、细胞结构及分子病等阐明生命现象。

医学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影像、检验、麻醉等五年制专业和药学四年制专业的必修基础课。其目标是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与技术。

医学生物化学的任务主要是了解人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先修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细胞生物学、有机化学等。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和生理学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的,其关系密不可分。通过对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谢、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材:

童坦军 李刚. 生物化学(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主要参考书:

1. 王镜岩、朱圣庚、徐长法. 生物化学(第三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17. 蛋白质的分类。

8.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Anfinsen实验,分子病。 9. 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构象改变和疾病。

10. 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两性解离,胶体性质,蛋白质变性与复性、沉淀,紫外吸收和呈色反应。

11. 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透析及超滤法,丙酮沉淀、盐析及免疫沉淀,电泳,层析,超速离心。

12. 多肽链中氨基酸的序列分析:Edman降解法。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掌握】:

蛋白质多肽链组成;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的理化性质。 【了解】: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蛋白质一级结构测定原理。 【难点】:

模体,结构域,蛋白质的高级结构;蛋白质各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第二章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核苷酸 第三节

D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四节

RNA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五节

核酸的理化性质 第六节

核酸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 3第三章

第一节

生物催化剂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第二节

酶的分子结构 第三节

酶促反应的特点 第四节

酶促反应的机制 第五节

酶促反应的动力学 第六节

调节酶 第七节

酶活性的测定 第八节

酶的命名与分类

第九节

其他具有催化作用的生物分子 第十节

酶与医学的关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酶的分子组成:单纯酶,结合酶,酶蛋白,全酶,金属酶,辅酶,辅基,维生素与辅酶,维生素的分类及其与辅酶的关系,常见辅酶的结构与功能,辅酶的作用,金属离子的作用。

2. 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结合基团,催化基团。 3. 酶促反应的特点:高效性,高度特异性,可调节性。

4. 酶促反应机制:活化能,诱导契合假说,邻近效应、定向排列、多元催化、表面效应。

5. 底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米-曼氏方程,Km、Vmax测定法。 6. 酶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7.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 8. pH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pH。

9. 抑制剂对反应速度的影响: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种类、区别及动力学特点。

- 5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糖的生理功能。

2. 糖的消化吸收:特定载体转运的、主动耗能的过程。 3. 糖代谢的概况。

4. 糖酵解的概念,反应过程及能量生成,糖酵解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5. 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的组成,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有氧氧化的调节,巴斯德效应。

6. 磷酸戊糖途径的反应过程、调节和生理意义。

7. 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的合成代谢,UDPG是活性葡萄糖供体以及合成过程;糖原的分解代谢过程;糖原合成与分解的调节(磷酸化酶、糖原合酶的共价修饰调节,重点是它们各自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后的活性改变)。

8. 糖异生途径:概念及糖异生的四个关键酶,糖异生的调节和生理意义。 9. 乳酸循环:循环过程及生理意义。 10.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11. 血糖水平的调节: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及肾上腺素各自对血糖的影响。

12. 血糖水平异常:高血糖及糖尿症,低血糖。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糖酵解和有氧氧化的途径及催化所需的酶,特别是关键酶和主要的调节因素以及各通路的生理意义。 【掌握】:

肝糖原合成、分解的途径及关键酶;糖异生的途径及关键酶;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乳酸循环的过程及生理意义;血糖的来源、去路。 【了解】:

糖的吸收方式是通过主动转运过程。 【难点】:

三羧酸循环流速的调控;各糖代谢途径的调节。

第五章

脂类代谢

第一节

概述

- 7磷脂酶A

1、A

2、B

1、B

2、C、D分别作用。

11. 鞘磷脂的代谢:1)鞘脂的化学组成及结构;2)鞘磷脂的代谢。 12. 胆固醇的结构、分布及生理功能。

13. 胆固醇的合成:1)合成部位。2)合成原料:乙酰CoA、能量及供氢物质。3)合成基本过程: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合成的基本过程、甲羟戊酸、鲨烯等重要中间产物。4)胆固醇合成的调节:饥饿和饱食、胆固醇及激素分别的调节。 14. 胆固醇的转化:1)转化成胆汁酸;2)转化为类固醇激素;3)转化为7-脱氢胆固醇。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脂肪酸分解与合成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关键酶及β氧化的全过程;酮体的概念、生成过程、生理意义及关键酶;胆固醇合成的部位,合成原料及合成的关键步骤、关键酶;血浆脂蛋白的分类、生成部位及功能。 【掌握】:

三酰甘油的合成过程;甘油磷脂的种类。 【了解】: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血浆脂蛋白的代谢;脂肪酸的分类与命名;不饱和脂酸以及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的重要衍生物;脂肪酸的其它氧化方式和脂肪酸碳链的增长方式;胆固醇合成的过程、调节、分布、生理功能,以及胆固醇的转化;甘油磷脂的代谢。 【难点】:

脂肪酸的合成代谢;磷脂的代谢;各种血浆脂蛋白的代谢。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线粒体的氧化体系 第三节

ATP的生成、利用和储存 第四节

非线粒体氧化体系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 9第三节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第四节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第五节

氨的代谢

第六节

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5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氮平衡;

2. 蛋白质的需要量及营养价值; 3. 氨基酸的生理功能和来源; 4. 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5. 蛋白质在胃肠的消化与氨基酸的吸收; 6. 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7. 体内蛋白质的分解; 8. 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9. α-酮酸的代谢; 10. 体内氨的来源与转运; 11. 氨的代谢途径与尿素的生成; 12. 个别氨基酸代谢与一碳单位的代谢。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氨基酸的一般代谢,包括转氨基和脱氨基作用及体内尿素的生成。 【掌握】:

蛋白质在体内的分解代谢途径;氨基酸的代谢概况。 【了解】:

体内氨的来源和氨的转运;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一般了解】:

蛋白质的营养作用;蛋白质的消化、吸收与腐败作用;α-酮酸的代谢。

- 11第一节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第二节

物质代谢的调节 第三节

代谢调节障碍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3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物质代谢的特点; 2. 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 3.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 4. 激素的调节与生长因子; 5. 物质代谢的整体调节; 6. 代谢调节障碍。 基本要求: 【掌握】:

细胞水平的代谢调节,包括细胞内酶的隔离分布、变构调节、化学修饰调节。 【了解】:

糖、脂、蛋白质之间的相互联系及能量代谢;酶量调节、激素调节、整体调节。 【一般了解】:

物质代谢的特点与相互联系。 【难点】:

酶水平的代谢调节。

第十章

D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DNA的复制 第二节

DNA的修复合成 第三节

逆转录作用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 13第十一章

RNA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转录体系 第二节

转录过程

第三节

转录后的加工过程 第四节

RNA的复制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模板与酶:大肠杆菌与真核生物RNA聚合酶与不对称转录。

2. 转录的过程(RNA合成的三阶段):起始阶段及启动子,链的延长,链的终止及终止因子。

3. 真核生物的转录后修饰:

(1)信使RNA的加工:不均一核RNA(hnRNA),剪接酶,小核RNA(snRNA); (2)转运RNA加工; (3)核蛋白体RNA的加工。 4. RNA病毒的遗传物质复制。 基本要求: 【掌握】:

不对称转录、模板链和编码链;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及其亚基组成;转录的主要步骤;转录后加工过程;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转录过程的异同。 【了解】:

真核生物的RNA聚合酶;RNA病毒遗传信息的复制特点;RNA合成的抑制剂。

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第一节

蛋白质合成体系

- 15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合成体系;遗传密码的特点;翻译后的加工;蛋白质合成与医学的关系(分子病的概念,抗生素与蛋白质生物合成)。 【掌握】:

遗传密码表的用法;翻译的起始、肽链的延长、肽链的终止过程。 【了解】:

原核、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异同。

第十八掌

血液的生物化学

第一节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 第二节

血浆蛋白质

第三节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血液的化学成分与功能:血液的化学成分,非蛋白氮和血清尿素氮的概念及意义,血液的基本功能。

2. 血浆蛋白质: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特性,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 红细胞的代谢特点与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红细胞的代谢特点,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基本要求: 【重点掌握】:

血浆蛋白质的分类与功能;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掌握】:

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了解】:

- 17【难点】: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

第二十章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

第一节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第二节

脂溶性维生素 第三节

水溶性维生素 第四节

必需微量元素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多媒体、自学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维生素与微量元素概述。

2. 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

3. 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B

1、维生素B

2、维生素PP、维生素B

6、泛酸、叶酸、维生素B

12、生物素、硫辛酸和维生素C。

4. 必需微量元素:铁、碘、铜、锌、钴、锰、硒、氟、铬、钼。 基本要求: 【掌握】:

维生素的功能与生物学作用,即与酶的关系。 【了解】:

维生素的概念、分类。 【一般了解】:

微量元素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19实验一

分光光度法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制作标准曲线 2. 计算未知液的浓度 基本要求:

在掌握分光光度法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的定量测定熟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及其使用方法。

实验二

蛋白质的变性与沉淀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盐析

2. 重金属盐沉淀蛋白质 3. 生物碱试剂沉淀蛋白质 4. 加热沉淀蛋白质 5. 酒精沉淀蛋白质 基本要求:

加深了解蛋白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实验三

蛋白质的两性性质及等电点测定

- 21学时分配:8-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一)DNA的提取

(二)DNA含量的测定 1. 标准曲线的制定 2. 样品的测定 3. DNA含量的计算 基本要求:

了解并具体掌握动物肝脏DNA提取及二苯胺显色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六

碱性磷酸酶Km值的测定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教学方法:讲授与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学时分配: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

1. 磷酸苯二钠在碱性磷酸酶作用下的酶促反应 2. 终止反应 3. 比色测定 4. 计算该酶的Km值 基本要求:

1. 了解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2. 了解米孟方程、Km值的物理意义及双倒数作图求Km值的方法。

实验七

血清蛋白质的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

- 23

第6篇:药学论文范例药学论文参考文献:德育教育在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药学论文范例药学论文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在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 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德育教育;职业道德;实训教学

自古以来医药学家都非常重视医药道德修养,从最古朴的神农氏的为民解除痛苦甘愿“一日而遇七十毒”,到清代著名医学家秦伯雄的“扪心自问”、“将心比心”,再到同仁堂堂训“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一切都是我国已有的药业职业道德典范。

医药高职院校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对不断提高药学领域从业人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技术业务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药学微生物是药物制剂工艺、化学制剂工艺、药物分析检验、中药制药工艺、医药商品经营等许多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演示实验、讲解实验原理以及指导实验教学过程中,在言谈举止中渗透育人的内容,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如何在实验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既掌握实验技能又提高思想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研究学生心理,根据学科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力求衔接自然。笔者认为药学微生物实验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劳动教育

药学微生物实验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有菌”意识。带菌的载玻片、沾过菌的废弃材料、被污染的菌种以及在实验操作中不小心弄碎的载玻片、盖玻片,必须先在高压灭菌锅内彻底灭菌后方可清洗或扔掉,不能因为自己的疏忽而对他人造成伤害。让学生意识到这不单单是一个习惯,更是一种道德意识,是关系到人格的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责任心[1]。

药学微生物实验从准备、操作到结束整个过程面临着大量的清洗整理工作。教师以身作则,与学生一起打扫实验室,清洗灭菌之后的实验器材,带领同学们在劳动中掌握技术,同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2 培养学生“理必求真、事必求实、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科研作风

药学微生物实验中诸如细菌的革兰氏染色等实验有一定难度,有些同学因实验的结果不标准而抄袭其他同学的报告。针对此问题告诫学生,科学可以大胆质疑,提出新见解,但要讲真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要求学生分析失败原因重新操作直至得到正确结论。

3 热爱实验室集体财产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意识教育

药学微生物室有许多仪器,如恒温箱、电热烘烤箱、超净

实验室的每一件仪器,让学生意识到爱护实验室器材就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将爱国教育落到实处。

4 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合作协助的精神

药学微生物实验涉及一些大型集体性实验,如培养基的制作,既要合作又要做到分工明确,有时甚至会出现药品、仪器紧缺现象。教师帮助学生协调安排,使学生在实验中学会合作,养成“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高尚情操,达到真正的职业教育的目的。

5 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药学微生物实验强调无菌操作,既不能让环境中的杂菌污染实验菌种,也不能让实验菌种污染环境,通过无菌操作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6 培养学生耐挫力

有些难度较大的实验会因为时间控制不好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有些学生实验失败后垂头丧气。教师及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重新实验直至得出正确结果。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懂得应该如何克服和战胜挫折,以健康的心态迎接挑战和竞争。

7 教育学生学法、知法、护法、守法

保证药品质量第一原则是药业道德的传统精神和集中

20世纪50年代我国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以控制、监督药品质量; 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以法制手段监管药品质量,于1984年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保证了改革开放初期药品质量的提高; 1998年国务院成立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其主要职责是依法行使对药品质量的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 2001年全国人大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进一步明确了“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律准则。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制定了“药物非临床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L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C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MP )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SP)等一系列保证药品质量的法律法规和具体措施。通过药品检验这一实训项目,使学生了解药检的重要性,学法、知法、护法、守法,是德育教育的范畴。

总之,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职业道德理论,而应该强调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性。药学微生物实验课就是实践的具体场所,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如专业思想、劳动态度、安全问题、同学关系等许多问题,在具体的实验环境中,通过耳濡目染,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陈晓玲,何汉文.中等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育中的

[J].医学信息, 2010, 23(3): 277.

第7篇:湖北医药学院后勤社会化改革实践与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二年的历程,在这十二年的改革过程中,各高校审时度势,结合自身实际,就推进后勤改革、提高服务质量,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积累了大量高校办后勤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我们湖北医药学院于2009年11月,打破前几年后勤社会化改革只在校内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的界限,让校内市场与校外市场接轨,调动社会上的人、财、物,让名牌优质的企业都有机会进入高校,实现社会范围内的资源最优配置。也就是学校从“办”后勤转变为“管”后勤,用招标、监管的方式获取集约化、专业化的服务,从而不断优化后勤结构,探索后勤管理规律,改善管理模式、管理形式和管理程序,走出了一条适合我校自身特点的后勤管理新路,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

各高校后勤管理经营模式大体上经历了两次重大改变:

1. 甲乙方的第一次剥离。2000年,根据教育部等六部委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及国务院的要求,多数高校成立了校内后勤服务实体(后勤集团或后勤总公司),实现了后勤服务体系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和事业编制的相对剥离,普遍实行了“模拟甲乙方的校内分开型”管理体制。即后勤管理处作为甲方是学校的后勤行政管理部门,后勤集团作为乙方是学校后勤服务实体,两个机构同时向学校负责。后勤管理处(或资产处)代表学校将学校后勤经营服务职能以契约形式整体委托给后勤集团,并对后勤集团的经营服务情况进行监督,后勤集团根据提供经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合理取费。这次改革,不仅增强了后勤服务体系自身的实力,同时由于甲乙方分开所带来的服务实体的灵活性,为吸引和积累更多的后勤资源创造了条件,从而为高校扩招和办学规模的扩大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

2. 新一轮的后勤模式改革。经过前一次剥离,大多数高校后勤 1

集团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教学、科研的正常开展及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提供了较好的后勤服务,确保了学校日常工作有序进行。但是,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逐步稳定和高校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这种简单甲乙方分离体制已明显不适应高校事业发展对后勤服务保障的需求。实践证明,这种“模拟甲乙方”管理体制存在许多弊端:一是分而不离,作为后勤服务实体的乙方,并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质上仍是学校的内设机构;二是甲乙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乙方最终要“以学校大局为重”,听命于甲方;三是甲乙方关系不顺畅,甲乙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必然发生分歧和利益冲突,加上甲乙双方同为学校内设机构,并无独立的法人地位,极易造成双方关系不顺畅,甚至矛盾突出;四是增加了中间环节和运行成本,学校对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都要通过后勤管理部门来进行,而在机构设置上,后勤服务实体和后勤管理部门都是学校的二级单位,增加了学校的管理成本。

为此,全国许多高校做出了新的探索和选择,进一步优化后勤服务实体和经营职能。基本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完全外包形式,引入社会上完善的服务体系,把后勤服务实体全部推入社会,实行市场化运作。二是提高自身条件,按现代企业制度注册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将校内服务实体融入社会服务业;三是甲乙方重新合并,通过机构调整,进一步加强后勤的保障功能。也有很多高校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退出纯经济属性和弱势服务项目基础上,集中发展校内后勤服务的公益性和强势服务项目。

二、因校制宜,积极探索我校后勤管理新模式

我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全国高校基本一样,2000年成立后勤集团,2009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启动了新一轮后勤社会改革,撤销后勤集团成立后勤处,取消过去的甲乙双方运行机制。后勤处作为学校后勤服务管理职能部门,代表学校有选择使用社会优质服务,并对其实行全面监管,实行合同化管理模式,“小机关,大服务”,“ “拿钱养事,提升服务,只管不办,管办分离”。

(一)稳步开放市场,改善保障服务质量

引进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关键,在于学校花钱是否能得到等值的服务,学校提供资源和市场能否得到等价的收益。因

此,学校在强化优势、做好服务的同时,着力加强了对社会资源的优化选择,以及对社会服务的督查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1、严格社会服务准入。遵循“管办分离、以钱养事、提升服务”的原则,严格社会优质服务准入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选择具有合法经营资格、有实力、讲信誉的企业进入校内后勤服务市场。二是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聘有实力的企业经营,争取最优惠的服务。三是实行严格的契约管理,签订规范的合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四是实行规范的考核评价,严格奖惩,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

2、积极开放校内市场。根据后勤服务市场的“保障服务性、经营服务性、社会服务性”三种不同类型,学校分类实行事业化、企业化和合同化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大量吸纳社会优质服务资源,逐步开放了餐饮、物业保洁、园林绿化、公寓维护、超市、教材、保安、水、电、气等零星维修等市场

(二)减轻人员负担,维护学校稳定

按照“公开招聘、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原则,学校核定后勤干部职数及员工编制,明确要求,除特殊岗位不再聘用社会用工,对原学校事业编制和实行人事代理员工,鼓励年轻员工竞争上岗、转岗分流;鼓励有能力有专长的员工自主创业;鼓励年纪大的员工提前退休,并要求社会托管企业尽可能地接受原后勤社会用工人员,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办理各种社会劳动保险,依法保障这些员工的合法权益。这样,有效化解了学校与社会用工人员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学校的稳定。

(三)选准突破口,确保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初步成功

我们认为:高校有别与社会,但有受社会影响。虽然主要消费群体是学生,另外也包括教职员工以及部分短期来校的在职培训人员,但在消费习惯上受社会的影响,消费群体在消费额度及消费需求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跨度和层次,高校现有的食堂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饮食的多元化需求。而竞争性经营能调动餐饮企业的积极性,我们要建立由学校监督、企业运营的餐饮经营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管理,让餐饮企业积极主动提供各种特色餐饮,满足广大师生多样的

需求,从而形成更加高效,更富有品质感和生活感的新型高校餐饮服务业态。

我校于2009年11月以学生餐饮为改革突破口,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了三家不同地区有实力的餐饮公司经营我校四家学生食堂,三家公司签订合同前都在我校交有风险保证金。目前在我校已实现了竞争性的餐饮服务,出现了良性竞争的局面,师生员工得到了实惠,真正形成了餐饮质量“精品化”、餐饮生产“精细化”、餐饮供应“多样化”、餐饮服务“人性化”等校园餐饮文化特色。

三、更新观念,大胆探索后勤管理工作中的新方式方法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于高校后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原有后勤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拓宽了后勤管理的思路,为后勤管理与现代化管理接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我校规模不算大,船小好调头,我们及时调整思路,更新观念,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研究、改革和创新,后勤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后勤管理方式发生了变化

以前学校后勤即管理又服务,也就是说即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现在的管理方式是甲乙方管理、契约式管理。甲乙双方通过签署合同或协议,共同遵守合同内容;甲方主要职责是根据合同或协议内容对乙方进行监督检查;乙方根据合同或协议履行合同内容。学校和委托方产权清淅,职责分明,服务内容明确,实现了严格意义上的甲乙方关系。

(二)后勤管理的方法发生很大变化

现在管理方法主要通过制定制度、服务标准、操作规程进行管理。对于违反制度,达不到标准,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可以通过经济的手段进行处罚。在监管上我们对食堂采取的“一对一”的监管方式,一个食堂一个监管员按标准化的程序专业监管,对不达标的采取“一日一记,一月一累积”清理,量化处理进行经济处罚,我们还密切配合政府食品卫生相关监管部门,加强对餐饮企业监管,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对师生负责。

(三)管理的程序发生了变化

由原来采用的目标管理变为过程管理。在后勤服务质量管理过程

中,采用了世界通用的PDCA质量循环管理程序,通过制定服务计划,实施计划,监督检查,持续改进四个阶段,不断地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四)监管与服务相辅相成

1.我校后勤与经营公司不是行政关系,而监管与被监管、指导与被指导、服务与合作的关系。我们在监管的同时,还要做好社会托管企业的服务工作,一旦企业遇到困难,我们都积极想办法帮助解决,如这些企业职工住房问题,物价疯涨的时候,我们要给予一定补贴,与学校一起共同难关;社会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形象,也会主动了加大服务环境硬件和服务过程软件建设,这也会为学校节省一大笔开支。

2.在社会企业中实行党的工作和党组织全覆盖。我们在这些企业中,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把这些企业的员工当成学校建设和发展的一份子,积极开展各种先进的评比表彰活动,抓两头促中间,利用社会企业的赢利奖励优秀员工,调动企业及企业员工为学校师生服务的积极性。

四、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几点体会

1、社会化是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高校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方向是正确的,刚刚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要“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道路必须继续走下去,任何迟疑、等待观望、止步不前的言行都是不正确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是:“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管”。建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2、实现后勤改革的社会化,成熟的市场主体是关键。要做到“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前提是要有合格的市场主体,否则学校就无从自主选择。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历经数年,但合格的市场主

体仍然比较缺乏,无法形成可供学校自主选择的竞争群体,校园市场与社会市场不同,虽然也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体现公益性,并要承担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的责任。有些社会企业在进入高校市场后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影响了高校后勤的声誉和社会化效果。有些社会企业只重短期效益,资金投入、物资投入、经营策略不考虑长远规划,不利于高校后勤整体可持续发展。还有些社会企业热情有余而诚信不足,与高校合作讲感情、讲义气而缺乏必要的契约精神,不认真履行合作协议,违规经营情况时有发生。社会企业要成为符合高校服务市场的合格主体,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共同努力,从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经营环境到帮助有实力的社会企业了解和熟悉高校市场特点,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后勤社会化的模式要实事求是,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我国高校后勤长期坚持的“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即必须坚持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坚持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这是由高校后勤“经济属性、教育属性”的双重性所决定的。这个宗旨是我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灵魂,必须坚持,不应动摇。因此在坚持社会化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不照搬照抄,不僵化呆板、固步自封,要因地、因时、因校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本学校实际情况的机制与模式。后勤采取何种组织模式只是后勤改革的形式,是外在表现,而不是实质,不是内涵,在众多的组织模式中也没有哪种模式就是标准或范本。学校采取何种后勤组织模式并不是改革的关键,改革的关键在于这种组织模式是否实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是否能建立起新型的后勤保障体系。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国没有既定的成功范例可循,但要善于在实践中摸索前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因地、因时、因校制宜,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第8篇:高职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胥振国蔡玉华 袁星

(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8000 )

【摘要】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医学专业一门基础课程, 是药学专业学生学好专业课程的前提。为了使本课程能更好地满足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从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绪论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 对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改革进行探索与实践,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经验。

【关键词】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药学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n Pharmacy Vocational

XU Zhen-GuoCAI Yu-HuaYu-Xing

(He Fei Ver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He fei,238000)

【Abstract】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is a medical specialty basic course. It is the premise for pharmaceutical students to learn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for the pharmaceutical professionals. From teaching introduction,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ways,teaching practice and so on sides, discovered and practic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courses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reform of some related courses.

【Key words】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 Pharmacy;the reform of course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医学、药学、化学、及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面向第一线职业技术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别于本科教育[1-2] 。为适应药学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理论知识强调“必需、够用”原则,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实用性,因此高等医药院校教育工作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学生的创——————————

基金项目:安徽省省级特色专业(药学专业)建设项目基金资助[皖教高2010(28)号文件] 作者简介:胥振国(1977-),男,讲师/微生物检验师,研究生,主要从事微生物检验及分

子生物学研究。Email:xuzg0551@163.com

新与实践能力,根据专业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对奠定其专业基础课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结合笔者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对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中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与同行切磋。

一、重视绪论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绪论是一门课的开端,也是一门课的缩影,是学生对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的初次接触。表面上看起来绪论课很容易讲,学生也看得懂,导致一些教师不重视,只是照本宣科简单的一下,甚至有的教师让学生课下自学。但是,在教学中笔者体会到讲好绪论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绪论课讲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微小生物,学生对微生物缺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在讲绪论时,提出符合学生此时心理状态的设问,如“饭菜放一段时间后为什么会馊?“伤口感染了为什么会化脓?“馒头是怎么发酵而来的?“2003年在中国爆发的SARS是什么呢?”等由此引出微生物的概念。在这基础上讲课,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接受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在讲到“为何给高职药学专业学生开设微生物课程呢”? 首先 可以用小故事及临床相联系介绍药学与微生物的关系,如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培养皿中培养细菌时,发现从空气中偶然落在培养基上的青霉菌长出的菌落周围没有细菌生长,他认为是青霉菌产生了某种化学物质,分泌到培养基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这种化学物质便是最先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在学生惊叹之时,可以刺激学生听课的兴奋性。其次 可以将药学与临床相联系,如近年来世界各地结核分枝杆菌的多耐菌株逐渐增多,甚至引起暴发流行;由于滥用抗生素,对变异细菌进行自然选择,从而产生了一种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的“超级细菌”,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和关节的感染,在全球范围内目前被证实对MRSA还有效的只有万古霉素。有些微生物的感染至今没有特效药物治疗,比如HIV病毒性疾病等等。这样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加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也让学生初步了解微生物与药学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他们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由于免疫学理论的抽象,教师开始并不急于讲那些枯燥乏味的概念。而是从早在公元 11 世纪,我国医学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发明了人痘苗,此举可视为人类认识机体免疫力的开端,到18世纪末英国乡村医生琴纳用比人痘安全可靠的牛痘苗预防天花提供了宝贵经[3]

验,从而开创了经验免疫的新纪元,再到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一个个故事中,学生顿觉得耳目一新、趣味横生,注意力自然集中。

二、精选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药学专业学习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要有专业特色,要体现“药味浓”。针对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时较少,教材内容较多,病原体越来越多的现象,教学时加强适用性教材的建设,在把握“三基”前提下,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反复精选,合理增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除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要尽量突出与药学相关的一些章节,同时应尽量精简与药学工作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内容,要体现“实用性”原则。笔者对课程顺序有效地进行整合调整,把教材整合成三个篇章,第一篇重点讲授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如细菌的形态与结构、生长与繁殖、新陈代谢、分布、消毒灭菌、感染的等;病毒学和真菌学则主要介绍基本特性和生长繁殖的规律。第二篇重点讲授微生物与药学的关系,如微生物的药用资源,药物制剂的微生物学检查、微生物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制药工业中的微生物控制等。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药学专业的应用范围、问题和前景,从而获得较完整的微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第三篇重点讲授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及其组成,以及感染、抗感染等免疫调节功能及免疫技术在药物生产中的应用等,如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抗体等,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免疫学与药学的联系日趋密切,免疫学技术已广泛用于药物疗效及作用机理的研究,免疫产品也成为一类重要的医药产品,已作为一类新药应用于临床。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讲究教学艺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1、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融合

传统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板书和挂图,以教师一边讲授一边写板书这一模式为主,不能很好地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运动以及繁殖等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而且讲授的信息量较小;现代的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将图像与文字, 特别是一些视频文件融合成一体, 使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动态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而且授课信息量较大。但是笔者在教学中体会到多媒体虽是现代化教学工具,能够方便教师的教学,但过分依赖这一教学工具,往往又重现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像朗诵员,有的教师甚至坐在电脑前朗诵,使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几节课下来昏昏欲睡,什么内容也没有记住,埋没了多媒体的优势,影响了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教学无法完全取代的。因为板书和挂图方便灵活、循序渐进、图文结合、重点突出、

随讲随画、随画随讲,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到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内容时,通过板图的方式讲解,学生会更易理解。所以教师既要加大教学投入,制作并不断完善多媒体课件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又避免教学模式由“一支粉笔、一张嘴巴包打天下”向“一枚鼠标包打天下”的简单转型,而是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融合。

2、利用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利用问题式教学(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教学,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并已成为目前国际上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问题解决问题为中心、多种学习途径相整合,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合作来解决真正的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培养解决问题的机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符合药学职业要求的目的。例如:教师给学生一个急性肾小球肾炎的临床病例,要求学生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诊断出该疾病,并结合免疫微生物知识讨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机体参与免疫的过程,可以用哪些免疫方法来检测该疾病,及引起该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与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3、利用角色转换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

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处于中心地位,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而学生往往反应平淡,处于被动的听讲、记笔记,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选择简单的章节,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分组,查找相关资料,掌握此节理论知识的同时,自行制作幻灯片,然后讲授这一节的内容,并要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4]

四、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革传统实验教学模式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和技能,学生被动接受。实验步骤一般都是有教师设计好,学生只需按步骤操作就可以得出较满意的结果。这种模式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教师起引导作用。

例如,在做药物敏感实验时,教师给出临床病例:患者张某,男,39岁,咳嗽,胸痛,咯痰3天,临床诊断为肺炎,抗炎药物治疗5天后,病情无缓解。针对这样一个临床案例,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病人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为什么?在教师引导下,经过学生短暂的讨论交流后,确定做药物敏感实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细菌的药敏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呢?[5]

怎么样做细菌的药敏实验呢?有哪些方法呢?如何判读和分析结果呢?有哪些影响因素及注意事项呢?带着上面的问题,教师把学生分成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在课余或者课堂查阅相关资料,小组讨论,制定实施方案,每组提交一份方案。不同的小组提交的方案各有不同,有的过于简单,有的可能不够完善,甚至也不排除有的方案是错误的,教师对提交的方案进行评价,选取有代表性方案进行点评,提出方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补充学生忽视的问题,重点强调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制定最终的实验方案,然后学生根据教师所给的病原菌标本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遇到问题请教教师。得出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步骤、实验结果等)。课后,教师根据实验报告,分析实验设计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实验过程有无不当等,并进行点评。

以临床案例为中心开展实验教学,教师起指导作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摆脱了对教师的依赖,从而极大提高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药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教学过程中的一点体会和做法,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面对新问题的出现,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及方法,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为药学专业的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的改革提供一定依据。

【参考文献】

[1]王艳,杨静,冯承恩.药学专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课教学初探[J].中华实用医药,2010,5(6): 273~274.

[2]李丹丹.高职教育中药学微生物教学的几点思考和建议[J].微生物学报,2008,35(4):611~613

[3]尚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93~94

[4]李睿 , 李莉, 张业霞,等. 病原生物学和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讨[J].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1,6(5)400~402

[5]廖明生,蔡杏珍,李恩亮.提高高职高专病原生物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 卫生职业教育,2010,28(3),96~97

第9篇: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践案例

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实施及案例分析

在初中生物教学实施中,有许多值得教师关注的点,我们给学生讲什么?怎么讲?初中的生物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些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思考的。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贴近学生生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知识都是重要的,都是我们应该讲给学生的。那这些内容怎么讲才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掌握呢?可以说,教无定法,但作为生物学本身的学科特点来说,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是初中的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充分考虑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加以呈现,定会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能较长时间的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课堂提问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施中,问题设计也是很重要的点。什么类型的课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问题在一节课中的什么时间出现?问什么?怎么问?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这些都是我们在备课时应该好好设计和准备的。在长期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我有了不少这方面的心得和体会,希望能和更多的老师进行交流。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和“问题设计”两方面的学习内容。

一、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案例分析 • 重点内容的确立

• 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 • 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案例

与以往的教学大纲不同的是,新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三大课程理念。围绕着这样的理念,课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确定了初中生物的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和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等主题。这些内容都是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需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生物学科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编制的,它强调联系社会,贴近学生生活,突出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十大主题都是我们初中生物中的重点内容。

1 时间关系,我们从中选几个内容来谈谈这些重点知识的教学实施问题。 • 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在生物学中有不少内容很抽象,尤其是微小的看不见摸不着的结构,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有难度,比如在学习“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一节时就有这样的问题,学生并不知道基因什么样,那怎么来理解基因的传递呢?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我想到的就是先带领学生找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明确了基因在染色体上这个问题以后,就可以把研究基因的传递问题转化成研究染色体的传递问题了,教给学生转化的思维,也是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的体现,因为染色体比较大,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就能看到,容易研究,就相对的具体一些了。 •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同样,复杂的问题能简化的尽量简化,也是为了让学生好理解。比如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时教师就要精心设计,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测定气体成分变化的问题来解决。

2 • 枯燥的问题生动化

有些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容易失去兴趣,教师在处理这样类型的教学时可以设计小组活动、小游戏等以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讲解“生物的变异”一节时,我设计了小组活动,加进了音乐、图片、视频、实物观察、记录等多种教学手段,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 理论的问题生活化

比较理论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会感觉有距离,教师可以把这样的内容尽量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中,并很容易地掌握了相关知识。比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我一开始用了猜词的小游戏,学生以为像电视节目那样娱乐轻松,所有的人都积极踊跃地参与,游戏结束了我告诉他们其实你们刚才的游戏就是在对生物进行分类了,这样引入新课,学生就感觉极其轻松,没有压力。

总之,所有的教学手段都要充分为教学实施服务,用最好的方式让学生参与、积极思维,以达到有效进行教学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

课堂教学总免不了设问,设问是搞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思维,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和认知基础。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恰当地设计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投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愿意思维、乐于思维。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型、不 3 同程度的班级,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设计问题才最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效果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在中学生物课堂教学中什么样的内容需要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在这儿这么问。

(一)按教学内容的特点分

1、形态结构教学的问题设计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涉及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这一部分的教学时,不仅最终要让学生知道并记住各部分的形态、特点,同时还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或实验来认识各部分,也就是说,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比如,认识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了洋葱细胞时,就可以这样设问“你的显微镜视野中有多少洋葱细胞啊?从哪儿到哪儿算是一个细胞?”“洋葱表皮细胞什么样?细胞的排列有什么特点?”“你觉得每个细胞由几部分构成?怎样描述才不容易遗漏某个部分?”用这样的问题串来指导学生一步步地进行观察,观察要有序,即从整体到局部,从形态到结构,由表及里,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能力,又达到了让学生自己去逐步地认识细胞的形态结构、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教学目标。

有些细微的结构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做一些现象明显的实验,设臵一个问题情境,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对该部分结构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再在显微镜下观察其细微的结构,学生掌握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如“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教师上课前准备一些没有任何破损的菠菜叶和部分盛满水的烧杯,教给学生把叶片部分浸在水面以下,然后含

4 着叶柄基部往叶片内慢慢吹气,观察在水面下叶片冒出气泡的现象,同时提问“为什么从叶柄基部吹进的气体会从叶片上跑出来?这说明了什么?”、“叶片的正反面冒出的气泡一样多吗?这又说明了什么?”

2、生理功能教学的问题设计

相对于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方面的知识会抽象难理解一些,所以,在讲解生理功能的有关内容时可以利用动画、实验等手段,设臵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带入情境之后再通过设问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比如“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途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根、茎、叶内有导管,而导管具有运输水分的作用,怎样让学生看到这一途径什么样、水分又是怎样运输的呢?教师可以用简易的实验材料做一个小实验,如把芹菜的下端横切平整,然后把下端浸入红墨水中,过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芹菜上端的叶脉中也会充满红墨水,并把芹菜拿出来,横切成许多小段,分发给学生观察横断面,再纵着撕开看纵向的充满红墨水的导管(PPT芹菜),同时提问“你把芹菜的下端浸入红墨水中,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其顶端的叶片中充满了红墨水,这说明了什么?墨水运输的方向是怎样的?”、“芹菜的横切和纵切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推测一下充满了红墨水的结构是什么?它在植物体内是怎么分布的?”,这样处理既让学生看到了生动形象的导管,又目睹了水分运输的过程,使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导管的运输作用。

呼吸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过程。人的呼吸作用学生都知道,而植物的呼吸作用他们就难以理解了,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那怎么才能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呢?还是通过实验设臵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提问,让

5 学生慢慢体会到植物的呼吸,这样的教学效果比较好。先让学生动脑思考,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才能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了呢?他们想出很多方法,有的甚至很幼稚,不过没关系,教师可以顺着较为合理的思路,教给学生怎样思维才能简化问题、解决问题。如有的学生建议把植物放入水中,若冒气泡则可以证明。窗台上正好有天竺葵,我问学生这么大的一盆花如何放进烧杯呢?学生便想到折一小枝放进去,我这样做了,结果并没冒气泡,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与学生商量:另换一枝,看看行不行?再折下来吗?还有没有别的办法?这时学生就想到了可以把枝叶压弯进水里,这样既做了实验还没损伤植物,又试一次,还是没有气泡,看来这个办法不行。尽管如此,但这个学生的思路还是不错的,知道从气体的角度来考虑,这一点应给予肯定,并接着加以引导,植物如果进行呼吸作用和人应该是一样的,也吸入氧,放出二氧化碳,这样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内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气体成分的变化,即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如果能证明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是不是就可以证明植物有呼吸作用了?这样,检测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转变成了测定气体成分的变化。教给学生把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问题来解决。确定了研究思路以后继续跟学生一起探讨,实验怎么设计呢?这个特定的空间是什么样的?室外行不行?引导学生分析室外环境大,干扰因素太多,不好控制。我们的教室行不行?学生互相讨论、比较看法,觉得教室空间也不小,又有门窗与外界相通,还是不行,得用小容器。这时我出示一个广口瓶,问学生可以吗?他们一致回答还应该在瓶口盖上盖才行。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渐渐地明白在密封的小容器里氧

6 气的减少和二氧化碳的增多都相对明显易测的道理。接下来继续讨论实验材料的选择,显然,一棵完整的植物不妥,不易放入小容器中,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应该用它的局部或某一小器官来做,经过大家的筛选,认为种子比较合适。这

老师拿出干大豆种子问学生可以用吗?有的学生说可以,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不行,理由是前面“种子”一章中曾经提过干种子生命力低,那它的呼吸作用肯定也弱,气体成分变化不明显就不好测,而萌发种子生命力旺盛,呼吸作用肯定也强,气体成分变化明显才易测,所以应该用萌发的种子,同时可以用干种子或微波后致死的种子做对照实验。实验设计好了,用什么方法检测瓶子中的氧气少了?用什么样的方法检测二氧化碳多了?如果检测到氧气确实少了、二氧化碳确实多了,能得出什么结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设计实验,再分析得出的实验结果,学生会对植物的呼吸印象更深刻。

(二)按问题本身的作用分

1、通过创设情境引出新课的问题设计

作用:引入新课时可以用这类的提问,意在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迫切要求下进行学习和思考。

举例: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可以先让几个学生到前面来吹气球,学生会很兴奋地参与。教师设问“从吹气球我想到了一个问题,气球内外的气体成分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7 通过设问让学生对刚才热热闹闹的小游戏进行思考,把学生的活跃的情绪慢慢引导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2、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问题设计

作用:当从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时或讲解一个新内容需要学生回忆旧知识时,恰当的设问会为新课做知识上的准备和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教师设问“哪些过程产生氧、哪些过程消耗氧?哪些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哪些过程消耗二氧化碳?”,学生在了解了相关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和本质后,去判断分析日常生活、自然界中的一些常见现象,搞清楚了产生氧、耗氧的过程;产生二氧化碳、消耗二氧化碳的过程,以便为下一步“碳氧平衡”的新知识的接受做好铺垫。

3、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原理去解决问题、解释现象的问题设计

作用:便于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时,在学生学习了光合作用的原理后,让学生尝试着去解释普里斯特利的实验现象,“为什么植物单独存在会死亡、小鼠也不能独自生活、而把二者同时放在密闭的容器中却可以都长时间地存活?”学生如果能够解释清楚这个实验现象,说明他们已掌握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本质。

4、启发学生思维的问题设计

8 作用:这是为启发学生理解知识、理清思路而进行的提问。

比如在讲“人体内气体的交换”一节时,教师给学生列出了一些实验材料后让学生思考实验方法,“怎样检验气球内外的气体哪一个二氧化碳的含量高?”; 再比如讲“气体扩散”时,教师喷洒一些香水,“为什么老师在讲台上喷洒香水,坐在后面的同学也能闻到啊?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体现了对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5、课程结束前的问题设计

作用: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和总结,作出自己的结论。

举例:比如在讲“绿色植物与碳氧平衡”一节,课程将要结束时 设问“日常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当学生了解了自然界中碳氧平衡的重要性以及社会上耗氧多、产碳高的事实后,这样的提问一定能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并能知道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审视、关注日常行为和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终极教育目的。

上一篇:爱无忧承保规则下一篇:9月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