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建筑工人的中国梦

2022-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一个建筑工人的中国梦

构建中国梦的一个重要途径

摘要: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想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必须付出多方面的努力。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梦的一条重要途径。本文研究并且阐述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分析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成因,提出了加快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 文化建设; 问题与成因; 对策研究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之后,如何构建中国梦的美丽蓝图就成为人们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中国梦具有丰富的内涵,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构建中国梦的一条重要途径。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事关全局的战略性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远大理想,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其实质“生产发展”是根本,“乡风文明”是灵魂。文化建设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关键,构筑新型、健康、科学的农村文化,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农村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一项重大的文化科研课题。[1]

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体现了中国梦的正能量

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梦的正能量。

1.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对于打破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局限,增强农村发展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意义重大。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用适应新农村发展的现代理性文化思维和价值取向来替代传统农村文化观念和传统保守思维,可以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和发展活力。

2.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就是要让农民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克服农村文化的贫困性、封闭性、边缘性、单调性、落后性,用科学的先进的文化改造农民的头脑,实现农民由传统思维、习惯向现代新型农民的革命性转变,成为推动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主力军。

3.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按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帮扶作用,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以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注重对农民的科技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知识和文化素质,这既是适应世界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4. 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加快推进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四化都与农民密切相关。实现四化的关键,就是要使农业比重下降和农民数量减少,就是要使农民具备城镇化的思维、素质、修养和能力,就是要造就具有城镇化文化理念的现代农民、新型农民,就是要使农民在本质内涵上得到重大突破和提升。二、构建中国梦、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存在的问题与成因分析 在农村构建中国梦的美好蓝图,必须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就目前的中国国情来看,进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需要我们对这些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的、科学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

1. 农村文化设施短板现象严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中国文化报“农民文化需求调查”反映,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问题和困难仍十分突出。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对17个省(市、区)2749个村庄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公共文化薄弱,发展很不平衡。被调查地区53%的村庄在近年中有过公共文化娱乐活动。上海和浙江农村举办公共文化娱乐活动的比例最高,超过90%,贵州、内蒙古和广西比例最低,不到27%[1]。究其根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问题。政府职能的缺位,投入保障机制的不确立,造成资金投入少、历史欠帐多、设施薄弱等问题。

2. 专业文化人才严重缺乏,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和畸形消费并存。中国科协开展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全国城市人口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为4.2%,而农村居民中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仅为0.7%,农村具备科学素养的人口比例仅为城市人口的1/6。[2]文化队伍存在萎缩、萧条、人才荒等突出问题;据《广西统计年鉴》报道,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452.25元,农民是127.69元;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消费869.16元,而农民只有173.17元。从2000年至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了2.64倍,但文化消费增速低于GDP增速。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但用于“红、白、灰”等文化消费却不少。城乡二元结构,重城市轻农村是造成人才问题的根本原因;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文化素质低,审美价值缺失是导致农民文化消费水平低和畸形消费的主要原因。

3. 农村农民文化贫困问题十分突出,农村文化环境受到不健康文化的冲击和挑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落后,农民精神空虚,文化贫困问题突出。由于我国农村中小学义务教育薄弱环节较多,导致农民文化层次低、知识贫困,文盲半文盲比例大;中国农村经济社会的落后积重难返且体现在各个方面,尤其体现在文化观念上。我们正处在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有益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农村文化市场是一个巨大的社会市场,主导文化、高雅文化不占领,就会被畸形文化、不健康文化所占领。

4. 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文化问题更加突出。农村发展中经济“腿”长、文化“腿”短的问题非常突出。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重经济轻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区域农村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文化建设在雄厚经济力量的支撑推动下,实现了本地区农村文化建设的长足发展,农村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投入大,成效明显。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相对落后地区,由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经济实力的不足,造成农村文化教育、文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落后,无形间又加剧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从而进入了恶性循环的怪圈,形成了文化发展中的“马太效应”。三、构建中国梦、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

的实现途径 构建中国梦的美好蓝图,进行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重点、分步骤地逐步推进,要采取一系列措施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提供能够实现的新途径。

1.新农村文化建设既非常重要,又刻不容缓。主旋律文化的繁荣和境界的提升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最高目标。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容,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文化是生产力,是价值导向。加强农村先进文化建设,宣传和凝聚正能量,是助推新农村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实现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关系到农村长远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国家发展战略大局,关系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有知识、懂科学、守法律、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对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提高文化竞争力,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而深远。

2.制定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律法规条例,出台相关配套的顶层设计政策。从法律层面和顶层设计的角度,通过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立法,用法律规范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重大问题。在政策制定上,依据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区域发展的不同实际,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在政策上向欠发达地区倾斜,通过加强政策调控和政府投入,加快推进欠发达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在具体操作中,必须针对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现实状况,科学有效地构建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框架,增强其科学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进行量化和细化。注重总结经验、教训,注重对农村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注重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农村文化资源潜力得到巨大挖潜,资金投入发挥最大效益,新建文化设施发挥最大作用,农村文化建设迸发和释放出巨大的活力。

3.必须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新农村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文化软实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要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没有农村的文化发展和繁荣,就无法实现文化强国的中国梦、文化梦。要突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是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武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举足轻重,任重道远。

4.必须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政策向农村倾斜。从我国农村发展不平衡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扎扎实实、讲究实效的原则,既要抓投入、抓创建,也要抓管理、抓巩固。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调节作用,积极推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主动参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整合农村文化资源,吸引社会力量,积极主动地为农村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大实施文化资源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倾斜的政策,实行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积极配合,不断发展和完善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加强文化平台建设、载体建设。大力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电影放映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作,进一步增强现代文化的辐射能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文化部分别下发的培养“四个一批”人才、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进一步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相关政策意见,通过聚集回归、公开招聘、注重发挥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本土化的文化艺术骨干的作用等措施,形成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智慧和能力竞相喷涌释放。[4]

5.必须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回归。享受公共文化产品及公共文化服务是每一个公民的权益,农村文化建设事业是全党关注、全社会关注的大事。要注重投入保障机制与保障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由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关注和热心参与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既是补农村文化发展的短板,还历史的欠帐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再分配的时代性、进步性、合理性、公平性的必然要求,更是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建立政策保障机制、投入激励机制和多元化建设机制等有效保障体系与运转机制,出台《农村文化活动奖励办法》等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引导、鼓励、支持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村“软实力”和“人文竞争力”。[5]

6.必须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激活农村文化活力,大力发展农村大众文化,积极开展生态村创建活动,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在整个社会加速转型期,主流政治文化的强势地位下降,大众文化迅速崛起。以电视为主要载体的大众文化的中心化是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必然。大众文化应大力推出榜样和优质偶像,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注重人格、道德品质和艺术才能的有机结合,体现主导文化、高雅文化、精品文化,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创建文明生态村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乡村革命,要坚持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精神充实、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协调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恩格斯认为“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7.必须突出农村文化建设,并作为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要强化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职能与作用,做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共同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中。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我国的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是弱势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造成三弱的最根本原因是农民素质的低下造成的。我国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还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占22.5%,高中程度与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仅占4.45%与0.05%,而发达国家的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在12年以上。美国的绝大多数农民接受过专业学习、培训和教育,大部分是州立农学院毕业;法国、德国、日本的农民6%以上都具有大学文凭,其余大部分是高、中专毕业生。农民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三农的发展。为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调控作用,把保障农村文化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议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财政预算支出,纳入扶贫攻坚计划,纳入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纳入科学发展考核量化,纳入小康社会目标管理,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6]

8.认真研究探索和推广应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已探索出农村文化建设有效的发展模式。如浙江绍兴县坚持政府投入主导作用,加大县级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在农村一大批活动室、图书馆、休闲公园等相继建立;山东省菏泽市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文化传承创新与引领作用。菏泽学院依托自身人才优势,围绕牡丹文化、水浒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天香园艺品牌等地方文化开展研究,积极打造地方文化名片,为当地农村文化发展注入活力。发挥当地政府作用,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菏泽市定陶县把文化设施建到群众家门口,文化舞台搭到百姓心坎上,基本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乡乡有综合文化站”的目标,提升了群众幸福指数。按照“政府倡导、社会参与、群众主体”的思路,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带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社团,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找到自信,享受文化带来的快乐。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小戏曲《老来红》、快板《巧媳妇巧计劝公婆》、农家小调《新姑爷送节礼》等120多部,深受百姓喜爱。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既要积极稳妥,又要扎实推进。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调控职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火焰越燃越旺,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不断增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新农村建设推进情况总报告[J],农业经济导刊,200711):3-16.

[2]翁伯琦.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科普论坛,2006(9):61-64.

[3]张艳君.和谐文化建设与和谐世界理念[J].学术交流,2007(8):169-171.

[4]徐涟.贯彻落实“人才兴文”战略 促进文化艺术繁荣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6-06-22.

[5]徐莉.城乡一体化中构建农民文化权益保障体系研究——以成渝地区为例[J].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92.

[6]谢丽伟.强化基层政府部门执行力刻不容缓[J]. 现代商贸工业,2013(1):41.(责任编辑、校对:陈东林)

作者:王广峰

第2篇:城乡一体化:一个“中国梦”

[摘 要]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大任务。合肥市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努力澄清3个认识误区,积极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紧扣实际,以规划为龙头、以体制机制为关键、以产业为支撑、以公共产品为抓手、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扎扎实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认识;合肥市;现状;对策

[

农村好?还是城市好?问题简单却又令人纠结!19世纪英国著名的城市学家埃比尼泽·霍华德提出了城乡一体的思想。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优点和相应的缺点,而城乡一体则避免了二者的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的结合”必将迸发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

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这是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阶段所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向全党同志乃至全社会发出的最响亮的号召。合肥市作为安徽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应该,也能够加快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发挥示范作用。

一、对城乡一体化的理性认识

(一)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定义

城乡一体化并非舶来品,而是中国的首创。对城乡一体化的定义,至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解释。国外也只有城乡均衡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等说法。黑格尔认为,“任何概念的界定都是全部理论的展开”。

不同学科的学者对其解读也各有不同。社会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打破相互分割的城乡壁垒,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合理分布,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的必经途径;经济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紧密,协调城乡发展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生态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区域生态经济良性平衡系统的最高境界;城市地理学者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城乡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城乡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自然—社会—经济符合系统发展变化的顶级状态,它是通过城乡关系自身否定之否定而实现的[1]。

如果以简洁的语言下定义的话,城乡一体化就是指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特征

一是统一性。城乡关系应该是相互依存、平衡、协调、有机结合的关系。城乡作为一个整体,就不能“城乡两策,重城抑乡”。二是目标性。城乡发展的目标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在政治权利、收入分配、社会福利等方面趋于平衡、趋于公平、趋于均等,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享现代文明。三是阶段性。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第一步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遏止住目前城乡差距还在扩大的趋势;第二步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第三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四是复杂性;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改革城乡体制,即主要改革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产权不清晰的土地制度和城乡不平衡的财政制度。

(三)城乡一体化的主要目标是“七个一体化”

即城乡规划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要素配置一体化;城乡基础建设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

(四)城乡一体化的衡量标准

对此,目前形成的共识:一是城乡统一市场的基本建立,特别是统一要素市场的建立;二是城乡居民收入基本一致;三是城乡居民公共服务水平基本一致,特别是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异完全消除;四是农业高度发达,农业GDP比重下降到5%以下,专业农户成为农村的主体居民;五是全国恩格尔系数平均降到15%左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五)城乡一体化的认识误区[2]

误区之一:城乡一体化就是城乡一样化。表现之一,追求外在形态的一样化。机械的按照城市的摸样去建设新农村。城市有的,农村也要有。城市有高楼,农村也要建设楼房,像“城里人”一样生活。把城乡一体化建设变成为一种形式。表现之二,将“城乡一体化”理解为“空间一体化”。盲目追求城市和乡村在空间上的一体发展,混淆了城市与乡村在空间发展上的区别,走了一定的弯路。有的地区就提出将农村的污水要尽量纳入城镇的污水管网,农村的垃圾处理采取村收集、镇转移、县处理的模式,将农村的垃圾运进城市。但从国际上的先进经验来看,很多农村生活污水就地处理是最经济、最生态的。运到城镇集中处理,无论是从管网上、运行费用上,还是从污染方面来说,都是不经济也不生态的。从资源化来说,农村的很多垃圾是可以堆肥、作为资源来再利用的。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样化。城市和乡村有许多不同之处,并且有本质的区别。城、乡应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同繁荣。

误区之二:城乡一体化就是以新农村建设替代化。认为城乡一体化只是解决农民的一些实际困难,比如吃水难、看病难、子女上学难等。于是认为当前的“美好乡村建设”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于是乎,只追求给予农村更多物质和资金上的支持,而没有从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更缺乏全局上的通盘考虑和战略上的总体规划。城乡一体化与新农村建设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整体和局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误区之三:城乡一体化就是农村城市化。这显然有悖于城乡一体化的本质要求与价值取向。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城与乡、工业与农业、工人与农民是并存的,是缺一不可的。城市化水平再高,城乡一体化程度再高,农村和城市总是并存发展的。从发达国家(地区)和国内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历程来看,城乡一体化不是用城镇取代农村。美国和德国的农村人口也分别有3%~4%。城乡一体化的过程是把大量的农民转变了身份的同时,还要把留下的少量农民转变为现代新型农民,让这部分农民不进城也能享受到城市文明。因此,城乡一体化不是一个消灭农民的过程,而是城市功能、生活方式的扩散,以及城市精神在更大范围传播的过程。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意义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需要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实现城市和乡村全面发展,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的大问题。“三农”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而且是政治问题。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中国未来30年最大的挑战,就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解就意味着执政不稳,中国几千年来都有因为农民问题没有解决好,而丧失政权的例子(张来武,2012)。

考察历史,可以发现,建国后,我国发展经济,执行的是一个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也效仿西方和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要有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于是,我国建立了3种制度:一个是统购统销制度,一个是人民公社制度,一个是户籍制度。因而,城乡二元结构于1958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而形成,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二元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分割,阻碍了农村发展,制约了国家整体的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多年来不断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新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三农”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小康”一词出自《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其意是,老百姓终日劳作不止,最大的希望就是过上小康的生活。两千多年前,孔子开始用“大同”、 “小康”来表达心目中的社会理想;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它是我国21世纪前20年要实现的一项重要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只有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加快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央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来的。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对农村来讲,就是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我国有百分之五六十的人在农村,如果农村很乱,那怎么能和谐?所以推进城乡一体化,解决城乡差距扩大问题,解决农村矛盾问题,实际上是和谐社会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

三、我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历史与现状

(一)推进城乡一体化进展

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出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期,城乡一体化的思想逐渐受到重视。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江苏苏南地区。1983年苏南地区的经济社会背景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发展中遇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障碍,使得乡镇企业难以顺利发展。所以有些县、市就提出来政府要对辖区内的城市和农村、工业和农业实行统筹兼顾的调节和安排,提出要实行城乡一体化。因为这个概念和做法,符合经济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发展的实际,所以不胫而走,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许多学者也开始对其内涵和概念进行研究。当时随费孝通教授在苏南进行小城镇问题研究的张雨林研究员就此进行研究,写了“论城乡一体化”的论文,发表在《社会学研究》1988年第5期上,这是比较系统论述城乡一体化的第一篇文章。[3]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从政治的最高层面提出“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遗憾的是,该政策出台时机不好,正值2008年金融危机袭来之时,因“保稳定、保增长、保民生”而收效甚微。

自十六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城乡结构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2008年4月起,安徽省政府先后批准芜湖等6市1县(芜湖市、马鞍山市、合肥市、铜陵市、淮南市、淮北市和郎溪县)为安徽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989年,合肥市正式确立了“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战略方针,这在当时全国极为少见;2001年,提出了“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整体推进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强大的合力推动农村加快发展。2006年,围绕城乡一体化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特别是工业立市、从“141”进而到“1331”空间发展战略的制定实施,从较高层面上引领和推动了合肥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较好较快发展。具体工作也可圈可点,诸如进行体制创新,成立统筹办,城镇医保和新农保“合二为一”,九年义务教育城乡统一免费,肥西晋级“全国百强县”,长丰人县摘下了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等等。2012年,合肥市城镇化率为66.4%。

截至目前,合肥市在城乡一体化方面形成的特色是六措并举,极力推进合肥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一是以产城园一体化构筑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优化空间布局,推进城乡统筹联动发展;推进合作共建,带动县域经济融合发展;打造工业集中区,促进特色镇域产业集群发展;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二是以“三新”工程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新社区、新村庄、新农庄环境整治等“三新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省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为载体,探索出了一条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子。三是以土地制度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坚持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一步迈向了“土地”,走出了“以土地整治提基础、以土地流转促规模、以仲裁调解化矛盾、以转移就业作保障”的创新之路。四是以社会保障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城乡并轨;③农村低保、五保和失地农民实现应保尽保。五是以金融创新破解农村融资难题。①探索农村资源资本化的路径;②大力发展县域新型农村金融组织;③大力发展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社。六是以政策创新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坚持把理念、政策、机制和体制的创新,作为促进城乡统筹一体发展的动力源泉。“整村推进”是合肥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试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涌现出来的全国名牌。

区划调整后,合肥市正站在更高的平台、更广的视野,全面谋划、科学推进城乡发展。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问题

1. 城乡规划没有形成一体化

合肥市目前面积为1.14万km2,常住人口为752万人。过去给人的印象往往是:“过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农村;过了一村又一村,村村像城镇”,原因归结为,合肥市地方总体规划尚没有覆盖城乡,区域规划不及时,美好乡村建设中的村庄规划没有到位,各项专业规划如道路交通、给排水等制定滞后。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之间关系没有协调好,有的城镇单纯做好示范村镇的选点和规划编制工作。对城乡规划的落实也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突出问题:一是建设与规划不同步。先建设后规划,或是边规划边建设,导致规划流于形式。即使有了规划,也不能做到科学发展。一些集镇、农村建设无序的现象大量存在,农业污染源面广量大,环境生态功能系统急需保护和修复。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也带来了农村居住用地闲置等问题,优化城乡空间结构面临诸多新课题。二是人为修改规划。目前人治大于法治的地方仍然存在。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换人后擅自改动规划的现象不无存在。三是村民乱建房、建大房、占用耕地违背“规划”现象屡屡出现,因而是“新房子,乱村子”。农村的第三产业一直难以发展。

2. 城乡体制机制没有一体化

其一,城乡二元体制仍然存在。合肥市现行的户籍等制度仍然是实行“城乡有别”,属于城乡二元体制。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东西还有很多没有真正得到清理和改革,城乡二元结构依然严重阻碍着美好乡村建设的步伐,制约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目前合肥市城镇化率已由2011年的64.6%上升到2012年的66.4%。从调研来看,除了主城区城镇化速度发展较快外,各县市农业人口市民化的进程仍然缓慢,甚至有的止步不前。其二,城乡管理不对称。从部门设置来看,目前城镇化归建委管,美好乡村建设由市农委的统筹办全面落实。两个部门分头管理,造成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各自为政,互不相干。直管干部也认为城镇化与美好乡村建设是相互矛盾的,此消彼长。当前城乡管理存在以下3个突出问题:重城区,轻集镇;重城镇,轻美好乡村建设;重硬件建设,轻视农民就业和公共服务。农村常驻的仅是所谓的“386199部队”,青壮年纷纷到江浙沪一带寻找工作,过年才回家一次。如此情况,城镇如何发展,美好乡村又怎样建设?[4]其三,城乡建设资金少、使用效率低。相关政府部门的涉农资金投向分散,项目决策缺乏统筹安排,难以形成合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安徽省一样,由于配套政策的缺位,合肥市也陷入“工业化城镇化缺土地、美好乡村建设缺资金、耕地保护缺动力、城乡统筹缺抓手、农民增收缺渠道”的尴尬局面。

3. 城乡产业布局没有一体化

产业布局不合理导致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合肥市除了主城区各种产业竞相生辉外,尚有四县一市,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一方面各地加大招商力度,实施赶超战略,有的甚至盲目发展——“捡到篮子都是菜”;另一方面是农村的产业发展相当落后,目前仍有近百万农民外出打工。产业支撑力总体不强,导致吸纳就业不足。大量的实践证明,没有产业作支撑,城镇是难以“化”起来,农村也难以建成小康社会的。产业统筹急需上升到全市层面,力争做到全市“一盘棋”。

4. 城乡居民收入消费差距大

2012年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 459元,比上年增长17.9%;人均消费性支出15 697元,增长12.0%;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0%,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 862元,比上年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 477元,增长15.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3%,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合肥市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 2.76,比2011年2.86稍微收窄,各县市恩格尔系数仍然处于大于35%,小于50%的温饱阶段。农民收入不高,消费意愿不强,内需潜力有待挖掘。

5. 城乡公共产品没有一体化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占比低,消费意愿不高,农村居民消费总量明显偏低,源于城乡公共产品配置不均衡。突出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较低,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医护人员近年来改变不大,素质尚待提高。由于大力发展县城教育的导向,农村优质师资转移县城,农村高中教育质量呈现下降趋势,不利于城乡均衡发展。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一)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可以避免走弯路,甚至可以实现“弯道超越”。

1. 发达国家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成功经验

一是在农村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二是积极转移农村人口;三是推进财政向农村倾斜;四是大量增加农民和农村补贴;五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六是逐步完善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七是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八是制定法律法规,当然要有针对性的实施细则和检查反馈,法律才能取得实际效果。

2. 国内发达地区已经形成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一是苏南“乡镇企业发展带动”的模式;二是珠江三角洲的“以城带乡”的模式(义乌模式);三是上海“城乡统筹规划”的模式;四是成都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模式。[5]一言以蔽之,除了学习以上成功经验和模式之外,还要有结合合肥实际的应对策略。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思考

1. 以规划为龙头,统筹城乡科学发展

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把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一规划、通盘考虑,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八大就指出: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只有科学规划才能保证百年建设。一要在规划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使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应该成为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它涵盖范围很广,物质条件的改善仅是其中的一部分。二要整合办事机构。合肥市已经成立统筹办。各地新农村办公室要与村镇科合二为一,合署办公,相互协作,像一个大脑指挥两条腿走路一样,统一行动,协调前进,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推动两大战略任务的实现。这是当前从制度上提供保障的关键之举。三要以市域总体规划为龙头,修编市域各类规划,在全市范围内逐步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层次完整、比例适当、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等级规模体系。特别要把中心村规划作为龙头工程,精心打造安徽特色,着力引导人口集聚,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村发展。规划中要采取系统考虑方法、注重差异化发展。四要充分考虑人口流动,农民减少的必然趋势。有些地方希望小学弃置不用,就是无视人口流动的教训。城乡要统筹考虑人口转移,防止出现既阻碍城镇化建设又制约美好乡村建设的尴尬局面。

2. 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关键,推进城乡一体化

其一,加快改革户籍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前提条件。合肥市打造区域性特大城市,首先要壮大体量。改革户籍吸纳人口是关键,而这需要破除户籍障碍。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转移农村人口,才能减少农民;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富裕农村,合肥城乡才能实现全面发展。目前农民不愿意转移户口。根本办法是,只有要让农民切身感受到转为城市居民的诸多好处,农民市民化进程才会加快。为此,可以先让进城农民无障碍享受城镇居民的同等待遇,逐渐消除城乡居民因身份不同而带来的现实差距,增强其城镇归属感,以此引导农民市民化。

其二,加快改革财政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保证。一是结合中央省级财政支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二是要统筹使用资金。积极改革政府支农投资管理方式,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实行统筹分配使用,重点投向美好乡村建设。老欧盟采用按基金方式管理农村发展公共资金已有多年经验了,它们的做法值得借鉴。三是要根据各地实际创新金融支持方式。要继续贯彻落实积极财政政策,加大财政支持、风险补偿、减免税费、简化手续、加强财政金融服务等措施,把鼓励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和农业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通过政策支农和财政补贴,促进城市资金流向农村。市县政府要采取具体的考核指标,鼓励、引导乃至干预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部门参与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

其三,加快改革土地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保障。土地关涉农民的社会保障,又关系到农业的发展问题,更牵涉到农民城镇化。一要加快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确权办证”工作,确保在保护农民土地权益前提下流转土地。二要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利益保障机制。比如征地补偿标准要提高、补偿形式多元化、人性化等。三是积极推广合肥市既有的土地整治经验,继续实施土地整治,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乡村干部要主动作为,为民着想,加快土地流转,推动“三农”发展。

其四,完善就业制度。它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因素。要做到全市“一盘棋”,统筹城乡就业安排。一要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健全劳动关系,实现转移户口、留住人口、稳定发展。二要开辟农村现代农业就业和公共服务就业之路。各县市和乡镇政府应该积极行动,抓紧建立人口、产业和就业联动机制,搭好人口、产业和就业三者之间交流的桥梁,引导劳动力流向合理、适度和有效,带动三方良性循环,促进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健康发展。

3. 以产业为支撑,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

一是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人口合理分布。要抢抓当前产业转移、合肥经济圈建设等政策叠加机遇,合理布局三次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律和人口发展状况,特大城市应该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教育产业,以解决就业问题。合肥主城区要尽可能为周边地区提供高端服务,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要尽可能地让位给县(市)区。

二是市直属开发区要带动县域经济尤其是产业发展。产业既要顶天立地,如合肥平板显示、光伏太阳能、公共安全、电子信息、江淮汽车等,又要铺天盖地(如浙江小狗经济),比如一般小企业。要始终围绕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加强产业链招商,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水平,做大做强现有产业;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并加大培育。要在市级层面统筹安排各县市招商引资,防止产生雷同、同质化竞争。

三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合肥市农村人口依然不少,尤其是庐江、长丰、肥东等,要继续转移农业剩余人口,需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县乡镇产业不在多,而在强、在优、在特色,更在于各级领导善于挖掘!倘若每一个小城镇都有一个产业集聚,那么,各地就形成了发展优势,也就形成了吸引劳动力的强大磁场,城乡发展就有了厚实的基础。

四是把现代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传统农业是弱质农业,风险很大,效益很差,日益受到农民排斥。但是如果加快良种改造,延伸产业链,把农业打造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这样的现代农业就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发展前景,并产生令人惊喜的效益。为此,可以发展第三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宁夏中宁市把枸杞产业打造成世界第一大产业,变成一、二、三产业的结合体,建成一个漂亮的城市。其思路是:先解决市场销售问题(出口),然后解决品种、种植、加工、创新等问题,实现产业兴城,产城共体。以产业为引擎的城市,就是有效的规模城市。这种经验,值得合肥市借鉴。

4. 以公共产品为抓手,推进城乡一体化

一要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备和配套,能提升城镇发展的承载力,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进而释放大量劳动力。把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造优越的产业发展环境结合起来,更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潜力,顺利实现产业转移,进而实现城乡均衡发展。政府要义不容辞、想方设法提供公共产品,做好“兜底民生”。二要推进集镇和中心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城乡居民享受的公共服务在总体上均等化,并非是将公共服务延伸到乡村分布零散的各个住户。那样,只会浪费公共资源,延缓美好乡村建设。就公共服务而言,要把集镇和中心村建设成为农民向往、人口集聚的地方。三要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利用民间资本,发挥民间作用。采取民办公助、BT、BOT等方式,尽快改善基础设施,积极提供公共服务。

5. 实现城镇化建设和美好乡村建设良性互动

美好乡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要逐步进入“两条腿走路”的新阶段。统筹城乡,关键在“城”。其一,关于城镇化建设。一要尽快将现有厂矿企业中的本市农民工市民化;二要让农民买得起房子,积极吸引本市青壮年农民去城镇就业并市民化;三要以产业聚集推动城镇发展;四要对合肥主城区与巢湖主城区之间实行填充式发展。合肥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把小城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通过政府推动、体制创新、市场运作的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配套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功能,推进产业和人口集聚。这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然选择。其二,关于美好乡村建设。一要培育新农村建设主体。改革补贴方式,按劳动人口补贴,以激励4 050人员从事现代农业,并吸引热爱农村的青年从事现代农业,尤其是农业大县比如庐江县;二要发挥示范点作用,并设法推广其成功经验,以形成全面开花之势;三要严格遵照规划建设美好乡村,并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合肥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与建设美好乡村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双方共同发展。对实在不能城镇化的地方,建成美好乡村,最终形成生态文明下的城镇村共生模式。

到2015年,合肥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体制基本接轨、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基础设施联网、城乡社会发展同步、城乡社会保障对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成为安徽省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统筹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的示范区和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区。真正在合肥市城乡实现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并早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格局,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进而为实现“中国梦”作出自身应有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范昌年.略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客观必然性[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12(2).

[2] 黄楚平.澄清对城乡一体化的三个认识误区[J].学习时报,2010-06-30.

[3] 陆学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结构分析与实现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4] 王永龙.构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机制[J].合肥行政学院学报,2012(1).

[5] 李一文.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模式及经验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010(5).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 "Chinese Dream"

——Taking Hefei, Anhui Province as an Example

Wang Yonglong

(Hefei school of administration,Hefei 238000,China)

Key words: Urban-rural Integration;cognition;Hefei;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s

(责任编辑:张改兰)

作者:王永龙

第3篇:毛泽东:中国梦第一个领航人

他对新中国的描绘不仅代表个人的主张而且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主张同时也代表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孙中山是最早提出“振兴中华”的革命家,毛泽东则是最早提出实现民族复兴战略设想的领导人。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担当起带领中华民族逐梦的大任,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实现了中国梦的第一步奋斗目标——建立新中国,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之后,他更是致力于尽早改变中国“一穷二白”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赶上世界上最发达国家。可以说,毛泽东是中国梦的第一个领航人。

具象的新中国从毛泽东对新中国梦想的描绘中走来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就是建立不同于辛亥革命建立的名不副实的中华民国、不同于既有帝国主义压迫又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新世界,就是建立一个不同于旧中国的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理论和道路的同时,对新中国的内涵进行了具体的想象和描绘。在这方面,毛泽东是为中华民族构筑新中国梦想的巨匠,他对新中国的描绘不仅代表个人的主张,而且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中国的主张,同时也代表了亿万中华儿女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描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新中国这一范畴的内涵随着历史的变化前后并不完全一致。大致来看,早期对新中国的描绘较为抽象,只提出了一些带有价值指向的主张,中期形成了一个既有价值指向又有具体原则和思路的蓝图,后期更加具体,特别是临近全国解放时对新中国建设的根本问题、方向、道路等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谋划,当时建立新中国的梦想即将成为现实。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与其他早期共产党人一样,毛泽东确立了彻底改造中国的思想,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意识处在萌芽状态。

抗日战争时期,他开始较多使用新中国这一提法。据查,“新中国”一词较早出现在1937年8月毛泽东撰写的《矛盾论》中,新中国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新中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新中国是没有封建压迫和外来侵略的中国。他说:“长期地被封建制度统治的中国,近百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正在变化到一个自由解放的新中国的方向去。”毛泽东是在阐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时提到新中国的。随即,1937年8月下旬,毛泽东在为中央起草的争取一切民族力量早日实现抗日解放所做的宣传提纲——《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中,提出“为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奋斗”,进而表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基本政治原则即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

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到新中国时增加了“永久和平”“平等”等内涵,指出:“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中国,是和将来的被解放了的新世界不能分离的。因此,我们的抗日战争包含着为争取永久和平而战的性质。”《论持久战》还提出“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系统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系统阐述未来社会理想的重要文献,深含着对未来社会理想的憧憬和规划。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这就是说,我们不但要把一个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中国,变为一个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的中国,而且要把一个被旧文化统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一句话,我们要建立一个新中国。

在这篇著作的结尾,毛泽东满怀豪情地写道: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們应该迎接它。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这个让人们热烈欢迎、憧憬的新中国,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追求的是政治自由、经济繁荣、文化文明先进等目标和价值。毛泽东在这里描绘的新中国的蓝图,对于此后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45年4月,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把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确立为党的政治路线的内容,并进一步发展完善了其价值内涵,提出“建立一个新中国,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除从前一直强调的独立、自由外,党的七大第一次把富强、民主、统一作为新中国的价值追求。

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刊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宣言》,这个宣言由毛泽东起草,宣言提出“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继续沿用了七大对新中国内涵的表述。

此外,从抗战胜利到解放战争爆发前的一段时间内,建设新中国的目标一直没有改变,但由于形势的快速变化,对新中国价值内涵的描述有所不同。抗战刚刚胜利后不久,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发表《对于目前时局的宣言》,提出“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加以合理解决,以期实现全国之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解放战争初期,毛泽东在《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一文中提出“建立独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从中可以看出,在这一短暂的时期内,中国共产党是把争取和平、民主作为突出的政治任务。这是因为抗战胜利后,国内形势有一种走向和平的可能,但这种可能很快被蒋介石挑起的内战打破。

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全国解放的目标即将实现,新中国快速走来,就在眼前,此时新中国的理想不能再停留在价值层面上,必须具体化。在这激动人心、令人振奋的历史时刻,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描绘既有理性务实的一面,又有按捺不住内心的澎湃、非常乐观的一面。在这一时期,毛泽东首先考虑的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具体的国家,即国体问题。这决定着新中国的性质。毛泽东在1949年6月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指明,新中国是一个人民共和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总结我们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个专政必须和国际革命力量团结一致。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这是毛泽东设计的新中国的蓝图。

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解放后中国社会的理想。从解放后的历史发展来看,新中国的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描绘的新中国蓝图进行的。这个蓝图既包括对新中国价值层面的追求,又包括对新中国具体发展阶段的追求。应该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新中国梦想的描绘都还是理念形态的、思想认识层面的,具象的新中国正是从这些美好的想象中走来。

“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中国工业化之梦,在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阻挠下,难以实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工业化有着崇高的追求:“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经过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毛泽东在1952年2月发出了“中华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号召。1952年的工农业总产值比1949年增加了65%,主要的工业产品和农产品都超过了战前年产量的最高水平,这就“为国家的大规模建设准备了良好的条件”,党和政府决定从1953年起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强调这一年“是我国进入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指出:“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经济建设的总任务就是要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侮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6月,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状况作了分析。他指出:“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超过农业。现在我国工业很落后,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汽车、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许多机器不能造。工业与农业的比重,现在说工业已占百分之二十八,是否真达到了,我还有些怀疑。什么叫国家基本工业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要达到百分之五十一,或者达到百分之六十吧!按照苏联的经验,工业的比重要达到百分之七十才算工业化,我们现在还差百分之四十二。我国的工业化,工业比重也要达到百分之七十。”

1954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9月,毛泽东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开幕词中说:“我国人民应当努力工作,努力学习苏联和各兄弟国家的先进经验,老老实实,勤勤恳恳,互勉互助,力戒任何的虚夸和骄傲,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三项议事日程之一是讨论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关于这个计划的报告。毛泽东指出:“这次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应该根据实际经验,认真地讨论这个计划草案,使它的内容能够比较妥当,而成为切实可行的计划。”“一五”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3年开始执行,1955年党的全国代表会议和一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五”计划的执行,开启了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步伐,对于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逐步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毛泽东在这次会议上还说:“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思考的、所钻研的,是钻社会主义工业化,钻社会主义改造,钻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要钻原子能这样的历史的新时期。”

1956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开幕词中说:“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这样,我们“一定能够一步一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中共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给了社会生产力以巨大发展的无限前途。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

对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涵,毛泽东作了进一步的探索。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论述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认为这个问题主要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随后他又在提出关于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时指出:“以重工业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条毫无问题,毫不动摇。但是在这个条件下,必须实行工业与农业同时并举,逐步建立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过去我们经常讲把我国建成一个工业国,其实也包括了农业的现代化。现在,要着重宣传农业。”

1960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实现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和国防现代化的主张。1963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加写的一段文字中分析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问题,他指出:“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

此后,由于“以阶级斗争为纲”居于主导地位,干扰了“四个现代化”的进程。然而,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一步步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全党工作的重心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起到了前驱先路的作用。

毛泽东关于实现强国梦的时间表述十分谨慎

近年来,一些文章笼统地指出,毛泽东认为实现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目标大约需要一百年时间,并以此佐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度和实现现代化的百年目标。如果仔细翻阅毛泽东的有关文献,我们就会發现,实际上,毛泽东对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有过多次表述,每次给出的时间表前后也不尽一致,其间有不少因时因势的变化。

在1956年4月25日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发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讲话,提到“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明确提出强国建设目标。

随着“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强国梦实现后的国家状况:“文学艺术、科学技术会繁荣发达,党会经常保持活力,人民事业会欣欣向荣,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可以说,这既是毛泽东的强国梦,也是全国人民的强国梦。

究竟何时才能实现“大强国”的奋斗目标呢?毛泽东考虑这个问题经历了一个从需要“几十年”到“很长的时间”再到“不太长久的时间”的变化。

第一,实现强国梦大约需要五十年。1954年6月15日,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按照这一说法,五十年左右的奋斗就可以把中国建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1955年3月21日,毛泽东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还说,要把中国“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这里说的“几十年”,在毛泽东看来也是五十年左右,即到2000年前后的时间段。

第二,实现强国梦大约需要一百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后,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建设现代国家并不容易,还存在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盲区。在此前后,毛泽东调整了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经历了从“很长的时间”到“一百多年”的变化。1956年4月29日,毛泽东同拉丁美洲一些国家党的代表谈话时指出:“中国现在经济上文化上还很落后,要取得真正的独立,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工业现代化,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各国同志和人民的支持。”1958年2月20日,毛泽东在修改《外交部长陈毅答新华社记者问》一文时,把中国建成为一个经济上、文化上繁荣昌盛的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需要的时间定得比较模糊,认为“不是很短但也不是太长”。1960年10月22日,在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毛泽东依旧认为,“根本改变中国的经济面貌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

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1961年,毛泽东在修改刘少奇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稿时,又把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改为“还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那么,在毛泽东眼里,这个“很长的时间”究竟是多长呢?

1962年1月30日,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给出了明确答案:“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这里,毛泽东把建设强国的时间表从以前的五十年改为一百年左右,这是因为当时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遭遇了挫折,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有了更加深刻、切实的认识,实现强国目标的时间表也就自然而然被拉长了。

第三,实现强国梦需要不太长的时间。1962年9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提出“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1964年12月,毛泽东又提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

如上所述,毛泽东关于实现强国梦的时间表界定,前后经历了几次变化,并不像有的研究者所认为那样,只有“一百年左右”这一个时间概念。多数情况下毛泽东的态度是十分谨慎的,因为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总是谨慎一点好”。所以,1969年6月,毛泽东在审阅《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中国共产党万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八周年》送审稿时,在“二十年来,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伟大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一句中的“繁荣昌盛”前边加上了“有了初步”四个字,把“强国”改为“国家”,并批注说:“请注意:以后不要这种不合实际情况的自吹自擂。”

在带领全党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毛泽东关于实现强国梦的时间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肺腑心声,起到了凝聚共识、集聚力量的强大作用。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国制定并实施了几个五年计划和“两步走”发展战略,全国人民为之付出巨大努力,取得了独创性的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如果无视这一历史事实,既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不符合历史实际。“文革”结束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新概念,显然是汲取了以往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经验教训。把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发展不平衡的东方大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步一个脚印,绝不能离开实事求是这个治国理政的法宝。

“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

在毛泽东看来,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并且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这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关键所在。

1956年8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过去说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经济落后,文化也落后,又不讲卫生,打球也不行,游水也不行,女人是小脚,男人留辫子,还有太监,中国的月亮也不那么很好,外国的月亮总是比较清爽一点,总而言之,坏事不少。但是,经过这六年的改革,我们把中国的面貌改变了。我们的成绩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他还指出:“我们团结党内外、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而且会赶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是美国。……这是一种责任。”“如果不是这样,那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我们对人类的贡献就不大。”毛泽东在同参加中共八大的外国代表团的谈话中指出:“在国际上,我们反对大国主义。我们工业虽少,但总算是大国,所以就有些人把尾巴翘起来。我们就告诉这些人‘不要翘尾巴,要夹紧尾巴做人’。我小的时候,我的妈妈就常常教育我‘夹紧尾巴做人’。这句话很对,现在我就时常对同志们讲。”他进一步指出:“要使中国变成富强的国家,需要五十到一百年的時光。现在已不存在障碍中国发展的力量。中国是一个大国,它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是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不符合它的人口比重的。”

1956年,毛泽东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所写的文章中指出:

事物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中国将变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这样。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和六万万人口的国家,中国应当对人类有较大的贡献。而这种贡献,在过去一个长时期内,则是太少了。这使我们感到惭愧。

毛泽东的这段论述,有两个深刻内涵,一是他以发展的观点论述了经过自辛亥革命之后的两个45年,21世纪的中国将会变成一个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二是他以“惭愧”的心情表露出中国强盛之后将贡献全世界和全人类的迫切愿望。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和平合作是密不可分的,要采取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的方针。他说:“只要在和平这个问题上能够团结的,就和他们拉关系,来保卫我们的国家,保卫社会主义,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他指出:“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归根结底,我们要争取十五年和平。到那个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有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1959年,毛泽东在同秘鲁议员团的谈话中说:“中国不仅要自己料理自己,自己过生活,还应该对别的国家和民族进行帮助,对世界有些益处。同别的国家一样,不仅要为自己而且还要对世界作些贡献。和别的国家互相帮助,发展经济关系,尤其是我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之间互相了解、交流经验,很有必要。搞经济关门是不行的,需要交换。中美、南美有二十个国家,同亚洲的国家例如中国发生经济联系是可能的,文化上的联系也是可能的,互相交换有益的东西。”他强调:“最主要的是保持和平环境,这是大家的最大利益。你们要和平,我们也是这样。”

在毛泽东看来,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也不会侵略别国,中国关注的是自身的发展问题。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曾在1960年和1961年两次访华,毛泽东两次都会见了他。蒙哥马利说:“再过五十年,你们就了不起了。”毛泽东回答说:“我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我们的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因此,一百年,一万年,我们也不会侵略别人。至于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五十年不行,会要一百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你们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好几百年。十六世纪不算,那还是在中世纪。从十七世纪到现在,已经有三百六十多年。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多年。”毛泽东在谈论了他会见蒙哥马利的情形后进一步分析指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毛泽东强调:“为了这个事业,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际,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体实际,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从实践中一步一步地认识斗争的客观规律。”

正是在这个“尽可能好一些地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作出了艰辛的探索,推进了中国的发展进步,同时为后来者的接力追逐找到正确方向积累了史鉴。

如今,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已经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正全力推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同时,中国人民深知:“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愿意以自己的发展为国际发展作出贡献。”随着中国与世界联系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其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创新理论和实践,不仅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珍贵经验,也展现出中国智慧和中国责任,是中国向世界作出重要贡献的主要载体。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所言:“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责编/黄梦怡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对新中国的美好想象》,公茂虹/文,人民网2013年7月2日;《毛泽东是中国梦的第一个领航人》,程冠军/文,人民网2013年12月26日;《毛泽东关于实现强国梦的时间表述》,沈传亮/文,人民网2014年3月31日;《毛泽东“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思想与实践》,孙占元/文,《理论学刊》2012年第3期;《“中国梦”思想: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佚名/文,《天津日报》2013年12月23日等)

作者:佚名

第4篇:篇一:一个产业工人的中国梦观后感

近日,在学校党支部的组织下我们学习了盖军衔同志的这一产业工人的中国梦。盖军衔生前是厦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培训中心总监,2013年4月25日因患胰腺癌医治无效逝世。他是我国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标杆式人物,曾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福建省首席高级技师、福建省技术能手、厦门市拔尖人才、感动厦门十大人物、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优秀建设者等各种荣誉称号。他是我国第一个参加南极科考事业的产业工人,曾三次响应国家召唤,踏上南极,担负所有机械设备操作、维修、保养的重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技工的风采,被国家极地办评为“最优秀的考察队员”。

通过学习我被盖军衔同志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的政治品格、爱岗敬业、锐意进取、对技术技能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大公无私、勇于奉献、为技术传承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所感动。做为一名党员教师,为了实现中国梦,我们应当做好梦想的守护者,首先,我要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其次,要提高教学质量,上好每一堂课。这要求我认真备课、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第三,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第四,和差生交谈时从赞美着手,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我需要一直努力下去。 我的梦想永远不会变:愿与时俱进,当好一名教师,奉献绵薄之力,以己涓涓细流,汇入中国教育发展的汪洋大海!

篇二:一个产业工人的中国梦观后感

听同事们说了盖军衔先进事迹,回家后在上,将整个纪录片学习一遍。

纪念片开篇是沿着一条大道展开。一条路,路名:厦工大道,是厦工装修机修出来的。其中就有机械师:盖军衔。

盖军衔,是全国劳模、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华技能大赛、优秀建设者、拔尖人才等诸多奖项荣誉获得者。盖军衔是一位非常刻苦的人,在专业上,经过不断学习研究,练就了一个只听声音就能判断故障的本领。在学习上,深造文化水平,进夜校补习。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传奇人生,但体现一生劳碌,有了高血压、糖尿病,因为作息时间和饮食的不规律。

2004年12月11日,盖军衔上南极考察(不可接近的南极最高点科考),在南极中山站那过一个50岁的生日。他曾三次上南极修机器,在南极考察,会有不同的危险境地,有了盖军衔在大家都放心,可在那样的境地,零下40度,一次机器发电机停电,面临轮胎在雪地里被雪划破和人被冰冻伤等各种危险,问题解决了!这次问题解决了,但是他累了,血压降到最低点、心脏问题、高原反应、休克。救护车载开要离开时,他还舍不那里,还为新来接替他的科考专家们说“记得成功的时候不要忘了我”(含着泪)。

相信,在这个时候,大家可能也与笔者一样,有点泪花了„„

2013年春节,他在病房度过;2013年4月病转急下,使他油尽灯枯,要见儿子最后一面了,戎马一生,还参加过抗日战争。58岁生命成了他的终点,十年南极梦,一生的荣耀也是他一生的遗憾。大家为之动容,残酷的事实,谁也不愿相信。

学习,每个人都可以学习他的先进精神。深刻认识学习盖军衔先进事迹,一名优秀党员,默默地奉献自己的一生。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学习他刻苦钻研,追求卓越;学习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事业;学习他将奉献视为是一种幸福。

第5篇:中国梦,劳动美(建筑工人)

中国梦,劳动美

——建筑工地劳动者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

大家晚上好,酷暑八月即将结束,金秋九月徐徐走来。九月,是稻子成熟的季节,是劳动者丰收的季节,也是中国梦实现的时代。

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教导我们,知识青年要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如是说。当时的中国,农民就代表着劳动者。当时的“上山下乡”运动就是鼓励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体验“劳动美”,为我们的“中国梦”播下种子。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改革开放”新政策让我国人民如沐春风,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将我国带入了高速发展的全新阶段。当时,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工人,社会的进步也离不开工人,工人代表着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说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阐述了“中国梦”这一主题,触动和点燃了我们的梦。总书记在与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的讲话,对劳动、劳动者、劳动模范的神圣地位于伟大作用给与了高度评价,五一劳动节,中华全国总工会号召每一个劳动者做中国精神的承载者、中国道路的践行者、中国力量的主力军,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用劳动美托起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作为广大职工中的一员,在看到这样的活动在各处如火如荼进行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今天,大千世界上树立起了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她走过了千年的风风雨雨,她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她书写了浩瀚的人类文明。她,就是我们可爱的祖国,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中国。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她世世代代儿女们的辛勤劳动。

是劳动给她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让每一个中华儿女无比骄傲与自豪。透过历史的明眸,站在岁月的肩膀上回望,我们看到古老的都江堰让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我们看到蜿蜒盘旋的万里长城,怀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们看到金碧辉煌的故宫,屹立于世界建筑之林;我们看到四大发明,使古老的中国异彩纷呈。我们看到丝绸、瓷器远涉重洋。谁都知道——这都来自于我们祖先的辛勤劳动,劳动让我们祖国的历史这样辉煌! 是劳动给她创造了奇迹,让异想天开都成为现实。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个筋斗就能飞十万八千里,而今天,当代的孙悟空——杨利伟,乘坐中国制造的神舟飞船遨游太空,“坐地日行八万里”。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 传说中的嫦娥能飞奔上月,今天,中国的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姐妹俩先后畅游了月宫,圆了中国人的探月梦! 传唱至今的妈祖治河妖让河水乖乖听话。今天,三峡水电、南水北调,一个个宏伟的治水治山工程,圆了中国人的兴利除患、驾驭江河梦! 劳动创造未来,奋斗成就梦想。从建设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世纪工程,到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百年夙愿,从实现总体达到小康水平,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少辉煌的成就,在埋头苦干中铸就;多少豪迈的跨越,在挥汗如雨中实现;多少伟大的梦想,在胼手胝足中变为现实。正是劳动,成就了一个充满活力魅力的现代中国;也正是劳动,让我们今天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劳动是平凡而伟大的,正是有农民在田野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才有我们的衣食温饱;劳动是神圣而平等的,正是有清洁工人细心打扫,才有我们这干净整洁的城市;劳动是美丽得无与伦比的,正是有老师的诲人不倦,才有粉笔灰下那一个个灵魂的升华...劳动的美,只有热爱劳动、忠于劳动的人,才能感受得到,那是世间最芬芳的鲜花,是人间最醇香的美酒。

在这样一个大型企业工作,我就像沧海之一粟,亦如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在平凡的岗位上,我们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默默付出着。每一个小小的梦想,汇聚在一起,正在步步筑造起宏伟的工程,构筑大大的“中国梦”。我们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 再宏伟的工程,也是设计师们一笔一笔地绘出图纸,建筑师傅们用双手一砖一瓦垒成的。同样的,高高耸立的渡槽是我们一节一节的浇筑成的;长龙般的隧洞是我们一米一米的爆破成的;宽阔的道路是筑路师傅们一段一段铺就的,辉煌灿烂的人生也需要我们用一串串坚定踏实的脚印绘制而成。在学习“中国梦·劳动美”的过程中,我看到的是各种各行各业劳动模范、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看到的是大力弘扬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的理念,看到的是广大的劳动者在自己企业里、在本职岗位上默默无闻的劳动与奉献。抬起头,看到鲜红的红星红旗在随风飘荡,仿佛十几亿中华儿女心中的梦想正在熊熊燃烧,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当汗水湿透衣背,你健壮黝黑的肌肤尤显锃亮,一把抹去那滚烫的汗水,继续着你崇高的劳作。也许没有人憧憬和理解,你依旧埋头苦干,默不作声,纵使千百次地锤炼,你依然执着自己的梦想,中国梦——劳动美!

九月,风景这边独好,绿树成荫,百花争艳,挥斥方遒,赞美劳动者,拨云见日,探索新征程。梦,是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壮志凌云的飘渺涵盖着劳动者无限的激情,岁月终将挥不去你昂扬的斗志,即使蹉跎了你的青春,无悔的付出,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书写着中国梦-劳动美的一曲曲赞歌。让我们共同唱响劳动光荣最强音,夯实梦想成真奠基础。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是梦想的践行,在梦开始的地方远航,怀揣乘风破浪会有时的希冀,做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准备,走出一条转型跨越新路子。

劳动铸就中国梦,梦想成就劳动美,让我们以顽强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

第6篇:建筑工人演讲稿做一个勇敢的中国建筑人-其它演讲稿

建筑工人爱岗敬业演讲稿:咱们工人有力量

《咱们工人有力量》是一首催人奋进的战歌,激越的词曲塑造了获得解放的中国工人阶级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

你听:“盖成了高楼大厦,修起了铁路煤矿,改造得世界变了哟变了样!”,是的,新中国建设前进的路程跨越了五十六个春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响彻全中国、震撼全世界的那一刻起,亿万中华儿女就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中国工人阶级这支强劲有力、吃苦耐劳、敢想敢干、敢打敢拼的钢铁队伍就走在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前列,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天涯海角、戈壁荒漠,在祖国的大地上,中国工人阶级以前所未有的激情,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建设热潮中,《咱们工人有力量》那激昂的旋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尽情飞扬。在这激昂的旋律中,“发动了机器轰隆隆的响,举起了铁锤响叮当!造成了犁锄好生产,造成了枪炮送前方!„„”一个灿烂辉煌、繁荣富强的新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亿万工人阶级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辛勤的汗水,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出了世人瞩目的业绩,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

在建设祖国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也涌现出一批批先进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孟泰、时传祥、郝建秀,等等,他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英雄事迹为新中国数代人所传颂,激励和感动了几代人,他们是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力量,凝聚和召唤着一代代热血青年加入到中国工人阶级的行列,传承着工人阶级的优良作风,踏着前人的足迹,不断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在我们××集团四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几代军工人殚精竭虑、卧薪尝胆,踏着《咱们工人有力量》那铿锵的旋律,历经四十年的风风雨雨、四十年的坎坎坷坷,鞠躬尽瘁、精诚奉献,造就了我们的××集团,托起了“××”这颗璀璨的明星。

“六年两步走翻两番”、打响三大战役、实现四项战略、树立五个观念的发展战略,为集团公司描绘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把全公司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以做强、做大光电产业为伟大使命、求真务实、智慧策划、精心组织、有效实施、跨越发展,这一切无不展示着我们××*人的智慧和勇气,无不展示着我们中光学人的自信和激情。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如今,××人正以××总经理和××总经理的讲话精神为行动指南,用四项战略思想统一员工的思想和行动,形成有共同价值观的、具有××集团特色的企业文化;敢为人先、争创一流,拒绝借口、立即行动,发扬老军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进取的精神,为把××集团建设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第7篇:一个教师的中国梦

梦是一个人头脑中的虚幻,而中国则是我们成长发展的现实之地。“中国梦”则将二者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不过每个人在我们的中国大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他们的梦想也就不同。人们常说“三句话不离本行”,所以,让我这个教师来说自己的梦想,自然离不开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

罗国杰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就像一只蜡烛,不断地燃烧、消耗着自己,照亮别人前进的道路;又像一根粉笔,散播着智慧的种子,把知识传授给别人,而渐渐的磨损着自己;又像一只梯子,让人踩着自己的肩膀攀上高峰,去采摘胜利的果实。”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做好一名人民教师,我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课堂上重复讲述,我们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课前认真备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课堂上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我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在工作上,我严格要求自己,工作实干,并能完成学校给予的各项任务,为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不但积极参加各项培训,到各地听课学习,平时,经常查阅有关教学资料。同时经常在课外与学生联系,时时关心他们.

“教育是一辈子的事”,我需要一直努力下去. 我的梦想永远不会变:愿与时俱进,当好一名教师,奉献绵薄之力,以己涓涓细流,汇入中国教育发展的汪洋大海!

得胜镇花竹小学谢守友

第8篇:一个草根的中国梦

一个草根的中国梦——用青工文化推动中国的公益模式

第十届深圳关爱行动“青工大课堂”系列活动之(6)

《一个草根的中国梦——用青工文化推动中国的公益模式》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以及融入世界的步伐加快,企业所承载的社会责任逐渐增多,中国企业的公益意识不断加强与深化,特别是经历了2003年的非典、印度洋海啸、5·12汶川大地震以及北京奥运会等重大事件之后,许多企业希望通过赞助公益事业,在国民心目中树立起“认真、积极、负责”的“企业公民”形象,以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价值。

多年前,有这么一位草根,他有一个梦想,就是“企业公益文化”,让企业承载起一种社会责任。七年前,当他在传播他的这种理念时,除了非议还是争议,然而当时间推到了七年后,一个草根的梦想,也成为了中国梦——随着深圳市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第一家社会组织的诞生,他的中国梦,也将变成了一种可能,他的中国梦,就是用他的青工文化推动中国的公益模式。

他,就是中国第一义工作家、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的总干事袁子弹,让我们一起在他的中国梦中去体会生活的价值。

中国梦——只要我们有了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一、活动主题:《一个草根的中国梦》

二、活动时间:2013年4月13日14:00——16:00

三、活动地点: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街量能科技有限公司操场(参与人数400人)

四、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深圳市关爱行动组委会办公室

承办单位:深圳市时代青工文化服务中心、深圳市龙华新区大浪沐恩义工服务协会、深圳市量能科技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善享网

五、活动议程

(一)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

(二)袁子弹主题演讲《一个草根的中国梦》

(三)互动环节

第9篇:工人中国梦演讲稿

争当好职工、奉献中国梦

在一个企业,就要争当一名好的职工。依托企业,靠自己的拼搏和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中国梦,来奉献自己的中国梦!

万里扬的前身还是一个做变速箱配件的小企业,但是他不甘平凡,勇于追逐自己的梦想,历经了千辛万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终于靠着自己不屈不挠的打拼,将一个小企业发展成如今拥有5000多名员工的大型企业。这就是梦想的力量!

我刚来万里扬的时候,当我在工作中遇到国难和不解的时候,我对自己也曾迷茫困惑过,对于自己的梦想也曾质疑过,但我在上新员工培训课的时候,听到万里扬是如何从一家只有十几名员工发展到先如今有上千名员工的上市企业的历程的时候,我忽然发现我的迷茫,我的质疑是多么的可笑,如果一个人连他所坚持的梦想都质疑了,那他如何坚持下去,如何去成就梦想。

如今我已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在质量管理部工作的万里扬员工,我现在主要的工作就是配合公司领导的指示,开展各项质量督查工作,努力的提升万里扬变速器的品质。尽管在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的困难,但我的梦想鉴定不移。

先万里扬对自己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三年之内将变速箱的品质做到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水平,这就是万里扬现在的梦想,也是全体万里扬员工的梦想,让我们一起朝着这个梦想奋发努力吧!篇二:2015工人中国梦征文演讲稿 2015工人中国梦征文演讲稿 9 工人中国梦征文演讲稿

每每听起我爱你中国这首歌,常常热泪盈眶,心潮澎湃,我为我是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小时候一个故事感动了我,爸爸是五十年代入党的老党员,每年无情的松花江水都要汹涌的吞噬我的家园,每到夏季单位都要派出人员去抗洪,那一次爸爸站在深水里,艰难的堵着沙包,几天没回家,爸爸抗洪的地方就是我学校的门前,每次放学就能看到爸爸的身影,单薄的衣衫,冰冷的江水,爸爸在发抖,那记忆永远定格在我的心灵深处,爸爸的梦就是让百姓平安,家人幸福,那一代人的梦简单朴实,用行动告诉世人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爸爸的一生劳累,幸福,简单,从容,没有物质的满足,依旧快乐,他们的梦五十年代大干,六十年代挨饿,批斗,七十年代他们盼着早日结束荒唐的远动,八十年代他们退休,依旧革命精神不减发挥着余热,他们从没没怀疑过自己的信仰,九十年代他们老了,渐渐的走不动了,他们依旧教育着子女好好工作,为国家做贡献。这就是父辈的中国梦,一辈子与祖国命运相连。小时候生长在一个英雄的时代,那时天天被电影里的英雄感动,那时的梦想很模糊,想当医生,想去考大学,当有一天我穿上军装,离开故乡,才知道梦想就是做一名威武的解放军,扛枪去沙场点兵,等待祖国的挑选,从此3年半的军旅生涯,磨练的体魄,在抗洪抢险,军事演习中渐渐成长,没有等来战争,却依然守卫着和平,国防部曾经有我的名字,也实现了我的中国梦。

来到英雄的大庆油田,做一名普通的石油人,是我的自豪。我们普通平凡,<第一~课件为国家贡献着能源,心里充满着喜悦与自信,中国梦有我的一份付出,虽然我的中国梦微不足道,但我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一部分,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实现能够推动我的中国梦的发展,而我的中国梦的发展又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的中国梦是光荣而且神圣的,在我的中国梦实现的同时为实现祖国繁荣富强出一份力,在实现祖国繁荣富强的同时为世界作出贡献!

不过还好,好再已经是成年人了,思考什么的没有了以前的幼稚,学会了将自己的梦想和现实进行接轨,其实也只是因为需要在这个现实中生存下去,顺便再活的好一点。至于那个之前被捏的有点碎的梦想还在顽强的存在着。其实,有时候看着,我们离梦想好像只有一步之遥,可就是在我们迈出这一步的过程中,难免的会出现各种小绊子,不过,有时候,坚持一下,在坚持一下,转个弯,或许,在不经意间我们就到达了那个想要到达的地方。 9篇三:环卫工人中国梦演讲稿 环卫工人中国梦演讲稿

环卫工人中国梦演讲稿

作为一名环卫工人,我有一个梦,就是把我们的县城变成全市、全省,甚至全国最干净、最整洁的县城。为了这个梦,我和我的同事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无论风雨交加、还是漫天飞雪,都始终战斗在环卫工作第一线!

每天清晨,当您漫步于水洛城的大街小巷,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路面令你赏心悦目时,你可曾想到,每天凌晨4点,当人们还在熟睡时,我们便开始了一天的普扫工作,从东西大街到水上公园,从紫荆山下到洛水河畔,一个个桔红色的身影构成了城市最早的一道风景线。

每天下午,当您和家人在水上公园、二郎山上享受美景、休息游玩时,你也许想不到,我们已经整整工作了13个小时,困了,就靠在行道树下打一下盹儿;饿了,就吃点随身带的干粮;渴了,就近要点水喝,一把扫帚、一把铁锹、一只簸箕、一辆推车,五加

二、白加黑的工作,陪伴我们走过了一年365天。

然而,尽管我们没日没夜的干,近年来随着县城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我们的工作强度和生活压力却在逐年加大。

为了少走两步路,我们经常会碰到乱扔垃圾的、破坏环境的市民。记得前年冬天,东西大街硬化后,路两侧的个别商户为图方便,站在店门口就直接将脏水、垃圾泼倒在路上,垃圾掺着脏水溅得马路上到处都是,天气寒冷,很快就冻结成冰,严重影响行人的安全。有的饭馆为图省事,直接把泔水倒入排水井口,食物残渣和污水很快就冻在了排污栏上,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我们在完成早7点前的普扫工作任务后,就去铲刨这些冰,可是这些冰清理起来真的很难,我们自制了铁勾、竹钎等工具,一点一点的刨下来、一车一车的运出去,直到疏通了为止。最令人头疼的难题还是公厕清掏,冬季时必须顺着蹲位爬进粪池清刨,夏季吸污时要把容易堵塞的脏物手工捞上来,才能完成清掏工作,臭味熏的我们气都喘不过来,身上更是有一种难闻的味,清掏完公厕,有时几天都不想吃饭。

有人算了一笔账,每年的节假日加双休日一共是115天,再加上每天要多工作的6个小时,我们一年的工作时间就相当于其他人两年半的上班时间还要多一些。 当人们感叹县城飞速发展的时候,我们环卫工人却用自己的双脚,在寒夜中丈量着每一条街巷,清除着垃圾,清扫着灰尘;当人们称赞这几年县城的环境变好时,我们环卫工人却以“六净五无”为承诺,一日四扫,全天保洁,奋战在县城的车流人海之中。

“中国梦”如同摩天大厦,“我的梦”则好比一砖一石。我们固守肮脏、劳累、苦痛、 危险,就是想把干净、整洁、明亮、笑声留给大家。正是在我们的辛勤努力下,我县先后被授予“省级文明县标兵”和“省级卫生县城”荣誉称号。我相信,有了我们的付出,我们的县城一定会变得越来越美丽,有了我们的奉献,xxxx县城一定能成为全市、全省、乃止全国最干净、最整洁、最美丽的县城,这就是我一个环卫工人的美丽xxxx梦! )篇四:中国梦,劳动美演讲稿

中国梦 劳动美 改革与创新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总书记4月28日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富有新意的论述,说出了一个人们熟知的真理。过上更好的日子,追求幸福的生活,是每一个人的梦想;让国家更加富强,是整个民族的愿望。而实现奋斗目标,开创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正如总书记所说,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

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再到这次号召我国工人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相承接,与当今中国发展大势相契合,指向鲜明,内涵丰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坐标,成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一面旗帜,成为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脚踏实地劳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才能改变个人和集体的命运,改变一个地方和整个国家的面貌,才能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你我作为最普通的劳动者,工作在服务人民大众的第一线,就应该通过诚实劳动,无私奉献,来实现人生价值。半个世纪以来,农行始终秉承“以市场为导向 、以客户为中心、 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理念,始终坚持”诚

信立业, 稳健行远”的核心价值观,始终走在我国金融领域发展的前沿。在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是我们农行人爱岗敬业. 用心服务的精神让农行发展成为服务领域最广,服务对象最多,业务功能最全的大型商业银行。让农行在艰辛的探索发展中意志弥坚,在开拓创新中锐意进取,高歌猛进。

如何实现中国梦,如何汇集我们的点滴绘制中国梦的壮美蓝图,答案只有一个,立足本职,全力以赴,为实现中国梦积蓄足够强大的正能量。 将岗位工作和中国梦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似乎太过牵强,其实不然。实现中国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这也是胡锦涛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重要论述之一。做为一名青年工作者,肩上担负着报效祖国的重任。我想,这是我们自己的梦想,我们因为梦想而坚定信念;我们因为梦想而激情澎湃;我们因为梦想而斗志昂扬;我们因为梦想而无比伟大。当然,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中,不会总是一番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为此,我们一定要干好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积极地向先进和模范看齐,以劳动模范为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在不断加强自身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自身的学习培训。 作为一名普通的农行职员,我认为爱岗敬业不需要我们有多么远大的报复,不需要我们有多么强大的本领 、职位和权利,我们只需要踏踏实实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我们平凡的岗位做起。在今天金融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农行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的重要一员,要想永保我们的发展,靠的不仅仅是为顾客提供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和先进的技术,一流的环境,更需要我们农行的每一位员工为我们的上帝提供更加无微不至的服务。让我们以优质文明的服务去为农行创造辉煌,让我们以优质文明的服务来诠释我们爱岗敬业的农行精神! 作为一名前台工作的柜员,我更深深知道,对于一个服务行业,服务就是一切,服务就是企业的生命,我也深深知道用心才能做好服务。营业前台是我们农行服务的窗口,而我们将直接展示我们农行的形象。

舒婷的《致橡树》是我从中学时代就非常喜欢的一首诗。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诗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我觉得这也完全可以引申到我们银行服务的理念创新中来。真诚忠贞的对待客户,但是绝不附庸,建立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以诚相待,以真心待人,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讲,商业银行的竞争,其实质上就是服务的竞争。创新服务理念,加强对员工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其具备高度的服务意识,同时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在工作的过程

中,新老员工能够互相学习,互相支持,形成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这也是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先决条件。用心的服务,用心的工作才会创造更有价值的回报。依然树立以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商业银行是金融服务行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支柱就是客户,因此,对于银行的全体员工,都要树立以客户为本的服务理念,对于客户关系的建立,以及维护方面,都要时刻关注,一切为了客户,通过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以及创新的服务,赢得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和忠诚度,以此作为银行发展的基础。

平凡孕育伟大,劳动创造世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让我们更加有力地唱响“劳动光荣”的强音,以更加坚实的步伐,努力实现把农行建成区域内最好银行的目标,实现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篇五:银行职工中国梦演讲稿

银行职工中国梦演讲稿

每个人都怀揣着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然而,什么是梦想?我认为梦想是人类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憧憬和渴望,是一种虚拟的预期安排。或许有时,梦是不切实际的,但毫无疑问,梦想是人类最天真无邪,最美丽可爱的愿望。而梦想的实现,有待于坚持和努力,需要挥洒汗水甚至泪水。

或许,我们的梦想,只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是一份对自己未来与生命的责任。也许,是青春期的迷茫与冲动;也许只是一份平淡的渴望,渴望掌声,渴望成功。但是,有了梦想,就有了追求,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梦想,就有了动力。它是一架高高的桥梁,不管最终是否能到达彼岸,拥有梦想,并去追求它,这已经是一种成历史。

在座的朋友们,回眸以往,还记得每一个梦想带来的悸动,在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足迹么?多数人并非没有梦想,而是缺少面对梦想的勇气!我们每天拼搏着努力着,为的就是实现我们的梦想。有些实现了,有些到现在还没有实现。当我们走上自己的梦想之路时,我们发现自己的梦想之路又是那么的艰难,那么的遥远。在广袤的市场上我们能感受到施展才华的宽广舞台,然而,异乡的举目无亲,让我们茫然而不知所措;初来乍到的无知,让我们深深的感受着这个社会舞台的多姿与无奈;开发客户资源的艰辛,也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生活。

遇到困难首先一定要勇敢面对,要敢于藐视困难,然后要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真正的成长,其实就是那么的一瞬间。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事情,你就会发现,原来我真的长大了、成熟了。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直接面对问题,看起来很难,但走过去,回头看,其实也不是很难。我想,只要我们努力了,动脑筋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当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开辟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的时候,就会发现,前方,是一片海阔天空!所有的一切,就是因为我们拥有着梦想,有着不屈的意志,有着坚定的信念!我们绝不会放弃,更不会抛弃,因为我们心中有梦,有着自己一个美好的梦,而这个梦是需要坚韧和不懈的努力。 但凡有人问我说,你还有梦想吗?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我还有梦想。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在农行拼搏出一番事业,也不是好男儿。当下的我要做好综合柜员的工作,不断积累工作经验,用过硬的业务为客户提供完善快捷的服务,与同事们一起为农行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而同心同德,尽心尽力。通过各种渠道,争取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学习型、思考型、创新型的人才。把创新的热情化为创新的行动,为本行发展献言献策。坚持“一言一行树农行形象,一心一意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拼抢市场,抢挖客户,根据自身实际把三尺柜台当舞台,以客户为轴心,转动服务的轮盘,用周到、真诚的服务换取客户的信赖,换来客户对本行的好评。关于未来规划,首先至少还有几年的时间我要奋斗在柜面一线;接下来也许我会成为客户经理,为银行业绩做直接贡献;也许我在会计方面有所长,成为会计主管;再往上还有可能竞聘管理职位。这一切一切取决我自身的努力程度。但只要我身处农行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无论我在任何岗位都会用心去感悟农行文化,用行动去践行农行发展战略,在大家庭的发展中壮大个人理想,为农行腾飞做出自的贡献。

上一篇:实习报告文员下一篇:道德讲堂主持稿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