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秦香莲劝夫

2022-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黄梅戏秦香莲劝夫

第2篇:观秦香莲有感

观《秦香莲》有感

在戏曲鉴赏的课上,我们有幸观赏了著名京剧《秦香莲》,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令我看后久久不能忘怀。剧中说的是在北宋年间,民女秦香莲在嫁给陈世美后一直孝顺公婆,抚养儿女,为人知书达理。这样的一个弱女子,却在丈夫进京赶考,了无音讯之后毅然决然地领着一双儿女进京寻夫,到了京城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经做了驸马。可恶的陈世美不认妻儿,竟然屡次派人加害他们,有幸得到了义士韩琦相救,他们才免遭此劫难。秦香莲到开封府伸冤,幸而包青天为他们主持公道,用虎头铡斩杀了陈世美,正义才得以伸张。

看了这部剧后,我感受良多,秦香莲在剧中的扮相清新端庄,所有的步伐都拿捏的十分到位,一颦一笑无不令人心醉,令观众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绝望与痛苦。她对于绝情之人陈世美的凄惨哭诉,和向铁面无私的包大人的丝丝控诉,无不展现出这个人物的悲惨命运,更凸显了那个时代的官官相护的现实。包拯的形象也令我记忆犹新,他性格刚直,铁面无私,一直秉公办事。宁可不要头上的乌沙,也要保住世间的公正,这浩然的正气令观众也为之动容。

这门课的学习令我感受到戏曲那独树一帜的魅力,今后我们更应该把这项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下去,令它发扬光大。

第3篇:黄梅戏

文化最直观的表述

文就是知识的结构性积累;化就是教化与人。组合起来的文化含义,是最通俗的,又最容易直观形象表述。在形式上表现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因此文化的主体是人与自然,所以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点。

安徽的地域特点形成的民风特点

横贯安徽的两大水系将安徽一分为三。皖南是山水相依,青山碧水,物阜民丰。由于 南部的山岳和自然条件不适合古时的大规模战争,因此受战争的破坏很少,长期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造就了当时的社会和谐和徽商的兴盛,传承到今日,就是民风淳朴、商业发达。安徽北部地处黄淮平原,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连年战乱,殃及人民,在以农耕为主的封建社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也比较严重,洪涝、干旱等时有发生,造成了人民不停的迁徙,原居民减少,外来人口居多,造成了偏向中原和北方的民风习俗,为人大都比较直爽、热情,容易冲动,在皖北酒文化大行其道。

安徽文化的特点

安徽文化有一大特点,就是三条水系孕育了三种文化。长江、淮河两大水系恰巧从地理上把安徽三等分,分为皖南、江淮之间、淮北。淮河孕育了淮河文化,有老子、庄子、建安文学等;江淮之间就是皖江文化,桐城派是典型的代表。再有皖南山区的新安江水系,孕育出新安文化,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徽文化。

一·皖江文化

“皖江文化”是以安庆、桐城为中心,由安庆土著的古皖文化和来自江西徽州移民的朱子信仰碰撞和融合而形成。

皖江文化自先秦以降,从未中断,源远而流长。皖江文化涌现出大量文化世家,有的绵延数代,名人辈出。由于移民和交通的便利,皖江文化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浓、文化辐射力强,在许多方面使部分文化内容从区域文化范围上升到主流文化圈。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比较注重以文载道、以文救国、以文济世、以文乐民,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文化的意识形态功能,比较系统地整合了文学、政治、宗教和艺术的精神力量,因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的专家认为,皖江文化特点鲜明的文化品格,主要表现在以明代方氏学派“坐集千古之智”的治学胸襟为代表的兼容并包的文化襟怀,以桐城宋学“士”的精神为代表的刚毅进取的人生品格,以《新青年》杂志早期作者群为代表的变通开放的世界意识。从文化比较的角度看徽州文化与皖江文化有着的不同特质:在文化品格上,徽州文化体现出“山”一样的凝重、厚实,文化遗存多,积淀厚;皖江文化则犹如“水”一般飘逸、空灵,感染力强,召唤性强,文学艺术成就尤为卓著。

皖江文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流光溢彩,至少包括实用文化、艺术文化、思想文化三个维度,涉及宗教、文学、戏曲、书画、政治、经济、科技、旅游、生态、民俗等众多领域。

(一)文学方面。桐城派的兴起是皖江地区文学乃至清代文学的最大成就。桐城派秉承程朱道统,宗崇秦汉及八大家散文,别立门户,自成一派。它以方苞倡导古文“义法”为标志,始于康熙年间,中经刘大櫆的拓展,到乾隆年间姚鼐时逐步兴盛。桐城派“清澄无滓”、“元气顺畅”的风格和形成与其深受禅宗的影响分不开。桐城派创始人方苞的民本思想,对中后期作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桐城派历百年而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姚鼐在文学理论上集大成的贡献,认为他合“义理”、“考据”、“文章”为一的文学主张不但是对桐城文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和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

(二)戏剧方面。皖江人在戏剧方面最突出的成就是戏剧表演,它开创和丰富了几个有影响的剧种,如傩戏、青阳腔、徽剧、京剧、黄梅戏等。贵池山民跳傩的文化心态,体现了山民崇拜自然、乞求福祉、崇佛崇道崇巫的迷信心态,但也契合了山民疗治心灵痛楚的心理需要,折射出山民追求幸福的人生观。黄梅戏的艺术特色,暗含深刻的中国戏曲韵味,唱腔清秀、细腻、深情、优美,音调特色浓郁,旋法丰富考究,结构陈述严谨有序,唱腔独特。徽班进京历时百年而最终奉为国粹,是因为“京剧之父” 程长庚 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鲜明的时代感、博采众长、革新超越的艺术追求。

(三)佛教方面。皖江地区最有影响的宗教是佛教,皖江地区也是佛教禅宗传承的重要地区。九华山的佛教文化有其不同于原始佛教的文化,而是吸纳儒家、道家、海外和世俗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儒、释两家共同创立、发展九华山佛教文化,僧侣、乡民、香客共同推进九华山佛教文化兴盛。牛头禅所创立的“天柱境”、“天柱家风”在上承达摩、下通慧能所起的重要作用。唐代池州南泉院普愿的禅学特色及在禅宗史上的重大影响。

二·淮河文化

淮河文化以流域地区界定。分水岭内,东至黄海;北至沂蒙山和黄河南堤;西至伏牛山、桐柏山,南至大别山和皖山余脉,河两岸和凡是流进淮河的支流地域生存的文化,均可称之为“淮河文化”。由于淮河流域面积广袤,有着华夏“天中”的优越地位,域内与各方接壤的地区出现文化交融。其东北连齐鲁、西北接中原、西南接荆楚、东南通吴越,因而融合了这些地区的文化精华,形成了古文化多元性、丰富的一大特色。淮河文化包括了商周时代的东夷(包括淮夷)文化、涡淮两岸产生的老庄文化、先秦时期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以及两汉和北宋之后南移的中原文化、明清之际兴起的淮扬文化。因此,淮河文化的定义应是以流域内自然地理环境为生存条件,在淮河主干流地区,以楚、明文化的底蕴,兼容中原文化而形成的区域文化。

淮河在我国东南部南北分界的地理区位,自然赋予了淮河文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以淮为界,北称“黄淮”,南称“江淮”,淮河文化正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数千年融合的结果。它主要体现在淮河干流两岸空间范围内,反映出南北过渡、兼容并包的特色。

淮河虽然是居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南北界河,但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却是融而不阻的中间地带。南方人说它是北方,北方人说它是南方。“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均反映淮河两岸以淮为界,分出平原与丘陵的地貌;旱粮与水稻的农耕方式,南米北面的生活习俗,南茶北酒的饮食习惯,寨与山村的居住群落;南舟北车的交通方式,南蛮北侉的方言区划。北方人的豪放刚烈,南方人的柔宛秀丽,皆能融合于淮河两岸人民的秉性之中。

南北交融的民俗文化,蕴藏着无比丰富的民间文化艺术。

(1)地方戏曲种类丰富。淮源山区流行着行走便捷的皮影戏;而广阔的淮北大地,水陆交通两便,分布着河南豫剧、淮海戏、泗州戏等十多个剧种。由于淮南地区属于江淮方言区域,风格委婉细腻的庐剧、黄梅戏则在被淮河南岸流行。显然,淮河在地方戏曲风格上

也成为“南蛮北侉”的过渡带。特别是在淮河岸边形成的泗州戏、推子戏,今天已经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受到保护得到传承。最为值得称道的是,清代以经营淮盐的徽商,在扬州组织四大徽班进京,诞生的影响我国近现代的京剧艺术。

(2)独具魅力的歌舞艺术。以花鼓灯为代表的民间歌舞,是我国至今保留较完整的汉民族的舞蹈艺术,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走出国门,名扬海外,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明初凤阳的双条鼓,明清两代流传祖国南北,据最新研究考证,清代随着凤阳人闯关东而带入双条鼓,而后成“东北二人转”的原型。

(3)中原武术汇聚之地。淮河流域自古就是历代兵家逐鹿中原之地。奴隶社会的军旅武术走向民间后,民间武术与宗教、体育相结合,武术已经开始社会化。从春秋时期孔子设私学,传授“射”术 ,到东汉华佗在亳州创五禽戏,五代后周时期陈抟创六合八法拳,都使武术在民间得到了发展。颍河之源的嵩山少林寺,因十八棍僧救唐王,使少林拳名扬天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淮河中游蚌埠成为皖北大商埠后,河南、山东等的武术门派相续南下蚌埠,又在这里形成了多种门派,使武术在现代城市开始传播。今天,淮河流域的北部地区,尤其在涡淮一带,各家以培养武术人才为宗旨的学校开始兴办,使武术流派得到传承,习武之风历久不衰。

(4)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缘起于原始崇拜的淮阳泥人,已被专家们称为现代“真图腾”、“活化石”,在国内外享有声誉;淮北地区的面食塑艺术则是民间祭祀及生活习俗中不可缺少的情趣。凤阳凤画,朱仙镇的年画,灵璧钟馗画都已经成为民间艺术的珍品。此外,还有制陶、仿古玉器、青铜器、编织、剪纸等工艺流传至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育一方文。 一部数千年的淮河兴衰史,民俗文化贯穿始终,影响较大的有秦始皇捞鼎、徐福买药、水漫泗州、收伏巫支祁、小白龙探母、九牛二虎一只鸡等。特别是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流行于整个淮河流域,而其地域特色特别明显。淮河中游凤台峡山口、荆涂山峡、下游盱眙甘泉山与圣人山之间的圣山湖、禹王河,均有颇为典型的故事为印证。

“临淮自古多名士”。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历代的政治变迁,造就了一大批杰出人物。除产生许多叱咤风云的农民起义领袖外,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科学家、军事家和文学艺术家。如管仲、孔子、老子、孟子、庄子、刘邦、项羽、韩信、蔡文姬、曹操、诸葛亮、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孔尚任„„,特别是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也诞生于此,可谓群星灿烂,光照千秋。

三·徽文化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包括:新安理学、新安志学、新安医学、新安建筑、新安朴学、新安教育、新安画派、新安艺文、新安科技、新安工艺、文房四宝、徽菜等。是徽州(古称新安郡)人,在历史进程中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徽州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有三大学问家:朱子(婺源)、戴震(休宁)、胡适(绩溪)。有汪华、朱升、程大位、郑复光、程晋芳、陶行知、赛金花等等。黄山山麓一条小溪---九龙瀑,一沟三状元、三丞相,是程元凤、曹文植、曹振镛,形成显赫的文化沟。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生产力逐渐发达。徽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作为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徽州文化,崛起于北宋后期,“东南邹鲁、礼义之邦”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时期,已约800年之久。90年代后,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列为国学三大

地方学科。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 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纲常,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朱子提倡读书,认为穷理之要,必在读书,促进了徽州读书好学风气,缙绅之家往往自编教材,由父兄率子弟诵读、理学家对理欲、心物、义理、天人等概念的意义、关系的追问和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培养了深厚的理性主义传统、新安理学家格守朱熹的义利之辨,反复颂扬“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思想,学子以之为书院学规、士夫以之为立身处世的教条,徽州商人“贾而好儒”,以“仁义礼智信”为商业伦理。宋元明三代,徽州出了不少民族志士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气节,也与朱熹和新安理学分不开。但是,理学的核心是纲常伦理,新安理学讲究忠君孝亲、男尊女卑、丧制礼服,修祠续谱,建坊树碑。大批的“贞女烈女”、“孝子贤孙”为传统礼教而殉身,这是理学在程朱桑梓之邦结出的恶果。

黄梅戏

黄梅戏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资源,虽然历史不长,却以优美的唱腔、鲜活的人物、灵动的表演和通俗的故事情节享誉全国,跻身中国五大剧种之列.近些年来,黄梅戏文化研(略)但主要限于艺术学、语言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从地理学角度研究黄梅戏文化未见报道.本文试图综合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黄梅戏文化地理,一方面,丰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拓展文化地理学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许能为(略)和发展提供些微可借鉴的思路. 论文在简要回顾文化地理学研究进展,分析文化地理学研究现状,阐明黄梅戏文化地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剖(略)对黄梅戏形成、发展及黄梅戏艺术特色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与黄(略)从文化扩散系统的角度,分析了黄梅戏文化的扩散动因、扩散媒介、扩散方式、扩散环境和黄梅戏文化嬗变;从文化整合角度,研究了黄梅戏发展过程中与民间艺术、方言、其它戏曲、乐器等文化元素的关系,总结了地理环境对黄梅戏文化整合的影响;并以京剧文化景观为参照系,对比分析了黄梅戏文化景观及其形成的地理背景;以黄梅戏专业剧团数量为依据,研究了(略)的演变,讨论了黄梅戏...

第4篇:走进黄梅戏

《走进黄梅戏》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戏曲欣赏: 《夫妻观灯》 念白练习:《打猪草》

戏曲学唱及表演练习: 《夫妻双双把家还》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黄梅戏的部分知识;

2、初步掌握黄梅戏的唱、念表现手段;锻炼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3、.能够有感情地演唱《夫妻双双把家还》片段,并能够适当表演; 4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对黄梅戏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

教材分析: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江苏等地。他的起源大约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但形成一个完整的剧种,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的黄梅县形成的,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怀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夫妻观灯》、《打猪草》等。

黄梅戏《打猪草》由“二小”组成,人物是陶金花、金小毛,一个打猪草一个看竹笋。陶金花在打猪草时.拔草用劲过大,不小心碰断了金小毛家两根竹笋,慌忙用草将笋盖上,这时,在树上看笋的金小毛看见了,认为她有意偷笋,踩破了她的篮子。小姑娘哭着拉他去见妈妈,要他赔篮子。金小毛无奈,将舅母让他买盐的二百文钱赔她,她知道底细后不要金小毛赔了,说:“只要心意好,人好水也甜”,金小毛又把断了的竹笋一起送她,陶金花提不动,又帮着她送到家里。一路上边走边唱盘歌《对花》,什么花都问遍了,终于回到家中,金花妈妈不在家,金花打了三个鸡蛋,泡一碗炒米招待小毛,小戏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了。

在封建礼教统治森严的情况下,男女青年这种自由交往具有反封建的意义,剧中所表现的青春的活力、逗趣的语言和优美的曲调,使人如沐春风,具有亲切感人的魅力。《打猪草》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毫无造作,从唱词到表演都再现了生活的真情,犹如田野吹来的风,清凉爽快,沁人心脾。 《夫妻观灯》中的王小六和王妻,两人在正月十五去看灯,只见人山人海,各种花灯造型惟妙惟肖,场面好不热闹。一路上夫妻俩说说唱唱,历数各种灯名,描述各种观灯人的不同神态,十分生动风趣,整场戏表现了表年农展丰收后的喜乐心情和生活情趣。观众看了有亲切感。 《天仙配》本片根据同名黄梅戏改编。云海深处,玉帝的小女儿七仙女在仙宫过着孤单寂寞的日子。一天,大姐等姐妹七人去拨开云雾,见到人间男女婚嫁、勤劳耕作的生活,十分羡慕。七仙女看到为葬父而卖身为奴的董永忠厚老实,遂生爱慕之情。下凡后,七仙女与董永结为夫妻。为赎丈夫,两人同去傅员外家做工。做工期满,夫妻返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天庭知道七仙女私自下凡,将七仙女捕回天庭,董永痛不欲生。这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故事叙述了七仙女下凡的曲折经历,融合了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满爱情的善良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统治者的仇恨和控诉。在美丽动人的七仙女和勤劳忠厚的董永这两个形象身上,集中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格,体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该片的一些经典性唱段,饮誉长久,流传不衰。音乐和舞蹈、特技和神话描写的自然结合,为本片添加了浓郁的艺术气氛。该片参加 1954年华东区戏曲会演,曾获剧本奖、导演奖、音乐奖和优秀演出奖。饰演七仙女、董永的演员严凤英和王少舫,均获演员一等奖。本片还曾获1956年文化部颁发的优秀舞台艺术片二等奖。[ 教学重点:通过学唱黄梅戏、创编等手段初步了解黄梅戏这个剧种。 教学难点:黄梅戏装饰音的演唱

教具准备: 电子琴、道具、自制课件,微机室,表演台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黄梅戏知识及其中《天仙配》《夫妻观灯》相关内容。

2、教室里面放一些戏曲演员的用品。戏服,戏冠等创设出情境。 教学过程:课前在教室里播放《对花》 发放歌谱

一、 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 欣赏《夫妻观灯》 5分钟

1、说内容

师:这节课老师先给同学们看一段视频。看完后告诉老师这段唱的什么? (生答:看花灯时十分热闹拥挤,描写不同观灯人的神态) 师:说的真好![图片]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活动,老百姓在元宵节的晚上全家都要到街上看花灯猜灯谜。虽很拥挤,但阻挡不了人们看花灯的热情! [显示歌词,带学生读一读]

2、说表演

师:你觉得演员表演得怎么样?(真实活泼)我们也站起来表演看灯人的神态,比比谁学的像。(师生表演)

3、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表演的比老师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戏吗?这是黄梅戏《夫妻观灯》的片段。

(生答,老师出示课题) 师:你会唱黄梅戏吗?你了解它吗?(生答) 师:我们安徽有天下闻名的黄山和黄梅戏,并称“二黄”。做为安徽人,你们感到骄傲吗?我们更要了解安徽的文化,当有外地朋友来,你可以自豪地向他介绍咱们安徽的黄梅特色啊。对不对。那我们赶快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三、黄梅戏方言特色 [教师边演示边介绍] 5分钟

师:黄梅戏原名“黄梅调”。 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就流行于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以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用安庆地区方言去唱和说。咱们同学有会说安庆话的吗?老师会说但说的不是特别地道,我给你们请两位小老师。

(观看视频《打猪草》) 师:他们说什么呢?这是黄梅戏《打猪草》中的^对面,在戏曲中这叫“念白”,老师给你们解释。[教师解释后教学生说陶金花的“念白”] 师:老师来演金小毛,同学们演陶金花。(教师和学生表演) 师:同学们说黄梅戏念白还真是像模像样的呢!说明大家很聪明!很有语言天分!

四、欣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并学唱第一段 20分钟

1、介绍背景 初听

师:黄梅戏最为大家熟悉的演员或者是剧目你们知道有哪些吗?最为大家熟悉的《天仙配》中的两位主角严凤英和王少舫老师可以说是黄梅大师。下面三位是继他们之后的杰出的表演艺术家。

黄梅戏中的很多故事都是表达老百姓追求幸福生活、向往美好感情的愿望。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听过的吗?黄梅戏《天仙配》就是根据《牛郎织女》的故事改编创作的。

[出示图片、播放《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的伴奏] 师:我来请咱们班说故事最好的同学来讲故事。 想听听他们一路唱什么吗?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视频] 以上就是《走进黄梅戏》音乐教案全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第5篇:黄梅戏如何拯救

演员吴琼到南京参加由她主演的原创黄梅戏舞台剧《严凤英》时表示,近年来戏曲的文化地位比较尴尬,她甚至放胆直言:“黄梅戏这样下去一定会越来越式微,以至最后消亡,我也只是在为黄梅戏尽自己的一份力。”

黄梅戏日渐式微,这是不争的事实,吴琼身为黄梅戏演员,心存忧虑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作为传统的艺术剧种,现在式微和衰落的,又岂止是一个黄梅戏呢?不管是作为国粹的京剧,还是作为地方戏的吕剧、越剧、豫剧、河北梆子,目前都面临着和黄梅戏一样的困境。如果继续这么下去,吴琼有些悲观的预言,很可能会成为现实,那就是“最后消亡”。

这些传统的剧种,曾经盛极一时,在创造了自身辉煌的同时,也给百姓带去了无限的欢乐和艺术享受。正如流行歌曲的兴起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一样,这些传统剧 种的没落,同样也是时代发展、社会变革、文化多元化的冲击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现在不需要这些传统剧种了,更不是说所有的百姓都 彻底抛弃这些传统剧种了。

要拯救“黄梅戏们”,根本出路大概有两条:一是传统剧种本身需要变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新需要;二是需要政府层面的支持,扩大群众基础。离了这两条,传统剧种要想“中兴”,或者说要想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力,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有人觉得,如果对传统剧种进行变革,那就不纯粹了,京剧不是京剧,黄梅戏不是黄梅戏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在发展,都在变革, 电影艺术,电视艺术,莫不如此,固步自封,一成不变,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淘汰。对传统剧种进行改良,进行丰富,加入新元素,是顺势而为,是适应时代的发展 和观众的需要,而不是背离,更不是背叛。

再说政府支持的层面。客观地说,政府并非不想拯救包括传统剧种在内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比如京剧已经是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黄梅戏也是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了,这都是政府层面做出的努力。但是,仅有这些还不够,打上某某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并不代表就能带来如潮的观众。正如吴琼抱怨的,在央视 春晚这么好的舞台上,却只给传统剧种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而且还是零点以后,大家都出去放鞭炮的时候,又有多少人能够看到?

现在全国各地这活动、那庆典,为什么不能给传统剧种多些露脸机会,与观众见面的机会多了,才会让观众和剧种互相发现:你发现了传统艺术吸引人的地方,我发现了原来还有这么多人喜欢我,这才能形成良性活动,扩大观众的基础。

抱怨没用,失望也没用,只有行动才有用。很多传统剧种作为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理应在现代社会有其一席之地。

第6篇:大班幼儿黄梅戏教学初探

摘要: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瑰宝,让幼儿产生了强烈的审美感受。黄梅戏的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其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

关键词:黄梅戏 大班幼儿 欣赏 模仿 改唱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222-02

幼儿对戏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很强,对幼儿进行传统戏曲教育、熏陶,有利于他们在孩提时代就养成对祖国传统戏曲亲切、熟悉的情感。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合的戏曲片段,利用戏曲优美的旋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对戏曲进行欣赏、模仿、表演,能激发幼儿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幼儿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和表现力。

1 多层次欣赏,感受戏曲的魅力

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过程特点:连续性;阶段性和水平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音乐欣赏可以达到理性阶段或处于感性水平和理性水平。[1]

1.1接触戏曲,激发兴趣

教师的一言一行,均为幼儿所注意。当散步时,教师牵着幼儿的手,轻轻地吟唱黄梅戏,孩子们会兴奋地说:“这是戏曲,我听过的”。孩子好学好动,对新事物有浓厚的兴趣,正处在学习、成长和模仿阶段,可塑性强,老师就要抓住机会尽可能地发展幼儿在各方面的潜能。

1.2观看视频,发现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是借助形状、颜色、声音来认识世界的,而不是依靠语言交往所获得的知识来认识。大班幼儿虽比中班时期在思维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他们的行动依然还要依靠具体的形象思维进行的。通过观看视频,幼儿对于戏曲表演的各方面知识有了了解,加深了对戏曲的理解,同时也会发现戏曲本身的魅力。

1.3欣赏名曲,加深记忆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记忆力是实现接收、熟记、保持和再现关于周围世界中各方面音乐信息这一过程的一种能力。通过视频欣赏经典的黄梅戏片段,幼儿接收了黄梅戏,并已经能熟记、保持。而利用进餐时的音乐欣赏,就可以再现黄梅戏,幼儿的音乐记忆力也逐渐培养起来,对经典的黄梅戏片段也记得更牢。

2 多方面模仿,加深戏曲印象

3~6岁的儿童好奇心很强,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模仿能力。但是期望幼儿像成年人那样弄懂戏曲知识,对戏曲有深刻的理解,那是不现实的。教育者应该着力培养幼儿对戏曲的兴趣和初步的审美情感体验。

2.1轻松哼唱,感受曲调

为了充分感受黄梅调旋律流畅、委婉的特点,我们把戏曲中的唱词部分改用“啦”来哼唱黄梅调。在黄梅调委婉的地方引导幼儿多唱,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当幼儿能大胆地唱出来时,教师应该及时表扬并鼓励,孩子们受到鼓励就唱得更欢了。

2.2自由舞蹈,表演动作

戏曲是一门动作艺术,是通过动作来表达人物的。戏曲表演是调动各种艺术美的力量,进行造型与抒情的独特方式。幼儿对于成人化的戏曲动作掌握有限,但幼儿的创造想象力确实非凡的。如幼儿在创编《我家小池塘》这首黄梅戏时,就想象自己在小池塘边看到的情景进行自由创造表演“照相”、“摇着小池塘”等等,美不胜收!

2.3移情思维,体验角色

舞台艺术,是直接靠演员的形体、思想、情感来创造的,演员创造人物时的思维特征是“体验”性思维。幼儿要真切地表达情感,必须体验戏曲中的人物角色特点。我们运用移情的方法,让幼儿想象一下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如,《谁料皇榜中状元》片段中,演员是高兴的情绪,这样,幼儿就容易表达感情了。

3 多角度改唱,提高探索兴趣

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乐学了。[2]

3.1适当改编,游戏引领

戏曲毕竟不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所以应当适当降低难度,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来教学。如《夫妻双双把家还》这首经典的黄梅戏曲调简单重复,把他改变成《动物猜谜歌》,简单的猜谜儿歌加入黄梅调,别有一番滋味。孩子们在欣赏戏曲的同时,通过对唱进一步感知了戏曲。

3.2巧用图谱,降低难度

图谱是音乐教学活动中经常运用的辅助教学工具,它是一种视觉符号,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谁料皇榜中状元》这首曲子把它改变成黄梅戏《我家小池塘》来进行教学时,由于这首戏曲曲调较难一点,幼儿熟悉哼唱旋律后,自己尝试用图谱填唱,幼儿自学能力得到提高,技巧得到提升。

3.3保留原味,自然融入

孩子们喜欢新鲜有趣的事情。《对花》是以花为题的问答式对歌,我选择最后的“得儿喂呀”等衬词,以保留作品的地方特色,同时把他作为难点前置,引起幼儿的兴趣。选用诗歌《秋天的颜色》填唱,在熟悉音乐的基础上,用轻松的对唱游戏解决了问题,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戏曲中。

4 多领域展示,提升表演能力

表演游戏是幼儿百玩不厌的活动。幼儿以演出的形式边唱边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教师积极引导幼儿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演唱内容,根据旋律创编歌词、动作等,发展幼儿的创造能力。

4.1角色表演,自由发挥

角色游戏向来是幼儿的最爱,也是展示自我的最好舞台。在幼儿完全掌握黄梅调的基础上,幼儿能熟练演唱创编的黄梅戏,这时候幼儿表演起来就能根据戏词自由的发挥,创造性的表演。从中体验角色情感,感受角色游戏般的表演乐趣。

4.2延伸表演,经久不衰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巩固、强化目标的延伸活动显得更加重要。在平时的表演活动中,可以鼓励幼儿多尝试用其他的儿歌来填词唱戏,这样既可以巩固对戏曲的欣赏和熟悉程度,又可以让幼儿活学活用,通过探索得到更多的本领。

4.3舞台表演,发扬文化

每年的大班毕业典礼,是幼儿园向家长展示幼儿表现的一个舞台。当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表演由传统戏曲改变的黄梅戏,

他们不禁感叹,戏曲文化从幼儿园起飞。也许若干年以后,戏曲在我们的孩子一辈会有新的发展,祖国的戏曲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在幼儿园开展戏曲教学,不仅能使幼儿了解戏曲的相关知识,激发民族自豪感,还能有效地促进音乐能力的提高。这些带有浓郁民族艺术氛围的内容和形式,随着教育所渗透给孩子的民族精神,会在他们未来的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瑞芳.大班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J],2007.

[2]陶行知.陶行知箴言[M].哈尔滨出版社.

第7篇:

上一篇:餐饮人力成本预算下一篇:七年级英语老师的教学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