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公共安全论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高校正处于一个社会体制转型和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浪潮的冲击,受到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公共安全受到诸多挑战,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化,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种不良因素、各种突发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影响和渗透到高校。

第一篇:公共安全论文

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探讨

摘 要:城市化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城市快速发展在推动社会经济增长、完善各项设施、增强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生了很多的安全事故,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敲响了警钟。各级政府作为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中心,政府管理自身的制度缺失是引发公共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各级政府的作用,以切实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本文主要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目标进行阐述,明确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意义和目标。并通过对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以保证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关键词:公共管理;城市公共安全;安全问题

前言: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其中所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安全事故,造成了很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引起了社会的广大关注。这些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城市发展敲响了警钟,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关注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是否侵犯到基层民众的利益。政府在城市化公共安全管理中担当着关键责任,因此,需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待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以政府为中心,各社会组织为辅助,切实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职责目标

(一)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泛指城市中所有的安全问题。为了维护城市的安全,保障城市和谐发展,各地政府需要对城市中所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管理。而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城市公共安全则是指公共性的城市安全问题,主要包括城市公安系统所负责的一切公共安全事项。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分为不同的内容。根据环节进行分类,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分为预警准备、日常预防、恢复学习和应急响应等环节,而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可以分为自然灾害管理和人为灾害管理,从应急管理的角度又可以划分为公共卫生、自然灾害、社会安全和事故灾害四个部分。

(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控制

由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比较广泛,并且具有一定的突发性,那么各地政府的工作就是尽量减少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发生,降低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对人们的威胁。自然灾害属于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灾害,政府的工作就在于尽量控制自然灾害的所造成的损失。而对于可以避免的人为灾害,则可以通过适当的措施来避免人为灾害的发生。

(三)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评价

当然,以损失程度和发生次数等作为评价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指标,但是这种评价只是建立是在当前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居民素质等基础上,没有相同的情境來进行比较,以确定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质量。而通过将之与相类似的城市进行比较,可以获得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将中国建国以来这几十年的经济损失与财政收入的比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这个指标是远远大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意义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不仅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复杂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还包括城市的高密度和高复杂性,主观因素则包括社会服务质量、城市规划、发展模式和居民生活质量等。从这些因素来看,对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进行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果城市公共安全存在问题,那么城市发展也就是一纸空谈。只有清楚地认识到城市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并通过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这样才能保证城市健康稳定发展。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没有切实做好制度均衡工作,是导致城市出现公共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制度的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目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制度短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预防管理少

伴随城市公共安全问题不断发生,各级政府加强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并针对性地采取了一定的应急管理措施。虽然政府方面所采取的应急管理措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日益增加的城市公共安全问题而言,事后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需求。因此,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需要从以往的事后管理转变为预防管理。但是,由于预防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之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当没有发生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时,人们必然会认为前期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是没有必要的。这种思想在各级政府方面也是存在的,这就导致了预防管理匮乏。从各国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上来看,对于公共安全管理都是以事件推动型为主,即没有公共安全问题发生时,忽视了对城市公共安全的管理。只有在发生了公共安全问题之后,各级政府才会调配资源去解决公共安全问题。但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需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根据当前的发展现状,针对性地制定出解决方案。

统筹管理难

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已经渗透到各项管理工作中,如社会管理、经济管理和建设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都在负责着自身的管理内容。采用部门化管理可以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专业性,同时能够保障各个业务能够更好地进行。但是,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共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解决所花费的时间也更长,这对各项管理工作都带来了挑战。例如,在对医疗器械和药品进行管理,一般是经过食品药品监管局监管之后,在进入医院由医院方面进行管理,这就增加了医疗器械和药品的管理流程,大大降低了管理效率。虽然,应急办在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汇总管理信息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对非应急的公共安全管理,所发挥的作用还是不佳的。

精准管理弱

安全问题随时随地都会发生,针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全范围管理,必然需要支付高昂的管理成本,因此,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需要明确重点管理区域,在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质量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因此,预防管理的重点就在于明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的重点问题,通过精准管理和分类管理等方式来提高预防管理质量。但是,各级政府在重点挂历区域的设置过程中,往往都是听取领导的指示,使得当地真正需要预防管理的公共问题被忽略。例如,每当发生安全事故后,政府会将工作重心放到该领域中,以便更好地预防类似的安全事故,却忽视了本地区的重大隐患,从而导致该领域出现重大安全事故。虽然领导对当地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工作人员也在长时间的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社会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任何时候所出现的公共安全问题是不同的,根据自身的经验来进行预防管理显然是无法真正达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需求的,这就需要加强对精准管理的重视程度,切实根据实际需求设置精准管理区域。

社会共治缺

保证地方安全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应由各级政府负主要责任,并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在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会带来很多公共安全问题,但是同时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创新更多的技术。充分发挥市场化企业在安全服务上的高效性,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高新技术企业在3S、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上的优势对安全管理的支撑,专家队伍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专业性和科学性,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在公共安全管理上的示范带动和精神引领作用,居民在问题及时发现、危险自我保护等方面的优势,是全面提升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水平的重要路径。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政府方面往往都是以传统思维进行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没有采取更为灵活的管理方式。居民最为城市一份子,更需要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中,与各级政府形成合力,减轻政府的负担,切实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质量的措施

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的公共安全问题。如何对这些公共安全管理进行妥善处理,传统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城市化建设的需求,在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的同时,促进城市快速发展,需要采取现代化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模式,以此来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日常管理与应急处置相统一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不仅需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更要做好应急处置。各级政府要标本兼治,既要处理好已经发生的公共安全問题,也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从源头加强对公共安全问题的管理,将工作重心前移,并建立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分析制度,将公共安全隐患扼杀在摇篮中。对于自然灾害,政府方面需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抵御强度,通过自然灾害预警、3D模拟演练、应急方案编制等措施,尽可能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此外,对于已经发生的自然灾害,政府方面需要做好善后工作,积极调配人力资源,做好指挥,加快自然灾害的处置速度。并建立统一高效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搭建多渠道的安全信息发布平台、构建多元主体联动的应急救助系统以及生产恢复、精神疏导和善后学习工作。

全面覆盖与聚焦重点相统一

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既要全面覆盖,做好全面预防管理,也要聚焦重点,对重点公共安全问题进行处理,在提高公共安全管理质量的同时,降低公共安全管理成本。这就需要政府做好调研工作,对城市当前公共安全所所存在的隐患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好全区域覆盖。同时,编制完整的城市公共安全风险分布地图,以便能够根据图示的内容,明确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对于各部门的工作要划分明确,让每一个部门了解到自身所负责的具体工作内容。此外,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到人们最关心的公共安全问题,以民主化的方式认识到当前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内容。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的方式,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公共安全进行分析,得出敏感的空间区域,并通过科学技术来确定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重点区域,这样方便重点区域重点对待,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在重点区域内,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顶层设计与强化基层相统一

针对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政府方面需要从城市整体层面上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体系中主要包括公共安全问题及风险的发现、公共安全问题的处理和资源的调度等,同时需要对公共安全问题处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的过程中,要做到分工明确,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按照相应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确保妥善处理公共安全问题。此外,建立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需要从基层做起,以基层作为公共安全管理的主要区域,将工作重心下移,在整合基层安全管理相关队伍、资源和信息技术上,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

政府统筹与多元参与相统一

在城市公共安全管理过程中,除了各级政府发挥主要的作用之外,其他组织也需要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与政府形成合力。政府方面需要对内部的资源进行统筹,明确当前可动用的资源,针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建立专门的应急办、救援部门和公安指挥中心等机构。同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机制,加快建立公共安全的差别化勤务管控机制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加快建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办法,在重点难点领域推进“行刑衔接”。此外,政府需要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引导专家队伍、企业、居民等组织加入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发挥各个组织的优势,并联动组成完善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通过设立咨询委员会、专家库、政府购买安全服务清单等,加强对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力度,切实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相统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加强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中,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城市公共安全管理效率。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3S技术、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对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流程进行优化,以便符合当前城市公共管理的需求,加快解决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速度,切实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此外,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对当前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体制进行创新,通过灵活的机制及时发现城市公共安全隐患,例如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应急指挥联动机制、绩效监督考核机制等,将技术应用与机制创新相统一,更好地开展城市公共安全管理。

小结:

总之,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意义在于能够预防并处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公共安全问题,以促进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当前的城市公共安全管理的现状来看,公共安全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并积极引导各社会组织参与到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发挥各组织的优势,以切实做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熊竞. 公共管理视角下城市公共安全问题探讨[J]. 上海城市管理, 2015(5).

[2]王庆 . 我国城市公共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视角[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作者:孙括

第二篇:面向公共安全的公共知识管理

摘要:[目的/意义]以新冠疫情为突破口,弥补图情界在公共知识管理方向上的缺失,做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知识管理研究。[方法/过程]通过对国内外理论与实务界的分析比较,得出适合我国的公共知识管理发展模式。[结果/结论]通过研究面向公共安全的公共知识管理,能够降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频率,保护承灾主体。

关键词:公共知识管理 公共安全 突发事件 应急管理

分类号:G250

DOI:10.13266/j.issn.2095-5472.2020.024

引用格式:柯平, 胡曼曼. 面向公共安全的公共知识管理[J/OL]. 知识管理论坛, 2020, 5(4): 256-263[引用日期]. http://www.kmf.ac.cn/p/218/.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主要聚焦于企业,企业知识管理一度成为知识管理的代名词。虽然知识管理范畴已扩大到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和个人,产生了个人知识管理、政府知识管理、媒体知识管理、图书馆知识管理、档案馆知识管理等领域,但是这些研究及其关注度相较企业知识管理还比较薄弱。尤其是公共知识管理,相较于个人知识管理和组织知识管理发展较为滞后,因此加强公共知识管理迫在眉睫。

1 三种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将知识作为资本和管理要素作用于组织、个人和社会,推动管理的革命以及从信息价值论到知识价值论的升华。知识管理以知识为主要元素,在成功应用于企业之后,其理论不断发展,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逐步形成了3种知识管理。

1.1 第一种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

早期的知识管理定位于“企业”范畴,其依据企业知识理论,是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根源及对主流企业理论批判的过程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企业理论。从内容上说,企业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对象的企业管理,是对企业各种知识的一种连续管理过程,以满足企业现有和未来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企业已有或新获得的知识资本,从而为企业开拓新的机遇。从目的上说,企业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一种知识管理实际上可称为组织知识管理,是为了确定、收集、传播和共享组织中的知识,包括知识的管理和运用知识的管理,来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以增强组织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活动。作为营利性组织的企业有了成熟的知识管理理论和方法之后,被应用于非营利性组织如图书馆、媒体、学校等,并得到了有效的證明。

1.2 第二种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

第一种知识管理发展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之后,人们发现,知识管理所强调的集体智慧离不开个体的作用,如果不进行个体的知识管理,则组织的知识管理很难提升。

在早期研究文献中,F. Jason和H. Carol认为信息激增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1],是个人知识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个人知识管理是个体管理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所要处理的是脑化知识(即显性知识)、体化知识(即隐性知识)以及编码知识[2]。个人知识管理是帮助个体收集与整理信息,使之结构化、系统化,使现有信息帮助个人达到目标或创造新知识的过程。

1.3 第三种知识管理:公共知识管理

随着组织和个人的知识管理发展起来,知识管理进一步扩展到社会,从而产生了第三种知识管理。公共知识管理是关于公共知识资源的管理,涉及社会公共事业部门、公益性机构、科学文化教育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视等的知识管理应用。与之相关的政府知识管理[3]起源于政府内部的各种组织活动记录,目的是记录政府过去的工作状况、存在的问题,以便备忘、查考以及指导现实与未来的工作。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迅猛发展,政府管理也开始了电子政府、信息政府到知识型政府的三连跳。

2 从公共知识视角开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

上述第一种知识管理是组织知识视角的研究,第二种知识管理是个人知识视角的研究,这两种视角的相关研究比较广泛。第三种知识管理是公共知识视角的研究,可以针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问题进行研究。

2.1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的理论依据

国际上将应急管理称为公共安全管理,上世纪70年代,美国全国州长协会(National Governor Association)提出紧急事态管理的生命周期(Emergency Lifecycle)理论,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为4个生命阶段(见图1):减除(Mitigation)、准备(Preparedness)、应对 (Response)和恢复(Recovery)[4]。以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Mitigation 阶段是疫情发生前相关政策、法律的制订,为公共信息立法,降低疫情发生概率。Preparedness阶段是指在疫情可能爆发的初期(即有病例确证但尚未大面积爆发的阶段),应做好疫情预案、特别资源提供准备、突发事件演习等。Response阶段是指疫情爆发后实施预案、发布预警、动员资源、提供医疗援助、提供紧急救济、封城等。Recovery阶段是重建阶段,包括医疗资源重建、生产恢复以及灾区群众心理重建工作。加拿大全盘吸收了美国的4阶段生命周期理论,仅将Mitigration阶段补充为Prevention/Mitigation,构成了PPRR4阶段模型。1986年,斯蒂文·芬克从医学角度将危机与按照病症发展不同阶段相对应,构建了4阶段模型:征兆(Prodromal)、发作期(Breakout)、延续期(Chronic)以及痊愈期(Resolution)。危机生命周期理论最早是针对企业危机提出的,之后常被用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在我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长范维澄教授为公共安全建立了三角形理论模型(见图2[5])。这一理论将公共安全分为3个维度: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和应急管理。物质、能量、信息等客观物质被称为灾害要素,但灾害要素在短时间内超过了环境负荷,就形成了突发事件。承灾载体,即在突发事件中本体被破化或功能丧失的对象,它也是公共安全知识管理所要保护的对象。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承灾载体有人(病、亡)、物(华南海鲜市场功能丧失)以及系统(封城)。不同的突发事件会对承灾载体产生不同的破坏。地震会使得桥梁、地表、生態产生破坏,而谣言则会引起社会恐慌。应急管理是从降低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或保护承灾载体的目标出发的。对此我们需要对既往相似突发事件进行知识管理,人为干预突发事件的发生、发展,提高承灾害主体的抗御能力,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社会以及公众生命财产安全。

在这个理论模型中,信息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产生的要素之一,说明信息过载会促使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实际上,导致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除了信息要素,还有其他许多因素,仅从安全视角、规则管理视角以及信息视角来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进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需要将庞杂的信息加工成知识,运用公共知识管理原理来研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

2.2 我国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的四大领域

在疫情的非常形势下,学术界大量开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目前关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主要分为四大领域:①安全和管理领域,这一领域包括安全科学、灾害学、应急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协同管理理论等,实际上是安全科学和管理科学共同关注和研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②社会和政治领域,主要有社会学特别是风险社会学、政策科学以及法学;③信息和技术领域,它对应于信息科学与技术科学;④心理学和其他科学等,心理科学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理论研究提供很大的支持。就当下而言,针对此次疫情以及整个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研究,整个知识领域的各个学科都做出了卓越成就。

一项基于CiteSpace的研究发现,中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的学术版图包括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应急管理体系机制的构建、政府公共安全治理与应急管理的责任与作用、公共安全治理理论体系的探索、应急产业的发展与准备、公共卫生治理、危机的预防与控制等7大方面内容[6]。针对这7个方面的研究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与信息,知识管理需要将庞杂的数据与被赋予一定含义的信息,加工成结构化的、有价值的知识,降低类似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保护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承灾载体。

2.3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研究的信息视角和知识视角

2000年以来我国爆发了3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见表1),传统的列表以及知识图谱只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这已不能满足当下复杂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实际情况,有许多无法用信息分析解决的问题亟待我们从知识视角展开讨论。此次疫情波及的国家之广、病例以及死亡人数之多都是前所未有的。

如表1所示,2003年以来的这3次爆发时期都是在春节期间,时间节点与疫情知识的相关研究有助于流行病学视角与知识管理视角相结合,为研究疫情爆发原因和过程提供参考依据。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面前通过知识管理区分规律与偶然性因素,将结论提供给其他领域专家进行研究。

在上述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分析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发现信息视角与知识视角有着显著的区别(见表2)。

由表2可知,从分析对象来说,信息视角往往关注的是事件本身,而知识视角要建立事件间联系的体系化图谱式研究。从分析过程来说,信息视角主要是在数据转化信息等浅层信息流;而知识视角要将信息转化成知识,分析无序或有序的信息流得到知识流。从分析维度上来说,信息视角主要是考虑编码这一线性因素;而知识视角更多的要考虑可编码或不可编码的信息处理。从分析方法来说,信息视角往往是用计算机的方法和一些具体的技术方法;而知识视角不光是靠知识图谱,还要用人脑以及更多抽象的方法。从分析深度来说,信息视角特别关注的是点、线、面;而知识视角更强调立体。从分析结果来说,信息视角往往是直接的,直观的,非常表面化的;而知识视角还会去探索表象之后的本质,既是直接的也是间接的。从决策的作用来说,信息视角进行的研究往往只能辅助决策或者是支持决策;而知识视角的研究能直接参与到决策,能做科学的预判。

3 加强公共安全知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从美国学者霍顿提出“事实的生命周期”开始,由数据到知识的发展路径一直被广泛讨论并形成多种理论模型。笔者参照知识的金字塔模型建立公共安全的金字塔模型(见图3),其中,公共安全大数据位于金字塔的底层,而大数据的最后归途是“知识”或“知识库”。公共安全信息是有意义的数据,它和大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们共同的特征是来源上易于获得,处理上可编码和清晰,传播上较为简单。相比之下,公共安全知识由于有隐性知识的存在,更加依靠人的作用和判断,需要学习才能获得,来源上获取困难,处理上比较复杂,传播上难以转移。

公共安全知识以数据和信息为基础,需要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知识集合,建构理论模型。以美国建立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指挥体系(见图4)[7]为例,在应急指挥者总指挥下横向有3个负责人,其中一个专门负责公共安全信息,纵向除4个负责人外,还有信息和情报职能,公共安全知识在整个指挥体系中起着关键的决策作用与控制执行过程的作用。

各国的预警体系同样也是知识的结果而不是信息的结果,它是一种知识体系。以中美预警级别颜色为例(见表3),美国建立了5级国家危机的预警系统,红、橙、黄、蓝、绿5种颜色代表不同的危险等级并采取不同级别的应对措施,这样一个知识系统直接影响着美国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我国也建立了自己的公共安全标识知识体系,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预警系统分为4级,用红、橙、黄、蓝4种颜色进行区分。这与美国的5级预警系统极为相似,却在采取行动上有很大的差别。颜色、分级都是知识管理的重要要素,因此可以说公共知识管理直接支持了公共安全决策,直接支持了应急管理全过程。

4 公共知识管理发展的三个维度

知识对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关于它的研究也逐渐形成知识体系并开始发挥比信息更大的作用。在新冠疫情期间医药、安全、心理等研究机构发布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而这些已构成我们最缺乏的公共卫生安全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它超出了原有的公共知识范畴,形成新的公共知识管理类别。

4.1 维度一:面向公共事业的知识管理

面向公共部门的知识管理研究虽刚起步,却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公共管理涉及社会公共事业,关联到公益性信息机构,如科学、文化、教育部门,新闻出版部门,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等,而这些机构都需要进行知识管理。目前,除图书馆和高校外,其他部门少有系统性的知识管理,因此推动公共事业知识管理既是整个社会知識共享、知识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其本身亟需努力与发展的方向。

4.2 维度二:面向公共知识资源的知识管理

随着大数据与区块链理论的发展与人类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能量资源比肩的第三大资源类型。知识资源管理可以用来描述社会知识资源管理和利用的全部活动,进一步可分为知识产权管理、科研管理、文献信息管理、知识系统管理、网络知识资源管理等[8],这些都是公共知识资源管理的范畴。这一维度应当加强研究的重要领域有:

4.2.1 国家知识资本

公共知识资源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知识,经过一定的加工、处理形成的一种知识基础、知识聚合。在《知识学研究》这本书里,专门介绍了国家知识资本,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德格鲁特商学院尼克·邦第斯(N. Bontis)提出国家知识资本(National Knowledge Capital)模型以及国家知识资本的指数,国家财富由金融财富和知识资本构成,国家知识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9],实际是将企业层面的市场价值、财务资本、客户资本、创新资本分别转换为国家层面的国家财富、金融财富、市场资本和更新资本。国家知识资本要研究公共知识库、在科学数据开放基础上的科学知识管理(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基金项目等成果管理)、在政府数据开放基础上的政府知识管理等问题。

4.2.2 语言与术语管理

语言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标志,也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语言联系着知识交流的双方,承载着各种信息、知识、文化。然而世界上有很多语言正在濒临消失,能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语言的不断绝迹直接威胁人类文化遗产以及知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语言管理不仅仅要依赖于语言学家,也需要知识管理专家的努力。图书情报界应建立区别于语言研究的语料知识库,用数字和多媒体的形式保存人类的各种语言材料。

术语是学术体系中指称概念的语言符号,是凝集一门学科知识系统的关键词,是一个领域内知识的结晶。术语知识管理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术语学理论研究与术语标准化建设。术语学的理论研究为术语知识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巩固了术语学的学科地位。术语标准化建设旨在消除各种知识在理解和沟通上的语言障碍,确保知识共享的有效性。术语的迅猛发展,为全球各领域的知识共享提供了可能,为保证知识共享的时效,纸质版科学术语管理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是构建网络版术语库成为必然趋势。图情人有义务来保证国家的公共学术资源不被流失,保证全部学科知识共享有效开展。

4.2.3 网络资源知识管理

自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知识传播的速度与方式有了质的变化,网络资源知识管理就是对于网络知识资源活动相关的一切活动的管理。对网络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一直是图情专业关注的焦点,网络上出现的所有信息如不保存就有消失的风险,然而却没有一个全球公共网络资源库去保存这些信息。在此基础上,将网络存在过的有效信息转化为网络知识,更是图情界尚需努力的方向。

4.3 维度三:面向公共安全的知识管理

公共安全知识管理有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区域公共安全知识管理,另一个是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区域公共安全的知识管理是关于国家安全的知识管理,也可以是国际安全的知识管理,能够直接支持国家安全决策,为国际上的安全机构提供决策支持。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知识管理十分重要,我国将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细分为4大领域: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知识管理过程包括围绕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知识生成、知识获取、知识传播和知识利用4个环节。

以新冠疫情为例,此次疫情产生大量的数据,但我们依旧缺乏与此相关的知识。民众如何获得防疫知识?是否能获得这些知识?又由谁来生成与传播这些知识?这些知识又该如何应用?这次新冠疫情特别缺乏围绕这4个方面的知识管理。

以“戴口罩”问题来做一个案例分析,自疫情发生,“戴口罩”成为我国防疫的先进经验,并向国际上推广,可推广非常困难。由此表象我们可以发现是因为知识管理的缺失使得“戴口罩”的重要性没有被公众接受。国内外的一些大众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传播一些国家不戴口罩的新闻并作出各种各样的分析与批评,将这一问题归结为政治因素、民众素质等,结果始终停留在从表象到表象。如果从公共知识的角度分析,不难发现文化差异性才是这一表象的主要根源。这说明,媒体报道的信息表象背后往往隐藏大量知识问题,而这些需要我们从知识管理视角去探索更为本质的根源。

源于信息的预判是否是科学的,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大数据,更需要融入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未来是否可预测尚无定论,但并不影响知识管理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公共安全知识管理旨在促进公共安全相关知识的生成与获取、传播与利用,公共安全相关知识的服务对象主要有政府、组织和个人,特别是社区、媒体、公安消防部门等。完善的公共安全知识管理,完全可以在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发生以前,制订完善体系、法规,做好特殊物质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护承灾主体,健全灾后重建体系。当前,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在做好公共安全信息管理基础上,探索出公共安全知识管理的最佳路径与方法指导,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FRAND J, HIXON C.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o, what, why, when, where, how? [EB/OL].[2020-07-02].http://www.anderson.ucla.edu/faculty/jason.frand/researcher/speeches/PKM.htm.

[2] ABECKER V. Cost-benefit analysis for the design of 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C]//Proceedings of the 10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systems.Barcelona, 2010: 95-105.

[3] 柯平. 知识管理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7.

[4] BLANCHARD B W, et al. Principles of emergency management[R]//Emergency management Institute Independent Study IS230, 2003.

[5] 范维澄, 刘奕, 翁文国. 公共安全科技的“三角形”框架与“4+1”方法学[J]. 科技导报, 2009, 27(6): 3.

[6] 徐明, 郭磊. 中国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的学术版图及研究进路[J]. 管理学刊, 2020(4): 1-16.

[7] 费伦. 应急管理操作实务[M]. 林毓铭, 陈玉梅, 等译. 北京: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11.

[8] 柯平. 论知识管理[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6): 132-136.

[9] 柯平. 知识学研究[M]. 北京: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2017.

作者贡献说明:

柯平:提出研究命题与思路,做会议报告;

胡曼曼:报告成文与案例分析。

作者:柯平 胡曼曼

第三篇:高校公共安全教育探讨

高校正处于一个社会体制转型和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浪潮的冲击,受到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公共安全受到诸多挑战,任务更加繁重、复杂和多样化,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社会公共安全的各种不良因素、各种突发的公共事件,越来越多影响和渗透到高校。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心理安全等的隐患也在不断增多,探讨重视和加强高校公共安全教育十分必要。

一、国际化背景下我国高校公共安全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校与社会原有藩篱逐渐清除,原先“象牙塔”的高校承受着更多来自社会的风险,政治、经济与文化等领域的风吹草动都能在高校中预演,高校俨然已经成为社会冲突的小型舞台,公共安全的机率和影响都大大增强。高校组织与外部社会的交互性增加,风险机率随之增加。改革扩招使得高校机构与人员的规模膨胀,加剧了高校公共安全的风险系数。高校人员群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公共安全防范难度大。大学生青年群体进取、向上、充满活力,同时也具有短视、浮躁、追求享乐的一面。而且青年学生正面临着人生发展的四大主题:学业、择业、恋爱与人际关系,困惑与迷茫多发。教师群体,如果在涉及工资、职称等基本权益遭受到不公处理时,也可能会采取某些过激的行为,甚至导致正常教学秩序的瘫痪。此外,许多建设中的高校雇佣大量的临时工,新校建设或校区城市建设的大量民工,也常常成为校园安全的隐患。

除了这些涉及公共安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之外,高校现行的改革与管理制度等内在机构特点也存在安全隐患。加上我国有关高校公共安全管理的制度规范很少,在制度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

此外,学校领导在整个办学理念中对公共安全管理重视不够,没有专门的安全教育管理机构、专项研究和制度规范,潜意识把公共安全危机当成是“意外”事故,危机意识不强,还加上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研究很少,可供参考、反思的少。

高校公共安全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教育主权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预警、自救、互救能力,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高校不仅要为教师、学生提供一个安定的有保障的生活环境,而且要在心理上为师生提供一种安全与信任的良好氛围,建设和谐校园。

二、确立高校公共安全的全过程管理意识构建管理体系

高校在公共安全教育问题上要借鉴发达国家关于公共安全管理,注重全过程的管理理念,尤其是事前的预防,以降低公共安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通过积极开展相应的公共安全教育活动,尽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公共安全危机的预防入手,构建危机预防、危机管理。让公共安全教育服务于高等教育事业出发,为实现高校良性的秩序,从观念上重视、制度上健全、内容成体系、教育常态化出发,构建学校公共安全防御体系。

首先,设立专门的公共安全健康管理指挥机构,负责全校公共安全管理和指挥控制。具体职能为组织开展全校公共安全管理的项目研究;组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教学;建立各种管理规章及指挥开展校园治安管理、维护政治稳定工作、重大活动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管理、消防安全管理、交通安全管理、保密工作、突发事件处置、重点要害部位安全管理、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大学生违法犯罪及预防等安全工;建立各种公共危机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指挥和处理各种公共安全危机及危机公关,以其其他一切有关学校公共安全的指挥与处理。

其次,建立公共安全预警机制。既然学校公共危机不再是偶然,而是越发以常态的面目出现,高校开展安全预警管理成为必要。高校要结合学校本身的现实情况,开展调查研究并客观评价学校公共安全状况,通过经验性地分析学校可能存在哪些危害公共安全的事件或行为,并分析危害的强度、频度与范围。开展校园风险排查和事前监控关口前移,加强公共安全危机的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公共安全教育的内容体系,尤其是根据分析,建立各种校园公共安全危机预案,并在安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演练,通过专项应急演练项目,让学校师生能更真切地了解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情况,也促使各机构的管理成员更加清楚自己的分工及相互间的配合关系,有助于发现应急管理计划及预案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完善和修订。设立安全总值班室,值班人员应掌握突发事件处理程序,设立统一的新闻发布渠道,及时向师生公布事件发生处理的权威信息。

再次,设置专门的公共安全概述公共课程,逐步实现公共安全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落实学分制”。目前一些学校已开始进行试验和实施。如清华大学开设了“实验室安全学”课程作为全校研究生的选修课。公共安全的教学课件应该涵盖了消防安全、交通安全、治安防范、国家安全和保密工作、日常生活安全等五大内容,向学生详细介绍相关安全知识、防范知识和应对技巧。

三、高校开展公共安全教育的路劲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强化安全文化的宣传教育。

通过加大安全教育宣传力度,强化安全防范意识,营建校园安全文化。举办经常性的安全文化活动,如安全知识竞赛、演讲、讲座,应急安全的现场演习,安全网络、消防日、安全日、环境日等活动,以宣传海报、专栏、视频、安全宣传单(册)的形式,在校园必要的公共场所、活动场所设置显目、温馨的安全提示和警告字画图示、安全疏散示意图等。将校园安全文化的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之中,要求有关专职、兼职教师和部门应加强对校园安全文化的指导、督促及参与。通过校园的广播、电台、网站、报刊等开展正面的安全教育和安全文化营造。学校以建设和谐校园为契机,强化师生的安全意识教育。从整体上营造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和氛围,为安全教育提供外在环境和内在意识基调。

(二)加强校园日常管理,健全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师生行为。

为保证师生员工的活动规范有序,减少各种无序混乱导致的安全隐患,学校要加强日常管理,规范各种管理制度并照章执行。学工部门应该建立健全与学生活动有关的各项管理制度,比如:新生报到安全管理、日常活动安全管理、集体活动安全管、校外活动安全管理、体育活动安全管理、教室宿舍安全管理、集会、军训安管理、各种场所安全管理等。一方面要求师生员工遵循各项管理规定,另一方面,后勤保障部门要建立定期安全检查维护管理:定期检查校舍建筑、教学设施、消防器材、体育器材、实验设备、水电设备、学生生活设施等,及时发现并努力排除各种潜在隐患。通过辅导员、学生宿舍管理员、学生干部、保卫部门或举报信箱、电子邮件、学校BBS等渠道,广泛收集与学校相关的安全危机信息,从中提取有价值的进行分析和预测处理。学校各有关部门可定期开展调研、座谈会等活动,分析学校运行状态,找出管理薄弱环节,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整改。在校园的重要部位安装摄像头和监视器,监控图像,汇总于安全监管部门。通过规范的管理制度,营造安全规范的校园环境,以管理配合和强化公共安全教育。

(三)强化危机安全教育。

高校作为一种组织,可能面临的危机有很多情形,如基于自然因素的破坏性地震、水涝灾害,基于社会因素的恐怖袭击、大规模学潮,以及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交互影响导致的重大火灾、恶性传染病流行等。而且,高校师生作为高知识、高素质群体,倍受政府、公众和媒体的重视与关注。这使得高校危机更易引起社会反响,更易与某些外在因素产生互动,产生危机的“放大”或“辐射”效应。因此,高校公共安全教育一定要强化危机安全教育。加强危机知识的普及,提高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开展应急预案及演练,将校园应急处理的理念、案例及行动方案等通过各种形式、途径融入学校教育内容之中。让学生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了解,学习安全防范知识,掌握安全防护技能,了解如何通过社会援助和社会支持系统来保护自身安全。

(四)组织多种形式正面安全教育。

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利用思想品德、军事训练、卫生与健康、实习与实验等课程对学生教授安全知识和技能;组织由专业教师和人员结合安全主题对学生进行安全逃生、救护教育。开设应急能力训练课,采取实战模拟等方式对学生进行临时应急心理、防护技术的训练,如外伤急救、食物中毒急救、使用消防器材、安全逃生等,增强了师生对突发危机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防护能力。

开设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宪法》、《刑法》、《教育法》、《国家安全法》、《国防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课程,教育和增强学生守法,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安全知识系列讲座。请一些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讲解安全知识,普及安全常识。同时在安全教育中渗透保险意识的教育,在学校安全工作中要引入社会保险机制,解除学校、学生的后顾之忧。

此外,学校要在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渗透公共安全教育内容。各科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挖掘隐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与显性的公共安全教育内容一起,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

(五)重视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

研究表明相对普通人群,高知人群本身更易在心理、性格与精神等层面出现异化倾向,高素质人群的聚集地高校,暗藏的心理问题日渐成为高校最主要、最常见的危机诱因,大学生正处于成年却经济不独立、成长却个性不成熟的特定阶段,多存在着学习、就业、经济、交往和家庭等压力,高校要重视这一安全危机诱因的心理化成分,采取切实有效的干预措施,避免心理问题向危机事件转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知识,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调适方法,自觉舒缓心理紧张,消除心理障碍。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咨询门诊,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解决学生的一般心理困惑,适度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拓展心理咨询面,增强心理咨询效果。建立危机干预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六)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开展安全教育。

高校学生人人涉足网络,虽然他们有驾驭网络的技能,但对维护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条例却知之甚少,网络安全防范意识相对淡薄。网络安全教育成为现时代高校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重要任务,针对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受外来非法侵入现象日益突出,黄毒侵入、反动言论侵入、教唆犯罪侵入等情况,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更新网络技术,提高网络监管水平,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并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安全的网络信息,及时抢占网络阵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要走近学生,关注学生的需要,不仅为他们提供新闻资讯、娱乐信息,还要提供学习生活、求职择业、人文知识、心理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和指导,力争用先进的文化指导学生,用丰富的信息吸引学生,用全面的知识服务学生。

总之,高校公共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无需置疑,居安思危,防范预警。加强教育是预防的重要手段,尽量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减少发生校园事故与灾难的可能性,降低灾难可能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宋勇.浅论大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教育[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8,(5).

[2]秦琴,齐福荣.高等学校公共安全教育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第5卷,2009-6,(3).

[3]杨绪霞,薛刚.新形势下大学生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思考[J].世纪桥,2008,(11).

[4]李海军.浅议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建设[J].科教平台科技咨询导报,2007,NO28.

[5]谢一帆,邵泽开.我国高校应急管理的思路与方略探析[J].兰州学刊2008,(6).

[6]童建福.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J].探索在线,2008,(2):64.(编辑王影)

作者:刘家梅

第四篇: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党中央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是健全公共安全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指出:“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我们必须在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上下大功夫,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可靠安全保障。

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在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机制方面,要通过完善的风险识别系统和大数据支撑的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在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方面,要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开发区、工业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高危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把安全关,坚决做到不安全的规划不批、不安全的项目不建、不安全的企业不生产。在强化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方面,要建立完善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实行石油天然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特种设备等重要设施设备和铁路运输、水路运输、道路交通、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风险预警控制。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公安、民政、交通运输、水利、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自在安全宣传、安全巡查、信息联络、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在健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强化企业预防措施

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企业对安全生产负有主体责任,必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切实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要严格落实企业生产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安全标准,科学规划布局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与装卸区域、油气输送管道,依法整顿关闭安全保障条件差的小煤矿、小金属非金属矿山、小烟花爆竹企业等,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要建立企业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严格落实管控措施。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机制,大力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指挥人员现场指挥决策和协调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救援疏散的技能。

建立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及监督机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真正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落实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对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的有关情况,企业既要在内部向职工代表大会和全体员工通报,又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制定统一的、全覆盖的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标准,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具体分级和分类,总结归纳相对应的隐患排查对策,督促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排查事项、重点部位、检查频次,实现企业对标排查,部门对标执法。建立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监控和线下监管相结合,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与企业隐患排查系统联网的信息平台,用好大数据,推进隐患排查能力现代化。强化隐患排查监督执法,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強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必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精细化水平。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定期、全面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对各类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力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管用的城市公共安全基础防控体系、有效的城市应急处置与事故救援体系,大力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安全配置标准,提升城市建筑、交通、管网、消防、排水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和管理水平。要重点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的检测维护。要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体育比赛、演唱会、音乐会、展览展销、游园、人才招聘会、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等人员密集场所活动的安全监管。

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

加快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特别要加快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搬迁、转产和关闭工作,全面推动石油化工企业退城入园。要深化油气开采、输送、炼化、码头接卸等领域安全整治,切实完善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和安全运行等法规与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要加强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铁路浮桥、航运枢纽、港口等防灾监测、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建设。完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煤矿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以及矿山采空区治理,全面排查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高风险采空区,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和区域生态恢复。切实加大尾矿库的工程治理,建立一库一册档案,推动改造一批、闭库治理一批、尾矿综合利用一批、搬迁下游居民一批,切实提高“头顶库”的安全保障能力。

(摘自6月8日《学习时报》。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作者:马宝成

第五篇:由疫苗安全到公共安全:忧思与治理

摘要:本文研讨了疫苗作为准公共产品所衍生的公共安全问题,论述了必须普遍接种疫苗的原因以及结合市场与政府的相对优势联手解决疫苗的安全问题,提出优化特许权管理、把疫苗安全机制纳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制度安排的四方面建议。

关键词:疫苗准公共产品公共安全

作者简介:贾康,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

欧纯智,华夏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特约研究员。

由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引发的问题疫苗案近期引起高度关注,网上舆情激烈。近20余年,国内疫苗事故频发,从美国、日本等国的相关经验看,发达国家的疫苗安全问题也由来已久,业已积累的国际經验对我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下,中国的疫苗安全问题必须尽早纳入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系统。

一、疫苗安全问题引发高度关注

从国内近年的疫苗案来看,虽然不乏政府介入和监管处罚,但我国疫苗安全领域依然存在重大问题与隐患,问题疫苗屡禁不止。由于对疫苗的审批、生产、运输、保管、使用等环节的监管不到位以及违规、事故的处罚过轻等原因,导致悲剧频频爆光。如果不彻底整顿,那么可以预见,将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国人不再相信疫苗,不愿主动接种疫苗。

大众健康防疫所需的疫苗具有公共产品性质。众所周知,市场难以有效解决由公共产品供给而衍生的诸多问题,是强调政府管制不可或缺的重要论据,已为主流经济学公认。然而,实际生活中政府整个官僚体系的运转,却不断提出了一个难以调和的新问题:公共产品的公共服务水平和公共风险防范水平如何“够格”?据报道,问题奶粉、问题疫苗的受害者到法院起诉,法院不立案。更有甚者,有的受害人家属因为起诉、上诉等“寻衅滋事”行为,服刑两年。

问题疫苗的问题没有解决,生产问题疫苗的企业没有解决,但提出疫苗问题的人被解决了。处罚成本与犯罪收益不相匹配的公共治理环境,不仅仅会扭曲涉事案件的结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扭曲今后与此相关的社会生活与可能案件的发生发展。中华大地上已历经问题奶粉、问题食品、问题疫苗案件的层出不穷,这次触目惊心的长生狂犬疫苗案使得家长对疫苗心存疑虑。很多家长在问:“我们应该接种疫苗吗?国家为何强制接种疫苗?”

二、我们为何必须接种疫苗

毋庸置疑,我们必须接种疫苗。接种疫苗是社会所需的公共产品供给行为,原则上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公民义务,应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在一个群体内,某个接种疫苗的个体行为对该群体其他成员会产生外部效应,即群体内每个个体之间具有相互外部性。这是由于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既能保护接种疫苗的当事人,同时也能减少该人所在群体其他人得这种传染病的可能性。

假定一剂安全有效的疫苗在一定时期内对接种疫苗的人提供完全保护,那么一个未接种此疫苗的人感染这种病的概率会随着群体内其他成员接种疫苗人数的上升而下降。再假定接种疫苗是有“安全成本”的,会有一定概率的死亡或致残,即便这个概率极低,那么由疫苗安全问题造成的逃避接种将不可避免。人们会在接种疫苗但有可能小概率致死致畸以及拒绝接种疫苗但有可能患病并传染给他人之间做出选择。事实也是如此,2013年深圳康泰公司乙肝疫苗致死事件,经过媒体过度报道,公众猜疑、恐慌随之而起,10个省份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下降30%,进口疫苗接种率下降15%。

实践证明,确实已经有人在拒绝接种疫苗。群体内,拒绝接种疫苗的人数越多,那么这个群体感染该疾病的人数就会越多,且可能成几何级数增长。理论上说,对于这个群体的每个接种水平(接种百分比),个体都有可能计算出自己患病的预期可能性。然而遗憾的是,个体无法得知自己所在群体的接种水平,所以根本无法正确评估自己是应该接种还是拒绝接种,所以无论选择接种还是拒绝接种都很难做到理性。经济学家常常假定市场可以完善地起到配置商品和服务的作用,但是市场对于产生外部效应的公共产品却很难发挥好“资源配置优化”作用。[美]戈登·塔洛克:《公共选择——戈登·塔洛克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385~394页。

从政府职责、社会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的视角看疫苗,通常的公平原则是强制所有人接种。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都有义务接种疫苗,我们也有权利要求别人接种疫苗。但社会性的普及接种前提,是安全有效具有公信力的疫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比如本例中问题疫苗泛滥,导致防止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没有得到普及,那么国家在重拳出击有效整顿疫苗市场的前提下,更有必要尽可能向民众降低防范相关疾病的医疗保险费用负担。虽然治疗在本质上不会衍生相关的外部性问题,但是防范感染疾病的低成本负担会改变人们接种疫苗的决策,更积极地选择接受。毫无疑问,免费或近乎免费的接种会促进疫苗接种的普及。

当接种疫苗成为一种强制行为,必然会在相当大程度上超越市场规律,无法设想能通过以市场化纯自愿的方式落实普遍接种。由于接种疫苗是入学的前提条件之一,现在网络上已有不少家长质疑国家强制疫苗接种的合法性。在这里依学理分析,可以负责任地说,接种疫苗是关乎公共安全的关键问题,强制接种疫苗的安排本身没有错,关键性的问题、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不良情况——如同中国当下的情况,是疫苗的安全性出了问题。但理性分析可告诉我们,建立在“政府失效”基础上支持“去集体化”的论点,是没有出路的。疫苗出了问题,我们就要整改疫苗生产与供给体系,而不是拒绝接种疫苗。暂时拒绝接种疫苗应是家长们在冲击之下的无奈选择,而这种现象,确实足应敦促管理疫苗的当政者深刻反思。如何有效解决疫苗的安全问题,考验的是执政者的智慧。

三、市场与政府管制怎样结合才是解决疫苗安全问题的良方

严格地讲,疫苗属于公共产品中的准公共产品,在供给侧宜实施对接市场的政府采购,在需求侧宜匹配适当的使用者付费机制,才能形成较好的绩效状态。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领》,《中国金融》2016年第1期,第25~28页。对于通过规范程序以其资质取得制造商、供应商身份的厂家,政府必须施加严密的特许权管理。不难看出,民众对公共产品的满意度往往要低于一般消费者对商品的满意度,因为人们很难对强制配给的东西(公共产品)提起很高兴致并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关注,往往是被动接受。一旦发现有安全问题,不满意度(即感性的愤怒与批评)却会迅速爆棚。疫苗的安全问题应该被极其重视却一直未解决好,其原因非常值得深究。

我们知道,优化“特许权管理”式管制,作为经济发展运行过程中处理准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的一种努力,其自身机制已内含了如何让公共产品销售(或称配置)更合意的取向,关系到民众“以脚投票”的问题。近期围绕西安、天津引进人才落户的新闻,从中我们看到,居民个人决定在哪里居住,首先要考虑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对其个人的影响。问题奶粉、问题疫苗高发地,一定不会成为民众有能力“以脚投票”时的首选地。所以,政府有动力将其辖区内的公共产品供给做好,这同时也彰显政府对民众的回应性,是政府的职责之所在;企业参与准公共产品供给的动力,来自于其对盈利的渴望、市场公平竞争的向往、生发出对质高价低产品的不懈追求、对消费者诉求的及时满足的联系,无疑又成为市场的比较优势之所在。

但如果在缺乏行政干预与有效监管的情况下,把疫苗的供给机制几乎完全交给市场,让许多民众采取自愿形式购买疫苗,那么显然市场并没有足够的力量保证所有人都能主动接种疫苗,传染病的流行将无法避免;如果在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把疫苗特许经营权交给政府部门由少数官员决定其配置,又会形成过度垄断与低效带来的种种不良问题,甚至造成官商勾结、腐败寻租。欧纯智:《我国基层征纳寻租交易构成的机理分析》,《财政研究》2014年第6期,第14~17页。当前中国的疫苗供给是政府实际交由高俊芳、杜伟民、韩刚君这三位疫苗之王垄断,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被爆出2017年的销售费用6亿,被怀疑内含大量官商勾结的“买路钱”。不难看出,市场与政府都无法独立完成较好解决疫苗问题的使命。然而,市场的优势在于能为那些可以充分内部化的外部性提供适当的解决办法,但又必须予以承认,私人市场的方法并不是普世的方法,能够更多考虑和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政府,在其将“善治”与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相结合的制度建设中,敦促我们更多思考市场与政府之间的优势互补——即我们要在充满逐利偏见却高效的市场与弘扬公共价值却往往绩效不合意的政府之间,做出某种结合式选择,并着力进行资源整合与机制优化。欧纯智、贾康:《公共利益视角下关于行政审批存废的认知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第25~32页。市场与政府其实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选一关系,市场的充分竞争与政府超强的内化外部性能力,只有一起通过有效供给机制来发力,才是破解疫苗之殇的有效方式。

四、优化特许权管理,把疫苗安全机制纳入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安排疫苗作为准公共产品,实行政府对生产厂家、供应商的特许经营权管理是可选择的基本供给模式。现代社会中,其治理机制有趋于复杂多元的特征,而一旦出现疫苗安全问题,就可能是震动全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不容有一丝一毫的疏忽。特许权管理的逻辑是清晰的:以适当的竞争性机制选择企业定位为供应主体,再施之以严密细致的全流程监督约束和全面绩效评估奖励制度。具体的制度细节,还必须做出不断的探索才能最后形成较成熟的方案。结合国际经验和中国的“问题导向”,从“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市场与政府两方的作用机制结合好”着眼,贾康:《发挥PPP模式在改革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9期,第4~6页。在此特提出如下关于疫苗供应机制的制度优化和政策保障建议:

第一,在疫苗安全问题上,积极借鉴相关的国际立法经验。日本早在1948年,就制定了《疫苗接种法》。相关费用方面:定期接种(相当于我国的一类疫苗)是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任意接种(相当于我国的二类疫苗)是个人负担,但可用于医疗保险。引人注目的是,里面具体规定了一旦接种出现问题的高赔偿额。若因接种出现一例死亡,当时就要由供应方给付4250万日元(折合约200多万元人民币),而且此后每年还要再给家属一笔钱。198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国家儿童疫苗伤害法案》(NCVIA)规定:成立疫苗不良反应监测系统(VAERS);成立国家疫苗项目办公室(NVPO);要求接种点向接种者提供“疫苗信息陈述书(VIS)”。这些法定制度,从收集疫苗不良反应,到每个疫苗的风险和益处,再到由于接种疫苗而引起的伤害如何补偿等,都进行了全面的规范与管理。这些制度以及机构,构建了疫苗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确立了从疫苗的生产到流通,再到安全监测,以及出现伤害后的高额赔偿等,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我国的相关法律建设应借鉴国际经验抓紧进行,尽快推出《疫苗安全法》,把防范疫苗安全问题纳入“全面依法治国”的现代化国家治理制度安排。

第二,通过竞争性政府采购制度流程,形成疫苗生产厂商和供应商的遴选机制,由国家医药监督管理部门对中标的供给主体实施全面的、全流程的监督,全国有关部门对疫苗实施类似于“准专卖制度”的价格、利润率和供应链上各环节的特许经营权管理(包括应急储备、过期销毁等具体事项)。

第三,明确规定与疫苗安全事故有关的各方面责任主体的罚则与奖则,形成对厂商、供应商、监管部门一切相关责任人的严格、有力度的问责威慑与尽责奖励。出现严重问题者,不仅实施经济上的重罚,而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防伪技术等有效手段,大力提升社会公众特别是接种人、接种儿童家长的知情水平,对发现疫苗安全问题隐患并及时向政府管理部门举报者,给予有力度的物质奖励。

疫苗安全问题是在我国经过高速度“黄金发展期”而伴随“矛盾凸显期”对于社会生活形成特别冲击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其他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大都曾经遭遇过的问题,当下中国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全社会正视和理性讨论在冲击之下的相关应对思路与要领,政府需按应急处理机制安排好必要举措并推进到长远的制度建设与完善,社会各方应痛定思痛,协力亡羊补牢,在深化改革促进开放和构建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过程中,贾康:《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求是学刊》2016年第6期,第41~52页。共同应对好这一现实挑战,有效提高我国的疫苗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美]戈登·塔洛克:《公共选择——戈登·塔洛克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2.贾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领》,《中國金融》2016年第1期。

3.欧纯智:《我国基层征纳寻租交易构成的机理分析》,《财政研究》2014年第6期。

4.欧纯智、贾康:《公共利益视角下关于行政审批存废的认知框架》,《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第4期。

5.贾康:《发挥PPP模式在改革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9期。

6.贾康:《供给侧改革与中国经济发展》,《求是学刊》2016年第6期。责任编辑:沈家文

作者:贾康欧纯智

上一篇:工程结业论文下一篇:管理信息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