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相关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是英语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调整和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分析不规范等问题。研究英语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内容、价值、原则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情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外语学习效果,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篇1:

学情分析是构建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

摘 要:以学情分析为研究对象,结合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对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进行探讨,重点讨论了学情分析对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指出学情分析是实现课堂高效教学以及培养德才兼备学生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效率 学情分析 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何政源(1977—),广东梅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广州市花都区狮峰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语文教学。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目标和追求。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阐述以学情分析为主要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学情分析的科学内涵

关于学情分析,其科学内涵一般包括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整体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调查及把握,整体知识水平即对学生已学习知识经过感性分析和理性分析转化为熟知经验性状态的把握[1],而认知水平即学生对即将学习知识的接受程度。认知水平不仅与学习知识的难易程度有关,而且与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有关。其次,学情分析基于以上分析,对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包括教学方法的采用以及教学内容重点的安排,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

二、教学实践中学情分析的必要性

(一)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是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主题。而基于“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学情分析,是研究教学起点以及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首先,对学生整体知识水平的评估,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所学知识的重难点及时巩固,并及时纠正易于出现的错误;其次,对于本次授课内容中的重点,采取适当的方法讲解,引导学生对于难点各个击破,并合理分布教学时间;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德育和实际教学相结合,旨在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二)符合新课改的教学要求

新课改的教学核心理念要求教育工作者“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能够将教学内容的设置面向全体学生,发掘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2]。这就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有客观而准确的把握,而这恰恰也是学情分析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学情分析,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做法。

三、学情分析的具体方法

(一)谈话法

及时获取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谈话法。谈话时教师应注意语气与态度,以及谈话所选对象能够真正代表整个班级的知识掌握水平,并让学生认识到谈话并不是监督其学习状况,而是出于教师的关心并可为设计教学内容打好基础。

(二)观察法

有过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往往能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来辨别大部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状况,这种有心的观察,不仅能够使教师在课堂上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重点内容,而且能够为教师在以后的学情分析中提供借鉴,这种借鉴体现在授课重点和授课方法的调整上,还包括与本堂课相近的内容的调整。

(三)其他调查方法

材料分析法,即对学生上交的试卷和作业进行分析,整理和记录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学生不明白的知识点,便于教师及时讲解和巩固;调查问卷法,将教师认为是重点的内容以问卷形式考察。通过分析,教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进行掌握和反馈。

四、学情分析的具体内容

(一)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把握

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知识的积累。初中语文的知识体系已经向文言文和语法及更重要的文学语言赏析过渡,这就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提出了要求。而学情分析就是在对学生的汉语言基本素养有所把握后,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二)学习方法与态度的灌输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其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发明的,其发明、流传以及演变必然有一定的共性,找到这个共性,对学习一门语言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会事半功倍。同时,学习语文和学习其他科目一样,也需要严谨的学习态度。在学情分析中,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灌输。

(三)采取适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大部分学生还停留在被动学习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在学情分析中教师尤其要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四)对教材的深层剖析

学习语文不仅是在学习一门语言,语文教育更重要的作用是育人。好的文章表达积极向上的、警醒世人的、热爱祖国的观点,而在初中阶段这种观点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学情分析也要注重将对教材深刻内涵的剖析作为重要内容,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的学情分析

笔者以《陈涉世家》为例,具体探讨教学实践中的学情分析方法。这是九年级的第一篇文言文,相对已学过的篇目而言,它的篇幅更长,文学性更强,人物形象更丰满,是本册的一篇重点课文。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好这篇课文?首先,上课前笔者以闲聊的形式讲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故事,从而引出学生对陈胜事迹的兴趣,并了解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程度;其次,通过课前学案作业及复习小测等形式,考察了解学生已经基本掌握的文言文的一般用法,包括能够辨别不同的文言句式,并能将之翻译为现代汉语,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也已学会利用工具书来帮助阅读;再次,在上课之前,布置预习任务,并要求学生及时圈画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在早读时,充分观察学生的圈画之处,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方法和习惯,并将其与自己根据教学经验确定的重难点进行校核。

有了这些信息,笔者上课时就心中有数了。笔者把教学设计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在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后在学习小组里完成对字、句、文意的理解、归纳,并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赏析评价;第二课时进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品析和训练;第三课时着重对已学到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运用训练和巩固。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的内容和教的内容都是有的放矢,所以课堂容量大,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学情分析打破传统的经验教学模式,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确定建立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同时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对语文教学来讲,其“形”是在传授一门语言,而其“神”却是在陶冶学生的品格,学情分析能够充分将两者结合,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庞玉崑.常见的“学情分析”错误与解决方法[J].基础教育论坛,2012,(29).

[2]仲生龙.学情分析:有效教学的基础[J].素质教育论坛,2010,(4).

(编辑:李小叶)

作者:何政源

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篇2:

英语教学学情分析的内涵、原则与方法

摘 要 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相关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是英语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调整和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分析不规范等问题。研究英语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内容、价值、原则和方法,可以充分发挥学情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外语学习效果,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情分析 内涵 价值 原则 方法

近年来,建构主义学习观已广泛运用于语言教学,成为语言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流。这种学习观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而要做到“以学习者为中心”,无论是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实施还是课后的教学评价与反思都需要对学习者的情况有全面深入的认知,即学情分析。克拉申(Krashen)语言习得的输入假设理论也认为:语言的输入要遵循“i+1”原则,即输入的内容应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这样有利于学习者进步;若输入内容等于或远远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则输入是无效的[1]。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为教学设计、教学及时调整和了解目标达成情况提供可靠依据。然而,在日常的教学活动、教学比赛和示范课中,学情分析缺失或重视程度不够的现象并不少见。究其原因,是目前对“学情分析”的理论思考不够,特别是针对某一具体学科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不足,造成大多数教师对其基本内容和方法缺乏了解。这些情况使得学情分析在教学实践中未被重视或不专业,与教学实践脱节,缺乏指导性。因此,系统、深入地研究符合学科特点的学情分析对于有效发挥学情分析的教育功能,提高效率、改进教学效果具有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

“学情分析”是中国本土话语,包括“学情”和“分析”,而“学情”则是缩略语,对它的不同解读决定著“学情分析”的内涵。

邵燕楠、黄燕宁将“学情”作了两种解读:一是学生学习情况,二是学生情况[2]。前者实际上是指与学生学习效果相关的诸因素,如知识基础、认知水平、需求水平等;而后者是指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相关的诸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维度。很显然,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相关的因素包含着与学生学习相关的因素,学生情况是上位概念,学生学习情况是下位概念。

这两种解读都有其合理性,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也能找到佐证。在日常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其学情大多是指学生学习情况。近年来,国内教育界也纷纷开展大规模的学情调查研究,如《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报告》,从调查维度来看,这里的“学情”显然是指前者[3];而国家大学生学情调查研究丛书《高职学生学情调查研究》的内容告诉我们,这里的“学情”是指后者[4]。应该说,课任老师更关心第一种“学情”,而第二种“学情”对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意义更大。

分析是为了搞清事物构成而对事物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是一种思维活动,即把一个整体事物分解成简单的组成部分,然后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及本质属性,并以此寻找问题答案。

据以上分析,学情分析至少有两种涵义:一种是一般意义的学情分析,即对与学生成长和发展相关的因素进行调查和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机构制定宏观教育教学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是针对教育管理和人才培养的;另一种是具体意义的学情分析,即对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影响学生有效学习的直接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分析的目的是“以学定教”,包括课前学情分析、课中学情分析和课后学情分析,是针对课堂教学的。

所以,笔者认为,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可以这样界定: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相关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是英语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调整和课后教学反思的重要依据。

二、英语教学中学情分析的内容

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相关的直接因素,无疑是学生当前语言水平(程度)、需求水平(程度)、学习状态和学习结果。

1.起点学情:语言学习水平和需求水平

依据上文提到的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设理论,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即学生原有的基础和水平,包括学生原有的技能水平、知识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起点分析一定要涉及到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要了解学生与本课或本单元主题直接相关的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技能水平,为教学目标(包括文化目标、语言目标和交际目标)设定提供依据。具体说,就是要分析针对具体教学目标达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详细情况,如:在语言层面已掌握了哪些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掌握程度如何,还须补充和加强什么?为了成功交际,学生在文化方面的知识准备、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交际能力或交际经验如何?学生能够准备和学会哪些知识、技能,哪些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什么困难?针对这些问题,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式,积极引导,跨越难点。

学生的学习需求水平是指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水平之间的差距。学生需求水平决定着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应有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学习动机。学生更愿意学习自己感兴趣和有需要的东西。所以,分析学生需求程度、把握学生的兴趣与动机,也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重要依据。否则,目标就会不准确,策略就缺乏针对性。

2.课中学情:学习状态

课中学情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状态,即学习状态。“学习状态是一种伴随着学习过程,并对感知、记忆、思维、提取等认知加工产生影响的综合身心状态,是由心境、动机、注意等相互作用的心理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说,学习状态应是一个人学习时心态、身体状况、学习方法等综合作用下所处的状态,具体表现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时的情绪、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参与程度、学习的持久性、学习的稳定性、学习的意志力等。”[5]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状态决定着课堂的学习效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关注并据此及时调整教学的重要依据。

3.课后学情:学习结果

课后学情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结果,即学生在学完一课后所了解的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和所能做的事。如学完中英婚恋差异这一课后,学生是否掌握了所涉及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能否使用所学的词汇、短语、句式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能否在真实的环境中与英国人就婚俗问题进行比较顺利的交流等。了解课后学情是为教学评价与反思及后续教学预设提供信息。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有其他学情须要关注,比如,班级和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学习策略特点等,这些对学生有效学习及教学目标达成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过,此类学情科任老师应该在开学初或前几次课后已掌握,非单元课学情分析的重点。

三、学情分析的价值

使学生能够使用目标语进行正确的沟通与交流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为此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方法、科学的设计,促使学生快速而有效地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分析学习起点,把握学生学习的(前在、潜在、发展)状态,并据此做好教学预设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是提升教学有效性所必须的。如果教师在“课中”有效地运用学情分析,并依据学生认知、心理等特点,机智地调整教学,那么,学生就可能学得高效而轻松。

无论是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实施,还是课后的教学反馈和改进都需要学情分析引导和推动,其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课前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教学目的对自己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的设计、一般包括设定教学目标、分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等内容,对于学生学习效果意义重大。学习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更取决于“学”,所以,现代英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更应该考虑“学”。只有对學生知识储备、学习经验,认知风格等方面信息进行科学调查、准确把握,才能确定其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设定明确而易于实现的教学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教材内容的分配、重点、难点和关键点的界定才有依据;教学策略、方法与教学媒体的选择,以及教学流程的确定才能有基本方向。

2.课中学情分析是及时调整教学与不断创生教学的重要依据

课中学情分析聚焦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通过对学生的实时学习状态的判读与分析,可以为课堂教学的及时调整提供直接信息”。所以,“课中学情分析使教学成为一个在评价引领下不断创生的过程。这一过程摆脱了既有路线的规束,不再按照教师预定的路数推进,而是以学生的学习实态引导教师教的合宜方式,促进教学作为一种智慧性实践将每一情境潜在的教育意义现实化”[6]。

3.课后学情分析为教学反思与改进提供必要信息

课后学情分析就是考察与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就外语教学而言,就是要了解学生是否记住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语言、文化知识,能否就相关内容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实践,熟练程度如何等。而这些可以通过对课后学习的状态考察以及后测、访谈和作业综合分析得到。课后学情分析为教师的教学反思与改进提供依据。通过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估与分析,教师进一步对教学设计的适切性和教学实施的有效性进行检讨,最终在修正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做出新的教学决策并为后续新课预设提供依据[8]。

实际上,学情分析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教学过程,马文杰等认为,“科学的学情分析过程以及丰富的学情分析成果也为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素材与有益启发。”[7]

四、英语教学学情分析的原则

1.学情分析的内容要具体化和细化

所谓具体化和细化就是要求学情分析不能笼统、模糊,要有针对性,针对即将进行的内容了解学生相关的情况。要做到学情分析内容的细化和具体化,须考虑分析目的、教学意义、分析内容、分析方法,及依据分析结果所要采取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8]。

2.学情分析应贯穿教学始终

真正的学情分析是一个贯穿教学始终的过程。课前学情分析主要是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如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教学起点和基本方向的确定等。但这一切都只是预设,为课堂教学构建了一个大概的框架和流程。学生学习的状态具有复杂性、偶然性、动态性,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课堂学习状态进行即时的学情分析,对原设计做出适时调整,改进当下教学活动,以促进教学有效生成。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教学过程结束,通过问卷调查、课后作业的评阅与分析,评价学生学习结果,了解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另外,课后学情分析还可以促进教师教后反思,为后继教学的预设和改进提供参考。

3.学情分析要兼顾群体共性和个体差异

群体共性分析是指对某一教学对象群体的情况的分析。教学一般是面对几十个学习者组成的群体进行的,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追求的是全体成员都有所获,所以学情分析首先是基于班级群体展开的分析。但是,即使在同一个班级,每一个学习者在语言基础、经验、认知风格、动机、态度等方面也会有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在关注群体共性时也要注意个体差异,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保留一定的弹性空间,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策略和教学重点。比如在学习风格上,一个班的学生有的属于场依存型,有的属于场独立型。在不影响人际关系交往能力发展的同时,应着重培养前者的分析型能力;在不丧失分析能力和任务定位的前提下,应着重培养后者与其他人进行合作的能力[9]。又如在语言学习上,男生可能在理解、分析、推理能力方面较突出,而女生则可能在口语和听力方面更强。在组织活动时要尽量做到男女生混搭,将那些能力强的、善于表达的、性格外向的学生和内敛、不善表达的学生组合在一起,这样搭配可能更合理,效果会好一些。

总之,学情分析既要研究整体情况又要关注个体差异,以此设计和组织教学才更合理,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有效促进学生英语学习。

4.学情分析不能忽略学生学习的情感因素

语言学习中人们往往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实际上英语学习中的焦虑、抑制、学习动机、移情、课堂交流和跨文化意识等非智力性因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状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动和效果有直接影响;无积极的情感,学习者的认知能力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外语教师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要尽可能地避免刺激可以想象得到的情感问题,而且要努力激发学习者进入最佳心理状态。”[10]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在情感因素的学情分析方面做足功课。比如,焦虑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而在二语习得的过程中,降低学习焦虑感是获得更好学习效果的首要步骤,要想将学生焦虑程度降到最低,必须找到造成焦虑的原因,如心理上自卑胆怯,或是语言能力不足、基础不牢等,以便对症下药。

5.不同课型的学情分析应各有侧重

不同课型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水平要求略有不同。听说课更强调听和说的能力,即通过听的方式训练学生辨词句、解篇章、获信息的能力及用词造句和组篇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要着重分析学生是否具备一定语音识别、辨词断句、速记能力以及听力背景知识等。阅读课强调通过阅读获取篇章主要信息的能力,词汇、句型、语法方面要求更高;而写作课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单词拼写、句法、篇章逻辑等。针对不同课型,对学生与话题直接相关的知识、技能进行调查和分析,才能使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与学生水平相近,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五、学情分析的方法

尽管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靠经验获得学情,而且经验在学情分析中的确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仅靠经验是不够的,而且容易使学情分析陷入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7]。

学情分析首先是指对与学生学习效果相关因素的调查,其次是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所以,学情分析方法应该包含学情调查方法和学情统计分析方法。科学的学情调查方法和科学的学情统计分析方法是学情分析可靠、有效的重要保证。

学情调查必须使用不同的尺度去衡量学生情况的不同方面。最常用的有问卷调查法、观察法、访谈法、活动产品分析等。除此之外还有档案、日志、录音、口头陈述、课堂观摩等学情调查手段。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使用。

依据上述调查方法收集到了相关学情,接下来就是要对这些信息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以便为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

一般说来,通过主观性问卷和开放式访谈得到的材料要进行质性分析。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筛选、分类,然后仔细研判,从中寻找规律性。而由客观性多项选择问卷和结构化访谈得到的信息则可以进行量化分析。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整理数据,然后借助SPSS之类的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挖掘,为预测教学提供决策依据。总之,质性研究的数据多是用归纳、分类、逻辑推理的方法进行处理,量化数据则可以通过软件统计出结果。

在教育学、二语习得、心理语言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并借助科学的统计分析手段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其结果才可能是可靠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分析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与学生英语学习效果相关的因素的调查与分析,包括起点学情、课中学情和课后学情。课前学情分析是英语课堂教学设计基础,课中学情分析是及时调整教学与不断创生教学的重要依据,而课后学情分析为教学反思和改进提供必要信息。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对学情分析不够重视、分析不规范等问题,而针对外语教学学情分析的理论思考不足,研究不夠是主要原因。学情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对教学的指导意义需要有科学的原则和规范的方法作保证。因此,系统、深入探讨英语教学中的学情分析可以有效发挥学情分析的教育功能,进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S.Krashen.Principles and Practicein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2.

[2] 邵燕楠,黄燕宁.学情分析——教学研究的重要生长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3] 王秀平课题组.北京市大学生学情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4] 李振祥,等.高职学生学情调查研究[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4.

[5] 时晓玲.学情分析的误区及其对策研究[J].教师教育研究,2013(2).

[6] 安桂清.论学情分析与教学过程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13(22).

[7] 马文杰,鲍建生.学情分析:功能,内容和方法[J].教育科学研究,2013(9).

[8] 韦玲珍.语文教学如何进行学情分析[J].语文建设,2010(7).

[9] 黄旭光.英语教学设计与学习者的认知风格研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2).

[10] 倪春艳.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与应对[J].辽宁教育研究,2008(6).

[作者:张航(1968-),男,河南信阳人,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张航

学情分析语文高效课堂论文 篇3:

开发师生成长平台 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

【摘要】学校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给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育。梳理文化,构建“三实课堂”,建立基于学生学力差异的分类培养系统,实施分类教学——探究式、目标导控、任务驱动教学;开发师生成长平台走近学生真实——对学生质量监测进行有效预测、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反馈、开展对学生差异成因及差异补偿研究;基于真实数据推进教学方式改革——优化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师深度研修,引导教师个性化教学,学生个性化成长;基于真实数据推进教研方式改革——基于数据的个体解读,立足差异的行动研究,基于研究的检测反馈。

【关键词】学习力 差异发展 分类教学

现在在大多数学校“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的梦想难以真正实现。我们设想通过师生成长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来破解这一教育难题,让“走近每个学生的真实”成为可能。

一、问题提出

我校作为“四川省高中课改省级样本示范校”,在改革的实践中,笔者和老师们有了这样的共识:

课改的核心是对人的深度关注。只有优化教学,课堂更有针对性、更加高效、更加能够体现师生的自主,课程才最大可能地实现其丰富性和多元性,才能为学生个体提供差别化的选择机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高中教育发展指出: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成都市锦江区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中指出:推进学校办学特色多样化,支持高中学校立足学校传统和优势,发展校本课程,创新育人模式,形成特色高中。学校发展要求:2008年至2010年两年经历三校整合、招生计划纳入省重后生源结构调整,组织全校教职工开展调查、调研,在科学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建构“三实课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策略。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首先提出了“三实课堂研究构想”,通过实在、实际、实效的“三实”课堂建构,规范师生教学行为,转变观念,改善学习方式;研讨深化,开展市高中课改专项课题“提升高中生学力的‘三实’课堂实践研究”;研讨聚焦,开展“基于学生学力差异的分类教学初探”区特色项目研究;研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省信息技术课题“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在分类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试图通过大数据走近每一个学生的真实,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学力情况,优化“三实”课堂,促进学生生命样态的改变。

二、概念界定

每一个学生的真实:每一个学生与众不同的智力特点、学习力水平、学业成绩、发展状态等。

学习力:本课题研究的“学习力”是指学生在学校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进行后续学习所需要的综合性学习能力。从纵向来看,包括三个层次,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从横向看,学习力包括“学识要素”“能力要素”“心理要素”。二者互相包含,互为补充。

三实:实际,在课题研究中实际是指教材的解读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符合学生实际,包括实际的生活、实际的需要、实际的学力。

实在,在课题研究中可以这样理解:真实(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真实);踏实(教师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展开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中,稳打稳扎);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扎实);充实(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达到了学科思想方法的层次,从而能够看清事物和现象的本质和事理,因而在思想和思维上充实)。那么,“实在”的课堂教学即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真实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教师踏踏实实地展开教学环节,学生踏踏实实地学习,提升学科素养,学生真实地生长。

实效,在课题研究中是指教师立足于实际的学情、采用实在的措施,达到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目的。教学的有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产出和投入的比例,具体表现为好而快、精而多、宽而合。教学的有效果是指由教学引起的、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及时反应和变化,常常可以通过师生关系与课堂气氛、学生的参与度、及时反应的正确率和双基目标的达成度等方面表现出来。教学的有效益是指相对较长时间内学生的教学质量与发展状况,常常表现为: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习惯与教学兴趣;掌握了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强的自主教学能力、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实践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和交往合作能力;具有质疑、批判、反思和创新的意识等。

“三实”课堂,它是以学生生命成长为目的,立足于学生实际的生活、实际的需要、实际的学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真实地交流情感,教师踏踏实实地教,学生踏踏实实地学,充实地生长,学科素养得到提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精彩,以及改变学生的生命样态的课堂。

分类教学模式,它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学力现状,按照其在学力方面所呈现的主要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力求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每个学生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最佳的发展教学方式。

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以中学生各升学考试学科为基础的,设置了考试管理、错题集、数据字典等菜单的,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动态的个体和群体分析的,以促进分类教学为宗旨、促进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的计算机硬件或软件的操作环境。

三、策略探究及收获

(一)“三实课堂”的诉求:差异发展是我们分类教学的必然选择

1.“三实课堂”初探

(1)课前立足实际,教材解读。

课前可从以下维度解读教材:课标表述、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思想、目标解读、考点解读等。深入了解学生实际,建构学科核心知识体系,探究各学科核心学习力。

语文:内驱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筛选与概括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

数学:数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英语:概括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政治: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历史: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自主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造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化学: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

生物: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探究能力。

各学科分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某些学习力,而实验的初级阶段我们拟定了各类班级最亟须提高的学习力:内驱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究和创新能力。

(2)课堂追求实在,课堂观察。

课堂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师生规范是“三实”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规范”,以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杜绝学生在校、特别是在课堂上的各类不良现象和无效行为;通过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规范”,进一步使教师以实际行动为学生示范,并积极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对教育教学各部门管理行为进行“规范”来形成常规事务的流程管理和创新管理,以提升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各学科制定教学规范后,开展课堂行为观察活动。每个学科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实际和学科规范,制定课堂观察量表。每个组教师观课、议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具体程序: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实际拟定教师的学科课堂规范和学生行为规范→教研组内征求意见和建议→学校收集各教研组拟定的师生规范→学校综合各教研组师生规范形成学校层面的师生规范讨论稿→教研组长讨论学校师生规范讨论稿形成学校师生行为规范征求意见稿→向全校师生征求对意见稿的建议→学校教研组长会和班主任会通过学校师生行为规范的统一定稿→全校师生试行→课堂观察→课后讨论→改进实施的流程以推进师生行为规范工作和课堂行为观察。

(3)课堂追求实效,实施分类教学。

在推进“三实课堂”进程中,学校引导教师加强对课标、考纲、学生以及自身的解读和研究,教师们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不同,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状态都存在明显的不同;不同教学理念与行为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我们开展了对学生的差异发展研究,初步尝试并建立了基于学生学力差异的分类培养系统(如图1),以推进学校的“三实”课堂研究。

图1 基于学生学力差异的分类培养系统

并且在三种不同类别班级实施分类教学,见表1。

当然,对于这三类班级,并非只适用于一种教学方式,只是以此为主,也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灵活地选用有效的教学方式。

表1 适用于不同班级的分类教学

教学形式适用班级学生学力特征

探究式教学一类班(1)基础厚实;(2)兴趣浓厚;(3)内驱力强;(4)意志力强;(5)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强;(6)语言——言语智力、数理—逻辑智力好

目标导控教学二类班(1)基础较扎实;(2)学习兴趣一般;(3)内驱力一般;(4)意志力一般;(5)自主学习力一般;(6)优势智力不显著

任务驱动教学三类班(1)基础薄弱;(2)兴趣不浓;(3)内驱力缺乏;(4)意志力差;(5)自主学习力差;(6)音乐——节奏、空间—视觉、身体—动觉智力相对突出

2. 三实课堂实践反思

在分类教学研究中,我们产生了两大困惑:

一是对学生的认识过于狭隘,深度不够,使学生归“类”支撑度不高,科学性不够。

二是每“类”学生的个体人数偏多,教学行为针对性不强。

基于以上困惑,学校亟须找到更加合理、科学的方式来关注和探寻对每位学生的整体把握和深度关注,期待聚焦于数据跟踪记载学生的学习进程,捕捉学生学习行为的真实,诊断学习中的问题,分析影响学习力的核心因素,从而找到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的路径与方法。

于是,2012年9月,学校开展省级信息技术课题研究,与学科专家团队等开展多方合作,联合四川大学开发并构建——“成都田中师生成长平台”,为“三实课堂”提供平台支撑。

(二)“三实课堂”的选择:师生成长平台让我们走近学生真实

师生成长平台的核心就是将师生的基本信息、问卷调查、学业质量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导入,为师生提供更加集成化、更加模块化和更多类型的大数据。平台主要功能结构如表2所示。

师生成长平台引导教师开展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是引导教师对学生质量进行有效预测。学校聘请专家团队,指导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生成检测试题(科学性和规范性),并针对不同类别的学生预设考点、知识点以及每一试题的难度值。这样既可以解决试题的科学性问题,也可以引导教师加强对考纲、学生及教材的研究和解读。

二是引导教师实现对学生学习进行多元反馈。第一,学生质量监测结果不仅来源于学生多次阶段性的检测分数,更有通过学业调查和课堂观察等所获取的分数背后的成因数据。第二是学生质量监测结果反馈不仅是数字,更是数据。比如,一个学生,考试得了78分,这只是一个数字,而如果把这个学生78分背后的因素考虑进去,如努力程度、学习态度、学习习惯、能力技巧等,这就成为了数据。这些信息远远比一个孤立的分数有价值得多,通过数据整合分析,课堂、课程、师生互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可能渗透在这些数据之中。

表2 第2版师生成长平台

我们认为分数仅仅是一个数字,几乎没有意义,数字很容易造成研究的简单化;而数据是过程性和综合性的考虑,更能够考量真实世界背后的逻辑关系。只有数据才能创造价值。

三是引导教师开展对学生差异成因及差异的补偿研究。师生成长平台能够提供每一次测验前教师对每一类学生的预设,也能提供不同类别学生测验后的真实状态。通过预设和真实的比较,实现差异生成。同时,我们加强引导教师借助平台,整合学生各类信息,比较教师对教学行为效度的预设值与实际结果的真实值的差异,并利用差异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需求等。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师授课特点,安排最佳的学习时间和方式以适合每个学生,进行差异补偿,真正做到缩减分类教学中每“类”学生的个体数量,改变与调整我们的对策,逐渐靠近学生个性化教育。

(三)“三实课堂”的价值:基于真实数据推进教学方式改革

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的数据是“三实课堂”的“根”,而建构师生成长平台的目的就是为了抓住这个“根”。教师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全面分析数据、科学解读数据,深刻理解数据背后所揭示的问题,直面学生的真实发展,从而改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在一定程度上践行了“减负增效优课堂”。

1.优化过程性评价

依据师生成长平台产生的丰富数据对群体评价和个体评价进行精确分析,为学生学习诊断评价提供科学支撑。

一是群体分析。通过数据查找和筛选,对学科知识点的数理比较与统计,可以精确分析不同类别、不同班级学生作为群体在学科测试中的表现,以便于反馈和调控基于“标准”的教学,有效地实施分类教学,为及时进行整体差异补偿教学提供准确判断。

二是个体分析。通过调用、比较学生个体测试结果,可以精准分析学生个体,以便于实施基于“补偿”的教学,即针对学科学力弱势实施个别化教学,并可以生成学生个体的错题本,引导学生分析自己出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错题背后的系统性问题。

2. 引导教师个性化教学

教育要回到原点,最核心的内涵就是我们的课堂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如何给学生最适宜的教育。我们的做法是借助师生成长平台开展学科测试,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针对“群体分析结果的个性化教学”和针对“个体分析结果的个别化教学”。

一是充分应用研究提供的数据,为教师提供多种分析数据背后问题的方式与途径,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目标,有效改善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专业的课堂建构。

二是依托学生的大量学习数据,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学力状况、知识缺陷、能力水平等情况。诊断了解已经掌握了哪些内容?不同的资源对掌握的内容帮助有多大?以及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提升与加强?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实现自我诊断,自我评价和自我补偿,改变课堂学习方式,为师生共同开展课堂个性化教学提供更有效的帮助。

(四)“三实课堂”的实践:基于真实数据推进教研方式改革

要推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改变,需要充分改变教学研究最基础的群体——备课组的研讨方式,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1. 基于数据的个体解读

(1)依托“师生成长平台”,走近每一个真实的生命。

通过开发师生成长平台,我们可以得到丰富的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的解读,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精准、动态的个体和群体分析,了解他们的内驱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并且通过网络还可以随时调出学生的答题痕迹,从而非常真实地了解学生学力的高低,了解他们在某种学力上是否有提升的空间,提升的空间有多大,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最大的帮助。

(2)立足学生学力提升的实际,确定研究主题

备课组通过数据分析,根据学力提升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每一类学生的提升空间就是一次备课组活动讨论主题。

2. 立足差异的行动研究

(1)立足学生的真实,进行“三案”备课。

根据数据反映出来的信息,我们备课组进行了三案教学的探究。

①形成了基于学生、教师、教材实际的教材解读形式(见表3)。

表3 教材解读形式

②形成了符合学生实际的“三案”。

“三案”包括课前“引导案”、课中“探究案”、课后“训练案”。“三案”的形成过程,首先由主备课人在备课组中说课,然后集体讨论,最终形成定案。

(2)围绕“三案”的实施,进行课堂观察。

根据数据分析所反映的学生学力提升点,围绕“三案”的实施,我们备课组经过集体讨论,形成了“课堂学习力”观察量表,然后由主备课人上课,备课组成员观课,观察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提升学生学力的策略、学生学习的有效程度,填写观察量表。课后,我们组织备课组全体成员,集体讨论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提升学力的措施是否切实可行,根据研讨与反思结果,改进教学措施。再一次实施,然后形成案例分析报告,反思提升,固化经验,进一步在备课组推广。

3. 基于研究的检测反馈

为了检测我们备课组研究的教学行为是否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学力,我们必须通过特定的检测内容加以验证。而检测内容是否恰当,就成为验证的关键性前提。为了保证检测的有效性,学校从外面聘请了十多位专家亲自来校对测试内容进行指导。备课组根据专家意见再集体研讨修正,形成定案,并上传到学科与分析平台。

当然,检测完成后,我们会进行新的数据采集和分析,然后寻找新的学力提升空间。由此,整个备课组研究形成了一个在循环中变化的动态链。

四、困惑及规划

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个性化学习。在“师生成长平台”所提供的大数据支撑下,我们正朝着这个目标靠近。但在研究中,有下列困惑:一是关于补偿差异的问题研究较多,而对怎样发展学生的差异研究明显不够。二是基于网络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了解学生思维发展状况,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与方式,让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提升?

为解决这些困惑,我们制定如下的规划:一是完善学科测试与分析平台,更好地实施分类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以做得好的学科备课组为范本优化平台,在全校交流经验,以成功的经验激发本备课组教师的探究热情,带动其他备课组教师科学、高效地运用平台,更好地进行分类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二是优化教研团队,介入教学研究过程,以推进三类教学模式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由学科指导专家、名优教师、本校学科教师组成的固定的研究团队,在各级专家的指导下深入到课堂,切实推进三类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

作者:李波

上一篇:财政所员工工作报告下一篇:医院综合科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