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报告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成为常见的事后总结方式,报告的内容,是以严谨、准确为特点的,有效的报告一般都具有哪些要素呢?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廉政建设专题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廉政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中国会计学会支持山西大学会计学科建设专题报告会举行

中西会通,求真至善;登崇俊良,自强报国。2018年9月6—7日,中国会计学会支持山西大学会计学科建设专题报告会在山西大学召开。财政部原部长助理、全国人大预工委原副主任、第12届人大常委、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原会长冯淑萍教授,原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世定教授,中国会计学会副秘书长田志心等专家及山西大学相关负责人和师生等20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

山西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思殿致辞,简要介绍了山西大学会计学专业的历史背景及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情况,希望学校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在高水平、高层次的合作交流中共同發展、互利共赢。田志心副秘书长在讲话中希望山西大学和中国会计学会加强合作,通过会计领军人才及名家培养计划,发挥会计学科的引领辐射作用,促进山西大学会计学科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王世定教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唐国平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刘浩教授分别就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哲学基础,我国《会计法》修订的理论思考与现实选择,会计准则研究——问题导向与理论深化做了专题报告。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常洪、副院长李补喜分别主持会议。在冯淑萍教授主持的专题座谈会上,西安交通大学田高良教授和南京大学薛清梅副教授分别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会专家针对山西大学副校长周小计和经济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李常洪提出的山西大学会计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就如何改进建言献策,以详实的案例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学校会计学科发展把脉,为学校多元化多渠道培养师资开拓思维。最后,与会专家同山西大学师生代表就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的人生规划进行了交流与研讨。会议的召开,对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加强会计学科特色建设,争创双一流高校,推动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第2篇:内蒙古牧区发展专题调研报告

一、牧区的基本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牧区包括7个盟3个地级市,含33个纯牧业旗县、21个半牧业旗县,合计54个。2008年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共有苏木乡镇411个、嘎查村6893个,其中牧业旗县有苏木乡镇244个、嘎查村3626个,半牧业旗县有苏木乡镇167个、嘎查村3267个。

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总土地面积97万平方公里,其中天然草原面积10. 8亿亩,占全区草原总面积的82.3%。2008年,牧业及半牧业旗县共有404.4万户,1214.8万人,其中牧业旗县乡村户数90.7万户、341.7万人,半牧业旗县乡村户数129.5万户、472万人。少数民族人口369.7万人。

2008年,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地区生产总值3920.9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220.6亿元,占全区畜牧业比重达60.6%;财政收入达到216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18.6%;财政支出达496亿元,占全区财政支出34.1%。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011元,年均增长10.6%,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510元,年均增长13.92%。

二、牧业生产情况

(一)牲畜存栏及畜产品产量情况

我区牧区畜牧业年度存栏头数已经连续5年稳定在8000万头只,占全区牲畜头数的77.7%(其中33个牧业旗县和21个半农半牧区旗县牧业苏木牲畜头数占全区的61%)。其中:牛存栏575.55万头、羊存栏6726.75万只,出栏牛183.43万头、出栏羊3292.08万只。2008年,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肉类、奶类、山羊绒和细羊毛等畜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47万吨、282万吨、7211吨和7.5万吨,分别占全区的67%、31%、94%和77%。

据我区农牧业部门调查,2008年牧业、半牧业舍饲和放牧比重9:1,99%的牧民都饲养牲畜,牧区牲畜良种化水平为36.4%。

(二)人工饲草料基地面积、人工种草及全区草储量情况

2008年末,我区人工种草保有面积达到3860万亩,饲料作物播种面积781.9万亩,配套草库伦1015.5万亩。据2008年草原监测,全区33个牧业旗县天然草原总储量为80.7亿公斤,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人工饲草产量为139.9亿公斤。饲草料调入调出只是受灾年份旗县进行平衡调剂。

(三)我区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是草原生态脆弱,草原退化严重,生产基础设施不足。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区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蔓延,草原退化率由20世纪60年代的18%发展到80年代的39%,到2000年初已达到73.5%。草原退化、沙化进一步加剧了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草原生态环境治理任务依然十分繁重。牧区畜牧业生产始终处于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当中,现有的棚圈、饲草料基地和水利等基础设施不适应防灾减灾工作的需要。加之国家生态保护的需要,春季禁牧、休牧饲草料需求逐年加大,现有饲草料基地难以满足牲畜安全过冬度春需要。二是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大、危害重。我区地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东向西降水量由450毫米到50毫米递减,年蒸发量由900至4000毫米递增,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除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外,在阴山北麓还分布有大面积严重风蚀沙化土地和潜在沙化土地。据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全区荒漠化土地9.3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52.6%,约占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的23.6%;全区沙化土地6.2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35.2%,约占全国沙化土地面积的23.9%;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2.7亿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5.3%,约占全国的56.6%。沙化土地遍布全区12个盟市的90个旗县(市、区),尤其是牧业地区,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源地,严重影响着当地和周边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牧民生产结构单一,生产生活面临严重困难。多年来牧民主要依靠畜牧业增收,非牧收入所占比例很小,收入结构非常单一。2008年全区牧民家庭经营收入为143.4亿元,占总收入的98.1%,而家庭经营收入又主要从第一产业中获得。牧业生产成本逐年增加。近年来,为确保北疆绿色屏障,国家和自治区相继实施了退牧、禁牧等生态治理工程和草畜平衡制度,草原牲畜头数得到控制,畜牧业生产集约化水平有所提高,但生产经营成本也随之加大,同时相应的技术服务和公共服务支出也大大增加。全区牧民纯收入“八五”期间平均递增为15.6%,“九五”期间为12.8%,“十五”期间仅为5.3%。“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央惠农惠牧政策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有所提高,但仍低于“八五”和“九五”期间的增长水平,也低于同期农民纯收入增幅4个百分点。如从实际可支配收入来看,2003年牧民人均收入减去支出的余额为364元,2007年的余额为275元,而同期我区农民收入减去支出的余额由2003年的1078元增加到2007年的1605元。四是“三牧”补贴政策少,牧区与农村得到国家政策实惠的差距逐年拉大。“三农”与“三牧”补贴反差大。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的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投入资金总量快速增长,而从事草原畜牧业生产的牧民所得到的政策实惠明显偏少。据对2008年国家和自治区对农牧民补贴情况不完全统计显示,涉农补贴项目有农业良种补贴、奶牛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牲畜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测土配方施肥、农业保险等补贴,补贴资金为60.5亿元,但涉牧补贴资金只有自治区本级牲畜良种补贴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等几项资金,共计6598万元,涉农与涉牧补贴资金相差悬殊。牧业大户收入较高,掩盖了大部分中小牧户和无畜户的收入过低问题。五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牧业增产、牧民增收的矛盾较为突出。牧民承担了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成本。实行草原保护制度对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重要成效,但也给牧民增收带来一些新的困难。以锡盟为例,牧区牲畜头数从1811万头减少到1325万头只,大体上每年压减牲畜头数100万头只,牧民平均每年少获取纯收入1300元。内蒙古农牧业经营管理站测算,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3052元增加到2008年的6149元,年平均增速为9.25%,而畜牧业生产费用平均年增速为13.27%,高于其人均纯收入增速的4.02个百分点。如果从纯收入中扣除牧民人均生活费用5765元,节余仅为384元。几乎没有剩余维持下一年畜牧业简单再生产,只能依靠贷款。目前牧民人均债务余额达484.5元,比2002年增加36.6元,增长8.2%。

三、草畜平衡情况

(一)牧业、半牧业旗县合理载畜量、超载过牧量、超载率情况

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草原合理载畜能力为8700万个羊单位,到80年代降到5800万个羊单位,2002年降到了3500万个羊单位。2008草原超载过牧量1521万个羊单位、超载率高达73.5%

(二)草原产草量增长情况,人工草场面积和产草量、天然草原面积和产草量等情况

20世纪80年代,我区草原年均生产力为666.9亿公斤干草,而近三年全区草原生产力减少了139.6亿公斤。20世纪80年代,我区草群盖度为44.6%,而目前草群盖度比80年代减少7.3%。总体上看,我区草原生态在国家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的扶持和带动下,相对于本世纪初草原退化最严重的时期有了明显的改善,草原生态持续退化的趋势有所缓解。但与20世纪80年代前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草原生态依然非常脆弱,持续退化的总体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草原生态恢复与保护建设任务还十分艰巨。

四、生态保护建设情况

(一)牧区和半牧区县草原面积、退化草原面积、草原鼠虫害面积情况

由于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的长期交叉影响,我区草原生态环境呈现进一步沙化退化的趋势。据2001年至2003年内蒙古草原勘察设计院调查,全区退化、沙化、盐渍化草原面积为7.02亿亩,“三化”面积占草原面积的比重由20世纪60年代的18%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的39%和2003年的62.68%,已占草原总面积的73.5%。近40年全区草原产草量平均下降30%—50%,部分地段几乎丧失生产能力。20世纪80年代全区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39.37%,目前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大约占草原可利用面积的55%—65%。我区草原鼠虫灾害发生严重,危害不断加剧,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成为草原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全区每年草原鼠虫害面积约占草原可利用面积30%左右。

(二)牧区和半牧区水资源量

我区牧业和半牧业旗县水资源总量为273.41亿立方米,占全区水资源总量的50.08%,其中牧业旗县水资源总量为139.19亿立方米,半牧业旗县水资源总量为134.22亿立方米。牧业旗县人均资源量2853.19 立方米/人,半牧业旗县人均资源量1911.78 立方米/人;牧区地均资源量1.69万 立方米/ 平方公里,半牧区地均资源量8.66万 立方米/ 平方公里。2000年牧业和半牧业旗县平均降水量为331.1 毫米,较全区平均多49 毫米,其中牧区285.6 毫米,半牧区376.6 毫米。牧区人均水资源较半牧区水资源多,但地均水资源半牧区较牧区丰富。

(三)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生态保护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草原保护与建设力度偏弱。2000年以来,国家在内蒙古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上累计投入约50亿元,按照10.2亿亩可利用草原面积计算,每年每亩投入不足0.5元。目前全区实行禁牧休牧的草原面积已达7.81亿亩,但国家安排的禁牧休牧补贴面积不足2.5亿亩,其余大部分草原未列入工程范围,得不到相应的补贴。近70%的草原禁牧休牧措施的实施带有政府的强制性,补贴很少或没有补贴。而且退牧还草禁牧休牧补贴标准偏低,不能充分补偿禁牧休牧给牧民造成的损失。已经实施的草原生态项目补贴期限只有较短的5年,多数植被只能得到初步恢复,项目到期后,草原如果重新被利用,势必会造成“三化”反弹。生态扶贫移民工程投入偏少,补贴标准偏低,人均仅有5000元,而且缺乏再生产扶持、就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配套政策,难以做到移得出、稳得住、不反弹。

五、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为了促进我区牧区又好又快发展,草原生态、农牧业发展、民生工程、农牧业基础设施、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我们提出重大建设任务,建议国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加强“两个屏障”建设,进一步巩固草原生态安全和边疆地区稳定

我区地处祖国北疆,横跨“三北”,毗邻两国,是保护“三北”尤其是京津地区的主要生态屏障。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门非常关心和支持我区的生态建设。从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开始,我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全面开展了生态建设,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范围涉及我区90%以上的旗县。截止2009年,中央已累计给我区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25亿元。全区生态环境初步取得了整体恶化趋缓、项目区明显好转的良好效果。但由于气候因素与人类活动的长期交叉影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保护与建设将是一项长期的和艰巨的任务,而且面临着严峻困境。主要是生态环境恶化程度仍然严重,范围很大,历史建设欠账多,投入与建设力度明显不足。

我区也是祖国北方的安全屏障。广大草原牧区是维护边疆安宁的重要防线。辽阔草原是我国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北方少数民族世代生存和发展的区域,沿我区4200多公里边防线居住的100多万牧民是维护国防安全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边疆和谐安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近年来,草原区牧民畜牧业收入增幅连年下降,畜牧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生产、生活费用支出偏高。草原保护与牧民增收关系不够协调,尤其是牧民在禁牧保护草原中养畜量下降,付出了较高代价。牧民收入减少既影响到牧民建设草原的积极性,也影响到草原牧区和谐发展和民族团结稳定。因此,我区生态保护与建设任务相当艰巨,已进入关键时期。下一步生态保护与建设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提升草原生态建设战略地位

我区13.2亿亩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草原和森林在北方生态系统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区草原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宽度200—500公里,连接东北、华北、西北,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三个气候带。由于区位和功能的特殊,在防治荒漠化、维护我国生态安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区草原也占据着大陆北方季风主通道和东北、华北上游水源地等特殊的气候地理位置,对我国北方大气候调节和河流、湖泊等水生态及东北、华北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既具有较强的生态系统调节功能,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但由于历史上不合理利用,目前草原生态中度以上退化区域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5%,其中重度和极重度的退化区域占36.7%。国家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退牧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是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最重要的项目,但目前这些项目建设均已进入一期规划末期,建议国家加快二期规划编制工作,及时启动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接续工程。同时进一步提升草原生态建设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力度,扩大项目覆盖范围,优化投资结构,完善建设内容,根据不同类型区域特点实行不同的治理模式。

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加大我区草原牧区的投入。我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土地总面积5.24亿亩,其中有草原面积3.63亿亩。该工程一期规划要求我区治理荒漠化土地1.17亿亩,已完成治理面积0.88亿亩;同时在草原区安排了禁牧舍饲6430万亩。一期规划目标完成后,项目区仍有严重荒漠化土地1.7亿亩急需治理。为此建议:一是请国家在总结和推进一期工程的同时,做好二期十年治理规划,并将我区的1.7亿亩土地全部纳入治理与保护规划。二是在京津风沙源二期规划中加大禁牧舍饲力度,安排草原区禁牧舍饲1.5亿亩,饲草料补助由5年延长为10年,并将一期工程到期的禁牧休牧补助再延长5年。三是生态建设工程的投资管理体制进行必要改革,由国家确定任务、目标和检查验收,其治理保护建设内容、措施和形式由自治区政府根据治理区域的实情因地制宜地进行确定。

⑵退牧还草工程加大建设任务,调整建设内容。我区除京津风沙源治理区外,需要实施退牧还草面积还有6亿亩。国家规划“十一五”期间在我区退牧还草3亿亩,到目前为止,国家安排的任务是1.9亿亩,还有1.1亿亩的建设任务待安排。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促进了禁牧、休牧与舍饲圈养相结合,实现了项目区增绿、农牧民增收的目标。对此,建议国家一是加大建设任务,分二年即2010年和2011年每年安排5500万亩,并将饲草料补助由5年延长至10年;二是尽快组织编制二期十年规划,并考虑治理的难度和物价因素要加大投资力度,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安排我区建设任务3000万亩。重点建设棚圈、饲草料基地、贮草设施。

京津风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两项草原生态治理重点工程二期规划完成时,我区治理和保护的草原面积可达到草原可利用面积的80%,将进下夯实我区草原生态安全基础。

2.实施退耕、移民、保生态综合工程措施

⑴继续加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力度。从2000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到2006年停止,7年共安排我区退耕地1383万亩。据国土部门摸底调查,目前我区牧区、半牧区仍有2066万亩沙化坡耕地亟待退耕还林(草)。这些亩产不足百斤的耕地退耕后只减少20亿斤粮食产量,而我区“十二五”期间实施粮食增产规划可新增粮食100亿斤。2010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在重点生态脆弱区和重要生态区位,结合扶贫开发和库区移民,适当增加安排退耕还林”。建议国家对我区从2010年开始用10年完成,每年安排退耕地还林(草)任务200万亩。重点向半农半牧区倾斜,实现退耕增粮保生态的目标。

⑵加强生态移民建设工程。对草原生态极度恶化、正在实施禁牧的禁牧区牧民生活贫困化加剧,需要实行生态移民(即生态移民、边境地区游牧民族定居、易地扶贫移民的“三合一”移民)。建议国家加大生态移民工程支持力度,加快牧民转移步伐,最大限度地减少草原区人口压力。我区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草原牧区完成生态移民搬迁10万人。保护了天然草原0.7亿亩。为了能移的出、稳的住,除了有建房补助还需要有相应的生产设施建设投入,补助标准应达到5万元/人。目前草原牧区还有15万人需要搬迁,总投资75亿元,建议国家列入“十二五”生态移民建设任务。我区将根据不同的农牧业功能区域,特别是将生态恶劣的边远地区确定为移民投入重点。从目前我区环境承载能力、第一产业现有开发程度和生态环境状况,统筹考虑未来我区新农村新牧区人口布局,将全区国土空间的农牧业功能区划分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优先开发区三类区域,按照不同区域制定新农村新牧区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负责配套建立促进牧民的转移机制,完善转移牧民的社保、低保等政策。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到2015年全部解决这部分农牧民的转移定居问题。

⑶开展沙害治理专项工程。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和沙漠和阿拉善的两大沙漠是草原牧区沙化退化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沙尘暴的主要源头之一,同时该地区生态状况好坏将直接影响我区乃至“三北”地区生态的总体变化。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对我区的这些沙漠、沙地治理做出批示。因此,国家及我区将沙地沙漠的严重沙害区作为我区草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重点区域,我区编制了呼伦贝尔沙地、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乌兰布四大沙地的治理规划和阿拉善生态综合治理规划。正在申报国家,规划利用10年时间,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界定沙害严重治理区域,采取因地制宜的工程措施,达到防沙、固沙、增绿、增收的目标。工程规划总投资230亿元。建议国家尽早批复沙地治理专项规划,并启动实施防沙治沙专项治理工程。

3.建立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一是对实施阶段性禁牧进行补偿。对草原重度退化且经过一段时间禁牧生态能够得到恢复的区域进行补偿。我区经过调研和测算,实行禁牧区域内的牧民按照每年10元/亩、休牧3元/亩,每年每人补偿金额不低于6000元(按2009年牧民人均纯收入计算),最高不超过8000元(牧区中等养殖户人均收入水平),连续补贴5年。5年禁牧期满后,根据草原生态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测定,达不到生态功能恢复的继续执行阶段性禁牧休牧。建议国家按照此标准,对我区施行禁牧休牧区域内的牧民给予草原生态效益补偿。二是实施鼓励划区轮牧补偿。为了促进草原使用权合理流转,提高牧区生产组织化程度,需要对牧民合作组织实行划区轮牧的按照每年1元/亩的标准给予补贴,每人每年补贴金额不低于2000元,最高不超过5000元。三是尽快征收草原植被恢复费。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对凡是在草原上从事开办企业、建设道路、开发矿藏,地质勘察、架设(铺设)管线、建设旅游点、实弹演习、影视拍摄等活动的,按照《草原法》和《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开征草原植被恢复费,请国家物价部门、财政部门、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尽快制定征收补偿办法。

(二)建设国家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我区的54个牧业、半牧业旗县水土光热等农牧业生产条件匹配程度好,农牧业生产历史悠久,广大天然草原既是国内享有盛誉绿色畜产品基地,同时有条件建设成国家绿色无污染蔬菜、奶牛主产区,围绕 “菜篮子”有效供给,充分发挥我区绿色无污染优势,为京津唐等周边大城市建设国家优质蔬菜、乳肉禽、优质杂粮等生产和加工基地。为此,需要加大节水灌溉饲草地、畜牧业现代化示范区、规模化养殖场、设施农业发展等农畜产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1.建设节水灌溉饲草地1000万亩。有灌溉条件的饲草地每亩可产1.5吨干饲草(以优质禾本科牧草计算),相当于中西部天然草场100亩的干牧草产量。“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国家在我区已开展牧区水利工程示范项目,共投资1.67亿元,新建节水灌溉饲草地22万亩。为接续好“十二五”规划,从草原畜牧业避灾抗灾、持续稳定的实际需要出发,应当逐步提高饲草料保障能力。目前我区有灌溉饲草地480万亩,从2010年起10年内完成1000万亩建设任务。我区已组织编制了《牧区饲草料地灌溉工程发展规划纲(2010年~2020年)》,到2020年在有水源条件的地方,全面完成1000万亩牧区灌溉饲草地建设目标,其中完成200万亩饲草料地节水改造,新增530万亩节水饲草料地,饲草料总产达到300亿斤(干牧草),可基本满足草原牧区牲畜过冬度春的饲草补给问题。该项工程总投资需79亿元。建议国家批准我区的规划,同时申请国家投资50亿元,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群众自筹29亿元。

2.建设一批草原畜牧业生态示范牧场。为了加快推进草原畜牧业向集约经营转变,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运用股份合作等市场机制,大力推进规模化、现代化生态示范牧场建设,形成集饲草料生产、科学养殖、初步加工一体的草原畜牧业生产园区,引导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根据本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和草场动态承载能力,以资源水土条件为依托,将草原牧区划分为畜牧业优化开发、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域。明确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和产业定位,科学规划人口居住分布、转移和畜牧业生产布局协调发展,在优化开发区域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养殖区。建议国家批准我区从2010开始开展草原畜牧业生态示范牧场建设工程。用10年时间,力争使草原牧区25%的基础母畜进入现代化牧场饲养。自治区规划建设1000个草原生态牧场,每个畜牧业生产园区可接纳生态移民200人,饲养1万头(只)基础母畜,总投资约4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补助投资占50%,地方和牧民自筹占50%。每年争取对草原生态牧场园区水电路等投入4亿元基建专项资金(平均1个草原生态牧场园区建设投资400万元)。

3.加快标准化规模奶牛场建设,提供绿色安全乳制品保障。我区奶牛存栏和牛奶产量已分别占到全国总量的30%和25%以上。为了保障我区乳业长期稳定健康发展,解决人畜混杂,养殖污染严重,疫病隐患大等问题,需要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基地建设。标准化规模奶牛场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企业牵头、奶农参与、社会化服务方式组织实施。我区规划到2012年全区奶牛养殖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优质荷斯坦奶牛数量稳定在200万; 1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奶牛存栏比重达到50%以上。全区完善和建设规模化养殖场(小区)2000个,共需要总投资80亿元,每年需要筹集20亿元。其中政府引导性补助占到总投资的10%左右,需要筹集8亿元,请求国家补助投资4亿元,其余投资由地方政府和项目建设主体来筹集。

4.创建绿色有机蔬菜基地,提高设施农业无污染循环利用水平。我区蔬菜产业发展坚持以绿色、无污染基地为依托,以区内和周边京津等大中城市市场为导向,以养殖、沼气、种植为一体,以提高产地批发市场交易能力为突破口,以发展大综有机蔬菜和反季节蔬菜为重点,做大绿色有机蔬菜产业规模。重点要扩大保护地面积,继续在国家支持下加快户用沼气和温棚、大棚等设施蔬菜建设有效结合。使绿色、无污染蔬菜产业成为农村循环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新的增长点。目前,广大半农半牧区设施蔬菜建设规模小、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区规划到2020年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四大蔬菜生产基地,即东部设施蔬菜外向型基地、中东部环京设施蔬菜基地、中西部环城设施蔬菜基地、西部出口设施蔬菜基地。全区新增设施蔬菜面积315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70万亩,塑料大中棚145万亩,总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以上共需要总投资约1000亿元,主要以农牧民和社会资金投入为主,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的方式建设。

(三)加快牧区民生工程建设,保障边疆安全稳定

认真落实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优先支持边疆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和“加快完成边境一线地区危房改造,实施游牧定居工程”的要求,切实解决好广大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加快沼气工程建设。

1.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提高农村牧区居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卫生部编制2010年至2013年规划的要求,我区已经完成编制工作并已上报,计划解决60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其中包括国家已经核定我区“十二五”期间解决的331万人,以及我区要求国家新增加的273万饮水不安全人口。为加快解决我区604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一是希望国家将我区上报的604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部列入国家规划;二是希望国家根据我区实际加大工程建设投资力度,将国家补助投资标准由目前的人均445元提高到500元。

2.加快沼气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我区将继续在国家支持下加快农村牧区沼气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多元发展、建管并重、安全生产、方便农户、讲求效益的总体要求,把沼气建设作为农村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户用沼气和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管理、技术推广、施工和建后服务四支队伍,着力推进沼气技术进步,努力实现农牧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牧业生产无害化、农村牧区能源结构合理化。“十二五”期间要继续保持每年建设10万户的速度,五年累计建设50万户,使受益农牧户总数达到100万户,占到全区适宜发展沼气农牧户的30%。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主要解决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和农村集中连片供气的有效结合,每年建设20座,使全区大中型沼气工程总数达到占大中型畜禽养殖场总数的30%以上。

3.切实解决好边境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危房改造,改善贫困农牧民居住条件。我区边境牧区和半农半牧区有许多危房和无房户,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以及农牧民财力所限,居民住房的建筑标准偏低,房屋质量较差,仅能满足最低居住标准。经过几十年风雨浸蚀,许多土坯房和板夹泥房多数已成为危房、险房,急需更新改造。初步统计在我区边境牧区、农村共有危房和无房牧户63.8万户。其中在沿边境的7个盟市18个旗县有3.8万户,半农半牧区34.7万户危房改造任务。通过共同努力,争取到2015年全部解决这部分农牧民的危房改造问题。希望国家考虑北方房屋建设成本高的实际,提高补助标准,同时加大牧区饲草料地、暧棚暧圈配套工程建设以及改造配套供水、排水、供热、道路等工程建设投入。

(四)加强重大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1.水利设施。目前我区牧区地表水的开发利用率只有12%左右,工程性缺水十分严重,草原建设中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我区进入国家大中型水库建设专项规划的水库数量少,主要河流缺乏控制性工程,不能适应牧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区要抓住国家拉动内需有利时机,以水资源保护、开发和防洪减灾为重点,围绕解决草原建设工程性缺水的矛盾,加快自治区牧区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我区草原牧区的扎罗木得水库列入了国家大型水库建设规划,扎敦河、毛都、德日苏宝冷、乌兰敖包、红格尔、乌不浪水库等6个水库列入了国家中型水库建设规划。建议国家在“十二五”期间对扎罗木得水库尽快批复立项,同时安排建设资金,加大对扎罗木得、扎敦河、毛都、德日苏宝冷、乌兰敖包、红格尔、乌不浪水库的投入力度,确保工程早日建成并发挥效益。希望国家在调整全国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时,将我区计划建设的文得根、大头山、晓奇、七泡子、哈尼嘎、神指峡、红吉水利枢纽等大型重点调蓄水工程以及呼和乌素、白音花水库等近30座中型水库纳入国家规划并安排建设资金。

2.教育设施。加大教育服务设施投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语言授课寄宿生和汉语授课家庭贫困寄宿生的生活费、住宿费补助标准以及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加大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快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加授本民族语文的双语教育步伐,到2015年基本普及双语教育。对民族语言授课实行免费教育,完善民族院校基础设施,支持我区建设民族艺术大学。建设一批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和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大力推广“9+3”免费职业教育模式。

3.医药卫生设施。加大医药卫生改革资金投入,适度扩大中央投入比例,对困难地区降低或取消地方配套资金。继续加强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尽快实现每个苏木乡镇有一所标准卫生院、每个嘎查村有一所标准卫生室的目标。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到2012年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和应急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建立边境旗市和牧区120急救指挥系统。加强盟市地方病防治机构建设,做好重大地方病防控。扶持蒙中医药事业发展,鼓励蒙医药科研开发和推广应用,支持建立蒙医药独立的质量标准和评价管理体系,推进蒙中医药产业化。

4.文化设施。希望国家在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无线覆盖及西新工程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方面,给予我区倾斜支持。

5.畜牧业公益性设施。一是加大对牧区良种繁育体系的投入,以种畜场、人工授精站为重点,不断强化种畜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供种能力,为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必要的条件。每年扶持30个良种繁育场,按照连续五年每个改扩建项目国家扶持100万元计算,每年需要3000万元。主要用于棚圈等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现代化种畜场,标准化生产。在良种推广上每年新建肉牛、肉羊“四有”人工授精站点(有固定房舍、有配套设备器材、有1—3只优良种公羊、有1—2名技术熟练配种员)1000处,每处投资5万元,连续五年,每年需要5000万元,使牧区绵羊、山羊人工授精配种率由现在的25%达到50%以上。二是依照《畜牧法》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同时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保种事业,防止盲目引进外来品种,将地方畜禽品种遗传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三是应将畜牧技术推广体系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推进良种补贴、良种工程实施力度。国家启动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应包括畜牧业推广体系,技术推广应以牛羊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性别控制技术、模式化饲养技术、无公害畜产品生产技术作为重点,确保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整个行业服务质量和水平,推进畜牧业优势产业发展。

(五)建议国家实施牧区财政鼓励政策,增加牧民转移性收入

一是实施牲畜良种直补。在2010年奶牛良种补贴为主的基础上,将牧区优势畜种肉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全部纳入补贴范围。从2010年开始,对我区牧民年更新的12万只种公羊予以补贴,标准为种公羊1000元/只/年;对230万头基础肉用母牛使用冻精进行补贴,补贴标准为10元/头/年。对牧区3900万只基础母羊和230万头基础肉用母牛予以饲养直接补贴,每年每只补贴50元和100元。以上每年需国家补贴资金22亿元。

二是实施过冬度春贮草贮料补贴。我区牧区过冬度春需贮料128万吨。由于牧区饲料价格较高及运距较远,每贮料1公斤给予0.20元补贴,年需补贴资金2.6亿元。过冬度春需贮草800万吨,在打贮草及运输上予以补贴,每贮草1公斤给予0.10元补贴,年需补贴资金8亿元。

三是对畜产品销售实施补贴。对6月中旬至7月中旬前冬羔早春羔出栏的商品畜进行补贴,每只肉羊补贴100元。每头肉牛补贴300元。对牛羊肉、羊绒、羊毛、皮张等大宗畜产品,参照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制定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避免牧民的收入因为市场等因素的变化而降低。

四是实施牧区畜产品生产大旗县奖励政策。参照粮食大县、生猪大县、蛋鸡“以奖代投”奖励政策,在牧区对牛奶产量在10000吨以上、牛肉产量在3000吨以上、羊肉产量在3000吨以上、羊绒产量在50吨以上,羊毛产量在1000吨以上大旗县进行奖励,每个旗县奖励500万元,申请国家每年安排奖励资金 10亿元。

(作者系内蒙古发展改革委农村牧区经济处调研员)

作者:田永明

第3篇:南疆四地州农产品加工业专题调研报告

按照农业部援疆援藏工作要求和南疆农业结构调整调研工作部署,近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组织中国农科院加工所、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加工所等有关专家组成调研组,开展了南疆地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情况调查研究,重点对喀什、和田地区大枣、杏子及核桃等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主要采用深入企业实地考察、集中座谈以及案头调研等方式进行。调研组通过对调研信息的梳理和归纳,提出了促进南疆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南疆四地州包括和田、喀什、克州和阿克苏4个地州,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500多公里。总人口近995.3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42.8%;少数民族人口907.84万人,占南疆四地州总人口的91.2%。面积58.63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56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1亩。南疆四地州是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约有200万贫困人口,占全疆贫困人口的76.6%。近年来,南疆农牧业、林果业,特别是林果等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南疆地区的优势产业,是南疆四地州少数民族农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2016年底,南疆四地州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612家,从业人员数量达到10.4万人,营业收入428.6亿元,上缴利税5.9亿元,自治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3家,占全区的28%,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11.2亿元,其中林果类加工企业45家,占比31.5%;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36家,占比25.2%。当地在培育壮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基础上,建立了拜城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新和县农产品加工园区等9个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入园发展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39家,集群发展已初成规模,企业互联互通、共同开发当地的优势特色资源,充分发挥了集群集聚效应,对促进当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导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提质增效成果显著。2016年,南疆四地州粮食、特色果品、番茄总产量分别达到649万吨、493万吨、67.5万吨,基本保障了粮食自给。以特色林果、粮食和畜产品等生产加工和流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了一批优質原料生产基地,显著提高了特色农产品品质。例如,喀什神恋有机食品有限公司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林果产业,集特色林果种植、收购、加工、销售、冷链物流经营为一体,自建林果种植基地9725亩,5000吨冷藏库,年设计加工能力达10000吨的红枣、核桃、杏子加工生产线,充分带动了当地特色林果业的发展;和田帝辰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当地特色作物肉苁蓉,建立了12000万亩肉苁蓉种植示范基地,开发出肉苁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以“农户+基地+科研+生产”的模式,带动千余户农民从事肉苁蓉种植。

(三)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能力增强。2016年,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民收入由2011年的41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70亿元,年均增速约17%;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供了3.4万个工作岗位,带来6.7亿元的工资福利收入。2012年以来,新疆大力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建设,在南疆四地州建设2279座组装式冷藏库,新增保鲜能力15.25万吨;建设6489座热风烘干房,实现烘干能力近2万吨,有效地减少了产后损失,带动了南疆35万户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资性收入达到26.04亿元。通过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推动了农产品初加工水平提升,带动了产业精准扶贫脱贫,有效缓解了农民增产不增收、脱贫致富渠道窄、贮藏保鲜加工能力弱等瓶颈问题。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南

疆四地州把品牌建设作为市场开拓、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南疆四地州注重产地保护,加强品牌创造和品牌管理,整合品牌、打造名牌,改善农产品发展和经营环境。截止到2016年底,南疆四地州名牌产品共有28个,无公害农产品277个,绿色认证产品44个,有机农产品96个,地理标志农产品22个。目前,四地州的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已广泛打入国内各大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周边国家及欧洲市场。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南疆四地州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还存在加工转化率不高、装备技术落后、人才缺乏等问题,制约着产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

南疆地区是全区农产品主要产区,以粮食、棉花、林果和畜牧产品为主,粮食和畜牧产量分别占全区的45.6%和54%,林果种植面积占全区的70%,但加工转化率偏低,加工增值率仅为30%,比全区平均水平低20个百分点。以喀什为例,2016年果品实际产量193万吨,77家加工企业实际加工能力仅为17.27万吨,加工转化率仅为8.9%。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约为0.5:1,和田、喀什地区仅0.2-0.3:1,远低于全国2.2:1的平均发展水平。

(二)装备水平落后、研发投入不足

1.装备水平落后。农产品加工企业装备水平普遍不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年以上,且涉农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无力进行装备改造与升级,从而导致产品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品质不佳、科技含量低。如新疆阿瓦提多浪红枣果品有限公司需要对原有枣分机配套风选机联合工作,但因为没有技改资金支持,仅仅维持现状。

2.研发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投入低,绝大部分企业投入不到销售收入的2%,如阿图什富江果业有限公司、喀什神恋有机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和英吉沙德源农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1.37%、1.77%和1.79%,其他企业研发投入更少,绝大多数的小微农产品加工企业根本无研发机构和投入。

(三)人才缺乏、招工困难

1.缺乏管理和技术人才。企业创新意愿强烈,但由于地处偏远、形势复杂,企业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大多数企业无力负担。目前大部分企业采取委托研发的形式进行产品、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难以建立企业自主研发团队。如阳光沙漠公司主要生产玫瑰精油等系列化妆品,因研发人员不愿在和田工作,只能在乌鲁木齐建研发中心,其会计等企业经营支撑管理人员难以引进。

2.招工难,成本高。受地域差异、文化层次、技能水平、语言障碍、传统习惯、就业观念、社会心理和宗教信仰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企业招聘产业工人以农民剩余劳动力为主,但培训接受能力不高、稳定性差,维护工人稳定性的所承受的工资上涨压力大,企业用工成本高。人力社保部门开展的相关公益性培训无法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需求。企业用工高峰期招不上工人,用工成本高。如阿克苏地区的新圣源果业有限公司固定工人的工资在3000元-3500元/月,而季节性用工上涨至150元/天,企业人工费用占成本的50%以上。

(四)信息闭塞、品牌建设不强

1.信息闭塞,精深加工技术需求迫切。南疆四地州地处偏远地方,对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各级部门设立的有关项目、销售市场等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導致特色农产品尤其是林果农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等盲目性发展,引起部分产品过剩、滞销、丰产不丰收。企业迫切需要开展的研发工作不能及时与科研院所对接。如巴楚县新疆长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田玉都枣业有限公司等以特色林果为主的企业,急需与科研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林果冷冻干燥、干果加工休闲食品、功能成分提取等精深加工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应用。

2.品牌建设不强。南疆地区已经形成了和田大枣、红旗坡苹果、阿克苏核桃、伽师瓜等知名区域品牌,但由于产品标准缺失,品牌建设能力弱,内地二三线城市新疆农产品经营网点不健全,现代网络营销跟进步伐落后,产品标识与产地消费者辨识难度大,品牌杂乱,市场产品良莠不齐。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政策环境有待优化

1.融资难、贷款难。南疆金融机构融资难,社会融资合作渠道缺乏,资本对投资农产品加工意愿不强。南疆四地州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大型商业银行的存贷比普遍低于疆内其他地区,且大都呈下降趋势。截止到2015年4月,和田地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为423亿元,贷款仅133亿元,金融资金“失血”现象严重。金融部门对南疆企业贷款特别强调抵押、质押、保证担保作用,企业缺少法定抵押物,且土地、房产、通用设备抵押率低,难以获得金融部门的贷款认证。抵押担保评估手续繁杂、有效时间短、评估费用高,贷款周期长,银行贷款周期与企业生产周期、实际资金需求周期严重不符,大大影响企业生产积极性并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高税赋。“营改增”后,南疆农产品加工企业负税不降反增。如阿克苏恒丰糖业有限公司“营改增”后,税负增加200余万元;和田昌和枣业有限公司税额占销售收入的11.5%。

3.物流成本高。南疆四地州远离国内市场密集区,加工产品运输距离长、损耗大,物流成本高,导致产品内地销售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销售竞争力。2016年底,从南疆四地州运往内地市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运费1100-1200元/吨,以一车运30吨计算,一车成本30000多元。绿色通道政策对南疆农产品加工企业优惠力度不大,只有鲜活农产品可享受相关政策,干燥后的红枣等加工产品不能享受该政策。

4.用电成本高。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按照工业用电价格收取电费,每个企业每月上交基础电费和电表电费,平均在0.55元/度-0.7元/度之间。如新疆喀春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等,用电费用占到产品成本的20%左右,给企业经营造成较大经济负担,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园区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南疆多数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无力投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很多费用转嫁给企业,土地使用费高达5万多元/亩。如果品干制加工企业需建设前处理、加工、包装车间、冷库及其他辅助设施,一般用地在150亩左右,仅土地使用费就高达750万元。企业不堪重负,入园积极性不高,企业入住后,建设周期长,严重影响企业生产进度。

支持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支持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需注重规划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合理布局种养业、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物流配送、销售等环节;制定加快企业发展优惠政策,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政治账,让企业多赚一点,长期为边疆稳定做贡献;通过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实现精准脱贫。

(一)规划引导

围绕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编制《南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准确定位产业发展方向,优化资源,明确南疆农产品加工业短期、中长期发展目标和任务。在公共设施、引导资金、规范管理、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行业管理部门组织专家对当地企业、合作社等开展项目申报、加工技术、市场进行培训,建立健全投资、服务体系,鼓励工商企业、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户从事农产品加工业。

(二)扶持政策

1.实行固定资产投资奖补政策。对于到南疆地区兴办的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固定资产投资补贴,投资建厂并投产三年内,对建设资金的15%分期返还;对于企业技术升级改造,给予技改补贴,鼓励企业发展精深加工,确保加工能力落地。

2.实行宽松金融政策。提高金融信贷总体规模,强化商业银行支持南疆经济社会发展责任,对在当地吸储的存款应主要用于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并拿出一定比例的中长期贷款,用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农发行将南疆特色农产品原料收购纳入政策性贷款目录,将棉花产业调减的贷款额度用于林果业发展。提高固定资产抵押等贷款融资比例,将流动资金贷款期限适当延展,保障企业原料收购资金。

3.制定促进产业发展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区、州级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优惠政策,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将南疆所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销项税率降低到13%,鼓励多种渠道融资,降低融资门槛,保障土地供应。针对林果类农产品加工业制定企业准入、用电、用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措施,建议农产品加工企业享受当地农业生产灌溉用电、纺织工业实行的新职工入职培训补贴、土地出让金80%返还等优惠政策,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建议对南疆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给予专项资金扶持,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设施水平和提升吸引力。

4.出疆运费补贴政策。对新疆林果及其加工产品出疆均享受“绿色通道”政策,免收车辆通行费。农产品及加工品出疆运输按产品门类、运输方式进行一次性出疆运费补贴,每吨补贴额度500元,基本可抵消运费涨价带来的成本增加。

5.扩大补贴政策资金及范围。建议给予特殊的农机补贴优惠政策,将急需的采收、分选、清洗、保鲜、贮藏、烘干、破壳机、杏肉切割机等果品蔬菜加工设备设施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并提高补贴比例;加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贴资金额度,加大冷藏库及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三)加快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

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专项扶持;建立人才引进或合作机制,帮助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组织相关科研院所與南疆进行技术对接。落实好有关企业技术研发政策。实行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培训奖补政策,对开展自主培训的企业,于职工上岗一定时间后给予补贴。相关部门加大管理和技术人才交流培训力度。对国家级项目和基地实行地方资金配套政策,为林果类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四)加大品牌培育和市场开拓力度

支持南疆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品标准制修订,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培育区域品牌。实行产品进入商超、参加展示推介的有关费用补贴政策。由自治区主管部门牵头策划,农业部支持协调,积极与宣传部门沟通,在央视等主流媒体、新型媒体开展南疆特色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公益宣传推介活动。发动对口援建省份农口力量,建议在南疆四地州对口援疆省省会城市免费建立新疆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及配套设施,在相应地方建立新疆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并积极争取在其省级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开展名优产品公益宣传推介。积极组织电商平台与企业对接,加强电商业务的培训和推广。

作者:马洪涛 段玉权 毕金峰 王海 佟立涛

第4篇:班组建设调研报告专题

操作班班组建设调研报告

一、班组建设开展情况,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自开展班组建设工作以来,在上级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班组坚持“全员发动,抓点带面,稳步深化,全面提升”的工作方针,以班组八大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班组管理,通过对基础工作的梳理,使所有值班员养成喜欢琢磨、善于思考的习惯,明白了在工作中做什么、为什么做、在哪做、什么时候做、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使我们的工作质量、员工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好的做法和典型经验:

①加强青年职工技术、技能的培训工作,重在引导青年职工树立争当能手的理念,重点抓好岗位培训,开展“拜师学艺”活动,在青年职工中掀起“崇尚技术”的良好风气,以提高青年职工的专业技能水平,促进班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②“提高三个质量,强化一个控制”的现场管理举措,多措并举提高综自改造现场的管理。一是“操作准备循环法”,提高操作准备质量。二是“透彻研究二次回路”,提高安措布置质量。三是“统筹验收”,提高验收质量。调整监控方式,强化报警信息控制。

③坚持工作“两会”管理办法。“两会”即班前工作安排会,班后工作总结会,对每值的工作做到面面俱到,根据班组人员特点合理分工,将工作保质保量的完成。

3、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许多职工对班组创建和升级达标工作抱有抵触和消极情绪,认为这些工作是走形式、唱高调。只会增加工作压力和思想包袱。整改措施:提高对加强班组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班组减负方面。班组中存在哪些负担?大家对减轻负担有哪些具体建议?

1、重复性记录增加值班员劳动强度;避免班组用多重手段进行重复记录,适合纸质记录的内容不强制进入信息系统,进入信息系统的不再用纸质记录,能做录音保留的、没必要书面化的信息以录音文件方式保存。

2、简化学习形式,减少对学习记录等书面材料的硬性规定与考核,着力创造良好的学习软环境,加强宣传服务意识,采用包括建立宣传网页、提供贴近班组人员学习需求的资料、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等方式鼓励班组员工主动参与、自发学习,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三、如何加强班组建设与“五小”创新,进一步提升班组建设和“五小”创新活动水平?

加强班组建设首先要从认识基础上着手,不仅要通过执行制度来完善制度,还要善于常反思自己,问问自己做了什么、应该做什么、还能做什么,自觉培养

执行的意识,实现有“外界施压、被动接受”向“自我加压、自我管理”转变。增强班组建设自觉性,充分认识加强班组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班组建设的紧迫感,努力把班组建设成为生产经营上团结协作、政治上民主和谐、生活上互助互援奋发向上的劳动集体。在“五小”创新工作中首先要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理念,集思广益,充分利用创新管理制度这一载体,从激发职工搞发明创造、进行技术革新的角度出发,全面征集“小发明、小创造、小点子、小革新、小建议”,为值班员进一步提高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开通多种渠道,做到创新知识共享,力争实现“事事要创新,人人能创新,”的目标。

四、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

面对大运行、大检修的变电工作模式的发展趋势,在电力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进一步加强班组建设就要求建立班组建设的常态机制。首先要正确认识班组建设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位置。把抓班组建设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来看待,加强组织和领导,坚持不懈的开展下去。作为生产一线班组,电力设备的主人,我们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巡视关注收集设备的运行信息,负责日常倒闸操作及设备异常事故处理等,因此我们要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开展班组建设工作,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制,开展员工安全互保活动,杜绝习惯性违章,全面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目标;建立健全必要的班组工作制度,同时做到严格考核,严明奖惩,以保证班组建设任务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工作,在今后的电力发展趋势下,要求我们运行人员做到全面发展,不要紧停留在设备装置的表面,要深其原理,今后的培训工作要加强综自设备以及应急处理方面的学习,从而提升班组生产技能,员工素质的管理。

五、加强班组建设的载体有哪些?

1、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依托,师傅带徒弟为载体进行青年员工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2、以创建创新型组织为载体,针对班组和职工的实际,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班组文化建设活动,依靠活动载体树立新理念,吸收新文化,营造出开拓创新、朝气蓬勃、内涵丰富的班组氛围。

第5篇: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调研报告)专题

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是党风廉政与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抓好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大局,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主要因素

自2001年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党中央在2004年至2007年连续发布了四个1号文件,国家惠农政策的连年推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全社会的齐抓共管,使得“多予、少取、放活”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作方针在农村得到了有效落实,农民、农业、农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局面。但是,农村的工作矛盾、生产矛盾、社会矛盾也在悄然发生着新的变化,成为影响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及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素之一: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村级组织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践者。村“两委”班子素质高不高,领导能力强不强,是不是团结务实和廉洁奉公,直接关系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关系着稳定和谐局面。一旦村级班子软弱涣散,没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致使群众的事无人管无人问,久而久之群众必然有怨言、有怨气、有怨恨,必然降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权威。

因素之二:党务政务不公开。实行党务政务公开,是落实群众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具体体现。客观的讲,近年公开工作有一定变化,但受长期计划经济和官本位主义的惯性

1

影响,公开工作与新形势新要求有较大差距。执行政策走样、私欲膨胀、优亲厚友等都是因为缺乏“阳光”导致的,加之基层干部缺乏应有的程序意识、规则意识,工作落实图简单、图方便,不按要求规范运作,党务政务、村务财务不定期公开,甚至长期不公开,致使群众无法明白、干部无法清白,党群干群必然产生隔膜,财务也必将产生混乱,必然直接影响地方稳定。

因素之三:优惠政策不能及时足额兑现。近年来,国家对农民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免征农业税收、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迁移式扶贫、农业综合开发、城乡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村道硬化等优惠政策,给群众带来了巨大实惠。优惠政策如何落实到位,已成为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果落实不好,没有透明度和公平性,“给钱”同样会引发群众不满和信访。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有益探索

近年来,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镇党委在加强农村基层廉政建设上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在抓好党员干部素质学习、纠风、案件查办等工作的同时,狠抓政务公开、财务管理、基层民主建设,取得了积极性实效。

1、从公开入手改进工作方法。公开是新时期基层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镇党委、政府本着“凡是群众关心的、凡是群众想知道的、凡是群众有疑虑的都要公开”的原则,规范设臵了公共事务、财务开支、经济发展、公益事业4大类32项公开内容。对涉及农民群众利益的各项方针政策、重大事项、款物发放、农民补贴等问题进行如实公开,并根据形势发展和群众要求,及时调整和充实。公开前,村委会提出公开具体方案;公开中,先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对方案进行审查、补充、完善,提交“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再由村委会在村务公开栏中进行公布;公开后,村“两委”成员通过“接访日”、热线电话、民情反馈箱等

2

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答群众提出的有关问题,并对公开事项进行修订完善,直到群众满意。

2、从财务入手抓源头控管。严肃财经纪律是预防腐败、杜绝不正之风的最根本手段。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积极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专门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确定了民主理财日。财务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有效地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审核同意后,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报村“两委”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由会计人员审核记帐。

3、从民主入手促进职能转变。依法民主管理是新形势下对基层工作提出的新要求。镇党委、政府完善了民主议事制度。在议事内容上,规定了20项与农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在议事形式上,主要采取了“两会一票”三种方式;在议事程序上,重点落实了提出议案、形成意见、提前公告、形成决议,公布结果“五个环节”。这样一来,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全镇经济社会呈现出和谐发展的喜人局面。

三、进一步深化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切入点

农村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艰巨的工程,随着形势和任务的变化,需要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1、抓垂范,发挥好典型的带动作用。领导在群众中是一面镜子,必须发挥好上行下效的正面影响。在工作决策上,要坚持民主集中制这一根本制度,抓好镇领导班子自身建设。在议事规则上,要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务实性。在工作策略上,要坚持党委会或党委扩大会议制度,充分发挥镇领导与站所长两个层面的积极性。在工作方法上,要坚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实现经济社会突破性发展。在民主监督上,要坚持实行党务、政务

3

齐公开,促进公平、透明、正义。同时,班子成员要坚持做到恪守分工负责、敢于直面矛盾、注重细节效率、崇尚协调沟通、构建坦诚和谐,进而实现“讲大局、覆职责、守规矩、有诚信”的班子建设目标,把基层组织建成既富活力又具有战斗力的领导集体,发挥好领导干部在群众中的模范作用。

2、抓落实,发挥好勤政的促进作用。勤政是廉政的基础,是杜绝无事生非的重要手段。要咬住奋斗目标不动摇,重点在思维的更新、落实的力度和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结合乡镇职能转变,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抓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抓服务方便人民群众、抓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上,大兴为民办事之风,坚持杜绝人浮于事的不良现象发生。要坚决杜绝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发生,通过建立健全督查督办、考核奖惩、轮岗交流、干部任用等工作机制,激发干部的工作热情,把干部所有的精力集中到抓落实上。

3、抓制度,发挥好机制的约束作用。要不断完善机关内务管理、政务公开、培训学习、考核考评、廉政建设等各项制度,不断创新建立干部管理的长效机制,强化依法行政,规范办事程序,约束干部言行。在村级,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民主理财、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形成完整的机制体系。同时,要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把制度的落实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事不对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落实制度不打折扣,确保各项工作高效运行。

4、抓培训,发挥好教育的引导作用。培养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和新型农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灵活载体,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育培训活动。在党员干部层面,要通过举办培训班、继续教育、上党课、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知识、政策法规、市场经济、

4

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经常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在群众层面,广泛开展普法宣传、公德教育、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工作,着力提高农民素质。要在单位、在村组营造通俗易懂的廉政文化,用氛围感染人,用文化陶冶人。

5、抓公开,发挥好民主的监督作用。公开是树立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的前提。要在规范抓好政务公开的同时,全面推行党务公开制度,对支部决定事项、党员发展、党费收缴、民主评议党员等情况全部公布,扩大党内民主,接受党内外监督。在抓好村务公开的同时,积极探索村组财务管理办法,加大监管力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在整个乡村营造公平、透明的发展环境,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第6篇:党风廉政专题调研报告

XXX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我团开展基层连队党风廉政专题调研。连队党风廉政建设是团场党风廉政建设的基础部分,也是团场党的建设的重要方面。此次,对四连进行了党风廉政专题调研。

XXX土地面积6300余亩,人口288人,职工人数106人,党员15人,全连党员干部5人(包括一名预备党员),职工党员8人(包括一名预备党员),退休党员2人。

连队党员干部同职工接触最紧密,又是团场路线方针政策的直接实施者,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言一行,直接代表着团党委在群众中的形象,影响着团党委在群众中的威信。搞好连队党风廉政建设,对于改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维护团党委在职工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

一、取得的成效

(一)支部加强连队班子管理,明确了领导干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规定支部书记副书记实行“管人、管事、管物、管党风廉政建设”的“一岗双责”制度。建立了目标责任制,把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目标分解到责任人,落实了干部责任。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学习教育。认真开展党风廉政教育月活动,以“加强《党章》学习、提高党员党性”为主题,制定了学习计划和活动方案,提高了党员党性修养;开展《准则》和《条例》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和对违纪党员处分的认知度。

(三)开展连队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机制,连队重大事务都必须通过支委会提议、党员会审议、职代会决议,并对全连职工群众实行“三公开”机制,形成党员干部“不能腐”的机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当前,在党员干部中存在领导水平低、业务知识不够,责任意识不强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制度落实不到位;二是连队干部有违反干部管理规定,擅离职守;三是连务管理需进一步探讨更好的管理办法,在土地等级划分、灌水管理及水费分摊等方面还有失公平,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

(一)基层组织建设不健全。一是工作责任感不强。连队处在工作最前沿,是各种矛盾的交汇中心,连干部官小责任大,面对各种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重困难,因此有些连队干部工作责任感不强,有的甚至擅离职守。二是人才不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连队干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在使用计算机方面显得不足。另一方面,“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在诸多工作方面,没有相应的人员负责相关工作,体现在工会工作、综合治理工作、政工工作等方面,工作量大,需要熟悉业务的人员负责。三是职工党员管理较为薄弱,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更多的忙自己承包地的生产工作,对连队党风廉政建设不太关心。

(二)思想教育薄弱。有的干部因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使部分干部价值观发生转变,贪图享乐,工作热情衰退。职工党员夹在党员与职工双重身份,自律意识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连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支部时常给生产让路,不正常开展组织活动。退休党员更是不在连队,不参加组织活动。

(三)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存在求太平,过得去,别出乱子的思想,对抓党风廉政建设,不及时将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形成之初、萌芽之时。

(四)工作落实不够。在制度建设上,对已有的党风廉政工作制度落实不够,既削弱了连队党风廉政工作的实际成效,又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当前加强基层连队党风廉政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加强连队党风廉政建设,应始终坚持把党风廉政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结合连队实际,从经济、教育、制度、监督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一)建立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继续深入落实“一岗双责”,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对抓党风廉政建设严重失职的,要毫不手软地实行“一票否决”。加大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确保连队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二)深化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加强连队思想教育,要针对连队的特点来进行,要重实际,重效果,切忌大话、空话。

(三)积极推进连队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硬领导班子。 要采取有效的组织措施,实行诫勉谈话,对违法违纪的要坚决予以查处,切实为连队党风廉政建设提供可靠的组织保证。

(四)建立健全具有连队特色的监督制约机制,抑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首先,要着力解决办事程序,按照“四议两公开”的办事流程,进一步强化连队党风廉政工作。二是要进一步完善连务党务公开,给职工明白,还干部清白。 三是加大查处基层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力度。 对一些典型的违纪违法案件进行公开处理,真正发挥查处一人、教育一片、稳定一方的作用。

(五)大力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为党风廉政建设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进一步加大法制建设力度,深入开展“平安连队”“法治连队”活动,坚持实行齐抓共管、上下结合、社会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做到党风、政风、民风一齐抓。真正使连队干部增强服务意识,强化管理职能,开展依法治连、廉洁从政的新风。在端正党风的同时,不断净化社会风气,从根本上促进连队党风廉政建设的全面深入。

第7篇:当前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情况专题调研报告

遵照市纪委“关于集中开展调研活动的通知”,我们组织人员深入社区(农村)并居民(村民)组集中一周时间,就当前农村和社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关注的热难点问题

1、小偷猖獗,打击乏力,群众为社会治安担忧。我们在龙泉社区调研时,基层干部群众反映,今年12月16日晚3:40左右,有7个小偷撬宏泰大厦下面的门市,群众发现后打110报警,警察30分钟之后才到现场。群众问,为什么这么久才来?回答,“我们也要睡觉”,“难道我们不睡觉吗?”由于警察来的迟缓,小偷抢了一个门市的东西跑了。警察当时只是看了看,给几个门市说,“你们提高警惕哈,等上班再处理哈”,随后走了。第二天7:30左右到场,问,“你们进门市没有?”听说店主进去过,就说,“现场你们已破坏了,莫法处理”。说完就走了。基层干部群众说,前几年110反应很快,老百姓满意,现在越来越差了,导致小偷横行,年内,社区内有5幢居民楼的供电线路被偷割了5次,最近一次发生在12月21日。现在居民也没有看见治安巡逻队的行动了。小偷见屋里没人,还撬人家的铝合金窗子。小偷猖獗,很多居民为社会治安担忧。

2、村组集体经济流失受损问题严重。中坝村反映,1990年,原任支部书记马××以集体名义办贷款企业,后来厂子垮了,集体无任何收益,厂子相关资产还被办厂的人卖了,最后,集体要还承担支付办企业的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责任。银行为追款,就把村办公楼查封,至今没有落实处理,村两委也没有办公场地。白云台社区反映,四居民组原任社长何××,上世纪90年代初,挪用集体公款20多万元与人联办企业,结果,企业没办起来,何××已死亡,集体的钱也没有哪一个采取措施收回。红岩社区反映,红岩社区(原巴中市巴州镇红岩河村)于1994年与一外来客商签定土地租用协议办砖厂,后又几经转让和行政区域调整。目前,有群众反映,相关费用没有收取到位,但当时签协议的有关人员有的已死亡,有的外出找不到人,砖厂也不复存在,造成集体应收资金无从收起的“悬案”。

二、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参与村(居)、组事务管理的个别代表利用职务便利谋取个人利益。中坝村三组群众反映,该组在一宗土地使用权转让中,相关单位先是避开居民组私自转让给第三方,被群众发现后,在与居民组商谈补偿的过程中,个别代表串通“社长”,私下与该单位签定收取2万元“转让协调费”的补充协议,并私分了该笔费用。而后,由他们再串通几个“代表”,并不通过群众大会,就以单个代表户下签字的方式,签定了一个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补偿协议。此事暴露,引发了群众多次挡厂。龙泉社区反映,三居民组在处理拆迁安置中,个别代表要求,自己的补偿标准要比别人高些。研究方案总是围绕是否对自己有利。如果不同意他的理由,还有人甚至推出,那就不当代表了,要去想方设法阻挡。原因分析:(1)个别代表素质低。不能正确定位行使权力,处理问题凭个人的情绪、好恶,超越基层干部的职权。(2)对代表的管理和开展的要求没有明确的规定,随意性比较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只规定了居民代表的权力,没有对代表如何加强管理的规定。(3)社会存在的“以权谋私”不良现象的影响。

2、“红包”背后可能隐藏损害集体和居民利益的行为。红岩社区反映,一在该社区搞房地产开发的商人,为协调关系,私下给社区基层负责人以红包的形式分两次送上现金2万元。基层干部认为,“红包”之后可能出现开发商压低对居民和集体补偿的行为,他们便当即向管委会作了汇报并上交了“红包”。透过这一事件,一些干部认为,开发商可能有一些对基层干部进行微小的商业贿赂行为。白云台社区三组群众也曾反映,该组弃土场地应收弃土费数十万元,而实际收入很少,可能存在有关人员向居民组负责人送“红包”而使集体应有收益大量流失的嫌疑。原因分析:同样属于商业贿赂性质。只是因为事件、金额、对象都比较分散、微小,隐蔽性很强,没有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3、城建、国土执法管理冷一头、热一头。建成区域内,偏重管理。但对规划区较边远的地方,则忽略管理。对单位或开发商的执法管理很快,有力。但对于居(村)民的执法管理,就千方百计推卸责任。主要推给基层干部,强调基层干部“为官一方,守土有责”。处理居(村)民的乱占乱建,一定要基层参加,但处理单位和开发商的,从不给基层打招呼。龙泉社区反映,在一次处理村民的乱占乱建行为的过程中,有执法人员甚至说,“我们不来的,是你们基层干部喊我们来的”。故意制造村民与干部之间的矛盾。基层干部认为,城建、国土部门没有履行好执法管理职责。他们要求基层处理村(居)民的乱占乱建行为,但基层根本没有执法的权力。对这种现象,只能劝解说服,配合处理。城建、国土部门在对村(居)民的执法管理,失之于懒、失之于软、失之于缓,是造成城郊结合部乱占乱建现象比较严重的重要原因。原因分析:主要是管理体制的原因。建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一直是建成区归市建设局管理,未建成区归开发区管委会管理,但管委会又不是执法主体,没有执法职能。

4、一些单位部门在履行与村组集体的相关经济合同中,单方违约,损害集体和群众利益。杨家坝村五组群众反映,某单位在与该组签定的租地建公墓的合同中明确,该组群众可以在用地范围内剔枝扫叶,使用道路。但该单位却在并没有与该组居民协商的情况下,单方建了围墙,并在圈围墙的过程中,还多占了部分土地。该组群众的道路、柴木使用权被剥夺,他们有意见。中坝村三组群众反映,某单位租用他们的一宗土地办砖厂,租期将满,该单位却避开居民组又私自转让给第三方,侵占了他们在合同中的合法权益和对该宗土地的使用权。原因分析:一是个别单位在履行与村组集体的经济合同中,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同样把自己看作上级领导,忽略了在经济合同中的平等单位,独断专行。二是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法律意识不强,不善于依靠法律手段维护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

三、加强新时期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建议

1、切实加强开发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建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来,虽然有纪委的编制,但人员配置长期不落实,且设备缺乏,没有专项经费保障。客观导致了教育、管理、监督、查处等不能完全到位。建议,对开发区纪委、监察科(室),进一步配齐配强人员(同时配置村级纪检员),完善必要的设备,落实专项经费保障。

2、切实加强干部队伍和村(居)民的教育管理。重点是依法办事(管理)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民主治村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廉洁办事(管理)观念意识的教育和强化。

3、进一步完善开发区的管理体制。重点是有效改变开发区内多头管理现象,避免“利益面前争着管,矛盾面前都闭眼”的不良现象。

4、进一步加强对商业贿赂案件的查处。重点是“抓大不放小”,及时对有关线索、现象进行调查,不要等到发展成大案或对集体或群众造成较大损失之后才展开调查处理。要善于知微见著,防微杜渐。

5、进一步完善和巩固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村(居)民组出让土地、生活安置、拆迁安置、低保评定、财务审核、生产资料分配等方面以及对外经济合同的签定和执行情况,都必须通过村(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向群众公示后实施,可根据情况选择个别村(居)民组实行小组会签制度。

第8篇:法院队伍建设专题调研报告

大力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既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又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进一步提升队伍素质,特对我院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以推动审判工作顺利开展。

一、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我院现有行政政法专项编制XX个,实际在编干警XX人,空编XX个。其中,在职干警XX人,调离但未办理工作关系的XX人,另有工勤编XX人。全院共有审判员XX人,助理审判员XX人,实际一线办案法官XX人。所有在职法官平均年龄在XX岁左右,其中50岁以上的XX人,35岁以下的XX人。研究生学历XX人,大学本科学历XX人。截至目前,我院共招录8批公务员累计XX人,有XX人通过司法考试。XX年新招录公务员5人,目前已到岗但未办理落编手续。此外我院根据工作需要还聘用合同制司法警察XX名,临时工作人员XX名。以上数据表明:法院在编人员的年龄结构是老中青相结合,出现“两头大中间小”的趋势,中间力量有所欠缺。从学历结构看,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为97.3%,相对于基层法院而言,干警学历层次普遍较高。

二、队伍建设的基本情况和采取的主要措施

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人民法院工作的前提和保障。队伍素质的高低、能力的强弱、作风的好坏从根本上关系法院的发展,决定着法院的命运。为此,我院始终把队伍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并紧密结合本院队伍建设和审判工作的实际,经过深入分析研究,确定了“以党建带队建,强管理促审判”的工作思路,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狠下功夫。通过采取抓班子、凝聚人心,抓素质、提高本领,抓落实、明确权责,抓创新、服务发展,抓廉政、促进公正,抓绩效、挖掘潜能,抓典型、示范带动等措施,造就了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服务好的法官队伍。

(一)狠抓班子建设,切实增强队伍向心力。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我院始终坚持强化自身建设。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召开民主生活会,班子成员推心置腹,深入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广大人民群众、干警征求对法院工作和领导班子的意见和建议,对反馈的问题,通过党组会的形式,认真研究,逐条予以答复、解决;建立领导干部谈心制度,对于调整岗位、受到批评的同志,及时掌握思想动态,帮助解决思想问题。通过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班子成员把握政治方向、科学决策、组织协调、识人用人和公正司法的水平;二是加强班子的合力建设,注重同级之间的协调配合以及与下级之间的沟通联系,彼此尊重,相互理解,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到位不越位,补台不拆台,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发挥领导班子在学习、工作、纪律上的表率作用,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带头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凡要求干警做到的,班子成员先做到;要求干警不做的,班子成员首先不做。班子成员严格管理,倡树正气,在全体干警中养成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风,把全体干警紧紧地凝聚在院党组的周围,提高了党组决策的执行力。

(二)狠抓教育培训,建立长效机制,提升队伍司法能力。

干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案件质量、效率和效果的好坏。在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我院先后开展了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门采取邀请市委党校老师做专题报告,坚持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系统学习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并撰写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使广大干警真正从思想上解决了“为谁掌权、为谁司法、为谁服务”的问题,充分认识到法院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干警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公正执法意识。同时,我院还不断强化干警的业务培训,加大投入,一是为干警购买书籍,根据干警工作分工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订阅《审判指导与参考》《司法文件选》《中国审判》《人民司法》《法律适用》等书籍,为干警学习提供了有力物质保障。二是积极组织培训,坚持专项培训、学历培训、岗位培训相结合,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让其他干警共享学习成果。

(三)狠抓作风改进,坚持能动司法,践行司法为民宗旨。

作风建设关乎法官形象、法院形象。我院紧密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不断强化机关作风建设,整顿慵懒散等不良现象,切实改变部分群众对于法院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错误看法,树立文明新风的同时,更加注重转变司法作风,密切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关注广大群众对司法的新需求和新期待,积极引导干警牢固树立“为人民司法,为大局服务”的工作理念,要求干警走出机关,深入一线,变“坐堂办案”为“巡回审判”,零距离了解群众疾苦,矛盾所在。截至目前,我院已开展“服务三农”活动,还试点启动“无讼乡”打造工程,法官变村官,主动参与矛盾化解,逐步探索出一条入户调解、假日法庭、午间法庭、到田间地头办案、送法服务等别具特色的便民利民服务新路子,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

(四)狠抓廉政建设,牢筑思想防线,确保公正廉洁执法。

为提高干警廉洁意识,我院积极开展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定期组织干警开展廉政教育活动,特别是逢年过节前,一把院长都亲自给干警上廉政教育课,为干警时刻敲响警钟,筑牢思想防线。共组织观看反腐教育片6次,另外还通过发放廉政书签、撰写亲情寄语,进一步提高干警廉洁意识。

(五)狠抓文化建设,弘扬法院精神,树立良好形象。

我院抓住“法院文化建设”这个载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干警在活动中受教育,在参与中受锻炼。一是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围绕党建、团建等主题先后组织干警开展了庆七一演讲比赛、重温入党誓词等10余项活动,以健康向上的法院文化,陶冶法官情操;二是充分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对那些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公正执法、一心为民的执行标兵、办案能手、“三零”法官等进行大力表彰,鼓舞干劲,激发了内部生机与活力;三是建设文化长廊。在办公楼、审判庭的显要位置,悬挂了印有法律格言警句的牌匾,今年我院将分楼层更新文化长廊内容,并将“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法院精神”作为主要项目,全面开展法院文化建设;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利用报纸、电视、网站等媒体,报道我院在审判管理、队伍建设、社会管理创新、信访矛盾化解等方面的成绩和做法,让社会各界了解法院、理解法官、尊崇法律,有力提升法院的整体形象。

三、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队伍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缺乏高层次、复合型法官;创新工作方式能力不足,存在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现象,不能很好地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个别干警“待遇”思想重,横攀竖比,强调经济利益,对福利看的较重。

(二)队伍司法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主要表现在:一是法律水平不高,个别同志法律文书制作不规范,影响了司法的严肃性,法官的整体业务素质与社会期望存在一定的距离。二是案件质量和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涉诉信访案件的处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信访积案没有化解,

(三)群众满意率还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公仆意识不够牢。部分干警关注民生、保障民生的意识不强,司法为民思想不牢固,联系群众不密切,听领导意见多,听群众意见少。二是判前释法、判后答疑力度不够,调解艺术不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欠缺,对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案件,未能有效化解。三是司法便民措施坚持得不够好,存在等靠思想,工作方式单一,思路不开阔。便民、利民、亲民的工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四)队伍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

主要表现在:一是规章制度还不够健全和完善,需要加强调查研究,进一步补充完善。二是抓作风纪律力度不够,个别同志纪律观念不强,迟到早退,懒惰散漫,学习不积极。

(五)干部人事制度缺乏活力

目前法院工作人员职级待遇低。法院工作专业性很强,门槛越来越高,人员不易流动,影响了广大干警、特别是年轻干警的工作积极性。

(六)法官压力大

当前,社会矛盾凸显,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法官超负荷工作。加之各种惩戒措施较多,不少法官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怕犯错误的思想包袱比较重,个别法官怕接触矛盾,办案顾虑多,心理压力大,不愿承办矛盾尖锐的案件或群体性纠纷案件,办案积极性不高。

四、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教育培训认识不够

干警完成学历教育后,对新知识、新理论的学习主要依靠自学。少数干警学习自觉性不强,错误认为政治理论变化快,务虚的多,对审判工作指导性不强,因而轻视政治理论学习。有的法官错误认为办理案件翻翻法律条文就够了,疑难案件有院、庭长把关,用不着平时的知识积累,因而对审判业务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教育培训上,虽然结合审判实践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教育培训工作还不够科学,尤其是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没有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来确定,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目前审判人员的培训形式主要以集中授课和专题讲座为主,培训形式较为单一,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审判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培训时间与繁重的工作任务之间的矛盾也比较突出。

(二)司法理念存在偏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片面夸大法院工作的独立性、中立性和被动性。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矛盾相对集中显现的实际,少数干警未考虑中国的国情,忽视地区差别,不了解本地的发展形势,办案中轻视地方法规、规章的适用,导致裁判结果与党委的工作大局、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方向不合拍,社会效果不好。二是片面强调法官的职业化、专业化。一些干警不知道群众想什么、盼什么,与人民群众缺乏共同语言,“鱼水”关系淡化,对人民群众感情淡漠。

(三)职业保障机制不全

一些民事、行政纠纷矛盾尖锐,群体性纠纷呈逐年增多,当事人缠访、闹访时有发生,有的当事人借信访为名,捕风捉影、无中生有,随意污蔑、诽谤法官,甚至当面谩骂、威胁法官,法官受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法官的职业风险比较高。而对法官职业约束性措施多,保障性措施少。一是法官经济待遇低。目前,法官的工资制度和增资制度仍然套用公务员的工资制度,没有按照《法官法》的规定制定出新的工资制度。《法官法》规定的审判津贴、地区津贴和相关的保险福利待遇也不能落实。与律师等法律从业人员收入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和同地区的其他公务员相比也有一定距离。二是政治待遇低。虽然《法官法》对法官的政治待遇有明文规定,但在现实生活中法官等同于公务员序列管理,而且法官职级晋升空间相对狭小,法院内部人员多,职位有限,法官升迁困难,而法院法官交流到其他部门任职的很少,工作负荷重,风险高,压力大,政治前景不明朗。

五、加强队伍建设的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我院积极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认真传达了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有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

(一)以班子建设为核心,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是抓好法院各项工作的首要环节。紧密结合审判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找准学习与改进工作的结合点和切入点,大力加强对法官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干警进一步强化

“五个意识”,牢固树立“三个至上”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干警的思想教育上要狠抓“七破七立”:一是要破除满足现状的思想,树立突破领先、争创一流的意识。二是要破除不求上进的思想,树立大有作为的意识。三是要破除厌烦学习的思想,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四是要破除就案办案的思想,树立服务大局的意识。五是要破除怕吃亏的思想,树立乐于奉献的意识。六是要破除司法特权思想,树立司法为民的意识。七是要破除拜金主义思想,树立廉洁司法意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干警向心力、凝聚力不断增强,培育高尚品德、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形象文明的高素质的法官队伍。

(二)以提高素质为目标,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1.严格法官准入程序,把好入口关。建立包括法官任职条件、遴选任命程序、法官职务晋升等严格的法官职业准入制度,进一步统一法官选任标准,从学历、任职资格等方面提高法官职业准入“门槛”。

2.建立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制度,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功者奖、过者罚、劣者出”的用人机制。建立和完善组织考察、群众评议、定量考核的考核机制,创造选贤任能、唯贤是举的用人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干警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使法院的整体队伍朝气蓬勃,充满活力。

3.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培养年轻优秀后备干部,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有计划地从高等政法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中引进后备人才,不断增强法院队伍建设的后劲。

4.加大人才交流培养力度。既要在法院系统内大力推行人才的轮岗交流锻炼,也要大力推行跨部门的挂职锻炼,丰富优秀人才的工作、社会阅历,增强综合素质,提高其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三)以增强凝聚力为导向,整合干警工作活力

在坚持从严治警的同时,坚持从优待警。注重关心和爱护干警,经常与干警谈心,掌握干警的思想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帮助他们消除糊涂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切实关心广大干警政治上的成长和进步,为他们岗位成才、建功立业创造条件。关心干警健康,定期为干警体检,并办理各种社会保障手续;引入激励机制,对实绩突出的干警给以学习考察、健康疗养等优待。同时,以精神文化塑造为核心,以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为载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系统构建、整体推进法院文化建设,培育法官的核心价值体系。组织并鼓励干警参加形式多样有益身心的文体活动,消除疲劳,陶冶性情,激发干警干事创业的信心和热情。

(四)以严格考评为抓手,规范队伍管理制度

1.加强对法官的监督管理,确保队伍纯洁。进一步建立健全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努力建成“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不必为”的保障机制。坚持“一岗双责”,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制度,完善党风廉政建设配套措施。进一步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的查处力度,对违法违纪的人和事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同时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奖励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树正气、树新风。

2.改革和完善法官考评制度。按照法官的职业特点,从法官的业绩、职业技能、职业形象、职业精神等方面并综合法律、党纪、院纪实行量化考核,建立一套科学的法官考评机制。在考核内容上,做到定性考与定量考相结合,平时考与年终考相结合,考过程与考结果相结合。与此同时,要把考核评价结果,与部门、个人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与领导班子调整、干部任免和岗位交流以及离岗培训、待岗试岗、辞职辞退等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建立法官业绩档案,逐步加大平时考核结果在干部任用上的权重。

第9篇: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报告会

"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报告会"圆满结束

2010年6月13日下午16点整,我校各部门领导、各教学部老师、辅导员以及各二级学院学生代表在第二学术报告厅举行了“海口经济学院党风廉政建设专题报告会”。本次报告会有海南省省委党校副校长王和平教授主讲。

本次专题报告会由学院副院长***主持。他首先向在场的各位领导、老师以及同学们强调了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随后,聂院长向大家简单介绍了本次报告会的主讲人——王和平教授。至此,本次报告会正式开始。 报告一开始,王教授就为大家介绍了我们党目前廉政建设工作的现状。并指出了目前作为中共党员、预备党员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正处于面临考验的状态,应当时刻以居安思危的态度来不断审视自己、提升自己的意志品质。随后,王教授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概括了目前党员干部班子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为大家提出了例如“加强思想建设”、“加强党员干部自身对与知识的学习”等提高党员品质、素质的具体方法。最后,王教授对于自己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他着重指出了高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并号召大家都能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清正廉洁的意志品质,做一名合格的党员。

本次党风廉政报告会的圆满举行,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校领导班子以及师生们的思想素质,对于我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公共管理学院团总支新闻部2010年6月14日

上一篇:乡镇干部心得体会下一篇:银行客户需求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