渗透压教学设计

2022-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渗透压教学设计

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溶液的渗透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摘 要 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高频词,也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如何在专业课程中有效地实践课程思政,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无机化学是高职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以高职药学专业无机化学中的知识点“溶液的渗透压”的课程思政为例,展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以期为同行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

关键词 高职;课程思政;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渗透压

Design of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Osmotic Pre-ssure of Solution in Inorganic Chemistry for Pharmac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CHEN Xiaojiao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urriculum; pharmacy; inorganic chemistry; osmotic pre-ssure

1 前言

課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价值引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2020年6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并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在国家鼓励、政策支持的利好形势下,课程思政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全国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相关课程建设进行得如火如荼。从现有情况来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直接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2];与此同时,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出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泛化或标签化、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结合的机械化等不良现象[3],尤其是关于专业课的思政,仍需不断探究其教学规律以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以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本文以职业院校为背景,以高职药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无机化学为例,展示该课程中“溶液的渗透压”这一知识点的思政教学设计,以期为同行进行专业课程思政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大力推动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形成广泛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氛围。

2 巧妙选取思政知识点

无机化学是高职药学生第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其知识点的学习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4]。“溶液的渗透压”是无机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该知识点是无机化学中与药学专业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之一,能够为以后药物制剂等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有助于药学生对液体注射剂的使用、水盐平衡失调、输液、水肿、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后续知识点的理解。本次课主要介绍渗透现象、渗透压的概念、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以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从理论逐步联系实际,能较好地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用实际案例拓宽知识面,使基础知识点的学习与专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5]。

无机化学课程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授课对象为药学新生。此阶段的学生处于高中与大学的过渡期,思想普遍比较迷茫,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灌输式学习模式中,对大学开放式、自主式学习模式多有不适应。此外,初进入陌生的校园环境,学生对大学新生活有情绪上的不稳定性,对选择的新专业有心理上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下,在专业课堂教学中巧妙地选取知识点进行思政,潜移默化地对药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缓解他们的各种心理不适应,帮助其重塑对学习的热情,增加对专业的热爱,达到课程思政润物无声的效果。

3 精心设计思政目标

课程思政的主要形式是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元素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举止产生影响[6]。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中除了要制定符合学情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外,还应在这些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体现出思政目标[7]。

在前期的学习中,高职药学新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溶液的组成、浓度的表示、溶液的配制及稀释等基础知识。结合现有的思维水平和接受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他们应该掌握渗透的定义及渗透现象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医药领域常用的等渗溶液及其应用。这是本次教学的知识目标,该知识目标的制定应注意前后知识点的联系,并依据课程和知识点的特征。

同时,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萝卜块在清水与盐水中的形态变化”导入,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逐步引导其从直观感受的现象中得出渗透的定义。这种启发式教学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的思维。这是本次教学的能力目标,该能力目标的制定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能够有效促进能力提升。

此外,教学中适时加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海水鱼不能在淡水中生活;腌制蔬菜时撒盐,蔬菜会失水发蔫;运动员在长跑完后要补充盐水;等等。恰当引入渗透压在临床上的应用案例,如通常用与组织细胞液等渗的生理盐水冲洗伤口,使用的眼药水必须与眼黏膜细胞液等渗,临床上大量输液时常使用等渗溶液等[8]。通过大量日常和临床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专业素养。这是本次教学的情感目标,该情感目标的制定充分考虑到高职药学生的专业特色和职业发展,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确定好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思政目标。学生习惯了高中被动听课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更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求知,变成知识的积极运用者。学生对选择的专业比较迷茫,在课堂教学中应加以引导,将基础知识的专业实用性体现出来,并根据职业特点,恰如其分地加入专业教育,如药学生观察力和临床思维的培养等,促进其对专业的了解,爱其所学、乐其所专。必须指出的是,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教学的价值体现,而思政目标是教育的价值体现,教学与教育理应一脉相承,因而思政目标源于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这三种目标的集合,却又高于此。因此,在制定思政目标的过程中必须先厘清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情系统设计。

4 有机融入思政元素

专业课程的思政是隐性的,并不像思政课程一样直

接[9]。开展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必须要在巧妙选取思政知识点和精心设计思政目标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知识点所能够延伸的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让思政元素像影视剧中的植入式广告一样非常自然却能达到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寻找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植入点,从而在和风细雨中将思政育人与知识传授有效融合。

在“溶液的渗透压”教学中可以设计三个思政植入点。

其一,在介绍渗透现象时,以日常可见的扩散现象切入,并提出思考,如若用半透膜将U形管中的水和蔗糖溶液分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在学生看到现象后再继续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水的液面降低而蔗糖的液面升高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渗透的定义的角度总结出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及方向。通过层层的设疑与解疑,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讲,从倾听者变成思考者,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积极求知,让专业课程的思政活起来。

其二,在介绍医药领域常用的等渗溶液时,适当输入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点在后续课程及专业中的应用。如医学临床上以正常人血浆的总渗透压作为判断等渗、低渗或高渗的标准,临床输液常用9 g/L NaCl溶液和50 g/L葡萄糖溶液,临床治疗中给病人大剂量补液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渗透浓度,以免机体内水分调节失常或细胞破坏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适时引入思政,以一张病人正在接受输液治疗的照片为切入,告诉学生药学专业具有其特殊性,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增加学生对药学相关职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大健康。

其三,在介绍渗透压的应用时,以临床治疗案例展开,充分体现基础知识的专业实用性。以红细胞在不同渗透压溶液中的形态变化,阐述婴幼儿腹泻脱水时应适量补充“口服补液盐溶液”以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的原因: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会形成血栓,在低渗溶液中会发生溶血现象,血栓和溶血现象在临床上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0]。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引入思政,应对症合理用药,培养药学生的临床思维。同时还可适当加入专业教育,激发学生对专业与职业的热爱。

5 结语

以高职药学无机化学课程“溶液的渗透压”知识点的思政为例,从巧妙选取思政知识点、精心设计思政目标、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三方面出发,详述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进行思政设计。课程思政巧妙地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在课堂教学中相互融通,是当前广受认可的一种“接地气”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让讲独立、重个性的“〇〇后”高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得更好的育人体验,在收获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有效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切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仍有待广大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及实施形式不断摸索与实践,以获得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光彦.充分發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2]杜国明,韦春玲,黄善林.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中国农业教育,2019(5):88-94.

[3]赖金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及其应对策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

136-139.

[4]陈晓姣.药用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微课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0):46-47.

[5]刘洪波.高职院校药学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应对策略[J].中国卫生产业,2020(1):8-10.

[6]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2):50-58.

[7]乔远静.高等护理教育中思政教育与人文素养培育耦合模式设计与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20(8):4-6.

[8]陈晓姣,杨智英.医用化学“溶液的渗透压”微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6(17):48-49.

[9]肖箫,韩丽琴,刘建华,等.浅谈医学院校课程思政[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24):108-110.

[10]王仕潭.中职护理专业化学“溶液的渗透压”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9(1):54-56.

作者:陈晓姣

第2篇:浅析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导入及渗透

摘 要:不同国家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而随着中外交流的不断深入,文化差异成了在跨国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克服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深入了解各国文化并且在以后能进行适当的文化交流,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不断导入和渗透各国文化。就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及渗透,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

一、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与渗透的意义分析

现代社会强调“地球村”的发展理念,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成为当代社会达到和谐外交的重要途径。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诚然,听、说在交流中占主体地位,但文化交流必须以深入了解其文化为前提,学习理解渗透于外语中的文化,达到顺利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存在是交际的一大难题,因此,在现代社会的教学中,作为高中英语教师,应意识到教学中文化导入与渗透的必要,将其融入英语知识学习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文化渗透的理解,深入了解外国文化,为以后的跨文化交流打好坚实的基础,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中的错误。

二、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分析

高中是学生积累知识的黄金时间,也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阶段,但由于高考的压力,不少学校的英语教学依旧以迎合高考为前提,以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忽略了对学生的文化教学和文化意识的培养。现代的高中英语教学,把教学重点也放在了英语基本知识的学习上,如学生的单词量、语法运用、阅读能力等,考试中也看重的是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成绩。课本中文化的导入与渗透,只是教师拿来教学单词及语法的课文,教学中不强调文化的重要性,不对文化差异做出解释。常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虽然提高了学生正常的英语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但英语文化教学中的不足导致了他们对跨国文化的了解存在欠缺,对今后的文化交流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除了缺乏文化教學意识以外,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也存在不足。教学方法千篇一律,对课本有强烈的依赖性。课上仅依靠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没有新意,教学方式单一,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降低,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对课本中文化的渗透没有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课堂的文化教学极度缺乏。

三、加强文化导入与渗透的措施

面对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现状,教师必须找到有效的措施,加强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和渗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借助多种英语资源,利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多媒体教学,利用好各种英语资源,将文化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在课堂上给学生观看关于文化差异的英语电影,让学生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他国家不同的文化底蕴及生活习惯,并从中学习当地的语法习惯。《刮痧》是一部讲中外文化差异的电影,电影中讲述了中国与外国对刮痧的不同看法,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了一系列的误会,许多教师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英语教材。因此,在课上利用电影教学也是提高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除了观看电影之外,教师也可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进行情景剧表演,通过自身表演的方式,深入了解跨国文化。

(二)以教材为基础,扩大文化教学范围

现代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教材的利用率非常高,对教材的依赖性也非常明显。但对于文化教学,教师应当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地扩展文化内容。虽然近几年在英语教材的编排上,已经开始看重文化内容的丰富,但作为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高中英语教师,应针对教材,扩展文化知识面,把课本内容延伸到相关的文化知识,在教学中对文化有更加全面的、丰富的介绍。这样做的目的,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为学生以后的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

(三)强调课外学习,注重平时积累

文化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除了课堂上、教材中的文化学习,教师应向学生强调课外学习及文化积累的重要性。在生活中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寻求并积累文化知识。作为教师,可以在业余生活当中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俗语及典故,也可每天教给学生一句名言。在日常生活中以朋友的方式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他们的文化积累提供资源与帮助。

英语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占主体地位,而高中英语的文化教学更是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是素质化英语教育的必要环节。除了课程的改革以外,作为学生英语学习引导者的高中英语教师,更应意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文化意识,努力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业务知识水平与其他专业相关知识水平,大胆地进行改革创新,以不同方式的教学展示地域文化差异,用自身力量帮助学生得到较深入的文化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区艳媚.浅析高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J].中学教学参考,2011(22).

[2]曹东英.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J].海外英语,2010(08).

作者:陈瑞蓉

第3篇: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

摘要:新课改下,教育逐步全面化、系统化,改革的教育方式下语文教学要实行德育原则,小学阶段的全面思想教育至关重要,尤其是五年级的小学生,面向初中的过渡时期,更要注重德育,理解德育。德育,是集政治、道德与心理品质于一体的思想教育,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这一思想,是教育改革之下的一项重要议题,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以多形式的教学方式渗透德育教育,使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方式

小学阶段学生的品德形成极为重要,阅读在教学中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此年龄阶段的学生德育教育培养,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基础上,阅读课文的过程中,用以下形式把德育渗透于教学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以达到提升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一、在课本中创设问题,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改下,情境教育模式逐步深入在教学中,而阅读是一项需要动脑的智力活动,如果要使小学生真正去理解课文,就要创设问题情境,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激发小学生求知的欲望,另一方面在寻找答案的阅读过程中,实现了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部编版教材中《清贫》一文讲述的是大官革命者的清贫故事,语文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理解的清贫是什么意思?”,“在清贫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接着,让小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体会革命工作者在为国家做贡献时,理想为自己带来的充实感,虽然国民党士兵在地毯式搜查革命工作者的身上,依旧没有搜到他们想象的贵重物品,因为在革命工作者心中,物质的匮乏不是清贫,最贵重的东西是心中的理想,他们虽然“清贫”,但是快乐。通过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可以使学生深度思考,学习革命者的高尚觉悟,心存理想,努力实现理想,通过在创设问题中,渗透德育教育。

二、在朗读过程中,指导渗透德育教育

朗读课文是德育渗透的有效手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深刻地体会课文中的情感,从而在思想上得到升华,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熟练朗读之后,再有感情地去朗读,这样,更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及思想渗透。例如,语文教师在指导小学生朗读《月是故乡明》时,首先让学生试着去泛读一遍课文,并询问学生范读一遍之后,这篇课文大致讲了什么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并加以指导,经过小学生一次次的朗读,和教师从旁的及时指导,层层深入理解,逐步将德育教育渗入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领会朗读的意境。在此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可借助网络多媒体的便利条件,在小学生已经能够熟读的情况下,配以合适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将自己融于文字之中,深刻领会作者对故乡的情怀,不论身处何地,都心系故土,培养学生要不忘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三、在欣赏品鉴名句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很多的千古名句,这些名句之所以源远流长,其内含的优秀德育思想必然是广为傳颂的,有效阅读并理解这些名句中的思想精髓,一方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另一方面,也在名句中升华了德育教育。例如,小学部编版课文《将相和》中,蔺相如说的一句经典的话,以秦王不守信用为铺垫,引出要拿15城池换和氏璧,否则人玉俱毁的话语,广为后人称赞。语文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根据历史背景仔细阅读课文,并分角色带入感情深刻体会去欣赏这些名句,诠释人物性格,蔺相如的临危不惧的果敢,才使得赵国没有蒙受损失,传为佳话,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蔺相如的优秀品质,从名句中体会好的品德,在欣赏名句中渗透优良德育教育。

四、在课本的人物分析中,渗透德育教育

人物的优秀品质影响力不容小觑,小学生模仿能力很强,课文中人物的光辉形象需要小学生去效仿,以分析人物值得学习的地方,运用人物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小学生向优秀人物学习,借鉴他们值得学习的地方,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语文教材文章《田忌赛马》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阅读课文,把握“得意洋洋、轻蔑”等词语语境的阅读,体会课文中表达的思想,分析齐威王、田忌、孙膑的人物特点,学习到人物的优秀品质,比如孙膑的冷静,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细心观察的能力。反之,语文教师应教导学生,遇事不应狂妄自大,沉着冷静才能更好地处理好事情,并让小学生积极发言,讲讲他们心中想效仿的人物,可以是生活中的,也可以是书本里的,这样,可以加大学生课外阅读的书本量,也可以使德育教育通过人物分析渗透在教学中。

五、在课本的故事情节构思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走向,而这样的情感走向,是由通过情节来体现表达出来的,因此,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小学生在阅读中分析故事情节的发生起因、发展方向、故事结局,通过对课文情节的全过程剖析,理清课文文脉的基础之上,把握文章作者要表达的思想主题,代入式以共情方式进入故事构思中,以激起小学生的情感共情,从而达到渗透德育教育的目的。例如:在讲解部编版五年级教材《军神》一文时,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泛读课文之后,列出故事的发生(一名病人到了沃克的诊所)、故事的发展(在需要右眼摘除眼球这样的剧痛下,病人要求不打麻药,理由是怕损伤大脑,医生佩服)、故事的结果(从医多年的沃克敬佩的称刘伯承为军神),在这样的故事构思中,小学生可以快速进入故事情节,并将情感代入,真切感受刘伯承因为疼痛抓烂新床单的剧痛,从而理解沃克对刘伯承的肃然起敬,那是一种坚韧和勇敢,语文教师在引导小学生体会情节发展的同时,学习刘伯承的勇敢坚韧的优秀品质,渗透德育教育。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形式的语文阅读教学,在阅读体会中渗透德育教育,以分析、思考、总结、深入理解把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分步骤、分层次把教材特点分析透彻,用敏锐的观察力、多样的教学手法,帮助小学生通过阅读带入课本的情境中,以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习、领略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从而塑造健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更好地走入社会。

参考文献

[1].赵欣.文以载道立德树人——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教育[J].教师,2014,(3):10.

[2].何红.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主要内容[J].基础教育研究,2012,(18).61.

作者:秦小英

第4篇:溶液的渗透压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1.教学内容(任务)分析

溶液渗透压是化学教材中与临床医学联系极为密切的一节,临床护理上输液及电解质紊乱、 水盐平衡失调、 水肿等患者的护理处置,都涉及到溶液的渗透压知识。 该教材着重介绍了溶液渗透的概念、 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较好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旧教材相比适当降低了难度,知识面加宽了,密切了和医学联系。

2.学情分析

(1)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自我努力,自我获取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提高。 如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引导学生带着疑问进行阅读、 讨论解疑,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学习兴趣提高了,渐渐变成会学的人。

(2)帮助学生抓住关键,掌握重点知识掌握是由厚到薄、 由表及里的过程,本课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溶液产生渗透现象的原因及溶液渗透压之所以产生的关键是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水分子数不同造成的,而理解这一点,就能较好掌握了本课的内容。

3.设计理念

联系临床和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编写的意图,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和班级学生特点,本课时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溶液的渗透的定义及产生的条件;熟悉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了解渗透浓度的计算;熟悉医学上的常用的等渗液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现象的能力、 综合思维的能力、 应用知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一丝不苟、 严肃认真、 富有爱心的良好情操。

教学重点:溶液的渗透概念、 渗透压与浓度关系、 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 教学难点:渗透浓度的计算。

三、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式、讨论法、讲解、 实验分析、对比。

四、教学媒体(教具)的选择和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案、教材、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组织方法及课时安排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方式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渗透现象、 渗透压及在医学上的应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可以分小组以抢答形式来回答问题。

教学以渗透现象的演示实验为切入口,通过学生观察实验,逐步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溶液的渗透概念、 渗透产生的条件及溶液的渗透压概念,然后阐述渗透压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及渗透压在医学上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造情境,设疑引趣(2min)

创造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可设疑 “将海水鱼和淡水鱼交换生活环境后,鱼儿还会自由自在生活吗? ” 学生马上回答说 “不行” 。“为什么不行? ” 学生不知,表现出极大兴趣。 “同学们今天学习溶液渗透压后就可以知道答案。 而且还可以知道咸鸭蛋为什么是半空的等生活中的现象。 ”

(2)观察实验,诱导提问(10min)

做好溶液扩散和溶液渗透的实验,给学生以直观、 鲜明的印象,实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引导分析半透膜液面上升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和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在学生思考、 讨论的基础上,诱导提问导出溶液渗透和溶液渗透压的概念。

(3)课件演示,比较讨论(10min)

课件演示同演示实验相比更节省课堂时间,更细微展示了半透膜内不同葡萄糖溶液时的液面高度,及红细胞在不同NaCl溶液浓度时的形状变化。 课件展示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各液面的高度,不同浓度时红细胞的形状,从而讨论得出渗透压与浓度关系的结论,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4) 难点讲授,练习巩固(8min) 渗透浓度和溶液浓度较易混淆,渗透浓度是指溶液中能产生渗透现象的各种溶质粒子的总浓度,可明确指出对于非电解质是用溶液浓度mmol/L来表示,对于电解质是用各离子浓度之和mmol/L来表示,举例题供学生练习巩固。 例1:计算ρB=50g/L 葡萄糖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例2:计算ρNaCl=9g/L氯化钠溶液的渗透浓度是多少?

(5)自学解疑,举例讲评(8min)

应用所学过的知识来指导实践,并能与护理专业相结合, 是护理人员应具备素质之一。 可通过自学解疑来加强这方面的锻炼。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自学 “例1中的50g/L葡萄糖溶液和例2中的9g/L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在护理上被称为等渗液? 如果大量输液不是等渗液会有什么结果? ”带着疑问在学习溶液渗透的基础上, 学生通过自学、 阅读、 讨论及分析得出:大量输入低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破裂” ,大量输入高渗液红细胞会出现 “皱缩” 的严重后果。 为加深学生理解,可再举例讲评,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渗透压在临床医学上的重要性, 从中使学生感受到护士的责任重大, 在护理治疗中要多为病人着想 。

(6) 归纳总结,布置作业(2min)

根据教学目标指导归纳总结出本节的学习内容、 知识要点,并对本次课教学情况作一评价。

(7)板书设计

第三节 溶液的渗透压

一、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1. 半透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 渗透现象: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或由稀溶液进入浓溶液)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

注:①移动的是溶剂水分子。

②渗透方向:纯水→溶液。稀溶液→浓溶液。 3. 渗透平衡:动态平衡。

4. 渗透现象发生条件: ①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5. 渗透压

七、课后拓展

1. 列举生活中溶液渗透现象两例,并解释原因; 2. 教材课后习题。

八、教学反思

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课后仍需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训练。情景模拟时,学生经验的不足导致在角色表演过程中不够深入,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探索思考,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指导。

第5篇: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英语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聂文杰

一、关于本课德育内容设计的说明

(一)对小学英语教学总体德育目标的解读

通过学习英语,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开拓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本单元包含的德育目标

1、了解中文书信和英文书信写法的区别。

2、了解有关中西方节日的知识,开拓视野。

3、与朋友以书信的方式保持联系,珍惜友情。

(三)本课德育目标的设计

1、热身环节,师生互致问候,关系和谐,体现关心他人。

2、学习感恩节,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感恩教育。

3、在布置作业时,让学生给朋友写信,教育学生懂得珍惜友谊。

(四)教材德育内容的分析

本单元教材内容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朋友之间以书信的形式保持联系,教育孩子们珍惜友谊。这节课出现了感恩节,除了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意外,也在教育和提醒学生学会感恩,从而达到了对学生的感恩孝心教育。

二、教学过程: Step

1、Warm up

1、 Greeting T: Good morning,class. Ss: Good morning,teacher. T:How are you ? Ss:I’m fine,thanks.And you? T: I’m fine ,too. 德育设计意图:师生关系和谐,用英语互相问候,不仅让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英语学习氛围,而且也体现出对他人的关心。

2、 Sing a song《How’s ,how’s the weather?》

3、 Revision (1)、T:What’s the weather like here?(出示课件,各种天气图片) Ss:It’s sunny/cloudy/rainy/windy….. (2)、(课件出示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代表食物)

T:What do you eat on Spring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Ss:We eat dumplings/zongzi/mooncakes. T:Do you want to know what festival the people in Canada spend? Ss:Yes. T: OK.Now guess what’s in my hand?(老师手中拿着一封信背在身后) Ss:….. T:Yes,it’s a letter.A letter from Jenny.Jenny lives in Canada .She can tell something about Thanksgiving Day.Today we’ll go on learning Lesson 7 A Letter from Jenny.(板书课题) 德育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化生活了解的欲望,激发学生对这一课学习的兴趣。 Step

2、New lesson

1、 Look at the picture.Who are they ? What are they doing?

2、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my questions.(课件出示问题)

3、 Answer the questions.

4、 Learn some new words and sentences. (1)(课件出示图片,教学生学习 a little windy ) T:What’s the weather like there? Ss: It’s a little windy.(同桌两人之间进行操练练习这一句型) (2)(出示感恩节图片,教学生学习感恩节 Thanksgiving Day) Thanksgiving Day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根据以前学过的英语知识,互动学习这一词以及这段课文中的句子) T:Jenny had turkey dinner .What do you want to do on Thanksgiving Day? Ss: (Answer freely) T: Today is June 15th.Father’s Day is coming.It’s on the third Sunday of June.What will you do on Father’s Day? Ss(Answer freely) 德育设计意图:在学到感恩节一词时,我抓住时机进行感恩教育,x先问学生感恩节他们想做什么。然后提示学生父亲节要到了,他们怎么做去感恩和孝顺自己的父母。当回答问题的孩子说出做的感恩行动时,我抓住鼓励有利时机,进行鼓励性评价。如:竖起大拇指说:You are a good boy/girl! Your parents are proud of you !等等。

5、 小组合作学习。

6、 小组汇报展示成果

德育设计意图: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的能力。

7、 Listen to the tape and speak

8、 课件出示英文书信写法,让学生了解如何用英语写信。

9、 用所学过的知识给Jenny写一封回信,然后随机抽取信件让学生大声朗读。 Step

3、Homework Write a letter to your friend in English. 德育设计意图: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班学生学习的英语课本中最后一单元的内容,同窗六年的好友不久就要分开,所以我设计让学生给朋友写信,保持联系,教育学生珍惜友谊。

二0一三年五月

第6篇:学科德育渗透教学设计

渗透德育教案

<<解决问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从而形成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并教育学生保护小动物. 教学重点:

1、通过梳理、对比、归纳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乘、除法应用题的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有系统的认识,形成知识体系。

2、初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整理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题能力,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二、情境引入:

星期天,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遇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我们一起去帮他们解决问题,好吗?

三、梳理、归纳:

(一)、

1、动物园门口:售票亭上写着儿童门票每张6元,成人门票每张9元。

问: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买2张成人门票要多少钱?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2)这个问题同学们一下就解决了,还能提出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吗?

指名解答,说出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师:这个问题也难不到同学们,梁老师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出示问题:小明一家去动物园玩用30元钱买票够吗?够的话应找回多少钱?不够的话还差多少钱? (2)指名解答,汇报交流。(针对这类问题进行方法总结)

2、进了动物园,他们先参观小鸟天堂,看到了各种各样漂亮的小鸟。 出示小鸟图

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的问题吗?

(1)学生提出加减问题. (2)汇报交流解题思路,板书算式。

3、看完了小鸟,他们又去看了哪些动物呢?出示金鱼图 假如把这些金鱼每6条放一个鱼缸,可以放6个缸,可是现在没有那么多缸,只有4个缸,那每个缸应放多少条金鱼呢?

四、总结:

小结:刚才我们做的都是这个学期学过的应用题,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都要分析题目,那我们是怎样分析题目的? 归纳解题方法:板书:

1、找重点字

2、找数量

3、写数量关系式

4、列式计算

五、综合练习:选择题

第7篇:渗透法制教育教学设计

《索溪峪的“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表达方法。

3、感受索溪峪风景区天然野性的自然风光。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第五条、三十一条、三十二条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文章的野性美,领悟作者的写作方法。

2、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法制教育,增强保护野生动物意识。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介绍资料

1.激趣导入:张家界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区。是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具有雄、奇、险、秀的特点。总面积约360平方公里。数以千计的石峰危岩平地拔起,形态各异,亭亭玉立。峰上奇松挺拔,灌木丛生,时有云雾蒙绕,景色神奇。区内山奇水秀,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索溪峪便是其中的一个景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索溪峪”。

2.板书课题,质疑: “野”为什么要加上引号?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野”的?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具体描写索溪峪的“野”的?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师导入:下面就让我们带着问题,随着作者的描述,沿着作者的足迹去看看索溪峪,一起去享受索溪峪给我们的快乐。自读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索溪峪的“野”?

出示要求: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在书本上找出来,用笔做符号。

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感悟表达方法。

2、检查预习,理清思路 ⑴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出示词语:断壁悬崖、拔地而起、磅礴、千峰万仞、绵亘蜿蜒、浩气长舒、随心所欲、不拘一格、横拦绿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崛起、巍巍斜山、窈窕淑女、怦怦直跳

⑵理解词语 猜词游戏。

形容山延续不断,弯弯曲曲地延伸。(绵亘蜿蜒) 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形容山多而高。(千峰万仞) 气势宏伟、盛大的样子。(磅礴) 面目秀丽,姿态优美的女子。(窈窕淑女)

⑶ 检查读文,指名读,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写出索溪峪的野? ⑷ 学生汇报并板书:山野、水野、野物野、人野。 ⑸师:在文中哪些找到答案的画一画、读一读。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总起句)再看一看,开头和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总—分—总结构)

三、精读课文,谈“野”论野 ①赏析“山是野的。” a齐读这一段,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描述“山是野的”这个特点的?课文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是一种惊险的美。是一种磅礴的美。是一种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b赏析句子:“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拔地而起,半边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使人望而生畏。什么‘一线天’,什么‘百丈峡’,听着名字就让人胆颤。”

你从哪些词语当中感受到了一种惊险的美?(板书:拔地而起、摇摇晃晃、望而生畏、胆颤)

c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一种惊险的美?(一线天、百丈峡,它们的名字听着也让人觉得害怕。)

d有感情朗读, 读出你的惊讶,读出你的赞叹,并谈谈自己的收获。 ②赏析“水是野的。”

a让我们跟着摄像师的镜头,来领略索溪峪水的野吧! b赏析句子“索溪峪像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蹦跳而出的野孩子”给人活泼、灵动之感,把索溪峪想象成“野孩子”,十分传神地

写出了索溪峪的“野”。它或“奔跑”,或“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闹”,十分调皮、可爱。也从侧面表达出了行走在曲折起伏的索溪边的游人们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一段中,作者还有哪些奇特的想象?(索溪峪是一个野孩子,山路是它的哥哥,树木是它的大叔,石头是它的弟弟。)

C赛读,读出索溪的趣。

③赏析“山上的野物是‘野’的。”和“游人也‘野’了起来。” a快速朗读,想想“野”加引号的含义。

b赏析句子“人们,在这山水中返朴归真了。”“返朴归真”是什么意思?(“返朴归真”的意思是去掉外在的装饰,恢复原来的质朴状态。)

课文中怎样写猴子与游人的“返朴归真”?乘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教育》。我们能去惩罚那只调皮的小猴子吗?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义务,对侵占或者破坏野生动物资 源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三十一条:非法捕杀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依照关于惩治捕杀国家重点保护的珍 贵、濒危野生动犯罪的补充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违反本法规定,在禁猎区、禁猎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猎捕野生动 物的,由野生动物行政主管部门没收猎获物、猎捕工具和违法所得,处以罚款;情节严重、

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4)仔细观察文章各段的写法,说说作者在谋篇布局上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先概括特点,再具体描写。)

四、再读全文,探“野”品“野”

①探究课题:现在大家明白没有,题目中的“野”为什么要加引号了吗?(学生谈,体会作者意在强调索溪峪的美与众不同,它是没有经过人工雕琢、修饰的,是纯天然的自然美。)

② 摘抄或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保护野生动物

《和田的维吾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和田维吾尔人的特点,感受文章所展示的和田的地域风情和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民族风情。

2、了解维吾尔族的风俗习惯和和田维吾尔人的性格特征。学习作者细腻的语言描写手法。

3、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提取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制教育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了解和田维吾尔的民俗风情,感受维吾尔人以苦为乐的精神风貌。

2、难点:通过阅读文章,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文章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独立阅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不同的风俗习惯,那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一下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吧。

2、出示图片,同学们边看边听,并猜猜这是哪一个少数民族。

3、同学们猜得真准,这就是维吾尔族,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权鹏飞的笔迹,透过文字去感受一下维吾尔族的民俗风情吧。板书课题,并读题。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理清本课学习目标

让学生齐读导读提示,理清本课的学习目标。(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幻灯片,并要求同学们读一读)

2、指导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以前我们在描写一个民族特点时,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指名回答)

师小结,同时出示幻灯片。

三、 再读课文,理清民族特点。

1、同学们说得真好,我们在描写一个民族特点时可以从这个民族的语言,服饰,民居,饮食等方面来描写。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方法,同时带着两个学习目标快速地朗读课文。

(指名回答:豪气乐观、热爱土地、天性爱美、能歌善舞的民族。师相机板书)

在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自治法》教育。 第二条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2、细读课文,交流感受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部分仔细阅读,深入的理解。

2、提示交流方法

我们在交流读后的感受可以抓住文章的哪几个方面进行交流。(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师小结。

3、学生汇报,教师个别的进行指导。 (1) 豪气乐观的民族。

a、出示:那是个停电的晚上,沙尘暴铺天盖地地撕扯着黑暗中的一切, 我缩在被窝里惊恐地竖耳听着。(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

和田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

b、出示:忽闻一阵马车飞奔、铜铃丁冬,车上一个汉子嘶着沙哑的嗓子 在迎风引吭。(这里与前面“我”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体现了维吾 尔人的豪气与乐观。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2)热爱土地的民族。

a、维吾尔人的吃离不开土地。如馕、烤肉、库乃其。出示图片让学生直观 感受。

在这里运用了两个反问句式来表达维吾尔人热爱土地的程度。(如果不 是……)

b、维吾尔人的穿也离不开土地。

远远望去,……给寂静而单调的沙漠平添了几分韵味。(这句话运用了打比 方的方法,进一步说明和田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

c、联系《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课文,体会维吾尔人对土地的热爱不亚 于印第安人。

(3) 爱美爱花的民族。

a、出示:花儿不仅盛开在南疆的沙土里,还盛开在维吾尔人的门框边、 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这句话采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实写的是种在沙土

里的花,虚写的是门框边、房梁顶、墙壁的挂毯上的花。让人们体会到有维吾

尔人的地方,就有盛开的花。突出了他们对花的热爱。)出示图片,直观理解。

b、出示:巴扎的闹市里……真是美不胜收。(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形式, 说明了维吾尔人不但爱美,而且会创造美。) c、找出维吾尔的姑娘、小伙美的句子。 d、联系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同学们体会维吾尔人爱花的程 度不亚于德国人。

(4)能歌善舞的民族。

a、让同学们理解“没有歌舞,维吾尔人的生活就不完整,歌舞已成了他 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b、出示图片,把句子与图片联系起来,让学生深入体会维吾尔人的能歌 善舞。

(5)请同学们来小结“土、花、歌”都表现了维吾尔人怎样的特点?

四、总结全文,体会写法。

1、结合全文,说说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和它的作用。

2、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拓展延伸,渗透法制教育

1、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制教育。

2、同学们讲讲自己在课外搜集的有趣的民族风俗习惯。

六、作业:

1、积累本课的好词妙句。

2、课后再阅读有关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文章。

《大瀑布的葬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不同的景象以及大瀑布是怎样被葬送的。 3.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目标教学,激学引欲

当看到这个课题时,你们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在课前的自主学习过程中,你们曾遇到哪些不理解的地方,通过下面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可以提出来吗?

二、自主学习,导疑凝思 导疑凝思。(教师巡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1.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什么要为一个瀑布主持葬礼?

2.这一闻名世界的大瀑布为何而闻名,后来又怎样了?说明什么? 3.巴西总统在主持葬礼时那饱含深情的话语说明了什么? 4.如果你当时就在葬礼现场,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现在问题与要求都提出来了,大家说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讨论? (学生:合作探究)

三、合作探究,难点分析 1.引欲。同学们刚才所提的问题都不错,说明大家在自主学习时都很认真,现在就请同学们带着以上这几个问题来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2.组合。(要求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位组长,争取小组成员都能参与讨论。) 3.释疑。(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疑惑之处给予指点,释疑。)

四、组际交流,反馈互补 1.交流。(每组派1~2名代表报告本组成员已知和未知的问题) 2.反馈。 (1)巴西总统之所以要为这闻名于世的大瀑布举行葬礼,是为这个大瀑布的逐渐消失而深感遗憾。

(2)为什么说大瀑布一直是巴西人的骄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①瀑布雄伟壮观。(板书:壮观)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壮观的有关词句。 ②瀑布是著名的旅游胜地。要求找出描写旅游情境的有关词句。 (3)后来的大瀑布又怎样了呢? (学生回答后)板书:衰败

(4)衰败之后的大瀑布又是怎样了呢?(板书:葬送)“葬送”的原因是: ①上游建起了水电站;

②水资源浪费,“周围工厂用水毫无节制”; ③破坏森林,乱砍乱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反复诵读。)

3.引探。

正因为这种种原因,瀑布不见了,人们是慕名而来,失望而去,直至哀悼。而哀悼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号召人们都要重视和保护生态平衡,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板书:保护

为了拯救大自然,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大瀑布举行了葬礼。在葬礼的现场,人们的心情一定是沉重的,心里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出来。现在就让自己置身于情境之中,进入角色准备演一演、说一说吧! 生分角色扮演

4.师结: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所面临的大事,但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有许多不重视环保的实例,为此,小记者们!你们愿不愿意为拯救大自然而尽一份力?愿不愿意拿起笔来呼吁社会、呼吁人们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乘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法制教育:

第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

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十九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采取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五、多元练习,差异发展(大屏幕出示要求)

(1)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如倡议书、读后感、书信、诗歌等都行。 (2)形式不限,可两人合作写,也可多人合作写。 (3)要求能说能演的,也可露一手。

六、师结全文,激励再学

好!今天这一节课,由于同学们都认真自学,大胆质疑,从自学到质疑、议疑,到理解汇报,无不说明同学们都以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来对待学习,希望下节课同学们会发挥得更好!

《成长足迹》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充分运用多种语文形式,让学生回忆美好的小学生活,用心感受老师的辛勤耕耘,在浓浓的师恩中找寻成长的足迹,并以此为动力,继续前进。

2.通过对活动过程的阶段性回顾、个性化汇报展示,使学生体验探究的成就感,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

3.通过引导学生分类筛选评语、给相片加小标题、个性化作文,培养学生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表达能力。

承前启后,为下阶段的活动做好铺垫。 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法制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时光匆匆,光阴似箭,转眼六年的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太多的喜悦,太多的怀念,太多的感恩,太多的留恋,此刻我们有太多的话要说,让我们一起回顾六年的成长经历吧!

2.制订活动计划

(1)阅读“活动建议”,明确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浏览“阅读材料”,了解可以参考哪些材料。

3.根据“活动建议”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哪些活动。 A.小组讨论:可以有哪些活动计划。

B.通过交流筛选可以活动的项目,并通过自由报名,和自由组合的方式确定活动小组的成员。

4.制订和交流活动计划。

5.共同审查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对此进行修改。

二、走进名家的小学回忆。 1.阅读 “阅读材料”中的文章。 2.交流阅读收获: 从主题上看:

《难忘的启蒙》——赞扬老师满腔的爱国热情和严谨的教学风格; 《老师领进门》——回忆老师的才华横溢和对学生的循循善诱; 《作文上的红双圈》——难忘当年老师对自己的鼓励。 从内容上看:

回忆老师的教诲——《难忘的启蒙》《老师领进门》《新来的王老师》和《作文上的红双圈》;

记录同学——《忘不了的笑声》。 交流作者写法。 小结谈话:插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法制教育。你们认为当老师好吗?要做哪些事情呢?我国《教师法》的第八条: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三、深情的诉说——说说自己成长的故事,共同寻找班级“成长的足迹”。 1.观看《深情的诉说》

2.交流成长的足迹——难忘的小学生活:①同学情深②师恩难忘③集体记忆 3.交流——一张难忘的照片; ①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②小组交流,全班评点。 ③当堂习作。 ④小结。

三、制作成班级纪念册。 1.讨论制作分工。制定制作方案。 2. 指导收集资料:

㈠同学情深:照片、回忆、(作文、日记等) ㈡师恩难忘:照片、作业、试卷、评语、日记…… ㈢集体荣誉:各活动的照片、奖状…… 按照分工集体制作班级纪念册。

四、把制作好的成长纪念册在班级荣誉栏中展览。

《千年梦圆在今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3.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读懂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4.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千年梦圆的经过,从中体会中国航天人所体现的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 2.学生搜集中国以及世界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资料。

3.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相关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1.这节课我们先来谈论一个话题:提到祖国的航天事业,你会想到什么?(神

五、神

六、神七成功升天,并成功着陆;而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等宇航员也成了中国的太空人。)

2.现在让我们跨越历史的长河,沿着时间的隧道,乘上时空飞船,一起去追寻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板书课题)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三、围绕提示,自读自悟。

1.自读第

四、第六两个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数千年的中华飞天梦是怎样变为

现实的?我们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2、自读第七自然段,解决一个问题:现代科技成就的取得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需要什么?

3.学生围绕阅读提示中的思考题“数千年来的飞天梦是怎样变为现实的,在说说自己从中感悟到了什么?”来自主学习。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

四、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学习体会,教师组织学生就重点内容进行全班交流: 1.关注追寻飞天梦的人们带给我们的思索和启示。 2.关注文章的叙述顺序,文章的详略。 3.关注重点语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五、师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相关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十二条科学技术协会是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

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支持有关社会组织和企业事业单位开展科普活动,协助政府制定科普工作规划,为政府科普工作决策提供建议。第十四条 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把科普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科技馆(站)、科技活动中心和其他科普教育基地,应当组织开展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三条 国家保障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保护科学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全社会都应当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第七十条:违反本法规定,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获得用于科学技术进步的财政性资金或者有违法所得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追回财政性资金和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由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向社会公布其违法行为,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申请国家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计划项目。

师生讨论:

1.自己还知道哪些有关科技发明和科技进步的知识故事? 2.作为祖国的未来,你对发展祖国科学事业有何设想和抱负?

六、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全班同学交流学习收获。

2.搜集资料,办一张关于“中国航天事业”为主题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千年梦圆在今朝

具体事例 联系上下文 明代 万户试飞 字里行间 详略得当 „„ 联系生活实际

1970年 卫星升天 联想 2003年 神五飞天 抓重点词 2005年 神六飞天 结合资料

↓ 结合事例

团结合作 默默奉献 勇于探索 锲而不舍

《智慧之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两个故事。

2、通过小组合作讲故事,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明白自我保护或救助他人既需要爱心,又需要勇气和智慧。

3、围绕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片段写作。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2、简要复述故事内容,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3、围绕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简要复述故事内容,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片段练习。

教学准备:

1、课件

2、预习要求:(1)读通课文,积累词语。(2)知道课文写了哪两个故事。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由此可见,保护自己,珍惜生命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尤为重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智慧之花》,去文中了解自我保护的故事。 (板书课题)

二、明确学习目标(灵活展示)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检查预习: (1)开火车读词语:

阳光灿烂 蹦蹦跳跳 惊恐万分 难以逃脱 转忧为喜 小心翼翼 毫无退缩 半信半疑(2)课文讲了哪两个小姑娘的故事?分别讲了哪两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过渡:同学们,这两个故事很相似,都是关于自我保护和救助别人的故事。同学们想讲一讲这两个故事吗?

1、出示学习要求

(一)

从课文中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并在小组内讲一讲,想一想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情况: (1) 小组内选派代表讲故事。 (2)学生谈体会,课件出示重点句。 “要记住和应用学过的知识,学会保护自己呀!”

过渡:玛利亚在自我保护的前提下救出伙伴,靠的是知识和勇气,而江雪是靠法律来保护自己。是什么力量让玛利亚和江雪如此机智勇敢呢?

“显然,仅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将爱心、勇气和智慧融于一身。” (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过渡:是啊,在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让人难以预料的灾难,当遇到这些灾难时,我们如何去面对?

1、出示学习要求

(二)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受到伤害或救助别人的事例?你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件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事。 (比如:地震、洪灾、雪灾、被骗、独自一人出门,偶遇陌生人问话,被开水烫伤„„)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习情况。 (1)学生进行小练笔。 (2)指名交流自己的作品。

四、当堂训练

1、积累词语:

阳光灿烂 蹦蹦跳跳 惊恐万分 难以逃脱 转忧为喜 小心翼翼 毫无退缩 半信半疑

2、小练笔: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还会遇到哪些受到伤害或救助别人的事例?你

应该怎样进行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件自我保护或救助别人的事。 (在学习要求二出示)

(比如:地震、洪灾、雪灾、被骗、独自一人出门,偶遇陌生人问话,被开水烫伤……)

五、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七条 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的要求。 第十一条 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生、财产损害的,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

第十五条 消费者有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 消费者有权检举、控告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的行为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保护消费者者权益工作中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对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工作提出批评、建议。

六、板书设计: 智慧之花

玛利亚救助他人 自我保护 江 雪(爱心 勇气 智慧)

第8篇:科学教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渗透点

王正忠 四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7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渗透此法。

2.第二单元《溶解》资料库中的“清理海面溢油”课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指导学生学习资料库的“清理海面溢油”时相机渗透此法。

3.第三单元第7课《保护我们的听力》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指导学生了解噪声后相机渗透此法。

4.第四单元第3《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一)和第4课《运动起来会怎么样

(二)》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在这两课归纳总结时分别渗透此法。

四年级下册:

1.第一单元第2课《点亮小灯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指导学生了解我们身边有哪些可再生能源后相机渗透此法。

2.第三单元第7课《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知识延伸时渗透此法。

五年级上册:

1.第一单元第二课《种子的发芽实验

(二)》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交流实验信息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2. 第一单元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学习‘鹰、兔、草’后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学

1 习‘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后相机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

3.第二单元第6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学习‘分析我们获得的信息’后相机渗透这些法律。

4.第三单元第2课《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学习‘地球内部的运动’后相机渗透此法。

五年级下册:

1.第二单元第8课《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指导学生在‘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的探究活动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2.第三单元第3课《用水测量时间》可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探究‘滴漏实验’结束后相机渗透此法。

第9篇:历史教学德育渗透计划

宋晓霞

一、计划宗旨

作为学科教师,不能只单纯地传授学科知识,而必须在教书的同时育人,在授 业的同时传道,透彻地了解教书与育人、授业与传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辩证关系,把学科中渗透德育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归宿,在传授知 识的同时,养成学生完美、和谐的人格。

二、总体要求

根据学校工作计划要点及我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本学期在历史教学中,着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知识。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心,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突出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授课效益。加强分类教学研究,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突出优生优培;同时强化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在历史教学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历史知识,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历史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

三、教学工作目标、任务及措施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而是学生的历史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1.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以身作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有实事求是、尊从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认识交流与合作,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4.掌握七年级阶段要求掌握的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并学会运用。指导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历史概念的含义和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学生课外历史知识的积累。

6.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7.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历史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8.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9. 紧扣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挖掘渗透的内容。

总之,历史课本中不乏文质兼美之作,历史教学中处处蕴藏着德育因素,教师只要善于发掘其潜在的教育因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规律,提高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艺术技巧,就能让学生受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养。历史教学就是要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知识的过程。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上一篇:工厂车间规章制度大全下一篇:it工程师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