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乡村振兴行动

2022-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青年乡村振兴行动

山东:推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六大行动”

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上获悉,为着力夯实乡村产业振兴基础,山东将实施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融合推进、绿色发展、创新驱动、主体培育和支撑保障共“六大行动”,并细化为17个工程,打造农业产业化升级版,全面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乡村产业平台构筑行动,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利用3-5年时间,创建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以上省级产业强镇、100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乡村产业融合推进行动,实施产业融合培育、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信息进村入户和乡村服务业提升工程,到2025年,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50个、示范企业600家,培育国家级、省级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40家。乡村产业绿色发展行动,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牧循环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到2025年,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1000万亩,建成绿色标准化生产基地3500万亩以上。乡村产业创新驱动行动,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农技推广创新、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农业科技园区提升工程,到202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8%。乡村产业主体培育行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乡土人才培强工程,到2025年,创建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1200家,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稳定在4000家,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000家。鄉村产业支撑保障行动,实施财政金融支农兴农、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和农业用地支持保障工程,每年筛选200个重大涉农项目进入乡村振兴重大项目库,农业发展银行综合授信600亿元以上。

第2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行动策略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乡村经济发展受到重视,乡村生态旅游便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开展乡村生态旅游,使乡村地区在不同方面产生了积极地改变,主要体现在乡村产业愈加繁荣,村民生活水平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乡村治理工作规范有序。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为乡村生态旅游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发展条件,提供了生态旅游所需要的支持。本文以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優势为依据,重点阐述了有利于该项工作发展的行动策略,希望能够对今后乡村生态旅游工作的推进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旅游产业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措施之一,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在乡村区域开展生态旅游,其作用体现在不同方面,如乡村旅游业和农业的协同进步、发展,我国农民收入途径更加多样,等等。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的途径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为乡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1]。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优势

(一)乡村振兴战略得到进一步落实

乡村地区的“三农”问题比较普遍,即为农业欠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三农”问题严重制约着乡村的发展,阻碍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指导方向和途径,进一步落实乡村振兴。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达成了合作,当地农民能够依托极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获得农业以外的收入,同时乡村居民可以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共同努力,有效提升乡村居民的凝聚力。除此之外,为尽快实现美丽新乡村的建设目标,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可以着手乡村生态、居住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工作[2]。

(二)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具备良好前提

乡村振兴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一方面,“坚持农业与农村优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方针之一,能够有效避免限制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从根本上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获得了更多资金支持,因此改善效果十分明显。另一方面,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需要更多专业人才,在乡村振兴政策吸引下,更多优质人才来到乡村,为生态旅游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乡村发展也因此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三)发挥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双重优势

乡村振兴和乡村生态旅游的互联互动,产生了巨大的能量,这一能量便转化为乡村发展助推剂。乡村生态旅游为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乡村振兴的深入开展和落实,吸引更多人来到乡村,使之感受乡村的魅力,逐渐带动乡村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进而达到乡村生态旅游开展的目的。

二、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具体行动策略

(一)政府发力,促进产业转型提质

1.具体规划工作要完善统一

很多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的时候,缺乏统一且具体的规划,进而产生市场粗放型发展模式。对此,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层面制定、颁布、实施了有关旅游发展的指导文件,可是在很多市级和县级区域却未依据国家指导文件,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文件,便出现了较多问题。比如,乡村生态旅游自发性比较强,因而一些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存有跟风现象、同质化现象等。基于此,市级、县级政府要针对这一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避免。应在参照国家层面旅游发展指导文件的基础上,动员农业、旅游、林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状况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以此成为本地生态旅游发展的政策指导,真正发挥其因地制宜的作用,实现乡村生态旅游的特色化发展[3]。

2.落实全面质量管理

第一,严格开发准入。乡村生态旅游制定出具体规划后,参与开发的企业资质必须符合政府制定的行业标准。通过对社会众多企业的层层筛选,选择实力和信誉并存的优质企业。第二,做好规范管理。政府相关部门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涉及的土地、资金、资源等,要在政策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完善管理细节,保证市场监管作用的有效发挥,提升旅游开发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第三,优化行业管理。乡村生态旅游开展会牵涉到许多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为更好管理和协调不同部门的工作,可组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协会,将此作为政府和社会企业的交流平台,让乡村旅游工作的有序开展得到保证[4]。

3.创新变革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处于运营状态的乡村生态旅游点数量越来越多,一些旅游点出现经营管理粗放、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参与经营活动的个体户、农户数量过多,且发展模式落后。为解决这些问题,可积极运用公司经营管理、行业协会管理、村镇集体经营管理等创新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模式下,逐渐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最终实现产业发展和转型。与此同时,可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作用下,组建村镇旅游公司、乡村旅游合作社等,并与社会大型旅游企业达成合作,按照旅游行业的市场要求,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的标准,为实现生态旅游发展集约化奠定基础。

(二)培养新经营主体

1.引进优质经营主体

发展生态旅游的地区,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通过招商引资,在社会中吸引有实力、有经验的旅游企业,发挥一切力量引进省级以上强优企业,获得优质企业的资金、经验等各方面支持。同时,以优惠的人才政策吸引本地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工作中来。需要注意的是,相关地区在招商引资期间,应当转变固有的招商引资理念,在秉持公平、公正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新理念、新途径,并将重点放在招商选资方面,以此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5]。

2.加强对经营主体的培训

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主体的个人能力普遍不高,通过能力培训,可以有效提升经营主体的个人综合能力。各个地区应重视经营主体业务培训工作,结合当地生态旅游和经营主体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经营主体轮训计划。经营主体培训活动由当地旅游部门组织,每年定期开办能力提升班,组织各个经营主体参加,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管理能力、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宣传营销、相关政策法规培训以及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分享[6]。培训经营主体在培训后,个人素质和能力会有明显提升,甚至能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经营灵感,帮助经营主体完成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新型经营主体,促进生态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3.深入开展培优扶强

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发展的各个阶段,无不体现了外溢性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有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因此,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从政策方面对经营主体的培优扶强工作给予支持,对优质经营主体,政府可给予政策优惠、政治肯定、精神奖励等。同时,可适当增加乡村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为经营主体发展创造条件,让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服务游客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以提升。另外,要开展针对性行业指导,加强行业市场管理,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三)优化融资政策措施

1.提升还贷能力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需要更多资金支持,银行融资是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而提升还贷能力是争取银行融资的必要条件。乡村生态旅游还款能力的提升,需要强大发展实体的力量,为此,信贷主体应当具备一定规模,且运行发展稳定。其可通过引进社会优质企业、建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成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合作社等途径,提升信贷主体实力,让银行融资更顺利[7]。

2.担保形式多样化

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政府部门,可为参与乡村旅游的中小企业和经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如可在整合涉农资金的基础上,由政府牵头,建立相应担保公司,或者乡村旅游信贷基金。这样旅游发展实体便可与保险、担保公司顺利签订合同,中小企业和农户便拥有坚实有力的后盾保障。

3.拓宽融资渠道

目前,乡村生态旅游业的融资方式主要是银行贷款,这种单一的方式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造成了较大限制,因此应当拓宽融资渠道,多管齐下,为生态旅游争取更多有效、有利资金。在市级和县级层面成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将政府部门划拨的专项资金进行汇集整理,投入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让专项资金发挥出最大价值;降低专项贷款标准,促进贷款流程的便捷化、流畅化,让乡村生态旅游信贷业务能够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适当取消民间资本准入限制,鼓励乡村居民以入股的方式参与到生态旅游建设中,使其能够成为生态旅游开发的一分子[8]。

(四)聚集更多优质人才

1.就地取材,培养更多本土优秀人才

乡村生态旅游获得良好发展的条件之一即为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所以要给予当地居民更多优惠政策,肯定当地居民的主体地位,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旅游事业中。但是当地居民的整体素质对旅游区的开发影响颇大,要竭力做好当地居民的培养工作,使其能够成长为新型农民,符合生态旅游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可在当地挖掘产业发展带头人,拓宽乡土人才成长渠道,制定乡土人才表彰和激励制度,让更多本土人才能够以饱满积极的态度,安心投入乡村生态旅游事业中。

2.多方取才,吸引更多社会专业人才

为吸引更多社会专业人才的到来,鼓励优秀人才返乡创业,须得将部分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创新,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乡村发展环境。有条件地区可通过奖补的方式,在社会中择取乡村生态旅游职业经理人等专业人员,使其为经营管理工作出谋划策,让经营管理工作质量有效提升。另外,可以与各级院校达成合作,鼓动更多旅游院校以及含有旅游专业的院校能够在乡村建立教学基地,实现优质人才的共育共享。

(五)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制定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不同地区要充分结合自身实际,从科学的角度制订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内的新建项目,在开发建设前,要开展全面环境评估检测,检测结果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标准,才能继续开发。在乡村生态旅游规划期间,要确保各个功能区布局的合理性,既要建设绿色景观,又要保护原始景观。各个景区均要严格开展环境容量评价工作,对景区可承受的客流量进行评估。如在旅游高峰期,景区出现客流量急剧增加的状况,政府便需与景区做好配合,进行游客疏导[9]。

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第一,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以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和途径,提升领导干部对生态旅游的重视,使其能够形成正确的生态政绩观,在开展工作期间,务必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第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工作,使其能够知晓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的关系,达到环境保护的要求和目的,从而在实际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在环境保护方面。第三,从业人员的宣传教育。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接受宣传教育后,能够了解生态旅游的政策、内涵、作用价值以及环境管理等内容,在今后工作中可與各方人员共同努力,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

三、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让乡村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乡村发展有了更强盛的动力源。在乡村生态旅游深入发展期间,不仅使乡村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环境质量显著提升,而且乡村居民收入增加,农业发展更进一步。同时,乡村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极具个性化的特点,为社会精神文明带来积极、正向地引导。

参考文献

[1] 郑许冰.乡村振兴背景下佛山市乡村生态旅游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探析[J].现代商业,2020(35):135-137.

[2] 张晶晶.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旅游扶贫的创新模式和路径[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5-29.

[3] 陈翔,姜晓琴,陆引.乡村振兴视角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龙海市东泗乡旅游发展规划为例[J].城市建筑,2020(25):74-77.

[4] 郑群明,周聪聪,闫瑶瑶.青海省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耦合协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6):74-81.

[5] 夏正超,项小伟.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的模式与创新:文献综述与展望[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5-11.

[6] 金媛媛,王淑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20(1):138-143.

[7] 何琼峰,宁志中.旅游精准扶贫助推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9(5):721-727.

[8] 高文智,陈健,韩福丽,孙晓.黑龙江省共享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及其策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J].林业经济,2018(12):60-63.

[9] 徐燕飞,余贵忠.乡村振兴下民族生态旅游的法治维度[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8(3):72-77.

作者:贾振立

第3篇: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行动策略

摘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显著耦合关系,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有助于促进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有助于改善乡村社会治理和提高村民收入水平,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具有独特价值。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主要存在项目同质化、经营管理粗放、融资困难、人才短缺、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等问题。基于此,今后要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应着力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转型提质;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其发展内能;加快完善融资政策措施,夯实融资保障;创新农村人才工作,强化人才支撑;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生态资源优势。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乡村振兴;城乡融合发展

文献标志码:A

中国共产党十九大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还指出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综观目前农村各产业,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无疑是促进城乡以及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佳的选择之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带动乡村全面振兴效果明显。本文主要探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带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当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今后的行动策略。

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对实现乡村振兴的独特价值

生态旅游是谋求旅游业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最大化的合理选择。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明显的耦合关系。大力发展好以保护性、教育性、责任性、社区参与性为基本特征的乡村生态旅游,对助推乡村振兴具有独特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停留在种植业、养殖业阶段的多,产业结构单一,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效益低,大多数产品处于自产自销状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新兴产业,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促进农村产业兴旺的必由之路。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旅游业的大发展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从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当前旅游形式正由大众旅游转向生态旅游,旅游市场正由大城市转向乡村,乡村生态旅游正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据统计,2016年国庆小长假期间全国旅游总计约1.86亿人次,其中乡村生态旅游约1.29亿人次,占国庆出游总人次的70%。根据原国家旅游局的统计数据,全国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和节假日出游,70%以上选择在周边的乡村旅游点,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杭州等发达城市居民周末出游80%以上选择乡村旅游,主要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20%以上。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农业国家,广袤的农村聚集了大约70%的旅游资源。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乡村新兴产业,而且能够带动乡村交通运输、商贸、饮食、旅馆、文娱、纪念品加工、土特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发展,形成“一业举而百业兴”的效应,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乡村产业兴旺。

(二)有利于实现乡村生态宜居

乡村生态旅游是将传统的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进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准则,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开展生态体验、生态认知、生态教育并获得身心愉快的旅游方式。具体而言,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自然生态环境、独特的农业生产形态、社会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传统的乡村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和乡村聚落景观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进行观光、游览、学习、体验、娱乐、餐饮、购物、学习、休闲度假等形式的旅游活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一方面强调旅游者回归乡村自然界,到乡村生态环境中去观赏、旅行和探索,感受、认识自然和与之共生的人文生态;另一方面强调当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强调旅游开发者、参与者负有保护资源和环境的责任,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与传统的乡村旅游相比,乡村生态旅游除了能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观光游览和农事学习等需求外,还具有生态体验和生态教育功能。因此,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只要引导和管理到位,不会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相反,它有利于推动人们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乡村更加生态宜居。

(三)有利于改善乡村社会治理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旅游目的地是一个整体,一个地方的发展往往需要不同主体的共同努力,问题在于如何找到一个契合点。有学者认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实现城乡互动、资源共享的现实途径。在贫困地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其治理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相比较而言,城市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信息、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优势,而像河池这样的乡村地区则由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知识技能不足,法治观念淡薄,处理和应对问题能力不强,社会沟通能力较弱,不利于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要目标市场是城镇居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可以大大促进城乡之间人员的交流、信息的共享、先进文化的传播。通过城市居民与乡村农民的零距离接触,城市居民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法治、管理、科技等知识、理念、信息带到农村,促进了当地居民思想观念、文化水平、综合技能的提升。这些都必将大大有利于乡村社会治理的不断改善。

(四)有利于提高村民收入水平

2018年初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生活富裕是根本。”收入水平的提高是村民生活富裕的根本。没有村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要实现乡村振兴就只能是空谈。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重视社区参与和增进当地居民经济福利的旅游,有极强的脱贫增收功能。早在1990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Ce International Ekotourism Society)就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保护环境并提高当地居民福利的一种旅游行为。在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中,当地居民可以通过以土地、山林等资源出租、入股或参与管理、资金入股的形式获得经济收入,可以通过签订协议的方式在当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从事务工、提供服务获得经济收入,具备条件的还可以通过独立开发经营或参与开发经营获得经济收入。通过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辐射带动交通运输、商贸、饮食、旅馆、文娱、纪念品加工、土特产品加工等行业兴起,从而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广大村民可以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增加收入。有研究表明,一般乡村旅游业每增加1个直接从业人员,可以为社会增加4个就业机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5)62号)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有关研究表明,预计到2020年全國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将达2.3万亿元,带动约8000万农民受益。可见,乡村生态旅游的脱贫效应不一般。

二、当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发展同质化较严重

近年来,全国各地乡村生态旅游呈现遍地开花、快速发展的形势,但是项目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照抄照搬、相互模仿的比较多,创新性、特色性、差异化不足,给人千景一面之感,主题多有雷同,服务内容相同或相近,采用模式和形式差不多,缺乏文化内涵和创意,旅游产品缺乏独特性。各地都有相似的农家乐、垂钓、采摘、民宿客栈等项目,大同小异,对游客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之所以出现同质化现象,主要是因为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发展迟,但是市场需求旺盛,投资者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创新开发能力不足,品牌意识不强,只好复制、模仿别地的已有做法。当然也有部分原因是某些地方政府为了挖掘旅游资源或片面追求政绩,在缺乏清晰市场定位和科学规划论证的情况下就匆匆上项目,一哄而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追求短期效益,导致了这些后果。

(二)粗放式经营较突出

与一般的旅游项目相比较,乡村生态旅游投资较少,开发门槛不高。目前从事乡村生态旅游的,大都是一些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小投资者,有的是地方的个体老板,甚至是毫无经验的“土豪”,包括通过承揽工程项目发展起来的老板,缺乏现代视野和眼光,短期行为比较多,缺乏做大做强做久乡村生态旅游的耐力和担当。由于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起步晚,至今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营管理模式,大多数投资经营者都是处于摸索前行之中。粗放经营主要体现在:景区管理混乱,服务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安全设施、环保设施不健全,应急救助设施欠缺,信息化服务跟不上,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短,商家之间恶性竞争多,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部分乡村旅游景区重视规划不重视管理,重视规模不重视品质。

(三)融资问题难破解

融资问题始终是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的难点。乡村生态旅游远离经济发达、资本集中的城市,扎根于广阔的农村,甚至是十分偏远、条件恶劣的地区,投资者大都是一些中小企业或者是个体老板,甚至是新富裕起来的农牧民或者是农牧业合作组织,受到现有资金限制,投入能力低下,他们渴望获得可靠的融资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景区食宿、度假养生、娱乐、信息、安全保障等服务水平,提高旅游区开发质量。但是在融资方面,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主体面临缺乏抵押物、找不到有效担保、贷款门槛高、贷款程序复杂、投资回报周期长、融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很难申请到贷款,致使很多乡村生态旅游点开发不尽如人意。另外,乡村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初期投资大,获得收益相对缓慢,部分投资人在早期没有能够准确预判投资金额,结果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因此,破解融资难题是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必须要做的功课。

(四)人才瓶颈制约突出

人才是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包括专业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量极大,但从目前产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数较多但文化素质较低,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相关旅游院校培养的旅游专业人才很少进入农村。当前乡村生态旅游人才缺乏,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乡村大量人才外流。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适龄劳动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乡村劳动力选择进城谋求发展。农村空心化、老龄化严重,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二是农村发展环境不利于人才的引进和回流。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与城市相比较,农村营商环境不优,发展机会少,文化娱乐设施落后,城市生活更方便更优质,更多的年轻人愿意选择在城市发展。

(五)环境治理有待加强

乡村生态旅游主要依赖自然生态资源,以原有的自然生態资源为基础。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生态环境保护是根本。当前,我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游客生态文明素质不高。有的随意踩踏绿地草场,有的喜欢折花折枝和乱涂乱画,有的随地拉屎撒尿,有的随便停放车辆,有的习惯到处乱扔垃圾,有的喜欢大声喧哗,什么情况都有。二是旅游开发业主生态意识不强。大部分旅游开发业主缺乏做生态旅游的基本素养,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缺乏了解,缺乏绿色发展的意识和生态保护的观念。有的开发业主在发展过程当中,只顾眼前利益,不考虑景区环境承载力问题,常常导致景区游客量超标,车流量过大,对环境造成破坏。三是景区生态执法力度有待加强。部分地方对资源开发利用、经营管理、违规处罚等缺乏具体规定,难以实际执行。执法部门对开发经营过程中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缺乏有效监督检查,有的对群众举报置之不理,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没能及时处理。

三、在推进乡村振兴中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的行动策略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产业发展转型提质

乡村生态旅游从根本上来说是经济活动,所以是要向着市场化的发展道路进行的,要能够和市场化的发展规律相适应,但也需要政府从中进行引导管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工作,需要政府从规划引导、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统一做好具体发展规划。缺乏统一具体的规划引导是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市场粗放、混乱的直接原因。近年来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2016年还专门出台《全国生态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强调:“创建一批特色生态旅游示范村镇和精品线路,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近年来各地也都制定出台有关旅游发展指导文件,但是绝大部分市县一级没有出台本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文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际上还处于自发状态,以至于出现盲目跟风、同质化严重、粗放经营、恶性竞争等问题。当务之急是推动市县一级政府组织发改、农业、旅游、林业、科技、自然资源等部门加紧编制本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规划,指导本地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做到因地制宜,突出优势,推进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二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推动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是顺应新时代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是乡村生态旅游转型提质的发展方向。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推进全面质量管理。首先是要把好开发准入关。在作出具体规划后,地方政府要对每一个乡村生态旅游点开发企业的资质作出明确规定,突出招强商招优商。其次是要加强规范管理。要制定一整套的政策法规,对乡村生态旅游点的土地使用、资金扶持、资源利用、产品开发、环境保护、人员培训、经营管理等作出具体规定,加强市场监管整治,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点开发管理整体水平。再次是要完善行业管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建议加快组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协会,积极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负责乡村旅游的各项协调服务工作。最后是要加强奖惩激励措施。每年对乡村生态旅游区(点)开展星级评选,晋级优秀乡村生态旅游区(点),淘汰和取缔开发管理不善的乡村生态旅游区(点),发挥激励引导作用。

三是深化发展模式变革。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小、散、乱、弱、差”等问题,经营管理粗放,发展质量不高,主要根源在于个体老板、农户等自发经营居多,发展模式落后。建议今后大力发展公司经营管理模式、行业协会管理模式和村镇集体经营管理模式,积极开拓外资经营管理模式,着力形成高资本投入、新发展理念、高经营管理水平的发展格局,促进产业发展转型提质,破解粗放式经营现状。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资源整合等办法,积极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发展村镇旅游公司、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企业或能人带动,通过资源整合和股份合作,逐步改变“小、散、乱、弱、差”的局面,推进高标准、集约化发展。

(二)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增强经营主体发展内能

高标准、集约化是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乡村旅游新型经营主体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和保障。从总体来看,当前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仍然是以自发式开发、分散式经营居多,投资经营者大多是个体老板和富裕农民,经营管理素质不高,市场敏锐性不强,经营理念落后,管理方式粗放,制约了乡村生态旅游健康、高质和可持续发展。面对新时代人们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新需求以及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着力培育乡村生态旅游新型经营主体成为必然。

一是引进强优经营主体。在营造好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各地要在招商引资上下功夫,大力引进发展理念先进、资金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社会信誉好、有一定开发经验的旅游企业到本地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着力引进省级以上强优企业加入本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积极引导本地外出创办企业人员返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要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转变招商引资理念,突出招商选资,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优。

二是加强经营能力培训。培训是提升乡村生态旅游业主经营管理能力的最便捷途径,也是最有效办法。各地要根据本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需要和经营主体实际情况,制定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主体轮训计划,由旅游部门牵头每年举办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主体经营管理能力提升培训班,重点开展生态旅游知识、企业经营管理理念、组织管理能力、旅游景区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旅游宣传营销、有关政策法规培训及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分享,全面提升经营管理者内在素质,培育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产业高质量集约化发展。

三是加大力度培优扶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具有外溢性,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具有独特的作用,各级政府在培优扶强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主体上要有政策措施。对于具有发展前景好、经营理念正确、社会信誉好、遵纪守法、带动乡村振兴作用大的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主体,政府部门要着力发挥好政策优势,在财税上予以优惠、土地使用上予以支持、政治上予以肯定、精神上予以奖励。积极做好道路建设等公共服务,助推乡村生态旅游经营实体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增强乡村生态旅游经营实体自我发展能力,提高服务游客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要加强行业指导和管理,加强周边环境整治,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加快完善融資政策措施,夯实产业开发融资保障

资金短缺是制约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最大的瓶颈。乡村生态旅游是一个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显著的产业,顺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新需求,对促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各级政府应当加快完善融资政策措施,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破难题强保障。

一是着力提高偿还贷款能力。还贷能力是获得银行融资的前提。通过有针对性地引进强优企业、组建大型乡村生态旅游企业集团、设立村镇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合作社等多种形式,壮大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体,形成规模化、较稳定的信贷主体,提高乡村生态旅游还款能力,改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体获得银行融资的条件。

二是采取多种形式提供担保。在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地方政府应全面整合涉农和扶贫资金,出资成立担保公司或乡村旅游信贷基金,为乡村旅游中小企业和经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或贴息,放大政府资金的效用。通过政府部门引导,成立乡村旅游保险公司和乡村旅游担保公司,由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实体与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签订借款保证保险合同,为乡村生态旅游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担保。根据乡村社会家族、亲友联系紧密的情况,可以探索大户带小户、农户联保的方式建立联合担保,拓宽担保的途径。

三是拓宽乡村生态旅游融资渠道。2000年以来,我国已经安排国债资金投资旅游项目,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重点经营性项目投资,地方政府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生态旅游实体积极利用好这部分政策性资金。建议在市县两级设立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整合农业农村、林业、水利、生态环境等政府部门专项资金,扶持乡村生态旅游项目开发。要有针对性地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程序,适当延长还款周期,增加贫困村(户)免息或贴息贷款,减少融资信息不对称障碍,着力开发乡村生态旅游和旅游扶贫信贷业务,方便乡村生态旅游项目贷款。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资金、技术、固定资产等入股兴办乡村生态旅游,参与乡村生态旅游投资开发。鼓励通过PPP、众筹等新型融资模式,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乡村生态旅游投资开发领域。积极引导和帮助乡村生态旅游企业上市融资,探索开展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权益质押、经营权质押、门票收入权质押、动产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股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加大对乡村生态旅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创新农村人才工作,强化各类优秀人才支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发展乡村生态旅游需要大量懂业务、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有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人才是推动乡村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人才的短缺成了当前乡村生态旅游转型提质的瓶颈,特别是在偏远和贫困地区。因此,各地要把人才资本开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造就更多农村人才,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活水源头。

一是要突出就地取才,着力培养造就一批乡村本土人才。重视社区参与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内在要求。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让更多农民有机会平等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中来,带动附近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乡村生态旅游区要深入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着力把传统农民培养成为新型农民,适应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要挖掘一批身上有本事、手上有绝活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畅通乡土人才成长通道,建立乡土人才梯次培养机制,完善乡土人才评价标准,加大乡土人才表彰激励制度,让更多的乡土人才留在乡村,助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要加强各类乡土人才参与旅游开发和服务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送教上门、举办培训班、一对一帮扶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重点提高旅游从业者在经营服务、食品卫生、旅游文化、旅游安全、接待礼仪、餐饮和客房服务等方面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二是要突出多方聚才,着力引导社会各方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支持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术人才等下乡。要加快完善各种优惠政策措施,大力营造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回归乡村创业的良好环境。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奖补等方式,引进乡村生态旅游职业经理人和其他旅游专业人才,提高乡村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将新型乡村生态旅游经营主体列入大学生村官计划和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服务岗位的拓展范围。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农民工、退伍军人、科技人员等返乡下乡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建立城乡、校地之间旅游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鼓励旅游院校、高校旅游系到乡村生态旅游区设立科研和教学基地,形成良性互动,促进人才共育共享。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厚植乡村生态资源优势

保持现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既是保证乡村生态旅游永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同时还是乡村振兴战略关于“生态宜居”要求的题中之义。针对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建议今后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措施:

一是制定乡村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措施。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尽早制定出台切合实际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本辖区生态环境保护办法。特别是对各个乡村生态旅游景区内新建项目要进行环境评估与检测,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开发建设。各景区乡村生态旅游规划中要合理布局功能区,进行绿色景观建设,开展原始景观保护。要对每一个景区进行环境容量评价,开展客流量评估,保证景区客流量不超载。政府部门积极协助景区做好旅游高峰期客流量疏解工作。

二是加大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力度。首先,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境教育,让他们掌握生态旅游的基本理念,并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在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下,各级政府往往是生态旅游的决策者,其生态环境意识的强弱对生态旅游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其次,要通過各种形式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者和经营者的生态环境教育。使他们明确生态旅游关于环境保护的本质要求,自觉按照生态旅游的理念、原则、方法和要求做好资源开发和日常管理,自觉加大景区生态环境保护设施、生态环境知识宣传教育的投入,体现生态旅游的本质要求,彰显生态旅游的环境教育功能。再次,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从业人员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培训。重点培训生态旅游相关政策、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生态旅游区的环境管理等,共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另外,要加强对社区居民、游客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电子展板、路边横幅、景区官网、互联网络、手机微信等多种渠道,向广大村民和游客宣传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生态环保的政策法规。邀请有关专家和环保部门领导给社区居民作环保知识讲座,普及生态环保理念。通过在景点景区内树立警示牌、设立宣传栏、安装电子公告板、发放宣传册、挂宣传条幅等,增强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在旅游活动开始之前,要通过导游解说,对游客进行有关生态知识的教育,让游客清楚景区行为规范、注意事项以及违规处罚措施。

三是加强对乡村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执法。“徒法不能自行”,目前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在国家层面已经颁布了《旅游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等等,各省区也制定出台了一些条例法规,虽然法制还不健全,但是一定程度上已经有法可依,今后要加强景区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确保生态旅游不走偏,永葆“山青水秀生态美”的一流生态环境。要推进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政绩考核,改进现行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环保问责制、环保一票否决制等制度建设,为乡村生态旅游环境执法提供有力的保障。

总之,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是个系统工程,也是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较好的产业选择。发展好乡村生态旅游对助推乡村振兴意义重大,但目前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引导、管理和服务,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乡村生态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一定能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詹花秀

作者:韦荣锋

第4篇:以智慧乡村行动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明确要求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自2015年以来,作为推进信息进村入户的特有方式,海南省开展了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试点,在实践探索中,海南省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在发展农产品电商、培育民宿等分享经济、促进农旅融合、推动创业创新等方面取得了超乎想象的成效。为深入了解互联网思维和信息化技术给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变化,探索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可行路径,课题组于2017年11月20-24日对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进行了实地调研,对其发展成效、经验做法等做了总结提炼,为信息化引领驱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决策参考。

一、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解剖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这只麻雀,可以说,他们在利用互联网思维和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信息化给乡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在短短两年多时间内实现全镇脱贫,而且呈现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景象。

在产业兴旺方面,以火山为特色,打造了施茶石斛、咖啡种植、山鸡养殖、诺丽果种植、南药种植、壅羊养殖等5个农业物联网生产示范基地,建成了石斛观光园、美社咖啡屋、开心农场等一批农旅融合的休闲农业示范点,正在推进14个高效农业产业园的落地和建设。石山黑豆在没有“触网”之前,只能卖6-7元/斤,通过电子商务,现在能卖到30元/斤以上。目前,石山镇以“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建设黑豆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已达4100亩,每亩产量近300斤,未来种植面积将扩展到5000亩以上,并已申请“石山黑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之,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在生态宜居方面,石山镇把网络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加强建设,截至目前,光纤入户共7490户,入户率达77%,基本实现了“4G到村、光纤到户、终端到人、重点区域WIFI全覆盖”,森林覆盖率更是高达62%。在美富村(施茶村内自然村)建成了海南省第一个通过源头控制、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全村103户人家的化粪池、洗菜等生活污水全部接入到生活污水处理站,经一体化治理终端处理后,排放出来的水能够达到国家一级A类标准,回收后用于农田灌溉等。因此,石山镇施茶村2017年荣获了第二批“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称号。

在乡风文明方面,互联网改变了村民的思维,也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村民从开始拒绝互联网,到现在已经利用互联网开展生产、便利生活。石山镇抓住以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这个契机,以美富村为示范点,挖掘、整合家训文化,修建占地面积330多平方米的家风家训馆。在施茶村还成立了新乡贤理事会,现有成员50余人,乡贤们为村里的社会事业建设积极出钱出力,每年会给村里考取大学的孩子3000-500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同时通过互联网,共同参与村内事务管理,提升文明生态美丽乡村的内涵。

在治理有效方面,石山镇依托农业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管控中心,建立了石山镇政务管理服务系统,搭建了政务服务、精准扶贫、基层党建、农村金融等服务平台,将党务、政务、电商、农业、旅游等集中管理,同时推进乡村网格化管理,使得邻里之间更加和睦团结,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干净,村民们借助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吃上“旅游饭”,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中,施茶村的党建工作还得到了中组部的高度认可,作为典型案例向全国推广。

在生活富裕方面,互联网让村民就业增收多元化,通过土地流转入股、房屋用于民宿出租、电商让农产品优质优价等方式让家庭收入逐年增多。据秀英区委常委、石山镇党委书记胡余亨介绍,石山镇农民人均收入2014年5400多元,2015年8652元,2016年10380元,?A计2017年能到达13000元左右。2014年全镇有贫困户187户823人,2015年底全部实现脱贫,至今未出现返贫现象,村民幸福指数快速提升。我们走访了村民王建平一家,他家5口人,包括夫妻俩,一位102岁老母亲和儿子儿媳。据他透露,他们家除了老母亲和儿子外,都在村里上班,全家1年的纯工资性收入超过25万元,如果加上种植业收入,人均收入则可达6万元。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互联网农业小镇的建设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持把以农民生产、生活、生态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农业农村农民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先导作用。坚持以土地为根、人才为本、产业为核、文化为魂的思路,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生态。

一是以土地为根,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信息技术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提供信息化支撑,将每块地都“上图入库”,锁定承包权,让农民吃下土地承包“再延长30年”的“定心丸”,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盘活经营权。

据施茶村党委书记洪义乾介绍,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海口市统筹城乡发展有限公司、施茶村三方合作成立了占地800多亩的施茶石斛种植专业合作社,公司出资金、种苗、技术等,该村有41户农户以土地租金入股,每亩租金1000元/年,实现了租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变化。同时,还有效解决了12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工资总额不低于200万元。这极大激发了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也顺应了适度规模经营的趋势。

二是以人才为本,强化农村双创人才培育。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石山互联网小镇以发展农村数字经济为引擎,结合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返乡、下乡人员利用互联网创业创新的知识和能力培训,同时,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了以党员带大户,大户带小户的组织体系;鼓励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先后成立了火山壅羊公社、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青创中心等一批创客空间,吸引返乡创业大学生达到300多名,参与培训的农民达2000余人。

目前已有近50家不同创业主体活跃在石山镇。火山口咖啡的郭文旭,2014年辞去IT经理的工作,携妻子回到石山镇,将家人33平米的茶馆重新装修后,创立火山口咖啡。2016年获得了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创业创新一等奖,在“互联网+”“旅游+”的浪潮推动下,其价值愈发突显。目前,已开设了第二家火山口咖啡馆,室外面积就达300平米,业务涵盖咖啡种植培育、咖啡馆运营、咖啡产品销售,年营收达百万元。还即将带领村民建设一个100亩的咖啡庄园,将旅游观光和咖啡文化结合起来,走精品咖啡路线。

三是以产业为核,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特色产业为核心,依托物联网和电子商务,从农业生产和销售端入手,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应用先进的传感监测、远程遥控、智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打造了“火山公社”电商平台与“海岛生活”“优电联盟”等电商,开展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同时利用互联网营销休闲农业,带动周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农产品分级、包装和加工,形成了“互联网+农业+旅游”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模式。

美社村(施茶村内自然村)的安媚,以前做过幼师、干过旅游,随着石山互联网小镇游客的不断增多,她回乡创建了“美社有个房”民宿合作社,与村民合作,先后以“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模式建成拥有120个床位的55间特色民宿,每天的入住率均在80%以上。据她介绍,合作社的主要收入来源不是民宿,而是农产品消费和销售。她每天要接待安排150人以上餐饮,每人平均消费100元,同时统一收购周边农户的农产品,经过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后让游客作为伴手礼采购。通过民宿带动了山农产品销售,引导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四是以文化为魂,彰显生态人文历史特色。乡村之美,美在特色、贵在特色、难在特色。石山镇利用本地区古村落的原始风貌和自然环境,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自身优势,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为乡村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元素,加上全媒体的宣传手段,形成品牌效益,为美丽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血液、新活力。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利用火山地质的独特资源优势,深挖历史古韵、弘扬人文之美、培育村落独特气质,结合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展销、线下活动等形式,发展民宿、乡道骑行、水果采摘、农业观光等“农业+旅游”项目,打造农旅特色品牌。

三、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提档升级需要注意的问题

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从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出发,着力在发展理念、文化挖掘和人才培育等方面提档升级。

一是深化共享理念,完善平台与数据应用建设机制。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有一个镇级运营中心和一个大数据中心,每个行政村建设一个村级服务中心。由于缺乏底层基础数据标准,镇级运营中心和村级服务中心之间数据分割,彼此之间尚未完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未来要在加快构建数字资源体系、加强大数据应用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不同平台、不同数据之间的互联互通,将相关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数据一张图,找到盈利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强村落保护,挖掘古村落历史文化生态价值。石山镇拥有一批传统的火山古村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但是,目前石山镇还未能充分挖掘出这些古村落的价值,主要还是以打造人文景观为主,未来石山镇建设要重点挖掘这些具有厚重历史文化价值古村落背后的故事,做好开发和保护工作,将其作为小镇提档升级的灵魂所在。

三是强化人才培训,培育支撑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人才是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提档升级的生力军,要加强外地人才的引进和本地人才的培育。针对农民群体,要大力开展手机应用技能培训,帮他们提高信息查询、网络营销、获取服务和便捷生活的能力;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创客,要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培训,培育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思考与建议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从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建设的创新成效和实践发展看,没有智慧乡村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难以实现乡村振兴,没有乡村振兴也就难以实现民族复兴。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智慧乡村是数字中国、网络强国、智慧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年来,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的实施,已有一定的试点基础,通过智慧乡村建设,发展智慧农业,培育智慧农民,为质量兴农、品牌强?r、绿色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信息化支撑。建议尽快制定智慧乡村行动计划,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智慧乡村行动,以智慧乡村建设示范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二是建议在海南发展独具特色的数字经济。海南作为全国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要进一步通过“互联网+农业+旅游”的方式,全面提升民宿、康养、休闲观光等业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形成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村数字经济模式。同时,海南作为“天然大温室”,要加快建设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大数据,切实把数据变成生产要素,进而转化为促进农民增收的社会财富。

三是建议将石山镇打造成新型农村人才培训基地。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作为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试点和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典型案例,取得了一系列好经验好做法。尤其是在电子商务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特色产业培育等方面形成了一批软硬件条件成熟的实训基地。建议将其作为农村双创人才培训基地,立足海南、面向全国提供服务,为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提供人才保障。

第5篇:基层反映:乡村振兴亟需“青年兴乡”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人口大多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 这不仅影响了农村的村容村貌,浪费乡村资源,更成为影响我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1、党团共建,开启“美丽乡村”新路径。“青年人才的引入和回流,才是一个农村发展振兴的关键支撑点。”党建引领已经形成规模。接下去就是如何做好“利用、挖掘、融合”三大文章,以党建阵地、团属阵地全面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机活力。

2、青年共振,引领“人才兴乡”新常态。团路桥区委书记陈强告诉记者:“‘青创农场’是依托农业园区、专业合作社、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企业等平台建设的青年农业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共青团主导、专业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的方式,为有志于从事农业领域创业的青年提供场地、技术、政策、金融和渠道等方面服务支持。我们将分布在各地的‘青创农场’纳入矩阵,就是希望能整合资源,最大化激活青年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力和爆发力。”有了阵地,还要有队伍。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青年人才,包括扶雅书院、浅色文化、花田优谷在内的11支青年社会组织在活动现场共同绘制“田埂青年”矩阵。

3、品牌共鸣,奏响“乡村振兴”最强音。在“一镇一品”的党建示范中,“一村一景”“一体一特”的品牌路径成了路桥每个村居振兴的支撑,更有连点成线、点线成面的区域联建。

亟需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和人才培训机制, 打造创客空间、创意园等场所,为青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和创业阵地;要强化返乡发展青年人才队伍建设,让回乡知识青年找到归属、激发热情、提升凝聚力;积极发展优秀青年党员,壮大农村党组织力量;鼓励引导青年人参加技术结对、服务帮困、创业传帮带等志愿活动,鼓励青年人多与当地村民及同龄人沟通交流,更好地融入乡村,强化情感联结,促使他们多花心思多动脑,真正把书本化的科学知识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实战智慧。”

第6篇:乡村振兴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为扎实贯彻落实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推动镇西在具有威远特点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中干在实处、创造经验、走在前列。经镇党委安排,在全镇范围内开展干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行动,通过“走出去”拓思路,“请进来”办专题,“面对面”做宣讲,“走上台”谈举措等渐进式培养、递进式历练,助推全镇干部不断提升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专业能力、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为全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提供坚实保障。现就提升行动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提升行动的实施范围

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二、提升行动的开展时间

2018年11月上旬至2019年6月底。

三、提升行动的主要内容

提升行动坚持以“缺什么补什么、弱什么强什么、需要什么学习什么”为原则,主要采取“赴外考察拓思路,专题讲座强素养,讲评结合明举措,实绩盘点促实效”等方式进行,通过“以学促讲、以讲促干、以干促成效”,逐步提高全镇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认识、理性思维和专业能力,进一步找准方向、理清思路、明确任务、抓实工作,确保落地见效。

(一)赴外考察

由镇党委主要领导率队,带领镇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赴外开展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地区开展乡村振兴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进一步开拓全镇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视野,打开工作思路。

(二)举办乡村振兴“1+n”系列讲座

紧扣全镇乡村振兴的总体部署,开展“解读乡村振兴战略”1个主题讲座和历史、文化、美学、规划、产业等n个系列专题讲座。专题讲座采取“请进来”办学的方式进行,由组织办牵头与系列专题所涉及的办公室共同负责,邀请县级对口部门来镇开设专题讲座,引导全镇干部特别是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吃准吃透乡村振兴的精神内涵,把握把准乡村振兴的核心要义,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协调步调、抓实举措,加力加劲有质有序推进全镇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1.解读乡村振兴主题讲座

主要围绕“结合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县委全会精神和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围绕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对为什么要实施乡村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是什么、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进行专题解读。

责任办公室:组织办

讲座时间:11月中旬

参训人员: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2.历史专题讲座

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干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促进干部发现、挖掘、传承镇西独有的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中把镇西独有的优秀历史文脉传承好、发扬好”等方面进行解读。

责任办公室办公室:党政办、社事办

讲座时间:11月下旬

参训人员: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3.文化专题讲座

主要围绕“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增强本土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的创新活力,培育有利乡村文化生产力要素,推动文化科技、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进入乡村,有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方面进行专题解读。

责任办公室:社事办

讲座时间:12月上旬

参训人员: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4.美学专题讲座

主要围绕“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新思维和新模式中,培养干部感知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推动干部自觉运用理性思维、艺术眼光将美学理念融入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等方面进行专题解读。

责任办公室:党政办

讲座时间:12月中旬

参训人员: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5.规划专题讲座

主要围绕“如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立足乡村资源,推进规划融合,延展理念格局,改善乡村产业发展维度,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等方面进行解读。

责任办公室:村建办、农办

讲座时间:12月下旬

参训人员: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6.产业专题讲座

主要围绕“如何培养干部开拓产业发展思路,提升产业布置、产业融合、产业发展、产业升级能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和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解读。

牵头办公室:农办

讲座时间:12月上旬

参训人员:镇党政领导、机关干部、村(社区)两委成员(含后备干部)。

(三)开展“乡村振兴入民心”院坝宣讲

从11月起,镇西镇全体科级以上干部每季度至少到1个联系村开展1次院坝宣讲会(具体安排详见附件1),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进行详细解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宣讲乡村振兴。在宣讲过程中要调动村民的参与热情,引导村民发挥主人翁精神,激发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村民以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乡村振兴的洪流中。

(三)开设“话振兴谋发展”系列论坛

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主线,以提升干部推动乡村振兴的能力为重点,采取“讲评结合”的方式,开设“话振兴谋发展”系列论坛。主讲人发言结束后,由相关人员做点评,通过“以讲促学、以讲促干”的方式,进一步推动全镇干部找准方向、理清思路、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1.开设“青年论坛”

从11月起,每月开设一次“青年论坛”,每次由镇机关4-5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具体安排详见附件),围绕“乡村振兴怎么看、怎么干、干什么”等问题,讲述自己的观点。主讲人发言结束后,由1-2名办公室主任或村(社区)支部书记做点评。

2.开设“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干部论坛

从11月中旬起,分9期举办“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干部论坛。原则上每月举办1期(具体安排详见附件),每期确定4-5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或办公室主任作为主讲人,重点围绕“振兴什么、谁来振兴、如何振兴”等问题,由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谈思路、谈举措,镇各部门主任谈政策、谈保障。主讲人发言结束后,由镇党委主要领导作总点评,主讲人所在村(社区)、办公室的分管(驻村联系)领导作分述点评。

四、实施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干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能力提升行动是深入推进全镇乡村振兴发展,提升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载体和有力举措。各村(社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参与,确保活动扎实推进,真正把提升行动作为增加干部素质、提升工作水平和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明确责任,精心组织。组织办负责牵头抓总,各主讲单位要加强与组织办的沟通协调,党政办做好相应场次的组织、会务、协调及信息宣传等工作。讲课人员要立足实际,围绕主题、深入思考、认真研讨、精心备课。

(三)严格考核,务求实效。为保证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将建立考评监督机制。每期“话振兴谋发展”系列论坛结束后,将由组织办发放评议测评表,采用无记名测评方式对主讲人员进行测评,测评结果由组织办向镇党委进行反馈。

(四)积极支持,强化保障。镇财政所要安排专项经费,按照有关管理规定确保提升行动有效实施。

第7篇:“乡村振兴委员行”十大行动活动情况汇报

根据市政协继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委员行、助推脱贫攻坚”活动,“乡村振兴委员行”活动推出“十大行动”工作安排,xx区政协负责组织实施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主题活动。自开展活动以来,xx区政协领导高度重视,结合实际,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认真谋划,精准发力,高效履职,扎实开展“乡村振兴委员行”十大行动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将工作汇报如下。

一、活动推进情况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区政协主要领导担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成立了以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组长,各工委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做到分工明确,形成齐抓共管合力,为该项工作奠定了组织基础。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出台《xx区政协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实施方案》,明确活动内容、工作措施、落实工作责任,确保活动有力有效有序开展。

(二)召开动员 做好部署,为活动深入开展奠定基础。区政协及时召开 “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动员会,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市政协开展“乡村振兴委员行”十大行动精神,并就区政协机关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进行动员部署,动员区政协机关上下根据市政协开展“乡村振兴委员行”十大行动精神和要求,深入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为助力开创新时代xx区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新局面作出政协积极贡献。

(三)明确任务,强化措施,确保活动落到实处。xx区政协高度重视开展“乡村振兴委员行”十大行动工作,将该活动列入2019年政协年度工作要点。美丽乡村行动主要是围绕助力“六个抓”活动,即:抓“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发展、人力资源回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风文明治理、基层组织提升,让农村“好起来,富起来,活起来,美起来,文起来,强起来”,开展政协履职“五个一”、委员履职“四个一”、政协机关干部履职“三个一”活动。政协履职“五个一”活动,就是围绕开展“美丽乡村行动”相关工作开展一次协商、一次视察、一次提案现场办理,一次重点课题调研。委员履职“四个一”活动,就是组织委员开展一次集体学习“美丽乡村行动”相关知识、一次“走进乡村,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活动、一次为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献一策活动、一次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公益活动。政协机关干部“三个一”活动,就是政协领导联系一个欠发达村、政协机关帮扶一个定点乡村、机关干部开展一次社会实践。通过系列活动,丰富了活动内容,为助推“美丽乡村”行动深入开展,助力生态宜居建设搭建了平台。

(三)加大协调力度,落实项提案目资金投入,确保提高提案办理实效。今年区政协四届全会以来共收到委员提案 81件,审查立案81件,涉及乡村公共道路亮化、屯内道路硬化、农业产业道路硬化、屯内排水排污设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利设施等美丽乡村建设提案项目21件,需要投资预算资金为472.64万元,经区政协领导与区政府、区财政部门多方协调,目前落实500万元,受益群众将达50000左右,实施投入使用后必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舆论宣传气氛不够浓厚,宣传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宣传力度还需要加大。

二是政协委员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起来,委员参与助推“美丽乡村”行动深入开展,助力生态宜居建设的积极不够。

三是开展的主题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双联双创”“党建引领·就业扶贫”等活动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协调推进不紧密。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主题活动建言献策

一是选择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带动性的课题深入开展调研,努力在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上提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意见建议,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今年将围绕围绕“xx区八角产业发展情况、xx区深化芒果产业发展、打造康养+旅游产业,推动xx区“农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深入开展专题调研,从政协角度提出工作建议,形成有力度、有分量的调研议政成果提交党委、政府决策。

二是聚焦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重要工作环节、重点项目选择,开展专项视察和协商议政,通过调研视察报告、建议案等形式,提出有利于助力生态宜居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使政协的睿智建言成为助力生态宜居建设的重要力量。重点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热点难点问题,分批次、多维度的组织委员开展视察调研,进行协商讨论。今年将围绕《xx区水果产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xx区水果产业技术服务体系,推动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重视对非贫困村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入工作》《做好xx区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和运行管护工作》等议题精心组织开展协商活动。

(二)发挥联系广泛优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行动

充分发挥协商民主专门机构和重要平台作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搭建参与美丽乡村行动平台,引导社会力量自发自愿参与美丽乡村行动活动,形成各方力量齐帮联促、各种资源融合联动、社会各界共同助推的大格局。结合开展“双联双创”活动,组织政协委员通过政策宣传、产业帮扶、爱心捐赠、公益服务、社情民意收集等形式参与美丽乡村行动。

(三)发挥职能优势,围绕促进政策落实开展民主监督

把督促美丽乡村建设政策措施有效落实,作为政协民主监督的重要内容,围绕“美丽xx”建设 “清洁乡村、生态乡村、宜居乡村”活动得到巩固提升情况,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乡村风貌提升三年行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美丽xx”幸福乡村建设等重大工作内容,开展政策的执行、项目的实施、项目资金的使用等进行民主监督,对监督中发现的“庸懒散”、脱离实际、弄虚作假、工作不力等行为问题,及时反映给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并提出监督意见和整改建议,切实保美丽乡村有序规范、高效推进。

(四)充分发挥政协委员主导作用,积极发动政协委员,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

一是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了“乡村振兴委员行,我该怎么办”等座谈会,提意见、谈看法、找思路。二是落实委员工作任务,每名委员至少要参与两项任务:一是为困难群众办一件实事,解决一个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资助美丽乡村建设绿化亮化美化硬化资金物资、帮助群众就业、协调落实政策等;二是通过提案和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向党委政府或有关部门提一条开展“美丽乡村行动,助力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好建议。

第8篇:2 篇 村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通用精品范文)

篇一:

一、

指导思想

二、

标任务 三、

基本原则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五、

保障机制

为有效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 标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奋力谱写新时代乡 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努力把 XX 镇 XX 村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幸福新 XX, 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加强党对“三农” 工作的领导,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 落实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 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 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要求, 打好绿色能源牌、绿色食品牌和健康生活目 的地牌“三张牌”, 建立健全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加快推进乡 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

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战略安排, 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的目 标任务是:

到 2020 年, 乡 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 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 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拓宽, 城乡 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续缩小; 现行标准下 75 户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 全村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 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美丽宜居乡 村建设扎实推进;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 对人才吸引力逐步增强; 全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 乡 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到 2035 年, 乡 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农

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

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 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 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城乡 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乡 风文明达到新高度, 乡 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全村生态环境根本好转, 美丽宜居乡 村基本实现。

到 2050 年, 乡 村全面振兴,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三、

基本原则

(一)

坚持党管农村工作。

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 健全党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 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为乡 村振兴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把实现乡 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 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 选优配强村组干部,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 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 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三)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切实发挥农民在乡 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 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

坚持乡 村全面振兴。

准确把握乡 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 注重协同性、关联性, 整体部署, 协调推

进。

(五)

坚持城乡 融合发展。

推动城乡 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 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 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

(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发展理念, 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 村振兴。

(七)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立足 XX 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人文景观和品牌形象, 科学把握村组的差异性和社会发展走势变化, 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

按照“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 愁” 的要求, 不搞一刀切, 不搞形式主义, 久久为功, 扎实推进。

四、

主要建设内容

(一)

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乡 村振兴, 产业兴旺是重点。我们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 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 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加快实现由农业大村向农业强村转变。

1.实施质量兴农战略。

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 积极发展旱作高效立体农业, 推动农业由增产导向转为提质导向, 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

优势区创建,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

按照逐年推进的方式, 到 2020 年末, 全村共种植核桃 11822 亩, 建成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在 25 度以上陡坡地、沟坎、房前屋后等适宜地块建设优质泡核桃基地 2000 亩, 每亩按 3—5 株种植留养管护),扶持发展核桃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 种植茶叶 6665 亩, 建成标准茶园基地 3000 亩(在 XX 路沿线实施茶叶优良品种改良 1000 亩; 在打靶场片区实施古茶园留养 2000 亩), 扶持发展茶叶加工小微企业 6 个以上, 建成 XX 村茶庄园 1 个、XX 自然村茶村庄 1 个; 积极打造“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建设,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甜樱桃 1000 亩(按照每亩 10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杨梅 1000 亩(按照每亩 6 株的标准种植,每株 100 元),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山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4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 在 XX 自然村片区种植红李子 1000 亩(按照每亩 7 株的标准种植, 每株 100 元)。

2.。

加快观光农业发展。

立足 XX 村属城郊结合部和 XX 高速路 XX 二级路、XX 公路穿境而过的区位优势, 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

积极发展乡 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实施休闲农业和乡 村旅游精品工程, 在生态茶园和“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等地实施步道建设 15 公里, 建设田园休闲景观亭 15 个, 建设一批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和康养基地,力争将 XX 村打造成“天下茶尊、滇红凤庆” 的“后花园”。

在全村范围内扶持 8 户 以上集餐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农家乐, 切实将资源

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积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 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村组, 做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

扶持有条件的小农户 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体验农业、定制农业, 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 拓展增收空间。

同时, 要成立 4 个以上花卉专业合作社, 积极扶持发展以茶花、桂花为主要品种的庭院经济 800 多户 ; 成立 4 个以上“四个 1000 亩” 林果园专业合作社, 真正做到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收入。

4.盘活农村土地经营权。

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稳步提升耕地质量, 引导村(组)

集体经济合作社适度规模有序流转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 发展村(组)

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

加大以“三权三证” 为重点的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二)

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乡

村振兴,

生态宜居是关键。

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

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推动乡 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 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1.。

全面开展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深入实施“七改三清”人居环境提升行动。

升级改造进村主干道 3.2 公里, 实施村组道路硬化建设 30 公里, 实现村组道路 100%硬化。

架设农村人畜安全

饮水工程管道 20 公里, 建设蓄水池 18 个 1000 立方米, 进一步改善 800 多户 3200 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实施农村电网(低压线路)

升级改造 40 公里, 安装变压器 4 台, 有效改善全村生产生活用电问题。

在村组道路实施增花补绿, 建设氧化塘(污水处理池)

5 个, 新安装太阳能路灯 1000 盏, 建设公共厕所 10 个,建设垃圾收集池 30 个。

做好村庄户 用厕所改造, 规范村庄露天粪坑、简易茅厕。

持续开展“两违” 专项整治行动。

重点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实施化肥农药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实现农药化肥施用量零增长、减量化; 改进畜禽饲养方式, 引导农民单独建“面楼” 、畜厩等附属用房进行集中养殖; 推进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 建成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体系。

2.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 。

把山水林田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 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

全面推行以“河长制” 为主的“六长制” 工作。

落实好天然林保护制度, 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

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 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

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

3.。

实施综合服务区建设。

我们要抢抓 XX 公路和 XX 高速公路建设的有利机遇, 对 XX 河 XX 段部分河道实施河流改道, 科学合理规划部分弃土场, 通过河流改道规划出的可用地块和弃土场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利用, 进一步完善功能设施配套, 建设一个集仓储物流、餐饮服务、批发零售和苗圃花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服务区。

4.全面改善群众住房条件。针对 XX 村 47 户“四类重点对象”和其他危房户 , 按照“一户 一方案” 的方式, 拆除无保留价值的危房, 对其实施拆除重建; 对需要保留的旧民房在加固的基础上,对墙体、框架门窗进行科学合理的加固修缮。

(三)

实施繁荣兴盛农村文化行动乡

村振兴,

风文明是保 障。

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 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不断提高乡 村社会文明程度。

1.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 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巩固提升好“国家级文明村”、“省级文明村” 和“云南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成果, 通过实施“道德讲堂”建设, 认真开展“十星级文明户 ”、“优秀十星户 ” 和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等评选表彰活动; 实施“道德广场” 建设, 建立“善行义举四德榜” , 深入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 广泛开展深入宣传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典型事迹, 弘扬真善美, 传播正能量。

建立道德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实现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干群融洽。

巩固好“信用村” 创建成果, 推进诚信建设, 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2.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

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 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建设XX 村集茶文化、益智等多功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传习所 1 个,切实保护好优秀文化遗产。

组建 XX 村山歌队、合唱队和打歌队等三支文化宣传队, 组建一支老年门球队。

鼓励文艺工作者不断推出反映农民生产生活尤其是乡 村振兴实践的优秀文艺作品, 充分展示新时代农村农民的精神面貌。

提倡人人遵纪守法, 强化村规民约约束力。

3.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

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 健全乡 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 统筹整合资源, 建设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儿童之家等功能为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实现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

4.实施村寨 文化氛围营造工程。

紧紧围绕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 以美丽宜居乡 村建设为主题, 开展村寨文化氛围营造工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脱贫攻坚、基层党组织建设、村务党务公开、村规民约、移风易俗、法治宣传等为主要内容。

培养村民自觉遵守文明公约的意识, 遏制大操大办、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

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抵制封建迷信活动。

(四)

实施构建乡

村治理新体系行动乡

村振兴,

治理有效是 基础。

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 村社会治理体制, 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确保乡 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全面贯彻践行“头顶理想、脚踩泥巴、心中有民、手上有招, 团结干、创新干、拼命干” 的临沧作风, 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以党总支为核心的自治组织体系。

在原有 5 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的基础上, 为更好的服务于广大党员群众, 新建村民小组活动场所 7 个, 在各村民小组活动场所积极开展“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 等教育实践活动, 并通过群众会、火塘会、板凳会、田坝会等形式把政策宣讲送到田间地头, 把党的好声音送到群众心里, 引导群众树立自强、诚信、感恩意识。

严格执行“四议两公开” 工作法, 严厉整治惠农补贴、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侵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积极引导群众组建村务理事会, 加强村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建设。

2.加强法治保障能力建设。

坚持法治为本, 树立依法治理理念, 强化法律在维护农民权益、规范市场运行、农业支持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等方面的权威地位。

提升运用好 XX 村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和“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 等创建成果, 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入户 普法活动, 提高农民法治素养, 引导广大农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

进一步增强村组干部法治观念、法治意识, 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充分发挥村治安调

解组织第一道防线作用, 大力推进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建设“平安 XX”。

3.深入实施“ “ 五富” 工程建设。

组织领富, 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以“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等工作为抓手,建强基层组织, 带领群众致富; 党员带富, 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注重把致富能手、科技示范户 、返乡 人士和退伍军人培养发展成党员; 干部帮富, 干群齐心协力抓发展。

以“挂包帮、转走访” 工作为抓手, 深入开展遍访农户 、体察民情等回访活动,形成团结协作, 聚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生态促富, 加快推进“森林 XX” 建设。

突出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子,真正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致富协调发展; 产业致富, 脱贫摘帽奔小康。

认真种好、管好茶树、核桃树和经济林果树等, 为群众持续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五)

实施农村民生保障行动乡

村振兴,

生活富裕是根本。

要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 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一年接着一年干, 把乡 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新家园。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进一步改善 XX 办学条件和环境, 持续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积极发展 XX 村学前教育。

确保适龄儿童入学率为 100%。

2.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

加大就业创业培训

力度,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培养造就新时期农村创业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农民工多渠道转移就业, 提高就业质量, 增加务工收入。

实施乡 村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 村车间, 实现乡 村经济多元化。

扶持小微企业 12 户 以上(核桃和茶叶初加工小龙头企业各 6 户 ), 助推全村核桃、茶叶产业有序良性发展。

3.落实好农村社会保障政策。

开展好城乡 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 做好农民重特大疾病救助工作, 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确保全村符合条件人员 100%参保、参合。

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基层服务阵地, 创新多元化照料服务模式, 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以及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残疾人服务。

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工作,开展和规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积极推进“健康 XX” 建设。

4.决胜精准脱贫攻坚战。

坚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放在首位, 切实做好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与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有机衔接, 瞄准贫困人口 精准帮扶, 采取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精细的工作, 确保现行标准下 75 户 220 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全部实现脱贫致富。

全面改善全村生产生活条件, 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均衡发展。

对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户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激发贫困人口 内生动力, 提升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 实现可持续稳固脱贫, 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 逐步消除精神贫困。

促进形成自强自立、争先脱贫致富的精

神风貌。

五、

保障机制

)

(一)

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 XX 镇 XX 村乡 村振兴战略行动领导小组, 对 XX 村乡 村振兴建设工作实行统一领导, 指导 XX 镇、XX 村开展乡 村振兴示范点创建工作。XX 镇要对应成立 XX 村试点村创建领导小组, 做好上下衔接、统筹协调, 具体负责抓好 XX 村乡 村振兴战略各项工作落实。

(二)

注重部门协调联动。

县级各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 主动推进 XX 村乡 村振兴示范点建设各项工作。

组织、宣传、政法、农办、党校、发改、财政、住建、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水务、生物产业、教育、卫计、民政、人社、民宗、文体广电旅游、妇联、团委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示范点建设, 确保示范点建设取得实效。

(三)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 的原则, 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 整合各部门项目 资金约 4800 多万元, 集中力量打造精品。

通过村企结对、部门联村喝招商引资等形式, 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 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乡 村振兴计划。

(四)

健全完善长效管护机制。

坚持建管并重, 切实建立农村公共设施的长效管护机制。

采取村有村管等方式, 加强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和绿化养护等工作, 积极探索社会化经营模式,对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进行日常维护。

(五)

加强宣传动员工作。

切实加大舆论引导力度, 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 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 激发人民群众主体作用, 营造全县上下全面支持、积极投入建设美丽宜居幸福新乡 村的局面, 宣传部门要认真总结宣传先进典型, 精心组稿向上级主流新闻媒体报送, 形成可复制成熟经验, 在全县推广, 推动实施乡 村振兴战略工作深入开展。

篇二:

2020 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为了做好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平稳转型、统筹纳入,现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针对主要 矛盾的变化,理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 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 机制”的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战略目标,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 的衔接;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切入点,科学设施过渡期,整 体部署,一体推进;以调整脱贫攻坚“特惠”政策为抓手,建 立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以强化工作队伍和人

才支撑为举 措,构建新型乡村振兴帮扶机制;以脱贫攻坚考核监督机制为 借鉴,完善乡村振兴监测考核体系。积极创新、大胆实践,建 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科学衔接体制机制。

(二)基本原则

1 1 、坚持“ “ 五个转变” ”

坚持将脱贫攻坚针对性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整体性政策, 将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将聚焦个体发 展转变为支持多元主体合作发展,将日常性帮扶措施转变为常 态化民生政策,将福利性政策转变为提升乡村能力的发展性政 策。

2、做好“五个衔接”

规划衔接、政策衔接、帮扶队伍的衔接、考核监督衔接、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3、进行“九个调整”

调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智力扶贫、社保兜 底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金融扶贫和社会扶贫 等九大政策。

(三)重点任务

1、设立脱贫攻坚的过渡期

20xx-20xx 年为脱贫攻坚的过渡期。过渡期内,要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主要政策措施不搞急刹车。20xx 年以后,进入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期,把扶贫工作全面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整体部署、一体推

进。全县脱贫攻坚的九大工程牵头单位要及时进行系统梳理,做好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具体安排。

2、分类调整脱贫攻坚政策

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对政策的适用性进行综合评 估,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 思路,分类做好政策统筹衔接,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转 变为乡村振兴“普惠”政策。

3、重建脱贫攻坚考核体系

在过渡期内,以考核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主。20xx 年后, 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 的考核体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干部综 合考核的重要内容、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重 要参考;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机制,加强日常调度, 定期予以通报,压实工作责任;对在农村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 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4、统筹对接乡村振兴规划

统筹规划过渡期和 20xx 年后的乡村振兴。编制 20xx-20xx 年脱贫攻坚过渡期的发展规划,与 20xx 年后的乡村振兴规划保持衔接;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按照村庄类型划分要求,将脱贫村纳入乡村振兴村庄类型统一划定。统筹考虑乡村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 以村为单位制定村庄规划图,一村一图,一户一张,入室张贴, 作为农民建设与生产的乡村振兴

指南;确定县域内城镇化区、聚集区、永久现代化农村区域等发展结构空间、结构框架与职能定位;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控制线、基本生态控制线、弹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刚性增长边界控制线,建设用地规模控 制线。

二、全面衔接

(一)政策衔接

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 x 大工程的 xx 个项目,按照“接续保留一批、调整完善一批、转换退出一批”的思路进行衔接。其 中:代缴养老保险,代缴新农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保、低保、电费、高龄津贴,残疾补贴,教育扶贫,金融扶贫,计 生补贴等 x 项,纳入调整完善类;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电商扶贫,就业扶贫,交通扶贫,农村安全饮水等 x 项,纳入接续保留类;危房改造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健康扶贫,光伏 发电扶贫,小额贷款贴息扶贫等 x 项,纳入转换退出类。

1、产业扶贫政策的衔接

产业扶贫政策包括县农业农村局承担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 贴项目、县扶贫局承担的光伏发电扶贫项目、县商务粮食局承 担的电商扶贫项目、县文化旅游体育局承担的旅游扶贫项目。

一是取消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项目。将每年 xxxx 万元左右的特色种养业扶贫补贴资金转换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重点用 于发展现代农业、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 设和深化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取消县财政每年安 排的 xxxx 万元现代农业发展资金

(由县农业农村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二是取消光伏发电扶贫项目(由县扶贫局负责 起草转换退出方案)。三是接续保留电商扶贫项目(由县商务 粮食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四是取消旅游扶贫项目(由 县文化旅游体育局负责起草转换退出方案)。

2、就业扶贫政策衔接

就业扶持政策继续保留并进一步完善。(由县人社局起草 接续保留方案)。

3、生态扶贫政策衔接

对于生态扶贫的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林业生态 补偿、生态护林员等政策,予以保留延续,提高政策普惠性(由县自然资源规划局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4、智力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困难学生助学金、助学贷款等智力扶贫政策,以 城乡均等化为目标,逐步扩大政策覆盖面(由县教育局负责起 草接续保留方案)。

5、社保兜底政策衔接

延续现行贫困群众兜底保障政策,将其并入乡村振兴政策 的民生领域,形成乡村低收入群体的保障政策,逐步建立城乡 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由县民政局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6、健康扶贫政策衔接

保留延续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等政策,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稳步扩大制度覆盖范围, 防止“悬崖效

应”(由县卫健委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案)。

7、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政策衔接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落后,是城乡差距最直观的 一个表现,也是农民反映强烈的一个民生痛点。为加快建设美 丽乡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乡村振兴要继 续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在延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扶 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交通、水利和人居环境,对脱贫 攻坚中未完成的建设项目加力推进、加快见效,不能因脱贫摘 帽而擅自终止或调整;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要推动提标提档、互联互通,让已建设施发挥最大效用;加快完善管护机制,推 动以建为主转到建管并重(由县民生办负责起草调整完善方 案)。

8、金融扶贫政策衔接

取消扶贫小额信贷等政策,将其调整到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上来,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由县金融办负责起 草转换退出方案)。

9、社会扶贫政策衔接

借鉴社会扶贫的思路,保留和拓展相关帮扶协作机制,充 分调动组织、科技、市场、人才等力量,进一步汇聚实施乡村 振兴战略的强大合力(由县工商联负责起草接续保留方案)。

(二)帮扶队伍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相比,任务更重,更需要广泛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更需要强化工作队伍和人才支撑。因此,乡村振兴阶段,保留

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等政策制度和工作机制;保留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制度,继续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工作力量。一是过渡期内帮扶力量不撤,防止脱贫人口返贫。二是构建乡村振兴帮扶机制。借鉴脱贫攻坚“县域结对帮扶、定点扶贫、社会扶贫”的经验做法,建立乡村振兴县域结对帮扶、定点帮扶、社会帮扶的工作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凝聚强大合力。三是派驻乡村振兴工作队。继续选派优秀干部到县乡挂职任职,持续向相对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派驻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在选派人员上,可以选派退居二线有丰富工作经验且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同志。在派驻时间上,以 2—3 年为宜,对确需更长时间帮扶的村,可通过连续派驻解决。

(三)考核监督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的考核监督机制,完善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 标体系,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考核监督机制,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一是做好考核衔接。过渡期内,以 考核巩固脱贫成果为主。20xx 年后,将解决相对贫困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乡村振兴考核,建立统一的考核体系。二是强化考 核结果运用。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及我省实施办 法的要求,将乡村振兴实绩作为领导班子和有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先奖优、问责追责的 重要参考。三是加强督查调度。建立乡村振兴常态化督查问效 机制,加强日常调度,定期予以通报,夯实工作责任。四是建 立容错纠错和关爱激励机制。

(四)领导体制机制衔接

借鉴脱贫攻坚经验,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领导体制机制建设。将脱贫攻坚建立起来的成熟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延用到乡村振兴,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县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无缝对接, 形成“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工作格局。一是强化县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本地乡村振兴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要求,明确具体领导机制,从研究部署、精力投入、基层调研等方面对各级党委政府提出约束性和可量化的要求,强化组织保障和动员能力。二是加强乡村振兴工作部门建设。配齐配强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力量,发挥好乡村振兴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职能。三是建立“一懂两爱” 的“三农”干部表彰机制。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一懂两爱”干部、农民和企业家,进行表彰和奖励。

(五)规划衔接

一是精准对接脱贫攻坚三年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二 是统筹推进贫困村与非贫困村协调发展。三是加快完善村庄规 划。

三、重点举措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保障

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无缝对接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成立以县乡村三级书记主抓,脱贫攻坚牵头单位为成员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领导小组”,协调各方,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性供给,完善政策性保障。

通过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向乡村振兴聚集,形成全县上下、

社会各方,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

(二)深入调研

,实现无缝对接

九大工程的牵头单位要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十三五”期 间的部门投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口上联,确定政策调 整的方向、内容、操作要点等。部门“子方案”要在干部群众 中反复讨论,反复征求意见,对口把关,争取不“打补丁”或 少“打补丁”。

(三)

创新思维,探索振兴之路

——在产业发展上

积极构建以一产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以二产加工为主导,一三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以三产加工为主导,一二产业融合发展的“xxx”模式。

——在生态宜居上

提升基础设施,美化村景,亮化夜景,塑造现代化乡村之“形”;深入挖掘乡村特色历史文化,结合农业节庆乡村庙会、乡村艺演,促进传统文化、农耕文化、乡村文化的传承、发展、保护,塑造现代化乡村之“神”;以“最原味”的生活,“最闲适”的体验,“最绿色”的人居,“最人性”的治理,塑造现代化乡村之“魂”。

——在治理模式上

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融合+村务监督”治理模式; 探索建立以政府购买服务,引导市场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助 推乡村治理。

——在融资渠道上

依托银行贷款,探索建立“银行+政府+担保机构”、“银行+政府+

保险”、“银行+政府”、“银行+企业”、“两权抵押”的乡村振兴投资模式;依托小额信贷,探索建立“只贷不存,活化民间金融资本”的投资模式;依托互联网金融。探索建立“电商平台+金融”、“大型农业服务商+金融”、“信用贷款+P2P 网贷”互联网金融模式;依托融资租赁,探索建立“先租后买”的投资模式;依托众筹,将城市投资人在技术、理念、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有效融入到乡村振兴。

第9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要振兴乡村教育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教育投入继续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我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振兴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的落后面貌不改变,乡村振兴战略就无法全面落实。”民进海南省委副主委、海南省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委员说。

潘惠丽委员表示,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但是,乡村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最大的短板,教育发展中最大的不平衡仍然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仍然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不充分。

“现在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幼儿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都有待完善,还没有形成全链条推进的有效机制。同时,农村各层级段教育呈现出来的突出矛盾也十分复杂,农村劳动力培训、职业农民培养的主体、职责、机制不完善。”潘惠丽委员摆出了自己在调研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 对此,潘惠丽委员建议制定乡村教育振兴发展规划,并纳入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中统筹部署、统筹推进。她说:“以构建学习型社会、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科学、系统地做好农村学校(含幼儿园,成人学校或站点)布局规划,使乡村各类教育有场所、有阵地,尤其要及早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指导标准,优化和稳定农村义务教育布局。”

除了做好顶层设计,潘惠丽委员还建议研究制定支持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措施。比如:进一步细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切实解决城乡教师交流和流动的制度障碍;依托特色小镇、风情小镇建设,制定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公办优质名校在小镇办学建校,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下沉等。(记者 王晓樱)

上一篇:培养一流大学师资

下一篇:突破地方高水平大学改革难点,释放高校活力

上一篇:居家养老人员管理方案下一篇:银行人员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