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2022-1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三语文教学设计

整体建构 问题引领: 一节初三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要:针对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点多,学生系统掌握和综合运用知识比较困难的情况,提出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并通过科学的理论和具体案例,论证了该方法在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师生之间交流互动过程中,发挥的有效作用。

关键词:知识建构;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学设计

初三一轮复习内容包括四大块: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图形与几何”部分的知识点多,学生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比较弱。教学一线教师都在积极地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试图解决目前所面临的问题。笔者将自己探索的方法和实践经验,与广大同仁分享交流。

1教学设计思想

1.1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2011版)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1.2设计理念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當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教学设计与实施

2.1教材分析

初三数学一轮几何复习主要特点是,知识点较多且较分散,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起来,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是一个难题。初中教材中共有12章的几何内容,这些章节的核心内容,是研究图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边、角作为图形的基本元素联系非常紧密,充分认识理解图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研究几何图形的核心。

2.2学情分析

学生面对多而分散的几何知识点,一个个知识点复习完之后,面对几何综合题的解决学生依然是无从下手,初三数学一轮复习完成之后,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并没有显著的提高,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那么学会如何建立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是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2.3教学目标

(1)梳理巩固所学的几何概念、性质、定理等基本知识;(2)会作图、识图,并能说出五个基本作图的作图依据;(3)通过基本作图让学生分析复杂图形中的基本图形,培养学生的构图能力,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能力。

2.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构建证明角等的知识体系,系统地认识证明角等的方法。

难点:结合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把复杂作图拆解成基本作图,由简单图形添加辅助线构建复杂图形。

2.5教学准备

准备好圆规、直尺、几何画板、多媒体设备。

2.6教学过程及实施

2.6.1环节一:回顾梳理

问题1:初中数学教材中共有哪些章节,请列举出来,这些章节都在研究几何图形中的什么核心知识和思想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学生回顾教材单元内容的同时教师用思维导图整理,如图1。

学生回顾几何部分的核心知识和基本图形,教师用知识结构图展现出来,如图2。

老师:共有12章节的内容。通过回顾各章节的核心知识和基本图形,用知识结构图建立几何图形的联系,分析提炼出研究几何问题的本质就是研究图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梳理初中教材中几何章节,分析出几何知识图形研究的基本元素是边和角,清楚边、角之间的关系在几何学习中的重要性。

2.6.2环节二:整体构建证明角等的知识方法体系

问题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有哪些方法,并说明作图依据。

设计意图:通过“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这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同学们积极的思考,调动大脑中储存的几何知识,大胆的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角等的图形结构,很好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构图中体会几何辅助线的做法。

学生呈现出的成果,总结如下:

方法1: 依据SSS构造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尺规作图)。

方法2: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对顶角相等 ,同角或等角的补角相等。

方法3:构造等腰三角形(利用等边对等角构造)。

方法4: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构建角平分线的基本图形、构造中垂线基本图形利用性质的边等再到角等。

方法5:圆中有关角等的性质。

①同(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②同(等)弧所对圆心角相等。

③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方法6:构造平行线利用平行线性质推角等。

方法7:构造平行四边形等图形,利用其性质得角等。

方法8:构造相似三角形推角等。

还有轴对称、旋转、平移、位似等图形的变换呈现出全等形,提供构造角等的图形结构,不再列举。

2.6.3环节三:反思回顾

问题3: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就是构造角等的图形,说出角等的依据就是推理证明角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研究几何图形的基本方法。组织学生针对所有学过证明角等方法,回顾学过的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定理,学会构造证明角等的图形结构,解决综合题中做辅助线的难点。

2.6.4环节四:实践应用

例题:请确定满足条件的点P位置,要求尺规作图题。

如图3,直线L1与L2相交于点O,A,B是L2上两点,点P是直线L1上的点,且∠APB=30°, 请在图中作出符合条件的点P。

需要解決的问题:∠APB=30°的顶点不确定,如何保证:点P是直线L1上的点,且∠APB=30°将问题分成子问题链:如图4。

子问题1:顶点不定,但是角两边所在的射线上分别有一点已知,什么图形结构中存在这样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呢?

子问题2:圆中的角具有这样的数量关系,那么是圆心角还是圆周角呢。

子问题3:如何构造30°,尺规作图中能很好构造的角是60°。

子问题4:构造什么图形可得60°。

具体作法:如图5。

(1)以AB为边在L2上方作等边△ABC。

(2)以C 为圆心,AB长为半径作⊙C,交直线L1于P1,P2两点。

则P1、P2就是所作出的符合条件的点P。

该作图的依据是等边三角形的定义、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圆心角的一半。

设计意图:通过搭建问题链,引导学生分析已知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6.5环节五:布置作业

作业:用思维导图整理构造角等的方法。

要求:①每一种方法都配相应的几何图形;②写出每一种方法构图和推理论证的依据。

3教学反思

本节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习数学的兴趣很高。在教师的整体建构、问题引领下,学生不断地建构知识之间的联系,完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笔者自己有一点思考,与广大教师同仁商讨交流。

3.1寻求核心问题 统领唤醒知识

数学复习课要注重知识的系统复习,弄清知识间的联系。所以教师可以在备课时,运用思维导图梳理所学知识,通过构建知识系统分析出研究几何图形的核心内容,以及知识背后渗透的思想方法。这样,有助于教师寻找核心问题,学生通过思考核心问题,唤醒知识储备,在核心问题的统领下,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系统。在课堂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寻找能提供角等的图形结构、图形变换,思考每一种构造角等方法的合理性,论证过程利用有关性质和定理,能够理解不同方法之间的关联关系。

3.2设置开放型问题 激发学生思考

“如何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初三复习阶段是一个很开放型的问题,可以是尺规作图,也可以不用尺规作图,每一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运用初中三年所学过的几何知识,构造角等的几何图形结构,然后运用性质定理论证构图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基础不够扎实的能够想出4到5种方法,基础扎实的同学可以想出十几种方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需求的学生。

3.3搭建问题链 引导学生思考

几何综合题一般思维链较长,学生建立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不容易,通过搭建问题链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画出图形并说出作图依据”这个问题让每一个同学需要做一个系统深入的思考,论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学生不断地回顾并灵活运用已学的几何性质和定理,构建了知识体系,掌握解答综合几何题目的问题分析方法,条件与问题关联方法,以及辅助线应用方法等,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成功做到了整体建构、问题引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建构出了知识方法体系,在班级展示可以说是百花齐放。

4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在初二初学时,仅要求学生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通过尺规作图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在初三一轮复习时,与初二相比,教学目标及承载的教育价值有很大的不同,站位更高。针对同一个问题,初三学生能够综合所学的几何知识探索出更多直接或间接构造(证明)角等的方法,能够站在较高的水平层次去认识初中几何知识的体系,用新的视角认识边角作为几何学中基本元素的重要性和价值,在学习体验建构的过程中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钱德春.关于“做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3,(5);16-17.

作者:金成豪 刘云

第2篇:网络环境下初三英语口语任务设计的原则和类型

摘要:本文借鉴前人对任务型教学任务的论述,结合网络环境和所实验班级的口语能力及学生的偏好等要素,通过讨论教学任、务的设计原则、教学任务的设计类型探索任务型口语任务的设计。

关键词:网络环境 口语任务 设计

一、研究背景

任务型语言学习(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或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Approach)指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它“强调学习任务的意义性、真实性,强调交际任务的设计和选择要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相关,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促进积极的认知参与和自主学习,借助任务为学习者提供与教师、与同伴、与学习客体(目的语言)交流互动、意义协商的机会和条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构起对学习客体(语言结构、词汇、表达方式)的认识,并在运用中学会使用语言”。

任务型教学是语言教学变革中的新生者。其中,对于任务的讨论是最为激烈的。因此,本文试图从专家学者对任务的讨论中,找出适合本论题的口语教学任务设计方法。

二、任务的定义与任务的特征

关于“任务”一词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作者认同朗·M(1985)对任务的定义“任务其实是人们每天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重复的各种活动,包括诸如刷墙、填表、给小孩穿衣服、买鞋等。”(转引自龚亚夫,罗少茜,2003)在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这一概念通常是指真实世界为参照、以形成语言意义为主旨的活动。

本文中口语任务借用网络资源、网络学习环境设置学习口语的情景,让学习者用英语口语来完成生活上常见的事情或一系列的事情(如买票、点菜、问路、交朋友等)。在学习口语的过程中,网络工具帮助学习者调整任务过程中的口语表达的准确度和流畅度。当然,在口语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形式的任务也是伴随的或潜在的。

本实验场所分多媒体教室和网络教室。任务可分课堂任务和课外任务两种形式。

三、网络环境下初三英语口语任务的设计原则

任务型教学强调用真实的任务,激发学生内在的交际意愿,学习者能在与同伴及特定情境的积极互动中,使用语言,而不是对各种抽象化的技能进行训练。(Green,1997)针对任务的特征和本文的特定环境(网络环境)、学习对象(口语技能)、实验对象(初三学生),本文在任务的设计方面遵循如下原则:

1.遵循真实的原则

真实原则包括任务与生活事实有关,与学生生活相关,引用的真实的文本三个方面。生活事实和真实文本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加速学生对语言的内化,学生对事件的认知也会加强他们表达的意愿。网络新闻是口语任务的主要资源,老师通过对事件有关材料的梳理,提供足够的帮助(文本的和有关用语的),会使学生容易表达自己对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任务是学生平常关注的问题,学生会容易投入到任务中去。

2.遵循梯度设计任务的原则

任务的梯度设计引用Jane Willis的任务设计原则,从简到繁、从易到难设计任务链上的每一个任务,鉴于口语学习的特性,初级的任务是理解为主的任务,如阅读后,汇报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看图说话。中级的任务可以是有控制性的语言输出活动,如续说故事或电影情节等。高级的任务是真实意义上交际(信息沟),如就文章和电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并和同伴或小组成员协商和交流,增进对事件的认识。任务梯度设计的另一方面是关注学习者个别差异,让尽可能多地学生参与课堂学习。

3.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有效的学习是外部知识在学习者内部的建构。只有与学习者的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有关的知识,才有利于学习。本实验班位于城乡结合部,因此,要通过分析学生的实际口语能力,决定口语任务的难度。遵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还包括按学生年龄和兴趣设计任务的原则。因此,学习任务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和语言能力相关。

4.遵循口语与听读写结合的原则

听、说、读、写是学习和运用语言必备的四项语言基本技能,虽然本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为主,但听读看是语言的输入的重要部分,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本实验不会孤立语言的听说写的技能谈论语言的口语能力。学生充分接受网络上地道的英语的输入(包括文字、音频或视频等),通过模仿、信息传递、理解转换等过程,完成故事接龙、复述、传话的任务。又如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和背景说服某人,或与同伴进行协商完成任务的方案等。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就任务内容选取、任务链的设计、学习者角度、媒体的选取、口语与听读看之间的关系以及资源师生共建共享等角度探讨了任务的设计原则。

四、网络环境下口语任务的类型

在任务的类型设计方面,本文引用了Pica,Kanagy和Falodun,1993(转引自龚亚夫,罗少茜,2003)按照互动的方式分类法。结合本论题中的口语这一特殊的对象进行设计,其中有一个为本文作者提出的,分为:

1.拼图式任务(jigsaw tasks)。这类任务可以分多媒体教室或网络教室两种环境下开展。任务可分为故事情节预测,故事接龙,续讲故事等。

2.汇报式任务。这类任务可以是叙述个人对文本资源的理解和看法,也可以是一个或一组解说任务,学习者观看一组几分钟的哑剧后,用自己的话解说片中的事情。

3.信息差型任务(information-gap tasks)。这类任务可以在两人或小组中进行,如在购物任务中A(顾客)B(售货员)两人能够分别根据教师派送的任务目标,完成所要求的任务。又如在问路的任务中,A能表达出他要去的地方,B根据A的问题,利用网络地图给A指路,告知A如何到达目的地。

4.解决问题型任务(problem-solving tasks)。这类任务适宜在3~5人小组中进行,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以及一些有关信息。学生需要经过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问题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也可以不是唯一的。如几个朋友外出旅行,他们通过商量决定带什么食物,谁带怎样的食物,在哪见面,坐几路车等实际的问题。此任务中的网络资源可以是家或旅游地点的电子地图。

5.选择决定型任务(decision-making tasks)。这类任务与现实生活中的调查很相似,如广州市英语教材中(6A unit4 Lesson16 Exercise2)关于调查学生对各种环境问题的态度,就是一个好的任务,学生可就所给问题在班、年级和学校中进行调查,或将内容做成网页的形式,在校园网上供读者点击进行调查,而后写出调查反映出的两种或三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初步报告。

6.交换观点型任务(opinion-exchange tasks)。这类任务是基于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而进行的,一般此类问题开放性很大,学生可以就论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学生就某个近期网络上的某个话题,进行讨论,他们可以充分阅读有关的资料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又如作者在用旺旺英语聊天室的一个主题为“Do birds live better than fish?”开展的一次网络聊天可以发现,真实的论题容易触动学生内部大纲,学生的发言发散性强富有创造性。此类任务耗时较多,一般设计为课外选做任务。

作者:司徒春桃

第3篇:初三物理实验教学

【摘要】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归纳、应用、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认为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进行课堂改革,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关键词】初三物理实验教学 ; 学生分组实验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归纳、应用、创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我认为必须把握好“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和“探究实验”这三个关键环节,不断进行课堂改革,按照新课程理念要求,从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高度,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

初中的物理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阶段的实验教学目的又不尽相同,如初二是提高兴趣阶段,初三是深入教学和巩固教学阶段。在初二的物理教学中我尽可能在教学的导入中加入一些小实验,这些实验用到的器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器材,通过这些实验我的学生非常的兴奋,他们突然发现其实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物理真能做到学以致用。我发现在长时间的熏陶下学生也能用实验来解决学习中的很多问题,这真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样的氛围中我经常自制一些使用的教具。此时我真正明白了教学相长对于老师和学生都非常的重要,大家都能从中提升自己。在初三物理实验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三的第一个学期,初三物理教学的正常教学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电学学习阶段。进入电学的学习后会有很多的学生会落下来,尤其是女生会有明显的弱势,针对这一现象,我尽可能让他们多入实验室,后来有一部分学生自己买了一套迷你电学器材,之后我们班中几乎人手一套,这对于我的教学变得非常的轻松。在课堂上随时进行实验,学生的连接电路,检查电路故障越来越好。很多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变得简单易懂,甚至是很简单。通过学生的努力最后的成绩有些出乎意料,这一过程给了我很多的经验。这也让我对”物理是以实验为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从2016年开始长治市在中考中正式增加了理化实验操作部分,因此各个学校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都非常的高。初三的第一学期是正常的教学阶段,这一学期教学中涉及到四个电学实验,它们分别是:“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伏安法测量小灯泡的电阻”“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方向是否与电流方向有关”四个电学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做好演示实验教学,对于电学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步骤: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画好实验电路图,之后是选择器材,依据电路图摆放器材到合适的位置,同时将开关断开,开始连接电路,连接电路时应按照一定的顺序,我都是从电源正极开始连接,若电路中用到滑动变阻器时,将滑片移到阻值最大的位置,再有电路中有电压表时最后再进行连接,还有就是电表正负极的连接和量程的选择都是在连接电路时就做好的。连接完电路后根据电路图检查电路的连接是否存在问题,确认无误后再闭合开关。我在演示教学中对于实验步骤一定是非常的慎重,之后开始实验并记录相关的数据,记录实验数据时一定是实事求是,不可捏造数据。实验结束后断开开关并记录实验数据,整理好实验器材。对于实验一定要让学生明确我们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不可过于随意和马虎。之后是学生用自己的实验器材完成实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一定是独立操作,教师认真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并进行记录,但是不指出问题。在学生完成实验过程中,他们可能非常的慢甚至是很慢,我给他们非常充足的时间哪怕会影响到自己的教学进度,但是作为教师一定要明白这个时间是非常值得给学生的。学生实验结束后我让实验中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展示,从展示环节中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并共同分析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一节课结束后学生收获颇丰。

课本中还有一些教师演示实验,这部分我是这样做的:课前让学生自主预习,之后我给同学们提供器材,之后是学生主动到讲台上进行演示,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也是让大家共同找出并共同解决,这样一来一节课很难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能解决很多学习中的问题,虽然耽误了点教学任务但是对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物理的积极性有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将很多学习中的困惑解决了,我何乐而不为?

初三的第二个学期我们的教学进入了全面复习阶段,我们的物理实验也开启了复习阶段。在实验复习阶段我是这样做的:我们是三月初开始的实验复习,在我们学校初三年级共六个班级,我带有四个班,胡老师是两个班。我们将物理课拿出一节来上实验课,实验课都是我们自己到实验室跟班上,实验室的马老师也帮助辅导学生,这样一来减轻了我们的一些负担。整个实验操作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每周每班完成两个实验,学生两个人为一组,分组时按照好带差的原则进行,用了六周完成的十二个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最麻烦的就是分组过程,开始学生对于好带差学生都不太同意,主要是他们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好学生发现差学生太不好带,差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的差。通过一一交流后最后顺利解决。第二阶段实验室安排了六个实验,同时也是按照上述的过程进行;第三阶段将十二个实验全部放入实验室,同时将一周变为两节实验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性的做实验。经过这三个阶段的练习学生的实验效果也非常的好,在最后的实验操作考试中学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在进入初三的全面复习阶段后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是非常的吃力,好些题无法下手,自己也几乎放弃了物理。我们安排的实验和全面复习处于同步,差生在每周一次的实验中在好学生的指导下能完成实验,从实验中巩固了基础知识,他们对物理学习又有了自信。通过实验操作阶段的练习将相当一部分学生又拉回到正常的学习物理中,虽然有些难度,但是他们有了自己的“小老师”,这些“小老师”非常耐心地进行讲解,不仅帮到了同学对于自己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方法非常的好,既减轻老师的工作量,有提升了学生的能力,还帮到了同学,更增加了班集体的凝聚力,所以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继续沿用。

初中的物理实验在学生的学习中非常的重要,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我一定要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做出更细致的总结,将学生学习的点滴进行记录,从而让自己的物理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滬粤版初中物理教材

作者:宋慧敏

第4篇:初三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单位:大五里初级中学 姓名:

陈清涛 时间:2014年1月

初三英语写作教学设计

一、背景知识介绍。

初中阶段英语写作的要求,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情景用学过的英语语言来描述事物并表达一定的思想,以达到对所学英语语言知识的实践应用。书面表达一直是我们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应试的一个难点。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教师平时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致使学生由不会写发展到“谈写色变”。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学过程进行了一次如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课堂实践,旨在通过与学生谈论他们熟悉的话题“smoking”来达到出色完成写作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

Show two pictures of fire. Let the students have some idea of smoking.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write an essay.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如何捕捉文中信息。

2、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组句。

四、教学过程: 1.warm-up活动:通过听一首英语歌:“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the happier we’ll be”目的是活跃气氛,为引出今天的话题做准备。 2.revision

①使用记忆风暴法(brainstorm)让学生想出一些和smoking有关的单词短语和句子,如be bad for your health、easily get rid of smoking、we must keep off the smoking.目的是激活学生头脑中和写作话题 smoking 相关的东西来酝酿写作的思路,以便写作时能选择有意义的东西。

②列一个目录在黑板上

1. Do you like smoking? 2. Do you think smoking is good for people?

3. What kinds of advantages about giving up smoking do you know?

4. Can you give some suggestions about smoking? 3.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1 Lead-in Show several pictures about different situations of smoking. Have a free talk with the students. Step2 Presentation Show two pictures of fire. Let the students have some idea of smoking. Introduce the topic. Step3 Reading Comprehension Allow the students a few minutes to read the text and then check their comprehension. Step4 Organization Analysis Get the students to grasp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and see how the text is organized. Step5 Writing Teach the students how to write an essay. Teach the skills to write an essay. Ask students to write a similar essay in the form of discussion. Step6 Further Reading

Step7 Consolidation &Summary Annotation: Step6 and Step7 are possible steps if time permits. Step8 Home work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 advantages of doing a part-time job.

五、课堂反思

1、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较高,思路开阔,相对的限制性较少,学生受到高度重视,有一种“主人翁”的感受。

2、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基本上都能对话题有话可说。

3、在对“smoking”的概念引入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个性化得到一定的表现,他们的观点新颖独特,是他们经过小组讨论积极思维的结果。

4、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引入写作,学生感到有具体内容,而不是“空中阁楼”,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对“essay”写法的建构也是水到渠成。

5、从学生当堂作文反馈情况看,虽然一些学生在作文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语法错误,但是学生都注意了写作的谋篇布局,这正是这次写作要达到的目的。

6、对于学生作文中出现的错误,通过学生自己修改,效果理想。

7、部分学生当堂完成的作文,其中一些有语法错误。如下, Smoking is really a bad habit. First of all, smoking is very bad to the smoker’s own health. It hurts one’s lungs, blood and even heart. Secondly, smoking pollutes the air and makes air full of smoke. The smoking air is not suitable for breathing. Last, smoking costs a great deal of money and is a pressure for a family. To sum up, the habit of smoking does nothing good.

第5篇:初三语文作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教学缘起】

时下,“模板作文”、“套话作文”、“八股作文”正受到批判。大家都清醒地意识到:随着应试教育的愈演愈烈,我们中学的一些作文课堂已经失去了它的本真、自然的状态。直接瞄准应试的作文教学,把“作文”与“做人”割裂开来,把“内容”与“形式”对立起来,其结果必然是:或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或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于是,许多老师开始呼唤“原生态的作文教学”。苏州的陈玉驹老师在《生态课堂是作文有效教学的必然诉求》(《中小学教学研究》2008年12期)一文中这样阐述:所谓原生态的作文教学,其涵义有两点:一是纯天然的,二是可持续发展的„„原生态的作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应试升学,更是为了完善人生,为生命发展奠基,从而使写作成为一种生存的习惯与方式。

“原生态”是一个新生的文化名词,最近正广泛地流传在各种媒体之间。它一般被定义为: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的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表演形态。该名词进入写作,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但是,写作回归“真实”并不能够完全解决一线作文教学的诸多问题,“纯天然”“原生态”也不一定就能促进学生写作和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如果对这一类时髦词语思考不深入,甚至错误理解,那么,学生写作反而进入了“伪真实”“伪生态”的误区。下面的这堂作文复习课,就是对这种写作现状的一种反拨。 【教学步骤】

一、戳穿“伪真实”——辨析“伪生态作文” 1.展示一次作文评改纠纷,请学生讨论。事情的缘起是两位小作者对老师的作文评改不服气。他们认为自己是“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是符合写作要求的。

【甲文】略。该文属于典型的流水帐作文,小作者事无巨细地记述一天的见闻,文字尚可,但没有重点,缺乏整合提炼,思绪飘摇,文路散乱,内容繁杂却无重量。

【乙文】

这世界上,我不认同的人太多。这些靠着虚伪偷生于世的本不应该存在的人严重干预了我的生活。我不是傀儡,为何要被这样的人约束,以致于去遵守没有意义的规则,做我不想做的事。我像被囚禁的犯人,甚至像只狗。学校的大门、门卫,寝室的铁门、铁网、铁锁、楼长、室长摧残着我的眼睛,让我实在难以想象这就是所谓的“乐园”,这和牢狱、不,和炼狱有何区别? „„我生活在撕裂之中,渴望、追求都已被没有意义的生活泯灭了。这样的教育造就的是什么?不过是一群没有生存价值的人,一群四肢跪下,叫着“汪汪汪”的狗。

我拿什么来拯救自己?

——节选自学生作文

讨论小结:这两篇作文确确实实是“真实”的,但是,还不是艺术的真实。甲文罗列生活,堆积细节,缺乏提炼,仅仅是对真实生活的“杂碎”的陈列,没有艺术的美感。乙文思想的偏激显示出小作者内心世界的狭隘,当作文中充满了夸大的牢骚、怨恨、诅咒的时候,“真实”就被歪曲了。这两种写作倾向都是不健康的,是中学生写作“伪真实”“伪生态”现象的代表。

二.探讨真实的“真实”——走出“原生态写作”误区 1.以两个趣味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原生态”和“生态”的区别。 讨论话题一:上厕所是否应当入文?以一位学生记叙校园生活的作文为例子,帮助他辨析:上厕所确实是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否在写作时必须涉及呢?

小结:如果不是表达主题的特殊需求,上厕所没有必要入文。生活还不是艺术,我们不能模糊了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如果不加以区分,把每天的吃、喝、拉、撒都罗列出来,那就不但不是艺术,反而会制造出一堆垃圾。写作伴随着辛苦的提炼过程,是对生活的升华。只有删繁就简,去伪存真,再把精彩的部分加以渲染和烘托后才能成为可圈可点的艺术作品。写作材料的选择犹如靓衣的裁剪,要删繁就简大刀阔斧,留下的一定是最能表现生活本质的,能够给人以美感的精华部分。

我们更需要警惕的是:写作从写虚假回归到写真实、写个性,这固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其中也潜藏着一种危险。原生态包含着一种原始的美,但是,原始的感知并非都是美好的。因为属于人的“基本需要”的范畴的东西,往往是较为个人化的、狭隘的情感,没有多少对人生世相的深刻理解和揭示,所以也就没有多少真正的价值。人性、个性也是需要打磨的。情绪的宣泄有时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纯粹个人性的宣泄,只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成为写作的主要题材。那种认为无论趣味如何,情意是否粗糙低劣,只要是本真的感知和体验都值得写是“生态写作”的误区。超越原生态,才能捕捉和创造出生活的“真实”。

讨论话题二:商家骗人了吗?阅读同学们在班级“文化长征”中“寻找语文”的文字,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距离。 【讨论前展示】

当我来到西城天街的西餐厅时,并没有被精致的装潢所吸引,相反,我被那琳琅满目的优雅菜名迷住了双眼。 “皇家榛果奶茶”“法国玫瑰奶茶”名字多好听多浪漫噢,结果端上来一看实物,也不过是平常普通的奶茶。后来我又点了一份“冰脆蔬彩”的食物,结果发现这道菜不过是几根指头大的胡萝卜,几粒豆子,一根小芹菜和一片西红柿,外加几块冰块而已。 【讨论后展示】

普通的菜为何有如此多情的名字呢?这其中可有语文的因素了。这两个生来就光芒万丈的词语“皇家”和“法国”不仅充满异域风情,让人感觉无限尊贵,而且能够激发起你“撩开面纱见美人”的冲动,自然也会想品尝由这两个词语所带来的极致味蕾享受。“冰脆蔬彩”呢?“彩”与“菜”谐音,“蔬彩”即“蔬菜”。但“彩”比“菜”更富视觉的冲击。一个“脆”字则展现了蔬菜的清脆爽口,将菜品的香脆清新演绎得淋漓尽致。一个“冰”字更立刻把躁郁的初夏中的人们带到了凉爽清透的感官环境中。浪漫的菜名让普通的进餐充满了诗情画意。

——节选自学生作文

小结:商家用艺术的菜名来提升进餐的品味是高雅的。其创意应证了“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艺术和生活是有一点儿距离,但这距离是优美的,它不是欺骗,而是一种审美的知性的生活态度。生活本身是平凡甚至粗糙的,没有审美的眼光,就不可能有美的生活和美的文字。同是一个世界,对于诗人常呈现新鲜有趣的境界,对于常人则永远是一个平凡乏味的混乱体。(《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这就好比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他把荷塘描写得如诗如画,但是许多人参观清华园荷塘后并不觉得有那么美。这不是朱自清在骗人。其中的奥妙就在于:一个有高尚纯正趣味的人,必能发现并创造一个纯美的世界,并用文字把这世界表达出来。我们的写作呼唤这样的高尚纯正的趣味。

2.展示写作名言,学生自由朗读畅谈感受,提升学生对于“原生态”和“真实”的认识水平。 (1)写作,应该优美地高于生活。也就是说:写作,既要保持对生活的原型,但又要保持艺术的美质。

(2)日常生活如一盏油灯,也许并不明亮,甚至晦暗。但是,我们只要拨一拨,油灯瞬间就亮了。优秀的写作者就是那善于拨亮灯草的人,生活在他的眼里没有不明亮的。

(3)牛郎织女只是两块大石头,有了诗人,才变成了传奇。北斗七星也只是七块大石头,因为有了艺术家,才变成为了神话。

(4)语言的美,都表现出好性情,所谓的好性情,乃是心灵真正的尽善尽美。 (5)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三.寻找表达“真实”的路径——超越“原生态”

1.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首先是写“小”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我、写自然、写社会的能够充分表现其对生活的观察力裁剪力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小”,就是善于从“小处着笔”,善于从“小角度切入”来表现生活的艺术。从微妙的细节入手,让细节之美像光源一样向四周扩散。无细节不成篇,无细节难生情。这就是“以小见大”的道理。(作文略)

点拨思路:哪怕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传达其魅力的还是细节。发现细节之美,乃是技巧之上的技巧,能力之上的能力。如何发现细节呢?著名作家毕飞宇说过一句话:“要想让一个东西有意思,只需要久久望着它”。虽然我们每天身处其间的现实生活是平常乃至庸常的,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充满期待地认真观察用心体会,就一定会看出它纹理之中的奥秘,发现它不为常人所关注的美点,对它产生表达的冲动。要记住:这世界永远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小”的哲理: 是的,每天十多节课,起早贪黑,三点一线,忙忙碌碌,步履匆匆,学习难免辛劳而乏味儿。但是,要知道,沙漠中有清泉,岩层内有珍珠。平凡人生,虽然一地鸡毛,烦俗人世,难免满目庸常。但是,伫足凝视,侧耳倾听,阳光动情闪耀,清风温柔拂身。酷暑里有淋漓暴雨,寒冬中有玉雪冰清。寻觅生命中点点滴滴的美,拣拾生活中滴滴点点的纯。珍视成长,定格细节,平凡就玲珑了,立体了,深远了,雅致了。 2.超越“原生态”的“生态写作”同时也是写“大”的艺术。

方法:展示优秀学生写自然、写社会、写人生的能够充分表现其“风声雨声读书声音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之情怀的三个作文片段,供学生讨论,让学生理解:所谓写“大”,就是写作材料的选择要关注“大事件”,写作角度的确定要展示“大视野”,写作情感的表达要袒露“大胸襟”。“小”处落笔只是途径,“大”处着眼才是目的。(作文略)

点拨角度一:写好“大自然”

把“小我”写丰满相对比较容易,把“我”之外的生命写丰满却难。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真正的写作者,必然都是伟大的自然的知音并且能够在自然中汲取生命智慧的人。优秀的写作者心中的文化不仅是人的文化,更是普天下一切生命的文化。只有有了这种大文化精神,我们才可能有大胸怀大气魄,才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才可能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从而小中见大,平中见奇。 点拨角度二:写好“大人类”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同样的道理,为什么优秀作家的文字总能感人肺腑,那是因为他们对人类爱得深沉。一个写作者,如果没有爱人类的情怀,那么他的文字一定是贫血的,甚至是冷血的。有了这样的情怀,我们才能够超越庸常的生活,在凡俗的人生当中永远保持高迈的人生理想和生命状态。我们才不会因为热爱写作反而躲在文字后面,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 点拨角度三:写好“大人生”

生命中最大的智慧,就是享受平凡和超越平凡的智慧,是凭借足够丰富的生活情趣和足够丰沛的生命能量用以抵挡生活的风霜刀剑的智慧。只有当我们的灵魂强健了,我们才会具有穿透力和观察力,我们笔下的文字才可能充满阳刚之气。正如中国当代作家王安忆说:“我的写作,便是想要把我的工作,我的生活,我的欢乐悲哀,我的我,变得更博大,更博大。”无论是对文字的阅读,还是生活的阅历,无论是字面的表述,还是内心的雕镂,都应该因为对写作的不懈追求而变得更加博大。写作是强健生命的重要武器。

小结:展示一段写作宣言揭示写“大”的哲理:

小小少年,身困书斋,但是现实里的举步维艰难以阻挡心灵的突围与亮剑。前而进取海阔天空,退而沉思山高地迥。青春雨季里的淋漓春雨终要汇为成长中的狂飙巨浪,花季雨季里的浅斟低唱终要融入大千世界的滚滚红尘。跨越小家庭温暖的囚笼,飞出校园四角窄窄的天空。车水马龙里才有生命的质地,黄发垂髫里才有生活的温度。审美与审丑都津津乐道,欢喜与忧愁都自得其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为自己的成长欢呼,更要为社会的成长呐喊。 3.写作训练

(1)修改前面展示的【甲文】,重新剪裁,重新确立明确的主题,使其超越“原生态”,成为真正的“生态作文”。

(2)任意选择文体写作反驳前面展示的【乙文】。要求活用“写小”和“写大”的理念,表现出青年人应该有的视野和胸襟。

【编后絮语】

狄德罗说,每一个心灵都有他的望远镜。

王君老师的这堂课,是用她的望远镜来和显微镜敏锐地观察到了现今写作教学在反思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空白点而设计的。“真实性”的问题一直纠缠在中学作文教学之中,在学理层面和操作层面都还存在着诸多盲点。王君老师从一线教师的视角出发,其诊断是敏锐的,其治疗是有力的。其过程是诗意的,其结果是厚重的。这堂课,不仅仅是在操作技巧上可以给我们一些借鉴,更为重要的是,这堂课,是一堂有着精神引领作用的课,是一堂“立人”的作文课。

第6篇:初三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

新大纲、新教材(试用修订本)反映出的新理念,带来了数学教学的生机。本文力求从新教材的视角,谈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的设计。

新教材体现的素质教育思想,反映在数学教育中即为通过数学教学,让所有的学生学会对自己有用的数学。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是新教材编写的基点;以学生主动探究、亲自体验为特征,是新教材内容体现的重点;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是新教材的热点;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理解和健全发展,是新教材创新教育的灵魂。以这种全新的教育理念理解数学教育,才能有全新的视觉设计复习教学。

一、章节复习要注意“络化”

复习课不同于上新课,没有固定的教材 。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信心,就要求教师将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浓缩成一个知识网络,以便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存贮,需要时又能很快提取出来。其目的是使学生懂得怎样把章节中所学知识由厚到薄——建造知识网络,实现“网络化”。

二、例题讲解要注意“变化”

复习课例题的选择应突出教材重点,选择具有典型性的题目,反映“教学大纲”中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在对例题进行分析和解答后,应注意发挥例题的示范功能,力求在例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变化,使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可遵循:温故原则、解惑原则、发现原则、探究原则。以教材初中《几何》第三册79页例题2为例,我就自拟一题多变的问题谈一些浅见。教材的例题是: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E·AD。

1、仿造变式。模仿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变化某些数据,或把证明题变为计算题(或反之)等手段,将原题作适当变化而编成新题目,这类题解法与原形题的解法基本一致。

例1 如图1,AD是△ABC的高,AE是△ABC的外接圆的直径,若圆的半径为5,AD的长是4,求AB·AC的值。

2、反向变式。改变原命题的叙述方式,把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转化,可得出有异于原型题的新题。

例2 如图2,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AB·AC=AD·AE,求证:AD⊥BC。

3、保留条件,引申结论。在保留原题条件的前提下,对其结论进行深入挖掘,可利用相关的知识导出新的结论或提出新的问题。

例3 如图3,AD是△ABC的高,AE是△ABC外接圆的直径,求证S△ABC=AD·AEsin∠BAC。

4、变更条件,推出新的结论。将例题、习题的条件减弱(或增强)或进行等价代换,使问题变得较为灵活,使结论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例4 如图4,已知AD是△ABC的高,MN是△ABC的外接圆直径,求证:AB·AC=AD·MN。

5、推广变式

在原命题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把原命题的条件进行引申,实施由特殊到一般或由一般到特殊的演变,从而获得新命题。

例5 如图5,△ABC内接于⊙OD在BC边上,点E在

6、将图形背景复杂化

上,且∠BAE=∠CAD。求证:AB·AC=AE·AD。

通过图形背景的变化,可将原型题中基本条件隐藏起来,也是一种变式手段。

例6 如图6,△ABC内接于⊙O1,以AC为直径作⊙O2交BC于D,两圆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求证:AB:AD=R1:R2。

三、思路方法要注意“优化”

“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产生多种思路。要注意比较多种解法的优劣,提炼出最佳解法,以达到优化解题思路的目的。

四、习题设计要注意“类化”

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地把三年所学内容有效地复习一遍,一定量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归类不仅要有典型性、针对性、综合性,而且还要有启发性、思考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建议第一轮复习使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中考数学试题汇编。

五、思想方法要注意“点化”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核心”和“灵魂”,它并不完全是抽象的东西,而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实实在在的内容,同时又是万千实例的提炼和总结,具有本质性、概括性和指导性。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点化,高度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和渗透,领悟其价值,滋生应用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可采用《中学数学研究》今年12月发行的初中数学复习专辑,进行专题讲座。

六、重点内容要注意“强化”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处理重点内容时,一般认为这部分知识讲得多、讲得透、用时长,就是重点突出,其实不然。大运动量的限时训练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之处就在于对重点内容的处理。强化训练,突出对重点知识的局部训练,不但要练出个性,而且还要练习出共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章、节、课过关,才能使知识转化为基本技能。

七、数学应用要注意“转化”

“新教学大纲”第一次把“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写入数学目的,并指出“初中数学要培养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加以探索、研究和解决。”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中考命题开始做了有益的尝试。倡导探索,鼓励研究,实现转化。试题无论从素材的选择、文字的表达、到题型的设计、题意的开掘都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特点、呈现出多姿多彩,别具创意,格调新颖的趋势,在教学中要注意化归的思想,结合《中学数学研究》初中数学复习专辑、中考试题汇编加强训练和总结。

第7篇:初三化学下学期金属材料教学设计

下载地址:初三化学下学期金属材料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材料的学习,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学生已有关于金属和合金的不少生活常识,学习 难度不大。为维护课标的严肃性,教学忌拔高知识难度,但在教学中,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虑加强一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 物理性质及合金的巨大使用价值。从方法和情感层面获得加强和熏陶,不失为一种教学创新。这样做对知识学习而言,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对过程与方法而言,可以 获得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训练;还可透过关于中国冶金发展史的学习对爱国情感的熏陶等等。同时,本课题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常识较多。为扩大学习成 果,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力求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发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及升华科学情结。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出 发点及归宿而设计。 【教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金属材料等具体事例,认识 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 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格、资源以及废料是否易于回收等其他因素。

3、认识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 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重点探究导电、导热性等)。

2、通过讨论探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逐步养成在 学习过程中敢于质疑敢于探究的良好品质。

2、 通过调查考察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开发新材料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大意义和贡献。

第8篇:初三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互相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见到的水变成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等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所必须的.化学就是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现在我们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现在我们做几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实验1-1]把盛有水的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如图1-1).在试管底部小心加热到水沸腾.把一块洁净的玻璃片移进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玻璃片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液态水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试管口有水雾产生, 玻璃片上冷凝成水珠 变化后的物质 液态水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实验1-2]取少量胆矾(或称蓝矾)放在研钵内(如图1-2),用杵把胆矾研碎,观 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块状的胆矾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结论 变化后无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物质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

没有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例如:汽油挥发、铁水铸成锅、蜡烛受热熔化等. 2.物理变化的特征

没有其他物质生成,仅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实验1-3]将少量胆矾和研碎的胆矾分别放入2支试管,向其中加入少量水,振

荡直到变成澄清的溶液,再向其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前的物质 蓝色的胆矾溶液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产生蓝色沉淀 变化后的物质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实验1-4]把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向其中加入少量稀盐酸,用配有玻璃弯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使弯管的另一端伸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里,注意观察并记录石灰石(或大理石)的变化和澄清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变化前的物质 石灰石等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①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 石灰石逐渐变小. 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变化后的物质 二氧化碳等 结论 变化后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这几个变化中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二).化学变化(化学反应) 1.概念

生成其它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例如:木柴燃烧、铁生锈等. 2.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1)有其它物质生成. 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2)常伴随能量变化. 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三).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是否有其它物质生成. (2)联系:化学变化中包含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包含化学变化.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把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学习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例如:铁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铁锈; 铜能在潮湿的空气中生成铜绿;煤和木材中的碳可以在空气中燃烧等. 提问: (1)同学们回忆一下,点燃蜡烛时有哪些现象? (点燃时,首先看到蜡烛变软,然后变成液态,再燃烧.) (2)蜡烛在熔化时生成新物质吗?我们把液态的蜡烛冷却后会怎样呢? (液态蜡烛遇冷又会变为固态,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 蜡烛的熔化是物理变化,这种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例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是否溶于水等.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 1.熔点

当固体物质受热时,达到一定温度就会变为液态,这种过程叫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一般来说固体变成液体和液体变成固体的温度是相同的. 2.沸点

液体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3.密度

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密度. 教师总结: 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在使用中我们如何区别呢?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易、难、会、可以等. 例如:(1)汽油燃烧 --- 化学变化 汽油能燃烧 --- 化学性质 (2)汽油挥发 --- 物理变化 汽油易挥发 --- 物理性质

[实验1-5]分别取一集气瓶氧气和二氧化碳气体,仔细观察 它们的颜色、状态和气味等.取一根小木条(或火 柴)在空气中点燃,先后慢慢地分别放入盛有氧气 和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观察木条燃烧情况的变化. 氧 气 二氧化碳 颜 色 无色 无色 状 态 气体 气体 气 味 无味 无味

木条燃烧情况 木条燃烧得更旺 火焰熄灭 提问: 根据以上实验现象,你能归纳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 化学性质:能使火焰熄灭.) (三).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 用途

例如: 水和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可用来灭火 已醇[酒精](可以燃烧) 可作燃料 石墨(软、灰黑色) 可制铅笔芯

第9篇:人教版初三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三物理摩擦力课堂教学设计 物信院物理二班 蔡永志 学号 200913025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简单区分摩擦现象中的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2.知道产生摩擦的原因。

3.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

5.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教学,教会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去实施实验,对学生进行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 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3.通过对生活中摩擦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4.通过对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学会利用事物有益方面,减少或避免有害方面。

5.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不要用感性来代替理性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客观事物都有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理论才是真理,否则都是谬论. 二.教材分析

1.《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三节内容,共1课时。

2.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学习了力、重力、二力平衡条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力,并为以后学习有关力的知识打下基础。本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实验探究的方法,并为以后的探究实验加深理解,并使学生对控制变量法再此应用。本节“探究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中涉及到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知识的具体应用,通过学习本节教材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这一节课无论在知识学习上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本节可包括以下三部分的内容:(1)摩擦、摩擦力。(2)决定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3)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在讲述摩擦力时,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教材中没有提出静摩擦的问题,而是统称为摩擦。教材对滚动摩擦也没有单独讲述,而是作为减小摩擦的方法来介绍的。教材中没有具体讲述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教学中使学生有所了解即可,不必引伸。

4.虽然教学的重点在于应用摩擦知识解释实际现象,学会根据不同条件选择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但这些应用都基于对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应充分重视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 三.教学方法

1、现象教学,以实验为主

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物理老师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

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

3、可采用学生讨论自学的方式教学

由于本节课的知识都不难理解,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自己进行实验研究、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对于基础不好或组织纪律较差的学生可采取部分内容教师引导,部分内容学生讨论的形式教学.

4、适当补充静摩擦的知识.

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 四 .教学设计示例 ( 一).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思考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难点

研究决定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

会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问题

(三).教学工具:弹簧测力计、木块 、木板 、棉布 、砝码 、盛有水的水杯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从生活现象引入,学生感觉自然.

师:(举生活中的例子,也可以用多媒体演示)

(演示实验]用手握住水杯.

师:水杯为什么没有运动?

生:因为水杯受力平衡.

师:水杯受几个力呢?

生:两个,重力和手对它的摩擦力.重力和摩擦力应该是平衡力.

师:那么摩擦力的方向又是如何呢?

生: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摩擦力和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在这个问题中摩擦力的方向应该竖直向上.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今天我们就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摩擦力.

(二)新课教学

1、 摩擦力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方法1:演示实验,实验中要设置好恰当的问题。

1)怎样来测定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匀速运动的物体,受的摩擦力与水平拉力大小相等。

2)请同学们猜想一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请学生设计实验,教师进行操做验证。学生的设计会有很多漏洞,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可适当提出针对性问题来加以修正,帮助学生掌握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最后得出正确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既跟压力大小有关又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探索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思考问题:1)怎样测出摩擦力的大小?

2)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可以先讨论,然后在老师不给出正确操作过程的情况下分组完成不同的验证内容,最后由学生总结得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论。

3、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相应的事例,准备适当的录像材料丰富学生的知识,最后由学生总结出结论。

结论:通过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有益摩擦。通过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滑动为滚动,使两个互相接触的摩擦面彼此离来(加润滑剂),可以减小有害摩擦。

(三)巩固练习 题型一 选择题

例1. 关于摩擦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相互压紧的粗糙物体间一定存在摩擦力 B.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滑动摩擦力 C.静止的物体一定受到静摩擦力

D.相互紧压的粗糙物体之间有相对滑动时,才受滑动摩擦力 知识点 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闯关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产生摩擦力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解 如木箱放在水平的地面上,虽然木箱底面和地面间有相互挤压,它们相互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但它们之间由于没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A、C选项是错误的。当木箱放在水平运行的传送带上,并随传送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因为木箱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木箱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使木箱与传送带之间将要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所以木箱不受摩擦力,故选项B也不对,选项D是正确的。 答 选D 例2. 下列实例中,为了减小摩擦力的是 ( ) A.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

B.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 C.在拔河比赛时,用力握绳子

D.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

知识点 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闯关点拨 只要记住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这一类题目都比较容易 解 冬天.在结冰的路面上撒砂子,鞋底上有高低不平的花纹,都是用增大粗糙程度的方法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拔河比赛时,人能握住绳子是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手对绳子的静摩擦力,绳子就要滑出.因此,在拔河比赛时,手对绳子的摩擦力是有益的.所以A、C、D选项都属于增大有益摩擦.在B选项中,旅行箱下装有小轮子,地面对箱子的摩擦力是有害摩擦力,它是用滚动摩擦来代替滑动摩擦,从而达到减小摩擦力目的. 答 选B 题型二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例1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作了以下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③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所供选用的器材有:A弹簧测力计 B木块 C木板 D棉布 E砝码 F水杯为了检验猜想①是否正确,列出选用的器材是(填序号) _______________. (2)为了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木块与木板,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l 把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

步骤2 在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使砝码和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步骤3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运动(如图丙),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A.“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①、②、③)中哪—个的正确与否。 ( ) B.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闯关点拨 解答本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怎样测摩擦力的大小;二是控制变量法.在检验“猜想①”时,如何控制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在检验“猜想②”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对接触面的压力;在检验“猜想③”时,如何控制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使它们保持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在以后学习物理过程中,要经常用到这一种研究方法.

解答 为检验“猜想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粗糙程度有关,必须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在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面上,使其匀速滑动,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就等于物体滑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因此,根据提供的器材应选用;A、B、C、D、E。

“步骤2”是木块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木块肘接触面的压力大小,目的是在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步骤2”是检验“猜想②”是否正确的,故应填“步骤2”.

为了检验“猜想③”是否正确,必须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不变,只改变接触面的面积的大小.再增加一个步骤是:将木块侧(或竖)放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地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与“步骤l”进行比较.

(四)小结:

1、不论那种方法都是由“摩擦力大小的决定因素”中得出的。

2、摩擦可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

3、思考题:自行车轮胎蹩的时候为什么骑起来费力。 板书设计 1.静摩擦力

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大小:0~fm 2.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N 3.小结 探究活动

【课题】我和摩擦力有个约会 【组织形式】学生小组活动 【活动目的】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写出对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的摩擦的认识,能运用物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对生活有科学的态度。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写出专题报告,进行交流。 【参考方案】

可以从多方面了解摩擦。例如可以归纳摩擦的种类,摩擦的应用,摩擦的利弊等,在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研究基础上,查阅有关资料,写出专题报告,例如"体育中的摩擦"、"静摩擦的应用"等等,还可以设想"如果失去摩擦,世界将会怎样"等问题,自己确定题目,写出专题文章。 【备注】

1、写出专题报告。

2、写出发现的新问题。

上一篇:星级团支部申报表下一篇:留守儿童不再孤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