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风筝

2022-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第五课风筝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五课 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职业道德重在养成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1.认知目标

了解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掌握慎獨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意义。

2. 2.情感目标

认同接受“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观点,提高“慎独”意识。

3. 3.运用目标

学会运用内省的方法,提升职业道德境界。

二、教材分析

4. 1.教学重点:慎独的意义

教学构想:理解慎独的意义,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慎独”的涵义,还要从社会层面上理解慎独的意义。最后,更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习和理解慎独的意义,必须落实到增强自律意识、提高自制力上。

5. 2.教学难点:内省的意义

教学构想:要突破这一教学难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内省自觉性的意识。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

6. 3.知识结构

从第二单元看:从职业道德一般到职业道德规范再到职业道德养成,第五课是第二单元的知识脉络终点,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着力点。

从第五课看:职业道德养成,慎独和内省侧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见贤思齐、积善成德、躬行践履侧重于外在道德行动。

从本框题来看,内省是方法,慎独既是方法又是境界。

三、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职业道德规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在怎样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上知道的不多,做得也不够,尤其是缺乏自制力,也没有反省的意识和习惯。而整个第五课都是讲“做”的,“在做中学”是本课教学的总方法、总要求。多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去“做”、去“体验”、去“感悟”。

四、教学方法

分组教学。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在情境讨论中运用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职业道德规范(二十个字),这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的东西,要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转化为行动,否则就会成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这节课我们就解决怎样把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行动的问题。

案例引题:通过案例,创设学生思考和感悟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PPT展示案例1、案例2

案例1:有人说:我们还没有工作,现在进行职业道德养成训练为时尚早。

也有人说:等到了工作岗位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就会自然而然形成,不用刻意培养训练。

案例2:毕业生小马和小牛的经历

PPT展示讨论的问题:

①小马和小牛在公司的表现不同,结果也不一样,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在校时,小马和小牛所接受的道德教育是基本相同的,为什么二人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境界却有如此大的不同?

③从小马和小牛的经历,谈谈职业道德养成对中职学生的成长有何作用。

小组讨论方法:在小组内每个人先用1分钟依次阐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然后进行自由讨论。每人每次发言时间不要超过2分钟,但对发言次数不作限制。要求大家积极地参加讨论。讨论结束后,随机指定各小组的发言人。小组发言人需要总结小组成员的观点和意见,面向全班学生进行发言陈述,时间不少于2分钟。

讨论提示:倒推法,分析二人遭遇不同的原因。

小组代表发言。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正确结论:良好职业道德不会自己形成,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的养成训练,而且需要从现在开始。

板书:一、职业道德重在养成

为什么这么说呢?列举各种现象:PPT展示

上学迟到——上班迟到、上课玩手机——工作时间接打私人电话、教室吃早餐|——工作期间吃早饭、教室宿舍卫生差——工料乱放、工位杂乱……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训练,一个坏习惯的改掉也需要不断强化。研究表明:21天的重复会形成习惯; 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再想改变都很困难。职业道德养成的方法有哪些呢?

PPT展示五种方法:(配图)慎独、内省、见贤思齐、积善成德、躬行践履。

慎独和内省侧重于内心的道德修养;见贤思齐、积善成德、躬行践履侧重于外在道德行动。我们今天重点学习前两种:慎独和内省。

案例2:卫校实习生小杨的经历

案例3:锅炉工小朱的遭遇

提出讨论的问题:①道德修养靠自律,还是靠他律?②哪个更重要?

通过讨论及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既要靠自律,又离不开他律;而自律更重要。什么是自律呢?PPT漫画:安全带和蜡烛的故事。

(由此引出“慎独”):自律的最高境界就是慎独。慎独,是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即使独自一人也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不做对国家、社会、他人不道德的事情。

案例4:“隐” 杨震却金的典故、同仁堂的案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如果咱们学校在期末考试时设立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结果会怎么样?

案例5:“微”“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体现了细微之处见成败

火柴棒的威力 冠生园事件

案例6:某公司每天晚上下班后要求员工思考四个问题,并交流心得:

(1)今天我对自己最满意的表现是什么?

(2)今天我的工作有失误吗?

(3)我的失误给公司、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

(4)明天我会在哪些地方有所改进?

内省对于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修养有什么作用?

课堂评价:

学生总结本课学到的内容,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今天我学习了……知识,明白了……道理;认同和接受了……观点,澄清过去在……问题上错误认识;学会了……方法,今后,我会……去做。

老师进行综合评价,对各组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对表现好的小组和同学提出表扬。

课下作业:你是否认同“职业道德重在养成”的观点,作为中职生,我们该怎么做?

六、教学反思

本次课堂设计对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方法多样。

1.三维目标落实到位,采取有效教学手段,落实知、信、行三维目标。

2.切实转变老师角色,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老师是导演,学生才是主角。

3.采用分组教学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4..把教学评价引入课堂。

作者:张丽平

第2篇:历史第五课

第五课.先进模范人物的涌现

一.“铁人”王进喜。 1.事迹

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石油短缺的局面,他以强烈的责任感与热情投入到为祖国找石油的工作之中。1960年3月,他率队从玉门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组织全队用“盆端桶提”的办法运水保开钻,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被人们誉为“铁人”。 2.精神

“铁人”精神,艰苦创先,奋力拼搏,埋头苦干,为国分忧,为民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两弹元勋”邓稼先。 1.事迹

1964年参与设计制造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又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投入到氢弹的研究,制成了氢弹,创造了世界最快的速度。 2.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勇于攀登的精神。 三.“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 1.事迹

带领兰考干部和群众治理自然灾害,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改变了兰考的贫穷落后面貌。 2.精神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廉洁奉公,信仰坚定。 附:建设的主要成就:

1.主要工业产品有很大增长,石油工业尤为突出。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实现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2.新兴的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航天工业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第3篇:第五课 进入历史

湘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

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五课 进入历史

引用请注明出处:http://plume_zls.blog.163.com

本博客高中美术教案目录:http://blog.163.com/plume_zls/blog/static/2430302008857655971/

回复 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版本一:

美术鉴赏《进入历史》参考教案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现艺术家个性的

能力。

教学内容

以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为表现对象的艺术作品,其中又以绘画居多。提高学生从不同时代、不同材质

的艺术作品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美术图片或影视图像。

学生:教材。

教学程序

一、导入

阅读教材第69页,完成“思考与交流”。(不必太深入,关键是引导学生认识美术作品与历史的关系。)

二、作品欣赏与示范讲解

1.通过幻灯或投影仪展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阎立本的《步辇图》。

针对画面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画面内容以及作品中出现的有趣现象,在不揭示正确答案的情况

下要求学生做出猜测或回答。

讲述《步辇图》历史故事及其发生的历史背景。简要讲述阎立本的生平与艺术特长,唐太宗向阎立本提出的绘画任务,以及魏晋以来人物画的发展。适当放映初唐章怀太子墓中的人物画图像,与阎立本画作进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阎立本所在的初唐人物画的了解。也可以放映中国古代历代帝王出行的画作图像,

看不同时代帝王乘坐的交通工具。

2.欣赏《文姬归汉图》。

画面表现的是什么故事?同样是和亲题材,它跟《步辇图》表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3.欣赏《荆轲刺秦王》。

要求学生仔细辨认画面上的人物和道具,以及构图上的特点,并且思考:为什么能够产生一种紧张的气

氛?

4.欣赏《开国大典》。

对比美术作品和历史照片,完成“活动建议一”。

5.欣赏《瑞鹤图》。

以讲授为主,教师可以对该图所表现的意图和历史事件做简要的介绍。

三、分组讨论

1.分组:

第一组:《拿破仑加冕》;

第二组:《加莱义民》;

第三组:《美杜萨之筏》(“思考与交流”);

第四组:《大卫》(“活动建议二”)。

2.讨论内容:

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选取的是什么样的特定场景?突出了哪些细节?为什么要这样处理?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或立场?

3.小组形成意见,然后向全班发表,共同参与讨论。必要时教师补充一些背景知识,加深学生的理

解。

四、课堂总结

对艺术中的历史与历史中的艺术加以小结。教师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提出问题,并大胆对问题做出假设性回答。要求学生在平时留意以历史为表现对象的艺术品,自己提问并寻找答案。适当布置作业,要求学

生在下节课口头回答自己的发现。

版本二: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内容包括三个层面;

1、 展示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

2、 指出画面内容及形式特点。

3、 不同历史题材画作所隐

含的历史文化特点。

教学目标:

1、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从视觉形象中发现、寻找问题的能力。

2、 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之间的关系,并培养学生从历史题材绘画中发

现艺术家个性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根据教学计划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特设定本课的重点是要让学生了解到历史在艺术题材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2、 难点则是在认识过程中,发展学生在绘画题材中发现不同的艺术美的能

力。

教学理念:

对艺术品内容的了解在很多情况下构成了欣赏活动的前提,欣赏历史性绘画对于历史背景和故事情节有更高的要求,所以本课要培养学生探索画面内容的好奇心。但历史故事或图像容固然是欣赏艺术作品的重要方面,但却不是欣赏活动的全部,画面形式和表现手法仍然是第一位的,艺术家针对特定主题和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和表现出来的个性才识关注的重点。

教具与学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画册、多媒体小平台 学具: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展示:电影版的《荆轲刺秦王》的刺秦片段

问:这是一件历史事件,谁知道讲的是什么故事吗?

出示:《荆轲刺秦王》字样。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战国晚期的公元前227年。当时,秦国统一其它六国的形势已定。而燕国是一个十分弱小的国家,燕王为了搞好和秦国的关系,曾将王子交给秦国当人质,王子在公元前232年携赢政的女人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王子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秦国大乱,然后联合其它国家共同消灭秦国。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以后,秦国以此为借口从而挑起战争。在公元前222年消灭

了燕国。

虽然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离我们很长远,当时的场景也已经不再存在,但是我们的作家、导演却都可以让我们重新去了解那段历史,那我们的美术家能不能再现历史呢?现在我们就来欣赏一些图片,让我们来

看看美术家是怎么去表现历史的。

出示课题:美术与历史

出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提问:根据以上所提供的文字,能否把当时的场景用画面描绘出来呢?

(出示:荆轲拿着匕首追了上去,秦王看无路可逃,就围着大殿铜柱子躲避。荆轲把匕首向秦王使劲掷去,却因心慌力猛,匕首刺歪了,飞到后面的柱子上直碰火星。太医紧抱荆轲;而阶下秦舞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翻倒在地;地上一匣内盛作为见面礼的樊於期的首级;远处一卫土似已冲破禁令正欲向前解救。)

逐步展示:《荆轲刺秦王》(东汉、画像石)

提问:大家是否发现这张作品和我们平常看的画是不一样的,那它是什么美术形式呢?

提问:

1、为什么采用这样一种近乎剪影的形式?

2、为什么人物都是黑色的?

3、艺术家为什么排除秦始皇其他事迹不用,而专门选择遭到刺杀仓皇逃窜的场面呢?

艺术家的作品,有时候就是一本“历史著作”,只是,这本著作不是由文字写成,而是由生动的视觉形象组

成,向我们展示历史的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瞬间。

二:新课教学:

1、艺术与重大历史事件

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历史的呢?

有很多美术作品除了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对于人们认识某些特定年代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及人物,提供了文字无法提供的难得的形象史料。

A、展示:《步辇图》(唐)阎立本 提问:画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学生阅读P70第2段文字。(记录1300年前汉藏民族亲密交往情况的绢本

历史画卷。)

学生回答:记录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画的是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答应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吐蕃使者前来迎娶一事。是一种纪念性的画作。阎立本选取的不是婚礼的大场景,而是唐太宗接见使臣的一个小片断。 一件有关历史重要事件的作品,一方面展现了历史场面,另一方面,又更多

地融入了艺术家个人对历史事件的看法。

师:介绍画面内容,右边唐太宗坐在辇上(介绍什么是辇:古代用人拉着走的车子,后多指天子活王室坐的车子。)神态自若,王者风范,身边簇拥着9个宫女,左边分别是礼官、使者、翻译官。

提问:如何在作品里表现大唐泱泱大国的气势和唐太宗大国皇帝的气魄呢?画家为什么不去画婚礼的大场面,而是选取唐太宗接见使者的一个小片段呢?

答:一个过于宏大的像公主婚嫁的场面不是早期中国画家所擅长表现的,而且不宜于其中某一个特定人物的突显,观者的注意力太容易让场面中过多的其他细节所吸引;

提问:

1、仔细观察唐太宗和身边的宫女在人体比例上有何区别?

2、问:为什么只有一个人坐着而其他人都站着呢?

3、为什么是女人来抬步辇?为什么坐着的人比其他人都画得大一些呢?

禄东赞虽然身为一国之相,但在大唐天子面前,总还是无法与帝王相媲美,于是人物的选择又已经决定了画面中最有权威、无人与之匹敌的唐太宗的地位;画家不仅描绘太宗本身举重若轻的神态,还用身旁女性的温柔衬托他的稳健持重,用禄东赞的体形与表情来衬托大唐的泱泱大国气势。所以,与其说这幅画是为了纪念汉藏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大唐气魄强有力的抒发

B、展示:开国大典(照片)

提问:同样是纪念性的时刻,知道这张照片表现的是什么吗?

提问:那如果让我们根据照片去画,大家会怎么去画呢?是如实去根据照片还是会加入自己的想法呢?

提问:那让我们看看这位画家是怎么去表现这一历史时刻的吧?看看我们同学中是不是和他的想法是一

致的呢?

展示:开国大典(油画)

提问:仔细观察两个画面,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画家是怎么去表现的呢?

提问:各是什么角度呢?

(主要是要学生能够自己去比较。画和照片对比的意义主要是要表现出画家是怎么根据实际表现历史;画家是怎么把自己想法融入画面的。主要引导学生从两个不同的材质中比较人物的神态、位置安排等方面来分析画面。通过照片与油画的对比,画家对真实情况做了修改,通过自己的理解表现出新中国的人民与

领袖的关系。)

2、美术作品与权利:

A、展示:《拿破仑加冕》 (法国 达唯特)

提问:我们在前面已经欣赏了中国古代和现在关于重大历史事件的画面了,那我们看看外国的。现在我想再问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拿破仑”这个名字? 提问:那大家都知道哪些关于拿破仑的事呢? 提问:那看看我这张画面是记录拿破仑的什么事呢?

拿破仑既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伟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军事独裁者。所以拿破仑在通过政变夺取王位,巩固自己的帝国政权之后,很欣赏画家达唯特的艺术才能,授予他宫廷首席画家的称号。从此,以新的热情为拿破仑的政权宣传效劳,并倾注了他全部的艺术心血。这幅《拿破仑加冕》正是这个时期奉

命而作的一幅巨制。

《拿破仑加冕》是画家忠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国王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为了巩固帝位,这位皇帝极其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亲自来巴黎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号召力,让法国人民以至欧洲人民承认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身穿紫红丝绒与华丽锦绣披风的拿破仑,已经戴上了皇冠,他的双手正捧着小皇冠,准备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约瑟芬的头上戴去。在拿破仑的背后坐着那位穿镶红边白色法衣的臃肿的教皇,他双手搁在胸前,低头默认这一情景。整个气势十分庄严,人物多达百人,每个人物形象以精确的肖像来描绘,这里有宫廷权贵、大臣、将军、官员、贵妇、红衣主教与各国使节。金光闪烁,富丽堂皇,表现了人物衣着与殿内环境的强烈质感。

B、展示:《瑞鹤图》赵佶 (宋) C、展示:清历代帝王画像

3、艺术与一般历史事件

看了前面几幅关于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记录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绘画作品后,也让我们来欣赏欣赏那同样是反映历史的一般事件。我们大家先来看一段视频,看这段视频表现的是什么内容?

A、展示:《狼牙山五壮士》(油画)

作品背景分析:一九四一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相持阶段。九月二十五日,一团七连六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位热血男儿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主力部队转移方向,掩护主力部队和两万多名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而五位英雄临危不惧,以一当百英勇阻击2500多名日寇的轮番进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万丈悬崖。葛振林、宋学文被树枝挂住,身负重伤,被一老百姓发现救回;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以身殉国。这就是抗日战争中著名的狼牙山战斗。日寇在「五壮士」跳崖後,竟然整齐地排成几列站在「五壮士」跳崖处,随著指挥官的口令,恭恭敬敬地三鞠躬。

提问:看了这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分析一下我们的画家是怎么去表现五壮士的?

五位英雄的排列象一座巍峨的山峰, 狼牙山5位英雄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艺术中的历史有些是艺术家亲身经历的,但更多的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思想和目的对历史的想象。

B、《梅杜萨之筏》(法国 籍里柯)

提问:这一绘画作品又是怎么样的呢?他们是怎么样的表情?

作品介绍:1816年7月,法国政府的巡洋舰“梅杜萨号”载着400多位乘客,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经西非海岸的布朗海峡南面时不慎搁浅,造成了惨重的灾祸。船长和一群高级官员乘救生船逃命了,剩下150多名乘客被抛在临时搭制成的一只木筏上。漂流经过十多天,筏上发生了一幕骇人听闻的惨剧:恶风大浪,饥饿煎熬,竟至啃吃死者的肉,直至精神失常,互相残杀……至第13天被救时,筏上仅剩下15人。其中5人登陆不久便死去。海上漂流13天,共死掉140多人。路易十八政府怕此事张扬出去受到舆论谴责,只在官方报纸上发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悄悄通过军事法庭判处船长降职和服刑三年就了事。两位木筏上的幸存者不服,向政府上书,却遭到打击,被解除公职。在忍无可忍之下,他们将这次船难经过如实写成报道,印成小册子公开发售。这一举动立刻轰动了国内外。籍里柯凭着这条新闻,绘成了这幅大画(491厘米×716厘米)。为了这幅画,籍里柯亲临病房观察病人的痛苦表情、临终前的模样,研究尸体腐烂的情景,还托筏上一个生还者木匠制作了一只木筏模型,让病人做模特儿,并详细访问船舶遇难的经过。他以金字塔形的构图,把事件展开在筏上幸存者发现天边船影时的刹那景象:他们有的振臂高喊;有的在挣扎;扶着儿子尸体的老人,对生还显出了绝望。木筏边缘净是漂浮的尸体,可还有人对生还存有一点希望,力图站起来呼救。图中左上方的一组,在议论着远处的船尖,相信一定是来救援的。画家在金字塔构图的尖顶上,为这幕悲剧的结局指出了一线希望,那条摇动着的红巾,正是法国人民在苦难斗争中的希望的象征。很显然,画家在这一海难事件中,看到了与复辟年代法国革命所遭遇的相似景象,《美杜萨之筏》不是一幅单

纯的“新闻”画,它是画家对现实的影射。

问题:做P73页的思考与交流然后回答问题:

让学生去观察画面,能够发现很多的细节,再总结

C、展出:《加莱义民》罗丹(青铜)

历史背景: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英国军队即将攻陷法国的加莱市,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六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这是法国

人民永难忘怀的历史悲剧。

提问:能否看出每位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教师总结:要把作品分开来讲,一个人物一个人物地分析,从整体到局部,从动作到面部表情,要去

引导学生去发现。)

布置作业: 书上三幅关于大卫的雕像,请在课余时间找出他们的时代和不同之处,画家又是怎么去处理

的?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了解了艺术和历史的关系,也让我们了解了画家是怎么去再现历史的;我们从两大部分来讲,并借鉴了中外的一些巨作,使我们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很多,相信大家再在课余时间更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怎么去分析历史画面,使我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

高!

第4篇:第五课 童趣 教案

5 童

趣(第一课时)

备课教师 锦屏镇一中 王千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2.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领会课文大意,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并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李白有一首诗《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2.作者及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清代文学家。

《浮生六记》一部自传体作品。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浮生六记》共六卷:《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本文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二、 初读课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出示小黑板)

童稚

( zhì

) 藐小 ( miǎo ) .. 项为之强

( jiāng ) 鹤唳云端( lì ) .. 怡然称快

( yí ) 凹凸

( āo tū ) ... 土砾 ( lì )

( hè ) .. 庞然大物

( páng )

癞虾蟆

( lài há ma ) ....

2. 点名朗读,老师指导句子的停顿

3. 默读课文,分组交流,试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出示小黑板)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张,睁开;秋毫,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2)故时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徐,慢慢地。)

.(6)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抽打。) . (7)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于,在。) .(8)徐喷以烟。(以,用。) .(9)蹲其身,使与台齐。(其,自己。) .(10)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

4.小组交流,共同翻译课文

翻译指导:

(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文言文直译方法:

①译。译出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活用现象和通假字等文言现象。 ②换。在翻译时应把文言词换成现代词,把单音词换成双音词 ③删。删去不译的词

④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

⑤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主要是省略句式、内容缺省。 ⑥调。特殊句式翻译时需要调换顺序,主要针对倒装句。

⑦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

5.展示成果,各组派代表分段翻译。 6.学生纠错,强调重点词语。 7.学生齐读并试背课文。

三、练 习

1.指出代词所代之物

(1) 必细察其纹理(代藐小之物)

(2) 昂首观之(指代蚊子) (3) 观之兴正浓

(指代二虫)

(4) 驱之别院(指代癞虾蟆)

2.一词多义

(1) 时:余忆童稚时 (时候);

故时有物外之趣 (时常) (2) 观:昂首观之

(看) ;

作青云白鹤观

(景象) (3) 神:定神细视

(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

(感受,想象) (4) 以:徐喷以烟

(用) ;

以丛草为林

(把)

3.文中有些词语一直沿用到现在,有的已化为成语,试着找出并解释这些词语

庞然大物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四、小 结

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

五、作 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备课教师 锦屏镇一中 王 千

[教学目标] 1. 巩固文言词汇以及文章背诵

2. 体会文章中细致观察及联想和想像的作用 3. 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善于想象,增加生活情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

1. 指名学生背诵课文

2. 指名学生口译课文以及重点字词翻译

二、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疏通了文义,学会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放法,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一下作者所提到的“物外之趣”。

三、 研读课文

㈠ 展示学习提纲

1. 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提示]①观蚊成鹤

②神游山林

③鞭逐虾蟆

2. 根据作者的记叙,你觉得作者提到的 “物外之趣”指什么?

[提示] “物外之趣”,指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是作者根据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从中得到的乐趣。它是一种精神体验。应该理解到,作者把原来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奥妙无穷而乐在其中,这便是“物外之趣”。这表明作者在幼年时已经有了自发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3. 你认为“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①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②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㈡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根据[提示]进行指导

四、 拓展延伸

1.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珍惜生命,处置有度,本性善良,只要符合逻辑即可。 2. 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 3. 这篇文章使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 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富有情趣的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不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感想即可。

五、 小 结

本文是作者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为我们展现了童年的乐趣,希望同学们一直能够保持这样的童心,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做一个

生活中的有心人。

六、 作 业

回忆自己的童年趣事,写一写自己曾发现过哪些“物外之趣”

[教学反思]

第5篇:第五课 文化创新

5.1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姓名________

一、结合重难点,梳理知识 文化创新:为什么? 怎么办?

二、判断正误

1.文化创新的主体和源泉是人民群众。

2. 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3. 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 4. 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三、课堂探究 春节在国人的心目中分量恐怕是所有节日都无法企及的,正如俗话所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尽管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国人过春节的方式正在发生着日益显著的变化,但是隐藏其中的深层民族和集体记忆、个体情感是无法抹杀的。多年来,全国人民已经形成了“春晚情结”,既对其寄予厚望,但又常常感叹“令人失望”。脱离群众、缺乏生活化是老百姓的普遍感觉;没有新意、还是老一套,是很多春晚忠实观众失望的重要原因。 请你为2016年办精彩春晚出谋划策,你将怎样使春晚走出困境?

1. 雷风侠”是一个既有雷锋形象特征,又有雷锋精神内核的动漫形象,是作者为传播正能量,借鉴经典动漫形象元素进行的创新设计,赢得了青少年的喜爱。“雷风侠”动漫形象创作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文化创新的主体要有文化自觉和担当②体制机制创新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③文化创新要广泛地引进和吸收外国文化④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 “无论您的五官会跳舞还是脖子会唱歌,只要您肯秀出绝活,就有机会登上《我要上春晚》的舞台。只要您身怀才艺,富有创意,拥有梦想,您就是我们要找的人!”这则“开门办春晚”的广告内容,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强调了

A.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B.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C.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D.政府履行组织文化建设的职能 3.“无论作诗作文,或作画刻印,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作画尤应多游历,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作画但知临摹古人名作,或画谱之类,已落下乘;倘复仅凭耳食,随意点缀,则隔靴搔痒,更见其百无一是矣 ……”对上述观点正确理解的是

①艺术发展的实质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

③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进行文艺创新④文艺创作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 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行程万里实地考察,不仅向他人请教,更注重亲自试验。例如,他吞服曼陀罗,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知觉,终于认识到这种植物的麻醉作用。这说明 A.只有不断进行文化创新,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5.2014年10月14日,身为中国第四代导演领军人物、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博导谢飞指出,电影要吸引农民观众,就必须到农村深入生活,这样的电影拍出来才经得起时间推敲。这告诉我们

A.我们应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D.我们应积极进行社会实践 6. 2015年8月9日,是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两周年纪念日,两年来,该活动为广大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素材。新闻工作者走基层的必要性在于

①基层一线是新闻工作的源头和活水 ②走基层是获得新闻信息的唯一途径

③走基层可以确保新闻作品的真实可靠 ④走基层才能使新闻工作更符合群众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 我国的书法家柳公权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创造了深厚中见锋利、严谨中见开阔的著名的“柳体”的出现,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这表明

A.文化创新来自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C.文化创新应推陈出新

D.文化创新毫无实际意义

8. 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为了绕月探月工程的顺利开展,我国科学家对月球岩石进行了岩石学、矿物学、主量与微量元素等10多项研究,经过研究形成一批科研成果,采集到了很多第一手信息,发表数十篇相关论文,这对于指导绕月探月工程具有极高的价值。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动力和基础 D.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9.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10. 从神秘、瑰丽的云南红土高原走出来的大型原生态民族歌舞《云南映像》迄今完成1400多场公演,海内外票房过亿元。这部舞台剧凝结着著名舞蹈家杨丽萍多年的心血,是她长期深入云南山村采风、甄选、排演的艺术结晶。这启示我们

A.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社会实践 B.文化创新的源泉是改造民族文化 C.勤学苦练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博采众长

11.拓展延伸:近年来,很多省市开展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这引起了很多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传统文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确实有重要的作用,但今天更重要的是创新而不是继承”。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

第 1 页 共 3 页 5.2 文化创新的途径 姓名_________

一、结合重难点,梳理知识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二、判断正误

1.亲身实践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2.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3.文化创新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

4.文化创新必须以世界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

三、课堂探究 京剧经过2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一直继续到现在,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京剧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中国京剧吸收昆腔、京腔、秦腔等艺术成分,在18世纪90年代初徽班进京,至19世纪40年代末,在徽、汉二调皮黄戏的基础上融汇衍变,形成了以唱西皮、二黄为主的北京皮黄戏。随之向外流动,先后传入天津、上海等地。

试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 如何实现京剧的发展?

1.电影《惊天动地》真实再现了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在创作拍摄上注重运用国际上灾难大片的一些基本元素。同时,为了营造视听效果,把传统特技和数字高科技进行了有机结合,使这部影片有了比较完美的艺术和技术的精彩呈现。这说明

①文化形态的更替是由科技进步决定的

②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③现代高科技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对“前贤”的文章,杜甫主张既要兼取众长,加 以继承(“转益多师是汝师”);又要区别真伪 (“别裁伪体亲风雅”)。反对一味因袭(“递相祖述复先谁”)。这对我们进行创新的启示是 A.亲自实践是创新的根本途径 B.人民群众是创新的主力军 C.创新是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D.科技是创新的重要工具

3.每年清明,人们常常要到郊外为亲人扫墓,以寄哀思。如今,一种新的“扫墓方式——网上扫墓悄然兴起”。网上扫墓就是在互联网上建一个虚拟扫墓的空间,人们可在网络上为已故的亲人朋友点烛、烧香、敬酒,还可将他们的生平资料、照片等制成信息,放在网上进行悼念。部分市民认为,应该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 扫墓”取代传统的烧纸、烧物。这说明

A.文化创新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文化创新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4.山东文化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仅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地域文化,更是在多个领域引导着时代新潮流。山东文化要保持这一优势,就必须

①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坚持文化创新

②继承传统,保持地方特色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5.要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必须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

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态度 的共同错误在于 A.否定了传统文化鲜明的民族性 B.违背了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C.否定了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D.违背了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6.“给力”一词与潮汕方言“到力”相同,是对当今一些社会现象的感叹或者祈望,它原是少数网友用语,现在成了社会热语,还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中。“给力”成了热语表明 A.文化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B.文化创新的来源是作者的灵感 C.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源泉 D.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需要

7.我国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与传统制造业类似的现象:由于缺乏自主创新,只能做贴牌加工,或仅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文化创新必须

①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抵制外来文化

④立足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在20世纪末,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时发出了“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到2500年前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的宣言。事实也证明,中国儒家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思想,己成为西方启蒙运动中“百科全书派”有力的思想武器。这说明

A.文化来源于社会实践 B.文化的竞争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可以交流融合 D.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9.一曲富含现代音乐元素的奥运歌曲《北京欢迎你》红遍全国。而这首灵感源自童谣的歌曲是用中国古代宫、商、角、徵、羽五调式谱写,“歌曲中流淌的全是中国DNA”。上述材料说明 A.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B.优秀文化具有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C.社会实践是实现文化创新的源泉 D.文化创新必须实现传统和现代的融合 10.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11.拓展延伸 回望过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得到重视。学校加强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电视节目推出中华诗词、汉字书写大会激起了民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十艺节的筹办赋予国粹艺术全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让人们感受到了它历久弥新的炫目光彩。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怎样让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绽放光彩?

第 2 页 共 3 页 第五课 第二框 文化创新的途径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 2.× 3.× 4.× 【合作探究】

活动一 ①充分发挥教育选择、传承、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变革教育方式方法、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和现代科技促进优秀文化交流传播与继承发展,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把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结合起来; ④发挥人民群众作用,立足实践,推动文化创新,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永葆生命力、富有凝聚力。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 ②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有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有的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的传统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传统文化对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因此,题中的观点有一定的局限性。 ③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与创新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与创新是文化继承的必然要求。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既要不断地创新,又要大胆继承并发扬光大其精华部分。 【当堂检测】

活动二 ①文化工作者要坚定地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1.B 2.B 3.C 4.B 5.B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新的主体作用。

【课后拓展】

④文化创新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1.C 2.B 3.B 4.B 5.A 同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

⑤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

长,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 【当堂检测】

1.C 2.C 3.A 4.D 5.D 【课后拓展案】

1.D 2.D 3.C 4.D 5.C

【我的反思】

第五课 第一框 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参考答案

【自主探究】

1. × 2. × 3. √ 4. ×

【合作探究】

活动一 ①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央视春晚要走出困境,必须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大胆创新,突破“老一套”。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文化创新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央视春晚的创新只有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精品。

③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央视春晚的节目设置要切实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要求和利益,只有贴近群众生活才能被群众接受和认可。

④在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创新的同时,要大胆推动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活动二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有利于传统文化与当代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推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才能

第 3 页 共 3 页

第6篇: 第五课 偏旁部首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10个偏旁的写法,能用笔规范地书写带有这些偏旁的字,注意间架结构。

2.巩固正确的握笔和运笔方法,把握合适的书写力度,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书写规范、整洁,力求美观。

3.体味提笔即练字,有踏实、认真的写字态度,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4.养成乐于交流、善于思考的习惯。感受和欣赏汉字的形体美。初步养成持久的写字兴趣。

5.积累一定的写字经验,并能与同伴分享学习和乐趣。 教学重难点:书写规范 美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讲解新知: 1.点横头和人字头 (1)详细讲解

点横头:点位于横画中点的上方,起笔稍轻,由轻到重向右下方顿笔回锋;横画稍长。

人字头:撇和捺要尽量写得舒展一些。书写撇时要注意角度,线条要挺拔,不要写成“香蕉”撇。捺的起笔位置比撇稍低,起笔时稍轻,向右下行笔,边行笔边顿,最后至捺脚向右出锋收笔。

(2)例字指导

仿,左右结构。单立人写得稍窄

哀,上中下结构,上紧下松。上点居于横中点的上方

弦,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弓字旁写得稍瘦长一些,右边要注意两个撇折的起笔,最后一点略长。

偷,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会,上下结构,上宽下窄。撇、捺舒展,捺的收笔处略高于撇尖 命,上下结构。撇捺尽量舒展。 2.草字头和竹字头 (1)详细讲解 草字头:书写时要注意短竖与短撇指向中间,短竖与短撇在横的上部露出较多,下部较少。

竹字头:写竹字头时,字头要写正,字头左右两边要匀称。 (2)例字指导

茶,草字头下的人,撇、捺应舒展;木的撇、捺应改为左点和右点。 获,上窄下宽。草字头短竖与短撇不宜写得太长。 管,上下结构。官要居中,与竹字头上下对正

等,上下结构。竹字头的左边部分略小,右边部分略大。

答,上下结构,上小下大。竹字头要写得紧凑。合的撇捺要写得舒展。 3.提手旁和木字旁 (1)详细讲解

提手旁:短横稍斜;竖钩直挺,略长,穿过横中点稍偏右处;提与竖钩相交,

左边长,右边短。

木字旁:短横稍斜;竖画要垂直;撇尖高于竖的收笔处;捺改为点,起笔在撇起笔处的下方,不在横与竖的交叉处。

(2)例字指导

掘,左窄右宽。提手旁第一笔横要略向右上斜,要写得短些,第二笔竖钩要写得直挺。右边尸的撇是竖撇,撇尖略高于提手旁竖钩的钩点。

搜,左窄右宽。书写右上部份要注意正确的笔顺,不能写得太大。右下的又横撇的撇要收敛,捺要舒展。

扒,左长右短。八的第一笔为短撇,起笔略低于提手旁的横;

株,左窄右宽。右边的朱上横短,下横长,竖为垂露竖,撇尖、捺脚略高于竖的收笔处。

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右边丙的撇为竖撇 模,左窄右宽。莫草字头稍扁,中部的曰呈倒梯形状,下部大的捺改为长点。

4.单立人和双立人 (1)详细讲解

单立人:撇的长短要适宜,书写是要注意角度,不要太平或太直,线条要挺拔。竖要从撇的中腹处起笔,长短与撇的长度差不多。

双立人:第一撇较短,第二撇略长,呈平行之势,两撇起笔一定要上下直对。竖不要写得太长。

(2)例字指导 供,左右结构。右边第三笔竖的起笔略高于第二笔竖的起笔,并向左下行笔,使两竖间的空间形成上大下小的形状,右下撇和长点底线齐平。

仗,左右结构。右边丈横的起笔与单人旁的撇与竖的交叉点齐平,撇为竖撇,要从横的中点稍偏右出穿过。

街,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要写得紧凑,主义横画要收缩并有长短变化,间距要均匀。右边第一横稍短,第二横稍长,竖钩要写得挺直,要从第二笔横的中点偏左处起笔。

德,左右结构。右边上面十的竖与横相交后分成上下两段,上段长,下段短;中间四要写得宽扁一些,形成中宫内收之势。

5.两点水和三点水 (1)详细讲解

两点水:上下两笔要呼应,距离不宜太开。这个偏旁在字中占位较小,左右比例差异明显,书写时更要注意左右笔画的穿插与呼应。

三点水:第一笔为右点,第二笔右点略偏左,第三笔为斜提,三笔不宜在同一条垂直线上。

(2)例字指导

凑,左右结构。左右比例悬殊,左右两部分宜紧凑。

凝,左中右结构,两点水不宜写得松散。中间和右边的笔画较多,笔画要写得紧凑。最后一撇要收缩,捺要舒展。

潮,左中右结构。中间部分写得瘦长,笔画间要紧凑。右边月的撇可穿插到中间部分的右下角,横折钩的折略呈狐势,不宜过直。

三、总结,布置作业。

第7篇:第一课 ----第五课

第一课 嘀格伢儿的梦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嘀格调 》,并用明朗、流畅的声音表现歌曲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欣赏《土家喜爱咚咚奎》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木管乐器及其音乐色,能自信大方 的跳起摆手舞主动惨与音乐听赏活动.

3、在“音乐列车”的活动中,能自主学习有关四分之二和四分之三拍子的知识,并能辨别这两种拍子的歌曲。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学会演唱《嘀格调》

2.能积极参与随音乐跳摆手舞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 1.播放《土家喜爱咚咚奎》

2.同学们,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谁知道刚才的乐曲是关于哪个民族的吗?

二、看一看. 播放土家族风俗民情音像:笑嫁,对小歌,摆手舞,铜铃舞,茅在斯等。

三、唱一唱. 1.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家寨。体验土家族的民俗风情。听。土家族的水车正在唱山歌欢迎我们呢! 2.播放《嘀格调》

3、你能给歌曲取名吗? 4.出示《嘀格调》

5、我们再来听一遍《嘀格调》大家来边听边在心里默唱歌曲。

6、组织学生比赛唱.

四、歌曲表现 1.赛唱《嘀格调》

2、你能根据歌词的唱法唱一唱《嘀格调》的旋律吗?

嘀格调

3.指导学生将《嘀格调》中个别歌词改为土家方言并分乐写对唱,最后加上土家人对山歌时表示结束的吆喝

五、听一听. 播放《土家喜爱咚咚奎》,简介乐曲:

(1)咚咚奎是土家族的一种民间乐器,通常由竹子制成,长约10厘米. (2)乐曲为木管五重奏。

六、跳一跳. 指导学生跳摆手舞、再次播放《土家喜爱咚咚奎》,带领学生跳摆手舞.

七、总结:

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民情?今天,我们在欢快的歌舞中了解了土家族的民俗风情。我国的少数民族众多,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 彩。希望大家多多收集这方面的资料,走进精彩的民间文化大世界!

第二课 西部放歌. 教学目标:

1、在听赏歌曲《黄河船夫曲》时,感受陕西民歌的,能模仿陕西方言随乐跟唱。

2、学会演唱歌曲《走绛州》,表现歌曲诙谐、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西部民间歌舞的风格特点,并予以表现。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部.

1、歌声引进西部 (1)音乐引路.(《黄土高坡》). (2)你们刚才一听到的这首的歌叫什么?它的风格怎样?你能唱上几句吗?

2、影片简介西部. [设计理念:由学生熟悉的歌曲引路,体会西部歌曲的风格特点。放影片简介西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西部的独特风貌。]

二、西部放歌.

1、听《黄河船夫曲》 (1)聆听、感受。 (2)跟唱。 (3)表演。

[设计理念:播放歌曲,学生聆听后,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为表演歌曲做铺垫,也才能深入体会船夫们互相对唱时的情景。]

2、《唱走绛州》

(1)导入:船靠岸了,船夫们走下休息休息.高原上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歌声。你听,那边船夫的歌声刚落。这边又传来了孩子们学唱挑夫的歌。

(2)听一听《 走绛州》。 (3)说一说《走绛州》。 (4)学一学挑担子。

[设计理念:民歌塑造了一个肩挑扁担到绛州的农民,迈着轻快的步伐,一路笑声一路歌的乐观形象。挑担子的模声词增添了歌曲诙谐的情趣。] (5)随乐律动。

(6)学唱曲谱.用“la”哼唱歌曲曲调。 5 1 5 4| 5 2 1 |2 — | 与5 1 5 1| 5 2 1 |2 — | 区别 唱好切分节奏:

1 2 1 2 2 | 5 5 5 4 5 0 | (7)随琴唱歌词。 (8)感情处理. (9)扮扮挑夫的摸样. [设计理念:歌曲中的衬词,刻画了软溜溜的扁担一上一下,颤动的形态和声音。幽默、诙谐,表现挑夫们乐观的心境。] (10)表演

三、采风归来.

1、括展延伸. 师:黄土高原的确是一片神奇的大地.那么,这节课你们有哪些收获?你还了解哪些高原的情况。

2、交流。

3、今日黄土高原新貌。

[设计理念:西部民歌只是民歌中的一部分。我国歌唱家宋祖英、谭晶将民族歌曲带到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让西方朋友再次瞩目中国。学生互相交流采风成果,为祖国灿烂的文化而自豪,努力学习,弘扬民族精神.]

四、扭秧歌《拥军秧歌》

1、教师示范,讲解扭秧歌的要领

2、大家跟音乐一起扭起来

五、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领略了黄土高原上极具魅力的民间歌舞,它们是中华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希望大家都大胆地走近她,摘取它。 教后反思:

第三课 唱支最美的歌

教学目标:

1、能学会合唱《唱支最美的歌》,用明朗、甜美的歌声表达军民鱼水情。

2、能说出八三拍子的含义,能按其节拍规律击拍或划拍学唱歌曲旋律。 教学重点:

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 教学难点:

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

小雨下起来非常的美,但是,当暴雨降临的时候,而且还持续不断的时候,就会给人们带来灾难了。在这最危急的时刻,你们知道是谁赶到了灾区人民的身边来营救他们吗?是我们可爱的解放军叔叔。解放军叔叔为了保卫为了让千千万万的人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有的驻守在边疆,有的驻守在雪山,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让我们为他们唱一支最美的歌,感谢他们为祖国做出的牺牲。

二、新授歌曲

1、全班聆听音乐《唱支最美的歌》

3/8 X 0 X X | X 0 X X | X 0 X | X 0 0 | A.手拍节奏。 B.用乐器模击节奏

师:前面我们学的都是四几拍子,这个“四”表示什么意思?这条节奏如果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的话,那每小节有多少拍呢?所以,这条节奏只能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数数看,如果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几拍?那么这是一条几几拍子的曲子?

2、讲解音乐知识

3/8的读法?含义? 强弱规律呢?

师:我们带上音符唱一唱

3 0 33|3 0 13|1 0 5|5 0 0|3 0 33|3 0 13|1 0 5|5 0 0|

1 0 11|1 0 51|5 0 3|3 0 0|1 0 11|1 0 51|5 0 3|3 0 0|

3、合唱曲谱

4、学唱歌曲

1)再次聆听歌曲全曲。 2)随琴用U哼唱全曲。 3)听老师用四三拍子弹奏歌曲. 4)指出八三拍个四三拍的共同点。___强弱规律.

5、随琴唱歌词

(1)感情地演唱全曲。 . (2)演唱全曲.加以伴奏。

三、结束语

其实解放军叔叔无时不在我们的周围,为了国家的财产和人民的生命安全,英勇牺牲。保卫着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的安全,解放军与我们老百姓就像一家人,永远心连心。 教后反思:

-------

第四课 鱼水情

教学目标:

1、能认真听赏《洗衣歌》,感受歌曲中所表达的军民鱼水情的情感。

2、在欣赏活动中感受和体验歌曲《大红枣心甜》及《洗衣歌》所表达的民军鱼水情. 教学重点:

体验和感受军民鱼水情 教学难点:

歌曲两个声部的协调、统一。 教学过程:

1、欣赏《大红枣心甜又香》 (1)导入 (2)介绍

(3)听赏《大红枣心甜又香》 (4)了解歌词 (5)唱《大红枣心甜又香》的旋律。

大红枣心甜又香

2、观看《洗衣歌》侵略者,河北的老百姓拿出了他们的特产____大红枣欢迎八路进叔叔。在我国的西藏老百姓 又是怎样表现他们和解放军是一家亲的呢? ( 1)聆听歌曲

(2)了解歌词:说说藏族姑娘为什么安帮解放军洗衣裳。

(3)了解歌曲旋律。

洗衣歌

(4) 跳《洗衣歌》

3、小结 教后反思:

第五课 祖国在我心中

教学目标:

1、能学会演唱《祖国印象》. 用深情的歌声表达的祖国的热爱;在欣赏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感受.体验我”和祖国之间永不分割的真辇情感。

2、能积极参与二部轮唱的乐趣;能在音乐活动中将曲子按拍号分类存档。 教学重点:

学会演唱《祖国印象》用深情的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爱。 教学难点:

二部轮唱,在音乐活动中将曲字按拍号分类存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祖国妈妈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我们将学唱《祖国印象》。

二、学唱《祖国印象》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2)范唱,整体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的特点。

(3)学八分之三拍子的含义及强的规津.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八分之六拍子的及强的规律,并讨论歌曲中几节奏在八分之六拍子中各唱几拍。

(4)全班随着范唱音乐、轻轻划拍,如果对音乐恶毒印象。

(5)随琴跟唱歌词,用“|a”模唱。

(6)选唱附点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规津。

祖国印象

三、欣赏《我和我的祖国》

1、初听全曲,了解歌曲的情绪和节拍特点。

2、复听全曲,体验“我”和祖国永不分割的感觉。

3、在听全曲,表现情感。

四、读谱学唱《美妙的歌声》

1、先听范唱。

2、识读乐谱。

3、唱歌歌曲。

五、给下载的音乐存档.

1、学生回忆四分之三拍子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2、教师弹奏谱例,学生随乐轻松划拍,辨别拍子。

3、请学生为教师弹奏的谱例存档.将相应的拍子写上序号。

六、小结: 教后反思:

上一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下一篇:银行新进员工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