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改革成效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课堂教学改革成效

富有成效的教学改革

摘要:合作教学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在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效果显著,教师间的合作教学体现在备课、上课,评分、网络学习等方面。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合作教学,博采众长,敏锐把握现代时尚脉搏,引导学生创造出独特的设计作品。合作教学是新兴事物,实践起来不会一帆风顺,更需要尝试的勇气和包容的环境。

关键词:合作学习;艺术设计;专业交流;教学资源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人们在工作、学习中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频繁紧密,许多重大发明创造仅由一个人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合作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交流信息、创造价值更为快捷。在现代教学领域中,合作教学是许多发达国家都积极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等方面效果显著,国内越来越多的名牌大学开始尝试这种新鲜的教学方式,笔者从事大学艺术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中也曾与教师进行过合作教学,学生和自己都感到受益颇多,本文就以艺术设计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对教师间的合作教学的体会。

一、合作教学的方式

(一)集体备课,进行专业交流的合作

与学生一样,艺术设计教师之间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审美素养、认知风格等方面存有重大差异,即使在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教学方法、教学整体设计等方面的差异也是明显的。比如“民间工艺”这门课,包含内容丰富,不同专长的设计类教师,上课时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剪纸、木雕、染织、漆画、陶瓷等等,一位老师无法都能面面精通,“术业有专攻”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应充分利用集中备课这一时间进行合作教学,即一起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能力、备作业,了解不同教师上课的重点、特点、思路,在备课阶段提高自己的见识,教师一起讨论教学各环节安排,同时整合平行班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比较,找出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条件可研究的、有价值的问题。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教学目标。

(二)走进课堂,达到全面实效的合作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主战场。但在实际当中,我们与学校中的其他教师在一起除了寒暄很少谈教学的事情,很少去参观别人的课堂,尽管我们对里面发生的事非常好奇。上完课,大学教师没有坐班制,大家一般都是直接回自己家,很少去造访别人,了解同行最新的绘画或设计作品是怎样的,这样做是不幸的,众所周知画家或设计师多少都有点心高气傲,自认为与众不同,再加上“同行相轻”,潜意识里总觉得别人的作品没自己的优秀,实际上我们有很多东西需要从彼此身上汲取获得,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艺术设计教师更不应该闭门造车、固步自封,设计思路和作品都应与时俱进,这样我们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我们应该大胆的走进同事的课堂,去感知我们的同事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激发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出独特的作品。同时我们也应主动将同事请进自己的课堂,一同参与课堂教学,发现不足之处,提高自身能力。只要我们态度谦虚、认真好学,热爱教学的同事们一定会慷慨地帮我们查漏补缺,教学气氛、质量都会更上一层楼。

(三)利用媒体,培养网络学习的合作

一名好的教师应当积极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下的角色转换,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教师应当努力走在学生前列,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互联网中大量的专业资料和最新知识点,可以迅速扩充教师的知识面,我们要不断为自己充电,实时更新已有知识结构,否则我们就变得越来越孤陋寡闻。网上名师讲座视频不仅自己可以学习观摩,下载给学生共享,能使更多的人受益。艺术设计教师们可将自己积累的优秀光碟、电子课件进行共享上传,和网络另一端,不同学校的教师同行互通有无,共同提高,教学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电脑水平普遍较好,通过互联网能高效快速地学习掌握教学经验和技巧。

除了利用电脑学习教学经验,更重要的是艺术设计的设计和应用中,电脑技术也广泛地被采用,设计者可以借助高科技的手段,寻找更适合现代设计表现的空间,使不可能和不敢想象的设计变成了现实,为作品提供全新的色彩、全新的造型、全新的风貌。在强大的技术支持下,艺术设计不断诠释着新的风格观念,电脑、互联网也成为了设计向前发展的催化剂。网络新技术的应用,以其特有的优势、快捷的方式、综合素材的采用等,极大地激发了从事艺术设计的师生的创意灵感,丰富了设计师的想象空间和创造力的发挥空间,为艺术设计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1]

二、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一)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教师之间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之间就所教授内容的互动,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在思维、科研智慧上的碰撞,从而升华出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完善和科学,产生“1+1>2”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艺术设计课程内涵的丰富性,我们更应重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前的合作设计、合作备课和课后评议等,相比较个人独自备课,合作教学可大大提高了教师自身的能力。

(二)合作学习有助于提高工作结果的质量

教学的质量高低,关键在于能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资料的编写、教材教法的研究、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发等方面相互协作,相互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宽容无私的胸怀理解接受教师间的合作教学,互相促进、同步提高,为教学事业全身心奉献,我们也会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本人在大学学习的是装饰设计中的漆画专业,毕业后在独立教授“装饰设计”这门课时,一开始只重点教授漆画理论知识和制作技法,后来渐渐觉察到知识量不足,在学校鼓励教师间相互听课、合作的氛围促进下,我走入同样上“装饰设计”课的教师课堂听课,记录听课笔记,课下老师们也向我推荐相关优秀专业书,让我对陌生的内容掌握起来更加容易。同时对教师讲课环节的小瑕疵,我也在课后诚恳地与老师沟通,大家都各有收获。从此,我再上“装饰设计”这门课时,除了继续传授漆画,还留出一些课时让学生学习、体验我从合作教学中学到的知识,因为装饰作品的材料讲究综合应用,如布贴、刺绣、编制、镶嵌作品,每一种都有独特工艺。在开设这些内容时,我也请相关教师来班上指导,这样我和学生又可以在实践中学到更多技法的细节关键点。以下就简单列举布贴、编织、镶嵌这几种我新学习的专业知识,也与大家一起分享:

布贴是现代装饰设计的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它以布料现有的质地、纹路、图案、颜色作为原材料,通过剪裁、拼贴组合而成,缝制布贴作品可产生立体效果。制作方法与步骤:根据画稿设计需要选择一定的质地、颜色和花纹的布头进行剪裁,并根据画面需要局部填充一定厚薄的人造棉,缝合于事先绷好布料的框架背景上。具体方法是一边缝合,一边填充,注意厚薄的对比,主次的区别,填充物的均匀,缝制的精细。装饰布贴,由于其材质的柔软,给人以温暖柔和、弹性十足的感觉,充满了人情味。

编织以毛线、丝线、麻线、棉线、纤维线为原材料,以经纬线横向、纵向、交叉、错位等方式制作而成。制作步骤:先在做好的木框架上方和下方交错钉钉子。然后在钉子上缠绕竖线后便可编织了。基本方法有平纹:画面整体有虚实肌理感,细腻、柔和。连珠纹:有一定厚度的小颗粒肌理效果,精致、梦幻。起绒纹:有一定立体效果,给人温暖可触感。起圈纹:有视觉上的厚重和弹性感。人字纹:有生动的纹理、情趣。品字纹:有一定的节奏感,朴素大方。技法的采用可根据画稿的需要选择一两种技法,但要注意统一,色彩的配置上多运用渐变色。

镶嵌是装饰设计中最容易产生强烈视觉效果的一种技法。大体步骤:根据画稿设计需要任意调配色彩(油画、丙烯色)制作彩色底板,运用印象派的点彩法将镶嵌物用胶粘牢在木板上。具体方法:由内到外、由局部到整体、由精微至广大。为求画面装饰效果,应确定画面的“总体走向”和主题的“结构走向”。两者是对比中有和谐,统一中有变化。另外,背景的镶嵌和主题镶嵌的关系或以疏托密、以密托疏,或以明衬暗、以暗衬明。注意不宜过分刻画细小明暗起伏,否则不仅会使镶嵌物难以处理搭配,而且容易造成画面分散、零乱的问题。[2]

增添了合作教学的新内容后,教学领导和同行们都觉得课程的“含金量”提升了,学生制作作品时,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技法实施,对学习积极性也带动不少。此后,学校还推行了同一门专业课平行班教师在学生的期末成绩考核时采取集体打分制,这也使得教师教学合作更加完善和人性化。因为艺术设计不同于语文、数学这些文化课的考试,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可以参考,艺术设计的学生作业,因风格、技法、材料等不同,产生的视觉、触觉效果也不同,教师单独打分时难免会受到自身审美习惯,以及学生上课时的表现、出勤等情况的影响,打出的分数未必完全准确,三位以上的同专业教师参与打分,相对更公平、客观,也使得学生不会再刻意迎合授课教师的审美风格,能大胆创意,展示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结语

绘画和艺术设计两个领域在本质上的最大差异在于:绘画是单凭画家个人感性认知来实现的,受时代、他人的影响较小,比如现代油画家仍可运用古典主义技法作画,现代国画家也可保持唐宋时期笔墨风格,其作品仍会受到现代画商和群众的喜爱、购买,大家不会觉得这些作品已经过时。而艺术设计则必须依据使用者群体对作品的认知,不能孤芳自赏,以实用为目的的设计,如果不能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和接受,就不能完成它对产品的推广推销的根本使命,所以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合作教学,博采众长,敏锐把握现代时尚脉搏,艺术设计教师之间的集体备课、进入教室互相学习指导、集体为学生评分,以及利用发达的电脑技术提升教学和设计水平,都能对我们工作带来显著改善,学生也会因此受益,未来的设计作品自然会更多样、丰富。同时我们也要清楚的认识到教师间的教学合作也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有时教师沟通不好,也会带来争执和误解,所以教师教学合作需要在长期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如果我们仅以教学合作还是新事物,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就始终沿用旧规,不敢响应时代进行尝试改革,对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教育领域都是莫大的损失,所以开放宽容的教学管理环境,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式的教师团队,理解配合的学生群体,才共同构成大学艺术设计教师教学合作的必要部分。期待新的教学方式能早日产生显著效果,被更多高校采用推行,并在实践中完善教学合作这一形式,使得它更加细化和丰富!

参考文献:

[1]王磊,卢嘉.色彩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2.

[2]甘小华.装饰设计教程[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

作者簡介:

颜伟娜,女,河北石家庄人,四川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李刚,河北涿州人,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化学学院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

作者:颜伟娜 李刚

第2篇: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效刍议

摘 要: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虽然不是对高校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全貌的评价,但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成果,很多高校将四级考试成绩与学位证书挂钩,作为水平考试,其也是检测英语水平的一种方式,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是高校管理的一种必然趋势。

关键词: 大学英语 四级考试 学习能力 改革成效

一、引言

大学英语课程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目的在于准确地衡量我国在校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根据教育部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精神和“强外语”特色,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合理设计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的学时比例;进一步深化“任务型”教学法,激励学生增加语言的输入和输出,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为专业服务。

二、改革措施

1.非外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以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终极目标,因而,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每周8节英语课,开设“大学英语”(6节)、“英语视听说”(2节),使学生巩固英语基础知识,增加四级词汇量。第一、二学期内学完4册大学英语教材,这就需要增加学生在课内外的语言输入和输出量。学完大学一年级所有英语课程后,学生将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在原有大学英语拓展课程系列的基础上增设多种课程模块,使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交叉融合,为学生在学习专业英语课程前储备与其专业相关的英语话语知识。在课程安排上,开设商务类、金融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凸显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同时,开设跨文化交际等人文类课程,使学生进一步提升个人修养,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课时安排上,学生第三、四学期分别选择一门专门用途、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每门周课时为2学时,共计64学时。在第五、六学期开设英语口语,让学生临近毕业时接触外教,提高口语能力,同时为参加校内的听说测试做准备。

2.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大学英语教学层面,教师需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的着眼点展开教学活动。一年级的“大学英语”为综合基础课程,增加巩固学生的词汇,激励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重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并为参加四级考试做准备。“英语视听说”课程,我们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听,课堂就内容进行讨论,同时增加四级考试的听力练习。“大学英语”期末考试涵盖对学生英语听力、写作、词汇、阅读、翻译等方面的考查,不划定范围,全面考查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情况。“英语口语”放在第三学年,必须对外教有所要求,布置作业、小测、登记平时成绩、考勤等一样不能少。除了通用英语课程的教学外,在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中全面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标。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日常英语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平时成绩占70%(其中10%为学生的英语演讲能力),期末成绩占30%,以此激励学生重视学习过程。设立英语听说水平测试制度,在大四上学期进行,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并以此作为评优评奖的依据。这一举措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3.实践教学活动安排

大学英语教学部每学期定期开展非竞赛类大学英语实践教学活动,旨在建设英语校园,使学生每天都有机会使用英语,多与外教接触,培养外语思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开设英语语音诊断室(每周开放)、英语时空室(每两周一场次)、全英语讲座(每两周一场次)、南国英语读书分享会(每月一场次)、英语调频台(周一至周五),并校内编辑出版英语刊物“南国大学英语”(每学期两期)。充分利用学校的外教资源,鼓励中籍教师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指导,使其能随时随地说英语。

每学期开展三四项竞赛类活动,如听力比赛、阅读比赛、写作比赛、笔译比赛、背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商务英语竞赛等。结合所开设的课程特点与门类,进一步为不同教学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竞赛类活动,并将之建设为品牌活动,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紧密融合,充分体现学以致用的效果。通过校内竞赛,选拔学生进行英语技能专项培训,为参加校外重点赛事如“外研社杯”演讲比赛、岭南杯写作比赛等储备人才,并做好比赛准备。

三、改革成效

1.四级成绩数据

以上数据显示,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逐年上升,大学英语改革成效显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根据班级特点,结合全国大学英语四级题型改革,推动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英语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在课堂中,对于大学英语四级听说读写方面采用了针对性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大学英语课程第一学年,从12学时增至16学时,让学生积累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增加四级词汇量。

2.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是影响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学活动的保证。学校2014年大学英语教师32人,其中硕士学历27人,本科学历5人,因大学英语教學改革的需要,到2016年,大学英语教师36人,其中博士1人,硕士学历33人,本科学历2人,教师的学历结构和教师配置都有所提高。为了适应改革,教师们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商务类、金融类、管理类、计算机类等专门用途英语课程知识,利用假期提前备课,积极向“双师型”教师靠拢,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3.学生获奖情况

学生的英语成绩凸显了英语综合能力,自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稳步上升,学生在听说读写技能方面进步很快,各类“外研社杯”演讲比赛,“外研社杯”阅读比赛、全国英语演讲比赛、岭南杯英语写作比赛等,学生踊跃报名,并且成绩突出,从2014年参赛获奖人数4人次,到2016年参赛获奖人数至8人次。如2016年5月,我校学生获“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网络赛区一等奖;2016年12月,我校2名学生分别获得第七届全国外语院校大学外语教学协作理事会暨全国外语院校大学英语演讲比赛二等奖和三等奖;2016年12月,我校3名学生分别获广东省第四届岭南杯“海之梦,丝之路”英语写作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

四、结语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标尺,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英语水平,是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动力。在现阶段社会对于人才需求高标准、严要求的大环境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学时与学生的四级通过率不成正比,大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有待提高,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学管理,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生学以致用,学以明智,学以专攻,培养学生应具有在工作中使用英语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耿丽梅.我校近三年大学英语四级成绩的分析及教学启示[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1(09).

[2]董连忠.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10).

[3]教育部考试中心评价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利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数据为大学英语教学提高服务评价的探索[J].学术前沿,2009(01).

[4]李俊青.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经费来源: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立项:大学英语四级考试题型调整(2013年)对大学英语教学反拨效应的实证研究。

作者:杨柳

第3篇:锐意改革出新招 重建课堂显成效

方勇,一个干练而响亮的名字,一个睿智而大胆的校长,一个勇于开拓勇于进取的人。1984年7月毕业于湖南师大物理系,历任醴陵市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醴陵市教育局副局长、醴陵四中校长等职,现任湖南省醴陵一中校长。曾获得湖南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湖南省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校长等荣誉称号。任醴陵一中校长六年来,始终将课堂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他认为有什么样的课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抓住了课堂就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从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构建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 课堂教学模式,方校长带领学校老师反复研究,不断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成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学校。

一、在困境中起步

坦率地讲,醴陵一中的课堂教学改革一开始并非新课程改革的自觉行动,而是源自于高考的压力。2006年高考成绩,学校处于历史的最低谷,二本以上一次性上线率仅为30.5%,2007年略有回升,也仅仅只有37%,当时学校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压力。成绩严重滑坡的背后有许多原因,但学校认为,课堂教学效益低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的主观因素。那么,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呢? 2007年高考,学生在一道考题中的答题表现给了学校深刻的启示,也使方校长增强了课堂教学必须改革的紧迫性。当年的文综第37题,题目的第一问给出了两个材料。材料(一)取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它列出了2001~2005年5年内中国制成品进出口的货物分类表及其对应的进出口金额;材料(二)给出的是这样一些事实:据统计,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约为30%,但高科技产品主要依赖进口,如100%的光纤制造设备,80%以上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或石油化工装备,70%的轿车制造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等依赖进口。题目的第一问是根据材料(一)和(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10分)。高考阅卷结束后抽样统计反馈的信息表明全省考生这一问的平均得分仅5.6分,醴陵一中文科考生估分情况同样很不理想。对于这样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中十分简单、甚至是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却缺乏最基本的阅读能力和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整体把握的意识和能力,他们尽管熟知政治课本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但对所学知识难以迁移和运用。反思学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真正独立自主阅读的机会实在太少了,他们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概括表达的能力难以提升,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年的暑假教师业务学习期间,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反思,广大教师一致认为,传统课堂亟待改变。这一点为学校第二年春季开始的课堂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2010年,正是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刚刚经历一次理性回归的时候,在当年的秋季开学工作报告中,方勇校长和教职员工再次对一组数据进行了解读。那年暑假,方勇校长先用了上十天的时间对全校157位统考科目的任课教师从2007年下学期至2010年上学期六个学期教学成绩的积分(每期满分为10分)进行了统计,然后再对四个不同分数段内的教师人数分布情况进行了统计,最后方勇校长又对每个分数段内教师的年龄段进行了一个分析对比。这样,学校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事实:32岁以下的任课教师54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为32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60%;32岁至45岁之间的任课教师人数80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29人,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36%;而45岁以上的任课教师人数是23人,9分以上的教师人数是5人,只占该年龄段教师人数的21%。这一系列的统计数据告诉学校:有效课堂是有效信息的有效传递,教龄长不一定成绩好,讲得好也不一定成绩好。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及时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尽管他们的教学经验有所欠缺,但教学成绩普遍优于中老年教师。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提出了“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科学的课堂需要技术支撑”的命题,进一步强化了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10年的岁末,湖南省教育厅为了规范中小学的办学行为,下发了《关于严禁中小学节假日补课的通知》。《通知》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学校及其教师要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学生学习效率,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决纠正违背教育规律,随意侵占学生休息时间的做法。”这一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禁补令”,无异于一颗重磅炸弹,震动了包括醴陵一中在内的那些依靠加班加点、苦学苦教提高升学率的一批学校。学校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持续稳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务必由单纯依靠加大劳动强度和延长学习时间向依靠科学施教、精致管理转变。

几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的思想认识也在不断提高,由改革初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功利思想逐步转变为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的素质教育思想。正因如此,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课堂教学改革的信念也愈来愈坚定。

二、在借鉴中创新

自2008年上学期起,醴陵一中开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实验,至今历时已近五年,学校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转变观念,借鉴经验

2008年上学期学校分三批派出教师到山东省昌乐二中、兖州一中考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在这两所学校学校看到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课堂,教室里学生的课桌对了起来,黑板降了下来,课堂活了起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课堂从教学制度层面发生了一些真正的变革:一是“导学案”导学制度;二是小组合作学习与评价制度;三是学生实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变化。学校认为,这正是学校所努力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考察学习归来之后,老师们便开始模仿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一堂课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5+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多于20%,学生的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但由于师生思想准备不充分,偏离了校情实际,再加上教学理论方面准备不足,课堂教学改革仓促上阵,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课堂也活了起来,但处于一种盲目和无序的状态中。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改革初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是这一阶段最大的收获是广大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师生产生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兴趣和愿望,在行动上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自主创新,探索定模

从2008年5月上旬开始,学校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初步探索适应于本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确定高一年级作为前期试点年级;二是成立课堂改革组织机构,负责全面规划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工作,部署各阶段工作任务,收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三是成立课堂教学建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规章制度建设和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等三个项目攻关小组,任务是构建具有醴陵一中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制定导学案编写细则、集体备课工作规程和小组合作学习制度等一系列与课堂教学改革相配套的制度方案;四是开展学生合作学习小组的培训;五是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学校汇编的各种课堂教学改革材料。同时,高一年级的课堂全面开放,向高二和高三年级辐射其取得的初步成果。

2008年下学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验阶段,广大教师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改、改中创。同时,学校使用行政的手段如通过电视监控、录像等办法加强课堂监管,硬性规定每节课教师单独讲授时间不能超过15分钟,强力推动改革工作。半年的努力,课堂教学模式初具雏型,学校提炼总结出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小结—目标检测”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并出台了《醴陵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等方案,建立了课堂教学、集体备课、导学案编制和使用、教学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等一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从此课堂教学改革开始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第三阶段:直面困惑,理性回归

进入到2009年上学期,课堂教学改革历时将近一年的时候,各种困难和问题也开始相继出现,最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出现了教学成绩(肄业年级与兄弟学校联考)明显滑坡的现象,师生的教学改革热情也逐渐降温,甚至一度对改革产生了怀疑,这个时期,课堂教学改革进入到最关键的时候。课堂改革领导小组的成员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命题:为什么改革后的教学模式却换不回理想的教学效果?为此,学校在五月份进行了两项大面积的问卷调查,召开了一系列的师生座谈会。取样于8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高一、高二年级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轻松自信且主动学习的仅占3.4%和2.1%,而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分别占到63.5%和61%;希望老师在课堂上单独讲授的时间应在25分钟以上的学生分别达92.9%和90.6%。事实表明:课堂教学改革明显地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被课前、课后各学科雪片似的导学案压得喘不过气来,严重影响了学生课后对教材及时的巩固和复习;学生对教师包办替代式的讲授仍然具有严重的依赖性。而来自全体任课教师的一份调查报告则显示:多数教师的课堂容量减小,教学任务难以按时完成;学生合作讨论、展示与交流耗时低效;教学模式僵化,学科魅力缺失等。尽管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但有一点是值得欣慰的,那就是63%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两个年级分别有70.8%和60.1%的学生赞成课堂教学改革,只是希望老师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而大多数老师也认为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不可废止,但要克服急躁冒进的情绪,步子不宜太大,应稳步进行。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认真听取来自师生甚至家长的一些意见,全面分析,冷静思考,仔细权衡,慎重决策,及时出台了醴陵一中[2009]04号文件,即《关于加强和改进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三条指导意见》。文件指出:对改革中普遍存在的困惑和难题,学校需要以历史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理性反思、总结和分析判断,要及时矫正和改进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文件适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以及学习小组编制的意见,进一步控制和精简精编导学案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意见,进一步落实“五环节”教学模式思想精髓的意见等三条指导性意见。文件还特别强调:对“五环节”教学模式要整体把握,务必落实启发式教学思想和学生主体地位这一核心教改理念,学校适时提出要将“五环节”理解为“五要素”,这是一次理念上的重要突破和创新。这一文件的出台和实施,对当时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起到了一个“软着陆”的缓冲作用,这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一种尊重客观规律和校情实际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也避免了因急躁冒进带来的教学质量滑坡的尴尬局面。

第四阶段:健全完善,稳步推进

2010年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入了稳步推进阶段。首先,学校对2008年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的修订和完善,并且将过去几年改革的成果转化成教师的教学常规和学生的学习常规,以制度的形式将改革的要求固化下来,克服了师生在改革中的一些随意性和惰性。

三年多的课改,学校收获了一些成功经验,也吸取了不少教训。学校认识到课堂改革推进不够顺利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低效的校本教研难以对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要突破教学改革的瓶颈,必须改变目前低效的校本教研模式。二是学校的管理制度必须健全。任何一项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最终不可能依靠群众的自觉性来完成,而必须通过行政的力量去推动。因此,现阶段学校正在加强的工作是以推广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科研成果为着力点优化校本教研模式,给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其次是健全和完善学校目标管理制度,为推动改革提供制度保障。具体的做法在后面的第三部分再做详细介绍。

三、在探索中完善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它按照预定的目标顺利推进,确保学校健康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稳定提高甚至大幅度提高,在实践的过程中学校不断探索,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保障措施:

⒈加强组织领导,统一思想认识

课堂教学改革伊始,学校就成立了由方勇校长亲自任组长的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其次,广大教职员工思想认识的统一,是开展课改工作的重要群众基础。学校经常组织广大教师学习研读新课程改革的文件和理论资料,不断强化思想认识和课改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本中指出:“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转变学习方式,要改变目前在一些课堂中存在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特别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认为《纲要》的要求,就是体现了国家的意志,课堂教学改革不是谁愿不愿意搞的问题,而是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表现,反映的是一位教师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和立场,不允许有一位教师在改革中出现因思想上的懈怠而掉队。

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课堂教学改革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更好地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教学改革只有置身于正确的办学思想指导之下才可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在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坚守一条底线,那就是在应试教育压力仍然巨大的现实环境下,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老老实实地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

一是严把“课程开设关”。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要求,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力争开好各门课程。本着强化必修课、优化选修课、丰富活动课、开发校本课的原则,构建了一个适应全体学生“全面、自主、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且落到实处。譬如,在普通高中学校普遍感到课时不够用的情况下,学校仍坚持每周安排白天两节正课的时间让学生进图书馆阅读课外书籍,保证每周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统一收看一周电视时事新闻,每周不少于40分钟时间学生练习硬笔书法等,而且还将阅读、时事新闻、书法等校本课程、活动课程均纳入学分认定,确保各类课程的合法席位。

二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校始终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如果是以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代价则有悖于改革的目的。只有真正解放教师、解放学生,为教师的教学个性发展创造空间,为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课改才能深入持久地进行。改革过程中,学校认真地执行省厅《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严格控制学生的作息时间,坚决杜绝节假日随意补课等加班加点行为。因此,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学校特别注意优化教学环节。譬如,在导学案编制和使用上学校有别于其他一些学校。首先,学校要求各教研组加强集体研究,尽力提高其编写质量,导学案内容要做到精心编制,具有不可替代性,减少学生对其他资料的依赖性和重复劳动,特别是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在课前将导学案发放给学生,目的就是要提高45分钟的课时效率,减轻学生课外过重的学习负担。又如在作息时间方面,不管任何情况,即使是高三年级总复习最紧张的时候,也要求所有学生每天中午在公寓楼休息一个半小时,确保他们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8小时。

⒊健全制度,完善管理,为改革保驾护航

2007年以来,经过几年的努力,醴陵一中已初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目标管理体系,即“二级”“双向” 目标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评价系统。为了继续用行政的力量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学校将“五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成果转化成为教学常规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醴陵一中任课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评价考核制度》,将任课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态度和成效与个人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把各年级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情况作为评价年级工作的重要项目。通过制度建设把改革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坚决杜绝课堂教学走回头路的现象发生。

⒋深化教育科研和校本研究,为改革提供技术支撑

学校树立了“问题即课题、工作即研究、效果即成果”的科研意识,努力将教育科研课题贴近日常教学工作,切实为课堂教学服务。学校创建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主题,以教研为载体,以师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学—教研—科研”一体化的校本教研运行机制,形成全员参与的教育科研格局,切实解决一些教学改革中的实际问题。

一是将课堂教学改革纳入到教育科研轨道。《“五环节”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能力、情感”磁感线激活学生自主学习责任心的实验研究》作为醴陵一中“十一五”省级重点规划课题《营建校园亲情磁场激活中学生自主责任心实验与研究》的子课题之一,已经完成了“初步探索自主学习培养自主责任心的有效策略”“初步探索展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自信心的有效策略”等六个研究子目标,已经于2011年正式接受省教科院的结题验收,且评定为“优秀”等级。

二是深入推进“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一项科研成果)这一科研成果。每学期各学科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难点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开展一至两次主题观察活动,在每次活动中,各学科要切实解决一两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管理”“学生自主学习环节中教师的引导作用”等),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是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广泛开展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坚持“六三一”课堂研讨模式,即每学期推出六堂校级观摩课,每个年级学科备课组组织三堂组内研究课,每个教师上一堂汇报公开课,倡导广大教师在教中研,研中悟,悟中改,改中创,营造浓厚的教研风气,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在反思中成长

⒈收获

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将近五年,学校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更多的是收获了成长和成功。

⑴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几年来,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具体表现为:一是自主学习的责任心和学习动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升;二是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概括问题的能力,自主阅读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三是团结协作意识、竞争意识明显增强;四是学习习惯明显好转,注重学习方法的优化,基础知识更为扎实,学困生与尖子生之间的成绩差距明显缩小;五是学生行为规范和个人修养有所提高,与老师同学相处融洽,能较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尤其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对近年进入大学的毕业学生进行的跟踪调研结果表明,高中的课堂教学改革对他们的后续发展有一定的帮助。2011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的张瑶同学今年上学期给母校的来信中写道:“我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大一三班的班长。 来交大半年时间中,我在保证学习成绩优秀的情况下,也参加了许多活动,如辩论赛,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等,加入了许多组织,如物理系学生会,大学生联合会等。我为自己所取得的荣誉感到高兴,但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我高中培养的习惯和精神。 我认为母校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对我产生影响深远。我不能忘记,那时小组讨论的激烈场景,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发言。正是在那种气氛中,才造就了今天的我:积极大胆,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演讲;虚心请教,学会吸取别人的思想精华,从而使自己分析问题更加全面。另外,小组合作之前当然要自主学习,于是我就养成了坚持自主学习的好习惯,才得以保持优秀的成绩。 我很感谢高中接触到的小组合作学习制度,我一定会坚持我的精神,努力做最好的自己!也请母校能够继续坚持这种改革。”

⑵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以高考和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重要标志的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从2009年实施全省学业水平考试以来,醴陵一中近四年的一次性合格率分别达到99.08%、99.8%、99.88%、99.0%,2009年和2010年分别位居全省第六名和第八名。

高考成绩从2006年至2012年七年来,本科二批以上一次性上线率分别为30.5%、37%、40%、52%、67%、68.4%、74.5%,由此可以看出高考上线率明显提高,与课堂教学改革前的2006年和2007年相比可谓有大幅提高,特别是今年的高考成绩高分考生明显增多,且一本上线人数达到320人、一本上线率达38%。

⑶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办学思想不断端正,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所减轻,身心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个性特长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学校的办学特色随之更加凸显。以学校体育工作为例,高中三年时间学生坚持不辍地每天进行一千二百米晨跑以及一小时的阳光体育运动,身体素质不断增强。从每一学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检查结果来看,学生的耐力、肌肉力量显著提高,肺活量明显增大,常见病发病率明显降低。学生的体育运动成绩普遍提高,特别是竞技体育田径项目实现了从“黄牌”到金牌的跨越。2005年至2007年在全省传统项目学校的比赛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倒数第二名被省体育局“黄牌”警告,时隔四年之后,2011年8月份组队参加在慈利举行的70多所学校参赛、强手如林的湖南省传统项目学校比赛中获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在湖南省宁乡举行的2011年全国中学生田径锦标赛上,醴陵一中获团体总分全国第十三名,游娜同学获女子一百米栏银牌并破全国中学生纪录;在2012年湖南省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上获学校团体总分第二名。

⑷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了醴陵一中学习型团队的建设,推动了书香校园工程的落实,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教改能力以及从事教学研究的兴趣明显提高。2008年—2012年上学期四年来,教师在国家和省级以上发表和获奖的论文有210多篇,其中围绕小组合作学习和“五环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的论文就有十多篇在国家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者获奖。

此外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较快。主要表现为教师驾驭课堂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增强,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把握更加到位,对“五要素”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基本能够灵活运用、融会贯通,初步克服了模式化的倾向,传统课堂中的“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基本杜绝。教师参加国家、省、地级教学竞赛成绩斐然,引起了省内外同行瞩目。仅仅从2008年下学期至今年上学期四年时间内,就有3人获全国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2人获省级教学竞赛特等奖和一等奖,10人获省级教学竞赛二等奖,11人获地级教学竞赛一等奖。

⑸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了学校的品牌形象。因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平台,近三年来到醴陵一中交流的省内外兄弟学校达一百六十多所,3300多人次,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

2008年十月份省教育厅对全省示范性高中督导检查评估中,醴陵一中优质课达标率达61%、优良率达100%,居全省迎检学校之首,评估综合得分排名第一,获省厅督导评估综合表彰奖励。2009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报》第一版报道:“湖南师大附中、醴陵一中办学思想端正,办学行为规范,教育教学管理机制完善,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办学特色和办学水平实绩较为突出。”

同时,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得到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关注和悉心指导,作为株洲市普通高中的唯一代表,2010年12月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湖南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板校”。2011年11月全省基础教育高中课程改革现场研讨会在醴陵一中召开,学校向来自全省的150多所兄弟学校全面开放了课堂。

⒉反思

加拿大课程专家富兰说:“课程改革是一个旅程,而不是一幅蓝图。”鲁迅说过:“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就搬得动。”近四年的课堂教学改革,虽然收获不小,但的确也遇到不少的困难和挫折,深感被人们曾经称之为“课改禁地”的普通高中课堂的变革说起来容易,真正实施起来难度还真的不小。方勇校长的主要感受是:

第一,教师固有的教学观念和习惯性思维是改革的强大阻力,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进一步提升品质的重要瓶颈。

第二,学校领导指导课程改革的能力欠缺以及还不够精细到位的教学管理,难以保证改革的深入持久和真正取得实效。

第三,许多学生在长达九年的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自觉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进入高中之后同伴之间更加激烈的学习上的竞争,容易形成保守和自我封闭,合作学习以及同伴的互帮互助、共同提高的愿望并不强烈,导致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第四,普通高中尤其是学校农村地区县级一中这类省级示范性高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高考压力,在高考升学率上不敢有丝毫的闪失,课堂教学改革犹如是“戴着镣铐跳舞”,放不开手脚,广大师生以及家长对待课堂教学改革的态度上顾虑重重。其次,相对义务教育阶段而言普通高中课程的教材难度较大、内容增多,课时较为紧张,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又非一日之功,真正全面开放的课堂,要确保教学进度实非易事。

反思过去几年工作中的存在的不足,要使课堂教学改革持续有效推进,方勇校长认为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继续作出努力:

第一,要争取各级组织的支持,做好必要的社会宣传,减轻学校高考升学率方面的压力,为课堂教学改革营造相对宽松的外围环境。

第二,要进一步在广大教职员工中澄清思想,提高认识,牢固树立课改理念。同时要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整体素质。要尽力争取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引领,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互动,充分利用各种办学资源,培训提高教师。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只有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才能真正顺利进行。

第三,要努力构建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推行更加精细到位的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倡导一种乐于奉献、勤于钻研、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教师队伍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第四,要做好学生方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想发动工作,使他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意义,促进他们自觉转变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五,创造条件建立一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改革生源基地实验学校,做好一定的初、高中课堂教学方式的衔接工作,为学生适应高中的课堂做一些铺垫。

方勇校长深知,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坚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转变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探讨新课改精神的实质和素质教育规律,秉承“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改革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新课改为契机,有效的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湖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作者:激流

第4篇:临朐县技工学校教学改革显成效

王俊芹季蔚

近年来,职业学校竞争不断加剧,技工学校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考验,一方面生源紧缺,招生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即使已经进入技工学校,由于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差,一遇到学习困难,就失去学习兴趣,对学校的新鲜感一过,便中途辍学。因此,今年以来,县技工学校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稳定在校学生,解决学生流失问题。

一是提高教师讲课艺术,生动有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呆板、僵化,这一方面造成教师缺乏讲课激情,另一方面造成学生兴趣减弱。因此,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推门听课、开展“个人教学创新亮点”“教研室创新亮点”评比等活动,努力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培养讲课激情,以此,带动学生学习热情。

二是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因材施教

对升学班学生除专业课程学习外,要加强其文化课的教学,以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要求。各专业班将重点放在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的学习中,以满足社会行业、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降低难度,本着“有趣、有用”的原则,打破教材限制,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放慢教学进度,保证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品尝到“跳一跳能摘到桃子”的喜悦,从而增加学习兴趣。

三.不拘形式,开展多种教学活动

技工学校学生虽然文化基础差,厌烦枯燥的理论,但是在学习专业技术、动手操作方面,却有很大的热情,教师利用这一特点,加大实习课力度,将专业理论融合到实习课教学中,不定期地举行专业技能大赛、优秀作品展示,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学校还经常组织师生到县内各大企业,例如华特磁电、玉龙造纸、蓝帆新材料等现场参观,增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的感性认识,增强了学习的动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能陶冶人的情操,磨练人的意志,为了防止学生厌学,丰富学生生活,学校每周都组织一次全校范围内的文体活动,例如,师生拔河比赛、托球跑、接力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等。

学校还成立了“艺术屋” ,由书法毕业研究生冯老师牵头,课余时间教学生刻章、绘画、书法,培养了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

对技工学校进行的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解决了学生的流失问题,促进了技工学校健康稳定发展。

第5篇: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公共管理学院-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

3.3-2主讲教师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管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建设成效典型案例

公管学院 朱春江

一、《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需要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是振兴一个国家经济的保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2006年《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高职院校的主要培养目标是“高素质专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目标

管理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研究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的方法。本课程是以培养管理一线所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学习与训练,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掌握管理的规律、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管理理论对管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与人事能力、领导与沟通能力和控制与信息处理能力等,从而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既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践能力,又具有管理理论和技能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三、工作过程

根据《关于推进我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院教[2012]40号)文件精神,2012年4月管理教研室《管理学基础》主讲教学团队积极进行精品开放课程申报工作。从2012年4月到6月,课程负责人朱春江、许强老师及主讲教师庄红蕾、张玲、段云鹏、殷铭老师进行了精品开放课程前期准备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已初步完成“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队伍介绍、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及表现形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

1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主讲教师、教师结构队伍、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等工作任务。

2014年1月,根据《关于开展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评选工作的通知》(院教[2014]1号)文件精神,《管理学基础》主讲教学团队在“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精品开放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中注册且已实施资源共享的课程。从2014年1月到5月,在2012年的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基础上,教学团队教师进一步做好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了“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程负责人、队伍介绍、课程设计、课程定位、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及表现形式、教学大纲、授课教案、教学课件PPT、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主讲教师、教师结构队伍、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教学评价及社会评价、课程说课、习题库”等相关内容,增加了教学案例、视野拓展、学习引导、友情链接等相关内容。2014年5月经过学校组织专家评审,《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被评为“第一批学校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在学院课程建设过程中能起到示范作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四、条件保障

(一)学校政策保障

学校高度重视立项课程建设工作,按照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有关要求,加强对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管理,并对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0.5万元经费支持,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师资保障

除了管理教研室6位教师外,教学团队还包括连云港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龙高研究员,江苏瀛洲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正江,江苏正大天晴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胡旭等3人,本课程组教师9人中,专任教师6人,双师4人,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5人。课程组教师荣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高校首批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人员”、“江苏省第四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等荣誉称号,主持市厅级项目4项,参加国家948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 “双师”结构,专兼教师比例,学缘结构,年龄结构,职称及职业资格结构如下:

1. “双师”结构:专任教师6人,占66.7%;双师4人,占44.4%;博士1人,占11.1%;硕士3人,占33.3%;学士5人,占55.6%。

2.专兼教师比例:专任教师6人,兼职教师3人,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为33.3%。 3.学缘结构:9人分别毕业于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贵州大学,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大学,东南大学,江苏教育学院,兰州大学9所大学, 学缘结构优化。

4.年龄结构:50周岁以上1人,占11.1%;40-50周岁以上6人,占66.7%;30-40周岁1人,占11.1%;30周岁发下1人,占11.1%。老中青结合, 梯队结构理想。

5.职称结构:正高1人,占11.1%;副高4人,占44.4%;中级3人,占33.3%;初级1人,占11.1%。职称结构合理。

6.职业资格结构:具有职业资格证书3人,占44.4%。

已形成年龄结构合理、职称结构优质、双师及学历结构优化、学缘及兼职教师来源广泛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硬件环境保障

充分利用学院的网络条件和网络资源,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思考习题等资源在网上共享。学生可以通过学院网络资源,观看或下载多媒体课件学习,为学生通过网络开展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实验室,开展企业经营管理模拟等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大校内实训设备投资力度,构建良好的实训环境,以满足学生校内的实训需要,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提供了硬件保障。

五、主要成果

“管理学基础”课程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第一批学校立项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六、影响与评价

(一)校外专家评价

淮海工学院陈国华教授评价:《管理学基础》体现“工学结合”教改的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该课题组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整体水平高、合作精神好。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设计科学,课程内容丰富,结构新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体上看,课程建设取得了成效明显,达到了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二)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中盐德邦(江苏)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承亮博士评价: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基础》课程建设定位准确,思路清晰,注重职业培养目标,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形式多样,课程体系中充分融进了管理基础能力训练内容,独具特色,能提高学生管理素养和管理技能。课程建设富有成效,同意作为精品课程建设推荐。

(三)校内督导评价

学院督导室李主任评价:该课题组具有一支治学严谨、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认真执行学校的教学管理文件,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教学进度适宜,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讲课内容思路明晰,重难点突出,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环节体现了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特点,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整体上课程建设符合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同意推荐为学校精品课程。

(四)学生评价

人力资源管理11班及海事管理13班学生评价:课题组的老师师德高尚,治学态度严谨,能理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态度认真,能全面关心爱护学生。授课内涵深刻,讲课生动,有吸引力和趣味性,作业批改认真,辅导答疑及时。能理论联系实际,体现高职特色,为我们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七、体会与思考

(一)《管理学基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特色与创新 坚持以工学结合为导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课程教学方法,坚持以能力为核心的设计考核系统,坚持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坚持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二)与国内外同类课程的比较具有一定的优势

课题组成员自编了一本由清华大学出版社与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的《管理学基础》教材;课题组教师注重教学科研,在EI、CSSCI、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香港核心期刊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持市厅级项目4项,参加国家948等多项科研项目,以科研带动教学;课题组教师师资力量强,专任教师6人,双师4人,博士1人,硕士3人,学士5人,课题负责人通过美国境外留学访问,学习和掌握管理学科最前沿动态,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师资力量,给课题组带来新鲜的血液。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改进的方向与途径

管理学模拟实验室的教学硬件设施有待添置,需要学校及有关部门给予大力帮助;师资有待有更多的机会走进企业进一步锻炼实践能力;加强实训及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学网站有待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课件需要生动化;实践活动和案例教学需进一步加强;以及通过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以实现兄弟院校的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提高本学科在国内的知名度。

二0一四年六月十五日

第6篇:制度改革成效斐然

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成效斐然

自3月1日开始,我市全面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从简化企业名称登记程序、放宽集团登记条件、放宽住所和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注册资本认缴登记等方面入手,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截止12月31日,全市发放新版营业执照8913户,其中,新设立企业1333户,企业变更1299户,为我市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7篇:“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成效

徐绍史在国土资源系统2011年“两整治一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上强调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领导重要批示精神 巩固拓展“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成效

贠小苏讲话 王世元传达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精神 王寿祥主持 甘藏春胡存智出席

2011-02-26 | 作者: 记者 周怀龙 张 晏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2月25日,部召开国土资源系统2011年“两整治一改革”工作视频会议,传达并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批示精神,部署2011年“两整治一改革”工作。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在会上强调,全系统要认真学习贯彻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精神,深入开展国土资源领域反腐败专项行动,加强国土资源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巩固拓展“两整治一改革”成效,努力取得廉政专项行动新成效。

视频会上,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贠小苏总结回顾了“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并对2011年工作进行了部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世元传达了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精神。会议由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组长王寿祥主持,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胡存智,中央纪委、监察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出席了会议。

2月7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土资源部“两整治一改革”工作情况报告上批示指出,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严格执法和监管,就必须造就一支廉洁从政、严格要求、严明纪律的干部队伍;开展国土资源领域的反腐败和综合整治工作,抓到了队伍建设的根本。

徐绍史指出,温家宝总理的批示,是对国土资源部“两整治一改革” 工作的充分肯定和有力鞭策,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工作、培养好队伍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系统上下一定要深刻领会温家宝总理重要批示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两整治一改革”,履行好国土资源管理职责,保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徐绍史强调,要持续深入推进“两整治一改革”工作。一是要努力巩固拓展2010年“两整治一改革”的工作成果。要对2010年推进的廉政风险排查、防控体系建设和自查自纠工作展开一次“回头看”,专门分析、认真梳理、检查纠正疏忽和漏洞。各地要紧密结合实际,对国土资源管理核心业务、关键岗位、重点环节存在的漏洞进行梳理。二是要着力解决一些突出问题。针对工作中存在的“作风不端正、行为不廉洁、办事不主动、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问题,要下大力气解决;要着力解决在土地、矿产领域事关群众和企业权益的问题,如征地拆迁、矿权出让、资源整合等方面的问题;着力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吃拿卡要,权钱交易、收受贿赂、贪污腐败等问题。他强调,开展“两整治一改革”工作要严格要求、严肃纪律,边整治边教育,边整治边查改。三是坚持抓机关带系统,以系统促领域。

在“两整治一改革”工作中,机关要走在前、做表率,带动整个系统;系统的“两整治一改革”工作要持续深化,向国土资源领域延伸,促进领域的反腐倡廉工作。四是深化对反腐倡廉特点规律的认识。要总结把握、归纳提炼、深化认识,只有把握国土资源领域反腐倡廉工作的规律,才能真正提升工作水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徐绍史强调,要把“两整治一改革”、创先争优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同步推进。他指出,“两整治一改革”和创先争优是一体两面,都属于党建的范畴,不但应该而且完全可以结合好;党建工作的任务是服务中心、建设队伍,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促进业务。因此,要把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深度结合,把握业务工作和权力监督的薄弱环节,统筹兼顾“两整治一改革”、创先争优和业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同步推进,这样才能避免党建和业务工作“两张皮”一般化,切实提高国土资源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真正破解“两难”,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湖北省国土资源厅、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宁夏国土资源厅以及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等六个单位负责人在主会场分别作了典型发言。

在主会场参加会议的有部机关全体干部、国家土地督察北京局领导班子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省(区、市)、副省级城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部门,派驻地方国家土地督察机构,以及有条件的区县市共设立925个分会场,参加会议人数达43251人。

第8篇:国企改革所取得的成效

(提供以下四个例子供选择)

1.以山东威海国资办深化国企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为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山东威海国资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措施,深化市属国企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是国企资产重组整合取得新进展。本着优势互补、战略合作、共赢发展的原则,积极推进威海港集团与山东高速集团战略重组,重组前期工作基本完成。实施了二热电集团与南郊热电、文登热电厂、文登恒源供热公司整合重组,实现了对文登区、临港区、南海新区供热资源的集中统管,优化了市区的供热资源布局结构。完成了威海市保安服务总公司、汇通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公司、鲁东机动车驾驶员培训中心脱钩重组,推动了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对威海港、二热电、海滨林场等企业所属14户子公司和孙公司进行整合,减少了亏损源,优化了国有资产配置。

二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新突破。采取公共私营合作制模式,整合5户国有企业资本,引入2户民营企业和管理团队个人资本,组建了注册资本2.2亿元威海东部滨海新城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增强滨海新城的投融资和配套服务能力,助推滨海新城建设。采取职工持股、经营管理骨干持大股、国有参股的模式,设立了威海报业集团有限公司,推动威海报业步入了市场化运作轨道,深化了威海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三是一般竞争性企业国有资本退出步伐加快。完成了电影放映公司、印刷机械厂、新疆同博顺矿业投资有限公司国有资本退出改制。积极推进了大信旅行社、昌佳贸易公司、机关印刷所、机关修理所、导游服务中心等企业改制。

四是搭建国有资本运营和服务平台。按照改革国有资本运营机制的要求,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组建了威海市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将20户市参股企业23.37亿元(股)的国有股权整合纳入该公司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运营,打造了威海市国有资本投融资和财富管理平台。研究组建了威海市市民卡有限公司和威海交通场站管理有限公司2个公共服务平台,为整合各项公用事业缴费业务、规范搞好城铁交通枢纽运营管理,给市民生活提供更加便捷服务奠定了基础。

2.以浙江国企改革“轻量级选手”凸显巨大能量为例

a.除了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在保障社会民生方面,浙江国有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董事长高兴夫告诉记者,浙江近几年来新建高速公路基本都是在偏僻地区,本身经济效益很差,但是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b.浙江国有企业却在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通过资产战略重组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出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提升资源配置率和核心竞争力。

c.进行产权多元化的重组整合与战略合作。浙江省国资委企业改革与发展处处长李刚说,浙江已累计对十多家省属企业进行了合并重组,5家引进战略投资者,3家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1家清算解散。到2014年底,省属企业户均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2004年底的5.6倍、6.1倍和3.7倍。 d.浙江“缺煤少油无气”,能源匮乏,浙江国企始终坚持“走出去”开疆拓土,省际合作、央企合作,延伸产业链助力企业升级。

e. 浙江鼓励国有企业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在境内外上市、内部可上市资产重组整合和不可上市低效资产处置退出等多种途径,提升企业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目前,浙江省属国企中已有11家上市公司,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已达40.2%,此外,全省共有32家国有控股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以上为概括要点,具体内容参考:

浙江国企改革激发乘数效应“轻量级选手”凸显巨大能量

新华社杭州1月11日电(记者商意盈)仅仅占全国国有企业数量的2%,处于全国最低水平,但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等“硬指标”却在全国前列,并呈现布局与结构合理、增量活跃等特点。浙江国有企业作为一个“轻量级选手”,是如何实现“逆袭”的?

在2015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上,浙江物产集团依旧“亮眼”,这是该集团自2010年以来连续第五次跻身其中。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浙江物产集团在与沃尔玛、埃克森美孚等国际知名企业比拼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并以348.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比前年排名上升了6个位次。

浙江物产集团只是浙江国有企业的一个代表。统计数据显示,浙江国有企业比重虽然处于最低行列,但资产总额、利润总额等数据在全国均名列前茅。截至2014年底,浙江共有各级国有企业7700多户,资产总额已达4.75万亿元,当年实现营业收入1.0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628亿元。

除了经济效益稳步上升,在保障社会民生方面,浙江国有企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董事长高兴夫告诉记者,浙江近几年来新建高速公路基本都是在偏僻地区,本身经济效益很差,但是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龙丽温泰高速公路(温州段)预计在2018年建成,那时候浙江就实现县县通高速了。虽然这些投资项目注定亏损,但这是国有企业的职责和使命。”高兴夫说。

始终参与浙江省国企改革框架设计的浙江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蔡宁教授认为,尽管比重在全国一直处于最低水平之列,浙江国有企业却在改革开放以来,依靠市场经济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通过资产战略重组优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走出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深入推进市场化,提升资源配置率和核心竞争力。

同时,坚持“宜强则强、宜留则留、宜退则退”的原则,积极推动国有企业重组整合,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聚集,并积极引入中央企业、境外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产权多元化的重组整合与战略合作,这是浙江国有企业发展的关键。

浙江省国资委企业改革与发展处处长李刚说,浙江已累计对十多家省属企业进行了合并重组,5家引进战略投资者,3家国有资本战略性退出,1家清算解散。到2014年底,省属企业户均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是2004年底的5.6倍、6.1倍和3.7倍。

另一方面,浙江“缺煤少油无气”,能源匮乏,浙江国企始终坚持“走出去”开疆拓土,省际合作、央企合作,延伸产业链助力企业升级。

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境内一片荒芜的戈壁滩上,浙江能源集团建设起了总装机容量864万千瓦大型火电项目,所产电力将全部送往浙江。同时,在山西、内蒙古等富煤省份投资开发建设的大型煤矿项目,所获资源绝大多数也将送往浙江。

浙江能源集团董事长吴国潮说,浙江能源集团通过“走出去”延伸产业链,打造“大能源”产业格局,这些年来始终保持着省域能源保障“主引擎”作用,并实现了企业利润大幅增长,多年来净资产居浙江省属企业第一位。

此外,浙江鼓励国有企业整体或核心业务资产在境内外上市、内部可上市资产重组整合和不可上市低效资产处置退出等多种途径,提升企业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

目前,浙江省属国企中已有11家上市公司,省属企业资产证券化率已达40.2%,此外,全省共有32家国有控股企业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浙江省国资委主任冯波声说,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国有经济也毫不逊色,比重虽然低,但在战略性、关键性、基础性和公益性领域都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这些年来国有企业资源配置率、核心竞争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对全省GDP贡献巨大,并与民营资本能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形成“小河有水大河满”的独特经济现象。)

3.以江西省国企改革所获成效为例

扎实推进企业市场化战略重组,完成五大集团的重组改制

一年多来,江西着眼产业发展和国资布局结构优化,着力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推动省属国有资本开放性市场化战略重组,全面完成了凤凰光学、昌河汽车、直升机公司、中江地产和江钨等五大集团的战略重组。

在江西省领导的高位推动下,江西国资委引进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全资子公司中电海康集团,整体重组凤凰光学集团;以省国控公司为平台收购长安汽车控股的昌河汽车全部股权后,引进北汽集团战略重组昌河汽车。重组后的昌河汽车将打造为北汽集团南方基地,五年内投入270亿元,实现百万(辆)千亿目标。

一年来,江西还完成了直升机公司战略重组,实现靠强做大。引进北京通航公司以增资扩股的方式重组江西直升机投资公司顺利完成。日前,江西直升机通航产业新基地项目已正式开工,建成后将达到年产300架1吨级轻型直升机的生产规模。

近年来,江中集团为中江地产承受了巨大债务包袱和压力,为此,江西国资委多方引入战略投资者,以41.4亿元成功挂牌转让所持中江地产股权,实现溢价127%。通过重组,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而且从根本上解决了为江中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经过一年来多轮商谈,江西国资委与中国五矿今年5月正式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回购了中国五矿持有江钨有限51%的股权,目前,江钨有限公司停产钨矿全面恢复生产,环比减亏盈利明显,各项生产步入正常轨道,为江西省全面整合钨及稀有金属产业提供了良机。

健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五项改革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国家政策层面未明晰的情况下,江西国资委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一企一策”开展试点改革。

江铜集团“三自(自主拓展、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试点,江中集团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建材集团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试点,新钢集团综合改革试点,市场化选聘职业经理人等五项改革试点试出了一批经验成果。

以放开、放权、放手为原则,江铜集团“三自”改革试点在探索中明晰了国资委与企业的管理边界。以规范、有序、创新为抓手,江中集团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中明晰了董事会与经营层的管理边界,进一步明确党组织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为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明了路径。江西省建材集团深化企业内部制度改革试点,新钢集团通过推行“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激发了企业活力,形成了一批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去年,江西国资委采取市场化选聘方式公开面向境内外选聘了9名出资监管企业职业经理人(高管),已经全部到位,完全实行市场化的管理和激励约束方式,为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打下了基础。

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探索有江西特色的混改模式

一年以来,江西省属企业集团层面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稳步推进。江西盐业集团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开花结果”,已于9月与中新建招商股权投资基金等4家战略投资者正式签署了增资扩股协议。并在职代会上通过了改制重组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标志着盐业集团混改取得成功。

江西省旅游集团参照盐业集团的混改模式,制定了规范的混改方案,已经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并报请省政府同意,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招标集团、国经公司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基本参照这一模式正在制定混改方案。

今年以来,江西国资委还举办了多场招商洽谈会,成批推出包括江铜集团在内的多个集团层面增资扩股项目,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环境氛围。目前,江铜集团改制总体思路、框架方案已初步形成,正在进一步论证研究。

同时江西国资委还花大力气狠抓资产证券化工作,将企业上市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扎实推动了国泰民爆、金瑞期货、海济租赁等企业上市筹备工作。

探索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作用得到初步发挥 一年以来,江西国资委先后将建工集团、江中集团、江钨有限、招标集团等国有股权注入省属国控公司,整合省属国有分散的资产,初步打造了资产总额657.7亿元、信用评级达AA+的省级国有资产投资运营平台,在省属国有资本重大市场战略性重组发挥了重要作用。

江西国资委还将大成国资公司重组为省出资监管企业,搭建了省直单位脱钩移交资产的承接运营平台;省投资集团与北汽集团共同发起成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井冈山产业发展基金”;初步拟定了“江西矿业控股集团公司”组建方案,正在与国土厅等相关部门协商完善。

这些投资运营平台的组建改组,较好发挥了整合盘活各类国有资产、推动企业市场化重组及投融资和担保等功能。更可喜的是,在强化自身投融资能力的同时,各投资平台初步形成功能定位相对清晰、良性竞争互补机制。

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不断提高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针对性

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国资监管体系的要求,江西国资委准确把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定位,科学界定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的边界,推进“三单一网”改革,实施清单管理,制定公布省国资委履职事项清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有序推进分类监管,完成了省出资监管企业功能的界定和分类;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了38项审批、核准、备案事项。

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意见》精神,江西国资委将投资决策、人事管理、劳动用工、等应当属于企业管理的事项全部下放给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投资后评价机制等监管办法,出台了《江西省属国有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管理实施意见》,开展了企业公务用车、办公用房等方面的调研及清理整改等工作。监事会、财务总监、法务总监等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不断健全完善。

积极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初步构建国资监管新体系

目前,江西省直单位所属经营性资产脱钩移交工作全面展开。江西省民政厅、省人社厅、省药监局等18家单位已签署了所属企业脱钩移交协议。

江西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省属国有企业授权监管暂行办法》,明确了省国资委、授权监管部门和授权监管企业各自权责,充分发挥好多个积极性。

江西省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派驻外派监事会正式进驻省铁路投资集团。江西省属经营性国有资产“大屋顶”初步搭建形成,纳入省国资委统计的省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达6103亿元,比2013年底资产总量前移了6位,覆盖率前移了9位。市属国资集中统一监管取得新进展,萍乡、上饶等地正在推动年内完成市属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工作,南昌、新余、宜春等地基本实现了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

剥离企业办社会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为企业减负有实质性动作

为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国国企改革的部署,江西国资委制定了详细的社区移交工作方案和具体任务分工,并经省国企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目前,正在全力推进社区移交工作,拟在2016年底前全面完成省属企业社区移交任务。与此同时,江西国资委还争取到江西省作为中央企业“三供一业”改造第二批试点省份,试点工作将于近期全面展开。

持续深入的体制机制改革,较好地激发了国资国企活力,推动了发展。今年1-9月,在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江西省出资监管企业经济运行质量、速度、效益均排在中部六省前三位,跑赢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资产总额列全国第20位;营业收入排名全国第十

六、中部第四;利润总额排名全国第十

七、中部第二;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均排名中部前三。

4.具体:江西省江中集团

江中集团在省国资委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面对国家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市场竞争格局不断变化,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集团上下克服困难、应对挑战,努力促进主业制药业务的发展,不断开拓新产品、新业务,2014 年全集团经济总体取得了较好的增长。

经济规模稳中有升,好于行业增长

2014 年在全国医药行业制药工业平均增长14%的背景下,集团预计主营业务预计实现销售额41.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85%,较年初计划减少5%,预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2.97%,2014年预计全集团实现利润总额约为3.2亿元,江中集团及各子企业累计上缴税金3.9亿元。截止2014年12月末,江中集团资产总额84.8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03%;负债总额66.9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74%,资产负债率为78.90%,流动比率为1.11。

主营产品克难而上,创历史最好水平

非处方药业务。2014年集团进一步调整产品布局,通过“广、深、优、稳”加强终端基础工作,并启动全国性的远程终端促销方案,针对非可控终端,阻击竞品终端拦截;改善投放策略,通过安全性述求的广告投入并结合“江中常备的”的定位,增加了消费人群及使用量,达到了预定目标,进一步增强消食片在日常健胃助消化领导品牌,增加消费者使用频度提升销量。2014年健胃消食片达成15.58亿销售收入,同比2013年11.71亿增长3.85亿,增幅达32.8%。2014初针对肠道疾病人群,延续江中在胃病领域的强大优势,在OTC渠道推出了新品——江中牌乳酸菌素片,通过对乳酸的产品复合体设计,合理的价值链设置,联合用药推广等,使得乳酸在可控终端,尤其是连锁药店成为战略首推产品,实现了当年推出当年销售额即达1.5亿元。 创新功效食品业务。“猴姑”牌猴头菇饼干作为江中集团制药业务的重要创新战略方向——功效食品领域,2014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对猴姑饼干“养胃”的精准市场定位,牢牢抓住了胃病及胃不好人群的需求,为猴姑饼干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止到2014年12月3日,猴姑饼干累计销售额达7.65亿,覆盖KA卖场5000多家,中超等8万多家,市场反应良好,成为饼干行业的一匹黑马,让集团从药品到功能食品的转型取得了首战告捷,2014年底凭借“养胃”饼干的差异化定位,江中猴姑“养胃”深入人心,为扩大消费者人群和终端覆盖率,需在品类上进行产品延伸,已乘势推出一款“养胃”的江中猴姑饮料,满足更多消费者日常“养胃”的需求。

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地产板块改制工作,克服困难度过难关

江中集团已于2010年完成了股权结构多元化改制任务,初步实现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下的现代企业制度,为聚焦资源做好主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有关精神,正在努力推进地产板块的改制,通过整体转让江西中江集团股权,全面退出地产业务,并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地产业务历史包袱源于2004年江中集团兼并江西纸业,沉重的债务负担和复杂的商业项目遗留问题,导致江中集团长期以来一直被地产拖累。20

12、2013年虽经筹划准备但最终未能成功,集团资金面承受了巨大的压力。2014年集团一方面通过多渠道融资维护资金安全,另一方面也积极在国内寻找合适投资人,接触并洽谈投资商超过20家。目前改制工作还在积极推进中。

定战略转型,新常态下谋发展

江中集团是在生产和销售OTC 类产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药企业集团,有着42年历史。中国药品市场规模约1.2万亿,OTC类产品市场规模不到2000亿,单品种OTC产品能做到3-5亿已经非常不错,超过10亿更是凤毛麟角,全国不到四个(江中牌健胃消食片是其中一个),同时OTC新药报批周期长,约需5-8年。因此,江中集团要快速发展,仅仅依靠OTC类产品是不可能完成的。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江中集团提出未来5年的发展战略是:立足中药产业,做强OTC类业务,成为药店最重视的医药工业企业;做大食疗类业务,成为中国最大的食疗企业;发展纯电商业务,培育纯电商品牌。

第9篇:2014年内蒙古教育民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14年内蒙古教育民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15-01-06 信息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字体:【大中小】

2014年,被称为中国教育改革元年。回首这一年的工作,自治区教育领域贯彻落实“8337”发展思路,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落实教育民生工程,为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教育公平大力推进

一万元助学金让寒门学子圆了大学梦。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不能让贫困地区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指示精神,出台了贫困家庭大学生资助政策,进一步完善了我区学生资助体系。从2014年起,对具有内蒙古户籍且录取时为城乡低保家庭子女的新生,考取普通高校本科类的一次性资助4万元,考取专科或高职高专类的一次性资助3万元,所需资金由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对城乡其他贫困家庭考录的大学生,具体资助政策由所在盟市自行制定,所需资金由盟市、旗县承担,确保我区贫困家庭大学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学业。今年全区共受理、审核城乡低保家庭子女考入普通高校新生入学资助人数达1.86万人,资助资金6.54亿元。 让孩子们都拥有既漂亮又安全的校舍。自治区下发《内蒙古自治区关于建立中小学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建立校舍安全年检制度、完善校舍安全预警机制、建立校舍安全信息通报公告制度等校舍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2014年,全区规划改造学校547所(园、班)。截至11月底,已累计开工建设的学校达488所,占到规划总数的89.21%。累计竣工学校(幼儿园)364所,面积达18.09万平方米。全年投入“十个全覆盖”校舍建设及安全改造工程建设资金3.69亿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享有人生出彩和圆梦的机会。11月15日,东胜区和新巴尔虎右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通过了国家教育督导评估验收,成为我区首批通过的两个旗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法定要求,也是民生大事。我区各地统筹实施标准化建设等工程项目,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牧区、边远地区和薄弱学校义务教育发展的扶持力度,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的机制。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7月,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名单公布,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榜上有名。目前,自治区正在下达中央第二批和第三批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专项资金,用以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截至2014年底,我区已有中等职业学校271所,有高职高专院校35所,近8年已经累计培养101.3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和学分制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自治区加大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力度,努力建名校、育名师、培养名学生。各高校围绕“8337”发展思路和“五大基地”建设目标,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和方向,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提升经济发展的驱动力。12月,自治区召开全区本科高校科学定位转型发展工作座谈会,总结探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经验,部署下一步工作计划。

继续推行“动态排名精确定位网报志愿”高考录取模式。信息全程公开透明,考试招生工作更加公开。调整高考政策,首次有限度放开区外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考。将单一的学籍审查扩大为学籍和实际就读双重审查。执行新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加分项目、加分分值和加分条件等方面均有所调整。增加艺术类专业全区统考科类。首次对部分考生采集指纹。对申请获得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和高考体育加分的考生进行相应的体育专业测试。加强高考体检工作,高考体检表实行数字化处理。

民族教育有声有色

深入实施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2014年,我区民族教育工作继续坚持“优先重点”发展方针。从6月份开始,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自治区民族教育发展水平提升工程督导检查;在全区重点区域开展自治区民族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评估检查,总结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自治区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民族学校标准化建设,突出民族特色教育,民族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面加强双语教育。9月,2014·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呼和浩特开幕,关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呼吁提高双语教师的待遇,提高民族教育发展水平。目前,全区范围内的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高校,普遍开展了民族文化特色教育,开设了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内容的课程,马头琴、呼麦、蒙古长调、蒙古族舞蹈、搏克、蒙古象棋、蒙古文书法、民俗礼节等内容走进课堂。一个个民族特色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一篇:内部承包经营责任书下一篇:传递正能量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