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脱贫攻坚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思想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 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全国范围内打响了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部分地方的扶贫工作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指导性作用,探索、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推动扶贫工作有序前行。

关键词:农村;脱贫攻坚;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贫困任务,同时就扶贫工作做出了一系列具体的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思路不动摇,立足于各地方实际情况,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文化优势、人才优势,动员全社会力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脱贫攻坚的战略成果效果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截至2017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 899万减少至3 046万,累计减少6 853万,年均减少1 300多万,全国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2年的10.2%下降到3.1%,累计下降7.1个百分点。”[1]尽管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贫困地区的面貌极大改善,值得注意的是各种返贫现象依然时有发生,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提高认识,坚定目标,不断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推动脱贫攻坚取得更大的胜利。

一、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消除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权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消除贫困始终是广大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任务。”[2]在当下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想要实现脱贫致富,必须要重视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布局和具体安排双管齐下,才能增强贫困群众脱贫的信心,最大限度地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实现农村社会风貌变化,深度贫困地区、顽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一)脱贫攻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论保障

在农村脱贫攻坚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充分发挥好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扶贫工作中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及时总结、吸收脱贫攻坚领域最新理论成果,加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转化,结合各地贫困的实际情况,形成正确的脱贫思想意识形态,铸牢脱贫攻坚的强大理论防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在扶贫工作中,要注意农村出现新问题、新矛盾,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同步加强理论创新,注重实践成果的吸收,加速脱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更新和延伸,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实践工作的攻坚克难,推进扶贫工作的向前发展,不断打赢一场又一场扶贫领域的攻坚战。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做出的庄严承诺。

(二)脱贫攻坚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支撑

新时代新阶段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培育力度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提高有力的精神指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调动贫困地区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培育内在主动性,激发创造性,提升贫困群众掌握好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的基本技能,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内在活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来建设美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为脱贫攻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7亿多农村贫困人口现行标准下成功实现脱贫,成为世界上脱贫区域最大、脱贫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全世界的脱贫工作历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笔。但在部分地区,也存在脱贫工作生搬硬套、机械执行、甚至强迫推动,忽略脱贫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影响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

(一)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进程中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建设主要集中于经济发展上,把经济增长水平作为衡量脱贫的硬指标,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次要位置,农村的精神文化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一些低级媚俗的文化在农村地区仍然屡见不鲜,盛行封建迷信,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惜弄虚作假、违背诚信,重视物质而忽略精神,这种不平衡的发展理念和状态成为脱贫攻坚的阻力。思想上不改变,行为上就更难实现,思想教育的滞后必将严重影响到脱贫工作的进行,形成脱贫致富的拦路虎,影响群众脱贫。

(二)农村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領导力

脱贫工作是农村的一项长期、艰巨工作,脱贫攻坚中一些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滞后,没能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有密切联系,在工作中缺乏耐心和亲和力,有的甚至不作为、乱作为,摆架子、做样子。这些农村干部作为当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缺乏号召力和领导力,反而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阻碍,很容易致使农民对农村干部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推行和农民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的提升,让脱贫攻坚丧失内生动力。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空泛

目前,我国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内容并不丰富,而且很多仅停留在理论上,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相对空泛,缺少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没有依托农村广大群众,远离农民的生活,难以从实践层面起到更多实际作用,致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停滞不前,面临一些新问题、新矛盾束手无策。农民群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受众在这样的教育中很容易出现敷衍、反感情绪,让脱贫致富缺乏可靠的理论支撑。

(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

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信息渠道的多样化,农村地区使用网络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有些农村干部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仍停留在说教的方式,脱离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缺乏真实贴切的情感交流,思想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没有创新采用一些与时俱进的新兴媒体手段,仅仅只是将一些理论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简单的告知,教育效果不理想,甚至会让农民产生抵触情绪。可见,这种单一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推进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脱贫攻坚视域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高度重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力量

就目前而言,政府对于贫困地区的投入主要集中于物质的给予上,精神层面重视的程度还有待提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要重视发挥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事业。”[3]必须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让农民群众在思想教育中加强认识,明白辛勤劳动创造财富的重要性,发挥自己所长,实现脱贫致富。

(二)充分发挥农村干部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基础,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4]农村干部是农民工作的领头羊,代表着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形象,他们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层力量。农村干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决定着工作的实效,要充分发挥农村干部的作用。首先,要加强农村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比如组织理论知识学习培训,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其次,在农村干部中多开展一些相关知识的评比竞赛,对成绩优异者给予表彰,突出榜样作用。再次,可以公开选聘村干部,引进优秀人才,充分发掘人力资源,形成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力的力量,提升脱贫致富的本领和技能,为脱贫工作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要把脱贫攻坚实绩作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在脱贫攻坚第一线考察识别干部,激励各级干部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大显身手。”[3]

(三)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都是在农民群众需求的基础上和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的,根据地域差异的不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会有所倾斜。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在生活中去观察农民需要什么,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更贴近生活,农民们才能更好地去理解。当前农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我们扶贫攻坚最需要关注的事,我们要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注重理论学习,又要加强扶贫惠农政策的宣传,开展农业生产技术的培训和知识问答帮扶,注入绿色生态理念的教育。同时,还要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诉求,切实解决群众面临的实际困难。

(四)增加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农民群众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文化水平、思想状况、家庭环境等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农民群众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坚持掌握共性与注重个性相结合的思路,选择好恰当的教育方式。一方面,可以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来加强理论学习。农民群众由于其工作的特点、受教育程度、社会接触面范围等差异,对于教科书式的语言文字理解能力有限,在对农民群众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采用农民群众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同时要注重形象生动,增加亲切感,实现教育内容本土话转译,让农民群众记得住、学得会、用得好,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可以宣讲脱贫群众典型事例,榜样的力量即是前进的号角。对于身边的成功脱贫的榜样事例,要抓住人物事迹特点,深刻解析,大力宣传,同时将脱贫的途径与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引导未脱贫群众积极参与,同时要善于正确运用反面典型开展教育,剖析原因,加强对照,弘扬脱贫的精神。

总之,我们要用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把金钥匙,打开脱贫攻坚的大门,发挥农村干部带头作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让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扶贫攻坚的引导力。

参考文献:

[1]张翼.2017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3046万人[N].光明日报,2018-02-02(001).

[2]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J].老区建设,2015(19).

[3]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J].老区建设,2015(23).

[4]习近平.看清形势适应趋势发挥优势善于运用辩证思维谋划发展[N].人民日报,2015-06-19(001).

作者:孙灵 宿一兵

第2篇: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与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

〔摘要〕作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一代宗师,费孝通先生的研究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坚持学术研究要服务社会并致力于“富民”,提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应该服务于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出发展“人民的社会学”。费老一生都致力于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认识和总结中国各地农村“富民”的经验,费老不断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费老著述中有关“志在富民”思想源流及发展的回顾和分析可知,费老强调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应采取不同模式,同时指出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背后面临的更大挑战实际上是文化问题。费老晚年着重论述的“文化自觉”和他之前有关农村发展的论述一脉相承,这些思想对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的脱贫攻坚战略和政策实施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费孝通;志在富民;中国农村;文化;脱贫攻坚

长久以来,历史给予人们诸多学习和沉思的机遇。向历史学习,将历史维度纳入社会学的研究既是开启新的研究思路,也是在学术上承前启后的必然阶段。2016年是费孝通先生(下文简称“费老”)开展江村调查8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研究者不断砥砺勤学和深切反思当代中国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发展的机会。作为当代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老的学术思想和实践跨越了两个世纪。费老一生走遍大江南北,行行重行行,笔耕不辍,著述宏富,作品涵盖的主题虽包罗万象,但大致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与城乡发展和富民有关的研究。另一个则是对“民族”与“文化”所做的研究和反思。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费老主要是在开展以中国乡村社会为核心的研究。思考如何学以致用,实现“民富国强”成为像费老这一辈具有传统中国知识分子风范和操守的学者的追求目标。而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进入21世纪后,费老思考更多的是在新世纪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发展背后的文化问题(其中“文化自觉”是一个核心的關怀)。由考察乡土社会入手,逐渐深入理解社会的结构和机理,解释中国乡土社会中人类关系与社会行为,再专注于认识社会发展中的“富民”问题,成为费老一生学术探索与实践的一个重要主题,即使在费老晚期思考有关中国社会的“文化问题”,也是在前期理解和分析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人类关系与行为之基础上的一个深入追问。因此,在费老的思想里,“富民”问题与“文化”问题二者应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费老曾说过,他研究中国农村社会,就是要致力于“富民”,他一生都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应该服务于满足人民的需要,提出发展“人民的社会学”。费老一生都致力于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致力于将学术研究与国家富强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认识和总结中国各地农村“富民”的经验,费老不断发展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理解和认识费老“志在富民”的思想及其发展,有利于我们认真看待和分析当代中国的现实与未来发展的走向。本文讨论的主要问题是:第一,如何理解费老“志在富民”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进而不仅仅把它视为一种社会学功能论的看法?第二,围绕费老“志在富民”思想的发展,如何认识当代中国农村的脱贫攻坚战略和政策实施?

一、费孝通先生“志在富民”思想的源流及其发展

费老的“富民” 思想既源于他早年受过的教育,也根植于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农村所做的调查研究。费老曾经说过,自己有个主题,就是 “ 志在富民” ,这也是费老从事中国农村研究和民族学研究的一个核心主题。〔1〕在《江村经济》这本代表作中,费老通过大量实地调查资料来说明由于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合理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外部竞争的影响,使农民陷入极其贫困的境地。费老在书中提出: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2〕

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费老很早就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而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土地问题的根本办法。同时,费老通过早期对合作为基础的江村小型工厂的实验,来试图解释和分析中国乡村工业化发展的特征和意义。在费老80岁生日时,有人问他一生究竟要做点什么事?费老回答说就是“志在富民”。〔3〕在《江村经济》一书的序言里,费老就明确提出了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理解传统中国乡土社会的重要性,以及新的经济变迁对人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费老指出,自己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从“重访江村”开始入手,以此为新的起点,逐步扩散到对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考察和研究,研究问题延展到扶贫脱困、小城镇建设、区域发展以及与发展紧密相关的文化问题。在“三访江村”一文中,费老以自己研究中国社会作为起点,深入阐述了从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到20世纪80年代初40多年经历的深刻变化。1978年三中全会以来实施的改革,土地联产承包制和多种经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江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14元提高到人均300元,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房屋和家具。在农民收入增加以后,费老提出,如何引导农民对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如何有效规划并更新农村的面貌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开展进一步调查研究的内容。〔4〕在文章里,费老还特别提到,作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江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经出现了乡镇企业发展的苗头,费老把这种现象总结为“工业下乡”,并指出这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工农结合和消除工农差距的一条道路。〔5〕用今天的话来总结,在20世纪80年代,费老提出的“乡村工业化”道路是造福农民和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步骤。费老基于对家乡农村的深入调研,结合人地关系和农村经济结构与发展变革的潜力,比较有力地阐明了在那个年代里农村“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局面。

费老对“富民”问题的思考和深入研究,始于“江村”这个位于东部发达地区江苏省吴江县的一个“鱼米之乡”,从改革开放后江村的变化,费老开始关注农民富裕后的城镇化问题和其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1983年9月,费老以《小城镇大问题》为题,就城镇研究做了一次重要的学术发言,这篇论文也成为费老学术著作中一篇重要的代表作。费老提出小城镇发展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既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带动了以城镇或集镇为核心的小型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促进城市化同时又避免大城市人口过多等的一个出路,这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农村来说,是一个经济发达的样板。但是,在文章中费老也清醒地指出,不能只看到小城镇的繁荣这一现象,也要看繁荣背后的事物,即小城镇的发展会带来哪些新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6〕对于“小城镇”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究竟如何归属,费老也明确指出,小城镇是联结城乡的纽带,应该成为农村的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和教育中心,这些观点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具有很强的政策指导意义,就是在今天,尽管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改变,小城镇的发展仍然离不开费老所提出的三个基本功能。费老还在文章中提出,苏南的情况有它自己的特点,有些方面也同其他地方有共性。但是,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小城镇的类型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应从乡村工业发展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入手,再深入考察小城镇发展的大问题。

费老的小城镇研究是从江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村的范围上升到集镇,然后从吴江扩展到江苏其他地区。“富民”的苏南模式:1983年11月至12月间,费老通过对常州、无锡、南通、苏州四个城市和部分县、镇的考察访问,在《小城镇大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苏南模式”,阐述了在城市、乡镇和农村三者之间的经济联系,讨论了农民致富靠工业,乡镇工业根植于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进而分析了中国工业化的新模式。在《小城镇再探索》一文中,费老指出:“乡镇工业补贴农业并促使农副工综合发展的这种作用,在形式上类似于历史上农民的家庭手工业。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认为乡镇工业是根植于农工相辅的历史传统的。”〔7〕通过对苏南乡镇工业的考察,费老总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两种模式,即“离土不离乡”和“离乡不背井”。同时,经过考察,费老对小城镇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认为过去集镇的发展是商业型或商品流动导致的结果,之后出现的是工商结合和城乡结合的新路子,随即出现的资金问题、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体制和机制等问题都应引起政府部门重视。〔8〕在费老的带领下,小城镇课题组在完成对苏南地区的考察调研后,又在1984年4月至5月间,考察了苏北地区小城镇的发展。

在费老的著述中,《小城镇——苏北初探》是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在文中,费老提出:

苏北的农民温饱问题还刚得到解决,只有很小一部分农民开始富了起来。温饱靠农业,富裕靠副业和工业。乡镇工业上苏北比苏南还有相当大的差距。〔9〕

费老通过比较研究和分析,洞悉了苏北与苏南在乡镇工业发展上存在的差异,但是也看到了苏北在经济发展上的一些特点和潜力。比如,苏北的乡镇工业虽然起步迟,联产责任制落实得早,个体专业户发展得快,而服务和生产积累起来的资金却比较分散,如何把资金集中起来,进行更大规模的创业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从发展精加工和专门性的制造业创造条件,从而帮助农民更加富裕起来。〔10〕

在对苏南和苏北的小城镇进行考察后,费老于1984年6月和11月对南京、镇江和扬州三地长江下游的银三角地区(也称为“苏中”地区)进行了考察,调研历时半个多月。在就这次调查撰写的《小城镇新开拓》一文中,费老通过考察扬中县联接型经济实体类的乡镇企业(其目标是促使千家万户富起来)如何发展“散点式的规模经济”,分析了乡镇企业如何把工业与农户结合起来的经验,既包括一户为主的家庭工厂,也包括联户办企业的例子,再次显示了“无工不富”的发展实践。〔11〕同时,在文章里,费老也特别提到,在苏中地区乡镇企业发展是极不平衡的,而且这些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中包含了初创、发展和成熟三个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也各有区别,而成熟阶段则是乡镇企业发展向智力(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其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劳力的二次剩余”,它会对城乡生产力和社会关系产生怎样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12〕

在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与目标上,费老一直没有忘记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内陆地区的发展,他很早就强调发展的“一盘棋”意识。同时,费老也不断强调,富民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缩小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建设方面的差距。1986年费老在《谈缩小差距》一文中指出:

少数民族要改革、求进步,需要有外来的动力,不帮一下起不来,但帮多了,又会产生依赖现象。必须使外力内化,变外力为内在动力,才真正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13〕

费老一生走南行北,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实践了自己作为一个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将社会调查与志在富民理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梦想。费老不仅仅关注家乡,而是以家乡为起点,逐步拓展到华东、东南沿海,西南西北边陲、东北以及华中中原地区。费老始终认为,“富民”和“脱贫”应该是全国一盘棋,应该进行统筹规划有序进行。20世纪80年代末,费老在题为《全國一盘棋》的文章中写道:

中国的发展,从地区来讲是一个先发展和后发展的问题,从个人来讲是先富后富的问题。“共同富裕,协调发展”,这一指导思想不能动摇。〔14〕

费老提出西部地区的发展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的扩散效应和东西联营来实现,同时要注重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模式。最令人惊叹的一点是,费老很早就提出了重新打开“丝绸之路”,推进中国西部的发展。

这个经济重心的恢复和发展,更长远的意义就是重开向西的“丝绸之路”,打开西部国际市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西部国际市场比东部国际市场更有潜力。〔15〕

费老认为中国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同时将政策和项目落实到千家万户的实际利益上,采取因地制宜和多种模式,进而促进边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费老自年轻时代起,就立志要为改善民众的福祉尽自己的努力。在20世纪30年代入读燕京大学后,费老又受到当时教授社会学的燕京学人等的深刻影响。在一篇写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回忆文章中,费老说到:

我从燕京、清华这几位老师(指吴文藻、潘光旦、杨开道三位老师)所学的不仅是做学问这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做人这一方面。我深切体会到在他们脑子里经常在想的是怎么把中国搞好,人民怎么富起来,别的都是次要的事情。〔16〕

费老在同年另一次研讨会上又一次谈到自己这一观点,他说:

我一生从事社会学工作,主要是了解中国社会,为了使得中国更富更强,不能在全世界、这个世界一体、这个世界大社区里,失去我国应有的地位。我的工作就是为了这个目的。〔17〕

20世纪90年代初,费老撰写了《志在富民》一文,在这篇文章里,费老写道:

近几年我又想到,中国的内地,那些以农业为主的地区怎么发展呢?现在地区间不平衡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当前很大的问题。我们允许有条件的地区先富起来,可是不能差距太大。换句话说,如何使内地的农村,特别是边区的农村赶快富裕起来,这是我1985年以后提出来研究的题目。〔18〕

在这篇文章中,费老并没有单纯讨论“富民”的问题,而是把他自己几十年来一直思考和研究的这一问题,同特殊的中国国情以及世界变化的新格局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出了今天仍然值得学界重視的观点。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处,费老进一步阐述了他的看法:“我说这些是什么目的呢?目的是说明,我们要有一个宏观的看法,在21世纪,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要如何全盘安排,眼光不能太小,要扩大一些,要联系到整个世界的变化来部署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19〕20世纪90年代末,费先生在《简述我一生的写作》一文的结尾处写道:

是农民拿了钱来培养了我,这是不能忘记的,得之于农民,要还之于农民。希望我做的这一点事情,能帮助农民更加富裕起来;为我们的国家能够在世界上高高站起来,出一点力量。〔20〕

进入21世纪以后,费老的思想和学术关注发生了一个明显的转变,就是从发展主题转向了文化问题,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觉”的议题,如何看待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如何认识在发展道路上自我与他我的关系,这一主题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社会文化多样性与发展道路选择的复杂性之间的关联,也使得人们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人们重新认识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模式和发展道路对本土文化和社会带来的冲击及现代性后果。

二、 理解贫困和寻找落后地区的脱贫致富之路

关于如何认识贫困与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费老在20世纪80年代专门做过一次讲话。在费老看来,应从相对和比较的角度来界定和认识“贫困”及其标准,而贫困的成因也千差万别。在《贫困与脱贫》一文中,费老提出:

贫困地区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贫富是比较出来的。看来中国各地方农村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差,大概占8%到10%,也就是大约有8000万到1亿人生活比较贫困,这是分布曲线的尾巴。这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上的地区差距问题。这可说是“贫困地区”这个概念的来源。〔21〕

在对贫困与地区差距的问题上,费老反复强调,发达是比较而言的,要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差距问题。就贫困的原因而言,费老30年前就做了很深入的总结,他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国广大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第一,历史上的原因(比如历史上连年的战争)导致的贫困;第二,自然灾害导致的贫困;第三,违背客观规律的政策失误导致的贫困;第四,落后的观念和滞后的制度导致的贫困。根据不同原因造成的贫困和不同地区的贫困,费老提出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发展模式,要根据既有的客观条件和政策调整来进行帮扶和脱贫。同时,针对地区差别和先富后富这个客观事实,费老认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还应该强调先富的帮助后富的,而关键在于落后地区要有自我发展能力。总体来看,费老认为脱贫和致富是需要从总体上谋划,既离不开资金,也离不开政策,还离不开政策、技术和人才。上述看法,费老在一年后民盟的一次会议上又再次强调了。在《关于扶贫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费老再次谈到了他对贫困的内涵、原因和扶贫措施的看法,费老提出扶贫首先要开放,其次要发展工业,最后要走东西结合、城乡协作的道路。〔22〕

在中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上,费老始终认为农工相辅与城乡协作、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工业发展是重要的出路。然而,中国是一个地理疆域广阔、多民族和具有深厚历史的国家,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自身的特色。费老经过多年丰富的社会调查,深刻认识到在农村存在发展经验和模式的多样性。在《因地制宜多种模式》一文中,费老总结道:

我这几年虽走了不少地方,就是分地区都应从实际出发,参考其他地方的经验,找出自己的优势,走自己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我的题目:因地制宜,多种模式的主要意义。〔23〕

费老认为不能只做书斋式的学问,要致力于了解真实的社会,要多做社会调查,同时将学术研究与改变人民的生活结合起来,推动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费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而优则仕的知识分子,而是经历了更加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后,更深入地思索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前景。因此,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费老更像一位韦伯式的学者,以他一介书生的情怀,致力于富民的事业,很好地将政治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政治型学者”,在国家社会经济方面的政策建言献策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是很多同时代学者未能做到的。

在调查和认识中国西部广大落后地区的贫困原因及脱贫致富的对策过程中,费老接触到了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和不同的脱贫经验,由此费老也逐步加深了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深刻理解。在20世纪80年代末,费老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自然出现不同社会体系的区别和发展的落差问题。费老认为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实际上是社会体系之间的协调不完善或完善不够的问题。在一篇短文中,费老写道:

要使各自具有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是非、好恶的各种人群之间相互容忍,互相尊重,我认为首先得通过理智的探索,去认识不同的由来。明白了各有各的理,才能求同存异,多元一体才能成为一个和平的格局,也只有建立了这个格局才能保证人类继续是宇宙发展的先锋。〔24〕

在考察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费老强调指出西部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也有自己的优势。费老在考察宁夏固原、甘肃临夏回族地区时,提出回族这个少数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农牧之间贸易的传统与从事商业交易上的优势,为加快这些地区的发展,应进一步以商促工,向西开发市场,从而利用少数民族优势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在贫困地区的发展策略问题上,费老认为光靠国家的输血型投入不够,要在当地发展产业,依靠发展企业,以工带农,最后才能有效脱贫致富。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协作上,根据甘肃定西的经验,费老总结出了“东引西进”的观点,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引进技术,实行乡镇企业联营的方式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费老再次强调在富民过程中人的重要性,因此再次提出“智力扶贫”对广大落后农村和偏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在《民富则国强》一文中,费老预见性地指出:

我想再重复说一说,经济的发展,一定要按其内在规律办事,循序渐进。尤其要记取教训,不要重新出现过热行为。在形势较好的情况下,更应小心翼翼,精打细算,稳扎稳打,既不能挫伤农民的积极性,又要减轻农民负担。农民富裕起来了,中国就有希望了。〔25〕

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始,费老一直在围绕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主题进行长期的学术和实践探索。在社会学得到恢复后,费老强调要进行补课,同时也加快了对中国农村发展的社会调查实践,从江南苏州地区的农村,到西北的宁夏和西南的滇南,再到广阔的中原地区和长江中部地区,费老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问题上,费老始终主张工业化是核心手段,但是这种工业化要与农业发展以及区域间经济发展协作紧密联系起来,并不是那种传统的、单一的大工业模式,而是符合地方特色和兼顾农村自身条件的工业。因此,费老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关注并倡导了乡镇企业的发展,认为它们是从乡土中长出来的,有一定的生命力。然而,诸多乡镇企业后来的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产品低劣、质次价高、盲目扩张、环境污染、管理混乱等一系列问题,最关键的是人才和技术滞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只有少数优秀的乡镇企业脱颖而出。费老在后来的社会调查中也注意到这个问题,也对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做了进一步思考,认识到农村工业的发展不是一个内生的问题,并在对发展问题的理论关怀上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转向”。自社会学得到恢复后,费老感觉失去的时间太多,需要通过“行万里路”来抓紧时间了解和认识中国农村的变革与社会发展,从而思考中国的现代化之路。1992年适逢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10周年,在建系10周年纪念会上,费老做了一个讲话,后来以《孔林片思》为题收录在《费孝通全集》里。这篇文章是理解费老思想的一个重要线索,也是重新认识和理解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一篇重要的文献。正是在山东泰山之巅,费老感觉到建设社会学学科和推进中国现代化的艰巨性。也正是在山东曲阜,在参观孔庙后,费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和中国文化中人伦的重要性。结合世界发展的格局和全球化趋势,费老谈了他对中国文化和发展中的“生态关系”与“心态关系”。费老提出,社会学的研究必然会从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关系)迈向“人与人”的关系(心态关系),但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学必须超越孔子单纯从人伦关系认識社会的视角,并在全球化的格局中认识中国的发展问题。

我在孔林里反复地思考,看来当前人类正需要一个新时代的孔子了。新的孔子必须是不仅懂得其他民族、宗教的人。他要从高一层的心态关系去理解民族与民族、宗教与宗教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目前导致大混乱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充分反映了一个心态失调的局面。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觉。〔26〕

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思考、实践和写作,在理解世界全球化格局里中国文化与社会发展的走向的问题上,费老也是在《孔林片思》的短文里第一次提出了“文化自觉”的概念。费老认为在新的时代里,包括社会学家在内的中国社会科学家,应注重总结中国传统社会的智慧和实践经验,同时通过仔细观察和认识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抓住生活中发生的问题,从中悟出道理,进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实际相结合。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问题,从“生态关系”迈向“心态关系”,是费老思想的一个重要变化,也是理解他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一个关键步骤。基于此,我们再看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富民问题,就不应再简单把脱贫致富看作为一种短期的物质或财富水平的改善,而更应看作是人与人关系的发展,其核心是人在特定环境中是否能维系和谐共存与共荣发展的局面。费老后来也反复强调对本土社会的认识要基于获得真实的社会变迁与社会生活知识,科学研究要忠于现实并从现实出发,并注重知识的实用性。〔27〕用今天的话来说,费老认为在实现物质文明的目标后,人类社会更重要的是实现精神文明的目标,建立一种普遍的“心态秩序”的基础,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及其发扬光大应在这个新时代的世界文明进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从这个角度来重新思考费老的“富民”思想,结合当代中国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就不能再仅仅将视野局限在物质和技术理性的层面,还要深刻思考农村社会中的人与人关系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在实现“小康社会”和“共同富裕”目标基础上,更要思考在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如何创建一个人与人之间共荣的秩序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学科面临的任务依旧很艰巨。

三、 当代中国的脱贫攻坚与社会学的任务:费孝通先生的思想对我们的启示

在新时期,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障碍和难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大政策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经济增长的世界奇迹。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背景下,中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农村的扶贫,20世纪90年代又开展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行动,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等。这一系列反贫困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为全球减贫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截止到2015年底,根据官方发布的统计数据,中国目前仍有7000万贫困人口,128万个贫困村、近3000万个贫困户。而且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地理位置偏远的地方,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中国面临的反贫困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费老在20世纪40年代就说过,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为社会改革服务,是他一生学术工作的基本宗旨,“志在富民”是费老治学参政的核心使命。在对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的方式上,费老也经历了不同的思考,但是提出的问题都值得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重视。20世纪80年代末,费老就很有预见性地提出农民的流动离不开农村经济发展的规模扩张和社会相关制度的变革,他明确指出:

现在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我们认为农民“乡”“土”都可能离。前提有两个,一是农业规模经营,二是社会保险制度。〔28〕

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城乡发展的格局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机遇与挑战。尽管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不同的模式和经验,但仍然都面临相同的制度上的困境,比如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缺乏、科技支撑的欠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在经过十多年对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调研实践后,费老逐渐发展出区域发展不同模式的概念(如“苏南模式”和“珠江模式”)和理论认识,提出要认真总结区域发展的不同经验,也不断强调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当前的中国,在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面临的一个最大挑战就是首先解决全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通过以精准扶贫政策为核心的发展战略在2020年之前实现脱贫致富并进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区域间存在的差异和地方在发展经济与工业化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实施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过程中,决策者和政策实施部门应理性看待发展中的区域差异,在脱贫和扶贫帮困的政策实践中应少些功利主义和短期利益及政绩观考虑,更多要从人民群众切身的利益和脱贫致富的长期性发展目标出发,扎扎实实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相关措施,将农民的实际需要、困难与发展项目的针对性、实用性与可持续性紧密结合起来,切不可操之过急。费老曾经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指出:

奔小康是个共同的目标,但各地方的情况不同,千万不能一刀切,不能人家做什么我也做什么。要分析一下自己所在的地区有什么优势,主要靠什么能发展得快一点。〔29〕

按照费老的说法,从生态关系和物质层面来看,脱贫致富并是一件太难的事,但是要从长远来解决发展之道,并保障地方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生活的一贯和谐,心态关系则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从战略的角度来看,不能把脱贫攻坚视为一个短期的目标,而是把发展的任务看作一个长远的关系重建的过程,这种关系包括官民关系(或干群关系)、中央与地方关系、区域之间关系、国家与社会关系等等。扶贫不单纯是一种政府行为,它也是一种社会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扶贫政策就不能脱离乡土社会的根基,不能超越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日常生活,靠行政化的政策强推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正如费老提出的那样,社会学给社会科学研究这一种综合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帮助研究者认识清楚社会发展和文化变迁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费老的观点对我们如何认识脱贫攻坚的举国战略和政策实施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中国社会作为一个复杂社会不僅呈现出地域广阔、民族多元和文化多样,更重要的是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这些传统对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科学家也一直在倡导从历史的维度中来认识和分析变迁中的中国社会。〔30〕

自写作《江村经济》开始,费老就一直把“富民”当作其学术追求的理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思考以及长期的社会调查和实践探索,费老在20世纪80年代末题为《八十三问》的一篇文章中,再次强调了自己的志向是“志在富民”,但是费老同时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富了怎么办”的问题,这个问题到费老晚年逐渐聚焦在对“文化问题”的反思上,他提出并深入讨论“文化自觉”的问题,思考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应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具有深刻意义。〔31〕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重新理解脱贫致富的政策问题,我们不能只考虑实现物质和生态关系的目标,还要考虑长期的人的发展问题,即人的精神层面的发展问题,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脱贫致富的战略和政策不能脱离文化的培育与发展,广大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发展又不能忽视既有的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保存和复兴这些文化的传统,催生新的文化形式,从而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关系与心态关系紧密结合起来,达致和谐共生共荣的目标。

四、 结论

20世纪90年代“江村经济60年”之际,费老曾接受访问,他说:“今天的人类将面临着一个选择。人是可以自我发展的动物,也是一种能自杀的动物。人类是选择自我发展,不断完善,还是选择自我毁灭,这需要全人类来作出回答。我希望全世界选择走向共同繁荣的道路,大家安居乐业,努力开发自己未发展的潜能,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32〕

虽然费老提出自己在学术研究和社会关怀方面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志在富民”,但是费老也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富裕之后的文化发展问题,也就是说,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绝不只是满足于吃饱穿暖的基本需要,要考虑到更高层次的文化需要,要致力于追求精神世界的美好性。基于此,社会学研究者一方面要致力于深入解释和分析变迁的中国社会,通过微型社会学的社会调查和注重大众生活史的走访入户,掌握第一手的扎实资料,第二则要通过进入农民的生活世界,理解他们的实际需要和诉求,为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之道和提升生活质量尽己之力,这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行动,就是费老所说的学以致用。只有这两方面相结合,社会学的知识和方法才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时刻关注当下的社会变迁,关心民众的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关联,进而发现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促进知识的增长,为促进大众福祉的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应是知识分子的荣光。30多年前,费老在《英伦杂感》一文中指出:“我们知识分子中间,要真正做到眼睛从书里边转出来很不容易,到现在是有多少人转出来了?看见了经典著作就崇拜,觉得引几句别人的结论就可以解决问题,这样的风气,似乎还没有结束。”〔33〕如何认识中国社会?如何解决中国的社会问题?费老在文中特别强调,知识分子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费老的话在今天仍然有深刻的警示意义。主张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术为社会服务是费老一贯的思想,也是费老几十年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宗旨。

本文主要以费老的学术著述为基础,围绕他的“志在富民”思想这一条主线来重新认识费老迈向中国本土社会的社会学思想,其中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人伦基础和以个案为突破的微型社会调查方法,开创了中国社会学本土理论与方法的一个先河,这既是中国社会学者要继承发扬的一个传统,也是深入推进社会学中国化的一个基础。经过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深入思考、长年的实地调查和勤勤恳恳的著述,费老深入地揭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农村问题与农民致富对实现“国富民强”理想的重要性,同时费老也经过不同时期的理论思考,认识到发展进程中从“生态关系”转向“心态关系”是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发展目的与手段关系的核心问题。基于此,费老从早期的关注“富民”转向了对中国文化发展走向的思考,这一转变也是社会学乃至社会科学如何从促进实现物质目标走向促进实现精神目标的转变。

从费老开展江村调查迄今已过去80多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这些变化与中国过去的社会历史与既有的文化传统还保持着较强的内在联系,理解和分析今天的国家政策行动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分析时下正在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和精准扶贫政策,社会学者既不能不紧盯现实,也不能忽视历史与文化的影响,而社会政策在很多时候就是“时间中的政治”。在当前重大的经济与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将不可避免地以新的形式展现其动力与内在张力,解析社会政策的演进与发展,研究者仍然可以通过从理解传统的社会政治仪式与语言出发,把政府职能改革、社会结构变化与经济结构转型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澄清社会政策的政治学中的多重关系,回到历史起点并不断超越对国家、政体与政治秩序逻辑的一般解释。

〔参考文献〕

〔1〕刘豪兴.志在富民皓首不移——费孝通及他的乡村考察〔J〕.农村工作通讯,2005(8).

〔2〕费孝通.江村经济〔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11.

〔3〕〔20〕费孝通.简述我一生的写作〔M〕//费孝通全集:第十六卷(1997-1999).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88-92,479.

〔4〕〔5〕费孝通.三访江村〔M〕//费孝通全集:第九卷(1981-1982).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45-146,150.

〔6〕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M〕//费孝通全集:第十卷(1983-198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16.

〔7〕〔8〕费孝通.小城镇再探索〔M〕//费孝通全集:第十卷(1983-198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355,365.

〔9〕〔10〕费孝通.小城镇——苏北初探〔M〕//费孝通全集:第十卷(1983-198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13,428.

〔11〕〔12〕费孝通.小城镇新开拓〔M〕//费孝通全集:第十卷(1983-198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10-511,532.

〔13〕费孝通.谈缩小差距〔M〕//费孝通全集:第十二卷(1986-198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1.

〔14〕〔15〕〔28〕费孝通.全国一盘棋——从沿海到边区的考察〔M〕//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1988-199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6-57,53,51.

〔16〕费孝通.一代良师〔M〕//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1988-199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59.

〔17〕费孝通.成长中的中国社会学〔M〕//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1988-199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07.

〔18〕〔19〕费孝通.志在富民〔M〕//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1988-199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89,491.

〔21〕费孝通.贫困与脱贫〔M〕//费孝通全集:第十二卷(1986-198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144.

〔22〕费孝通.关于扶贫和发展商品生产的几点意见〔M〕//费孝通全集:第十二卷(1986-198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80-283.

〔23〕费孝通.因地制宜多种模式〔M〕//费孝通全集:第十二卷(1986-1987).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35.

〔24〕费孝通.外访杂写前言〔M〕//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1988-1991).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4.

〔25〕费孝通.民富则国强〔M〕//费孝通全集:第十四卷(1992-199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0.

〔26〕〔27〕费孝通.孔林片思〔M〕//费孝通全集:第十四卷(1992-199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3,59-60.

〔29〕费孝通.发挥每个盟员的作用〔M〕//费孝通全集:第十四卷(1992-1994).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421.

〔30〕周飞舟.论社会学研究的历史维度〔J〕.江海学刊,2016(1).

〔31〕费孝通.八十三问〔M〕//费孝通全集:第十三卷(1988-1991).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76-277.

〔32〕刘卫民.江村经济六十年——费孝通教授访谈录〔J〕.战略与管理,1995(2).

〔33〕费孝通.英伦杂感〔M〕//费孝通全集:第九卷(1981-1982).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229.

(责任编辑:何频)

作者:熊跃根

第3篇: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要:脱贫攻坚精神生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展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的中国精神。脱贫攻坚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资源,是新时代思政课的鲜活教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脱贫攻坚精神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自信,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涵养大学生的为民情怀。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目标、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等维度实现深度融合,助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脱贫攻坚精神;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国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任务的完成,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伟大斗争既取得了物质上的巨大成就,也取得了精神上的丰硕成果,尤其是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为乡村振兴重大任务的接续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光荣使命。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对传承弘扬中国精神、培育青年大学生正确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脱贫攻坚精神的本质特征

精神源于实践。脱贫攻坚精神生成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脱贫攻坚实践孕育了脱贫攻坚伟大精神。从2013年党中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取得圆满收官,8年中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缔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辉煌成就。总结与弘扬脱贫攻坚斗争中呈现出来的伟大精神,有助于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精神支撑和思想鼓舞。

(一)“上下一心、尽锐出战”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显著优势,“上下一心、尽锐出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具体体现和现实应用。“上下一心”是在开展脱贫攻坚斗争过程中,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任务的集中统一领导,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广泛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发挥和调动全社会人员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构筑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尽锐出战”是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党中央统筹谋划、协调安排下,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精锐力量开展脱贫攻坚斗争。广泛的社会动员推进资金、技术、人才向贫困地区流动,形成了东西部协作扶贫、省市县结对帮扶、机关单位定点扶贫、优势行业专业扶贫等诸多宝贵的扶贫经验,在脱贫攻坚生动实践中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精准务实、开拓创新”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精准务实”,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求真务实、笃行实干、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是伟大民族精神的体现。在脱贫攻坚战中,坚持精准扶贫战略,通过建档立卡对扶贫对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扶持,对扶贫资源精确化配置,实现“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拔穷根”。精准扶贫是对传统扶贫方式的“开拓创新”,呼应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准扶贫坚持“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制止“大水漫灌”,运用开发式扶贫方式,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帮扶转变,使发展成为消除贫困的一剂“良药”。在精准扶贫创新性实践中,赓续和传承中国精神。

(三)“攻坚克难、不负人民”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作为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肩负着領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在实现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中,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初心使命,胸怀宗旨意识,敢于并善于斗争,这是共产党人干事创业应具备的精神品质。“攻坚克难”是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迸发出的不畏艰难险阻,迎难而上,敢于与贫穷做斗争的精神气概,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精神。“不负人民”是党员干部开展脱贫攻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宗旨意识在脱贫攻坚斗争中的根本体现。脱贫攻坚的奋斗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中心,满足人民群众过上小康富足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持续不断地开展扶贫工作,使农村贫困群众摆脱贫穷,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担当。

二、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脱贫攻坚精神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精神是人脑对于客观存在的能动反映,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发挥着能动作用”。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优秀品质,是支撑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内在力量。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积极进取、克坚攻难的精神气质。脱贫攻坚精神为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精神动力,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脱贫攻坚精神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制度自信

打赢脱贫攻坚战,突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放任自由的社会制度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围绕民生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与长远问题制定规划,调动社会成员积极性,集中国家力量解决突出问题。这种制度优势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保持政策的连贯性和延续性,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办事效率、增强社会治理效能。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都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证明。“上下同心、尽锐出战”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具体体现。将这种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制度认同,提升制度自信,可以促进大学生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维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二)脱贫攻坚精神提升青年大学生的综合素养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条件。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而大学生能否承担起这种重任,与其自身综合素养的高低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尚的品德、创新的思维、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审美、劳动的习惯的人。脱贫攻坚过程中展现出的“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等精神品质,是涵养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培养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重要价值。

(三)脱贫攻坚精神涵养青年大学生的为民情怀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引导和栽培。在价值观形成的人生关键节点,青年大学生群体往往会出现思想上的困惑和精神上的迷茫,容易陷入价值观选择的苦恼中。受全球社会思潮及网络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倾向,如果不加干预和引导,大学生极易产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影响自身积极健康发展。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端正大学生价值观念、培养大学生为民情怀的有效途径。高校思政课通过生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脱贫攻坚的历程,使大学生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理解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职业选择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结合,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课”是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治国理政伟大实践中取得的伟大业绩为生动鲜活教学素材的思政课。脱贫攻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脱贫攻坚实践的精神总结,是思政课最鲜活、最生动的教学资源。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从目标、内容、方法和实践教学等维度实现深度融合,突显脱贫攻坚精神的育人功能,助推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在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导引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思政课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遵循。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就是将脱贫攻坚的精神内核融入并体现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体系,使传承与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成为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导引。高校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大学生学习脱贫攻坚精神的丰富内涵,领悟脱贫攻坚精神的思想实质,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重大成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脱贫攻坚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和制度自信。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以脱贫攻坚精神为依托,培育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鼓舞大学生敢于克服困难、积极应对挑战,在奋斗中不断创造价值、服务人民。

(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设置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依托五门思政课程而设置,高校要根据每门思政课程的特点,选取最恰当的切入点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要将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国精神、理想信念、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教学内容相融合,从理论上揭示脱贫攻坚精神的社会价值和动力机制,从实践上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脱贫攻坚精神。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设置脱贫攻坚精神专题教学,在讲好脱贫攻坚故事中传播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要将脱贫攻坚精神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融合,重点阐释脱贫攻坚精神在党的治国理政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外,高校还可以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四史”专题教学,在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脱贫攻坚斗争历程中传播和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三)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增强脱贫攻坚精神的教育实效。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坚持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相结合,讲述脱贫攻坚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的黄文秀、张桂梅等,以体现和增强脱贫攻坚精神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同时,采用探究式教学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采用互动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除了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采用课后研讨、社会调研等课外教学方式,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助力脱贫攻坚精神入脑入心。

(四)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开展中融入脱贫攻坚精神

脱贫攻坚精神生成于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实践性是脱贫攻坚精神的内在属性,依靠实践教学的手段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其内在要求。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让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农村基层,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直观感受农村基层脱贫攻坚取得的成效,切身体会脱贫攻坚过程带来的心灵震撼,深刻感悟脱贫攻坚精神的强大力量。“引进来”的实践教学方法,就是邀请脱贫攻坚楷模走进课堂,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讲述党带领人民摆脱贫困的故事,宣扬脱贫攻坚精神,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和激励大学生。

将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青年大学生成才成长的需要,也是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的要求。实现脱贫攻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有机融合,需要把握好融入的深度、广度和力度,增强融入的全面性、系统性和协调性。高校思政课通过多维教学素材的择取、吸纳和运用,既让大学生明白什么是脱贫攻坚精神,深入理解脱贫攻坚精神的理论内涵和外延,又让大学生深刻感悟到脱贫攻坚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弘扬和践行脱贫攻坚精神,激发他们下沉基层、立足基层、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斗志,为我国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增添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國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2-26.

[2]骆郁廷.精神动力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4]杜尚泽.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5]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责编:初 心

作者:王卫兵

第4篇:最新党员脱贫攻坚思想总结

党员脱贫攻坚思想总结【一】

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提供坚强保证。

广大******员要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到精准扶贫攻坚战场,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扶贫工作队和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作用,坚持高标准选派,切实履行职责,严格管理考核。积极带头示范,带头发展致富,带头结对帮扶,开展党员志愿服务。发挥广大党员先锋模范在精准扶贫中的模范带头作用,精准选派批专业人才,精准引进专业人才,吸引和留住精英才。

大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认真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伟大胜利提供坚强保证。

根据贫困村实际需要,从机关优秀干部中精准选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要积极探索各类党组织结对共建,范文参考网聚合各方面力量,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按照党中央部署精心组织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导党员特别

是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争做合格党员、争做合格党员领导干部,在决胜全面小康中积极作为、敢于担当、建功立业。

乡镇领导班子认真履行精准扶贫职责,充分发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重点加强对扶贫资金、扶贫项目的监管,确保扶贫资金和扶贫项目发挥应有的效益,保证精准扶贫。同时,加强农村党员特别是村“两委”的党员带头脱贫致富,带头结对帮扶,带领贫困群众找准发展路子,实现脱贫致富。发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的作用。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以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党员脱贫攻坚思想总结【二】

新时期迎来了新机遇、新挑战。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很多领域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扶贫办“万企帮万村”脱贫出成效、最全面的范文参考写作网站民政部城乡低保与扶贫攻坚双轮驱动、商州区开设陕西省首个脱贫攻坚电视频道……各项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精准的选人用人。

兰考县作为河南省有名的贫困县,率先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这有赖于选人用人上的精准发力。该县先后选拔 345名年轻干部,派驻 115 个贫困村实施精准帮扶,严格遵守“5

天 4 夜”工作制,坚持不脱贫不脱钩,不拔穷根不撤队伍,有毅力、有决心打赢这场攻坚战。他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借鉴。

脱贫攻坚是持久战,拼的是耐力,更是能力。扶贫干部要选择有冲劲、有担当、有能力的年轻干部,他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对扶贫攻坚有想法、有策略、有智慧、有期待。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只有把有能力的人放在适合他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兰考县正是在选人用人上精准发力,才助推了脱贫的进程。

脱贫攻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用“心”帮扶。扶贫干部要用真心、细心、耐心、关心去取得群众的信任,范文写作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摸清致贫原因,对贫困户立档建卡,实行一对一帮扶,把群众当成亲人、当成朋友,用真心换取脱贫信心,带动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到脱贫攻坚这场战役中,汇集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让这场战役早日得胜。

扶贫攻坚不仅是物质上的扶贫,更是精神上的扶贫。党员干部在扶贫过程中,要重视精神上的扶贫,既扶志又扶智,善于以互联网、“大数据”为载体,向群众宣传新思维、新理念,让群众转变观念,提升脱贫意识,主动脱贫,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脱贫工作始终,让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者,而党员干部则是引

领者、启航者。广大基层扶贫干部作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坚定生力军,是将扶贫攻坚不断推向深入的重要保障。我相信,只要在扶贫攻坚的过程中,找准人、用好人,发挥扶贫干部优势,挖掘扶贫干部潜力,脱贫攻坚的实际效果一定会不断显现,早日实现全面小康一定不是梦想。

第5篇: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脱贫攻坚

2017年06月13日 10:32

来源:中国青年网

程冠军

原标题:世界减贫事业的“中国方案”——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脱贫攻坚

2013年11月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王晔摄)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大雅·民劳》中的句子。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在劳动和生活中渴求美好的小康梦。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积贫积弱,如影随形。历经2000多年的沧桑巨变,勤劳朴实的中华民族虽历经奋斗,却始终没有在整体上摆脱贫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已经使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生活基本实现小康。然而,基本不是全面,要实现共同富裕,中国还要打一场脱贫攻坚的硬仗。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小康,这意味着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将彻底解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现全面小康,全部脱贫是最“硬”的指标。

摆脱贫困夙愿坚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2012年11月15日,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的见面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的话掷地有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言必行,行必果。矢志不移,水滴石穿。

四年之后,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截至2013年底中国贫困人口仍有8249万,2014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上年减少1232万人。2015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5575万,减少1442万人。2016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4335万人,比上年减少1240万人。近几年,每年都超额完成减贫1000万人的目标任务。2013年至2016年4年间,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000万人,累计脱贫5564万人。

这组数据创造了中国奇迹,也创造了世界反贫困史上的减贫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得益于总书记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得益于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的夙夜在公、披荆斩棘、励精图治。

减少贫困是世界难题,让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壮举。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梁家河的窑洞里,15岁的习近平就开始思考中国。在其后的峥嵘岁月里,无论是正定实践、宁德探索,还是浙江创新,习近平都把摆脱贫困当成了心中的头等大事。

在梁家河担任村支部书记期间,习近平因地制宜,带领村民修路、打坝、造良田,为村里修建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办起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开办了磨坊,为村民打了深水井。无论工作职位怎样变迁,他始终不忘梁家河的乡亲们。

习近平在正定担任县委书记期间,新华社记者写了一篇反映正定改革发展的文章《正定翻身记》,文章引用时任县委书记习近平的话:“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通过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习近平因地制宜、殚精竭虑发展地方经济的思路和决心。

也正是在宁德扶贫实践的基础上,习近平出版了专著《摆脱贫困》。在《摆脱贫困》的跋语里,习近平这样说: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有些方面落伍了。落伍原因历史学家们可以慢慢探究;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尽短时间使整个国家“脱贫”,尽短时间使中国立于发达国家之林,才是更为紧迫、更为切实的思想和行动。在序言里,我们看到,习近平最担心的不是贫困本身,而是担心“意识贫困”和“思路贫困”。他说:我们不担心说错什么,只是担心“意识贫困”,没有更加大胆的改革开放的新意;也不担心做错什么,只是担心“思路贫困”,没有更有力度的改革开放的举措。

《摆脱贫困》一书中强调的“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精神,“行动至上”“四下基层”的作风,增强少数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扶贫先要扶志”、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等重要论述;尤其是“真扶贫,扶真贫”的扶贫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我们既可以找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的源头,也可以找到了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理政思想之源。

习习足音总关情

一枝一叶总关情,最最牵挂是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的国内考察活动,有二十余次涉及扶贫开发,其中有十几次是把扶贫开发作为主要内容。四年来,习近平数十次深入老少边穷地区访贫问苦。十八大以来的每年新年,总书记在国内第一次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2013年春节前,到的是甘肃,2014年到的是内蒙古,2015年到的是云南,2016年到的是重庆,2017年到的是河北张家口。

无论是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庄,抑或是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还是沂蒙山、大别山革命老区,还是祖国的南部边陲、西部高原,处处都留下这位“扶贫总书记”的深情足迹和暖人情怀。

党的十八大后,总书记国内考察的第二站就来到贫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县。2013年的元旦前夕,习近平来到地处太行山深处的特困村——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顾家台村。这次阜平之行,总书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论断。2013年以来,阜平县按照总书记“坚定信心、找对路子”“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重要指示,提出了“长打算、短安排、强基础、创机制”实施路径。按照“政府+金融+科技+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进“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2016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6542元,比2011年增长3838元;全县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79亿元,是2011年的3.14倍;贫困人口由10.81万人下降到2.88万人。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在这个武陵山腹地的偏僻苗寨里,习近平和乡亲们座谈了一个多小时,也正是在这里,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3年间,十八洞村在各级扶贫组织的帮扶下,按照精准扶贫的要求,建立了专业合作社、通过探索股份合作扶贫、电商扶贫、资金整合模式、相亲扶贫、金融扶贫等一系列扶贫机制实现了脱贫。2016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达7798元,最低为3200元,全部脱贫。十八洞村不仅全部脱贫,而且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宜居镇村”“省级文明村”。十八洞村人在脱贫攻坚中还形成了“投入有限,民力无穷,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十八洞精神”。

2015年6月16日,总书记在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看望村民,提出了“群众哭笑观”,他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贫困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心、有决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随着精准扶贫的全面铺开,花茂村的山地现代高效农业、蔬菜培育、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红火发展,实现了高效农业与乡村旅游、陶艺文化与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贫困落后面貌发生巨变,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也随之变化。“马上办”“钉钉子”“认真负责”“激情创业”“敢于担当”成为花茂村干部倡导的“五种精神”。

2016年4月24日,总书记视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时强调,“扶贫机制要进一步完善兜底措施”。根据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六安市结合自身实际,坚持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以精细管理保障精准脱贫。集中对金寨县23个乡镇226个行政村申报的贫困家庭进行逐户清查,着力挖“贫”根、寻“困”源,制订了产业脱贫、教育脱贫、移民脱贫、健康脱贫、就业脱贫、兜底脱贫等十项精准扶贫措施,并在实际操作中做到一户一本台账,一户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套帮扶措施,确保户增收、人脱贫。2016年六安全市达到脱贫标准的有4万户、11.5万人,大幅超出既定目标。

2016年7月,总书记到宁夏调研考察,首站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这里也是宁夏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固原,习近平深情地说:“全国还有5000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一定要实现全部脱贫目标。这是我当前最关心的事情。”总书记的关心给宁夏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在巩固之前扶贫成果的基础上,2016年宁夏19.3万人摆脱贫困,249个贫困村脱贫销号,贫困县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首战告捷。

2016年是脱贫攻坚第一年。这一年我们完成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顶层设计,构建了四梁八柱。中央各个部门共出台100多个政策文件和实施方案,各地省市县乡各级都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了配套措施。全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超过1000亿元,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增长43%,省级扶贫资金增长56%。全国12.8万个贫困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3000万建档立卡贫困户明确了帮扶责任人。

一分布置,九分落实。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中,全国各级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各级组织所创造的成功经验不胜枚举。

一户一户贫困户脱贫,一个个贫困县摘帽,一个个革命老区变成了富裕新区,一个个穷山僻壤的小村落变成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正在推动当代中国发生一场历史性巨变。

行动指南看“精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指路的明灯。

任何事业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形成既有《摆脱贫困》的思想之源,也有在扶贫攻坚中的实践探索和思考结晶。

2017年1月24日,春节前夕,习近平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张北县考察。在张北县小二台镇德胜村徐海成家里的沙发上,习近平和乡亲们一起算账。人们还记得,2016年7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的回族群众马科也曾迎来习近平帮他算账。在《摆脱贫困》的跋语中,我们看到习近平的这样一句话:“而我在闽东的改革开放之志未酬,‘欠账’之感确常系于心,难以释怀。”从“欠账”到“算账”,彰显总书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公仆情怀。

2013年,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理念;2015年6月,习近平在贵州主持召开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时提出“四个切实”(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的具体要求。2015年11月,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任务目标时,系统阐述和正式提出“六个精准”(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思想。

随着脱贫攻坚的不断推进,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2016年7月,总书记考察宁夏亲自在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提出“东西部协作”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新战略。强调要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做好新形势下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

2017年2月21日,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再次部署脱贫攻坚,强调,言必信,行必果。提出强化领导责任、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任务落实——“七个强化”。同时总结了脱贫攻坚的“五点经验”:加强领导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义、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参与是合力、群众参与是基础。“七个强化”“五点经验”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再次吹响了冲锋号。

实践证明,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打赢中国扶贫攻坚战的行动指南。有了这个行动指南,各级党委政府才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更好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向历史、向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

中国方案世界殊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接近目标,越是要坚持不懈。

2017年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深化之年。

在2017年的新年贺词中,总书记又作出了这样的回答和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紧接着,在2017年的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在下团组讲话中再次部署精准脱贫:“改进脱贫攻坚动员和帮扶方式,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已经摘帽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要继续巩固,增强“造血”功能,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

3月31日,总书记又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2016年省级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考核情况汇报,对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出要求。会议指出,要继续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用绣花的功夫实施精准扶贫。会议强调,要全面落实从严治党要求,较真碰硬落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要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求真务实的导向立起来,把真抓实干的规矩严起来,让真干假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

“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成效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一句话,掷地有声!这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和全社会要打赢的这场脱贫攻坚战,实现的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是要对人民对历史负责的。

精准扶贫,功在不舍。精准脱贫,志在必得。脱贫攻坚,力戒形式主义。

在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是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内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引领和推动实现十三五脱贫目标,也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环。

实现了精准脱贫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变为现实。到那时,我们就会终圆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小康梦。从全面小康、到现代化、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将一次次地向世界证明中国道路的成功。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人类共同的任务。

中国的扶贫成绩卓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前不久,俄新社发表登德米特里·科瑟列夫的文章《中国很快将没有穷人》,文章称赞中国扶贫成效显著。俄媒称,从2013到2016年,中国每年约有1000万人摆脱贫困,总共是5564万人。大约还有这么多人仍处在贫困中,北京打算在2020年前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指出,面对现实吧,向全世界介绍和展示如何实现人类长期以来的梦想并不是什么坏事,尽管中国在自己的宣传材料中不忘提醒:不要生搬硬套,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点。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总书记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长期的工作和扶贫实践中形成的战略思想,在这个战略思想指引下,我们的扶贫事业结出了“中国式扶贫”的丰硕果实。“中国式扶贫”是中国道路的亮丽篇章,同时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中国扶贫事业的攻坚克难、逐年推进、日新月异,关键在于中国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制度优势主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要求“采取超常规举措,拿出过硬办法,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正是中国式扶贫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这也正如总书记在总结和要求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时所指出的,“这在世界上只有我们党和国家能够做到,充分彰显了我们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

(作者程冠军,系中央党校理论网采编中心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第6篇: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有哪些?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然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却是我一段最宝贵的时光,静心思量,我颇有感触,深有感悟。一起来看看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5篇精选大全,欢迎查阅!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1

本人自去年七月被省委组织部选派到村任职以来,已一年有余。一年多来,本人能够守初心,虚心学习,克服艰难,积极投身农村工作,为使组织更全面了解自己的工作情况,总结经验,激励自身进步,现将一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深入基层,熟悉村情

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始终树立这样一种观点欲当村官,先当村民,农村的环境是复杂的,自己的实践经验是缺乏的。本人到村任职以来,能够虚心向镇村领导学习,虚心向老党员老干部学习,向村民学习,熟悉村情,了解情况,作为工作的第一手资料。本人能够深入农村工作一线,跟着村两委班子学,跟着村两委班子干,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全身心投入农村工作中。

二 工作实绩

作为主任助理,我首先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做好村主任的参谋和助手。我积极协助村主任做好村内的日常工作,负责村里一些重要文件 材料讲话稿的起草,档案的管理,做好远程教育工作,协助其他村干部做好各自负责的工作。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倾听群众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艰难。在做好村里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镇里的中心工作,达到以村为主,多岗锻炼的目的。虽然为村里做了不少事情,但自己的工作并没有给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村级集体经济依然薄弱。

三 工作能力

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工作,自己的确学到了很多东西,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突出表此刻对待工作中的一些艰难存在畏难情绪,对农村工作中一些复杂的问题,处理起来不知所措;创业富民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 工作思路

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将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记在笔记本上,及时总结,及时思量,在跟领导学习工作方法的时候,能够做到不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在工作中能够制定自己的工作计划,以使工作目标明确,做到心中有数。然而理论和实践的差异性,农村工作的复杂性经常使自己面对农村工作显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思路不够清晰。

以上是本人一年多来工作情况的总结。回忆一年来的工作,总的来说自己进步很大,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存在的不足就是我加倍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以更加高昂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这片热土之中。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2

怀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梦想,响应省 市号召积极投入农村基层建设,我是加入了一村一名大学生队伍中。由于我在报考时的面试成绩为777分,所以评委们给我取了一个绰号三把锄头。三把锄头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第一脚踏进社会,没有工作经验,而农村作为基层,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具体非常复杂的,牵扯面又很广。那么如何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成为一名适应农村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村官,三把锄头有三点的种地总结:

一 学会忘记和想起,明确自身职责。

所谓忘记,就是在工作中忘记大学生这一光环,时刻保持一颗寻常心来融入到农村中,投入到工作中。刚来的那段时间,每当有村民来办事的时候,村支书主任都很热情地向村民介绍我,说我是村里来的大学生,来为大家服务的。但即便如此,村民还是大都打量一番后和我打声招呼,然后继续和村支书主任谈事情。慢慢的我了解到那是村民对我的不信任,认为我是一个只懂理论知识,不能实干的黄毛丫头娇娇小姐。要想从事农村工作,就必须融入到农民群众中这是村支书给我的提点。为此,我更加深入农村工作,与村支书 主任一起风里来雨里去,半身的泥泞。戴草帽 穿胶鞋说农家话 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一副农民形象。村民渐渐开始认同我了,不再认为我是一个娇娇小姐,有事情也愿意给我说了。村民的信任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有了信心和期望,也让我以后的工作更顺利的开展起来。所谓想起,就是在生活中想起村官这一职责,时刻铭记责任和使命,对自己严格要求,经常性的自律自省自知,不辜负组织的信任和培养。我来农村的目的就是想为村民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用新的科学的理念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逐步转变其传统农业观念,为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来到x村,我给自己的定位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是一位迫切的需要学习需要锻炼 甘于奉献的学生。因为我知道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不能证明什么,惟独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才是我们要努力做到的。

二 立足本职,实干出真知。

惟独不断的实践才干检验知识的正确与否;惟独不断的实践才干真正接触基层 了解基层服务好基层;也惟独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干极大的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增加基层工作经验。为此我积极投身到村里各项工作事务中去。

(一)积极参与我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解决农民致富的最有效的途径。工作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入了解我村气候土壤条件,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探究适合我村的经济作物。努力发展竹产业和烤烟业,逐步实现我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今年我县引进了一个20万吨竹浆生产企业,我熟悉到这是一个我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的最好机会。再加上今年我村争取到国家扶贫项目,村支部与村委会决定将金沟湾一带发展成为千亩竹产业示范项目基地。但我村去年造竹500亩,由于技术跟不上导致成活率较底,到最后验收合格仅100余亩,这大大的打击了今年我村群众造竹积极性。为了不重蹈去年失败教训,我主动参加镇里组织的造竹动员会栽竹技术现场培训会,学习栽竹相关知识。随后立即在村里召开了栽竹动员大会,统一群众造竹致富脱贫攻坚思想汇报,并作现场技术培训指导,从打竹窝到选竹种用肥等细节一个也不放过。之后的造竹阶段,深入田间地里,查看村民打的竹窝符不符合要求,栽竹是否恰当,有问题及时提出并赋予及时指导,亲自示范。通过这一系列的工作,我村群众造竹致富热情明显提高了,同时也保证了造竹成活率。烤烟生产是我镇提高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春耕生产开始,村里规划烤烟种植面积,随后组织了烟地翻犁秸杆还田 肥料打算工作。我负责联系两户烟农的烤烟生产工作,为他们提供相关种烟技术和资料,到户查看烤烟生产情况,尽自己最大努力提高农民收入。

(二)积极开展我村富民

惠民行动。x大报告中把民生问题作为了重点工作,为保证国家富民 惠民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到实处,我积极参与生猪养殖保险新合医疗的政策宣传业务办理工作;支持全市健康面对面行动,组织村民参加健康体检;今年全县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这对我们来说又是一个新的挑战,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不少。虽然外面是冰雪交加寒风刺骨,但我仍坚守在抗灾救灾第一线,登记村民受灾情况安抚受灾群众情绪,积极投身到灾后重建工作中去,起到一个村干部该有的表率作用。冒着严寒给受灾特困户送去过节大米 食用油 棉被,给他们送上镇党委政府的一片爱心,确保他们能过上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把国家的富民 惠民行动推向深入。

(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改善我村硬环境与软环境。

积极配合村领导争取项目资金,努力协调好公路建设占地问题及矛盾纠纷,给群众讲道理摆事实。到目前为止参与过两次企社重大纠纷调解,保障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也维持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在每次纠纷调解中当看着复杂的矛盾在自己和同志们的不懈调解下,由大化下,由小化无,心里感到无比的快乐,觉得和谐农村就在眼前。同时也体会到了和事佬的艰辛与不易。

(四)其他工作。

镇领导常称我为三副职因为我还兼任了村副计生专干 副文书 副主任工作。三个职位让我有了更多锻炼自己各方面处事能力协调能力的机会,也尽快的让自己熟悉了农村工作。

这其中有过一天步行几十里路的艰难,有过因丈量土地摔伤而引起疼痛,有过在地里日晒雨淋风吹的心酸,也有午饭用红薯充饥的无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一切的一切都终将成为我成长历程的见证,而那顶草帽那双水胶鞋将继续伴随我踏上的新的征途。

三 从小事做起,时刻谨记服务宗旨。

作为一名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人,我深深明白从小事做起的重要性,要从日常点滴做起,日积月累,逐步培养自身能力。除努力协助村支书主任做好各项工作事务外,还努力做好四个小角色(卫生员 打字员 记录员 接待员)。

1 卫生员。正所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自从担任村主任助理以来,我主动承担起村活动室的清洁工作,让活动室时刻以整洁的姿态展此刻大家面前。

2 打字员。由于村上没人会使用计算机,需要完善的软件资料又很多,特殊是平安创建工作 换届选举工作灾后重建工作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我自然承担起了打字任务,完成了村上所有文件资料的打印整理归档工作。

3 记录员。每月召开的一事一议 镇机关召开的各项工作会议,我都自觉承担起了会议记录工作,使得各项软件资料得到完善。

4 接待员。村上所涉及的群众纠纷 群众办事上级指导工作,我都竭尽所能的把服务搞好。一杯茶水,一声问候……这不仅代表了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的自身形象,同时也代表着镇党委 政府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古语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虽然,自己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肯定,想一想,心中甚感欣慰。但是,究竟自己年纪轻,又是参加工作的第一年,缺乏工作经验,也暴露出了许多缺点和不足,比如:考虑问题不够全面,有时做事草率;有时候不注重讲究工作方法;在一些工作细节上不够细心,犯一些不该犯的错误;工作不够沉稳,易急躁等等,这些都有待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改进。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3

一年来,在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在各位同事的支持和帮助下,本人紧紧环绕社区各项工作,努力提升自己,履职尽责,各项工作取得一定的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切实加强学习,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坚持把政管理论学习作为提升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坚持参加办公室组织的集体学习,利用工作之余保证自学时间,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近年来,主要全面系统地学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x大精神 新修订党章 x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文件精神及中央省市委重要会议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通过学习加强了党性修养和群众观念,在脱贫攻坚思想汇报上 政治上和行动上都能做到与市县委保持高度一致。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通过集中辅导学 心得交流学 讲堂报告学现场参观学,进一步坚定了自身理想信念,理清了工作思路,增强了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 基本路线的自觉性。

二 立足本职工作,切实增强工作实效

自今年1月起,本人被抽调至x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工作,专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开展。

一是做好文件印制工作。

本着客观 严谨细致的原则,严格按照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文印制度和基础工作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文印工作。业务工作有计划有安排,能够做到日常性工作及早谋划提前着手,临时性工作认真对待毫不马虎,保证工作按规定和领导要求进行,做到了文件印制零瑕疵装订零失误。二是做好文件运转工作。严格按照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文件运转流程,及时畅通省委路线活动办公室与市委路线活动办公室市委路线活动办公室与各督导组市委路线活动办公室与各参学单位的文件运转通道,根据领导要求,按时向省委群众路线活动办公室及省委第四督导组上报x市群众路线活动进展情况以及相关重要材料。三是做好党刊征订工作。根据省委要求,及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党的建设][党建钻研]征订工作,高质量 无差错地配合组织科完成了此次文件的起草 各单位征订任务的分配 书款的收缴及上报等工作任务,没有发生漏收漏报和错报情况。

三 坚持律己上进,坚固树立良好形象

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注重德道品行的养成,以大学生村官和街道社区干部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通过积极参加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加正确的树立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风得到了极大转变,群众观念得到了增强,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抵制四风,自觉维护村官的形象,自觉履行岗位职责。善于团结同志,待人诚恳友善,能尊敬领导,能与同事互勉共进,真诚相待,相互支持;办事公道正派,工作不推诿,遇难不回避,敢于承担责任。坚持严于律已,注重自身修养,遵守工作纪律,自觉接受干部群众的批评和监督,时刻做到自重自省 自警 自立。不管是社区还是管委会,我始终保持一颗谦虚向上的心态,尊重老同志,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开展各项工作的业务知识,学习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处理问题的工作方法和能力,积极转变工作角色,努力适应工作环境。

一年来,虽然自己在脱贫攻坚思想汇报和工作上取得了一定进步,但距领导和同志们的要求还有不少的差距。如创新性开展工作还不够,工作中有时有急躁情绪,工作方式方法有时也不太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把这些差距和不足作为努力的方向,进一步加强学习,恪尽职守,务实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绩。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4

一 政治脱贫攻坚思想汇报情况

本人自上任以来认真学习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在脱贫攻坚思想汇报上言论上和行动上能同各级组织保持一致,努力做到对上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相一致,多做调查钻研,遇到矛盾艰难和问题,积极主动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努力提高自身政管理论素养,积极订阅x年度的党报党刊。

二 工作情况

在镇党委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镇级各部门及村党支部 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做好基础调查

找到工作切入点,通过查阅资料,走访镇村干部 群众等多种形式,具体地了解了村情民情等基本情况。特殊是发明我村有30余户空巢老人户,人口40人。经村委会批准我积极承担起照顾空巢老人的任务。

(二) 结合自身优势找到工作的结合点,看到我村活动室的硬件设施过硬,却存在没有充分发挥好为党员干部赴服务人民群众的问题。

来到村后,我主动担任农村党员电教和现代远程教育的操作员。特殊是在10月28日向群众宣讲党的x届三种全会时,我运用多媒体向群众讲解,使政管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有趣,得到群众的夸奖。

(三) 调整好心态

做好常规工作,岗位职责是村委会主任助理,但无论份内份外的事情我都积极去做,来此时间不长,我协助支部书记整理党建资料处理民事纠纷一起,村主任处理公路占地的测量 帮助村会计完成退耕还林资料 年报资料等整理工作,还走访农户30多户,联系到产业大户和贫困户各一户。

(四) 完成镇党政办公室交办的各项任务。

三 存在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对照自己的岗位职责与组织上的要求和干部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变此刻:一是工作方法和实际要求还有脱离;二是创新性地工作还不到位,以上问题的存在虽然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也放映了我本人工作上的薄弱环节。自己决心在今后进一步积极探究新思路新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争做一名优秀的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5

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天气渐凉,秋叶变黄,在漫长的等待中最终等来了我们上岗的消息,心里无比的激动。回忆8月7号那天的报道会,依然记忆犹新,来报道的我们这届村官带着好奇的心情,怀着无比的喜悦,来到x街道办事处的会堂里。如今,再次将要踏上那熟悉的路,心情还是很激动,但是由于这段时间对村官工作的学习,和同事之间的相互交流,已不再是那个充满好奇懵懂的我。一个多月,时间不长,却让我学到了很多。简单回忆一下这一个多月的脱贫攻坚思想汇报工作情况,现做如下总结:

一 脱贫攻坚思想汇报方面

参加报道会至今,已经一个月了。一个月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然而,在我的人生道路上,却是我一段最宝贵的时光,静心思量,我颇有感触,深有感悟。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高。

作为一名新上任的大学生村官,我感觉自己对国家政策理论方面的知识相当匮乏,惟独加强学习,才干不断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才干更好的在基层工作岗位中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生活的终止。恰恰相反的是学习生活刚刚开始。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向实践学习,既要向领导学习,又要向同事学习。惟独不断地学习,才干不断地提高,不断进步,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习将成为我们一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惟独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干紧跟时代脚步,不会被社会淘汰掉,才干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执为民之政兴国之政。作为一名村官,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工作总结材料作为基层工作者农村建设者,我们需要加强自身的素养,就需要不断学习,我们自己更应该自我加压,努力奋斗,迎难而上,勇攀高峰,成为学习型社会农村所需要的带头人。

(二)做好从学生到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的良好过渡。

学生时期的一些脱贫攻坚思想汇报过于不成熟,自我中心,缺少集体感,这些在到基层工作时是非常有害的。应当及时的调整心态,加强学习,多和四面的人沟通,尽快适应村里工作。大学生村干部不管过去学的是什么,此刻担任都是担任的都是村干部这个角色,面对的是农业和农村工作,所以要扑下身子尽快投入新的角色,适应新的环境。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有知识大学生到农村这个广阔的乾坤发挥自己的才干,需要每个人摆正位置,尽心竭力,尽责尽职。要实现一个大学生到农村干部的角色转变,不但要学会在工作中施展自己的聪慧才智,还要勇敢的担负起社会责任区,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从高从严要求自己,尽心竭力干好每项工作,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和提升为工作成果,是每个大学生村干部必须具备的能力。

(三)端正态度,做好本职工作。

农村是一个磨练人的意志,塑造人的品质的地方,农民朋友们朴实热情,农村需要大学生,农民需要有文化知识的大学生来帮助他们,农村也给我们提供了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最根本的是要干起来,做起来,从小事做起,要下田地进农家,以一个农民服务者的朴实心态去工作。下农村是一次再学习,学校里学的东西不一定都有实际价值。作为一名大学生村官,我们要成为农民的知心朋友,经常与他们的交流,想起所想,知其所需,,拜农民为师,用自己的热心和真心服务当地农民群众。做好本职工作,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点考虑:

第一,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村情。

第二,学习当地农村的一些政策,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计划,并努力落实。

第三,团结领导班子,形成合力,共同为当地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第四,贴近群众,为群众解决实际难题。

二 工作方面

从8月7号到此刻,我的脱贫攻坚思想汇报上这一系列的变化,让我在今后工作时,能更快适应环境,顺利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更好的为当地农村服务,为农民朋友解决艰难。我在工作之初要努力做到:

第一,尽快适应环境,进入角色。刚到农村,远离了繁华的城市,心理上多少会有些落差,这就需要我们及时调整心态,适应环境,找到自己的定位。自己虽然很年轻,但要认清自己应经不再是学生,没有了老师的指导,自己成了指导村里人致富发展的带头人。

第二,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工作中,面临各种可能呈现的情况,这就需要我们随机应变,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学习,能够使我们处理事情的能力不断提高,特殊是向领导和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在他们那里,我们能学到书本上找不到的宝贵财富。

第三,认真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并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一个多月来,虽然还未上岗,但是脱贫攻坚思想汇报上的变化,让我意识到,身为村官服从上面的领导的指示,是做好工作最起码的要求。一开始,领导安排的工作可能是琐碎的,繁琐的,但是我们依然不能放松要求,要保质保量完成。这是每个工作者都必须经历的阶段,在细节中才干锻炼出一个人,才干去完成更为艰巨的任务。

以上便是我这一个多月来脱贫攻坚思想汇报工作方面的总结,虽然对农村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还是比较肤浅的,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我自身也有很多缺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克服不足,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态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尽自己最大能力做好工作,为农村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不让领导和当地的村民们失望。

大学生村官脱贫攻坚思想汇报5篇精选大全

第7篇:脱贫攻坚宣传标语 脱贫攻坚宣横幅

1,产业扶贫促贫困户增收。

2,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自己。

3,扶贫开发,利国利民。

4,社会兜底保民生,扶贫政策脱贫困。

5,一户一策,脱贫致富。

6,产业扶到户,致富有门路。

7,规划到户帮与促,产业扶贫助增收。

8,勤劳可致富,扶贫来帮助。

9,村有特色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10,扶贫开发铺富路,幸福乡村惠民生。

11,干部驻村心连心,同步小康齐步走。

12,扎实推进精准脱贫 保障打赢青河脱贫摘帽攻坚战

13,把贫困人口找出来,把扶贫政策送进家。

14,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

15,整村推进展新貌,产业扶贫促增收。

16,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消除贫困户。

17,扶贫开发显真情,易地搬迁助民富。

18,只要努力就能脱贫 只有努力才能致富。

19,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打好脱贫攻坚硬仗。

20,一户一策 目标明确

21,把村民组织起来、让民主自治起来、使发展和谐起来。

22,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23,坚持整村推进,提高扶贫效益。

24,只有努力才能改变 只要努力就能改变。

25,全面落实到户帮扶政策,加快贫困群众致富步伐

26,精准脱贫 不落一人

27,消除贫困,同步小康。

2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致富基础。

29,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

30,村有主导产业户,民有致富门路。

31,弘扬中华美德 援手扶贫帮困

32,创新机制抓脱贫,开拓新路奔小康。

33,弘扬扶贫济困传统美德 积极推进民族大团结

34,不甘贫困,奋力脱贫。

35,加强农牧民技能培训,培养农村适用人才。

36,聚力脱贫攻坚,推进民生工程。

37,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38,以积极态度、得力措施,扎实作风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39,劳务输出一人,脱贫致富一家。

40,向贫困宣战,一起动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41,学会一种技能,带富一个家庭。

42,落实每个阶段任务,抓好每个环节工作。

43,提升素质,当地就业。

44,扶贫先扶志和智,帮人先帮技和艺。

45,加大到村到户扶持力度,增强贫困人口发展能力

46,瞄准扶贫开发对象,全面落实扶贫政策

47,集众智 聚群力 团结一心 攻坚克难 打赢脱贫攻坚战

48,建档立卡,精准扶贫。

49,结对帮扶,一户一策,脱贫致富,同步小康。

50,先富帮后富 同奔小康路。

51,坚持项目到村、扶贫到户。

52,安贫可耻 脱贫关荣 团结一心 共奔小康

53,营造全社会参与脱贫良好氛围推动共同富裕

54,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心同向同小康。

55,扶贫开发送温暖,“双到”工作促和谐。

56,整村推进扶贫富村,扶贫济困到户惠民。

57,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扶贫攻坚致富幸福

58,全民动员 全民参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59,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

60,脱贫不等不靠,致富敢闯敢冒。

61,打造幸福乡村,建设美好家园。

62,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63,创新脱贫机制,助推产业发展

64,大力开发,整村推进。

65,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

66,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67,建好水、电、路、讯、房,提升科、教、文、卫、保。

第8篇:脱贫攻坚感想,对脱贫攻坚感悟与思考

脱贫攻坚感想,对脱贫攻坚感悟与思考 对脱贫攻坚的感悟与思考 5 篇 202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一 11 月 12 号、13 号,我有幸参加了五台县农村第一书记专题培训会,认真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演讲以及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战友的现身说法,本人在思想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在党建知识和农村工作开展方面有了新的更进一步的提高。

今年是五台县脱贫摘帽之年,现在到了最后冲刺阶段,在这关键时刻,县委组织部组织我们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第一书记进行培训,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关心和爱护,更是对我们今后工作的加油鼓劲,给我们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目标。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制定村规民约,配合村支两委协调化解各种矛盾纠纷,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间断入户走访,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在未来的驻村任职期间,我要立足本职岗位,发挥一名党员的作用,为凤栖岩村的脱贫致富、发展强大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二 刚获得博士学位的我还未正式入职便跟随湘潭大学暑假大学生"情牵脱贫攻坚"主题社会实践团来到湘西自治州保靖县,第一次与两位学生一起走在精准扶贫调研的路上,心中满怀激动。

保靖县政府为这次实践活动做了充分的准备和周到的安排,县扶贫办彭波同志亲自担任调研组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各乡镇村也安排了专人领队为调研组师生引路和提供生活及安全保障。调研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葫芦镇的枫香村。这实物一个典型的湘西苗乡,包含排花、夯吉和亭子三个苗寨,是湘西州林业局的定点扶贫点。

在寨子中游走,处处可以感到州林业局扶贫的工作力度。寨子间的道路平坦硬化,排水通畅。深入苗民家中,更可体会他们对扶贫工作的满意。近年来,州林业局不仅为村民解决生活用水和用电,提供种猪 14 头、蜜蜂 100 多箱,修建了防火的蓄水池,而且在村里成立了阳戏团,大力发展民俗文化。在物质和精神双文明建设上均给予贫困村极大的帮助。

走在精准扶贫调研的路上 在枫香村为期三天的调研过程中,我们陆续走访了近 XXX 户贫困家庭。深切感受到民众对扶贫帮困工作的真挚期盼和欢迎。各贫困户家庭中,贫困的根源各有不同,但脱贫致富的愿望是出奇的一致。受访的贫困户几乎都是小孩外出打工,老人留守家中。

这些老人是一群真正苗族文化的最后传人,过着传统的苗民生活,坚守着苗家刺绣,手工缝制苗族服装。然而,常年生活的大山带给他们的只有太多的磨难。他们承受着身体的疾病、物质的贫乏和精神的多重重压。

村里的一户贫困家庭中没有劳力,两位老人也年事已高,且均患有疾病,其中一位患有羊癫疯。此外,家里还有两位残疾人,其中一位智障的儿子头上长了一个大肿瘤,但他们仍乐观地生活着,这一切给我们的触动很大。离开

时,我们留下了一点钱表示我们的一点心意。

走访后回到住处,悬挂在村口的一幅横幅久久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这是对青年朋友谆谆的教导"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 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所以我们要扣好第一粒扣子,扶贫的路有千条万条,而根在青年。

调研过程中,我们常能发现整村、整寨的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只有老人留守家中。外出的青年都没有专长和技术,所以收入低廉,而他们最终都会回到自己生养的地方,到那时,如果再遇到疾病和灾难,又会重复着父辈们贫穷的老路,扶贫工作也会周而复始地再来一次、两次以至于无穷。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大山应该留住青年,而青年也应该立足大山,只有大山得到繁荣,大山的子民才能真正摆脱贫穷。我们走访的村寨无不山清水秀,人文深厚。

我们应该引导我们的年青人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政府也要引导苗绣走出大山,走向世界。而苗绣要走向世界,需要更多的年青人懂苗绣、会苗绣、爱苗绣,从事苗绣。

青山和绿水是取之不尽的宝藏,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政府要加大宣传、人才培养、旅游产品开发,让青年人在家乡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不仅要做好黄金茶的种植面积的扩展,还要做好黄金茶的深加工和外销等产业链的发展,让更多的年青人在家乡有发展的一席之地。对于外出务工的年青人,要加强初始的培训,让外出务工青年各怀绝技,提高技能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

要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跟踪服务指导,提高他们社会竞争价值。此外,还要着意培养产业链,比如我们的新化县,同样是一群大山的儿女们能够把文印行业开至全国各大高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扶贫只有做好青年人的文章,扶贫才真正扶到根子上。

202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三 2020 年 3 月 6 日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总书记强调,到 2020 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总书记的讲话凝聚人心、充满力量,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一定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坚决克服疫情影响,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脱贫攻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企业延迟复工,贫困考虑安全问题不出工;采取封闭社区、封村、封路等措施的地方,部分扶贫产业原料运不进、产品卖不出去;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暂时难到岗到位,只能靠电话、微信沟通联系。诸多新问题新挑

战出现了,我们能否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呢 如期完成脱贫任务,要靠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要坚持精准扶贫,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在普遍实现"两不愁"基础上,全面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同时我们也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真抓实干。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总书记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刻分析,聚焦实际、鼓舞斗志,也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座谈会上,总书记对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表示,一定要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落实好,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四 3 月 6 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和 2 月 23 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一样,同样的"主讲人",同样开到县级的规模,同样是讲话全文迅速发布。网友纷纷点赞这是这个春天里中国最高级别的"网课".在上一堂"网课"中,总书记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这堂"网课",总书记说"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最高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 XXX 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2020 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心得体会篇五 3 月 6 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次会议,和 2 月 23 日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一样,同样的"主讲人",同样开到县级的规模,同样是讲话全文迅速发布。网友纷纷点赞这是这个春天里中国最高级别的"网课".在上一堂"网课"中,总书记说"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 这堂"网课",总书记说"脱贫攻坚工作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

到 2020 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任何退路和弹性。

所以,这堂最高级别的"网课"要求我们必须抓紧再落实,压茬再推动,各负其责,直奔现场,把现场当考场,直奔乡村、直奔社区、直奔困难群众院里屋里、田间地头,拿出真招,付出真情,使出浑身解数干!干出党员干部的好样子,干出新时代中国的好样子!

什么是干部干部不是身份,是责任,干部就是解决问题的人。什么是党员党员不是光环,党员是担当,党员就是走在前面的人。党员干部,就要用实干换来贫困群众的笑脸,带领困难群众一起干出自己的幸福生活,用全身心投入的现场感换来千家万户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大考中,越到交卷时刻,越要保持定力,保持决断力,保持果敢的行动力,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今年满打满算还有不到 XXX 个月,既要统筹疫情防控,又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也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千斤重担挑在肩,风雨无阻向前冲。

赢得这场大考,困难群众在盼着,海内外人们在看着。决战决胜脱贫攻

坚,卷子答到现在,每一道题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越是艰险越向前,惟有精准答好每一道题,抓紧抓实抓细,才能让每一户困难群众都满意。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把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答卷写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是这一代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也是无上的光荣。

我们要用意气风发的干劲,不获全胜绝不轻言成功的拼劲,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向世界看着这场大考的人们亮出中国之治的鲜明答案中国人民一定能,中国一定行!

第9篇: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讲话 脱贫攻坚讲话心得体会

脱贫攻坚讲话一

3月6日,在北京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动员令,为我们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性艰巨性紧迫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应对XXXXyi情影响,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yi情防控各项工作,确保如期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打赢脱贫攻坚和yi情防控两场硬仗。我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6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774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9.8%减少到0.07%,目前,全省还有3.4万剩余贫困人口。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收官之年又遭遇yi情影响,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面对突如其来的XXXXyi情,我们坚持一手抓yi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分区分级精准施策,落实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剩余贫困人口如期高质量脱贫推进方案、消费扶贫行动实施方案等多项政策措施。下一步,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强力推进“百日攻坚”行动,确保剩余贫困人口上半年全部脱贫,最大限度降低yi情影响,落实脱贫防贫长效机制,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夺取脱贫攻坚全面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贫困县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后应保持频道不换、靶心不散。脱贫摘帽后过渡期内主要政策措施不能急刹车,驻村工作队不能撤,还要在巩固脱贫成果和谋划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渠道,增强内生动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严把退出关,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在决战决胜脱贫工作中,要严格考核开展普查,坚决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要坚持从严从实、较真碰硬、真考实评,严查重点难点和薄弱环节,不留死角盲区,确保考核过程扎实,考核结果真实。要严把退出关,既不能脱离实际、拔高标准、吊高胃口,也不能虚假脱贫、降低标准、影响成色。

脱贫攻坚讲话二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XXXXyi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阶段,党中央专门召开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对凝心聚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强决心和坚定信心。

这次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带着总书记的殷切盼望,会上总书记言辞恳切,句句朴实,作为战斗脱贫攻坚一线的基层党员干部我们更当把这些话记在心里,行动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应当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行动,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目标任务。决胜全面小康,最关键的一仗在脱贫攻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现在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必须一鼓作气、乘势而上,集中优势力量、发起最后总攻,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绝不让这一战出现丝毫差池。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最重要的就是有效防止返贫、促进稳定脱贫,要针对yi情带来的影响,围绕突出问题和困难,到户到人落实帮扶措施。要针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巩固提升脱贫成果的同时,加快建立缓解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打好基础。对口帮扶支援脱贫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的一场大会战,现在正处于决战决胜的紧要关头。挂牌督战刻不容缓,要坚决扛起对口帮扶支援的重大政治责任,用过硬成果支撑攻坚大局、做到“两个维护”。决战决胜,核心在胜,要紧扣“两不愁三保障”这一底线,聚焦重点人群、重点贫困村,高质量落实好年度帮扶任务,确保胜得彻底、胜得全面。对已完成脱贫任务的对口帮扶村和个人,要按照摘帽不能摘帮扶的要求,帮扶标准不降、支持力度不减,着力提高贫困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和贫困地区发展能力,我们不仅要把困难群众扶上马,还要稳稳地送一程。

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脱贫攻坚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加强领导、响鼓重锤。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担负起相应的组织领导责任,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研究解决问题,创造性开展工作,强化督查考核,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过硬的工作成果向党中央、向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脱贫攻坚讲话三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出席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深刻分析了脱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对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他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确保取得最后胜利。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加强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坚定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信心决心,吹响了决战决胜的总攻号角。

决战决胜,党员干部就要锻造“慎终如始”的作风。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也许有的党员干部认为胜利在望,歇歇脚、松口气也无所谓,其实不然。“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到了冲刺时刻,越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要时刻绷紧弦,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一鼓作气攻下贫困最后“堡垒”。

决战决胜,党员干部就要锤炼“舍我其谁”的担当。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最后一年,收官之年又遭遇yi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急难险重更检验党员干部的担当。有人说,党员干部是“特殊材料”做成的,党员干部的“特殊”就体现在,平常时候要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刻要能站得出来,危急关头要能豁得出来。所以在冲刺的关键阶段,党员干部更要冲在决战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当好攻城拔寨的排头兵,当好群众的主心骨。

决战决胜,党员干部就要练就“统筹实施”的能力。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最后一年,收官之年遭遇XXXXyi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广大干部群众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定不移把党中央的政策落实好,全力攻坚,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力应对XXXXyi情带来新挑战的同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既要有统筹兼顾之谋,又要有组织实施之能。对脱贫攻坚的困难和问题不能低估,对存在的矛盾要敢于面对、敢于破解,对各项决策部署要不折不扣落地落实。要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把工作节奏掌控得更紧一些;要坚持精准施策,把政策措施运用得更准一些;要突出问题导向,把短板弱项补长补强一些。

决战决胜,党员干部就要涵养“枝叶关情”的情怀。打赢脱贫攻坚战,就必须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党员干部要当好贴心人和领路人,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拧成一股绳。要带着感情做工作,把脱贫攻坚主战场作为检验初心使命的考场,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他们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和群众需求,实施产业扶贫,激发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凝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合力。

一以贯之不中道而辍足,一鼓作气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总攻的号角已经吹响,剩余的52个贫困县、2707个贫困村就是战场。有党的坚强领导,有党员干部冲锋在前,有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就一定能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就一定能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脱贫攻坚决战决胜讲话脱贫攻坚讲话心得体会

上一篇:前台接待收银工作流程下一篇:服装设计教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