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文化

2023-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欧文化

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新华网布鲁塞尔10月6日电 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6日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共同出席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开幕式并致辞。全文如下:

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0年10月6日,布鲁塞尔) 尊敬的巴罗佐主席, 尊敬的艾柯教授,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来到欧盟总部,出席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中欧双方借此重要时机首次举办文化论坛,很有意义。这是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创新,标志着中欧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也表明中欧关系深入向前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表示热烈祝贺!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人物和事件都会变成历史,但文化却永远存在,历久弥新,并长时间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它们如同浩瀚苍穹的璀璨群星,交相辉映,光耀宇宙。正是文化的多样性,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古希腊,曾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而在古代中国,也曾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两个文明体系既特点鲜明,又开放包容。古希腊艺术和史诗的杰出成就、德国哲学的理性思维能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把欧洲一步步引向民主与文明。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大同与和谐的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富于理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的性格特质与民族精神。

中欧双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启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大地后的游记,为西方世界揭开了东方国度的神秘面纱。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大量欧洲的先进科学知识,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中国的“四大发明”和“经籍西传”曾为欧洲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中欧间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巩固和深化与欧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高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2003年至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2006年在华举办的“意大利年”、2007年的“西班牙年”、2008年“希腊文化年”以及2009年在比利时举办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受到了文化艺术界以及民众的广泛赞誉。

欧洲现代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上海世博会上,比利时-欧盟、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各具文化特色的场馆吸引了众多中国参观者。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一些欧盟国家的驻华文化机构,聚集了不少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和文化爱好者。近年来,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和马耳他瓦莱塔等地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受到了众多欧洲朋友的青睐。这些心灵上的沟通增进了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欧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

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看待中欧文化交往,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欧间思想文化界的交流,推动文化机构间的互动,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我真诚希望通过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感受,让更多的中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国情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今天举办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就是大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共同探寻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中国提倡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倡导开放兼容的文明观,也真诚地愿意通过与各国广泛开展合作,博采各种文明之长,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神圣使命共同努力!

谢谢大家!

第2篇:试论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实 践 与 课 程 作 业学 号:姓 名:孔维杰日 期:B060508052009年5月22日

试论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的应对策略

[摘要] 大多数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是基于对文化冲突的消极认识,目的是消除或避免文化冲突,而不是利用文化冲突。实际上,适度的企业文化冲突对合资企业是有益的,是实现企业文化多样性优势的前提。因此,对于合资企业文化冲突而言,最佳的策略是控制企业文化冲突,即把企业文化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消除或避免企业文化冲突。我们认为,控制企业文化冲突的基本策略是:信任、尊重、包容和沟通。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差异 中欧合资企业

在中欧合资企业中,由于管理人员和员工来自不同国家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管理态度和不同的管理行为。当他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合作时,难免发生冲突。

大多数处理文化冲突的策略是基于对文化冲突的消极认识,目的是消除或避免文化冲突,而不是利用文化冲突。实际上,适度的企业文化冲突对合资企业是有益的,是实现企业文化多样性优势的前提。因此,对于合资企业文化冲突而言,最佳的策略是控制企业文化冲突,即把企业文化冲突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不是消除或避免企业文化冲突。我们认为,控制企业文化冲突的基本策略是:信任、尊重、包容和沟通。

一、信任

一般来说,信任是合资企业各方在面对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时,能够信赖对方,并做出让对方信赖的行为,从而产生的合资企业各方相互认同的心理状态。从合资各方相互接触、洽谈合作,到决定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再到共同管理合资企业的过程中,信任是逐渐产生、发展、强化的过程。

1.信守承诺。言而有信是企业具有良好信誉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企业获得

合作伙伴信任的重要途径。在合资企业建立前,企业做出的承诺,必须在合资企业发展中切实履行,否则,它将失信于合资企业的其他合作伙伴,难以获得其他合作伙伴的信任。

2.换位思考。换位思考是指站在合作伙伴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有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正因为如此,大多数企业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习惯于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问题,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行为模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而往往忽视其他合作伙伴的价值观、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它们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在中欧合资企业中,如果中方和欧方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说明双方能够尊重合作伙伴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考虑对方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愿意放弃短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强化彼此的信任。

3.保持合作行为的一致性,避免欺骗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在中欧合资企业中,合资各方要保持彼此的信任,还必须保持合作行为的一致性。无论面临什么问题和困难,它都必须一如既往地以合作的态度和合作的行为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同时,它必须避免一切欺骗行为和机会主义行为,否则,双方的信任可能毁于一旦。只要有一次欺骗行和计划主要行为的记录就会给双方的信任关系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合资各方应该着眼于长远利益,不能因一时的得失做出有损信誉的行为。

二、尊重

尊重就是具有不同形态的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对方的企业文化。在中欧合资企业中,由于合资伙伴来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企业,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中方和欧方都希望受到对方及其组织成员的尊重。相互尊重既是中欧合资企业合作的基础,也是合资企业避免过度的企业文化冲突的基础。要做到尊重对方首先要克服“自我中心主义”。中欧合资双方及其

组织成员接受的都是本国民族主义的熏陶,从而形成了以本民族文化为中心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自我中心主义”的心态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由于“自我中心主义”心态通常是无意识中习得的,因而它也就会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事实上,在中欧合资企业各方交往和合作中,中方和欧方成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因此,在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管理中,双方成员都应该克服自己的自我中心倾向,不仅要从表面上尊重对方,更重要的是,要从心底里尊重合作伙伴。

三、包容

包容简单的说就是和而不同。我们知道,各国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且这种差异是无法消除的。中欧合资各方应该具有开放的、灵活的思维方式,树立全球化的视角,与合作伙伴共存共荣。合资企业各方的文化差异类似于有机体中的不同系统、器官、细胞,不同的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性,适应不同的环境。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单一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中欧合资企业各方只要精诚合作,齐心协力,就能够发挥巨大的企业文化多样性优势,更好的适应企业外部经营环境的变化。

四、沟通

沟通是控制企业文化过度冲突的重要策略之一。一般来说,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传递思想、交流情报和信息的过程。它不仅是指意义的传达,更重要的是指意义必须被理解,即沟通包括意义的传递和理解。中欧合资企业文化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沟通障碍或沟通不足。因沟通障碍和沟通不足导致不同企业文化的组织成员之间对不同企业文化的错误认识和误解,进而导致企业文化失衡,伴随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良好的沟通可以改善合资企业各方对不同企业文化的认知,消除误解,避免合资企业各方的企业文化

认知失衡和不良的情绪情感反应。

在中欧合资企业各方之间进行沟通时,首先必须采取适当的措施克服组织沟通面临的沟通障碍问题。

1.使用统一语言。在组织沟通中,人们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观念和事实。语言是有效沟通的基础,是有效沟通的手段。但是,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语言。在中欧合资企业中,由于合资各方来自不同的国家,组织成员使用不同的文化语言,如果不使用统一的语言,可能无法进行沟通。一般地,中欧合资企业使用的语言应该是所在国的语言。

2.运用简洁语言。在中欧合资企业中,虽然使用统一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方便合资各方及其成员之间的沟通,但由于它们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且部分成员使用的是第二语言,对第二语言的熟悉程度有限,因而合资各方在进行沟通时应该尽量使用简洁的、易懂的、通俗的语言,使合资企业各方能够很容易地相互把握对方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减少跨文化沟通中的语言歧义和误解。

3.发展跨文化培训。提高中欧合资企业各方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是发展跨文化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应该注重培训效率和效果,避免搞形式,应该根据培训目标和受训对象选择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方法。

4.建立灵活的跨文化双向沟通机制。跨文化沟通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在中欧合资企业的跨文化沟通中,必须创造一个宽松的双向沟通环境和沟通渠道。具体沟通渠道包括:(1)文化沙龙。在合资企业中,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沙龙或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文化联谊活动。这些沙龙可以为合资企业成员进行跨文化双向沟通提供机会,可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之间的友谊与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和沟通。(2)文化专题研讨会。定期和不定期地举行合资企业文化问题或企业文化问题研讨会,就某些合资企业经常遭遇的文化问题或企业文化问题进行交流和研讨,以便达成共识。(3)企业网站的文化交流区。利用企业网站,设立文化交流区,为合资企业成员提供跨文化沟通的信息互动平台。(4)跨文化

咨询热线或企业文化咨询信箱。在合资企业内设置文化咨询热线或企业文化咨询信箱,以便于企业组织成员在遭遇企业文化问题时,为他们提供咨询,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企业文化问题。

参考文献:

[1][美]查尔斯·甘瑟尔艾琳·罗杰斯马克·雷诺:并购中的企业文化整合.干春晖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至发:跨国战略联盟企业文化协同管理.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3][美]弗恩斯·特朗皮纳斯,彼得·伍尔莱姆斯.跨文化企业.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4]马春光:国际企业跨文化管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第3篇:马云做客中欧谈“企业文化与与领导力”

忻榕教授主持,马云做客中欧谈“企业文化与与领导力”

12月4日上午,在中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忻榕教授的主持下,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做客中欧EMBA“行知讲堂”,从艺术和人性的角度解剖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和领导力”。

作为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领袖,马云先生在企业文化的创建与传承上有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这次中欧EMBA“行知讲堂”中为学员们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使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了企业文化的生命力。同时,他广博的知识和睿智风趣的演讲,不但使学员们受益匪浅,并且受到了高度的评价。

企业文化和领导力

讲到文化和领导力,马云首先从分析制度和文化的关系开始。一个企业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西方的企业管理理念根植于其强大的法治文化,因而非常强调制度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向西方学习管理时,往往制定一条又一条的规章制度,恨不得把每个员工从头管到脚。

对于这样的观点,马云不敢苟同。马云认为,制度有其天然的缺陷。首先没有人愿意在制度的条条框框下干活,制度越多,员工干得越不开心,企业何来活力?其次,制度再多,总有制度无法到达的地方,况且,再严密的制度,总能找出规避的办法。在制度之外,如何引导员工如企业所愿地做事,马云认为只有“文化”。

“中国不缺制度,很多倒下去的国有企业,规章制度多到负责制定的部门自己也搞不清楚。但是没有很好的企业文化,制度再多,得不到执行,最后还是空的。”

马云认为,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是一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一群人因为有了共同的目标或者说使命感而组织起来,从而产生了比离散的个人更为强大的力量。因此,使命感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当一个公司成为行业的先驱和领军者时,因为没有可以模仿的对象,“企业如何往前走,这个业务做与不做,全赖使命感来驱动和抉择。”

“每一个企业都要找到自己的使命,根据这个使命才有你的行动准则和方向,你才知道去哪里。”

马云以我们自身的成长为例,正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老师耳提面命,千叮万嘱,才塑造出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观念、行为的准则。“文化是一定要训练和考核的,不训练不考核是没有用的”。

马云认为,企业如宗教,企业的价值观如同宗教信条,信则进(加入企业),进则必须信,不信则换(换工作)。进入企业,你就必须以积极心态去适应企业文化,转变自己的价值观。 在讨论领导力时,马云强调,领导力首先不是权力,而是责任心,责任心多大舞台有多大。

继而马云比较了员工和领导岗位的不同。他说,做为员工你首先是为自己干,别人也不应该用焦裕禄的标准去要求他。如果要模仿或者学习,也没有必要学习离自己太远的比尔盖茨,你身边的人就是你学习的榜样,只是你愿不愿意降低姿态去学习。

但是成为一名管理者就不一样了。“你是经理,别人的成功才是你的成功,向你报告的7个人他们的加工资,他们的买房子,他们的快乐,他们家庭的快乐都跟你有关系的。”所以马云强调,在阿里巴巴,要提拔一个人做经理,首先要考核的是他愿不愿意为底下人负责。

除了价值观,马云认为,做一个好领导,还需要考核三个指标,眼光、胸怀和超越伯乐。他尤其强调胸怀的重要性。他说,10个能干的人9个是古怪的。因为能干的人这儿能干那儿有问题,那儿能干这儿有问题,基本都是这样的。所以作为一个领导,需要能够包容他们的胸怀,“心中能够容纳千军万马。”

和忻榕教授的互动

忻榕老师首先充分肯定了马云的开诚布公,然后循序渐进地用一个又一个紧密关联的问题向马云发问。从如何考核价值观,到HR在企业文化考核中的作用,到阿里巴巴HR、组织部、马云本人在企业文化考核中的角色,到如何向引进的人才灌输阿里巴巴既有的企业文化,再到如何保持创业的激情、创业者应当具有何种的心态,在忻榕老师的谆谆诱导下,马云和阿里巴巴成功的文化基因一步步被挖掘起来。

阿里巴巴的六大价值观和企业文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逐步梳理出来的,又怎样成为一系列庞大的考核标准的,忻榕老师提出的这个问题成为本次讲堂最受关注的压轴戏。

马云向中欧的同学校友详细介绍了六大价值和企业文化的创建过程:阿里巴巴从95年开始创业,前期一直起起落落,但是整个创业团队一直充满了激情、干劲和团结,这些基因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基础。到2002-2003年,受了原出身GE的高管的启发,阿里巴巴开始真正关注起来企业文化,然后开始提炼总结,并且根据企业的发展不断地纳入新的内容,从最初的孤独九剑,到后来的六脉神剑,到纳入眼光、胸怀和超越伯乐后发展成为今天的九阳真经。

第4篇:中欧电器有限公司简介

中欧电器有限公司,设有上海产品生产基地和浙江黄岩模具研发中心,总部坐落于上海市枫泾工业园区。

中欧电器有限公司是拥有集模具和家电设计研发、制造、经营于一体的综合型高新技术企业;短短几年时间内,公司自创品牌,依靠品质立身与技术创新,迅速成为家用电器行业的领先黑马,“专业可靠、独具匠心”,公司的产品种类逐渐丰富,每一个产品都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

2012年再创中欧品牌成立中欧电器有限公司为新的发展契机,抓住良好的机遇,携手全体员工一起开创高科技家用电器新纪元!

1993年成立的黄岩兰华塑料模具厂是中欧电器的模具生产加工基地,先后为青岛海尔、山东小鸭、天津新宝洋、松下电器等知名家电企业加工生产模具,拥有国际领先的CAD/CAM技术,以及进口数控龙门铣、立式加工中心、数控电火花线切割等一系列模具加工设备,为公司新品开发和产品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先进的注塑设备和完善的塑件加工技术,是中欧电器产品高品质的有力保证;国内外一流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制造工艺、质量监控体系,保证了每一台下线的中欧电器产品都拥有可靠的电器性能和良好的使用性能。

公司产品远销欧洲,北美、新加坡、阿联酋、马来西亚、澳大利亚、香港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国内的众多知名企业都有良好的合作,我们同样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合作关系。作为专业的电器生产企业,有着多年的研制、生产的经验,现已开发出半自动、全自动、迷你型三大系列80余款洗衣机产品。

专业从事电器十多年,公司注重国际前沿技术的研发应用,采用进口超微孔发泡技术和工位设置科学的流水线,使得产品质量得到有力保证。国际一流的电脑检测设备和高素质的工作人员,使每一台下线的产品都有优良的电气性能和可靠的使用性能。成为世界级的家电产品供应商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在良好的员工素质、创造性的研发水平、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了完善的国际贸易服务体系。

独立的新产品研发中心、全国质量监控中心、销售总部以及大规模的注塑车间、洗衣机总装车间、洗衣机制造厂和大型成品仓库,构成了总部的强大核心力量。两条具有世界领先技术的全自动流水线及一系列在同行业处于领先水平的配套设备,是中欧电器产品优良品质的有力保证。公司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施行5S管理标准,具备先进检测手段和设备,拥有完整的销售网络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已经成为中国家用电器行业的重要力量。

第5篇:观《一桥飞架中欧》有感

2014年是亚欧大陆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展开元首外交计划,提升战略定位,拓展合作空间。制定以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为主题的四座桥梁沟通历史与未来,展开中欧史的新篇章!

视频中讲述了法国和中国的微妙关系。不久前,法国总统奥朗德上任近一年后,终于以第一位西方大国元首的身份访问中国。而这次外交活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也访问了法国,共同庆祝双方建交五十周年。

看完这个视频我非常想探究法国和中国的外交关系!众所周知,在中法双方的政治巨人毛泽东和戴高乐共同的战略眼光下,法国是第一个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而且是顶住美国的压力。自此这个“外交红利”俨然成为中法两国外交特殊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然而,时过境迁,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双方的国力对比都已经今非昔比,在双方表面热烈的外交辞令下,却掩盖不住双方关系已越来越趋鸡肋的现实。

首先,回顾上次法国访华,正如法国《世界报》封面评论所言:这是已经58岁的奥朗德一生中第一次访问中国,而德国总理默克尔已经连续六年年年访问中国,而且仅仅在2012年就访问了两次!尤其不同的是,默克尔在中国一待就是五天,第一次出访的奥朗德却仅仅是37小时。这和他去年第一次访问印度的安排相当。而随行的企业家(五十三位)甚至还少于访问印度之时(六十余位)。

要知道印度和中国在全球的份量完全不可相提并论,从中也可看出中国在法国的外交份量。这正如法国媒体所评论的:奥朗德出访中国时间短暂紧凑,从长达一年的准备和紧张只有两天的日程安排,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法国与中国双边关系的现状——友好,正常,但并不那么如漆似胶。所谓“友好、正常”,这不过是双方关系已是鸡肋的外交包装罢了。

中法关系从“特殊”到“正常”,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双方国力的变化。这正如清朝外交第一人李鸿章所言:“国际上没有外交,全在自己立地。譬如处友,彼此皆有相当资格,我要联络他,他亦要联络我,然后够得上交字。若自已一无地步,专欲仰仗他人帮忙,即有七口八舌,亦复无济于事”。

虽然今天法国仍然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世界核大国,也是世界经济前五强。但和中国相比,已经是小巫见大巫了。法国的经济总量连中国的三分之一都不到(十年前中国还落后于法国),它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仅1.27%,而德国在中国市场的高达5.33%。其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265亿欧元,占全部逆差的40%。更重要的是,经济危机以来,法国不思变革(或者难以变革),是少有的经济形势继续恶化的国家。到现在,国家债务占GDP的比重已达到90%,失业率更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值。还有一个指标值的一提,军事一向是一个大国实力的重要标准,经济困难下的法国军事开支逐年减少,到今天连中国的一半都不到。今天的世界已不同于冷战,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经济实力。法国显然已经不再具备和中国平起平坐打交道的重要筹码。我们试想,当一个国家领导人到另一个国家要求投资和更多的采购时,它的地位何在?(奥朗德刚到北京就呼吁中国投资者到法国去,越快越好,以解决法国的失业,并承诺“所有的障碍,所有的限制都将被取消”,观察者网头条《坐着红旗来赶集》一针见血地指出奥朗德此次访华的目的;还要实现双方的贸易平衡,即中国要更多的购买法国的产品,他上任后就承诺将在2017年时使法国外贸收支平衡)。

除了德国和欧盟,排在法国外交名单后的国家依次是美国、非洲、中东、亚洲。亚洲,不仅有中国,还有日本、印度和东盟。

同样的,对于中国而言,外交第一位的是同为太平洋国家的美国。其次是亚洲各邻国,这其中又以俄罗斯为重中之重。再往下就是欧盟。这又包括中法、中英、中德关系。如果说过去,中法关系具有超越其他国家的优先性,但现在,其重要性已经低于中德关系。再往后

自然是资源丰富的中东、非洲乃至拉美。

其次,就是双方的政治文化和伦理不同。中法建交之后,曾多次发生冲突。但每一次都是法国单边挑衅,而不是中国侵害了法国利益。比如向台湾出售武器、干预西藏事务、借口人权对中国进行制裁等。国之交往,贵在诚信和持之以衡。假如以投机心态处之,朝令夕改,以今日之我否定昨日之我,双方则无法建立起牢固的信任关系。所以,今天的中国,对于处于困境的法国,恐怕真正的心态也是应付了事:面子上做的光彩,重要的里子却无。毕竟,谁都难以保证下一刻,法国又会是以什么脸面示人。这方面,法国给中国的教训已经太多了。那么何以中国仍然非常“重视”法国总统的来访。

一是法国现在虽然成事不足,但败事还是有余。现在中国既面临美国的“战略东移”,也面临着东海和南海的争端。此时的中国,自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中国不指望法国在这些冲突中站在中国一边,至少也希望它保持中立。

二是中国对法国有所回报,自然也令法国投桃报李。这在外界看来自然是法国的屈服和让步。既然法国这样的强国也和中国合作了,那么其他国家就更断了挑战中国的念头了吧。这其中,英国人应该是看在眼里酸在心里。2012年5月英国首相卡梅伦不顾中国反对会见**,结果一直受到中国冷落。这正如悉尼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负责人、曾任英国外交官的布朗(Kerry Brown)如是表示:“过去,英国可以在人权和**喇嘛等问题上固执己见,但现在,对中国来说,这就像拍掉背上的一只苍蝇。”

三是经济上虽然法国的重要性降低,但仍然有互惠的空间。法国的核能、空客、环保产业,对中国依然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和美国是竞争关系。这自然可以成为中国对付美国的一张牌。

还需要指出的是,法国在西方阵营还是扮演着独特的角色——经常做些独立于撒克逊英美体系的事,这对于现阶段尝试建立多极体系的中国而言,还是有共同立场的,也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再者,中国和西方发生摩擦,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是在非洲。法国作为非洲最重要的前宗主国之一,中法关系呈现给世人的亲切和热络,也有助于减少中国在此一领域的压力。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中国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欧洲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世界的未来属于年轻一代。希望中欧双方的同学们用平等、尊重、爱心来看待这个世界,用欣赏、包容、互鉴的态度来看待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促进中国和欧洲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促进中国、欧洲同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理解,用青春的活力和青春的奋斗,让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变得更加美好。”希望中法乃至中欧的关系能越来越好

刘耀龙2011160209

第6篇:浅谈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发展

浅谈当前中美、中日、中俄、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美国是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强权,二战后一直扮演的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警察”角色。虽有些学者说美国正处于衰落之中,比如“911”后,伊拉克战争,还有目前的金融危机等,但其仍拥有无可比拟的超级实力。如何处理好与美国的关系将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发展及复兴。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一直奉行“韬光养晦,决不当头”的外交政策,也就是国家利益至上的现实主义外交。改革开放即是中国追求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也表明了中国愿意遵守个维护现今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成为一个利益攸关者。而不是去打破或挑战当今的国际经济,政治体系。

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是中国的核心利益,它关系到国家的统一与复兴。因为国家实力的问题,中国尚没有能力武力统一台湾,也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美国由冷战时期的希望台湾成为远东不沉的航空母舰到现在希望台湾成为亚洲民主的灯塔,美国之所以制止台湾独立,维护“不独”, “不武”的现状是因为台湾独立会威胁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不愿为台独而冒美国可能衰落的风险。中美都是当今世界的大国,双方都具备使对方瘫痪甚至毁灭的实力,双方都承担不起战争带来的后果,所以说维持台海现状乃中美妥协的产物。但中美在政治体制,意识形态方面的确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自威尔逊总统以来一直奉行理想主义外交政策,威尔逊认为国际的和平只能寄希望于“集体安全”的体制。而只有民主国家之间才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实行民主体制,世界将永享和平。他曾说“美国的缔造是为自由而建,而自由不仅是为美国人民,也是为世界人民,如不这样,美国的荣誉将不存,实力也将消散。” 这是典型的天赋命运说。威尔逊之后美国的领导人大都受其外交理念的影响。这也是为何美国总是说“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因。笔者认为人权,自由,民主理念的确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美国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不全是理想主义,国家利益至上才是美国外交的基石。美国总是拿自由,民主,人权的幌子干涉别国内政行美国霸权之实。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美经济关系越来越紧密,彼此不可分离,中国持有美国第二大的国债,有人曾说如果中国抛售美国国债,美国经济可能崩溃。美国虽不断指责的人权状况,但仍和中国保持紧密的经济关系,这是中美之间的共同利益,除了经济方面,还有朝核问题,核不扩散,恐怖主义,环保等国际问题需要与中国合作。但毕竟中美在意识形态分歧很大,出于对中国崛起的恐惧,担心一个强大的中国会威胁美国在东亚的区域利益,甚至在全球的国家利益,美处心积虑的联合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用美国学者米尔斯海默的话说:美国要在全球扮演战略平衡手的角色。这也是他为美国能永葆霸权所开的药方。自苏联解体后,美国就希望在全球找到一个可能出现的潜在竞争对手,而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巨大,领土庞大的中国正符合美国的定义,而且中国仍实行一党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因此小布什上台后就把中国定为竞争对手,但 “911”后出于反恐的需要,中国成了其合作伙伴。为中国争取了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当今的中美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如果中国经济能保持稳定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日本,2030 年将可能超越美国。美国的全球战略是不允许全球任何一个地区出现一个可以与美国抗衡的霸权,所以中美关系在合作中对抗在所难免,美国会继续遏止中国的崛起,而台湾问题正是美国遏止中国重要的战略棋子之一。 以现实政治的观点来说,不管一国的意识形态如何,只要其国家实力强大,都会追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化,而中国也不会例外。所以从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考虑,中美之间的国家战略是有结构性矛盾的,也就是说中美关系在合作中会有对抗,在竞争中又相互合作,但前提是中美均不打破目前的国际体系,中国也只有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下才能够和平发展。

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中国社会内部面临的问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挑战和巨大考验,如国内的产业升级,贫富差距,腐败,环境,政治改革等。中国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维护国内的稳定,发展,而中共也只有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外交是一国实力的体现,中国只有把眼前事情做好,同时兼顾长远的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才有望实现。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说: “新加坡在短时间内从第三世界发展为第一世界,但新加坡国土小,人口也少,这样的成就不算伟大,但当中国能从第三世界发展成第一世界的时候,那才是真正的伟大”。 而中国此时仍任重而道远。

二、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

回顾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的认识:其一,中日两国之间过去虽然有过不幸的历史,但在两国长期的交往中是短暂的瞬间,持久的友好合作是主流;其二,由于各种有利条件的存在,使得中日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也存在着种种不利的因素,中日关系将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情况预见未来,随着中国的崛起,日本走向独立政治大国新世纪步伐的加快,中日关系发展的基本走势将会如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推测。

一是中日关系将在合作与摩擦中发展,但分歧是以不破裂两国关系为限度。中日两国的共同利益是众所周知的,分歧和摩擦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既然两国政府及高层领导人都认为中日关系是其对外关系的重要方面,那么,双方就能做到维护、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尽管出现问题和分歧,也将朝着合理解决的方向发展。中日两个民族和则两利,斗则两伤,这早已被两国历史发展的实践所证明。21 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世纪,亚太经济仍将作为世界经济的增长中心与世界同步发展,中国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而且也是最有潜力的市场;日本拥有雄厚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两国需要利用优势互补来加强在亚太经济发展中的合作与协调。但由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以及日本加大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中日之间的矛盾和摩擦还可能会升温,但矛盾和摩擦不会导致破裂中日两国关系。

二是中日关系的发展变化将与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从历史和现实形势来看,在亚太地区的中、日、美关系中,中美关系应该说是最重要的。中美关系一旦出现动荡,中日关系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说 70 年代初中美关系的解冻推动了中日关系正常化,70 年代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友好时期的到来,而近年来,中美关系则的在意识形态、政治影响、经贸摩擦等方面呈现了错综复杂性。但无论是对抗还是合作,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不断发展,日本在中美关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将日益重要。因此,未来的中日关系发展不仅与国际环境、国内背景相关,而且与中美关系的变化更密切相关。

综上所述,新世纪的中日关系前景广阔又不容乐观,从长远看,友好发展是主流,但其发展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两国间的友好与摩擦、协调与矛盾、合作与竞争将同时并存。

三、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中俄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是两国的共同需要。第一,两国都需要建立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需要集中精力解决来自外部的安全威胁和国内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中俄都需要建立睦邻友好合作关系,使对方成为自己可靠的后方,以便能腾出手来,解决突出的安全威胁和经济发展问题。第二,冷战结束后,美国极力推行单极理论和单边主义,视俄中为潜在竞争对手和建立单极世界与推行单边主义的障碍,不断挤压中俄。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俄这两个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国家,需要相互借重,相互协作,以便改善自己的处境。第三,两国在打击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方面,需要相互支持与合作,这是两国赢得打击三股势力胜利的重要国际条件。第四,两国都需要扩大双边经贸合作和军工合作,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中俄两国经济互补性很强。俄罗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某些领域,包括军工领域的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的家电、轻工、纺织产品丰富,劳动力富裕,对外投资能力逐步增强。这些为两国开展经贸和军工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另一方面,中俄具有发展良好关系的诸多条件。主要表现在:第一,中俄对当代世界的认识和对国际问题的立场一致或相近。如两国都反对单边主义,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第二,中俄边界问题彻底解决,消除了影响两国关系的最大隐患。第三,中俄建立的高层互访和定期会晤机制,以及其他各级会晤协商机制,为在各个级别上加强和发展两国关系提供了畅通的渠道。第四,中俄两国元首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关系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正因为存在上述一些有利因素,所以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还是广阔的。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两国关系既不可能结盟,更不会倒退,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会继续向前稳步发展。但是,这种观点认为,20年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中俄两国,在未来20年内国家实力究竟发展如何,具有不确定性。无论是两国都强大,或是都不强大,或是一强一弱,两国关系都需要重新定位。另外,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即中俄关系的迅速升温,是由于某些国际因素的强烈刺激,具体来说,主要是对美关系的因素,一旦这一因素消失或淡化,中俄关系也将冷淡和降温。这是因为,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四个:第一,“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中国威胁论”由来已久。其主要表现是:担心中国向俄远东移民,实行“人口扩张”。舆论的尘嚣直上,干扰了俄高层的对华决策。第二,担心中国强大起来后向俄提出领土要求,讨还沙俄时期霸占中方的1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第三,在中石油、天然气开发、中俄贸易等问题上存在摩擦。第四,在中俄关系上也存在几个不平衡。政府关系好于民间关系,中央关系好于地方关系,政治关系好于经贸关系,即所谓“官方热,民间冷;政治热,经济冷;中央热,地方冷”。经济关系、民间关系、地方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基础。这些不平衡如果长久不能改善,也会影响两国总体关系的发展

四、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欧盟大幅调整政策,中欧政治关系迅速发展,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受政治影响,双边贸易迅猛增加,中欧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时期,呈现出快速增长、稳步发展和日益加深和扩展等重要特征。中欧关系的前景是远大的,但又是复杂的。考量中欧关系既要看到其光明的一面,也不能忽视其可变的复杂因素。唯如此,才能更好地在互相谅解,互相理解,求同存异,共同努力,推动中欧关系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上做出更大的贡献。中欧间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是世界稳定之锚,是欧亚大陆稳定之锚。发展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在欧亚大陆上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战略合作轴心,建立面向21世纪更富有活力的双边关系,是中欧双方共同的关切。中国与欧洲关系的发展势头强劲,没有重大障碍和摩擦,双方之间的信任与了解不断加深,在世界事务上的观点互为补充,并且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因而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欧洲与中国在两个级别上的交流(在国家级别上的双边交流和在欧盟级别上的多边交流)是相互促进的。双方在中国国内一系列领域的实际合作和欧盟及其大部分成员国(特别是英国和北欧国家)对此类项目的大量财政援助给口头上的合作承诺注入了实质性内容。中国与欧洲的关系中没有一贯的或战略上的利益冲突(此类冲突总是潜伏在中美关系的背景下)。中国和欧洲对于美国及其外交政策和全球行为持一致观点。虽然在布什总统执政之前就是这样,但双方观点的一致性在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大增强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欧关系将继续得到稳步加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成为世界事务中的一个新轴心,并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充当稳定的根源.

中欧关系是建设性关系,更是“战略伙伴关系”,它同时也是世界事务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一对重要双边关系。中欧双方对此有着共同认知,而这对于双方关系的发展至为重要。当然,对中欧关系,双方在任何时候(而不仅仅是在出现困难的时候)都应给予特别的重视和细心培育,并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使之成为真正可持续的长期“婚姻”。今后中欧关系中仍将有摩擦和分歧出现,但共同利益的纽带将能够把中欧双方聚拢在一起,从而彰显中欧关系的韧性和张力。中欧关系将在磨合中前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