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

2023-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 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长相思

作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 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 思发在花前。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秋思

张 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

秋风引

―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

孤客最先闻。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第2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在遥远的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内心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课题。

2、从题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带着这种感受再读一遍课题。

4、同学们读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维究竟何许人也?他为什么要写下这样一首千古绝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王维,走进王维的诗句的意境中!

5、(出示古诗)自由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6、检查生字的认读。

7、多形式读古诗。

8、介绍王维。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

9、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在书中圈出。“独” ①学生汇报,板书:独组词(单独、独自„„)

没错,诗中的这个“独”字就是“独自”的意思。

10、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还从哪个字看出来? 从“异”可以看出来。

11、异是什么意思?别的地方,别人的家乡

12、通过两个“异”字,你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13、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

王维啊王维,当身边的亲人都团聚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你的心情?王维啊王维,当别人三五好友,呼朋引伴时,你这个异乡异客只能干什么?此时的你在做什么?王维,此时的你在想着谁?念着谁?

是啊,此时此刻不管你是如何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不管你是怎么的孤独,你仍然是异客,带着此时的感受,齐读第一句。

14、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结着诗人的情感和心血。再读,哪个字或词触动了你的心弦?(板书:倍思亲) ②换词体会情感

(出示三句话“每逢佳节更思亲”、“每逢佳节又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

a、读一读,你发现三句诗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b、“倍”组词(加倍、双倍„„) 在这里“倍”指的就是“加倍”。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现出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亲人。 c、用你的朗读表达出王维的这份思念。(个别读、师评价,齐读) ③“每逢佳节”指的仅仅就是重阳节吗?还可能是中国的哪些传统节日?

是的,不管是中秋还是除夕,它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人们都说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我们边读边想,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 每逢__节,我看到__,想起家乡的亲人,____。

15、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

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千多年来,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啊!

16、每当国庆佳节,还在他乡的莘莘学子,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____。

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____。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异国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的方向深情地诉说:____。

17、此情此景,让你不禁还想起了谁的诗(生补充古诗接龙中积累的思乡诗。)

课件逐一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外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18、睹物思人,看到人家都登高游玩,他会想到谁?

19、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真令人心碎呀!尽管心中倍思亲,可他都只能面向东方,含泪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0、①角色互换:兄弟啊,看着这漫山遍野的茱萸,你想起了谁?

你会对他说什么?(可以引用诗句)你想祝愿他?

②是呀!家乡的亲人团聚在一起,他们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呢?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向西方,大家喊出(屏幕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21、 这幅画面中最令人遗憾的是少一人,少一人是诗人王维此时最大的痛,也是家乡亲人们心底最大的痛,“少一人”在王维和兄弟们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他们心中无奈地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

22、回头再看看“忆”字,单单指的就是回忆吗?更多的是一份思念。

是啊!看不见的是深深的乡情,舍不弃的是浓浓的亲情,当我们身在远方,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时,我们也不禁吟诵(生齐读古诗)。

23、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4、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第3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赠汪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习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考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

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 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倍思亲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席,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拓展课外知识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习: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酒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复习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ú yì jiā qīn wāng chéng 独 异 佳 亲 汪

féng dēng chā lún yù tà tán

登 插 伦 欲 踏 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第二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乘——

佳——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手、亲笔信、亲密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

第4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情感,体会王维思乡、思亲之情。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体验王维思乡、思亲之情。 教具准备:

1、幻灯片。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解释佳节。同学们知道哪些节日?有什么习俗?(指名3人回答) 节日能带给我们很多欢乐、美好、所以又称作佳节。

2.了解重阳节:(板书九月九日)农历九月九日是个佳节,知道这个节日叫什么吗?(重阳节)你能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下重阳节吗?

小结:古人掰着手指数数,认为一三五七九是阳数,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九日两个最大的阳数重合,定为重阳。这一天人们头插茱萸,登上高山,一家人一起喝饮菊花酒,以此来祝愿家人健康长寿。

3.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这首诗就是在九月九日重阳节写的。 (1)先齐读课题。

(2)认识“忆”。题目中有个生字“忆”,书写时注意右边是“横折弯钩”。请你查查字典,看看“忆”是什么意思?

(3)看看第36页下面的注释,题目中的山东是指哪里?(华山以东,诗人的家乡) (4)题目是古诗的眼睛,谁能说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题目中的关键字是(忆)。我们称题目中的关键字为题眼。

二、认识王维,了解古诗的背景。

教师读王维的简介。

三、初读正确,读出节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多读几遍,读正确字音。

(可以轻声读、大声读)

2.同桌互相读一读古诗,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

3.指名读古诗(注音),读正确。(3人)

提醒读音:逢 倍 插

4.读出节奏。

1 (1)古诗我们已经读正确了,谁能再挑战下,读出古诗的节奏?(2-3人) 点评:谁愿意再来读读,读得再„„

或者你读得抑扬顿挫,都能当小老师了。请你带着全班同学朗读。 (2)(出示古诗节奏,去拼音)同学先来划一划,再全班齐读。

三、自主学习,交流指导

1.自主学习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查字典、看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划出来。

2.同桌两个交流对古诗的理解,然后说说自己不懂的地方。 3.全班交流。

(1)学习“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①(指名朗读)你读懂了什么? 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预设: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背景补充。异乡就是外乡,别的地方;异客是说外地人,本课指王维。 ②理解“倍”

A “倍”是什么意思?说明王维( 非常、格外、特别)亲人?

B想象补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离开爸妈,离开兄弟姐妹和熟悉的家乡,他会遇到哪些困难?(学生想象)

是啊,平时王维也思念着家乡,思念着亲人。偏偏又到重阳节了,长安街上十分热闹。看着别的家庭一家人团团圆圆,庆祝重阳节,他(更加)思念亲人。所以作者在思亲的前面加了一个“倍”字。

③释义。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解释这两句诗? 出示答案,请同学抄在课堂作业本上。

④情感朗读。说的真好!这句诗表达了王维对家乡浓浓的思念!谁来当当王维,替他读出这句古诗?(指名读)

⑤运用。同学们,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传诵的名句。

假如你在外面,不能陪家人春节,你可以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元宵节到了,卜老师已经到杭州来上班了。我给爸妈打电话时,也可以引用这一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还有什么时候,也可以引用这句古诗? (2)学习三四两句。

①王维想起了亲人,想到了家里的兄弟。哪几句写出了诗人的想象?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指名回答) ②你觉得作者在想象什么? 哪些地方不理解,需要老师帮忙? 预设:遍 每个人都插上了茱萸

2 ③老师也有个问题,“少一人”是少了谁?

这说明,不仅王维思念着兄弟,兄弟也在思念着(王维) ④想象补白。兄弟们想起王维时,会对他说什么?(学生想象)

头上插着茱萸,哥哥想起王维在长安读书,已经两年没回家了。“王维,__________?”他(

)地说。“________________!”弟弟一边(

),一边(

)。“祝你金榜题名!”王维的朋友们喝着菊花酒,说,“早日回家团圆!”

⑤情感朗读。多好的兄弟,多深的情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吧!(学生齐读)

五、诵读诗歌,情感升华。

1.诗人王维漂泊他乡,两年没见到亲人的面,没听到亲人的声音。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只能将无限的思念,凝聚笔端,化作这首流传千古的名诗。让我们用心来吟诵这首诗。(配乐朗读古诗)

2. 古诗我们学完了,你可以向你的同桌背诵一下吗?

3.拓展:古时候,人们在外学习、工作,由于交通条件较差,不能及时回家,所以经常写思乡诗,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出示《泊船瓜洲》、《除夜作》,指名读,齐读。

课下,请同学们也搜集一些思乡诗,然后我们一起来分享。

六、会写字的学习。 1.诗句填空。

2.特别提醒“异、佳、插”的写法。

①出示“忆、倍、插、佳”左右结构的字,重点示范“插”,注意笔顺。 ②出示“异”,上扁下长、宽。上面的字封口。 ③出示“遍、遥、逢”

七、复习

记忆 异乡 回忆 异常 逢年过节 重逢 佳节 加倍 事倍功半 遥远 遥控器 普遍 遍布 插翅难逃 插曲 作业:搜集3句思乡诗句或者一首思乡诗。

七、资料袋

华山在我国西部,高2000多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和南岳衡山并称作五岳。

3

第5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课题两遍。示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生齐读全诗。

二、讲授新课。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

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习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习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1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五、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布置】:

1、 查找并讲述重阳节的来历。

2、 背诵全诗。 【教学后记】: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在这一天,人们登高望远,思念亲人。正如诗中所说:“每逢佳节 倍思亲。”那么重阳节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我国古代把九叫做“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相重,都是阳数,因此称为“重 阳”。重阳节来源于道教的一个神仙故事: 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农村小伙子,父母双全,妻子儿女一大家。日子虽然不算好,半菜半粮也能过得去。谁知不幸的事儿来了。汝河两岸害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病倒了,尸首遍地没人埋。这一年,桓景的父母也都病死了。 桓景小时候听大人们说:“汝河里住有一个瘟魔,每年都要出来到人间走走。它走到哪里就把瘟疫带到哪里。桓景决心访师求友学本领,战瘟魔,为民除害。听说东南山中住着一个名叫费长房的大仙,他就收拾行装,起程进山拜师学艺。 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不分昼夜地练开了。转眼又是一年,那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到跟前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 桓景回到家乡,召集乡亲。把大仙的话给大伙儿说了。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 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每人分了一片,说这样随身带上,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啄了一口,说喝了菊花酒,不染瘟疫之疾。他把乡亲们安排 好,就带着他的降妖青龙剑回到家里,独坐屋内,单等瘟魔来时交战降妖。 不大一会儿,只听汝河怒吼,怪风旋起。瘟魔出水走上岸来,穿过村庄,走千家串万户也不见一个人,忽然抬头见人们都在高高的山上欢聚。它窜到山下,只觉得酒气刺鼻,茱萸冲肺,不敢近前登山,就又回身向村里走去。只见一个人正在屋中端坐。就吼叫一声向前扑去。桓景一见瘟魔扑来,急忙舞剑迎战。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战他不过,拔腿就跑,桓景“嗖”的一声把降妖青龙剑抛出,只见宝剑闪着寒光向瘟魔追去,穿心透肺把瘟魔扎倒在地。

此后,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魔的侵害了。人们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的事,父传子,子传孙,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二课时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二、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

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是什么?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3、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3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注意下列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三、练习: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四、总结。

谁愿意来说一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业布置】:

1、默写古诗

2、写一段话,表达你对一个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后记】:

第6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一、意境渲染,课前铺垫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看不够的家乡景,念不完的家乡人,写不完的还是家乡情啊!

二、揭示课题。初读古诗

1.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多次反复地朗读诗题)

师:这里的山东怎么理解呢?

生:华山以东(学会看注解,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师:读了题目后,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忆山东兄弟”。

师:根据你的感觉,你觉得题目中,哪一个字最深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感情? 生(不由自主地齐声说):“忆”! 师:“忆”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 生:思念。

师:对!思念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哪!大家能不能把这种“思念”的感觉读出来? (学生再次朗读题目,语调缓慢、低沉,强调出一个“忆”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整体读,读通读顺,解决生字词。

3.指名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师范读,领读) 4.读诗讲究感觉,那么这首诗呢读出了什么感觉,什么情绪?谁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孤独,把你的感觉读出来)同学们当你读杜牧(唐)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高鼎(清) ——《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归。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时有这种感觉吗?为什么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友这种孤独的感觉,再来读。

5.出示背景材料: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作者是王维,他多才多艺,不仅诗写得好,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王维17岁时离开了家乡,远到京城长安求取功名,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6.再读古诗:诗的哪些地方,哪些词语向你传递了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动笔画一画 。

三、抓诗眼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

4.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 (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习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读。

④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引诵:的确,这诗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往事的点点回忆!同学们,“每逢佳节倍思亲”流传至今仅仅是指重阳节思念亲人吗?

当国庆佳节,普天同庆时,远在他乡的莘莘学子,用诗句对家里的亲人说:“____”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__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抱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在倍思亲的佳节,作者思念的兄弟,牵挂的亲人在家乡做什么呢?

3.指导诵读。: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朗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3.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努力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1.配乐读:就让我们都来做一回王维。再次深深地想念山东的父老乡亲吧!

2.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古筝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五、古今结合,拓展延伸

思乡,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因此写思乡的佳作数不胜数。比如李白曾经这样写过……马致远这样写过……现代诗人余光中也这样写到

结束语:孩子们,因为这句流传千年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你和王维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

唐·李 白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张 籍 《秋 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中间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回乡偶书》之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一篇:集结号观后感800字下一篇:职业兴趣测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