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烃安全技术说明书

2022-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芳烃安全技术说明书

芳烃溶剂油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溶剂油

化学品英文名称:Mineral solvents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石油烃类混合物

CAS No.易燃液体,第3.2类

物化性质:无色或淡黄色液体,由流程150-200℃的石油馏分组成,毒性及腐蚀性小,不溶于水,与大部分有机溶剂互溶。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第3.2类低闪点液体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急性危害

皮肤接触:可引起皮肤不适,脱脂导致皮炎。经皮肤吸收可引起中毒。皮肤吸收引起中毒的症状与吸入症状相同。

眼睛接触:可引起眼部不适和暂时性眼损害,可引起眼部疼痛、流泪、炎症,反复或长期接触可引起结膜炎。

吸入:吸入本品蒸汽可引起上呼吸道不适感,引起咳嗽、恶心、中枢神经损害,表现为头痛、头昏、反射降低。高浓度可引起麻醉、死亡。可引起肺炎、肺水肿和肺出血。

食入:引起肠胃不适,恶心、腹痛、呕吐。刺激咽部、食管、胃和小肠,引起水肿和溃疡,症状包括口腔、喉部烧灼感,大量可引起恶心、呕吐、乏力、头昏、气短、腹胀、抽搐、昏迷。损害心肌可引起心律不齐、心房纤颤(可致死)和心电图改变。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舌刺痛感并且感觉减退。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可能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燃爆危险: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若有刺激感,立即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上下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眼睛接触时,隐形眼睛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取出。就医。

吸入: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患者平卧、保暖并且保持安静。若呼吸困难,给输氧。最好用活瓣气囊面罩勇气,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食入:若发生中毒与医生或应急中心联系。如果病人发生呕吐,尽量使病人左侧卧且头向下低,保持口张开,以防止呕吐物被吸入。注意观察。若病人昏睡或意识不清,不能经口给予任何液体。若病人清醒,立即用清水清洗口腔,并给适当饮水。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喷水雾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旷处。 灭 火 剂: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沙土。

灭火注意事项:用水流灭火可能引起火焰飞溅和扩散。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矿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在保证安全情况下,就地焚烧。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全面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穿静电工作服,戴桷胶耐油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接触。灌装时应控制流速,且有接地装置,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MAC(mg/m3):— PC—TWA(mg/m3):300 PC—STEL(mg/m3):450 监测方法: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 防 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长期反复接触。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易挥发液体,具有特殊臭味。 pH值:中性 熔点(℃):<-60 相对密度(水=1):0.94-0.95 沸点(℃):150-200 饱和蒸气压(kPa):无资料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闪点(℃):≦28 引燃温度(℃):415~530 爆炸下限[%(V/V)]:1.3 爆炸上限[%(V/V)]:6.0 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苯、二硫化碳、脂肪。

主要用途:主要用作的溶剂稀释,用于橡胶、制鞋、印刷、制革、颜料、电路清洗等行业,也可用作机械零件的去污剂。 其它理化性质: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最大爆炸压力(MPa):无资料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无资料。 禁配物:强氧化剂。

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67000mg/kg(小鼠经口)(120号溶剂汽油)。 LC50:300000mg/m3/5min(大鼠吸入)。

刺激性:眼暴露:500ppm/1小时,中度刺激; 人暴露:140ppm/8小时,轻度刺激。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大鼠吸入3g/m3,12~24小时/天,78天(120号溶剂汽油),未见中毒症状。大鼠吸入2500mg/m3,130号催化裂解汽油,4小时/天,6天/周,8周,体力活动能力降低,神经系统发生机能性改变。 致 癌 性:IARC将其划为2B组,对人类致癌性证据较少。 其它毒理作用:人吸入TCL0:900ppm/1小时。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性:无资料。 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非生物降解性:无资料。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危险废弃物 废弃处置方法: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若可能回收容器或在经认可的掩埋场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易燃液体,3.2类 UN编号:

包装标志:易燃液体 包装类别:Ⅱ类包装

包装方法:小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钢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夏季最好早晚运输。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等混装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高温区。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严禁用木船、水泥船散装运输。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1月26日国务院发布),针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生产、使用、储存、经营、运输、废弃等做了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倾废管理条例(1985年3月6日国务院发布),属于禁止倾倒的物质。危险货物品名表(GB12268—90),将该物质划为第3.2类高闪点液体.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规则(JT3130—88),对该物质的公路运输做了具体规定。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铁运{1995}104号),对该物质的铁路运输做了具体规定。水路危险货物运输规则(1996年11月4日交通部令1996年第10号发布),对该物质的水路运输做了具体规定。中国民用航空危险品运输管理规定(1996年2月27日民航总局令第48号制定),对该物质的航空运输做了具体规定

第2篇:混合芳烃的生产技术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芳烃生产技术及其研究进展,并指出芳烃生产技术的发展前景。同时还介绍了产品苯、甲苯、二甲苯的市场价格及市场前景等。

关键词:芳烃生产技术;催化重整;芳烃抽提;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aromatic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its research progress,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aromatic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It also introduced the product benzene, toluene, xylene market price and the market foreground. Keywords:Aromatic production technologies;Catalytic reforming; Aromatic extraction;

芳烃是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础原料。在总数约八百万种的已知有机化合物中,芳烃化合物占了约30%,其中BTX芳烃(苯、甲苯、二甲苯)被称为一级基本有机原料。随着石油化工及纺织工业的不断发展,世界上对芳烃的需求量不断增长。据统计,2002年全球苯、甲苯、二甲苯的消费量分别为33.6,15.0,23.3Mt,预计2008年将分别达到42.1,19.1,33.5Mt,未来5年全球平均年需求增长率仍维持在4%以上[1]。最初芳烃生产以煤焦化得到的焦油为原料。随着炼油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芳烃生产已转向以催化重整和裂解汽油为主要原料,以石油为原料的芳烃国外约占98%以上,国内约占85%以上。

本文主要介绍芳烃的生产技术,同时综述了其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产品的市场分析。

一 芳烃生产技术

目前,石油芳烃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通过现代化的芳烃联合装置来实现。通常芳烃联合装置来实现。通常芳烃联合装置包括催化重整、裂解汽油加氢、芳烃分离等装置。 1.1 催化重整

催化重整在芳烃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全世界大约70%的BTX芳烃来自炼油厂的催化重整装置。催化重整一般都采用含铂的催化剂,因此,通常又称作铂重整。铂重整工艺按催化剂再生方式,主要有半再生重整、连续重整和循环再生重整三种形式。按照加工能力统计,这三种重整的比例大约为6:3:1。

连续重整工艺一般采用铂—锡系催化剂,并以UOP公司的CCRPlaformer工艺(采用叠合床反应器)和IFP公司的Aromizer工艺(采用平移流动的移动床工艺)为代表。与其他两种重整工艺相比较,连续重整增加了一个催化剂连续再生系统,可将因结焦失活的重整催化剂进行连续再生,从而保持重整催化剂活性稳定,并且随着操作周期的延长,催化剂的性能基本保持稳定,因而连续重整具有装置规模大、运转周期长、对原料的适应性好、生产灵活性大、操作苛刻度高、反应压力低、氢油比低、产品的辛烷值高、产物收率高、氢产高等特点。另外,连续重整工艺流程复杂,装置的投资和能耗也比其他两种工艺高。 1.2 芳烃抽提技术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以环丁砜为溶剂的Sal-folane工艺,苯纯度为99.9%时,苯的回收率可达99.95%,甲苯回收率99.8%,二甲苯回收率超过98%。 迄今为止,大部分芳烃抽提装置仍采用单一溶剂分离沸点接近的组分。但GCT技术公司开发的抽提蒸馏工艺则采用一种专用的高选择性和高处理能力的混合溶剂,从全馏分重整油中将芳烃分离出来,而不需要预处理。2000年韩国LG-Galtex Oil公司采用GTC工艺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单系列芳烃抽提装置,以重整油为原料每年可生产2.32Mt苯、5.54Mt甲苯和0.3MtC8芳烃。其中,苯和甲苯回收率在99.9%以上,纯度可达99.99%以上;当C8芳烃回收率为100%时,纯度可达99.5%。由于溶液抽提需要用4台分离塔,而抽提蒸馏只需两台分离塔,因而投资费用可节约25%,能耗也下降15%。据称,一套重整油处理量为1.5万桶/d的GTC-BTX抽提蒸馏装置的投资费用为1200万美元。 1.3 轻芳烃构化

1983年,英国石油公司(BP)及UOP共同开发成功了Cyclar芳构化工艺。近几年来,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减少,将丰富廉价的轻烃,转变为高附加值的苯、甲苯、二甲苯(BTX)的研究已成为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和热点问题。轻烃芳构化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生产芳烃的新工艺,用于生产芳烃或高辛烷值汽油的调和组分。该工艺以HZSM—5分子筛作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将重整抽余油、重整拔头油、直馏汽油、焦化汽油、热裂解汽油、热裂解C5馏分、液化石油气和油田凝析油等轻烃转化为芳烃。 1.4 裂解汽油加氢

烃类高温裂解,以粗汽油为裂解原料时,通常情况下大约每生产1t乙烯可副产1t裂解汽油,其中苯质量分数可达29.1%,而BTX总质量分数可达58.8%。

从裂解汽油中回收BTX通常需采用两段加氢;第一段加氢采用贵金属Pd/Al2O3催化剂,主要对热稳定性差的双烯烃进行加氢;第二段采用非金属Co-Mo/Al2O3 催化剂进行烯烃加氢,并除去包括硫化物在内的多种杂质。 1.5 芳烃转换

由于二甲苯衍生物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苯衍生物的增长速度,目前很多芳烃联合装置以提高二甲苯收率为目的。将需求量相对较少的甲苯和C9芳烃转换为苯和二甲苯,可采用加氢脱烷基工艺、甲苯歧化和烷基转移工艺等。 1.5.1 加氢脱烷基工艺

该工艺以苯为目的产物,其优点是苯的收率高。以甲苯为原料时,苯的收率在99%以上,苯的纯度大于99.99%,仅用白土处理和一般蒸馏就能得到合格产品。目前在甲苯消费构成中有39.5%用于脱烷基制苯,但由于甲苯歧化制二甲苯装置的增多,联产苯的成本相对较低,因而未来甲苯脱烷基制苯的生产将受到一定的制约。

1.5.2 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

随着三大合成材料工业的发展,苯和二甲苯需求量迅速增长,致使石油芳烃供需出现不平衡,在20世纪60年代后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制二甲苯和苯的工艺便应运而生。

与甲苯脱烷基制苯工艺相比,甲苯歧化与烷基转移反应过程中甲基只在苯环间移动,而不是将甲基转化为甲烷,所以氢耗量较少,设备和公用工程也少。代表性的工艺有Mobil公司的MSTD工艺、UOP公司的Tatoray工艺、IFP/Mobil公司的Isolene(Ⅱ)工艺、Engelhard公司的Oc-tafining工艺等。

近年来异构化工艺向双层或多层催化剂系统发展,通常第一层催化剂为乙苯转化催化剂,第二层为二甲苯异构化催化剂。但BP公司发现,由于乙苯转化时生成副产物乙烯使催化剂易失活,所以BP公司开发了3层催化剂系统,即在双层催化剂床上另外加入加氢催化剂(Mo/Al2O3),乙烯加氢可转化为乙烷,催化剂失活速率可从0.05%下降至0.006%-0.008%,催化剂再生周期超过1年。 2 芳烃生产技术国外研究进展 2.1 传统生产技术的改进 2.1.1 催化重整技术改进

为提高重整过程中BTX的收率,Zeolyst公司与韩国SK公司共同开发了先进的重整技术(ART-11)的贵金属分子筛催化剂,通过加氢脱烷基反应和烷基转移反应将重整油中的芳烃成分(尤其是乙苯)转化成苯和二甲苯,而重整油中的非芳烃成分则加氢裂化成富含液化石油气(LPG)的气体产物。据称,工业试验在一套闲置的固定床重整装置上进行,其生成的甲苯纯度大于99.75%(质量分数,下同),BTX总产量提高10%。

Zeolyst公司推出的另一种催化剂还可促使C9重芳烃烷基转移成BTX,且这种贵金属改进的催化剂寿命较长,运行两年仍可产出高纯BTX。ExxonMobil公司开发的多段石脑油重整工艺,在最后一段重整反应器内装填低酸活性分子筛催化剂(即含有加氢功能的铼和ZSM-5分子筛催化剂),苯和甲苯的收率分别增加5%和3%,二甲苯的收率也略有增加。 2.1.2 芳烃抽提技术改进

美国福斯特惠勒GTC公司新开发了一种抽提蒸馏工艺,利用一种复合溶剂改变各种烃类的相对挥发度来实现芳烃与非芳烃的分离,可以用于全馏分重整的芳烃回收,而不需要预分离。用此技术可从催化重整油或裂解汽油有效地回收苯、甲苯和二甲苯。其主要工艺过程:进料和热的循环溶剂预热后从塔器中部进入抽提蒸馏塔,贫溶剂从塔上部进入进行选择性抽提芳烃;非芳烃从塔顶分出;塔底含芳烃的富溶剂进入溶剂回收塔分离溶剂和芳烃。GTC采用环丁砜为添加剂,适用于芳烃含量在任何范围的原料,而采用单一的环丁砜的传统抽提仅适用于芳烃与烯烃含量较低的原料(原料中芳烃质量分数不超过85%);投资和操作费用都要较少很多。GTC工艺特点:(1)复合溶剂的热稳定性好,溶剂循环量低,可用于当前环丁砜抽提装置改扩建工程;(2)对二甲苯的适用性好,苯及甲苯回收率在98%以上;(3)工艺调整快速灵活。

韩国LG-加德士石油公司已采用该工艺建成了世界最大单系列芳烃抽提装置,以重整油为原料,可生产苯232万t/a,甲苯554万t/a,苯和甲苯回收率均在99.9%以上,纯度均在99.9%以上。由于液-液抽提需用4座分离塔,而抽提蒸馏只需要2座分离塔,因而投资费用可节约25%,能耗也下降15%。据称,一套重整油处理量为1.5万bbl/d的GTC-BTX抽提蒸馏装置的投资费用为1200万美元。

KruppUhde公司采用一种以N-甲酰基吗啉为溶剂的Morphylane工艺外,还将新颖的分壁塔技术引入其中,将精馏、抽提和溶剂回收过程在一个分壁塔内完成,因而投资费用较传统抽提蒸馏工艺节省20%。利用Morphylane工艺既可从重整油和裂解汽油中回收高纯度芳烃,同样还可使用焦化轻油的芳烃回收,其产物苯和甲苯的收率分别达到99.95%和99.98%,产品苯和甲苯中的非芳烃质量分数分别为8103和6104。当以低芳烃含量(质量分数为20%)的重整油为原料时,产品苯中非芳烃的质量分数仅为1105。至2002年11月全球共有45套采用Mor-phylane工艺的装置,总生产能力超过60Mt/a。 2.1.3 芳烃转换技术改进

芳烃转换技术最关键的是催化剂的选择,Mobil公司在开发多代选择性甲苯歧化制对二甲苯工艺的基础上,2001年开发了最大化生产对二甲苯的PxMax工艺。向市场推出的PxMax工艺有两种:采用EX-2200催化剂,可在现场进行选择性除焦;采用MTPX催化剂,两种工艺都比其他选择性歧化工艺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长的运行周期,并可在较低的起始和循环温度、较低的氢烃循环比下进行操作。由于PxMax工艺的对二甲苯浓度很高(质量分数大于90%),所以可以降低下游工艺的操作成本。Mobil公司还声称,PxMax工艺比MSTDP工艺有重大改进,PxMax工艺不需要高温反应,操作过程也可简化,若用于建设大型装置可降低投资,也很容易地用于现有装置的改造。韩国LG-Caltex公司已与Mobil公司签订一项协议,在350kt/a的对二甲苯生产装置上采用该技术,并于2003年投入生产。

2002年Mobil公司开发了两种改进的异构化催化剂:第一种为高活性异构化(AMHA I)催化剂,与以往采用的异构化工艺相比,采用该催化剂有较高的产物选择性和较低的操作成本。由于乙苯转化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所需反应温度又较低,故可改善操作灵活性,第二种为EM-4500催化剂,也可提高乙苯的转化率,有较高的产物选择性,能有效降低二甲苯损失。AMHA I催化剂已于1999年工业化,EM-4500催化剂在2000年投入运行。

UOP公司开发的双层催化剂体系,第一层为磷硅酸铝催化剂(如MgAPSO),第二层为硅铝酸催化剂(如ZSM-5)。其优点为:前者乙苯转化率高。后者能提高乙苯生成二甲苯的收率,从而获得较高的乙苯转化率和二甲苯的收率,并显著提高工艺的经济性。Sud-Chem公司开发了一种基于Pt-MF I的催化剂,对混合二甲苯异构化和乙苯脱烷基反应具有较高的活性和选择性。这种催化剂主要通过晶体尺寸、硅铝比、粘合剂材料和挤条形状的调节而得到优化。 2.2 拓宽原料来源

为满足芳烃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增产芳烃的生产技术应运而生。例如一些不宜作重整原料的LPG馏分、轻石脑油馏分、轻烯烃馏分和芳烃抽余油馏分,可通过芳烃异构化增产芳烃。甚至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也有可能经芳构化得到芳烃。此外,以甲苯和甲醇为原料制备对二甲苯也呈现出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以廉价甲苯和甲醇为原料烷基化制备对二甲苯一度成为开发热点。GTC技术公司的GT-To-LAlk工艺,以高硅分子筛为催化剂,反应在固定床中进行,典型的操作条件为400—500℃、0.1—0.5Mpa,对二甲苯的选择性大于85%。一套200kt/a的对二甲苯装置,大约消耗甲苯204kt/a,甲醇120kt/a。与甲苯歧化工艺相比,该工艺生产1t对二甲苯所需甲苯量可从2.5t下降到1t,甲醇资源丰富,价格又相对低廉,无副产物苯生成。GTC技术公司认为,将甲苯与甲醇烷基化工艺与传统的对二甲苯装置结合到一起可降低芳烃联合装置生产成本。一套200kt/a GT-TolAlk工艺装置投资费用为7000万美元,对二甲苯的生产成本为360美元/t。ExxonMobil公司对甲苯与甲醇烷基化的催化剂进行了改进,主要是在催化剂中掺入磷(ZSM-5分子筛中硅与铝的摩尔比为450),粘合剂为氧化硅-氧化铝,并在一定温度下蒸汽处理0.75h。试验结果表明,当甲苯单程转化率大于15%时,对二甲苯选择性大于90%,最高可达88%,且在120h内稳定性良好。这种改进的催化剂由Cr和Zn的氧化物与含质量分数9%MgO的HASM-5以质量比50:50混合而成。HNA Holding公司以甲苯和CO为原料,采用三氟甲磷酸为催化剂,在温度15—60℃、压力6.8—10.9Mpa条件下反应,产物对甲基苯甲醛的选择性可达98%以上,不需要异构化、分离、氧化后即可得到高纯对苯二甲酸。这种方法对生产对苯二甲酸还是有吸引力的。

目前甲烷芳构化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作为一项有战略意义的前沿战术,预期今后会有较大的发展。 3 芳烃生产技术国内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芳烃生产技术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我国自行开发的半再生催化重整工艺和工程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连续重整工艺技术方面已基本掌握了第二代连续重整工艺及工程设计。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S-IV和PS-V连续重整催化剂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PS-IV催化剂在上海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装置上运行3年多,活性高于进口催化剂,芳烃收率提高1.3%;PS-V催化剂在中国石化高桥石化分公司引进超低压连续重整装置上运行,其C5收率比设计值高1.0%,芳烃收率比设计值高2.09%,纯氢收率也高于设计值。最新开发的OS-IV催化剂在镇海炼油厂800kt/a连续重整装置中使用,与进口催化剂相比,芳烃收率提高6.46%,积炭速率降低26.3%。

在芳烃抽提方面,石油化工科学院曾开发的重整汽油抽提蒸馏苯(SED)新工艺也已在中国石油大连石化分公司150kt/a工业装置上应用获得成功。SED工艺采用环丁砜和性能良好的助溶剂,显著增强芳烃的溶解能力,提高苯的收率。从建设投资方面考虑,比传统液液抽提减少5台塔系,设备总台数减少17台左右,节约建设投资2000万元;从消耗指标看,能耗和物耗显著降低,尤其是蒸汽消耗可减少25%。此外,苯的收率高达99.5%,非芳烃产品还可满足溶剂油的要求。估计在一套150kt/a装置上应用该工艺每年可净增利润1047万元。

在芳烃转换工艺方面,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先后开发成功ZA型及HAT型两种催化剂。ZA型催化剂达到当时国外同类催化剂水平,HAT型催化剂属目前先进水平。其中HAT-095催化剂在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分公司装置上使用,在反应器及主要设备未作改动的情况下,其装置处理能力从1.007Mt/a提高到1.232Mt/a。2001年7月改用高空速。高转化率。低氢烃比的HAT-096催化剂后,催化剂对处理高C10芳烃质量分数原料的能力较强,反应原料中C10芳烃质量分数最高可达6%(正常情况下应为3%-4%),从而达到效益的最佳化。在19个月工业运行中,随进料负荷的变化,反应进料温度在354-378℃之间变化,平均转化率为45.4%,平均选择性94.5%,且非芳烃基本为C6以下组分,C6以上组分极少,产品苯的冰点平均为5.47℃,达到优质苯指标。

尽管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芳烃生产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具体表现: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芳烃生产工艺,目前多数主要芳烃生产装置采用国外的工艺技术;现有芳烃生产技术缺乏有效地整合,至今尚未提出自主的芳烃生产组合技术及工艺流程,国内的芳烃联合生产装置都以国外的工艺流程为主体进行设计;国内芳烃生产在原料来源、产品系列化进程和工业化程度上与国外存在一定的差距。

第3篇:煤制芳烃技术和产业项目进展

煤制芳烃产业概述

2014-02-10化化网煤化工

煤制芳烃(CTA Coal to Aromatics)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技术进行芳烃的合成。作为五大现代煤化工路径之一,煤制芳烃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正成为沸腾的煤化工产业中又一个庞大的资金池。 市场前景看好

芳烃为大宗基础有机化工原料,目前我国年消费量超过2000万吨。是化纤、工程塑料及高性能塑料等的关键原料,广泛用于服装面料、航空航天、交通运输、装饰装修,电器产品、移动通讯等。

目前芳烃97%以上来源依赖于石油原料,由于受到产能影响,多年来对外依存都接近总需求量的50%。芳烃产品中产能最大、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的对二甲苯(PX),2012年的产量是773万吨,表观消费量1382万吨,自给率55.9%;截至2013年,国内PX产能仅896万吨,对外依存度达46%。

同时,中国PX产能增长一直比较缓慢。一些拟建或建成的PX装置因种种原因未能按计划投产,导致国内PX产不足需矛盾加剧。随着厦门、福州、大连、咸阳等PX项目因当地群众抗议而被迫搁浅。中国PX正遭遇后续项目断档的危机,这为煤制芳烃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 成本优势较明显

万吨级试验装置生产1吨芳烃消耗甲醇不足3吨,百万吨级装置吨芳烃消耗甲醇有望降至2.5~2.8吨,同时生产液化气及氢气等高附加值产品。其中,副产的氢气返回甲醇装置后,可增产甲醇12%,从而使芳烃的综合成本大幅降低。届时,煤制芳烃不仅较石油路线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即便与DMTO相比,也会因芳烃价格通常高于烯烃20%~30%,而原料甲醇消耗量与DMTO相当而更具优势。 技术水平先进

首先,中国分别掌握了固定床、流化床甲苯甲醇制PX和甲醇直接制PX四项技术,且全部通过了中试或工业化运行验证,煤制芳烃的技术水平先进。

目前国内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赛鼎工程公司合作的固定床甲醇制芳烃技术和清华大学的循环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技术(FMTA)都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示范,此外,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合作开展甲醇制芳烃技术研发。中石化扬子公司2012年已经建成投产20万吨/年的甲苯甲醇烷基化生产PX的装置。 首套百万吨甲醇制芳烃工业示范装置启动

2013年,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技术由华电集团、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成功。首套3万吨/年甲醇制芳烃工业化试验装置由中国华电集团投资,东华工程EPC总承包。装置于2012年在华电煤业陕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建成,2013年1月投料试车成功,装置运行稳定。2013年3月,通过技术鉴定。

该技术采用流化床反应器,使用自主研发改性分子筛催化剂,反应过程包括甲醇制芳烃、轻烃芳构化和苯、甲苯甲醇烷基化等反应。鉴定显示,甲醇单程转化率99.99%,甲醇到芳烃的烃基总收率约75%,吨芳烃耗甲醇3.07吨,催化剂消耗0.20 kg/吨甲醇。

之后华电在陕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启动世界首套百万吨甲醇制芳烃工业示范装置。该基地将形成年产1000万吨煤炭、300万吨煤制甲醇、100万吨甲醇制芳烃和120万吨精对苯二甲酸(PTA)产能。

煤制芳烃技术将是继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项目之后的第五大新型化工技术,在未来几年成为新型煤化工行业的后起之秀。

煤制芳烃工艺技术情况

煤制芳烃CTA(Coal to Aromatics)

在以煤为原料生产芳烃路线上的三大关键技术,即煤制甲醇、甲醇芳构化和芳烃分离转化中,煤制甲醇和芳烃分离转化在国内外均已有成熟技术,甲醇芳构化的工业化技术是关键环节。

以煤为原料生产芳烃技术可分两大类:合成气直接制芳烃技术;合成气制甲醇后再生产芳烃的合成气间接制芳烃技术。合成气间接制芳烃技术又分为:

1、从甲醇起步,以生产芳烃BTX(苯Benzene、甲苯Toluene、二甲苯Xylene,简称)为目的的甲醇芳构化技术;

2、以生产对二甲苯为目的的甲苯甲基化技术;

3、以生产烯烃联产芳烃的组合技术。

各主要装置包括:(1)煤气化装置;(2)空分装置;(3)净化装置;(4)甲醇合成装置;(5)MTA(Methanol to Aromatics)装置;(6)PTA装置;(7)硫酸装置。 甲醇制芳烃MTA(Methanol to Aromatics)

在煤制芳烃的生产技术中,甲醇制芳烃是发展较早、技术相对成熟的生产路线,目前已有成功运行的中试装置。即以甲醇为原料,在双功能(酸性和脱氢)活性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通过脱氢、环化等步骤生产芳烃的过程。

甲醇制芳烃在择形分子筛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的,其反应机理主要包括3个关键步骤:甲醇脱水生成二甲醚,甲醇或二甲醚脱水生成烯烃,烯烃最终经过聚合,烷基化,裂解,异构化,环化,氢转移等过程转化为芳烃和烷烃。

目前国内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和赛鼎工程公司合作的固定床甲醇制芳烃技术和清华大学的循环流化床甲醇制芳烃技术(FMTA)都在积极推进工业化示范,此外,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也在合作开展甲醇制芳烃技术研发。中石化扬子公司2012年已经建成投产20万吨/年的甲苯甲醇烷基化生产PX的装置。

2013年,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技术由华电集团、清华大学联合开发成功。首套3万吨/年甲醇制芳烃工业化试验装置由中国华电集团投资,东华工程EPC总承包。装置于2012年在华电煤业陕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建成,2013年1月投料试车成功,装置运行稳定。2013年3月通过技术鉴定。

该技术采用流化床反应器,使用自主研发改性分子筛催化剂,反应过程包括甲醇制芳烃、轻烃芳构化和苯、甲苯甲醇烷基化等反应。鉴定显示,甲醇单程转化率99.99%,甲醇到芳烃的烃基总收率约75%,吨芳烃耗甲醇3.07吨,催化剂消耗0.20 kg/吨甲醇。

煤制芳烃(CTA Coal to Aromatics)是指以煤为原料,通过煤气化技术进行芳烃的合成。作为五大现代煤化工路径之一,煤制芳烃前景被业内普遍看好,正成为沸腾的煤化工产业中又一个庞大的资金池。煤制芳烃技术是最近几年才受人关注的新技术;截至目前,多数处于中试阶段或实验室阶段,只有少数技术(如FMTA)进入工业化试验。

1、合成气直接制芳烃技术

以煤为原料生产芳烃技术可分两大类:一是合成气直接制芳烃技术,二是合成气经甲醇再制芳烃的间接制芳烃技术。其中,合成气经甲醇间接制芳烃技术又分为:从甲醇起步,以生产芳烃BTX为目的的甲醇芳构化技术、以生产对二甲苯为目的的甲苯甲基化技术以及以生产烯烃为主联产芳烃的组合技术等。

合成气直接制芳烃的催化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F-T合成催化剂组分与芳构化催化剂复合而成;第二类为合成甲醇/脱水催化剂与芳构化催化剂复合而成。

该技术还处于试验室的研究阶段,主要有: Mobil公司技术

采用的是固定床,催化剂为Zn-Zr组分与微孔硅铝分子筛复合的催化剂,分子筛的硅铝比大于12。 BP公司技术

催化剂为含Ga2O3或In2O3的组分与微孔硅铝分子筛复合的催化剂。 南京大学技术

采用Fe-MnO-ZnZSM-5催化剂,Fe-Mn0为F-T合成常用的F-T合成活性组分,ZnZSM-5为烃类芳构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分。 山西煤化所技术

两段复合床合成气直接芳构化技术,上床层采用合成甲醇催化剂与脱水催化剂复合,下床层采用SAPO与NKF-5分子筛负载Zn、Ga等脱氢组分所构成的复合催化剂。

2、合成气经甲醇制芳烃技术 (1)、甲醇芳构化技术 沙特基础工业公司技术

采用稀土元素镧、铈改性的ZSM-5分子筛催化剂,固定床评价,在反应压力0.1MPa,反应温度450℃,甲醇WHSV=9h-1的条件下,总芳烃收率9%~19%,BTX选择性70%~80%,BTX产率7%~14%。 清华大学的流化床技术(FMTA)

清华大学在国际上首次开发了以流化床甲醇制芳烃(FMTA)工艺技术,包括连续两段流化床反应(双层构件湍动流化床技术)—再生、中低温冷却及变压吸附—轻烃回炼、液相芳烃非清晰分离—苯/甲苯回炼。

该技术将多段流化床反应再生系统成功用于FMTA过程,MTA过程的转化率99.99%,FMTA全流程的甲醇到芳烃的烃基收率为74.47%。合3.07吨甲醇/吨芳烃,工艺废水中未检出甲醇和催化剂粉尘,再生烟气中不含SOx和NOx。单位甲醇原料催化剂消耗为0.20千克。

该技术已在陕西榆林建成了年处理甲醇3万吨的FMTA全流程工业化试验装置,工业试验持续运行443小时。甲醇到芳烃的烃基总收率74.47%(折3.07吨甲醇/吨芳烃)。

山西煤化所的两段固定床MTA技术

两个固定床反应串联,第一芳构化反应器的气相组分进人第二反应器继续进行芳构化。催化剂为负载脱氢功能的Ga、Zn或Mo组分的分子筛(ZSM-5或11)催化剂。

北京化工大学MTA技术

2010年6,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与北京化工大学合作进行煤基甲醇制芳烃技术开发。

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

甲醇制芳烃催化剂及工艺的前期探索性研究。甲醇芳构化催化剂采用负载脱氢氧化物的分子筛(ZSM-5)催化剂。 (2)、甲醇芳构化催化剂研究进展

甲醇芳构化,即甲醇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脱水、脱氢、聚合及环化为芳香烃的过程,是轻烃芳构化的一个延伸。

甲醇芳构化,催化剂是关键环节。例如,甲醇在ZSM-5的催化作用下,虽有一定的芳构化活性,但在芳构化过程中伴有裂解、氢解、氢转移等副反应,产生大量的低碳烯烃,制约了芳烃选择性的提高,而以Ga、B、Fe、Sn、V、1n、Cr、Zr等杂原子同晶置换ZSM-5中的部分或全部硅或铝,对分子筛进行改性,将极有可能获得催化性能的分子筛催化剂。

甲醇在ZSM—5分子筛上芳构化的实现存在以下主要问题:ZSM-5分子筛表面酸性中心不但是反应的活性中心,同时也是积炭中心,这使得这类催化剂不仅具有很高的催化反应活性,同时也很容易结焦失活。催化剂表面积炭可以毒化酸性中心、堵塞孔道,从而引起催化剂失活。另外,ZSM-5对单组分芳香烃的选择性不高,总芳烃收率低也是甲醇芳构化的难点之一。

不同结构沸石催化剂的甲醇转化反应显示,十元环的ZSM-5沸石的十元环的孔口尺寸与BTX轻芳烃的分子尺寸相当,有利于抑制重芳烃的生成,而且三维的孔道结构有利于反应物、产物的扩散与抑制积碳的形成,因而使其具有优异的甲醇芳构化性能。

在三种催化剂中,ZSM-5分子筛上的芳烃收率最低,而负载具有较强脱氢活性的Ag+与Zn2+后,ZSM-5基催化剂的芳构化活性有了显著提高。 (3)、甲苯甲基化技术

随着甲苯甲醇烷基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芳烃市场的逐步演变,该工艺竞争优势逐渐显现。越来越多公司或研究机构投人大量精力研究该课题,如ExxonMobil、GTC、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大连理工大学和中石化上海石化研究院等。但甲苯甲基化技术开发绝大多数仍处于实验室阶段,至今未有成功的中试经验,催化剂稳定性差、转化率低、反应放热剧烈等均是制约该技术应用推广的难题。 中石化甲苯甲基化技术

催化材料选用较高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改性方法包括金属/非金属氧化物负载和水蒸汽处理。改性后催化剂择形效果良好,对二甲苯选择性超过94%,而甲苯转化率接近20%。该技术在中国石化扬子石化已进行了侧线试验。由LPEC设计的20万吨甲苯甲基化制混合二甲苯工业装置于2012年底开车成功。 大连物化所的甲苯甲基化技术

目前完成中试并经过了评审。经过近10年的努力,大连化物所在甲烷低温选择氧化制甲醇和甲烷高温无氧芳构化制芳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第4篇:安全技术说明书(盐酸)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盐酸)

编号:ALH/SDS-0012010年08月02日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

给予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燃烧性:不燃。

危险特性:能与一些活性金属粉末发生反应,放出氢气。遇氰化物、

硫化物分别产生剧毒的氰化氢气体和有毒的硫化氢气体。与碱发生中

和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穿全身防护服。用碱性物

质如碳酸氢钠,碳酸钠,笑石灰等中和。也可用大量水扑救。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处,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

压式呼吸器,穿耐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露物。尽可能切断泄

漏源。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然后收集运至废物处理场所

处置。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冲洗水经中和后排入废水系统。如大量

泄漏,可利用围堤收容,然后收集、转移、回收或中和处理后废弃。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化学防护服,戴耐酸手套。

避免产生烟雾。避免与碱类、活性金属粉末接触。配备泄漏应急处理

工具和装备。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0℃,相对

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碱类、胺类、碱金属、易

(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

合适的收容材料。盐酸储槽应设置围堤,并有明显标志。

第八部分暴露控制和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1

5前苏联MAC(mg/m3):5

美国TWA:OSHA 5ppm

TLVWN: ACGIH 5ppm , 7.5mg/m3

工程控制:密闭,注意通风。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操作。提供安全

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烟气时,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紧急事态

抢修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化学防护服。

手防护:戴耐酸碱手套。

其它防护:工作完毕,淋浴更衣,单独存放被污染的衣物,洗后备用。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微黄色发烟液体,有刺鼻的酸味

pH值:一般实验室使用的盐酸为0.1mol/L, pH=1

饱和蒸汽压(kPa):30.66(21℃)熔点(℃):-114.8(纯)燃烧热(kJ/mol):无意义相对密度(水=1):1.20沸点(℃):180.6(20%恒沸溶液)溶解性:与水混溶,溶与碱液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稳定

聚合危害:不聚合

避免接触的条件:无

禁配物: 碱类、胺类、碱金属、活性金属粉末、易燃或可燃物。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信息

急性毒性:LD50900mg/kg(兔经口)

LC503124ppm,1小时(大鼠吸入)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信息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方法:用氢氧化钠或石灰等碱性物质中和后,根据国家和地方的

有关法规的要求处置。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规货物编号:81013

UN编号:1789

包装标志:腐蚀品

包装类别:Ⅱ类

包装方法:耐酸坛或陶瓷瓶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与碱类、金属粉末、卤素以及易燃、可燃物等,不可混运。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分装和搬运作业要注意个人防护。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作业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公约,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02年3月15日国务院发布),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做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类酸性腐蚀品。国家标准GBZ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对工作场所职业卫生指标作出相应规定,编写按GB16483-2008《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定》。

第十六部分其它信息

填表单位:深圳市上山化工物流有限公司

填表时间:2010年08月02日

数据审核单位:安全部

修改说明:第二版

第5篇:甲酸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 甲酸

化学品英文名称: formic acid

中文名称2: 蚁酸

英文名称2:

技术说明书编码: 945

CAS No.: 64-18-6

分子式: CH2O2

分子量: 46.0

3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 含量 CAS No.

甲酸 ≥90.0% 64-18-6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 主要引起皮肤、粘膜的刺激症状。接触后可引起结膜炎、眼睑水肿、鼻炎、支气管炎,重者可引起急性化学性肺炎。浓甲酸口服后可腐蚀口腔及消化道粘膜,引起呕吐、腹泻及胃肠出血,甚至因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呼吸功能衰竭而致死。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和溃疡。偶有过敏反应。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具强腐蚀性、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可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接触可发生化学反应。具有较强的腐蚀性。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穿全身防护服、佩戴氧气呼吸器灭火。用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并用水喷淋保护去堵漏的人员。灭火剂: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将地面洒上苏打灰,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 密闭操作,加强通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氧化剂、碱类、活性金属粉末接触。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超过30℃,相对湿度不超过85%。保持容器密封。应与氧化剂、碱类、活性金属粉末分开

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中国MAC(mg/m3): 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 1

TLVTN: OSHA 5ppm,9.4mg/m3; ACGIH 5ppm,9.4mg/m3

TLVWN: ACGIH 10ppm,19mg/m3

监测方法: 气相色谱法

工程控制: 生产过程密闭,加强通风。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 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自吸式长管面具。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 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 含量:一级≥90.0%; 二级≥85.0%。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发烟液体,有强烈刺激性酸味。

pH:

熔点(℃): 8.2

沸点(℃): 100.8

相对密度(水=1): 1.2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 1.59

饱和蒸气压(kPa): 5.33(24℃)

燃烧热(kJ/mol): 254.

4临界温度(℃): 306.8

临界压力(MPa): 8.63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 -0.54

闪点(℃): 68.9(O.C)

引燃温度(℃): 410

爆炸上限%(V/V): 57.0

爆炸下限%(V/V): 18.0

溶解性: 与水混溶,不溶于烃类,可混溶于醇。

主要用途: 用于制化学药品、橡胶凝固剂及纺织、印染、电镀等。

其它理化性质: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禁配物: 强氧化剂、强碱、活性金属粉末。

避免接触的条件:

聚合危害:

分解产物: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 LD50:1100 mg/kg(大鼠经口)

LC50:15000 mg/m3,15分钟(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家兔经眼: 122mg,重度刺激。家兔经皮开放性刺激试验:轻度刺激。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 610mg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生态毒理毒性:

生物降解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

其它有害作用: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 用焚烧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 81101

UN编号: 1779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O52

包装方法: 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全开口钢桶;玻璃瓶或塑料桶(罐)外普通木箱或半花格木箱;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 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氧化剂、碱类、活性金属粉末、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

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1 类酸性腐蚀品。

第十六部分:其他信息

参考文献:

填表部门:

数据审核单位:

修改说明:

其他信息:

第6篇: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变压吸附制氢装置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二0一三年九月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专用吸附剂CNA-158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专用吸附剂CNA-158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分子筛 化学品英文名称: molecular-sieves 企业名称: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成都市外南机场路445信箱 邮编:610225 传真:028-85881909 企业应急电话: 028-85964192 电子邮件: psacgb@tianke.com 技术说明书编码:20130112 生效日期:2013年9月5日

国家应急电话:120(急救)、119(火警)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式:

Ca4.5Na3〔(AlO2)12(SiO2)12〕. XH2O

描述:

硅铝比约为2:1,水含量≤1.5% 化学品名称:专用吸附剂CNA-158 有害成分: 无资料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非危险品 侵入途径: 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接触后皮肤发干、注意防尘。 环境危害: 对环境无影响 燃爆危险: 无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用肥皂水洗掉即可,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眼睛: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吸入:呼吸新鲜空气,如有咳嗽或呼吸不适,及时就医。 食入:喝一至两杯清水,如胃肠不适感加重,及时就医。

1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无 燃烧产物:不燃烧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无

第六部分

泄露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装吸附剂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护用具,防止吸入粉末。

储存注意事项:本产品容易吸水、应保证包装容器的密封性。应储存在室内阴凉干燥、通风处并主要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无 监测方法:

无 工程控制:

呼吸系统防护:戴口罩,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尘护目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戴布/线手套

其他: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呼吸道吸入,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Φ1~4mm浅米色或浅红色球状颗粒 堆密度:

0.65~0.78g/ml 抗压碎强度:≥30N/颗 自燃温度:

不燃烧 可燃性:

不燃烧 沸点:

2980℃ 熔点:

2050℃ 比热:

0.24 kcal/kg℃

主要用途:

用于从混合气中回收、提纯有效气体的变压吸附装置。

2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

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水、高温 聚合危害:不能发生 分解产物:常温下不分解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无 刺激性:

轻度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

非危险物 废弃处置方法:回收或深埋

废弃注意事项:避免皮肤接触和吸入,穿戴好防护用品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产品采用带温密封铁桶包装。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应注意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家危险固体废物名录》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填表时间:2013年9月4日

填表部门: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吸附分离工程研究所 数据审核单位: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3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专用吸附剂CNA-218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专用吸附剂CNA-218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活性炭 化学品英文名称: active-carbons 企业名称: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成都市外南机场路445信箱 邮编:610225 传真:028-85881909 企业应急电话: 028-85964192 电子邮件: psacgb@tianke.com 技术说明书编码:20130215 生效日期:2013年9月5日

国家应急电话:120(急救)、119(火警)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式:

C 描述:

含炭量≥90%,水含量≤2% 化学品名称:专用吸附剂CNA-218 有害成分: 无资料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一般性危险,活性炭很难点燃,只会闷燃,燃烧时没有烟或火苗,但会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侵入途径: 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接触后皮肤发干,注意防尘。 环境危害: 对环境无影响 燃爆危险: 无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用肥皂水洗掉即可,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眼睛: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吸入:呼吸新鲜空气,如有咳嗽或呼吸不适,及时就医。 食入:喝一至两杯清水,如胃肠不适感加重,及时就医。

4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灭火指示:如没有危险,将活性炭移到安全区域,最好在户外。用水雾、水枪、二氧化碳或泡漠来灭火。灭火时要远离烟尘。

灭火设备:消防人员要装备呼吸和眼睛防护器具,在室外或遇到大火时,要配备自主呼吸器具。

第六部分

泄露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装吸附剂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护用具,防止粉末过大。

储存注意事项:本产品容易吸水、应储存在室内阴凉干燥、通风处并主要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无 监测方法:

无 工程控制:

吸收系统防护:戴口罩,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尘护目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戴布/线手套

其他: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经呼吸道吸入,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Φ1~4×2~12mm黑色圆柱状颗粒 堆密度:

0.48~0.68g/ml 强度:

≥90% 自燃温度:

>1000℃ 可燃性:

不易燃 沸点:

4200℃ 熔点:

3500℃ 比热:

0.20 kcal/kg℃

主要用途:

用于从混合气中回收、提纯有效气体的变压吸附装置。

5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经验告诉我们在指定的仓储、海运、使用状态下,活性炭是稳定的。 避免接触的条件:与强氧化物接触,例如臭氧、液氧、氯、高锰酸等,会引起激

烈有害分解燃

烧物

。:

不碳要

与氧

强化

酸合接

触物

。 。

第十一部分 急性毒性:无 刺激性:

轻度

毒理学资料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物资:非危险物 废弃处置方法:回收或深埋

废弃注意事项: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避免呼吸道吸入粉尘,穿戴好防护用品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产品采用内衬有聚乙烯塑料袋的铁桶或编织袋包装。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应注意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家危险固体废物名录》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填表时间:2013年9月4日

填表部门: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吸附分离工程研究所 数据审核单位: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6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专用吸附剂CNA-418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 专用吸附剂CNA-418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活性氧化铝 化学品英文名称: active aluminum oxide 企业名称: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成都市外南机场路445信箱 邮编:610225 传真:028-85881909 企业应急电话: 028-85964192 电子邮件: psacgb@tianke.com 技术说明书编码:20130412 生效日期:2013年9月5日

国家应急电话:120(急救)、119(火警)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式:

Al2O3

描述:

氧化铝含量≥98%,水含量≤2% 化学品名称:专用吸附剂CNA-418 有害成分: 无资料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非危险品 侵入途径: 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对机体一般不易引起毒害,对粘膜和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经呼吸道吸入其粉尘可引起肺部轻度纤维化,肺部和肺淋巴结有大量的铝沉积。

环境危害: 对环境无影响 燃爆危险: 无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用肥皂水洗掉即可,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7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眼睛: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吸入:呼吸新鲜空气,如有咳嗽或呼吸不适,及时就医。 食入:喝一至两杯清水,如胃肠不适感加重,及时就医。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未有特殊的燃烧爆炸特性。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第六部分

泄露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装吸附剂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护用具,防止粉末过大。

储存注意事项:本产品容易吸水、应保证包装容器的密闭性,应储存在室内阴凉干燥、通风处并主要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无 监测方法:

吸收系统防护:戴口罩,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尘护目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戴布/线手套

其他: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经呼吸道吸入,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Φ3~5mm白色或浅灰色球状颗粒。 堆密度:

0.68~0.72g/ml 抗压碎强度:≥100N/颗 自燃温度:

不燃烧 可燃性:

不燃烧 沸点:

2980℃ 熔点:

2050℃

主要用途:

用于自混合气中回收、提纯有效气体的变压吸附装置

8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非常稳定

避免接触的条件:高温,强氧化剂 聚合危险:不能发生

第十一部分

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无 刺激性:

轻度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物资:非危险物 废弃处置方法:回收或深埋 废弃注意事项:穿戴好防护用品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产品采用内衬有聚乙烯塑料袋的铁桶或编织袋包装。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应注意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车间空气中铝、氧化铝、铝合金粉尘卫生标准 (GB 11726-89),规定了车间空气中该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及检测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家危险固体废物名录》

第十六部分

其他信息

填表时间:2013年9月4日

填表部门: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变压吸附分离工程研究所 数据审核单位: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9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专用吸附剂CNA-618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

化学品及企业标识

化学品中文名称:专用吸附剂CNA-618 化学品俗名或商品名:铜吸附剂 化学品英文名称: active-carbons 企业名称: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四川成都市外南机场路445信箱 邮编:610225 传真:028-85881909 企业应急电话: 028-85964192 电子邮件: psacgb@tianke.com 技术说明书编码:20130604 生效日期:2013年9月5日

国家应急电话:120(急救)、119(火警)

第二部分

成分/组成信息

化学式:

C

描述:

含炭量≥90%,水含量≤2% 化学品名称:专用吸附剂CNA- 618 有害成分: 无资料

第三部分

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一般性危险,活性炭很难点燃,只会闷燃,燃烧时没有烟或火苗,但会产生二氧化碳或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

侵入途径: 食入、皮肤接触

健康危害: 接触后皮肤发干,注意防尘。 环境危害: 对环境无影响 燃爆危险: 无

第四部分

急救措施

皮肤:用肥皂水洗掉即可,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眼睛:用大量清水冲洗,如有疼痛,及时就医。 吸入:呼吸新鲜空气,如有咳嗽或呼吸不适,及时就医。 食入:喝一至两杯清水,如胃肠不适感加重,及时就医。

10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五部分

消防措施

灭火指示:如没有危险,将活性炭移到安全区域,最好在户外。用水雾、水枪、二氧化碳或泡漠来灭火。灭火时要远离烟尘。

灭火设备:消防人员要装备呼吸和眼睛防护器具,在室外或遇到大火时,要配备自主呼吸器具。

第六部分

泄露应急处理

第七部分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装吸附剂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护用具,防止粉末过大。

储存注意事项:本产品容易吸水、应储存在室内阴凉干燥、通风处并主要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八部分

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最高允许浓度:无 监测方法:

无 工程控制:

吸收系统防护:戴口罩,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进入吸附器的人要戴防尘护目镜 身体防护:

穿工作服 手防护:

戴布/线手套

其他:

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经呼吸道吸入,定期体检

第九部分

理化特性

外观与性状:Φ1~4×2~12mm黑色圆柱状颗粒。 堆密度:

0.58~0.68g/ml 抗压碎强度:≥60N/颗 自燃温度:

>1000℃ 可燃性:

不易燃 沸点:

4200℃ 熔点:

3500℃ 比热:

0.20 kcal/kg℃

主要用途:

用于从混合气中回收、提纯有效气体的变压吸附装置。

11 吸附剂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十部分

稳定性和反应性

稳定性:经验告诉我们在指定的仓储、海运、使用状态下,活性炭是稳定的。 避免接触的条件:与强氧化物接触,例如臭氧、液氧、氯、高锰酸等,会引起激

烈有害分解燃

烧物

。:

不碳要

与氧

强化

酸合接

触物

。 。

第十一部分 急性毒性:无 刺激性:

轻度

毒理学资料

第十二部分

生态学资料

第十三部分

废弃处置

废弃物物资:非危险物 废弃处置方法:回收或深埋

废弃注意事项:避免皮肤直接接触和避免呼吸道吸入粉尘,穿戴好防护用品

第十四部分

运输信息

包装方法:产品采用内衬有聚乙烯塑料袋的铁桶或编织袋包装。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时应注意防潮、防水,避免与水、酸、碱接触。

第十五部分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国家危险固体废物名录》

上一篇:megandmog英文字幕下一篇:教你西餐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