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方法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案例分析方法

建筑结构加固方法优化选型常用方法分析

建筑物的维修,加固的设计和建造新的建筑物都有很大的区别,在受到建筑物现有条件和环境的限制,同时存在其自身的特点,在结构力学性能,施工方法,施工方面都有其要求,同时加固方案和施工也可能对原有结构的性能产生负面影响。在选择和分析确定加固方法时要依据可靠的鉴定结果,结构和功能的情况,功能要求和其他因素相结合,按照加固效果,施工简便,操作简单,经济合理的原则来进行。在本文中就加固工作常运用的加大截面。

1增大截面加固法

(1)受力特征。

在加固混凝土构件中使用的加大截面法,导致原构件内部存在一定的压力,新增混凝土的应力水平低于原有的构件,这主要是由于旧混凝土的收缩不一致而导致相互平衡的张力和压缩应力。试验表明,新旧材料的应力均可按照各自本构关系而增长,这主要是由于新旧混凝土粘结可靠,整个构件截面的应变增量与线形关系基本符合。然而,由于存在受压区的应变滞后的现象,新的混凝土应力要比其抗压强度低,所以没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新增混凝土的应力要比其抗压强度低,导致新增部分的应变滞后现象更严重,所能发挥出的作用会更小。因此,在降低原构件的应力方面,在加固时可以使用临时卸载、支顶等措施降低原构件应力。在共同受力过程中,新旧混凝土同时受到剪应力和一定的拉压应力的影响,由此导致其处于非常复杂的二向和三向的应力场中,在结合面上最先出现的是轴心受压柱的纵向裂缝,由于新旧部分的共同工作能力的降低使得构件的整体刚度和承载能力而降低。在实际加固设计表达式中,用于反映加固中新旧部分共同工作能力采用程度修正系数,它的值一般取0.8~0.9,这与构件受力性质、加固材料种类即原混凝土应力、应变水平相关。

(2)承载力计算。

①轴心受压构件。

在轴向压力下,轴心受压构件同时要考虑新增混凝土,钢筋的承压能力,计算原则和现有的混凝土设计规范基本相同。加固后的构件达到极限承载力的同时,原构件混凝土也将达到极限压应变,这时原构件的混凝土和纵向钢筋的压应力同时达到材料强度值,由于新的混凝土的应力与新增纵向钢筋的应力、应变要滞后于原柱的应力、应变,因此使用新增混凝土及钢筋的强度乘以强度利用系数方式来进行折减。原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水平与新的混凝土,钢筋强度系数都有着直接的关系,新的混凝土,钢筋强度的利用程度较低,那么原有的混凝土应力应变级别越高。根据实验结果,由于抗震规范对轴压比的限制性,与此同时,在《混凝土加固设计技术规范》要求轴压比要小于0.75,在加固过程中,混凝土可以卸载部分外载,轴心受压构件的强度利用系数经综合确定近似取0.8。

②受弯构件。

有两种基本形式用于增大截面法加固梁、板等受弯构件,在加固板的过程中多增大受压区,楼层或屋面允许梁顶面突出时才在梁中使用。在加固楼板时为了确保新旧混凝土结为整体的情况下,在受压区加固受弯构件时可以按照现行的混凝土设计规范来验算和计算加固后的构件。在叠合式的受弯构件中,验算结果表明如果增加混凝土叠合层就可以满足承载力的需要时,那么就可以按照构件的要求来配置受压钢筋和分布钢筋。旧混凝土分为两个独立的组件计算以便来保证新旧混凝土成为一个整体,在新旧部分间分配可以采用后增弯距按挠度相等的变形协调条件,通常的状况下,分布时可以根据截面抗弯刚度来实施。一般增加受拉区加固弯构件即可使新增钢筋屈服,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的一般受弯构件的模式来计算加固后受弯承载力,但新增主筋在连接构造和受力状态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安全起见,一般新增钢筋的抗拉强度乘以折减系数0.9,以及避免构件在使用时出现较宽的裂缝。

③偏心受压柱。

加固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压构件时使用增大截面法,将新旧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参考轴心受压,受弯构件的基本原则计算,考虑到新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滞后,工作等方面的共同因素,新增混凝土和新增纵向钢筋强度乘以折减系数0.9,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来计算。

2粘贴钢板法

(1)主要特点。

加固混凝土结构可以使用粘钢法,它的优点在于施工工艺简单,质量有保证,对结构自重,构件的外形,使用空间没有影响,原构件的作用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然而,其中需要使用的粘粘剂不能腐蚀性介质,需要使用环境温度不高于60,相对湿度不大于70%。谨慎使用在承受动力荷载和循环荷载的构件,这主要是由于粘钢加固构件抗动力性能和抗疲劳性能方面试验没有充分的研究。

(2)受力特征。

在加固构件受拉区外缘的粘贴钢,加固构件抗弯刚度得以增加,混凝土受拉变形得到了改善,增加了加固构件开裂荷载,同时外粘钢板的优点在于限制了混凝土的收缩,抑制裂缝的增加和发展。测试表明,在加固梁发生破坏时使用粘钢法这样可以使粘结在梁底的钢板屈服。在适当的钢筋范围内,由于负载的增加,原梁钢筋和粘贴的钢板都能得以屈服,在受压区的混凝土破碎后也随之破碎。测试结果表明,位于梁底部的钢板在梁破坏时没有屈服,由于钢板端部与混凝土基层撕脱而导致梁的破坏,这种情况主要是钢板锚固长度,粘接剂质量低劣或基层处理不当导致的。在整个加载过程中加固组件,因为现有的钢筋有一定的应力,所以存在粘贴钢板的应力滞后现象。

(3)承载力计算。

当采用粘钢法加固梁,板和其他受弯构件时,参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混凝正截面抗弯构件规定计算构件的抗弯承载力的组件,在受力过程中粘贴钢板,增补钢筋都有应力滞后现象,因此,原钢筋屈服时,钢板可能没有屈服,在确定钢板滞后应变时应依据构件在加固初时考虑二次受力影响的情况来进行,因此在计算的过程中,对钢板的抗拉强度设计值应乘以折减系数。在构件达到受弯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前,外粘钢钢和混凝土不存在粘接破坏,它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的增长幅度在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后不能超过40%,避免受弯承载力的增加还应检查其受剪承载力,导致构件受剪先于受弯破坏

3结语

根据建设现状和建设的目标要求来设计建筑加固,在现有的规范要求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为发挥加固措施的发挥综合效应以及提高加固的效率; 在加固计算时要充分考虑结构结构加固构件的应变滞后,新旧材料协同工作和其他工作应力的因素,以避免或尽量减少加固设计对原有结构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少杰,顾祥林.层次分析法在既有建筑结构体系可靠性评定中的应用[J].结构工程师,2005,21(2),3135

[2] 袁浩,何益斌.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方案的模糊优选决策[J].湖南大学学报,2001,28(3),132~136.

[3] 赵志方,周厚贵.新老混凝土粘结机理研究与工程应用中国水利[M].水电出版社,2003,9.

作者:张展飞 沈丽莉

第2篇:常见水体中氨氮分析方法对比分析

摘要:环境问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逐渐爆发,水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剧。为跟踪水体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必须做好水体的环境监测工作,其中氨氮是反应水体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首先对氨氮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常用的氨氮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希望可以对选择氨氮的分析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氨氮;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Key words:Ammonia nitrogen;Influencing factors;Analytical method

1 氨氮分析的影響因素

1.1 pH

苏爱梅等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当水样呈酸性时,氨氮测定值为0.236mg/L,呈碱性时测定值为1.035mg/L,呈中性时测定值为0.920mg/L,酸碱度对氨氮测定有影响。采用纳氏试剂测定氨氮时,加入不同量的NaOH溶液对纳氏试剂反应影响较大[2]。

1.2 浊度

水样的浊度往往会对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结果产生影响。样品的浊度过高,影响透光率,从而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3 金属离子

样品中含有大量的金属离子(如:Ca/Mg/Mn……)会影响测量结果,必须添加掩蔽剂。姜恩明等发现饮用水中锰浓度高时,氨氮有偏高的趋势。实验中虽加入掩蔽剂,却未能消除锰对氨氮检出的影响,排除蒸馏水等的影响,可以推断锰对氨氮的影响是直接作用的结果,但其作用机制和消除方法有待探讨。

2 分析方法分析

随着科研的深入,技术方法的革新,水体中氨氮分析方法常见的主要有分光光度法、蒸馏-中和滴定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电极法等。

2.1 分光光度法

分光光度法是国标中推荐的一种分析方法,是最为常用的氨氮分析方法,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根据样品处理过程中添加的化学试剂不同,分光光度法可以分为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水杨酸分光光度法、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和次溴酸盐氧化法四种。

2.1.1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原理是纳氏试剂与水样中的游离氨或离子铵反应生成淡红棕色络合物,在波长420nm处,该络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

纳氏试剂光度法虽然简单、快速,但使用的纳氏试剂毒性大;并且测量结果易受到水样中的悬浮物、余氯、钙镁等金属离子、硫化物和有机物等干扰,若存在上述的干扰因子时,需要将水样进行相应的预处理后才能进行氨氮的分析工作。

清洁水样品可以直接测定,但由于海水中含有大量的Mg2+、Ca2+,需在样品中加入NaOH和NaCO3混合液,把Mg2+、Ca2+除去后方可采用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3]。

2.1.2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主要用于地表水、地下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原理是:在碱性介质(pH=11.7)和亚硝基铁氰化钠存在下,水中的游离氨、离子铵与水杨酸盐和次氯酸离子反应生成蓝色化合物,在波长697nm处,该化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含量成正比。

水杨酸分光光度法对试剂要求严格、操作复杂,具有灵敏性高、结果稳定等优点;但测量结果的干扰因素和消除方法与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相同。

2.1.3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

靛酚蓝分光光度法,又称苯酚法,适用于海水、河水中氨氮的分析。原理是:在弱碱性介质中,以亚硝酰铁氰化钠为催化剂,氨与苯酚和次氯酸盐反应生成靛酚蓝,在波长640nm处,该化合物的吸光度与氨氮的含量成正比。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Mg2+、Ca2+离子干扰氨氮的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添加掩蔽剂。苯酚法采用柠檬酸钠作为掩蔽剂,苯酚法重现性好、空白值低,但灵敏度偏低、反应慢,需要6h完成分析工作。

2.1.4 次溴酸盐氧化法

次溴酸盐氧化法主要用于河水和海水中氨氮的测定。但本方法不适用于污染较重、有机质较多的养殖水体[3],水体中的有机质会消耗氧化剂次溴酸盐,若有机质消耗过多的氧化剂,氨氮不能全部氧化甚至全部未氧化,会影响最终的氨氮分析结果。

次溴酸盐氧化法的原理是:在碱性介质中次溴酸盐将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然后仪重氮-偶氮分光光度法测亚硝酸盐氮的总量,扣除原有亚硝酸盐氮的浓度,得氨氮的浓度。

次溴酸盐氧化法空白值高、重现性差,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

2.2 蒸馏-中和滴定法

蒸馏-中和滴定法适用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氨氮的测定,原理是:将水样pH值控制在6.0~7.4之间,加入轻质氧化鎂使水样呈微碱性,蒸馏释出的氨用硼酸溶液吸收;以甲基红-亚甲基蓝为指示剂,用盐酸标准溶液滴定馏液中的氨氮含量(以N计)。

蒸馏-中和滴定法的分析结果容易受到水样中能够蒸馏出来的、与酸反应的物质干扰,如:尿素、挥发性胺类等。

2.3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

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主要适用于地表水、地下水、海水、饮用水、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中氨氮的测定,原理是:在酸性条件下,水样中加入无水乙醇煮沸除去亚硝酸盐等干扰,次溴酸盐氧化剂将游离氨和离子铵氧化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氮迅速分解生产NO2,用载气(空气)将NO2载入气相分子吸收光谱仪的吸光管中,测定其对锌空心阴极灯213.9nm处产生的吸光强度。

2.4 电极法

利用游离氨和离子铵在水体中的电离平衡,只要同时测出水体中的温度(T)、pH和游离氨,就可以得到所需求的离解度,进而求出水体中的离子铵,从而得出水体中氨氮的含量[3]。

3 分析方法对比

自然水体比较复杂,在对水体中氨氮进行分析时,必须要考虑水体的特点以及氨氮的浓度,以尽量减低检测误差。通过上述对常见的几种氨氮分析方法的介绍,特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具体如表1所示: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可以选择多种分析方法来检测水体环境的氨氮指标,但每种分析方法均有其优缺点。在实际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分析水体的特性、实际的分析环境等选择合适的氨氮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志珺.环境监测中的氨氮分析方法[J].科技传播,2014,6(07):126+116.

[2]温丽云,范朝,袁倬斌.我国环境监测中的氨氮分析方法[J].中国环境监测,2005(04):28-32.

[3]陈岚.四种国标测定氨氮方法述评[J].福建分析测试,2014,23(04):21-24.

收稿日期:2019-10-26

作者简介:周鹏飞(1990-),男,汉族,本科学历,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

作者:周鹏飞 蔡思敏

第3篇:5G移动通信的基站选址方法及优化方法分析

摘要:在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中,5G移动通信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目前,5G移动通信技术正在逐渐走向商业化。为了推动5G移动通信的发展,需要进行5G基站的建设活动。由于相关技术发展的限制,现有的5G基站选址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本文通过分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应用现状,对5G基站的选址原則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5G移动通信的基站选址方法与基站站址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很好的现实价值。

关键词:5G移动通信;基站选址;站址优化

一、引言

随着智能移动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目前,人们正在推动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的完成,部分地区的5G移动通信已经进入了商业试用阶段。5G移动通信距离正式走入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由于5G移动通信技术与传统的移动通信技术有比较大的区别。因此,5G移动通信无法沿用原有的移动通信基站。为了保证5G移动通信信号传输的稳定性,需要对5G基站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5G基站的选址工作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相关技术发展的不完善,目前采用的5G基站选址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为了推动5G移动通信技术的大规模商用,需要对现有的基站选址方法进行改革和优化。

本文拟通过分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基站选址原则,对具体的基站选址优化方法进行研究探讨。

二、5G移动通信的现状与基站选址原则

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5G移动通信技术应用的过程中,5G基站的选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5G移动通信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性,其基站选址有一定的原则需要遵循。

2.15G移动通信发展现状分析

5G移动通信技术又被称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的主体。近年来,随着智能移动端在人们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广泛应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已经逐渐无法满足高速数据通信的要求。因此,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经过多年发展,5G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技术研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部分关键技术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因此,在部分地区已经开展了5G移动通信的商业试用。并根据试用的结果对现有的5G移动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根据相关技术标准,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提供给人们峰值达10Gbps的数据传输速率,如图1所示:

为了保证5G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速率,需要保证5G移动通信的信号稳定性。因此,5G基站的建设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2.25G移动通信的基站选址的意义分析

5G移动通信技术可以提供给人们更加高速的数据传输速率。要充分发挥5G移动通信技术的作用,需要建设相应的5G基站。由于5G移动通信技术自身的特殊要求,基站选址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基站的位置决定了5G移动通信的信号覆盖率和稳定性。要实现告诉的数据传输,必须保证通信信号的稳定性。目前我国广泛应用的4G移动通信技术就面临着信号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为了保证5G移动通信信号的稳定性,在5G基站选址中,需要更多的基站位置,如图2所示:

其次,基站的选址对移动通信技术的未来发展有比较大的影响。5G移动通信技术目前还未走入正式的商用阶段。因此,在未来发展中,5G移动通信技术还有比较大的升级空间。如果基站的选址不合适,很难满足5G移动通信的未来升级发展要求。

最后,基站的选址对5G移动通信的整体布局有比较大的影响。5G移动通信的布局与基站的分布位置有比较大的关系。如果基站的选址存在问题,则会影响到其布局规划。

三、5G移动通信的基站选址与优化方法

基站选址在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多方资料,对5G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的基站站址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

3.15G移动通信的基站选址方法

目前比较成熟的5G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方法是:

首先,根据5G移动通信技术的要求,对基站的布局进行合理规划。规划的原则是要保证信号的充分覆盖,同时尽量避免邻近基站互相产生干扰。从现有技术上分析,基站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小型化。因此,在进行基站布局规划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到这一问题。

其次,在基站选址的过程中,要注意相应的管理工作。为了满足基站的建设要求,其选址过程中通常涉及到比较多的信息。因此,需要加强基站选址的管理工作,对相应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

最后,考虑到5G移动通信技术在未来还具有一定的发展升级空间。5G基站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应当预留一定的升级空间,以满足未来的使用。

由于部分地区的基站在建设条件上可以满足5G移动通信的使用要求。因此,还需要相应的基站站址优化方法,对其进行改革和优化。

3.25G移动通信的基站站址优化方法

目前常用的基站站址优化方法主要包括“宏+微”、“改+微”和“改+改”三种。“宏+微”的优化方法是指在现有的基站布局基础上,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辅助性基站建设的活动。辅助性基站最主要的目的是填补现有基站布局覆盖率,以提高移动通信信号的传输稳定性。

如果受当地情况限制,在整体的基站布局上进行辅助性基站建设也无法满足5G移动通信的要求,则应当考虑采用“改+微”的优化方法,即在进行辅助性基站建设的同时,针对其中的部分关键节点基站进行改造工作,使其满足使用要求。

“改+改”的优化方法应用的比较上,主要针对极端情况下无法建设辅助性基站,则采用该方法进行改造优化工作。

四、结束语

基站选址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5G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对其基站选址原则进行了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时代技术发展的特点,对5G基站的选址方法和具体的站址优化方法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对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有很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动通信发展趋势与若干关键技术[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4.

[2]ErikDahlman.4G移动通信技术权威指南LTE与LTEAdvanced(第2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3]姚岳.小基站(SmallCell)无线网络规划与设计(第1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作者:兰园

第4篇:动作单元分析的人体动画合成方法分析

摘要:动画制作在人体动作的捕获技术、运动纹理技术和运动绘图技术方面采用运动分割的方法进行动画类聚分析,对相关的捕捉点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拼接组成人体运动动画。这种动画制作方法是将每一个单独的运动画面进行有序排列,根据运动的趋势与时间推算按照一定的动画逻辑顺序进行类聚分析,但这种动画制作模式并没有对人体运动的固定时序问题进行解决,使人体运动出现失真的情况。本文从动作单元分析的角度借用时间分析法和动态单元归整模式,对单元人体动画合成技术进行讨论。

关键词:动作单元分析;人体动画合成;数据处理;模拟建图

动画合成运用动作单元分析的方法是对人体动画合成的重要方法,首先通过采用成分分析法(PCA)对运动表现图像进行数据切分,实现图像从高维映射方式向低维映射空间的复制,再利用空间样本分析对距离平面低维映射空间的分割样本进行数据度量;之后再对分割图像进行筛选排序,采用时间动态归整和时间误差平方原则进行排列,对实现画面映射排序的部分实行数据模型转换,建立运动趋势发展模型,根据动画合成的约束条件对逼真人体动画片段进行排序合成。

1动作单元分析

动作单元分析是建立在运动捕捉基础上的动画合成技术,通过对人体动作趋势进行低维分割,重新绘制动画数据,能够使动画在重新映射在高维空间的时候实现三维运动轨迹模拟,使动画“抽象”运动实现虚拟模型的构建。但由于动画捕捉技术的工程量大,资金依赖性很强,在制作人体逼真动画效果中还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另外,动画纹理技术是通过对运动纹理的不同长度进行截取,每一条运动纹理都是一个独立的动画建模,这种纹理截取可以套用任意时间组合序列,根据已有的动作纹理对需要合成的动画进行定序排列,这种合成方法需要采用建帧信号处理技术,使动画纹理更为细节化,对人体动作动画的合成可以有效增强其细腻感;此外还有采用数据建模的方法对动画参数进行格式录入,在数据序列空间模型采用PCA对数据进行高维向低维的映射,提取数据的变量可以根据动画合成的要求对新数据进行重新编写,它可以实现对同类动画场景(运动)的根本性转化,可以把篮球运动通过数据转换在同样动画元素下变为足球运动,PCA维度转移的方法同样可以实现动画速度变化的合成中。

在动作单元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对动作单元数据进行预处理工作,数据模型的人体构造模型可以看作是由骨架和关节连接起来的可以活动的有机整体,每一个关节连接点的坐标方位的改变会使人体基本动作和姿态出现变化。ROOT定义关节一般具有六种自由度可以选择,ROOT坐标点在模拟空间中有3个可选择的合理取值位置,另外3个方向是表示ROOT坐标运动趋向。关节的活动旋转可以采用欧拉角表示,欧拉角的旋转区间可能会有万向锁功能。通常数据表示会采用四位数的坐标编码来表示关节旋转的角度和区域指向。如果在建帧模型中对数据进行重组,每一帧的运动参数可以设为x(t),t是可移动帧数在时间方向的运动变量,则有x(t)=(p1(t)·q1(t)·q2(t)……qn(t)t,其中N表示可以运动的关节数量,p1(t)作为应变量ROOT在坐标范围内的运动区间坐标,q1(t)∈S3,则ROOT在世界坐标的朝向可以根据公式进行定义。关节的旋转值在空间取值中可以映射在[8,25]区间,以定义向量y(t)为定义域,可以有:y=(p1(t),log(q1(t)),……log(qn(t))t。

2运动数据趋势成分分析

人体运动趋势在高维空间中以向量模式进行表示,关节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多个数据坐标域区间发生变化,如人在步行运动中,前腿向前迈出,会带动另一条腿向上的趋势,在关节的表现中也会有同样的情况。如果仅仅对单一发生运动的关节坐标数据进行处理,导致联动的一个坐标整体发生位移,但另一条腿又是一个独立的坐标,如果不考虑到运动客观趋势的发生,则会使动画发生失真。因此在利用PCA技术的同时,应该使整个人体部分被映射在低维空间中进行分割,对运动数据进行过滤和分析。

运动的数据在进行序列转换的过程中,序列的取值相似性需要得到进一步论证。人体运动的表现形式比较丰富,在细节数据上的处理能够反映出动画逼真性的程度,因此在对动态数据的合成中需要整合时间归整技术(DTW),DTW在建帧数据处理方面能够根据时间轴的计算将非线性运动函数映射在高维空间内,并且对动态函数的相似性参照向量进行类比,使向量的运动变化保持整体变化的形态。在对人体运动的东华合成中还需要对一些重复单元进行序列组合,在提取重复序列中的基本参数是动画合成的难点。可以充分采用时间归整技术对运动人体的运动趋势做动力建模,把原先分割的运动片断以最小的帧长进行负载。

3人体动画合成分析

对于已经提取合成的动画单元可以根据时间轴在帧长中进行排列,对人体运动过程中的整体坐标转移进行分布建模。动画合成必须符合人体动力学的原理,才能使动画制作得更为逼真,根据动画单元的连续度量转移,可以在连续帧之间设计过渡平滑转移,在不懂建模动作之间确立概率转移的关系。

首先,动作行为主体需要巨臂充分的连续性,这是动画表现内容的序列特征表现。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Markov链对逐个动画单元构成的序列进行关系转移;另外根据运动学理论对两个不同动画单元过渡平滑区间采用单元数据转移,单元之间的片段区间可以在一定帧长内进行加载,不同单元的转移概率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规则,转移概率P(x,y)=r1p(x,y)+(1-r1)px(x,y),r是转移权重因数,且0≤r≤1。

在人体运动合成的基础上,可以对逐个的捕捉数据进行重组,从而形成具有新的动作表示的新数据序列,在定义域起始单元S中,动画合成的数据是在所有合成组合序列中寻求最优途径进行组合排列的,因此在不加控制的基础上,系统对于动画数据的排列是按照动作发展趋势进行的。

根据动作单元对人体运动的模拟合成实验,可以利用Vicon对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帧数的总长度中需要高维空间的数据映射,基本动作单元可以根据动作需要按照不同序列进行二次重组。

参考文献:

[1] 朱登明,王兆其.基于动作单元分析的人体动画合成方法研究[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9,46(4).

[2] 顾纯刚.“运用‘动作路径’制作动画”教学设计[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22).

作者:郭若愚

第5篇:土木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分析

项目来源:中國人生科学学会学生发展指导专业委员会

项目编号:XSFZZD2021880

立项时间:2020-01-06

结项时间:2022-01-06

成员单位关系:

崔丽丽:哈尔滨商业大学

项目负责人:崔丽丽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第6篇:词频分析方法的扩散与滥用现象分析

摘 要 词频分析方法的应用已经从图情领域扩展到越来越多的其他学科领域,在促进各领域研究发展的同时,特定领域热点分析类文章的写作方式呈现出盲目扩散后的滥用现象。论文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此类文章,总结了词频分析方法应用于热点分析类文章的基本状况。研究发现:此类文章存在写作模式化现象严重、方法使用不规范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此类文章在方法应用等问题上作出了探讨。

关键词 词频 词频热点 文献计量学

分类号 G256.1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8.03.020

0 引言

一定范圍的语言材料中词的使用频率被称为词频。词频的某些波动是与社会现象、情报现象的波动存在着内在联系的,通过词频可以分析和预测社会现象与情报现象[1]。围绕词频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词频分析方法本身的完善与研究,如文献[2-4]分别从语义透明度、叙词选词方法以及双向词频统计等角度对词频分析方法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另一类是词频分析方法的应用,而此类文章数量远远高于前者。由于词频分析方法是基于客观数据,具有较高准确性;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定性方法的个人主观性而更具有可信性,因而被广泛应用。将搜索关键词作为词频分析对象,可以分析得到“年度热搜榜”、社会关注的焦点等,例如谷歌年度搜索排行榜(Google Trends)是谷歌搜索引擎进行的年度关键词搜索数据报告,展示一年里最热门的搜索内容,提供29个不同国家和6种不同行业的数据,让人们从数据上了解互联网的大数据时代。将大众化标签作为词频分析对象,可以得知公众对具体事物的舆情;将论文关键词、主题词等作为分析对象,可以得出学科领域内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和研究进展,预测学科发展趋势。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某领域的研究热点是一种常见的综述类文章。热点分析类文章常见的分析方法有词频分析法、引文分析法和文献增长率分析法等。在笔者的调查中,词频分析方法的使用明显高于另两种分析方法,成为此类文章最常用的文献计量学方法。本文将这类文章统一称为“词频热点”类文章。

现今,越来越多的分析研究方法在为学者提供更多样、更全面的分析数据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研究方法的滥用问题。本文以“词频热点”类文章作为分析对象,进行抽样统计,从内容分析的角度探讨此类文献的研究现状、应用的主要研究方法以及方法的演变规律等;并总结现阶段“词频热点”类文章存在的问题,尝试加以分析和讨论。

1 数据抽样与统计

中文文献方面,在CNKI、维普和万方数据库中,以“热点”和“词频”为检索词,检索得到的结果为901篇,经过人工去重和去掉一些不符合本研究要求的文献,最终得到635篇文章。为了分析这些文章在研究方法使用及研究领域应用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同时也为了降低工作量,在现有文章基础上继续抽样。按照年份比例选取了186篇中文文献作为最后的待分析样本。

外文文献方面,在WOS数据库和谷歌学术中,以“Hotspot analysis”搭配“Word frequency”“Co-word analysis”“Co-occurrence”“Bibliometric analysis”为检索词进行检索,仅选择期刊和会议论文类型。在此基础上再次抽样,得到了101篇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1.1 发文量统计

根据年度发文量的不同,可以将我国“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

(1) 初步发展阶段(1990-2008年)。在此阶段,使用词频分析法形成的领域综述还不是很多,年均不超过10篇。甚至有一些年份“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发文量为0。从统计数据来看,第一阶段的文献,主要集中发表在学术期刊中,到2003年才出现第一篇“词频热点”的硕士论文[5],而到2007年,开始出现第一篇会议论文[6]。

(2) 快速发展阶段(2008-2013年)。从2008年开始,“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发文量首次超过10篇,达到17篇,直到2012年,一直呈现出快速上升的趋势。在此阶段,期刊仍然是主要的发文类型,同时硕博、会议类型的论文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特别是自2008年后每年都有硕博士论文应用词频分析方法进行热点综述,2012年以后超过10篇。

(3) 稳定发展阶段(2013年至今)。在经过了快速的发展之后,我国的“词频热点”类文章已经进入到一个稳定发展阶段。发文量增长减缓,但依然保持较高的数量,整体呈现波动性增长的趋势。

国外“词频热点”类文章也呈现出了相同的特征,亦是自2008年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在2012年以后,年发文量总数超过10篇,其中仅期刊论文发文量也超过了10篇。在2013年到达峰值。在2013年的16篇文献中,有4篇为会议论文,12篇为期刊论文,是会议论文类型发文量最多的一年。2013年以后,进入稳定发展阶段,2016年再次到达峰值,但仅有1篇会议论文,其余15篇均为期刊论文。

1.2 发文机构统计

笔者提取了186篇中文文献样本的前三位隶属机构,并予以分类统计,统计结果如图1:

当前各领域的热点分析类文章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高校,占比88%;在高校中,则以院系为主,其次是高校图书馆与信息研究中心,最后是较小的高校下属的科研部门,如科研处、教研室等。而公共图书馆和独立的科研中心的发文比例不足10%。这种情况在外文的“词频热点”类文章中也同样存在。外文文献中84%的“词频热点”类文章来自高校,6%来自独立的研究所或大型企业下的研究中心;另外由于医学情报领域是外文“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重点,因此有5%的文献来自医院。

1.3 发文期刊统计

我国的“词频热点”类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包括南核与北核)总数超过50%,发表在国刊上19%,省刊17%,大学学刊为10%。然而在这些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里,有60%的文章是传统图情领域的,其他领域的研究比重占比不足一半。核刊载文领域分布说明“词频热点”类的文章主要还是集中于传统图情领域,其次是教育、医学和科学管理等领域;而其他领域的研究应用较少。但是在外文文献中,最主要的研究领域却是医学情报,占比27%;其次是环境科学情报领域,占比17%;再次才是传统的图情领域,占比13%;生物科学和地理科学则各占8%。由此可以看出中外在“词频热点”类文章中研究方向的不同之處。

2 扩散现象分析

2.1 研究领域的扩散现象

1990年陶慧宁等[7]开启了“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序幕,发展至今,经历了漫长的时间。这类方法已经从单一学科的应用扩散到了众多学科。核心领域及领域扩散时间表如图2所示。

早期的学科多集中在医学与情报学的交叉领域,并且均采用医学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作为词频分析的统计要素。特别是1995年医学情报领域的“词频热点”文章发文量突发增长,有5篇文献都是医学情报学的研究综述。直到1998年,郑文红[8]针对《科学文摘》C辑刊进行了情报检索领域热点探析的研究,在传统图书情报领域出现了第一篇此类文献。从1998年到2000年这3年时间里,80%的文献仍以医学与情报交叉领域的主题研究为主。1999年,随着我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中文文献中各种信息的提取,特别是关键词的提取变得十分方便,使得关键词成为了词频分析方法的重要统计要素。2004年以后,传统的图情领域成为了“词频热点”类文章最主要的研究力量和研究方向,并一直持续至今。从2005年开始,“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领域从医学情报、传统图情和科学管理3大领域逐步向其他领域扩散。2005年周艳等[9]对国内外油菜研究现状进行计量分析,使此类文章的研究领域扩展到了农业情报领域。到2010年则有13个领域应用词频方法进行过学科热点分析,经历了一个扩散学科范围越来越广,研究领域越来越精细的过程,由最开始的一级学科视角,逐渐转换成二级或者三级学科视角。2011年之后,这种细分的趋势更加明显,很多都是根据某一特定的研究主题进行热点分析。

相较于国内的研究,国外的“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领域则主要集中于医学情报,例如,Li Ling-li等[10]对1991年到2006年全球干细胞研究的热点分析。其次才是传统图情,Mane等[11]依据1982-2001二十年间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使用共词分析和图谱研究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再次是管理学领域,如Bredillet等[12]以共词分析法分析了项目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同国内的“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一样,国外“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呈现出从一级学科向二级、三级学科过渡的趋势。

2.2 研究方法的扩散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不同领域的扩散,“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变化,并且表现出类似的扩散现象。这种扩散的起点是传统的图书情报领域,终点是其他领域。现将应用了同种统计工具和同种研究方法的第一篇图情领域文章和其他领域文章的发文时间对应列出,可以知晓统计工具扩散的滞后时间(表1) 与研究方法扩散的滞后时间(表2)。

根据表2中研究方法的滞后时间,可以将上述研究方法分为两类。一类是缓慢扩散(滞后时间大于等于6年)的研究方法。图情领域但凡出现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扩散到其他领域需要超过6年的时间。这类方法的代表是共现和共词聚类方法,这种类别的方法扩散时间滞后现象比较显著。另一类是快速扩散(滞后时间小于等于1) 的研究方法。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扩散只需要平均1年就可完成,甚至在当年即可完成。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大范围应用平均滞后时间在2008年为2年,而在2010以后扩散时间则缩短为1年以内,扩散速度明显加快。

总体上,研究方法扩散的平均时间为2.86年,而统计工具的扩散滞后平均时间为1.25年。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在扩散的过程中存在统计工具先行扩散,再到研究方法的扩散规律。

3 研究方法的演进

我国“词频热点”类文章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演变过程经历了“文献外部特征统计”+“主题词词频分析”,到“外部特征”+“关键词词频分析”,再到“关键词词频分析”+“由词频发展出的其他多项衍生方法结合”,最后到“词频分析”+“多项衍生方法与知识图谱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模式。依据其使用的主要分析方法的不同,即以外部特征统计与词频分析为主和以词频衍生方法为主作为主要特征,划分为2个阶段,分别为积累阶段和繁荣阶段,如图3所示。

(该图表示从1990—2016年中研究方法的变化,以五年一个区间。其中不同样式的圆代表不同的研究方法,圆的大小代表圆圈所在的区间里使用该方法的文章数量。圆与横坐标相切的垂线对应的年份表示该方法在这个区间内第一次出现的时间。)

3.1 积累阶段(1990—2008年)

由于受到研究条件、技术、方法论的限制,我国“词频热点”类文章在前期发展阶段更倾向于对各种文献外部特征进行统计和应用词频分析方法来进行文献内容方面的分析。文献外部特征的统计,主要包括年度发文量、作者信息(核心作者、合著情况)、载文期刊的分布、语种、国别、作者所属的机构等信息,如吴超等[13]对国外信息服务研究热点的分析。但这种外部特征的计量分析方法由于其所能揭示的信息有限,加之新的文献计量方法不断出现,因此在2013年之后,外部特征统计方法有所下降,仅发文量的统计仍被多数“词频热点”类文章所使用。

1990-2000年的词频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医学与情报学交叉领域,以主题词作为统计分析要素是其显要特征。1996年,崔雷[14]在“词频热点”类文章中首次开始使用共词聚类方法,成为第一篇使用词频衍生方法的研究性综述。而随着中文文献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对文献关键词提取的支持,从2002年开始,逐渐出现采用篇名关键词、摘要关键词和作者关键词进行的关键词词频分析研究,例如梁立明[16]对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研究。而后经历了一段主题词词频和关键词词频都使用情况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还有一些文章干脆不写明到底使用的是哪一种词来进行词频分析。但从2008年开始,一般在进行中文文献的词频分析时,多采用作者关键词作为统计要素。

除文献信息的外部特征统计之外,词频分析法作为一种有效的内容分析方法,当研究领域中的研究主题变化时可起到极大的作用,甚至前期的研究文章的分析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词频分析方法完成的。因而,词频分析方法在此阶段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和发展;虽在此阶段的论文写作并不十分规范,有许多的研究基本信息都没有交代清楚,但并不妨碍研究者们应用词频分析方法,并从多个角度得出领域内的研究动向、发展趋势等结论。

3.2 繁荣阶段(2008年至今)

2008年是词频分析各种延伸方法爆发使用的一年。研究者们以词频分析为基础,纷纷加入了多种研究方法进行领域热点研究。姜春林等[16]将知识图谱、多维尺度等研究方法加入到热点分析的研究文章中,将词频分析方法做了进一步的延伸。赵丽红[17]加入了引文分析方法,将高被引作者和词频分析方法结合起来,分析情报学的研究热点。向节玉[18]除了使用共被引方法、词频分析、聚类、因子分析等方法外,还使用了H指数法来研究我国知识产权的问题。

多种词频分析软件,如CiteSpace、ROST系列软件、SPSS、BibExcel等的出现也使词频分析步骤变得极其简单。借助工具软件,只需导入必要的数据即可得到分析结果。这使得基于大量数据的词频分析变得人人可用。词频分析成为了研究着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的基础准备工作。

另外,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呈现也是推动“词频热点”类文章使用方法不断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呈现可以为人们带来更直观、更新颖的、更易接受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让各种研究方法的应用以种类繁多的图示展示出来。虽然共词聚类树状图[9]在2005年便已出现在“词频热点”的研究文章中,但可视化分析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却是在2008年之后,如姜春林等[16]在管理学热点研究中加入了多维尺度图;2009年,栾春娟等[19]用CiteSpace绘制知识图谱来说明国际科技政策的研究热点。此后的研究愈加依赖这种可视化知识图谱的结果呈现方式。

国外的词频分析方法虽然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方法使用的发展状况与国内的方法演进情况基本一致,并没有领先于国内。外文文献的热点研究方式一直处于重词频分析法与多种研究方法并重的状态之下。在多维尺度、共词聚类、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不断地融合和衍生的同时,还是有部分研究是仅以词频分析方法的深入探析来完成的。因此,相對来说,外文文献的词频分析方法在如何进行深入的分析上面做得更加规范。

4 方法滥用现象分析

虽然“词频热点”类文章的研究方法对于信息揭示得更加充分,应用领域也有了较大范围的扩散,但是我国“词频热点”类文章在方法使用的滥用现象也越发凸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4.1 写作模式化现象严重

目前“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写作方法基本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以词频、共词、多维尺度和知识图谱这四大方法为主,根据研究者的实际需要增删一两种方法。“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分析重点也从词频方法逐渐转移到以词频为基础的其他衍生方法上,甚至有部分的研究对词频统计的结果根本就不加以分析,而是直接用词频的统计结果来做共词、多维尺度等分析。因此在多数的“词频热点”类文献中,词频分析仅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工作存在,并在此阶段逐渐形成了“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写作模式,即以词频分析为基础,以共词、多维尺度两大方法为分析重点,辅以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

特别是最近几年,“词频热点”类文章虽然看上去是对研究的主题信息揭示得更加充分了,但是不能排除有一部分的文章是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文章仅仅是方法的罗列,忽视了需要研究者真正去思考和分析的环节,造成了重方法应用而轻分析的现象。

4.2 统计工具不明确

对于研究性文章而言,交代清楚研究工具是很必要的,方便后续研究者进行实验参考。但是我国的“词频热点”类文章,不写明研究工具似乎是一个共性问题。根据样本数据,我国热点问题研究的文章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有27篇文章,写明研究工具的仅有8篇,占比29.6%;而在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由于论文发表审查愈发严格、论文写作更趋规范等多方面的原因,在159篇论文中,写明研究工具的有109篇,占比68.5%。虽然交代研究基本信息的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不交代研究工具的现象依旧明显。这种现象在外文文献中则显得更为严重,101篇外文文献中,40% 的文献没有明确给出统计工具。

在国内最常使用的工具为SPSS、Excel、CiteSpace。外文中最常使用的工具为Excel、SPSS和CiteSpace。我国的“热点分析”类文章多数是以共词、多维尺度等词频的衍生方法进行学科或领域的发展现状揭示,因此最常用的软件为SPSS;而外文中有43.6%的文献则更偏重外部特征信息的词频分析,因而Excel即可满足基本的数据处理需求,成为最常用的统计工具。

4.3 高频词选取随意

高频词的选取,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该研究主题的发展动向,也是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和其他衍生方法分析的基础。然而在中文文献中,高频词的选取方面却并不十分规范。在前期的27篇论文里,写明高频词选取标准的有12篇,然而这12篇文章的高频词都是按照词频排序的前几位作为研究所需的高频词;仅有1篇文章的高频词,是根据齐普夫定律计算得出。随意选取高频词的现象到了发展后期得到的改善也十分有限。在快速发展阶段和稳定发展阶段,仍然有32.7%的文章没有写明高频词的选取方法。

5 结 语

目前,我国“词频热点”类文章的写作模式基本是以词频、共词、多维尺度以及知识图谱这四大方法构成。从国内外的对比中,可知国内此类文章存在严重的写作模式化现象、统计工具不明确和高频词选取随意等问题。虽然从传统的图情领域中产生的研究方法,扩散到其他领域能够促进传统图情与其他学科的发展。但是在扩散的同时,如果仅仅是追求方法的使用,而忽视了深层信息的揭示和方法本身的研究和改进,恐其适得其反。方法是手段,分析才是目的。如果一味地追求方法的使用,套用模式化的写作方式,势必造成此类文章过多、信息泛滥。

参考文献:

邓珞华.词频分析:一种新的情报分析研究方法[J].大学图书馆学报,1988,6(2):18-25.

高兵,高峰强.汉语字词识别中词频和语义透明度的交互作用[J].心理科学,2005(6):80-82.

浦墨,郑彦宁,赵筱媛,等.基于词共现关系强度和关键词词频的叙词选词方法探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5):121-125.

张云秋,郭柯磊.基于双向词频统计的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排序方法研究[J].情报科学,2009(8): 1240-1244.

谢彩霞.我国纳米科技研究与发展状况的计量分析[D].新乡:河南师范大学, 2003.

邓波,代艳.我国草业科学研究动向分析: 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Z].中国草学会,海口: 2007.

陶惠宁,岑泽波.中医骨伤文献的计量学分析[J].中医正骨,1990(2):2-4.

郑文红.从《科学文摘》C辑看计算机情报检索研究的热点及部分前沿课题[J].情报科学,1998(1):50-55.

周艳,陈云坪.基于文献计量的国内外油菜研究现状对比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5(9):141-144.

LI L L, DING G, FENG N, et al. Global stem cell research tre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as a tool for mapping of trends from 1991 to 2006[J]. Scientometrics,2009,80(1):39-58.

MANE K K, B·RNER K. Mapping topics and topic bursts in PNA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4, 101 Suppl 1(Suppl 1):5287-5290.

BREDILLET C. Investigating the Future of Project Management: a co-word analysis approach[C]//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 for Organizing by Projects-Irnop,2006.

吳超,于晓光.国外信息服务研究热点分析[J].情报科学,2007(4):530-533.

崔雷.专题文献高频主题词的共词聚类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1996(4):50-52.

梁立明,谢彩霞.词频分析法用于我国纳米科技研究动向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3(2):138-142.

姜春林,李江波,杜维滨.基于CSSCI的我国管理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55-58.

赵丽红.基于高被引论文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J].现代情报,2008(12):157-160.

向节玉.我国知识产权科学论文的文献计量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 2008.

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9(2):240-243.

刘奕杉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7。

王玉琳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吉林长春,130017。

李明鑫 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博士。吉林长春,130017。

(收稿日期:2017-04-26 编校:刘 明)

作者:刘奕杉?王玉琳?李明鑫

第7篇:工作分析方法及案例

1 工作分析方法介绍

1.1 观察法

观察法是工作人员在不影响被观察人员正常工作的条件下,通过观察将有关的工作内容、方法、程序、设备、工作环境等信息记录下来,最后将取得的信息归纳整理为适合使用的结果的过程。

采用观察法进行岗位分析时,应力求结构化,根据岗位分析的目的和组织现有的条件,事先确定观察内容、观察时间、观察位置、观察所需的记录单,做到省时高效。

观察法的优点是:取得的信息比较客观和正确。但它要求观察者有足够的实际操作经验;主要用于标准化的、周期短的以体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适用于工作循环周期长的、以智力活动为主的工作;不能得到有关任职者资格要求的信息。观察法常与访谈法同时使用。

1.2 访谈法

访谈法是访谈人员就某一岗位与访谈对象,按事先拟定好的访谈提纲进行交流和讨论。访谈对象包括:该职位的任职者、对工作较为熟悉的直接主管人员、与该职位工作联系比较密切的工作人员、任职者的下属。为了保证访谈效果,一般要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事先交给访谈者准备。

访谈法通常用于工作分析人员不能实际参与观察的工作,其优点是既可以得到标准化工作信息,又可以获得非标准化工作的信息;既可以获得体力工作的信息,又可以获得脑力工作的信息;同时可以获取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信息,比如工作经验、任职资格等,尤其适合对文字理解有困难的人。其不足之处是被访谈者对访谈的动机往往持怀疑态度,回答问题是有所保留,信息有可能会被扭曲。因此,访谈法一般不能单独用于信息收集,需要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1.3 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根据工作分析的目的、内容等事先设计一套调查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再将问卷加以汇总,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回答,形成对工作分析的描述信息。问卷调查法是工作分析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问卷调查法的关键是问卷设计,主要有开放式和封闭式两种形式。开放式调查表由被调查人自由回答问卷所提问题;封闭式调查表则是调查人事先设计好答案,由被调查人选择确定。

1.4 设计问卷的要求:

1.提问要准确 2.问卷表格设计要精练

3.语言通俗易懂,问题不能模凌两可 4.问卷表前面要有导语

5.问题排列应有逻辑,能够引起被调查人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

问卷调查法的优点是费用低、速度快、调查范围广,尤其适合对大量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分析;调查结果可以量化,进行计算机处理,开展多种形式、多种用途分析。但是,这种方法对问卷设计要求比较高,设计问卷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需要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 1.5 工作日志法

工作日志法是指任职者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下来自己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然后经过工作分析人员的归纳、提炼,获取所需工作信息的一种工作分析方法,又称工作活动记录表。根据不同的工作分析目的,需要设计不同的“工作日志”格式,这种格式常常以特定的表格体现。通过填写表格,提供有关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工作的职责和权限,工作关系以及所需时间等信息。

2 工作分析方法比较

方法

优点

缺点

观察法

能较多、较全面地了解工作要求

不适用于包含思维性较多的复杂活动极不确定性、变化较多的工作

访谈法

能控制访谈的内容,深入了解信息,效率较高

面谈对象可能会夸大其词,易失真;对提问要求高

问卷调查法

费用低;速度快,调查面广;可在业余进行;易于量化;可对调查结果进行多方式、多用途的分析

对问卷设计要求高;问题固定,收集的信息有一定限制

工作日志法

经济、方便„分析复杂工作经济有效

适用任务周期短,工作状态稳定的工作。获得的记录和信息比较凌乱,难以组织

1、资料分析法

这是中小型企业常用的一种方法。为了降低工作分析的成本,应当尽量利用现有的资料,以便对每个工作的任务、责任、权利、工作负荷、任职资格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进一步调查奠定基础。

这些资料在那里寻找呢?国外工具书:在国外关于岗位的工具书都把每一个职位的职能工作的责任描述的很清晰,那些是放之天下皆准则的东西。专业网站:上面会有很多职位说明书的范本,或者是一些企业正在使用的职位说明书,寻找和自己企业情况类似的职位说明书可以用作参考。还有就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职位说明也可以用作参考。 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工作分析,优点是方便快捷,缺点是不能直接进行运用,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些特殊情况,如果直接运用,就会变成一种形式,不仅没有什么效果,甚至会使情况变得更糟。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方法只是一个了解工作分析的过程,是基础。

2、工作实践法

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工作分析的人员,在对一个职位进行工作分析的时候,先不要盲目的去下结论,而是在那个岗位上一天班,亲身操作,这样就可以掌握工作要求的第一手资料,并且把这些资料按照职责、权力、技能、工作流程所处环节、工作环境等等方面的分开记录下来,再加上亲身体会,就能够做出比较好的工作分析了。

对于一般的中小型企业来说,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因为它们的工作岗位一般都不需要大量训练,也没有很多危险。这种方法便于做出对企业真正适用的工作分析。

3、功能性职务分析

一个职位是有很多功能和相关方面的。没想功能描述一种广泛的行动,概括出在与信息、人和事发生关系时的员工在做什么。每一类的员工的功能安排是有结构的,即从不很复杂的功能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功能。把这些东西一样一样的描述出来。

在中国,一般的工作分析的结构——职位说明书,都是从功能上进行描述的。但是,在中小型企业中由于职位交叉配合很多,无法完全从功能上进行区分。这种方式只能成为工作分析的一个阶段性工具。

4、关键事件法

这种方法的主要原则是认定员工与职务有关的行为,并选择其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部分来评定其结果。它首先从领导、员工或其他熟悉职务的人那里收集一系列职务行为的事件,然后,描述“特别好”或“特别坏”的职务绩效。这种方法考虑了职务的动态特点和静态特点。对每一事件的描述内容,包括: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员工的特别有效或多余的行为;关键行为的后果;员工自己能否支配或控制上述后果。

在大量收集这些关键以后,可以对他们做出分类,并总结出职务的关键特征和行为要求。关键事件法既能获得有关职务的静态信息,也可以了解职务的动态特点。关键事件法的主要优点是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职务行为上,因为行为是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同时,通过这种职务分析可以确定行为的任何可能的利益和作用。但这个方法也有两个主要的缺点:一是费时,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搜集那些关键事件,并加以概括和分类;二是关键事件的定义是显著的对工作绩效有效或无效的事件,但是,这就遗漏了平均绩效水平。而对工作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描述“平均”的职务绩效。利用关键事件法,对中等绩效的员工就难以涉及,因而全面的职务分析工作就不能完成。

5、任务调查表

任务调查表是用来收集工作信息或职业信息的调查表。职务分析人员依据每一条检查项目或评定项目,列出任务或工作活动一览表,其内容包括所要完成的任务、判断的难易程度、学习时间、与整体绩效的关系等,所得到的数据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分析。

这种方法对于相对复杂的职务是非常有用的,它能够保证工作分析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岗位的分析非常适用。

中小型企业中由于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很多根本就无法回答问卷上的问题,或者是因为办公室政治的原因不敢说实话,达不到预期效果。

6、秩序分析法

秩序分析法一般用于非管理工作的描述。它是一种以操作型工作为中心的工作分析方法,适用于工业工程和生产岗位。

秩序分析,即动作研究源于工业工程。它有如下基本原理: 两手的运动必须平衡,两手应同时开始或结束运动;除业余时间外,两手是用于生产,而非处于限制状态;两手的运动因同时在相反和对称的方向运动;工作应能在简单、自然的节奏下操作;所有的工具与原料均有正确的存放位置,且必须置于最靠近员工的地方;箱子或其他仪器用于传递原料并使之达到使用点;工作地必须保证足够的亮度、高度和空间以便操作者能改换坐、立姿势;只要可能,夹具、固定物或其他仪器应用于减轻无需操作的手的疲劳;工具应事先置于能够方便的拿到的位置上。

秩序分析的方法之一就是时间研究。时间研究的目的在于对工作中每项任务确定一个标准的完成时间,将工作中所有任务的完成时间相加得到工作完成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可作为确定工资和奖金、新老产品成本的依据,可作为生产线和工作小组均衡生产的依据。但由于标准工作时间的确定受到员工个人及工作自身特性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做到准确无误,因此,往往需要测量员工“真实的努力程度”与“需要的努力程度”。

工作样板是工作标准时间确定的有效方法。该方法首先将工作中的活动归类,工作分析专家再借助于各种仪器设备观察所有在职者的完成各类活动的时间,并对他们进行平均化,所得的完成各类活动的平均时间即可作为标准工作时间。

7、典型事例法 典型事例法是对实际工作中特别有效或无效的工作者行为进行描述的方法。当大量的这类小事例收集起来以后,按照它们所描述的情形进行归纳分类,才能对实际工作的要求,有一个非常清楚的了解。

优点:该方法直接描述人们在工作中的具体活动,因此可揭示工作的动态性。由于所研究的行为可以观察和衡量,所以,用这种方法获得的资料是用于大多数的工作分析。缺点:收集、归纳事例并加以分类要耗费大量时间。另外,根据定义,事例描述的是特别有效或特别无效的行为,所以很难对平均的工作行为形成总的概念。这样可能会遗漏一些不显著的工作行为,难以非常完整的把握。 小结

笔者有一个观点,就是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因而,我们在做工作分析的时候,一切以实际情况出发。使用资料法来取定大致分析范畴,用实践法切身体会工作的现实情况,用问卷法了解员工自己的想法,用工作日志法进行员工实际工作分析,对于技术型或者生产型职位用实践次序法分析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然后用其他方法进行补充。这样我们就能够因地制宜做出一个能够真正反映企业现状的分析,才能对以后岗位和工作流程调整有指导意义。

第8篇: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方法

几种常用的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方法

介绍的主要方法有六种,分别为:

1、对比分析法:将 A 公司和 B 公司进行对比

2、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分析、

3、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

4、swot 分析方法、

5、三种竞争力分析方法、

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

1、 对比分析法是最常用,简单的方法,将一个管理混乱、运营机制有问题的公司和一个管理有序、运营良好的公司进行对比,观察他们在组织结构上、资源配置上有什么不同,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别。在将这些差别和既定的管理理论相对照,便能发掘出这些差异背后所蕴含的管理学实质。企业管理中经常进行案例分析,将 A 和 B 公司进行对比,发现一些不同。各种现象的对比是千差万别的,最重要的是透过现象分析背后的管理学实质。所以说,只有表面现象的对比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有理论分析。

2、3 外部因素评价模型(EFE)和内部因素评价模型(IFE)分析来源于战略管理中的环境分析。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这里的环境是广义的环境,不仅指外部环境,还指企业内部的环境。通常我们将企业的内部环境称作企业的禀赋,可以看作是企业资源的初始值。公司战略管理的基本控制模式由两大因素决定:外部不可控因素和内部可控因素。其中公司的外部不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合作伙伴(如银行、投资商、供应商)、顾客(客户)、公众压力集团(如新闻媒体、消费者协会、宗教团体)、竞争者,除此之外,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经济、技术和自然等因素都将制约着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由此分析,外部不可控因素对公司来说是机会与威胁并存。公司如何趋利避险,在外部因素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洞悉威胁、规避风险,对于公司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在瞬息万变的动态市场中,公司是否有快速反应(应变)的能力,是否有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是否有创新变革的能力,决定着公司是否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公司的内部可控因素主要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和拥有的信息,除此之外,公司文化和公司精神又是公司战略制定和战略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一个公司制定公司战略必须与公司文化背景相联。内部可控因素可以充分彰显出公司的优势与劣势或弱点。从而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竞争优势,确定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和目标,使目标、资源和战略三者达到最佳匹配。

4、公司通过对外部机会、风险以及内部优势、劣势的综合加权分析(借助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FE以及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FE),确立公司长期战略发展目标,制定公司发展战略。再将公司目标、资源与所制定的战略相比较,找出并建立外部与内部重要因素相匹配的有效的备选战略(借助 SWOT 矩阵、SPACE 矩阵、BCG 矩阵、IE 矩阵及大战略矩阵),通过定量战略计划矩阵(QSPM)对若干备选战略的吸引力总分数的比较,确定公司最有效、最可能成功的战略。然后制定公司可量化的、具体的年度目标,围绕着已确立的目标,合理的进行各项资源的配置(如人、财、物方面的配置和调度),并有效地实施战略,最后是对已实施的战略进行控制、反馈与评价。这是最后一项工作,也是极重要的工作。往往一些战略的挫败很大部分是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控制机制和绩

效考核标准所导致的。充分与及时的反馈是有效战略评价的基石,在快速而剧烈变化的环境中,公司的战略经受着巨大的挑战。通过战略评价决策矩阵,可以清晰地了解公司现行战略与实际的目标实现进程,公司现行战略在变化的环境中的适应性,以及是否需要修正原有的战略策略等问题。

5、 三种竞争力分析指的是公司采取的竞争策略:差别化战略、集中性策略、低成本策略。 差别化战略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特殊的需求,形成竞争优势的战略。公司形成这种战略主要是依靠产品和服务的特色,而不是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但是应该注意,差别化战略不是讲公司可以忽略成本,只是强调这时的战略目标不是成本问题。公司采用这种战略,可以很好的防御行业中的五种竞争力量(后文有介绍),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 如果公司所在的市场上购买这对价格很敏感,那么奋力成为行业中总成本最低的供应上就是一个很有力的竞争途径。其目的在于:业务的经营运作方式具有高度的成本有效性,获取相对竞争对手的持久的成本优势。低成本供应商战略的战略目标是获取比竞争对手持久的成本优势。低成本供应商战略的战略目标是获取比竞争对手相对低的成本,而不是获取绝对可能低的成本。在寻求低成本的领导地位时,公司的管理者必须认真的考虑哪些购买者认为是至关重要的特色和服务一种产品如果过于简便,没有一点附加的特色,实际上就会削弱而不是加强产品的竞争力。而且,竞争对手能否复制或匹配公司获得成本优势的方式也有着重要的意义。成本优势的价值取决于这种优势的持久性。如果竞争对手发现模仿领导者的低成本方法相对来说并不难或者并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那么,低成本的领导者的成本优势就不会维持很长的时间,就不能产生有价值的优势。 集中型战略是指把经营战略的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目标市场上,为特定的地区或特定的购买者集团提供特殊的产品或服务。集中型战略与其他两个基本的竞争战略不同。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别化战略面向全行业,在整个行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而集中型战略则是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进行密集型的生产经营活动,要求能够比竞争对手提供更为有效的服务。公司一旦选择了目标市场,便可以通过产品差别化或成本领先的方法,形成集中型战略。就是说,采用重点集中型的战略的公司,基本上就是特殊的差别化或特殊的成本领先公司。由于这类公司的规模较小,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往往不能同时进行差别化和成本领先的方法。如果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要想实现成本领先,则可以在专用品或复杂产品上建立自己的成本优势,这类产品难以进行标准化生产,也就不容易形成生产上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也难以具有经验曲线的优势。如果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要实现差别化,则可以运用所有差别化的方法去达到预期的目的,与差别化战略不同的是,采用集中型战略的公司是在特定的目标市场中与实行差别化战略的公司进行竞争,而不在其他细分市场上与其竞争对手竞争。在这方面,重点集中的公司由于其市场面狭小,可以更好的了解市场和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与服务。 SWOT 分析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隶属于企业内部分析方法,即根据企业自身的既定内在条件进行分析。SWOT 分析有其形成的基础。按照企业竞争战略的完整概念,战略应是一个企业“能够做的”(即组织的强项和弱项)和“可能做的”(即环境的机会和威胁)之间的有机组合。著名的竞争战略专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理论从产业结构入手对一个企业“可能做的”方面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说明,而能力学派管理学家则运用价值链解构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注重对公司的资源和能力的分析。SWOT 分析,就是在综合了前面两者的基础上,以资源学派学者为代表,将公司的内部分析(即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管理学界权威们所关注的研究取向,以能力学派为代表)

与产业竞争环境的外部分析(即更早期战略研究所关注的中心主题,以安德鲁斯与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 与其他的分析方法相比较,SWOT 分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结构化和系统性的特征。就结构化而言,首先在形式上,SWOT 分析法表现为构造 SWOT 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了不同分析意义;其次内容上,SWOT 分析法的主要理论基础也强调从结构分析入手对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进行分析。另外,早在 SWOT 诞生之前的 20 世纪 60 年代,就已经有人提出过 SWOT分析中涉及到的内部优势、弱点,外部机会、威胁这些变化因素,但只是孤立地对它们加以分析。SWOT 方法的重要贡献就在于用系统的思想将这些似乎独立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综合分析,使得企业战略计划的制定更加科学全面。 SWOT 方法自形成以来,广泛应用于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分析直观、使用简单是它的重要优点。即使没有精确的数据支持和更专业化的分析工具,也可以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但是,正是这种直观和简单,使得 SWOT 不可避免地带有精度不够的缺陷。例如 SWOT 分析采用定性方法,通过罗列 S、W、O、T 的各种表现,形成一种模糊的企业竞争地位描述。以此为依据作出的判断,不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臆断。所以,在使用 SWOT 方法时要注意方法的局限性,在罗列作为判断依据的事实时,要尽量真实、客观、精确,并提供一定的定量数据弥补 SWOT 定性分析的不足,构造高层定性分析的基础。

6、五种力量模型分析方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隶属于外部环境分析方法中的微观分析。该模型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 80 年代初提出,对公司战略制定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户的竞争环境。波特的“五力“分析法是对一个产业盈利能力和吸引力的晶态断面扫描,说明的是该产业中的企业平均具有的盈利空间,所以这是一个产业形势的衡量指标,而非企业能力的衡量指标。通常,这种分析法也可用于创业能力分析,以揭示本企业在本产业或行业中具有何种盈利空间。迈克尔波特对于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在产业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他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并指出公司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行业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竞争位置。 在对企业进行案例分析时以上分析方法经常用到,合理恰当的使用它们,能够使我们通过一些表面现象看到企业问题的本质,但这些方法本身只是一些工具,怎样合理利用它们才是最关键的。

所有文档>>管理文献>>管理方法>>几种常用的企业管理案例分析方法

上一篇:编辑出版学专业下一篇:并购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