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

2023-02-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

探索地方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

【摘 要】促进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与此同时,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息息相关。金融工作的质量严重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向前发展的关键所在,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如何有效发展地方金融,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是诸多地方政府研究的重点。本文笔者将以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为依据,简要分析地方金融,探究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讨论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影响,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地方金融工作;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一、前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实现,金融工作逐步得到各级政府和党委的重视,并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必须不断完善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体制。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有着密切联系,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工作的开展,为保障地方经济稳步向前发展,必须做好地方金融工作。在此情况之下,如何高效开展地方金融工作,促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众多研究者的研究热点。其中准确把握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的关系是基础,也是关键所在。

二、地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地方经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目前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缺乏与其他地区的合作、交流。合作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有效手段之一。但目前诸多地方政府在发展地方经济时注重自身经济发展,未进行地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导致资源共享达不到需求,使其处于闭塞发展状态。

其次,产业结构较单一。诸多地方政府以该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打造特色产业。一方面,特色产业有利于地方政府开发地方特色,提高产业知名度,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产业结构单一,未有效引进相关产业,使得地方经济仅靠当地特色产业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

最后,地方经济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地具体情况存在差异,资源的开发效率不同,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别,引起地方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出现,阻碍国家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三、地方金融

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从目前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得知,现代金融活动不再局限于资金和资本的借贷,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引导、渗透等功能得到广泛应用。2001年,白钦先先生指出金融是作为一种资源而存在。其包括两方面的特点:一是自然属性,金融本身属于资源,具有稀缺性;二是特殊性,金融是一种能够配置资源的资源,存在一定的社会属性。因此,如何有效利用金融资源,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已经成为各级政府和党委工作的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提出金融生态的理念,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基础,实现政府支持金融、社会支持金融的状态,促进金融事业的发展。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将管理权限下放至省政府,实现地方政府直接管辖城市商业银行,迫使金融建设的方案提出,使得地方政府与金融的联系日益密切。但就目前分析得知,诸多地方政府存在金融缺位的现象,导致金融工作是市政府相关决策相脱离,未充分发挥金融工作的作用,显示其优势,从而造成金融风险。其主要表现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金融知识掌握缺乏,金融政策信息不牢靠,导致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建设过程中难以正确把握相关的金融政策,无法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影响相关政策的决策,造成错误决策,导致金融风险,影响经济发展。

其次,缺乏相应的金融机构,政府工作人员缺乏对金融工作的正确认识,导致金融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过于注重地方利益,违背了国家相关的金融政策,导致地方经济与金融政策相背离,影响整个地方经济发展。

最后,缺乏专业的金融人才。由于人才缺乏,地方政府为能有效争取金融资源,金融资源的作用和优势未得到充分发挥,造成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胡锦涛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各级党委和政府机构必须加强对金融工作的管理,树立正确的金融观念。以金融规律为依据,开展金融活动,提高领导的金融管理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金融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金融工作,做好金融工作,促进金融工作的发展。

四、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地方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完善地方金融工作。总而言之,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两者是地方政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方金融工作的高效开展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

金融以特殊的资源存在于经济发展过程中,是各级政府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其具有强烈的需求,因为各地政府深知金融资源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首先,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如果过小,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难以实现,从而降低金融工作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其次,地方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适中,致使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互动性,标志着地方金融工作正处于成熟发展阶段,使得地方资金发挥其最大效能,从而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地方政府金融发展规模如果过大,则易造成资金的浪费,导致资金利用率降低,从而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充分发挥地方金融的作用和优势,实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必须指导地方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规模研究、分析基础上,探究地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相应的金融资源,了解其优势的同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且在现代金融知识的指导下,以相关的金融规律、规则为依据,改进地方金融,充分发挥其优势,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2.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地方金融工作得到完善

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有序开展,反之,地方金融工作的完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作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是提高地方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是促进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促进地方金融工作得到完善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政府必须重视地方经济发展。首先,改变单一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通过不断开发地方新兴产业,充分发挥新兴产业的优势,占领市场,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推动地方金融的发展。其次,加大地方与地方的交流合作,在合作中实现发展的目的,达到资源共享,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最后,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在自身不断创新、发展技术的同时,借鉴、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为生产力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地方经济增长的目的,从而完善地方金融,实现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彼此之间的影响

地方金融工作贯穿于整个地方经济发展过程,简言之,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反作用与经济。地方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地方金融的支持,金融工作的完善需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因此,地方政府必须有效结合地方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双方发展。总体而言,地方金融工作与经济发展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

1.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地方金融工作的发展

首先,地方经济发展以地方金融工作为内在动力。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金融工作的支持,为其提供动力,筹集资金,保障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保证地方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

其次,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金融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资金环境包括资金总量状况、资金筹措情况、资金循环状态等,是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体现了地方金融工作开展的情况。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的开展,因此,地方经济发展程度体现了地方金融工作的开展情况。

2.地方经济发展离不开地方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

地方经济发展对地方金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且为金融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检验地方金融工作开展情况的重要依据。

六、讨论与建议

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地方政府应有效融合两者,达到两者的高度结合,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完善地方金融工作。然而,如何有效结合两者,使其作用发挥达到最大化,是诸多地方政府讨论研究的重点。下面笔者将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提出有效结合两者的几点建议。

首先,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工作均是地方政府工作的核心和关键,因此必须坚持一视同仁的原则,避免忽略一方而影响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地方经济与地方金融有着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在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原则,充分地方金融的作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最后,坚持协调一致的原则,在发展地方经济时,应结合地方金融,以地方金融工作为依据,开展相关的经济活动,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在开展地方金融工作时,必须以发展地方经济为目标。

七、小结

本文在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探究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存在的关系和彼此间的影响。总结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离不开地方金融的支持,地方金融工作的开展需要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地方金融工作效率,应坚持一视同仁原则、统筹兼顾原则和协调一致原则,充分发挥两者间的关系,达到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潘龙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武汉金融,2004,(3):59-60.

[2]李建英.地方金融工作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探析[J].特区经济,2012,(8):290-292.

[3]赵彩辉.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财经界,2013,(32)

[4]赵彩辉.地方金融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3,21:13.

[5]任可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J].决策探索,2012,(8)

[6]顾晓鹏.发挥金融主力军优势 助推地方经济发展——贵州省农村信用社多措并举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J].当代贵州,2012,(11)

[7]王学信.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金融关系的实证研究——以河南经济发展和地方金融的关系为例[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2:121-124.

[8]彭宝玉,郭扬.金融地理及其与地方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12,09:66-69.

作者简介:

张乃天(1993-),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学生,目前在兰卡斯特大学就读会计与金融专业。研究方向:金融与国际经济。

作者:张乃天

第2篇:关于地方金融与地方经济协调发展的思考

[摘要] 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银行发展搞好服务,银行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支持力度,在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双赢”,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 金融地方经济改革发展

一、地方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地方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的金融力量。近年来,在地方政府及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银监会积极推动各类地方金融机构深化改革、转换机制、转变作风、改进服务。地方金融在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1.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城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联合重组和跨区域经营取得重大突破。安徽、江苏等省相继实现地方性中小银行重组联合;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在省(市)外设立分行,实现跨区域经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3家城市商业银行成功实现国内A股上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风险责任和管理职责顺利移交省级政府;多元化产权改革稳步推进。

2.发展质量持续改善。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监管标准,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质量持续改善。资本充足率大幅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与2003年末的监管数据相比,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由-1.6%提高到8.6%,农村信用社资本净额由-1175亿元上升到1831亿元,资本充足率由-6.8%提高到9.1%(四级分类);城市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由15.26%下降到4%,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率由29.7%(四级分类)下降到13.7%;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农村信用社结束连续10年亏损,税前利润由2003年的亏损5.5亿元转变为2006年度盈利186亿元。

3.服务水平和能力持续提高。自2003年以来,地方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服务功能显著增强。总体看,地方金融机构的发展和壮大,有效支持了地方经济和“三农”发展,城乡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初步缓解。

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多方面原因,我国地方金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同程度影响和制约着服务地方经济作用的发挥。主要表现是,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定位还不够清晰,服务功能还不太完备,服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是改革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不断地深化改革和发展中逐步予以研究解决。

二、当前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矛盾及原因

近年来,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和金融业务改革的深化,地方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日益显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许多的问题。

1.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强调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仅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柜员机”,需要资金支持时则按一按,而对金融业的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环境等方面则关注甚少,严重地制约了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

2.企业逃废债现象比较严重。在外部环境驱使下,某些地方企业在经营困难,甚至仅仅是出现临时性效益滑坡时,采取极端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以牺牲银行利益保全自身利益。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用差,一些国有企业借改制、重组、破产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而且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3.地方司法行政环境欠佳,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行政、司法环境不理想,对金融债权保护未予以重视,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执法不严,案件胜诉后执行难,在落实债权、处置抵押物、强制执行等方面受到有关方面的干预,保全债权困难。

4.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不作为现象,金融机构正常业务得不到保障,受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制约,政府在举办大型市政项目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政府在有关项目投入运营后出现了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等损害金融机构利益的现象,银企关系趋于紧张,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

5.金融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坚持“抓大放小,择强舍弱”的市场原则,不断增加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投入,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日益弱化。农村的大量资金流向了城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村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使得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农村金融资源经过多番“抽取”,农村可用资金越来越少。

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不够,信息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银行发展和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影响了贷款的良性运转。一方面,政府和银行之间相互沟通不够,缺乏经常性的交流渠道和机制,特别是政府部门对银行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重视不够,对金融部门指责的多,理解关心的少,一些部门领导对金融规律认识不够深入,惯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经营,还有的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向银行提供有用的信息,对银行信贷的推介、引导不够。另一方面,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银行从企业以外获取其信用状况等财务信息的渠道不多。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规避财务风险的意识不强,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拒绝和银行合作。

三、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双赢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银行与地方经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既能提高效益,又能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地方和金融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建立起相互支持、诚实守信、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1.转变观念,客观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金融和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新的变化,对地方来说,支持和推动金融发展,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对金融来说,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依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发展和保护金融本身。因此,地方和金融都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进一步加强银地、银企合作,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1)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金融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正逐步深入,银行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接轨,与以往粗放式管理相比,信贷投放安全性要求更高。各级党政领导应加强对现代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加强对金融改革的研究,超前把握趋势和影响,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2)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化运作越来越强。各级各部门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钱库”和“出纳”的观念,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关心、支持其发展。只有把这个产业本身做大做强了,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银行业应树立辩证的风险观。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顾虑很多,这与上级行考核力度大有关系,但也不排除怕担风险的因素。对银行贷款风险要辩证地看,要看到风险本身也蕴含着收益,风险处理把握得好,经济效益和回报就高,应摒弃以不作为来防范风险的消极做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把增强自身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2.加强信任合作,建立政、银、企长效合作沟通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推动工商企业和各银行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诚信为本,以市场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努力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1)政银企三方应建立信任合作和沟通机制。在地方党政、银行和企业之间,应相互理解,多联系,少指责,多沟通,少猜疑。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性地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并积极帮助金融部门清理逾期贷款,化解金融风险。工商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建设,按期还本付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和联系。河南省新乡市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综合经济部门、各金融机构参加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各地要经常举办工商企业融资及金融新产品推介会,为银企双方的信息沟通搭建平台,推进银企合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和监管,切实为企业。为各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新办法、新路子。

(2)地方政府应建立信贷投入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为在当地信贷投入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一是根据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贡献度情况决定财政性资金的存放。二是根据金融机构贡献度在土地购置、网点建设、税费等方面进行约束和激励。三是设立金融创新奖,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成果显著的金融机构及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所需奖励费用从专项资金中安排。

3.加强诚信建设,为双赢创造良好环境。今后,区域间资金的流动,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诚信为先,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1)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分步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企业信用记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咨询服务等社会化网络体系。在信用建设中,要加快信用政府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建设既是信用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先导,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加快行政许可,行政程序的法制化,加强公务员行为监督,落实行政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减少对金融业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规范对金融机构的检查。

(2)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走诚信经营道路。围绕企业同业征信和联合征信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汇总和评价机制,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发布制度和信用“红名单”、“黑名单”公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基本制度,如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拟定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逐步建立守信奖励的制度和机制,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给予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嘉奖,以促进守信受益、失信受损。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遏制失信行为的蔓延发生。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严厉惩处信用缺失行为,努力营造企业诚信守法经营的良好氛围,进一步规范企业改制行为,提高透明度和协调性,依法加强金融部门维权,减少风险资产损失。在企业兼并、重组、改制,破产等过程中坚决制止和纠正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行为,对违规推行企业改制,造成金融债权悬空或损失的,追究企业主管部门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保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逐步建立、完善失信惩治机制,地方政府应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舆论等各种手段,严厉打击破坏市场信用的各种违规违法行为。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实行对失信的联合惩治,通过深化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和市场信用缺失的深层次问题。

(4)创建金融安全区,实现金融与经济双赢。要以整顿和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为重点,扎实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活动,提高金融信用等级。力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全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信用状况明显好转;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诚实守信;金融机构行为规范,资产质量和经济效益提高,服务优良,有效支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银行、企业、政府关系融洽,基本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创建金融安全区,以利于更广泛和多元化地吸纳本外地社会资金,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新鲜“血液”。

参考文献:

[1]李木祥钟子明冯宗茂: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78-2007年

[3]庄毓敏主编: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作者:刘章发

第3篇:金融体制改革与地方经济发展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金融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使得银行转变了原有的发展模式,银行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中只是相当于货币发行单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金融一词才被真正提及出来,笔者通过介绍经融体制改革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促进二者发展的几点措施,仅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体制;改革;地方经济

随着国家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很多企业都开始实行金融体制的改革,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调整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的发展,另外,由于地区的限制,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地方积极的发展特色,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目的。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

要想真正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就必须要充分尊重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党在提出政策方针时,要以发展地方经济为主要出发点,首先在政策上要予以足够的支持力度,其次,金融部门必须要明确地区发展的目标是什么,明确目标才能制定出经济发展的计划,明确金融改革的具体思路,近而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人民银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经济发展

第一,人們银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必须要把握好一定的原则,首先要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发挥好支柱企业的带头作用,然后要适应交通、环境、等其他建设的发展要求,帮助在发展中经济存在困难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资金力度支持,着重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绿色旅游产业更好地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加强金融服务时,要立足三个投入。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结合地方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经济发展特色,所以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对一些企业予以相应的政策倾斜,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农村地区的很多产业都面临着转型,包括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的转变,生产观念的创新等等,这些方面的转变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所以银行在转变金融体制时,要着重倾斜于这些企业,为他们提供优惠的转型资金支持,加大转型的发展力度。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地方工业化步伐。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资金的瓶颈,由于经济的限制导致企业的正常业务难以开展,错过了很多有利商机,因此银行在金融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着重支持这些企业的发展,适当降低贷款利率,为其提供充足的周转资金,近而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地方商品流通空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地方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在以往的发展模式中,地方经济缺的恰恰就是人才上的支持,很多企业由于经济的限制,没有剩余资金去聘请专业的人才,以至于在发展模式上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所以银行要加强对教育的信贷投入,帮助企业寻找更多优秀的专业人才,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二)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优化金融行业的运营环境,首先就要整顿社会的信用秩序,要想获得相应的资金支持,必须要有良好的信誉度,这样银行才会放宽贷款的政策,为经济的发展赢得更广阔的的空间。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支持一些担保公司的发展,通过拓宽他们的业务范围,更好地帮助一些民营企业进行融资,通过加快资金的周转速度,拓宽业务渠道,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四、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协调金融体制改革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金融体制改革要立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发展要借助于金融体制的改革,随着近几年我国的地方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但是在许多政策的落实上仍然存在着问题,仍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改进,以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孟宇斐.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现代化促进作用的比较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

[2]张丽杰.民间资本进入地方金融领域的制度变迁与发展模式研究[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

[3]邱进.地方金融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较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作者:金滨

第4篇:【金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金融服务创新思路

摘 要:实现“中部崛起”,使地方有所作为,加强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优化的中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战略应该有明确的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约束,有明确的服务创新方向为指引,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这样金融服务创新才可能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地方经济发展

实现“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既定的重大战略。在新形势下,如何结合实际开展服务创新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中部崛起”的实现作出贡献,是金融部门应该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分析近些年来周口市国有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的典型案例人手,提出在新形势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有效的金融服务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成功经验

近年来,周口市国有商业银行在当地政府和人民银行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执行金融法规和行业政策,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状况,审时度势,积极开展服务创新,在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增长方面做出了较大的贡献,受到了政府和的好评。

(一)工行运用开放式思维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多种因素的影响,周口市县属国有企业大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区域经济处于低谷,有些地方借机恶意逃废金融债务,信用环境一度恶化,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普遍上收,银行与地方发展双双受阻。面对严峻形势,工行审时度势,积极探索服务创新,从塑造新型的银政关系人手,采取严格科学的措施,促进银政双赢。工行以郸城县为突破口,经过努力与郸城县政府于1998年9月18日签订了《工行周口分行与郸城县政府友好互惠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政府认真维护银行债权,为银行经营提供宽松的经营环境;工行在严格执行信贷政策基础上优先支持郸城县符合信贷进入条件的企业。自“协议”签订以来,郸城县政府严格履行承诺,积极打造诚信政府,构建诚信体系,在维护银行债权、转化银行不良资产方面动真格、做实事;工行也认真履行承诺,1999~2000年先后投入1300万元支持金丹乳酸实业有限公司“康复工程”取得成功。郸城县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引来了农、中、建行信贷支持,2000年以来,四家银行向郸城信贷投入的额度一直位于全市8县的前列,尤其是近两年在信贷门槛提高的情况下,工行、建行加大了向郸城的信贷投入力度,信贷增加额度位于除川汇区外9县市的第一位。银行的大力支持,大大促进了郸城经济的发展,使郸城县由一个小县发展成为工业强县,县工业产值增幅连续7年居全市前列,成为周口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新星。

(二)坚定不移地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方城市化加快发展

2001年周口撤地改市,政府提出了改善交通条件,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为落实地方经济发展策略,工行在交通建设项目支持方面第一个“吃螃蟹”,充分运用信贷政策,采用临时周转贷款、项目贷款等形式,大力支持漯周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累计支持贷款15.6亿元,使其按时建成通车。同时期,工行加大市政建设的投入力度,承揽并支持了污水处理、铁路改造、西气东输等项目;建设银行于2005年投入6500万元支持市人民改造,有力地支持了地方城市化建设。

(三)工行积极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2000~2003年协调帮助财鑫集团先后重组了处于停产状态的麦芽厂、液糖厂、中药厂、化肥厂、热电厂,同时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解决企业因重组兼并而增加的资金需求。通过重组兼并,不仅搞活工行不良资产4739万元,而且财鑫集团3年迈出三大步,资产从2000年不足5000万元发展到2003年的46675万元,产值和利税都有大幅度的增长。2004年以后,工行主要在综合服务上下工夫,向客户提供现金管理、网上银行、票据、银行卡等一揽子业务帮助企业降低筹资成本,提高资金管理收益,促进了财鑫集团的快速发展。截至2005年财鑫集团资产规模达到70632万元,实现产值108047万元,以4122万元的纳税额据2005周口企业纳税排行榜第一位。

(四)农行率先建立“金融超市”,网点服务功能得到空前的提高

2001年,周口农行把个人资产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负债业务整合集中到一个营业网点,率先在川汇区建立了周口市第一家“金融超市”,随后又把“金融超市”推广到各县市,引发了营业网点混业经营的革命。同时,“金融超市”推行了开放式、一站式、分区式的全新金融服务模式,打破了银行网点传统的柜台服务模式,实现了“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理念,改变了银行与客户之间传统的沟通方式,使客户在同一地点便可办理个人金融业务、中间业务以及负债业务,并且能够得到优质、安全、高效的服务,这种服务模式得到了大家普遍认可。目前,工行、建行也在加紧多功能网点的建设,两家银行都推出了具有专业经营特色的“房贷中心”,正在积极筹办推出类似于农行“金融超市”的“财富管理中心”。

(五)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拓展新业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

一是充分发挥全行整体优势,加强信用卡发卡工作。四家银行成立了信用卡营销领导小组,将信用卡业务纳入支行行长绩效考核体系,激励全行营销信用卡。其中工行在2004年建立专业化的经营机构,积极开展多样化和有针对性的整体营销活动,全面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二是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科技资源和产品功能的强大优势,积极推广银行服务。四家银行采取多种措施,着重推广了个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企业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网上贵宾室;网上代理业务等,加快电子银行业务的“跑马圈地”,扩大市场份额。目前,周口市政府部分职能部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已经成为电子银行客户。

三是大力发展国际业务,积极帮助企业走出去,增加企业出口创汇水平。

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的思路

观察分析近些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清醒地认识到每一项成功的服务创新,就能给广大客户带来巨大的收益和实惠,特别是一些具有全局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创新,则会使一个地区的经济发生根本性的好转。因此,要实现“中部崛起”,要使地方经济有所作为,加强金融服务创新增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是一个关键的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在经济相对落后、金融生态环境需要优化的中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实施金融服务创新战略就应该有明确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约束,有明确的服务创新方向为指引,有地方政府的配套措施给予支持,这样金融服务创新才可能不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金融服务创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指导思想:依据金融法规和政策,按照行业信贷政策要求,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金融服务创新的指导思想是:在当地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支持下,在国有商业银行上级行的指导和参与下,国有商业银行二级分行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要求,认真分析市场发展变化,把握市场需求,积极整合银行优势资源,分区域分层次分客户的进行金融服务自主创新,促进地方经济和银行效益的同步提高。

2.金融服务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一是创新定位为微观金融创新,不涉及宏观金融制度的创新。地方金融创新更多的放在技术细节完善、流程的改造、服务模式转变和完善方面,这样,创新更容易得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支持,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是金融创新应严格限制在上级行授权范围内。金融创新要在上级行指导和参与下,充分运用授权,整合现有行内资源,集中精力突破创新点。

三是金融创新要具有前瞻性。金融创新不仅要符合金融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地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对全局工作有指导作用,而且便于操作,有普遍推广价值。

四是金融创新要分区域、分层次、分客户进行。分区域就是综合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尤其是金融生态环境状况,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推广不同的金融服务模式。分层次就是认真分析研究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定做与其相适应的服务模式。分客户就是对重点行业、重点部门和重点企业,以及高端个人客户,根据其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五是金融服务创新要制度先行,确保服务创新不发生偏差。任何一项服务创新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要通过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把创新风险控制到最低,否则创新就可能带来与其目的相背离的结果。由于只注重服务创新而不讲风险控制,这在金融发展上已经有太多的教训。

(二)当前金融服务创新的重点

1.建立适合中小民营企业特点的信贷管理办法,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充分认识支持民营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个体和私营经济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是银行拓宽信贷投入渠道,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改善经营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民营经济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在发育程度上存在明显的县域差异,必须区别对待、分类管理,不能搞“一刀切”。

一是针对民营企业需求多样化和服务便捷化的特点,根据区域民营经济发展状况、信用环境和支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防范风险前提下,确定一定额度信贷审批权转授至支行;需上级行审批的,简化手续,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制定支持中小民营企业的办法。依据上级行的有关信贷政策,结合当地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支持中小和民营企业发展的信贷工作章程”,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业务发展。信贷工作章程中要明确中小企业支持标准。

三是明确重点支持对象,重点支持产品科技含量高且是“小而特”、“小而专”、“小而精”、“小而优”的企业;从事近农产业加工,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企业;与银行重点支持的大企业有上游产品或下游产品供应关系的企业。

2.积极发展个人资产业务,拉动地方经济增长。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国家扩大投资、刺激消费、启动国内市场政策的实施,居民的储蓄倾向弱化,消费、投资倾向及理财观念增强,个人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这就需要银行紧跟形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个人资产业务。

一是整合客户信息,做好客户信息细分工作。要以客户为中心,对跨系统、跨部门、跨产品的个人客户信息进行有效整合。银行内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及早动手,对现有系统进行分析,共同研究制定个人客户信息整合的业务需求,在全行管理信息系统中先期启动个人客户信息关系管理模块,实现客户信息资源共享,为管理层策划和前台营销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加大精品网点建设力度。继续加强网点装修改造力度,从实际出发,搞好规划布局,把精品网点建成服务VIP客户的主渠道。在拓展优质客户的同时,必须保证大众客户的服务质量,积极自助业务,引导标准确化业务分流,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三是明确近期创新工作重点。在个人信贷业务方面,重点发展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深入挖掘高端个人客户需求,加强产品交叉销售,挖掘业务潜能。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合理引导个人客户资金流,推进本外币理财产品销售;大力推进以汇款、灵通卡服务为代表的结算类中间业务,稳步提升包括结算服务收入、灵通卡年费等重要的基础性业务收入规模。

四是加快个人客户经理队伍建设。一方面确保客户经理队伍在数量上能满足为所有有价值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在质量上严格标准,选拔优秀的业务人员充实到客户经理岗位,确保客户经理队伍精干、高效。同时,要建立和完善客户经理责、权利对等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逐步建立起一支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开拓精神的客户经理队伍。

3.加强银信合作,共同促进区域发展。信用社是县级机构的主力军,垄断着农村金融信贷市场,发挥着信贷支农主力军的作用。但农村信用社受科技落后、汇路不通、资金短缺等因素的制约,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国有银行要利用产品和科技资源优势,多方位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的合作,共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一是充分利用银行和结算优势,为信用社开办代理签发银行汇票、代理票汇结算业务、代理支付结算等业务,解决农村信用社结算渠道不畅的问题,增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二是积极向农村信用社推广现金管理业务,减少其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营运效率。

三是为农信社开办票据贴现等低风险融资业务,弥补其支持地方经济资金不足。

4.推广信贷新品种,加大支持地方经济的力度。

一是瞄准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积极寻求上级行支持,加快有条件承诺函的办理速度。

二是对已经成熟的建设项目,灵活运用项目储备贷款和流资搭桥贷款及时跟进。

三是对银行重点支持的客户,进一步推广长期贷款分期偿还、整贷零还、循环贷款等新品种,大力推介非回购保理、法人账户透支、委托贷款等新业务,支持发展壮大。

四是积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升级。

5.加强对客户知识服务,实现从“融资”到“融智”的功能性转变。面对客户不断增强的投资理财意识、不断增加的对金融知识和投资理财咨询服务的需求,应及时推出知识服务。

一是利用多种形式宣传银行的业务,尤其是新兴业务,增强客户对银行业务的认同度。

二是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银行要利用人才、信息、科技资源等优势为企业计划投资的项目提供评估测算等“融智”服务,制定投资理财方案,帮助企业地把握投资机会,进一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促进企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针对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些客户与国外贸易增多,但对国际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的现状,为客户提供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促进企业与国际接轨,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实施服务创新战略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要培育创新文化

实践证明,不断创新服务,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的工作中,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加大金融创新研究和创新工作的推广力度,提高支持地方经济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一是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通过主题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员工转变观念,不断增强创新责任意识,更加坚定地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全行发展的原动力和经营转型的着力点。

二是要加大创新投入,保证自主创新资金需要。

三是要加强创新研发机构建设。

四是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营造企业创新文化氛围。

五是要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积累和保护。

六是研究制定在或任期考核体系中设置金融服务创新特别奖励的政策,以引导和激励自主创新。

(二)地方必须构建诚信体系为金融服务创新保驾护航

金融服务创新的主体是商业银行,但创新服务的对象却是地方政府、法人客户、人,只有金融机构和地方经济双方良好的互动,才能使金融服务创新获取更大效果。因此,地方必须为金融机构服务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影响金融服务创新实施效果的主要是地方信用缺位和缺失,对此,地方政府应在构建诚信体系方面出重手、下重拳,从而为金融服务创新提供宽松的环境。

第5篇: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准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从国际看,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正缓慢复苏,但复苏动力不强,还存在很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金融体系仍然脆弱。尤其是美国失业率继续高企、欧洲再现主权债务危机,显示全球经济复苏仍然存在不确定性。目前,欧央行货币政策保持非常宽松的取向,美联储实施了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势必加剧全球流动性泛滥,加大新兴市场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同时,由于各国经济周期不同步,经济政策主张差异明显,国际合作和政策协调难度增加。

从国内看,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持续发展存在较多有利条件,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除了投资与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外,通胀预期增强,部分大中城市房地产价格仍然偏高,外汇净流入压力较大也十分突出。而近期物价上涨速度持续加快,通胀压力不断上升,进一步加大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受全球流动性激增、大宗商品价格上扬、国内货币存量较多和劳动力成本趋升等多种因素影响,预计今年CPI仍将维持高位。正确处理好落实稳健货币政策与支持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系

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各金融机构应深刻理解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和内涵,增强大局意识,切实提高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真正把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各项措施和要求落到实处,并通过切实优化信贷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提升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质量。今年货币政策已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所以防止贷款过快增长是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各金融机构必须服从的大局。同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稳健货币政策并不会影响经济发展正常的资金需要。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加快发展振兴的关键阶段,有必要继续保持一定的贷款增速。各金融机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掌握辖区贷款需求总量和需求性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要把握好信贷投放总量和节奏,保持各期限贷款结构的平衡,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增强信贷投放灵活性,结合地方经济正处于振兴发展爬坡阶段这一情况,在信贷投放总量可控的前提下,合理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满足合理资金需求,支持区域经济加快发展。

提高贯彻执行稳健货币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主动性、敏感性和前瞻性,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上,各金融机构应比历年更加注重提高贯彻执行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妥善把握货币政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积极配合地方政府的战略部署,注重政策组合效应,保持对经济发展的必要支持力度。更加注重提高针对性。稳健的货币政策力求改变房地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中长期贷款占比居高不下的局面,但也要从实际出发,更加注重推动金融机构适当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确保已开工项目资金需求,尤其是要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加注重提高主动性。主动协助地方政府健全地方金融体系,积极做好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工作,为改革打好微观基础。更加注重提高敏感性。关注金融风险状况,建立金

融机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等措施,密切掌握金融机构经营状况,提高风险预警的灵敏度,严防个别金融机构、个别业务、个别领域风险蔓延演变成系统性风险。更加注重提高前瞻性。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盈利点,壮大区域经济总量,促进区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均衡协调发展。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加中小企业有效资金需求

中小企业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中央多次强调,要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认真落实好已出台的金融支持政策,积极吸收、借鉴其他地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有效模式和成功经验,创新辖区金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在合理控制信贷风险基础上,进一步简化贷款程序,发挥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专门机构的作用,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要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体制,制定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制度和授信制度,防止由于信贷授信不及时或标准过高而将大部分中小企业排斥在信贷支持对象之外。要针对不同的中小企业研究不同的信贷支持方式,对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要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生产周期、市场特征及资金需求,合理确定贷款期限,防止人为延长或缩短贷款期限,给中小企业增加利息负担和贷款难度;要从中小企业的实际出发,适应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频率高的特点,积极开发设计适合中小企业发展模式的金融产品,大力开办应收账款质押、股权、仓单、货权、林权等权力质、抵押贷款,灵活运用票据贴现、信用证等融资方式,逐步推出商业承兑汇票业务,满足不同类型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积极推进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以及担保与保险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服务。要充分利用政银企对接平台强化银企沟通,建立长期的银企对接合作机制。

加强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保障“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村改革发展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大力开展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政策性信贷业务。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都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

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扩大货币政策效应为把稳健的货币政策落到实处,应积极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协调和配合,宣传解释稳健的货币政策,给政府出好主意,拓展融资渠道,增强本地区对资金的吸引力,为经济发展争取资金支持。要加强与发改委、统计局、工信局、金融办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增强与政府部门联合举办项目推介会的频度和力度,促进金融和企

业供需的有机对接,积极为拓宽融资渠道提供服务。继续健全和完善经济金融形势分析季度例会制度,加强对货币政策执行情况的调查、分析和反馈。地方金融机构一定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增强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力争在支持区域经济发展振兴方面有新的更大的作为。

推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加强宏观政策实施效应的评估和反馈,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贯彻落实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应积极配合政府大力推进金融安全区创建,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大失信惩戒,保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各家金融机构要积极与地方政府、司法、工商等职能部门配合,与企业加强协调,充分发挥金融同业优势,促进辖内社会信用环境的根本好转。要坚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维护信贷资金安全并重,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发生信贷资金风险作为金融服务的基本出发点,统筹兼顾,密切关注信贷高速增长情况下银行资产质量和安全问题。充分发挥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作用,更好地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加强对经济回升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的监测,严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确保金融运行平稳,为地方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保驾护航。

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一、金融业的产生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业包括一切与货币有关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且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古老的农业时代,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孕育了货币的产生,其作为媒介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降低了交易费用,使商品交易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上展开,让社会财富能够在区际、代际间的一传播、延续和继承,货币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可以通过积累货币区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无限欲望。可以说,货币的出现时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从此,金融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开始发挥作用。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使原先在同一过程中买卖紧密结合的物物交换,分割成买和卖两个阶段。如果卖者在出卖以后暂不去购买,或者给予购买的人自己的产品还没有卖出,便产生了赊销,预付和接待,这就出现了信用活动。中世纪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以及重商主义的兴盛,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从而带动了借贷活动以及借贷工具的发展。同时,航海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繁荣了信用活动,使得及信用工具多样化。

信用工具和信用形式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资金转移和生产者资金规模限制的问题,这使得金融工具的交易成为可能。信用工具的交易又使得信用工具本身成为金融性的供交易的商品,从此金融市场就与商品市场、劳务市场一起成为支撑商品经济大厦的三大支柱。

在古代,由于人们经济活动区域狭小、分裂和不统一,导致货币不统一,为了适应商品跨区域流通的要求,货币兑换业产生了。随着自信规模的扩大,又逐渐开办保管现款业务,进而办理借贷,最后发展成为私人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产生旨在为顺畅流通而健全通货,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见,金融业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要求。同时,金融业的产生和发展又保证了货币流通的正常进行,从而推动了经济的顺畅发展。

二、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发展与经济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生工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的正式确立,金融业也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对经济的主动性作用

在金融业产生的最初阶段,在高利贷信用模式下,放款者没有把吸收货币当作真正的业务来经营,这时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下的。高利息使得只能资本家的利润很低甚至无利可图,他们迫切需要低利息以及能汇集社会闲置资本的现代意义的银行。从而,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银行业在17世纪逐步建立起来。到19世纪后半叶,在英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央银行并辅之以商业银行等不同种类的专业信用机构的金融体系。英格兰银行把银行券的发行扩展到用于为新兴工商业提供贷款支持,并以经营获利为目标,开辟了银行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使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最初的“适应性”作用转变为“主动性作用”,金融的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随后,各国都逐渐建立了现代化商业银行。这些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2.银行作为“万能的垄断者”对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迅猛发展,造成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数目急剧减少,而银行资本却急剧增加,银行所支配的资本大部分都掌握在大银行手中,大银行分支机构迅速发展壮大。银行垄断组织的实力进一步增长和加强;金融机构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外扩张速度加快,形成了具有国际意义的跨国银行。银行垄断在世界范围内变成了一种对经济、政治等社会活动施加影响、发挥重要作用的组织。

由于信用的发展和银行垄断的形成,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应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银行可以通过信用活动监督企业的活动,有的还通过购买企业的股票参与企业的活动。而垄断的工业资本也用过购买银行股票等多种渠道参与银行的活动,这样,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起来,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寡头以银行为中心不仅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而且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银行券的产生为部队换纸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更多地是关心货币是否能买到价值相当的商品,而不是或实体的价值量。流通中磨损的铸币依然被人们在流通中运用,说明货币可以用象征性的货币符号来代替铸币执行其职能。

银行券最初是兑换金银货币的凭证。后来,和银行以自己拥有的金银货币为保证,发行自己的银行券。从开始在一张空白的字句上临时填写金额,到后来发展成为事先印制好的具有不同面额的钞票。这样,银行券就成为银行发出的代替金银货币流通的可随时兑换的信用货币。银行券的出现时货币币材的一大转折,为纸币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二战之前的30多年间,金本位体制解体,金铸币流通中介,部队换信用货币广泛流通,使经济不再受各国黄金储备数量的制约,信用货币可以在生产潜力允许的情况下先于生产而出现在经济生活中,并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使得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金融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由“主动性”转变为“先导性”。

三、后工业经济时代的金融与经济

在后工业时代,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资源配置和资本流动的全球化成为其主要特征,表明经济和金融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随着黄金和美元的彻底脱钩,完全意义的信用货币制度建立起来。在此制度下,货币供给在技术上以无限制,也为金融最大幅度地为经济服务解除了最后的障碍。

电子货币、网上银行等电子、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在这一阶得到了很大发展,在技术的依托下,国际金融快速发展,国际资本流动速度大大加快。

经济和金融的全球化加深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国际贸易、交流的发展,有利于商

品和资本的流动 ,给世界各国带来了新的机遇,金融对经济的先导性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分析

虽然现在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基本明确,但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争论自古就有。下面,就金融与经济关系的几种理论作一个简要说明。

1.古典学派的货币中性理论

早期的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往往将与商品交换相关的价值决定理论和货币理论截然分开。他们认为,商品价格由商品的供求情况决定,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即山品的相对价格决定着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等关系,而商品的绝对价格水平是由货币数量决定的,这样就将绝对价格水平和商品市场的供求完全分开,将价值理论与价格理论(货币理论)完全分开。

根据货币中性理论,经济活动本身是不受货币因素影响的。货币在经济基础中的作用仅是媒介商品的流通。它对经济既不无正面影响,也无负面影响,是经济中的中立因素,货币数量的变化只是引起商品价格水平成比例地变化,而不影响商品之间的比价关系。

货币中性论观点只强调货币的交易媒介功能,不仅忽视了货币的价值贮藏作用,更无视货币在媒介资本转移、实现储蓄配置方面的作用。古典货币分析的这种局限性,在货币关系比较简单的时期表现的还不太明显,但随着货币以及金融对实际经济渗透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古典经济学的货币理论难以对现实经济作出合理解释。

2.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19世纪下半叶,货币量和物价水平反向变动的事实,引起了人们对货币中性论的怀疑。瑞典学派的先驱纳特·维克塞尔(Knut Wicksell)通过对利率和物价及经济变动的关系的研究,在肯定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累积过程理论。

他认为,货币对经济学的影响是通过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相一致或相背离来实现的。根据维克塞尔的定义,货币利率即现行的市场借贷利率,自然利率实际上是指投资的预期利润率。当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利率小于自然利率,一方面,使储蓄受到抑制,消费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货币利率相对偏低使企业的盈利机会增加,企业家觉得有利可图,便会扩大投资,增加产出。然而,随着收入和指出的增加,物价上涨,就会出现累积性经济扩张过程。相反,当货币数量减少,货币利率大于自然利率,则出现生产萎缩、收入减少、物价下跌等累积性经济紧缩过程。只有当货币利率等于自然利率时,经济才能实现均衡。

维克塞尔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背离是绝对的,只要两者有差距存在,累积过程就不会停止,物价水平的上涨和下跌也不会停止,社会经济的均衡就会遭到破坏,此时,货币为非中性的。

3.凯恩斯学派的货币经济理论关于货币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

1963年,凯恩斯《通论》的出版彻底结束了货币与经济的“二分法”,将传统实物经济分析全部纳入货币分析体系。凯恩斯认为,经济中存在着资本边际递减规律,投资决定于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之比。资本边际效率即预期利润率,是由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其供给价格之比来决定的。对投资企业来说,利率和资本边际效率分别代表其投资的投入和产出。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投资就显得有利可图,会扩大投资;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小于利息率,投资就无利可图,会消减投资。

他认为,由中央银行决定的货币供给量可以当作外在变量来对待,货币供求的均衡决定利率水平,因此,中央银行能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调节利率对经济产生的影响。

4.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分析

1960年,格利(John G.Gurley)和肖(Edward S.Show)发表了《金融理论中的货币》,通过建立基本模型来分析金融在经济中的角色与作用。他们提出了以多种金融资产、多元化的金融机构和完整的金融政策为基本内容的广义货币金融理论。通过建立以个比较完整的关

于货币、站务以及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他们提出单位之间的储蓄——投资差异是金融制度存在的前提的思想,强调了离开经济发展,金融发展是难以理解的基本论断。

1968年,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发表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通过相关比率指标对一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结合和数量分析。在异国经济发展中,金融相关率的基本变动趋势是上升的,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稳定。随着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金融结构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金融机构发行的间接金融工具比重会逐渐下降,而非金融机构发行的直接金融工具的比重逐步上升。戈德史密斯认为,金融上层结构能通过提高储蓄和投资总水平和有效配置资金,促进经济增长,改善经济运行。

1937年,肖(Edward S.Show)和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分别发表了《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提出的金融深化和金融抑制理论,指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关系。两人详细地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货币金融的特殊性,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实行金融深化战略的政策主张。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市场机制不完善、金融市场落后、经济处于割裂状态、政府对金融实行管制、汇率高估等金融压抑的现象。金融压抑使得金融机构难以有效地利用闲置资金,难以有效地配置资源,这就形成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

随后,在20实际90年代后出现的斯蒂格利茨的金融约束理论和金融协调理论等,都从金融到底该如何去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阐述金融和经济的关系。如何能够合理的进行金融改革来促进而不是使经济发生倒退或危机,仍然是一个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解决的问题。总之,不管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理论研究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与经济大致有以下关系:

1.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货币的产生、信用的出现、金融机构的出现、金融工具的创新、监管机构的完善等,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金融在于整体经济的关系中处于从属地位,金融是为整体经济发展而服务的。

2.金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推动作用,而且经济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大。—— 09年11月

第6篇: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调查

充分发挥金融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充分发挥金融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服务发展的功能,更加有效地运用金融手段,推动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强自主创新,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发挥金融作用,推进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个亟待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在科学发展观教育中,我对全区金融发展的状况进行了初步调研,有几点看法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区金融业发展基本上是排在前列的,银行业11家应该是区县之首,这些金融机构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能够发挥金融对区域经济的支持作用,在工业、农业、民营、流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截止2008年10底,9家金融企业放贷款121亿元,对促进我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融资渠道过窄。国有银行贷款成为企业扩能和政府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而国有银行随着商业化改革,调整了机构网点布局, “收缩农村”、“拓展城市”“区级行审批权限上划”,作用呈弱化现象。如此脆弱的输血管道是经不起风吹浪打的,资金链跟不上对发展的影响不可估量,这是我们的致命伤。

(2)现有金融信贷机构体制、机制不畅,造成中小企业贷款难和“三

- 1 -

农”贷款难。中小企业和“三农”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是最庞大的市场主体。但其融资过程中存在诸多障碍。中小企业是抵押能力低、管理不规范,农民是住房和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权。这就好比通了主血管、毛细血管仍然不通。

(3)金融生态环境不良,影响金融业发展。一是诚信度不够。我区金融机构在剔除剥离和票据置换陈旧不良贷款后,200

7、2008两年不良贷款率超过10%的警戒线。二是政府、金融、企业三方缺乏沟通和联运机制,项目缺乏包装。三是中小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不透明,金融企业规避风险意识过于浓厚,开拓创新不足。

二、科学发展、统筹兼顾、打造金融强区

做好金融工作,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金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响越来越广泛。我区要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排头兵,坚挺第一集团军的位置,必须打造金融强区,结合地方实际,应做好以下工作:

1、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当前,金融业发展如火如荼、方兴未艾,是改革开放以来最佳鼎盛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对金融发展给了一系列政策。各种金融机构,如:外资银行及股份制银行、民营银行、乡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基金、私募股权、保值、贴现、担保等机构竞相发展,各种新型业务:银团贷款、转让贷款、信用共同体、发行企业债券等信贷空间不断拓展,我们要抓住这一大好时机,繁荣发展地方金融业,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建议考虑打造具有区域性金融中心特征的金融集聚区,确定一个地方专门招揽和吸引各种金融机构。政府可考虑给予租房补贴、税费减免、人员流动等相关政策,以较低的成本

换取较大的发展空间。(上海陆家嘴有490家银行,天津滨海新区注册的金融业也有六七十家。)

2、积极探索金融创新。金融改革和创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首先要充分利用滨海新区作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优势,借鸡下蛋,借势求生。要组织专人研究跟综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战略和步骤,拿来我用。如公司发展各种投资基金、企业基金。发行企业债券、短期债券。非上市公司之间公司柜台交易市场等。特别是第三条,将是天津发展的一大亮点。证券市场在沪深,股权市场在天津。所谓非上市公众公司柜台交易就是为未上市公司提供融资和股权转让的场外交易方式,形式可以是股票,也可以是债券。上市公司只是冰山一角,非上市公司众多,运作起来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其次,积极争取新型金融企业试点,如村镇银行、微型银行、兴农贷款公司、农村资金合作组织等,利用当前设立金融企业门槛低的时机,率先发展,超前运营,千方百计发展为三农和中小型经济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新型金融企业。再次,研究各金融企业业务创新的方法,探索与地方实际结合的平台,见缝插针,多取多得。总之,要按照“科学审慎”“风险可控”“非禁即入”的原则,不断研究和拓展新型融资领域,重点突破,产业集聚,繁荣我区金融业市场。

3、抓住重点,改善金融业发展环境。针对地方的实际情况,我们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破解“三农”和民营经济“中小企业”融资难,以此催生民营和农村、农业的发展与繁荣。中小民营企业,得益于产权清晰,受制于产权封闭,要引导他们扩大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比例。天津已经成立了“股权基金协会”,有了直接融资平台。股权投资基金主要投资未上市

企业股权,在企业的早期、成长期和扩展期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整合企业资源,培育企业成长性和提高企业价值,我们要研究如何与此对接,在直接融资上做活做好文章。

要关注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成长速度很快,仅次于银行贷款投资和证券市场,是金融业发展的潮流,目前印尼力宝集团、宏迈生物基金均已在天津设立私募股权基金。

“三农”融资,除依靠金融创新外,区里要加速研究集体土地担保抵押办法,把资产盘活。

抓住了重点, 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解决了这两难,地方的发展将会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4、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要做到金融强区,繁荣发展金融业,需要专门的金融服务体系的支撑。如“咨询管理公司(帮助企业包装项目,整合资源)中介公司(帮助企业从金融机构中挑选对接目标)理财方式,软件开发中心,理财中心,银行电话服务中心,金融服务外包机构、仲裁中心、猎头公司、培训中心等。要随着金融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办法是:公司市场化运作,政府超前引导放松搞活。

三、着力构建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

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银政、银企关系的重要性,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协调支持,有关部门引导推动、银行机构主动服务、企业诚信发展的“四位一体“联动协作机制。

银政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银行业发展要依赖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地方政府也要通过银行机构的有效资金投入来保证经

济社会健康发展。

要尽快建立组织机构,掌握金融业的基本情况和问题,及时调节和沟通。(如:2008年,全区存款总额220亿左右,贷款总额120亿左右,存贷比54%,贷款明显不到位)。要积极为企业和银行搭建沟通合作平台,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要关心金融业的发展,为他们的不良贷款和企业诚信度差等问题排忧解难。

银企关系-----合作共赢,要发展以诚信为基础,以市场为主导的互信、互利、互助、双赢的银企关系。银行要及时向企业通报最新信息,企业也要积极向银行反映真实情况,携起手来搞好风险防控,共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以上调查由于时间紧,即不全面又不透彻,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供参考。

第7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调控机制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金融工作的内在要求。结合我州实际,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我们认为必须抓好三方面工作。

一、围绕中心,改善服务,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经济工作是党的工作中心。当地政府拓展经济的基本思路是什么,重点支持的是什么,大力发展的是什么,这是我们金融部门必须要明确的。如果我们不清楚,与政府的立场不吻合,就谈不上支持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要围绕政府经济工作的基本着眼点和工作基本目标,积极调整金融工作思路,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实现金融服务与支持的重心转移,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一)人民银行要积极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助推我州经济发展

第一,在制定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时,要强化四个支持。以支持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以支持支柱企业为重点,推动工业化;以支持交通、电力、通信建设为重点,解决经济发展瓶颈,促进城镇化;以支持发展生态旅游为重点,推进第三产业发展。不断完善小额农贷,进一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努力实现信贷品种和数量增加;积极推行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支持扩大再就业。

第二,在加强金融服务时,要立足三个投入。一是建“窗口”,指导投入。结合我州实际制定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指导意见,指导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大筹资、项目资金争取和国债项目贷款配套、金融新产品开发、信贷营销力度,切实加大信贷投放。灵活有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央行资金,加强宏观调控。积极运用再贷款手段支持银行和信用社扩大信贷投放能力,引导金融机构在地区、产业间合理投放信贷资金,加大对朝阳产业和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企业的资金供给。积极推广票据业务,多渠道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发展票据业务,鼓励中小企业在商品交易中广泛使用票据,探索发展企业利用票据融资的途径,改变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方式。二是抓沟通,促进投入。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金融机构做好上下沟通、银企沟通、银政沟通工作,增进政银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利用银企恳谈、项目洽谈、行长联系会等形式,促进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三是树典型,引导投入。积极推广和宣传银行、信用社改善经营管理、加强信贷营销、改善金融服务、促进经济发展以及企业诚实守信等方面好的作法和经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确保每年贷款新增20%以上。

(二)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选准信贷支持载体,多角度支持我州经济发展

一是大力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突出支持重点产业、商品基地建设。通过信贷资金的倾斜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地实行产业化经营模式,促进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商业化。突出支持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要突破所有制、区域、行业、部门界限,广泛吸纳产业链各环节资金,通过资金重组、兼并联合、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信贷投入,增强农业抗灾保收的能力。农行要在近3年内从中央扶贫贴息组织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其基地建设;信用社力争2年内农村中长期信贷投入达2亿元,全面推进信贷扶贫产业开发工作。

二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加快我州工业化步伐。要在企业提高自身经营业绩、提升信用程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和授权授信管理办法,调整现行贷款审批方式,积极向上级行争取信贷优惠政策,建立有效的贷款发放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基层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积极性,满足中小企业合理资金需求。

三是支持城乡市场体系建设,拓宽我州商品流通空间。积极配合地方政府进行小城镇建设,围绕住房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信贷支持,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使其成为农副产品的集散地。大力支持实施迁徙式扶贫开发,加速小城镇扩容提质和生态建设。针对城乡居民对消费贷款需求,尤其是住房贷款、助学贷款等资金需求欲望强烈,商业银行要增加消费贷款品种和比例,支持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我州小城镇建设步伐。

四是增加教育信贷投入,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针对我州劳务输出多的实际,大力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发展教育信贷业务,推进信贷与科教开发的结合,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素质,推动我州教育、科技的发展。积极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促进扩大再就业。探索外出务工人员小额贷款联保方式,促进劳务经济发展。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功能,促进我州经济发展 进一步完善农发行的机制和功能,调整其经营范围,更多地赋予其农业政策性金融功能,充分发挥其在支持农副产品收购、支持农业开发、退耕还林、小城镇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投入等方面的应有作用。

二、深化改革,形成活力,金融要努力成为湘西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一)人民银行职能调整和监管局分设。今年底,金融监管职能从人民银行分离,成立银监局。人民银行要正确把握职能重心,理清工作思路,找准工作定位,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作用。银监局要根据自身的职责,强化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人民银行与银监机构要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二)商业银行要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一是商业银行要用发展的观念、长远的眼光、全局的视角、前瞻性思维正确对待机构改革,整合金融资源,在网点设置上要撤并有度,布局科学,与经济发展和居民需求相适应。二是要打破行际间的垄断,要形成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三是在业务发展上,加强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公平竞争。四是深化金融机构内部改革,形成内部竞争机制,通过建立灵活的内部竞争机制激发活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创新,促进经济发展。

(三)农村信用社要加快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县核算工作和大县设中心社模式,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强化行为约束,更好地为“三农”服务。通过农村信用社改革,更有效地带动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

三、营造环境,搭建平台,政府要努力成为金融支持经济的“服务器”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是现代经济核心”的认识,牢固树立“两个离不开”思想。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发展搞好服务,进一步强化金。融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核心地位;广大群众要进一步增强信用意识,进一步维护这个核心地位;金融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切实加大改革和管理力度,改善金融服务,巩固这个核心地位,引导资源的合理流动。

(二)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优化金融运行环境。社会信用环境整治既是当前我州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深层次解决我州经济建设的金融支持问题的现实选择。一是严格执法,严惩失信行为。落实州委、州政府已出台的清收方案,切实加大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到逾期贷款的清收,党政干部要带头讲信用,主动立信。二是狠抓金融安全区创建和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我州金融安全区创建和资产处置工作虽已启动,但进展缓慢,效果不佳。要支持各金融机构开展专项收贷收息和盘活不良资产活动,降低不良贷款占比,力争3年内我州金融不良资产降到20%以内。三是严格规范企业改制行为。对已形成不规范改制逃废金融债务的,要妥善处理,严禁在今后的企业改制中出现新的逃废债行为。四是强化信用意识,打造“诚信湘西”。加强舆论宣传和监督,强化中小民营企业、社会公众的信用意识。五是继续在农村推行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户评定工作,建立借款人行为激励和约束机制。六是加大金融案件的执行力度,司法部门要优先办理金融案件,秉公执法,为金融运行营造良好环境。

(三)切实加强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使我州的担保公司尽快运作起来,并扩大担保公司的业务覆盖面,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体制性障碍。

(四)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搭建政银企合作的操作平台。政府要搞好项目推荐,组织召开银企项目洽谈会,为金融机构增加有效信贷投入,孕育新的利润增长点搭建平台,增强金融机构的放贷信心,力争今后5年内贷款年增长20%以上,不良资产比例降到20%以下,净利润年增长20%以上,实现全州金融系统3年内整体盈利,经济金融良性互动。

第8篇:积极发挥金融杠杆作用 大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2005年,中国工商银行##市分行将在国家经济金融政策框架内,按照上级行部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投放原则,合理控制总量,加强结构调整,积极开拓市场,严防信贷风险,做到四个“强化”。

一、强化市场营销,推动地方经济加快发展。我行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的原则,明确目标市场,加大对优质客户、优质项目和优秀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全力以赴支持地方经济加快发展。一是加大对具有垄断优势、经营稳定、效益良好的交通、电力、电信、能源等重点基础行业和基础设施类客户的信贷投放。重点拓展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国家重点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大力支持核电、大型火电建设项目,继续扶持供水、供气、供热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项目。二是有重点地选择综合实力强、现金流量大、经营效益好的重点高校、大型医院以及文化传媒、旅游、现代物流等新兴行业的重点客户,给予积极的信贷支持。三是围绕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企业三大亮点,积极培育和发展新的优质客户,并对轻工、电子、汽车、冶金、化工、医药、烟草等行业中经济实力强、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成长性好的行业排头兵企业给予重点支持。四是加强对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适当放开准入门槛,按照谨慎推开、分类管理、制度到位、严格监控的原则,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有信用、管理规范的优秀中小民营企业,促其不断成长壮大,形成新的经济亮点。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大对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市场和个人消费贷款市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

二、强化结构调整,进一步增强市场拓展能力。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信贷结构调整步伐,集中有限的信贷资源,优先满足优质客户、优质项目的金融需求。一是调整客户结构。积极培育贡献度大、风险度低、信用度高、竞争力强的优秀客户群,清理并退出贡献度小、风险度高的普通客户,压缩低信用等级客户数量。二是调整业务结构。进一步提高综合融资安排水平,扩大项目贷款特别是基础设施项目贷款的比重,压缩一般流动资金贷款规模,加大低风险方式贷款投放力度,大力拓展风险低、收益稳定的其他融资类产品。三是调整期限结构。根据资金来源的期限结构,合理组合短期融资和中长期融资产品,充分利用分期偿还、整贷零偿、再融资等手段,积极发展流动性强的票据贴现、贸易融资等业务。针对企业短期融资票据化的趋势,合理匹配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和票据贴现。

三、强化信贷产品的创新与推广,充分满足客户需求。 顺应融资方式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密切关注同业信贷产品和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做好信贷产品的创新、整合和推广工作,满足客户多元化的融资需求。一是大力盘活流动资金贷款存量,通过存量移位和加速周转,增加有效流动资金贷款投放。重点推广经营周转贷款、国内贸易融资等流动资金贷款新品种,丰富短期信用工具,使短期贷款与流动性负债相匹配。二是全面整合个人信贷业务管理、营销渠道和技术平台,加快形成以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为重点的个人信贷产品体系,重点发展以抵押和质押为担保方式的个人贷款品种,促进个人信贷业务的稳健发展。三是突出抓好国际业务的创新发展,重点推广福费廷、利率掉期和进口押汇等业务。对实施“走出去”的外向型企业积极提供海外融资服务,发展“内保外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出口买方信贷和出口保理等业务。四是大力拓展银团贷款安排、融资安排、保理等新型融资业务。

四、强化管理与服务,全面提升信贷工作水平。 银行业务发展,离不开客户的支持。我行将不断强化管理,坚持依法合规经营,提高服务水平,与客户共同搭建良性互动平台。一是全面整合信贷业务操作流程,提高融资服务效率。二是完善信贷审议机制。建立专职审批体系,实现贷审会议日常化,缩短审批时间,并对大型优质客户建立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建立组合营销机制。打破按产品分类的传统营销服务模式,变单一的流动资金、项目贷款到多品种的信贷服务,变单纯的信贷产品服务为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综合服务。四是建立与完善个性化服务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设计灵活便捷的融资方案,为客户提供一条龙服务。二OO五年七月

第9篇:金融如何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主渠道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金融业积极发挥银行在社会筹融资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对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政府理财、金融市场发展产生了诸多影响。如何激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增进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形成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隆尧县金融机构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实例,剖析了商业银行在支持经济发展过程的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对地方政府如何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县域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辖内拥有各类金融机构7家,辖内金融机构比较健全。截止到2012年7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86.22亿元,比上年增加10.79亿元,增幅为14.3%;各项贷款余额36.88亿元,比年初增加5.09亿元,增长16.1%。各家金融机构存贷款数据如下:

工行:各项存款11.06亿元,比年初净增2.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5亿元,比年初净增1.15万元。存贷比为43%。

建行:各项存款13.28亿元,比年初减少2.5亿元,各项货款余额达3.6亿元,比年初新增999万元,存贷比27%。

农行:各项存款12.85亿元,比年初增加2.4亿元,贷款余额2.45亿元,比年初减少6984万元。存贷比为20%。

中行:各项存款余额13.32亿元,比年初增加2.17亿元,贷款余额5.43亿元,比年初增加1.72亿元。存贷比41%

县联社:各项存款余额28.21亿,比去年净增4.58亿元。各项贷款19.1亿元,比年初净增2.81亿元。存贷比68%。

邮储银行:各项存款余额5.3亿元,比去年净增1.13亿元。各项贷款4216万元,比年初净增99万元。存贷比8%。 截止到7月末,2012年全县新增贷款投放5.09亿元,增长16.1%,比存款比例增幅高2个百分点,高于经济增长速度(GDP)7个百分点,增速较快。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贡献分析

银行既是经营金融业务的商业性企业,又是服务行业。银行业对地方经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税收、为政府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农业等方面提供资金支持以及作为服务业对地方的贡献等。

1.各家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

(1)从贷款总量的运行看,对地方经济的贡献率快速增长。从2010年—2011年,我县的GDP分别增长了12%、11%,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19%、20%,贷款总量分别增长22%、16%,金融相关率(存款与贷款之和与GDP相比)分别为1.9、2.2。由此可以看出贷款总量增速高于GDP增长速度,金融业与地方经济相互融合,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从贷款的结构看,新增贷款投向结构总体比较合理,体现了支持实体经济部门生产的倾向。工业一直是隆尧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2年7月末工业贷款新增4.12亿元,占新增总量的80%,比2011年提高15个百分点;2012年7月末新增中小企业贷款2.02亿元,占贷款总增量的49%,中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的合理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县近两年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贷款5亿元,其中80%是由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投放,15%是由农业银行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5%是由邮政储蓄银行发放的小额担保贷款,三家金融单位成为隆尧县“三农”经济发展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3)各金融机构扶持项目及取得效果。

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作为县域金融机构的“引路人”,采取有力措施,争取中央财政资金的大力扶持,多年来为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争取上亿元财政补贴,仅2011年办理贴息就达1538万元。在“窗口指导”的方向上,县人行更是把握一个关键方向,那就是坚定不移把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势”,确定辖区产业优势和支持重点,破解经济发展难点,“冷却”盲目膨胀热点,引导辖内金融机构合理增加信贷投放,优化资金配置,确保辖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上,各家金融单位可以说殚精竭虑,千方百计为企业发展提供大力支持。

另外,人行充分发挥再贷款的作用,累计发放再贷款6900万元,用好用足用活支农再贷款这项政策。

中国银行:2011年,为了解决我县龙头企业今麦郎公司资金周转问题,中行行

长带领客户经理到中行总部要信贷规模,为该企业增加授信5000万元,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工商银行:工行在深入了解企业的基础上,针对既无房地产抵押物,又无法提供有效保证的优质客户,开展了存货商品为质押的商品融资业务。2011年以来,先后为我县金磊钢球公司以其生铁、废钢作为质押商品提供融资600万元,为粮贸公司以其存货商品小麦为质押商品提供800万元贷款,为滏澧纺织公司以其存货商品棉花作质押商品提供400万元贷款。

农业银行:农行则始终把支持“三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紧扣农业主题不放松。2011年累计发放贷款37971万元,办理惠农卡1360张、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794笔、金额5616万元,2009年以来累计办理惠农卡8700多张、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3208万元。

农村信用联社:农联社则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新型信贷模式,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了重点支持,通过支持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带动周边配套农户的增收。先后为面临倒闭的怡东农牧公司注入资金300万元,不但使企业起死回生并快速发展壮大,而且带动了周边上千户配套农户的发展,每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实现了企社农多方共赢。为全维麦面业有限公司发放各类贷款3500多万元,支持企业做大做强,使该企业由原来的十几人占地不足20亩,资产仅几百万的小微企业,发展成为占地60亩,拥有员工200名,年产值上亿元的中型企业。

邮储银行:邮储银行作为一个08年6月才成立的金融机构则采取灵活多样的贷款手法,为商户、农户办理各类小额联保贷款6000多万元,有力地缓解了部分小商户、农户的融资难问题。

2.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

银行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贡献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银行自身的实现的税收收入;二是金融业以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对企业扶持力度,从而促进企业发展,直接影响到地方税收收入的增长。由于目前对银行扶持企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税收这方面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暂时以银行自身实现的税收收入作为分析数据。隆尧县的银行机构除农村合作银行属于地方性银行,其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由地方征收外,其他银行机构的企业所得税和营业税均由上级行汇缴,因此,各银行机构上缴给地方财政的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地方小税种。2011年银行业税收入库4038万元,同比增长28.5%,增速高于地方财政收入。

3.金融创新日趋活跃,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县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不断进行金融创新,积极把新的业务领域、新的业务品种、新的效益增长点作为发展重点,大力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电子银行业务、银行卡业务、金融衍生品业务。各商业银行积极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营销渠道的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服务的科技含量,极大地满足我县广大人民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上收贷款审批权限,影响了对地方经济的信贷资金投入。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是工行、农行、建行、中行股改后,上收基层行的贷款权限,集中资金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基层行对贷款只有调查权没有审批权,而地方政府的融资项目申报手续又十繁琐。这势必影响基层行拓宽业务的空间,与地方政府及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发生矛盾。

2.银行追求最大效益的服务理念与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工业是我县经济的主体行业,所以信贷投向一直以效益好、信用佳、偿还能力强的工业企业为主,对第三产业的贷款严重偏低。而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由于难以提供贷款所需要的抵押物且抗风险能力较弱,使银行在资金投放时客观上承受更多更大的经营风险,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服务业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3.信贷资金垒大户状况突出。2011年,我县最大十户企业信贷资金余额15.4亿元,户均1.54亿元,占全县信贷总量的50%。实际上隆尧有1000多家中小企业需要信贷支持。能够从银行取得贷款的只有两百家,相差甚远。在某种程度上也证明了银行业信贷资金垒大户状况突出,却忽视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4.资金外流比较严重。一是银行机构通过非正常操作手段,致使贷款规模虚增。二是某些大中企业利用当地融资平台将取得的信贷资金投向县外实业和其他产业(如华龙、奎山等),导致信贷资金严重外流。三是部分信贷资金流入虚拟经济和用以弥补亏损,造成了信贷资金的漏洞。据县人行对我县100家大中型企业发放调查问卷显示:有76家企业对外参与房地产(典型如奎山集团)、矿业能源开发、物流、股票等多元化投资。

四、激励措施

隆尧县政府应尽快出台《县级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奖励办法》,

应通过实施一系列考评和奖励措施,鼓励和促进各银行充分发挥金融核心作用,集聚金融资源,扩大信贷总量,创新金融业务,最大限度地加大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1.应鼓励银行加大投入,优化信贷结构。对县级各商业银行新增地方经济发展信贷投入的,应按当年新增本外币贷款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一给予奖励;技术改造贷款及县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的信贷款投入、农业贷款再按当年新增本外币贷款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二或万分之一计奖;第三产业贷款再按法年新增合同工增本外币贷款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二计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余额扣除保证金余额后月均增加额的万分之零点五计奖。对政策性银行完成我县正常粮油收储任务的,均应予以奖励;非粮油收储类贷款,按当年贷款新增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一计奖。

2.应鼓励银行创新方式,拓展信贷渠道。鼓励积极探索金融产品、技术、组织和制度创新,对地方政府的金融创新促进工作配合得力,经济社会贡献较大的,根据贡献大小给予一定金额奖励。对积极引入资金,促进辖区银行把未到期的贷款转让给上级行或县外金融机构,上级行直贷、联贷、县外行际横向贷款,通过中间业务向县外引入的资金,按当年新增引入资金月均余额的万分之一计奖。商业银行当年新增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并实际放贷的且新增客户上年末为无贷户的按户数进行奖励。

3.应鼓励银行加强管理,改善信贷环境。对积极配合县政府和县人民银行开展信用建设和处置非法金融活动,创建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酌情给予奖励。对商业银行出现资金使用违规行为的,按违规金额万分之二扣减资金额度。应鼓励商业银行控制信贷利率,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商业银行全年贷款加权平均利率比上年每下降0.1个百分点的,按其年末贷款余额大小分别给予一定金额的奖励。

4.应加大鼓励开展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扶持力度。为解决各类中小企业小额、短期流动资金贷款困难,重点扶持产业配套、转型升级、高新技术、对外贸易,以及商贸旅游、信息技术、中介服务等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应利用财政性存款激励作用,建立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县财政拿出总额1亿元的资金专储于工商银行,各家银行按存款比例再拿出1亿元,共同组成专项用于隆尧县中小企业信用贷款资金2亿元,并实行专户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出专项信用贷款申请,经县财政、人行、银监办、经贸局、科技等部门人员组成

的中小企业专项信用贷款推荐服务办公室的初审、推荐给工商银行,工商银行对贷款企业实行授信管理,中小企业可以在无需提供抵押物和他人担保的情况下可获得最高不超过100万元的专项信用贷款。同时建立专项信用贷款损失补偿制度,经法院裁定为损账后的净损失,财政按全额累进给予分档补偿。

5、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近段时间发生的全维麦事件,给隆尧诚信环境蒙上了一层阴影,此次事件架空银行贷款2千万多元,给放贷银行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必将受到上级行的严厉处罚,使得本来就差的诚信环境雪上加霜。因此,制定措施,采取得力手段,严厉打击逃废债行为,成为当务之急。

二〇一二年八月十四日

上一篇:生态旅游示范区下一篇:两字组连读变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