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

2022-03-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静脉注射

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注射致手脚麻木一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因鼻咽部、背部不适2h入院。入院查体:T36.5℃ P64 次/分 R17次/分 BP122/80mmHg。心音有力,无杂音。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正常,GLU:6.9mmol/L。心电图检查:(1)窦性心律;(2)S-T段压低≥0.1mv。诊断:初发性心绞痛 2型糖尿病。入院后给予降压、降糖药物,并给予生理盐水250ml硝酸异山梨酯静脉注射液10mg ivdrip qd,每分钟15滴左右。于静脉滴注后3h出现双下肢麻木,胀痛,肌张力正常。神经科检查:无明显异常,CT示:无异常。遵医嘱将输液速度调为每分钟8滴左右,30分钟后,患者自述上述症状减轻。

2 讨论

硝酸异山梨酯基本药理作用是扩张动脉,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心脏的后负荷;扩张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降低心脏的前负荷,心脏前后负荷的降低使心肌耗氧量减少。在使用过程中特别是在给药初期可能会因血管扩张,出现头痛恶心等症状。但是引起双下肢麻木,胀痛等不良反应的报道较为少见,故应引起重视。

作者:王沙平 王爱然

第2篇: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64例疗效观察

摘 要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A组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结果:B组超大剂量疗法在缩短退热时间等急性症状恢复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A组常规剂量疗法。结论:超大剂量疗法对发热等急性症状恢复及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方面疗效肯定。

关键词 小儿 川崎病 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

川崎病(KD)又称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全身性血管炎性疾病。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IVIG)联合应用阿司匹林(ASP)可显著缩短KD病程,并降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观察不同剂量IVIG对KD疗效的影响,我院2004~2008年对6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不同剂量IVIG治疗临床疗效观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4~2008年收治小儿川崎病64例,均符合1984年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制定的诊断标准。其中男36例,女28例;年龄05~11岁,平均39岁。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随机分成A组和B组,两组基本病情相同,具有可比性。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的静脉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A组32例采用常规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400mg/(kg•日),连用5天,静脉注射;B组32例采用超大剂量疗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2g/kg,单次输注。两组均在病程10天内开始治疗,并均给予阿司匹林30~50mg/(kg•日),热退后改为3~5mg/(kg•日),直至血沉(ESR)正常或冠状动脉病变消失。

观察方法:入院时两组分别行心电图、血常规、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C反应蛋白等检查,治疗后观察发热及急性期症状消退时间。对于有冠状动脉病变者,应用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随访。

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u检验。

结 果

两组急性期治疗效果比较:治疗后发热消退时间、结膜充血恢复时间、口腔改变恢复时间,B组明显快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颈淋巴结炎恢复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两种方法治疗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的比较:治疗后病人接受随访半年,B组无1例发生冠状动脉病变,A组发生6例。

讨 论

KD的病因至今不明确,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由于本病患者可发生严重心血管病变,引起人们重视。近年发病增多,已取代风湿热为我国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之一。目前认为川崎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管炎,暂归入结缔组织疾病。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持续高热5天以上,抗生素治疗无效,球结膜、口腔黏膜充血,杨梅舌,手足皮肤硬性水肿,多形性红斑,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及冠状动脉病变(CAL)。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清楚,可能是一种或多种已知或未知微生物侵入易感者体内,诱发了以单核或巨噬细胞为主、多种T细胞和B细胞参与的免疫激活,引发了体内各种细胞因子瀑布样生成,发生以小血管为主的全身炎症反应。

根据日本MCLS研究委员会(1984年)提出此病诊断标准,应在下述6条主要临床症状中至少满足5条才能确定:①不明原因的发热,持续5天或更久;②双侧结膜充血;③口腔及咽部黏膜弥漫充血,唇发红及干裂,并呈杨梅舌;④发病初期手足硬肿和掌跖发红,以及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⑤躯干部多形红斑,但无水疱及结痂;⑥颈淋巴结的非化脓性肿胀,其直径≥15cm。但如二维超声心动图或冠状动脉造影查出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则4条主要症状阳性即可确诊。

近年报道不完全性或不典型病例增多,占10%~20%。仅具有2~3条主要症状,但有典型的冠状动脉病变。多发生于婴儿。典型病例与不典型病例的冠状动脉瘤发生率相近。一旦疑为川崎病时,应尽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IVIG治疗KD的机制:①封闭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IgFc受体,从而阻断了IgFc段与IgFc受体的免疫反应;②减少活化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③通过抑制抗体产生,使针对内皮细胞的抗体减少;④抑制PDGF受体途径的激活,从而防治血管损害。丙种球蛋白静脉治疗的应用使其发生率显著下降,其良好疗效已为国际公认。但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的方法不同,其疗效亦有所差异。我们对64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不同剂量IVIG治疗临床疗效观察,超大剂量疗法在加快发热等急性症状恢复和降低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常规剂量疗法,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作者:姚小花

第3篇:大剂量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

【摘要】 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的治疗效果和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探讨和研究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来本院治疗的156例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方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取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方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的平均时间、症状改善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的平均时间及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期格林-巴利综合征时选取应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除了能提高治疗效果外还有利于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格林-巴利综合征; 急性期; 丙种球蛋白; 治疗

【Key words】 Guillain-Barre snydrome; Acute period;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Weihai Municipal Hospital of Shandong Province,Weihai 2642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20

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临床常见的多发性神经根炎,多是由于急性感染导致,以中青年的发病率最高,属于急性发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体液和细胞免疫共同导致。格林-巴利综合征发病时主要以患者的运动神经和周围神经受到损伤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四肢肌力降低和活动障碍,严重的患者可同时伴有呼吸肌麻痹,因此会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1-3]。现阶段临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因此并无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增加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减少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本院对78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给予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现将结果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156例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的患者均符合格林-巴利综合征实验室诊断标准且同时伴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入组患者的病情依据Hughes量表分级均超过3级;且所有患者均对本试验知情同意。在征得患者及家属意愿的情况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8例。观察组78例患者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12~60岁,平均(34.6±6.6)岁;患病时间1~7 d,平均(4.6±0.5)d;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6例,胃肠道感染患者32例。对照组78例患者中,男39例,女39例;年龄17~65岁,平均(34.5±6.5)岁;患病时间1~7 d,平均(4.5±0.6)d;感染部位: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3例,胃肠道感染患者3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男女构成比例、病情、患病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上主要给予常规方案(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进行治疗,具体为:(1)甲钴胺注射液(0.5 mg/支;国药准字H10800002;日本株式会社卫才药业有限公司,137993-6CHA)肌肉注射,1支/次,1次/d);(2)前列地尔注射液(5 μg/支;国药准字H20094203),用量10 μg静脉注射,2支/次,1次/d。而观察组患者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具体为:人免疫球蛋白pH4(2.5 g/瓶;国药准字S19994004;山西康宝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按照400 mg/(kg·d)方案静脉滴注,首次输液滴速控制为20滴/min,滴注约15 min后未发生不良事件可加快滴注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60滴/min,连续用药5 d。

1.3 观察指标

1.3.1 急性期患者临床症状 治疗期间注意监测临床治疗效果,包括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的平均时间、症状改善时间。

1.3.2 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 通过改良Barthel指数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判定。在入院时对患者进行Barthel指数评分,经过5 d治疗后,再次对患者进行评分,对比两次评分,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1.3.3 治疗总体临床疗效 观察患者出院后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痊愈:瘫痪的呼吸肌完全恢复,四肢肌力达到4级以上;(2)显效:呼吸肌瘫痪状态明显改善,四肢肌力达到3~4级;(3)有效:四肢肌力有所恢复,达到1~2级;(4)无效:肌力未恢复,甚至死亡。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比较 观察组的急性期持续时间、肌力提升1级平均时间和症状改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组44例痊愈,痊愈率为56.41%。对照组16例痊愈,痊愈率为20.51%,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治疗无效,其中4例因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5例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我国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以北方中青年中的发病率较高,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农村的发病率高于城市[4]。目前临床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和致病机制尚未研究透彻,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可导致多个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受到损害已经达成了共识,其临床主要以患者出现对称性、迟缓性的肢体功能障碍作为主要的临床表现,同时可伴有颅神经的损伤[5]。

目前Confalonieri等[6]学者认为,格林-巴利综合征是由于患者发生急性感染而诱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研究显示,造成这些损伤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某种病毒感染诱发,因为病毒与神经中的髓鞘的某些蛋白一致,这样会导致机体产生交叉的免疫反应,发生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患者大多数几天内免疫功能受到损伤,更容易被这些病毒所感染。绝大多数的患者在发病前多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肠道感染的病史,且临床症状呈现急性或亚急性的逐渐加重,往往在两周内患者病情可达到高峰,部分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伴有呼吸肌的麻痹,严重威胁生命健康安全[7-8]。目前针对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方案主要是给予抗感染、营养神经及改善微循环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并不令人满意。近几年有专家学者认为,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激素可取得一定的效果,其治疗初始能够缓解神经根的水肿程度,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抑制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反应,显著地缓解患者的各种临床症状[9-10]。但是大量的临床研究数据证实,对于病情严重的格林-巴利综合征应用激素治疗并不能控制患者病情,对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地降低[11-12]。血浆交换疗法可以有效地清除血浆中的有害物质,从而达到减少神经髓鞘损害的目的,这样能够帮助髓鞘修复再生,临床效果比较明显,患者的症状能够得到缓解,病程缩短,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死亡率。但是这一治疗的操作繁琐,费用昂贵,难以在临床推广。

随着对格林-巴利综合征认识的加深,临床逐步将丙种球蛋白应用到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治疗过程中[13]。有研究表现,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病时间。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作用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免疫球蛋白和患者体内的抗原能够进行特异性结合,经过竞争性抑制病毒对神经损害,从而起到抑制病毒效果,这样减少了病毒对神经的损伤,加速神经本身的修复[14];(2)免疫球蛋白对患者体内的细胞免疫作用有抑制效果;(3)丙种球蛋白能够促进患者神经髓鞘的修复和再生;(4)丙种球蛋白可抑制患者体内的抗体;(5)丙种球蛋白含有广谱抗病毒以及其他病原体的IgG抗体,即具有免疫替代作用,也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5]。双重的治疗作用使其疗效更加明显。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使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观察组急性期持续时间为(5.04±3.15)d,对照组持续时间为(8.14±3.21)d,这说明IvIg有缩短格林-巴利急性期的作用;观察组肌力提升1级平均时间为(13.56±5.24)d,对照组提升时间为(20.16±7.80)d,这说明IvIg对患者肌力提升的作用显著。观察组症状改善平均(8.07±4.12)d,对照组为(14.39±6.25)d,这说明IvIg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从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方面看,观察组患者治疗前Barthel评分为(21.68±20.12)分,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评分为(21.88±21.23)分,两组患者在治疗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的评分提升为(84.39±16.99)分,对照组评分提升为(61.55±24.5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提升的更为明显。这说明IvIg对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作用。从远期的治疗效果来看,经过1个月的治疗,观察组44例痊愈,痊愈率为56.41%。对照组16例痊愈,痊愈率为20.51%,观察组的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9例治疗无效,其中4例因呼吸肌麻痹导致死亡,5例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IvIg对患者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这是因为IvIg能够明显缩短患者的急性期,这样对患者的神经损伤更小,加速了患者病情的恢复。这说明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治疗的过程中应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效果显著。

IvIg是一种被动免疫疗法,其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健康人静脉血来源,一种是胎盘血来源[16]。使用时应该注意患者可能发生的类过敏反应,比如不适、荨麻疹以及咳嗽、发热,据报道,严重者可以出现过敏性休克。本试验中并未遇到与药物相关的类似反应,但是在临床应用中应该提高警惕。另外在临床使用中还需要掌握IvIg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如果患者具有严重过敏史应该谨慎使用,如果患者为IgA抗体的选择性IgA缺乏者,应该忌用。最后,发烧的患者在临床上一般不予使用IvIg。在临床使用中除专供静注的制剂以外,其他制剂不可静注;一旦开瓶使用不得分次;注射时部分患者可有局部疼痛和一过性的体温升高。该使用禁忌证是医生必须掌握的指征。在使用过程中也应该注意患者病情变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临床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主要是为了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并减少患者患病时间。而此次研究结果显示,加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后临床疗效显著提高。这说明丙种球蛋白有利于减轻患者病情和急性期的持续时间,有效地降低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高永英,袁红梅,郭英君.丙种球蛋白联合激素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20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4):485-486.

[2]杨享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可行性以及疗效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13,8(20):56.

[3]任海燕,冯照新,范波胜.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13,16(2):79-80.

[4]饶雪梅,麦朗君,李丽华,等.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2,41(17):1739-1741.

[5]杨丽萍.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3):35-36.

[6] Confalonieri P,Antozzi C,Mangegazza R,et al.Observation on the efficacy of Guillain-Barre syndrome treated with gamma globulin[J].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14,11(1):55-56.

[7]苏亚凤.首发精神障碍症的病毒性脑炎16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6):101-102.

[8]秦琰,赵清石,鞠浩.静脉注射人血免疫球蛋白治疗非急性期格林巴利1例报道[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3(1):88-90.

[9]王英,韩文红,崔建辉.78例格林巴利综合症的临床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18-1419.

[10]谢晓红,毕秀杰.纳洛酮与大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应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38-139.

[11]闫军.更昔洛韦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0):129-130.

[12] Islam Z,Jacobs B C,van Belkum A,et al.Axonal variant of Guillian-Barre sydrome associated with Campylobracter infection in Bangladesh[J].Neurology,2010,74(2):581-587.

[13]王杰.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症的疗效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1):54-55,59.

[14]袁魁珍,童守义,何慧君,等.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9(23):17-24.

[15]袁伟杰,肖卫民.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2006,17(12):16-17.

[16]云宗金,周颖,李宗友,等.丙种球蛋白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2012,14(3):437-439.

(收稿日期:2015-04-28) (本文编辑:欧丽)

作者:耿娜 张金彪 仲伟斌 丛燕楠 刘潇潇 董礼全

第4篇:静脉成瘾者浅静脉置管的综合护理

【摘要】 目的:研究静脉成瘾者浅静脉置管的综合护理,为静脉成瘾患者带来具有实质意义的优质临床护理体验。方法:将2012年2月1日-2013年10月1日在本科住院的静脉成瘾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设改进浅静脉置管术治疗的静脉成瘾者为治疗组,常规浅静脉置管术治疗的静脉成瘾者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改进技术后的静脉成瘾者浅静脉置管术与对照组相比,具有较高的一次性成功置管率、较低的并发症、较长的置管时间及较高的护理满意率(P<0.05)。结论:通过改进置管护理、冲管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来管理静脉成瘾者的血管问题,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关键词】 静脉成瘾; 浅静脉置管; 综合护理

Comprehensive Nursing of Superficial Vein Catheterization of Intravenous Addicts/AI Hua,MA Shu-xuan,QIAN Yuan,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08):063-065

【Key words】 Intravenous addicts; Superficial vein catheterization; Comprehensive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tong City,Zhaotong 657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08.023

本科为传染病科,其中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如:丙型病毒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为本科主要住院患者,本院地处滇东北三省交界处,人口成分相对复杂,经济相对落后,使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病因中静脉成瘾者占了较大比例。由于静脉成瘾者长期在外静脉使用毒品,导致其血管质脆、弹性差、硬结甚至瘢痕挛缩,给临床静脉输液及浅静脉置管护理带来极大困难。如何采取综合措施来减少该类患者静脉穿刺次数,保护患者静脉血管是每位传染病科护理人员应注意的首要问题。本科自2003年开展浅静脉置管术来,已成功置管近万余例患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达到更好护理静脉成瘾者血管的目标,笔者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浅静脉置管置管术的管理方法,多次派护理人员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并对感染科护理人员进行规范操作培训及责任心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改进置管护理、冲管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来管理静脉成瘾者的血管问题,以期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2月1日-2013年10月1日在本科住院的静脉成瘾患者1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其中治疗组男73例,女20例,年龄16~69岁,平均(35.6±6.2)岁。对照组男69例,女19例,年龄17~68岁,平均(34.8±4.3)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静脉成瘾时间及血管硬度、弹性等临床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采用改进浅静脉置管置管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浅静脉置管术。两组均采用相同品牌的密闭式留置针及3M无菌透明贴膜,选择适宜的浅静脉为留置静脉,常规查对、备药、消毒,待干后穿刺[1]。对照组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将软管送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拔出针芯,贴膜固定,并将留置针延长管向上做U型固定,术后常规输液、封管及定期巡视、更换敷贴等常规置管护理。治疗组操作前对患者进行浅静脉置管术评估,仔细核对,对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方便性及置管后的注意事项。根据不同个体差异及血管情况,选择颈外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大隐静脉为留置静脉:如需长期反复置管静脉给药者,穿刺部位应先从小静脉开始,逐渐向上选择穿刺部位,以增加血管的使用次数。由于颈外静脉仅被皮肤、浅筋膜及颈阔肌覆盖,位置表浅,管径较大,对于四肢浅表静脉破坏严重、并发心力衰竭及患者情绪激动、不配合时更不易穿刺,还可依次选择头静脉、贵要静脉、正中静脉或大隐静脉为留置静脉。进针速度较对照组更为缓慢,见回血后再进针0.2 cm,将钢丝退入导管0.2 cm后再将导管完全送入,松开止血带,打开调节器,拔出针芯,将针座部分完全置于无菌透明贴膜下,贴膜尽量贴紧,减少空气腔,并按延长管走形予以U型固定,每次输完液后保持封管液处于持续正压状态下,用小夹子卡住延长管,再拔针,以避免血液回流阻塞血管,每日输液时仔细观察穿刺点皮肤的情况,对可能发生静脉炎的患者将土豆片切成薄片状沿静脉走行方向贴于手背部皮肤上,对药液外渗的患者,将土豆片贴于皮肤红肿处,置管时间5~7 d为宜,每次穿刺完毕向患者解释置管的必要性,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

1.3 观察指标 浅静脉置管穿刺一次性成功率、留置时间、静脉炎及药液外渗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患者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浅静脉置管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比较 治疗组一次性置管成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平均留置时间对照组低于治疗组(P<0.05),减少了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及经济负担,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表1 两组浅静脉置管穿刺一次性成功率及留置时间比较

组别 一次性置管成功(例) 平均留置时间(d)

治疗组(n=93) 87 6±2.12

对照组(n=88) 76 3±2.31

2.2 两组静脉炎及药液外渗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比较 治疗组药液外渗及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又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这就减少了患者因治疗原发疾病带来的并发症,增强了患者治疗疾病信心,增加了护理人员在患者心目中的可信度,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打下了基础。

表2 两组静脉炎及药液外渗发生率及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比较

组别 静脉炎

(例) 药液外渗

(例) 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d)

治疗组(n=93) 1 3 3±1.51

对照组(n=88) 3 8 5±1.52

2.3 两组满意度比较 治疗组92例满意,满意度98.92%,1例因药液外渗不满意,经处理及解释,患者表示理解。对照组81例满意,满意度92.05%,7例因药液外渗及静脉炎症、置管时间短等原因表示不满意),治疗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本院血液系统传染性疾病患者中静脉成瘾者占了一定的比例。由于静脉成瘾者长期在外静脉使用毒品,反复穿刺,且未采用规范的消毒、穿刺技术,导致血管质脆、弹性差、硬结甚至瘢痕挛缩,给临床静脉输液及浅静脉置管护理带来极大困难。为了达到更好护理静脉成瘾者血管的目标,笔者参阅了国内外有关浅静脉置管术的管理方法[2-3],派护理人员多次到各大医院进修学习,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改进置管护理、冲管护理、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来管理静脉成瘾者的血管问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

在静脉成瘾者浅静脉置管综合护理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有:(1)置管前有针对性地对不同患者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改善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心理状态。(2)有计划地选择恰当合适的静脉做为置管静脉[4]:选用原则是从远端到近端,一般从手背开始。其穿刺方法,腕关节以下的手背,穿刺时以不握拳成功率高。因为握拳时手背肌肉拉紧,骨骼隆突明显,增加了静脉的弯曲度及不平整性,另外由于握拳皮肤拉紧,血管充盈不明显,易导致穿刺失败。因此不握拳则可避免上述缺点。穿刺时患者的手自然放松,护士左手稍绷紧患者的皮肤,使静脉处于相对直线,左手拇指拉紧拉直所要穿刺的静脉,特别是老年患者或比较消瘦的患者,皮肤十分松弛,如不绷紧,穿刺时针尖不能迅速进入皮下,而在表皮滞留,会增加患者的痛苦[5]。因此直接从静脉上方刺入,见回血后再稍进一点即可。资料显示经过对2000例患者的静脉穿刺实验,握拳者成功率为83%,不握拳者为97%,笔者观察到患者还普遍反映不握拳穿刺法刺激时间短,疼痛轻[6]。(3)采用质量更为可靠品牌的密闭式留置针及3M无菌透明贴膜。(4)护理操作技术熟练轻柔,反应敏捷,体现护理工作的人性化[7]。(5)对特殊患者采取不同的穿刺方法[8]:对肥胖患者要熟悉静脉的解剖结构,在扎上止血带后,嘱患者反复握拳松手3~4次,或者拍打注射部位3~4次,一般静脉受到刺激后血管扩张,血液充盈,即可明显暴露,并呈条索状,触摸好后稍做痕迹,即可穿刺,对深而滑且看不清的静脉,可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固定在静脉上方,右手持针,沿静脉的方向进针,较易成功;对血管充盈差的患者,在护士为其选择穿刺置管静脉后,输液前1 h局部用温热水袋或湿热毛巾热敷该部位血管,使其局部血液充盈,血管扩张,利于穿刺;对凹陷部位的血管,因无法感觉静脉的深浅度,可以不用扎止血带,只要用手挤压穿刺部位,使组织中的水分挤向周围,即可看见静脉,在凹陷部位恢复原状前即可进行消毒,在静脉上方直接穿刺,调节器的位置可放置高一些,以加大回血速度,增加穿刺的成功率;对于老年患者[9],血管壁厚、硬且易滑动者静脉穿刺时可采用>40度进针直刺血管,省去常规静脉穿刺,皮下潜行的步骤,可达到减少血管周围局部刺激及损伤,有效保护血管;对血液黏滞度较高的患者应采取迅速穿刺,见回血后,立即打开输液调节器,再松止血带,调节器的位置要放置低一些,以减少回血量,减少血栓阻塞针头的机会。使输液通畅,保证输液顺利。(6)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液体[10]。前5分钟用2%的山莨菪碱擦拭穿刺点近心端20 cm的局部浅表血管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减轻局部刺激,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每次输注液体前确定输注通路完好,输注液体时观察无外渗,确定无误后妥善固定,采用警示标志,加强巡视观察,并采取边输液边热敷的方法,使局部静脉充盈,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11-12]。(7)对发生静脉炎可能的患者将土豆片切成薄片状沿静脉走行方向贴于手背部皮肤上,对药液外渗的患者,可用双柏散与硫酸镁外敷治疗[13],或将土豆片贴于皮肤红肿处可缩短静脉炎恢复时间[14]。(8)置管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压迫置管位置,活动时尽量减小幅度注意不将导管带出,经常抬高置管侧肢体,以利静脉血回流[15]。

总之,通过改进穿刺及置管、冲管方法,融入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来管理静脉成瘾者的血管问题,可增加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及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减低静脉炎及药液外渗发生几率、缩短静脉炎发生后恢复时间,减少闭式留置针耗材经济负担,减轻护理人员工作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并为这群特殊患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从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达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最终目标,是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疆琳.浅静脉置管输液的临床应用[J].健康之路杂志,2013,12(5):138.

[2]王岚.长期静脉输液者的静脉护理对策[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2009.

[3]王梅.浅静脉置管术中的常见问题及护理措施[J].中外医学研究,2009,8(9):125.

[4]赵淑坤.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穿刺部位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82.

[5] 杨丽.浅谈老年患者静脉穿刺的技巧与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119-120.

[6] 杨德艳.浅静脉留置针在ICU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0):100-101.

[7] 齐瑞丽.静脉留置针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处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7):148-149.

[8] 方香淑,李红梅 .特殊患者浅静脉穿刺技巧探讨[J].中华中西医杂志,2010,14(12):136.

[9] 陈桂莲.浅谈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输液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07-108.

[10] 王艳,陈慧敏.静脉渗漏性损伤的药源性因素分析及其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2011,24(3):95-97.

[11] 薛丽娟,王金兰,斐为英,等.护士防治非化疗刺激性药物外渗知识的认知调查[J].护理学杂志,2011,26(16):74-76.

[12] 邓俊霞,安贺娟,王惠青,等.静脉置针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分析及探讨[J].河北医药,2009,31(19):2672-2674.

[13] 陈碧贤,郭奕文. 双柏散与硫酸镁外敷治疗输液性静脉炎的对照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86-87.

[14] 赵亚芸,张兰芳,刘敏洁.静脉输液致静脉炎的护理进展[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6):151-152.

[15] 卓么吉. Y型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00-101.

(收稿日期:2014-10-23) (本文编辑:陈丹云)

作者:艾华 马淑轩 钱源 等

第5篇: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高营养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高营养所致静脉炎的疗效。方法:将输注静脉高营养所致静脉炎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用水胶体敷料,对照组使用50%硫酸镁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胶体敷料對治疗静脉高营养所致静脉炎疗效优于传统湿敷,值得推广。

【关键词】水胶体敷料;静脉高营养;静脉炎

静脉高营养是机体不能通过胃肠道摄取食物营养时,通过静脉输入营养液的方法,但从外周静脉输入营养液易引起静脉炎。我科从2012年对输入营养液引起静脉炎的患者采用水胶体敷料外敷输液部位,治疗静脉炎的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原因是输注静脉高营养引起,其诊断标准符合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2000版的静脉炎诊断标准。

1.2静液炎分级标准: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协会(INS)2000版,其分四级:一级:静滴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二级:静滴部位疼痛,伴有发红或水肿;三级:静滴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到硬结;四级:静滴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可触及静脉条索状物,长度大于1英寸,有脓液流出。参照以上分析标准,100例静脉炎患者中,一级61例,二级32例,三级7例,四级0例。按随机原则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应用水胶体敷料治疗,一级31例,二级16例,三级3例,对照组50例,应用50%硫酸镁湿敷治疗,一级30例,二级16例,三级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因、静脉炎的程度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3方法:实验组:将患者皮肤清洁后,将水胶体敷料轻轻粘贴于发生静脉炎的血管外,根据静脉炎范围选择不同型号的敷料,保证敷料范围超病变四周2cm以上[1],也可把几块水胶体敷料顺着贴,患者可以自由活动。对照组:用50%硫酸镁湿敷,持续湿敷,湿敷过程保持纱布湿润,患肢制动。两组患者在治疗3天后评价结果。

1.4效果评价标准:痊愈:静脉的红、肿、疼痛消失,无压痛,条索消失;有效:静脉的红、肿、疼痛明显减轻,受累静脉有压痛,条索颜色变淡;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

2结果

两组静脉炎治疗效果,见表1:

3讨论

应用静脉高营养的患者发生静脉炎主要是由于营养液属于刺激性强的高渗性药物,静脉用药后易引起相应输液部位皮肤血管炎,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炎症性渗出,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疼痛及肿胀,局部可有红肿疼痛等炎症反应。[2]

水胶体敷料上层表面是聚氨基甲酸乙酯半透膜,可减轻疼痛[3],其主要成分是羧甲基纤维素钠,是一种特殊的高分子材料,极少发生皮肤过敏反应。同时,水胶体敷料能防止微生物渗透,防止细菌入侵,但能允许水蒸汽的通透,贴膜薄并具有弹性,能顺应皮肤的移动,不影响关节及肢体活动。水胶体敷料是一种闭合性的敷料,可形成低氧张力,刺激释放巨噬细胞及白细胞介素,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为创面提供一个低氧微酸环境[4],毛细血管生成快,加快渗透的吸收,水胶体有溶解纤维蛋白的作用,保证了局部组织正常的代谢功能,消除红肿,减轻疼痛,防止坏死。

湿敷硫酸镁需保持纱布湿润,操作比较繁琐,费时费力,治疗时需暴露肢体,打湿衣服床单,使患者活动受限,增加护士工作量及操作时间。综合上述说明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能收到良好效果,且使用方便,疗效好,无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于金华,王泽红,舒晓.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07,28(1):103-104

[2] 葛霞,刘秀华.水胶体敷料防治卡文营养液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药物与临床,2012,15(7):444-445

[3] 罗宏志.康惠尔水胶体敷料治疗重度褥疮的临床观察[J].成都军区医学报,2003,5(1):25-27

[4] 李虹,高凤,王海英,等.康惠尔增强型透明贴对化疗性静脉炎防治作用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06,35,(7):27-30

作者:彭纯 吴瑕

第6篇:预防静脉用尼膜同致静脉炎的护理对策

【摘 要】目的:探讨有效预防静脉应用尼膜同所致静脉炎的方法。方法:将本科室 40例静脉应用尼膜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采用定时更换输液部位,输液时缓慢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及预防性应用水胶体敷料的方法;对照组不予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的比例。结果:实验组发生比例为5%,对照组发生比例为65% P<0.01,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合理干预能有效防止静脉应用尼膜同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注射用尼膜同;静脉输液;静脉炎;水胶体透明贴

尼膜同为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具有优良的脂溶性,能透过血脑屏障,选择性引发脑部血管扩张,引起保护缺血性脑损伤的作用 [1]。尼膜同能明显降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损伤及死亡率。可以改善脑功能障碍患者的记忆和注意力,并且不会产生窃血现象。在本科室常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改善其脑血管缺血性损伤及支架术后患者防止脑血管血流高灌注。常用给药方式为尼膜同50毫升,5毫升每小时持续静脉泵入。长时间静脉维持应用尼膜同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发生静脉炎,给患者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为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探索,发现定时更换输液部位,输液时静脉滴注0.9%生理盐水及预防性应用水胶体敷料,可有效减少静脉应用尼膜同所致静脉炎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7年5月在本科静脉应用尼膜同的患者40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6.4±9.4)岁。支架术后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穿刺部位、输液方式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输液方式:均使用BD公司24号安全型留置针和3M透明福忒进行穿刺、固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及操作流程。所有患者均用微量泵匀速泵入尼膜同。常规每72小时更换一次,发现静脉炎时立即更换。

1.2.2 实验组 在患者左手前臂、右手前臂分别置入一枚留置针,在距留置针穿刺点近心方1cm 处外贴康尔惠水胶体透明贴,静脉应用尼膜同同时静脉缓慢滴注0.9%生理盐水稀释药液浓度。每4~6小时更换一次输液部位,直至24~48小时后停药。

1.2.3 对照组 在患者左手或右手前臂置入一枚留置针连续输注药物。

1.3 评价标准

1.3.1 静脉炎评定标准 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所规定标准[2]将静脉炎分为3度。Ⅰ度:局部疼痛 红肿或水肿 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 :局部疼痛 红肿或水肿 静脉呈条索状改变 ,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呈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

1.3.2 疗效评价标准

在静脉应用尼膜同过程中及停药后观察静脉炎发生情况,用以评价疗效。

发生:按静脉炎评定标准出现Ⅰ~Ⅲ度中任何一度;

未发生:无静脉炎发生。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炎发生的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输液性静脉炎是由于经脉中输注浓度高、刺激性强的药物或静脉内长期放置导管引起的局部静脉化学性炎症。由于尼膜同注射液中含有23.7%乙醇,而乙醇对血管刺激伤害极大,容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脱水、变性,甚至坏死。并且长时间应用,增加了药物对局部血管及组织的损伤程度。定时跟换输液部位并且稀释药液浓度,可减轻药液对血管的刺激,配合采用外贴水胶体透明贴,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水胶体敷料富含水量、低敏,可促进伤口愈合,是一种清创、保湿、镇痛效果的透明敷料[3]。多研究表明,水胶体敷料对静脉炎的治疗及预防有积极效果[4]。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注重生活的质量,作为临床护理人员,不能仅限于解决已发生的问题,而更应想办法避免问题的发生,防患于未然。合理干预能有效防止静脉应用尼膜同所致的静脉炎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郭亚辉,刘亚红,付成成,等.不同方法对原静脉注射尼膜同所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临床护理,2011.10(7):39-41

[2] 王丽红.预防静脉应用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对策[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0):1912-1913

[3] 杨萍萍,张敏,张淑玲.喜辽妥联合康慧尔透明貼防治可达龙所致静脉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13(24):3350-3351

[4] Tjale AA ,Bruce J .A concept analysis of holistic nursing care in paedi-atric nutsing[J].Curations,2007,30(4):45- 52

作者:高兰

第7篇:静脉注射简介

静脉注射发生药效的时间最快,剂量准确,并可随时控制速度,也可随时停止正在注射的药液,对有刺激性的药物可以采用这种给药方法,也可以用于静脉营养治疗,如果注入脱水剂可以降低颅内压力。但必须在正规医疗机构有医疗急救保障条件的情况下接受注射,方能确保医疗安全。

温馨提示

1、在输液过程中,请服从医务人员的安排,不要随意变动座位,不可自行调节滴速。

2、在输液时,如感觉不适,请及时告知护士。

3、输液拔针后,请按压5分钟(但不要揉)

4、注射做“皮试”的药物,需观察二十分钟方可离开。

5、输液前应适当进食,避免空腹输液。

6、贵重物品请妥善保管,以免丢失。

静脉输液告知事项

1、为了减少输液时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护士离开后,请您不要擅自调快液体的滴速。根据权威医籍《临床医学护理》载明:输液不良反应与控制输液速度有密切的关系,“成年人静脉输液速度为每分钟40—60滴(一般静滴250毫升药液需要耗时1小时),对老年、体弱或有心肺疾病的患者,或输入高渗盐水、含钾药液、升压药等,输液速度宜慢”。因此,敬请各位病友:为了您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请不要自行调快输液速度。谢谢合作!特殊药物输液速度要求,医生会在处方中写明医嘱。

2、每瓶大输液滴注完毕时,对瓶内残留的部份(药液平面在瓶颈高度时),不宜要求全部输完(因为残留液内有穿刺瓶塞的微粒、瓶内壁在产生消毒过程中的崩脱微粒、药物配制时产生的极小颗粒,倒置沉淀后单位容积中浓度较高),所以应废弃不用,以保障输液安全。

3、某些抗菌素静滴时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化道症状刺激副作用,请输液时适当进食,避免空腹输液。

4、在输液或使用(头孢类)药物的当天,请您切记:“禁忌饮酒”,以免造成过敏反应。

第8篇:静脉注射操作流程

一、目的:

1、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时,需要迅速发挥药效者,可采用静脉注射法。

2、因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大、量多而不宜采取其他注射方法。

3、做诊断性检查,如肝、胆囊、肾等X线射片前,由静脉注入药物用于静脉营养治疗。

二、汇报病例:患者王敏 女 60岁中学教师,主因“口干多饮多尿5年”于2017年1月10日常诊步入病房。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现患者突然出现心慌出冷汗,测随机血糖:2.0mmoI。遵医嘱静脉推注50%葡萄糖注射液20ml.患者神志清楚。已查阅病例患者无心肺疾患,无药物过敏史.

三、评估:拿通知单进病房,核对患者,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王敏。看手腕带。您现在觉得怎么样?心慌是吧?刚才给您测得血糖2.0。现在遵医嘱要给您推注50%葡糖糖。您对什么药物有过敏吗?没有。我看一下您的手部皮肤。活动肢体。这个血管粗直弹性好,待会在这给您注射吧?需要扶您去方便吗?不需要,您稍等,我准备一下马上回来。

三、汇报评估结果:与患者沟通有效,环境安静安全光线充足,注射部位无瘢痕、硬结、炎症,血管粗直、弹性好,符合静脉穿刺要求。。

四、 用物准备:治疗车、治疗盘、速干手消毒液、2%碘酊、75%酒精、棉签、注射药物、无菌注射器(根据药液量选择)、治疗卡、治疗巾、垫枕、止血带、弯盘、砂轮(或启瓶器)、锐器盒、医疗垃圾桶、生活垃圾桶。

五、操作过程 治疗室配药:

1、洗手,戴口罩。

2、依据治疗卡,核对药物。检查药物品名、剂量、质量、有效期,弹击安瓿尖端,用75%酒精棉签消毒安瓿颈部及砂轮后,在安瓿颈部锯一痕迹,再次消毒安瓿后沿痕迹打开安瓿,将玻璃小帽放置入弯盘中。

3、检查5ml注射器 (有效期、有无漏气、),拧紧针头抽动活塞,按无菌要求抽吸药物,套上安瓿,放于无菌盘内。

4、推治疗车于患者床旁。核对手腕带,查对患者床号、姓名,与患者交流,以取得配合;协助患者摆好体位,暴露注射部位。 穿刺部位下铺垫枕、治疗巾,用螺旋消毒皮肤,直径5cm,待干;自无菌盘内取出已配药的药物,依据治疗卡再次核对药物名称、剂量、浓度。无菌要求连接头皮针,排气。在穿刺点上方6cm处扎止血带(止血带末端向上)

5、穿刺:再次核对床号、姓名,嘱患者握拳。穿刺时,以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其固定,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20°,自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见回血,证明针头已入静脉,可再顺静脉进针少许。 松开止血带,嘱患者松拳,缓慢推注药液。(推注过程中要试抽回血,以检查针头是否仍在静脉内。若局部疼痛、肿胀,试抽无回血,提示针头滑出静脉,应拔出针头,重新注射。)王阿姨您现在感觉怎么?

6、注射毕,以干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出针头。针头放入锐器盒弃用,注射器、一次性治疗巾、棉签放入医疗垃圾桶,垫枕放回治疗盘;再次核对药名,安瓿放入医疗垃圾桶弃用;核对床号、姓名。王阿姨已经给您注射完了,再过15分钟我会再次来给您测血糖。期间如果您有不舒服请您及时呼叫我。谢谢您的配合。

六、注意事项:

1、需长期静脉给药者,为了保护静脉,应有次序地先下后上、远心端到近端的选择血管进行注射。

2、根据病情及药物性质,掌握注入药物的速度,并随时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局部及病情变化。

3、对组织有强烈刺激的药物,应另备盛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和头皮针,注射时先作穿刺,并注入少量生理盐水,证实针头确在血管内,再取注射器(针头不动),调换抽有药液的注射器进行注射,以防止药物外溢于组织内而发生坏死。

静脉注射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药液外渗性损伤 预防与处理

1.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认真选择有弹性的血管进行穿刺。 2.选择合适的头皮针,针头无倒钩。

3.在针头刺入血管后继续往前推进0.5cm,确保针头在血管内。妥善固定针头。避免在关节活动处进针。

4.注射时加强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以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性损伤。 5.推注药液不宜过快。一旦发现推药阻力增加,应检查穿刺局部有无肿胀,如发生药液外渗,应停止注射,拔针后局部按压,另选血管穿刺。

6.根据渗出药液的性质,分别进行处理:①对局部有刺激的药物,宜进行局部封闭治疗,防止皮下组织坏死及静脉炎发生。②血管收缩药外渗,可采用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g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以扩张血管。③高渗药液外渗,应立即停止在该部位输液,并用0.25%普鲁卡因5~20m1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因透明质酸酶有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药物外渗超过24h多不能恢复,局部皮肤由苍白转为暗红,对已产生的局部缺血,不能使用热敷,因局部热敷温度增高,代谢加速,耗氧增加,加速坏死。④抗肿瘤药物外渗者,应尽早抬高患肢,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⑤阳离子溶液外渗可用0.25%普鲁卡因5~l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轻疼痛,同时用50%硫酸镁局部湿敷。

7.如上述处理无效,组织已发生坏死,则应将坏死组织广泛切除,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并发症2:静脉穿刺失败 表现为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血管内,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预防与处理

1.护士要保持健康、稳定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 2.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清晰的浅表静脉。 3.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4.避免盲目进针。进针前用止血带在注射部位上方绷扎。使血管充盈后再进针,减少血管滑动,提高穿刺成功率。

5.轮换穿刺静脉,有计划保护血管,延长血管使用寿命。

6.出现血管破损后,立即拔针,局部按压止血。24h后给予热敷,加速瘀血吸收。 7.静脉条件差的病人要对症处理:

(1)静脉硬化、失去弹性型静脉穿刺时应压迫静脉上下端,固定后于静脉上方成30°斜角直接进针,回抽见回血后,轻轻松开止血带,不能用力过猛,以免弹力过大针头脱出造成失败。

(2)血管脆性大的病人,可选择直而显、最好是无肌肉附着的血管,必要时选择斜面小的针头进行注射。

(3)对塌陷的血管,应保持镇定,扎止血带后在该血管处拍击数次,或予以热敷使之充盈,采用挑起进针法,针头进入皮肤后沿血管由浅入深进行穿刺。

(4)给水肿患者行静脉穿刺时,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的渗液暂时消退,待静脉显示清楚后再行穿刺。

(5)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时选择较小的针头采取二次进针法,见回血后不松止血带,推药少许,使静脉充盈,再稍进0.5cm后松止血带,要固定得当,并努力使患儿合作,必要时可由两位护士互相合作完成。

8.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造成的静脉穿刺困难,可通过局部热敷、饮热饮料等措施促进血管扩张,操作时小心进针,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折压头皮针近端的输液管,可很快有回血,以防进针过度刺透血管壁。

并发症3:血肿 表现为血管破损,出现皮下肿胀、疼痛。2~3天后皮肤变青紫。1~2周后血肿开始吸收。

预防与处理

1.选用型号合适、无钩、无弯曲的锐利针头。 2.提高穿刺技术,避免盲目进针。 3.进行操作时动作要轻、稳。 4.要重视拔针后对血管的按压。拔针后用消毒纱布覆盖穿刺口,用拇指按压,因按压面积大,不会因部位不对或移位引起血肿。一般按压时间为3~5min,对新生儿、血液病、有出血倾向者按压时间延长,以不出现青紫为宜。

5.早期予以冷敷,以减少出血。24h后局部给予50%硫酸镁湿热敷,每日2次,每次30min,以加速血肿的吸收。

6.若血肿过大难以吸收,可常规消毒后,用注射器抽吸不凝血液或切开取血块。

并发症4: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严重者全身有畏寒、发热。

预防与处理:(同静脉输液)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并减慢低速,防止药物溢出血管外。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停止在此输液,抬高患肢并制动,局部用95%酒精或50%硫酸镁进行热湿敷。 3.仙人掌外敷,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4.超短波理疗,每日2次,每次30分钟。 5.如合并感染,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上一篇:空调故障下一篇:矿山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