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案

2022-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人教版生物必修一学案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学案:2章末复习

第二章 章末复习

【学习目标】

准确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推论,并能灵活应用公式与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学习重点】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及其推论 【学习难点】

灵活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及规律解决具体问题

【请回顾本章所学习的内容,并完成本章知识框架图】

【探究案】

题型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与推论

例1.物体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第2s内的位移是6m,则其加速度是______m/s,5s内的位移是________m,它运动最初18m的时间是______s,速度从6m/s增大到10m/s所发生的位移是__________m. 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

例2.子弹恰能穿过3块叠放在一起的同样厚的木板(即穿过第3块木板后子弹速度减小为零).设

2 1

子弹在木板里运动的加速度是恒定的,则子弹依次穿过3块木板所用的时间之比为__________. 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

题型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和应用

例3.某物体作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

(1)物体在OA段作________运动,加速度为__________m/s,在AB段作________运动,加速度是_________m/s. (2)物体在2s末的速度是________m/s. (3)物体的最大位移是__________m. 总结x-t图象v-t图象各自有什么特点?分析图象问题的几个主要要素是什么?

题型三:追及和相遇问题

例4.甲车以加速度3m/s由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乙车落后2s钟在同一地点由静止开始,以加速度4m/s作匀加速直线运动,两车的运动方向相同,求: (1)在乙车追上甲车之前,两车距离的最大值是多少?

(2)乙车出发后经多长时间可追上甲车?此时它们离开出发点多远?

22

22 2

总结分析追及相遇问题的主要突破口是什么?

题型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例5.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得到的纸带如图所示。按时间顺序取0、

1、

2、

3、

4、5六个点。用尺量出

1、

2、

3、

4、5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cm) 8.78 16.08 21.87 26.16 28.94。由此可求出2点的即时速度v=______m/s,打4点时的速度是 ,物体的加速度a=______m/s,物体做_______运动。(所标点间有4个点未画出)

总结纸带问题中某点瞬时速度、加速度如何求?

题型五:对加速度的理解

例6.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直线向同一方向运动时,取物体的初速度方向为正,甲的加速度恒为2 m/s,乙的加速度恒为-3 m/s,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物体都做加速直线运动,乙的速度变化快 B.甲做加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快 C.乙做减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变化率大 D.甲的加速度比乙的加速度大

例7.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质点在0~t1内速度、加如何变化?t1~t2内质点的速度、加速度各是多少?

速度22

2 3

【课堂小结】

4

第2篇:人教版教学教案生物人教版必修一 1.1从生物圈到细胞 学案

生物人教版必修Ⅰ:1.1从生物圈到细胞 精品学案

知识梳理

1.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细胞生物依靠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胞密切合作,___________________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3)即使像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也只有依赖活细胞才能生活。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1)从生物圈到__________,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各自生命层次的相互关系是细胞→_________________→器官→_______________→个体→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是指在_____________区域内,_____________生物的_____________。同一区域内,所有的种群构成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疑难突破

1.为什么说生命的活动离不开细胞?

剖析:离开细胞,就没有神奇的生命乐章,更没有地球上那瑰丽的生命画卷。

(1)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物体,它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由这个细胞来完成的。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一个生物体含有多个细胞,它们的生命活动都是由各个细胞来完成的。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因此,没有细胞就没有生命活动。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是怎样划分的?

剖析:所谓系统,它是指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部分有规律结合而成的整体。 生命系统的层次是指:从生物圈到各生态系统、从大小不同的群体到组成群体的每个个体及个体水平以下的器官、组织、细胞,它们层层相依,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生命系统,但每个层次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问题探究

问题:有的科学家认为:“尽管生物科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水平,并且对生物大分子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是这些大分子并没有生命。生命和细胞难解难分,细胞才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你对这段话是怎样理解的?

探究:在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里,几乎所有的生物(病毒除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单细胞生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如衣藻、草履虫等。对于它们来说,一个细胞就是一个生命体,全部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多细胞生物则由许多细胞构成,如:玉米、人等。这些细胞既有分工又密切合作,同时又保持着形态与结构的独立性,每个细胞具有自己独立的一套“完整的”结构体系,从而构成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对于它们来说,细胞也像一个生物体的“缩影”,细胞中的各种结构都承担着一定的功能,它们相互紧密联系、协调一致,使细胞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所以说,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知识·巧学·升华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第 1 页 共 7 页

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的单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细胞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如人体中,消化系统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完成必须通过血液循环系统才能运输到组织细胞,代谢的终产物需要排泄系统排出体外,同时还要依赖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相互合作,构成了人体的完整生命活动。

知识拓展

草履虫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由纤毛的摆动获取食物,从口沟进入细胞形成食物泡。在细胞内进行氧化分解。食物残渣通过胞肛排出体外,代谢的废物通过伸缩泡排出体外。草履虫除能完成运动和分裂外,还能完成摄食、呼吸、生长和应激性等生命活动。如果没有完整的细胞结构,草履虫不可能完成这些生命活动。

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是以细胞代谢为基础,通过细胞膜完成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通过叶绿体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变成生命所能利用的化学能;生物体的生长发育以细胞增殖、细胞分化为基础;遗传变异以细胞内的基因传递和变化为基础。

深化升华 在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中,能完整地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是细胞。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朊病毒等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在活细胞中才能具有生命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细胞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地球上瑰丽的生命画卷。一些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也就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只有寄生在生物细胞中,才能从中获取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系统是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例如,一个细胞、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系统。

误区警示 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也是一个系统,但不是生命系统。因为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离开细胞,生命活动就不能进行,而在分子或原子的系统中不可能包含细胞,因此分子和原子并没有生命。

生命系统是指从生物圈到细胞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系统。生命系统有不同的结构层次。例如,以龟为例:

要点提示 高等植物体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构成的,这些器官不构成系统直接构成完整的植物个体。如果是一只草履虫,将没有“组织”“器官”和“系统”层次。因为草履虫属于单细胞原生动物,由一个细胞直接构成生物个体。

问题·思路·探究

问题1 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怎样生活和繁殖的?

思路点拨:尽管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可以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活细胞中的物质生活和繁殖。

问题2 在你和你父母之间,什么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胚胎发育与细胞的生命活动有什么关系?

第 2 页 共 7 页

思路点拨:人类的亲代产生子代,是通过亲代的原始生殖细胞经过减数分裂这种特殊的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即精子和卵细胞。精子中含有来自父亲的遗传物质,卵细胞中含有来自母亲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是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的,其中核酸携带着遗传信息。在子女和父母之间,精子和卵细胞充当了遗传物质的桥梁,将遗传信息传递给了子代。 精子和卵细胞通过受精作用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在子宫中发育成胚胎,胚胎进一步发育成胎儿。胚胎发育通过细胞的分裂、分化等过程实现。胚胎以及发育成的人体,其进行的各项生命活动都是以细胞为基础,在细胞内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如呼吸、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 问题3 为什么说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

思路点拨: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或在细胞参与下完成的,最早的原始生物的生命活动是在细胞内完成的,由此逐渐演变成多细胞生物,细胞是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病毒尽管不具有细胞结构,但它的生命活动也必须在细胞内才能进行。 典题·热题·新题

例1 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的正确顺序是(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 B.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思路解析: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单位,由细胞构成组织,由组织构成器官,由器官构成系统(动物),再进一步构成完整的生物个体,再由个体构成种群,由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生态系统,由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以及无机环境构成生物圈。 答案:A 方法点拨 对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在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的。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学习,也应采用分层认识的方法。

例2 下列生物具有细胞结构的是(

) A.艾滋病病原体 B.疯牛病病原体 C.炭疽病病原体 D.乙型肝炎病原体

思路解析:艾滋病病原体是病毒;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体;疯牛病的病原体是具有感染性的蛋白质——朊病毒;乙型肝炎的病原体是病毒。病毒是无细胞结构的生物,炭疽杆菌是一种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有细胞结构。无细胞结构的生物有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等。 答案:C 深化升华 生物可分为: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和无细胞结构的生物两类。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炭疽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 例3 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履虫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B.病毒的生命活动可以离开细胞 C.细胞内的生命大分子没有生命

D.单细胞生物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思路解析:细胞和生命活动的关系是:生物体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的一个细胞就能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各种分化细胞的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它的生命活动离不开宿主细胞。

第 3 页 共 7 页

答案:B

课后强化

夯基达标

一、选择题

1.下列可称为细胞的是(

) A.肌纤维 B.胶原纤维 C.神经纤维 D.弹性纤维

思路解析:胶原纤维、神经纤维、弹性纤维是细胞分泌物,肌纤维是细胞。 答案:A 2.2003年上半年,非典型性肺炎给我国乃至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经各国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经查明引起该病的生物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我们认为这种病毒是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

A.它能进行独立的新陈代谢 B.它能通过增殖繁衍后代 C.它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D.它的组成化合物含有蛋白质和核酸

思路解析:病毒没有独立的新陈代谢能力,不具有细胞结构,它是通过增殖繁衍后代。 答案:B 3.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

) A.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线粒体的能量转换作用 C.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稳定性 D.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思路解析:细胞能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是细胞结构的完整性。 答案:D 4.下列结构中属于组织的是(

) A.一棵桃树 B.一朵桃花 C.一个桃仁 D.一块桃肉

思路解析:一棵桃树是个体,一朵桃花是器官,桃仁也是器官,桃肉是组织。 答案:D 5.下列关于细胞与生命活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

B.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所以它的生命活动与细胞无关 C.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D.多细胞生物依赖高度分化的细胞密切协作,才能完成生命活动

思路解析: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虽然没有细胞结构,但它不能独立生活,只有寄生在细胞中才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所以,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答案:B

第 4 页 共 7 页

6.学校的课外活动小组调查一个池塘中青蛙近几年的生长繁殖状况。他们研究的是生命系统的(

) A.个体水平 B.种群水平 C.群落水平 D.生态系统

思路解析:池塘中的青蛙是一个物种。一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总和构成一个种群。所以此小组是研究青蛙种群的变化。 答案:B 7.下列关于对生命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可以相互联系,也可以没有关系,如细胞和生物圈 B.组织、细胞等都是生命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生命系统的各个层次是密切联系的 D.生物的生活环境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思路解析:生命系统分为不同的层次,各层次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它们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如果要研究生命系统的生物圈或生态系统,不但要研究各种生物,还要研究各种生物需要的环境条件,所以它们也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答案:A 8.下列细胞是活细胞的是(

) A.玉米种子的胚乳 B.木纤维 C.导管

D.种子的子叶

思路解析:A、B、C都是死细胞,种子的子叶是活细胞。 答案:D 9.下列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和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具有相同层次的是(

) A.海洋中的所有鱼

B.一片草地中的所有蝗虫 C.一片森林中的所有老虎 D.一个池塘 思路解析:培养皿中的大肠杆菌菌落属于种群。海洋中的所有鱼以及一片草地中的所有蝗虫二者都包含了多个物种,不属于种群。一片森林中的所有老虎是由同种个体构成的种群。一个池塘属于生态系统。 答案:C 10.生命系统中与龟的心脏处于同一结构层次的是(

) A.人的血液 B.肌纤维 C.皮肤 D.呼吸系统

思路解析:人的血液属于组织,肌纤维属于细胞,皮肤属于器官,呼吸系统属于系统,龟的心脏属于器官,和皮肤同属于一个结构层次。 答案:C 11.下列能完成一切生理功能的细胞是(

) A.变形虫

第 5 页 共 7 页

B.人的红细胞 C.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D.根毛细胞

思路解析:变形虫是单细胞生物,其细胞能完成一切生命活动。 答案:A 12.下列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研究的正确顺序是(

)

A.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B.细胞—组织—器官一系统—生物体—种群—群落—生物圈—生态系统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生物体—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D.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思路解析: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层次的研究,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采用分层认识的方法。在A、B、C、D四个选项中,只有A项是按照从简单到复杂顺序排列的,其余几项排列紊乱。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3.把一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分开,结果二者在自然状态下都不能长时间地生存,这说明

。 答案: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14.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析,下列各种情况对应哪种结构层次?将名称填写在

中。 (1)大肠杆菌属于

层次。 (2)大肠杆菌菌落属于

层次。

(3)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属于

层次。 (4)一个池塘中的全部动物属于

层次。 思路解析:主要考查生命系统的层次。大肠杆菌是单细胞的菌类,所以它既属于细胞的层次,也属于个体的层次;而大肠杆菌菌落是由同种的个体聚集在一起的一个群体,应属于种群的层次;在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也是由一些相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群体,属于种群层次;一个池塘中的全部动物是由不同的生物个体组成的一个生物群体,应属于群落的层次。 答案:(1)细胞(或个体) (2)种群 (3)种群 (4)群落 走进高考

1.(经典回放)浅海中牡蛎与鱼类、节肢动物、棘皮动物等生物生活在一起。这些动物构成了(

) A.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态因子

思路解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题目中是各种生物的总和,所以构成了群落。 答案:A 2.(2004上海高考理综,21)海洋中生物种类繁多,其中紫菜、海带等各种生物所组成的是(

) A.种群

B.生态系统 C.群落 D.食物网

第 6 页 共 7 页

思路解析:同一种生物的总和是种群,而生态系统同一时间和空间所有生物的总和为群落。 答案:C 3.(2005上海模拟,3)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上的8群羊是(

) A.一个群落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答案:此题必须要先理解种群、群落的概念,然后去分析题意。绵羊是一个物种,山羊是一个物种,8群羊是不同种生物,因此不能称其为一个种群。但是群落的概念必须是指这个区域内全部生物,如这个草原上还有牧草、草丛中还有蝗虫、土壤中还有细菌等等生物,少一种生物都不能称其为群落,所以8群羊不是一个群落,不是一个种群,而是两个种群。

答案:C

第 7 页 共 7 页

第3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5.2染色体变异(学案)

人教版(2019)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5章

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明染色体结构和数量的变异都可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甚至死亡。”根据上述要求和建议,本节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2.说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3.进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教学难点

染色体组和多倍体的概念。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由“问题探讨”中的马铃薯和香蕉的染色体数目来引入,引出染色体变化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讲解染色体数目变化的类型展示马铃薯染色体、果蝇染色体等图片,讲解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最后通过展示相关染色体变化以及实例图片,讲解染色体结构变化的类型,使学生对染色体变异形成完整的认知。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马铃薯、香蕉的图片以及课本问题讨论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讨论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讲解要点为:

生物种类

体细胞染色体数/条

体细胞非同源染色体/套

配子染色体数/条

马铃薯

野生祖先种

24

2

12

栽培品种

48

4

4

香蕉

野生祖先种

22

2

11

栽培品种

33

3

无配子

2.体细胞含有3个染色体组,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正常联会,无法形成配子。

教师活动:我们已经知道,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能够使生物体亲子代间的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那么,马铃薯和香蕉的染色体数目为什么与它们的野生祖先有很大差别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内容:染色体变异。染色体变异分为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结构变异。

2.新课讲授

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果蝇染色体组的图片,讲解染色体组的有关知识,

教师活动:讲解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分为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以一套完整的非同源染色体为基数成倍地增加或成套地减少。

教师活动:展示野生马铃薯的染色体组成图片,讲解二倍体的概念。

教师活动:首先讲解多倍体的含义,讲解香蕉是三倍体,马铃薯是四倍体,并展示相关图片。

教师活动:那么多倍体存在于动物中吗?其实多倍体在植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在动物中却少见。展示染色体数目加倍后的草莓和野生状态下的草莓图片,讲解多倍体植物的特点。

教师活动:讲解多倍体育种主要是低温处理和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种子或幼苗。秋水仙素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中的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教师活动:展示蜜蜂的种类,讲解蜜蜂的蜂王和工蜂的体细胞中有32条染色体,而雄蜂的体细胞中只有16条染色体。由此讲解单倍体的概念。

教师活动:展示单倍体和正常植株的对比图,讲解单倍体的形成方式以及单倍体植株的特点。

教师活动:利用课件展示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的实验视频,如有条件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根据视频展示内容,着重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教师活动: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试剂和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辨析。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教师活动:人的许多遗传病都是由染色体结构改变而引起的。展示猫叫综合征患者图片以及症状,并引出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教师活动:课件依次展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的染色体结构示意图以及实例,并从染色体变化这一方面进行详细讲解。

教师活动:讲解染色体结构变异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多数不利)。

五、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2节

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类型

二倍体、多倍体以及单倍体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化

缺失、重复、易位、倒位

第4篇: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6章第4节《细胞的癌变》学案

《细胞的癌变》学案

【本节需掌握以下问题】

1.什么是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有哪些特征? 2.常见的致癌因子有哪些? 3.细胞癌变的机理是什么?

4.如何预防癌症?常见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哪些?

【自主预习】

一、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1.癌细胞:细胞受到_____的作用,细胞中的_____发生变化,就变成__________的恶性增值细胞,这种细胞就

是癌细胞。癌症通常也叫_____,是由癌细胞大量增值而引起的。 2.癌细胞具有以下特征:

①在适宜条件下,癌细胞能够________。

②癌细胞的______发生显著变化。

③癌细胞的____发生变化。由于细胞膜上____等物质减少,使得

癌细胞之间的黏着性显著降低,容易在体内_____和______。 答案:1.致癌因子 遗传物质 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分裂 恶性肿瘤 2.无限增殖 形态结构 表面 糖蛋白 分散 转移

二、细胞癌变的原因

1.外因:大致分为三类

物理致癌因子:如____ ;化学致癌因子:如___ 、_

;生物致癌因子:如__ __。

2.内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____和____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人和动物细胞的染色体上本来就存在着与癌有关的基因:_ 和__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_ __,控制细胞_____和 _____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____细胞不正常的增殖。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会损伤细胞中_ _ 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___,导致正常细胞的__ 和____ 失控而变成癌细胞。

答案:1.紫外线 X射线 尼古丁 硝酸盐 致癌病毒

2.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原癌基因 抑癌基因 调节细胞周期 生长 分裂 阻止 DNA 突变 生长 分裂 【学习新知】

学习任务一:探究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活动1: 分析癌细胞的概念,注意与细胞衰老和细胞凋亡的区别

活动2: 阅读教材125-126页,归纳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思考讨论1】癌细胞增殖的方式是什么?( 有丝分裂) 学习任务二:探究癌变的原因

活动1: 阅读教材126页,说出引起细胞癌变的外因和内因各有哪些?

活动2: 讨论为什么易患癌症的多为老年人?

【思考讨论2】

只有癌细胞才有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吗?(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存在于所有细胞中) 学习任务三:讨论癌症的预防与治疗

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结合生活的实例,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癌症的防治措施有哪些?

第5篇:人教版教学教案【人教版】10-11学年高二生物(必修二)学案——第六章第四节染色体变异学案(整理)

高中生物必修二

必修本

第39课时 染色体变异

金湖中学 沈德邻

知识精华

染色体的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举例

染色体数目 的变异: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举例:21三体综合症染色体组的倍性增加染色体组的概念:一般地说,生殖细胞中,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一组 染色体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二倍体举例:几乎全部动物,过半数的高等植物概念: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1 /3的被子植物,65%的帕米尔高原的高山植物举例:成因:外界条件剧变,有丝分裂过程受阻,染色体数目加倍特点:茎秆粗壮;叶片、果实、种子比较大;营养物质含量高;发育延迟, 结实率低多倍体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成因: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多倍体育种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形成原理:有丝分裂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发育多倍体植株实例:三倍体无籽西瓜的培育染色体组的倍性减少(单倍体)单倍体的概念: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成因:由配子直接发育成新个体(孤雌生殖、孤雄生殖)举例:蜜蜂中的雄蜂(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的)等 特点:植株弱小,高度不孕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单倍体 正常纯合体单倍体育种方法:花药离体培养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后代都是纯合体题例领悟

例题:普通小麦是六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42条,指出下列各细胞的染色体数目(1)六倍体小麦的花粉( ) (2)六倍体小麦花粉离体培养发育成的植株( ) (3)六倍体小麦的胚( ) (4)六倍体小麦的胚乳( ) (5)六倍体小麦的珠被( ) A、21 B、42 C、63 D、84 解析:普通小麦是6倍体,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为42条。花粉是生殖细胞,染色

1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体数目减半,有21条染色体,因此(1)(2)答案为A。(3)胚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4)胚乳是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的,染色体数为:两枚极核(2×21)+一枚精子(21)=63,答案为C。(5)珠被为体细胞,染色体数为42,答案为B。 答案:A、A、B、C、B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用花药离体增养出马铃薯单倍体植株。当它进行减数分裂时,观察到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12对。据此现象可推知产生花药的马铃薯是 ( ) A、三倍体 B、二倍体 C、四倍体 D、六倍体

2、八倍体小黑麦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数是 ( ) A、8 B、4 C、2 D、1

3、单倍体玉米植株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是 ( ) A、16个 B、10个 C、8个 D、20个

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它的单倍体中含有的染色体组数是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5、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

B、 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 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 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

6、水稻的某3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3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它的花药进行离休培养,再用浓度适当的秋水仙素处理。经此种方法培育出的水稻植株,其表现型最多可有 ( ) A、1种 B、4种 C、8种 D、16种

7、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可诱导形成多倍体植物,秋水仙素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染色体再次复制 B、使染色体着丝点不分裂 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D、使细胞稳定在间期阶段

二、简答题

8、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杂交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生物必修

高中生物必修二

(3) 单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多倍体育种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面是两个实验:(1)用适当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被传粉的番茄花蕾,其子房就发育成无籽果实;(2)用四倍体西(雌)与二倍体西瓜(雄)杂交,获得三倍体西瓜种子,种子萌发并长成植株后,用二倍体西瓜的花粉进行人工授粉,能形成无籽西瓜,请根据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番茄果实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番茄的枝条进行扦插,长成的植株上所结的果实为_______________果实。

(2)三倍体西瓜的无籽这一变异______________遗传。如果用这株西瓜的枝条进行扦插,在长成的植株上,子房壁细胞含有______________个染色体。

自我评价答案:

1、C

2、B

3、B

4、C

5、D

6、C

7、C

8、(1)基因重组 (2)基因突变 (3)染色体数目变异 (4)染色体数目变异

9、(1)不能,有籽 (2)能,3

3 生物必修

第6篇:高一生物人教版必修二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学案)

人教版(2019)必修二

遗传与进化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型有多种可能,并可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结合教材内容,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定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以问题探讨中的豌豆照片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两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讲解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分析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杂交实验,并讲解测交试验,得出自由组合定律。再通过课本展示资料,讲解孟德尔取得成功的原因。最后讲解孟德尔遗传规律在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四、教学步骤

1.新课导入

教师活动:展示形状不同的豌豆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讨中的问题。

学生活动:观察课件,独立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

活动意图:产生认知冲突,引领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

教师活动:讲解以上问题,讲解要点为:

1.要点:不影响。决定子叶颜色的遗传因子和决定种子形状的遗传因子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二者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因此它们之间不会相互影响。

2.要点:不一定。在生活中,也可以看到黄色皱缩的豌豆及绿色饱满的豌豆。

教师活动:那么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对其他相对性状有没有影响呢?在发现了一对相对性状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孟德尔又对豌豆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进行了研究。

2.新课讲授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教师活动:展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杂交实验的过程以及结果。并组织学生对比实验和预测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第9页,对比预测结果,初步分析思考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中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

教师活动:教师在讲解中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1)孟德尔以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进行实验的?

(2)F1代的表现型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3)F2代的表现型是什么?比值是多少?

(4)每对性状的遗传是否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黄与绿、圆与皱。

(2)F1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有四种表现型: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前后代比较发现,出现了亲代不曾有的新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这又恰恰是两亲本不同性状的重新组合类型。这四种表现型比为9:3:3:1,恰是(3:1)2的展开,表明不同性状的组合是自由的、随机的。

(4)每对性状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教师活动:那么,为什么出现了两对新性状,孟德尔是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的呢?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教师活动:孟德尔首先假设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两对不同的遗传因子控制,且这两对遗传因子在传递过程中彼此是独立的。

教师活动:根据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孟德尔认为性状是由遗传因子来控制的,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那么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的体细胞中有几对遗传因子?如果用Y(y)和R(r)来表示颜色和粒形,那么纯种的黄色圆粒和纯种的绿色皱粒豌豆的遗传因子组成如何表示?

学生活动:回答:分别有2对遗传因子,黄色圆粒可用YYRR表示,绿色皱粒可用yyrr表示。

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还学到遗传因子在配子里是成单存在的,那么上述两个亲本产生的配子的遗传因子又是如何表示的?

教师活动:纯种黄色圆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纯种绿色皱粒产生的配子可用yr表示。

教师活动:两亲本杂交时产生的配子YR和yr结合,所产生F1的遗传因子组成就是YyRr。F1代体细胞中既有Y,又有y,既有R又有r,为什么F1表现出的是黄色圆粒呢?因为Y对y具有显性作用,R对r具有显性作用,所以F表现出来的是Y和R所对应的性状,即黄色圆粒。

教师活动:讲解根据分离定律,每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F1中Y可以与R或r组合,y可以与R或r组合,即产生YR、Yr、yR、yr四种配子。

教师活动:孟德尔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每对遗传因子的分离以及不同对遗传因子之间的自由组合是彼此独立互不干扰的,且分离和组合是同时进行的。这样,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就各有四种:YR、Yr、yR、yr,并且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1:1:1:1。受精时,由于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那么配子的结合方式有几种?F2中的性状表现和遗传因子的组成形式各有几种?

教师活动:展示遗传图解,并讲解F1配子组合方式为16种,F2遗传因子组成为9种,F2表现型为四种。

教师活动:提问:什么叫测交?

学生活动:是用F1代与亲本的隐性纯合子杂交。目的是测定F1的基因型。

教师活动:展示F1作父本和母本的测交及其结果的遗传图解。

教师活动:讲解两种情况是相同的,说明F1在形成配子时,不同对的基因是自由组合的。

教师活动:

三、自由组合定律

教师活动:讲解自由组合定律的含义,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比较表,并进行讲解。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教师活动:展示课本思考讨论中的内容,并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讲解要点为:

1.豌豆适于作杂交实验材料的优点有:(1)具有稳定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如高茎和矮茎,高茎高度为1.5~2.0m,矮茎高度仅为0.3

m左右,易于观察和区分;(2)豌豆严格自花传粉,在自然状态下可以获得纯种,纯种杂交可获得杂合子;(3)豌豆花比较大,易于做人工杂交实验。孟德尔正是因为选用了豌豆做杂交实验,才能有效地从单一性状到多对性状研究生物遗传的基本规律,才能对遗传实验结果进行量化统计。若孟德尔一味地用山柳菊做实验,就很可能揭示不了生物遗传的规律,所以科学地选择实验材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之一。

2.

如果孟德尔没有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他很难对分离现象作出解释。因为通过数学统计,孟德尔发现了生物性状的遗传在数量上呈现一定的数学比例,这引发他揭示其实质的兴趣。同时这也使孟德尔意识到数学概率也适用于生物遗传的研究,从而将数学方法引入对遗传实验结果的处理和分析中。

3.一种正确的假说,仅能解释已有的实验结果是不够的,还应该能够预测另外一些实验的结果,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认为假说是错误的。孟德尔基于他对豌豆杂交实验作出的假说,设计测交实验,其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由此证明自己提出的假说是正确的。

4.有关系。数学包含许多符号,数学符号也被普遍应用于概括、表述和研究数学的过程中。孟德尔创造性地应用符号体系,并用于表达抽象的科学概念,和应用数学符号研究数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与他曾在大学进修过数学有关。

数学符号能简洁、准确地反映数学概念的本质。孟德尔用这种方法,也更加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使他的逻辑推理更加顺畅。

5.(1)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孟德尔在维也纳大学进修时,通过对自然科学的学习,使他具有生物类型是可变的、可以通过杂交产生新的生物类型等进化思想。同时孟德尔还学习数学,使他受到“数学方法可以应用于各门自然科学之中”的思想影响,产生应用数学方法解决遗传学问题的想法,使孟德尔成为第一个认识到概率原理能用于预测遗传杂交实验结果的科学家。

(2)严谨的科学态度。孟德尔对杂交实验的研究是从观察遗传现象出发,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研究方法。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光是豌豆的杂交实验,他就没有局限于对实验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归纳。

(3)创造性地应用科学符号体系。科学符号体系能够更简洁、准确地反映抽象的遗传过程。

(4)勤于实践。孟德尔在豌豆杂交实验中,连续进行了8年的研究,并且对每次实验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从中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和规律。

(5)敢于向传统挑战。孟德尔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颗粒遗传”的思想,这是对传统遗传观念的挑战。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教师活动:讲解孟德尔论文发表的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教师活动:讲解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在杂交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的实例。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和验证

三、自由组合定律

四、孟德尔实验方法的启示

五、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六、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应用

上一篇:清扫校园活动策划书下一篇:初三物理北师大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