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故居门票

2023-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周恩来故居门票

周恩来故居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

“读书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遵祖训入家塾馆读书,在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兄弟中,他聪明好学,记忆过人。当时,嗣母陈氏请家塾老师邹先生给周恩来起个字。邹先生说:大鸾是吉祥之鸟,与凤凰齐名,同大鹏为伴,“翱翔天宇,扶摇直上九万里”,前程无量,就叫“翔宇”吧。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父母住的面南三间房屋,东面的一间是周恩来诞生的地方。1898年3月5号,周恩来就诞生在东院面朝南一幢房屋的东厢房里。周恩来祖父周骏龙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谱名恩来。周恩来诞生时,周家已经衰败。 周恩来母亲万氏,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给大鸾留下深刻的印象。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出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曾在山阳县衙当过差,后来又在武汉等地教书。1942年7月,周贻能因病在重庆红岩村去世,终年69岁。

从“诞生地”向西横穿一条走廊,周家的主屋便出现在眼前。周恩来的小叔父周贻淦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为了“冲喜消灾”,周贻能夫妇便把刚出生六个月的恩来过继给周贻淦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贻淦便去世了。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嗣母陈氏才学出众,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丈夫去世以后,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恩来

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古诗词。陈氏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民族英雄的故事,这对周恩来在思想上、文化上作了最初的启蒙教育。

嗣母陈氏无奶哺育,雇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她经常带恩来在宅院的空地上长瓜种菜,还曾带恩来到自己家里去玩。万氏妈妈于1904年秋,带着6岁的恩来移居清江浦外祖父家。1907年,周恩来9岁时,生母万氏、嗣母陈氏先后都因染上肺结核而去世,而父亲周贻能又在外地谋生,周恩来弟兄三人在淮安几乎无依无靠。这个打击是巨大的,使刚刚10岁的周恩来一下子成为“大人”。1908年,10岁的恩来领着9岁的恩溥和4岁的恩寿,扶着陈氏的灵柩,乘船返回淮安,借债安葬了对他有教养之恩的陈氏妈妈。家景的凄凉常常迫使周恩来的叔父和婶母们在家翻箱倒柜,以便找出一些衣物、瓷具、书籍和字画让恩来拿到淮安城里的当铺去典押。周恩来从小就磨练出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那种精明周到的办事能力。他把家族亲戚的生辰、忌日一一写下来,贴在墙上,到了日子便去张罗应酬。此时表舅龚荫荪将周恩来接到龚家家塾馆去读书。龚荫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他激励恩来奋发读书,立志成为国家栋梁。

在过继母陈氏住房“亭子间”后檐有一眼水井。周恩来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来饮用洗漱、浇瓜浇菜。故居院内有两株百年老榆树,高达20米。据传这两株榆树是周恩来童年时期亲手所植。1910年春天,在东北奉天就是现今的沈阳市做事的四伯父周贻赓接恩来去东北读书。

周恩来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周恩来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见淮安县委的负责同志,十分关心家乡的情况。周恩来曾为淮安县委题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还为《淮安日报》题写了报头。他多次要求县委的负责同志把故居处理掉。

1973年,周恩来又让国务院值班室主任吴庆彤同志给淮安县委打来电话,正式传达周恩来关于处理旧居的三条指示:1,不准让人去参观;2,不准动员住在里面的居民搬家;3,房子坏了不准维修。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恩来同志逝世以后,淮安县委根据亿万人民的要求,着手整修周恩来故居,把故居按1910年周恩来离开淮安时的原貌进行修复,周恩来故居于1979年3月5日正式对外开放。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列入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现在,故居西宅院有“周恩来家世、童年与故乡图片画展”、“周恩来外祖父万家字画展”和“开国总理大型图片展”。在“周恩来书画苑”里,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耀邦等为故居留下的极为珍贵的题词及一大批著名书画家如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缅怀周总理捐献的字画墨宝。

周家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并在此放过风筝。1997年故居在后院建成了周恩来墨迹碑廊。

第2篇:参观周恩来故居有感

淮安市韩桥中心小学六(2)班 刘娟

周日的清晨,我和同学们踏进了周恩来故居的大门。一进大门,我就看见了那棵枝干弯曲的老梅数,它枝叶稀疏,沉默地站在院子的一角。同学们大多涌向了卧室和私塾房,而我却独自走向这棵老梅,轻轻抚摸着树身,倾听周总理童年的故事。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在淮安的楚州。1904年他随父母、嗣母及两个弟弟迁往清江浦的外祖父家,租赁张瑞臣举人的14间房屋居住,并在陈家花园私塾馆就读。就是在这里,周总理度过了四年的童年生活。在简陋的私塾里,他学习十分用功刻苦,因为教私塾的老师是个落榜秀才,一心准备重考,每次上课马马虎虎。于是,周总理便自己捧起古典名著来读。由此可见,童年时期的周恩来对知识的需求真是到如饥似渴的地步。周恩来读书很用功,他书房的煤油灯灭了又亮,亮了又灭……就是在这简陋的有着印痕的书桌上,他抒写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周恩来每天总是早早起来在梅树下诵读、背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见,他的意志多么顽强啊!家庭良好的教育,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周恩来最终走向了成功。

我崇敬的看着这株梅树……那时的周恩来和我差不多大吧,但生活清苦的他,一定比我刻苦、勤奋,也一定比我要坚强、成熟,否则十来岁的他怎么就会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呢?

时间过的真快,我们该回去了。我站直身子,再次抬头仰望那散发幽香的梅花,我郑重地挥挥手,转身离去时回望周恩来故居处的大门,正沐浴着春日灿烂的阳光。

指导老师张春雷

第3篇:周恩来故居导游词

周恩来故居

位于在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市楚州区城中心,东临驸马巷,南临局巷,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都是曲折的三进院。整个建筑皆是青砖、灰瓦、木质结构的平房,具有着明清时期苏北民居的典型建筑风格。这座老式的宅院是由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从浙江迁居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弟周光焘合买的,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房屋32间。

门匾 大门上方红底金字的“周恩来同志故居”门匾,是邓小平同志题写的。

读书房 是周恩来总理童年读书的地方。1903年,刚刚五岁的周恩来就进家塾馆读书。与他一起的同辈弟兄中,他聪明好学,以博闻强记著称。每次在背诵、认字与默写都名列前茅。平时,他还特别喜欢书法,练字十分认真,笔力雄浑而刚劲,别具一格。这张书桌就是他当年用过的,另外几张是与他一起读书的同辈弟兄们用过的。

诞生的房间 由读书房向西便是周恩来诞生地。1898年3月5日,周恩来总理就诞生在东边的这间屋子里。屋里陈列着两张照片,是周恩来总理的父亲和母亲。父亲周劭纲,生于1874年,是旧社会的一个小职员。1927年,他在上海曾帮助儿子做过秘密通讯联络工作,掩护过周恩来。后来到武汉重庆和周恩来在一起的时候,也做过一些对革命有益的工作。1942年因病在重庆的红岩村去世,终年68岁。母亲周万氏,1877年出生在清江浦(现在的淮安市清河区),是清河县知县万青选的第十二个女儿,小名冬儿,人称十二姑。她性格开朗,爽直豪放,办事精明能干。1907年,生母万氏因病去世,终年30岁。传说,万氏在临盆之前,曾经做过一个梦,梦见有一只鸾凤般的神鸟飞入怀中,全家人都认为这是吉兆。孩子生下来,果然眉清目秀,气宇非凡。祖父给孩子起了个乳名大鸾、取名恩来、字翔宇,及至后来周恩来在南开读书时取笔名飞飞,这些名字都和鸾凤之鸟的梦有关。西边这间屋子,是周劭纲当年读书休息的地方。周恩来祖父周攀龙曾做过师爷,后来曾任山阳县的知县(山阳县就是现今的淮安楚州区)。周劭纲学过师爷,但没学成,后来只做了一般的小职员。

在诞生地的对面是1984年10月29日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胡耀邦同志来淮安瞻仰周恩来故居时的题词:“全党楷模”,对周恩来给予高度评价。

主堂屋 这三间房屋是周光勋一房的主堂屋。周恩来的祖父周攀龙做过师爷,在桃园(今泗阳)、阜宁、安东(今涟水)和海州(今连云港)做过知县、知州。到了晚年任山阳知县。他一生清廉,没有给后代留下多少遗产。

乳母住房 这里是周恩来乳母蒋江氏的住房。周恩来的母亲万氏生下周恩来后,不久就将周恩来过继给小婶母陈氏抚养。由于陈氏无奶哺育,就在本城的南门大街小鱼市口西雇了一位二十多岁的蒋江氏给幼年的恩来做乳母。蒋江氏出生劳动人民家庭,她勤劳、善良,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周恩来小的时候常跟着乳母学种瓜,也常到家境贫寒的乳母家中去玩。周恩来非常喜欢自己的乳母,亲切的叫她蒋妈妈。几十年后,家乡有亲属到北京时,他还特地询问起蒋妈妈以及她后代的情况。

水井 是周恩来总理童年时期用过的,小时候,他就常跟蒋妈妈一起从这口井里打水浇瓜浇菜。他对这口井的印象很深。1960年,他在接见淮安县委负责同志时,还深情地提起过这口井,他问:“我家的那口井还在吗?”并向在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说:“淮安的地下水位很高,吊桶上只要系上庹把长的绳子,就能把水打上来了。”周恩来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品德的形成应该与他从小就跟乳母、过继母等一起劳动有关。

榆树故居有两株百年榆树,高达15米,已被有关部门列为“伟人故居名木”。典型的苏北民居一般都有水井和榆树,寓意为“饮水思源”、“年年有余(榆)”、“叶落归根”。因而榆树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厨房 菜地 是周总理童年时期和他八婶娘两家合用的厨房。屋前是两块小菜地。

嗣父母住房 周恩来小叔父周簪臣结婚不到一年,便得了肺病,日趋严重,为了“冲喜消灾”,周劭纲夫妇便把不满周岁的恩来过继给周簪臣做儿子,但过继后不到两个月,周簪臣便去世了。幼年的恩来就由守寡的小婶母陈氏养育。陈氏,1878年出生在清江浦的一个书香门第,她父亲陈源,饱读经书,很有学问,因为没有儿子,便全力培育女儿,所以陈氏擅诗文书画,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丈夫去世以后,陈氏便把幼年的恩来作为自己的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在他

三、四岁时,就教他认字块,练习书法,五岁时,教他吟诵唐诗,还经常给他讲一些历代英雄故事,这对周恩来后来惊人的记忆力以及才华横溢的文字表达能力是最初的锻炼,对他思想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影响。1908年,小婶母陈氏病逝,终年30岁。

从此,周恩来就和八婶母杨氏生活在一起,直到1910年离开淮安到东北去求学。

周恩来故居展室陈列部分:周恩来童年、家世与故乡展览

周恩来童年 主要介绍周恩来总理的童年。举世景仰的周恩来故居坐落在古城淮安楚州区中心的驸马巷内。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同志就诞生在这里。5岁时大鸾入家塾馆读书。有一次,家塾老师带大鸾去关天培祠堂,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家塾老师给他讲述了清廷的腐败,帝国主义列强的贪婪和出生在淮安的民族英雄关天培殉国的悲壮。这一切犹如惊雷入耳,震颤着大鸾幼小的心灵。6岁时,家里买彩票中奖5000银元,引起债主肆意勒索,不得已,全家搬到清江浦的外祖母家。一到外祖母家,外祖父遗留下的丰富藏书就像磁铁般地吸引着他。万家的书房,成了他猎取知识的宝库。在清江浦时,大鸾专程瞻仰了岳飞庙,在一块题咏岳飞的诗碑前,大鸾情动意发,默然良久,为岳飞的精忠报国之情所感,以至7年后在天津南开读书时,他还撰文评曰:“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1907年春,生母万氏贫病而逝,初夏,大鸾随陈氏母亲回宝应娘家治病。在这里,他得以与知名学者陈式周朝夕相处,陈式周独具慧眼,器重大鸾聪颖好学,大鸾钦服表兄的博学多才,两人友谊一直持续若干年后。然而,这一年对大鸾来说,又是灾难的一年,小婶母陈氏不久因病去世;这样,大鸾只好又回到了阔别三年之久的淮安老家。此时表舅龚荫荪伸出了援助之手,将他接到龚家家塾馆去读书。龚荫荪是孙中山的忠实信徒。他激励大鸾奋发读书,立志成为报国栋梁。龚家家塾老师周先生是位饱学之士,为了造就大鸾,他倾心相授,使大鸾学业日日有所精进。后来周恩来的书法极有成就,也全赖周先生引导。在表舅家,大鸾还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宣传近代科学与新思想的进步报刊,大鸾的视野得以开阔。大鸾回到淮安时还不满十岁,此时父亲未归,诸弟待哺。为了生计,他不得不经常去典当借贷。生活的艰辛,世态的炎凉,常使他忧愤交加。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磨掉他对生活的希望。大鸾边勤奋苦读边经常和伙伴们登临坐落在淮安城中心的镇淮楼放风筝,放鸽子。此时,他常常仰望天空,心驰高远的天地。1910年春天,在东北奉天工作的四伯父派人接他去东北读书,这真是天大的喜讯,大鸾这只神鸟,真的要展翅翱翔于无限广阔的新天地了!

周恩来家世

1、周恩来祖居坐落在浙江绍兴城内劳动巷50号,是一座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座北朝南的竹丝台门。

2、父亲周劭纲,忠厚朴实,为养家活口,常年飘泊在外,任文书收发之类小职员。

3、生母万氏,(1877-1907)小名冬儿,娘家人称十二姑,是清河知县万青选的十二女。

4、父亲在齐齐哈尔任职时与其同仁的合影。

5、祖父、外祖父做官记载,祖父任淮安师爷、知县等,外祖父任清河县知县。

6、周恩来亲兄弟:

二弟:周恩溥,1899年出生于江苏淮安,祖母鲁氏按照绍兴习俗,给他起了个乳名“和尚”,以求孩子平安。因为迷信说法,许多妖魔鬼怪,专喜欢杀害有出息的人,尤其是孩子,要下贱,他们才放手、安心。周恩溥长大后,长期随四伯父周贻庚在东北谋事,后来到山东潍坊做文书工作,经常失业,工作不稳定,1944年病逝,终年45岁。

三弟:周恩寿,1904年出生于淮安,乳名“小黑”。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政治科学习。后来曾在隐蔽战线上为革命作过贡献。1949年入华北“革大”学习,毕业后在冶金部钢铁局和内务部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四人帮”迫害,后被平反。1985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1岁。

7、嗣母陈氏(1878-1908),出身宝应县城的一户书香门第,是周恩来文化上的启蒙老师。

8、八婶母杨氏(1877-1956),她是宝应县天平乡的一位农家女,一生信守封建伦理道德,尤信佛教“积善积德”。

9、四伯父周贻庚,在天津和东北奉天等地供职,接少年周恩来到身边读书,对周恩来生活和思想转变起着关键作用,1933年病逝,终年61岁。

10、四伯母杨氏,山东人,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由他照料生活。1944年病逝,终年53岁。

11、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合影。

12、周恩来、邓颖超与亲属及工作人员合影。

13、周恩来与邓颖超1925年8月在广州的结婚照片。周恩来和邓颖超相识于“五四”爱国运动中,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加深友谊,“鸾”、“凤”齐鸣。1920年,周恩来赴法留学,邓颖超先后在北京、天津教书,两人凭着鸿雁传书,保持着联系,并逐步明确了恋爱关系,1925年8月8日,他们喜结良缘。在以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共同生活中,始终相濡以沫,信守“八互”诺言(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谅、互信、互识),达到心心相印、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崇高境界,他们的名字在人们心目中就是忠贞爱情和完美人格的化身,周恩来生前对邓颖超曾作如此评价:“小超是这样热情又是这样理智,两者又结合的那么好,真是奇迹”。他俩的婚姻关系,成为革命夫妻的榜样。如同诗人布朗宁赞誉马克思和燕妮亲密关系的那样:“爱,既非环境所能改变;爱,亦非时间所能磨灭”。

周恩来与故乡

周恩来总理从12岁离开故乡,到逝世时的66年中就一直没有回来过,但他生前曾多次接见原淮安县委负责同志。他十分关心家乡的经济建设,为了鼓励淮安人民,他在去北京的一位领导同志的笔记本上写下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这些就是他写给江苏省委负责同志和淮安县委负责同志的信件。这一块地是总理家的祖坟地,1965年周恩来总理带头移风易俗,指示亲属将祖坟深埋。在深埋的过程中损失了部分青苗,周总理为此还寄给生产队七十元钱作为补偿。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噩耗传来,举国上下一片悲痛。故乡淮安楚州人民从古城的大街小巷涌向周恩来同志故居,从早到晚,络绎不绝,深切的悼念人民的好总理,这一组照片就反映了当时的场面。

1986年3月5日,周恩来铜像在故居揭幕。为了深切的缅怀总理,响应广大人民的热切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决定在淮安建一座周恩来纪念馆。这一幅照片是周恩来纪念馆1988年的奠基典礼场景。这一幅照片是1992年周恩来纪念馆开馆时拍摄的。1998年3月5日是周恩来同志百年诞辰纪念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特意来到周总理的故乡--淮安,为总理故乡的人民慰问演出,以表达对周总理的热爱与思念之情,这一组照片就是当时慰问演出的场面。

“瞻仰故居缅怀总理”名人题词留影展览。自故居1979年开放以来,曾迎接了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同志,国内外知名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他们参观后纷纷题词留影,这里就陈列着题词和留影的一部分。

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家族字画展览:为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周恩来故居将多年来征集并珍藏的周恩来外祖父家的字画,加以装裱,举办“万家字画展”。展出精选了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十三舅万立宏、表侄万棣农等万氏家属的字画18幅,这些作品表明周恩来外祖父家书香门第的文化氛围,曾对童年周恩来的成长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观音柳 这棵树已有100多年历史,苏北地区少见,长得也很神奇。一是树为柳,叶象松。传说是观音老母净水瓶中的圣洁物,故名观音柳,有福禄吉祥之意。二是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的茎叶熬成水,有消除麻疹等病毒作用,又名积善柳。三是有天气预报作用。天晴时一片碧绿,阴雨前树梢上开放出红殷殷的小花,人称气象树。四是生命力极强。历经百年沧桑、霜打虫蛀、暴风雨拦腰截断后,仍是一片生机,也叫长寿柳。难怪李鹏及夫人朱琳以及中央首长、海内外宾朋都乐意在这棵树下拍照留影。

周恩来外交风采。周恩来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同时他也是当代中国与世界上伟大的外交家,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总理身份兼任外交部长达10年,主管外交工作达26年之久。他以博大的胸怀、卓越的才能、非凡的精力,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开创和建立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图片简明而形象地纪述了周恩来光照千秋的外交生涯,如: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和万隆会议,长达15年之久的中美大使的会谈,访问缅甸、非洲十国之行,尼克松、田中访华、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充分显示了周恩来雄才大略、豁达大度的政治家风采,卓越超人,应对自如的外交才华。在周恩来身上,体现了新中国特有的外交风格。

周恩来书画苑。周恩来故居对外开放以来,先后共接待1500多万中外宾客。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邓小平、胡耀邦等为故居留下了极为珍贵的题词。著名书画家赵朴初、刘海粟、关山月、唐云、周思聪等为故居捐献了大量字画墨宝。为隆重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应广大游客需求,在周恩来故居西侧院内空地上兴建一座“周恩来书画苑”,用以陈列中外名人书画珍品,供游客观赏。周恩来书画苑外形为仿古建筑,全框架结构,苑内为现代化装璜,堪称古今合壁品位上乘。

黄太生纪念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叶雕展。黄太生先生,江苏泰州市人。我国第一个叶雕艺术家,作品获吉尼斯世界纪录殊荣,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有突出贡献的民间工艺美术家”。作品高雅不俗,清淡古朴,薄如蝉翼,融国画、白描、版画、阴阳篆刻于一体,艺术表现手法独特,自成一家。作品多为海内外博物馆、纪念馆及知名人士收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国内外几十家新闻媒体均作过专题报道。为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作者前后历时3年精雕细刻,将百幅周恩来肖像、手迹的叶雕作品形神兼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在世界上尚属首次。

周恩来故居后院 周恩来的曾祖父周光勋从浙江迁居淮安做师爷时,与其二弟周光焘合买了这座东西相连的32间房屋。此处系家居的后院,占地700平方米。后来由于周家境况衰落,未能够建成后花园,周恩来童年时期曾随乳母蒋江氏在此种植瓜菜。为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00周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此处新建“周恩来墨迹碑廊”,建筑面积104平方米,镌刻碑文24块。

“清风亭”、“公仆轩”:都是学习弘扬周恩来精神的处所。

“一品梅”:故居后院墙角有一株清妍虬劲的腊梅树,每到严冬季节,含苞绽萼,竞相怒放。“花与伟人各占魁”,人们从梅花的馨香,领略到周恩来的人格魅力。

日本樱花: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赠送给周恩来故居的樱花,这是周恩来总理亲手培育的中日友谊的象证。

“童怀松”:周恩来逝世不久,北京市三里屯二中和淮安市勺湖小学的少先队员们合栽的宝塔松,表示少年儿童对敬爱的周爷爷的无限怀念。

周恩来墨迹碑廊 为缅怀周恩来丰功伟绩,学习其崇高品德,弘扬其书法艺术,在周恩来同志故居后花园建成周恩来墨迹碑廊。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刻在太湖石上的周恩来手迹“腾飞”二字,这是周恩来1917年给同学郭思宁的临别赠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其中二字,碑廊中周恩来墨迹碑刻共二十四块,碑文的内容涉及言志、勉励、倡导;时间跨越青年、中年、老年;书风清朗丰润、雄浑朴茂,熔颜魏于一炉,于平稳出险峻。此实后人学习之楷模,临摹之典范。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

门前是一个宽阔、平坦的广场,建于周总理诞辰100周年,广场北边正中矗立着一座汉白玉浮雕,浮雕上周恩来总理栩栩如生,双手抱胸,神采飞扬,仿佛置身在群众中,与群众亲切交谈,听到会心处正发出爽朗的笑声。左上方是怒放的梅花图案和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浮雕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镌刻着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著名诗作《大江歌》。雕塑基座用的是青灰色花岗岩,与洁白的汉白玉浮雕相衬,象征周总理一生清白,高风亮节。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是一处典型的明清建筑,青砖青瓦,典雅古朴,其实是周恩来在清江浦的故居。院门上“周恩来童年读书处”8个大字是由国务院原总理李鹏同志题写的。进了院门向左就是周恩来童年就读的私塾馆,就在十里长街对面运河边上,后来已经拆毁。当时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也是清江浦人,娘家房屋陈家花园院内原有假山、亭榭、水池、私塾馆。周恩来曾经在私塾馆读书,和他一起学习的还有二弟和表妹万怀芝、万芳贞等人。1904年,六岁的周恩来随父母、过继母与两个弟弟到清江浦外祖父万青选家寄住,约半年后全家租住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处房屋,直到他12岁时迁去。这陈列室是景区扩建时新建的。室内迎门是一尊童年周恩来塑像,墙上陈列着反映童年周恩来在清江浦4年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彩色图片,还有周恩来家世简表和他的外祖父家世简表,大家通过观览可以对周恩来的童年情况和家庭社会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周恩来的家移居淮阴后,先住外祖父家,因万家人口多,有诸多不便不久即搬出,在万家西边不远的张举人(张瑞臣)家租赁十四间屋定居下来,就是这个回字形的小院落。迎门是个 “福”字影壁,向西走即到周恩来家租住房屋的前厅。这是会客厅,厅两侧放着古色古香的桌椅板凳,纸墨笔砚,东侧墙边是博古叶子,反映当年屋主人的高雅。穿堂而过,又是一个小院落,我们迎面可见的是粗壮繁茂、枝叶婆娑的腊梅,这就是周恩来时常提及的那株他当年亲手浇培过的梅花。周恩来非常喜欢梅花,在学习之余经常浇水培土,使梅树越长越茂盛。每到腊月,花蕾绽放,傲霜怒雪,院里院外,香气袭人。这腊梅花瓣呈黄色,人们习惯称它是“一品梅”。一品梅以寓总理官至一品,德至一品,人至一品。著名书法家谢冰岩先生曾作诗一首:“铁骨凌霜健,疏影映空阶,年年花劲发,仍为伟人开。”

在枝叶繁茂的梅花北侧是堂屋,是周恩来父母的居室,周恩来父亲周劭纲在此居住一年后,经人介绍到湖北做事去了,母亲万氏与他的两个弟弟住在这里。屋内中堂“寿”字西侧的对联是周恩来外祖父万青选的手迹“明日照清兴,好风来故人”。东侧是卧室,西侧是书屋。

西屋是乳娘蒋妈居室。蒋妈勤劳俭朴、心地善良,她曾带周恩来看庙会、赶集市、走亲访友接触社会,从而使周恩来幼小心灵就对劳动人民产生深深的同情心。

东屋是周恩来的书房,屋中小桌上放着很多方形字片。这就是童年周恩来喜爱玩的益智游戏??拼字块。具体做法是将诗词中的每个字写在纸上,打乱后寻找拼字,看谁先拼成完整的一首诗词。在许多孩子中他总是拼得最快、最好,显示出他的天资聪颖,常常受到长辈的称赞。在书屋的里间放着读书桌、煤油灯、书橱。在这里周恩来除了读《四书》、《五经》外,还看了很多传记、小说、游记、诗词。他曾说:“我的知识,许多都是从看小说中得来的”。他曾到淮阴岳飞祠庙中看名人题咏岳飞的七律,他深感其辞则凄凉欲泪,意则新颖出群。可见他童年读诗书小说颇不浮泛而深有感受。

书房的北侧是周恩来过继母陈氏居室。陈氏原是他的四叔母,出生于书香门第,能诗善画,她出嫁一年,丈夫周簪臣便去世,在丈夫临危时,将刚出生八个月的侄儿大鸾“过继”到自己房中。陈氏把大鸾当作唯一的精神寄托和生活希望,常教幼年的周恩来读书写字,熟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等唐诗宋词。还给他讲《窦娥冤》、《西游记》、梁红玉击鼓退金兵、关天培舍身抗英军等故事,使周恩来得到了许多从沉闷的私塾中学不到的东西。周恩来对她有很深感情,1919年周恩来在日本留学,在日记中还情不自禁地写了《念娘》,其情深意切可见一斑。现摘录在墙上。

在下堂屋前面是厨房和水井,东侧小院栽植着三株日本友人赠送的樱花。

1907年,生母万氏、过继母陈氏相继生病,他的父亲在湖北做事没有归来,童年的周恩来时常为母亲熬药、喂药,还担起当家的重任,照管柴米油盐,外出应酬,这给周恩来很大的锻炼。不久生母、过继母病重,相继过世。周恩来遂与两个弟弟迁回楚州祖屋居住,从此离开了清江浦。

在此四年中,童年的周恩来在这里入塾启蒙、习字,度过了童年欢乐而又难忘的时光。后来在南开中学时曾以飞飞别名写了《射阳忆旧》。忆当时在淮阴生活的旧闻轶事。建国前后还与陈白尘、谢冰岩等人多次提到他在淮阴读书、学习的往事。

第4篇: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有感

王莉花

2012年5月4日,我们赶赴历史文化名城江苏淮安,参观周恩来故居和纪念馆。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地党性教育,更加钦佩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

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就诞生在这个院落东侧的一间房子里。故居大门向北有三间面向西的房屋,是周恩来童年读书的地方。由读书房间向西跨过一道方形腰门,是他父母居住的三间朝南房屋。他的过继母陈氏、乳母蒋江氏居住在“蝴蝶厅”。1910年春,周恩来随伯父离家去东北求学,此后便再也没有回过家乡。周恩来生前一直反对整修故居,曾多次叮咛赴京的中共淮安县委负责人:“要把我住过的房子拆掉”。他逝世后,中共淮安县委根据淮安人民深切思念的愿望,并经有关方面批准,这才对故居进行了初步维修,并基本保持原貌。

现在的周恩来故居共32间房,占地约1187平方米。故居院内辟有周恩来生平史料展览室,陈列分五个专题:周恩来童年;周恩来家世;周恩来与故乡;瞻仰故居缅怀总理;书画寄深情。三个展室共展出有关周恩来的资料、照片、文物、书画等一百多件。

下午我们又来到了周恩来纪念馆,它的整体设计是“人”字型,充分体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周总理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

看到纪念馆里陈列的珍贵文物,让人更加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特别是周总理写信给淮安县委制止维修故居这件事,更是让我们感到周总理的高风亮节。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从而更加激发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热情。 许多人默默地凝视,思绪万千,他们说:周恩来总理呕心沥血一生,身后连骨灰都不保留,但他的光辉形象却永驻我们心中。周总理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使大家的心灵深处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是一位中华伟人的光辉写照,他为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总理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将永垂史册。我们要继承周总理的遗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树立远大的目标,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我们要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团结一致,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这次活动,极大地提高了我们的思想认识和爱国热情。我们应以一代伟人为榜样和典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民族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为党旗添光增辉。通过这次活动,使我的心灵也得到了一次净化,有了不少的收获,认识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激励我要立足本职,勤奋工作,为计量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012-05-08

第5篇: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及其故居有感

缅怀英雄,扬帆远航

——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及其故居有感

2014年4月19日,县教育局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组织部分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赴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及周恩来故居参观,缅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当日,天气阴沉,甚至夹杂着零星的小雨,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兴奋之情,站在纪念馆面前,我们的内心心潮澎湃!

纪念馆的整体设计是“人”字型,充分体现了“人民总理爱人民,人民总理人民爱”的主题。周总理的一生,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忘我工作,无私奉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人民的好总理!

纪念馆里陈列了许多关于周总理的珍贵文物,让人更加怀念、敬爱这位具有伟大人格魅力的好总理!周总理生前把心血倾注在为人民服务上,死后把骨灰抛洒在中国大地上,无论生死,他关心的始终是国家和人民!在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周总理曾经乘坐过的红旗牌轿车,带过的手表,“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瞻仰遗物,无限感伤„„

下午,我们来到了周恩来故居,看到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看见那句曾激励无数中华儿女奋斗不息的话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更是感动不已,泪眼朦胧。少年大志,胸怀天下,他注定是人中龙凤!庭院古朴洁净,正是总理勤俭朴素的一生的印证。院中榆杨高柳,是总理正气长存,与天同在!

这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大大激发了我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在纪念馆和故居的前面,许多人默默地凝视,思绪万千,心灵深处无不产生强烈的震撼。人民的总理爱人民,人民的总理人民爱,这是周总理一生的光辉写照,他为自强不息的中华儿女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如今,周总理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他的精神将会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将永垂史册!

作为一名积极分子,我会努力继承和发扬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以一代伟人为榜样和典范,为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中华民族的繁荣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早日实现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而努力,而奉献。继承先烈遗志,弘扬民族精神,高举党旗,扬帆远航!

斯人已去,正气长存,与天不老,与国无疆!

第6篇:参观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心得体会

前几天我局组织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和周恩来故居,同时站在周总理汉白玉像前庄严宣誓,这我想起了二十一年前我也是右手握拳,面向党旗,心潮澎湃,高声宣读誓言的情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问题不回避、不退缩、砥砺奋进,以问题为导向,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

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油然而生,生病有医保、出行做高铁、支付用扫码、购物有快递,这些都让中国人民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科技成果让人备受鼓舞,“青蒿素治疟疾”让国人自信,港珠澳大桥获多项世界第一,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航天载人、月球探测快速推进,望远镜探天让国人骄傲,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复兴号高铁在祖国大地上飞速行驶,可燃冰开采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震撼世界。如此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见证了祖国的强大,见证了我们党履职尽责的诚信,这不仅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和赞誉,也获得了全世界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我们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知道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明确我们要干什么,牢记党当初立下的誓言,不断地用实际行动兑现承诺。回顾我们党一路走来的历程,在97年的时间里,艰苦过、曲折过,但是无论多么艰难,我们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反观我自己,从学生到军人再到地方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作为一名党员,我并没有紧紧追随我党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的脚步。

一是不能以身作则。对一名共产党员来说,自觉尊崇党章、遵守党规,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是最基本的要求。弄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够把握共产党员为人做事的基准和底线,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通读熟读新的党章党规,理解掌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二是不能主动认识自身错误。在工作中存在责任心、使命感不强的表现,是信心与勇气的缺失。下步面对新时期新的挑战,我将着力破解贪图享受、安于现状的问题,让“主动作为”成为一种工作常态。在组织和群众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担责担难,真正做到责任上身、工作上心,在歪风邪气面前坚持原则、敢抓敢管。

三是没有工作生活的动力。在当前唯上是从,以官为本的工作环境下,目前存在工作成就感、自信心和工作热情急剧降低的问题,缺少了工作生活的动力。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严格履职尽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砥砺奋进!

上一篇:高三学生励志勤奋下一篇:港务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