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不一样的语文味道——以《山谷中的谜底》为例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最近,笔者参加了一次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三位语语文教师执教了《山谷中的谜底》(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课文讲述述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藏着一个谜,这个谜存在很久后终于有有一天被两个旅行者揭开,旅行者从所见的现象中得出了一段启启示,作者从这段启示中总结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语言都充满满哲理。六年级学生要直接理解旅行者的启示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悟有一定难度,想要降低理解难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中描写写雪松本领句子是关键。听课中,我们看到3位参赛教师教学这这一片段时,因为各人对这个片段的解读不一样,课上呈现了不不同的处理方式,因而产生了迥异的教学效果,学生阅读能力的的培养实效也层次不一。

现辑录两个教学片断:

1浮光掠影的读,浅尝辄止的悟

【教学过程】

师: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生读,课件出示第三段。)请找找出表示动作的词。

生:有“积”。写雪的有:弯曲、滑落、反弹

师:大家看。 (请一生用尺子弯曲,体会“反弹”,尺子掰断断了。很显然你的尺子没有雪松的本领。齐读写雪松本领句。

师:有人说雪松弯曲是懦弱的表现,你赞同吗?

生:不赞同,雪松的弯曲是为了让反弹。

师:仅仅是一次吗?

生:不是。

师:你的理由是?

生:读“就这样……雪松依旧苍翠挺拔”

师:文中的旅行者到底得到了怎样的启示呢?

【片段赏析】

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朗读,也有品悟,但我们分明感受不到到语文的味道, 体会不到这样的教学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帮助。助。简单的教学设计,单调的一问一答,枯燥的齐读,语文课变成了了形式上的问答课,学生的朗读建立在空洞的问答上,更谈不上上情感的沉淀和技巧的指导,朗读只是为了朗读,感悟也只是蜻蜻蜓点水。教者的引导没有引发学生有深度、有广度的思维。有的的只是文字表面的感知,此基础上的有声朗读也只是建立在初步步印象基础上的形式上的表达。这样的课堂怎能让六年级的学生生得到成长?

2浓墨重彩的读,点到为止的悟

【教学过程】

师:雪松到底有什么本领?交流,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自读,思考那几个词最能概括雪松的本领?

师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弹性、反弹、弯曲

师拿出准备好的雪松枝帮助学生理解“弹性”

师:再读写雪松本领句,思、悟,你悟到了雪松什么品质?

生:坚持、勇敢、聪明

师:你语气中少了坚定,再加上读错了几个字,所以少了些些感觉。

齐读,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师: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当你读到这儿,那个词最先出现在你的眼帘?

生:“反复”。就是不断重复。

师:反复读这句,努力在脑海中出现画面,试着读出画面感。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是雪松,雪压在你的身上,你累吗?

生:累。

师:你会怎么办?

生:我坚持。

师:当你承受不住时,你的选择是?

生:我选择弯曲

师:当雪花落时,你?

生:我选择反弹。师引读:就这样,雪反复地积,你?

生:反复的弯曲

师:雪反复地滑落,你?

生:反复地弹。齐读这句话

师:完了吗? 生愣了一会,反应过来,再次齐读反复句

师又问:完了吗? 生再次齐读反复句

师:所以? 生齐读:雪松时钟完好无损。

师:之所以雪松依旧保持挺拔是因为?

生再度反复句。

【片段赏析】

片段中,教者把握了对“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以下简称为“反复”句)的处理,先引导自读引出对关键词“反复”的理解,再辅以画面想象,使文本语言在学生心中动了起来。教师又适时三次渲染不同情境,引导学生诵读“反复”句,既让学生体会到了排比句式表达的效果, 学生朗读的能力也从中得到了提高, 更帮助学生初步领会了作者这样表达的意图, 可谓一举多得。遗憾的是教者更多关注了“读”,而对学生思维训练关注不够,学生到底通过读“反复”句,悟出了什么,被教者忽视了。教者在教学中,对“反复”句的“读”指导中其实也是夹杂对这段话的“悟”,但这种悟还只是停留在语言文字表面,悟出只是雪松表面上所做的事———弯曲、反弹。如果这时教者把前面出现的问题“再读写雪松本领句,思、悟,你悟到了雪松什么品质? ”改到三次朗读“反复”句之后提问,“雪松面对压力的不屈不挠、顽强,以及看准时机反弹的聪明”肯定顺势而出了,也避免了前面学生没有深入品悟文本语言带来的冷场和言之无物, 更为理解下文中作者和旅行者的话打下坚实的基础。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又扎实地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文本就是例子,读好它、理解它都不是最终的目标,引导学生在品读、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发展阅读能力才是关键所在。上面所辑录的三个教学片断中,都是“雪松本领”这一教学内容的处理,不过因为教者对“朗读”与“品悟”两者关系理解的差异,以及对两者在教学中实际运用的不同,因而在教学中所诠释出的语文味道不一样,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也成效不一。

我们应正确、深入的认识“朗读”与“品悟”的关系,在教学中因地制宜的加以运用,为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服务。

上一篇:城市地下工程基坑开挖中的环境岩土地质问题分析下一篇:多媒体模拟仿真教学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