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2022-05-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青年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共促教育发展繁荣

1997年4月27日

距1997年7月1日

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还有65天

深圳银湖宾馆八角亭

从清晨起八角亭就充溢着浓浓的亲情。一幅“罗湖桥头话回归座谈会”会标高高悬挂,北京、深圳、香港20余位教育界。新闻界的新老朋友聚集一堂,欢声笑语,春意盎然。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举世瞩目、令炎黄子孙高歌志庆的日子。那一天,全世界人民将会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和美丽的紫荆花旗取代英国“米”字旗,高高飘扬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上空,我们将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百年企盼。世纪梦圓。7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近。”座谈会在《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刘堂江一番充满激情的话语中拉开了序幕。劉堂江(《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

由《人民教育》编辑部,深圳市教育局、香港《大公报》、香港教

育工作者联会联合主办的“罗湖桥头话回归”座谈会现在开始。首先,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出席今天会议的香港教育界、新闻界的朋友,向深圳市教育界、新闻界的朋友,向所有来宾,表示热烈地欢迎。

百年企盼,世纪梦圆。7月1日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性时刻。正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近。香港回到祖国的怀抱,这是中华民族完成祖国统一的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一步,是举世瞩目的伟大壮举,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重大胜利,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翘首企盼的特大喜事。

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我们内地和香港教育界、新闻界的同行、朋友,欢聚在罗湖桥头,举行这样一个喜迎回归的盛会,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这次会议的宗旨是:畅叙香港回归的重大历史意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了解,加强交流,共促内地和香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深圳市教育局局长廖槎武首先在座谈会上发言。

廖槎武(深圳市教育局局长)

深圳教育是和深圳特区的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

在香港即将回归祖国的前夕,今天我们有机会在这里和北京、香港的各位同仁、朋友们欢聚一堂,畅谈回归盛事,共叙同业友情,同商教育发展,这对我们深圳的教育界来说,实在是一次极为难得的机会。

在大家欢聚一堂的时候,我们特别不能忘怀的是敬爱的小平同志,是他“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香港在历经百年沧桑后得以顺利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完成香港回归的历史使命,早在70年代末期,小平同志就提出建立深圳经济特区,他的这一远见卓识,在17年后的今天使深圳以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平稳过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深圳教育是和深圳特区的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17年来,深圳的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完成了从农村教育向城市教育的转变,正在迈出由城市教育向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进程。目前。深圳的教育形成了学校德育、英语教学、学校管理、计算机和现代化教育手段、特殊教育等五大特色,教育综合水平已跃居广东省的前列。

深圳教育17年来的改革和发展虽然取得比较大的成绩,但是要达到国家对特区教育的要求,要做到完全适应特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差距还很大。因此,深圳教育界的同志们,在深圳第二次创业期间,就必须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做出更大地努力,就必须继续坚持“广学百家,自成一格”的方针,更好地向国内外各城市的同仁们学习。

近年来,随着香港回归日期临近,我们同香港教育界的交往与合作也日益增多,通过教育界同行互相参观访问、深港青少年夏令营、深港青少年作文大赛等各种形式,两地教育的交流渠道不断拓宽,了解不断加深。日前,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在“九七香港回归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香港回归祖国,将给我市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深圳要利用香港,发展自己;借助香港,走向国际;学习香港,科学管理;合作香港,互惠互利;携手香港,辐射内地。我们热切地希望,在香港回归以后,深圳与香港的教育交流合作在国家教委的指导下,在《人民教育》编辑部、香港《大公报》等单位的支持下,将更加丰富多彩。让我们携起手来,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增强国家观念、民族意识

杨耀忠(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议员、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会长、香港香岛中学校长)

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成立于1975年,是香港主要的教育社团之一,拥有万名以上的会员。20多年来,香港教联会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积极推动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为香港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杨耀忠会长曾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亲切接见。

在香港回归祖国的前夕,杨会长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满怀激情地说:

推行爱国教育是当前急务

香港回归,不仅是香港人的一件大事,也是全中国人民以及全世界的一件大事。香港的回归标志着香港从英国150多年的殖民式统治回到祖国的怀抱,是中华民族迈向祖国统一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世界来说,香港的回归是用和平方式解决圖际纠纷的一个典范,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对我们教育界来说,香港的回归不单纯是一个政权的交接、主权的回归,更重要的是一个人心的回归、文化思想的回归。因为一百多年来,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式统治、殖民式教育,疏远港人与祖国的关系和感情,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较为薄弱。不少青少年只有香港人的市民意识,缺乏作为中国人的国民意识。

再过65天,香港就要回归祖国,结束英国150多年的殖民式统治,开创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新纪元。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刻,港人首要的任务是确立自己的身份归属,从香港市民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从只认同自己是一个港人转为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由于爱国教育关系到国民身份的确立,关系到港人对祖国的立场和感情,关系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方针政策的贯彻落空,关系到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我们认为,当前推行爱国教育,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所谓爱国教育,就是要培养青少年对祖国的忠诚和爱。它是一种情感教育,爱国情怀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现,只有通过知识的学习和具体活动的参与,才能加强学生对国家、民族、中国文化和传统的认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

[说到这里,杨耀忠会长不由大声地动情地说——]

爱自己的祖国,这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事情,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不重视公民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教育。因此,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全力以赴地在青少年学生中推行爱国教育。

李凤琼(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秘书长)

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十分重要

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离开祖国150多年的香港,重回祖国的怀抱,这是包括香港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大喜事,亲身见证这一历史巨变,我们深深感到,只有祖国强盛,香港的回归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人心的回归,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香港奉行了一百多年的殖民主义教育制度,在这个教育制度下,它使受教育者淡薄了国家民族现念,削弱了民族感情,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优良的传统都缺少认识。因此,迎接香港回归,教育青少年一代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识,十分重要。

我们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作为一个爱国的教育团体,一直坚持开展爱国主义的教育和各项活动,自从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以来,我们为迎接九七回归,着重开展了加强认识国家、民族的各项活动。

一、积极宣传推介《基本法》,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

我们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基本法》,与多个团体组成《基本法》推介联席会议,举办大型展览,收到很好的效果。另外,为使《基本法》的宣传深入到青少年学生,我们教联会除了出版多种宣传资料,如《基本法ABC》《基本法基础篇》等外,还先后策划和编制了三辑宣传的录影(像)带,送给全港中小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广大师生对《基本法》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

二、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加深对中国历史、中国国情以及中国文化的认识。

由于香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环境,不少师生对内地的情况了解片面,受负面影响多。香港回归在即,不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不行。为此,我们联同其他教育团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教育活动。如举行研讨会,并邀请内地的学校到香港交流;开办有关“中国知多少”的培训课程。设计《认识祖国。知多一点》的展览板供学校展览借用;向全港中小学校推介内地摄制的《中华民族之魂》大型录影带;出版《认识我们的祖国》《九七回归备忘录》《中国,中国一百问》等书籍,派送给中小学校。另外,我们结合国际、社会大事举办多种大型的活动,如中国申办奥运会,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每年的“十一’国庆节联欢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倒数五百日、四百曰至一百日等项活动,这些都贯穿着增强国家观念、民族情怀、加强年轻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广泛开展与内地的交流活動,加强联系,增进友谊。

每年我们都组织多项与内地交流的活动,让香港的师生亲身体验祖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亲眼目睹祖国日新月异的新貌,这些交流、参观、访问,给香港师生们以极为深刻、生动的教育。如每年举办的大型活动《华夏园丁迎新年》交流活动,受到欢迎,名额都无法满足要求;每年暑假期间举办到北京的教师进修班,平时假期举办的参观、交流团,广大师生都踊跃参加。深圳更是我们经常组织参观、访问的地方。

李凤琼秘书长在临结束发言前,满怀深情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香港回归祖国前景美好的祝愿。

站在罗湖桥头,回顾香港百年风云,令我们无限感慨!回归在即,我们更感到历史赋予我们的重担,为祖国的统一大业,为香港美好的明天,作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努力!正是:

罗湖桥头话回归,

同胞共聚庆家齐。

中华腾飞当自强,

香港前程更光辉!

李凤琼秘书长是参加此次座谈会香港方面代表中的唯一的一位女性。由于在教联会担任秘书长职务,工作需要也经常讲普通话。对此次座谈会,她在精心组织筹备有关事宜时,特为仔细地关照每一位香港代表:“座谈会发言一定要用普通话噢。”她对我们说:“迎接九七回归,讲普通话、推广普通话是一项重要內容,我们香港代表准备利用这次交流活动这个非常好的语言环境学讲普通话,请你们给我们打分啦。”

高俊镇(香港圣三一堂学校校长)

在内地,公民教育是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内容,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加强国家民族观念的教育对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保持国家繁荣、稳定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在香港,国家民族观念教育与内地有着不同的环境与氛围,百余年来,港英政府推行殖民式统治、殖民式教育,公民教育薄弱,国家民族教育在公民教育中更是一片空白。在香港回归前后,应该大力加强中小学生公民教育中的国家民族教育,通过翔实的资料,让学生真正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唤起他们的责任感。参加座谈会的香港同仁对此有着强烈的感受,高俊镇校长有深切的体会和积极的建议。

加强公民教育中的国家民族教育

在香港,长期以来,公民教育只局限在个人品德的培养(修身,自律、自省、尊重别人、诚实、友爱),对家庭的责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对社会的责任(守望相助。公平、守法、维护权益)。至于国家民族教育则列为“禁区”。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大部分香港人,只有个人、家庭、社会(地区)观念,而国家民族观念十分薄弱。

《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是因应香港回归祖国于1996年编写的,它强调学校需要帮助学生确认香港新的政治身份,了解1997年7月1日以后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和作为行政制度基础的《基本法》。香港市民需要积极建立新的国民身份,了解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行政体制、公民的权利与责任,成为一个有参与意识和有贡献的公民。

在国家民族教育方面,建议学校从“认知、反思及行动”三个层次去培养学生建立对国家民族的归属感。深入认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对培养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精神至为重要。

在幼稚园及小学阶段的目标是:

引导学生了解香港与中国的关系及香港与邻近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并启发他们关注本港、中国及世界大事。

幼稚园认识中国的节日及有关故事、中国的民族群体。

初小认识国歌、国旗、国徽,中国节日及习俗,中国的重要城市和地方。

高小认识中国行政区分,地理,人口、民族、语言和文化艺术等。

在中学阶段的目标是:

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香港、中国及世界所关注的事情。

使学生认识中国文化的特点,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与尊重。

初中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传统,当前的问题(现代化问题),政府的机构等。

高中认识中国的宪法、政治体制及经济体制,政府的组织,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等。

公民教育中的国家民族教育已具备了,但教育工作如何落实呢?

《学校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以学生为本”的公民教育,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加强学生的国家观念和对中国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香港回归祖国不只是国旗、国徽和国歌的改变,更重要是了解有了自己国家公民身份的意义。但是推行手法要生动活泼,轻松自然,避免陈腔滥调,使学生能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学习。

学校要成立公民教育小组,负责统筹和计划整年的公民教育事宜。

小学目前是在各学科中渗透公民教育,利用周会、早会。班主任堂进行,同时依据辅导计划,为全学年订下主题,如“我爱香港”、“认识《基本法》”等。

中学除渗透式进行外,应设立一个独立的学科,以全校参与方式进行。课程发展议会已接立建议,设立中学公民教育科目委员会,负责编写课程纲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认清目的和要求,重新承担这个公民教育的使命。此外,加强师资的培训,提供充足的支援(出版及制作有关的教学资源)也是刻不容缓的。

黄升光(香港黄棣珊纪念中学教师)

“1997年7月1日,香港市民在经历了许许多多风风雨雨的历史洗礼后,正正式式、堂堂皇皇地回归中国怀抱。从此,我们不再需要那身份不明的身份证明书,再不是一个没有国籍、没有身份的人。我们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是正正当当的中国国民。这个体会,你们在座的内地人是没有的……”黄升光老师用这番发自肺腑,振撼人心的开场白打开了他的话匣子。

国民道德的重拾

作为一个国民,应有一个国民的道德,1997年7月1日后的香港市民,将变成理所当然的中国公民,不过,这六七百万新国民,与一般中国公民有所不同。因为这些新国民曾被外国人统治了超过一百年以上,因此香港同胞在回归祖国后,国民道德必须重建,谨将个人愚见,析列如下。

一、国家意识的呼唤。

随着7月1日迫近,香港市民变成中国公民的同時首先要唤起他们对祖国的认识,热爱祖国,建立国家观念,明白清楚地知道,只有中国才是自己的国家,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再深化下去,就是要对自己国家有责任感、归属感!古语有云:树生千丈,落叶归根。尽管您入了外国籍,还是改变不了中华民族血统赋予您黑头发、黄皮肤的特征。最后就是一个国民自己应有个人操守,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之风,我们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就应有中国的风范,不要丢了中国人的面。失了中国人的威。

二、国民应有的修养。

重拾港人国民道德,不是挂在嘴上说爱国说自己是中国人就足够,还要每一个香港同胞发扬中国优良传统的博爱的心。简而言之,中国是一个爱和平及善良的国家,每一个国民不仅要爱国,还要爱人,互相合作,团结一致,守望相助,继续发扬中国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优美品德,每个中国国民都要充满爱心。现在香港九七重归祖国,中国人的国民信心正是要确切建立起来的时候了。

三、社会责任的建立。

港英管治香港,造成港人对社会缺乏信心。七一回归后,香港同胞必须要对祖国负责。对自己生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因为21世纪当是中国人的世纪,每一个香港公民必须对社会尽责,不仅要香港安定繁荣,更要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加强交流 外引内联 优势互补

倪振良(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

香港回归以后,内地和香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和联系会日趋频繁和密切。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内地和香港如何加强教育方面的交流,共同发展,这是与会教育界同仁。新闻界同行关心的一个共同话题。香港《大公报》副总编辑倪振良就这一话题率先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香港和内地应加强交流促进优势互补

香港回归前后,内地和香港如何进一步加强交流,以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是与会代表的共同心愿。

我曾在国家教委机关刊工作20多年,走了百余所学校,写过深圳教育的报告文学,对深圳的教育有些了解,现在《大公报》工作,对香港的情况也有些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从2万多人的小镇发展成100多万常住人口、300万人的中等城市,香港从60年代以后迅猛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是什么原因。我的看法加强交流、外引内联是一个重要原因。

香港与内地的教育都有许多优势,香港的教育是在国际大都市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氛围中发展起来的,有很多特点与长处。如香港英语教学水平,学生的法制观念,青年人的奋斗意识与自强不息精神、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能力等都比较突出,值得内地借鉴。而内地的优势则在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可敬可学,意识形态教育的系统规范,基础教育的严谨扎实,推广普通话工作的全面深入等都值得香港学习借鉴。香港和内地可采取互访、通讯传媒、座谈活动等方式进行交流。大家聚集一堂畅所欲言、增进了解、发展友谊。总之,交流可以扩大,视野可以放远,大家就能站得高些,了解得多些,为我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翟福英(《人民教育》杂志副总编辑)

宣传各地基础教育的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典型经验,既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民教育》杂志义不容辞的责任。内地、香港在教育工作中有各自优势,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人民教育》要努力通过各种途径特别是宣传报道方式来加强内地和香港教育工作者的联系。更好地为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多做工作。

《人民教育》要成为教育交流发展的纽带

这次能有机会参加以“迎回归,话教育”为主题的座谈会,心情十分激动,尤其是听了大家的发言,更为代表们的爱国热情和积极投入教育工作的精神所感动。香港回归,举世瞩目,《人民教育》编辑部全体编采人员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感到由衷的喜悦。《人民教育》杂志为了配合这一盛事的宣传,从今年第三期起特开辟“’97话回归”专栏。今天召开的“罗湖桥头话回归”座谈会也是编辑部为庆祝香港回归而策划的一项重大的编辑活动。

《人民教育》杂志是国家教委主办的主要面向中小学。职业学校的教师、师范学校的师生和各级教育行政千部的全国性、综合性的教育期刊。自1950年创刊至今已有47年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刊实践中,《人民教育》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密切配合国家教委的中心工作,准确、及时地将党和国家关于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学校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使广大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干部能及时了解中央的精神;《人民教育》恪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宣传宗旨,尊重群众的创造精神,极为注重典型经验、典型人物的深度、力度报道。近年来刊登的《他们在创造性地工作》《跨世纪教育工程》《教育现代化的领先实验》《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等大型通讯在全国产生强烈的反响;《人民教育》努力贴近学校、贴近教师,不断增强刊物的实用性。可读性,努力使刊物的宣传内容面向基层,为广大教师。干部提高思想、业务素质服务;《人民教育》重视加强思想性、指导性,并注重内容与形式的生动活泼。《人民教育》受到全国教育界读者的普遍欢迎。《人民教育》非常乐意为香港和内地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周到的服务。

听了翟副总编的介绍,参加座谈会的香港朋友对《人民教育》有了更多的了解。他们认为《人民教育》是了解祖国基础教育发展,学习内地教育教学改革经验非常好的“窗口”。在座谈会休息时,就有人找本刊记者询问订阅事宜。

廖翔显(香港教联会小学部主任、柴湾角天主教小学校长)

组织师生交流亲见祖国发展

八角亭内谈教育,罗湖桥头话回归。在离香港回归祖国还有65天的日子里,在即将恢复我们中华民族尊严的历史性时刻,谈胶我们为小学生组织回归活动的检验是十分有意义的。

百多年来,我们在强权欺侮下,离开了我们的祖国,现在即将重回祖国的怀抱,对我们香港同胞来说是一件盼望己久,令人振奋的大事。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一个现实,多数香港人面对祖国的一切免不了感到陌生和模糊。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完全没有接触过祖国的事物。对祖国一无所知,而所得到的消息很多是外国传媒负面的、扭曲的、别有用心的报道。因此在香港回归前夕,我们组织学生,甚至家长到内地进行交流和访问,让他们亲眼看看我们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我们学校近年来多次接待内地的教育团体到本校访问,先后有黑龙江、湖南、四川、江苏等地的教育同仁到过我们学校,深圳市实验小学的校长和老师们也曾到过本校访问。而我们曾访问了深圳小学、中山中心小学等学校。今年3月31日,我校组织了小学生和家长到北京访问了史家胡同小学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当小朋友踏足祖国土地上,那种自豪、喜悦是无法想像的。特别是在长城和天津市的小朋友共同绘画,在天安门看升旗仪式,都可以感受到小学生已经打开了热爱祖国的心扉。这是一次活生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不会再认为自己只是香港人,而骄傲地承认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努力加强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也是内地参加座谈会的朋友们共同的心声。

芮利文(深圳中学高级教师)

加强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的途径

内地与香港的文化教育本是同根同源,香港与广东深圳还是同一方言。由于历史的原因香港与祖国的分隔已经100多年,7月1日香港回归,不只是一种主权意义上的回归,在教育和文化上也应该是一种回归,加强教育上的联系是一种必然。

香港内地教师交流的途径:

一、积极加强内地与香港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组织师生进行互访,通过参观、座谈,听课、观摩等形式,了解和发掘两地教育各自特色与互补之处。我们深圳中学己接待了好几批香港同行,如香岛中学、基朗中学、香港政府教育行政人员协会等。他们到我校听课,看第二课堂活动,加深了深港两地教师的了解,两地教师收获不少。

二、组织召开各层次教师的教育研讨会,今天的“罗湖桥头话回归”座谈会就是很好的一种形式。还可以组织教育展览,分别介绍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思想等等。

三、联合创办教育交流的刊物,对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四、香港的中学生可按照内地有关招生规定,报考内地的院校。从1994年开始,香港政府实施引进中国专才计划,每年都有一定數量的毕业于内地重点大学的学生赴港工作。几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向香港各界证明祖国内地培养的学士、硕士、博士是名副其实的。

五、两地教师到对方举办的研修班进行学习,内地与香港相应的学校结成姊妹学校,也可互聘对方教师为访问教师等,通过多种途径,借助回归机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加强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
展望21世纪明天的教育会更加美好

刘堂江(《人民教育》杂志总编辑)

携手步入新世纪

共促两地教育发展繁荣

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的大门,香港在1997年回归祖国,可以说,内地和香港教育界的同行是相会在21世纪的大门口。我们共同面临着21世纪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挑战。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也就是高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的竞争中,谁能站在科技的制高点,谁的国民素质高,谁就能稳操胜券。这个竞争说到底都与国民教育有密切关系。因此。各国的教育工作者都在研究面向21世纪本国的教育的对策。

早在1983年,美国高质量教育委员会就发布了《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研究报告。报告认为只有加强教育改革,才能挽救经济免于衰败没落的命运。1988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说过:“为了在明天的世界里同日本、法国以及美国进行竞争并取得成功,我们需要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素的、具有创造性的青年人。如果今天的教育落后,明天国家的业绩就会落后。”1989年4月公布的《法国教育指导法》的第一句话就是:“教育是国家优先发展的事业。”1993年公布的《俄罗斯联邦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教育领域为优先发展的领域”。

经济发达国家对教育的发展改革尚且如此紧迫,那么我们中国怎么办呢?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作了这样的回答:“我们国家要走向现代化,如果说有障碍的话,最大的障碍,不是资源问题,不是资金问题,甚至也不是技术和设备问题,而是十几亿人口的素质问题。”“资金可以自己积累,还可以引进;技术可以自己发明创造,也可以引进。但是13亿人口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必须靠我们自己去提高。人口众多,如果能提高素质,那在世界上是占绝对优势的;人口众多,而又素质不高,那就不是优势,反而会成为一个很沉重的包袱。所以我觉得,面向21世纪要扎扎实实地提高国民素质。”

对于内地来讲,基础教育改革的紧迫任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这是时代呼唤的最强音。正如李岚清副总理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到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这是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党中央、国务院向基础教育战线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

为什么要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因为应试教育存在种种弊端,不能承担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任务。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的教育。它的危害性至少有三条:(1)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2)教育内容偏重智育,轻视德、体、美,劳诸方面,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3)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发育规律。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主要有三个方面:

(1)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不能只面向少数尖子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要强化普及意识——大面积丰收,而要淡化选拔意识。在基础教育阶段不要要求教师去做伯乐,教师应该是园丁。我们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儿童。

(2)德、智、体全面发展。现在存在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如果德。体、美、劳被削弱的状况不改变,那就不可能实施完整的素质教育。

(3)让学生主动发展。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规格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就不可能“不拘一格降人才”。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只有学生具有创造能力,培养的人才多样化,将来的人才结构才能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局面。

怎样实施素质教育当前至少要抓五项工作: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2)把“以盲人为根本”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抓手”。(3)加强美育。(4)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校长队伍和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是内地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内地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显著的:“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有很大进展,多种类型、层次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迅速,高等教育有较大发展,办学效益有所提高,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投入逐年有所增加,教师待遇进一步改善,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加快了步伐。

香港的教育事业,有它特有的优势:资源充足;设备和师资现代化、规范化的程度高;教师待遇在社会各行业中偏高,能够吸引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已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普及率也已接近90%;17-20岁年龄段的青年接受大专教育的已达18%;近年来公民教育很有成就;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的等方面也创造了丰富的经验。

我们真诚地希望内地和香港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增进了解,加强交流与合作,携起手来,共同步入21世纪,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与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天的教育会更加美好!

黄均瑜(香港教联会教研部主任、顺德联谊会李兆基中学副校长)

还有65天香港就要回归祖国,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实现“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保持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建设美好的特区,是每一个香港人的愿望,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黄校长就香港教育如何面对21世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香港教育如何面对21世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作出调整和适应,以配合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隨着回归的到来,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必然更加密切。从现在的趋势来看,展望21世纪,香港将会成为全国的一个金融贸易中心、旅游中心、货运中心、经济服务的中心。香港将会是中西经济、文化、技术交流的桥梁。

因此,面对21世纪,在摆脱了殖民式教育以后,香港的教育必须:

1.加强对学生的国家民族教育。

殖民式教育的一个特点是极力回避国家民族教育。回归以后,需要加强学生对祖国文化、历史、现状的认识和了解,由认识到认同。教育学生热爱国家,以中国人为荣。这不但是一个感情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需要的问题。

2.加强与内地的交流。

加强交流是促进了解、增进感情、增加信任的好办法。回归以后,应该加强香港与内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活动。

3.加强对教育的长远及全面的规划。

殖民式教育的另一个特点是只顾眼前、不管将来,教育一向缺乏长远规划和目标。回归以后,我们必须以主人翁的态度,加强对教育的规划,增加职业教育的比例,培养更多的科学技术人才、商业人才、金融与及旅游服务人才。

4.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加强对学生的语文训练,提高学生的中文、英文、普通话的水平。以适应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的需要。特别是应当加快普通话的教育,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5.加强对素质教育的重视。

21世纪,将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年代,香港如果不尽快地推行素质教育,尽快地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将无法面对日益激烈的、来自内地和东南亚各个城市的竞争。

6,加强《基本法》教育。

《基本法》是特区政府的治港大法,是“一国两制”的基础,认识并且遵守《基本法》是实现“一国两制”,长期维持香港繁荣稳定的保证。

7.加强教师的使命感。

要让香港的教师感到教育不单是一份职业,更是一项事业,教育的使命,不但是为香港培养治港建港人才,更是为祖国在21世纪的腾飞而作贡献。

邓继新(深圳中学校长)

深圳中学系广东省重点中学,今年建校50周年。随着特区的建立与发展,深圳中学旧貌变新颜,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手段先进、教学环境优美、教学质量一流。深圳中学校长邓继新在发言中介绍了创办现代化学校的思路和做法。

关于办现代化学校的思考

办现代化学校是时代的呼唤。作为的重点中学其自身存在的价值绝非是高的升学率,而应该是走在改革前列,成为现代化学校的表率。通过办现代化学校,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从而成为新型的素质教育学校。当前各级领导、政府重视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办学条件有极大地改善,为办现代化学校奠定了物质基础。

办现代化学校,关键是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积极改革:

第一,办现代化学校要坚定不移走科研兴校之路。

现代化学校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按教育规律办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端正办学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探索和揭示教育规律,因而必须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实现现代化的突破口。我们为实现学校现代化,成立了科研处。学校积极营造科研氛围,制定了教育思想学习制度、学校科研条例;举办高层次的教师研修班(硕士学位课程班),有76名中青年教师参加,其中45人已经获硕士学位课程班毕业证书,学校设立深中教师出版基金,每年投入10万元,鼓励教师著书立说,已有五本教师专著出。版。

第二,办现代化学校要建立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

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素质优良的人才,现代化素质的培养必须依赖素质教育体系,否则就没有素质教育的载体。我校素质教育的体系表现为管理重活力——即建立素质教育目标体系,强化素质教育的管理体系,完善素质教育的硬件体系。德育重实效——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做到自主性、感染性、实践性和持久性并重。教学重特色——优化课程结构,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隐性课构成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实施因材施教,建立常规教学系列和实验教学系列,培养学生的特长和个性。

第三,办现代化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职工队伍。

教职工现代化的水平决定着学校现代化的水平。教职工的现代化水平表现为科学的教育思想,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会教书、会育人、会科研。为适应办现代化学校的需要,我们要建立专家化的教职工群体,学校要培养和拥有管理专家、教育专家、教学专家,还要有教辅部门的专家,如电教专家、绿化美化专家、学校形象设计专家等。

第四,办现代化学校要努力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

现代化学校一定要体现时代感,学校的办学条件一定要实现现代化,用现代化的手段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在实现办学条件现代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解决好三个问题=第一要有规划,做到有的放矢,不重复建设,不浪费资源;第二要完善教学设备,注重补缺和提高;第三,最重要的是注重教育设备的开发,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的功能,使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孙振东(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校长)

如何面对21世纪带来的機遇和挑战。发展具有中国特区特色的特殊教育,是摆在深圳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历史性课题。

元平特校是深圳特殊教育的中心基地,是目前全国总体规模最大的一所为盲、聋哑和弱智儿童、青少年提供从学前教育到中专职业教育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借鉴参考香港特殊教育的基本经验——特殊教育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服务系统比较完善。特殊教育对象广泛等,几年来,学校在特殊教育的宏观和微观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整体改革。改革的核心目标是:构建具有中国特区特色的功能全、体制活、辐射广的特殊教育体系,为深圳每一个残疾学生提供良好的充分的教育、康复和职业培训,全面提高其整体素质,为他们参与社会、适应家庭生活和成为社会平等的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

借鉴香港经验促进特教改革

一、走教育、康复、就业有机融合的办学路子。

传统的特殊教育,基本上是以学习文化为主的教育,不适应残疾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实施残疾儿童教育、康复、就业有机融合,是对特殊教育进行整体结构的宏观变革,就是在对残疾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教育的同时,对其身心缺陷进行康复补偿,还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提高整体素质,为参与社会、适应家庭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我校还积极创造条件,安排适量毕业生在我校的劳动就业基地就业。今年“全国助残日”(5月18日),我校首次安排8名弱智毕业生在校劳动就业,以唤起全社会对弱智人员就业的关注。

二、逐步扩大特殊教育对象,积极推进“人人受教育”。

目前,全国各地对盲、聋哑学生提供了较充分的教育和训练。但在弱智教育方面,仅限于轻度弱智儿童教育,极少数学校开始了中度弱智儿童教育的试验。借鉴香港的经验。从深圳的实际出发,我校开办伊始,即为轻、中、重度弱智儿童少年提供教育,而且还为脑瘫和孤独症(即白闭症)儿童提供教育。

为提高各类残疾学生的整体素质,适应自身发展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还积极进行了课程设買的改革。我们率先在聋教育中开设英语课,在聋教育的各个年级开设计算机课等。

三、集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和科学研究于一体,努力把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办成一个现代化的特殊教育的综合基地。

深圳毗邻香港,是联系内地和香港的桥梁。为加强内地和香港特殊教育的联系,发挥特区的“窗口”作用,我校加强了师资培训和教学研究工作。在国家教委、中国残联、广东省教育厅和深圳市教育局的支持下,“广东省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所”及“全国特殊教育信息中心”,今年将在我校建成。今年2月初,我校与美国帕金斯盲校结成友好学校。根据协议,将在我校建立盲文打字机装配线,今后我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盲文打字机即可由我校提供。

孙振东校长表示,香港回归在即,香港和内地的联系曰益密切,元平学校将为内地——香港特殊教育的繁荣作出不懈地努力。

植柏(香港圣公会圣西门吕明才工业中学校长)

“九七回归”是香港广大同胞及全世界炎黄子孙所热切期望及衷心拥护的。从19世纪到20世纪中叶,中华民族走过了一段备受列强侵略与凌辱的历史,直到近代,全民奋起走民族振兴的光辉历程,而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数百万香港同胞真的做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是多么的使人感到振奋,多么的可喜可贺!九七香港回归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件举世瞩目的大事,因为香港的回归正标志着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百多年的民族耻辱得到彻底的湔雪,是昭示后世子孙永远难忘的盛事。

教育新路向

香港回归祖圖,我认为香港教育的新路向有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有爱国精神——百多年来英国在香港推行的殖民式教育,学生对中国文化、历史、地理一无所知。所以,培养学生清楚认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要爱民族、爱国家。这是当前急务。

二、提高学生的品德教育——香港教育只重视知识的灌输,缺乏品格操守的训练,所以要重视学生品格和道德的培养。使他们具有中华民族的美德,勇于承担、勇于接受挑战。

三、重视中国历史的学习——要学生做一个勇敢的中国人,必先要认清自己的民族历史,明白前人艰辛发展历程,吸收中国优秀文化,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每一个学生都要修读中国历史。

四、加强普通话训练——要提高学生中文水平,要有能力与。2亿同胞沟通,学生必须学好普通话,所以普通话科要放在重点课稈。

五、掌握现代新科技——香港是一个国际城市,学生要保持良好英语水平,更要掌握新科技、新知识,将来好为社会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有能力接受21世纪的挑战。

香港新的历史展开了,愿大家共同努力,为未来特区政府尽力贡献,深信香港定必安定繁荣;中国定必强大昌盛。我们一同去迎接这灿烂美好的明天。

张东前(香港裘锦秋中学<元朗>副校长)

张东前先生因故未能出席座谈会。他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介绍了香港学校公民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目前香港的中学,在行政结构上设有一个负责推行公民教育的组织,有的称为“公民教育委员会”,有的称“公民教育小组”,由学校委任一位主任负责,小组内有二名以上的组员。公民教育老师,除了日常备课、授课、批改作业外,主要是负责策划及推行公民教育的课程与活动。在香港,学校推行公民教育,大致上可以分为三方面,第一是正规课程,第二是非正规课程(课外活动),第三是隐蔽课程(校规、校风等)。

公民教育怎样面向未来

一、面对九七香港回归祖国。

九七香港回归祖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之后,学校公民教育的取向和内容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老师面对这种改变,要不断摸索有关的内容和推行方法。在以往的公民教育内容上,民族教育是被故意忽略的。九七回归,正好是一个契机,让老师向青少年学生进行民族爱国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树立民族观念;同时加强对国家的认同与归属。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对公民教育的课题进行摸索。

二、面对公民独立科的开設。

香港教育署公布1998年在中学设立公民科。现在的中学,大部分没有开办这一个科目,没有系统的课程。开办独立科目,一切从头开始,所谓“万事起头难”,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为了解决这方面的困难,教育当局应早日公布新课程的纲要与指引,制订教师培训计划,大学和教育学院也应尽快开办相关的课程,以培养师资。

三、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

21世纪即将来临。它是一个信息时代,如何培养学生积极的价值观和态度,如何提高公民素质,是老师吋时刻刻要抓紧的问题。

香港回归祖国,香港进入“一国两制,港人泊港”的新年代,作为公民教育老师,面对着种种的挑战。我们有共同的使命,愿为年轻一代付出心思,为培养他们成为良好公民而努力。内地的同行,在推动公民教育的工作上,比香港有经验,而有关的课程教材也比香港完备,但愿大家多一点交流,互相学习促进。
同叙教育改革 共促教育繁荣

王雅梅(深圳海丽小学校长)

海丽小学创办于1993年9月,学校地处深圳河畔,与香港只有一水之隔。为了深港两地的教学沟通、文化交流,学校沟通了深港两地的联系与交往。学校多次接待香港教育界同行的参观访问,也组织了教师到香港的学校进行考察和学习。海丽小学的“双语教学”、“电脑辅助语文教学”等己形成特色。

“双语”教学架金桥

“双语”教学是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好母语的基础上,再强化英语教学。这种强化,不仅是英语课用英语来授课,而且除英语课外,再选一门学科也用英语来传授。这样的教学加大了词汇量、培养了兴趣,同时创设了更广泛的语言交际环境。长期训练的结果,学生不但能用英语来表达,而且还能用英语来思维。

目前我校四年级“双语”试验班的学生外语水平已达到重点中学初二的水平。学生初步达到简单日常对话用英语交谈,和外籍教师简单交流不用带翻译。我们的教学经验先后在“第三届全国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及“第十一届世界超常儿童学术研讨会”上交流。1996年12月国家教委点名要求我校为联合国儿童基金會校长培训班上了一节《多媒体英语环境课例》,这节课受到专家、教授们的好评。

今年香港回归,又有部分深圳学生准备过港与家人团聚。不管是优秀生还是一般学生,只要有证明他们将陆续过港定居的,我校都为他们开方便之门。家长开心地说:“在海丽小学读书,孩子开心,我们家长放心”。

“语言金桥”连接着深圳、香港和世界各地,到深圳来的投资商,得知我校“双语”教学搞得好,带孩子慕名来校求学。曾在我校“双语”班就读过的有日本、新加坡、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小朋友。投资商见到自己的小孩开心地在学校读书,高兴地说:“在深圳投资好,既能赚钱又能解决后顾之忧。这样的环境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来深投浴。”

潘步钊(香港裘锦秋中学(元朗)文学科主任)中国语文教学在香港中学

教育中面临的困难

中国语文教学牵涉的问题很复杂,造成教学上的困难也就并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得清楚。我在这方面并没有什么很深入的研究,在这里谈的,也只能算是作为一个香港的中学中国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方面的一点体验,希望可以让在座的朋友们,多一点了解中国语文教学在香港中学教育中所面对的一些问题。

如果要问香港的中学中国语文教师要面对什么困难,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先想到工作量的问题。以现在的情况来说,香港的老师,即使不计算校内其它的工作,单以课堂教学来说,平均每星期一般都有30节课左右,语文老师一般要负责两至四个班的语文教学,比起其它科目的老师,工作量十分繁重。工作量大,不可避免的直接影响中国语文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备课、批改作业和课堂设计等方面,都可能因时间不足和身心的疲惫而受到影响。

除了工作量,香港社会本身的特点,也常成为中国语文教学上的一些困难。比较容易理解和想像的是中文在香港社会中的地位问题。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因素,香港社会长期以来出现了一种“重英轻中”的社会心理。学生、家长甚至有部分教育界人士,都相当轻视中文的教学及其社会地位。虽然随着九七主权的回归,中文的地位渐渐变得比以前重要,可是“重英轻中”的心态还是多少存在的,就以最近香港教育署大力推行的母语教学产生不少争论,正好作为一千例子说明和反映出香港社会这种“重英轻中”的心态。这种社会心理的存在,很明显会影响香港中国语文的教学。

从语文环境方面看,香港以广东话作为母语。口语和书面语的距离相当大,学生日常所接触和运用的全是广东话,一旦拿起笔来,就会出现“我手写我口”的毛病。因此香港中小学生的写作,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粤化”,而且是相当严重的“粤化”。和香港相比,广州。深圳等以广东话作为主要沟通语言的城市,书面语和口语的距离比较小,这从日常的用语可以看得出来,例如“工资”。“车票”等词语,就比香港人的用语来得贴近书画语了。

造成学生写不好书面语的另一原因是传播媒介的影响。例如报刊、广告等,都并不重视语文的规范,只求取悦读者,迁就读者,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报上读到一些用广东话写作的文章。面对这样一种不良薰染,香港的中学中国语文教师在教学上,的确是有着很大的阻力的。

此外,香港社会的影像媒介十分发达,录影带、电视、电影和电脑等,全都不大需要文字作沟通的媒介,于是香港学生就有了不爱阅读的习惯。阅读风气的薄弱,也造成了我们作为中文老师的困难。香港学生一般不爱阅读课外书,文字的浸淫工夫很不足,这和香港快速的生活节奏和影像媒介的发达有着密切不可分的关系。

上面所说的,都是课程以外的问题。从香港的中学中国语文的课程编排来看,我个人觉得有一些问题。首先是整合性的问题,虽然香港的中学中国语文科课程纲要,清楚列明此科的教学目标是要兼顾读写听说各方面,但就现在香港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仍是以读和写占大部分,这情况在初中的中文教学中更加明显。对于学生的语文训练,这种编排是不够全面的。

另外,在课程设计上,也看不出有明显要兼顾培养学生智力发展的成分。在教学方法方面,仍然较多停留在传统模式,也就是侧重于老师的“串读”,未见有较新颖或生动的教学法的积极引入,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向他们提供建立系统的语文训练,都变成个别老师“单枪匹马”的工作,并不容易。

在范文的选取上,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缺乏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脱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我觉得如果能够多选一些当代的作家,再以现实生活和现代都市人的心理来作范文的阅读背景,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在课堂上更投入。总之,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的经验范围,不但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而且也降低了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不利于我们语文教学的。

中国语文教学在香港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很复杂,牵涉的层面很广,与教育政策,教学理论和社会现实都有关系。我不是语文教育的研究者,只是以一个语文教育的实践者,谈一谈个人的感受和看法,希望将来大家都能为改善祖国的中国语文教育尽一点力。

李建国(深圳市梅林中学校长)

梅林中学是深圳特区的一所新学校,创办仅三年多,进行课程结构改革还不到两年时间。但由于梅林中学大胆地改、认真地试,坚决走素质教育之路,因此,无论是校风,还是学风;无论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是全面的教学质量;无论是一般教育方法的研究,还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探讨都呈现出令人欣喜的局面。

课程结构改革的初步尝试

我校进行课程结构改革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一、变单一的必修课为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位一体的新型课程架构。我们不仅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设计出合理的课时比例,而且根据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三类课程进行适当的分工,进而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的科学的课程体系。

我们把必修课作为课程的基础,时间上占课时总量的75%-80%(给不同的年级保留一定的弹性),完成国家规定的各门学科的教学计划。我们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延伸和补充,时间上占课时总量的10%-15%,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的特长、爱好及个性得到充分地发展。我们把活动课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大型的集体活动,进一步实施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方面的教学计划,同时也安排学生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另一类是在选修课基础上的提高和拔尖活动,活动课在时间上占课时总量的10%左右。以上三类课程构成一种立体的课程结构,形成一种覆盖面较宽的课程网络,从现阶段看,它可以基本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精心设计选修课程。选修课程的设计,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不能满足全体学生需要的课程设计,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同时,选修课程的开设,必须着眼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没有特色和个性的选修课程,仍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校的选修课程分为四大类,即艺术类、体育类、科技类和劳技类,每类包含数门具体课程。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志愿,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内(如一学期)选择一门。一个学段三年下来,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完成三门或三门以上的选修课程。目前,我校选修课程已开到近30门,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参加了选修。尽管在选修课教材和器材方面仍存在一些尚需解决的问题,但由于在师资、计划、内容、时间,场地等方面落实得较好,选修课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三、认真进行活动课程的安排。活动课程能否收到预期的效果,既要考虑活动内容,又要考虑活动形式。从内容方面看,为了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活动课内容应该侧重于必修课和选修课没有兼顾到或者兼顾不够的一些方面。比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我们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垃圾处理中心参观考察等。从形式方面看,活动课的形式真正可以百花齐放,课堂、球场、舞台,图书馆、影院、大厦、公园、草坪、水库……都是我校开展活动课的好地方。活动课不同于传统说法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没有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游离于课程结构之外;而活动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有课时计划,有专任教师,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教学目标,甚至还有必要的考查或考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还准备编写部分活动课教材。

四、调整学校课程总表的编排方式,让选修课和活动课在课表上“登堂入席”,享受必修课的同等待遇。而我们的做法是:把选修课和活动课比较均匀地分布在周课时总表上,并把不同年级的学生安排到不同的时间段进行选修和开展活动,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诸如师资、时间、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矛盾,进而保证了每一个学生都能按计划参加选修和活动。

周欣(深圳市荔园小学教师)激发兴趣、激励思考是最好的教育

我喜欢教书,也喜欢孩子,常庆幸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正是自己喜欢做的。从教以来,我始终把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作为教学方向。

1994年,为了搞好深港教育交流,深圳市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教改实验。“双语”教学即同时在教学中运用两种语言(汉语、英语)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作为全市六个试点之一,我担当了实验班的英语教学任务。新的课题、新的教学模式给我带来新的挑战。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我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力收集各种资料以便参考,找来了美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地的英语教学资料。通过比较借鉴并结合国内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为了使学生爱学、好学,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我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并结合实际,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在唱、游、玩中学,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让学生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学,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对于二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讲语法时态是行不通的,我就通过大量原版的视听材料来辅助教学,通过大量的原文阅读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感知能力,要求学生自查字典理解文章,大声、清晰、快速地阅读短文,并经常采用打擂台的方式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阅读、理解、朗读,使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对一些常见的语法现象有了较清晰的概念。此外,我也根据儿童模仿力强、记忆力好的特点,找来适合他们年齡段的材料,让他们学习,丰富教学内容,扩展课外知识。春节过后,我找来一篇关于春节习俗的200字的短文,短文从词汇到句型都存在一定难度,引导学生自学、模仿录音、背诵比赛,全班学生都极有兴趣地掌握了这篇文章,并可以头头是道地用英文讲述春节的习俗。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学会思考,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短短的两年时间,双语班完成了小学六年的英语课程,进入了初中英语教程。通过大量的视,听、说、读、写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三年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并超过了初一学生的水平。

我觉得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多变,不仅仅是为了标新立异和活跃课堂气氛,其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其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用、有效。

刘荣青(南粤教坛新秀深圳市笋岗中学一级教师)

实现“教学型”向“学教型”转变,转移教学重心

我在多年的多媒体教改实践中,深切感到,在教学中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实现教学重心的转变,即由以往教学、教改重心在教,兼顾学——且把这类教学称“教学型”,转变到现代教学、教改重心在学,兼顾教——且把这类教学称“学教型”。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束缚下。一切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如何教给学生更多知识,如何提高考试成绩,以追求高分为最终目标。这种把考试成绩绝对化,作为教育价值的终极判断的标准,必然使教育教学过程,变成一个知识传授的恶性膨胀过程,致使教师成了“教书机器”,学生成为“学习机器”。即使是进行一些教改项目,也是以加快“教书机器”主动轮的转速,达到提高“学习机器”被动轮转速为目的。这些教改、教学的重心仍在教的一侧,它严重扭曲了我们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过程,使我们的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

我从多年的多媒体的教改实践中,体会到有些多媒体教学改革,并没有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最大功效,只是用多媒體去表达书本文字和图片,甚至仅以投影替代黑板,录像代替讲课。所以有的人以为只要用了投影、幻灯,便认为是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是进行了教学改革。其实不然,至少这不叫教改,只是换了一种教学手段或形式。颇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这种多媒体教学的重心仍在教一侧,充其量仅减轻了教师的部分负担,如果有的教师使用不当,频繁使用各种媒体,不但没有提高教学效益,反而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这就使教改走入了歧途。那么什么是多媒体教改呢?我以为,关键是必须转移教学重心。即由传统教学的重在教一侧,转移到教学重在学一侧。也就是说一切教改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目标。这是“学教型”的精髓。

有一个实例对我们认识强调“学教型”有一定启示。小孩学步在生活中常见,基本有二种:一是父母在前牵着小孩手,引导学步,其主要是怕小孩摔跤或走错方向,这时小孩的走路是完全被动的,这即为“教学型”的教为主;另一是小孩在前走,父母在后照顾左右,小孩的走向主要依据自己对前方兴趣点而定,是主动的,家长则视其小孩情况或加以指导。纠正,或在前方设玩具作刺激点,吸引孩子向某方向前进。这是“学教型”的学为中心,教为学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各种有利条件。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第一种学步方式,虽达到了学步的目的,但在学步过程中,养成了依赖、被动,缺乏主动性和个性;而第二种学步方式,以同样达到学步目的的同时,在学步过程中,培养了独立性、主动性,并发展了个性。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摆在我们面前。势必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切从学生出发,转移教学的重心,

以实现学生全员发展、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目标。

陈丽江(深圳市元干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团委委员)

从“小”抓起,提高残疾学生的思想素质

培养残疾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也是特殊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残疾学生由于智力缺陷或其它方面的障碍,造成了思想品德的教育比正常学生难度大。在这方面。我们学校的主要做法就是:从“小”抓起。在这里,“小”有两层含义:一是从年龄上讲;二是从事件上讲。

首先,我想谈谈“小”的第一个含义,“从年龄小抓起,提高残疾学生的思想素质”。

众所周知,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进行的。年龄越小,可塑性越大。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他们思想品德形成的黄金时间进行教育。弱智学生自制能力差,情感不稳定;聋童则非常爱模仿,易于接受外界的影响(不管是好是环)。残疾学生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分辨是非能力差。就以聋童来说,对于“偷”和“拿”的区别基本没有。因为“偷”与“拿”从视觉表象来看,动作是一致的。学生不知道,有些东西不能拿时,如果拿了就是“偷”。一个聋生从家里带了一件玩具,另一个聋生很喜欢,那么他会毫不犹豫地占为己有,他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对。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对刚入学学生就进行教育,教育他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使他们从一入学就开始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第二,我想谈谈“小”的第二含义,“从小事抓起,提高残疾学生的思想素质”。

由于残疾学生的特殊性,在对他们思想教育方面,有着不同于正常孩子的方面。德育要求内容简单,务实性强,学生学了就能见到效果。内容简单并不是对残疾孩子的要求降低一层次,而是教育事件小事化、具体化。大家都知道,精神文明看起来似乎很大,其实它就是由无数良好习惯、优秀美德组合起来的。同样道理,残疾学生的思想教育也要从小事抓起,从点点滴滴抓起。

如对于聋生来说,我们是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作为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我校根据聋生的身心特点把“五爱”具体化,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情上。在我们学校,星期五送学生回家时,聋生从来都是让弱智孩子先上车,大学生让小学生。在车上,常常会出现老师和学生互相让座的情景。不小心碰了对方,双方立即会用手势表示“对不起”和“没关系”。以上事情看起来很小,其实不小,它是“五爱”的具体体现:要爱人民,首先要爱同学;要爱劳动,必须先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这些小事情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校风,代表着学校的形象。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柏生在代表发言结束后,做了总结发言!

杨柏生(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

再过65天,中国政府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将重新回到我们伟大祖国的怀抱,在这庄严时刻即将来临之际,我们有机会和北京、香港的教育界的朋友们聚集一堂,畅谈回归的伟大意义,共叙友情,共同探讨两地教育发展大计,我认为意义重大,机会难得。

座谈会上有21位代表作了精彩而深刻的发言,很受启发和教育。我谈三点体会:

一、这次座谈会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激情,表达了香港回归祖国的共同心声。今年7月1日是一个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日子,中国人民将洗刷一百年来的历史耻辱,炎黄子孙无不欢欣鼓舞。与会代表的发言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大家相信在江泽民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构想一定能够贯彻实施。有伟大祖国做坚强后盾,有600万勤劳智慧的香港同胞的努力,被世人誉为“东方明珠”的香港一定会更加璀璨夺目。

二、代表们从战略高度探讨了如何面向21世纪,培养更多的人才;探讨了深港两地教育如何加强交流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探讨了如何加强青少年之间的联系,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所有这些,我认为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深港两地的共同繁荣、稳定和发展寄希望于青少年身上。

三、会议探讨了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香港代表发表了如何加强青少年学生对祖国的认识,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意见。这一方面香港教联会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以会长杨耀忠为首的教联会的同仁不遗余力地推进了香港与内地之间交流与合作,取得了非常令人鼓舞的成效。在内地方面如何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與会代表也作了深刻的发言。《人民教育》刘堂江总编辑就实施素质教育问题做了很深刻的发言,对于我市今后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有指导意义。

这次座谈会虽然要结束了,但我认为这次座谈会是加强我们之间联系的开始。希望大家今后多来深圳走一走,看一看,指导我们的工作。再次感谢《人民教育》、香港《大公报》、香港教联会对这次座谈会所做的努力。谢谢大家。

一天的欢聚,一天的畅叙,热烈、欢快的气氛,浓浓的亲情时时洋溢在八角亭内,参加座谈会的教育同行们深信,回归之后的香港将会更加繁荣,展望明天,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会更加灿烂美好。

作者:程淑华 陈晓光 梁伟国

第2篇: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探析

摘要:爱国主义是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和生活中最深厚、最坚固的情感,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立德之源和立功之本。是我们与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根植在自己内心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根本推动。青年大学生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民族文化、价值观的继承者和弘扬者,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一场场讴歌时代、献礼国家的活动,既展现出当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真挚的爱国情感,也在全社会汇聚起一股强大的爱国主义力量。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我们从自身的国情、区情出发,针对我们党和高职院校大学生实际,坚持和弘扬以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进一步促使爱国主义的精神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目中的滋育和发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健康发展的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爱国主义

爱国情感是指一个人在其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并理解到自己和祖国之间的生死与共、血脉紧密相連的一种依存性关系,是对于祖国特殊的情感,包括归属感、安全感、认同感,以及作为国家成员的尊严感和荣誉感。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属于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素质教育重点对象,培养出一批富有爱国意识和情怀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才有永不停滞的动力。当代青年处于成长“拔节孕穗期”的关键时期,需要全力精心地引导。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广大学生中进行深入持久、活泼生动、富有成效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让这种爱国主义的精神能够牢牢地扎根于青年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今后在工作岗位中奋斗的不竭动力。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广大师生中开展了长期的可持续、严谨、内容丰富、形式丰富多样化的“四史教育”,主要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这进一步加强了高职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笔者针对爱国主义教育成效进行了调研,反映出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新时代高职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认识不够清晰

在对开展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表现出较强烈的民族爱国情怀,为自己身处的国家、社会而感到自豪,对自己的人民和生活而感到幸福,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和领导也给予高度的支持和拥护。但对于学生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具体如何在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表达,就出现想法不明确或者没有具体想法的结果。有些大学生认为爱国主义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战争时期的一次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壮举,现在国富民安,没有需要自己表达的机会;有些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属于情感上的内容,没办法考量,更多的是情感。在情感上高度爱国但由于思想政治认识偏差,这就导致不少中国大学生在思想政治行为上并没有相应的爱国主义表现,呈现出一个人在情感上的爱国与实际行动上的爱国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的问题。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自身肩负的历史使命与运用所学专业技能践行报国行动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的教育方式方法陈旧

在调查过程中,相当多的学生反馈高职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比较陈旧,以老师讲述为主,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活动不够多。导致许多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很好引导学生理性科学爱国。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主体属于“00后”,在高职学习阶段,对“00后”的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既要持之以恒,使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体系中,使高职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理性分析,高职院校要在“传承好方法、改变老方法、找寻新方法”上下功夫,引导高职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怀自觉融入到个人学习中,融入到个人报国之志中,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中。

第一,坚守课堂主阵地,持续深入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课堂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路线方针,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管理意识形态工作为根本原则,必须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贯穿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和工作生活的全过程,坚持推进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课堂、走教材、走头脑。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以利用每周固定的“团课”、德育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使爱国主义精神根植于学生心中。

实践活动是根植观念的平台之一,高职学生在开展专业学习,在组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可将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与爱国主义情怀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例如数字媒体专业在进行摄影课程、图形图形处理课程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开展举办爱国主义摄影展、爱国主义平面作品设计展等;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就可以开设红色网页设计比赛活动;对全体学生可以开展红色诗歌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在完成个人作品时,梳理个人情感,找寻爱国主义情感的输出方式,用有个性、有特点的方式来体现学生的爱国主义。例如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关注基本学习内容,自觉、主动地将建国建党、国家发展的大事件、历史进程牢记心中。

第三,通过重大纪念活动来凸显爱国主义。

对于中国大学生来讲,重大的历史纪念性思想教育宣传活动一直以来是其不断凸显自身爱国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纪念日庆典、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纪念日、南京大屠杀周年纪念日、一二九纪念等活动的开展,都是强化学生家国情怀、担当民族责任、激发为国奉献的时机。同时还要充分与学生以往各个学段的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关联,例如每周固定的时间举办升国旗的仪式、集体齐唱国歌、在国旗下讲话、入党入团的专项活动仪式上都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时机,用仪式感、教育过程引导学生领悟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报效之志。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时,班主任、辅导员及任课老师尽量与学生同时参加,在活动中无论是时间的遵守、行为的规范等方面都要起模范带头作用,用师德师风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用活动的主题内容来教育学生,使学生接受教育时的爱国主义情感与知识获得双收。

第四,多角度来解读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一个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可以多角度、多方位解读爱国情怀,从红色诗歌、历史人物、信仰信念、精神角度、伟人语录的温读、画作的解读、重大事件、文献角度等多方面来引导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可以立足个人实际来展现爱国之心。例如在学生社团活动组织开展中,就可以推荐红色歌曲练唱,在练唱过程中讲解曲目包含的爱国情怀,词曲作者个人经历中体现的爱国主义,在这个基础之上,每一个曲目练唱者都会对歌曲的内容产生同理心,同时产生歌曲所赋予的爱国情怀。

第五,充分利用“网络+”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从学生的教育学习时段考虑,每年都有三个月左右的寒暑假休息时间,在这些时段里对学生的教育管理是相对松散的,这也是其他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乘虚而入的重要时段。因而,学校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这些时段,要利用互联网、多媒体等技术与学生保持爱国主义教育同步,接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给其他错误思潮以可趁之机。例如开展青大团课、假期实践活动网络秀一秀、社会实践等活动,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六,挖掘学生及其家庭所蕴含承载的爱国主义精神元素。

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过程中,想要起到最好的效果,必然要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可以开展专题活动,让每个学生挖掘自己家庭的爱国主义故事及社会贡献成就,开展分享、讲述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个人对家庭爱国主义事迹的自豪感和珍惜感,当这些感受被学生认可并升华,就会使爱国主义变成学生个人的珍贵精神财产并终生坚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梳理家长的贡献与付出,分析付出背后的信念及成就,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党对中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视、家长对社会的贡献、家长对个人成长的榜样作用。在学生认识到家庭成员看似平常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的基础上,会自觉自愿用行动来体现个人的爱国主义。

新时代高职学生继承和发扬好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让爱国主义的精神深深扎根于青年同学心中,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的思想行动自觉,是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的一个必然要求,是把培育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有机融入到社会主义复兴大业中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胜男,浅谈提升高职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方法路径[J].科技风,2020 (3):254.

[2]漆昌彬,劉志清.新时代高校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研究[J].现代交际,2019(13).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新疆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FIB180526)阶段成果。

作者:沙红梅 许文艳

第3篇: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摘要]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要以扎实的工作从立法、司法、行政、执法监督、法制宣传等多方面系统推进我国的法治进程。

[关键词]民主;法治;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新时期我们党和人民追求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998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写进了宪法;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统一;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当前,在国内国外复杂的形势下,面对各种观点包括治国理念的相互碰撞,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坚定不移,重申和强调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2011年3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增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2011年4月22日吴邦国委员长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契机,在全社会掀起新一轮法制宣传教育的高潮,加快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为推进依法治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中央领导的重要讲话,非常必要和及时,对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清醒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一、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现实意义

(一)保障人民当家作主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国宪法开宗明义地规定,我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当前,我国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法律日趋完备,人民民主权利的保障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客观要求还不相适应,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还有待逐步实现,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有序表达还未形成相应完备的法律秩序,侵犯人民民主权利的问题时有发生甚至有时非常严重。与此相应,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日益自觉,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呼声也日益强烈。我们必须正视人民群众的日益增强的法治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得以实现。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市场经济本质上应该是法治经济。没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作为保障,就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是,我国的市场体制还很不完善,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依法管理的有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市场经济的法律秩序的建立任重道远。在新的形势下,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需要进一步依法规范,市场意识、诚信意识需要法治的强化和引导,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市场经济环节需要法治规范和引导,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法制化建设需要抓紧推进。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在建设和管理市场经济过程中决策和执法的民主性和科学性还有待加强,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有待规范和依法限制,有限的而非全能的、服务的而非控权的政府目标进程有待提速。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逐步形成良好的市场经济法律秩序,才能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民主法治,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稳定的,但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公共权力滥用局面短期内还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尤其突出的是,最近几年来,城镇化建设中,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侵犯公民土地、房屋等等财产权利的现象,时常发生,虽然中央屡屡发布禁令,但是不少地方政府屡屡阳奉阴违。地方的违法征地、拆迁,已经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危及社会和谐稳定。这种现象的发生,和整个社会尤其是公职人员的法治意识淡薄密切相关。在新形势下,要更加注重依靠法治解决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依靠法治加强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安定有序,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没有社会主义法治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只有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才能迈出坚实的步伐。

(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需要加快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依法执政,是我们党领导国家、治理国政的基本方式。法制建设的状况直接关系和体现党的执政能力。依法治国,就是要从法律制度上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执政党及政府,能不能正确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党越是重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党的执政能力就越能得到增强,党的执政地位就越能得到有力的保障。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的依法治国的意识和水平日益提高。但是,正如吴邦国最近指出,要把我们这样一个缺乏民主法制历史传统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真正做到全社会崇尚法律、遵守法律,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在实际工作中不按法律办事、另搞一套,使得本可预防和化解的矛盾酿成大问题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只有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真正做到严格依法办事,才能让百姓服气。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也是确保我们党执政地位的基本方略。

二、以扎实有效的工作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

(一)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

加强立法,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前提。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加速发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在新形势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立法机关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同时,要抓紧制定和完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律,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安定的法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法律。要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更加注重立法质量。要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增强法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操作性,以更好地发挥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我国的立法权属于人民。立法工作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忌闭门造车、少数人说了算。

(二)加强司法工作,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加强司法工作,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面对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全面加强各项政法工作,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国家法律的实施。要按照社会主义民主的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完善诉讼制度,健全公民权利救助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落实司法保障,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把改革的着力点放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切实保障司法公正的体制机制问题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确保政法队伍忠于法律,司法为民,维护正义。

(三)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推进依法行政

经过多年的努力,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取得了明显进展。同时,目前政府法制建设还存在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行政机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行政违法或者不当行政行为还不能得到及时纠正,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治观念淡薄、服务意识缺乏。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快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步伐。各级政府部门应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规范行政行为,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精简和规范各类议事协调机构及其办事机构,减少行政层次,降低行政成本,着力解决机构重叠、职责交叉、政出多门问题。

(四)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确保权力正确行使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容易滥用、走向腐败。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被监督状态下运行。随着依法治国的进展,我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监督制度,在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总体而言,对执法、司法的监督,是法治建设进程中极为薄弱的环节,亟待规范和加强。各级人大要综合运用多种方式对执法活动进行监督,形成工作机制,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行为。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逐步做到制度化、规范化。人民检察院应完善法律监督的内容、程序和工作制度。大力推进执法、司法公开,提高政府、司法机关工作的透明度,加大人民群众的监督力度,加强媒体对执法机关的有效监督。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委对执法、司法活动的监督,明确内容,规范程序,改进方式,并加强对各种形式监督的协调整合,保障执法监督的有效进行。要把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人财物管理使用、关键岗位的监督作为重点,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确保监督到位、有力、有效。

(五)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治观念

法制宣传教育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础工程。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前不久,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就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发表了重要讲话,中央还批转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要突出加强宪法宣传教育,提高全体人民首先是提高公职人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宪法意识,自觉维护宪法权威,使宪法在全社会得到遵守。要大力宣传权为民所有(《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习近平语)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强化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大力宣传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促进民主意识深入人心并积极反作用于社会主义法治进程。针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既要注重增强人们的民主意识和权利意识,也要警惕违反程序正义的各个层面的非法治情绪。要善于运用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加大覆盖面和渗透力。加强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为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法制宣传教育要紧密结合法治实践,要与正在做的事情紧密结合起来,在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理念。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推进依法行政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发挥法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用,《人民日报》2011年03月30日

[2]吴邦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为契机,在全社会掀起新一轮法制宣传教育高潮,《人民日报》2011年04月23日

[3]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236-246,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4]赵克平: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

作者:周林章 王磊

第4篇:弘扬“五四精神”演讲稿:弘扬“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

弘扬“五四精神”演讲稿:弘扬“五四

青年”的爱国精神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爱国是永远不变的旋律,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与战乱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强的国就不可能拥有一个安定的家,不可能有幸福快乐可言。爱国情怀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失,因此以爱国为基点的“五四精神”既是时代之需、社会之需,也是个人的修为之需,好好传承并发扬“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责任。

弘扬“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需要我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五四精神”是时代精神,教诲我们要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的新一代,我们青年人要敢于责任,担任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工作主动性,不怕多做事,不怕做小事,不怕事情的繁琐,不怕时间的紧迫。坚守在生产的第一线,坚守在保障安全的环节点,坚守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面对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到事无大小,力求尽善尽美。我们广大青年就像是一块块青砖,只有众人的担当才垒成那万里长城;又如一台运转的机器,少不了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我们只有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才能凝聚忠诚于热情。

弘扬“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需要我们热爱工作,积极进取。“五四精神”不是口号,是要我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发扬。热爱自己的生活、热爱自己的岗位、更要热爱我们的伟大祖国。让我们牢记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含义。让“五四精神”深入人心,发扬光大。

弘扬“五四青年”的爱国精神需要我们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年轻的一代是祖国的栋梁,我们要面对生活和工作的困难时不要退缩,而是重磅出击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只有我们每一个人立足自己的岗位,不畏艰辛,挑战一切困难。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工作才有干劲,国家才能日益昌盛。

第5篇:十九大精神引领青年弘扬工匠精神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

青年梦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后盾和储备力量。青年的健康成长是一个国家健康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对于国家来说,青年的“兴”与“强”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来说,青年的“兴”与“强”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对于个人来说,青年时代怀揣着梦想,勇敢奋斗,敢于担当,这才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青年好榜样。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报效祖国奠基。青年时代是学习的“黄金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很多名人,例如,鲁迅、季羡林、钱学森等,他们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榜样。“人生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博览群书,不断充实提高自己的能力。“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要爱读书,更要善读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打好基础。在现今激烈的社会中,青年一代更应该戒骄戒躁,永葆学习的心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青年梦也是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更是青年的,实现青年梦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相辅相成。新时代青年要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在谈到青年成长道路问题时,每次必讲理想,而且都是第一位的要求。一个青年如果想成功,除了要有他自身的智慧、敏锐的眼光之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应始终不忘初心,坚持理想信念,梦想才能实现。青年是一个朝气蓬勃的群体,是一个不能固化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群体。不忘初心,坚持理想才是合格的新时代青年,才能实现人生价值,为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要敢于拼搏奋斗,超越和升华自己的人生。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曾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了青年一代要奋斗,有本领。的确,奋斗与拼搏应该是年轻人的本色,在挫折中学习,变挫折为动力,从中吸取的教训启迪人生,使人生获得升华和超越。时代在变、环境在变,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这一点始终没变。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早已摆脱了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13亿多人民正奋进在民族复兴的大道上。中国在国际上的声音也越来越有分量,一条条高速铁路贯穿南北,一排排高楼平地而起,一个个穷困村脱贫致富……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无不浸润着青春的汗水,镌刻着青年的奉献。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唱响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承载起国家和民族的光明未来。

以工匠精神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道理也便明了了。比如,同样从事一份工作,为什么有的人原地踏步,而有的人却得心应手,风生水起?所不同的,也许就是对工作的认知和对待工作的态度。显然,对具备工匠精神的人来说,工作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自有诗和远方。古人有句话叫“技近乎道”:技艺层面的不懈雕琢和追求,乃是为了寻求与最高的“道”相亲,正是在这样的逻辑下,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古代名匠。同样,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热爱乃至敬畏,就会把平凡的工作当作一种修行,不经意间便可能累计出极致的作品乃至非凡的成就。

中国的未来属于青年,民族的未来也属于青年。青年有行动力,国家才有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

编辑:刘秋妤

第6篇:当代青年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浅谈当代研究生如何弘扬长征精神

【摘要】长征精神是不怕困苦,不畏艰难,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弘扬长征精神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于当代研究生而言,在求学之路上,肯定会遇到很多艰难困苦,所以我们要继承这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抵制一切困难险阻,劈波斩浪,最后抵达我们向往的象征美好未来的‘思乐园’。

【关键词】长征精神;研究生;艰苦奋斗;集体主义;荣辱观

Abstract

The long march spirit is themeaning that not afraid of difficulties, not afraid of hardship, not afraid of blood revolutionary heroism spirit. Carry forward thefamily of the long march spirit to carry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nstruction, and to provide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overall progress of society, to promote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can make people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history, cherish the hard-won peace life today, is beneficial 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hard struggle and hard work. For the contemporary graduate students, on the way of our schooling, will certainly encounter difficulties and hardships, we should inherit the spirit does not fear endures hardship, not afraid of sacrifice. Boycott all difficulties, waves, finally arrived at our desire for a better future.

key words: The long march spirit; Graduate students; The arduous struggle; Collectivism;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参考文献

[1] 王欢.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D]. 西南石油大学 2013 [2] 卢洁.中国“红色经典”电影对社会道德的导向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3] 鲍中义.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D]. 贵州大学 2009 [4] 曾文怡.长征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研究[D]. 湖南师范大学 2007 [5] 刘万军.做长征精神的传人[J]. 新长征. 2016(11) [6] 王晓鸣.传承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J]. 湘潮. 2016(11) [7] 黄兴复.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长征路[J]. 当代广西. 2016(22) [8] 吴川会.弘扬长征精神 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J]. 发展. 2016(11) [9] 唐贤健.论红军筹粮与长征精神[J]. 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6(04) [10] 叶桉.长征精神:“文化自信”的底蕴与旗帜[J].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11] 于安龙.论长征精神与“中国梦”[J]. 毛泽东思想研究. 2015(01) [12] 李中学.长征精神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价值探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3(10) [13] 石仲泉.红军长征和长征精神[J]. 中共党史研究. 2007(01) [14] 熊启珍,瞿晓琳.论长征精神的科学内涵[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7(02) [15] 何会宁,黄科.长征精神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6] 姜廷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长征精神的核心与灵魂[J]. 北京史.2006(05)

第7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不断深化祖国情感。在国家利益受到威胁、民族尊严受到挑衅之时,任何一个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想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我们尤其难以忘怀的是,在北京奥运会筹办的关键阶段,突然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展开了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凯歌。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范围内汹涌澎湃,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走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识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内容包括三部分:爱国主义的内涵、价值及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全球化时代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全球化时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论文首先从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分析入手,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是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的必然选择;是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力弘扬我国先进文化,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重要途径。接着从理论与实际两个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全球化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民族意识弱化,这必然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全球化正消解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理性精神的弱化使人们难以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世界所主导的,这直接影响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冲击传统的民族精神;全球化正冲击着作为爱国主义基础的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性受到挑战;全球化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途径与方式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不适。最后着重对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如何加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国家主权观教育和全球意识教育;加强民族意识教育、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教育;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统一;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与途径;学习世界先进经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手段创新;进一步引导公民把爱国作为公民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重点加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全球化 爱国主义教育 挑战 对策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浪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世界范围内汹涌澎湃,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一个新文明的诞生。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走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全球化趋势的影响。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认识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内容包括三部分:爱国主义的内涵、价值及爱国主义教育的作用;全球

化时代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全球化时代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论文首先从对爱国主义内涵的分析入手,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爱国主义教育是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是正确认识历史和现实,树立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意识的必然选择;是坚定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大力弘扬我国先进文化,捍卫中华民族文化主权的重要途径。接着从理论与实际两个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全球化使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受到冲击,民族意识弱化,这必然使爱国主义情感淡化;全球化正消解着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理性精神的弱化使人们难以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全球化是由资本主义世界所主导的,这直接影响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冲击传统的民族精神;全球化正冲击着作为爱国主义基础的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性受到挑战;全球化使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途径与方式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不适。最后着重对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如何加强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国家主权观教育和全球意识教育;加强民族意识教育、祖国的历史和现状教育;坚持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统一;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方式与途径;学习世界先进经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手段创新;进一步引导公民把爱国作为公民基本的法律和道德义务;重点加强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全球化

爱国主义教育

挑战 对策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课件下载┆教学论文┆实用文档┆个人简历┆论文中心┆演讲稿┆考试相关┆党团社会┆职场技巧┆作文园地┆法律文书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范文论文网 -> 精彩演讲

-> 演讲内容

退出登录 用户管理

赞助商

弘扬爱国主义

精神演讲稿

栏目导航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8-1-25 21:10:25发布人:lsy1chj2wdh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演讲稿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从此以后掀起了抗日救国运动的新高潮。因此,我今天演讲的的题目是“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什么是爱国主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正是这种崇高的感情使人们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奋斗终生,为了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而奉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历史上这样的仁人志士数不胜数。正因为历史有如此强大的威力,所以××*同志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需要广泛深入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历史得以延续,是和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紧密联系在一 起的。古时有晏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的大声疾呼,有屈原“身既死兮神

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悲壮高歌,有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实践,有陆游“位卑未敢忘优国”的千古佳句。事实上,爱国主义是以对民族和国家的关注和定位为基础的,它虽然可以由热爱国土、历史、文化等感情的形式萌生,但必由民族意识洗礼方能获得成熟化的表现形式。无论在东方西方,从18世纪开始,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命运都成为最鼓舞人心的事件。美国独立战争在今天被看成西方近代民族意识的一次最大规模的爆发,而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各地纷纷宣誓,放弃分歧来保卫国家,在东方,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惊醒了千年氤氲沉醉的梦境,国破家亡唤起了强烈

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悠久文化的历史积淀形成了爱国意识的不竭源泉,但这传统无法与时代同日而语,曲折艰难的生存状态却提供了一种空前清晰的关于国家命运的自觉意识。于是,在中华大地上,人们内忧政治腐败,外患列强瓜分。为救亡图存,前有康有为变法半途夭折,后有辛亥革命建立民国,众多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返顾。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主义运动爆发,为历史掀开了展新的一页。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为传统的爱国主义注入了马列主义的精髓,伴随中国人民战胜各种顽敌,从胜利走向新的胜

利。

然而,在50年后的今天,爱国主义提倡的价值观与现实大相径庭。爱国主义提倡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深厚感情,提倡“为国家为社会为民族的整体利益,奋不顾身地工作着,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观作用下,人门崇尚金钱,追逐名利。正如马克思所说:“你自己不能办到的一切,你的货币却能办到”,人们讲求“实惠”,要求付出与获取成正比,在这样的价值观主导下,个体在情景中的行为选择是以能否获取金钱来衡量,凡是不能获取金钱的行为都是愚蠢的,都是个体所极力回避的行为,所谓“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观念日益盛行。

此刻,闻国歌而兴爱国之思,这不应随时间而渐渐远离,而是应被赋予时代特有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呈现出多极化发展趋势,科技的进步和全球性经济发展使爱国主义得到了升华,要求人们突破传统的乡土观、民族观、国家观,以面向全球的思维方式不断发展。试问,如果以个人主义替代国家利益,人类如何推动全球化发展进程?

热门文章

· 我要安全演讲稿—— · 励志演讲:自信创造 · 文明礼仪伴我行征文 · 安全在我心中征文演 · 工厂质量在我心中演 · 学生会主席竞选演讲 · 歌颂祖国演讲稿-腾飞 · 歌颂我的祖国演讲稿 · 我与祖国共奋进优秀 · 励志演讲-信念是前进

相关文章

饱经风霜祖国母亲的孩子们,可忆起北平的紫禁城,湖南的岳阳楼,青海的凄

·

读《中华民族传统美 · 弘扬民族精神征文 · 党员作风演讲稿:弘扬 · 团队精神演讲稿--1+ · 坚持四个为荣思想加 · 弘扬良好八种风气演 · 弘扬雷锋精神构建和 · 80后青年国庆60年演

· 庆“五一”迎

“五四

寒,西湖的柔美,长江的浩浩,黄河的滔滔,在不久的将来,这将是我们一展宏图之地;祖国美好的明天,这xxxx字激起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热血、热情、热泪,让正义之血为之喷涌,让自由之泪为之洒落,让真理之情为之坚定吧!

[

本日:3 本周:30 本月:52 总数:904 ] [返回上一页] [打 印] [收 藏]

上一篇演讲:第22个教师节演讲稿

下一篇演讲:国庆演讲稿-歌唱祖国

· 9月份国旗下讲话:弘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 | 网站留言 |

流量统计

第8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主题班会

教学对象:高二(17)班学生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爱国与责任的关系。

2、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爱国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明白爱国就是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亮点:

1、班会利用多媒体铺垫渲染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2、学生参与度高,学生搜集资料和积极准备的过程体现了班会的教育特点——过程教育。

3、班会环节清晰,过程紧凑流畅。 设计思路:

我是以爱国与责任的关系为线索,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 设计理念: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凸显班级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次班会的举办,既使班级的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每一个同学的主体作用得到或多或少的展现,使他们的团队意识得以加强,使学生的归属感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想经历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的洗礼。

课前准备:

1、确立班会主题,召开全班商讨会,研究具体环节。

2、确定讨论内容和节目内容,并挑选出主持人。

3、主持人写串联词,学生配合班主任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程序:

1、全体起立,奏国歌。

2、男女主持人主持。

3、学生发言讨论“我们高中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4、班主任老师作班会总结。

5、学生合唱《歌唱祖国》。

6、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结束。 教学过程:

主持人展示一些材料,以激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

一、名言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

3、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肯尼迪)

4、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二、我们作为学生怎样爱国

1、爱国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本世纪初的青年爱国,是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浪潮中。

三、四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进行抗日救国的斗争。五十年代的青年爱国,是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九十年代的青年学生,正处在和平年代,祖国又正在日益强盛起来,我们该怎样表现我们的爱国热情呢?(提问)

2、学生讨论回答

3、我相信同学们都有一颗爱国心。但是,我在校园里、教室里,经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乱扔垃圾;教室里的灯、风扇有时没人关;班级轮值没有做到位,公地没有及时打扫等;----,看到这些现象与行为,我真的怀疑某些同学的爱国心。也许有同学会说,老师是不是太绝对了,地上的废纸与爱国有关系吗?

4、眼前的事你都不做,还能为未来服务吗?眼前的责你都不负,能为未来负责吗?水、电都是国家的宝贵资源,现在对浪费国家水电的行为不闻不问,将来能为国家节省资源与财富吗?

5、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当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的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怕的日本民族!”就因为没有一张废纸。

6、我们集会以后是怎样的呢?

7、学生讨论回答

8、我们应该如何爱国:

1)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与行为(板书)

提问:我们班组成已有二个月时间,同学们都对我们班上的情况有所了解,请同学们对我们班的情况作一个客观的评价,看哪些方面做得不够。 2)学生问答

3)这些都是谁的责任?老师的?班干部的?值日生的?对?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因此,班级搞不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而深深自责。

4)国家不强盛,是谁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就在此。我们中国人有一个最坏的毛病就是喜欢把责任推出去,而不是扛起来。前面应该这样理解“匹夫有责”,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匹夫有责”的正确理解应该是“我有责任”,是“我的责任”,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如果我们每位同学都这样想:班级搞不好,是我的责任;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是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因此,我们爱国的第二步就是:

2.培养强烈的责任感(板书)

1)同学们可能还有一丝不服气,国家不强盛,怎么是我的责任?我还这么小。

是的,就算你们对过去没有责任,那么你们对国家的未来有没有责任?国家如果在三十年以后仍然不强盛,你有没有责任?因为要承担起对未来的重任,现在就要学好本领,因此,读书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国家而求学问,你现在读好书,就是对未来负责。

2)有的同学学习凭兴趣,喜欢这门课,就多花点时间看看,不喜欢那门课,就放弃;喜欢这个老师讲课,就有兴趣学好这门课,不喜欢那个老师讲课,就不听他讲课。读书是责任,不是兴趣,要在责任中找到兴趣,而不能以兴趣代替责任。

3)一个人做事,要先做自己应该要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就是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集体负责,对国家民族负责,这才是真正的爱国。

4)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国的主人,就要承担主人翁的责任,要对整个国家、全体人民负责,贡献我们的才智,我们的一切,是作主人的天职,也说是要奉献。

3、为国家为人民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1)这是一个人爱国的最高体现。只有对祖国人民怀有深厚感情的人,只有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才会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切,而毫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毫不在乎自己所受的种种委屈和打击,一如既往,一往情深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2)邓小平曾三次被打倒,却又三次站起来,一如既往地为国家忘我工作,终于达到了他人生的最高峰。是什么力量使他如此坚强,成为“打不倒的小个子”?是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的爱。 3)清朝皇室封皇妃是用金册刻写的,每页重16两黄金,可现在,谁还记得那些妃嫔们的姓名?

三、 学习先人,立志成为国家社会的栋梁之才

1、青史上留名的,是那些为国家为民族奉献了自己一生的人。他们在为国家人民无私奉献的同时,个人也达到了人生事业的颠峰,实现了个人的光辉前途。还有哪一种前途,哪一种出息比青史留名更辉煌呢?我希望我班同学将来也有这样的出息,这样的前途,这样的辉煌。

2、让我们在歌声中为我们的祖国祝福。

3、(放录音,有关歌颂祖国的歌)

四、学生发言: 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去爱国?

五、班主任发言: 爱国主义教育是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 ,回顾历史是为了通过纪念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班召开这次主题班会的动因. 中学生要真正爱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好好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国,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表达情绪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要有大国的胸襟,正确认识日本,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为我所用。应将爱国热情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住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热爱祖国,要增强法制观念。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爱国主义教育是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 ,回顾历史是为了通过纪念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班召开这次主题班会的动因. 中学生要真正爱国,弘扬民族精神,就要好好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国,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要坚持科学理性的思维,表达情绪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要有大国的胸襟,正确认识日本,学习他们的长处,并为我所用。应将爱国热情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抓住当前宝贵的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我认为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学习,用正确的方式去热爱祖国,要增强法制观念。把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9篇: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这是我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强大精神支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都离不开一定的精神力量支撑和激励。中华民族在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和文明创造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卖国求荣的民族败类无比愤怒,对爱国志士仁人无比崇敬,已经成为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这是近代中国贫穷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面对西方坚船利炮的攻击,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极大激发。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为了救亡图存,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斗争,涌现出许多永垂史册的志士仁人和英雄豪杰。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等,都是这一伟大斗争的部分。特别是改变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抗日战争,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为了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举国上下,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万众一心、一致对外。广大抗日军民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罪恶企图。可以这样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斗争史、奋进史。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人民灾难深重的局面,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容:爱国主义的主题由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转变为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实现了紧密结合、有机统一,由此推动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回想“两弹一星”的研制,其中的很多人在国外都是功成名就、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他们放弃国外优厚的条件,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志,义无返顾地回到祖国。他们在茫茫无际的戈壁荒原,在人烟稀少的深山峡谷,风餐露宿,不辞劳苦,隐姓埋名,默默奉献,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经受了生命极限的各种考验,突破一个个技术难关,使我国科研能力有了质的飞跃。他们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写就了一部为祖国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壮丽史诗。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和感召下,我们党带领人民众志成城、共克时艰,从抗击特大洪水到抗击非典,再到抗击严重的地震灾害,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到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受了一系列来自自然界和经济、政治领域的巨大考验,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内容超越党派,超越阶层,是整个民族的共识。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影响深远。因此这些年来党和国家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这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人民的精神生活的提高还未能跟上物质生活提高的步伐。所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依然任重而道远。

上一篇:网络安全复习题下一篇:煤矿机电运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