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2022-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中国经济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的发展现状探析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经济成为有机整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受到国际形势的深刻影响。从分析当前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出发,重点探析了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并结合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相关领域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形势;发展现状

引言

新时期,世界经济发展整体上呈现低迷态势,经济发展区域失衡、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剧烈、世界贸易安全管制等问题仍然存在。而中国经济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仍保持较快增长,因此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但需要对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类要素与指标进行科学有效分析。

一、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分析

近年来,由于世界主要經济体如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新兴经济体增长势头明显回落,加之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周期性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预测,201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3%,和预测值相差0.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长速度在1.7%,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在3.9%[1]。

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全面放缓、全球贸易需求量呈现疲软下降态势,金融市场也出现了大幅度震荡、避险情绪高涨。此外,有关经济治理的措施在主要经济体之间的分歧较大,贸易纷争不断出现,经济全球化面临严重波折。总之,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整体处于不利局势,中国经济受到当前经济环境的影响表现如下发展特征。

二、国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

(一)宏观调控现状

在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宏观调控的力度更加明确,财政政策以及货币的政策的针对性更强,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宏观经济的发展水平,对合理解决目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现状问题具有积极影响,尤其是经济发展滞缓、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近年来,为促进我国地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以支持,提出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和振兴东北经济的方针政策。同时,为促进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提升,利用货币信贷政策盘货金融体制,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与技术支持。

新时期,受到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明显加强,党中央和国务院审时度势,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一系列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为就业市场稳定、金融经济繁荣以及外商投资创造了便利条件。以沿海经济发展为例,为促进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建立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促进相关城市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接轨,改善区域发展结构,由此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同时,为有效改善当前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2019年6月2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有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问题,2019年10月29日,《国务院关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的批复》发布,为中国经济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实现绿色发展指明方向,相关决策的有效落实充分体现着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2]。

(二)进出口贸易现状

进出口贸易一直以来都是国家发展对外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国际经济交流的主要方式。内需、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出口主要指外部市场需求,即本国企业的产品进驻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进而实现经济利益的过程。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贡献作用。据商务部12月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11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5万亿元,增长速度为2.4%。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统计的结果,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当前国际主要经济体贸易增速放缓的条件下,实现了稳定优质增长。

新时期,面对外部市场风险加剧的前提条件下,商务部会同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稳定进出口贸易的有效决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继续推进“五个优化”,即优化国际市场布局、优化国内区域布局、优化经营主体、优化商品结构和优化贸易方式。由此,为外商经营提供了稳定的市场环境,同时也大力激发了市场经营主体的活力。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国际市场布局更加均衡且合理,我国进出口贸易结构逐渐优化,以此有效应对市场结构风险。2019年,我国对新兴市场的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比增加5.3%,提高了1.7个百分点,目前已到达59.5%,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贡献了进出口总额的29.3%;而且国内区域进出口贸易的布局更加均衡,对中部以及西部的进出口增长更加关注,对其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服装、玩具、箱包等贸易商品均衡发展。面对当前较为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政策,尤其是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贸易整体放缓,但是仍然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并且贸易结构更加均衡合理,实现了国际贸易的高质量增长。

以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为例,其中集成电路、光伏板、机床以及医疗卫生设备等等目前均保持2位数的增长,在外贸制度、管理以及服务上均实现了创新,外部经济的发展整体上呈现出新的业态模式,其中,受到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有利影响,我国跨境电商零售进出口增长20%,大部分企业都能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践表明,我国进出口贸易在国际经济发展缓慢的前提下,实现了稳中求质的增长。

(三)微观层面现状

1.货币问题。当前国际经济市场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倾向于利用宽松型货币政策对国内市场经济进行调节,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而言,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使得市场经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更高,市场货币投放量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消费与投资,使得国内生产总值有效增长。当前货币政策处于量化宽松阶段,企业的发展优势更加明显,融资租赁业务趋向便利,因此对于盘活市场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3]。

受全球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的货币政策更加稳健,能够做到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实时调整货币金融政策,以此促进国内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宽松型的货币政策使得我国经济、技术以及资金的引进力度增长,同时,也使得我国面临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以及相关的主管部门应综合评价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平衡问题,综合利用货币政策以及财政政策保证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中国在发展经济上的经验也可为国际市场主要经济体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对国际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2.企业层面。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型跨国、跨境企业的数量持续增加,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首先,跨国企业的出现加剧了国内企业的竞争,企业的国际业务增加,促使资本更多转向国际市场。然而,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变化莫测,贸易保护主义、金融管制等问题严重影响国际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因此企业资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不确定因素,企业管理人员应提高重视力度,利用必要的管理措施,促进企业资本投资的稳定性。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较为动荡,国际汇率变化幅度较大,部分外贸企业在开展国际贸易时应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及时规避市场风险,保证企业发展与经营的连续性。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资本积累以及剩余价值对经济结构的稳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经济整体结构中,超过80%的企业为中下企业,因此为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给予中小企业以政策和法律上的支持,促进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升级,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受到国际金融与经济市场增长缓慢的影响,国内中小企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阶段,为有效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和金融发展形式,需要在商品结构与质量上实现完善与升级,进而保证中国经济的发展质量。然而,中小企业由于本身实力的问题,未能获得足够的资金与技术完善生产设备,导致企业的发展遇到结构性难题,企业经济增长出现瓶颈。为有效改善这一现状问题,需要在源头上进行改进,注重向参与国际竞争的民营企业,提供资金与技术上的支持,以此促进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更好参与国际竞争。

3.房价问题。房价问题是中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房价整体偏高,经济发展依托高房价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病态效应。目前,越来越多的人力资源、资金以及生产技术流向房地产行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造成了一定挑战。房地产经济泡沫在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已经出现,为避免重蹈覆辙,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协调房地产经济与其他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调控房价,保持中国经济在当前的国际市场环境下稳定高质量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结论与展望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变动同样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调整。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应站在国际高度,在促进与周边国家协调合作中取得发展与进步,如“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策略的提出。同时,由于我国国际贸易的不断增长,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将更加密切,经济发展质量以及国际市场影响力持续提高。

因此,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加注重宏观调控的作用,区域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将得到明显改进。总之,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发展应更加关注稳中求进,对于进出口宏观问题以及企业的微观发展问题,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获得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袁晓玲,李彩娟,李朝鹏.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现状、困惑与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30-38.

[2] 沙治平.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分析[J].科技经济导刊,2019,(25):214.

[3] 石敏俊,徐瑛.中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与实现路径[J].环境保护,2018,(10):14-18.

作者:马辉

第2篇: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摘 要: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已经跻身于全球经济发展大国中。国与国间的经济不断发展竞争,国际经济一体化也成为了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我国紧密跟随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也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中国必须紧密抓取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有效调整自身的经济贸易政策,从而促使中国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面对日渐激烈的国际社会经济竞争,中国必须完善对外贸易经济制度,提高对于人才的有效把握和利用,不断创新发展,重视民生的同时有效完善国际贸易法律,才能够增强国际影响力。本文基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简要分析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并针对现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希冀有效提高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水平。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中国经济;政策;制度

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国际贸易对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大,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流也更加密切。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国际经济一体化成为了当前国际社会发展浪潮,国际经济一体化将人才、科技、资源当作全球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1.有助于中国外资引资、投资

国际经济一体化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下,各国间的经济往来更加密切,所以中国的外资引资与投资也极为便利。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处于探索阶段,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尚未完善市场结构体系,虽然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充分发挥了国际作用,但是中国的人口资源较多,国际竞争水平就必须加快吸引外商投资,才能够提高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在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指向,通过创新经营模式,具备先进的技术设施,有助于实现跨国公司的构建与发展。

2.有助于优化组合产业结构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但是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与市场分工的细化。中国是世界加工厂,在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下,产业结构细化优化,分工明确,生产也极具专业性,不仅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形成了成熟的产业结构。

3.有助于推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

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开放的自由贸易,促使国家之间也彼此开放,这对于中国的对外贸易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我国经济贸易速度。由于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中国与世界资本进行不断地交流沟通,资本的输出与输入也极为便利,确保贸易更加通畅。发展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也能够更加适应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1.仍然存在对外引资困难

虽然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发展,加速了中國对外贸易经济的发展进程,但是中国对外引资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严重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资金的低回报率使得投资人极为谨慎,也减少了对区域的投资。由于受到竞争压力,新兴地区逐步发展经济,为了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便不断的降低经营成本,虽然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投资,但是却导致对国内的投资逐步减少。从而抑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投资减少也难以维持国内经济体系的整体发展。

2.经济波动的增加产生冲击

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更加开放,虽然增强了国内国外经济的逐步发展,但是国内经济由于受到国外经济不利因素的影响,会产生颗粒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初步阶段,尚未完善经济发展市场制度,经济结构也尚不稳定,如果受到通货膨胀等金融冲击,则会加剧中国经济发展不稳定性,如果并未及时有效的处理,及可能产生经济危机,所以如何有效的应对国外经济波动产生的冲击,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点问题。国际经济贸易的逐步发展,资源朝向发达国家不断聚拢,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企业也不断地向发达国家靠近,劳动密集型与污染制造业逐渐向发展中国家发展,随处可见不公平的贸易活动,特别是全球性金融危机出现,导致国际经济低迷,中国的出口加工产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发展阻碍,经济受到一定的影响与创伤。

3.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到抑制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资源与廉价的劳动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外商在国内投资。随着经济与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产品是否具有科学技术与科技因素也成为了衡量产品质量的重要内容。

三、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对策

1.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难以满足时代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所以中国经济发展中心应当由量转移到质量,充分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含量,通过研发高科技技术产品,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有效的应用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拓展市场,吸收先进的技术设施与技术资源,从而增强对外竞争能力,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也应当为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生机与活力,促使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进一步完善对外贸易机制

中国加强对国际贸易的有效交流和沟通,打开对外贸易渠道,鼓励本土产业走出去,营造独具区域特色的知名品牌,提高中国品牌效应增强国际竞争力。通过优化企业发展结构,进一步投入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技术的有效开发,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的同时,有效的解决闲余的劳动力,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时有效的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创新科学技术产品,由贸易出口转向为技术出口,积极踊跃的参与国际资源市场竞争,弥补资金空缺,从而提高经济发展效益。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改善国内的经济环境,也应当加强对外交流沟通,寻求适合发展的区域进行投资。

3.健全国际经济贸易法

经济一体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机遇。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与发达国家有明显的科学技术差异,发展水平也并不成熟,但是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可以引入新型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的生产经营模式,制定适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及时有效的调整相关的政策与规则,在国际贸易规则中占据发展主导权,防止出现触及贸易规则的不法行为,或者是对国际贸易交流有所损害的行为,应当正确的维护国际贸易权利,积极踊跃的参与国贸组织的活动与管理,从而提高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确保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4.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

在经济一体化的推动下,中国学习了优秀的产业模式,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在此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人才调配的重要作用,由于社会的分工不断的细化与协作,因为中国地广物博的优势,人口众多,所以大部分优秀人才难以得到科学合理的安排和利用。在加入WTO后,中国应当将剩余的劳动力与资源进行有效分配,进一步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为了有效地转变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水平,必须正确认识人才的竞争作用,提高人才的利用率,将培养人才当作经济发展的重要核心。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对于人才培养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切实提高人才的综合技能。

5.拓展对外贸易发展空间

在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要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效的完善贸易政策,通过加强对进出口退税和信用保险制度,以及信贷政策的完善,巩固产品的健康贸易发展,支持中小型企业进行出口信贷,确保对外经济贸易可持续发展。要维护现有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贸易伙伴,进一步开拓新市场范围,小创新型发展空间与合作伙伴,打造中国经济贸易多元化发展战略,从而提高对外经济贸易水平,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改善企业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学技术与高科技含量,能够增强产品竞争力,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确保中国经济健康平稳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出,中国加入WTO后,逐渐接受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信息,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减少农业经济生产的比例,将劳动力与资源进行有效分工,从而推动科学技术的逐步发展。中国融入国际市场的趋势下,不仅要吸取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与分工方式,也应当提高自身的产品生产效率与质量,进一步加速产业结构优化组合,提高经济的开放程度。

参考文献:

[1]张先锋,张敬松,张燕.劳工成本、双重創新效应与出口技术复杂度[J].国际贸易问题,2014(03).

[2]张欢.技术壁垒下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0(02).

[3]叶彦.中国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与对策[J]理论纵横.中国经济网,2016,37(02):26-27.

[4]梁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我国对外贸易形势及其预期[J].中国流通经济,2015,79(09):57-58.

作者:史杰

第3篇:基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摘 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复杂多变,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体系也在不断地遭受重大影响。我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是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及国际形势的多变,既为中國经济贸易发展带来良好的契机,同时也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方向带来巨大挑战。为了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高质量发展,以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为背景,分析中国经济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立健全对外经济贸易机制、不断加大科技与人力要素投入、积极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政策等措施,以期为我国经济贸易的健康长远发展提供价值性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中国经济贸易;现状;对策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对外与对内的经济贸易发展一直在革新与转变,经济贸易体系也在随着市场机制而不断完善。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力不断上升,逐渐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性的作用。尤其是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频繁,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注入新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形势多变且复杂,使得中国经济贸易发展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如何精准分析国际经济贸易形势,是促进中国经济贸易健康发展的基础前提。本文围绕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以客观的视角探析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指出其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科学有效的对策,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

一、国际经济贸易新形势及其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双重影响

1.有利影响

当前,纵观国际经济贸易发展新形势,已经出现了一个国际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与现象。由于国际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世界各国经济组织相互联系、相互合作、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基于世界经济共同发展的联合体、合作体。在这一影响下,则有利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加快中国产品对外出售,增加中国的经济实力。同时,也有利于中国引入更多的外来经济资源,促进中外经济合作,进一步实现合作共赢的局面。此外,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出现了自由化发展、交易方式网络化发展的现象。以国际经济贸易自由化发展形势来分析,其主要特征就是世界各国对外国商品与服务的进口限制逐步减少,为进口的商品与服务提供了更多的利好政策与环境。而在这一形势影响下,则有利于全球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降低各国的经济生产成本,增进全球福利。对于中国经济贸易发展而言,不仅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更有助于中国外资引资投资。而以交易方式网络化发展的形势来分析,交易方式网络化是全球信息技术变革的必然趋势,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信息技术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交叉融合,传统的交易方式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经济贸易需求,互联网成为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往来的主要媒介与纽带。而对于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显然有利于转变中国传统的经济贸易交易方式,促进中国经济贸易方法的革新与完善。

2.不利影响

目前,国际经济贸易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环境下,虽然一些积极因素有利于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仍然无法排除一些消极因素对中国经济贸易往来的不利影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由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形势下,各国逐渐成为了一个经济贸易合作体,在这一形势下,任何一个成员国发生金融危机,都会相互影响,进而波及到世界各国,尤其是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往往容易引发世界金融危机的大爆发,从而导致世界各国发生经济贸易发展困难,陷入经济发展困境,显然中国也不例外。2020年的全球新冠疫情暴发,世界各国遭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逐渐减少,我国开始严格要求外国商品的进境标准,许多外国商品遭受到贸易限制,如肉类、海产类等农副产品。并且,中国作为新冠疫情的受难国之一,对外商品的出售与经贸往来也遭受到他国的限制。在这一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发展遭受国内、国外的双重困扰。而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就在于世界各国经济贸易的合作体,一旦世界发生灾难,将互相影响。此外,由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出现了自由化、区域一体化的形势,在这一形势下,一旦出现一些不利因素,将会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严重的阻碍。中美贸易摩擦,对中美经济合作乃至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其中,以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不利影响而言,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急剧升温,导致中美之间的贸易往来遭受阻碍,中国对美的商品出售数量遭到制约,直接影响着对外经济质量的发展。并且,当前中美合资企业的不断增多,一旦发生贸易摩擦问题,将对我国的民营企业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一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一些企业出现合作终止的现象,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企业经济危机,严重影响着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机制。

二、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

1.经济贸易环境复杂多变,经济贸易不稳定因素增多

就目前阶段而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较为复杂多变,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一直在受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中国经济贸易对外与对内的不稳定因素。以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现状而言,当今世界,世界各国虽然一直在加强经济贸易间的合作,但是整个世界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存在着恶性竞争的现象。一些国家为了争取更多的利益,不断地通过一些政策对中国施压,导致中国对外经济往来较为困难,面临着各种不稳定的因素。而以中国对内经济贸易而言,由于国际贸易形势的影响,国内中外合资、外商投资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受利益因素的促使,难以避免中外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对中国整体的经济贸易发展造成阻碍,且存在着诸多不稳定的市场因素。尤其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贸易大环境下,中外合资企业明显遭受着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多重影响,很多中外合资企业发展过程中,频频发生经济合作、技术合作上的问题,不稳定因素较多且复杂多变。

2.中美经济贸易摩擦频发,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困难重重

近几年,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世界各国不断地寻求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而作为世界第一经济体的美国不断对中国施加压力,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频发。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困难重重,中国商品对外销售遭受到阻碍。从客观的视角分析,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起因之一是美國希望在短期内尽快缩小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差异,保证美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与主导地位。根据美国方面统计,在2017年美国对中国货物贸易逆差高达3757亿美元,而2018年至2020年三年间,贸易逆差一直以平均15%的速度上升。在这一形势下,美国不断地对中国经济贸易施加压力,影响着中国一系列的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开展。除此之外,在中美经济贸易摩擦的环境下,一些国家不断地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市场垄断,国际经济贸易局势复杂,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困难重重,需要克服的困难因素极多,并且世界各国之间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经济竞争的情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国际经济贸易问题,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增设阻碍。

3.中国经济贸易政策完善,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力变大

当前,虽然国际经济贸易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出现困难与阻碍,但是从整体上来看,我国一直在制定更多的经济贸易发展政策,致力于以和平、合作、公平、平等协商的原则去解决问题。在中国经济贸易体系的不断完善与革新下,我国已经陆续地制定出了多个经济贸易政策,加大了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力。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积极顺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通、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实现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深度合作与共赢。从“一带一路”的倡议实施以来,我国已经陆续解决了多个经济贸易发展困难,如生产过剩、外汇资产过剩、中国西部地区经济活力不高等问题。同时,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过程中,始终秉承着公平、平等、合作共赢的原则,促进了中国与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家经济贸易合作,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

三、基于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措施

1.建立健全对外经济贸易机制,促进国际经济贸易法建设

中国经济贸易的长远发展始终建立在相关管理体系支撑上,因此我国要从建立健全对外经济贸易机制,加快国际经济贸易法的建设与完善,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提供护盾与保障,避免国际经济贸易复杂因素对中国的影响。同时,借助国际经济贸易法,规范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上交易行为,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经济贸易规则中掌握到更多的主动权,避免中国企业在国际经济合作中受到损失。此外,面对诸如中美经济贸易摩擦的问题,中方可向美方展示友好的姿态,减少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敌视,积极采取和平、公正、平等的方式进行问题协商,寻找符合中美利益共同发展的经济合作点,将法制体系引入到合作制度之中,使中外经济贸易合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法律化。与此同时,我国要借助国际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的优势,深化中拉、中非经济合作,彰显“一带一路”龙头实力,在贸易、投资、金融、农业、工业、科技、基础设施与交通等方面展开合作,携手共建世界命运共同体。

2.不断加大科技与人力要素的投入,加快我国产业的创新升级

国际经济贸易新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要从产业的创新升级入手,加大科技与人力要素的投入,为中国产业注入生命力,保证中国经济贸易的稳定发展,鼓励我国科技型企业、制造型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出一系列的鼓励政策与扶持政策,鼓励我国企业加大科技要素的投入,提高国内产业的科学技术含量,通过研发高科技产品,增加中国自主创新水平,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的创新升级,以科技与制造领跑国际经济市场,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同时,我国要不断地寻求与世界各国的科技项目合作,将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的重点,立足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长远视角规划,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人才方面,要从教育入手,出台一些经济贸易人才培养的政策,鼓励我国高校积极培养国家所需的经济贸易人才,为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投入更多的人才要素,在国内建设一支稳固的经济人才队伍。

3.积极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政策,不断开拓对外经济贸易市场

新形势下,为了促进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需要我国制定出更多的对外经济合作政策,不断开拓对外经济贸易市场,寻求更多的国际经济贸易合作机会,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影响力。例如: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一些利好政策,有意识地扶持、培养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借助中国企业打造中国品牌,促进中国产品、技术的对外贸易。同时,我国相关企业更要借助已有的经济贸易政策,积极开拓对外经济贸易市场,寻求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机会,拓宽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空间,从而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如积极借助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外企业寻求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建立起一批稳定的贸易伙伴,为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注入长久生命力。此外,我国政府相关部门也可在经济贸易管理机制中加入企业扶持计划,鼓励国内经济市场中大、中、小企业联合起来,走现代化经营的方式,实现中国产业结构的整体创新优化与调整,规范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环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与参与者,国际经济贸易形势影响着中国经济贸易的发展。新形势下,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已经出现全球化一体化、自由发展化、交易方式网络化等趋势,受国际经济贸易形势的复杂因素影响,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中美经济贸易摩擦频发、对外经济贸易的影响力也在持续变大。结合着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通过建立健全对外经济贸易机制、不断加大科技与人力要素的投入、积极制定对外经济合作政策等措施,推动我国经济贸易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楠.国际经济贸易形势下中国经济贸易发展现状[J].商情, 2019(4):28-29.

[2]戴龙.数字经济产业与数字贸易壁垒规制——现状、挑战及中国因应[J].财经问题研究,2020(8):40-47.

[3]杨宇,何则,刘毅.“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与中亚国家油气贸易合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33(6):575-584.

[4]张小溪.中国生产性服务贸易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发展研究——基于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71-83.

[5]黄鑫.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以福耀集团为例[J].中国市场,2021(14):90-91,128.

[6]安晓宁,辛岭.中国与东南亚农产品贸易现状与潜力分析——基于“一带一路”倡议[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9,40(1):118-127.

[7]侯梦薇,万月,孙铭壕.“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研究——基于贸易摩擦视角[J].商业经济研究,2019(5):122-125.

作者简介:李晋(2001.04- ),女,山西太原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作者:李晋 谢海敏 沈依敏 赵诗悦

第4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

从传统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匪夷所思的:

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同时又是最无效率的。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经常保持两位数的增长;

另一方面,如果用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比例来衡量,中国却是最没有效率的经济体。

中国经济是一个巨大的悖论。

中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工人的超低工资。

权力市场化是改变中国财富分配格局的起始点,也是理解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一把钥匙。

目前在中国社会中真正的富人,靠个人奋斗起家的私人企业家只是很少数;真正的富人,主要是那些手中直接掌握着权力或直接、间接与权力有关的人。这也恰恰是人们对目前中国的收入分配状况强烈不满的主要原因。

当今中国社会收入分配的关键问题,并不是在“不均”上,而是在“不公”上。中国几乎所有的所谓改革,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等等,其实质就是向社会甩包袱,把改革的负担,改革的代价全都由加在社会的弱势群体身上。

有人感叹:我们失去了公平,却没有得到效率;我们失去了理想,却没有得到现实;我们失去了“鱼”,却没有得到“熊掌”。对中国来说,这就是经济发展的现状。

第5篇:中国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本文以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指标为依据,综合

论证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现时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不充分、 经济增长粗放的突出问题,系统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包括投资政策、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 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一)经济增长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但是在高增长中也存在一定的周期波动。近几年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已呈振幅缩小、基本稳定的特点。1998~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谷底值与峰值在7.1%~9.1%之间,相差2个百分点;而在此之前,最低谷底值与最高峰值在3.8%~15.2%之间,相差11.4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已不存在所谓“过热或过冷”的问题。按中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未来十几年内中国将保持年均7%的经济高增长速度。中国现时与未来的经济高增长是有持续动力支持的。这种动力支持主要源于五个方面:一是中国现在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水平低。2003年中国GDP只有11.7万亿元人民币(按汇率折算约合1.4万亿美元),只相当于日本经济总量的1/4,故中国有经济高增长的巨大潜力。二是中国劳动力供给充足,仅农村富余劳动力现在就有1~2亿人,尚且中国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低,隐藏着巨大的消费需求。三是中国资本或资金供给充足。到2003年底,中国居民储蓄存款高达10.4万亿元人民币,居民外币存款为800多亿美元,两者合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00%。此外,中国利用外资和现有外汇储备的规模也很大。四是中国非常重视利用和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并努力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从而可以依靠先进技术和人才,支撑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改造。五是中国现在具有经济型政府的特点,政府行政手段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一定的重要作用。这种行政手段对资源的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高效率。当然,目前中国经济增长也存在粗 放型、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所以,注重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以人为本的协调发展观,是推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物价稳定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长期受到通胀的困扰,尤其是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中国的通胀曾达到严重的程度,年消费价格指数(CPI)分别为18.8%、18%、14.7%、24.1%和17.1%。但是近年来,中国又出现了通缩的迹象。1998~2002年中国的消费价 格指数分别为-0.8%、-1.4%、0.4%、0.7%和-0.8%,其中有三年出现了轻度的通缩。2003年中国消费价格指数又上升到1.2%,特别是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4.8%和2.3%,这说明现在中国已走出了通缩的阴影,并呈现出通胀的苗头。总之,近几年来中国的物价是基本稳定的。未来中国也不会担心通缩的问题,但中国对通胀却一直非常敏感。主要原因:一是中国在20世纪80~90年代曾遭受过通胀的打击,并且在客观上 存在一定的引发通胀的内在因素,特别是受粮食、石油等资源的制约以及受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的影响。二是中国在调控货币供给量方面存在缺陷,特别是受地方政府“倒逼机制”的影响,使中央银行很难有效控制住货币供给量。例如,2003年中国货币发行量(M0)为 2468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14.3%,超计划发行率为64.5%,创建国以来最高发行率;贷款新增加3万亿元人民币,比2002年增发放贷款1.1万亿元人民币,增长率高达58%,是多年来发放贷款最多、最猛的一年,从而不可避免地拉动了物价全面上涨。之所以出现这种

情况,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央银行控制不住地方政府逼迫商业银行扩大投资的冲动。因此,中国现在非常强调,要把稳定币值放在货币政策的首位。

(三)充分就业分析。

中国现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较低,2003年为4.3%,虽然在理论上判定可以属于充分就业的范畴(失业率不超过6%),但若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和城镇非国有企业下岗人员,则2003年中国的城镇失业率将达到8%左右,大大超出了充分就业所限定的失业率水平。若进一步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则中国的失业问题更加严峻。2002年中国农村劳动力总量为4.9亿人,其中有1.3亿人在乡镇企业就业,约1亿人进城打工,其余2.6亿人务农,即从事第一产业。但按人均经营1公顷地计算,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高达1.4亿人,约占第一产业劳动力总量的28.6%,即农村隐蔽性失业率高达28.6%。中国现时的就业压力很大,大量失业人员的存在,不仅给失业家庭带来了生活困难,影响了社会的安定,而且又造成了劳动力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消费和生产的有效增长。所以,中国现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在和将来都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上,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四)国际收支平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3年中国绝大多数年份的商品进出口额都是逆差,累计逆差总额为112亿美元。.. 1994年中国实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后,人民币兑美元比价由5.7∶1降低到现在的8.28∶1,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的出口,使商品贸易出现了持续的顺差。2002年 中国商品出口额为3256亿美元,进口额为2952亿美元,顺差为304亿美元。.. 2003年中国商品出口额为4384亿美元,进口额为4128亿美元,顺差为255亿美元,比2002年顺差减少49亿美元。中国现在的贸易顺差主要来源于欧美国家,2003年中国对日本、韩国和东盟国家的贸易都有上百亿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约有150亿美元的逆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要利用直接投资方式大量吸引外资,1979~2002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额为6234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额为4463亿美元。2002年中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高达527亿美元,首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2003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为535亿美元。与量利用外资的情况相反,中国现在对外投资额却很少,到200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额不足100亿美元。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较多,2003年底外汇储备高达4033亿美元,居日本之后,列世界第二位。2003年中国外债规模为1936亿美元,除长短期外债比例指标为39.8%有一定风险外,其余外债风险指标皆在安全线以内。中国现在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虽然汇率波动幅度现在仅为±0.3%,但中国汇率近几年来对美元基本保持升值态势。1994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平均值为8.62∶1,2003年就提高到8.28∶1。中国现在准备扩大 汇率波动的幅度,改变汇率形成机制,实行资本金融项目下的可兑换,并积极推进亚洲货币合作和亚洲自由贸易区建设。现在国际社会,特别是日本和美国对中国人民币汇率有片面认识,希望人民币大幅度升值,这种看法值得探讨。因为,人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和外贸顺差的形成主要是靠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果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中国外资企业的商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2002年已高达52.2%,中国劳动力成本现在仅相当于日本的3%,故不存在所谓低价产品“倾销”的问题。总之,目前中国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人民币汇率稳定,这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面临主要问题分析 从宏观角度讲,经济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突出和经济增长粗放是当前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下面就简要分析这三大问题。

(一)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或失衡问题,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集中体 现出来:

1.产业结构。2003年中国第一产业占GDP比例为14.8%,第二产业占GDP比例为.. 52.9%,第三产业占GDP比例为32.3%。这种产业构成,说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例太“重”,第三产业的比例太“轻”。特别是第一产业就业量占劳动力总量的50%,第三产业就业量仅占劳动力总量的近30%,这更能说明第一产业太重、第三产业太轻的产业结构失衡的问题。 2.投资与消费结构。2002年按支出法计算的GDP构成中,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58.2%,资本形成率却高达39.4%;2003年按生产法的估算,中国最终消费率约为52%,资本形成率约为48%,这说明中国投资规模过大,消费总量不足,出现了投资与消费比例的严重失调问题。

3.城乡结构。衡量城乡结构的主要指标有三个,即城市化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城市化率反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2002年中国城市化率为38%,这说明城市人口少,农村人口过多,城乡之间存在生活水平上的差距。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703元人民币,农村居民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76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1 ∶1,2003年这一比例又进一步扩大到3.2 ∶1。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反映城乡居民消费力的差距。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6030元人民币,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支出为1834元人民币,二者差距为3.3 ∶1,这个差距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大,说明中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

4.区域结构。目前中国存在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巨大经济差距。这种差距已影响了中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并为部分地区的社会稳定留下了隐患。以北京与西部的直辖市重庆为例,2002年北京人均GDP为27746元人民币,重庆为6353元人民币;北京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852元人民币,重庆为10960元人民币;北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5399元人民币,重庆为2098元人民币;北京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82亿元人民币,重庆为736亿元人民币;北京地方财政收入为534亿元人民币,重庆为126亿元人民币;北京进出口商品额为267亿美元,重庆为20亿美元。

5.产品技术结构。目前中国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很弱,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产品研发机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不足1%,由此造成中国对国外高新技术和产品品牌的过度依赖,中外合资企业的中方一般只能在生产中获取低廉的劳务费。 6.国际收支结构。2003年中国对外依存度,即商品进出口额占GDP的比例高达60.7%,这说明中国对利用外资和对商品进出口的依赖性过大。因此,中国必须下决心扩大对外投资和拉动内需,这是调节国际收支结构的根本性措施。 (二) 就业问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城镇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据测算,在2000~2005年中国按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就业弹性系数(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所带动的就业增长量)为0.14计算,中国每年可新增就业岗位约800万个,而实际城镇劳动力供给总量(包括下岗职工)每年约为2300~2400万人,就业岗位缺口为1500~1600万个。可见,城镇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

2.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十分困难。 据统计,近几年中国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呈下降趋势,1998年为50%,1999年为42%,2000

年为36%,2001年为30%,2002年为26%。

3.目前中国城市化率低,城市工业和服务业无法有效吸收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尽管2003年中国有9820万农民进城务工,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处于半失业状态。

(三)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

中国现实经济增长不是节约型的,而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即所谓粗放型的。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到世界各国GDP总和的4%,但是,中国却消耗了钢材2.6亿吨,占全球钢材总产量的25%;消耗了原煤15亿吨,占全球原煤总产量的30%;消耗了水泥8.2亿吨, 占全球水泥总产量的55%;消耗了石油2.5亿吨,日均消耗石油占世界日均消耗石油的7%;耗用电量1.9万亿千瓦时,占世界用电总量的10%。现在中国每万元(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9.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除了消耗过量的能源和原材料之外,中国现实的增长模式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现在中国有些地方的政府以牺牲环境、污染环境为代价,片面追求GDP的增长,这种增长牺牲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不是绿色的,而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基本对策根据对中国现实经济发展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要有效推进中国经济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就应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有效实施绿色GDP核算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即运用有效的投资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外资外贸政策等,对中国现实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有效的调控,以妥善解决现实突出问题。

(一)投资政策。

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都需要投资拉动。政府的投资往往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确立企业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政府的投资必须有科学的决策机制和严格的约束机制,并应集中于公共领域,而不是竞争领域。即使在公共领域的投资,政府一方面应明确产权和事权,防止出现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大广场、大马路,重复建设和工程浪费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应着眼于扩大就业,把投资的重点放在追加对社会保障、科研、教育培训事业上,使之成为“第一基本建设”。

(二)财政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这种政策的要点:一是扩大财政购买支出,包括搞基础设施建设和给公务员长工资;二是适当增加转移支付,主要用于税收减免和社会保障支出;三是增加税收。因此,从总体上说,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只体现于支出方面,并在实践中引发了财政赤字规模过大的问题。2003年中国财政部国债发行总额为404亿元,占当年GDP的比例为5.5%,大大超出了国际公认的不超过3%的安全线。因此,中国现行的积极财政政策,不仅不能长期化,而且必须加以改进。改进的基本思路:一是针对调整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实行减免税费的政策;二是扩大转移支付的比例,以有效确立财政“自动稳定器”的机制作用;三是调整税种税率,切实降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和农业税的税率;扩大消费税的税基,对高收入者有效实施综合税收调节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企业和个人开征燃油税、环保税和附加费等。

(三)货币政策。

目前中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政策要点:一是降低利率和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增加消费信贷,尤其是住房和汽车贷款;三是有效处置银行不良资产。但在实践中,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对解决就业、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言仍有不完善之处。特别是助学贷款太少、就业贷款难搞、房地产贷款泡沫化程度高等问题较为突

出。因此,要完善现行的货币政策,中国就必须尽快实行利率的市场化和汇率的自由浮动,进一步强化金融领域内的竞争机制,扩大金融机构的经营自主权,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有效

建立创业板市场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为有效抑制通胀,中央银行必须完善基础货币的调控机制和传导机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

(四)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中国应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以科教产业、信息化产业、环保产业、生物工程产业为先导,有效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实现工业的跨跃式发展,并最终依托工业化和城市化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占GDP(绿色的)的比重。 不仅要大力发展金融、电信、商务、文化、教育、科研、卫生、体育等现代服务业,而且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宾馆饭店等行业。同时,中国应在第三产业中广泛推行临时工、小时工、季节工和弹 性工作制,并对在职职工过多兼职问题和超法定劳动时间问题进行有效限制。中国应有效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可采取“西民东移”的办法,鼓励西部的农民向东部大城市转移。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关键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和个人的竞争意识及其行为方式。中国应在产业区域布局上,长期坚持发挥各地优势的原则,坚决打破区域经济的封锁与垄断,确保各种生产要素在区域经济间的自由流动。中国应在大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乡镇企业发展的问题,要把发展乡镇企业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五)外资外贸政策。

中国应在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的基础上,有效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鼓励内资企业到国外就地生产与销售,并实行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以有效减缓外贸摩擦。同时,中国应放弃在国内对外商的各种优惠政策,对外资企业真正实行国民待遇。中国应在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 基础上,加快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同东盟国家和日本、韩国的合作,积 极推进东亚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第6篇:浅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

进入2014年的

1、2月份,中国工业、消费以及投资增速均较上年同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放缓。简单地讲,判断经济增速是过快还是太慢有两个重要指标,一是通胀率,二是失业率。一般而言,通胀率高的话,说明经济过热了;失业率高的话,说明经济过冷了。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会降一档,但如果能够加大结构改革的力度,增长的质量将能够得到更大的改善空间,这对长期可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从各国的发展经验看,经济增速下降与就业增长可以并存,前提是经济结构趋于合理。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递增,百分之七点几的速度不算慢。当前,全球经济延续温和复苏的态势,我国经济提质增效、经济体制改革等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增长区间。不过,受房地产市场出现调整苗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入还债高峰期等因素的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金融风险上升,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的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第一季度,我国投资增速全面放缓。展望第二季度,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投资面临资金约束,未来增长的持续力难以保证;二是新开工项目增长缓慢;三是2013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销售面积与销售额增速逐月回落;四是产能过剩问题严重,企业利润下滑较快;五是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利率市场化短期会提高市场利率水平、防范金融风险和向雾霾宣战等短期改革和调结构政策,将影响投资增长。改革将进一步迸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后,中央成立了全面深

化改革领导小组,改革已成为最大的红利和内生动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数据来看,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但也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不过中国经济仍然具备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条件,我们仍要努力实现已经确定的7。5%的增长目标。于此同时,应力争在今后一两年内能够完成增长阶段的换行,进入一个新的稳定增长的轨道或者状态。2014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再次提高10%,7400万企业退休人员因此收益;城乡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大病保险全面推广;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等等。这些措施都将持续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成为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即便是世界经济出现放缓,但中国经济增长仍是快速的。”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前的世界经济环境中,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到时候会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主导力量。” “中国经济总体来讲,至少对我所在的行业来讲,像火车头一样强劲。”法国空中客车公司首席执行官托马斯·恩德斯形象地说。他乐观地预计,在未来20年里,中国航空市场规模会达到甚至超过美国的水平,这对空客来说是巨大的机遇。

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的同时,经济结构不断得到调整和优化,目前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前三位,成为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最大新兴经济体和世界工业与制造业大国。与此同时,我们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度,按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的要求,切实增强经济结构调整的紧迫感和自觉性,促进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内生经济和外资大举并购成为两大主流内容。最终,中国会根据资源供给关系、产业集聚度、经济辐射度、地域交通等因素而自发形成新的经济区划,新型经济区将遍布全国,引领并带动全国经济发展。从中长期看,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健康发展的多种有利条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双翻番‟”的目标可以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将有更加雄厚的物质基础。

总之, 2014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会面临种种预料不到的挑战和困难,但全面深化改革持续释放的深层次内生动力、宏观调控日臻成熟和完善,以及经济增长基本面稳中向好都表明,稳增长、保就业、防通胀的有利因素远多于不利因素,对此应客观分析、正确对待,对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应充满信心。

第7篇: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工商管理学院会计2班

张玉芳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

——形式与政策课听后感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了水面,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倒掉和“两房”危机,更是将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一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使尽浑身解数,动用了所有可以使用的救援政策。尤其是巨额的财政刺激以及罕见的宽松货币政策的双管齐下,使得各国经济又很快转危为安。

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成功抵御了国际经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极为困难的形势下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全球范围那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2010年,总体上看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外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石头可望继续保持下去。但国内外经济中的不稳定、不确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因素较多,如果说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那么2010 年可能是最为复杂的一年。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必须立足自身,而我国经济中的四大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投资和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的调整成效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

产业结构最大的问题是工业比重太高,服务业比重太低,农业的比例在下降。服务业比重上不去,会产生很多问题,尤其是中国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就业问题很难解决。

关于投资和消费结构,我们现在要扩大内需,但内需既包括消费,也包括投资,如何扩大内需中的消费的比重,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城乡结构中现在最大的为题是如何拉动低收入者的消费。

地区结构中,地区见的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各种生产生活服务业,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产业结构,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力度,加快高新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生成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等。同时,还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只有在调整优化结构方面实实在在地做出成绩,取得进步,我国经济才能走向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010年要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重要的是继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更加注重需求和供给的有效性,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胡锦涛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8点意见

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认真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经验,深入研究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

胡锦涛强调,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作出了3个重要判断,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使2009年成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我们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立即果断实施有力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总体态势。二是国际金融危机没有根本改变世界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拓展我国发展的外部空间。三是必须把保持我国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和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有机结合起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政策措施不仅要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且要努力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为我国经济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

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胡锦涛指出,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取得的成绩是初步的,当前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经济运行中的新老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国际经济环境更加复杂。我们要继续努力,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胡锦涛强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任务,强调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我们必须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应对,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增添推动力。

胡锦涛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胡锦涛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胡锦涛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

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8篇: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经济[最终版]

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中

国经济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一年。回顾和总结过去五年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经验,深入分析未来五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究探讨“十二五”时期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目标任务、基本思路和途径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与基本经验

(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十分困难的时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好的时期之一。面对宏观经济形势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大幅波动、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不断出现等诸多挑战,国家持续加大农业农村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提前实现。

1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年均增产2.3%,是“八五”时期以来增产最快的时期:棉花生产再上一个台阶,年均产量达726.2万吨,比“十五”时期增加33.8%;油料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2008年扭转前两年生产下滑的趋势,2009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糖料生产实现较快发展,年均增产6.6%,一举打破了“十五”时期徘徊的局面;种植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产品生产集中度和优质品率稳步提高,畜牧和水产品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进~步优化。

2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年均新增1369千公顷,比“十五”时期年均新增量提高20%以上。2009年,农村饮水安全人口达到6.8亿人,提前6年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全国乡镇通沥青(水泥)路率达到92.7%,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1.3个百分点:全国沼气用户达3600多万户,比“十五”时期末增加一倍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49%,比“十五”时期末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1%,比“十五”时期末提高3个百分点。

3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十一五”时期前四年,全国“两基”入口覆盖率接近100%,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以下,广播电视、电影放映、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书屋等文化工程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扭转了“十五”时期下滑的局面;2009年,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口达8.3亿人,补偿支出使7.6亿人次受益,分别是“十五”时期末的4.7倍和6.2倍;2009年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达4759.3万人,基本实现全覆盖。

(二)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贡献,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奠定了基础,为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赢得了主动,也为“十二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1 坚持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是党和政府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贯彻这一指导思想,中央连续下发了7个“一号文件”,研究制定了“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分别就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农村基础建设等重大问题做出部署和安排,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十一五”时期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新的巨大成就。

2 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略,是党和政府针对工农、城乡发展不协调和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做出的重大决策。“十一五”期间,在统筹城乡发展方略的指导下,出台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推动城乡公平税赋、推动工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3 坚持不断加大国家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的关键举措。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国家加大了对农业支持和保护的力度,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资金投入。“十一五”期间,从提出实行“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三个大幅度增加”、“确保三个优先”,方向更加明确,要求更加具体,力度不断加大。在上述政策措施的推动下,2006~2010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3397亿元增加到8183亿元,“三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4.5%提高到17.5%,实现了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基本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较快发展。

二、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保持农业农村较快发展,对实现2020年奋斗目标具有关键作用。“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一)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增大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消费大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

从需求方面看,“十二五”时期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一是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化带来的增长。众多研究显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还将处于人口增长期。2009年全国总人口为13.35亿人,自然增长率为5.05%,如果以5%。的自然增长率推算,到“十

二五”时期末,全国总人口将达到13.75亿人;与此同时,人口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或从事非农产生业,农产品需求将大幅度增加。二是消费结构升级和加工需求扩大带来的增长。相关研究表明,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尽管人均粮食消费量可能会减少,但是,人均畜产品和水产品消费量将可能快速增长,这将导致对粮食需求大幅增加。消费者对农产品品种的需求日益多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对农产品原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

从供给方面看,中国人多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耕地面积还将继续减少;淡水资源总体短缺,时空分布不均,不少地方超量开采地下水,缺水将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农业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局面没有改变,台风、酷暑和严寒等极端气候现象发生的概率增加,区域性、季节性的干旱、洪涝灾害交替出现并有加剧的迹象。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逐步扩大,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任务十分繁重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二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水平低,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与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覆盖城乡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十二五”时期,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扭转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难度加大。一是依靠农业发展促进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空间不大。在农业连续6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5亿吨的基础上,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难度加大;受国内农产品供求状况和国际农产品贸易形势变化的影响,短期内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升的空间有限。因此,“十二五”时期通过增加产量和提高价格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难度较大。二是依靠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呈放缓的趋势。从近几年的变化情况看,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趋势放缓,增速由2005年的17.6%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11.2%。“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转移难度加大,这个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三是依靠政策性因素促进转移性收入增长的作用减弱。从近年来的变化情况看,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4项补贴支出,2009年的人均水平比2005年增长了4倍多,但与2008年相比只增长16.2%,增速明显下降。今后随着补贴规模的扩大,补贴人均水平增速下降的趋势会更加明显。

在农村公共服务方面,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全国规划内仍有1.7亿左右农村人口尚未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规模化集中供水的覆盖率仍然较低;农村部分地区农民出行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有相当部分农户仍在危房居住。农村中小学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低,公共卫生服务条件仍较差,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农村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养老保险还处于起步阶段。

农村一些地区特别是粮食主产区、石山地区和草原牧区,由于资源条件和体制政策等方面因素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还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促进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也相当艰巨。

(三)城市带动农村作用不强,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紧迫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城镇化呈快速发展趋势。到2009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到46.6%,比2000年提高了10.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2个百分点。全国设区市655个,建制镇19234个,城镇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提高。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城镇化质量不高,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

首先,城镇人口增长滞后于城市空间扩张。2008年,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比2000年增长60%,同期城镇人口数量仅增长32%。其次,中国的城镇化具有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2009年,中国城镇人口6.22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1.45亿人,他们既没有城市户口,又没有稳定住房,仍处于“候鸟式”迁移状态。第三,城市产业发展对农村带动能力不足,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不够,城镇化的成果没有更多地惠及农村和农民。

第9篇:中国奶业发展现状

——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在中欧论坛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中外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第六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农业经贸合作论坛”,我代表中国奶业协会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地祝贺!同时衷心感谢农业部国际合作司邀请我参加论坛,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概况。

中国奶业发展现状、中国乳品企业现状、国家奶业扶持政策和中国奶业协会开展的国际交流向各位来宾作一介绍。

首先,我介绍中国奶业发展的现状。

近十年,中国奶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1260万头,比2000年增长1.6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奶牛存栏情况(见表)。目前,中国奶牛存栏约占全球奶牛总量的8%。

2010年,中国牛奶总产量3575万吨,比2000年增长3.3倍。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牛奶产量情况。中国奶类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位居世界第三位。

中国奶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北方,2010年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主产省的生鲜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3.5%。

近几年,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迅速提高。截至2010年末,奶牛存栏100头以上的场(小区)共有11142个,占到了28.4%,比2005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国13503个奶站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机械化挤奶率达到87%。

奶牛生产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乳制品的加工生产。2010年,中国乳制品产量2159万吨,比2006年增长48%;据对36个大中城市调查,居民人均乳制品消费支出达277元,比2006年增长40%。

在奶业国际贸易方面,2010年全年进口干乳制品72.82万吨,进口液态乳1.71万吨,进口总额19.70亿元,奶粉和乳清为乳制品主要进口产品,二者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92%。进口来源国主要是新西兰、美国、欧盟和澳大利亚,四者合计占中国乳制品进口总量的90%以上。

2010年中国乳制品出口总量为3.4万吨,出口金额0.4亿美元。下面,我介绍中国乳品企业的情况。

截至2011年3月底,中国获得生产许可的乳制品企业有643家,其中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114家。共有22万人从事乳品加工生产销售。

2010年乳品行业销售额达到1717.50亿元人民币,利润总额为89亿元。

中国知名的乳品企业主要有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光明乳业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有限公司、西安银桥乳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这是2006年至2010年中国乳制品企业经营情况。目前各乳品企业普遍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的压力,各企业把技术改造、调整产品结构和开发高附加值新产品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企业盈利及经

济效益水平总体良好。目前从主要企业公布的上半年业绩来看,大企业盈利状况较好,伊利、蒙牛、三元等企业的销售收入均达到20%以上的增长率。

下面我介绍中国政府对奶业的相关扶持政策。

奶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是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居民膳食结构、增强国民体质的需要。为切实保障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法规、标准和扶持政策。2008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 这是中国关于乳品质量安全的第一部法规,对中国奶业进入法制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随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发布了《奶业整顿和振兴规划纲要》、《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2009年修订)》,《全国奶业发展规划(2009—2013年)》等。

为了促进奶业生产,提高奶业生产水平,中国政府从2005年起开始实施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对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奶牛养殖户给予补贴,促进奶农使用优质奶牛冷冻精液的积极性,加速奶牛品种改良,改善牛群质量。

2008年中国政府启动奶牛生产性能测定补贴项目,逐步推广奶牛生产性能测定。

从2009年起,中央政府每年安排5亿元,对奶牛养殖场(小区)进行标准化改扩建。

2010年,农业部组织开展奶牛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中国奶业发展态势向好,奶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同时,这也为中国奶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简要介绍中国奶业协会的国际交流。

中国奶业协会是全国奶牛养殖和乳制品加工以及为其服务的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者自愿组成的非盈利性的行业组织,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民间社会团体,目前有会员593家。

这是中国奶业协会的主要领导。

中国奶业协会不断加强奶业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拓展行业发展空间。2004年,中国奶业协会加入世界荷斯坦联盟,为加强中国与国际奶牛繁育技术先进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通道。

自2003年以来,中国奶业协会已经举办了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目前参展国家已达到二十多个,为国内外奶业相关企业提供了宣传、展示、合作和贸易的平台。明年6月份在河南郑州将举办第十届展览会,欢迎各位朋友来参加。

为了推进技术交流和国际合作,中国奶业协会相继召开中法、中新、中美、中荷、中澳奶业研讨会,使中国奶业企业了解国际奶业发展趋势,也让国外同行认识中国奶业。

这是今年5月在合肥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奶业展览会以及往年召开的国际研讨会的实况影像。

目前,中国奶业协会先后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奶业协会、企业建立了联系,我们曾前往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西班牙、瑞

典、以色列、乌克兰等国家进行奶业实地考察,以加强与国外同仁的沟通、学习与交流。

今年7月,由我率领的中国奶业代表团赴巴西、阿根廷进行了访问考察,与阿根廷中小规模奶业公司协会、牛奶生产商合作委员会和乳业中心分别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协议的签署建立起中阿奶业协会之间经常性的联系机制。

通过与其他国家在奶业领域的交流合作,促进了中国奶业融入世界奶业的步伐,促进了中国奶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提高。

在中国政府的有力领导和大力扶持下,中国奶业发展环境良好,中国奶业有着巨大潜力和商机。目前,中国和一些奶业发达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及贸易关系,但和中东欧国家的往来较少,希望借此论坛契机,加强今后与中东欧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预祝此次经贸合作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在中国健康、愉快!谢谢主席!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2日

上一篇: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一篇:精神文明建设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