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论文提纲

2022-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文题目:墨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研究

摘要:从文化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所以得以实现,离不开对本土文化的深入解析与有效汲取,换言之,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之普遍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才推动和促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诚然,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儒释道三家,但不可否认的是,作为独树一帜的先秦显学——墨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塑造同样发挥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同时墨学中的某些社会理想、价值理念与伦理追求与马克思主义虽隔阂时空却遥相呼应、彼此暗合。因是之故,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不能无视或忽视墨家学说。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层面来看,墨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清末民初,几乎就在马克思主义被作为一种西方社会学说传入中国之时,中国古老的思想学说——墨学以其独有的特质在学术界骤然勃兴,产生的社会文化影响亦愈见深广。不仅如此,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这个时期与墨家学说相接触并初步会通,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五四时期,深受“尊墨抑儒、以墨攻儒”思潮的洗礼,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萧楚女、邓中夏、吴玉章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或是援墨批儒为时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学说提供了适宜的文化土壤和有利的学术环境,或是重视并强调墨学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融通与契合而对墨学进行了发挥和阐扬,或是高扬并身体力行墨家的苦行救世精神,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凡此种种,不仅为墨学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更磨练了早期共产党人的思想观念和人格品质,为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延安时期,毛泽东、张闻天、陈伯达、艾思奇、范文澜、郭沫若、侯外庐、吕振羽、翦伯赞等共产党人以唯物史观为指引,对墨家伦理思想、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墨学中蕴含的宝贵的唯物主义成分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思想资源,墨家精神的弘扬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及延安精神的形成也产生了直接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视角看,墨学复兴及墨家精神的高扬无疑对其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墨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中国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综而观之,墨学经历了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意识形态、沦为“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批评工具以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文化营养三个发展阶段。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造性转化。墨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一脉,在许多方面与马克思主义观点契合贯通,历久弥新而散发出璀璨光芒,对于现阶段“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特别是在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从严治党以及实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鉴借意义。由此可见,墨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文化渊源。墨学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近现代中国更多地表现出融合和会通,而不是冲突与碰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墨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促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思想文化土壤,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中有着一定程度的表征。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发展和创新,也对墨学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深刻的影响,使墨学焕发了新的学术活力。据此,墨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总体上是相得益彰的关系,墨学中的许多宝贵思想对整合传统文化的有利资源,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墨学;马克思主义;相通性;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学术价值

1.1.2 现实意义

1.2 既存研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清末民初墨学与马克思主义会通之源起

2.1 墨学重光的历史轨迹

2.1.1 墨学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的兴衰起伏

2.1.2 墨学与清末民初的社会转型

2.1.3 西学注入与墨学的近代复兴

2.2 墨学与马克思主义之交汇

2.2.1 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早期传入

2.2.2 “墨学马克思主义等同论”

2.2.3 两种平民学说“相暗合”

2.3 墨学复兴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

2.3.1 “援墨批儒”铸造了民主启蒙的思想利器

2.3.2 “骤然勃兴”推进了传统“经子格局”之颠覆

2.3.3 “墨马会通”增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认同

2.3.4 “扬墨救世”有助于士风的扭转与革命精神的塑造

第三章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者对墨学的吸纳

3.1 “南陈北李”援引墨学批判儒学

3.2 青年毛泽东深受墨学的熏陶

3.2.1 五四时期推崇墨学的时代风气对青年毛泽东的洗礼

3.2.2 湖湘文化蕴含的墨学元素及其对青年毛泽东的影响

3.2.3 青年毛泽东对墨家人格理想的践行

3.3 蔡和森经由墨学接受马克思主义

3.3.1 “兼相爱”是蔡和森平等价值观的逻辑起点

3.3.2 “交相利”是蔡和森理解阶级斗争学说的认识论基础

3.3.3 墨家“苦行救世”精神贯穿于蔡和森的革命生涯

3.4 萧楚女、邓中夏等人阐扬并践行墨家精神

第四章 延安时期的墨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1 陈伯达的墨学研究

4.1.1 “战国时期被剥削阶层的最伟大代表”

4.1.2 “完整提出‘名实’问题的中国第一人”

4.1.3 “具有辩证法色彩的朴素唯物主义”

4.1.4 “共产主义思想原始的一种形式”

4.2 毛泽东对陈伯达墨学研究的匡正

4.3 范文澜、吕振羽等人的墨学研究

4.3.1 对苦行救世精神的褒扬

4.3.2 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辨析

4.3.3 对民主主义思想的发掘

4.4 墨学研究的历史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4.4.1 开启了以唯物史观系统研究墨学之先河

4.4.2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及升华

4.4.3 有利于加强党的建设及延安精神的形成

第五章 建国后墨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5.1 融入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意识形态领域的墨学

5.1.1 “勤俭建国”方针体现了“节用”“节葬”的理念

5.1.2 “大跃进”运动带有一定“尚力”“非命”的色彩

5.1.3 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兼爱”“尚同”的社会理想

5.2 沦为“文化大革命”中政治批判工具的墨学

5.3 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文化营养的墨学

5.3.1 “真理检验标准”大讨论中对“三表法”的阐发运用

5.3.2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暗合了“交相利”原则

5.3.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墨家“民本观”的汲取

5.3.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兼相爱”思想的吸纳

第六章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野下的墨学价值

6.1 墨学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意义

6.1.1 墨学隐含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理念

6.1.2 墨学彰显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风尚

6.1.3 墨学契合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诉求

6.2 墨学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启迪

6.2.1 “尚贤”观念有助于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6.2.2 “尚同”观念有助于推进党的制度建设

6.2.3 “民本”观念有助于深化党的作风建设

6.3 墨学对实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借鉴价值

6.3.1 弘扬“兼相爱”精神,坚持和平发展

6.3.2 践行“交相利”理念,共享发展成果

6.3.3 承传“非攻”思想,开展积极备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建筑节能发展前景论文提纲下一篇:高校思政工作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