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农安县精准扶贫困境与对策建议

2022-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1 研究背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十九大报告强调, 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地区全部摘帽。要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 中国的扶贫成就显著:2013—2016年, 每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都超过1 000万人, 累计脱贫5 564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底的10.2%下降到2016年底的4.5%, 下降5.7个百分点。随着精准扶贫工作渐入深水区, 扶贫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众多难啃的“硬骨头”需要解决。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 为农村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也为破解精准扶贫难题提供了新思路。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承担着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任务, 而乡村振兴则将有力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1]。要实现贫困地区长效脱贫, 就必须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进行统筹规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要狠下一番“绣花”功夫, 要下好一针一线的功夫, 做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精准。农村空巢家庭的扶贫问题是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硬骨头”之一, 留守老人由于年龄、疾病等原因, 只能依靠社会保障兜底, 自主脱贫能力弱;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缺位, 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教育扶贫效果甚微;选择留守的妇女文化水平较低, 还要承担沉重的家庭压力, 自我发展能力弱[2]。农村空巢家庭能否脱贫并实现可持续化发展, 关系到脱贫攻坚战的成败, 也直接影响到乡村振兴建设能否高效开展, 因此应该受到高度重视。

农安县隶属吉林省长春市, 辖4个街道、22个乡镇, 共有40个贫困村, 2016年年末, 总人口为11.4万人。截至2018年7月, 农安县共计贫困人口10 134户20 664人, 现已脱贫9 338户19 758人, 未脱贫422户912人。笔者通过走访了解到, 农安县约81%的贫困人口是因病致贫, 年龄大都在65岁以上。该地的扶贫措施主要是政府兜底保障, 通过提高救助保障标准, “兜住”收入水平, 完成脱贫任务。空巢老人在农安县广泛存在, 使贫困地区的自主发展能力降低, 脱贫攻坚的活力不足, 制约农安县的持续发展。笔者将在分析农安县精准扶贫当前困境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2 农安县精准扶贫困境

2.1 帮扶对象内生动力不足

2.1.1 贫困户自主脱贫能力不足

东北地区冬季严寒, 加之高胆固醇、高脂的饮食习惯使东北成为全国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地。由图1可知, 农安县约81%的贫困户是因病致贫, 很多贫困户由于患有脑血栓等疾病口眼歪斜, 甚至瘫痪, 丧失了劳动能力。同时, 这类患者极易在静卧时发病, 需要家属时刻照看, 占用1位劳动力, 使贫困户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参与到脱贫发展中, 依靠自身艰苦奋斗脱贫的可能性低。

数据来源:农安县政府工作报告。

2.1.2 贫困户脱贫需求不强

由图2可知, 农安县的贫困户以65岁以上的老人为主。就这一年龄段的人而言, 一方面, 他们经历过饥荒、动乱, 吃过草根树皮, 经历过比现在更加艰苦的岁月,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生活是非常满意的, 对于生活中的苦难他们更能忍受, 传统的小农思想使他们不愿主动改变。另一方面,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这一年龄段的贫困户最需要满足的是归属需求, 即能和老伴一起变老、子女孝顺、儿孙绕膝。政府兜底保障政策使他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得到满足, 就不会过多的追求财物, 因此其脱贫需求并不强烈。

数据来源:农安县政府扶贫工作报告。

2.1.3 贫困户脱贫信心不足

农安县空巢老人现象普遍存在, 儿女不在身边, 老人劳动能力较弱, 缺少资金技术, 加之乡村能人的致富经历与自身条件差距甚远, 找不到合适的脱贫途径, 因此对依靠自身努力脱贫的做法并不看好。同时, 笔者从部分贫困村扶贫工作者中了解到, 部分贫困户的成年子女拒绝履行养老义务, 老人独自居住, 缺少子女的关爱, 逐渐失去对生活的期待, 丧失脱贫致富的信心。

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民生工程, 农安县以输血式扶贫为主, 通过低保兜底保障, 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这种扶贫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脱贫任务, 但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不足, 贫困户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发挥, 缺少发展活力, 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脱贫攻坚必须要克服的困境。

2.2 帮扶措施可持续化水平不高

2.2.1 输血式扶贫缺乏可持续发展活力

农安县贫困人口的自然特征 (老弱病残) 决定了精准帮扶以兜底保障为主, 通过政府输血, 为贫困人口送钱送物, 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但这种帮扶方式容易让贫困户产生“要我脱贫”的错误认识,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得不到应有的发挥。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 贫困标准的多元化, 极易返贫,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2 项目扶贫可持续能力不足

农安县项目扶贫的两个经典模式, 模式一:与企业进行合作经营, 将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合作经营项目, 企业前3年按照扶贫资金的一定比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分红, 并在合同到期后, 无偿返还扶贫资金本金。模式二:将扶贫资金用于修建日光棚和暖棚。模式一, 合同期限一般为3年, 贫困户在2020年之前每年都能有项目分红, 有较为稳定的收入来源, 但是2020年合同到期之后该如何发展?扶贫项目规划者尚未有明确的计划;合作企业的经营状况存在风险, 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的扶贫收益取决于企业的盈利能力, 市场竞争环境激烈, 合作企业能否按时分红并到期归还扶贫资金本金无法保证。模式二, 蔬菜大棚承包需要技术、资金、劳动力, 蔬菜销售需要一定的经营能力, 对贫困人口以老弱病残为主的农安县而言, 贫困人口被拦在了项目准入门槛之外。农安县各贫困村广泛修建蔬菜大棚, 部分地区忽略本村实际区位条件, 与销售市场距离遥远, 承包大棚的贫困户种植的产品没有稳定的销售渠道, 加之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大, 贫困户收益得不到保障, 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2.3 基础设施协同建设有待加强

近年, 农安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交通可达性显著提高。但是, 村里并没有能与外界连通的公共交通工具, 就贫困村的贫困人口而言, 他们暂时无法自行购买交通工具, 负担不起高昂的出行费用, 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资源闲置, 对实现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的作用有限。

总之, 农安县精准扶贫措施的持续性、扶贫项目效益的稳定性都迫切需要提高, 是制约脱贫攻坚胜利的一个重大瓶颈。

2.3 帮扶人员能动性发挥有限

2.3.1 扶贫工作人员的作用没有用在“刀刃”上

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扶贫工作人员带着专业知识、资金、发展资源来到贫困村, 期望能大展拳脚, 为贫困村寻找合适的发展道路。但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 众多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状态是:填写各种繁杂琐碎的表格、参加省县乡各级机构召开的各类会议、迎接各级领导的监督检查、整理各种纸质资料, 即使工作时间已经成为“白+黑”“5+2”, 但真正用于了解贫困村实际情况的时间、精力却很少, 主要是完成上级领导安排的任务。在这种情况下, 因村派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 扶贫工作者的优势条件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贫困地区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得不到解决。

2.3.2 面向扶贫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目前基层的精准扶贫工作主要是依靠扶贫干部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服务意识及一把手的政治影响力, 面向扶贫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尚不完善。扶贫工作任务重、要求严、影响广, 扶贫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至关重要。如何提高扶贫工作者的工作幸福感, 发挥其工作的能动性、创造性对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重大意义。

3 农安县精准扶贫对策建议

3.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精准扶贫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精准扶贫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准备了条件, 乡村振兴战略能有效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提出精准扶贫工作对策, 能从宏观视角整体把握精准扶贫工作重点, 增强对策的持续性、针对性。

一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弘扬“脱贫光荣”的价值观。加强对贫困户的心理辅导, 帮助贫困户形成正确的发展心态, 增强贫困户的发展信心。加强“脱贫光荣”等理念的宣传, 激发贫困户对人格尊严尊重的需要, 激励贫困户争取早日脱贫, 提高其争取脱贫的决心。

二要推动扶贫项目产业化, 促进产业兴旺。加大对扶贫项目选取前的审查力度, 提高项目评估的科学性, 增强扶贫项目发展的持续性。同时也要加大对扶贫项目的支持力度, 促进扶贫项目产业化, 增加竞争优势, 获得规模效益, 实现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项目扶贫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扶贫政策、扶贫项目的宣传, 争取吸引更多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发展, 形成发展合力, 共同推进贫困地区建设。

三要改善人居环境, 实现生态宜居。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工作对象, 精准扶贫工作的最终落脚点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 共享发展成果。加强人居环境建设属于普惠式扶贫, 有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生活质量, 增强贫困户的生活信心, 也有利于实现精准扶贫成果的可持续, 增强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一致性。

3.2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激励措施

双因素理论由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Frederick Herzberg) 在其著作《工作的激励因素》中提出。他指出, 个人与工作的关系是一个最基本的方面, 而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任务的成败。

赫茨伯格认为, 存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因素影响着员工的行为, 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非常不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不满意, 而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赫茨伯格提出进行激励的途径首先是消除不满意而后提供满意。

对基层扶贫工作者进行激励时, 首先要区分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对基层扶贫工作者而言, 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精准扶贫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属于保健因素, 而晋升、认可、成就等属于激励因素。因此, 在对扶贫工作者进行激励的时候, 首先应该关注保健因素, 根据扶贫工作者的工作量制定合理的工资标准, 尽可能为之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 使扶贫工作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

同时, 还要构建合理的精准扶贫绩效考核体系, 不能“一票否决”扶贫干部的工作成果, 要尽量减少扶贫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发挥扶贫工作者的能动性, 保持工作积极性。加强激励因素建设, 经常组织基层扶贫工作者进行工作经验交流, 对于工作开展出色的扶贫干部兑现提拔承诺, 并将其工作经验进行推广, 增强扶贫干部的工作获得感, 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精准扶贫工作更加强调“精准”二字。农安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以空巢老人为主的特殊性, 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面临新困难, 即帮扶对象内生动力不足、帮扶措施可持续化水平不高、帮扶人员能动性发挥水平有限等。从乡村振兴战略和双因素理论角度对农安县的精准扶贫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精准扶贫,困境,对策,乡村振兴,双因素理论

参考文献

[1] 田菊会, 乔亚杰, 孟祥屾.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 2018 (10) :65-69.

[2] 吕应芳, 冯杰.城乡一体化视阈下农村空巢老人的精准扶贫政策[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 38 (14) :3 556-3 560.

上一篇:职业教育微课应用模式研究下一篇:中国产品海外形象竞争力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