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结业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日小编精心整理了《金融学结业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发展势头迅猛,使人们逐渐产生标准金融学是否已经过时的疑问。事实上,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关联性,受研究立场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二者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基于此,本文开展了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分析研究,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第一篇:金融学结业论文

《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圆满结业

受文化部的委托,中国工艺美术协会自2009年开始承担为期三年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国家级培训项目。

继2009年的《雕刻、刺绣艺术研究班》之后,专家委员会主任张道一先生提出:可否办一个图案学习班,专门研究图案。他谈到。中国图案源远流长,7000年前的彩陶上就有了太极图,商周时代青铜器的创造,让“中国的工匠走在了哲学的前面。”张道一先生强调“图案是工艺美术的灵魂,是设计的命脉。”为我们举办《2010年中国工艺美术“装饰图案”高级研修班》奠定了理论基础。

图案教学曾在很长时期受极左思潮影响,改革开放后又被外来的“三大构成”取代。致使图案教学体系支离破碎,严重缺失。面对现状。我们与项目承办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经过认真磋商,多方寻访老师,精心制定了教案。并在办班方案中提出学习目标:

1、夯实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基础。捋清不同朝代的图案发展脉络,理解意义;对国外的优秀图案纹样也要认真解读,兼收并蓄。

2、在形式设计上,无论立体造型或平面设计,要认真解决图案纹样及相关的造型、构图、美学等问题。

3、在表现手法上,解决好浮雕。浅浮雕、阴阳刻的处理方法与节奏把握,以及画面的虚实关系、层次感、透视效果等问题。

4、开拓思路,依据美观、适当的原则,提倡创作具有时代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型工艺美术作品。

在4月-10月的半年期间,装饰图案班通过理论课、实训课、实地考察,作品创作等学习环节,使学员们从设计理念、审美能力、创作能力以及作品批判力等方面多有提高,逐步达到了眼高手更高。

2010年10月,“装饰图案班学员结业作品展”在杭州大师博览会上设专区展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名誉理事长、全国人大原副委品长李铁映同志来到展区,他认真观看学员作品,亲切询问创作心得。在课程设置的展板前,他详细了解课程开设情况,并强调说:图案是创作的重要元素,工艺美术工作者要掌握好提炼和运用元素的方法,才能得心应手的搞好创作。对图案班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员的作品参加了“天工艺苑百花杯”评奖活动。10月31日评奖揭晓,成绩十分喜人:许金玉的石雕作品《衍》,郑喜燕的石雕《残荷组砚》,赵艳艳的陶瓷《粉彩吉祥八宝纹碗》,刘鹏举的陶瓷《白地黑花连年有余四系瓶》,张茜文的彩釉罐《富贵吉祥》,李竹玲的陶瓷《和和美美》,邹英姿的刺绣《花旦*,刘雅的刺绣《银虎》、杨昌杰的银饰《撑天柱——和谐盛世》共9件作品获得金奖。此外,有13件作品获得银奖、6件作品获得铜奖、24件作品获得优秀奖。

作者:卢莹

第二篇:伊春市2015年初中结业考试生物试卷分析

一、试卷结构分析

(一)试卷结构

本试卷由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组成,全卷满分100分。选择题共有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非选择题有填空题共8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识图分析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实验探究题共4个小题,每空1分,共15分。

(二)分数结构

依据初中生物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下册)教材命题。试题分值分布为:七年级上册占46分,下册占34分,八年级上册占16分,下册占4分。考试内容没有超出教材范围。

(三)难易程度

从本次考试情况来看,试卷难度较为适中,无偏题、怪题和错题。标准差13.87,难度0.87,区分度0.31,平均分87.19。

二、考试基本情况统计分析

根据分析,学生没有对生物学的学习引起足够的重视,仍然没有很好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对记背的基础知识记忆不牢固,多数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在非选择题的解题过程中,绝大部分学生都出现了乱填知识点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杜绝偏科思想,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记背和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强调生物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学生探索生物奥秘的好奇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重视生物学的学习。同时,教师要用好《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分析和建立初、高中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相关链接,理清学业水平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使之有针对性地指导我们的教学。

三、教学建议

(一)关注学生,分析学生

树立“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先分析学生,了解学生。要培养学生对生物课的兴趣,教师的课堂就得吸引学生,可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用鲜活、与时俱进的实例来讲解知识。要了解学生的爱好,投其所好,才会事半功倍。学生是时代的先锋,总是关注一些新鲜新潮的东西,比如微博、游戏、电视剧、电影等。教师也要与时俱进,选择一些新鲜的、健康的事物,和学生一起交流。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掌握一些科学方法,比如遗忘规律、概念图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等,以便及时对学生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对课本不熟悉,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没有注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和理解课本的内容。在课本中有很多“资料分析”的栏目,教师要仔细指导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并解决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分析资料获得有用信息的能力。

(三)关注学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迁移

从学生的答题情况看,学生并不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答题,而是结合了死记硬背,感觉差不多的,就将以前做过的题目答案填上去,从而导致得分率不高。这也能看出教师平时的教学导向,有可能是偏向于让学生背,即重知识、轻能力。应加强学生对生物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促进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只有思考了才能加深理解。应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建构知识框架的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关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生物学知识是在观察、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得出或通过实验得以证实的,因此,教材中的基础实验和探究活动的教学要落实到位,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让他们不断地积累实验和探究的经验。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掌握方法、操作步骤以及相关的操作技能。教师要注重对科学探究的各环节,如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以及评价实验方案等,进行专题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关注学生的识图能力、知识整理能力

每次结业考试都要考到识图的内容,从单个知识点的识图到综合知识的识图,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相应的能力。

(六)关注现代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把握生物学科宏观、微观及应用方面的发展,关注新闻、网络中与生物学科有关的信息,关注生物学科的新发现、新应用,并应用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够不断了解最新的生物方面的信息,如人类的生存环境、生物技术应用、医疗保健等方面。

作者:李筱媛

第三篇: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解析

摘 要:近年来,行为金融学发展势头迅猛,使人们逐渐产生标准金融学是否已经过时的疑问。事实上,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具有一定关联性,受研究立场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二者难免出现冲突和矛盾。基于此,本文开展了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分析研究,旨在为从业人员提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对比金融学;对比

标准金融学理论具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完整、基础扎实、应用广泛的经济体系,并且长期占据着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1]。但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些金融学家逐渐发现了与标准金融学相悖的“异象”,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标准金融学理论开始有所动摇,为了更好地把握金融市场的深层次规律,越来越多地金融学家开始研究新的金融学理论。在这样的背景下,行为金融学理论不断崛起,由于该理论可以较好的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异象”,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开始越来越多的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本文从基础理论等方面开展了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研究,旨在完善金融学理论、促进金融学发展,并为相关金融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一、标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以及理论缺陷分析

1.标准金融学的基础理论

现代金融学理论始自1952年的“Portfolio selection”一文,该文论述的投资组合理论将量化研究应用于证券投资领域,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投资预期收益与投资风险的研究,对于证券投资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该研究的基础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等理论雨后春笋般的涌现出来,这些金融理论在当时都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总体来说,上述金融理论一定程度上丰富了金融学理论,对于金融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标准金融学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框架,辅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通过不断完善发展,逐步占据了金融市场的主体地位。

2.标准金融学的理论缺陷分析

有效市场假说作为标准金融学理论的基础,是标准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演变出三种理论,其一,投资者在绝对理性的前提下,能夠完全理性评价出资产的价值;其二,假定投资者在不够理性的前提下,由于交易的随机性特点,会导致交易相互抵消,总体来说不会影响资产价格;其三,在最悲观的情况下,即投资者不够理智、交易非随机的情况下,市场中的理性保值者会抵消这种悲观情况引发的资产价格的影响。但是,上述三种演变理论在市场实际运行过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弊端。在第一种理论中,假定了投资者的理性前提条件,事实上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存在的,人们认知的局限会影响除理性以外的决策。假定绝对理性的环境是成立的,外界条件的变化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理性行为的产生。这种情况在金融中尤为常见,客观条件的很多障碍都会限制投资者的理性行为,因此投资者最终会选择最满意的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在第二种理论中,认为交易的随机产生会使得交易相互抵消,针对这个问题,部分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认为人偏离理性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持续性,在金融投资方面,无论是个人投资还是机构投资,在投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趋同性的影响,因此是不可能完全相互抵消掉的。此外,任意一个个体投资行为从整体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不是随机产生的,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也会出现投资决策错误的情况。针对第三种理论,利用套利者实现资产价格稳定的方法事实上是矛盾的,因为在实际投资过程中,这种套利行为会引发潜在的金融风险,容易导致风险套利等不良效应。从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标准金融学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自圆其说的缺陷,因此人们心中标准金融学的主体地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动摇,行为金融学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

二、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析

由于标准金融学理论上具有一定的缺陷,在此以后,一批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涌现出来。上世纪五十年代,部分学者首次提出应用心理学对金融现象进行解释,拉开了行为金融学的大幕,从此以后,人们开始进入投资模式与心理行为相融合的新格局中。受此影响,后期涌现出的预期理论逐步否定了传统期望效应理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充分利用了微观个体行为的心理动因,并用其来解释金融现象,预测金融发展。行为金融学在充分分析金融市场主体在具体经济行为反常特征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市场环境的经营理念和决策行为特征,并最终建立可以准确反映市场主体实际决策行为和市场运行状况的描述性模型。在标准金融学引发金融动荡后,部分学者针对预期理论开展了实践验证研究,并证明了该理论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行为金融学的基础理论涵盖预期理论、过度自信理论、反应过度/反应不足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等等,这些理论的发展逐步丰富完善了资本结构理论。心理学方面认为,决策者个体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有意识、理性地识别并解释部分可得信息的复杂系统,但是在解释信息的过程中容易受到难以察觉的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类的行为由内在动机所决定。另一方面,作为行为金融学核心的预期理论重点针对人在不稳定环境中的决策进行研究,其中一部分内容继承并延续了传统金融学的相关理论,但是预期理论认为人在受到理性、自制力、自利等因素影响时,难以在所有情况下都进行理性的金融投资,即人在投资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偏好、社会规范等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是所谓金融决策不确定性的根源。

三、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解析

下文重点开展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分析,主要从研究内容、研究角度、研究决策、研究体系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具体如下[2-3]。

1.研究内容

在研究内容方面,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具有一些相同点,主要包括:二者在实际研究领域中,均以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研究目标,开展了资源最优分配等研究,旨在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与此同时,二者为实现市场均衡,通过对市场上的价格进行定价,使金融产品的定价处于合理区间范围内。另一方面,二者存在如下的不同点,主要包括:标准金融学在实际研究中,为理性投资制定了一系列假设条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现象和金融行为进行解释分析,但是受研究模型局限性的影响,标准金融学对于一些金融现象难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此外,标准金融学以有效市场假设条件为基础,其研究结果难以应用到实际市场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行为金融学用价值函数取代传统的期望效用函数,结合投资损益情况进行分析决策,大大提升了投资者对于资金损益的敏感程度,并针对投资者心理行为开展研究,可以较好地解释标准金融学难以解释的“异象”。

2.研究角度

在研究角度方面,标准金融学基于传统金融理论进行分析研究,相比较来说,这种研究分析方式较为陈旧。传统金融学将理论假设作为模式框架,受有效市场假说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标准金融学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此外,标准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在研究重点方面都注重建立规范的市场标准,但是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更多的考虑了人的心理行为的变化,突破了前者的假设结论,能够更真实的解释金融市场的变化,极大的拓展了研究视野和研究范围,并提高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在研究思路上,标准金融学注重在理想状态下开展金融学研究,行为金融学更倾向于在逆向思维的框架下,针对实际资本展开研究,并分析解释金融现象产生的原因,更适合于实际资本市场的研究。

3.研究决策

在研究决策方面,標准金融学是建立在假设理论的前提下,而行为金融学从人的心理行为变化出发,结合实际情况做出金融决策,可以简化判断过程。实际上,大多数的金融投资者在做出决策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心理层面的影响,通常心理层面主要受周边环境因素的干扰。在金融市场波动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受外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心理层面出现变化,因此投资决策失误的现象在所难免。一般来说,上述投资失误主要是人们的认知出现偏差造成的。因此,在金融投资过程中,投资者一定要尽可能避免过度自信、后悔等自然情况的影响,保持正确的认知方式。

4.研究体系

在研究体系方面,标准金融学融合了有效市场假设、配合资产组合理论、资本定价理论,并探究金融问题,解释金融现象。但是在实际金融研究过程中,标准金融学的假设理论广受争议,难以有效地解释金融市场出现的“异象”,并逐渐失去了其在金融市场的引导地位。行为金融学构建了以人为本的有限理性研究框架和非理性投资研究框架,更注重投资者心理变化的研究,对于实际金融市场有更好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1] 尹建海. 行为金融学与标准金融学的对比分析[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4):66-71.

[2] 王世军, 王希.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对立与统一——基于合竞行为视角[J].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1-8.

[3] 潘添媛.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资产定价理论比较研究[J]. 经营者, 2017, 31(6

作者:孟倩

第四篇:现代经典金融学的困境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摘要:在金融学快速发展进程中,现代经典金融理论中与实际差距悬殊的现象逐步显现,成为金融界的“未解之谜”,致使现代经典金融学陷入了困境。因此,本文以现代经典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概念为入手点,从市场研究困境、噪声交易诠释困境、股票溢价诠释困境、不完全竞争困难等方面,诠释了现代经典金融学困境。并对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及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现代经典金融学 行为 金融学 股票溢价

一、前言

行为金融学是現阶段金融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及重点内容,相较于现代经典金融学而言,行为金融学不仅研究了金融学领域问题,而且研究了投资决策者在投资阶段的心理、行为间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行为金融学也是研究金融界人士现实沟通与行为的一种科学。行为金融学的出现,对现代经典金融学中遇到的诠释困境的解决提供了依据。本文对现代经典金融学困境及行为金融学崛起进行了简单分析,具体如下:

二、现代经典金融学及行为金融学概述

(一)现代经典金融学

现代经典金融学主要包括一般均衡理论、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及有效市场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现代经典金融学开始于上世纪中叶,其主要分析行为主体为理性经济人。即依据一般均衡理论、或者无套利定价理论,在最基本标的资产均衡框架下确定金融资产价格。

(二)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是将行为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研究成果融入金融市场分析模块。从本质上而言,行为金融学是根据心理学实验结果。结合投资者决策阶段心理特征假设,对投资者实际投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的一种科学[1]。

三、现代经典金融学诠释困境

(一)市场研究困境

由于现代经典金融学经常需要假定部分不同性质的市场交易者间存在相同性质的情况,这就导致市场有效预期研究中证券持有者、交易者均需要承担一定风险。而两者风险承担能力的差异,也对现代经典金融学理论下金融市场信息研究提出了较大的挑战。

(二)噪声交易诠释困境

噪声交易主要指以往为控制一种完全竞争状态而引入的“噪声交易者”价格控制模式。由于“噪声交易者”不会追求利益最大化,缺乏一定理性,导致其在整体现代经典金融理论框架下,获得理性预期平衡难度较大。再加上理性交易行为无法对“噪声交易者”、理性预期者差异进行明确阐述,导致整体噪声交易过程不确定维度会持续增加。

(三)股票溢价诠释困境

股票溢价诠释困境主要指现有消费者资产定价模型无法对美国股票市场总体水平超出无风险收益率进行详细解释的情况[2]。

(四)不完全竞争诠释困难

实现价格均衡的同时具有完全揭示直接获取个人信息的动机,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内涵。在不完全竞争中由于交易者信念受决策者行为约束,极易导致其他交易者与决策者联系获得某一交易者信息,导致交易者陷入被动,无法保持理性,进而增加不完全竞争难度。

四、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及应用

(一)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基础

行为金融学提出了两个理论基础,即套利有限、对投资者心态进行评估。一方面,套利有限理论主要指投资者非理性、市场不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存在漏洞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套利者行为,进而促使其无法对市场价格偏离情况进行纠正。同时行为金融学还认为,部分金融现象可以利用部分当事人并非完全理性的模型,进行成果诠释。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一系列理论文章,对某一个理性交易者、非理性交易者相互作业的经济中非理性价格进行长久分析。

另一方面,基于投资决策者心理进行评估的行为金融学研究主要是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决策阶段表现几率较高的心理特征为依据。从守旧性、过度自信、模糊厌恶、后悔厌恶、时间偏好、损失厌恶等方面,进行逐一分析。其中守旧性又可称之为Conservation,即保守主义。其主要指投资决策者思想存在一定惰性。在新的金融数据对以往信念影响不明显时,投资决策者往往对其不够重视;过度自信又可称之为Overconfidence,其主要指投资决策者在某些方面对自身能力、未来投资前景存在较为乐观的态度。过度自信心理经常出现在投资决策者进行不确定性投资事件决策的情况;模糊厌恶主要指投资决策者对主观,或者不够清晰的信息厌恶程度较高,且其厌恶模糊性程度与其对不确定性事件主管人事概率呈现负相关;后悔厌恶主要指投资决策者因放弃某种机会而损失某种成功率较高的投资成果所造成的伤害。在上述伤害发生之后,投资决策者往往会感到后悔,与后悔厌恶联系较紧密的心理状态为忽略偏见。即偏好于其已经拥有的物体。如投资决策者往往不情愿将一张彩票兑换成与其等值的另外一种彩票+现金的形式;损失厌恶主要指在存在两种选择的情况下,投资决策者更厌恶基数大的损失情况;时间偏好主要指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间折现率也会发生一定变化。而与此相关的投资决策者的消费延迟,其与投资决策者心情、感受具有较大联系。

此外,部分金融界行为金融学研究人员也对投资决策者心境进行了分析。如丁俊,别发文等(2018)通过研究债权市场指数,发现阳光量与每日债券收益呈现正相关[3]。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阳光充足的日子里心情较明朗,而人们的心情则会影响其的记忆力及股票的判断能力。

(二)行为金融学的应用

依据上述理论,行为金融学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现代经典金融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股票溢价及波动率解释困境、市场研究困难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首先,针对现代经典金融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股票溢价及波动率解释困境,除了利用投资者对私有信息的过度自信解释以外,还可以利用基于偏好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股票溢价及波动率进行解释。其中基于“过度自信”的股票波动率解释主要是由于投资决策者通过对公开信息进行分析,获得对以往现金流增长的先验信念。由于整个过程中信息收集、汇总者为投资决策者自身,导致对某些信息保持过度乐观的心理,进而将股票推向远高于当前红利的价位,出现股票波动率不稳定;而基于偏好的行为金融模型主要是假定投资者偏好与前景理论描述相符合。此时,若投资者买入股票为60元,现价为65元,则在前景理论盈利、损失均可以买卖价差衡量的基础上,卖出股票效用就与投资者等到下一期出售的价格存在紧密的联系。而往往投资决策者认定自身股票在投资组合中会反弹,拒绝卖掉股票,导致大量股票超出原定红利。

其次,对于过度交易现象,可以利用投资决策者过度自信心理进行解释。即由于过度自信,投资决策者往往过度相信自身经验及信息。随后依靠自身经验、信息支持自身开展对于获利有利影响不大的交易行为。而随着投资决策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提升,其在市场过程中交易次数也会不断上升,进而促使其投资收益下降。通过对过度交易行为的解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代经典金融学理论中出现的市场研究困境。如利用行为金融学中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分析理论,可以对“极端”股票买入行为进行适当解释。即投资决策者往往倾向于关注股票以往表现。在行为金融学可利用法则的影响下,投资决策者会过度注意以往表现较差,或者较好的股票。再加上投资决策者代表性认知的影响,会导致其认为以往表现较好的股票会持续取得好的表现,进而出现过度购买某一支股票的行为[4]。

最后,对于噪声交易解释困难的情况,可以利用BHS模型(投资决策者预测包括非理性、利用可行信息子集两种形式)进行解释。此时,根据投资者损失厌恶程度的变化,可以促使投资决策者交易行为发生变化。而损失厌恶自身又会驱动投资决策者拒绝看到股票市场频繁下跌情况。导致其对持有风险资产交易缺乏理性,进而出现噪声交易情况。

五、总结

综上所述,以心理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行为金融学已成为金融学研究的重点模块,其可以解决部分现代经典金融学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相关研究人员可以结合行为金融学关键性假设及相关理论,对行为金融学理论框架、基本理念进行“行为解释”。以便对现代经典金融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未解之谜”做出完整的描述,为行为金融学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甘兴军.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中国集体经济,2015(30):85-86.

[2]纪又琳.浅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6(16):108-109.

[3]丁俊,别发文,孙振海.行为金融学理论在债市中的实例与启示[J].债券,2018(3):66-71.

[4]周楠.行为金融学的股市投资应用[J].蚌埠学院学报,2017,6(4):112-115.

(作者系北京美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作者:程振宁

第五篇: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比较

摘要:随着金融学的发展,行为金融学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崛起,被主流的经济学理论所承认,本文基于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理论之争,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了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现代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研究;比较

一、现代金融学概述

现代金融学的开端是由Markowitz在1952年发表《证券组合选择》一文开始的,1965年有效市场的概念被Fama首次提出,此后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论证,以及各种金融学理论的改进和完善,在20世纪70年代,现代金融学被定义为:在有效市场假设基础上,以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为基石的标准金融理论。也确立了现代金融学理论在金融领域的正统地位。

二、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兴起

20世纪80年代是“新时代金融”的开始,而其中的代表是行为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主体是投资者的行为特征,解释了投资者理性决策偏差的原因。在现代金融学发展以来,人们对其进行诸多研究检验,发现了很多不能被现代金融学解释的现象,如股市反应过度,股市溢价效应等,为了解释这种现象,行为金融学被人们所关注,行为金融学分析了标准金融学的理论缺陷,发现了投资者在行为和认知上面的偏差,比如过度自信、保守主义、代表性法则等,并就投资者心理学以及其他学术的经验出发,对金融市场的异常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由此可见,行为金融学通过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弥补了现代金融学的不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种金融学的革命,促进了金融学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三、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比较

1、研究内容比较

在研究内容上,两者存在共同点: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研究都是为了实现市场均衡,并且获取合理的产品价格体系。这是两者在研究中的理论目标和主要研究的内容,其中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资产定价。

两者的不同点:首先,两者研究的“视角”不同,现代金融学是在完全理性的框架下建立的理论体系,这也是传统经济学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也就忽视了投资者个体之间在决策行为上的不同。决策者的心理会因为风险的不确定性而变化,也就影响了最终的决策结果,而理性选择具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所以研究“视角”的不同也就照成了两者在研究理论上的不同;其次,现代金融学为研究过程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标准,它的研究是基于预期效用下的研究,而现实的金融市场中往往会存在诸多背离预期效用的现象,因此非有效市场成为了人们研究方向之一,这也照就了以非有效性的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最后,现代金融学提供了分析工具,用简明的模型来分析复杂的经济行为,而行为金融学不仅有这些分析工具,更重要的是运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各种假设,通过数据收集来完善理论的缺陷。

2、研究范式比较

(1)研究视角和参照系变化

传承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现代金融学,是以完全理性的范式为基本框架展开研究,而决策者也是完全理性的前提,这种理性是贯穿整个研究理论的核心假设,对决策行为之有简单的测度,而行为金融学突破了现代金融学这种只重视理性投资的范式,运用以人为本生命范式取代现代金融学的研究范式,以投资者心理为基点,研究投资者的行为规律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而更准确的刻画市场。

行为金融学利用全新的分析工具,通过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经验为基础使其视野更加的开阔,对投资者的行为偏好描述涉及到形成、决策和判断的过程。将这种偏好归纳为:1、对后果本身不重视,只关注行动与参照点的不同;2、更加关注损失,从而对损失更加敏感;3、敏感性会递减;4、风险态度;5、社会动机和公平意识;6、没有稳定的偏好。而这种偏好是在决策中体现出来的,行为金融学就这种研究范式的不同也更加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

(2)决策和判断过程中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中,投资者会根据经验做判断,这种判断可以簡化决策的过程,但是这种判断受到心理以及环境的影响程度很大,会受决策者当时心理的不同而不同,所处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种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很明显,而认知方式的不同也会加大这种偏差的发生,从而导致决策违背了理性的情况。

3、体系框架比较

现代金融学是对完全理性假设下的市场产品价格机制的研究以及市场效率问题的研究,建立在有效市场假设的前提之下,基于资产定价理论和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体系。现代金融学研究的前提是完美理论下的研究,有效的市场以及完全理性的投资者是前提,而简单的说金融投资过程就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行为金融学体系框架是以人为中心,研究心理学对人们的认知以及决策的偏差的影响,而投资者决策的期望是根据心理不同而不同,不是预期假设的各种理论,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偏差的主要因素之一。行为金融学研究了个体之间的作用联系,进一步研究出金融市场整体的行为规律,从而得出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

四、融合趋势研究

从行为金融学的崛起,有关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争论就一直存在,而对于两者地位的认识,一方面,现代金融学理论一直存在下去是因为有其合理性,这种理论可以用简单的工具解释大量的金融学问题,但是一些异常现象的发生,表明现代金融学也有很大的缺陷。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的出现极大的弥补了现代金融学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对个体行为的分析上的不足,行为金融学作为一门新的理论,以基本公理为基础,解释市场上的行为偏好导致的结果,从而预测个体的心理变化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就上述的观点可以看出,行为金融学和现代金融学的本质没有很大差异,两者的目的都是利用统一的框架来解决金融市场发生的诸多复杂的问题,而当下主流的观点是两者的共同点是可以实现两者融合的前提条件。所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利用心理学的经验对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偏好进行了有效研究和解释,而两者的不同点也可以更加完善金融学领域的理论。

由此可见,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融合是有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对于金融学的发展和完善有很大的作用。就可能性而言,两者的研究对象相同,都是以投资者的为切入点,虽然现代金融学将投资者作了完全理性的假设,而行为金融学是研究了非完全理性下的投资者的行为,但是两者的研究并不是相悖的,存在可以调和的可能性。如前面所述,两者的分歧只是假设理性与否。行为金融学认为在个体进行直观判断时得到的信息是有偏差的,但是这些偏差的阐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习并改正,也就是说人在非理性状态下的初始行为最终会变得理性。而且当我们仔细的思考研究会发现,可以用现代金融学理论的理性标准,在行为金融学理论中找出理性成分。再者,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在模型的建立上是一脉相承的。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相互融合的趋势很明显,对未来金融学的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五、结束语

当下金融学理论更注重微观现象的研究,个体的行为和心理对研究的影响越来越重,所以行为金融学在满足当下的要求同时也为现代金融学的存在问题作出了完善和解释,从人的心理分析问题,完善了现代金融学的不足。行为金融学从全新的的视角出发,提出全新的理论分析方法,应用不同的参考系和现代金融学的分析方法,被现在主流的金融学理论所接受。伴随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行为金融学也将不断发展完善,前景也将更加广阔,但是,就目前来看,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直到现在,行为金融学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也只是弥补已有的研究理论的不足,这样是不够的,需要提出一个新的体系,能够解决更多问题,并能包含现有的理论,所以行为金融学的发展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完善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姜黎黎.  行为金融学与现代金融学:可以期待的融合 [J].经济研究参考.2007(34).

[2]王忠玉.  现代金融学的数量化进程探析 [J].经济评论.2000(04).

[3]谷家东.  现代金融学的困惑和行为金融学的崛起 [J].海南金融.2004(07).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作者:吴家璇

上一篇:金融投资学论文下一篇:金融市场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