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2022-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要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有个性地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等。总之,数学教学要为每个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人的个性充分地和谐发展,才能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笔者将采取以下方法和措施:

一、在德育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加强常规管理,培养学生个性。为了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形成,我从班级的卫生、文明礼仪、纪律、两操、班容班貌等情况抓起,争取获得流动红旗班。加强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使班级有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从守纪律、站好队、做好操、扫好地、讲卫生、有礼貌的基础行为入手,狠抓常规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逐步使学生从“要我这样做”转变为“我应该这样做”,使良好的行为习惯内化为卫生的自觉行为,促进学生健康个性的形成。

尊重学生,开展赏识教育。以小组为单位,设立“我能行”评比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智能,都有人格的闪光点,学生自己表述自己的优点,以激励原则为主,赞赏、欣赏他的闪光点,扬长避短,在老师的赞扬、赏识下,使学生的个性在不断塑造自己、完善自我、展示自我中得以发展。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我还建立了以班级为单位的“班级图书馆”。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认识自我,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发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以培养自觉、自立、自强、自理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展现。

2. 以节假日为契机,开展各种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一是利用清明节、植树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国际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等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教育活动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1. 抓备课、上课,提升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实效。备课要求教师做到“三有”,即“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两备”,即备“教法、学法”。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备课应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体现激发情感、生动活泼、开放多变的课堂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敢想、敢争、敢辩、敢说”。

2. 抓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不同的指导,使学生有条件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创造性学习的目的。

3. 抓个性化作业,张扬学生个性。依据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的不同,布置个性化的作业,体现学生的自身特色。

4. 抓个性化评价,给学生公正评价的舞台。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5. 抓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长。通过数学竞赛等竞赛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强化了学生的切身体验,拓宽了学生张扬个性的天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总之,学生个性的养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我们只有遵循这个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作者:赵立新

第2篇:发展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发展性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那么学校该如何立足课堂,积极营造理解、宽容、赏识、平等和谐的高品位的发展性文化,把各种教育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服务师生发展,这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一种教育的艺术。

几年来我们东丰镇中心小学始终以“发展性教育”为指导,运用激励原则,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个性得到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满怀希望地升入初中,使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赢得了上级领导的好评和学生家长的认可。

下面我就以抓学困生的个性发展为切入点,谈谈我校是如何运用发展性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一、“三、四、五” 策略,让学困生尽享爱的阳光。

我们东丰镇中心小学受布局调整因素的影响,学生大多是菜农、下岗职工、农民工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造成我校的学困生特别多。面对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为了使他们都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我们本着求实、求细、求活的原则,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了“转化学困生策论三四五”。 “三”是三个相信,即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要帮助学困生建立和恢复自信。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但它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需要老师耐心和诚心予以配合,需要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前提下进行。这“三个相信”是我们转化学困生始终坚持的信念。“四”是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对学困生要做到“四优先”即“提问优先”,“作业布置批改优先”;“座位优先”、“家访优先”我们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困生,凡事优先想到学困生。针对学困生学习知识慢,对学习容易失望,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浅显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作业要分层次,分梯度、分难度确保作业收到实效。要随时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久而久之,他们自信心也就建立起来了,也就变得爱学习了;对于他们的座次,我们要求教师尽量将其安排在前面或过道两侧,这样可以随时关注他们,随时指导他们,我们要求教师要优生家访学困生,和家长沟通情况,共同教育,使其不断进步;“五”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要让学困生享受“五心级”的服务:即“爱心、热心、细心、耐心、恒心”。老师那真诚的“五心级的服务”,让生活在“暗淡无光”环境中的学困生心理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满怀信心健康活泼地成长。

二 、“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让学困生徜徉知识海洋

发展性教育让我们明白了:转化学困生,不仅是个技巧的问题,更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都有发展的愿望,都可以在原有水平上取得发展。针对学困生学习基础差,接受新知识慢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低、小、多、快的教学原则,让学困生有成就动机,有竞争意识,主动参与教学,学得省时高效,“低,小,多,快”,具体来说:(1)低起点——就是从学生现有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要求过高,遵循量力而行的原则,要求教师从教学目的、任务到教学内容、方法等具体的实验操作、管理都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万丈高楼平地起”,简单说就是以学困生的实际水平为起点:(2)小步子——即教学步子要小: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合理的分层渐近,使学困生层层有进步,处处有成功,从而增强自信心,简单说就是不能“一口吃个馒头”;(3)多活动——即在教学中让学困生全方位参与到观察、操作、讨论、交流、合作等活动中去,让他们学轻松愉快,减轻负担,提高学习兴趣。简单说就是要时刻关注学困生,真正面向全休学生。(4)快反馈——即在每个层面都要设计学生的练、说、评及教师的启、导、查等环节,这种快速反馈,可以让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快速矫正,免得知识欠债,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月月清,久而久之,学困生也变得爱学习了,学习兴趣也就会自觉形成,轻松步入学习殿堂。

“低、小、多、快”这一教学法原则是对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的客观反映,它是发展性教育规律的,也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内部学习动力机制一旦形成,我们的学生就可以获得一种主动内在的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并不断完善自我的能力。

三、赏识性评价,让学困生个性得到张扬。

学生的发展层次参差不齐,评价的时候就要多一把尺子,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多一批学生。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赏识的眼光欣赏学生。要求教师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提出了“偏爱学困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的口号,要求教师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未来,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开发他们的动力机制,因材施教,让他们学得积极主动。使用激励性评价,多看努力,少看能力。看自身发展进步的幅度和速度,给学生发展的动力,使其迎头赶上。虽然学困生学习困难,但并不是什么都困难,什么都落后,他们往往是体育的健将,绘画的行家,唱歌的能手,劳动的标兵……老师们都能用赏识教育评价他们,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如有的学困生劳动积极,就评他为劳动积极分子;有的体育成绩好,就评他为体育标兵;只要进步,就评进步之星;对人有礼貌,就评他文明之星等,激发他们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使学困生转化工作进入良性轨道,推动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同时学校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我们坚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注重生活细节,注重实效。如针对学困生娇气、任性、自私自利、自我为中心的特点,我们就开展了“感恩教育从孝敬父母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为了使活动具有可操作性,我们对各年级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培養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家长很是感动,普遍反映孩子懂事了。如六年二班的于朋同学,父母离异,他与继母的关系不和谐。当他第一次为继母洗脚时,继母觉得很不自然。“三、八”节,他用自己的压岁钱为继母买了一束花和一块手表,并祝她节日快乐。继母感动的说:“好孩子,我以后一定好好疼你”。家长会上他的父亲流着泪说“这是我多年的一块心病,自己想了好多办法都解决不了的难题老师帮我解决了。这个学校真好,不光教孩子,还教大人;不仅教孩子学知识;还教孩子学做人”。四年二班的刘闯同学,花钱大手大脚,他母亲在外摆水果滩。在汇报时他说;“看到妈妈的手冻得又红又肿,才知道父母挣钱真难,今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不再乱花钱了,长大让父母上好日子”。针对我校贫困生多的特点,学校还开展了“团结互助从创建和谐校园做起”的专题教育活动。几年来,学校的手拉手献爱心活动已经成为一项自觉的活动。学校每年都为部分贫困生免费做校服,仅去年的“六、一”学校老师和同学就积极捐款2200多元为80多为贫困学生每人购置了一套崭新的休闲服装,看着同在一个校园的孩子享受着同样的快乐,我们也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

通过学习发展性教育,老师们清醒的认识到,只有学生的动力系统被开发,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才是成功的教育。我们对学困生的成因、类型、转化措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使我们的工作更加理性化,系统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确实起到了“减负”“增效”的作用,学困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教学质量幅度提高:也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学生家长的认可。近两年本学区生员外流现象明显好转。外学区学生也慕名而来,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增加老师们转化学困生的信心。

几年来我校坚持以“发展性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正视学生差异,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满足不同发展需求为前提,在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坚持探索,持之以恒,晓之以理,教学得法,一定会为学困生拨开云雾,让他们尽享成功的快乐的。

作者:丛艳红

第3篇: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近年来,教育个性化已逐渐成为一种深刻影响教育改革的强劲思潮,体现在学校发展理念上,它强调每所学校都应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即学校的特色化发展。在此背景下,南安一中以“特色办学、创新发展”为目标,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着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方式单一、办学模式趋同、办学活力不足等难题,探索“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特色发展之路,希望借此克服“千校一面、千人同貌”的弊端,全面提升学校内涵,不断优化办学环境,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为此,笔者对该特色项目的确立,以及开展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和发展思路进行思考。

一、“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的确立

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是学校基于自身文化传统、现实形态和远景展望的一种发展战略。项目的确立需立足三个点。一是立足学校已形成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学校文化等,考虑项目确立的基础;二是立足学校发展现状,考虑特色项目建设的可持续性;三是立足学校的发展远景,考虑特色项目发展的必要性。

1.长久的积淀,充分的实践——特色项目确立的基础

学校特色项目的确立必须认真审视自身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积淀,应从“根”出发,追根溯源,从学校的办学传统中去发掘出办学的优势点,为项目的确立奠定基础。

长期以来,南安一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办学宗旨和“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坚持让学生“自主教育,自主发展”原则,在学生社团建设方面有所探索,有所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基础。体现在科普活动方兴未艾,航模、车模、建模、机器人模型、单片机组装等小组各领风骚;文学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征文赛、辩论赛、记者团活动精彩夺目,《南山笋》、《馨竹》、《启航》、《一中少年》等刊物生气活现;文体社团活力四射,铜管乐队、南音队、舞蹈队、合唱团、书法美术兴趣班、各类体育兴趣小组有声有色、个性突出、富于时代感。各类社团活动的积极开展和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夺得过国际化学奥赛金牌,科技创新大赛多次获得过福建省一等奖,篮球队夺得过福建省冠军和全国第六名等等。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体现学校社团建设的延续与传承。

2.丰富的经验、充足的资源——特色项目建设的助推器

一是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学校注重建设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各类社团,例如,数学、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生物、英语等学科竞赛培训班;文学、艺术、体育类等社团。让学生在学科类社团活动中发挥学科特长,体验学科拓展学习的乐趣。

二是全员参与社团活动。在长期社的团活动中,我校以实现“一生一特长,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动员教职工全员参与,充分利用丰富的各种资源,努力搭建各种活动平台,让具有不同优势潜能和不同兴趣志向的学生都能找到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从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长加入某一类社团,并积极参加活动,使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得到发展和锤炼。这体现社团活动人人参与,人人受益,为不同类型人才的发展和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我校社团活动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社会实践基地资源,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活动。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挖掘了优质的社会资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实践网络,有利于特色项目建设向社会拓展和延伸。

3.发展的方向,良好的机遇——特色项目发展的动力源

我校坚持“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这是我校的长远发展方向,它为“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中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也面临着困境和挑战。主要表现在:制度不够健全、管理较松散、经费投入不足、校园活动空间有限;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与社团建设之间的矛盾;社团活动内容较单调,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部分学生对社团建设的意义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等。为此,我校借助上级关于“推进全市学校特色发展”,倡导“特色办学、创新发展”的春风,通过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提供支撑条件等做法,主动克服困境,推动学生社团活动持续发展。

二、“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建设的原则

学校特色项目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必须遵循五项原则:1.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社团活动方案,有目的、按步骤地稳妥推进,逐步实现社团活动规范化、课程化、有特色、有创新的目标。2.坚持学校推动、处室管理、教研组指导的原则:在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政教处、教研室、团委会等相关处室及各教研组、指导教师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努力促使各社团活动有序开展、取得实效。3.坚持创建特色、发展特长的原则:各教研组、指导教师定期研究社团建设目标、辅导计划,认真围绕目标构建活动内容,并创建富有特色的社团校本课程和活动方式,深入开展社团工作,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特长,提升社团活动水平。4.坚持创设条件、保障安全的原则:学校要切实保障经费,整合各种资源,有关处室具体协调、安排各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场地,提供设施设备,为社团活动的开展创设物资条件。指导教师应重视对社团成员的安全纪律教育,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各项活动的开展安全有序。5.坚持优质优酬、奖励先进的原则:学校通过进一步完善《南安一中学生社团活动考评细则》等配套制度,对各社团指导教师履行职责及社团活动开展情况及时作出评价,落实待遇,表彰先进,激发教职工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推动社团活动更向高层次发展。

三、“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发展的思路

“创新学生社团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特色项目的发展须落实四个“三”,即“三多”、“三实”、“三自”、“三展”。

1.“三多”——多形式、多层次、多项目。一是立足于多形式的社团组建,或以年段为单位组织,如高一年的书法兴趣小组、铜管乐队;或以学科为单位组织,如英语俱乐部;或以学生自行组织形式,如小记者团、文学社、广播台。二是立足于多层次的社团活动,或以培养兴趣、普及知识为目标,如铜管乐队、小记者团、科普协会;或以挖掘潜能、发展特长为目标,如篮球队,舞蹈队,绘画、书法特长班;或指向学科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兴趣班;或指向科学精神、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单片机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等。三是立足于社团的多项目开展,社团的建设覆盖各个学科,每个学科又有多种社团,如以体育为例,建立田径队、球类队、武术队、棋类兴趣小组等。让每位学生的潜能和特长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展。

2.“三实”——组团实用、活动实在、管理落实。社团活动的开展要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校的条件,讲求社团的实用性,脚踏实地,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为此,学校强化“三表”的落实。即《南安一中社团申报表》,由社团发起人填写,交至学生会、团委会,提请学校有关部门论证与审批。《南安一中社团报名表》,由有意向加入社团的学生填写,由社团指导教师及主要负责学生通过一定的方式(如测试、竞选等)吸收为团员。《南安一中社团活动表》,由活动相关组织者填写,做好每次活动的预案,过程记录及反思、总结,让活动落到实处。在学校社团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政教处、教研室、团委会等相关部门落实管理、加强指导,辅助社团协调、安排活动时间、场地和器材。定期对社团活动进行检查评比,对工作成效突出的社团予以表彰,对社团建设中不规范的行为予以纠正,使社团活动更加规范、更有实效。

3.“三自”——自由组团、自主活动、自我管理。“三自”管理模式是我校学生社团活动的优良传统。我校社团建设摆脱了“学校统一指挥,学生跟着老师走”的传统模式,摒弃了“学生步调一致,思想高度统一”这一缺乏创新思维方法,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自由组团、自主活动、自我管理”,使学生社团活动有了“自由的土壤”“新鲜的空气”。学校小记者团、文学社、学生会、学生广播台等都由学生自主成立。各个社团从组团、负责人的产生、换届、新团员的吸纳,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一些刊物如《馨竹》的组稿、编辑、印刷到发行,都由学生自行组织策划。很多活动,如学生会干部的选举、周末影院、年段辩论赛、自愿者活动等都由学生自主开展。学校的班风班貌、课间操、眼保健操、卫生区打扫等每天都由学生会组织评比,作为先进班级评选的重要依据。放手学生,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意识,让学生体验自我成长的快乐。这种模式对学生的自我成长提供充分的可能,也凸显了特色项目建设的独特性与创新性。

4.“三展”——展示、发展、拓展。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日”或“社团巡礼周”,以活动、图片、公演、比赛、作品集等形式集中展示各社团活动成果,让每个社团都有活动的空间,展示的机会;让每位团员都有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在丰富社团活动的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并扶植有特色、有创新、可持续发展的社团,进行优化指导,突出培养,使其向更高的层次、更优质的方向发展,最终成为特色的社团组织;要及时发现培养在社团组织与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学生,为他们提供更优越的条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他们更好地成长。同时,通过分析、总结,选取优秀的社团活动方案、管理方式和先进经验,进行优化、提升、拓展、推广、辐射,带动其他社团的进一步发展。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王声云

第4篇:家校沟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外访万家”活动心得体会

九岭完小熊汉文

11月25日,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为了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关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号召,下午放学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离学校十多里的施塅村何家冲。深入到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感触很深。觉得学生的学习、品行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家访的目的,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也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走访可以更深地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感到老师更加亲近。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老师走访的感动会比单独说教学生收到的效果大得多。

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3、有些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关爱、家庭的温暖。隔代教育扭曲了学生的成长。

4、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得到锻炼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构建高效课堂,2011年10月11日到21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并积极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感触颇多。觉得“课内比教学”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

1、“课内比教学”是一次变革教与学方式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内比教学”是一次提升教学基本功的机会。比教学,就是比教学基本功。因此,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有效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好教案、学案,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做,既提升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功,让老师得到了锻炼,又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3、“课内比教学”是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课内比教学”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表现,使我获得了一份丰富的精神大餐,学到了其他老师教育教学的长处。

当然,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如有些老师的教学业务不熟,体现出学校没有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第5篇:家校沟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外访万家”活动心得体会

10月25日,一个雨过天晴的日子。为了积极响应省教育厅关于“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号召,下午放学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离学校十多里的梳店村罗家冲。深入到学生家庭,与学生家长面对面沟通,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感触很深。觉得学生的学习、品行与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学生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1、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家访的目的,是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教师也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走访可以更深地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关心和感到老师更加亲近。通过走访,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信心,老师走访的感动会比单独说教学生收到的效果大得多。

2、良好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文化程度高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知道如何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上的指导。这些家长的孩子往往从小就已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较强的自觉性。文化程度不高但为处世有原则的家长,他们对孩子学习上的指导虽有欠缺,但会以言传身教教给孩子做人的道理。这类孩子通常为人不错,心地善良,只要在学习方法上多加以指导,一般会有较大的进步。还有少数家长,本身文化程度低,对自己的子女又过于溺爱。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这些家庭往往已出现“不会管,管不了”的局面。其父母根本管不了,只是希望通过学校教育来改变孩子。

3、有些学生在校表现与在家的表现通常都有较大的差异。有些留守学生缺乏家庭的关爱、家庭的温暖。隔代教育扭曲了学生的成长。

4、家长对学校和老师普遍抱着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总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访则是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是做好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课外访万家”活动,我们得到了许多收获,并决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家访工作,为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效率得到提高教师得到锻炼

——“课内比教学”活动心得体会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努力构建高效课堂,2011年10月11日到21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认真组织并积极开展了“课内比教学”活动。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感触颇多。觉得“课内比教学”这一活动的开展,是在新课改背景下,教育本质的回归。

1、“课内比教学”是一次变革教与学方式的机会。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利用这样一个契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2、“课内比教学”是一次提升教学基本功的机会。比教学,就是比教学基本功。因此,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有效平台。使教师的专业技能增加了新的内容。教师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制定好教案、学案,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样做,既提升了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基本功,让老师得到了锻炼,又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功,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双赢。

3、“课内比教学”是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课内比教学”不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教师们精彩的课堂表现,使我获得了一份丰富的精神大餐,学到了其他老师教育教学的长处。

当然,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也反映出一些不足,如有些老师的教学业务不熟,体现出学校没有把教学工作作为中心工作。

“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学习心得

从今年六月份开始,省教育厅组织了全省47万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我校于10月8日下午集中观看了全省“比教学,访万家”的推进报告会,会上三位学校代表,分别代表了各自的学校进行了经验汇报,然后省教育厅长陈丽华进行了总结性发言

通过今天的观看学习,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次活动是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推动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的探索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次活动概括起来有“四新”即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新技能,它是我们在新课改背景下,掌握新技能构建新机制,实现新目标的载体和重要抓手,是教育本质的回归,是我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长期任务。

“课内比教学”即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活动,通过考察教师在常态教学环境中的备课,说课,讲课,评课,等基本教学技能,综合学生成绩和专家评价,教师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比较教师的专业素质,所以说“比教学”比的是教师的能力和业绩,通过“比”来打破平衡,引入竞争,充分展示个人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专业成长。

“课外访万家”的基本要求是全员参与,全省中小学校的校领导访教师,教师访学生,以班主任为主,面对面沟通,覆盖全部学生家庭。主要是肯定学生成绩,鼓励学生成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与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的途径和方法,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学习,使我体会到“访万家”不是简单地记录和检查教师家访结果,而是要逐步建立有效的教师家访制度和学校合作制度获得学生和学长对其师德修养的认同,为开展教师职业规范的社会评价奠定基础。

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新技能,“比教学,访万家”活动是帮助教师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构建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教育网络的需要。新目标、新机制、新课改、必然带来对教师能力的新要求,教师的专业技能也需要增加新的内容,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知识”,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比教学”活动导向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有时代特征的湖北名师。

谢场小学“课内比教学”活动总结

为了不断丰富课内比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深入持久地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全面展示“课内比教学”成果。由教导处牵头组织实施,教研组具体落实“备课、说课、讲课、评课、反思”等活动,对我校的“课内比教学”活动小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积极引导、周密部署

按照市教育局“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通知和方案要求,我校认真地制定了“课内比教学”方案,并组织全校教师聆听了省教育厅陈厅长的讲话,并学习市教育局和本校“课内比教学”活动方案,广泛宣传动员。为加强对“课内比教学”活动的领导,学校成立了领导小组,李佑武校长任组长,分管教学的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班子成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与此同时,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考评机制,把教师“课内比教学”情况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也作为推荐、评选优秀、骨干教师、评优表模的必备条件。

10月9日,我校隆重举行“课内比教学”活动的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校长作了热情洋溢、振奋人心的讲话,号召我校教师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全员参与,全面覆盖,确保我校“课内比教学”活动圆满完成。

二、真实有效开展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1、精心做好课前准备

上课前,教师们自觉查找相关的资料,有效整合资源,自己制作课件。改变以往的那种“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三个一模式,教师们信心十足,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和自身优势为有效课堂的创建营造氛围。

2、实现了课堂角色转换

在课堂中,以往那种“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法不复存在,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体现,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3、课堂生动、有趣、有效

10月10日 , “课内比教学”活动拉开帷幕。在活动中,所有参赛教师从说课、备课到讲课倾力以赴。我校年轻教师程秀娟讲的《解决问题》一课,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起了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让枯燥的数字教学不再乏味,展示了新课改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和独具风采的教学特色,体现了老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听课老师也听得入迷,大家认真做好笔记,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课后,教师们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样的课堂扎实、有效,达到了预期效果;吴茂香老师为上好三年级科学《水》这一课,除了精心备课和同事们讨论,研究这节课怎么上外,还自己花钱买塑料袋、牛奶、饮料、醋等做实验需要的物品,整节课教师真正起到了“导”的作用,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然后到知识的形成;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好。一年级教师帅丹教学《我在家里贴字卡》一课,她准备了许多张书写规范的卡片;二年级毛琴老师教学《看图识汉字》,她画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三年级教师万敏教学《七颗钻石》一课,精心设计了板书;还有其他上课教师广泛搜集资料,制作图片、录音、课件等,从我们所听的任何一节课上,都可以看出老师们付出的心血。

三、细化过程管理,健全档案建设

1、一直严格过程管理。自“课内比教学”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 导处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又是指导者,在过程管理上,我们做到认真组织、热情服务、悉心指导、细致整理。 按照我校“教学大比武”活动安排表,教研组提前通知讲课教师做好准备,并做好当天活动的组织、服务工作,有专人收集活动图片资料。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听课并且参与打分。讲课结束,即开展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当天的“比武”情况,并做好比武教师的教案、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反思、比武图片的搜集与整理工作。

2、做好“课内比教学”活动档案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从上级通知、方案到学校通知、方案、比武课程安排表,从教师的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到比武得分表,建立个人业务档案。

四、交流回顾

在本次活动中有一些值得学习的亮点:

1、体现了“以生为本、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精神。通过课前有目的有内容的预习,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注重对学生学情的分析,采取层次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享受到了激励性的语言带给学生和老师的快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们欣喜看到教师们改变了以往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从演员转变为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高效的课堂。教师潜心研究,自我反思,沟通交流,同伴互动,共同发展,业务素质得到较快提高。

今后我们要一如既往的深入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让我校教师业务水平大幅提高。

我与“课内比教学”

本学期以来,全体教师都积极投身到课内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把新课改的理念融入到“361”快乐课堂中,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展示的平台交给了学生,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着收获着,感受着学习的快乐。反思这次活动,感触颇多。

一、教学效率提高了

“比教学”活动中,老师们聚在一起潜心研究,集体备课,自我反思,沟通交流,使每节课都真切朴实而富有成效,每一位听课者都能汲取其他教师的优点,每一位执教者也能在与老师们的交流中找出自己的失误和不足,这样一来,大家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教学效率也随之大大提高了。

二、学习效率提高了

教师们集体备课,精心编制导学案,使每节课都成为生动、快乐、有效的课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课堂气氛活跃融洽,学生更加大胆主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明显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师生关系融洽了

在“361”快乐课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课堂交给了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锻炼自己的机会,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进入课堂学习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学生爱上了课堂,师生关系也就更加融洽了。

作为这次活动的参与者,我不仅从老师们的身上找到了很多闪光点,同时在自己亲历的讲课中,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

一、在大展示中,不宜面面俱到,要懂得取舍。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展示即可,无需重复展示,这样可以节约时间。大展示应当讨论交流学生在小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是有争议、有价值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在“练一练”环节中,由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没有将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入课堂中,使得反馈有漏洞。应该利用错误资源让学生剖析错误的原因,加深理解,完善认知。

在这次课内比教学活动中,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多学习,积淀教学素养,多请教,博取百家之长,多反思,力避自身不足,多参与,锻炼自己的能力。

我与 “课内比教学”共成长

本学期以来,我校认真开展了“课内比较学”活动,全校老师都通过说课、讲课、听课、评课和讨论。一次次紧张而激烈的 “课内比教学”活动,深深感触到这次讲课和听课不仅仅是一次活动的开展,更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老师们精彩纷呈的课堂表现,给我们送上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这次活动让我懂得了我们组织课堂是如此的妙不可言,从各位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熊伟老师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罗小川老师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上处理得很好,基本上都能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我们每个人回味无穷我得到了很多收获和体会,特总结如下。

一、巧妙地使用媒体。在物理课堂上几位老师广泛地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教学。每位物理老师总是在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知识和内容,在情景中轻松地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也顺应了《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要求。

三、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通过自己设计教学方案、进行课前准备、实施课堂教学和教师评议的活动,就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然后找出改进的办法,并依照办法改进,就能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四、发扬自己的特长,形成自己的风格。

通过听课,我发现每位同事在教学上都有自己的风格。当然,我也有我的风格。用同事们的话说,我备课认真、课前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课堂环节清晰、能够抓住重点进行教学„„ 这次“课内比教学”的活动,让我在听课、讲课和评课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长处和不足,而且能以同事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以同事的短处作为自己教学的警戒,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我发自内心地感叹:“这个活动搞得好,只有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策略和艺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总之,这次活动让我想到了“木无本则枯,水无源则竭”,作为老师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教教科书。只有大量地阅读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解决源头活水的问题。同时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我们要勤于学习,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定会探索出适合新课标要求、学生特点及教学内容的最好教法。

第6篇:尊重学生促进个性发展

【内容摘要】

个性是一个人总得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个性,妥善培养个性。

一、营造氛围,肯定自我

二、开放设计、表现自我

三、优化时空,体验自我

四、激励评价,超越自我

【正文】

个性是一个人总得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特征的差异。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个性,妥善培养个性。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为学生开辟广阔的天地,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然而就先行的语文教学来看,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是经过了典型化,塑造化地教育处理,并且呈现的事件往往与时代相忤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毫无兴趣可言;教材编排上,经常用“搭桥铺路”式的导入,限制学生思维,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经常采用的是“问答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顺着模式化的问题思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没有主动性,更谈不上个性发展;教师也不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只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关心学生语言表达、应用的过程以及从中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到各种心灵振动。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下,往往产生失败的不良情感,甚至有的学生谈文色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由此可见,倡导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成为我们现代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老教材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思维方式来设计教学,尽力挖掘出我们的潜力,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使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中都能学到不同程度的语文知识,得到不同的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以下是我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一些探索与尝试:

一、营造氛围,肯定自我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学生的个性前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应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等参与学习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带着自信步入语文学习的课堂。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我们学生课堂中的情感体验,很大一方面来自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有的学生,特别是后近生怕见老师,不懂的地方不敢问老师,上课不敢发言,可想而之,这些学生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陪客而不是学习的主人。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实施三个允许,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允许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同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老师布置的作业。

2、引导学生体验他人的情感

我们再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问学生,如果是你,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引导学生相互谅解,体贴。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情感调控能力。只有在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压力,他们才刚想、敢说、敢于发表意见,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

二、开放设计、表现自我

现在我们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时,还常常考虑教学目标,而不关心学生的需求,没有创造一个让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我们教学设计时,要让一些真实的开放的素材进入课堂,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学习方式、方法,让学生展开自己的特长。

1、素材生活化、奠定基础

要让学生乐于表现自我,就需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让文章内容更多地取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的将具有时代信息的语文呈现给学生,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使语言、文学、句意、文章思想等真正成为学生乐于思考和运用的。只要是学生亲身经历的,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他们情绪才会高涨,思维才会活跃。

2、设计开放化,提供机会

为了让不同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我们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

机会。所以我们不仅要设计一些开放的自由习作,而且要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从而自由地发展个性。

(1)内容开放,增强信心

教材上的命题习作,呈现的信息是封闭性,答案也是单一的。我要通过开放自由习作。这样的开放性具有起点低、层次多、答案不

一、策略多样等特点,能适应多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2)学法多样,品尝成功

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也是自己认识结构不断同化、改造、扩大、完善的过程。每个学生认识结构的特点不同,认知的方式方法也各有特点。把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语文,可以扬长避短,使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了一些技能和知识上的铺垫后,出示范文,要求学生尝试阅读,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独立分析的先独立分析;想先自学课本的先自学课本;想同学之间讨论着学,随时可以交流合作学习„„这样,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更重要的是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使人人都能获得成功,收到事半工倍的效果。

三、优化时空,体验自我

现有的教学用“问答式”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了主角,学生成了配角。我们要改变这样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段充足的时间,从而让学生个性化地思维、个性化地学习。

1、情景激趣,自由寻找知识生长点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导入“复习铺垫”的形式,还是相当流行的。其实这样的导入严重地束缚了学生思维空间。因此在研究中我们改变了导入形式,在学生探究之前,选取他们最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去学习,让他们去获取信息,去想象、迁移。通过他们自己的方式去解决自己身边语文的问题,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自然地引人了语文新知识学习。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自由地、不同地发展。

2、交流拓思,大胆展示学习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学习新知,看似启发式教学,而实质是接受式教学。所以在新知教学时要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去自由的探索,去发现,产生的不同思维成果再在小组内交流或者全班交流。这样使不同程度、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使学生各自的个性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探究问题要适当。如果提的问题不细,学生思考难度不足,学习兴趣也要自然下降。其次,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足。由于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思考同一个问题所需的时间也不同。对同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已经有这方面的知识储备,很快就能得出结论,而学生就不同了,他们需要较长时间的思考。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在后来的分组交流和全班交流时,他们能勇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积极地参与整个课堂活动之中。

四、激励评价,超越自我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建构个性的发展”。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出发,注重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情感的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重延时评价,展现学生个性

文章阅读理解、体验过程程中,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和思考问题的角度、方法差异他们理解文章的方式、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当学生找到正确的理解时,我们不是直接进行讲评,而是问“你有不同的意见吗?采用这样的方式,能让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交流空间,使学生独特的思维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如果教学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要让学生进行孰优孰劣的比较,而是应该让他们依然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个性来选择对他们来说是合理、最佳的理解,进行磨合的交流,从而自己去体验到最佳的文章意境。

2、重差异评价,发展学生个性

学生发展过程中总存在各种差异。因此教学评价时,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过

程中表现出的差异。我们要按不同标准进行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树立自信心。如:中下生,我们对不满意的,不足的回答给予肯定;中等生,我们表扬其勤思考;而优等生我们表扬他们的方法和创意。这样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给学生以弹性化、个性化的发展空间。

3、重自评互评,充满学生个性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教师不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更不要包办代替,而应利用这个极好的机会,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最大限度的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学生通过自我评价,看到了自己在学习上存在的优点和缺点。通过互相评价,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而取长补短,充实自己的个性。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高效课堂22条》

第7篇:浅谈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

厦门六中曾斌

在日常生活中“个性”这个词被广泛应用,体现这个时代日益呼唤个性、尊重个性、展示个性、塑造个性的现代理念。历史教学不可抗拒地面临着时代的挑战。

对于个性教育,其概念和理论人们并不十分陌生。但实施策略方面和操作方法上,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本文笔者就历史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策略叙述几点拙见。

(一)注重教学内容的情感性体验

历史虽已逝去,但它以其丰富、张扬的生命力给人们以心灵的启迪。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历史教学中,我们给学生的不能仅仅是一串串时间、一桩桩历史事件、一个个人名,也不能仅仅口头强加给学生各种“精神” “品质”,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去体验,寻找情感共鸣,促进个性发展。

教学内容的呈现上,教师要积极采用多种手段直观教学创设情境,采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形象描述来传达历史信息“再现”历史,让学生“身临其境”,触“境”生情。如通过幻灯片、投影、录音、录像、影片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可以扣击学生心弦,唤起 学生相应情感;通过生动形象、感人肺腑的言语,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选取大量富有个性特色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的活动和言行必将对学生的个性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如,立下赫赫战功的霍去病拒绝汉武帝为他建造的精美住宅,表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天下为公 ;描写张衡不求名利,有人讥笑他:你能使机轮自转,木鸟自飞,为什么自已却不能飞黄腾达当大官呢?张衡说:君子不怕官位不高,只怕品德低下;不以俸禄不多为羞,只以知识贫乏为耻。” 的人生追求;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的伟大生死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等等有效地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健康个性。

(二)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开展

个性是“一种新的形成物,它是在个体的各种重要关系中,由于个体的活动的改造而形成的。” 正因为个性是在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教育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教学过程一定要作用于学生的个体认识,即通过设计多种活动,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充分发挥眼、耳、口、脑、手的功能,在察中学、听中学、读中学、议中学、辩中学、写中学、练中学、做中学。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活跃思维,拓展视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证实自己的能力,从中获得丰收的喜悦,使学生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这种自信心和成就感是推动学生个性发展的极好动力。

如,历史辩论赛、成语故事演讲会、历史剧的编排、史学小论坛、历史知识竞赛等多样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自主选择参与设计完成,真正体验到主体的价值。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促进理想、信念、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的健康个性得到发展。历史学科成为是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张扬的课程。

(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引导

教学过程的艺术性应凸现善导善问的特点。

善导,有两层涵义。

其一,是指在指导模式上,变传统的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指导为现代的“师生互导,生生互导”互动指导模式。教育家韩愈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里,教师的学识不可能涉及各个领域,而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长,他们的智慧和信息量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鉴于此,教师可以与学生中的“电脑高手”一同制作教学课件;与有绘画天赋的学生一起制作历史手抄报;与有朗读特长的学生为一幅历史画面配乐朗诵;与有写作爱好的学生编写历史剧:与有表演才能的学生编演历史小品„„。师生一起商讨、辩论、互相启发,相互诱导,教学相长。使学生乐于参于教学,展示个性潜能,获得教师和同学的欣赏并促进个性发展。

其二, 是指教师对学生个性的导引。由于个性的可塑性特点,人们可以经过后天的学习发展和改变它。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不同个性进行导引。一方面,对其个性中不良、消极的方面,要进行疏导和转变;另一方面,对其个性健康、积极的方面加以肯定,并努力发展使之完善。例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良好的性格特征有助于学业成功。而学习上的成功又能促进其开朗乐观,积极进取的性格发展。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发展其活泼开朗的优点,克服情绪容易波动的特点。在学习顺利的时候,要提醒他继续努力。当他遭到挫折的时候,需及时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

善问,包含两个意思。

其一,是指教师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实际,抓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富于启发性的问题。例如,讲《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时,课文中讲:中国禁烟的消息传来,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这时启发学生,如果林则徐不禁烟,英国就不会发动侵略战争了吗?你们怎样看?为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指出战争发生的必然性是什么?(是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大门,变中国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供给地)。战争爆发的偶然性是什么?(中国禁烟)中国没有禁烟,英国也会找别的借口发动战争,甚至连借口都不找,直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资产阶级的本质决定的。这样的启发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现象看本质,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其二,是指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善于提问题是极可贵的个性品质。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点燃思维火花的导火索。教师要引导学生不断问自己须知道什么,是如何知道的,想知道什么,还有哪些不知道的,对自己有什么启发,自己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新观点等。我们很难指望学生对史学领域提出什么新观点,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能以探索和创造精神对待学习,在寻常情境中发现问题,突破教材所提供的知识范围,对未知事物进行有创见的思考和提出问题。

(四)注重历史教学环境的和谐性创建

人的个性指人所独具的特性,属心理品质,形成中的个性,反映在行动上有个适度与过度的问题。比如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质疑精神往往与爱说爱动、发言随便、爱开玩笑、爱插嘴、爱争论,不拘小节甚至不尊重人等相伴而生。学生的这些“过度”行为会在学生成长中,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中逐渐解决的。不能立即扼杀,否则思维活跃好奇心、想象力丰富、独立思考等好的个性也就夭折了。因此,应创建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即宽而有度的氛围(“度”是指学生自己制定游戏规则)。创设这种民主、自由、融洽的和谐环境,是学生个性发展的保障。这种和谐环境的创建,一般要有两个平等关系为前提。

一为师生间的平等关系。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学生角色分工上的不同无限扩展,自视高学生一等,以家长作风及专横的态度和权力去强制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漠视学生的个性尊严。课堂上学生正是在与教师的平等,民主的合作过程中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的情况下,才能逐步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信念,以此为基础,学生才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才敢对权威(教师的观点或教科书知识)提出质疑,才会培养对不同思想和观念的理解和尊重,才乐于提出和探索问题提出自己的创见,如此才能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为学生与学生间的平等关系。广大学生的每个个体先天就各不相同,又成长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千差万别。在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要坚持“一视同仁”的态度,以真挚的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例如,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能力不一样,成绩也不一样,需求不同,兴趣也不同,我们不能人为在学生中划出三六九等,不能将部分“差生”独立于课堂之外。平时应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每个学生在历史学习上的需求,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提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不让学生觉得课堂是一个使他们暴露自己弱点的地方,一个使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难堪的地方,而是展示其特长,优势,各方面能力的舞台,那么学生形成中的良好个性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

(五) 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性实践

教学组织指的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分班、分组等。学生的个性差异

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班级教学组织形式,以集体教学为主,它不适应学生在兴趣、能力、性格方面的差异。如何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组织教学,教师要开动脑筋不断探索创新。在创新试验的实践基础上,笔者认为班内分组教学是目前适应个性差异进行历史课堂教学的较可行的组织形式。

笔者曾尝试过多种分组形式,在此简介一二。一种,把全班学生按照个性不同进行分组。能力与性格相近的学生结合在一起。这样教师既可对全班集体讲授,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选择探索领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便于教师指导。如,《新航路的开辟》一课,在学生自学课文的基础上,爱好表演的同学组成一组,扮演航海家的探险活动过程,依据所掌握的资料自编台词;绘画组绘制新航路开辟的四条探险航线图,并能据图示向全班同学讲解;有一组是列表归纳

15、16世纪的重大远洋航行,内容包括航行年代、航海家、出发国、到达地点或重大成就;有一组对新航路的开辟作出褒扬的评价,另一组作出批判的评价(都要求有史实辅证观点);有一组编一篇有关这个时期的故事;有一组准备小测验或问答题等等,根据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分组。

另一种是分组协作学习。按原座位组成4人或6人学习小组。把教材中的一堂课的内容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问题。第一步,由组员自己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这个问题的“专家”,在这个小组里,每个学生都是某一问题的“专家”。第二步,每个组员认真阅读并学习他们各自负责的一个“专题”,拟定提纲和要点,质疑并尝试释疑。第三步,不同小组的同一问题的“专家”集合在一起,共同探讨,相互借鉴,教师指导点拨。第四步,“专家”们回到他们自己的小组里,以个自的方式给小组其他成员“讲解”他所学习的“专题”的内容。第五步,教师对全班每个成员进行重点知识的测试。这种组织形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又能尽量适应学生个性的需要。

还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异分组,进行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有所得有所进步。

(六)注重教学评价模式的开放性操作

如果评价模式,仍是一卷定成绩,那我们所倡导的个性培育和发展,不外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应打破传统的评价模式,允许学生间有差异,要多把尺子量人。建立以学生为本的评价体系。评价形式由单纯卷面评价向笔试口试相结合,闭卷开卷相结合,由纯粹的文字表达和多种表达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转变;评价方法由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参与过程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由记忆型评价转化为理解型评价;评价主体由教师一方的评价转向学生自评、组评与师评相结合的多方评价,形成开放性评价体系。评价模式的开放性,让每个

学生的学习成果、点滴进步都受到尊重和肯定,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自尊,有利于形成他们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我们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教师若要培养丰富个性和创造力的学生,其自身必须要求教育者也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新精神。我们知道,学生的感受性极强,受教师“权威”所左右,因此,教师的行为表现常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对学生起着榜样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历史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勇于探索实践,追求“人格的发展,精神的自由”,以我们的创造智慧,合乎教育规律地培养出极个性化的、充满创造热情和成果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

2、俞临明等著:《创造教育》,北京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钟志贤、范才生著:《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使命》,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

5、孙立明、赵连山、陈佩编著:《创新能力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沈阳出版社,1999年版

6、冒兵《情感领域的历史教学目标建构》 《历史教学》 2004.11

7、《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8、列昂捷夫:《活动、意识、个性》,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第8篇: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耿秀秀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淄博 255100)

【摘要】个性化发展是美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优化课堂气氛,培养学习兴趣,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和注重因材施教。

【关键词】美术;教学;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强调趋异性思维,强调个性的保护和发展, 强调学生对同一事物观察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的绘画表现和创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有效促进学生良好的个性发展,是美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下面,就从笔者的教学实践,简要探讨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四条途径。

一、优化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没有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氛围,再好的学科体系、教育设施,也不会造就成功的个性,这是诸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所以,在课堂上作为教育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师,要设法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尊重学生的每一点思维火花,大胆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更加自信地展现自己的个性。

譬如,笔者在一次素描静物教学中,为了启发、引导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改变以往教师预先摆好静物的做法,而是先通过向学生展示不同艺术家的静物作品,并结合作品讲授素描静物的多种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可以选择任何物品去实现静物的摆放和设置。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他们开始拿着瓶瓶罐罐以及教室里一切能拿来用的物品摆来摆去,面对自己摆的静物,他们有说不完的理由和用不完的点子。这时,笔者又及时对他们的求异思维予以肯定,并给以引导,每组同学摆的静物都表现出了一定的水准和不同的味道。摆静物的过程实际也是绘画的构思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笔者给了学生充分的空间来发挥,同时也营

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合作的课堂气氛,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作品产生的很快,形成的效果也好,可谓百花齐放,富有个性。

二、从培养兴趣入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我国儒家思想的鼻祖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愉悦的心理,也就是一种兴趣。兴趣的心理学意义在于,它在个体认知发展和智力功能上起着激励性作用。当兴趣处于激活状态时,会激活快乐情绪,而快乐又反过来加强了兴趣,在兴趣和快乐结合的最优情绪背景下,学生的表现则倾向于自觉的想要吸收信息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了兴趣和认知活动的联系,从而有利于思维与创造性的开发,为个性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那么美术教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兴趣以促进个性发展呢?一方面要注重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生普遍具有一种猎奇心理,新奇的东西往往会激起他们探索事物的强烈欲望,作为美术教师要善于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比如课堂上除对基本的技法理论阐述清楚外,可以谈一些艺术家创作背后的生活、情感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与典故,以及由此而来的丰富的创作、感人的表现手法、魔术般的画材与工具等等,把单调的写生教学变得丰富起来,从而刺激学生的绘画欲望,调动学生的绘画兴趣,实现学生的学中有乐,乐中促学。另一方面要注重优化课堂结构。美术教学主要有两大步骤,示范和练习,而通常练习在美术课堂上占用时间较长,学生往往因长时间作画而失去兴趣,降低效率。如何才能使学生保持更长时间绘画的兴趣和热情呢?现代教育家布鲁姆说:“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因此,作为美术教师要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优化课堂结构,除了要在课堂上亲自泼墨挥毫,做好示范,从直观上引导提升学生对绘画的兴趣与激情外,更重要的是在学生练习时,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练习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点拨,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一幅作品,获得绘画的成功感,从而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为他们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保证。

三、运用鼓励性评价语言,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鼓励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表现,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在美术教学中,

充分发挥教师鼓励性评价的魅力,就能为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使课堂成为学生流连忘返的殿堂,获得更大价值的个性发展。

运用好鼓励性评价,要因人评价,注重个性发展。在教学中,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每位学生对绘画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如有的学生手法细腻,画面给人一种安静的感觉,而有的学生用笔粗犷,画面呈现一种张力,作为教师在评价时就不能千篇一律,应从不同的视觉角度去欣赏和评判。同时,要坚持“赏不过时”,即奖励应该选择在最佳时机,注重挖掘学生的亮点,对学生取得的进步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这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赞许与肯定,特别容易满足学生要求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也就更能激发他们继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美术教育是一个十分强调个性作用的体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因材施教,既符合艺术规律,也符合教育原则。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应该从学生认知、技能、创造、情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其原有基础上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并有继续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探寻新的发展空间的意识。

在具体的教学辅导过程中,美术教师的因材施教一方面主要体现为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比如说在中国画等绘画课教学中,由于技巧性比较强,就需要美术教师手把手的个别传授示范教学,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分类指导上,对于基础较扎实、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思维,大胆创新,采用不同的表现方法进行艺术创作,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先需要加强他们的艺术熏陶,让他们刻苦钻研,打好扎实的基本功,然后再进行艺术创作。同时,教师在点评作品时,也要注重分析学生不同的兴趣和情感个性,对不同风格的学生作品有层次、分类别地进行针对性的点评,因势利导,长善救失,激发灵感,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教师有目的的培养下尽情绽放。

第9篇: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策略研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学校都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千生一面”的现象正逐步得到改变;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种人才,已成为学校创新的主旋律。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指出的,“教育要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在日常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从理论上搞清楚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个性品质;另一方面,要深入师生内部、学生家庭、社区,通过观察、访谈,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状况,找到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劣势、问题。在观察、访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个性发展的状况及拟采取的办法、措施,制作调查问卷,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进一步明晰学生群体及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状况,发展优势成特长,弥补劣势,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了解和研究学生的重点是要关注学生的差异,研究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以便恰当地采取有效对策与方法。关注学生差异,可以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闪光点”。对有不良行为倾向的学生和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不稳定的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予以针对性引导和指导。最为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和才能发展的独特性和成长点,从而调动和引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作过这样的精辟论述:“最主要的是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人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做到使孩子能够充分地显示和发挥他的天赋素质,达到他年龄能达到的卓越成绩。”教育的技巧在于充分发掘和发展其内在的个性特点和特长,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个性与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成长点,为实现自己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培养有个性特长的学生,必须因人而异,制定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评价标准和形式。可开展多方面的活动,培养孩子的特长,开展有特点的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让学生富有个性的成长!

上一篇:合唱教室项目计划书下一篇:实习三方协议书